期货行业发展

2024-10-23

期货行业发展(9篇)

1.期货行业发展 篇一

美国期货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美国期货行业现状概述

现代期货交易发源于美国,自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以来,全球期货市场已走过了160年,期货交易日趋活跃。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近期对全球各主要期货交易所的统计,2008年一季度,全球期货与期权合约成交43亿张,同比增长22.2%。其中,期货合约成交21.15亿张,同比增长33.4%;期权合约成交21.8亿张,同比增长13.0%。相对于全球低迷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8年一季度,美国期货和期权市场共成交合约18.68亿张,同比增长36%,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占到全球期货和期权总交易量的43.4%。

2008年一季度全球期货期权成交量分布

今年一季度,美国期货和期权交易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的欧洲美元期货、10年期美国长期国债期货、迷你型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等主要期货合约交易量的强劲增长。其中,欧洲美元期货、10 年期美国长期国债期货位居利率期货和期权合约成交量前两名,迷你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位列股指期货和期权合约成交量的第二位。

从各国和各地区的表现来看,美国是今年一季度全球期货交易最活跃、成交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今年一季度,在期货和期权交易量排名前二十位的期货交易所中,美国的期货交易所有8家,CME集团排名第一。

总的来说,美国期货业仍是当前全球最为成熟的期货市场,其发展也处在稳健的扩展之中。

美国期货行业组织结构

对于美国期货行业的组织结构,我们主要从其所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市场、行业参与者、行业发展规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美国期货行业产品和市场服务

美国期货公司提供的经纪服务和结算服务囊括了场内场外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及遍及世界各地的场外市场。此外,他们还在非衍生品市场或现货市场提供经纪交易服务。

衍生产品和现货产品交易服务分别在证券期货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所提供标准化合约进行交易,而场外交易市场提供便利的涉及双方私下谈判的合约,并为买卖双方之间的特殊约定服务。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化合约,通过中央结算所进行结算,而场外交易一般是通过配对交易进行。但是近几年来,中央结算所也开始逐渐为场外交易市场提供结算服

务。结算所一般每天都要对市场中买卖双方交易的合约进行登记结算,并由各方的结算经纪

人根据合约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调整保证金,直至交割期,这可能需几天、几个月或几年时间

才能完成。

近些年来,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量和OTC衍生品交易量得到了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

于经济全球化和新兴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也使得许多交易所开始逐渐向商业导向型的公

司化转变。随着金融风险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加,交易方式也逐步转向电子化交易。此外,管

制和规章制度的放松、市场的衔接、交易所产品的创新以及从OTC市场转移到交易所层面的交易等,都大大拓展了市场的参与者数量。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统计,2001年12月3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全球衍生品交易

中,场内交易量以年复合增长率21.6%的速度增长,衍生品交易突出的场外市场(OTC)衍生

品名义交易额以年复合增长率30.1%的速度增长。

1.衍生品市场

衍生产品是根据一个或多个潜在的金融或实物资产来确定价值表现的一种标准合约,如

利率、股本证券、汇率、能源、金属和农产品等期货产品以及以这些产品为标的的指数(如

伦敦银行同业拆借期货指数、迷你型标准普尔500指数、单一股票期权和欧元/美元交换分

期期权)。商品类衍生品主要包括能源产品、农产品和贵金属等(如WTI原油期货、乙醇互

换合约、铜期权等)。每一个衍生品合约都会详细指定是现金交割还是实物交割,大多数衍

生产品通过现金形式交割,但有一些衍生产品(多数商品期货)最终以实物交割。与现货市场

上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交割不同,衍生品合约经常需要延期,往往在几个月或几年后才进入交

割。同时,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通常会导致各方提供担保或增加保证金,以确保履行其义

务,如是否可能会继续延长交易等。

(1)衍生工具的类型

在交易所进行买卖的衍生工具,最常见的是期货和期货期权。其它几种类型衍生工具在OTC市场交易,包括互换、远期合约及期权。下表列举了我们常见的不同类型的衍生工具。

交易所交易衍生品(非场外)OTC

优先资产期货期权交换期货交易期权

利率欧元期货欧元期权利率互换远期

利率合约利率期权

股票指数道琼斯期货指数道琼斯指数期权 指数互换远期指数合约指数期权

单个股票单个股票期货单个股票期权指数互换重购买协议股票期权或凭证

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货币远期外汇外汇期权

商品WTI原油期货WTI原油期权互换天然气债券 北美远期能源原油期权

衍生品市场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有效机制来管理价格波动风险,其被广泛应用于风险

管理、资产配置、投机买卖、套利和潜在资产实物交付。一般来说,衍生品市场为交易者提

供两种类型交易:一是套期保值交易,满足那些寻求尽量减少风险并积极管理风险的投资者的需要;二是投机交易,满足那些愿意承担风险、希望赚取利润的投资者的需要。通过买卖

衍生产品,套期保值者使自己免受了价格不利波动的影响,而投机者进行衍生品交易,主要

是希望从潜在商品价格的变动中达到赚取利润的目的。套期保值者与投机者在交易所买卖衍

生产品,有助于提高这一市场的流动性、活跃性和竞争力。

(2)交易所和OTC市场

在衍生品交易和现货经纪业中有两种类型市场结构:合规的交易所和OTC市场。这两

种市场结构在监管、参与、报告和业务经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3)衍生品交易所

衍生品交易所是一个提供标准化衍生产品合约交易并进行监管的实体组织。目前,有超

过100多个监管衍生品交易的交易所分设在40多个国家。从历史上看,在这些市场上进行的交易曾受制于传统的标准化合约、实物商品如农产品的限制,但现在已扩大到了不同市场

部门拥有各种类型的标准化合约交易,如利率、外汇产品和股票指数等。在一个综合性的衍

生品市场中,参与者不仅可以交易期货合约,还可以参与期货期权合约交易。

从历史上看,早期买卖期货合约是在实物交易大堂,双方通过面对面的互动来确定价格,这一过程被称为“公开喊价”。在当时的市场中,价格是通过参与者的竞买价格和竞卖价格确

定的。通常情况下,衍生品交易所有固定的营业时间和数量有限的会员。非交易所会员参与

交易必须通过中介机构进行。

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的加快以及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和采

纳电子交易。许多期货和衍生品交易所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范围,开始采用电子市场来取代

公开喊价的交易制度,或者采用以电子交易市场为主、公开喊价为补充的交易制度。

4)OTC衍生品市场

OTC是用来指那些不发生在受管制的交易所内的活跃的交易活动。据国际结算银行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OTC市场衍生产品的名义交易额已是交易所衍生品交易额的5倍

多。历史上,在OTC衍生品市场,交易者曾对非标准化的双边合约进行私下协商,而近年

来交易者已开始通过中央结算所进行OTC合约的结算。

与交易所期货合约交易范围有限不同,在OTC衍生品市场,参与者可以在一个无限制的范

围内与合约对方进行私下协商交易。因此,OTC衍生品市场涵盖的范围更广,要比在交易

所交易的衍生产品更多、更专业。另外,与衍生品交易所不同,OTC衍生品市场交易几乎

没有时间限制和成员数量限制。

由于交易者在OTC市场进行的是一个传统的对双边合约的个别谈判,因此OTC市场的特点是零散的流动性和缺乏透明的价格。由于对某一合约缺乏集中的、全方位权威信息来源的定价数据以及实时的观测数据,很可能使市场参与者难以确定最好的交易价格。

2.现货市场

在现货市场上,股票、债券可在证券交易所和OTC市场进行交易,而现货外汇交易只能在OTC市场进行交易,主要是在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进行。股本证券主要是通过证券交易提供的交易通道进行交易。如果券商是交易所的会员,那么它必须直接或间接地遵守会员公司的规定。此外,股本证券的现货交易也可能出现在OTC衍生品市场。债务证券主要由交易商和在OTC市场上大型机构掌控。

市场的参与者总是在寻找能实现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链接,而且也已开始开发将衍生产品和现货产品相结合起来的产品。比如,期货交易中的实物交割是,其对应的一订约方购买现货产品和销售期货合约,而相对应的另一订约方销售现货产品和购买期货合约。各方交易现货产品,并同时进行对冲期货的交易。在OTC市场进行实物交割,以直接或通过经纪人向结算会员公司提交给结算所的方式进行。

对交易所实物交割的诉请,交易各方谈判价格、数量和其他交易条款都是免费的。因此,基金经理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经常使用实物交易的方法进入或退出期货市场位置的合法条款,来进行交易或规避现货和衍生产品市场之间的风险。

二、美国期货行业参与者

就美国期货市场而言,主要的参与者包括业内人士、投资者、期货(期权)经纪商、经纪人、交易所及结算所等。下面我们分别进行阐述。

1.业内人士

在衍生品和现货经纪行业中主要的服务供应商是经纪商、交易所和结算所,他们组成了一个范围广泛的为参与者提供交易经纪或结算服务的组织体系。

2.投资者

在衍生品交易中有各种各样的客户,包括金融机构、现货企业、对冲基金和其他资产管理者、专业投资者及私人客户等。基于风险管理、资产配置、投机和套利等需要,投资者在衍生品市场购买和出售衍生品合约。

3.期货及期权经纪商

期货及期权经纪商为投资者提供场内市场和OTC市场的交易活动,一些期货及期权经纪商申请成为交易所的结算会员并为投资者提供结算服务。作为交易所的结算会员,经纪商接受监管机构监管,其必须满足关于维护客户保证金最低资本额及有关事项的要求。目前,数以百计的经纪商在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上进行经营活动。一部分期货及期权经纪商是大型商业机构或投资银行的子公司,而另一部分则是独立经纪商。

4.介绍经纪人(IB)

期货及期权经纪商能够通过介绍经纪人获得客户资源,介绍经纪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介绍经纪人除了不直接接收客户资金、只能通过经纪商下单外,其他主要功能与经纪商一样。介绍经纪人听取所委托客户的直接指令,交给经纪商进行交易和结算。在这里,有两种典型的介绍经纪人:受保护的介绍经纪人和独立的介绍经纪人。受保护的介绍经纪人与经纪商签订保证协议书,根据该协议,经纪商同意承担介绍经纪人的连带责任,并承担各自的所有介绍经纪的义务和责任,同时遵守他们的要求,以换取介绍经纪人为其提供的期货介绍业务。相比之下,一个独立的介绍经纪人可在多家经纪商进行结算。鉴于这一特性,独立的介绍经纪人必须保持自己一定的净资本额,以满足适用的最低财务要求。

5.交易所

目前,有将近100多个监管衍生品交易的交易所分布在40多个国家里。美国主要期货交易所包括: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纽约商业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国际证券交易和纽约商品交易所。

6.结算所

如上文所述,交易所的衍生产品和OTC市场的交易产品,都是通过中央结算所进行结算的。中央结算所可以作为期货交易所某一独特的附属组织来行使其结算职责,也可以是独立的清算所。虽然历史上看,OTC交易不需结算,但由于近年来OTC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结算所开始为日益增长的OTC交易提供结算服务。此外,纽约商业交易所结算公司通过其中央结算所为OTC衍生品市场交易提供交易结算服务。

三、美国期货业产业规模与增长

1.交易所衍生产品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统计,全球在交易所交易的衍生产品合约交易量从2001年12月31日的大约45亿张发展到2006年12月31日的约119亿张的规模,以相当于年复合增长率21.6%的速度增长。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日益增加的风险管理需求、其他交易工具的创新、先进的交易策略以及日益增多的市场参与者。针对这种不断扩大的需求,衍生品市场已在开发新的衍生产品,以利于大量的市场参与者能够通过衍生品交易规避风险,从而主动积极地减少或消除某些潜在金融和实物资产价格的不明朗因素。特别是标准化的合约条款、透明的市场价格、较好的流动性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的需求,使得衍生品交易市场得到快速增长。

2.OTC衍生产品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球场内衍生品名义交易额为70.5万亿美元,OTC衍生产品名义交易额为415.2万亿美元。下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OTC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增长情况。

3.现货市场

近年来,股票市场交易量保持着持续的增长,但没有交易所和OTC的衍生品市场增长那么迅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由于经济不景气和政治等因素,特别是去年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影响、日益高企的油价和粮价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美国和欧洲证券市场交易量的增长并不稳定。全球股票现货市场的交易量增长不平衡,其中新兴市场如亚太地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那些更加成熟的市场。近几年,非衍生性外汇市场产品的交易也有了显著增长。随着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产业层面上的增长,现货市场参与者正日益扩大其交易范围,并调整其风险管理战略,以便逐步纳入金融衍生工具体系之中。美国期货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美国期货业的发展,美国衍生品交易额大幅增长,这种增长也为美国期货公司提供了扩大业务的机会。

一、新兴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带来发展机遇

投资银行、基金公司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日益跨越国界、地区和资产类别,或突破传统交易方式直接进行交易。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和新兴市场中投资机会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跨境交易和资本流动出现。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如“金砖四国”,这些在历史上并没有衍生品市场的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发展国内衍生品市场和交易所,以尽快融入全球衍生品市场中。由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存在市场管制壁垒,限制了美国期货公司在当地建立办事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可能会逐步放开市场管制,允许国际期货公司进入他们本地的市场,这将为美国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机会。

二、交易所逐步走向公司化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国际证券交易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商业交易所等都逐渐成为了公开上市交易的公司制交易所。因此,他们的经

营日益侧重于为股东创造价值,均采用了以商业为导向的经营手法。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使这些交易所通过引入电子交易系统、增加透明度和可用性、积极引进新产品等手段,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他们的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另外,美国的一些交易所也降低了在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上的结算及交易费用。一些交易所还通过收购或合并其它交易所来提高跨境交易的能力,扩大自身产品种类。比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收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洲际交易所收购纽约商品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和泛欧证交所合并归属于纽约证交所。此外,国际证券交易所也签订了与德意志证券交易股份合并的协定。

2.期货行业发展 篇二

关键词:期货信托,现状,模式,发展

2012年9月1日起《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颁布, 允许国内期货公司以专户理财的方式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期货资管业务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焦点, 证监会目前只允许期货公司发一对一的产品, 对期货公司自身发展资管形成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期货公司在积极地考虑与信托、基金开发结构化产品。本文在浅析了我国期货信托发展的现状, 并对期货信托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国内期货信托发展现状

(一) 国内期货资产管理业务还处于萌芽阶段

1990年我国首次引入期货交易机制, 此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已经突破300万亿, 保证金规模接近2000亿, 4大交易所的交易的期货品种超过30个。但是, 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期货市场混乱发展, 导致监管部门进行两次大的整顿, 2001年后才进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也造成了证监会对期货公司的监管异常严格, 规定期货公司只能从事经纪业务, 导致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太低, 机构投资者的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例仅有20%左右, 散户成交量超过了80%。期货资产管理业务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仅有少数处在监管之外的期货私募进行游兵性质的操作。直到2012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 允许期货公司申请试点资格, 先行开放单一客户资管业务, 期货资管才又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

(二) 期货私募瓶颈较大, 暂未形成规模

当前, 国内期货私募的发展速度远不及证券私募, 主要是因为法律地位缺失和国内期货市场的资金容量较小的因素造成的。据融智中国对冲基金数据库的统计, 截止2012年10月, 市场上以私募形式存在的期货策略产品约有94只, 91以专户理财 (期货投资工作室) 模式运行, 1只以公司形式发行, 2只是有限合伙企业形式。从产品发行年度分布情况来看, 2009年之前, 期货策略产品数量极少, 总共仅有11只, 2010年开始期货私募产品数量逐渐增多, 2012年前10个月就有40只新产品成立。

(三) 公募机构积极参与期货资管市场

我国公募机构参与期货市场交易是以股指期货作为切入点的。2010年4月份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后, 监管部门批准了证券、基金、QFII、信托、保险等机构的参与股指期货市场交易, 截至目前, 已有60多家证券公司、25家基金公司、4家信托公司以及各类机构管理的200多个理财产品参与股指期货交易, 并且去年涉足股指期货的投资产品收益率也大大跑赢传统的公募产品, 年化收益率在16%左右。由于商品期货市场套利机会更多、获利空间更大, 将来也将成为一些期货资管产品的投资重点。

二、国内期货信托的发展前景广阔

(一) 期货资管业务的市场需求潜力大

期货资管业务的推出, 使得期货市场投资能够通过专业的机构进行, 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期货市场以散户为主的不合理构成, 顺应期货市场发展, 同时也满足了传统证券类项目的资产配置和现货企业的套保需求, 市场前景广阔。

中小散户的投资期货需求大, 中小散户是我国期货市场的主力军, 占到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80%份额。但大部分散户是以投机为目的进入期货市场的, 且缺乏期货系统性研究和实际操作经验, 导致95%以上的散户是以亏损的结果离开期货市场。期货资管的开放使得期货公司和期货私募能够通过集合理财计划满足了中小散户追求稳定获利的真实需求。全球期货CTA基金的占管理基金的9.6%, 市场需求较好, 我国当前几乎空白的期货投资基金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机构投资者利用期货管理风险意愿强烈。期货市场的本质就是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有力工具。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机构在风险防患方面需要很多的风险控制工具, 期货市场满足了利率、指数、股票、债券等资产品的风险对冲需求, 机构投资者利用期货进行金融产品风险对冲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强烈。成熟地区期货的机构投资者的占比都是超过60%, 而香港的个人投资者大概只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 台湾个人投资者占比从1998年的95%下降到近年来的40%左右。期货资产管理开放的市场, 机构投资者的对冲风险、资产配置所占的投资比例将成为期货市场的主体。

现货企业参与套保潜力较大。从目前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来看, 我国期货市场参与套期保值的现货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现货企业对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的认识水平较低, 二是期货的专业门槛较高, 虽然很多企业也想参与期货套保, 但是由于对交易规则不熟悉、缺乏操作经验、期货人才匮乏等因素阻碍现货企业进入期货市场。

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 (ISDA) 的最新统计, 衍生品在现货企业中被广泛运用, 全球500强企业中有94%企业使用衍生品对冲经营或者宏观经济风险。在ISDA调查的500家企业中, 93.6%的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品规避风险, 其次是利率衍生品、商品衍生品、权益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其中, 金融行业使用衍生品最广, 占所有调查企业的98.4%, 最低的服务业也达84.4%, 并且效果较明显。可以预见, 随之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国内现货企业使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如果期货资产管理业务把企业套保的资产作为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来管理,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套保难的问题, 满足现货企业越来越强的套期保值需求。

(二) 我国期货上市品种逐步完善, 市场容量急剧扩大

2011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加快推出上市新品种, 2年间推出了燃料油、锌、黄金、焦炭、甲醇、白银、玻璃等6个期货品种。此外, 上期所开设黄金期货夜盘交易也已经获得证监会批准, 期货交易品种和交易体系已经开始与世界接轨。以国债期货、远期期货及期权等为代表的期货品种将使期货的保证金交易规模增加一倍以上, 市场容量急剧扩大使得期货资管的需求及操作空间也将越来越大。

(三) 期货公司与基金、券商、信托、QFII加快了合作的步伐

由于期货公司数量较多, 且仅有经纪业务可竞争, 加上交易所的垄断行为导致了期货公司的利润低下, 资金、客户成为期货公司的稀缺资源。从期货公司的2011年年报来看, 国内期货行业160家期货公司实现净利润22.92亿元, 有45家期货公司出现亏损, 亏损比例超过4成。盈利的期货公司净利润率大部分在22%左右, 远远低于其他金融业的净利润率。公司对资管业务的呼声很早就不绝于耳, 此次证监会开闸18家期货公司试水资管业务被称为是行业的“二次创业”。同时, 证监会目前只允许期货公司发一对一的产品, 对期货公司自身发展资管形成了很大的限制, 并且国内期货市场保证金水平仅有1800多亿, 如果停留在期货市场内原有资金直接相互争夺, 则期货资管的规模依然无法扩大。因此, 获批进行期货资管业务的期货公司无论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渠道, 都避开了传统的期货场内资金的竞争, 而是选择与券商、基金、信托等机构合作。

(四) 私募基金参与期货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 由于股市持续低迷, 私募基金行业业绩较为惨淡, 获得正收益的私募产品有666支, 占所有公布业绩产品的40.7%, 超过一半的产品是亏损的, 而且还跑输了沪深300指数, 私募基金全年几乎是0收益。但是, 涉期货类的创新型的产品开始走俏, 根据朝阳永续私募数据库统计, 今年新成立了16只创新型阳光私募产品, 产品主要运用了量化、市场中性、套利等策略设计。这些创新产品的表现总体比较稳健, 而且收益也比传统证券类项目可观。可以看出, 期货类的创新型产品会慢慢成为市场的主流, 加入期货配资的私募基金数量将在未来几年里快速增长。

期货资管业务正式开闸之后, 可以投资于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还包括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其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高资产高净值的客户。期货资管业务的法律关系与券商的资管业务类似, 不属于信托关系。目前对资管产品的营销主要通过期货公司自有网点和证券IB端进行。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期货市场短期的发展前景有几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期货+信托”模式可以是期货公司摆脱单纯的经纪业务的模式, 形成真正的金融企业, 也是信托公司提升证券类信托产品竞争力, 提升信托产品投资收益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露.股指期货与资产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萨克里弗.股指期货 (第三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

3.期货发展正当其时 篇三

不久前,刚上市两个月价格就屡创新低的国债期货着实给期货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但期货市场在近期仍然暗流涌动,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目光。

“虽然期货以前是小众投资市场,但在未来十年,期货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在到来。”徽商期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徽商期货”)运营总监康鑫如是说。期货市场正起势

“不同于以往品种少、风险高的特点,今年前10个月的期货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并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康鑫指出,这种交易量逐年增高的现象从2007年就已经开始。

事实上,伴随着交易品种的增多、交易量的加大,期货交易参与主体、交易模式也开始悄然生变。原来期货市场参与者以个人投资者、产业客户为主,现在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以前只有手工直接下单,现在程序化交易、量化投资、跨期、跨市场、跨品种套利的交易模式越来越多。

不同于股票市场的单向交易,期货市场可以进行双向交易,遇到市场不景气时进行买空,在价格下跌时也一样可以赚到钱。不仅如此,期货还可以与现货市场进行结合,诸如黄金,如将黄金期货与上海黄金交易所结合起来,设计一些套利的产品,通过这两个市场的价差赚取收益。

“由于期货市场操作的灵活性,使得它很容易在套利上‘发力’。”康鑫介绍,

“期货、现货在市场正常的情况下,其走势理论上将保持一致,但受资金流、供需因素或其他干扰价格的因素影响,期现市场及期货间市场价格会出现不同步的现象,套利空间这个时候便出现了。”

“正因为通过期货可以设计各类套期保值、套利的产品,纷纷吸引了大量机构客户的注意,今年期货公司的机构客户比例开始上升。”康鑫介绍,私募基金、银行、保险等相关理财机构开始把橄榄枝抛给了期货产品。

“从今年开始,有不少银行、财富管理等机构开始与徽商期貨洽谈合作,准备发行一些套保、套利类的涉及期货的理财产品。”康鑫认为,银行有大量资金充沛的客户,他们对理财有着强烈的需求,由于近年证券市场的“不景气”,所以银行也开始转战期货市场寻求多个市场的资产配置,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理财方式。

这几年,机构投资者发展速度比较快,原本散户占了90%的比例,机构客户的比例只有10%%,而现在机构客户的比例也开始逐步上升。这使得各期货公司也开始调整发展战略。

以徽商期货为例,康鑫介绍:“目前我们主要是以个人投资为主,随着期货公司业务的放开和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今后的重点将放在财富管理上,我们会加大对套利、量化投资的研究,推出更多的的产品组合提供给机构客户。”行业洗牌即将来临

基于期货市场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唤醒了市场上的投资需求,目前国内大宗商品的成交量非常大,但遗憾的是国内始终没有对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这也让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并大力支持期货行业的发展,意在把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降低各行业发展存在的风险。康鑫认为:“国家大力支持期货行业发展,期货行业市场潜力将彻底释放出来。”

不仅如此,根据业内人士分析,让期货界期盼已久的期权也将可能在明年推出。康鑫介绍:“期货期权被称为“期货的期货”,有了期权的搭配,通过期权和期货的组合可以设计出更多套保套利的产品和策略。期货行业将发生深刻的改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期货投资的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期货行业发展的势头良好,但行业内的竞争依然激烈。目前期货公司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大多数机构都是采取比拼手续费的价格竞争,少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随着行业的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将与国际期货市场紧密的结合起来。由于国内期货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品种、交易体系、场内场外市场的结合度,与国外期货市场的成熟体系还有较大差距。

这和期货行业的高尖端的人才奇缺不无关系。康鑫指出:“由于涉及到策略的开发、模型的建立、以及风险收益的测算和监控,从事期货行业往往需要既懂经济学又熟悉IT、甚至要有良好的数学功底,而这样的人才在国内还非常稀缺。”这无疑成为国内期货市场发展的“拦路虎”。

4.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篇四

初创时期(1990年底—1993年)

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现货为主,首次引入期货交易机制。由于没有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期货市场的配套法律法规严重滞后,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国内各类交易所大量涌现,达50多家,期货经纪机构达到1000多家,大多为兼营机构。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期货市场缺乏基本了解,盲目参与境内外的期货交易,损失严重,造成了国家外汇的流失,境外地下交易层出不穷,期货市场虚假繁荣,引发了一些经济纠纷和社会问题。

规范整顿(1993年底—2000年)

1993年11月国务院下达《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第一阶段:交易所从50余家减为15家,经纪公司从上千家减为330家。第二阶段:交易所从14家(96年关1家)减为3家: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经纪公司从330家减为目前的180余家,交易品种保留12个。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四个管理办法陆续颁布实施,使中国期货市场正式纳入法制轨道。

规范发展(2001年—至今)

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九届人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正式拉开了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序幕。2004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2004年期货市场扩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棉花、燃料油、玉米、黄大豆2号等品种先后上市交易。2006年初期货品种又增加了豆油,白糖两大品种,使期货品种达到14个。

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获准筹建。2006年4月,沪深300指数被定为首个股指期货标的。2007年3月16日,中国国务院第489号令,公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新条例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新《条例》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规范的内容由商品期货扩展到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为中国推出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以及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奠定了法律基础。

5.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篇五

中国期货业协会于2008年制定了《中国期货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并相应提出了实施“人才兴业”工程的具体措施,经过多年努力,这些举措已实施完成,在行业人才培养与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我国期货市场面临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国务院“新国九条”及中国证监会“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意见”均明确提出要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对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落实证监会创新发展意见要求,进一步实施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1-2020),推进期货行业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特制订”本规划。

一、重点实施三方面的人才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期货行业创新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规划并尽快实施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千人工程”,即利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在金融衍生品和商品衍生品领域,培养出两千名左右资产管理、期现结合、场外业务、投资组合、期权操作、结构化、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类别的创新型专业人才。要努力做好对创新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支持其中的高 层次人才通过参与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行业标准制定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同时鼓励、支持、推荐高端人才参加国家人才工程项目评选,开展对行业优秀人才的评选表彰。

1.金融衍生品创新型专业人才

继续与厦门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合作,面向期货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培养金融衍生品研发、产品设计及基金经理类的金融衍生品创新人才,满足市场发展对金融衍生品人才的迫切需求。

2.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创新型专业人才

由协会组织或与有关机构合作,组织期货经营机构从事研发及风险管理业务的专业人员与现货企业拟参与期货交易的操作型人员参加培训,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型现货企业、国际投行、咨询公司和国内外商品私募等机构的实务型专家授课,通过专业学习、案例讨论与操作经验交流,通过产品设计与风险管理方案等形式,培养一批了解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熟悉大宗商品业务,能开展期现结合及场外业务的专业人才,增强期货经营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现货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水平。

3.期权交易操作型人才

为满足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公司等创新业务发展的要求,继续与欧洲期货交易所合作,通过计算机演示教学,程序化交易、量化交易及算法交易模型设计,交易 软件模拟实战等方式,培养熟悉期权交易、套利策略及风险管控的行业急需的期权交易操作型人才。

4.基金经理(CPO)、商品交易顾问(CTA)型人才 邀请券商及基金等行业的明星基金经理、境内外知名商品交易顾问、期货市场知名专家、知名高校教授等授课,培养具有很强的数量分析和市场走势把控能力,具有战略性思维、国际化眼光、良好职业道德、极强风险控制能力和压力承受力的职业基金经理(CPO)型人才;培养熟悉投资策略、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的国内商品交易顾问(CTA)型人才,为期货公司开展投资咨询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人才支持。

5.风险管理型人才

为满足期货经营机构在开展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公司等创新业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管理需求,有效管控股票期权、商品期货期权等新品种上市可能产生的风险,培养熟悉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置技能的风险管理型人才。

6.交易商、做市商型人才

积极培育交易商,特别是专业交易商型人才,推进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开展。与欧洲期货交易所合作,邀请美国、欧洲等做市商机构的专业人士,讲解交易商报价技巧、交易策略、风险管理、系统设计等课程,培育专业的做市商型人才。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

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在加快,培养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国际化人才培养重在三个方面,一是期货经营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期货经营机构风险管理方面的高层人才,三是期货经营机构金融衍生品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与国际上著名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上成熟期货市场的经验,增强与国际上期货经营机构间的沟通,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合规管理与风控经验,提高期货资产管理、产品设计和业务创新的能力,为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风控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

(三)期货后备人才培养 1.高校大学生金融衍生品知识竞赛

继续与中金所联合,每年举办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与衍生品知识竞赛,对获奖学生免费提供协会金融衍生品网络培训课程,以加深高校学生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金融衍生品后备人才。

此项工作已举办两期,全国参与高校近800所,参与竞赛学生达6万人,获奖学生近千人。2015年以后每年举办1期,仍按每期参与学生3万人计,四年下来参赛学生将超过 10万人,获奖学生总数将达4000人。可以预期,这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金融衍生品后备人才,必将在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

2.高校大学生商品期货与衍生品知识竞赛

与三家商品交易所联合,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展全国高校大学生商品期货与衍生品知识竞赛,推动对商品期货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商品期货及衍生品方面起到培养高校后备人才的作用。

3.高校期货辅修专业

与高校和地方协会合作,建立高校期货辅修专业,推动高校期货类专业学科建设,进一步扩大期货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加大期货行业后备人才储备。拟用两年左右时间,选择10所左右高校开设辅修期货专业课程,两年后逐步扩展到其它高校。协会与高校共同设计课程大纲并提供经费支持,高校负责安排招生、教务和建立相应的学分认定和结业考核机制,地方协会负责协调沟通并在当地选拔实务类课程师资。

4.金融学专业硕士(期货及衍生品方向)

在全国选择5所左右高校,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硕士(期货及衍生品方向)班,由中期协推荐实务型专家授课,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联系到期货经营机构实习,此举意在为期货市场培养高端后备人才。5.吸引境外期货与衍生品专业人才回国就业

依托协会在美国芝加哥、加拿大多伦多、德国法兰克福3个境外培训基地,与有关机构合作,面向中国留学生和期货衍生品相关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在境外开展短期培训,吸引有意向回国的专业人才回国就业。

6.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培训

适应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修订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教材。针对拟参加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编写考试辅导资料,通过网络学院、地方协会和期货公司对报考人员进行考前辅导,使其掌握期货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从业资格考试的宣传,进一步提升考试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大幅度增加参加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人数,争取每年参加期货从业资格考试人数不低于30万课次。

7.期货论文大奖赛

继续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期货论文大奖赛,每2年举办一次。通过媒体和高校宣传,向全国高校在校生广泛征集参赛论文,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行业内知名专家参与初审、复审、答辩等环节,评选期货相关的优秀论文,通过大奖赛的形式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关注期货、研究期货,培养期货相关的后备人才。

二、开展五个方面的专项培训

(一)高管培训 1.董事层和经理层培训

针对期货公司董事长、监事长(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和总经理、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等高管人员,开展以公司战略调整、业务转型与创新发展、风险控制为主题的课程学习和讨论交流,使其对期货市场新形势、公司定位、发展战略和业务创新有更加清晰地思考,提高期货市场高管人员开发新市场、新业务、新产品以及业务转型与创新发展形势下风险管控的认识。

2.营业部经理培训

为适应期货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期货公司营业部经理开展以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培训,并注重营业部创新发展的经验交流,以提升期货公司营业部负责人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适应机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要求。

(二)期货经营机构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

为适应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结合期权品种的上市,大规模开展期权基础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包括股票期权、商品期权、金融期权等。做好原油期货、外汇期货、场外交易、结构化产品设计、投资组合、创新业务中的风险控制等新品种和新业务的培训。以速成方式强化培训,在短时间培训一批行业急需的专业人 才。

在开展专项培训中,特别要重视对期货经营机构IT人员的业务培训。新形式下,期货经营机构创新业务的开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期货经营机构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经之一。但目前期货经营机构的信息技术人员,普遍对期货新业务特别是创新业务了解不多,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才极度匮乏。为培养熟悉技术和业务的综合型人才,满足创新业务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应重视面向期货经营机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创新业务培训。

(三)机构期货与衍生品相关业务人员培训

将培训与投资者教育相结合,培训对象扩展至银行、保险、基金、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政策法规、专业知识、交易策略、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培训及期货投资咨询服务,为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提供人才支持。

(四)现货企业期货及衍生品相关业务人员培训 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合作,接受政府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大型企业委托,根据培训对象的业务特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特征,为实体企业拟从事期货业务的相关人员开展实用性培训。如面向全国数万名农产品价格信息员的期货知识培训;面向上市企业衍生品业务人员开展的 期货专项培训;面向领导干部的期货及金融衍生品知识培训,以扩大期货市场影响力,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五)交易所与地方协会工作人员的培训。

接受交易所委托,开展面向交易所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组织对地方协会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地方协会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更好地发挥地方协会的作用。

三、注重四个方面的基础建设

(一)培训基地建设 1.金融衍生品培训基地

继续巩固与厦门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的合作,借助厦门大学在金融工程、衍生品领域的国内领先的学术应用水平构建高端金融衍生品人才培养模式,每年进行期权、利率、固定收益产品、外汇及其他衍生品方面的强化训练,培养金融衍生品研究、产品设计及基金经理高端人才;同时加强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合作,深化合作内容与形式,共建金融期货及其衍生品培训基地。

2.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培训基地

充分利用三家商品交易所在现货品种上的产业资源,分别建立上海、郑州、大连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培训基地,发挥交易所及大型现货企业在商品期货及衍生品方面的优势,开展商品期货及衍生品高端人才培训,提高期货经营机构服务 现货企业的能力。

3.境外培训基地

协会将继续加强对现有美国、加拿大、欧洲三个境外培训基地的维护工作,利用好境外资源,进一步深化与国际著名高校、交易所、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完善、丰富培训课程,开展交流互访,探讨与改进培训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

(二)地方培训学院建设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考虑地区分布,选取期货机构相对集中、高校资源丰富、资本市场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郑州、成都、深圳、大连、武汉、长沙、西安等地),设立若干地区培训学院。由协会制定培训课程,组织师资,在证监局支持下,汇聚地方协会、期货公司、高校等多方力量,为地方培养培训期货人才。地区培训学院将主要承担营业部经理培训、期货专项人才培训、后备人才培养、现货企业与机构投资者培训等工作。此项工作应制定专项工作计划,从2015年起组织实施。

(三)网络培训学院建设

建立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络培训学院,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的互联网培训平台。面向行业内从业人员、投资者与高校学生,在协会现有网络课程的基础上,逐步推出各系列实用型课程。利用网络教育使培训突破地域 和时间限制,不仅满足从业人员的后续培训需求,同时面向期货市场参与者进行投资者教育,特别是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宣传期货市场,培养衍生品人才。

网络培训学院重在课程建设,为适应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投资者教育和期货后备人才教育三方面的需求,网络培训学院将建设以下课程体系:

1.期货经营机构管理类课程。针对期货公司董事长、监事长和独立董事的公司治理与内控课程;针对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首席风险官等高管人员的期货公司经营管理类课程。

2.岗位后续教育类课程。针对期货公司各岗位系列的从业人员,如研发、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与客服、风控以及前台、中台、后台等岗位需要,开设后续培训课程。

3.创新业务类课程。针对期货经营机构的业务转型与业务创新,面向从业人员开设业务与产品创新类课程。

4.金融衍生品类课程。针对金融衍生品研究、产品设计及基金经理等人员,开设股指期权、股指期货、外汇期货、国债期货、结构化产品、场外衍生品等金融衍生品课程。

5.商品期货及衍生品类课程。针对期货经营机构的研发人员、现货企业期货操作人员,开设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头寸管理、交易策略、套期保值与套利、交易风险管理、期现结合等课程。6.期货品种分析系列课程。针对期货公司投资咨询、研究分析人员、现货企业期货操作人员及高校学生,开设已上市的商品期货品种分析系列课程,并将配合陆续推出的新品种,如原油和期权类品种,及时增加对应的课程,建立完整的期货品种分析课程库。包括各品种现货链上下游的市场情况、现货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分析、各品种套期保值和套利模式、期货为现货企业服务的实例等,突出各品种期货的应用与案例分析,重点讲授分析师应掌握的各品种研究分析的方式方法、研究的体系。

7.后备人才课程。针对高校中对期货和金融衍生品有兴趣的学生,开设期货基础知识的系列课程与期货专题讲座等课程。

8.从业资格考试辅导类课程。适应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新教材的变化,在网上开设期货法律法规、期货及衍生品基础知识、期货及衍生品的分析与应用等内容的辅导课程。

9.投资者教育类课程。创新期货投教形式,开办期货空中讲堂,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以通俗易懂的“慕课”类形式,制作动漫、视频、音频课件,开展在线教育和互动交流,介绍期货品种及金融衍生品基础知识、投资策略与技巧。

网络培训学院建设是关系到协会人才培养、业内培训、投资者教育的重点工程,应加强与有关机构合作,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争在2015年初具规模,对全行业 从业人员、广大投资者和高校学生产生影响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为满足行业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需要,在协会现有师资库的基础上扩充师资,建设一支500-600人的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各级各类课程设置的需要。

1.从期货行业内,包括交易所、期货公司、监管部门,选择兼职教师200人左右;

2.从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私募等金融机构和现货企业选择兼职教师100人左右;

3.从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投资咨询机构选择兼职教师100人左右;

4.从美国华尔街、香港、台湾及国外期货与金融衍生品发达国家和地区选择兼职教师100人左右。

师资筛选主要采取推荐和试讲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的推荐收集专业水平高、讲课效果好的专家信息,通过协会各种培训筛选专业基础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以实务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完善各个培训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按照监管部门、交易所、期货经营机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现货企业、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境外专家等进行专项分类,对师资个人情况按照个人基本资料、授课经历、个人履历、授课评价等项目统一制表,进行师资库 管理。制定师资评价体系,通过课件制作、讲课效果和学员反馈等指标对师资的授课质量进行跟踪评定,不断充实与调整。

四、加强与三个方面的合作

(一)加强与交易所的合作

加强协会与交易所间的沟通交流,与国内外交易所广泛开展合作,充分利用交易所的产业资源和专业优势,并且学习借鉴成熟市场的期货及衍生品发展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

与上海、郑州、大连三家商品交易所合作开展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培训、期货分析师培训,商品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建立商品期货培训基地;与中金所合作开展全国高校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加强金融期货知识的宣传及普及。

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洲际交易所(ICE)等进行广泛合作,建立赴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与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合作,开展金融衍生品高级人才培养;加强与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交易所的合作,充分学习借鉴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

(二)加强与其它相关行业协会及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 1.与证监会系统内的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上市公司协会、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资本市场学院以及金融行业内的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保险行业协会、信托行业协会、中 国国债协会等开展合作,学习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产品设计等业务方面的经验,同时面向其他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开展期货及衍生品培训,培育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协会合作,推动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

2.与全国性行业协会合作,为现货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期货投资咨询,培育现货企业投资者,促进行业期现结合,帮助实体企业更好地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工具服务实体经济。

3.与地方期货业协会合作,充分发挥地方协会的优势与特长,联合开展期货专业人才培训、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与现货企业培训及投资者教育,努力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4.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与境内外专业培训机构合作,丰富衍生品课程建设体系与内容,开展程序化、量化、高频交易等专业人才的培训。

(三)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促进高校在期货及衍生品方面的人才培养,为行业储备后备人才及潜在投资者。建议发起成立“期货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会”,坚持每两年举办高校期货教学研讨会,邀请全国部分高校经济或金融类院系领导、期货及金融衍生品方面课程现任师资、期货行业内经营机构有关负 责人,探索高校期货专业“产学研”道路,交流全国高校期货教学经验,创新期货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校期货类专业方向的学科建设,培养行业后备人才。

五、拓宽资金募集渠道,用好人才培养基金

在继续按会费比例提取基金的基础上,通过募集市场和行业内捐赠和赞助等形式,以及与交易所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培训项目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规模,并将基金更多地用于创新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培养的项目上,使协会的人才培养基金更好地发挥作用。

6.我国期货经纪人的现状与发展 篇六

经纪与代理结课论文(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系(部):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班级:0802班姓名:张迎秋

目录

1期货经纪人职业概述........................1

1.1我国期货经纪人定义....................1

1.2我国期货经济人现状....................1

1.3活跃于期货交易中经纪人...................1

2当前存在的基本问题........................2

2.1法律地位..........................2

2.2发展环境..........................2

2.3管理体系..........................2

2.4职责不明..........................2

2.5职业素质..........................2

2.6利益分配..........................3

3我国期货经纪人的发展....................3我国期货经纪人的现状与发展

1期货经纪人职业概述

期货经纪人是指从事商品期货交易的中介,以自身名义介入期货交易或代客买卖期货(包括出市代表和其他从事客户开发、开户、执行委托、结算等业务),在期货交易中进行分析、判断,通过价格涨跌波动赚钱的人员,但不能直接代表客户投资。而国外的期货经纪人由于信誉度高,能够直接以客户代理人身份进行操作,因此他们的身价也相当高。

1.1我国期货经纪人定义

我国没有对期货经纪人明确定义。根据现行期货法律法规,从实践出发,参照国外对期货经纪人的定义,本文将期货经纪人定义为:在期货交易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买方或卖方购买或卖出期货、期权合约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广义上的经纪人为: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专业期货佣金商,即经纪公司。

狭义上的经纪人指:处理期货交易具体业务的专业人员,包括出市代表和其他从事客户开发、开户、执行委托、结算等业务的人员。本文所指经纪人即为狭义期货经纪人。

1.2我国期货经济人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期货交易模式,建立了期货交易所,同时或更早不少期货经纪公司也建立起来。由于期货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而这些经纪公司多数具有港、台资金背景,管理模式直接引进国际经验,其经纪人模式也受港台影响:经纪公司招聘大量经纪人,在短期内进行强化培训;然后四处活动寻找、开发潜在客户。借助丰厚的报酬及激励机制,没在电视报纸上做过广告,但似乎一夜之间有钱人都知道了期货;公司业务很快得到提升,经纪人成为最为活跃的群体,无数人羡慕的白领中的“金领”。经纪公司不断招聘经纪人,有些公司一度有上千人经纪人的规模。

由于缺乏合法的法律地位和规范操作以及经纪人的道德问题,造成了期货交易前期的一系列风险事件,引起种种社会问题。1994 年国务院整顿规范期货业务,停止境外期货交易,重新登记期货经纪公司、禁止期货经纪人制度。但是,法律法规不承认经纪人的做法并不能完全杜绝经纪人依然存在的事实。法律上的不合法并不能代表业务上的不合理,经纪人的存在是市场必然、需求所至。

1.3活跃于期货交易中经纪人

1、客户经理型经纪人。这类经纪人一般是经纪公司正式员工,享受公司员工薪金及福利待遇。主要职责是客户开发工作,并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受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约束,原则上不代客操作、不持有仓位。

2、专业型经纪人。指目前存在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士。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客户关系网,依托于一家或多家经纪公司,以“某某期货工作室”、“某某投资智囊团”等形式出现。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或代客理财。充当经纪公司和客户的中介人,从经纪公司提取部分手续费作为报酬,或与客户协议利润分红。

3、松散型经纪人。公司对外招聘,不涉及人事及档案关系,一般无底薪,报酬主要是从客户买卖的佣金中提成,聘用关系灵活。除为客户提供期货分析咨询外,少数经纪人还接受客户全权委托,直接代客进行买卖。

4、居间人。这正是在我国经纪人还没有法律依据的前提下的一种变通的说法。期货居间人一般指处于期货公司和客户之间的中间人,为投资者提供交易服务或为期货公司引资牵线搭桥、中介媒引等“居间活动”。居间人,居于交易双方之间,与交易双方或多或少,保持交易中的密切关系。居间人现在被许多经纪公司采用,在期货交易中广泛存在,数量远远大于前面几种经纪人和正式注册的期货从业人员。由于大部分居间人一般并不具备很高的技

术水平,所以其通常做法也仅限于帮期货公司拉客户,并不具备帮助客户盈利的能力,很难为客户提供期货正确的分析咨询,更别说接受客户全权委托,直接代客进行买卖了。目前活跃在各期货论坛的所谓“经纪人”大多属于这一类。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渐渐接近或者成为前面所说的 2 种“经纪人”了。

2当前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期货经纪公司无法招到优秀经纪人,经纪人队伍只是个二流队伍。一方面,能够带来大量资金与客户、社会关系广泛的不屑做经纪人;另一方面,短期内应聘经纪人的往往是暂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他们将经纪人作为职业生涯中的一种过渡,即使能为经纪公司带来的,往往也只是些中小散户。原因何在?

2.1法律地位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经纪人的业务范围,权利义务,经纪人与经纪公司、客户之间的关系,经纪人行为规范等方面只作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明确界定及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实施细则,给实践带来了疑惑。

2.2发展环境

第一,与其他经纪人不同的是:期货经纪人营销的不是产品,营销受到空间的限制,经纪人开发来客户如果不进行交易,也无法获得报酬。

第二,我国期货业以及经纪人长期面临的信任危机制约着经纪人队伍的壮大。经纪人的市场形象长期被严重扭曲,消极影响被人为扩大,这破坏了经纪人的市场形象;而公司对经纪人的不信任也危及了经纪人的生存环境,如公司怕经纪人不好管理、带走客户、全权委托存在风险、影响公司声誉等。

第三,经纪人与公司其他员工相比地位较低。一方面经纪人淘汰率高、流动性大、工作安全感低;另一方面经纪人不作为公司正式员工,不享受公司员工薪金及福利待遇、不涉及人事档案关系,职务升迁、培训学习等诸多方面与正式员工存在巨大差别。

第四,由于期货交易的复杂性,而客户关心的只是赚钱与否。一旦在交易中失手,给客户造成较大的损失,经纪人就很可能会遭到被客户抛弃的命运。

2.3管理体系

经纪人水平一直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无法整体有效的提高,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经纪人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组织安排,完全是一种散性的无组织状态。

经纪公司未能打破传统的人事制度观念,人为地将经纪人与正式职工加以区分,并将这种划分带到了公司管理制度中,对业务管理实行双重标准。

2.4职责不明

经纪人职责不清晰,从开发客户、咨询服务到交易指导均由经纪人来完成的。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没有体现出专业分工的优势。一方面经纪人与研发部门缺少直接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经纪人利用公司产品的能力十分有限,经纪人无法及时将获得的公司产品转化为自己的服务能力。经纪人自身素质本来就不高,再加上不能获得公司后台部门的有力支持,其服务的效果可想而知。

2.5职业素质

经纪公司的目标是客户数量和交易量,对经纪人专业素质没有太高要求。重视经纪人的客户开发能力,忽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后续培训。因此,活跃于市场中的经纪人整体素质不高、知识含量较低:既缺乏期货知识,又缺乏营销技能;开发客户以亲情为主,进一步开发陌生客户的能力严重不足。

经纪公司以期通过培训提高经纪人的整体素质和开发客户的技能。但培训往往只局限于岗前培训,持续的专业学习少;营销培训多,专业培训少;业务流程、技术分析多,深层次的风险监控、职业准则等方面投入少,更不用说相关行业如现货、证券、银行、期货、信托的业务知识更是鲜有提及。不利于提高经纪人的综合理财能力。

2.6利益分配

经纪公司推行经纪人制度时采取高提成、没有底薪或象征性地给一点底薪的分配制度。胡海先生在《经纪人业务的瓶颈:分配制度》文中所说,“这种分配制度的问题在于入行门槛过高,阻碍了有潜力的新人的进入,经纪人缺少归属感。”这种分配制度隐含的核心思想是:对经纪人素质要求不必太高。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问题:经纪人感到自己与其他员工相比地位低下,没有任何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淘汰率高、人员流动性大,工作安全感低,归属感不强,凝聚力低,对公司依赖程度不高;公司对经纪人约束力不强。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经纪公司普遍认为期货经纪人能拉客户就行,素质高不高无所谓。相关行业的一些做法便成为期货经纪人的榜样。较低的人力素质将严重地妨碍期货业未来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3我国期货经纪人的发展

参会的期货公司高管表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期货经纪人业务范围、权利义务,期货经纪人与经纪公司、客户之间的关系,期货经纪人行为规范等方面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明显界定和可操作性的详细实施细则,这极大限制了经纪人的发展。部分参会人士认为,我国亟需出台期货经纪人管理办法,建立独立的期货经纪人管理制度和期货经纪人资格认定体系。

据悉,目前国内期货机构在岗从业人员总数在7000人到8000人之间,而全国期货市场经纪人总数约为15000人左右。从期货经纪人存在形式来看,期货经纪人大多以投资顾问、客户经理和工作室操盘手等名义附属或挂靠在期货公司。而从法律定位来看,一种是受雇于期货公司的经纪人,另一种是期货中介经纪人,包括居间人和客户代理人。其中,居间人比较常见,常常为一家或同时为几家期货公司专门从事招揽客户,期货公司为此支付一定报酬。而客户代理人则独立于期货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从事期货交易,其报酬往往是与客户约定利益分成。

7.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建议 篇七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一) 提供价格信息, 规避农业风险。

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够提供农产品的价格信息, 并通过期货市场的信息系统为信息使用者所了解。期货价格是由与农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价格信息中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涵盖了市场供求、产品播种面积、产量、加工消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政策等全部信息。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自然灾害、虫害疾病等都会给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自然风险大而自身抵御力量不足。在没有价格信息指导的生产和销售市场上,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生产经营者可以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提供的超前的价格信号, 合理安排生产, 及时调整种植计划, 避免盲目生产, 提高种植效益。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避险功能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了避险渠道,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 严格质量标准, 提供优质产品。

期货合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对交割标的物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在合约签订时, 交易双方就会对农产品的规格做出具体规定。这就要求农产品提供方, 包括农业生产者、加工者、甚至运输方为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必要合理的安排, 否则将承担违约的后果。

期货交易的实现, 有助于广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促进农户实行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 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有助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摆脱发达国家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 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 鼓励产品研发, 调整种植结构。

期货市场超前提供了价格信息, 有效地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生产导向。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导向作用, 能够实现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 提高农业种植收益。

种植新的农产品品种可能产生高额回报, 但是同时种植者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农业种植的生产周期固定而且相对时间较长, 绝大多数的生产者会放弃种植新品种带来的收益。利用期货市场, 在保证了后期回报的前提下, 必定会有更多的农户选择冒险。新品种的推广得到了保障, 研发才能积极有效地进行, 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用巨大。国家可以根据农产品期货价格引导农业生产,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

二、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 现状。

1990年10月12日,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 中国期货市场诞生。2000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资本论坛“21世纪中国农业经济与资本市场高级研讨会”上, 厉以宁提出, 要理顺资本进入农业的通道, 当前开设主要农产品的期货交易势在必行。2001年3月5日,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写入“十五”规划纲要。

目前, 中国内地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目前有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这两家商品交易所上市了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白糖、豆油等农产品期货品种, 生猪、大米、菜籽、菜油等农产品期货品种正在积极研究与开发中。

期货市场是现代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资本市场整体发展还不完善, 势必会对期货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时间较短, 理论和实践经验尚不足。

(二) 问题

1、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不完善。

现货市场体系和期货市场体系, 是现代市场两套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市场体系。总结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 市场演变经历的是三阶段模式:标准化现货市场———活跃的远期市场——成熟的期货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在比较发达、成熟的现货市场基础之上。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现货市场还不成熟, 其定价体系、流通体系、仓储管理体系等都与欧、美、日等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以粮食为例, 我国的粮食现货市场总量上供大于求, 市场疲软;品质结构上优少劣多, 优质品种供不应求、甚至需要大量进口, 而劣质品种供给远大于需求, 造成积压过剩。粮食流通体制不畅, 市场化程度不高, 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 不利于农产品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现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

2、期货交易品种少, 新品种上市的审批机制不科学。

当前国际期货产品有1, 000多种, 美国上市期货期权品种高达500多个, 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有上市期货期权品种90多种, 其中农产品期货期权交易品种20个, 印度的农产品期货有100多种。目前, 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数量仅相当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产品期货品种的40%。品种是期货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期货品种结构的不完善不利于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价格形成机制中的竞争力。

新品种上市的审批机制缺乏成文的审批标准及程序规定, 增加了上市期货交易品种的复杂性和难度, 也严重限制了我国期货品种结构的优化。美国期货新品种的审批权集中而明确,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平均45天就有一个新品种上市。而我国目前期货新品种上市机制环节较多、程序较为繁琐, 往往导致新品种推出的时间周期过长, 失去最佳上市时机。

3、市场主体分散单一, 不利于市场监管和农业竞争力的形成。

目前,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上, 市场主体绝大多数为中小散户。统计表明, 我国100万元以下的客户占到交易量的80%以上。中小散户所占比例过大, 缺乏稳定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期货市场资金规模有限, 市场稳定性差, 市场功能难以正常发挥。多种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广泛参与, 才能推进期货市场稳定而长久地发展。国内期货价格不能对世界农产品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世界农产品价格又不能反映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 这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损害我国农业企业的利益。

三、发展建议

(一) 创新期货品种, 完善农产品期货品种结构。

引入农产品期货新品种, 既要保证高效率, 推动期货市场的发展;又要保证高品质, 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对市场化程度高、不影响国计民生的小品种可考虑实行备案制, 报经期货监管部门备案并监控风险, 然后由市场优胜劣汰;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品种报期货主管部门批准转为正式上市。

(二) 扩大市场主体规模, 优化投资者结构。

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稳妥地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增加投资主体与入市资金, 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大力培育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 考虑到我国农业个体种植规模过小的现实, 应该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中介;把期货管理政策纳入整个金融体系中, 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支持作用。

(三) 普及期货知识, 引导农业生产者参与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专业性强, 而农业生产者大多缺少金融知识, 对期货市场不了解。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加大对期货知识的普及, 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 组织好相关企业和农民的培训, 要逐步引导生产者走上新的合作, 建立起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带动小规模农业生产者参与期货交易。

参考文献

[1]何蒲明.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国食品产业, 2008.

[2]高伟.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中国经济时报, 2007.

[3]黄明.完善与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上海证券报, 2007.

[4]卢建锋.论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经济问题, 2003.4.

8.我国发展股指期货的相关问题研究 篇八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期货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专业市场人士通常在投资组合管理策略中使用股指期货以规避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平均波动幅度是成熟市场国家的2到3倍。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以及QFⅡ下的外资等不断进入证券市场,为保证大资金的安全运作,我国证券市场急需股指期货等有效的避险工具,适时推出交易量巨大的股指期货有利于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减少股市的泡沫,从而有利于在对商品价格和汇率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稳定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为此。我们需要对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一、股指期货市场对股票指数波动性影响

从股指期货与现货股指波动性的大量实证分析结果看。股指期货的存在通常情况下不影

响股指价格的波动。但我国的情况与国外不同,引入股票指数期货后,可能会增加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但这种波动性增加可能是良性的。因为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能改善现货市场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股市的有效性。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透明度低的问题,而开展股指期货有利于增加市场的透明度,通过股指期货交易,加快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市场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传播速度,使许多原先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期货市场得以迅速公开,同时也使很多信息得到了提前消化,减少了将来一定时期内的未知性,这样,一方面方便了投资者分析预测,另一方面打破了投资机构和大户在消息取得上的优势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庄家的市场操纵,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影响

通常,股指期货交易将会导致股市资金的分流,对股票现货市场形成冲击。从整体与长期角度看,股指期货的开展只会促进股市交易的活跃与价格合理波动,从而推动股市更加健康发展。在目前我国缺乏股指期货之类对冲工具的情况下,一旦股票指数处于相对低位。场内投资者人人自危,争相出逃,场外投资者持币观望,不敢入市。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有利于吸引场外资金的进入,特别是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外资等大资金的入市。股票市场上资金充裕,股票需求旺盛,必然会推动股票指数,由于吸引了一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的规模和流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双向推动的态势,使股市走出“熊多牛少”的怪圈。

三、股指期货与股灾的关系

东南亚的金融风波及其它股市风险事件使一些人把股指期货与股灾联系起来,认为股指期货会造成股灾。而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股指期货与股灾没有必然联系。造成股灾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国内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存在严重隐患所致,东南亚的金融风波及其它股市风险事件与股指期货交易无必然的联系。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由于期货价格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反映较现货市场价格更为敏感和超前,故股市风险很有可能首先在期货市场上显示,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心。可见期货市场是危机的信号而不是根源,防止股市风险事件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经济泡沫与制度完善。由此可见,引入股指期货并不是导致股灾发生的原因,我国引入股指期货并不能必然导致股灾的发生。

四、我国发展股指期货风险控制的建议

股指期货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因此设定有关风险控制(价格稳定)措施尤为重要,我国应重点设计以下风险控制措施:

1、保证金机制。如果保证金水平定得太低,违约风险将会增加。这些违约风险将造成大量强行平仓现象的发生,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但是高额的保证金使使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和持仓量下降。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应制定并及时调整合适的保证金水平以支持股指期货的稳健发展。

2、逐日盯市制度。逐日盯市制度是指结算机构在每日闭市之后结算、检查交易者保证金账户余额,使保证金余额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防止负债现象发生的一种结算制度。逐日盯市制度实际上降低了合约的违约风险。

3、涨跌幅限制制度。自1987年10月全球性股灾以后,不少交易所对衍生品合约规定了每日价格涨跌限制,涨跌幅及断路措施有助于信息的传播,交易者将有较多的时间重新思考、评估有关信息。从而可避免恐慌及过度反应,能使市场暂时保持平静。对我国而言,为抑制过度投机,涨跌幅限制不可缺少。

4、限仓制度。限仓制度是交易所为了防止市场风险过度集中于少数交易者,及防范操纵市场行为,对会员和客户的持仓数量进行限制的制度。根据不同的目的,限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根据保证金的数量规定持仓限额;(2)对会员的持仓量限制;(3)对客户的持仓量限制。

5、大户报告制度。与限仓制度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控制交易风险,防止大户操纵市场行为的制度就是大户报告制度。在交易所建立限仓制度后,若会员或客户持有的头寸达到交易所规定的数量时,则必须向交易所申报。

参考文献:

[1]常清,期货市场前沿理论探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3]徐国祥、吴泽智金融指数产品创新及其风险控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叶德磊,我国开设股指期贷交易的理论论证与运作设计,管理世界,2006,5

9.期货行业发展 篇九

为深入推进期货行业诚信建设,优化行业诚信环境,根据中期协《期货业诚信建设实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行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期货行业诚信建设2012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2012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指导意见》相关要求,重在宣传教育,重在从我做起,重在健全法制,重在失信惩戒,重在统筹持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行业诚信建设,优化软环境,提升软实力,为期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目标任务

以“五个重在”为诚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宣传和贯彻《指导意见》精神,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工作,完善行业诚信建设机制,强化自律管理,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的行业文化与社会氛围。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宣传报道,积极开展诚信建设教育活动。坚持广泛宣传和深入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行业文化,形成行业诚信共识。撰写和发表诚信系列文章,深入发掘期货行业

诚信文化内涵,积极宣传和及时报道诚信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促进行业内外交流。

(二)坚持从我做起,组织开展主题征文活动。

在全行业普及诚信理念,倡导诚信精神,鼓励从我做起,提升市场各类主体的自觉守信意识。开展“诚信建设从我做起”主题征文活动,通过媒体、网站、杂志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进行评比和表彰,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

(三)完善诚信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自律规则体系。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以健全自律规则体系为重点,以完善诚信信息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诚信合规行为,制定《期货市场诚信准则》,对市场各主体,包括期货公司、从业人员及投资者的行为提出诚信要求,探索建立行业诚信约束机制和行业表彰机制。

(四)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建立健全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

严格按照《中国期货业协会纪律惩戒程序》及相关自律规则规定,对期货公司和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调查、处理,提高失信成本,警示和教育期货公司和从业人员合规守法,诚信经营,维护行业诚信形象。

(五)坚持统筹持续,整合诚信建设各方力量。

中期协发挥好统筹规划、统一组织作用,充分调动期货公司主动性,增强地方协会联动效应,吸纳院校研究力量,统筹协调,以合力推进诚信建设工作。通过细化年度诚信建设的目标、任务 2

和责任,加强地方协会诚信建设经验交流,探索设计诚信文化建设相关课题,推进诚信建设不断深化。

四、工作分工

(一)中期协工作

1.制定并发布实施《期货行业诚信建设2012年重点工作计划》,组织引导行业诚信建设工作顺利开展。(2月)

2.撰写并发表诚信系列文章,对当代诚信建设的内涵进行梳理,阐述诚信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浅谈对开展期货行业诚信建设的思考和规划,分析对比中外诚信文化的差别与联系,并在相关媒体发表。(2月)

3.制定并发布实施《期货市场诚信准则》。(4月至6月)4.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探索建立行业表彰机制。(3月至9月)

5.召开两次地方协会联系会员座谈会,增进行业沟通和交流。(4月和9月)

6.组织开展“诚信从我做起”主题征文活动,制作发放征文汇编和演讲光盘。(6月至11月)

7.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探索建立诚信约束机制。(4月至12月)

8.开展诚信建设课题研究准备工作。(10月至12月)9.对会员公司及从业人员违规行为进行纪律惩戒。(全年)10.完善行业诚信信息体系,健全行业诚信信息数据库和投资者风险信息数据库。(全年)

(二)期货公司工作

1.继续组织开展诚信教育和培训活动,认真学习诚信建设系列文章精神,采取各种形式对公司员工进行宣传教育。

2.强化内控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严格防止和严肃处理内部不诚信行为。

3.组织和动员公司员工积极参加诚信征文活动,对表现较好的员工进行表扬和奖励。

4.积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和相关活动的工作总结,按要求报送中期协。

(三)地方协会工作

1.组织和动员辖区内各期货公司、营业部开展具体的宣传教育工作。

2.组织开展诚信系列文章研讨活动,交流学习体会,深化认识。

3.组织发动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诚信征文活动,承担征文收集和初评工作。

4.对诚信建设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按要求报送中期协。5.地方协会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建设宣传活动,加强媒体宣传工作,为行业提供新鲜经验。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期货行业各市场主体要进一步完善诚信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建立领导重视、措施有力,责任明确、任务清晰,流程顺畅、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确保诚信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明确责任分工。中期协要充分发挥领导和协调职能,为地方协会、期货公司开展诚信建设提供指导和支持;期货公司要充分利用市场一线优势和现有资源,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进度,确保诚信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各地方协会根据中期协统一安排,具体指导所在地区诚信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

上一篇:大班上学期评语优秀下一篇:践行守则,最美少年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