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2024-07-27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共15篇)(共15篇)

1.《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一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 6课《开国大典》、7课《望大陆》、8课《明天更辉煌》。

教学反思:

本周讲的是6课《开国大典》、7课《望大陆》、8课《明天更辉煌》。

6课《开国大典》,目标主要是: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7课《望大陆》,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我从读课题入手理解题意,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然后检查生字,让学生在集体汇报、重点提示和形近辨析中掌握要求学会的生字,接着检查词语的认读和词义的理解,接着再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列出小标题,理清文章的习作思路。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一个句子,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理解“山之上,国有殇”(强烈期望两岸统一,而有生之年又看不到而失望,及未能见到亲人痛楚)。

8课《明天更辉煌》,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为了让学生感受全国人民那种兴奋、激动而又无比欢欣,我对本文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课前,录音机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第二,鼓励大胆诵读、张扬个性。;第三,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更要以一种平和的的姿态和课堂期望去保护、期望和珍惜每一位发言人,让其得到长久的终极关怀。

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重视,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课堂的气氛调动不起来,显得比较沉闷。课堂上准备的文字材料(香港的历史关键变革)过多,对学生的兴趣、历史知识水平,估计过高,因而介绍时占用的时间长,没有完成预定任务;缺少鲜活生动的多媒体材料,虽使用了录音,却没有达到预期值,学生的兴趣不高,因而课堂效果,自我感觉欠佳。

2、朗读的指导我觉得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做得不够到位。在学生朗诵香港沧桑的历史时,应该让学生多用心感受,应该怎样把这种心痛、伤感、愤怒心情读出来。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那一刻兴奋、激动的心情。

3、本班学生普遍爱动手写,不喜欢上课发言、集体读,朗诵基础差。在布置作业时,安排一些朗读任务,或指导学生编排一些情景剧,锻炼动口、语言表达甚至表演技能,应该是对症下药、有实际意义的。上周活动课上,学生自编自演的寓言情景剧《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收效良好,可以借鉴一下。

纠正措施:

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力实际去考虑、去准备,激趣导入,多观摩名师、名课的精彩之处,细加体会,不能再闭门造车,制造出教师讲解与学生领会之间的沟壑。

2.《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二

1.学习生字“典”“瞻”等。

2.训练速读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7自然段。

3.自主探究,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体会中国人民热爱新中国, 热爱毛主席, 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读写迁移,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关键的语句体会开国大典的盛大隆重。

2.学习场面描写的一般特点 (点面结合, 突出气氛, 层次清晰) 。

【教学过程】

一、读题, 解题

(一) 读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开国大典》。

(二) 理解“开国”“大典”。

“典”是本课的生字, 记得我们在第五单元的《遨游汉字王国》里曾经介绍过这个“典”字, 它和什么字有关系? (册) “典”像把一册册书放在桌上。 (教师范写) 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布局要匀称、合理。这个“典”字本意是指重要的文献或典籍, 在这里的意思是典礼, “开国大典”是指为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

二、速读课文, 理清条理

(一) 训练速读。

1.指导速读。我们现在是高年级了, 要学习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文章, 获取文本的主要信息。所以现在我们来做个小练习——速读。其实速读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现在, 请把你的眼球放轻松, 转动眼球。你发现了什么?你会发现你看的面变大了。你要想速读, 重要的就是眼球转动的速度要快, 最关键的是注意力要集中, 边看还要边很快地思考。

2.下面咱们来训练。给大家一分钟, 看看大家能获取多少信息。 (学生自由速读一分钟, 教师边巡视边计时。)

(二) 检查速读, 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1.第一遍看完了, 读懂了什么? (出示阅读菜单: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数。)

2.根据《阅读菜单》, 理清文章条理, 提炼场面描写要注意“条理清晰”。

(1) 出示选择题, 让学生再读课文, 选择文章正确的写作顺序。

(2) 根据学生的回答, 绘出文章顺序的“思维导图”, 并让学生读出, 用“人眼摄像机”拍下。

(3) 总结:读描写场面要注意理清条理, 写类似的文章要注意写作的顺序。 (板书:理清条理)

三、自读自悟, 重点学习“典礼中”部分

(一) 学生自读课文, 批注感悟。

1.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最重要的部分, 也就是课文的第5耀10自然段。速读是为了理解大意, 但重要的段落我们还要“回视”, 慢慢品味。

2.请大家自由地读这几个自然段。读书应该要留下读书的痕迹。你们要边读边圈点勾画, 在旁边批注, 看看你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己读, 开始, 不赶时间慢慢地读。

(二) 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批注的关键词。

让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批注或画的词语。把叙述体会内容的词语和对写法感悟的词语做简单的区域划分。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自学收获, 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相机随文学习生字新词, 通过让学生寻找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难理解的句子, 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1.通过朗读五个带“一齐”的句子, 体会人民热爱新中国、热爱毛主席的感情, 以及激动的心情, 学习庄严热烈的场面描写。

A.你有一双慧眼, 发现了一个重复出现的词“一齐”, 说说自己的体会。

B.请找出这五句带“一齐”的句子, 说说自己的批注。

C.联系学过的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文章说说自己了解的毛主席, 通过想象三十万人不约而同的反应, 谈自己的感受, 归纳。 (板书:点面结合)

2.通过让学生用鼓掌再现三句出现“掌声”的句子, 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感受现场热烈、激动的场面气氛。

A.教师读句子, 请全体学生来表现不同的掌声, 理解文章句子的含义。

B.让学生说自己的批注, 理解比喻的写法, 感受场面的热烈。

C.朗读再现, 积累语言。

D.适时归纳写法。 (板书:突出气氛)

3.学习第7自然段:“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同学们, 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成立了, 成立了!为什么老师在这里连说了三个“成立了”?仿佛这声音在——回荡。更重要的是它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这宣告传遍了北京, 整座北京城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了, 传到了上海, 传到了新疆……传到全国各地, 人民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成立了!)

B.朗读, 想象体会情感。

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旧中国人们的生活。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背井离乡……)

C.句式训练:师生互动练说:“当_________的人, 听到这庄严的宣告, 他一定_________!”

D.反复朗读感悟并熟读成诵。

4.通过学习“升国旗”部分, 学习新词“瞻仰”,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升国旗”的各个场面, 进一步理解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A.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多么神圣, 多么伟大!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 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谁来说说自己在这句话旁的批注?

C.“瞻仰”就是你说的抬头看吗?注意字形, 是“目”字旁。

D.同学们, 在什么地方会升起五星红旗?在什么时候会升起五星红旗?

(点击课件后指着句式训练题) “当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厅里升起的时候, 表明——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有地位了。”

“当在奥运赛场上五星红旗升起来时, 表明——中国人强大了, 不再是东亚病夫了。”

“当我国的宇航员翟志刚在太空挥动五星红旗时, 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 我国已跻身世界前列。”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我们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板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E.再读句子, 读出自豪。

5.鼓励学生自学, 批注。

这个 (指着一位学生写的“反复”) 是我们这位同学的专利。他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更重要的是他对文章的写法有了理解。其实, 批注是我们的再创造。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很爱读书, 他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在字旁做批注。现在有一些出版社还把他的批注编成了书, 因为这是他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才华的体现。所以大家也要像刚才好多同学那样, 爱读书, 爱批注, 留下我们学习的痕迹。

四、读写迁移, 当堂练说

(一) 通过板书, 总结全文。

同学们, 今天我们通过自读自悟, 学习了《开国大典》的重要段落, 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 以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了解到了描写场面的文章要注意条理清晰、点面结合、突出气氛。

(二) 练说《清晨的礼赞》, 学习有意地观察与表达。

1.我们学校每周一也有升旗仪式, 我们能否也去仔细地观察体验呢?

2.下周一的升旗仪式后我建议同学们写一个片段——《清晨的礼赞》。 (点击课件后指着屏幕) 也学着这样描写一个场面:

“星期一的清晨, ……

我来到学校, 看到校园……

广播响起来了, 全校的同学一齐……

校长宣布……, 全场一齐……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老师同学一齐……

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我仿佛……我仿佛……”

(学生小组一人一句地练说, 教师指导说通顺, 说完整。)

【评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落实学生的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陈老师倡导的“不教之教”教学观正是基于落实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提出来的。如何有效落实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呢?陈老师的《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很好的示范。

一、目标靶向, 体现语文核心价值的基本点

本课教学设计, 陈老师关注三个基本点, 即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基点和课标学段要求的重点。从教材特点看, 本课课文篇幅长, 是学习场面描写的很好范例;从学生基础看, 理清长篇课文的脉络是难点, 有序、有意地观察与表达是弱点;从课标学段要求看, 快速默读、浏览获取信息, 把握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有关词句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等是本学段的学习重点。陈老师有机整合基本点的主要元素, 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多层次、多形式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直接的、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感受。

例如: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立意和情感基调, 教师设计了“读题”的语文实践;为了让学生迅速把握长篇幅课文的主要信息, 教师设计了快速默读、浏览的语文实践;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长篇幅文章的脉络及表达的顺序, 教师设计了“阅读菜单”的辅助性阅读实践;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体验、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教师设计了学生批注式慢读、细读的语文实践。陈老师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意识, 让学生在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以达到“不教之教”的理想境界。

二、教学实施, 关注动态生成的思维跃动

如果说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在为落实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做精心谋划的话, 那么陈老师的课堂则是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施展的舞台了。

片段一:陈老师先是利用学生已获取的信息组织学生填写第一个“阅读菜单”;接着要求学生再用一分钟浏览课文, 完成第二个“阅读菜单”;然后要求学生回读第5耀10自然段, 完成第三个“阅读菜单”;最后将三个“阅读菜单”的信息整合为课文脉络图, 由学生逐行念脉络图。

分析:陈老师用“阅读菜单”辅助阅读的方式, 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长篇幅文章的脉络, 教学方法简约、平实、方便、有效。“阅读菜单”能提示学生有意识地阅读, 其生成点具有多元性,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还有利于把长文读短、把短文读长等等。

教学启示:资料导读能节省课堂问答时间, 有效促进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

片段二:陈老师先让学生确定课文最重要的部分——“典礼中”, 接着让学生慢读、细读这部分句段, 要求边读边想边批注。陈老师还在巡视中不时示意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批注的关键词。学生认真阅读、批注, 多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批注。之后, 陈老师组织交流, 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批注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获得交流分享的信息后还让学生再次阅读相关词句, 感受相关词句表情达意的效果。

分析:本片段教学中陈老师安排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其一, 让学生慢读、细读“典礼中”的段落,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自然状态下独立阅读, 在阅读中获得体验与发现并作批注, 这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生成点;其二, 让学生交流与分享阅读批注和对有关词句的理解, 并要求学生带着分享的信息再次阅读相关词句或语段, 学生在这种感受性阅读的实践中又会形成新的生成点。

教学启示:自然状态下的自读自悟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互动交流可让学生获得新信息;获取信息状态下的阅读实践能进一步提升自身语文水平。陈老师不仅关注学生自读自悟的生成点, 而且能利用这些生成点让学生获取新的生成点, 这又是“不教之教”的奇特功效。

三、价值延伸, 确定自主探究的着力点

学生自觉自我的语文实践具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基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然状态下学习的语文实践, 主要追求体验与发现;第二是个体在获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感受性学习的语文实践, 主要追求相关语言的感受与积累;第三是个体在目标导向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语文实践, 主要追求语文知识向语感、能力的转化。以上第一层面的语文实践是基础, 第二、三层面的语文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3.亲历开国大典 篇三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我带领200余名少先队员精神抖擞地与工人、干部、学生等各路大军齐聚天安门广场。城楼檐下两侧挂着八盏大红灯笼,左右两侧的石栏上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下午3时,广播里传出毛主席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同时奏响了国歌,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我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广场上新中国万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欢呼声响彻云天。阅兵式开始,海军、陆军、步兵和各式各样的装甲车、坦克车以及马队由东往西列队前进,空中排成人字形的飞机整齐循序飞过,广大群众向接受检阅的军队行注目礼,广播里也时时传出毛主席“同志们万岁”的声音,伟大的场面庄严壮观。

傍晚,天空中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礼花,随即开始群眾游行。我和同学们走过金水桥边仰望毛主席,高呼毛主席万岁⋯⋯一路唱着革命歌曲,回到学校(第22中学)已是晚上10点多,大家仍很兴奋。

4.《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四

相关的历史史实学生了解太少,很难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感悟新中国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喜悦与自豪,我抓住“大典”的中心环节,充分利用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学生观看了毛主席的讲话视频,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产生的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到课文中去。在文字中去感受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的骄傲,自豪,学生带着情感进入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如“升国旗”部分,“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交流讨论,彼此启发,使思维活跃起来。

5.《开国大典》教学反思450字 篇五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旨在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2、大典进行前、进行时、进行后分别对应第几段?(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3、重点描写了哪一阶段?这一阶段都有几个环节?各环节群众反映如何?(考查学生细读、阅读分析能力)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而我执教过程中思路清晰。尤其是第三环节,学生小组内合作,先自己思考,而后交流讨论。

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或许某些环节有些欠缺。课堂学生朗读环节较少,知识性强导致部分男生缺乏学习兴趣。

6.《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六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在开会前、开会时会场上场面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学情分析 :

本班学生在预习时基本能扫清生字词语障碍,能理清文章脉络。由于开国大典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而且学生对战争年代的认识不够,不能体会到胜利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重点词句。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播放《开国大典》情景朗读资料,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交流感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

1.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

(开会、阅兵、游行、宣布开国、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三、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观看开国大典资料片,体会人们听到主席的话后的激动心情和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2.在品读重点词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描绘阅兵盛况的句子,要读出阅兵队伍的整齐、威武、雄伟、及群众情绪的热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课文梗概。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举行典礼(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阅兵式(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群众游行 教学反思

我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一齐、欢呼、欢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再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7.开国大典我卫空 篇七

1949年10月1日,古老的北京城内举行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南侧防空高炮阵地上的四门高炮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一位24岁的战士高度警惕地守候在其中一门大炮的旁边,目光炯炯地?望着天空。他暗下决心:“敌机胆敢来破坏,我就坚决把它打下来!誓死保卫开国大典!”??这位青年战士就是庞荣峰。

岁月如梭,当年风华正茂的庞荣峰如今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了。但老人对于61年前的那次盛典却是记忆犹新,并视其为一生的荣耀。

我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8年,我参军成为四野高射炮二团的一名战士。此后,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我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高射炮手。1949年夏,我所在的五连奉命调至北平香山负责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这时,我既是班长,又是炮长。9月,我和部队一起随着党中央进入北平城,驻在南池子的一家四合院里,高炮阵地设在现今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9月30日,上级下达命令,要我们五连负责保卫开国大典会场的防空,严防台湾敌机前来捣乱。当天早上,高炮阵地就进入了战备状态,四门高射炮昂首东南方向。我和战友们警惕地守卫在阵地上,焦急地盼望着那一伟大时刻的到来。

10月1日凌晨3时,我和战友们进入了高射炮阵地。天放亮后,天安门广场及四周的盛况尽收眼底。天安门修葺一新,城楼上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横标,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参加开国大典的各机关工作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举着五星红旗和彩色小旗,陆续进入会场??天安门广场,会场上的群众多达30万人。受检阅部队排列在东长安街上,开国大典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下午2时55分,我的心差点要蹦出来??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毛主席等中央首长们健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广场上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北京这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3点整,开国大典正式开始。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毛主席的洪亮声音通过天安门城楼上的麦克风传遍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后,毛主席按动电钮,在军乐声中徐徐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在场群众欢呼雀跃,挥舞红旗红灯,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一片激荡的红色海洋。

我和战友们一直沉浸在极度兴奋中,大家都想和广场上的人们一道欢呼跳跃,以表达内心的激动,可有任务在身,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时,营长走过来说:“副班长以上干部可以轮流通过望远镜看一看毛主席,但时间不能太长。”高射炮阵地上的那架望远镜有一米多长,可以看清万米高空中的目标。我从望远镜中看到了毛主席:他身穿黄呢子中山服,胸口别着一个红绸条,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微笑着向广场的人群挥手致意。那一刻我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这是平生第一次面对面地看毛主席啊!

毛主席宣读完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开始了。阅兵式持续了3个多小时,广场上始终是掌声迭起,欢声雷动。天擦黑时,群众游行开始。一批批群众队伍,无不迫切希望走到城楼前,看到衷心敬爱的毛主席。这时,天安门楼上的灯光突然照亮,上面是一串红橙色的灯,下面是三道粉青色电虹灯,再加上巨大的探照灯光射向全场,灯光闪闪,好似波浪。各种礼花在空中竞相绽放,将夜空点缀得绚丽多姿。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扩音器里传来了毛主席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整个晚上,我和数十万人民群众一样,沉浸在有生以来难以名状的兴奋和幸福中。

8.《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关键

1、理解文章叙述顺序。

2、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①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a.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b.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c.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d.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

②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图片、录像。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什么感受?

b.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c.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d.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e.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③交流“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b.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c.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解说词配写得好。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4)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d.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④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三、回归全文

过渡: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布置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3、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明。)

板书: 开国大典

典礼前: 会场场面

典礼中: 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

9.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会认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瞻仰、欢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激发对毛主席的热爱,敬仰之情及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无比激动,喜悦之情。

4、在阅读过程,初步体会场面描写,并尝试仿写。

学习重点: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在阅读过程,初步体会场面描写, 并尝试仿写。

学习难点:

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无比激动,喜悦之情以及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敬仰之情。

教学流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释题,初识大典

生课前交流资料并播放歌曲:

1、播放《今天是你的生日》——师:听着这首歌,我们知道了,我们祖国的生日是十月一日,这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2、开门见山,揭题解题。

今天,就让时间回到68年前,回到我们的祖国诞生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我们来学习(课前板书:开国大典 生齐读)。

3、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建立新国家举行的隆重而重大的仪式。再次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大典带给我们的喜悦。

(设计意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释题初识大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营造阅读期待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典。好好说小组: 展练安排:

1号:检查生字新词(反馈预习情况);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擎着红旗、电钮、瞻仰、聂荣臻、共产党、诞生、飘拂”等。请大家一个词读两遍;(评价:)

2号: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练2号说: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请生说(从题目入手概括)(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进入课文的门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3号:请大家看到2-3自然段,根据示意图,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会场布置情况;

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在我正站在天安门广场为大家报道。首先我们看到会场呈形。

4号:请大家读4自然段,找出表现人们此时心情的词语,说一说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想一想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入场前的热闹场面?

三、精读品悟,感受大典。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就直奔重点,学习文章主要部分典礼仪式。展练安排:好好悟小组

1号: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5~10自然段,想一想大典分为几个环节,和同桌一起讨论完成“大典盛况”思维流程图。提示:找出“接着”一词,理清这几个场面。(板书:宣告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2号:默读5--10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言行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群众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加以批注。

3号:请大家看到(5自然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这一个自然段,我找到的描写毛主席动作的句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群众反应的语句: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感受:对领袖毛主席的崇敬、爱戴以及激动和自豪的心情……

台下一位学生来引导深入体会:什么是“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多少人的“一齐”,(三十万)这三十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请联系上文回答。(生结合第一段答)。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来到会场,大家为什么“一齐”把目光投入主席台呢?我要采访一下4号同学:假如你是农民朋友,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我再采访一下,工人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学校师生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学生答:为了能看到毛主席)原来,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那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

4号同学:哦,我明白了,谢谢某某同学,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

教师: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激动、欣喜和对领袖的热爱吧!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城楼,排山倒海的掌声响起,三十万人的目光一起投向主席台,这是多么壮观的场景啊!全班一起再读: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中的这幅插图,这个最突出的人物,就是我们的毛主席。在这一场面的描写中,作者既写出了典型人物毛主席,又概括地写出了群众的反映。

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中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回顾:场景学习的方法:第一步找到点的语句(重点人物的言行),第二步找到面的语句(群众反应),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第四步 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来学习下面的场景。

四、感情升华,铭记大典 展练安排:

好好提升小组:

1号:看到6、7自然段,我找到了描写毛主席的语句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群众反应的语句是“这庄严和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个自然段,大家小声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示“庄严”“雄伟”“欢跃”等词语的读音。“这庄严和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号:集体齐读一遍,请同学们想像一下,人民群众听到这庄严的宣告之后,心情会怎么样?强调反复语句的读法,读之后,交流。(欢呼、欢跃……)

教师进一步引导,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悲壮的音乐响起)侵略、压迫、屈辱、灾难!近代中国的苦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国耻!

旧社会,暗无天日、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地主、资本家、反动政府的压迫,使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停留一会儿,雄壮的音乐响起,配乐朗读)危难之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一起读:

3号:同学们,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请大家闭目想一想)请大家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我们有请吴老师先来试着展示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仿写: 课件显示:

这声音传到学校,我不住地和同事们握手再握手,拥抱再拥抱,我不知道怎样表达我的情感,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办公室的同事有的随着我的节奏唱着这首歌;有的手舞足蹈地欢呼着:“我们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还有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3号:同学们,我们也来仿写吧!

这声音传到。这声音传到。

4号:请大家看到8-10自然段,(8自然段中)我找到的描写毛主席动作的句子是:“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群众反应的语句:“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对国旗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对新中国成立的激动自豪!

小老师追问:(1)“瞻仰”是什么意思?(展练4号答)安排下面的一位学生我想请同学们想一想,瞻仰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比较,哪个好?是的,用瞻仰一词,可以更加表现人民群众对国旗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两个“一齐”又说明了什么?“站”又是什么意思?(请生答)生:全体站起来激动地读。

五、总结升华,铭记大典。

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意犹未尽,让我们一起回到这神圣而庄严的时刻吧!播放开国大典视频。

课下,请同学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读一读毛主席的书……

10.许欣之:我指挥开国大典鸣响礼炮 篇十

当年受命组建开国大典礼炮队、并担任开国大典鸣放礼炮的指挥官的就是许欣之老人。许老今年92岁,离休后现住解放军某部驻郑州干休所。听笔者说明来意,许老欣然打开了记忆之门——

受命组建礼炮队

1949年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时任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作战科长的许欣之,匆匆赶到司令部。司令员高存信向他下达了一个光荣而重要的任务:临时组建一支礼炮队,在即将到来的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许欣之被任命为礼炮队指挥官。

许欣之明白任务的重要性,他既高兴又紧张。作战打仗他能做到弹无虚发,但鸣放礼炮却是和平形势下的一门新课题。从接受命令那一刻起,许欣之就绷紧了神经,他和作战科副科长韩怀志、作战参谋沙复新一起挑选炮手,并制定了严格的选择条件:一、炮长必须是连排干部,炮手是班排干部。二、必须是在战斗中立过战功的英雄才有可能被选上。三、用来鸣放礼炮的火炮必须是战争中的功勋炮。

因为1门炮需要3位战士负责,所以最终选出了160多名炮手。炮手全部到位后,许欣之把他们拉到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内开始了艰苦的训练。鸣放礼炮看似容易,要求却极高。54门礼炮一齐鸣放28响,必须在2分05秒内与奏国歌、升国旗同起同落,而且这54门礼炮要齐发28响,必须同时打出一个声音,完全同步,每一响的间隔时间仅仅是4秒多。“54”和“28”都有着它的深刻寓意。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领域、界别的人士,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为了达到这样的严格要求,炮手们必须在5秒内完成取弹、装填、发射、退壳等一系列动作。动作要求虽然简单,但要做到迅速、一致,整齐划一。比如装填的时候,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把炮弹推进炮膛,同时要单膝下跪。如果一个动作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偏差,使礼响中出现杂音。

7月是北京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战士们每天都要在高温炙烤下训练8个小时,他们中的很多人手磨破了,胳膊也累肿了,手套不知磨烂了多少双,但从没有一个人抱怨过。

历史性时刻打了“漂亮仗”

转眼,许欣之和他的礼炮队已刻苦训练了近3个月。一天,他接到上级命令:在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上鸣放礼炮。

1949年9月21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在中南海召开,因为会议时间定在晚上7点开始,根据上级指示,许欣之的礼炮队要在开会时鸣放礼炮,用9门炮打出54发(响)。9月21日下午,许欣之率领礼炮队进驻中南海,他们把炮位选在了怀仁堂的左前方,炮口冲着中海,仰角为35度。晚上7点,许欣之接到了大会秘书处指示放炮的命令。随着他令旗一挥,声响一致、有节奏的礼炮次第打响,新中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正式开始了。

许欣之的礼炮队受到了上级的表扬,称赞他们打得非常好。其实,在鸣放礼炮前许欣之一直提着心,如果一位炮手出了问题,那么打出来的响声就会出现杂音,影响鸣炮的整体效果。没想到第一次“上阵”就打了个漂亮仗,大家对在开国大典上完成任务更有信心了。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历史时刻终于到来了!

10月1日那天凌晨,许欣之带队赶往天安门,他和战士们按照指定位置,把礼炮摆放在天安门东侧一个叫三座门的地方,向东一字摆开了54门礼炮。许欣之和战士们全部身穿专门为开国大典制作的新军装,头戴钢盔,腰系武装带,足蹬长筒靴,个个威武挺拔。

下午两点多,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三点整,毛主席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宣布开国典礼开始,许欣之接到了鸣放礼炮的命令。

庄严神圣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只见许欣之把手中的小红旗用力往下一挥,然后洪亮地发出命令:放!一时间,国歌声、礼炮声、人们的欢呼声在天安门广场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炮声过后,许欣之和战友们听到54门礼炮28响打出的是一个声音,他激动得当场流出了热泪,而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战士们更是在激动的泪水中抱在了一起。

令许欣之更加难忘的是10月2日这天,他收到代表礼炮队去北京饭店参加国宴的邀请。可惜的是,当时许欣之忘了把请柬保存好,这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想看国庆60周年盛典

“那场面太难忘了,无数革命志士为之浴血奋战多年的新中国终于成立了!”采访中,许老因为激动,多次流出了眼泪。

许老虽然九旬高龄,但他口齿清晰,记忆力很好。接着,他回忆起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许老祖籍杭州,191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1938年,他和几个思想先进的热血青年长途跋涉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加入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七大队第二队,投身到了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之中,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学业优秀的许欣之毕业后,被分配到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当作战参谋,后任侦察科科长,1949年3月调到特种兵部队担任作战科科长,并幸运地被选拔为开国大典指挥鸣放礼炮的指挥官。许老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使命,因为他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那历史性的时刻。

开国大典之后,许老被上级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学习,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副院长,一直到1983年,年近七旬的许老离休后才回到郑州颐养天年。许老家中的荣誉柜里至今保存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发给他的多枚勋章。他对国家颁发的每一个勋章都很珍惜,细心地编了号。在许老的客厅内,挂着2008年8月中央老干部管理局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证书。

“由于年龄的原因,爸爸有好几年没去北京了,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盛典之际,他老人家十分想去一趟北京,再看一眼天安门,也想亲眼看到60年国庆典礼。”许老的儿子许璨对笔者说出了父亲最大的心愿。祝他老人家能如愿成行!

11.《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12.开国大典精品教学案例 篇十二

一、学情分析

对于21世纪的小学生来说,本课是一堂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自已感兴趣的场景进行朗读,想像,谈体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二、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字卡片

教学之前在百度搜索《开国大典》的相关教学资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做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根据百度搜索到的课堂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开国大典》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给学生视觉上、听觉上的直接感受,让学生对开国大典产生切身体验,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成适合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悟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本课的设计,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即捕捉主要内容,了解叙述顺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赛机制的引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 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3)播放进入会场的场面。

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PPT课件)(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3.讨论。

(1)播放阅兵的场面: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Ⅰ、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Ⅱ、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Ⅲ、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的句子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播放群众游行的视频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

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播放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场面,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看后让学生说体会。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PPT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开国大典

会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 天上......地上......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教学反思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

味。

1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十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矗立在东西长安大街南北两侧人行道旁的几十盏炽亮的大灯,把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毛泽东身穿棕红色毛衣,在儿女们的簇拥下,坐在天安门上观看焰火。当一簇簇五颜六色的焰火腾空而起,在黑黛的天空中织就一个个美丽动人的花环时,天安门上观看焰火的人们沸腾起来了,毛泽东的儿女们更是欢天喜地指着多彩的焰火让他看。

万朵彩色的礼花从四面八方腾向天安门广场的高空,首都沉浸在狂欢里了……

但是,那些不是礼花,是信号弹,是240多名信号兵为新中国编织的五彩缤纷的花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施放焰火欢庆节日的传统。但在1949年前的中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哪里还有礼花焰火的用场呢?为放好礼花,负责礼花施放的张桂文带上参谋秋树萍、刘竞生,跑遍了北京城,选定了6个施放“礼花”的地点,北面: 景山、琼岛(北海);两翼: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南面:邮政管理局大楼(东交民巷西口)、银行公会大楼(西交民巷东口)。同时抽调担负卫戍任务的独立第二、八师两个建制连为施放“礼花”的部队,进行严格的编组训练,由张桂文统一指挥。

施放“礼花”使用的是苏制信号弹。信号弹有红、黄、绿、白、紫等颜色,用俄文印在木箱上。当时,军区司令部没有俄文翻译,只有军务处一位科长懂俄文,由他负责按颜色分类,搭配分发给信号兵。

张桂文的位置在东华表内侧的指挥台上。“丁零零——”张桂文拿起电话,传来的是天安门城楼上指挥部的命令:“施放礼花!”张桂文立即凑到麦克风前,向部队发出口令。不料,意外发生了,广场上的扩音喇叭一点声音也没有。事不宜迟,来不及向周围的人打招呼,按照预定的应急措施,他抽出信号枪,举向空中。“砰”一声,一颗碧绿的信号弹带着长长的耀眼的光芒,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

这突如其来的枪声,使周围的人不禁惊讶地向后一仰。人们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一瞬间,广场四周的6个发射点几乎同时轰然爆响。一簇簇五彩缤纷的信号弹,骤然腾起,有的如喷射的彩泉,有的似怒放的花雨,有的像璀燦的明珠,叠织出奇光异色的绚丽图案,把大典之夜装扮得壮丽辉煌。随着“礼花”的每一次飞落,欢呼声犹如大潮迭涌,一阵阵漫卷过新生的古城。

当年的一份资料上明白地写道:“国庆节晚间发射信号弹3万发,另有探照灯配合照射……”到1950年国庆节,我们才使用上礼花炮。那是苏联送的。再后来,我们用上了真正的自己生产的礼花炮。

14.《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汇集、瞻仰”等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典礼的盛大与隆重,感受人们参加典礼的激动、兴奋心情。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 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

生:10月1日是国庆节。

师:那么谁又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个什么日子呢?

生:开国大典。

师: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师:同学们,开国大典中的“典”是我们课文的生字。写“典”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板书)“典”字这一横要直,要能支撑整个字,下面两点要注意呼应。

师:“典”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典礼。

师:大典是什么意思?

生1:规模非常大的典礼。

生2:隆重的典礼。

师:开国是什么意思?

生1:新中国成立。生2:创建国家。

师:新中国成立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师:同学们,我们每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把题目读懂,因为课文是文章的眼睛,又叫“题眼”。这是我们学课文必要注意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随着作者的描绘,走进这盛大的典礼场面。(投影)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带着怎样目标来学习呢?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读,明确目标)

师:请大家捧起书本,把课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的请举手!还有两三位同学没有读完,不要紧。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还留有时间给你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反馈自学情况:

师:同学们,刚大家读得很认真。字词你们会读了吗?这些二类字你们会读吗?(课件出示)生:会!

师:好!我来检查一下。谁来当小老师?

生:个别读,开火车读。

师:二类字大家会读了,剩下的这些字你们能读吗?

生:能!

师:好!自由读。谁有信心来读一读!

生:指名拼读。

师:在书写这些生字时,你认为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个字?

生1:“诞”字右面的“延”不要写成“廷”。生2:“瞻”字左面的“目”不能写成“木”。生3:“奏”字的撇与捺要写得舒展些。

师:请大家把“奏、诞、瞻”在《一手好字》上每个临写两次。

生:(练习写字,注意书写姿势)

师:写完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其他的字。

师:我们阅读一篇课文,关键是理解大意,弄懂作者写作目地。通过阅读,你理解第一个问题了吗?请你和大家分享。

生:我了解到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参加总人数。

师:这些信息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这是什么写法?

生:开门见山。

师: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浏览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呢?

生:先写大典前,再写大典中,最后写大典后。

师:写典礼时主要写了举行了哪些活动?排序是怎样的?请大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找出场面的排列。(出示投影练习选择答案)

师:哪一种排序是正确的?

生:第二种,主要按照“领袖出现——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的过程写。

师:大家的眼睛真厉害!能把整个过程找准。

2.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师:课文脉络非常清晰,它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

师:事情发展顺序,也是时间先后顺序。这是写大场面的一个重要写法。(板书:有顺序,有条理)请同学们用眼睛这台摄影机把大典的顺序记下来。

四、学习“大典前”这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一同走进大典前的场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1----4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这部分除了介绍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物,还介绍了什么? 生:会场的结构和布置,群众进场的情况。(课件出示:会场平面图)师:看着图片,读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

师:从这一部分,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感受到?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

生:我从“直奔”看出人们的心情。

师: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生: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师:除了“直奔”这个词,你找还到哪些词?

生:从“赶来”的“赶”字我读懂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师:现在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当时人们急切、兴奋、激动的心情吧。如何读好这些句子呢?

生:(自由感情朗读)

五、课堂总结,铭记“大典”。课件出示:庆典隆重、热烈气氛的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了典礼前人们急切、兴奋、激动的心情。开国大典的盛况场面难得一见,下一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感受这个场面吧!

六、布置作业。

15.《开国大典》教学实录 篇十五

课前交流

师:你们能不能猜出张老师现在的心情?

生:激动

生:紧张

生:高兴

师:这些心情同学们有没有?

生:有

师:咱们这就叫不约而同。张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两份礼物。看看吧

【出示学生写的信】

师:听到了这一连串的问题了吗?想解答吗?咱们班的百灵鸟、播音员是谁呀?

小作家呢?

师:其实在老师心中你们每个人都是百灵鸟、小作家,只要你们敢于展示自己,都是最棒的。

师:再来看第二份礼物:出示林妙可演唱的《歌唱祖国》

师:同学们,这一首歌唱祖国是老师最喜欢的。50多年来,这首歌一只伴随我们的祖国一路走来,今天我们在英雄城市南昌又一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我想就带着这感触开始今天的学习。

上课:

师:先请同学们看张老师写课题,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

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生:隆重

生: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课文记述了哪些场面?

生:开始举行典礼的时候是群众从大老远赶来了。

她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群众进场。板书“群众进场”

生:开国大典非常盛大,人非常多。

生:我还看见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看到升国旗,奏国歌。

师:这都是典礼仪式的场面,(板书典礼仪式)典礼仪式之后呢?

生:阅读式和游行

师:真好,你一口气说出了两个场面。(板书阅兵式游行)

师: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 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读?你勾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勾画了第五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师:张老师听到了掌声,就在在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

生: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生: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

生:热烈的气氛。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师: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

生: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还有吗?

生: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喜悦。

生:三十万人都很喜爱自己的领袖。

师:换一个词:热爱。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这就叫“不约而同”。

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生:(齐读)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第七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这三十万人非常激动,行动都一样的,一起欢呼和欢跃。

生: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盼望许久,终于等到了。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真能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中国是很广的。

师: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各个角落。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生: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生(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生:(男):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张老师也想读,听张老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

生:书上这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你读成了它。

师:哪一句更好?

生:不用重复了

师:你认为张老师的好。

生:我认为书上的好,如果不重复,感受不到这样的威严。

生:采用排比,气氛更强烈

师:张老师纠正一下,这是用的反复,可不是排比。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欢呼

师:有没有不同的?

生: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师: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他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他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

生: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师:放CAI。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这庄严的宣告„„

生:(接读)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师: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接着,升国旗。群众的反应是怎样的?谁接着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 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脱帽肃立,看我们新中国的国旗是多么鲜红。

师:你会怎么做,你会和他一样吗?

生:是的。

师:我们也不约而同地脱帽肃立,抬头瞻仰。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新中国成立了!

生:因为我是中国人

生:当我看到国旗升起来时,我会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自豪!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放CAI)这就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59岁的生日。这是香港回归,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在这59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孩子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

生:(写话)

师:当红旗在太空升起„„

生:我的心情满怀激动,43年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行走,43年后,我们中国人终于来到了这个浩渺的空间。

你真了不起,我们中国人迈出了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我们就这样站立。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 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了人民的感情澎湃,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上一篇: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下一篇: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材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