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件30m钢筋混凝土T梁混凝土浇注施工总结(精选8篇)
1.首件30m钢筋混凝土T梁混凝土浇注施工总结 篇一
后张法预制T梁施工混凝土浇筑、振捣要点有哪些?
1)混凝土的浇筑均由一端向另一端浇筑,采用水平分段、斜向分层的方法浇筑,其浇筑方法如下:
——浇筑方向是从梁的一端循序进展至另一端,在将近另一端时,为避免梁端混凝土产生蜂窝等不密实现象,改从一端向相反方向投料,在距该端4~5m处合龙。
——分层下料、振捣,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0cm,上层混凝土必需在下层混凝土振捣密实后方能浇筑,以保证混凝土有良好的密实性。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马蹄部分钢筋较密,为保证质量,可先浇完马蹄部分,后浇腹板。其横隔板的混凝土与腹板同时浇筑,浇筑时应分层,平行作业,
2)振捣注意事项:
——振捣遵循快插慢拔原则,振捣时间控制在20s左右,插入下层5-10cm,振捣至混凝土表面平坦泛浆、不冒气泡、不显著下沉为止;马蹄上口斜面宜作为混凝土分层控制高度,以利排气;插振捣棒确有困难时,采用附着式振捣器或人工插捣的方法振实。
——T梁马蹄以下主要依靠附着式振捣器振捣,腹板上部、翼板混凝土主要依靠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尽量避免浇筑上部混凝土时,启动附着式振捣器,导致下部即将结硬的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
——附着式振捣器安排两人专门负责,一人负责一侧开、关,每次开—关时间控制在22S—25S之间,严禁超时间振动。
——在梁体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指定专人检查模板、钢筋,发现螺栓及楔子、支撑等松动应及时拧紧和打牢。发现漏浆应及时堵严,钢筋和预埋件如有变化移位及时调整保证位置正确。
2.首件30m钢筋混凝土T梁混凝土浇注施工总结 篇二
(作者:陈中杰 来源:中铁十一局三公司乌拉特前旗制梁场 时间:2010年12月10日)摘 要:本文结合场内预制T梁实际施工经验,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预制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形式,重点从裂缝产生各部位中剖析其成因,并探讨实际施工中具体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混凝土
裂缝 成因 预防措施
目前,我国的铁路及公路建设得到迅猛发展,行业标准越来越高,施工难度相继增大,以场制桥梁为例,设计使用寿命100年,时速120-350Km/h不等,而混凝土受当地气候环境、设施、技术水平等影响,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裂缝。有些裂缝在承受活载或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和扩展,引起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剥落、钢筋锈蚀,严重影响梁体的强度、刚度及使用寿命。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混凝土桥梁裂缝的认识,尽量避免出现危害较大的裂缝,本文尽可能对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部位作较全面的分析、总结,以方便施工找出控制裂缝的可行办法,达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梁体裂缝总体分为受力裂缝、非受力裂缝及表面龟裂,下面就该三种裂缝常出现部位、成因及预防措施进行简单阐述。
一、受力裂缝
受力裂缝一般出现在梁体终张拉后或承受活载作用下,部分梁场由于存梁台座承载力设计达不到存梁要求,梁体受自重影响造成不均匀沉降而产生裂缝亦为受力裂缝,受力裂缝在混凝土徐变及承受活载作用下会不断扩展,其危害性比较强。梁端腹板变截面处纵向裂缝
该种裂缝在T梁中较为常见,多出现于终张拉之后,特别是曲线梁较为突出,随着时间推移,混凝土徐变及受张拉影响梁体回缩,该裂缝会出现扩展现象。
1.1 成因分析
1.1.1 该部位受端模锚盒影响,钢筋设计布置不当,造成此处浇筑成型后混凝土基本处于“无筋”状态,较易开裂。
1.1.2该部位上下截面受临近孔道(N2及N3)张拉影响,受力面积悬殊较大,造成混凝土回缩量不一致,从而产生裂缝。
1.2 预防措施
1.2.1准确控制张拉力。张拉时必须严格掌握操作规程,对张拉油泵、油压表、千斤顶及时检查标定,张拉过程中送油速度宜慢不宜快,单个孔道张拉完成后及时以伸长值作校核,保证持荷时间,确保回油锚固力与计算值相符。
1.2.2 钢筋绑扎完成后,在变截面处加设一层钢筋网片并绑扎牢固以增强该部位混凝土抗裂性。
2下翼缘与梁底交界处竖向裂缝
该种裂缝多发生在梁体初张前后或移出制梁台座后,该种裂缝在静载试验中易作为判定梁体合格与否的关键。2.1成因分析
2.1.1 梁体在浇筑完成后,早期养护不及时,混凝土强度未到设计值进行初张或初张后混凝土强度上升慢,移出台座后受自身重力影响开裂。
2.1.2 初张拉时张拉力不足或张拉回油锚固力达不到计算值要求,梁体张拉力不足以抵消自重产生开裂。
2.1.3 梁体在温度未达到“2个15℃”前进行拆模。因底板较厚,混凝土凝结期间产生水化热,内部温度较高,下翼缘外侧接触空气的部分偏低,从而产生温度裂缝,移出台座后受自身重力影响导致裂缝扩展。
2.2预防措施
2.2.1 梁体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确保早期强度上升,若梁场需加快制梁台座周转或遇冬季施工可考虑蒸汽养护,蒸汽养护需按相关规定执行。
2.2.2 初张拉力可适当加大,建议控制在终张拉控制应力的15%,张拉持荷完成后,及时检查回油锚固力,确保回油锚固力至计算值(回油锚固力为该孔道最终张拉力值)。
2.2.3 梁体拆模时确保环境与表层以及表层与芯部温差不超过15℃。3 梁端侧面竖向裂缝(支座板处)
该种裂缝多出现于初张拉之后,支座板处梁体两侧沿梁底至梁面方向产生竖向裂缝。该种裂缝短期不会影响梁体质量,若长期不处理,会造成内部结构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剥落,严重影响梁体耐久性。3.1 成因分析
3.1.1 初张拉时,梁体受力会产生压缩起拱变形,梁底回缩时,支座板与底模钢板、梁底混凝土与底模钢板间摩擦力不一致,从而造成支座板处沿梁底竖向开裂。
3.1.2 初张拉后,梁体产生一定弹性上拱,而制梁台座呈二次抛物线布置,此时梁体受力处于梁端处,若不及时将梁体移出存放,梁端会由梁体自重而产生开裂。
3.2 预防措施 3.2.1 支座板安装后,应于支座板与底模两侧及前端空隙处涂抹润滑剂来减少后期初张时的摩擦力。
3.2.2 梁体初张后应及时将梁体移出存放。4 沿预应力管道纵向裂缝
该种裂缝多出现于梁端第一、二节间的下缘侧面及梁底,有些亦出现在腹板与下翼缘交界处,此种裂缝一般处于预应力管道部位,走向与预应力管道也一致,特别是梁底出现此种裂缝的长度及宽度会影响静载试验效果。
4.1成因分析
4.1.1 梁体下翼缘较宽腹板较薄、钢筋布置很密导致梁体下翼缘及梁底混凝土较难振捣密实,该种部位混凝土抗裂性能差。
4.1.2 张拉力过大,梁体受高压在下翼缘或梁体混凝土较易产生纵向裂纹。
4.1.3 钢筋保护层垫块布置偏少,梁体浇筑过程中,钢筋受混凝土横向挤压向外侧偏移导致保护层过薄,梁体张拉时受到过高的纵向压力而沿预应力管道或主筋方向产生裂缝。4.1.4 混凝土配合比中,过多的水泥用量导致混凝土水化热较高,该种热量过多的囤积在预应力孔道内得不到释放,导致梁底或腹板与下翼缘交界处沿预应力孔道方向开裂。
4.1.5 混凝土坍落度过大,离析,粗骨料少,强度不高。
4.2 预防措施
4.2.1 合理掌握混凝土浇筑工艺以及分配好附着式振动器部位及振动时间,保证梁体下翼缘及梁体梁端混凝土浇筑密实。
4.2.2 控制住张拉前后的两个“三控”,精确控制张拉回油锚固力。
4.2.3 定位网片位置固定牢固,尺寸控制精确,确保孔道不偏向于梁体两侧。钢筋保护层垫块需呈梅花状布置,且每平米不得少于4个,若施工中发现个别部位保护层偏薄可加设垫块。
4.2.4 梁体浇筑采用合理的施工配合比,适当降低水灰比,浇筑完成后可适当提前拆除端模以帮助混凝土散热。
下翼缘至腹板斜向裂缝
该种裂缝多出现于距梁端4-8m,自下翼缘开裂延伸至腹板,呈斜向布置。
5.1 成因分析
由于制/存梁台座地基处理不良,或台座强度及承载力不符合要求,存梁后出现不均匀沉降,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梁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导致梁体开裂,该种裂缝对梁体危害较大,严重的可能引起梁体断裂。
5.2 预防措施 梁体存放场地选用应避开膨胀性土区域,其地基承载力应通过检算并经测试合格后方可施工。梁体存放后,应坚持进行沉降观测,直至稳定后方可停止观测,若发现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应针对沉降量于梁底加设垫块继续测量或对台座打斜桩进行加固处理等。
二、非受力裂缝
非受力裂缝在梁体中较为常见,其产生原因繁杂,一般由温差、混凝土收缩、钢筋锈蚀及冻胀等方面引起,下面就其产生的一些主要部位及成因进行简单分析。桥面裂缝
该种裂缝在桥面分布较广,多为表面裂缝,呈纵横交错,有些裂缝甚至贯穿整个桥面。1.1 成因分析
1.1.1 混凝土塑性收缩。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出现泌水以及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因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称为塑性收缩。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1.1.2 混凝土干缩。混凝土结硬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步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干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便产生收缩裂缝。
1.1.3 桥面二次收面不及时或收面时洒水。由于桥面外露面积大,混凝土塑性收缩比较大,而二次收面主要是起在混凝土初凝前提浆弥补表面缺陷以及早期裂缝填平等作用,故此道工序显得尤为重要。因混凝土自身吸水已趋于饱和状态,若收面时人为洒水,致使多余的水呈游离状态,较易产生干缩裂缝。
1.2 预防措施
1.2.1为减小混凝土塑性收缩,施工时应控制水灰比,避免过长时间的搅拌,混凝土振捣要密实。
1.2.2 梁体浇注完成后应对桥面及时进行覆盖,防止表层水分过快损失,遇夏季施工时,覆盖后可进行洒水处理。
1.2.3 混凝土初凝前对桥面及时进行二次收面。挡碴墙裂缝
该种裂缝多为竖向裂缝,一般处于挡碴墙面或外侧面,宽细不等,有些会延伸至上翼缘板。
2.1 成因分析
桥面两侧受梁体腹板中心张拉影响而受力不均,导致桥面外侧(挡碴墙)受到较大应力,故在挡碴墙处设置断缝若干,往往断缝模具无法固定或固定不牢固,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模具移位,起不到伸缩缝的效果致使挡碴墙受张拉影响产生裂缝,也有部分由于挡碴墙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产生裂缝。
2.2 预防措施
适当加大断缝厚度,并于挡碴墙模板加设卡具(建议焊钢筋条)以固定断缝模具,挡碴墙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不要人为采用振捣棒触碰断缝磨具。3 封端混凝土表面裂缝
封端部位混凝土产生裂缝多为混凝土干缩裂缝,一般表现为表面龟裂。
3.1 成因分析
封端部位混凝土本身具备微膨胀性,亦可补偿混凝土收缩变形,但该部位混凝土用量少,较难振捣密实,完成后不易养护,且大面积于空中暴露,水分散失快,比较容易出现干缩裂缝。
3.2 预防措施
封端混凝土用干硬性混凝土施工,坍落度控制在40mm左右,封端完毕后及时喷涂养护剂或采用塑料纸薄膜进行覆盖保湿。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较易分辨,该裂缝一般出现于梁底及上翼缘板,混凝土裂缝周围存在暗黄色锈斑,时间越长,该种裂缝越明显。
4.1 成因分析
若钢筋发生锈蚀,其锈蚀产物的体积一般比原来大2倍以上,致使钢筋周围混凝土受到挤压,若钢筋锈蚀严重,钢筋保护层过薄可直接可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混凝土开裂后会加速钢筋的锈蚀,从而产生一个恶性循环,严重破坏混凝土结构,影响其耐久性。
4.2 预防措施 加强钢筋的防锈处理,产生锈蚀的钢筋需进行除锈处理后方可进行绑扎工序,施工时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防止氧气侵入,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钢筋绑扎完成后检查保护层垫块数量及布置是否合理,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横向应力致使钢筋侵入保护层。
冻胀引起的裂缝
冻胀引起的裂缝多出现于压浆冬季施工中,该裂缝多出现于腹板及下翼缘,走向与预应力管道一致。
5.1 成因分析
场内预制桥梁中,混凝土冬季施工较为完善,但后期压浆工序保温措施往往比较困难,在浆体初凝前,若浆体受冻,其体积会发生膨胀挤压管道,混凝土受到巨大压力而产生开裂。
5.2 预防措施 冬季施工时尽量不安排压浆工序,若必要时需采取篷布覆盖煤炉取暖或其他方式进行保温,确保在压浆后三天梁体温度不得低于5℃。
三、表面龟裂
表面龟裂是梁体常见且较难避免的一种裂缝,裂缝较细,无规律可循,分布于梁体各部位,多出现于桥面、梁端及修补后混凝土表面。成因分析
1.1 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好,未及时覆盖,梁体外露面积较大部位受风吹日晒,混凝土干缩出现裂缝。
1.2 混凝土中水灰比过大,则混凝土收缩性大。
1.3 砂石料级配不好,空隙大,混凝土易收缩产生裂缝。
1.4 混凝土表面受昼夜温差较大影响或混凝土养护水温与梁体表面温差较大产生温度裂缝。
2预防措施
2.1 梁体混凝土浇筑完后,桥面要作好二次收面并及时进行覆盖,跟上养护。2.2 梁体浇筑采用合理施工配合比,适当降低水灰比。
2.3合理选用中粗砂及级配碎石,混凝土振捣务必保证其密实性,严禁为方便施工人员操作而降低混凝土质量。
2.4 混凝土初凝期间加强表面覆盖,合理掌握好梁体养护时机,特别是夏季要注意梁体保湿,不得在高温下对自身干燥的梁体进行洒水。
四、结束语
尽管桥梁裂缝成因复杂,但只要在相应部位认真总结分析,我们就能避免同样的裂缝出现在下一片梁上,加上严格控制各工序质量,我们就一定能制出合格的桥梁。
3.首件30m钢筋混凝土T梁混凝土浇注施工总结 篇三
墙、板、梁、后浇带混凝土施工交底
一、墙、梁板混凝土施工
1)先浇墙混凝土,后浇梁板。
2)墙柱浇筑宜在梁板模安装完毕,梁板钢筋未绑扎前进行,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便于上部操作,同时不至于破坏梁板钢筋。
3)墙的施工缝留置在底板以上300mm处及楼板底下20~30mm处;梁的施工缝留在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
4)梁、板应同时浇筑,先将梁的混凝土分层浇筑或阶梯形向前推进,当达到板底标高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捣,随着阶梯不断延长,板的浇筑也不断前进,当梁高大于1m时,可先将梁单独浇筑至板底下2~3cm处留施工缝,然后再浇板。为防止出现裂缝,先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然后用平板振捣器振捣,直到表面泛浆为止,再用铁滚碾压,在初凝前,用木抹子搓一遍,最后在终凝前再用木抹子搓一遍。
5)在浇筑柱、梁与主次梁交接处,由于钢筋较密集,要加强振捣以保证密实,必要时该处可采用同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浇筑,采用片式振捣棒振捣或辅以人工捣。
6)墙混凝土浇筑为先外墙、后内墙,浇筑顺序同底板。浇筑时设两台固定泵,一前一后两次浇筑到顶,(每次浇2.5~3m)前后相隔2~3小时左右浇筑,开始浇筑时应先浇5cm厚与混凝土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每次布料厚度以50cm为宜,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每个出料口设三台振捣棒,一台位于坡底,一台位于坡中,一台位于布料口,是梅花式振捣。保证不得漏振,久振且不得过振,不许振模板,不许振钢筋,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7)内外墙混凝土采用浇水养护,顶板采用浇水养护。
二、后浇带的施工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共设有三条后浇带,板底部垂直后浇带钢筋先绑扎,平行后浇带钢筋后绑扎,以便清理底部垃圾;上部垂直后浇带钢筋每隔5m左右留一600~700mm见方的上入孔,两侧预留焊接钢筋长度,平行加强带钢筋后绑扎,以便安拆木方(木板)、清理垃圾及两侧混凝土表面清理。墙外侧网片可先绑扎,内侧处理方法同板上部钢筋。
1)为便于底板后浇带两侧模板的安装,另外,由于后浇带内的模板及支撑体系在两侧底板浇筑完毕后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且后浇带作业空间狭小,模板施工不易掌握控制。因此,地下室后浇带模板及支撑系统采用下图所示Ф28钢筋焊接骨架及镀锌密目钢丝网解决。同时,在浇筑底板后浇带时焊接骨架不割除,以便加大配筋率,起到膨胀加强带作用;侧面采用密目镀锌钢丝网封堵。密目镀锌钢丝网应与支撑系统焊接骨架绑扎牢固,为保证钢丝网绑扎牢固,钢丝网宽度应比底板厚度每边放大100mm;同时考虑到混凝土浇筑压力较大,应设置双层钢丝网。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根据设计要求比底板混凝土提高一个强度等级,同时混凝土中应掺加微膨胀剂。
2)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原混凝土表面必须全部凿毛,露出石子,便于与新混凝土结合密实。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每一层段一次浇筑完成,在底板、楼板位置形成的水平施工缝与所在部位外墙的水平施工缝相同。
3)浇筑后浇带时,将原来预埋在止水条部位的木条剔除干净。然后直接把BW止水条卧放在缺口居中位置,用小滚筒略加碾压,排除止水条与混凝土之间可能储留的空气,并利用止水条的黏性,与混凝土表面黏结在一起。注意不能把止水条拉细,也不能皱折。可用混凝土钢钉按2~3m间距把止水条钉在混凝土缺口内,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止水条产生位移。同时,振捣棒在振捣时要确保不能进入止水条250mm范围内。
三、后浇带补偿收缩混凝土施工要点
工程施工交底文件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加膨胀材料而成的适度膨胀的混凝土,要求经过7~14d的湿润养护后其膨胀达到0.05%~0.08%,获得0.5~1.2N/mm2的自应力,使得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以达到补偿混凝土的全部或大部分收缩,从而达到防止开裂的目的。
1)必须认真做好后浇带两侧普通混凝土的表面清除、凿毛和湿润工作:将原混凝土表面普遍凿毛,要求凿到出现新槎、露出石子;凿毛验收合格后,清除表面混凝土渣及其他杂物,钢筋表面进行清除,除去`铁锈;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前24h,要对已经凿毛的混凝土表面进行预湿,要充分均匀的浇水,使得湿润深度大于5mm。2)对于支设的模板必须采取严密措施,防止两端漏浆。
3)严格掌握水泥称量,其误差不得超过1%。选择骨料应使其不对膨胀率和干缩值带来不利影响。一般情况下骨料应采用间断级配。
4)补偿收缩混凝土最好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不得大于2min。为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搅拌后应尽快运至浇筑地点进行浇筑。如运输和停放时间较长,坍落度损失,此时不允许再添加拌合水。
5)采用人工浇筑,现场坍落度为7~8cm;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时,现场混凝土坍落度应为12~14cm。浇筑间隙不得超过2h,不允许留施工缝。
6)混凝土要求振捣密实,硬化前1~2h予以抹压,防止表面裂缝的产生;必须进行充分的湿润养护。这一工序是保证混凝土具有一定膨胀力和足够强度的关键,应予以高度重视。7)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覆盖两层充分湿润的麻袋进行潮湿养护,并指派专人随时浇水。对于地下室外墙后浇带等有模板保护的工程部位,要在浇筑后48h拆模,并指派专人浇水养护,并覆盖塑料薄膜。
4.首件30m钢筋混凝土T梁混凝土浇注施工总结 篇四
预应力混凝土槽型连续梁挂篮设计与施工
以某城市轨道交通线槽型连续梁悬灌施工为例,研究分析槽型连续梁悬灌施工用挂篮的.设计和使用.根据挂篮施工受力,分三种工况,采用大型结构计算软件、按容许应力法对其进行整体空间内力分析,确保挂篮强度、刚度、稳定及抗倾覆系数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针对0号段长度不能满足两个独立挂篮起步长度要求的实际,在1号段施工时,将两只挂篮的主构架联体拼装,采用连体挂篮悬灌1号梁段.在1号梁段施工完成后,将连体挂篮解体成两个独立挂篮,然后用之依次进行悬灌段的施工.通过对该桥悬灌施工用挂篮的研究、设计和使用,确保了该桥的顺利施工和质量.该桥的成功建成表明,用于槽型连续梁的该型挂篮设计合理、使用安全,可供类似桥梁参考.
作 者:徐华轩 Xu Huaxuan 作者单位: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18刊 名: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英文刊名:TRAFFIC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OR NATIONAL DEFENCE年,卷(期):8(3)分类号:U448.215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 槽型连续梁 悬灌 挂篮
5.首件30m钢筋混凝土T梁混凝土浇注施工总结 篇五
1.1工程概况
永定塔及周边群组工程是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形式上为唐、宋、辽风格,总用地面积26 384 m2,总建筑面积19 275 m2,其中地上10 680 m2,地下8 595 m2,建筑占地面积3 872 m2,容积率0.40。永定塔地上9层,地下2层,另外在永定塔核心部位最下面设置地宫。环绕永定塔的配套建筑组群为地上1层建筑,塔院北侧设置两处消防通道,消防通道上方设门楼。永定塔总高度99.9 m,塔身高69.7 m(台明地面至第9层檐口),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首层层高12.57m} 2层层高8.16m, 3层层高7.77 m,各层随高度每层层高变低。平面为正八边形,核心筒外侧设有8根圆柱,柱外形成大跨度悬挑结构飞檐,最大悬挑长达8m,为支撑外部的大跨度挑檐,边柱与内核心筒之间沿竖向依次设有平托梁、翼角梁和平梁,三重梁两两交汇,组成三角衔架体系,以满足本楼层翼角梁大跨度悬挑的要求。另外,在正身斜梁与翼角梁之间的飞檐板为双曲面异型空间板,造型独特,无法采用普通的梁板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施工。
1.2难点分析
1.2.1竖向交叉三重混凝土梁结构施工难度大
边柱与内核心筒之间沿竖向设置的平托梁、翼角梁和平梁,三重梁两两交汇,组成三角析架体系,以满足本楼层翼角梁大跨度悬挑的要求,如图2所示。设计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若按传统方法按照从下往上进行分层施工,此不同标高的三道混凝土梁需留置多道水平施工缝,结构整体性差,且施工缝的处理十分困难,施工进度慢,无法满足第九届园博会筹备处的整体要求。而采用平托梁、翼角梁和平梁组成的竖向交叉三重梁一次浇筑成型施工,不但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好,解决了施工缝处理的技术难题,而且施工进度能够显著提高,成本降低。但进行整体浇筑,由于三重梁相互交叉,节点钢筋密集,上下层梁模板如何进行整体支设,如何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是该工程所要面临解决的施工技术难题。
1.2.2双曲面异型空间板的结构施工难度大
永定塔各楼层正身斜梁与翼角梁间的飞檐板双方向均呈弧形,且弧形角度随楼层不断变化。给混凝土成型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双曲面空间板的施工重点为模板支设,最简单的办法是预先加工定型钢模板底模现场进行整体支设,但由于永定塔各楼层弧形板形状规格均有差异,若采用定型钢模板无法进行周转使用,一次投入量过大,成本过高,不利于节能环保。而采用多层板进行现场拼装,重点需要解决构件定位放线、模板加工及现场安装等施工技术难题。重点施工技术
2.1竖向交叉三重梁钢筋施工技术
梁柱节点处、多重梁竖向交叉处钢筋密集,给梁主筋及柱箍筋的贯通带来困难,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的优点,对所有构件进行精确放样,确定各钢筋、模板的精确尺寸,放样时,充分考虑梁柱节点处的水平放射梁,竖向多重梁与柱及梁与梁交叉的位置关系,并绘制放样图。先按要求逐梁进行放样,放样完成后再进行整体对比,避免节点处钢筋交叉产生矛盾。翼角梁钢筋构造多样,应精确上下铁钢筋的弯钩角度、弯折部位及锚固长度等。尤其是翼角梁斜向构件端部的槽齿部位的箍筋绘制尺寸要准确。
根据放样结果发现的问题,采用优化主筋弯锚角度及方向、优化箍筋配置方式等方法解决钢筋相互交叉贯通问题,解决平梁与翼角梁、平托梁与翼角梁交叉部位箍筋交叉重叠的问题。
(1)原翼角梁箍筋与平托梁、平梁箍筋交叉,经与设计沟通,将翼角梁箍筋改为竖向布置,避免了平梁与翼角梁、平托梁与翼角梁交叉部位箍筋交叉重叠的问题。
(2)因梁从柱边悬挑较大,平托梁及翼角梁钢筋要求全部锚入内侧核心筒墙体内,而内侧梁上下铁钢筋为双排钢筋,翼角梁的上铁也为双排钢筋,造成内侧梁上铁层层叠加。钢筋放样下料时充分考虑钢筋叠加情况,翼角梁钢筋提前弯锚,达到钢筋锚固要求,并为钢筋绑扎提供条件。要求钢筋放样时在内侧平梁内设直螺纹接头,既保证钢筋抗拉强度,又能解决内侧梁因圆柱与核心筒墙体距离过近无操作面无法插入整根钢筋的问题。
2.2三重梁的模板整体支设技术
利用三重梁相互交叉形成的三角形洞口,设计加工三角形定型洞口模板,并与钢管支架共同组成稳定的模板支撑体系。
三重梁最下一层平托梁底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支撑排架。支撑立杆横向间距不大于300 mm,纵距不大于450 mm、步距不超过600 mm。平托梁与翼角梁间、翼角梁与平梁之间设三角定型模板,定型模板下设钢筋垫支撑三角定型模板。梁底架体支撑体系与周围楼板架体及主体结构进行牢固拉结,连为一体。
模板安装总体按照平托梁底模一翼角梁下三角定型模板一平梁下三角定型模板一侧模的顺序进行依次安装。梁底模次龙骨为5 0 mm X 100 mm方木支撑,布置间距不大于200 mm,与梁底模板钉成整体。梁底模板主龙骨间距450 mm,立杆顶部设U形托支顶100 mm X 100 mm方木。
模板安装前,在已浇混凝土墙、柱上弹出模板标高的水平控制线,按设计标高调整U形托丝杠伸出长度,然后安装梁底模。并拉线找直,梁底模要按跨度的2%起拱。侧模与底模之间采用侧模夹底模,楼板与梁侧模之间采用板模压梁模。顶板模板与梁侧模、梁侧模与梁底模及三角定型模之间接缝贴海绵条,防止漏浆。
2.3三重梁的混凝土浇筑技术
三重梁中间定型模板的下层模设排气孔,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并在最下层平托梁靠圆柱约200 mm处的定型模板上设200 mm X 200 mm的洞口,可观察圆柱内混凝土浇筑情况,并可插入混凝土振捣棒辅以振捣。伸入圆柱内侧的平托梁上口和上层平梁下口设串筒,可将混凝土从上层梁中流下。
三重梁以下的圆柱混凝土在三重梁模板施工前浇筑完毕,并将圆柱水平施工缝留置于平托梁下口处。三重梁及平托梁以上圆柱的混凝土浇筑顺序。
浇筑多重梁及柱的混凝土前,在柱每个角点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范围内插一根48钢管,保证混凝土能顺利通过梁柱节点内的大密度钢筋,使混凝土振捣棒能通过缝隙对下部混凝土进行振捣。原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梁板为C30,为方便施工,平梁和板混凝土强度仍为C30,平托梁和翼角梁混凝土强度由C30调整为C40,方便梁柱同时浇筑。
2.4异型双曲面空间板的主要施工技术
2.4.1异型空间板的三维放样
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对图纸中立体异型空间板构造的平面、立面进行放样。再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的3D功能,通过设计给定的外弧形的平面和立面曲线得到弧形板的三维立体图。
在三维立体图中选取平行于内侧结构梁的方向进行竖向剖切,将此切出弧线作为空间板的控制弧线。
2.4.2控制龙骨的制作
按特征弧线加工制作弧形控制龙骨,根据放样,得知弧形段向内弯曲的最大距离为190 mm,为保证龙骨厚度不小于100 mm,选用100 mm X 300 mm的通长方木加工制作成弧形主龙骨。
2.4.3模板支架安装
板下模架支架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立杆纵横向间距不超过900 mm,立杆步距不超过1200 mm,立杆接长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在特征弧线上按照支架立杆间距选取控制点,根据预先确定的控制点位置搭设支托弧形控制主龙骨的立杆,除此之外的其他部位立杆按照支撑体系立杆的布置间距进行均匀搭设。
2.4.4模板安装
模板采用18 mm厚多层板,多层板裁成宽300 mm左右的长条形板,便于异型空间板模板拼装。既能保证异型空间的效果,又可重复周转使用,节约了成本。次龙骨采用50mmX 100mm方木,主龙骨除弧线处采用100 mm X 300 mm的通长方木加工外均采用100 mm X 100 mm方木。
弧形主龙骨设在支撑体系特征弧线相应位置的立杆顶部,既用于控制曲面板的空间位置及形状,又作为模板受力主龙骨。弧形主龙骨安装完成后,先铺设次龙骨,次龙骨垂直主龙骨方向设置,间距250mm,见图14。次龙骨在弧形主龙骨上安装完成后,空间板的形状已经确定,其他100 mm X 100 mm主龙骨根据对应位置安装调整立杆顶部U形托高度,使主龙骨与次龙骨顶实,主次龙骨间存在缝隙处,加三角形木楔进行固定。最后在次龙骨上拼接铺设长条形模板,长条形模板短边错缝拼接,将300 mm宽模板碎拼成弧形得到整块异型空间板的板底曲面。其他技术措施
3.1测量放线
各层施工前先进行水平面上的放线,在各层平板上预留4个控制点观察口,直通1层,各层施工均需从1层引至施工层控制点。利用控制点引出结构八角的放射线和梁柱轴线。翼角梁外侧控制点从平板放射线引至下层翼角梁上端和外脚手架水平固定杆上,确保结构平面位置的准确。
3.2钢筋加工
梁柱构件多样,尺寸不一致,存在异型箍筋。放样完成后按照放样图和料单编号下料,下料后及时系上料牌,料牌上注明部位、梁编号和钢筋编号,且有钢筋规格、形状、数量,防止混用。并施行样板制度,样板先行,控制翼角梁端部异型曲线部位钢筋的弯折角度。每种异型尺寸箍筋加工前,现场实际放样,加工制作样板,放出箍筋加工尺寸,尤其是翼角梁斜向构件及梁与梁交叉部位的箍筋尺寸要准确。经过对比确定箍筋加工尺寸,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量加工,加工中随时与样板进行比照。梁构件钢筋在两端节点处均需弯锚。两端钢筋的锚固长度和弯折点位置是钢筋工程中的难点。在钢筋加工前按1:1进行钢筋放样,加工样板钢筋后,进行对比和调整,严格按照样板钢筋加工。
3.3梁模架工程
多重梁下模板支撑脚手架受力较大,永定塔及周边群组工程三重梁高度叠加后达到2714 mm,属超大型截面梁。为保证支撑脚手架的整体稳定,必须单独进行支撑体系的计算,编制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严格设置水平及竖向剪刀撑。
3.4浇筑混凝土
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时,先浇筑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后浇筑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必须在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初凝前浇筑)。
浇筑混凝土前,柱底部应先填3050 mm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减石子砂浆,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密实。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扩展度,浇筑平托梁时坍落度控制在190210mm,浇筑翼角梁时坍落度控制在140160 mm o混凝土浇筑前,翼角梁上每隔1000 mm左右设一道竖向的钢丝网片,阻止混凝土向下流淌。对于曲面板采用吊斗输送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00——120mm。
6.箱涵首件施工总结 篇六
A6标箱涵施工总结
中铁十七局泉厦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厦门段)
A6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OO八年七月六日
A6标K434+893.5箱涵右侧施工总结
一、工程概况
K434+893.5箱涵工程为钢筋混凝土箱型通道,位于泉州与厦门交界处小盈岭,左右均接长,其中左侧接长8.361米,右侧接长7.682米,本总结为右侧箱涵接长部分。
二、施工准备
1、电: 250KW的发电机,电源。
2、施工用水:就近引入自来水,供养护使用。
3、施工临时道路:便道宽度5 m。
4、材料
我部箱涵施工所用混凝土均为商品混凝土。
三、人员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杨云凌 该项工程负责人:林秋华 技术负责人:杨松 现场工程师:伍军 试验工程师:田兆福 结构监理工程师:杨志刚 试验监理工程师:石玮 监理员:梁益民
四、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2008年4月7日至5月7日完成右侧箱涵施工,2008年4月7日基坑开挖,2008年4月8日换填砂垫层,2008年4月12日浇筑C20砼基础,2008年4月23日底板C30砼浇筑,2008年5月7日侧墙及顶板C30砼浇筑。
1、施工准备
⑴开工前根据设计资料,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对其位置、方向、长度、出入口高程以及与排灌系统的连接等,进行核对。⑵对老涵进行处理 ①对原涵洞进行清淤,②对原涵洞八字墙、端墙、帽石、洞口铺砌进行拆除。
2、基坑开挖
根据已放样的基坑开挖边线及高程控制点,施工中采用挖掘机开挖配合人工刷坡检底的开挖方法,机械开挖时在设计基底高程以上保留不少于30cm厚度的土层由人工开挖检底。基坑周边均加宽0.5米作为施工工作面,同时报请监理工程师签证对开挖断面尺寸、标高、基底承载力进行检测,经自检合格报监理复验后进入下道工序。
3、基坑排水
基坑排水采用改沟导流和汇水井抽水相结合的排水方法。
4、基坑处理
当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经自检合格后,请监理工程师检验签证(检测涵洞宽度,标高等),然后进行基础粗砂砾垫层施工。
5、基础浇注 ⑴模板制作及安装
基础模板采用竹胶板。相邻模板间应紧贴严密,基础侧模在模板外设立支撑固定。⑵基础施工
混凝土在商品混凝土拌合站集中拌制,混凝土运输车运输至工地,混凝土沿自制滑槽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捣固密实, 振动器的振动深度一般不超过棒长度2/3~3/4倍,振动时要快插慢拔,不断上下移动振动棒,以便捣实均匀,减少混凝土表面气泡。振动棒插入下层混凝土中5~10cm,移动间距不超过40cm,与侧模保持5~10cm距离,对每一个振动部位,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即混凝土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出现平坦泛浆。基础完成后,按设计要求处理基础沉降缝,及时对基础周边进行对称分层填土夯实。⑶混凝土的养护 在砼初凝后进行养护,养护时以草袋覆盖,浇水每4小时一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
6、框架涵身施工
由于通道为闭合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浇筑时分二次前后作业。第一次浇筑至底板内壁以上30cm,当底板浇筑完成后且强度满足85%强度后,再进行侧墙与顶板钢筋制安、模板安装,然后进行第二次浇筑,即通道侧墙与顶板的浇筑,两次浇筑的接缝处保证有良好的衔接面(粗糙、干净并没有松散的混凝土、砂浆等)。
通道涵身采用大块组合竹胶板现浇,方木支撑满堂支架搭设,框架通道采取分次整体浇筑,即先底板一次浇注、然后再进行侧墙及顶板的同时浇注。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平运输,混凝土泵车输送,插入式振捣棒分层捣固。钢筋在加工棚内集中制作加工,现场安装就位。⑴通道模板
①模板的制造及安装要求
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确保通道在施工过程中,各部位尺寸及预埋件的准确,并在多次反复使用下不产生影响通道外形的刚度。模板的支撑必须支承在可靠的基础上,模板及支撑的弹性压缩和下沉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通道底板、侧板、顶板等模板全部采用厚12mm的竹胶板。②底模、侧模、顶模
底模与端模的密封采用海绵橡胶条进行密封。消除了原分块模板缝易漏浆等质量问题,因而改善了涵洞主体外观。
为了保证模板外观质量,我部在内外侧面采用光洁度比较好的新竹胶模板。侧模两端刨光,使模板之间的接缝均小于1mm,并且采用燕尾橡胶条和海绵橡胶条密封,保证通道砼表面不漏浆、接缝及错台,外观符合要求。顶模使用方木骨架支撑,方木规格为5×10cm和10×10cm两种方木。分别用于横向与纵向支撑使用。
各模板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防止在砼浇筑过程出现漏浆、涨模、变形等缺陷,保证涵洞内在质量。⑵钢筋制作与安装
钢筋应严格按照设计的尺寸下料,钢筋集中在马巷互通钢筋加工场加工,现场绑扎成型后,再安装模板。
需焊接的钢筋,满足受力构件的要求,并采用双面焊接,焊缝厚度不小于主筋直径的0.3倍,焊缝宽度不小于主筋直径的0.8倍,搭接焊时,焊接端钢筋应预弯,并应使两钢筋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施焊时,不能使钢筋咬边和烧伤。
⑶通道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支架、模板和预埋件进行认真检查,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并用清水对模板进行认真冲洗。浇筑过程中底板及侧墙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顶板部分用平板式振动器振捣。
混凝土浇筑应按顺序、一定的厚度和方向分层进行,分层厚度为30cm,必须注意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重塑前浇筑完上层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并与侧模保持5~10cm的距离。振捣时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每一处振完后徐徐提出振动棒。振捣时避免振动棒模板,钢筋等;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也就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在浇筑过程中应安排各工种检查钢筋、支架及模板的变化,遇到情况及时处理。
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为防止内模移位,采取通道左右侧墙对称平衡浇筑。混凝土振捣用插入式振捣器。混凝土原材料和外加剂选用、配合比设计均须符合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以保证箱涵质量。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初凝后尽快保养,采用麻袋或其他物品覆盖混凝土表面,洒水养护,混凝土洒水养护的时间不少于7天,每次洒水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度。
在养护期内,严禁利用通道顶板面作为施工场地或堆放原材料。
7、涵背回填 ⑴必须在涵洞圬工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填筑。
⑵涵背回填应采用透水性材料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填筑,分层填筑,每层厚度为15cm,并应加强压实措施。
⑶涵背回填填料粒径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填筑必须两侧分层对称同时进行,其顶部填土厚度大于1m后,方可通行机械。
⑷回填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碾压,大型机械行驶作业时,应与涵洞洞身边缘保持不小于1m的间距,以确保涵洞及机械设备的安全。
五、外观鉴定及存在问题
1、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砼面模板拼缝明显、轻微错台。
2、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六、整改措施及后续施工注意事项
1、错台处砼凿除,并用事先调配的水泥砂浆修补,下一步施工中,模板缝隙用腻子堵严后,再用透明胶带纸封闭。
2、严格按配合比计量所用原材料,尤其是控制用水量。
7.预制箱梁首件工程施工总结 篇七
预制箱梁首件工程2#-2于8月2日开始浇筑砼从15:30开始至23:20点结束。整个浇筑过程用时7小时50分,施工过程顺利。
一、总体验评
2#-2预制箱梁从钢筋加工安装到砼浇箱梁结束,严格按规范要求组织施工,施工过程并未按《箱梁技术交底》和《首件工程12#-2箱梁预制施工方案》进行,原因为箱梁内模不能开天窗。但各道工序基本能达到预期的要求。从钢筋制作安装、对焊接头和模板的平整度、构件的外形尺寸等各项技术指标合格率均达100%,该箱梁评为优良。
二、各工序施工及验平情况:
1、钢筋制作安装
钢筋制作在钢筋棚内加工成半成品,7月22日运至现场进行成型,再焊接波纹管定位钢筋,直线段为100厘米,曲线段为50厘米。布设波纹管小心保护,用防火布防止电焊火星损坏波纹管。
浇筑砼时,部分地方振捣棒直接振捣波纹管。施工时在波纹管内穿入硬塑料管,并在浇筑完成每段一到两小时开始抽动,防止漏浆导致阻塞。
2、模板工艺
模板采用了定型大模板,每边4片,拼缝中间即为横隔板位臵,保证了梁表面的平整度。
靠模前,先将模板表面打磨、除锈,使表面平整、光洁。验 收合格后开始靠模,调整好角度和尺寸,验收合格后再进内模,调整模内尺寸,使其偏差在规范规定 范围内。为防止内模上浮,在内模顶设臵了数组钢压件。
支完模后经检测:顶板超出设计厚度3厘米,顶板高低板高差比设计值差1厘米,模板反拱维持在1.7厘米,腹板保护层为2厘米,比设计值小0.5厘米,超出规范要求。
3、砼浇筑
砼浇筑前做好准备工件,检查各施工机械是否完好,并开启附着式振捣器空震模板以检查保护层垫块的质量。
准备工作做好后,开始浇筑砼,砼坍落度采用160-200mm。现场检测坍落度为:底板17cm,腹板16cm,顶板为18cm。
砼浇筑顺序为先底板、后腹板,最后顶板的浇筑工艺。现场施工工艺为:先浇底板砼,从南端向北端推进。由于底板砼从腹板下料,所以浇到13米左右时开始浇筑腹板砼,两侧均匀对称下料,浇筑方向从南向北,由于在第一段的浇注过程中南端顶板下了半斗料,为保证此处混凝土的结合良好,腹板浇注至15米时回头浇注顶板,腹板浇到26米时底板砼浇筑结束,整个浇注过程从南向北推进,浇筑呈阶梯状向前推进。晚上8:00左右浇注到北端头时,由于压低木板未压牢,木板被混凝土顶出两块,此时开始大面积从该处底板压出混凝土,约有一方,处理措施为将渗出的混凝土刮出,并补牢压底木板,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腹板混凝土下灰时,使用人工插扦下灰,用50插入式振捣,配以平板附着式振捣器振捣,但仅第一段模板采用了附着式振捣器,振捣时间在5秒。
箱梁顶面进行拉毛处理,拉毛方向为横向,不得纵向拉毛。拆模:在8月3日凌晨1:30开始进行内模的拆除工作,整个内模拆除过程持续到早上8:00,拆完内模后发现南端第一段低腹板N3钢束对应的预应力管道出出现三处空洞,能伸入手指,4、砼养生
采用土工布覆盖浇水养护,浇水次数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保持土工布始终处于潮湿状态,第一天顶板覆盖不完整,经整改后,顶板均能覆盖完并保持土工布湿润,但腹板在浇注完第五天才开始洒水养护。
5、外观检查
砼表面具有浮绣(支模完成后放臵了5天时间,模板表面具有一层浮绣),有少数蜂窝麻面,在与负弯矩对应的位臵有两处出现漏水的情况,顶板厚度为26厘米,南端腹板宽度为24厘米,两侧对称,北段腹板宽度为26厘米,两端对称,外观尺寸符合规范要求。
6、预应力张拉及孔道压浆
i.张拉应在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5%以后方可进行,首件2#-2张拉时砼强度为48MPa 以张拉力进行控制,伸长量校核,现场实测伸长量都在±6%允许范围内,用水准仪观测起拱度值,实测为0.5cm,设计为1.7cm,将持续对其进行观 测。
ii.现场张拉由张拉施工员指挥,用2台千斤顶,2台油泵对称均匀张拉,并分级张拉,分级为10%σk、20%σk、100%σk。每级张拉都由张拉施工员指挥,同时张拉,保证张拉应力的均匀、对称。最后一级张拉完成持荷2分钟锚固。iii.张拉完成后,锚具端部用水泥浆密封,待有强度后开始压浆。
iv.压浆方向由北向南,水泥浆稠度为17s,压浆过程很通畅,当出浆口有浓浆冒出时,堵塞出浆口,再压浆,压力为0.7Mpa,持续时间不够,以后准备木楔块,压完浆后用木楔块堵上。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问题:(1)拉毛程度不够。
(2)在梁中部有几处小云斑。(3)气泡过多并出现空洞。(4)腹板表面有浮绣。(5)顶板表面收浆厚度过厚。(6)有4束钢绞线不能穿入波纹管(7)顶板厚度超出设计值
2、原因分析:(1)拉毛程度不够,主要原因是第二次收浆抹面
时未能收出浆,拉毛工具为旧笤帚,切割后端头较软。
(2)出现小云斑是振捣棒振捣模板。(3)气泡是由于振捣不密实,出现空洞是由于下灰不顺畅。
(4)浮绣是由于模板放臵时间过长。(5)收浆厚度过厚,是由于浇注工人为临时调动,对顶板要求不是很熟悉,并且责任心也不够。
(6)振捣棒用力向下插、硬塑料管硬度不够等原因造成钢绞线不能穿入。(7)内模南北高,中间低。
解决措施:(1)顶板浇注完成后,在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收浆并收出水泥浆,采用硬端旧笤帚拉毛。
(2)注意振捣,避免振到模板。
(3)内模开天窗从顶板下料浇注底板,振捣采用附着式振捣器配合振捣棒振捣。
(4)尽量将支模和浇注之间的时间缩短。(5)对浇注工人进行详细交底后再浇注混凝土,要求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尺寸收面。
(6)腹板振捣采用附着式振捣器和振捣棒相配合,并在浇注时采用硬度更高的塑料管穿入波纹管。
(7)拼装内模时严格控制内模尺寸,在底板焊接内模高度控制钢筋时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筋。
3、小结:
8.首件30m钢筋混凝土T梁混凝土浇注施工总结 篇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高层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功能用途各不相同,现代化城市建筑也逐渐朝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由此而来的梁式转换层的现代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梁式转换层技术概述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是建筑物不同结构相互连接的重点部分,它即是对下部建筑的封顶建筑,又作为建筑上部结构的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构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转换层可沿着建筑的高度方向在建筑任意楼层进行布置,转换层的空间常常作为技术设备层,在其内安装管道、设备等附属设施,结构转换层的常见形式有实体板式、梁式、箱型等,其中梁式转换层使用最为常见,其具有设计简单、施工方便、受力清晰等特点,通常用在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上,在梁式转换层当中,最常见就是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所用结构材料相对便宜,施工和设计相对较为简单,且经验及技术较为成熟,其缺点为自重和截面很大,在施工时模板支撑系统建设难度大。
三、梁式转换层结构的形式及受力分析
在实际工程中,梁式转换层结构的形式的应用相对较多,其原理是通过对下部转换大梁对上部结构实施支托。根据相关技术规程中的要求,对转换梁的最小高度及宽度进行了规范: 对于框支梁截面的宽度应小于框支柱相应方向上的截面宽度,与上墙体截面厚度相比应超过去2 倍,且不能低于 400mm。在实施梁上托柱时,应不能与梁宽方向的柱截面宽度低。在设计抗震过程中,与转换梁跨度相比,其高不能低于跨度的 1/6。在非抗震设计时,转换梁的高不能低于跨度的 1/8。从设计规程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多方面的制约是为了使转换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得到保证,进一步将结构的可靠性得到增强。
对于梁式转换层结构的传力途径来说,其形式主要是墙、梁、柱之间的传力。具有直接及计算方便的特点。上部剪力墙刚度、剪力墙、转换大梁的相对刚度、转换大梁与下部支撑结构的相对刚度等对转换大梁的受力造成影响。从计算分析着手,不论转换大梁上部墙体是何种形式,只要墙体的长度足够,转换大梁中的弯矩与不进行还上不墙体作用分析进行比对,存在较小的`作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转换大梁也会有受拉区出现。
四、梁式转换层的施工
1、模板与支架的施工
在施工技术中,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模板工程技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应用,与施工技术的基本属性及特点发挥着密切关系,这就将参数具备的难控性、条件自身的多变性以及理论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性得到体现。作为技术研究的基本要求,确保与实际情况达到最大程度的符合。在设计模板工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模板装置的结构及构造设计、设置模板装置、装拆设计、模板装置的使用以及周转设计等。
(1)斜撑的施工
在设置斜撑杆时,应采用小于或等于 45°角的方式进行运用,沿柱面竖向排距应控制为 1m,梁底斜撑杆协调梁底模板的外钢楞,将其间距控制在 400mm,将其上端与模板底伸入,并扣接梁度模外钢楞,采用双扣件抗滑保险进行保护。梁底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尽可能实施同时搭设,若跟不上也应对大量钢筋骨架就位之前实施搭设结束,促使斜撑支架及梁下排架的同步受力得到保证。将所有斜撑杆尽可能扣接梁下排架的立杆及横杆,同时连接楼层满堂架,促使斜撑支架的稳定性及整体性得到加强。
(2)立杆及扫地杆的施工
立杆的上端应和梁底的内楞、外楞实施分别扣接,促使产生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存在的钢垫块上进行支撑。梁下排架下对扫地杆进行设置,中间运用两道大小横杆,运用斜撑在梁底排架两侧进行横向设置,纵向对双肢剪力撑进行设置。并在梁下排架和楼层满堂架构成一体,从而将排架的空间刚度得到增加。
(3)钢管支撑施工
在支撑体系中,一定应对木楔的顶紧状态、钉钉子及防止滑动现象进行检查,避免钢管对楼板进行作用,从而出现集中荷载现象。详细检查及验收进场的构配件,确保扣件及底托都具备出厂合格证书,对于碗扣脚手架应对碗扣及杆件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确保杆件不存在变形现象。当与规定要求相符后即可投入使用。要求各级对施工方案进行共同制定,逐级实施技术交底,结合碗扣脚手架施工方法及梁式转换架体支设的施工经验进行施工作业。
2、钢筋的连接及绑扎施工
对于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来说,存在大量钢筋用量,且型号多样。转换梁存在较大截面,梁上下的钢筋布置状况相对复杂,确保放样及下料达到准确效果,最为重要的则是对钢筋连接及绑扎进行合理安全。
(1)钢筋翻样及下料
转化大梁施工中存在大量钢筋用量,具有主筋长且布置密的特点。在两梁相交的柱节点区存在较多主筋,且包括腰筋及柱筋等,应对主筋实施弯起锚固,因此出现钢筋密集现象。任何主筋就位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大量返工出现,所以,钢筋顺利施工的前提这是准确地翻样及下料。
①在钢筋翻样前应对设计意图进行掌握,对设计文件及相关说明进行审核及熟悉。确保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定得到掌握,在翻样过程中应与实际相结合对施工方便进行考虑。
②通常在柱节点区对转换大梁的主筋进行设计时,都应将其进行弯起锚固,具有施工难度较大的现象。在解决的过程中应与设计单位进行协调处理。
③应在跨中 1 /3 跨长内对梁上部的主筋接头进行设置,下部主筋接头应与支座 1/3 跨长内临近位置进行设置。由于梁中存在较多主筋,因此在主筋下料过程中,应对每根钢筋的接头位置进行考虑及调整,确保主筋的焊接接头处于相互错开,并能够与相关规范要求相符。
④为了便于钢筋的安装就位,且与相关规范要求相满足,必须按照就位顺序对所有梁主筋进行编号。
(2)各部位钢筋的连接方式
由于转换层钢筋的种类存在较多,钢筋在不同位置的受力状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应对各部位的受力状况、经济效益、施工难度等内容,运用各不相同的连接方式进行使用。
①作为转换层中最为重要的受力单元,转换层大梁的主筋的连接方式应采用最为可靠的且不会对钢筋造成损害的方式,通常使用的连接方法是冷挤压连接法。
②应运用电渣压力焊对转换层柱钢筋及剪力墙竖向分布筋进行运用。
③通常运用闪光焊接的方式对转换层主梁腰筋、箍筋及连续梁的主筋和板钢筋进行操作。
(3)混凝土浇筑施工
转换梁混凝土浇筑存在施工量大,操作速度快,浇筑时间长的特点。在浇筑的过程中还应对温度应力所产生的作用进行考虑。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对以下几点进行关注。
①尽可能在白天对混凝土施工进行运用,促使混凝土输送处于连续状态。运用分层的方式对混凝土进行浇筑,进各层浇筑的厚度控制在 300 ~500mm 范围内。使其每层之间的时间间隔控制在 1. 5 ~ 2h以内。
②运用机械振捣的方式对混凝土振捣进行操作,还应辅助人工扦插。在对振动器进行插入时,应运用快插慢拔的方式,当出现泛浆即可停止振动。将振动棒有半径 1. 25 倍的范围内对插入点距离进行控制。在梁柱节点位置,当出现密集的钢筋时,无法实施振动插入,则应运用钢扦插的方式,在梁柱侧模位置运用橡皮锤实施敲打,并使用人工振捣的方式对其进行弥补。
③浇筑楼板混凝土时,除了运用插入式振动器在梁处进行施工以外,还应在垂直浇筑方向运用平板振动器实施来回振捣。平板振动器实施成排施工,运用搭接的方式在排与排之间进行使用,促使混凝土振捣达到不漏的现象,进一步将其密实度得到保障。为了使楼板混凝土的厚度得到保证,除了标注出柱墙筋外的标高,还应采用钢筋构成的移动式高度控制件进行设置,从而保证楼板厚度,使其与设计要求相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施工时,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转换层的施工方案进行合理安排,精心落实转换层的组织施工,不断为其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改变原有施工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最终实现工程质量的控制,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军:《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信息系统工程》,10期
[2] 蒋冬球:《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山西建筑》,33期
【首件30m钢筋混凝土T梁混凝土浇注施工总结】推荐阅读: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施工合同书08-18
贵州2015年下半年施工员考试岗位:钢筋混凝土数据考试试卷11-17
2011试验员考试材料复习钢筋和混凝土11-20
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09-25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规范10-15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总结09-24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11-11
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08-25
护坡混凝土施工方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