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精选8篇)
1.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篇一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乡土资源是农村艺术教育的源泉—关于美术教师对艺术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与开发
内容提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美术课程的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还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农村丰富的资源应该成为美术教学素材应用的源泉。乡土材料是校外地方性拓展型课程资源。关键词:艺术教育 资源 新课程 农村 开发
多年以来,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很多美术教师认为艺术教育资源即是所教的美术教材、教具、学具、挂图等,教学即是教教材,再现编者意图的过程。实行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学习和培训,我们体会到:所谓艺术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静态文本,它还应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建的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而支撑美术课程的物质资源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变化、更新。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普及和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发感到,因地制宜、让每一位农村孩子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动手操作创造美的能力,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美好品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等,都应是普通教育美术课程永远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课堂,到社会、到家庭、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寻找,感受美术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质地,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神秘,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生活中。师生共同发现新材料、利用新材料的过程也是学习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创造美术课程的过程。新课改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素材,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充分挖掘美术教学中生态教育素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又可以创造性地赋予其其他的教育意义,教师应该大胆地发挥创造性,让生态教育素材为我们心中想实现的教育目的服务。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为他们创作积累素材。
于是,自2001年开始,我县被定为艺术教育课改实验县,首先涌入到课改潮流中,各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个学校都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来进行实践和研究。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发适合于本地学生的课程资源,应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等等进行美术教学。并基本确定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我县还同时制定了三条原则: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容易获取、便于携带;经济实用、有开发潜力。
依据三条原则我校将田间地头普通的瓜果蔬菜列为主要开发对象。因为在我们农村,这种农作物材料随处可见,既经济又易得。于是,在我县教研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这一材料引入课堂,学生们将普通的瓜果蔬菜,或因势造形,或巧妙利用其固有的质地、颜色,设计装饰或依照构思再进行简单的切削、组合、拼贴、雕刻。制作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的传神作品,如:用苦瓜和洋芋制作小老鼠、用茄子制作海豚、用南瓜制作孔雀、用苹果和青杂制作神气十足的小精灵等。那种呼之欲出的神态令人叫绝,得到了昆明市领导和教育专家们的认可。因此,我校瓜果蔬菜制作被作为一项节目还参加了昆明市2003年教育电视台春节晚会。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其它的教学资源,因为,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拓展农村艺术文化教育资源,采用不同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舞台,让学生学习,这是一个较好的途径。然而真的实际操作中,随着人数增多,师资问题,资金问题如何保障,学生参与性如何激发等等,还有待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4年,在我县教研部门和老师们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尝试使用的材料也不断丰富。有的学校做木雕作品,有的学校做影雕作品,有的学校做布艺,有的学校做根艺,有的学校做石雕,而我们学校主要是做草编,并逐步形成了系列。如:以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作物的叶子为主的“山草编织网兜造型”、“玉米叶子编织的草帽造型”、“秧草编织的服装造型”、“稻草纺织的草凳和草鞋造型”系列。为提升层次促进研究,我县教育局教研室又将各类有一定开发潜力的资源汇编成乡土教材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在全县推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再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我校的研究节目《草之韵》舞台综合艺术参加县级艺术教育比赛荣获一等奖。
我校也就把草编和瓜果蔬菜定为本地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开发、挖掘、研究。结果,发现在我们农村,课程资源也许比城市还丰富,除了我们已做过的草编和瓜果蔬菜以外,还可以开发本地的其它资源。如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自然、民风习俗、历史以及地方生产生活经验等,这些都是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具特色的素材资源。
于是,家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墙一角,一人一景等教育素材均成为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素材,而且这种素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继续开发应用本土的教育素材,成为美术学科教学素材持续开发与应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因此,教师要善于借用孩子的眼光去继续挖掘更多的美术素材资源,并“尽可能的运用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亦能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美术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唤起他们热爱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欲望。
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把学生从想学美术而又怕创作不好的畏难情绪中解放出来的有效途径。
总之,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想通过这一过程达到如下目的:农村孩子合理使用身边的材料同样能上好美术课,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从家乡的一草一木中,感受家乡的美好,使孩子从小就形成热爱家乡的美好品德。让我们民族中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永远保存在孩子们的心中,代代相传。[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的新源泉[J].中国美术教育,2001,(6):4.[2]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上海: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徐朝晖,《谈生态教育与学生成长》.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2.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篇二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偏低,学生害怕写作。学生虽热爱自己的家乡但又不能真正触及乡土历史文化的内核与精神实质, 民俗风情的文化底蕴有待开掘, 很多乡土资源还沉睡在集体的记忆中有待唤醒。
在农村作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困境中,在苦苦探索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出路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众多写作经验虽好但并不适合农村中学的写作实际,必须另辟蹊径,发掘特有资源,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二、新课标指明努力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同时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广阔的乡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库。它有着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 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千姿百态的日常生活。这些都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农村并不缺乏写作素材,缺乏的是对所在乡土生活的发掘和思考。
三、乡土文学提供了学习范本
乡土文学自“五四”后开始在文坛兴盛,一代文学巨匠鲁迅被誉为“乡土文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那富于浓郁乡土气息有强烈“乡土情结”的作品开创了我国乡土文学之先河成为上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此期间涌现出了如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等一批优秀乡土作家,乡土散文、小说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相应的文学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时至今日乡土文学仍饱含生机不断发展。当代作家如韩少功、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都具有深厚的乡土情结,他们执著地关注着乡村大地和农民的生活, 叙述着中华各地乡土文化的变迁,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莫言的作品扎根于高密东北乡,在创作运用审丑、荒诞、变形等现代主义文学手法书写乡土,创造出了“现代主义化的乡土中国景观”,给中国的乡土文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乡土文学的不断发展丰富,理论的不断深入完善, 都为发掘乡土素材怎样写好乡土作文做了有力铺垫和示范。
四、多渠道挖掘素材
1.文献理论研究
师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本地区报纸、网络搜素、新华书店地区文联、乡土教材等进行文献搜集与研究。
师生还要经常阅读乡土大家,如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孙犁、韩少功、贾平凹、莫言等的作品,通过研习名家的经典作品学习归纳写作方法与技巧,搜集并整理本地乡土资源的写作资料。
2.实地访谈考察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师生在课余不仅要搜集乡土文学素材,研究写作方法,更要实在地走向乡土,感受乡土魅力。
如笔者曾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乡土采风。我们嵊州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我们参观了嵊州艺术村、越剧博物馆、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施家岙绳武堂等。我们走向知识与民俗的拥有者,探访村居老者、村居文化人,倾听重温经典:金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隐藏了多少风雅故事; 王子猷雪夜访戴兴尽而返,如此真性情又几多潇洒通脱;剡溪柔肠百转既可滋养出绝色女儿歌喉婉转, 又可浇灌出铁骨铮铮的嵊县强盗保家卫国;大禹治水毕功了溪,禹余粮犹诉艰辛;剡溪古道始宁别墅,谢公屐处处留痕;溪边胡村沧桑屋桥枯瘦秋水,曾记否凤鸣朝阳;仙风道骨丹井甘水,芥子可以纳须弥,小庙能容大乾坤;咏絮才女谢道韫,清风亮节王烈妇;刘阮遇仙围棋传奇,鹿门书院更鼓深沉,唐诗之路剡溪茶道千古芬芳……
3.用学校活动盘活素材
我们进行了一些相关活动盘活素材如:①不同地区的学生书面介绍自己的家乡特色, 同地区的学生统一修改成一篇介绍文章, 在活动课时介绍给大家。②积累有关乡土的古诗文。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史知识、旅游乡土知识问答、名句竞猜接对、诗词填空、朗诵,等等。③举办乡土写作大赛激励学生踊跃参加,优秀作文编订印刷成册,在校内校际交流。④指导学生进行本乡土的小课题研究。笔者指导的学生乡土课题研究一项获省三等奖,一项获市一等奖。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兴趣得以激发、保持,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五、文体训练落到实处
同学们要学习运用多种写作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不仅注重有米可炊,而且注重有米怎样炊。如根据文体,我们有意识地运用乡土素材进行写作。
记叙文:同学们会把田间劳作、花木栽培、山间采茶、冬至过节、村台听戏等素材写进作文里。从农村现实生活出发,以普通人平凡事为主要描写对象。力争从平常中发现出不寻常,从普通中挖掘出特殊意义。
议论文: 同学们积极搜集人物事迹作为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如在论及爱国时有的同学就会引用嵊州人物的事迹作论据。如清末民初的革命党人王金发18岁就组织乌带党“抗捐抗税,杀官夺械”,21岁中秀才,能文能武,2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日本东京大森体育学校毕业回国, 进了反清志士徐锡麟等人创办的大通学堂任兵体操教员, 与鉴湖女侠秋瑾共谋东南大起义。又如马寅初因多次公开反对蒋介石被抓, 关押中仍“不思悔改”,态度非常强硬。蒋介石极为恼火 ,拍桌子骂道 :“这个嵊县强盗 ! ”马寅初回击说 :“我不是‘强盗’,是‘强道’,强大的道理,孔子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道。”
说明文:我们训练写说明文时同学们很多都写到炒茶、竹编,还有很多写炖鸭的制作、笋干菜的制作、年糕的制作等。
散文:鲁迅的散文《好的故事》描述船行故乡路上的美好印象,“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 随着每一打桨, 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老舍《想北平》里的“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带霜儿的玉李”。同学们从文学作品中领悟到一花一世界,慢慢走欣赏,同学们饱含感情地写乡土,并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奖。
3.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篇三
一、利用乡土材料创设特色美术教育环境
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因此,我们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特点出发,利用乡土资源全面创造丰富的有乡土材料特色的美术教育环境,提供多种地方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想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园走廊、楼梯间、转角等空间位置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根据主题定期布置,开设各种乡土资源艺术廊,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欣赏、操作的领地,使幼儿感受到利用乡土资源创作艺术的熏陶,激发幼儿对乡土资源的好奇心和潜在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收集乡土材料,激发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兴趣
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收集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美术活动的重要价值,让他们真正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与作用。同时,在亲子活动中,让家长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开展各类创作活动,也能大大利用双休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收集乡土材料,同时让孩子在自然美中得到熏陶。春天的时候带幼儿去收集树叶、花朵、麦穗、麦管;夏天引导幼儿收集田螺壳、芦苇叶;秋天时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带回来进行活动。同时引导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还有稻穗、玉米皮、棉花、各类豆子、花生壳、瓜子壳等丰富美术活动操作材料,让孩子亲身感受丰富的农村资源,在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同时,为充实、丰富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提供了条件,也引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寓美术教育于幼儿游戏之中
福禄倍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位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游戏是幼儿“起于快乐而终于智慧的学习”,农村广阔的天地,为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提供了条件。寓美术教育于幼儿游戏之中。游戏可以使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活动,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娱乐中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如:根据当地的条件,可以指导幼儿用采集来的毛毛狗草编小猪、小狗;用青草和野菜做饭菜;用野草编草帽;用黄泥做香肠、面条、糖块、月饼等;让幼儿边做边玩,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提高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根据乡土材料的特性设计美术活动,引发幼儿的想象
本质论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的美术能力并非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益于儿童课程学习的结果。因此,我们根据乡土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的特性,分别从手工、绘画、欣赏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这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创造力,放飞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我们知道乡土资源为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深受幼儿的喜爱,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它的利用能改变以往美术教育活动形式、活动材料单一的局面,为我们幼儿园美术活动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并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与材料积极互动,获得最大的发展。
4.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篇四
通过实地抽查,发现本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现状并不乐观,而对身边的相关乡土资源却别有情感.提出通过巧妙地运用学生周围的地方教学资源并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 者:陆光海 作者单位:三都县三洞中学,贵州三都,558112 刊 名:化学教学 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乡土 课程资源 化学教学 渗透 现状 对策 尝试★ 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其对策
★ 出现问题承认解决范文
★ 火灾事故检讨书字
★ 重大火灾事故报告范文
★ 煤矿火灾事故反思范文
★ 洛阳市区固体废弃物调查及防治对策
★ 工作出现问题的检讨书
★ 无线网络身份验证出现问题解决办法
5.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篇五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的全面开展,课程资源日益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高度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将对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进而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可能。与乡土课程资源日益重要性相矛盾的是:我国农村地区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乡土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追根溯源,在于广大农村学校和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没有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对自身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认识模糊不清,导致乡土课程资源的浪费和闲置。鉴于此,加强农村地区乡土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农村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他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和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乡土课程资源,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乡土资源, 课程资源, 新课程,开发探究
目 录
摘要„„„„„„„„„„„„„„„„„„„„„„„„„„„„„„„
1一、绪论„„„„„„„„„„„„„„„„„„„„„„„„„„„„„3
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意义、途径、策略和实施原则„„„„„3
(一)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意义„„„„„„„„„„„„„„„„„„„3
1、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4
2、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3、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4
(二)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与策略„„„„„„„„„„„„4
1、学科课程的实施„„„„„„„„„„„„„„„„„„„„„„„4
2、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5
3、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5
4、校园文化建设„„„„„„„„„„„„„„„„„„„„„„„ 6
(三)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实施原则„„„„„„„„„„„„„„7
一、绪 论
一提到教育,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落后”两字,即硬件教学设施匮乏、师资队伍薄弱、财政投入过少,生源质量不高等等不利因素。显然,这是一种以城市学校的建设标准看待学校的视角,将学校置于一种被动、弱势的地位,置于一种“被怜悯”的地位。这种观察问题的角度固然有其正确性,但城市学校与学校建设不应该套用一个标准,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学校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应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路。事实上,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同质化倾向,人们理想化地认为,只有学校达到城市学校的建设标准才是教育的公平,只有学校“赶上”城市学校的硬件配置才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这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忽视教育的独特存在,忽视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忽视学校如何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无疑是研究教育的偏颇。必须看到,中小学有其特殊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取之不尽的地方人文、社会资源,还有教师、学生身上潜在的民风、民情、民俗优势。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使教育向民间、向地方开放,促进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无疑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的意义、途径、策略和实施原则
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意义,即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不同类型农村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形成“一校一模式”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地方中小学的特色化发展。在当前条件下,立足教育现实,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
(一)、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地发展必须立足教育的实际,特别是本土蕴藏着丰富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使教育立足民间文化、立足地方特色、立足教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才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
(二)、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
厘清不同学校所在本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和教育价值,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文化意识的主体自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才能实现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全面提高。
5、开展综合实践,拓展学习视野 就是将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在运用中深化知识,在活动中历练才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6、巧用生活工具,丰富学具教具
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像树枝、木板、草绳、竹枝条等可以再利用,这些多余的闲置的物品都可以用来制作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的学具或教具。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要求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打破了学生活动寓于教材、教室、学校的空间限制,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面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为充分发挥利用各地本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保证。
学校可根据地域的不同,更好的把乡土文化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农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个性化的精神感受和田园式的视野,去研究世界、感受世界,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本土化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探索实践整合为一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立足语文学习的需要,可以开展收集谚语农谚、纠正常见错别字、整理楹联春联等活动;结合学校运动会, 组织“运动会上找数学” 的活动;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 “算算我家的日常开支”的活动等等。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农村小学周围有着肥沃的土地、成片的农田、多
②以育人功能为导向
校本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要从本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提升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类别、选择教材内容。
③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校本教材的内容组织和编写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力避直线式、逻辑式陈述,把校本课程变成学科课程,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死书”。
2、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建设
校本活动课程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兴趣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组织实施。这些活动参加范围可大可小,内容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完全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目标。
(四)校园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出现,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经过多年的培育、沉淀和积累,形成各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校园内文化建设要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符合农村儿童的实际,适应农村儿童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贯彻下列原则和要求:
1、地方性原则
每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不同,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表现出其独特性。农村山水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花鸟虫鱼草随时可见,所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所处地域环境,彰显自己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各自弘扬优势、挖掘潜力、发挥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性原则
育人是学校环境建设的目的所在。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出现,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学生的力量,尽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校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成长与成才,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才得以体现。
4、先进性原则
社会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会随之变化,并体现出发展性、动态性特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要坚持时代旋律,体现发展主体;在形式上要开拓创新,培育时代精神。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不断地创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内容和方法,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给已有的校园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和精神。
5、人文性
(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实施以后,人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是耳熟能详。但针对学校的本土文化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哪些资源具有现实的教育价值、应该选择哪些资源、如何利用所选资源等等,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深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站在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之上看待、审视我们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同时,理论不可能给予所有现实问题以现成答案。特别是教育发展到今天,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新思维,任何教育问题都不可能有统一的解决模式和不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造,以创新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创新,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结论
当前,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更是主要地对农村生活文化的尊重,中国几千年自发传承的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资源,终于能以她鲜活的姿态、郁郁葱葱的内容,走进地方教材与课堂,爬上黑板,跳进农村孩子们那映满青山绿水的眸子里,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充满智慧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6.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篇六
小学语文“挖掘农村乡土资源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昨天,我参加xx工作室组织的小学作文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老师的课,收获良多。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我们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平日乡间生活的点滴,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老师们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观看PPT,一边听老师的启发式的语言,勾起了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乡间生活的热情。
我们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教育孩子们留心乡村生活的每个角落,正确的引导,留下他们真正的童年生活和体会,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专家和教师们的点评,更是使我受益匪浅,活动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要说真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老师们的习作课,选题用心,很有意义,所以在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方面卓有成效。
要想让学生写得好,教师更要准备好。乡土资源很多很广,但要学生写好,教师更要了解,什么是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比如: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见的多是河水中的鱼虾,田间的青蛙,山上的鸟雀,林中的知了,而不是北方的高粱地。合理整合,多方位收集素材显得格外重要。
听了他们的课,我觉得我更应该多读书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多么重要呀,牧主任最后总结时说我们要让学生“加强积累,读写结合”我觉得我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更应该有深厚的积累。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如果我能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绘乡间的美好,能出口成章,就能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田野里奔跑。对比我自己的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说,面对学生的困惑时我也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我想,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像专家他们那样有更丰富的知识。在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静静地看课外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7.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学习兴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乡土文化,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多的兴奋点,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去采风”这一主题时,我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特色,组织学生到民间进行了调查访问,以小组为单位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等,举办了一次乡土民俗文化展览,内容涵盖了碗架岩的石刻、戴家坝皇妃的传说、千工堰的修建、乐桥顶子等系列故事。继而要求学生以“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了一篇作文,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可谓大幅提升,将家乡的特色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一学生笑呵呵地告诉我:“老师,这是我们开展得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我想,这种融入乡土文化的语文教学,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传承乡土文化精髓,更是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渗透乡土文化资源,加深文本理解
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脱离生活,只有通过教材解读生活,通过生活来理解教材,学生才能在教材内外跳进跳出,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吆喝》一课时,我在导课和拓展时分别唱了一段乌江船工号子“清早(哩)起来(哟嚄),把那船(哩)盘(哟嚄),嗨呀嗨(哟嚄);推起那个桡(来哟),纤索那个绊(啰),(哟嚄),嗨呀嗨(哟嚄)!”和让学生吆喝了我们当地小贩的叫卖声“红糖~麦粑、卖~~蜂窝煤!”通过比较我们当地的吆喝声与老北京胡同的吆喝声、说、唱、吆喝,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更加深了对我们当地的乡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当知道乌江船号是古代乌江上的土家先民们,赤身裸体,艰难地摇着木桨,或者吃力地背负着沉重的纤绳,长年累月地在乌江狭窄的古纤道上爬行中鼓舞情绪、提高劳动效率的精神食粮。也正是这精神食粮才使船工们顽强地生活着,心胸变得宽阔,随时向往着乌江以外的大千世界!学生的眼中闪现着光芒,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忽然感到,这是他们对乡土传统文化的仰慕,也是对乌江以外的北京胡同的渴望。
三、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在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不应止于学校,更不该局限于小小的课堂内。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开放性学习,有助于开拓视野,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使课内语文教学获得操作实践,从而巩固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
而我就是利用我镇大力发展茶产业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在每年清明节前夕,都会组织学生到茶园去集体采茶。通过采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为班上尽义务,将采茶叶的数量汇集一起卖给茶商,班上就有收入,开展各项活动就有了后勤保障。同时也增强了班级学生们凝聚力。因为,我把他们编制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长认真带领本组完善组员之间要求,结果每个小组都能认真地完成任务,通过开放性地野外采茶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能力,让每个小组的凝聚力更进一步加强,让学生体会到每一片茶叶都有他们这个集体浓浓的情谊。如此一来,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那么,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时,就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在课内课外跳进跳出,去深挖问题的本质,合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学效果。
8.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资源;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要将乡土历史资源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编制到课程计划当中。更有地方规定了乡土历史的教学课时,乡土历史资源的教育地位得以明显提高。课程改革的深化,让乡土历史资源与课本历史知识的结合成为教学创新的关键点。在课堂中恰当应用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边的历史事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不足原因
(一)乡土资源所受重视力度不足
首先,不同区域的乡土历史资源数量不平衡。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会安排专人对本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收集,并进行乡土历史资源教材的编写,印刷出精美的乡土历史教材。但一些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源短缺或所受重视不足,不能编写成为内容丰富的教材,影响了乡土资源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融入。
其次,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应式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升学率,仍然是许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初中阶段,大多数教师会将语数外这三个学科视为主科,排挤其它科目。历史学科的地位不如语数外三个学科,那乡土历史教学就更没有地位了。一些学校会将乡土教学资源发给学生,至于教师是否讲解,则不太关心。学生在看乡土历史课本的时候,也是一目十行,不尽重视,让乡土历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教师乡土资源应用意识不足
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大多数历史教师已经习惯于执行上级部门的教学要求,按照计划实施课程教学,很少对课程进行有效设计与评价。历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足,让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缺少先天条件。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乡土历史知识,更很少对教学区域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开发,其头脑中没有完整的乡土历史资源知识链。那些从外地聘请过来的教师,更是对本地区的乡土历史不太了解。部分教师出于历史学习兴趣做了一些乡土历史知识的了解,但了解的层次较浅,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的需求。很多教师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认为乡土历史知识在课堂中的讲解,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亵渎,没有认识到乡土历史资源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三)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历史,一直以副科的身份存在于初中教学体系中,没有得到教师、学生与家长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一些学生在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下,不认真学习历史知识,很少利用课下时间去复习历史知识,更不会花时间去学习乡土历史知识。在学习中,学生会因为学习方法问题而产生历史学习焦虑情绪。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需要记忆历史事件、人物以及时间,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历史知识。但学生在单一学习方法的引导下,很难学好历史,历史学习兴趣也难以激发出来。
二、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具体方法
将乡土资源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教师重视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展创新的方法,让乡土历史资源在课堂中用得更加恰当。
(一)应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前提。乡土历史资源,是初中学生身边的历史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去收集乡土历史知识,会让学生觉得历史知识更有熟悉感,不会觉得陌生,有利于历史学习热情的激发。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相比,乡土历史资源具有新颖性,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更加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于自己成长与生活的地方充满热爱。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抗美援朝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抗美援朝英雄,让学生以家乡的英雄为骄傲,拉近历史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历史教学成效。
(二)应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历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乡土资源,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运动。在讲解课本内容的时候,学生面对与自己不太相关的历史知识,很少主动去思考其发生的原因与作用。但乡土历史资源的呈现,则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开始思考。
比如在讲解有着于我国工业化大生产的知识时,左倾错误出现,工业生产冒进现象十分明显。教师组织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祖辈经历过的大炼钢等事件,发动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将乡土资源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在对比中思考,在分析中得到自己的历史看法。
(三)应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新课程标准对当代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传授历史学科知识,更要加关注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爱國情感。情感目标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去关心国家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发展,让学生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国家与人民,激发社会责任感,是历史教学的宗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故事,欣赏家乡的英雄与辉煌的历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历史学科的魅力彰显出来。这对于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与理解课本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乡土历史资源可谓是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向导,重视学生身边历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就要让学生相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将身边的乡土历史资源应用起来,会让历史学科知识更有实践性,丰富历史学科的内涵,促进学生思维的外延与扩展,让历史教学的传统社会文明的意义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汪建军. 新课改下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使用[J]. 学周刊,2014,13:142.
[2]茅志明. 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风,2014,15:186-187.
[3]李玉,黄玉仙.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适当[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08:47-49.
[4]杨玉芳. 论新课改背景下乡土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苏州地区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8-230.
【如何在农村中学运用乡土资源】推荐阅读:
拓展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资源的教学策略10-23
浅析仁爱版教材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8-28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12-10
农村音乐教学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09-18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11-12
浅谈数字资源在农村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感受01-19
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应如何做好当前工作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