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2024-09-18

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15篇)

1.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篇一

【论文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 文化差异 成人英语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汉语言结构,民族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思维差异两方面分析成人英语学习现状,旨在通过分析目前英语普及趋势,成人学习英语的困难,对应对社会需要出现的成人学习中诸多困惑提出一些启发。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这门学科的形成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近30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我国,对比语言学近十多年来才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一、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1.英汉语言历史比较

全世界语言分为七大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的历史起源于第5世纪中叶,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英语是拼音文字,是欧洲语言中词汇量最丰富的一种语言。汉语历史较英语历史长得多,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汉语是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2.英汉语言本质比较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而汉语却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所谓综合型语言, 是指这种语言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意义 (格,数,时等)。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之所以说具有综合型的特点, 是因为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 动词有时态、语态形式; 在现代英语中, 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不要求性、数、格方面一致了;同时句子的词序也逐渐地固定下来, 与汉语句子的词序也基本相似,按主、谓、宾排序。所以,我们称现代英语是正在不断由综合型语言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所谓分析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或词序等手段来表示。

3.英汉句子结构比较

英语语言由于外在形式上是拼写文字, 其句法结构要求严格, 整个句子以“主语+谓语”为基础,通过从句、不定式短语、介词短语和独立主格等语法结构,使句子不断地拓展延伸。英语注重“形合”,这使得英民族比较喜欢逻辑分析性的思维方式。汉语语言在形式上是表意的方块字,追求的是文本的整体表达效果, 讲究行文流畅,重在表意,节奏感强,不太重视句法结构的连贯性和严密性。其特点是意合,这是汉民族受哲学整体观影响的结果。

二、英汉文化对比分析

当前,文化对比主要从三个角度开展。一个从语言国情学的角度,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 一个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分析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此外,文化对比还涉及非语言交际的领域,相应的学科叫体距学和体语学。

词的涵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比如,汉语中“政治”一词难以译成适当的英语, 在多数情况下,译成“politics”, 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意。因为,“politics” 的涵义之一是:“采取欺诈和不正当的手段搞政治活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在一个集团中进行策划, 搞阴谋” (《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在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时,可以根据汉语上下文,把“政治”这个词译为“political activities”(政治活动),“political work”(政治工作)或“political study” (政治学习)等。

2.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篇二

儒学主张以德正心、以德修身、以德立教、以德治国、以德治天下。如果社会生活中缺乏道德, 人类良好的群体生活就不可能实现, 人类相处的规则就会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因此, 儒学对道德推崇备至, 把道德看作是维系人类群体生活的纽带和建构社会生活的基石。于是才有以德治国的理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实施。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成人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让学生接受文化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在会计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恩格斯说:“每个阶级, 甚至每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会计职业更是如此。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职业, 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它和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它要求会计人员, 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会计不仅要参与核算, 而且参与监督和管理, 可以说会计人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会计德育教育的现状是:

1. 对德育教育认识不够

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会计专业的文化知识教育, 忽视会计德育教育。对会计德育教育与会计业务教育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现代会计德育教育内涵的把握缺乏科学性, 所以长期以来, 在会计教学中注重对会计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弱化了对会计道德的教育。因此加速了会计行业道德滑坡, 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 缺乏完整的会计德育教育课程体系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 规划课程地位、作用、性质、目的和任务的基本纲要。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 也是指导学生学习, 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德育教育也应该有一套完整优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但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 一般只有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而且安排的课程多为选修课, 课时有限。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资格考试中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极少, 因此给大家的感觉就是这门课程可有可无, 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三、成人会计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1. 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强。

成人会计专业的学生, 他们来自于社会基层, 有的已经在会计岗位上工作, 有的可能将来要从事会计工作。诚信是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

成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 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教育对他们加以影响和修正, 在成人会计课程教学中首先应该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 要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培养, 比如给学生留作业时, 要求他们必须自己完成, 不抄袭, 考试不作弊。从点滴做起, 才能汇聚江河。

2. 正直、自律品质的教育

一个单位中, 会计是被领导的, 在实际工作中, 单位领导有时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故意销毁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关键时刻,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该实事求是, 坚持原则。否则, 不仅没有起到监督执行财经法规的作用, 而且还助长了歪风邪气, 甚至同流合污, 共同犯罪。

自律也很重要, 会计人员整天要和金钱打交道, 面对的诱惑太多, 要想拒绝诱惑, 必须有很强的自律意识, 能够自我约束。

3. 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

“使命高于生命, 责任重于泰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是企业内部、外部利益集团及政府关注的焦点, 因为会计的工作就是要把财务信息提供给有关各方,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直接影响着很多人的利益。投资者要根据会计信息决定是否投资, 决策者要依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如果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 使其决策失误, 蒙受经济损失。所以会计责任重大。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公正、客观。

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要培养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

四、成人会计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1. 渗透法

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要找准专业知识与会计诚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比如在基础会计学中, 在讲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时, 要求学生做会计记录必须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财务会计学教学中, 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财务报表分析准确, 真正为国家和企业当好家、理好财;在成本会计教学中、要求学生要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在财务管理教学中, 要求学生要节俭理财、给决策者当好参谋;在审计学教学中, 要求学生要学会客观独立, 以高度的责任感, 履行会计监督的职能。总之, 会计教师要把专业教育与会计诚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教育学生把“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作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座右铭。

2. 案例法

纯粹理论的德育讲解, 往往会使学生厌烦心理, 因此可在知识讲授中适当地插入德育教育正反两方面案例。比如曾轰动全球的“美国安然事件”。安然公司曾是一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 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 安然拥有约21 000名雇员, 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 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 010亿美元, 公司连续6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这个拥有上千亿美元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之内迅速破产, 主要原因是财务造假丑闻。

通过这样有重大影响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现场法

请财经战线上的劳动英模, 来学校做报告, 开讲座, 用他们的亲身经历, 教育感染学生。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 到监狱去采访一些经济罪犯, 用他们的案例, 警示学生。这些正反两方面的教材, 活生生, 看得见, 会对学生触动很大, 引起他们的思考, 从而对未来重新安排和设计。对于成人学生, 他们身在社会之中,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时时刻刻在影响他们, 我们在这个时候要用那些反面的活教材警示他们, 用那些正面的活教材激励他们。

总之, 在成人会计教学过程中, 应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使学生成为经济战线上懂理论、会操作、善思考、能应变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蓉.浅谈会计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 2008 (22) .

[2]乔运锋.谈会计德育教育[J].辽宁经济, 2005 (6) .

[3]邹香.会计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四川会计, 2002 (1) .

3.浅谈德育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一、严以律已,为人师表

为师要有知識,为表要有美德。知识和美德在教师身上的和谐统一,才会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小学生尚是如此,何况成年人,成年人不像学生那样天真,他们有着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在工作中我为自己确立崇高的生活目标,热爱事业,坚持真理,从小事做起,养成沉着、果断耐心的工作作风。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在教学中,我注重穿着整洁,仪表端庄,谈吐文雅,举止得体,讲究卫生。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学员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为学员起表率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良好的言行,就象一种无声的命令,对每个学员有着榜样的教育力量。从而杜绝了学员上课迟到、早退、讲话、抽烟等不良行为。

二、诲人不倦,奉献爱心

诲人不倦,奉献爱心。这是师德规范之要求。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来为它服务。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也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我所从事的培训工作,具有它的特殊性:一是成年人,而且都是教师,他们来参加培训,由教师变成学生,一下子适应不过来;二是他们年纪较大,接受知识能力缓慢,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有像毛毛细雨点滴入土、滋润幼苗成长那样,采用耐心说服、耐心诱导的方法,才能使教育过程顺利进行,实现育人的目的。我记得:在中师学历培训中,我上了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而接受培训的大多数是民办教师,年纪大,底子弱。他们对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知识还行,但要对《自然科学基础》里的物理、化学知识,就非常陌生。其中一名学员名叫吴有花,民办教师,年纪52岁,上课根本听不懂,准备打退堂鼓,放弃中师学历培训。我得知后,对她耐心诱导,因材施教。最终,她通过考试,拿到了中师文凭。孔子说得好:“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三、从严要求,注重质量

古人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过。”在培训过程中,我做到“四严”:1、严格上课。严格按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2、严格批改作业。每节课后布置作业,及时批改,从中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3、严肃考风考纪。在考试中,杜绝舞弊行为,坚决打破成人考试中的“亲情”关、“送钱”关、“喝酒”关,注重培训质量。去年暑假,小学新教师试用期培训集中面授二十天,我担任了《小学数学教学法》、《小学教育学》等课程,在这两门学科结业考试时,有7名新教师违纪被我判处零分;4、严之有情。对学员严,必须注意以“情”育人。在培训中不少学员难免做出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相违背的事情,如:赌博、酗酒、自由散漫等等。但是,我总是用爱心去疏导他们,在爱中鼓优,在爱中纠缺。

四、教学相长,爱护学员

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都是成年人,而且都是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当中大多数教育实践能力和资力都比我要强。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经常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课堂上,我们相互讨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课堂外,我们下下棋,打打球,彼此沟通,加重感情。在生活中,我们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同志关系。对年长的,我尊重他;对年轻的,我爱护他,同他们建立友谊。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教育对象是否热爱,这是衡量一个教师道德水准的唯一试金石。

4.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篇四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重要性 现状 建议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9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确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课程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还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文化知识的传授。

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有单纯的语言教学而缺乏文化知识的教授,不仅会使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课本中的内容,还会给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带来重重障碍。例如,许多高校使用的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全部使用原文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如该教材第三册中有一篇名为“ADay’sWait”的文章。这篇出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文章,文字简单,读起来通俗易懂,描述了一个九岁的小男孩生病发烧,因为不理解摄氏度和华氏度的区别而误以为自己即将死去,独自等待死亡的故事。然而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要了解的一个简单的故事,掌握一些有用的词汇和句型,更要体会作者通过故事所刻画的人物性格和学习这个伟大作家的写作特色和技巧。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如果不讲解关于摄氏度和华氏度这两个温度计量衡的相关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小男孩误解的原因,教师如果不讲解关于作者海明威的相关背景,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个简单故事背后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不仅起到解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使他们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对英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来说同样极为重要。在中国,人们见面都喜欢问“您吃了吗?”或是“你要去哪里?”,如果我们在与英美人交谈时,见面就问“Whereareyougoing?”,他们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是“It’snoneofyourbusiness。”。再如,我们都知道说别人很年轻,对方大多会感到高兴,因此许多学生会将该句译为“Youlookveryyoung。”,可是如果听者是英美年轻人,他会感到不解,甚至不满,他会觉得你的潜台词是“你太小,太幼稚,不能胜任某工作等等”。正确的译法应该为“Youareveryyoung—looking。”。由此可见,如果在交际中缺乏文化知识,按照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和思维来套用英语,往往会造成语言失误,令人贻笑大方。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关注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在中国外语教学界广为接受。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在教学大纲、教师、教材和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

首先,就教学大纲而言,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各类外语教学的文件和大纲都强调了学习外国文化的重要性,但是这些大纲无一不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的,没有一个教学大纲将文化教学提高到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更没有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进行全面的论述,也没有说明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其次,就教师而言,没有接受足够和适当的相关培训,接触目的语文化和跨文化体验的机会就相当有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或自己的兴趣向学生谈及一些文化主题,但是这些文化教学活动大都局限于零星的文化知识的介绍,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再次,目前中国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没有将文化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组织,科学地加以呈现,与语言教学配套使用的文化教学材料在市场上也不多见。这无疑不利于教师在大学英语中系统全面地讲解文化知识,也没有为学生在课外可以自行学习国外文化提供有利的资源。 最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各类考查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也是仅仅围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展开,而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考查。如果测试不包括对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指望教师和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化能力的学习和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

正是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扮演着次要角色。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外语教学发展的规律,更能满足学生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对外国文化态度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外国文化过于谨慎,害怕受到外国文化中“不良”因素的侵袭,通常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这样做无疑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行为,忽略了文化由相互联系的不同要素构成的这一本质。结果不仅不能让学习者达到全面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目的,而且会让他们所掌握的目的语文化的知识与目的语文化群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距离,这些知识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有改变这种过分谨慎的态度,更为包容、客观地看待外国文化,才能更为全面系统地进行文化教学。

2教学大纲的完善和相关教材的配合使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即参与说英语国家的交际活动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考虑到语言教学如何结合文化教学的问题。教材的编写应结合英语国家文化的特点,教材所包含的文化种类和文化内容应全面深入且具有现实性和代表性,语言学习内容与文化学习内容应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面体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和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载储和更新功能,采用动态的教学材料,以保障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现时性。

3对教师的培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族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和解释者,是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向导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仅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学习者的认知心理、情感特征和教学规律。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应包括教师个人文化能力的培训和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两方面内容。对教师个人文化能力的培训应帮助教师补充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应帮助教师确定文化教学的目的,设计文化教学大纲和教案,选择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和材料以及确定文化学习的评价方法,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指望教师经过某一次培训就能完全掌握教学要领,对教师的培训应定期、有系统地进行。

4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美国和欧洲国家说,我国对文化教学的研究往往脱离课堂教学实践,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没有理论的支持,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难以顺利进行。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应借鉴和学习欧美一些国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政府教育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教学研究项目,这样既有一定规模、又得到权威支持的研究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比个别学者和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和小范围调查研究所获取的结果更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成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任务研究 篇五

成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任务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尤其是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SL),已由对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ness)的课堂模式研究,转向对学生为中心(Iearn-er-centeredness)的`课堂模式研究.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TASK”这个术语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中.

作 者:郭凡 张诗觅 尹海艳 作者单位: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刊 名:山东文学(下半月)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

6.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篇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数学教学的文化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先谈如何认识数学是一种文化,及其文化资源的内涵,然后试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联系数学史实、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欣赏数学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此相应的要求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有所提高。

一、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文化的含义很复杂,如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难怪有人说,“文化是个框,什么都能装”。那数学文化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提到:“一般说来,数学文化表现为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的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可见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新时代的教师应思考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渗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数学文化资源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括对高尚的道德、信念、人格的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的渴望;对幸福、信仰、人生价值问题的反思;对知识、科学、真理的求索;对客观现实、自然规律的遵循。概括地说要养成健康的人格,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默契的关系。数学学科的内涵十分丰富,功能极其全面。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可是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数学学科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教育素材。数学知识、学生生活、社会环境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数学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素材,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探究活动。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

(一)、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

数学上的每一个发现或发明,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某一种思考。数学教育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或发明的过程,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数学知识的源泉。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例如在几何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建立公理体系的思想对人类理性思维、数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在解析几何、微积分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儿创立的解析几何,介绍牛顿、莱布尼茨创立的微积分,以及在文艺复兴后对科学、社会、人类思想进步的推动作用;在有关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人类对数认识的过程,数学的发展和扩充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以及人类思维对数学产生和发展的作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力量。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产品质量的控制、市场销售的预测、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都与数学有关; “ 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艺术之美,化工之巧,火箭之速无不与数学有关 ”(华罗庚语)。数学文化的意义还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数学。

比如说让小学生学一点概率的知识,从而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必然性、随机性和可能性;再比如说函数的教学,首要的目的应是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因果关系,函数只是将这种相互联系用数学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更好地去研究这种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函数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展示并教会学生去寻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因果关系。

(三)、联系数学史实,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数学史的用处不仅在于历史公正的衡量每一个人,使得后人可能得到同样的称赞,而且还在于促进发展的艺术,而它的方法是通过有名的范例为大家所了解。数学史与人类的各种发明与发现、人类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人类的信仰相互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哲学,这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将影响学习者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数学教学应关注在数学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整体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领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领会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伟大成就,体验数学文化的底蕴。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介绍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数学史,体现数学学科的历史价值。例如: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方程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算书《九章算术》。祖冲之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七位,领先欧洲一千多年。秦九韶完善的中国剩余定理,国外落后了554年才由高斯建立。领先西方四五百年的数学成果,还有“杨辉三角”、朱世杰的“垛积术”。古埃及尼罗河经常洪水泛滥,摧毁地界,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几何学便源于这种“测地术”。航海事业的高度发展,天文学数据计算的需要,催生了能简化繁重计算的对数。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关于几何的一些历史”,“对数的发明”等等,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的介绍,足以向学生阐明,数学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唯物观。

正是通过介绍这些丰富的数学历史文化,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数学教育中多一些人文的关怀,让学生不但是未来的一个“科学人”,还是一个“文化人”。多年以后,知识可以忘却,但根植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将让学生受益终身。展示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四)、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文化的美学教育价值

数学美俯拾皆是:统一之美、简洁之美、对称之美、和谐之美、韵律之美、纯粹之美……。直线的刚劲,曲线的柔和,蝴蝶定理、黄金分割、勾股定理等的神秘,无不充满了数学符号的简洁、公式的流畅、推理的严密、证明的精湛令人赞叹不已的自然诗情画意[4]。

数学的美具有美的一切特性,不仅具有逻辑美,更具有奇异美;不仅内容美,而且形式美;不仅思想美,而且方法美、技巧美,简洁、匀称、和谐,到处可见。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其独特的外形美引人注目,它又与黄金数0.618、勾股定理关系密切,演变出一系列奇妙的性质,令人神往,成为数学文化的一段佳话。再如:徐利治先生把“孤帆远影碧空尽”当作“极限”的意境;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结合;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容数学上的“无界”概念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案例。难怪数学家莱布尼兹感叹:“音乐是一种隐藏的算术练习,透过潜意识的心灵跟数目在打交道”。正如喝白开水与品茶,感受是不同的。如果你只把数学当做一门工具,很可能是淡而无味的,而作为一种文化来讲,要慢慢地让学生有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感受数学之美,更是一个慢慢品味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数学美的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去认识、发现和感悟数学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泰州九龙实验学校的陈建教师在上《黄金分割》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黄金分割的应用。在播放国歌的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升旗的画面。在歌曲达到高潮(我们万众一心……)的时候。画面旗杆的对应部分出现闪烁的红点.这样。把歌曲中的黄金分割转化为线段中的黄金分割,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国歌的雄壮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

要实现数学文化的建设,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能够对数学文化有充分的感知。著名华裔数学家、国际数学的“诺贝尔”奖——费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说:学数学是要有一点气质的。我们的理解就是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出色的数学家都有着广泛的爱好。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也应该具有综合的、全面的能力和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出学科以外广博的知识系统。学生的认知过程各有特点,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有特别丰富的资源。可以阅读加强自身修养的书籍。这些书籍看似与教育、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长期阅读这些书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很有帮助,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促进作用。使得我们能做到教书又教心。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数学文化,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必须提高。

7.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篇七

一、新课程下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显突出, 而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 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重要组成和难以回避的内容, 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 帮助他们超越文化隔界, 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

在交际中, 语言的使用和意义的表达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听到别人赞扬时, 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在回答时所用的语言就不同。说英语的人一般说“Thank you”以示接受对方诚心诚意的赞扬, 而说汉语的人则往往要使用一些语句来表示“受之有愧”之类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 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 即语言的组织形式;二是使用规则, 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 用于不同场合, 如若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 或者违反当时当地人的社会风俗习惯, 既使结构规则正确无误, 不注意使用规则, 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从一定意义上讲, 语言是形式, 文化是内容, 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 英语文化是使用英语准确、得体的基础。因此在语言学习中, 一定要从文化的角度组织它, 了解它的使用背景, 掌握它的使用规则, 从而用获得的文化去感染语言。否则, 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二、新课程下利用现行英语教材, 培养跨文化意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对话、文章以及练习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的渗透, 其中有些文章则是专门讲解英语背景文化知识的, 如 Body Language, American English, Australia, New Zealand, A Freedom Fighter 等等。教师结合课文, 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有美国乡村音乐、摇滚乐;有中外影视名人名作、体育赛事和明星;有科幻作品;有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异同;有吉尼斯记录、文学艺术、新闻媒体、发明创造、幽默故事;有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克隆技术、宗教与文化、风速与习惯、历史与地理、道德与法制;还有古今中外文学名家名作名诗名画的介绍、著名建筑物欣赏等。

高中教材中有一则爱尔兰的故事, 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Most Irish people go to church every Sunday and the church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people’s lives. 意思是, 大部分爱尔兰人每个周日都去教堂, 教堂在他们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讲解这句话时, 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一点西方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 人民的宗教观念根深蒂固, 取名字都要赋予宗教意义。比如:John (约翰) , 宗教含义是上帝是仁慈的;Elizabeth (伊丽莎白) , 宗教含义是奉献上帝的祭品;Peter (彼得) , 宗教含义是耶酥十二门徒之一。在讲解“A Freedom Fighter”时, 通过文章的学习向学生介绍并讨论一下美国种族问题的根源以及黑人运动的斗争史, 再联系几年前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种族骚乱,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种族歧视的严重性。

教材中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词汇教学、语篇教学和听力教学中, 以达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终目的, 也相应地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培养他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交际交流的能力。

三、拓宽课外文化信息渠道, 引导学生开拓文化视野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文报刊杂志, 通过拓宽学生获取外国文化的信息渠道, 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留心积累有关知识, 这样既能多了解一些国外文化, 又能使学生扩大视野。例如在课外阅读中, 我们对一些英语小对话和一些小幽默记忆犹新。如当听到别人赞扬你时回答“No, no.”的笑话;在国外, 以中国的习惯见面就问:“Have you had your meal”和“Where are you going”的笑话;对话中询问外国人“How old are you”的尴尬和在上司和员工的对话中, 我们听到的都是直呼“Mr---”的随意的民俗习惯。这些小小的对话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差异的反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十分有效。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视听的教材, 如观看有关音像节目, 欣赏教学光盘和登录有关网站等一些现代化手段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综上所述, 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好语言。英语教师必须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 重视文化意识的渗透。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本族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提高学生在面对真实语境时自如地进行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进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8.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八

文化教学作为新《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时刻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

对于文化教学,我想从以下几点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二者密不可分。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不懂得文化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实际就是学习第二文化。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列举两个最简单的情景交际的例子:“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这句问话,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常用“No, thangks.” 来回答,而实际上被问到的人可能很饿,只是碍于面子才这样回答;而按照英语的习惯,如果需要,根本不用客气,直截了当的说出来即可。又如,当一个外国人夸奖你的小孩子时他可能说:“He is a clever dog .”你听后可能会不高兴,他怎能说自己的小孩子是一只小狗呢?其实,在西方,狗是忠诚、可靠、勇敢、聪明的象征,而在中国,狗却多含有贬低之意。 从上述两个例子来看,不了解某种语言文化,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并正确运用它。所以,对英语教学来说,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多指狭义的文化,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對学生进行知识文化的传授和交际文化的传授。由于交际文化直接影响交际的成功,所以其重要性尤为突出。我们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给学生重点导入称呼与介绍,问候与告别,询问与请求,道谢与答谢,称赞与道歉,以及与日常交际有关的各种西方文化知识。

三、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教学因素

任何教学内容都是用来表达其内存文化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使知识的教学最终落实到文化的教学上来。例如:我们在教学数字的表达时,有一段对话:Han Mei(一个中国小女孩)与 Mrs Hyde(一个外国老太太)互问年龄。 Mrs Hyde问Han Mei :“How old are you?”时, Han Mei回答:“ I’m twelve .”而 Han Mei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也问了Mrs Hyde同样的问题,而她得到的回答却是:It is a secret (秘密)。教材安排这样一个对话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话中的冲突来表现中西方交际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谈论小孩子的年龄是亲切和关爱的表现,而中国小朋友基于国人的交际习惯,认为对方问了自己的年龄,出于礼貌,也应该问一下对方同样的问题,可是此时她却犯了西方人的大忌。西方人特别忌讳别人问及他的年龄、工资等个人隐私。对于女士,尤其不要问及对方年龄、婚姻状况等。这样重要的交际问题仅安排在了一个简单的对话中,所以,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其亮出真相,让学生得以正确地理解、掌握和运用。

2、创设交际情景,激发交际兴趣,培养交际习惯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要想让学生真正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把这门语言放在一个模拟或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身去实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不具备一个真实的环境,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多的组织课堂内外的活动,为其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来运用语言。学生在这样一个情境中进行模拟训练,就会格外注意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把握交际要领,正确地进行语言交际。同时,学生在一个有着浓厚的语言氛围中学习,也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乐于交际的习惯。

3、英汉对比,了解差异

进行英汉对比,了解差异也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两种文化的不同有进一步了解,从而避免用语失误。针对教材安排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我们可以从称呼,打招呼,告别,作客,道歉,称赞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例如:在中国的交际中,当交际者听到别人对你、你的物品、表现以及与你有关的人或事情的赞美后,往往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做得还不够”,更有甚着说:“不好,不好。”中国人的这种过于自谦的态度往往给对方造成一种错觉:本来做地很好,怎么又不好了呢,让人不可思议。而在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是一种常用的交际习惯,而得到称赞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愉快地接受称赞并表示感谢,才是对对方称赞的最好答复。中西方交际的差别之大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种对比的方法,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时刻提醒自己在交际中要多加注意,不要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四、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开阔知识视野,全面掌握第二语言文化

我们说,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仅靠教材和课堂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比如看一些英语课外辅导书报、原汁原味的英美作品,甚至一些原版的外国影视作品等。它们当中都包含了深刻文化底蕴。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其中文化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全面掌握第二语言所包涵的真正文化内容。

十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掌握其语言实质,为学生熟练驾驭该语言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途径。英语教师要重视与搜集和整理与英语文化教学有关的知识素材的集,做教学上的有心人。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现代化的英语教学,培养出会讲一口纯正流利英语的优秀学生来。

参考文献

[1]新《英语课程标准》

9.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篇九

蓝旗中学 荣春凤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语文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里,尽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挖掘教材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要使学生能进入到文本光靠学生自身的反复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

1、诵读古诗。

穿越千年,回顾唐、宋、元、明、清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数不尽的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如今的冀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优秀古代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就如最简单的方式,教师可在课堂上先对整首诗歌的背景做一个大概的介绍,再给学生范读诗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精神的震撼。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人上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南宋诗人文天祥一生真实写照,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岳飞的《满江红》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再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缕悠悠痛失家国的愁情„„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无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特别是诗词的高潮部分应鼓励学生反复读,找感觉,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课堂的实践活动非常必要。如: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名句填空及古诗文书画作品,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是对学生的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

2、走进古文。

文言文也是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学古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了解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就必须了解人物及时代的背景。语文课堂上PPT的情景展示是一个非常生动有效的办法。学生们多半喜欢图片及人物故事,在讲述古文前,通过背景的了解,加强情感渲染,从而比较容易追随教师的思路走进文言文。对其中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现在相比较,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这些作品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其内涵方面都有很深厚的造诣。

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还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我们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

3、关注细节

书法与语文同属于国学范畴,二者关系密不可分,而汉字作为中学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符号,书写规范与否,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能否真正提高。书法是一个人个性乃至一段历史的诠释。平时应加强学生的书法训练。每次考试设计卷面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寻找心灵的契合点,阅读传统经典。

传统的教学等同于把书上的知识告诉学生,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新课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学生与作者契合点。

1、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诠释了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时代,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作品首先自己要了解作品,对重点的章节细心地体味。只有增强自身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作品介绍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前火热的电视剧非新版《水浒传》和《西游记》莫属,学生们更多的是关注电视,我就电视与原著不符的情节做了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读原著找不同,学生们也越发的好奇,积极参与。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学生与作者的契合点

中国的传统经典除人们熟悉的文学名著以外,不乏耐人寻味的古书典籍。有些人认为其内容太过深奥,不适合在青少年中推广,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让学生通读四书五经大可不必,但古籍中能联系现实的哲理名言是值得推广学习的。如《谋攻》选自《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兵家典藏,对于军人来说,作者在教他们如何打仗;和平年代,特别是中学生学《孙子兵法》当然不是学这个,而是通过孙子生平中一个个事例,发现探索孙子如何能成为军事家,他的“智”又体现在何处,这才是学生和孙子的契合点。目前海内外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已经远远超越了军事领域,渗透到了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教育领域。随着对中国传统的重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始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让学生了解孙子的为人,学习孙子的大智慧。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含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关注,需要每个学生的参与。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得以传承和发扬。

附个人简介:荣春凤 女,1980年6月出生,中学二级教师。现担任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任劳任怨,教书育人。曾在隆化县教育局组织的“八个一教学说课中获一等奖,教学论文中获一等奖”。曾获县政府嘉奖。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10.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篇十

晋师附小 陈宇娟

美术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吸收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民族文化会通过美术这样一个特殊的平台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孩子心中。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学生中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宏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做为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思考:如何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吸取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时代发展的新元素,让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的点滴想法。

如何能让学生爱上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让民族艺术大放异彩?学生在感受中华美术博大精深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激发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丰厚了文化底蕴,为文化的传承 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小学美术教学的特征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使学生在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中国美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需要我们保护、继承、宏扬。

我通过小学美术课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能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二、通过民族艺术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学会欣赏,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正确审美价值观。

无论是传统的彩陶工艺,灿烂辉煌的青铜工艺,享誉世界的陶瓷艺术,巧夺天工的玉石雕刻,威严神秘的石窟艺术,还是借物抒情的中国绘画,布局宏伟的宫殿艺建筑,妙造自然的园林艺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以及充满美学意蕴的书法篆刻等,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它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这些都将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中,更会是精神上的极大震撼。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

三、在美术教学中宏扬民族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的选择,将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鉴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对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提高文化内涵和个人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学生当中宏扬民族传统文化,使之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祖国未来发展壮大的需要。

中国美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始终与文化情景相联系。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美术文明,是祖先用辛勤的劳动,智慧的创造为后代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青少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主人翁,引导、激发青少年热爱、敬重、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激情是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宏扬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加深了认识,增加了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有效的促进名族文化的传承。

四、了解本土民族文化,重塑美术课堂。

1、结合民间工艺制作,了解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民间美术品种极多,剪纸、刺绣、泥塑、脸谱等,贯穿了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本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化由衷地感到骄傲,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我县小东中学将剪纸艺术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活动。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剪纸内容与技法与美术教育结合,开展剪纸艺术教学。现在,很多孩子都掌握了剪刻方法和技巧,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张纸便能创作出许许多多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剪纸作品。

2、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即把民族传统的各种艺术形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教学。学生在作品内容、选材、形式及制作的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中国审美感情的影响,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

五、给传统民族文化加入新元素,使美术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1、变俗为美,给民俗风格加入新元素。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格和民族文化,农村大多种植玉米、青稞、荞麦、大豆等农作物,这些作物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可以把这些常见的东西纳入美术活动课中来,根据农作物自身的颜色、质地进行创作,制作出了一幅幅别具特色的拼贴作品。另外,我们还在民俗风格上加入现代元素,如当地的民族刺绣,大多式较为传统图案,可以让学生加入更多的具有现代气息图案,绣出来的腰带有了新的特色。这些乡土乡风的手工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形能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同学们收获的是一种思想: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背景下,除了传承,还需要有创新精神。

3、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案例。以现今最有代表性的标志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为例。这个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标志,它不仅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而且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同时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传统图案设计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在现代设计艺术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1、乡土美术资源引进课堂,拓展学校美术课程的空间,将乡土美术资源引进课堂,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关注本土民族民间文化,引导学生确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拓展学校美术课程的空间,使得美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切合地方实际,同时也能让师生得到更多元的发展,无论是教师的课程开发、研究、教学能力,还是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动手实践能力、热爱家乡的情感等方面,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我们在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地域文化特点,通过对文化和艺术的本土挖掘→吸收融合→创造转化这种传承过程,实践美术教育传承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文化的传承。

2、在文化传承模式上,改变过去单一的由学校教育的师授学承的模式。

在教育过程中,把过去师生之间依附、依赖、顺从的关系改变为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反思的新关系,加强对学生认知方式、处世方式的培养与锻炼。教学中我认为,只有在正确的“文化观”的指导下,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艺术、认识文化。在传承模式上要充分利用网络、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物、社会实践活动、影视传媒、民间艺人、节日风俗等教育资源,从内容与形式和表现材料上改革创新。从文化传承、心智教化、创新能力等具有民族文化特制上下功夫,以培养学生“厚德载物”健全而开阔的心智,以及“自强不息”坚毅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将会成为美术教育者肩上的一项责任,如何正确引导,加以善材利用,我们美术教育者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做为国际化教学模式的今天,让孩子们学习了解认识民族文化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

11.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十一

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学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英语老师只是注重单词和语法的讲解,生硬得传输英语知识。许多学生不知Shakespeare为何人,不知Jimmy Carter是美国总统,不知Benjamin Franklin 是伟大的发明家。在2001年,文化意识作为一个教学目标首次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是英语教学的进步。但是很多老师对于如何开展语言文化教学仍然觉得困惑,那么该如何来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呢?

一、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素质问题,时间紧张问题,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意识的问题等。

教师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教师是保证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吸收的最重要的因素。尽管在师范学院都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但是由于大多数的英语老师都是在中文语言环境中接受培训的,所以对于第二语言的文化经验还是很欠缺的。因此很少有老师真正能在课堂上像语文老师那样,把课文的文化审美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的教学经历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高二牛津英语课文里的一篇Turandot。如果拿到这样的文章仅仅从单词语法篇章结构的角度去教授,文章的美就消失了。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去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作者和话剧本身的内容,学生的收获可能会终生难忘。我常常想,这也许就是很多人仍然记得我们小学学过的语文课文,而英语课文一学就忘的真正原因吧。作为老师,并没有能够让学生体会所学语言的文化之美,这是多么遗憾啊。翻阅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化的意识无处不在,比如,模块三第三单元的Lost civilizations,模块六第一单元关于单口相声,第三单元 Cultural differences等等。所以教师在教授第二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不能忘记其文化底蕴。

当然有些老师是有这样的意识的,但是会解释说时间有限。的确,走在应试的道路上,那么多的考试,那么多的练习。一学期还要完成那么多的单词讲解,语法训练。也有老师抱怨说社会环境造成了这样的现状,物质主义让教师不能一心扑在教学的研究上。这些问题都表明了英语老师的外语文化素质远不能满足新课程对于文化意识的要求。

二、改进英语文化教学的措施

针对上面所提出的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倡这样的措施。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专业,今年刚好是建党90周年,各地都掀起了红色学习热潮。我们学校也对年轻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教育,我觉得对于年轻老师来说确实起到了作用,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洗涤。为了克服时间的不足,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备好每一节课,因为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战地。当然,教师也应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一)充分利用教材,渗透文化意识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应当充分利用。我校使用的外研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每个模块有一个中心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不同,每个模块的对话和阅读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有利于我们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现行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语用意识,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创设模拟情景,展开交际活动,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如高中模块六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西方的一些娱乐形式,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并创设情景,让学生分组练习。

2.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高中英语模块九第一单元介绍了加拿大。通过网络,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加拿大的介绍和图片,结合课文,分类让学生们欣赏,引导学生了解加拿大。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喜爱加拿大哪一方面,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使得学生对于加拿大有进一步的了解。

3.对比中英谚语差异及传统节日,“以点带面”,逐步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当学到有关传统节日的模块时,我们同时搜集图片资料给学生讲解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由来及一些节日庆典活动,并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比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展开课外活动,学习文化知识

1.延伸课堂内容,进行话剧表演。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们立足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交际活动中揣摩具体情境中的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领悟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异域风情。

2.观看原声电影,听原声录音。原声电影和录音的文化信息量大,涉及生活面广,从中能发现大量的语用现象,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感性地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

3.适时地组织与英语文化有关的活动。如圣诞节那天,我买了一袋糖果及圣诞老人等小礼物作为奖品,举行圣诞知识竞赛活动,让他们用英文写出与圣诞有关的单词,列举并写出有关圣诞的一些物品如:圣诞树、圣诞袜、雪橇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过过“洋节”,增强感受。

12.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篇十二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渗透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 陶冶情操, 拓展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就是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必须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 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的教学,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 语言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就像汉语一样,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容也是极丰富的。有些词在短语中的解释就与其基本的含义大相径庭。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 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说, 汉语的“天生有福”, 到英国人那里就成了“生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 (born with a silver s p oon in one’s mouth) ;又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 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 而英语中“a lucky dog” (幸运儿) 的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

2. 文化渗透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

我所教的是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人都来自郊区或是农村, 父母亲大多数都是淳朴的农民, 所以这些孩子不可能从自己的家庭环境中汲取太多的文化素养。而他们生活的天地也很小, 活动的范围也很小,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视野很窄, 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能使这些孩子打开眼界, 帮助他们了解到除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天地之外, 外面的世界原来是那样多姿多彩和不同寻常。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 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3. 有利于活跃课堂

我们特殊的语言环境和特殊的人群, 只讲教材的枯燥乏味的英语课, 势必会让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而适当地导入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和穿插讲授一些英语成语谚语, 可以使我们原本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变得有趣味, 而且有利于英文文化背景的学习。例如, You can no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 (鱼与熊掌, 不可得兼。) Two is company, but three is none.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无水吃。)

二、怎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1. 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

我们所学每篇文章甚至每个单词都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如“blue blood”, 本习语译自西班牙语sangre azul, 在英语中译为“贵族, 名门”, 因为有些家族常用此来表示他们是纯西班牙血统, 而没有摩尔人的血统。因此在美洲殖民地时期, 上层社会的某些人觉得他们比别人高贵, 他们的血统也必然纯正, 发蓝。还有我们熟悉的月份英语单词, January (一月) 在古代罗马神话中J a nus被称为时间之神。从纪元前1世纪起罗马人把祭祀J a nus的节日和新年结合在一起, 为了纪念J a nus, 罗马人把正月称为Januarius (mensis) , 意含Janus之月, 英语借用了该词, 先写为Januarie, 后又改成January。February (二月) 得名于Fe b rua ria, 原来有29天, 这是天后J uno作为丰产神被授予的名称等。

这样通过不同的文化背景,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对英语课产生了兴趣。而原本就喜爱英语的学生通过英语文化的传授不仅学到了应掌握的知识, 而且从中了解了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 丰富了英语内涵, 同时, 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交流、运用英语的能力。

2. 让学生多了解英语国家概况

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 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诸如, 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 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打招呼时, 不明知故问 (如您在看书?) , 也不问别人是否吃过饭了 (除非您想请对方吃饭)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 Easter (复活节) , 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 , Mother's Day (母亲节) , Thanks Giving D ay (感恩节) 和Christmas Day (圣诞节) 等。

更多地了解了英语国家的基本国情, 将语言与文化同步进行教学, 不仅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还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记忆, 让学生了解了异国风情, 母语、英语互不干扰, 且真正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 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里。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只有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去,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这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13.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篇十三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忽视文化教学等问题,从语言、文化、教学的关系出发,通过自身在第一线教学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并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 语言 文化 中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类之间的信息与情感,帮助人们进行交际。而语言与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语言不仅仅是符号系统,它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运用不好语言。

一、语言、文化与教学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文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文学、美术等,而是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从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文化的范畴和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纪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正如L.A.White 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得反映文化,并将其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与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

(二)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反映。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抱着这个目的去进行英语教学。鉴于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没有对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个中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谈到中西文化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时间由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受到邀请为一种荣幸,一般都会按时赴约。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有关的时间。因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尊重,而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所有这些说明了,在日常学习中,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二)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文化背景知识。

实践表明,在语言难度小时,阅读英语作品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乏。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因为英语作品的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文化一般都比较熟悉,材料中词语的运用以及文章意义的表达都自然得体,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但是读者不一定了解这些文化背景,这就容易出现读者认识每一个单词,却不能理解文章意义的情况。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如在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 3中 Festivals 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英语节日的由来及一些节日的风俗,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节日比较。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尝试:

(一)词汇渗透。

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载荷量最大。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对相同的事物或经历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说“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的圣经中,龙却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学生所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中国人一般形容人笨用“猪”,而西方人却说as stupid as a goose。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却用“green with envy”表示等等。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已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内容应体现教材的本质内容,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沟通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推动教学展开。例如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美国人经常称赞别人,被称赞的人一般表现得受之无愧,当仁不让,与中国人的普遍做法迥异。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说明了美国人彼此之间表达意思直截了当,反映了美国人坦诚、直率的性格,(三)模拟角色。

模拟角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教师组织安排,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采用演讲、情景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由于大多数中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的英语的主要场合。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Body Language”,通过让学生表演来加深印象,更多的体会文化差异,并在课下让学生自己手机相关素材,进行对比补充,全面了解文化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外语原著和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来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和录像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鼓励学生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四、总之,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是变化的。

离开英语文化,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因而,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71~473

14.浅谈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 篇十四

建宁三中廖小玲

摘要:随着“文化教学”的观念逐步深入和人们对英语教学的认识提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教材,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对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对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学习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4,以下简称《标准》)则明确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标准》对文化意识的重视也正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的教学;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材,作为中学生获取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对文化因素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分析编者如何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以下简称NSEFC)教材是如何渗透对学生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

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教材有关文化内容的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在课外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建立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

根据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功能特点,文化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传递,可能引起偏差或误差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1-5册中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NSEFC必修阶段的五个模块25个单元所涉及的话题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体育、音乐、文化、科技、农业、卫生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学生祖国文化和其他国家。

(一)阅读篇章中的文化渗透

NSEFC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要充分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例如模块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的主阅读篇章摘自《安妮日记》,其中所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直接造成了犹太人遭受迫害的悲惨命运,而究其根源则可追溯到遥远的宗教历史。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知识,就无法深切地体会战争曾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无法理解安妮身上所焕发出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尽管身处险境却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对友谊充满渴望,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性充满信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对安妮的故事背景进行介绍,以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增加文化积累。

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NSEFC中模块二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阅读篇章中所展现出的场面非常具有代表性,文中描述了在上海浦东机场发生的一幕,作为接待人员的“你”被派往机场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参加会议的人们,结果“你”会发现,他们会面时的神态和身势语各异,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编者以一种最直观却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将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通过对比,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这种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

段,其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另外,NSEFC中模块二第二单元The Olympic Games以访谈的形式对比了古今奥运会的异同,还引入了与体育相关的希腊神话故事;模块三第五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则将读者带到了“真北方”的列车上,与两位中国学生一同游历加拿大的美丽风光;模块五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回顾了英联邦的历史,并且介绍了伦敦的名胜古迹。学生可以从这些融入教材的文化内容中,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并对目的语国家或其它国家现存的典型社会问题获得初步的认识。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跨文化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建立世界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听说训练中的文化渗透

NSEFC 中的听说训练部分也存在着很多跨文化因素。例如模块一第二单元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学生用书中的听力部分选取了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一个男孩 Buford 的自述,他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而他的老师Jane却是英国人,她用地道的英国英语将 Buford 的话复述了一遍。这两段独白给学生造成了听觉上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语言文化差异。又如模块三第一单元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练习册中的 Listening task 将日本的盂兰盆节,墨西哥的亡灵节,西方国家的万圣节进行横向对比,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让学生领悟到即便是来自不同地域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往往也存在着相同的思想寄托与情感需求,而他们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的方式却又都带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编者将各种功能交际活动的场景设计在真实的跨文化背景之中,让学生用英语参与,如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项任务、交换信息等。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听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指导学生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发展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应根据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做出适当的反应,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种相似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如,模块二第二单元 The Olympic Games 的练习册的Talking部分列举了希腊和美国有关健康身体的谚语:“To be happy you need to have a healthy body and a clever mind”;“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然后要求学生从汉语中找出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并谈谈自己是否同意这些说法。这种文化的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三)词汇学习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延伸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在NSEFC模块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开篇就点明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所存在的词汇上的区别,而后通过对话呈现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国人和美国人如何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同样的含义。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不仅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常见的意同形不同的词汇做了总结,还列举了许多被收入英语词汇的中国词汇,如:kow-tow(叩头), kungfu(功夫), tofu(豆腐)等。教师在教授此课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总结中文词汇中的外来词,不仅可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更可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培养的建议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是接受专业培训,学习英语文化课程,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英语教师还应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如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外国录像、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接触,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访问网站,与外国网友交流,让学生在直接的交流中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培养既

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高中阶段,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付丽芳,“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报告”,《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 年第 4 期;

2.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刘道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 1-5 必修 学生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5.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十五

1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1.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 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涵, 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由此可见, 外语教学也不能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如果只讲语言, 不了解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 那就很难准确地评价、得体地使用这门语言。胡文仲也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了解英美文化, 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 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 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

1.2 当前形势要求教学中导入文化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还强调外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并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很显然, 时代要求我们, 作为教师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基础语言的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 以便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及他们的风土人情, 使英语真正成为思想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工具, 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1.3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证明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

在我国, 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英语语言的知识讲授和训练为重点, 认为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掌握了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 就能自如地进行理解和表达, 而忽视了融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这也就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只重语言不重文化的现象。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没有认识到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 不具备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免疫力”。因此, 他们常常在语言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 形成交际障碍。

2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2.1 基础背景文化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基础背景文化的导入应包括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他族文化, 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Big Bucks the Easy Way”中的故事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立的国家, 自立的青年视依赖家庭和父母为一种耻辱, 同时, 父母也鼓励他们的孩子自立自强。教师在讲解了这些西方生活观念后, 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文章开头:Doing part-time jobs“might be a way to avoid the indignity of having to ask for money.”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也就更能体会作者在故事结尾时的诙谐和幽默。

2.2 词语文化内涵

词语文化内涵是指单个的词、习语、成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只注重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英语中也有许多如果不了解其来源就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的词语。这些间接影响词义的超语言背景涉及到这一语言的文学、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如学生看到这样的句子:“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会感到困惑。但如果学生了解eat no fish 和play the game 这两个短语的文化内涵, 其意思就很明确了。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 基督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 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惯, 因此eat no fish 表示“忠诚”的意思;而play the game中的game表示“比赛”, 比赛中必须遵守一定的比赛规则, 因此play the game 就表示“按规矩办事”, 引申为“办事公道, 光明正大”的意思。

2.3 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语言反映文化, 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的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 一种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种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正确掌握文化禁忌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中国人见面时常问:“你吃了吗”, “你去哪?”, 交谈中习惯于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等, 而这些在西方国家都是交谈的禁忌。此外, 在中国, individualism表示“个人主义”是贬义, 在中国更强调集体表现和合作精神, 而在西方, 则强调个人表现和竞争, 他们认为不愿意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 这就是文化差异, 即价值观不同的问题。这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会给英语语言的顺利交流与应用造成一定障碍。鉴于此, 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跨越或者是填平这些文化差异的鸿沟。

3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3.1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教师应成为恰当的文化内容的传授者和获取文化背景知识的促进者, 在教授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的文章时应首先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来理解课文的语义层面知识和英语民族文化的精髓。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必定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 最终使学生得心应手地使用英语。

3.2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教师可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收集或选择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 让学生通过实物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可以通过让学生看英语原版电影、录像、幻灯等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使他们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特定的环境中应用英语;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其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还可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 为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 让他们身临其境, 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3 通过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加深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

生活在中文文化氛围中的中国大学生已习惯用中国式的思维来对待一切, 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英语语言和进行中国式的语言文化交流。而另一方面, 英语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与我们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使我们的学生很难正确理解课本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并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深讲透。较为简便和直接的方法是:教师采取文化对比式的板书直接比较中英文的文化蕴涵差异, 并通过不同语言的使用环境和交流环境的创设, 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理解,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交流中所遇到的问题。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 还应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89.

[3]董银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56-60.

[4]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物业公司管理制度doc下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5.《一路花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