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2024-08-24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精选13篇)

1.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篇一

形势与政策——反腐倡廉在行动

这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已经结束了,犹记得最后一堂课上,我们的曾浩谈到的目前我国的反腐倡廉政策,自从习近平主席上台之后,我明显感受到反腐倡廉,在行动!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客气的国度,腐败也常常在,虽然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才有的问题,但是,中国的腐败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百姓对于政府官员的廉洁从政时刻关注着。在写下这篇论文时,我不断感受到国家在进步,在强大,在反腐倡廉的行为上用力。“东方之星”在长江翻沉,中国这个强大的国家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生命高于一切!中国最大的三峡大坝,不顾巨大的损失,关闸蓄水,只为救人!这些行动力的背后我认为少不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这些也必定少不了反腐倡廉的成效。

反腐倡廉的成果体现在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每一部分,他是必要也是必然的趋势。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经常在思考,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去反腐,去倡廉?也经常会去思考,为什么当官的要去贪污,我们都说公务员是一个很安稳的职业,为什么利益的熏陶会这样改变一个人?那么为何会有这么多贪污腐败现象呢?总的来说,我认为主要有2方面的因素。一是政府方面政策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很多官员失去监督,而权利一旦失去监督就必然走向腐败。但党中央一直在努力完善我国的体制,而且,如果想仅凭政府的力量来根治贪污腐败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因此根治贪污腐败归根结底还得靠广大的老百姓。

这也就是第二方面,老百姓的问题了。为什么说贪污腐败老百姓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呢?试想一下,如果你知道某个官员有贪污受贿情节或作风不正,你会去揭发举报吗?我想多半不会。为什么呢?这可能也算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的来源了。不去举报的原因有二:

1、举报他我会承担被报复的风险;

2、举报他我不会得到短期、直接好处。于是乎你不去揭发我不去举报,这也难怪贪官污吏会这么多了。试想一下,如果发现一个贪官,人人都去举报,试问谁还敢贪污腐败?的确,举报贪官污吏可能会遭到报复,甚至流血牺牲,但是60年前无数革命先烈能够为了我们今日幸福的生活而义无反顾地流血牺牲,我们为何就不能为了祖国的廉洁而流血牺牲?当然,政府在这方面也有很大责任,因为政府没有给老百姓提供一个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平台去揭发举报贪污腐败现象。毕竟谁都想过个安稳的日子,而且中华民族素来有逆来顺受的习惯。

腐败像是一种慢性疾病,不会一开始就置人死地,它只会慢慢侵蚀这个国家。腐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不能等待腐败滋生蔓延进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才想起来反腐倡廉。我们党从艰苦卓绝的抗战开始,把满目疮痍的中国建设成自由民主文明富强的共产主义现代化新型强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又怎能止步于腐败问题呢?所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反腐败斗争。我们一定要警惕,时刻注意远离贪污受贿的腐化。“防患于未然”总要好过“亡羊补牢”。提倡反腐倡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秉承这样的信念,做一个清正的人。以后,为民者,不行贿;为官者,不受贿。共同创造一个公正清明的中国。把满目疮痍的中国建设成自由民主文明富强的共产主义现代化新型强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又怎能止步于腐败问题呢?今天,网络反腐不仅成为制度反腐的一个构件,而且也体现了民众对“为民务实清廉”之风的美好向往。各级党委政府只要积极主动地从提高执政能力上入手,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反腐,才能更好发挥出网络反腐的正能量。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反腐败斗争。我们一定要警惕,时刻注意远离贪污受贿的腐化。

我们当代大学生,也许不久后有的人会走向官场,我们希望通过形势越政策的课程,通过这么多年的书,我们会懂的廉政的重要性,我们能从自我做起,反腐倡廉,建设更美好的中国!

2.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篇二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的依据

(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与基本任务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 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运用政治学、政策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有关社会科学知识, 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依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特点, 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勤奋学习, 成才报国, 把握未来。

依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性质, 该课的任务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 增强学生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第三,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 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 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第四, 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 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 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特征

1. 从课程所发挥的功能看, 具有导向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

形势是指“事物发展的状况”。“形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与国防等领域的基本现状和重大变化, 二是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 三是公众及舆论对这些情况和事件的总体分析、判断和反应。“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政策”主要包括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文件、决议及国家有关的法令、法规。“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导向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不仅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 更要帮学生拓宽视野;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现实社会, 更要让学生体味历史责任。简言之, 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看”、“学会站”、“学会干”。“学会看”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制高点;“学会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立足点;“学会干”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落脚点。使大学生知“事” (事情、事件) 更知“实” (实质、本质) , 识“时” (时代特点) 更识“势” (历史趋势) , 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独立生存的根本价值所在。

2. 从课程内容结构看, 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相统一的特征。

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不同,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的特征。相对稳定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其基础理论部分, 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观察形势与把握政策的立场和方法等;二是政策的历史沿续性, “政策”的出台或变更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 不可能“朝令夕改”, 必有“十月怀胎”在前, 总有一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三是形势变中的不变部分, 形势总是经过局部量变的不断积累, 才会发生质变, 最终才会形成事物整体的变化, 并不是所有事物每天都在出人意料的变化, 其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事件之间是具有内在关联性的, 即使是成为热点的突发事件, 也都是国内外矛盾冲突激化、利益纷争升级、力量对比失衡的综合反映, 不可能“无风起浪”, 早有“蛛丝马迹”在先, 等等。“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除了具有以上相对稳定的一面以外, 还具有变动的一面。变动性内容的特点有三个:即时性、针对性、广泛性。由于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因而形势和政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其中的“形势”部分, 内容变化之快可用“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事不同”来形容。形势的变化往往就会引起政策的调整, 必须根据新变化了的形势, 在政策上迅速作出反应。稳定性与变动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两大典型特征。相对稳定的内容与变化着的动态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共同构成“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体系。“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变动性使得该课在使用固定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学用书、固定的考核标准等方面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来得困难。然而, 正是这些动态变化的新鲜内容, 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贯彻“三贴近”教学原则的独特优势, 成为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特殊魅力的重要资源。

3. 从课程运行管理看, 具有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变动性和稳定性并存的特点, 必然会派生出这门课程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点。规范性是指与其他课程一样,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运行中也应该有大纲和教材, 必须占一定课时, 有相应的学分, 开课前有计划, 教学结束时有考核。灵活性则是指其中的一些要求可以以非常态的“变体”形式出现。比如课时的安排、课程教学形式、考核的方式、教材的选用、教师的配备及教学管理的模式等, 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做法, 均显示出一定的灵活性。从课程形态看, 既有第一课堂讲授又有第二课堂活动, 还有第三课堂作补充;从课程管理看, 鉴于过程具有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 在师资队伍的构成、教学时间的安排、日常教学的管理等方面, 都与其他公共必修课有明显的区别。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合理设置的基本要求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充分体现该课程的性质、基本任务、功能和特点的要求, 为此, 合理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 应遵循“三个统一”与“四个结合”的要求。

(一) 要遵循“三个统一”的要求

“三个统一”是指:第一, 政治性与知识性统一。即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同时还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就形势、政策而言, 都是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 它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军事学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一门学科交叉性、渗透性很强的课程。因此, 遵循政治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是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基本任务与功能的要求。第二,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一般说来, 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形势总是会不断变化的, 因此,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安排既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容, 体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要求, 让学生在动态中观察和追踪形势演变过程。第三,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课程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教育和教学任务, 承担着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使命,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设置和教育教学中, 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安排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予以分析,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能力, 因此, 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时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 恰恰体现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功能具有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

(二) 要遵循“四个结合”的要求

“四个结合”是指:第一, 体现方向性、结构性与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学要点相结合, 要按教学要点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如以《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作为学生辅导资料, 确立“科学发展观教育”等内容。第二, 体现动态性、灵活性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相结合。学生的层次与专业不同, 其思想实际会有较大的差别, 但往往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同时, 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不定,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与变革。如在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中, 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安排“中日关系目前的困境与对策”、“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展望”和“东北亚局势问题”等内容。第三, 体现针对性、即时性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应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问题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 做到教育教学有的放矢, 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 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国家三农政策解读”等内容。第四, 体现知识性、科学性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个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既要注意到知识性与科学性, 又要注意到目的性, 如适时安排“点燃激情、喜迎奥运”、“中国模式与中国奇迹”、“世博会与人类文明”等内容。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构成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设置依据与基本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主要可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即基础知识篇、形势篇、政策篇与时事篇。

基础知识篇的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功能与作用, 认清形势、把握政策的原则与方法,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意义与方法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等, 这些相对稳定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之一, 是学生必须领会和掌握的内容, 是分析各种时事、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依据, 是该课其它内容的理论基础。

形势篇的内容可分为形势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形势理论 (包括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形势、如何认识形势、分析形势等方面的论述) 、国际形势的格局及其演变、国内形势的格局与发展趋势、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与政策等。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 以及运用理论和方法对宏观形势的分析, 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关形势认识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正确认识与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基本规律。

政策篇的内容可分为政策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理论 (包括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政策、如何分析与把握政策等方面的论述) , 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基本方针与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这一篇的内容介绍, 使学生不仅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策与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以及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且通过对我国政府政策的具体分析, 帮助学生提高政策分析与执行的能力, 便于学生自觉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时事篇的内容包括国际与国内的热点问题、国际与国内的焦点问题、中央与地方的重要会议、中央与地方的重要政策以及与学生生活就业密切相关的现实突出问题等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效性强, 变动性大, 需要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出深入的科学分析, 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握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准确把握政策内涵与走向, 更好地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参考文献

[1]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

3.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篇三

关键词:反腐倡廉;廉政建设;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87-2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建设党风廉政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基础和保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1 反腐倡廉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字面上看,反腐倡廉教育就是反对腐败,倡导廉洁廉政的教育。同样作为一种改造人们思想意识的教育活动,反腐倡廉教育的概念可概括为:一定社会或阶级运用一定的行政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廉洁、廉政思想和信念,并用以指导自身的现实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宣传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非常时期,经济在转型、体制在转轨、结构在调整,社会在变革,腐败一直是当前我国政府企业需要全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当前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能够看出,大部分的腐败问题都是因为权力集中造成的腐败,还有就是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管理机制有漏洞。因此对于腐败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来进行预防和惩治,将反腐倡廉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度有效地发挥出来,要充分的利用制度来实现反腐。

3 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狠抓作风建设,思想教育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质变就是因为量变的逐渐积累而导致的。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就是从小事开始逐渐走向了腐化堕落的境地,收钱送钱、跑官要官、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经商办企业或从事中介谋利、参与赌博、利用婚丧嫁娶之机收钱敛财等歪风屡屡侵害党员干部队伍的健康肌体,如这几股歪风继续蔓延,党的执政地位就会遭到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会受到摧残。腐败止于正气,习近平总书记以作风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国法的教育、反腐倡廉的教育,以使干部筑牢思想防线。习总书记提出:“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反腐倡廉关键在“常”、“长”二字,要经常抓,长期抓,坚决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切实的成效取信于民。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以上带下,持续努力的纠四风,收获了令人民满意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使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3.2 严明纪律,权力进笼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纪律严明纪律,纪律不能成为“稻草人”,不能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当前我国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不少蚁穴,腐败问题高发的地方仍很多,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摆在我们面前,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严明党纪,持之以恒地加以贯彻,让制度发挥其最大功用。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基本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从政行为,完善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制度,使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法规制度一旦确立,就要使铁规发力、禁令生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得以实施,而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编在手册里”。

3.3 依制选干,从严治吏

在我们这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是党的建设事业的领导者,而其中的一把手更不是简单的自然人,而是党和政府人格化的代表,一把手的个人能力和修养关系到整个干部班子的发挥,因此,一把手的选拔和任用也被提到突出位置,在选人用人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遵守规章制度选人用人,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施,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公开选拔,民主测评,有才德者上,杜绝干部成为唯票干部,崇尚满票干部,继而阿谀讨好,做尽老好人,花钱买选票,拉关系。用人方面党委要擦亮眼睛,多双眼睛掌握情况,发现埋头苦干、德才兼备的人,避免失真,提拔任用一心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有些党员干部可能一开始是好的,但是后来却利欲熏心,贪图钱财,贪图权力,变得腐化堕落,那么除了在选人用人上的德才兼备外,还要建立一套对官员的考核、配套罢免制度,使官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力求选好人,用好人,及时更新党的血液。从严治党,必须提高警惕,用好惩治这一着,查处违纪领导干部,使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得以切实解决。

3.4 中央巡视,加强监督

从严治党的过程中,监督机制可以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央鞭长莫及,往往很多事情监督不到,尤其是地市县的领导以及他们的关系网,为了克服这一困境,中央建立了巡视制度。自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组织部”成立,到王岐山领导的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到一省巡视四月左右,以点穴式、巡查式、回访式等巡视方式,及时发现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发挥震慑力,坚决落实责任,敢于碰硬,当好钦差大臣。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的腐化变质、违法,都是从小的生活问题、吃喝问题、违反八项规定开始的。通过加强巡视工作,严明党的纪律,使纪律不流于形式,防止纪律变成一个很松很软的东西,真正强化刚性约束。”在巡视时,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巡检力度,发现腐败贪污问题,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3.5 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育工作

大胆探索新路径,创新实践载体。运用信息技术,发送手机廉政短信;针对不同岗位提出不同的风险因素,制作岗位廉政风险提醒卡,将卡片放置在工作岗位的明显位置;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设网上廉政警示教育课堂等手段。

开展经常性教育。要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在他的“记忆曲线”实验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形成深刻印象,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记忆周期里经常对其进行教育。因此,我们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也要像督促学生学习那样,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宣传栏、报纸等传统载体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微信、微博等信息化载体,充分利用专题教育活动,党政例会等一系列时机和场所,也利用智能手机等信息化高度普及等工具,广泛深入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开展针对性教育。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存在不同的工作阅历、社会经验、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也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避免“曲高和寡”,“对牛弹琴”现象的发生。

开展先进性教育。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利用党校反腐倡廉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模范作用。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开展学先进、做先进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廉洁从政氛围。

4 结论

通过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重要岗位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了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创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环境,使正气上扬,邪气收敛。真正体现出廉政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旺青,刘瑛,张云鹏.浅谈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2,21:186-187.

[2] 武文艳.新形势下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实效性[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06:20-21.

4.十八大后反腐的形势与政策 篇四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败进入快车道,但是这对于我国当前面对的反腐形势而言,杯水车薪,我国反腐败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将反腐败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急需理论界和实践界给出一个答案,本文通过尝试对当前我国腐败的形势、原因、风险以及对策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以期得出现实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十八大,腐败现象,反腐败,政府,反腐趋势

一、当前国内反腐的形势。

1.腐败的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利,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2.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管查处。据统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给类经济案件中,在2003年涉及百万元以上的案件为1780件,其中设计亿元以上的有21件。李真、程维真、杜世成,甚至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也都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一并受到查处,腐败现象有向高层蔓延之势。

3.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腐败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据统计,2012年我国全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567件,44506人,人数同比增加1%,其中贪污贿赂大案18464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工作人员2524人(含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严肃查办利用执法权、司法权谋取私利、贪张枉法案件,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行政执法人员7366人、司法工作人员2395人。按照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根据最高检察院报告推算,09年县处级腐败比例是48%、厅局级是40%、省部级是33%。虽然这个数字不准确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参考。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都觉得这个数字太过保守,他认为按照目前5000元的标准看,在当今中国禁得起查的官员没有几个。十八大以后,仅从广东省厅局级官员落马的速度以及重庆“艳照门”事件就可以推测一二。

4.“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许多腐败现象通常是假借合法之形行腐败之实,在“合法”的名义下,公开的为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这类案件的存在,给案件的定性和一定难度。在行贿受贿的交易中,受贿者作为公共权力或资源的掌握者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行贿者作为有求于人的不利地位,行贿者和受贿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受贿者面临着众多的行贿者时,他往往会选择出价最高的行贿者,其他行贿者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能被迫行贿。

二、腐败的原因

(一)公共权力寻租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旧的制度分崩离析,而新的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都不健全,权利受到的约束和限制很少,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导致腐败。

(二)政府俘虏说

政府俘虏说是指,政府被利益集团收买,制定和执行符合他们利益的政策。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在很多方面还不健全和完善,政府和市场界限模糊不清,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经济人假说

所谓经纪人假说,是公共选择理论一个重要的原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并不是大公无私的,他们并不是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利,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四)传统政治哲学

我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就是将政府官员看做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道德楷模,所以对于官员的约束主要靠其内在的自我约束,并不注重外在约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腐败的危害

(一)腐败销蚀政府权威,使民众产生政治冷漠,逃避政治。如果腐败长期得不到抑制,腐败官员不能得到相应的惩罚,民众就会对政府产生强烈不满,丧失对政府的信任。当政府官员们都在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侵吞公共利益,老百姓势必十分不满。本来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官员,应该作为道德的楷模,为普通老百姓树立榜样,但是他们都在谋求私利,势必会造成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普通老百姓必然也只顾自身利益,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长期下去,一个社会就会死气沉沉,乌烟瘴气。

(二)腐败会导致政府失灵,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我们知道当一个人,面对利益纠葛的时候,特别是自己的利益纠缠集中的时候,做决策时就会不客观、有倾向性。官员也是人,当他收了别人好处的时候,制定决策时,就会失去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对于公共资源必然造成极大的浪费。我们知道寻租是对资源的一种扭曲配置,他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当官员出于自私动机寻租,必然导致资源错误配置、无效配置。

(三)腐败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政府官员的腐败,民众自然会顺藤摸瓜,将矛头指向党,认为党没有约束好党员干部,没有从严治党,这对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影响的执政地位,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反腐对策

(一)如何反腐 日前,中共中央纪委下发名为《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并发出最后通牒:自2007年5月30日起30日内,对主动说清问题的违纪官员可考虑从宽处理,对拒不纠正或者本规定发布后违反本规定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在《规定》里,中纪委首次明确地将通过干股、赌博、“合作”办公司、证券买卖、特定关系人等八种渠道进行权钱交易的行为列入严查之列。而之前的四月份,中纪委、监察部就曾发出纠正不正之风的通知,权力寻租的纠查是重中之重。一个月后新《规定》的出台,被视为是今年继查处党政机关乱盖楼堂管所之后,中共中央纪委的第二次重拳出击。

如今的官员善打擦边球,已经不再适合于以前的防腐政策,因此国家防腐需要与时俱进。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首次提出了反腐败工作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制度是一个方法,还应:

1、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改革干部人事制;

2、完善对权利的有效监督,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性,以权利制衡利;

3、尽快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公布官员财产。这一点,心善儒艮的习主席,王岐山对此已经颁布相关条例,预备实行;

4、实现垂直管理机制及零容忍态度,在中国官官相护大家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我们对于腐败现象要用零容忍,一旦走错无法回头,避免包庇,原谅等不公平的产生;

5、法制。根据我国当前的反腐斗争的实例,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廉政法》、《反腐败法》、《新闻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等。利用法律,让魑魅魍魉无处遁形。结论: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扫除腐败。参考文献:

[1]李玉赋。关于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行政管理改革,2009,2:38~45 [2]乔尔·赫尔曼。转型时期国家的政府俘虏、腐败以及企业影响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1)

5.反腐倡廉形势政策论文 篇五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以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的行为。腐败是一个普遍性、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问题,自古以来,从国家产生开始,以权谋私的现象一直存在。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官员将自己推进法律的底线,还侵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反腐倡廉,是国家富足且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法制监督不力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腐败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监督不力。所以,反腐必须建立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另外加强监督也必不可少。反腐败要靠法制,靠群众监督,靠社会道德支撑。现阶段,我们必须想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腐败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监督不力。所以,反腐必须建立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另外加强监督也必不可少。

我国当前权力腐败的特点有一下的几点:一是腐败趋于爆发性,所谓爆发性是指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二是主体高职低龄化,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腐败趋于群体化,往往一案多人,形成一个腐败群体,内外联合,互相配合,只要牵出一人,就拉出一群,窝案串案十分突出,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几人、几十人或上百人;四是腐败方式多样化,有的是以赠与、赞助等合法形式实施腐败,有的是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利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赠送贵重物品和礼金,更有甚者利用股票发行、上市和企业破产重组拍卖等机会,非法侵占国有资产,捞取好处。

腐败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最危险的大敌,危害甚广,众人所指。大敌当前,必须消灭。反腐败,既然不存在着认识问题,剩下的只有是方法的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自己治理腐败的特点,我们国家应该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吸收其他国家好的适合我国的防腐方法。我认为通过腐败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1、抓学习教育。教育就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教育是在干部自身思想修养上建基础,同时也要在形成外部环境氛围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坚持内外兼修、双管齐下,不断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外部影响与自我教育,才能使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自身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

2、完善体制制度。权力滥用是腐败的本质,而规范权力的关键在于体制科学、制度完备。要把制约和监督权力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推进制度创新的核心,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3、强化监督管理。对基层干部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是滋生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强化对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这里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进一步延伸纪检监察组织触角,完善纪律监督组织,强化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是要不断扩大监督渠道,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进入监督行列,构筑全方面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综合效果。同时,不断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建立社会评价制度解决“落实难”问题,治理受部门、个人利益影响的不当行为,进一步转变基层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保障群众利益。

4、严厉惩治腐败。防止权力滥用,严厉打击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惩处是必要手段。只有从严惩处腐败行为,才能彰显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才能增强群众支持和参与

反腐败的信心,才能提高震慑力和警示作用。一方面,积极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案件查处力度。要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重点查处基层党员干部严重违纪、影响恶劣的案件,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和严重侵害集体、群众利益的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效遏制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6.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篇六

这一学期的形势政策我们讲的其中一个是关于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存在至今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在当今全球复杂的政治背景下,朝鲜问题是一个相对突出的问题。朝鲜半岛局势的复杂和存在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以朝鲜核武器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朝鲜与美国、日本、韩国之间的争端,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已经构成了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现实威胁,也使朝鲜半岛局势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朝鲜半岛问题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朝鲜半岛是打开东北亚战略格局的“钥匙”,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复杂的热点问题,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不但关乎东北亚、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其原因

近年来,以朝鲜核武器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朝鲜与美国、日本、韩国之间的争端,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已经构成了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现实威胁,也使朝鲜半岛局势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让我们首先关注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原因。

(一).朝鲜半岛问题的产生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后期日本对朝鲜的占领。1868年,日本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于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是就通过大肆向外扩张来解决这一矛盾。这样,日本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

(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美、英、苏等大国就早日结束战争和战后势力范围划分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其中在开罗会议和菠茨坦会议上都提到关于朝鲜独立的问题,并提出由四国托管建立临时民主政府的主张。但最终由于美苏两国只从各自利益出发,在这上问题的具体实施办法上产生严重分歧,使得朝鲜独立的提议遭到搁浅。而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推进,美苏两国加紧了在朝鲜半岛势力范围的争夺。

(三)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积怨很深,互不信任,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又相互对立,因此,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再加上各大国在朝鲜半岛追求各自利益,又加剧了半岛局势的复杂性。朝鲜半岛问题已成为国际问题,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建立新的和平保障机制,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近年来,由俄罗斯提出,有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朝鲜和韩国参加的六方会谈,不失为一个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二.中国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无论战争以何种形式爆发,无论是谁挑起的战争,中国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朝鲜半岛现状。我们不希望朝鲜进攻韩国,但也绝不容许韩美方面进攻朝鲜。中国要支持朝鲜迅速从“核危机国家”转型为“和平发展国家”,阻止美日韩利用朝鲜半岛的任何冲突事件,把战火播撒到中国东北境内。朝鲜的稳定是中国东北亚战略的重要基石。无论朝鲜国内是何种制度,何人掌权,朝鲜都是中国的一级核心利益国家,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友好邻邦。对朝鲜半岛的安全与和平,中国必须全面重新审视、慎重对待和精心维护,确保这些国家不发生战事。

我国可以重启六方会谈,动用软实力,加强与美国各国的沟通,这些必然有利于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

三、当前如何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

如果真的发生战争,中国无论如何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也必须采取好应对措施。但就当前而言,战争并没有发生。所以,中国在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战争准备的同时,更应该如何防止战争的爆发。

当前比起担心美韩方面挑起战争,有可能更应该担心朝鲜挑起战争。美韩方面虽然在日本海、黄海举行军演,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虚张声势。毕竟局势还未发展到非要出手的地步,而且美韩方面对于中国是否出兵、战争胜算都无把握,绝不敢轻举妄动。而朝鲜方面则不一样,内部的不稳定性、前途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使朝鲜挺而走险。所以朝鲜挑起战争这一步不得不防。今天的朝鲜之所没有沦为东德一样的命运的重要原因在于朝鲜政权的稳定及自身地封闭性。所以,无论朝鲜出于何种原因发动战争都无异于是饮鸩止渴。发动战争的代价将会比不发动战争的代价更为高昂。如果中国能让朝鲜人明白这些,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朝鲜挑起战争。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无论朝鲜半岛的未来如何发展。中国都应该力求做到两点:其一,试着使朝鲜半岛引向我们所希望的发展轨道;其二,未雨绸缪,做好一切应对朝鲜半岛事态发展的预测,以及相应的对策。四.结 语

7.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篇七

独立学院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上比公办学校的学生薄弱,但他们思想活跃、社会能力强,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授课有针对性,紧扣时事热点,提高授课吸引力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专门研究热点问题的课程。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相对薄弱,但思想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的特点,以及学生年级、专业乃至个人认识能力存在差异,在选择授课内容方面更要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专业教师要关注国内外形势、当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事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抓好热点问题,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吸引力[1]。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存在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课堂以教师讲述为主,很少在课堂中安排讨论环节,使富有生机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缺乏活力,导致出现学生不想听、教师不愿讲的局面。

教学观念守旧是造成以上被动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方活动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仅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学生自身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专业教师要了解独立学院学生对哪些热点问题感兴趣,针对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思想上存在哪些疑惑或者不同想法、看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并正确对待现实问题[2]。

当前,学生关注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①内容以国内外重大政治和经济形势及党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为主;②对一些重大事件比较感兴趣,但不理解事件的具体内容,求知欲望非常强烈;③关注与个人成长或将来就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信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认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朋友、兄长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讨论问题,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强师生的思想沟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应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电教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建立资料信息网等新技术和新方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此外,针对学生课堂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延展,提高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3]。同时,教师应及时掌握更多、更广泛的信息资料,及时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系统教育和因势利导的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在课程学习中增加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报刊的重要文章,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知识,将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再次,注重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积极的立场看待问题。例如,在讲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内容时,让大家讨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调动课堂气氛,之后由教师做归纳小结。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不同侧面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学校做讲座,不仅让学生得到教育,而且也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现实思想问题,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4,5,6,7,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听广播,多看报纸,关心国内外大事,选择与该课程教学相关的优秀节目播放给学生观看、收听。这种形式能让课堂教育变得轻松活泼,学生易于接受学习内容。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增强学习效果。例如,举办报告会、观看录像、分班组讨论、演讲、论文比赛与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9]。

4 克服没有教材的困难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都不一样。要解决没有教材的现实问题,可以采取多方搜集资料的途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融入中肯意见,修订成册后印发给学生,方便学生复习和课后作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既要强调知识性、趣味性,又要注重思想性、政治性;既要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重针对性、灵活性。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出发,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配备若干名具有较高水平的专职教师作为骨干力量,在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上多下工夫,加强教育内容的深度;兼职教师则发挥掌握学生思想实际第一手资料的优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10,11]。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努力让形势与政策课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深度。

形势与政策课程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教师知识面广,而且要有不断更新发展的能力。而现实的教学中,普遍缺少专职的优秀教师,多数兼职教师来自从事学生工作的各系党团干部,他们大都没有经过专业教育或相近专业的教育,加上事务性工作较多,难以保证备课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必须下决心抓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独立学院应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建设,因为它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一门让学生认识世界、关心国事的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地分析形势,理解政策,学会从大局考虑和分析问题。因此,独立学院力争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好至关重要。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很重要、很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政治立场的确立和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在独立学院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费英勤,胡旭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

[2]刘传文.形势政策课的四种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5 (2).

[3]邹火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4]龙海平.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现状和途径的思考[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

[5]王春明,梁丁丁,蒋智.利用网络拓展思想教育空间[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

[6]王春明,黄桂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5(3).

[7]孙宁.关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系级办学模式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6(3).

[8]闻莉.形势政策课要注意联系实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96(2).

[9]陈松青,秦竞芝.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有效性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

[10]闫周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重视和谐同学关系的养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

8.形势与政策教育“三双模式”探析 篇八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模式;创新

形势政策课具有时效性强、知识面广、教师队伍复杂、教学方法丰富等特点,无形中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增加了教学与管理的难度。为进一步完善形势政策课的教学环节,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增强该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形势政策课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双统一”

形势政策课的教育内容除了一些基本理论外,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央地方政策的调整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永远在不断更新,同时,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学科多领域。这些决定了形势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要坚持“双统一”原则。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形势政策教育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的原则性即以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为本,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形势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政策观。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灵活选取不同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做到教育内容与各年级的思想实际相吻合,如,一年级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首先从认识方面着手,对他们进行国情世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恋爱观教育;对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有关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知识性与方法性的统一

形势政策教育涉及领域广,而课时安排少,如同“隔靴搔痒”,这要求我们变教育内容的“多而杂”为“少而精”,抓住关键,注重实效,提高形势政策课的知识性。同时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规律,预见形势发展与政策提出的必然趋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教育渠道的“双结合”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形势政策课的有效载体,把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活动和生活性、趣味性、创造性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展现欲。同时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关心的形势政策热点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校园活动,如,学习“七一”讲话“胜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等活动。

(二)“第一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结合

形势政策教学的特点是灵活性,这注定了仅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是运用深化理论的主阵地。学生只有走进社会、贴近群众,才能获得一手材料。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要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矛盾问题;围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问题,积极倡议学生利用寒暑假回乡考查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共青团中央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教育活动。

三、教师队伍的“双互动”

(一)课前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形势政策课教师的每一次课程设计都要符合时效性,相对其他理论课教师而言,教师面对的内容永远都是新的,同时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要充分发挥教学队伍的优势,实行课前集体备课,提前将专题交给教师,让他们自己选择所擅长的内容。主讲教师负责一个专题,然后集体备课,备课组提出各自意见并确定讲稿后,就同一内容给多个班级讲授。这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减轻了他们的备课负担,也可以在备课过程中,集思广益、百家争鸣,还使教师有了相对固定的教案,强化了对内容的把握。

(二)课后交流反馈,互助带动发展

要促进形势政策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除了课后交流反馈外,更重要的是专兼队伍的互相促进,共生共建:形势政策课专职教师长于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准确把握,而作为兼职教师的各学院党委领导和辅导员,长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但专业功底不强。形成两支队伍互相交流机制,各自融入对方的工作中,这既有利于专兼队伍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有利于在共同工作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进而形成全员育人、互动互助的良好局面。

形势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整合统一、教育渠道的拓展结合、教师队伍的互动共建三个环节。如何实现形势政策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程丽.抓好两个环节激活形势政策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

[2]韩玮.理工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9.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篇九

主题:关于中东北非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罗

鸥 专

业:电 脑 艺 术 班

级: 1 1-0 2 学

号: 1106030218 日

期: 2011-11-16

【信息摘要】

“中东”地理上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通常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6 国及大西洋中的葡属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面积837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70%以上为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为北非重要人文特征。矿藏有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

突尼斯**起于2010年12月17日,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在街头售卖水果的青年,因抗议执法人员粗暴对待自焚身亡,事发后,当地居民与国民卫队发生冲突。此后,全国多处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社会骚乱,引发流血冲突。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落荒而逃,被迫下台。

随着突尼斯的动荡2011年1月25日开始,由于不满物价上涨、失业率高和腐败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在首都开罗的广场上集会群众提着鞋子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穆巴拉克宣布自己6个后月将不再就职,2月5日,民族民主党执行委员会集体辞职。穆巴拉克担任埃及总统30年。

利比亚近日的混乱和流血事件不断升级,卡扎菲政权危在旦夕。2011年2月16日,数百名利比亚民众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举行抗议活动,与当地警方和政府支持者发生冲突。3月17日,法国巴黎起飞的“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对利比亚进行了空袭,导致利比亚民众死伤。随后英国、美国也相继对利比亚进行空袭。总统卡扎菲呼吁人民用手中的武器进行反抗。而其他的中东、北非国家也处于动荡的时候。

中东北非形势:自2010年12月开始,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次动荡的产生及蔓延具有关键性影响。

各国对中东北非的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 1 /6

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资料引用)【论文正文】

中东北非形势动荡的原因

内部原因

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后,因肇事者多为伊斯兰教信仰者,有人将它与“文明冲突”相联系。因此,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这里从历史角度提供一些背景情况,并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会见中国中东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6

三次流散。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大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四次战争。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大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要求英国尽快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撤走其军队,然后在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国(面积1.1万平方公里)和以色列国(面积1.4万平方公里)。当时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1/3,却得到了58%的土地。决议还规定耶路撒冷市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对巴的委任统治,犹太人根据分治决议当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沙特均派军队参战,战争持续到1949年7月,阿方失败,以色列占领了按“分治决议”划给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约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是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英、法资本)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奋勇抵抗下,在包括苏、美在内的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为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6万平方公里)、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5800平方公里)和耶路撒冷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150平方公里),所占领土面积数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积。战争于6月11日结束,故又称“六天战争”。这次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著名的第242号决议,要求以方撤出其在这次战争中占 3 /6

领的土地。此为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为了收复失地并重振阿拉伯军队的士气,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突然发起进攻,埃及收回了纵深约10—15公里的西奈半岛土地,叙则收复了大部分戈兰高地。以军于10日展开反击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兰高地,又占领了叙方77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的苏伊士城,切断了埃军前后方联系,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这是中东的第四次战争,史称“十月战争”;因发生于伊斯兰教的斋月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二、四次战争后的中东态势。(资料引用)“一、二、三、四”可以看做是中东问题的内部根源。而阿盟等中东地区区域性组织处理地区事务不力也是该地区动荡的一个因素。自成立迄今,阿盟在加强其成员国政治合作、协调经济发展及其在处理对外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也证明,这种作用极其有限,因为它既没有能力化解其成员国内部的矛盾,比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更没有能力解决其外部面临的挑战,比如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以及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盟实际上处于分裂和涣散状态,还形不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来应对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外部原因

说道中东北非局势的外部原因那就要先说说当前全球的政治格局了。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是引发中东地区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格局下,“一超”美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多强”不但不团结,而且“多强”中很多是美国的盟友,同属西方文明世界,它们彼此之间尽管有分歧和争吵,但这种分歧和争吵从未导致西方文明世界的对抗和解体。伊拉克战争就是典型的例证,尽管法国、德国等强烈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既不出钱也不出兵,但事实上,这也等于帮助了美国,伊拉克成为当代“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因此,美国的“单边主义”盛行,而“多强”的“多边主义”根本制约不了美国。这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中东北非局势错综复杂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都是构成现今中东北非局势的原因。而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一向以来都只是政治的延伸,那么就不难看出中东北非局势的幕后黑手究竟是什么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际政治是大国的舞台,每起地区性事件的背后都有大国的影子,大国的相关表态和施压甚至可 4 /6

以直接影响事件的进程。

在中东地区最大的“战略玩家”无疑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之后,中东地区便成为美国战略棋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目标是确保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性影响。

由于地缘原因及传统大国思维的惯性,欧洲大国对中东北非地区也有其战略上的考虑,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它们对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从地缘位置上看,利比亚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是欧洲大周边地区。法、英等国积极参与并主导对利比亚的空袭,其主要目的就是“重新确认”欧洲在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存在和影响,从而获取更多的战略利益。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欧洲大国重新寻求在中东北非战略利益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包括中国在内,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对于全球都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多强”之一所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由能源问题所引发的金融动荡上。虽然因为我们身处国内由于政策和规则的制约和身份的原因,以及那些党政阶级所操纵的信息流动传播不畅。使得我们不能明晰的认识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中我国所参与的影子。但是由各方面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的背后肯定也有一只手是属于中国的。

根本原因

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一向以来都只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究其根本便是少部分人所追逐利益、理想和野心的合法化工具手段。这”少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把博弈的棋盘放置在中东北非。(例如:由于国内经济恢复乏力,奥巴马头上的神圣光环逐渐褪去,这对寻求连任的奥巴马来说可不是好事情。为了下届总统大选,奥巴马需要在中东北非问题上为自己提高“得分”。在骚乱伊始,奥巴马就积极表达立场,显示美国的存在;在空袭利比亚的过程中,美国虽然“退居二线”,让法国充当了行动的急先锋,但实际上整个行动的指挥和协调工作都是由美国承担。

法国和英国的政治利益动机也很强。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不久前的省议会选举中惨败,为了挽救其低迷的支持率和争取竞选连任,萨科奇需要在中东北非提振法国的大国形象,以赢得更多国民的支持。英国首相卡梅伦受命于经济危难之际,但其恢复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故需要其他政绩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所以,当 5 /6

中东北非一出现**,法国和英国的媒体在政府的授意下就先入为主地定了“民主运动”的调子,对一些极端行为进行喝彩,力图赢得舆论支持。积极空袭利比亚,打一场本国零伤亡的战争,“就成为法英领导人认为的最好的提振人气途径”。)

关于中东北非形势动荡的看法

我认为想要看清楚中东北非形势首先要入局然后要站在观众的位子上纵览整个棋盘。首先要确定每个代表队的棋手是谁,其次要搞清楚每个代表队的棋手在队内的情况与内部的竞争对手和在队内的人际关系。分析好每个代表队所想要得到的参赛奖励,和每个棋手参赛后每个代表队所给予棋手的奖励。但由于我们无法参赛所以我们不知道棋局的规则和各个代表队和棋手私下所达成的各种协力和联盟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研究和讨论并不能真正的了解背后的真相。就好像FACEBOOK、youtube等在国内无法普及只能通过VPN的手段才能使用。不论FACEBOOK、youtube上的东西是否真实,阻止我们看到那便是有问题存在。我们如果无法透过这一层,那么什么讨论和研究在那些代表队和棋手看来都是笑话而已。

【参考文献】

王乐(编译)《国际石油经济》 2006 第1期 陈泽炎 《世界机电经贸信息》 2003 第6期 付征南(编译)《国际展望》 2007 第14期 方晓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8 第1期 曹令军 《西亚非洲》 2005 第2期 李意 《国际观察》 2006 第4期

李绍先 李荣 宿景祥 赵宏图 高祖贵 《现代国际关系》 2001 第9期 吴明 《阿拉伯世界》 2003 第6期

10.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篇十

关于钓鱼岛问题的认识和感想

自动化11-5班 29号 潘昕

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已经结束了,上了四次《形势与政策》课,课上分别讲到了中国的反腐以及钓鱼岛问题。通过这四次课,了解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同时,对讲到的两个课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下面想谈谈我对其中的钓鱼岛问题的几个方面的感想:

一、钓鱼岛是我们的

在网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查到钓鱼岛的各种介绍,可以总结出它的简要概况: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由8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里。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国台湾的大陆性岛屿。

很多历史资料中关于钓鱼岛都有记载,从那些历史文献资料中确实能够看到证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证据,比如《顺风相送》,《筹海图编》,《中山世谱》,以及日本的《南岛志》等等。所以,我认为日本的所作所为是完全地无理取闹。从很多历史资料都可以查证到,钓鱼岛是我国的领土,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持有的观点,那就是: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是,日本却是一直在逃避历史,与事实背道而驰,他们认为钓鱼岛是属于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属于“无主地”,是日本的领土,而且完全不赞成中国对沿海大陆架的划分,采用自己的划分方法,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课上了解到,钓鱼岛是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将钓鱼岛割让给日本的,但是从明朝开始,按照国际法,我们国家就已经对钓鱼岛进行了“有效控制”,而1945年日本战败过后,美日私相授受,将钓鱼岛“归还”给了日本,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对于钓鱼岛争端的现状,我感觉就是中日两国相互争斗,局势很紧张。中国持有的态度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而日本的态度是步步紧逼,蚕食利益。学完最后一节课的《形势与政策》,我们可以完全明白,中日发生争端,最后坐收渔翁之利的是谁,很显然,是从中作梗的美国。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中日两国政府有意避开了这一争议,在外交文件中并未涉及这一敏感问题。于是,双方约定暂时搁置对钓鱼岛主权的争议,留待以后解决,同时中国还提出可以考虑中日共同开发钓鱼岛的主张。然而现在不难看出,日本目前是不顾一切蓄意窃取钓鱼岛主权。日本一意孤行这么做,总结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下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为了限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第二是垂涎钓鱼岛的战略位置,第三是为了夺取钓鱼岛的丰富资源,第四是为设法延伸大陆架范围,日本一直不同意中国的大陆架划分,就是为了把钓鱼岛囊括在内,第五则是政客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但是,此次危机凝聚了海内外中国人保钓的决心,同时,这场冲突中所体现出的日本政治制度的弊端,给中国提供了反面教材。所以,日本的不理智做法和美国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

我觉得温总理在谈到钓鱼岛问题时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也说到了很多人的心里: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比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二、我们要理性爱国

9月份的时候,日本签订了“购岛”合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浪潮,反日活动。但是,在这些反日活动中,我们看到有少数人有过激的行为,比如打砸日系车等其他的产品,大肆毁坏我们自己同胞的财务,将游行变成了“打、砸、烧”,我认为这完全是不理智的行为。

在课上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躺在医院的市民,他的脑袋被游行者打出了血,当场倒地,原因就是他开了一辆日系车,遇到了抵制日货情绪高涨的游行队伍,在他的车被打砸的过程中,这场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想,这起事故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思考,在反对日本错误行为的同时,我们不要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要理性爱国!爱国是一种高洁的情感,是无法放逐的责任,然而面对日本犯我钓鱼岛,每个爱国人士都有权利表达愤怒、释放不满,但一些过激行为和言语是不可行的!

我们需要明白,反日游行的目标是表达我们所有人的一种领土的诉求,而打砸抢烧则是对私人财产权的侵犯,以“爱国”的名义肆意践踏私人财产,实际是害了我们的国家。所以,理性爱国才是正确的方法。靠暴力去打砸焚烧同胞的财物,已经偏离了法治的轨道,这不是爱国;如此过激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法律,如果一个人连法律都不遵守,连他人的合法财产都敢破坏,甚至连其他公民的身心安全都要伤害,还谈何爱国?爱国应该先爱同胞,爱护他人的财产。不遵纪守法,就是与爱国完全背道而驰的。

有人说过,“一个文明理性、团结一致的中国,才会激发出不可阻挡的正义力量!”对于日本的右翼势力来说,他们害怕繁荣强盛的中国,也害怕我们国家形势与政策论文

所有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如果我们只是沉迷于内讧,拒绝法治,践踏文明,他们只会偷着乐。我们要知道,抵制并不是砸自己的东西,而是要造出比他们更好的。如果我们的国民更有素质,官员更加清廉,制度更加健全,产品更有质量,对方就一定变得恐慌。爱国家,是为了使国家变得更美好,而不是使国家变得更糟糕。乱哄哄地表达爱国情感,消耗力量的内部争斗,只会给贼人可乘之机,让国家陷入危机。

11.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篇十一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知识体系灵活性强、实效性高,必须以新鲜生动的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在参与中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客观的态度理性看待当前的焦点、热点问题,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2095-3089(2016)34-0026-01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多年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必须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对现实生活的参与感,在参与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中学会用历史的视角、客观的态度理性看待当前的焦点、热点问题,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努力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先导。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统一。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具有内容更新快的显著特点。中宣部、教育部每年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各学校根据教学要点选择相关内容组织编写教材。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具体的指导,各高校编写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2.师资不稳定。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具有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知识的获得方面,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它要求任课教师更要有较强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较高的政治敏感度、较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必须对一个社会热点研究得更深入、梳理得更系统、分析得更透彻。

3.教学不规范。

教育部根据中宣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部署,明确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经调查,大多学校在执行时存在偏差,学时安排普遍不足,不少学校四年只安排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二、关于参与式教学改革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形式,它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个体经历、互动活动、情感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产生认知、触发情感、价值认同。

1.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形势与政策课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使学生能够形成认识国内国际形势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互动话题讨论交流,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形势政策观,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参与式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时事热点和政策焦点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必须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才能及时传递,大学生也只有通过社会活动的实践和体会才能实现价值认同和价值弘扬。课堂内通过知识的传授,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课堂外通过对事实的剖析,解决“如何看”“怎样看”的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使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成“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契合的完整的教育范畴。

3.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参与式教学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带到实践中去验证,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培育与课外践行的统一,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此及彼、身临其境、验证道理、坚定信念。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近年来,教学团队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以及成绩评价体系等主要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努力在学生参与、氛围营造、建立机制上下功夫,挖掘课堂和社会两大教育资源,形成了共同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局面。

1.以专题讲座整合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与政策变化来丰富教学内容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以专题讲授为基本形式,站在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高度,精选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作为教学专题,既有相对固定的内容模式,又突出时效性,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使专题讲授突出了时代性、针对性和知识性。

2.以团队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集中召开教研会确定专题,然后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每名教师承担一个专题,并成为其研究方向,将这些专题研究得精、深、透,使之成为这些问题的专家、学者,这名教师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时期,专门学习、思考、研究本人担负的任务,并将其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有突破性进展。团队成员团结合作,互相交流配合,注意各专题的衔接。这样充分发挥了团队教学模式的优势,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3.以移动互联网延伸教学空间

针对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近年来,我们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建设微信课堂的形式,拓展教学手段和渠道,课程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收集当前时事资讯,并深度解读,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编辑成图文并茂的专题,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自主学习。二是组织学生基于朋友圈建立相应的讨论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起讨论,随时随地的交流分享信息,有效增加互动,扩大课堂容量。三是把课程考核延伸到微信平台。开发微信考试平台,建设试题库,让学生在答题完成后提交后立即看到自己的成绩。允许学生重考刷分,延长考试时间,让学生在成绩比较中获得类似闯关心理和冲动,从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形势与政策内容。

4.以立体评价改革考试方法

12.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反腐倡廉 篇十二

1 制度反腐取得初步成效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消极腐败现象在我国体制转换过程中不断滋生蔓延,为此党中央作出若干严明党纪,加大遏制腐败力度的重大决策。1997年,党中央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同时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为源头防治腐败创造了有利条件。21世纪初,党中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党中央又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从此,我国从思想、制度等多层面大力整饬吏治,防止吏治腐败。2003年底,为了加强党内廉政建设,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巡视制度作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中纪委、中组部组建巡视组到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巡行视察,又派金融巡视组对国有银行巡行监督,强化正面监察力度。2004年以后,《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为规范行政机关施政行为提供了法律框架。2010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第17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5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制度腐建设目标、核心内容及其实施方略。

近年来,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反腐败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显现新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治腐败的治本力度渐次提高。在制度反腐建设中,以源头防腐为重点,改革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公共投资、干部提拔等多项制度。迄今,国务院及其下属各部委的审批项目50%以上都被调整,取消、合并审批项目达1800多项,使行政审批的腐败空间明显缩小;经中央批准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90%以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使行政事业收费的腐败行为大幅度减少;等等。二是惩治腐败的要害区间逐渐理清。在推行制度反腐中,打击腐败的利箭直指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如土地管理、工程建设、金融、司法等,严肃查处掌握较大公共权力和较多公共资源的个人或部门的腐败案件,以此遏制腐败现象高频率发生势头。三是不断加剧的干群矛盾逐步缓解。制度反腐在转变行政机关作风中,不断鞭策政府官员认真关注并切实解决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自觉地维护民众切身利益。据中新社报道,自2009年以来,全国清理涉农收费文件2933个、收费项目5865个,纠正和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问题,减轻农民负担6.7亿元。全国查处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资金和救灾救济资金监管违规违纪案件4245个,涉及资金44.5亿元。大量事实可以证明,在制度反腐实践中,民生问题已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并不断得已解决。

2 制度反腐面临重重压力

毋庸置疑,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反腐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我国正值转型时期,旧的体制在更新中渐渐失去作用,新的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新旧体制相互交织与相互摩擦,导致腐败现象急剧爆发,使制度反腐面临多种沉重的压力。

首先,钱财侵吞量持续膨胀。据中央纪委监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查办腐败案件中,近3年挽回国家经济损失分别为:2008年60.9亿、2009年44.4亿、2010年89.7亿。尽管这仅是亡羊补牢之后的数字记录,却足以发人深省。对于腐败个案而言,仅在2011年上半年就有5位过亿巨贪相继折戟:山东省日照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华森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6亿元,获罪无期;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财务部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因挪用公款3.96亿元,获刑10年;昆明市土地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陆锦昌因挪用公款2亿元、受贿4750万元,被判无期;苏州市、杭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和许迈永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总额都超过2个亿,其中姜人杰1次受贿额达到8千万,成为大陆单笔受贿之最,现在二人均被执行死刑。此外,小官“千万巨贪”也陆续上演,如山西阳泉市城区公安分局巡警大队长关建军等。透视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并非我国刑法不够重,死刑或无期已是贪污受贿罪重刑之顶峰,令人生疑的是,在严刑峻法面前仍有为数不少的人敢于冒着毙命的风险而疯狂敛财,居然不惧怕法律的严惩。从制度视角分析,如何扼制敢于腐败势头,产生不敢腐败的威慑作用,是亟待求解的制度反腐建设难题。

其次,“硕鼠”生长率居高不下。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从1999年到2010年,全国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分别约为0.18、0.20、0.29、1.3、0.57、0.28、15.1、11.3、15.8万人;近3年立案数量分别为14.3万件、11.5万件和14万件。虽然这仅是有限的统计数字,却足以说明我国当前正处于腐败硕鼠数量疯长阶段。细数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的腐败案件,绝大多数不是单个人涉案,而是涉及一伙人的“窝案”和“串案”。腐败硕鼠竞相扎堆徇私枉法,聚团贪污受贿。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主犯马德,在任职8年中通过“批发”乌纱帽和工程项目,不仅敛财2385万元,平均每天“收入”上万元,而且牵连出265名共犯。再如,涉案金额530多亿的厦门远华大案,株连国企法人、政府官员及公务员600多人,涉及20多个政府部门,有173起案中案被检察机关提起诉讼。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制度反腐大网密度不断上升的条件下,还存在着不小的能够腐败空间,甚至可以容纳腐败硕鼠组成“谋私共同体”或“寻租生态链”长期集体行动。对此,中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屈万祥作出解释,“反腐败,不仅要有制度支持,还必须执行到位,现在就是有制度却因为执行不到位,制度不能发挥足够效力。”显然,在制度执行过程,如何把能够腐败因素转换成不能腐败因素,急需制度反腐体系建设作出回应。

第三,腐败施虐面屡屡扩张。国际反腐败经验早已证明,腐败不是政府的专利。对此我国也不例外,消极腐败不仅腐蚀党政机关,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程度地还侵袭着社会各个领域,例如:动摇国家经济基础的“国企改革的最后晚餐”、“金融创新的杀手”、“房地产的涨价联盟”;有辱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多开药”、“多检查”、“收红包”;抵毁教育圣洁使命的“师德滑坡”、“教材拼装”、“便向收费”;践踏体育之本的“踢假球”、“吹黑哨”、“兴奋剂”;颠覆文艺灵魂的“导演黑幕”、“主角交易”、“假唱捞钱”;戕害学术真谛的“论著注水”、“奖项泡沫”、“学衔蝗灾”;民众虽不堪重负却仍有部分人不得不“遇事托人情”、“做事找门路”、“办事送财礼”;等等。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想要腐败、接受腐败、容忍腐败的愚昧心理在许多领域广为存在。然而,这种负面心理或动机的止损点在哪,拷问着制度反腐可行性底线。对此,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制度不会彻底杜绝腐败,只有文化才能做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活人可以钻死制度的空子,甚至可以人为地重新注解制度。”由此类推,廉政文化可以引领制度反腐建设排除腐败不断蔓延的困扰。

3 制度反腐未来选择缘由

从大量的网络反腐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互联网蕴藏着一种新型的“防腐机制”,将其融入制度反腐建设中,可以践行新加坡的部分反腐经验,即产生“以法保廉,使人不敢贪”;“以规固廉,使人不能贪”;“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贪”的收益,使制度反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3.1 “倒逼机制”引发“危惧效应”

网络反腐理论认为,互联网中酝酿着一种“倒逼机制”,其中“倒逼”的源头是网民,“倒逼”的对象是纪检监察机关。消极腐败现象的任何蛛丝马迹只要进入网民视线,就会迅速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腐败硕鼠在网上与网下同心协力穷追猛打中原形毕露,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在不断放大中形成强烈的反腐风暴,咄咄逼人的气势无形中不断地向纪检监察机关施压,直至纪检监察机关采取介入调查处理行动,腐败硕鼠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由网络曝光的“躲猫猫”、“多妻制”、“零税收”、“灾难财”、“公款游”、“最牛局长”等诸多事件受到法办,都是“倒逼机制”作用的结果。以周久耕为例,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局长因不当言论,引起网民愤怒和关注,在一次会议中其手腕戴“高档表”,身旁摆放着“天价香烟”被网友拍照传到网上,瞬间成为网络凝视目标,网民自发的“人肉搜索”查出周久耕大量贪污受贿罪行,导致网络舆论不断高涨,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并对其立案调查,最终判处周久耕贪污受贿罪有期徒刑13年,彰显了网民“倒逼”纪检监察机构作为的威力。

在互联网“倒逼机制”作用下,一个又一个腐败硕鼠落入法网,使官场悄然发生变化。例如,周久耕受到法律惩罚后,有些官员手腕上的名表不见了,改用手机时间显示代替手表了;吸高档香烟的少了,吸中档或中低档香烟的多了;口出狂言、旁若无人的官气开始收敛了,变得言行检点、谨慎低调了。虽然这仅属于官场的表面变化,但其背后却折射一种“危惧效应”,官场产生了畏惧感和危机感。以记者部分相关采访为证,有些官员深感只要言行细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网民盯上成为众矢之的,面临党纪政纪行政处罚危险,甚至丢掉乌纱帽断送仕途之路,陷于牢狱之灾。由此推断,随着互联网“倒逼机制”不断融入制度反腐建设,其“危惧效应”会不断放大,“谁敢腐败,触网就被拉下马”将成为喝止贪污受贿行为的又一个最强音,从而促进制度反腐建设不断朝着“以法保廉,使人不敢贪”方向发展。

3.2 “透明机制”引致“阻遏效应”

“透明国际组织南亚及大中华地区事务专员廖燃曾表示:‘反腐败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需要一点一滴地改造,在社会结构中不断增加透明和制衡两种精神。[1]’”电子政务依托互联网全方位开放的优势,成为这种透明精神的一种有效载体并逐步转换成“透明机制”。从信息沟通角度,这种“透明机制”具有独特的双向互动性:一是自上而下互动。“电子政务的推行扩大了政府信息公告的内容和及时性,使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的工作进程和工作业绩,使政府权力的行使显露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防止下级政府或组织利用‘信息垄断权’、‘知情权’,搞‘暗箱’操作,防范下级政府或组织阳奉阴违,净化滋生腐败的土壤。只有经过阳光的曝晒,行政过程才不会长出‘蛀虫’和‘毒瘤,[2]’”。二是自下而上互动。互联网赋予民众“全新的举报反腐、监督公权运行、制造社会舆论”手段[3],如各层级纪委监察机关网站以及大多数政府网站均公布了授理揭发检举腐败的电子信箱、电话号码等,此外,还有QQ、BBS、微薄以及民间反腐败网站等,网民随时随地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手段发布监督检举腐败信息。在这种双向“透明机制”作用下,“腐败行为好比躲在阴暗角落里的病菌,一旦暴露在阳光之下,便难逃灰飞烟灭的结局。[4]但是“阳光下的腐败虽有可能,却能得到及时监督、纠正。[5]”

随着这种“透明机制”渗透力不断加大,在政府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中迸发了“阻遏效应”。从政务信息公开角度,这种“透明机制”不仅使政府信息公开冲破了时空的樊篱,还使掌握政府信息资源的腐败硕鼠失去了垄断、封锁、截留信息的借口,挖空心思利用政府信息交易的市场已走向衰亡。从政务活动公开角度,这种“透明机制”在许多领域把需要多人、多部门协同完成的复杂审批业务,从人工操作转化为信息网络处理的数字化程序并实时全程监控,如电子采购、电子财政、电子税务、电子海关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人为因素无空可钻、权力因素无机可乘成为可能。随着这种可能性不断放大,那些依权仗势的腐败硕鼠会失去权力寻租的“自选商场”,自行制造不符合国情、纳税人买单的项目并伺机贪脏自肥的财源将难以复活,编造“改革”、“赈灾”、“扶贫”理由中饱私囊的机会也将难以再现。可以预料,这种“透明机制”越趋于成熟,制度执行力越强,营私舞弊的空间就越少,违纪违法的难度也会越高,阻止腐败、不能腐败的效果则越显著,从而带动制度反腐建设寻围绕着“以规固廉,使人不能贪”的方向演进。

3.3 “网络民主”引起“德政效应”

“民主是腐败的天敌”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反腐败实践的一个公理。随着网络民主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日益突现,一种有助于反腐败的“网络民主”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民平等互动机制。“官员与民众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就共同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进行沟通切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和谐发展的道路的良性互动过程[6]”官员与网民在没有中介环节、不讲究身份地位的直接互动中,网民可以从中感受到官员的真诚与坦荡,勇于向“权力”讲真话、说实话;官员可以从中体会到民众疾苦,知晓民众现实要求,更愿意悉心聆听“权利”的倾诉并认真作出回应。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顾民众利益诉求,导致群体事件的悲剧将大量减少或不再上演。二是网民自主参与机制。“科学的决策要以民主化为前提。通过网络可以了解社情民意,把相关的公共问题上升到政府议程,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网民作为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体验者,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确的政策得到拥护并很好地贯彻执行,错误的政策得以及时修正或终结。[7]”特别是在自主参与的网络空间,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遗忘、束缚的因素逐渐被激活,变得越来越活跃,使网民参政议政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官员将会从中收获更多的高附加值的决策参考信息,那些“被代表”、“被就业”、“被小康”的现象“被代表”、“被就业”、“被小康”等虚假信息及行为,对决策的影响将极大削弱或消除。

尽管“网络民主”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民主,但在制度反腐建设却催生了带有廉政文化色彩的“德政效应”。在官民平等互动机制作用下,从中央到地方官员纷纷利用多种网络渠道与网民互动,迄今已有50%以上的省级主要官员与网民互动,直面网民不留情面的质疑,对房价、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做出真诚的解释与答复,而不是用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或推卸责任回避矛盾的套话应付网民。在网民自主参与机制支配下,许多政府网站设置了“问政”频道等,人民网还设置了“领导干部留言板”、“舆情会商室”、“人民网评”等官民互动栏目。在满足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网络公共空间不断拓展中,官员有机会更多地倾听民声、化解民怨,更多地了解民心所向、触摸民意脉博、掌握民生需求。可以预计,随着“网络民主”不断完善发达,“德政效应”的文化气息将日益影响着政府官员及其民众的价值观、道德感,将不断提高全社会同心同德远离腐败、拒绝腐败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制度反腐建设沿着“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贪”方向进化。

综上所述,在腐败日益加剧污染社会各个领域,制度反腐任务日益艰巨的历史时期,科学地开发互联网的“倒逼机制”、“透明机制”和“网络民主”,并与制度反腐建设有机合成一体,即构成互联网背景下制度反腐体系,互联网的“防治腐败机制”将会产生强烈的“危惧效应”、“德政效应”和“阻遏效应”,驱动制度反腐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尽管互联网具有“双刃剑”效应,但是,只要客观地辨别和分析互联网在制度反腐体系建设中的双重特性,对其进行去谬存真的鉴别与利用,将会促进互联网在制度反腐体系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中,产生更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岳.透明国际十五年[J].世界文化,2008(1):7-8

[2]杜治洲.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作用[J].信息化建设,2007(7):11-13

[3]朱四倍.网络反腐重在互动[N].武汉晚报,2011-8-9(特别报道)

[4]杜治洲.透明了,阳光才能进来[J].实事报告,2007(6):41-42

[5]陈兴国.用人制度透明比“老实人”实用[N].京华时报,2010-2-8(10)

[6]德斯勒,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 篇十三

这个问题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同志们谈谈这个方面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

看待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要从全局来看,而不是站在 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方面、某一个侧面去看,这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反腐败倡廉形势作了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个判断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他是这样说的:“关于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要讲两句话,一是近年纪检监察工作成绩显著,二是反腐败倡廉任务仍然艰巨。”这两句话是胡总书记在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委员发言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出来的对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基本判断。我认为这一基本判断,完全符合当前反腐倡廉的实际情况,是我们认识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基本出发点,下面我就着重围绕这两个方面首先给同志们介绍一下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

(一)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反腐倡廉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特别是在查办大要案件、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治理商业贿赂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概括起来: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工作,实施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会议每年都要召开专门会议,听取中央纪委的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下一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央纪委每年召开一次全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部署,胡锦涛总书记都要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六大以来,总书记已经连续五年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务院每年也召开全国廉政工作会议,对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进行部署,总理连续五年发表了重要讲话。各级党委政府,各级纪委,都是以同样的规格,对本地区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进行部署和安排。我市也是如此。所以十六大以来,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参与的反腐败的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 利益的突出问题。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很大一个施政特点,就是关注民生,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所以我们纪检监察工作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十六大以来,纠风工作紧紧围绕着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问题来开展,地位越来越高,这同我们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几年来,中央把涉世民生的突出出问题,纳入了治理的内容,开展了专项治理,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拖欠农民工资等基本得到遏制。

减轻农民负担取得了新的成效,农业税全面取消,每年减轻农民负担任1200多亿元。通过治理乱收费乱罚款,每年减轻农民负担当46。19亿元,十六以来涉及农村和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和严重群众性事件大幅度下降。

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实行经费保障机制,使5000

农村中小学受益,2003年到2006年,全国共清退规教育收费处16亿多元,我市清退教育乱收费资金300多。

第三,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严厉 惩处腐败分子。十六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坚持重点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失职渎职的案件。同时,也严肃查办发生在基层的案件。几年来,市纪委监察局进一步加大了办案工作的力度,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从200 年12 到200 年,全市共立案件

件,结案

件,给予党政处分

人。如: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年,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强,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群众举报有所下降。

(二)反腐倡廉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任务仍然艰巨。

第一,有些地方和部门腐败现象继续多发。不同地方和部门腐败现象的发生有一定差别,有些做的好、抓得紧、预防措施有效的地方,就发得少一些;但是有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发得多一些。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黑龙江的案件,两个正省级干部,一个是原省长,后来调到国土资源部任部长的田凤山,还有一个是省政协主席、省委副书记韩桂芝,都成了腐败分子,而且涉案金额巨大,涉案人数众多,带出了一批案件。最后给 处分的一个省就有六名省部级干部,八十名地厅级干部,这个是罕见的。

有些部门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比如国家药监局,除了局长郑筱萸利用职权受贿赂,牟取非法利益以外,在他任职期间还有8人同时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其中有六名都是厅局级干部,52人收受企业的礼金和有价证券,120多人持有不应当持有的企业的股票、股份,还有不少干部的配偶子女违反廉洁自律的规定,在药品生产经营领域从事经营活动。

有些领域腐败现象也呈高发态势。比如房地产领域,是腐败现象高发的地方,(数字)。交通系统也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地,(举例)。

教育、医药卫生行业暴露的问题也比较多。原来这些部门是清水衙门,没有大问题。但是,这几年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多,二是大。(举例)

第二,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比较严重。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但是基层这方面的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严重危害群众生命健康的部问题仍有比较突出。

第三,我们党内仍然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主要表现在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铺张浪费、贪图亨受、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以权谋私等等,这都是总书记在全会中指出的不正之风。有的地方乐于搞形象工程,脱离实际、贪大求全;有的违背群众意愿,办事讲排,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这些都是我们党内在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三个面来看,反腐倡廉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反 腐倡廉的任务还很艰巨。

总的来讲,对反腐倡廉的形势我们要全面分析、正确认识,既要看到反腐败倡廉工作成效显著的一面,又要看到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的一面。要做到肯定成绩,不盲目乐观,看到问题,又不丧失信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深入认识和把握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二、当前反腐倡廉的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点。

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总书记在讲话中讲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败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区别。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深入学习、深入领会,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都存在,只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有所区别。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发展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和问题的凸现期。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变革的阶段,往往社会矛盾子也比较季集中,是矛盾的高发期,也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期。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的筹建时期,真正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反腐败会是我们取得明显成效和存在一定问题并存,防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是腐败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本上遏制止的态势。因此我们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锲而不舍地抓好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相信我们党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自身出现的腐败现象问题。

上一篇:五好基层党组织申报下一篇:廉洁准入证明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