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案

2024-06-19

一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案(精选6篇)

1.一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案 篇一

在教授《圆的认识》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圆规比较感兴趣,我便利用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做了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平面图形,并在课堂上通过折叠、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引进了圆周率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测量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对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列表比较,使学生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点。在此情况下我告诉学生,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叫做圆周率。并针对圆周率的取值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堆混乱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在对圆进行剪切、拼接长方形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强调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两个长,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但是学生仍旧在对公式的计算上存在着误差。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把半径的平方写成半径乘以二。鉴于这种情况,我课下经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才发现,所有学生都知道一个r的平方等于r × r,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计算,学生们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 × 2来计算。在计算元的周长和面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以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学生把知识学死了,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也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很大的障碍,由于在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圆周率取近似值,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断出现某数与三位数相乘,除数出现三位数的除法。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部分同学就表现出计算能力的薄弱,往往一道题目的计算要经过反复的订正才能正确,大大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率。

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比较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如口算训练,熟记2∏——9 ∏的结果等等训练。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自己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解题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都不在乎,只有等老师反问时才会恍然大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2.一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案 篇二

继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之后,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基础教育学段热议的话题。重新审视教科书的地位, 提升教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的认识, 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

教科书作为教材狭义层面的范畴, 其价值取决于它包含的课程内容。首先, 优质的教科书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具体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需要一个媒介来融合, 教科书就是连接二者的桥梁。教科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教科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很难系统地为学生讲述知识概念。其次, 教科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媒介, 而且是承载一定课程内容的载体, 而课程内容是教科书能被使用的前提。最后, 教科书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担负着将课程内容从教师那里转换到学生那里的责任, 能够将无形的知识化作有形的书本。因此, 教科书是一种教学用具, 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文本资源, 是日常教学中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 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二、教科书的整合

如何进行教科书的有效整合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教师要在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的基础上, 通读教科书的编排体例, 把握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 理清教科书编排内在的逻辑关系, 分析并绘制可以进行内容整合的思维导图。

教科书的内容可谓是以“海、陆、空”三维度、立体式姿态呈现出来的, 教师应在正确理解、阐释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对教科书进行整合, 同时, 要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 对教科书的设计进行反思, 辩证地看待教科书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该意识到对教科书的整合过程是一个具有启发性、渐进性、创新性和生成性的过程, 需要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发挥教研共同体的作用,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 进而达成教科书整合的最终目的。

三、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困惑与分析

笔者在前文主要针对教科书的地位、作用以及整合进行了论述, 接下来围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行归纳与阐释。

(一) 教科书单元整合存在的困惑

通过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所研究区域 (吉林省) 的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对于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科书单元整体设计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1.如何划分整个单元课时?

2.如何处理单元中所出现的大量生词?

3.如何处理2d的对话?

4.如何处理Grammar Focus部分?

5.如何处理阅读课?

6.如何处理写作部分?

7.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8.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夯实基础知识?

(二) 教科书单元整合所遇困惑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依旧对教师参与教学资源整合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从教科书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情感需求出发,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科书进行整合。对于教科书的使用者———教师来讲, 如何有效地整合教科书以适应学生、教师的需求, 是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挑战。其实, 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反映出教师在教材观及专业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1.教师的教材观

教师的教材观是指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 它反映了教师看待教材的视角、方式、思维与态度。教材观不仅涉及教师教给学生什么知识, 而且涉及教师如何教授这部分知识。因此, 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师的讲授方式。

“如何划分整个单元课时?”“如何处理阅读课?”“如何处理写作部分?”等困惑与教师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授课任务, 以便更好地为中考复习做准备密不可分;“如何处理单元中所出现的大量生词?”“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夯实基础知识?”等困惑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考虑的;“如何处理Grammar Focus部分?”“如何处理2d的对话?”等困惑折射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困惑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英语课堂教学与学校实际状况的关联。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师在“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整合教科书”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成效和质量, 决定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与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周晨2015) 。教师的专业能力呈现出经验性、情境性、发展性、价值性 (周晨2015) 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不仅反映出教师对使用教科书的反思, 而且反映出教师对教师角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与以往版本的设计面相比,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科书的设计面更广, 这必然会冲击英语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 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意味着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也要随之提高。

四、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原则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凝炼出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教科书单元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整体把握初中英语教学内容, 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为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学生三年的学习内容, 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堂课。根据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编写特点, 许多知识会多次出现, 每次出现都会更深入、更丰富,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也要循序渐进。

(二) 关联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单元与单元之间, 课时与课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 任何内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关联。

(三) 完整性

无论是一个单元还是一堂课, 都有它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以促使目标达成。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整个单元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四) 连贯性

在单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梯度, 即内容从易到难, 形式从控制型到开放型。单元教学也是如此, 每堂课都要有效地承接上一课时, 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操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五、教科书单元整合实施举例

针对教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出现的困惑, 笔者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一) 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 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在初中毕业需要达到的五级目标中明确指出, 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相关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和报纸、杂志, 克服生词障碍, 理解大意;能根据提示独立起草和修改小作文 (教育部2012) 。

从《新目标英语》教材整体编写顺序来看,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语言学习, 掌握了3种时态以及1300个词汇和一些简单句式, 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能够针对自己的喜好和活动内容进行简单交流。目前, 学生能够谈论本单元的语言目标———过去发生的事。教学内容以假期活动为主题, 贴近学生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需要使用过去进行时态, 利用相关词汇、短语以及表达感受的形容词描述活动。学生在七年级下册最后两个单元已经学习了过去进行时态以及很多描述活动的词汇和短语, 根据关联性原则, 这一内容不需要详细讲解, 只需要进一步操练, 达到熟练使用即可。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 学生还要使用复合不定代词以及where, who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这一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整体理解Section B的阅读部分 (训练阅读技巧) 和提升写作技能。同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听、说、读、写训练资源,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水平进行整合并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

(二) 学期课时分配及设置

一般来讲, 初中阶段每个学期为18周, 如果除去假期和考试占用时间, 教师实际授课时间为17周。鉴于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共有10个单元, 每个单元可以用8个课时来完成。以第一单元为例, 可将课时设置如下:

The first period:1a-2c, 3a (skill:listening)

The second period:2d, 3a, 3b (skills:speaking and writing)

The third period:Self Check 1, Exercise A

The fourth period:P8-4, 1a-1e, 3a-3b (skills:listening and writing)

The fifth period:2a-2e (skill:reading)

The sixth period:3c (skill:writing)

The seventh period:Self Check 2, Exercise B

The eighth period:Review

虽然听、说、读、写训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重要, 但要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所有技能训练的预期标准是非常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确定一个重点突破的语言技能, 并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进行补充, 既能做到重点突出, 又可以节省时间。教师在设计具体课时时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语言技能, 应该根据单元设计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原则, 在每个课时结束时为下一个课时做好铺垫, 使单元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三) 本单元内容设计

本单元共计8个课时, 笔者将每个课时的内容设计如下:

1.The first period:1a-2c, 3a (skill:listening)

语言知识内容: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2) Did you do...? (3) 不定代词的用法。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听的描述, 本堂课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Free Talk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What did you do?

Step 2:Listening (New Lesson)

(1) 将活动与图片匹配;

(2) 通过听将人物与活动图片匹配。

这两个部分都是输入环节, 在接下来的输出环节中, 不能简单地检查答案, 笔者使用问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内容:

T:Where did Tom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summer camp.

T:Did he go with anyone?

(引出不定代词, 让学生体会用法, 笔者进行讲解)

S:His friends.

T:Do you think he did something interesting?

Step 3:Practice

将Grammar Focus中3a安排到这一环节, 练习不定代词。

Step 4:Listening

(1) 2a Listen Where did the people go on vacation?Complete the chart.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听接近自然语速、熟悉话题的简单语段, 识别主题, 获取特定信息。

(2) 2b Listen again.Check (√) Yes, I did or No, I didn’t for each question.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听简单对话, 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Step 5:Practice

2c Role-play conversations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

本环节是一个控制性对话训练, 学生在使用听力中出现的信息进行对话操练的同时, 检查上一个环节的答案, 逐步从听到说, 循序渐进。

Step 6:Homework

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your own vacation.You need to tell us:

(1) Where did you go?

(2) What are the interesting things during your vacation?

作业是对本堂课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也为下堂课“简单谈论自己的假期生活, 根据自己的信息写邮件”埋下伏笔。

本堂课设计了6个环节, 重点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到稍微有难度的长对话, 中间环节联系紧密, 同时兼顾了笔头训练。例如:在1c到2a之间, 通过填空题练习不定代词, 给下面的长对话搭了一个“脚手架”,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语意思;最后的作业也给学生提供了笔头练习的机会。

2.The second period:2d, 3a, 3b (skills:speaking and writing)

本堂课要在第一节听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 最后将听到的内容改写成电子邮件。从使用目标语言谈论自己和别人的假期生活的“说的输出”提升到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写短小的段落的“写的输出”。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说的描述, 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Free Talk

Share the interesting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in public.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评价)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经历。

Step 2: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图片 (见图1) , 让学生进行推测。

T:Helen also has a great time on vacation.There is a photo that she took.Do you know what it is?

然后, 笔者给出生词waterfall。

(2) 引导学生听一段关于Helen的假期生活对话。

T:Can you guess where Helen go on vacation?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Helen go on vacation?/What’s the name of the waterfall?/How many photos did Helen take?/Did Rick go somewhere interesting?/What did Rick do?

同时, 笔者引出生词和短语, 并结合对话,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and role-play it.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表演活动。

Step 3:Practice

对于不能见面的朋友, 可以通过写电子邮件的方法告诉他自己的假期生活。

(1) 引入Grammar Focus 3b, 自然地从说过渡到简单的写。

(2) 进一步练习, 将Helen的信息改写成电子邮件。

Dear Mary,

Long time no see.How was your vacation?Did you go____________?Did you do____________?I went to Guizhou with____________.Do you know I saw the Huangguoshu Waterfall.It was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there.I really want to go there again.Bye for now!

Helen

在上面的两个环节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假期生活, 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对话过渡到简单的段落写作, 有梯度地延续上一课时的听, 再从说到写的过程。整个课程以第一人称为主, 偏重控制性的活动, 然后进行第三人称的训练, 活动设置要更加开放, 着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Step 4:Make a survey

3c:Ask your group question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Then tell the class your results.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 教师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改变。例如, 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也可以询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在汇报的过程中, 笔者要向学生明确规则:

(1) 每人汇报1~2名同学的假期生活即可。

(2) 要试着更具体地描述同学的活动, 不要一句带过;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半开放的范例,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

Report

In our group, everyone ate something at a restaurant.Mary visited her cousin in Beijing.They went to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and took quite a few photos.They are so great.Tom...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人的经历。

Step 5:Homework

(1) 写一篇短文, 描述你的好朋友的假期生活 (第三人称) 。

(2) 练习卷一张, 包括以下内容: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适当的单词; (2)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3) 选择填空。

设计这一部分练习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A部分的语法知识, 促使学生通过笔头练习进一步夯实基础。习题设置不在多而在精, 命制习题要有针对性, 既要有助于检验, 又要有助于讲解时的知识延伸。

本堂课的设计是一个从说到写的过程。仿写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因为这是本单元第一次段落写作活动, 写的内容不宜过难。在作业设置上, 教师要对Section A部分的语言知识进行检验, 及时解决问题, 不要遗留到最后。针对Section B部分的语言知识处理, 教师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3.The third period:Self Check 1, Exercise A

本堂课设置为习题讲评课:

Step 1:完成Self Check 1, 巩固不定代词的用法。

Step 2:基础知识练习反馈 (作业) 。

Step 3:针对作业中第一题 (写一篇短文, 描述你的好朋友的假期生活) 进行小组交流和点评, 每组选出一篇文章进行班级交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对写的描述为“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 (教育部2012) 。

本堂课是练习课, 重点解决学生在Section A中的语言知识问题,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学生在作文修改环节分享习作, 有助于自身写作技巧的提高。

4.The fourth period:P8-4, 1a-1e, 3a-3b (skills:listening and writing)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项:

(1) 引导学生复习并使用适当的形容词描述假期生活中遇到的人和物。

(2) 从听的技能过渡到写的技能训练 (比A部分涉及的报告、电子邮件篇幅更长, 内容更丰富) 。

Step 1:Brain storm———复习学过的形容词

本环节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输入型任务, 是基于单元设计的关联性原则设计的, 有助于学生回忆已有知识, 为接下来的输出做铺垫。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路, 将1a进行修改, 对词汇进行分类归纳。

Step 2:Practice

P8-4:Imagine you are all foreigners on vacation in China.You meet each other at the airport on your way home.Talk about what you did on your vacation.Don’t forget to use these descriptive words:wonderful, exciting, friendly, terrible, delicious and so on.

遵循单元设计的连贯性原则, 通过对话练习迅速将词汇运用于实践, 从词汇到对话, 学以致用, 为听力做好铺垫。

Step 3:Listening

1c&1d两部分讲述了Lisa的假期生活, 教材中采用问题的形式, 而不是简单地填表格, 与A部分的听力相比, 增加了难度。同时, 提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谈论假期生活,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Step 4:Writing

在这一环节中,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将Lisa的假期经历写成日记, 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完成3a, 同时讲解日记的格式和写法;然后, 引导学生找到Lisa的假期活动信息, 完成改写。

Step 5:Homework

模仿3b&3c两部分内容, 根据自己的假期旅行经历回答3b的问题, 并写一篇日记, 描述自己的一次旅行。

教师在批改这篇日记的过程中应主要关注学生对前面所学语言知识的运用情况, 因为这篇日记涉及的句式简单, 所以能集中反映出学生对基本句型的掌握情况。

本堂课虽然以听力训练为切入点, 但笔者在听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无论是他人的旅行还是自己的旅行, 写作过程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一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从他人到自己, 从第二课时中简单的电子邮件过渡到日记这种文体;同时, 关注不同的应用文体的格式。

5.The fifth period:2a-2e (skill:reading)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阅读两篇关于旅行的日记,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事情发展的顺序和人物的情绪变化。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读的描述, 本堂课针对这四个方面的要求, 对略读、寻读、猜测词义三项阅读技能进行训练。另外, 阅读中的大量生词是学生理解的巨大障碍, 教师需要对生词进行分解处理。一部分生词可以通过课前的自由讨论引出并进行讲解, 另一部分生词可以放到课文中学习, 用来训练学生的猜词技巧。

Step 1:Before-reading

Discuss three questions:

(1)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vacation?

(2) Where do you like to go?

(3) What activities do you find enjoyable?

学习以下生词:activity, enjoyable, hill, top, below, bicycl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Step 2:While-reading

第一遍阅读文章, 回答问题: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What about on Tuesday?

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两篇文章, 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遍阅读文章, 填写2c的表格:这是一个寻读的过程, 学生要学会找到重要信息。

第三遍阅读文章, 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Where did she go?/How’s the weather?/Where did she go in the morning?/Where did she do?/What did she eat for lunch?/What did she do in the afternoon?/How did she feel about the trip?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应关注文章细节, 训练猜词能力, 了解文章脉络, 完整复述文章。

Step 3:After-reading

完成2d&2e, 发挥想象力, 再次深入发掘文章的内容。

Step 4:Homework

认真阅读文章, 并能独立复述全文。

本堂课是一堂专门的阅读课, 重点训练学生的语篇整体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尤其在处理文章中大量生词时, 笔者将它们进行了分解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根据单元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知识, 学生理解即可。经过多次阅读, 大多数学生能复述文章大意, 达到了语言输入的目的。

6.The sixth period:3c (skill:writing)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说的描述,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带领学生再读2b的两篇日记, 从结构和语言的角度分析两篇文章。另外, 修改第4课时的作业———自己的一次旅行。

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分析两篇文章的结构

第一篇日记写了Jane一天的经历, 分别描述了Jane上午、中午和下午做了什么以及感受如何。在描述下午活动时, 作者写得比较详细,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日记虽短但要详略得当”。

第二篇日记集中描写了Jane登山的过程, 虽然只讲述了一件事, 但作者设置了合理的故事情节, 逻辑链清晰, 表达完整。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

Step 2:关注文章的语言, 再读两篇日记的开头

(1) I arrived in Penang in Malaysia this morning with my family.

(2)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

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句子开头?

(3) As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uilin scenery is the best under heaven.”Last summer, my family and I went to Guilin for a holiday.

(4) Travel is a good means of relaxing ourselves, so I went to Hainan with my sister by plane yesterday.

(5) Tour is not only a personal interest but also a kind of knowledge.I visited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last week and knew a lot about Chinese history.

(6) Last May Day, my friends and I did something special on our holiday.We went to Disneyland in Hong Kong.

Step 3:关注文章中的逻辑性, 合理使用连词

Step 4:修改作文

Step 5:Homework

(1) 修改并誊写自己的作文。

(2) 基础知识练习, 命题方式与A部分一致。

这是一堂写作课, 笔者对课文进行了深度挖掘, 利用教材提供的文本进行写作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7.The seventh period:Self Check 2, Exercise B

本堂课设置为讲评课:

Step 1:基础知识练习反馈。

Step 2:完成Self Check 2, 这是一段关于旅行的小短文。

Step 3:针对作业中的作文修改, 进行小组交流和点评, 每组选出一篇文章, 进行班级交流。

Step 4:Unit One综合练习题

8.The eighth period:Review

Unit One综合练习题讲评:

综合练习题是一套完整的考试卷, 包括听力、基础知识、交际、阅读和写作, 能测试学生对整个单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掌握程度, 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是一种诊断性测试。

总体来说, 在8个课时中, 第1、2、4、5、6课时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每堂课的最终指向都是写作, 但写作的内容和难度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第3、7、8课时是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 是笔头训练。这8堂课的设计不仅关注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而且设置了有梯度的教学活动, 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系统的语言习得过程。

结束语

笔者从实然状态出发, 结合具体实例对教师如何进行教科书单元整合与实施进行了诠释。随着传播媒介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教科书为载体的文本日益受到冲击与挑战。如何有效结合校情、班情、学情进行教科书的单元整合, 加强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建设,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必然会成为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关注的研究点。

摘要:从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出发, 分析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困惑, 提出教科书单元整合的意义和重要性, 凝炼出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原则——整体性、关联性、完整性、连贯性。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从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学期课时分配及设置、单元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出发,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 探讨如何实施教科书单元整合。

关键词:教科书,单元整合,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11, 16.

3.一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情境中产主动交友的愿望;

2、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明白交朋友的好处并学会主动与人交朋友;

3、在交际环境中通过教师评价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时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重点难点:学会主动与人交朋友。

活动准备:《找朋友》动画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向往交友

导入语:孩子们,今天教室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老师,你们看,我们的校长啊,主任啊,还有其它年级的老师,来了这么多!我们先来猜一猜,他们来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或抽学生回答:主要答案集中在“听课”上)老师们究竟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秘密,暂时不告诉你们!一会我们在课堂上揭晓答案,看你猜对没有。不管怎样,这么多老师看着我们,我们就应该好好表现自己,争取让老师们都记住你的名字,那请同学们先按规矩坐好,每个同学都坐好了老师就会给同学们一个神秘礼物。

1、播放动画视频——《找朋友》(此环节教师要故作神秘状,创设揭晓神秘礼物的答案的情境)

师过渡:孩子们,好玩吧!如果好好表现,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等着我们。

2、谁来告诉我,刚才的这个音乐视频的名字——找朋友。

3、视频中讲了谁找朋友呢?(猫咪、兔子、松鼠)最后都找到了吗?

师相机小结:是呀,他们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你们看看,他们在一起玩得多开心呀!有了自己的朋友就是幸福:你们可以一起上学放学,不再孤单害怕;你们可以一起读书写字,不再枯燥乏味;你们可以一起游戏玩耍,不再寂寞无聊。我们小孩子来到一个新的班级,来到一所新的学校,来到任何一个新的集体,我们就应该像动画中的小猫、兔子和松鼠一样,要主动地去和别交往、主动地去找自己的伙伴。

二、学习交友

师过渡:除了主动以外,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呢?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视频,向视频中的猫咪、兔子、松鼠学习学习,看看他们是怎样找朋友的。

1、播放动画视频——《找朋友》

2、学生讨论:动画中的猫咪、兔子、松鼠是怎样找朋友的,哪句歌词可以告诉你这个问题?(敬个礼来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过渡:对了,同学们,看来要找到自己的朋友得懂礼貌,主动握手也是一种礼貌行为。

3、教学生握手问好打招呼(师生演练、生生演练),评价表扬交流时眼睛看着对方的同学。

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视频里发现,动画里的猫咪、兔子、松鼠只有动作没有语言,同学们想想,他们在握手的同时肯定还会干什么?——说话。对了,只握手不说话交流肯定找不到朋友。那请你们想想,他们握手时除了问好打招呼,还会说什么呢?

4、学生思考并讨论:动画里的猫咪、兔子、松鼠们在握手时还会说什么?

5、师引导总结:

①自我介绍: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评价时强调有哪些同学已经学会了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

②向对方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介绍爱好特长”;评价提醒哪些同学交流时眼睛没有看着对方的眼睛(先表扬让孩子跟着学,现在就是挑刺提醒映入他们的脑海)。

③发出交友邀请: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介绍爱好特长+发出交友邀请”;评价时强调“交流时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并且接收到邀请后要主动积极回应”。

6、向学生提出连贯整个学习交友过程的更高要求,强调说话交流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语气要真诚。然后再师生演练、生生演练。

三、友好結盟

同学们,现在知道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吧!那好,知道了我们就一定要用上,今天现场这么多人,有你的同学,有你们的校长主任,还有老师,都可以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可以揭晓开课时的秘密了,今天现场这么多的老师,他们来就是想和你们做朋友的,下面请同学们大胆地向别人介绍你自己,发出真诚的邀请——我们做朋友吧!(板书课题)

1、老师带头,学生上台或在位置上向全体介绍自己,发出交友邀请。

2、愿意和台上的同学交朋友的老师或学生主动出列与其结盟成为朋友。

四、小结收获

1、师小结:怎样交朋友,勉励孩子们多交朋友,祝贺孩子们今天收获自己的朋友。

4.四年级教案(上册)第一单元 篇四

单元教学时间

七课时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

3、能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

4、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5、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1、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2、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取一个向外拉出一半的注射器,让学生演示;

3、问:谁有办法证明塑料袋内空气的存在。(学生证明空气的存在)

4、小结: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看见空气的存在。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让学生吹瓶内的气球。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吹大?

2、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实验;

3、小结:瓶内的空间为空气所占有,所以没有办法再增加新的空气,因此气球没法吹大;

4、进一步证明空气占有空间;

实验:把纸塞进玻璃杯底部,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观察所出现的现象。

三、小结

通过本课研究,我们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教后记: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认识,这是了解前概念的机会,同时也寻找适当的机会导入新课,并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进来。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有学生回答说空气没有重量,这正好涉及到下文将要讲到的东西。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去做,原想在实验中挑出毛病,但实验比较简单,他们完成得尚可,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一些细微之处做得不够好。

第二课时

一、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

1、问:水有什么性质,它与空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2、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结果:水难以被压缩,而空气则容易被压缩;

3、指导学生小结空气和水的异同。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用手压充满气的塑料口袋,体会其中的感觉;

2、用注射器进行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学生讨论汇报;

4、小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三、探究压缩空气力量的大小

1、生活中,压缩空气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2、学生讨论,做出假设,说明理由;

3、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

四、小结:空气的性质。

教后记:本节课带学生去实验室上课,首先强调了实验室的纪律,然后利用注射器做了三个实验,一是空气的压缩性;二是水有没有弹性;三是做空气枪,第三个实验效果并不是很好的。

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上节课吹气球的装置。问:我们是怎样把气球吹大的?(注:空气的流动性也是上节课所谈的空气的性质之一。)

2、说明:当气球内的气体占据瓶子的空间,原来瓶子里的空气被赶了出来,这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实验1:把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受空气;

2、这个实验说明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向上流动。

3、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

实验2:在蜡烛火焰步方转动纸蛇或把其它较轻的物体(如塑料袋)放在火焰上方。

4、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会上升。

三、探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问:热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2、实验3:烤纸杯内的空气;

3、为什么底下的点火柴的纸杯会往上翘。

4、小结:纸杯内的空气受热后,热空气推动纸杯往上升了。

5、了解“孔明灯”、热气球的相关原理。

第二课时

一、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

2、学生根据热空气的原理进行推理。(注:这一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推理,如是一样,可以锻炼学生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是在课堂上,推行的效果不太好。)

3、能通过一些事例来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4、学生讨论、回答;

5、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二、探究风的成因

1、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风是什么?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呢?

2、学生思考讨论。

3、看插图,讨论并汇报;

4、小结:地球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教学后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由上一课空气的性质之一的空气的流动导入,书中关于热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实验原是老师做的演示实验,但因为要求不是很高的,所以让学生到前面来体验,有的实验可以多叫几个学生上来(如手放在蜡烛上方的实验),这样一半,学生可以对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有切身的感受。对于冷空气的流动方向,主要是以学生自己推理为主,按理说,学生进行这样的推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是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那么容易的推理出来,另外,本课的课时内容分配并不合理,第一课时内容太多。

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3、知道二脱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书上图片中三种不同条件下燃烧的蜡烛,猜测哪雪蜡烛先熄灭。(注:这里用到了下学期最后一课才学习的预测方法,另外对实验结果的猜测,也是科学实验过程中常用的手法。)

2、演示:看两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罩着的蜡烛点燃后所发生的现象。

3、问:瓶子里面还有空气吗?(注:这个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即经过蜡烛燃烧后,瓶子内有没有剩余的空气,如果有,蜡烛为什么灭了,这个进一步导出下面的内容。)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做相关的实验

(2)、讨论:水涌进瓶子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瓶内的空气少了。注:减少的原因是被点燃的蜡烛所消耗了)

2、实验2:剩下的空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1)、提出问题:剩下的空气能不能支持燃烧?(学生讨论。注:这里应该用上节课所用过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对结果进行推测。)(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后汇报结果。(3)讨论:烧剩下的空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4)小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注:作为教师,应该分清支持燃烧与本身燃烧的区别。)

三、总结

空气是由两种以上的成分组成的。

第二课时

一、认识二痒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实验,收集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了解石灰水方面的知识;

(2)、分组实验:把澄清石灰水倒入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摇晃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注:这种现象,在中学的化学课本将会强调多次,可惜小学阶段对学生对此无清楚的认识,无法起到埋伏笔的作用。)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演示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注: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的性质。)

(2)、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实验4: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学生分组实验:摇晃瓶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是不是变浑浊;

(2)、小结: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注:利用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是证明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的一个常用方法,只是小学阶段用得不多,主要是在中学阶段完成。)

2、实验5: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三、总结:

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主要有氮气与氧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教学后记:第一课时开头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思考到一个矛盾的现象,这应当是教材设计者的本意,所以在演示实验时,我让学生猜测蜡烛在烧杯内燃烧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仅仅想到上节课学到的空气或冷热空气方面的知识,这种一味回忆旧知的方法没有办法推理到空气的成分,因此猜不到点子上。后面的实验讲完后,由燃烧现象推出空气不是单纯的气体。对于书上所说的空气的两种主要成分,我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完书后再加以说明,这样效果似乎好点。第二课时实验较多,但二氧化碳的制取涉及到一些药品的使用,按书上那样,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基本技能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危险系数较大,因此还是教师作演示实验为宜。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由此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4、关心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难点: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学生举行弊气活动,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注:这个活动可以全班参与,在搞这个活动时,我让学生自愿参加,有一两年,还让参加的学生站起来,在搞活动前,跟学生说一下,如果他们觉得不行了,就停止弊气,事实上,学生也是这么做的,因为到时候也是身不由己了。学生在私下或公开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难受”。)

2、问: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命离不开空气?

3、说明: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二、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1、讲解什么叫空气的污染;

2、讨论:

(1)、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什么原因造成空气的污染。

3、小结: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注:说到底就是人类过自然的无序改造,这本身也是一种贪欲。)

三、考察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1、制定调查方案,开展科学讨论;

2、小结:空气污染带来的问题。

四、研究保护空气的措施

1、问:怎样减少污染?

2、了解森林的作用;

3、讨论:为净化空气,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后记:

5.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五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讲童年趣事;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更全面,兼顾交际和独白两个方面,难度也有所提高。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安排了两次。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练习,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更加重视写实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三、教学方法。

(一)依纲扣本,熟悉教学目标,了解编辑意图,一个学期的教学都是为着实现本同教学目标的。

(二)整组备课,整组设计,整组教学。

要有整合的思想。语文知识的掌握,读写训练重点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形成,要整组教学完成。要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与交流平台的教学,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读写教学与本组训练点的联系。也可对一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重组,目的是使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三)识字、写字教学(在讲论教学时提的不多,但要重视识字主要靠自学,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写字仍重视,既要写单个字,又要写词语。要适当提高写字能力,培养听记能力(由词到句到写)

(四)阅读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能发表感受,提出问题,是阅读的两项基本功,是保底的要求。要舍得花费境,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自主学习的重点是自学,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自读正悟。

2.继续重视词和句的教学。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扩大词汇量。

3.加强续写结合,兼顾理解、表达

(1)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借“交流平台”总结读写规律。

4.继续训练精读、略读,学习通过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五)口语交际教学

1.提高交际的质量。(有层次,有深度,语言美,看对象)

2.交际训练与独白训练并重。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能当众作简短发言,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六)习作教学

1.激发表达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40分钟能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3.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重点是: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

4.加强结合阅读课和日常的小练笔,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七)综合性学习

1.结合课文教学进行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单元,要抓布置;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交流做法(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名人演讲、趣联名谚;写提示语、广告词);活动后的展示,评议。

2.大综合单元

第一板块: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感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活动方式是搜集资料,阅读(包括收上提供的和同学们搜集的)讨论交流。

第二板块: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主要活动方式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发表交流。

特点:任务驱动,会作探究。

重点抓以下环节:

(1)制订计划。

(2)就第一板块进行交流。

(3)阅读例文,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

(4)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跟踪辅导(研究问题的确定;资料的获取与筛选;形成观点;得出结论„„)。

(5)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第一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走进西部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识生字27个,会写20个字。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背诵指定段落:1课第2.3小节。3课指定段落。6.第3课后的小练笔 【解决措施】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点西部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课时安排】15课时 草 原

(3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 二 课 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第 三 课 时

一、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二、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1草原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课后反思】 丝 绸 之 路

(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教学难点】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课前准备】

1、在品德书上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1)把句子读通顺。(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二、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课文内容进行气系统梳理和归纳。

三、作业。1.积累好词佳句。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课后反思】 白 杨

(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 二 课 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第 三 课 时

一、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D、„„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二、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

3、白杨

介绍白杨 表白 欣慰

风沙刮来,白杨

雨雪打来,白杨

面对干旱,白杨

面对洪水,白杨 【课后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教学难点】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老师讲述: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第8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第9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第 二 课 时

一、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二、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本课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情感。

四、课后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说说筑路大军在筑路中遇到哪些困难?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一 我们的“手拉手”活动

(1课时)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开讨论,明确目的。

1、看课件:中国其他城市的小学生的一些情况。(发达地区的和偏远山区)

2、你希望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吗?那如何才能联系上呢?

3、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以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以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老师到各组听取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A、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B、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C、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D、„„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同学们逐一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选择最可行的活动。

2、走好第一步:确定对象,用书信建立联系。

习作一 给手拉手的小伙伴写信

(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重点】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

【教学难点】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1)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2)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3、交流写信的格式。

4、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第 二 课 时

一、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边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2、注意信封的写法。

(1)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2)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第 三 课 时

誊写作文:

要求:书写整齐干净。

第 四 课 时

讲评作文:从好的和差的两方面讲评,注意以鼓励为主。单元小结。

回顾 · 拓展 一

(2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交流学习成果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对“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写作特点和对西部风情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西部的热爱和向往。

2、讨论本单元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体会作战的写作意图。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课后找一找刘禹锡的古诗读一读。

第 二 课 时

趣味语文

一、导入标点符号的语法意义。

二、请学生读一读树上的故事,读后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三、给学生讲一讲其他有关标点符号使用的故事。

四、学生交流对标点符号使用的注意事项。

五、课堂小结。

总结标标点符号的表达意义。

6.一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案 篇六

联系电话           5282664

第五单元   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会数、会写、会读11-20以内的数,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以及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第二,学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11-20各数的认识是以后学习100以内数以及万以内数的基础,同时,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也是本册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一。

单元总体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11-20之间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创设情景,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 “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归纳整理、观察、自主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

11-20各数的认识                                      1课时

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    1课时

综合练习                                              1课时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会数、会写、会读11-20各数。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鸥吗?想不想现在看一看?请看大屏幕。美丽的大海边是海鸥嬉戏玩耍的地方,可曾经因为人们把大海弄脏了,海鸥飞走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海鸥回来呢?学生发表意见,老师适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出示主题图:如今海边变美丽了,可爱的海鸥也回来了。你瞧,小朋友们和海鸥玩得多开心啊!谁能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11-20各数

(1)你能分别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和多少个小朋友吗?

(2)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重点让学生掌握1个1个、2个2个、5个5个地数。

2、动手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

(1)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代替海鸥在桌上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摆。

(2)教师将10个圈起来:10个一是1个十。一个我们就叫它“一个一”。10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11里面呢?

(3)借助计数器介绍数位。数宝宝和我们人一样也要排座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这个数?为什么这么表示?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总结得出: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你能看着计数器上的珠子写出这个数吗?为什么那样写?该怎么读?

(4)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摆一摆、圈一圈,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这个数怎样写?十位上的“1”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

(5)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先数一数,再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如果10根捆成一捆,可以捆成几捆?一捆表示1个十,2捆表示几个十?2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2个十是多少?怎样写?

(6)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四、畅所欲言,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11-20各数吗?”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一个十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十   个

2     0

第二课时

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 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较快、准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

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个十和5个一是(     )。

(2)1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17 = 10 + (   )           13 = (   ) +  10       12 = 10 + (   )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海鸥图,同学们根据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去看看海边的美景,怎么样?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2、你们看图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充分提问,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进行板.如: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3)还剩多少桶食物?

三、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出示算式:12+3

(1)你想怎么算?

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先拿出一捆再2根,接着再拿出3根。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

(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

(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哪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3+12=

(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

(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3、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4、学习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

学生随便说一个加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这些知识,例如:小明的姐姐今年12岁,三年之后,姐姐是几岁?

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

你能试着举出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五、巩固练习

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

板书设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12+3=15

3   +   12   =  15        17    -   4  =  13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第三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7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数位和计数单位。

2、进一步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法:归纳整理、观察。

学法:讨论、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展台

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

(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

(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板书:

我学会了吗?

上一篇: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下一篇:高中作文:我身边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