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2024-11-18

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精选7篇)

1.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一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徐明军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心校134123)

摘 要: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因此物理教材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善于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关键词:激趣 合作 探究 资源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因此初中物理教材明确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注重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方法上物理教材更加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下面本人浅谈几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演示实验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来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以往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是常用的一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式。但是很多实验由于不是学生亲手操作,学生很难看得清楚,容易失去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思维方式的培养受到影响,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严重影响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学生可以做的演示实验完全让给学生来做,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使演示试验获得更好的效果,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具体做法是: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布置给学生,同时把提前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发给学生,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过程。例如:演示“液体压强特点”实验时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具体过程为:(1)去掉矿泉水瓶底,用气球把瓶底盖住扎紧拉平,再把适量的水导入瓶中,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2)把瓶中倒满水,看到橡皮膜向下凸出得更多;(3)把矿泉水瓶中倒满汽油,橡皮膜向下凸出的程度比装满水时少;(4)取一矿泉水瓶装满水,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不同的位置上扎几个孔,观察水向外喷出的情况。演示完以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规律。接着提出问题:液体样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根据前面的演示现象让学生猜想,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提出如何研

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问题,当学生理解研究方法以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验证自己的猜想,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演示。教师在场随时指导。1)在保持液体密度、深度不变下,改变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2)保持液体密度不变,改变橡皮膜深度,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3)保持深度不变,换不同液体,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4)分组讨论实验结果;5)报告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再思考中探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2重视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材注重科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性学习。因此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过程,体会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数有哪些,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后的环节就是验证猜想。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很多,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的湿度、相对速度等。若要学生逐个进行探究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安排以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在感知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提炼,再由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归纳结论。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以在操作方法,误差分析等方面有更多新的发现。不仅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但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2)选好组长进行培训,起到小老师的作用。3)教师找好自己的位置,成为实验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4)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教学资源

很多简单的物理现象都与身边的物品相联系,物理教材中明确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和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观察”、“实验探究”、“理性探究”、“动手做”、“讨论交流”、“我的设计”、“家庭实验”、“走向社会”等内容,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内容与考试无关,可有可无或弃之不理。然而正是这些

小实验由于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应积极的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完成各种小实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实验热情,同时掌握了物理的学习方法,对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对培养探究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的塑料瓶就可以做很多演示实验,效果都非常好。如:演示摩擦起电,将其代替塑料棒;将其装上不同深度的水代替不同频率的音叉,可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将其装入一定量的水,加入适量的豆奶粉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向瓶盖照射,会看到沿直线传播的光柱,可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效果明显;对着瓶子发声,感觉瓶子在震动,可声音与能量。还可以将其作为浮沉子等演示器材。

总之,生活处处有物理,作为物理教师应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物品,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任重道远,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的教学实践中来,为物理基础教育,为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发稿人姓名:徐明军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东宝集团子弟学校

邮编:134123

电话:***

邮箱:opangzio@sohu.com

2.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二

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 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 就像启动发动机的小轿车, 教师只管掌握好方向盘, 小轿车会轻松自由的行驶下去。基于此, 在物理教学开始之前, 巧用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小实验、小魔术、或模拟一种场景来引入课题,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大气压强’”时, 来一个“瓶吞鸡蛋”;讲“滑动变阻器”内容时, 制造一种明暗变换的舞台效果。学生们由惊讶到好奇, 到想知道原因,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求知欲, 物理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二、关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 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生活中不仅处处有物理, 而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经验感受或积累。但学生的经验可能是不完整, 或者是不正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的生活感受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紧密结合,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分析问题的正确方式、方法。生活中, 学生有从冰箱里取东西的经历, 针对这一种经历, 在“物态变化”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的鸡蛋, 过一会, 鸡蛋是湿的, 用纸巾擦也擦不干, 再过一段时间即使不擦, 鸡蛋却干了。你能解释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吗?夏季开电风扇感觉凉快和往地面上洒水感觉凉快的道理是一样的吗?学生根据生活中有的经历、经验, 联想所学物理知识, 你一言, 我一语, 在讨论、倾听、思考的过程中, 明晰了物理现象所蕴藏的道理。一个个身边的事例, 一个个切身感受, 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加有用, 从而乐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三、关注物理实验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的实验, 是一种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 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 学生实验的过程是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的过程。而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直观, 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在学生依据教材做好实验的基础上, 使学生对实验进行外延的拓展或对实验加以改进。例如:在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中, 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框架:猜想—探究—得出串、并联电路电压关系, 掌握了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基础上提出问题:电压表是否可以串联在电路中?此时电压表有示数吗?示数又是多少?电压表、电流表同时串入电路又会是什么情况呢?带着好奇和担心, 学生纷纷动手实验, 验证他们的猜想。就这样花一点时间, 把常规教学内容向外延伸一些, 使试验的效能有大幅的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培养学生对知识探求执著、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 它以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 高效的课堂教学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它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良好基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现象, 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形成自主学习链条, 课堂上采用小组内合作探究、小组间对抗竞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通过自学, 自己动手实验, 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并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升华成终身受用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

五、关注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模式都提倡或推行小组合作学习, 因为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知道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因此在教学中, 小组的划分, 既要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还要考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使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既相互监督, 又相互帮助, 使小组成为一个学习主体。避免以往评优课、示范课中小组讨论乱哄哄, 又假又空的现象, 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发现问题;探究实验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探究实验在中学物理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中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思考的动因、探究问题的起点来源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敢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地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物理现象,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把教材上出现的知识点当作问题布置给学生,给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敢于对问题的质疑,积极地思考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声音与环境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雷雨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雷声却不断,这是为什么?(2)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为什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体的了解,并且将问题之间的关联让学生自己作分析和总结,同时学生在分析中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占重要作用的是实验观察。实验是数据获取、总结物理规律的主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实事求是、尊重事实、谦虚严谨的作风。如在实验中发现与事实不符,应及时改正错误观点,观察材料和实验数据决不允许造假。

其次,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多疑多问,积极思索,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三、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风格、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与观察实验方式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进而转化成学习动力。

教师的语言表达也是一种艺术,在讲课时语言感染力很重要。在授课中语言的感染力、生动的讲解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

总之,好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也十分重要,引导学生自愿地、有兴趣地去学习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保证教学的有

趣、高效。

4.初中物理实验课有效性教学初探 篇四

——发表在《中学物理》2012年2月

周同仕 朱 敏

(江苏省淮阴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课顺其自然也应成为物理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新课程的实施,更为广大物理教师大胆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成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自由、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主阵地之一.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物理实验课堂逐渐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使得部分教师对实验课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个别教师甚至不愿意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课教学.而这薄弱环节中最主要的就是课堂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具体表现为:①学生对物理实验课很感兴趣,上课前后异常兴奋但是秩序混乱.②对物理实验课不重视,从心底里压根没有将实验室当成课堂,只是来玩玩而已.导致实验课堂呈现一种虚假繁荣现象,做实验的不如看热闹的多,忽视了自身实验技能的训练,随便看看别人的实验成果,最后对于应该获取的实验数据任意编造,实验报告也是随便抄抄了事.③很大一部分学生实验课上就只等着做实验,对其余活动基本没兴趣,理论知识根本不听,殊不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结果不是效率低下就是实验失败.④考试时和实验有关的题目失分率较高,就是实验课教学有效性低下的最好说明.如果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那么实验课只是流于一种形式,课改也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如何保证物理实验课有效性教学已成为我们亟

有目的驱动性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率的课堂.比如制作人造彩虹实验、制作杆秤实验、制作孔明灯实验、制作程控电路实验等,可以和学校的科技文化节一起搞,这样学生就会将在家的闲散时间或双休日时间变成了实验课堂,并能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来完成自己预定的任务.2.3 利用自修、培训契机,提升掌控实验课教学能力

教师应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学习先进的实验课教育、教学理念,总结每一次实验课教学的经验教训,优化教学流程,不断提升课堂组织教学的创新能力.每一堂课都力争给学生带来一个惊喜,能让学生对你敬佩有加,刮目相看.3 发挥实验小组长作用,多头打造高效实验课堂

小组长一词似乎已经过时,但是,在实验课上小组长是不可或缺的,小组长作用发挥好坏,对实验课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初二的一个新教师,一开始进行实验课教学时,由于没有充分准备,整个实验课堂乱糟糟,学生乱喊乱叫,教师疲于奔命,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后来,我们帮助、指导他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小组挑选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当小组长,每一堂课充分发挥实验小组长的核心作用,保证了实验课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实验小组长核心作用的发挥是经过课前培训的.课前教师先对各实验小组长进行集体培训,提前进行实验操作,并对一些事务进行交待.到了实验课堂,每一个实验小组长就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可以负责分发实验器材,可以负责当堂的分组实验演示,可以负责实验器材的适时补给,可以负责对其他同学做一些实验方面的友情提醒,可以分散到各个小组进行现场实验指导,还可以负责检查汇报

5.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五

洪宽中学 王源艳

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一个教学模式是否成功也要看它的教学有效性。物理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实验的有效性

物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判断实验有效性的最好依据。有效的实验必须是以学生为本,能突出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有效实验的核心。有效实验应以学生为本,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果学生对所设置的活动内容缺乏兴趣或设置的活动内容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并得不到相应的材料资源的支持,学生就会对实验活动失去热情,活动只能停留于表面,缺乏思维的参与。虽然有时实验活动显得热闹,但学生一阵忙乱后,活动就成过眼云烟,学生的不到任何收获,这样的活动就成为一个无效实验活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有效实验的核心。

二、如何提高物理实验的有效性

1.明确实验任务和目标是提高实验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我们要深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是单靠一两个实验就可以成功,每个实验应该有培养学生某项能力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突出实验的问题,要凸显这次实验的目的,其余的不要延伸过长,混淆学生的视线。例如在实验“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三维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所以实验活动时间应该放在“分析资料(或实验现象数据)”的环节上。因此,只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和任务,实验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2.把握学生实验的达成度是提高实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能替代,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决不暗示。”这可以说是实验式教学引导的原则。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既要考虑他们的成功,也要考虑他们的失败,失败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磨练。但是反复的失败对于学生这种幼嫩的心灵是无法承受的,经常的失败必将导致学生丧失实验的信心,相反如果轻易地探索就能得出结论,也会诱发学生浮躁态度的滋生,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实验的达成度。

首先,我们必须设计好实验情景的障碍。

实验源于问题,而问题又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它需要有适度的障碍性。适度障碍性指问题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其难易程度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所以创设的问题要基于学生经验又高于学生的经验,把问题难度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实验“浮力大小”的实验

中,我们先用两张同样大小锡纸分别作成船型和实心球形,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及猜想:浮力大小与它排开水的体积有关;然后再把船形锡纸放在盐水中,与刚才放在水中的情形进行比较及猜想,这时的情境已超出学生刚刚建立的感性认知,学生已不能很快地进行准确预测了,面对这个障碍学生已有的知识已不够,自然而然地就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也使得下面的实验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

其次,我们必须为实验搭建问题解决的“脚手架”。

“脚手架”理论是近代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特别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以旧探新的需要,使大部分学生较好地开展实验活动,教师要不断再现学生已有知识,这种铺垫主要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某种学习方法或提出若干思考问题,在提供思维的材料和方法上给予学生以帮助。(1)唤醒已有经验。课上教师可通过这样的提问:“对这个物体(或现象)你已经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实验你们以前做过,现在还能做吗,想一想以前是怎么做的?”等等,唤醒学生对这方面的已有知识,激活内存。(2)提供辅助工具,体验方法科学化。

搭建脚手架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有效探实验设计一个操作方案,为学生适度地指明学习方法与策略,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实验空间。

第三,大胆进行课程整合及改进实验器材为提高物理实验的有效性创造了可能。

第四,归纳总结及反馈练习是验证物理实验有效性的途径。

我们对教材及实验进行改进的目的除了给学生留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处理的时间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在实验中得到的理论要通过反馈练习来吸收。而且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或多或少总要进行数学运算和推理的,处理的问题愈高深,应用的数学也愈多。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表达和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要学会运用图像进行表述、分析和处理问题。这里的所说数学运算,既包括数字运算,也包括符号运算。既要重视定量计算,也要重视定性分析和推理。这些能力都的需要大量的基础练习来培养。只有学生能利用实验的结果解决出实际问题,物理实验才有具有效性。

三、对物理实验有效性的理解。

6.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六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感悟数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教师和学生只有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完成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譬如,我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就在课堂里面设计了一个24点的竞赛游戏,把全班学生一共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获胜者再代表本组成员参加下一轮的淘汰赛,一直到选出优胜者为止。许多学生本来就好胜心强,一听说竞赛,个个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还增强了他们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快速运算反应能力。竞赛结束后,我在课堂总结时再对学生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赞扬,让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加增强了自信,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听课更认真,再上数学课时效果也就更好了。

二、运用好多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四个优点:其一,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其二,减轻教师手工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其三,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四,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板演量大的内容——诸如立体几何中的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当然,教师最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譬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效果事半功倍。

三、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新型的师生关之间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会与人和谐共处、紧密合作和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必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给学生的思考留有广阔的空间。譬如,我将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其中一个学生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人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为了避免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坚持从细微处着眼,灵活进行指导,从而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善于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

由于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在基础上,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准确解答问题,最终找出有关规律或原理。譬如,我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时,展示了呈这样的问题情境:李卫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众所周知,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这六个条件呢?其全等条件能尽可能少一些吗?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并进行了深入分类探究。针对部分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我就及时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我也予以适度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其一,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其二,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其三,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学生按照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和比较,最终得出总结性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进行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路还很漫长,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摸索有效课堂新模式,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稳步前进,初中数学改革也如火如荼。本文作者站在改革的前沿,从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好多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和善于启发引导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7.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探究 篇七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有效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76

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欲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不仅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还得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且要把实验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实验日常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借助实验探究物理知识,更好地学习物理。

一、优化实验设计。增强实验趣味性

实验本身就富有较强的趣味性,但因应试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么是以演示實验代替操作实验,要么是直接讲授实验,让学生记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形同虚设。也正因为如此,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实验,以摩擦力为例,就涉及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研究自行车的摩擦力等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要注重结合实验内容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大气压强”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可先准备一杯矿泉水(盖子是拧紧的),然后问学生:想要让水慢慢流出来,可用什么办法?当学生想到用针刺一个小孔时,教师顺势在瓶底刺一个小孔,结果,水没有流出来,此时追问:“为什么?”当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产生矛盾时,他们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自然会主动探究。又如“液体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中,借助多媒体,通过帕斯卡的木桶实验的启发,让学生初步了解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激发其探究欲望。

结合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为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在实验中也可通过情境引出问题,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为例,实验前,先引导学生用手压在课桌上,并向前拖动,感受拖动时桌面对手的作用力,思考是什么力;接着引导学生加大手对桌面的压力,再次感觉并思考,随着手的压力增大,有什么感觉,能说明什么;再用一块粗糙的木板放在桌面上,再次操作感受,并思考摩擦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要使实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如浮力教学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如果是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经历实验过程,记住的只是一个知识点;若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则学生不仅能掌握该知识点,也能理解为何下沉的物体也会受浮力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猜想,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例,在该实验教学中,教师先将一小车从斜面滑下,引导学生观察,小车滑下运动一段距离后的状态,提问:“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阻力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针对实验和对上述问题的交流,引导学生猜想“阻力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猜想后,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实验。在具体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如上述“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要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关键是要看阻力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故在实验中引导学生用毛巾、棉布和木板来实验,测定阻力的大小、滑行的距离、速度变化快慢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会怎样?运动距离会怎样?也就说明了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就会怎样?进一步得到结论,若物体运动不受阻力,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在实验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先表达,再概括。

三、紧密联系生活。促使实验生活化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平时物理教学中对实验的关注度加强了,学生参与操作实验的机会增多了。但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来看,实验还是多拘泥于课堂,课外探究实验较少。物理教学所要做的,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一些书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在科学探究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倡把实验和生活联系起来,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把探究变成日常化行为,在物理学习中多一些操作和应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上一篇:传统文化流失下一篇:我的上网经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