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毛泽东》万字观后感

2024-06-29

《走近毛泽东》万字观后感(共10篇)(共10篇)

1.《走近毛泽东》万字观后感 篇一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国庆前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关于毛主席的电影——《走近毛泽东》。该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之前,我只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真正知道了毛主席的伟大之处。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这也正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难,不管前面有没有路,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向前走,为了人民,为了新中国,毛主席在革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为中国,为中国人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电影中还有这样一个镜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不在意物质上的享受,甚至仍坚持战争时期那种近乎吝啬的节俭。一个国家的主席,却坚持要和平民一样的简朴生活,难道是新中国穷吗?难道新中国初期穷得主席都穿破衣服吗?当然不是。这就是毛主席的伟大之处,身居高位,心忧天下,勤俭治国,不屑虚荣。

电影里讲到,毛泽东只是一个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而已,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员,可是令这位师范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成为了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革命家、诗人于一体的全才,一个师范生后来竟只用笔杆子和自己的同志把蒋家王朝给打垮了,并且将中国缔造成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大国。这一切,都在昭示毛主席的伟大之处。作为北大的一份子,我们当今条件比毛主席当时不知优越多少,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借口不能为新中国的腾飞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呢?

看完《走近毛泽东》,了解了毛主席的伟大之处与传奇经历,我辈自当勤学苦练,为祖国崛起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2.《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二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一幕幕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受到极大震憾。

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xx的韶山冲。他8岁入私孰。这就是他的起萌学习,在那时他就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尤其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这些为他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毛泽东17岁离天家乡告别父母到x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他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永住直前。一天,他和几们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主席,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对他说:“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听完这些话,他们羞愧的同时更明白了主席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们奋力前进,直到顶点。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毛泽东的精神教育了我,鼓舞着我。

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范文五篇【二】

看完《走近毛泽东》纪录片后,我对毛泽东的第一评价就是“毛泽东,一个让世界都为之敬仰的伟人。”一个从x偏僻的小山中走出的石三伢子经过重重挑战,不断打拼,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诚然,他一辈子的追求都是发展,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每一步都是不断向前看,改革、发展是他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过程中艰辛步履的反映。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登山时,毛泽东的随从对他讲到“前方没有路了,再走下去天就要黑了”,毛泽东听完就跟旁边的随从说“你们是不是累了啊!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要往前走,不走回头路。”正是毛泽东这种不畏艰险以及勇于开拓的精神造就了他的一生。的确,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同时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成为走出这条路的第一人,前方没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出来,而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困难就不断地往后退缩,在困难面前低头生活,让困难把我们自己打败。就好像在我们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如果由于在这个专业方向的某个领域至今没有什么巨大的成就或者没有一些大的发现与创造就放弃对这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与学习,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爱因斯坦、不会有爱迪生、更不会有比尔·盖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以这个没有的方向作为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不断向前看齐,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直到我们得到最终自己满意的结果为止。这样不仅能够为我们国家,为这个社会创造先前没有的新鲜事物,而且还能够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完美的实现。

毛泽东在经过当日马日事变的旧址时,他坐在山前沉静了许久,他在回想在马日事变中的心酸与教训,感慨没有枪杆子的被动与悲哀,最后毛泽东悟出了只有用武装才能夺取政权,拯救这个将要破裂的国家。对我们而言,在经历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何处,经过思索后再探究出一条正确、有效的道路来引导我们走得更好、更顺利。

在外国访问代表团问及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逼上梁山”。成功在于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毛泽东通过详细地剖析中国社会的格局,认识到边远的农村是革命红军生长的适宜土壤,于是便以农村作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往城市进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取得了革命胜利。对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在我们处理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最重要的立足点,并不断把它坚持下去,就像毛泽东领略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革命思想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或计划来处理问题。

在毛泽东那个年代,社会环境固然恶劣,但他却依旧能克服社会环境带来的艰难,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一切事务的最前面,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然而,今天我们大学生处处皆有,却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富裕多了,个中缘由在于我们大学生没有一个真正向毛泽东那样不断向前看齐的决心与志气,没有向遇到的困难展翅搏击的勇气与毅力。毛泽东由艰辛求学路迈向困苦革命路让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榜意识,同样也警示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在困难中积极迎难向上,并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是毛泽东自小立下的言志,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我们不怕在人生路上走得有多么辛苦,但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真正值得我们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首次回到故居x韶山,他指着那些农具,说他仍旧记得那些家里的农具,小时候他就用这些农具帮家里干活。可见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挑起了家里的一部分担子,这也为日后毛泽东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基础,他是一名农民的孩子,他与农民有一种深深的情结。

毛泽东8岁就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喜欢那些古典小说,以及那些比较进步的书籍。随后,到他年轻时他不仅努力地学好文化知识,还不断地锻炼身体,在岳麓书院求学时,寒冬季节他用学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他就在雨中不断地往前奔跑。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不仅仅需要惊人的能力,更需要强健的体魄,毛泽东就是在求学以及革命的过程中以锻炼作为自己娱乐以及获得强健身体的首选方式。

在接见日本文化代表团时,毛泽东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本来是要当教员的”。他要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他常常沉浸在书香笔墨的世界,那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中南海卧室里的那张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他把那本二十四史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与批注。尽管病魔缠身,他还是用那双颤抖的手写下“1975年9月再阅”等字。最为重要的是他把“不读书、不看报”看成是国家党领导人的最大缺点之一。与此同时,一次雷击事件中,一些农民的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毛泽东他的怒火,反而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了国家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合理。这就是我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毛泽东时常建议革命者要学会使用笔杆子,这对于他本人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中,他写下了《论持久战》,引起了全球各界的轰动。回顾今日,太多的那些所谓“高材生”连一篇论文自己都无法单独完成,却要在网站上搜索摘抄。当日毛泽东用笔杆子打下了整个中国这块土地,由此可知,一只笔杆子的力量是何等的无穷。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去深深思考。有些大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那些字迹一点也不在乎,却不知自己写的字还不及一名小学生。

“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以及拒绝中央授予的大元帅职位等等毛泽东的这一切举动与言行让我们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与清晰的认识,在毛泽东的眼中,国家与人民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国家、人民他呕心沥血。

在外交上,晚年的毛泽东一贯亲切地接纳外国嘉宾,在饭宴上他给客人夹菜;与非洲访问团会面时他行非洲礼节;送客人时他目送贵宾渐渐远去才肯离开……“和”是他在外交上的首要考虑,在他心中一直相信外国朋友是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推动因素。此外,毛泽东尤为羡慕街道工作,他时常羡慕街道工作人员可以与群众打交道。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时常把人民挂在心头,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国家一切事务的最初出发点。对比今天的某些政府官员,他们显得无比的丑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驾驭在人民以及集体的利益之上,甚至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政府官员的应该具有的。

所以,我们要向毛泽东看齐,以他的优良精神作为我们的行动目标与指南,不断向前,加强自身修养,在没有路的荆棘中踩踏出一条光明大道,为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贡献,积极学习、贯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理念。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范文五篇【三】

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也许美好的明天是在痛苦后出现的吧!毛泽东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一个中央委员,最后成为xx,这一步步走过来,他经历了多少痛苦,我们这些晚辈又怎能完全体会?他指挥作战,英明神武,果断自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他做了多少贡献,直到现在,人们还难以忘怀,而他自己呢?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刻,从他脸颊上滚过热泪,我们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我们惊讶,但更佩服!

于是每当我们面对晶莹的珍珠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孕育珍珠的蚌和毛主席联想到一起。当初一粒沙子不经意进入蚌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它鲜嫩的生命。它日复一日的痛苦中包容着那粒沙子,最终把沙子变成自己体内最灿烂的部分,因此它成了一只高贵的蚌。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x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范文五篇【四】

一度,毛泽东耀眼的光环阻挡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知道一代伟人如果将他供入神龛,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崇拜而没有信仰。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使我作为一名观众将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

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

… …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范文五篇【五】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一幕幕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受到极大震憾。

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xx的韶山冲。他8岁入私孰。这就是他的起萌学习,在那时他就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尤其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这些为他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毛泽东17岁离天家乡告别父母到x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他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永住直前。一天,他和几们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主席,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对他说:“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听完这些话,他们羞愧的同时更明白了主席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们奋力前进,直到顶点。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毛泽东的精神教育了我,鼓舞着我。

3.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三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的一户农村家庭里,小时候和其他农村孩子没什么两样。他八岁时,在村里的一所私塾里读书,可他对先生讲的四书五经根本没什么兴趣,而对一些现代文选爱不释手。毛泽东在17岁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成为他以后领导人民解放中国的指导思想。

1945年,全中国爆发了一场解放战争。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说:“只要控制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就能赢得全中国。”而毛泽东却说:“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能赢得全中国。”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说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表明了两位领导人的不同走向。事实证明,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用小米加bu枪的落后装备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这一场武力、财力和装备都很悬殊的战争,为解放中国做足了信心,也为今后的战争做了最好的铺垫。

影片除了表现毛泽东正确的领导和特有的军事作战外,还披露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却被毒蛇咬死而痛哭,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关心人民生命安全的真实写照。

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激情、智慧、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并且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展现了他为人和善却不失原则的处事风格。

人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悲哀与不舍,非常旷达,甚至还幽默的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不变的真理,但有的人的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与鸿毛,毛泽东的死就是重与泰山的最好写照。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

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

4.电影《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他一生写下的诗,不计其数,他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不过,在早期革命挫败的时候,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在湖北武汉八七会议,他认清了另一个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并领导了革命军发动了秋收起义,改变了中国共产党被动挨打的局面,并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根据地”!正是这方信条,最终引领了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我在老师的陪同下,观看了一部描写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毅然地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虽然只是播放了前半段,不过,还是让我对毛泽东有了更深的了解。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村。幼年的毛泽东也是和普通的农村一样帮着父母做农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的身上,慢慢多出了那个年代的人所不具有的一种意识——反抗意识,由于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乡里乡间都认识了他,并起了个乳名,“石三伢子”。8岁的时候读于南岸私塾,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在毛泽东17岁那年,带着求知的愿望,他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为了广交好友,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的期间,他用“二十八画生”到处宣扬自己交友之事。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就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青年的毛泽东和千千万万爱国学子一样,从小就看到中国因为贫穷与落后,人民愚昧与无知,外受列强的蹂躏,内部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所以他从小立志要解救中国,使中国强大起来。

在校期间,毛泽东创立了“新民学会”,1921年,毛泽东参与了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开始了他人生的伟大篇章。革命之路是用荆棘铺成的,在革命的路上自己的爱子毛岸英和妻子杨开慧都为中国的伟大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把毛泽东“逼上梁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每当外国使节来华的时候,都会问毛主席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会站出来领导中国革命?每每这时,毛主席都会回答:我也是被逼的,那些反动派到处杀人!人民的苦难,使一个从没想过要领兵打仗的人担负起了人民的委托。在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运筹帷幄,废寝忘食,终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头上的三座大山。他的前半生是革命的半生,奋斗的半生,是为解放全中国而不断努力的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但毛泽东依然过着和革命期间一样艰苦朴素的生活。毛泽东的一生都是一个强者——爬过雪山,越过草地,踏过风腥雪雨,最后登上天安门城楼。他的这些成就与其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坚信革命必会成功,在胜利的时刻又不被成功冲昏头脑。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作为90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当今时代,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

5.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篇五

首先,他是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伟人。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参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为这个党的建设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农民占人口80%以上的国家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两个先锋队”,这个不容易。为此,他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开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提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提出反腐倡廉的问题。

第二,他创建了人民军队,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要求支部建在连上,主张打人民战争,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战术。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提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和巩固的国防。他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军事家。

第三,他通过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领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创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为后来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历史的基石。

第四,他确立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这里有三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打掉了斯大林的怀疑,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不可小视。有人说如果没有抗美援朝就可以解放台湾,这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美军第七舰队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就立即开进台湾海峡的,而不是中国宣布抗美援朝以后才开进去的。

二是两弹一星。如果当初没有下决心搞,今天我们还搞得起来吗?人家还会让你搞吗?

三是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体系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能够循环,什么都能够制造,有螺丝钉,也有机床,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不需要依靠别人过日子,不用看人家的眼色行事。当然,这种独立是无奈的,也是不完善、不全面的。

其次,他是影响中国文化的大家。

第一,我们知道,他是一个诗人。毛泽东的诗词也充满了虎气和猴气。如早年的《咏蛙》诗:“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

离开韶山冲的时候,他改写的诗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到了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于是又写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结论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到陕北,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新中国成立以后,则是“换了人间”!

6.《走近毛泽东》万字观后感 篇六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登山时,毛泽东的随从对他讲到“前方没有路了,再走下去天就要黑了”,毛泽东听完就跟旁边的随从说“你们是不是累了啊!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要往前走,不走回头路。”正是毛泽东这种不畏艰险以及勇于开拓的精神造就了他的一生。的确,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同时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成为走出这条路的第一人,前方没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出来,而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困难就不断地往后退缩,在困难面前低头生活,让困难把我们自己打败。就好像在我们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如果由于在这个专业方向的某个领域至今没有什么巨大的成就或者没有一些大的发现与创造就放弃对这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与学习,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爱因斯坦、不会有爱迪生、更不会有比尔·盖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以这个没有的方向作为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不断向前看齐,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直到我们得到最终自己满意的结果为止。这样不仅能够为我们国家,为这个社会创造先前没有的新鲜事物,而且还能够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完美的实现。

毛泽东在经过当日马日事变的旧址时,他坐在山前沉静了许久,他在回想在马日事变中的心酸与教训,感慨没有枪杆子的被动与悲哀,最后毛泽东悟出了只有用武装才能夺取政权,拯救这个将要破裂的国家。对我们而言,在经历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思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何处,经过思索后再探究出一条正确、有效的道路来引导我们走得更好、更顺利。

在外国访问代表团问及毛泽东的革命经历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逼上梁山”。成功在于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毛泽东通过详细地剖析中国社会的格局,认识到边远的农村是革命红军生长的适宜土壤,于是便以农村作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往城市进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取得了革命胜利。对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在我们处理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最重要的立足点,并不断把它坚持下去,就像毛泽东领略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革命思想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或计划来处理问题。

在毛泽东那个年代,社会环境固然恶劣,但他却依旧能克服社会环境带来的艰难,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一切事务的最前面,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然而,今天我们大学生处处皆有,却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更何况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前富裕多了,个中缘由在于我们大学生没有一个真正向毛泽东那样不断向前看齐的决心与志气,没有向遇到的困难展翅搏击的勇气与毅力。毛泽东由艰辛求学路迈向困苦革命路让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榜意识,同样也警示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在困难中积极迎难向上,并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这是毛泽东自小立下的言志,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我们不怕在人生路上走得有多么辛苦,但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真正值得我们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首次回到故居湖南韶山,他指着那些农具,说他仍旧记得那些家里的农具,小时候他就用这些农具帮家里干活。可见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挑起了家里的一部分担子,这也为日后毛泽东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基础,他是一名农民的孩子,他与农民有一种深深的情结。

毛泽东8岁就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喜欢那些古典小说,以及那些比较进步的书籍。随后,到他年轻时他不仅努力地学好文化知识,还不断地锻炼身体,在岳麓书院求学时,寒冬季节他用学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他就在雨中不断地往前奔跑。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不仅仅需要惊人的能力,更需要强健的体魄,毛泽东就是在求学以及革命的过程中以锻炼作为自己娱乐以及获得强健身体的首选方式。

在接见日本文化代表团时,毛泽东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本来是要当教员的”。他要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他常常沉浸在书香笔墨的世界,那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中南海卧室里的那张床记录了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书香生活,他把那本二十四史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与批注。尽管病魔缠身,他还是用那双颤抖的手写下“1975年9月再阅”等字。最为重要的是他把“不读书、不看报”看成是国家党领导人的最大缺点之一。与此同时,一次雷击事件中,一些农民的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毛泽东他的怒火,反而根据进一步调查,了解到了国家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合理。这就是我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毛泽东时常建议革命者要学会使用笔杆子,这对于他本人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中,他写下了《论持久战》,引起了全球各界的轰动。回顾今日,太多的那些所谓“高材生”连一篇论文自己都无法单独完成,却要在网站上搜索摘抄。当日毛泽东用笔杆子打下了整个中国这块土地,由此可知,一只笔杆子的力量是何等的无穷。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去深深思考。有些大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那些字迹一点也不在乎,却不知自己写的字还不及一名小学生。

“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以及拒绝中央授予的大元帅职位等等毛泽东的这一切举动与言行让我们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与清晰的认识,在毛泽东的眼中,国家与人民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国家、人民他呕心沥血。

在外交上,晚年的毛泽东一贯亲切地接纳外国嘉宾,在饭宴上他给客人夹菜;与非洲访问团会面时他行非洲礼节;送客人时他目送贵宾渐渐远去才肯离开……“和”是他在外交上的首要考虑,在他心中一直相信外国朋友是我们国家不断前进的推动因素。此外,毛泽东尤为羡慕街道工作,他时常羡慕街道工作人员可以与群众打交道。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时常把人民挂在心头,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国家一切事务的最初出发点。对比今天的某些政府官员,他们显得无比的丑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驾驭在人民以及集体的利益之上,甚至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政府官员的应该具有的。

7.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篇七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此时的教室,寂静却又气氛澎湃。座椅吱呀的声音,空气穿过鼻腔的声音,还有,那另所有人都如此专注的独白。我们都将思想集中在眼前的屏幕上,以虔诚的心沉浸于毛泽东主席的升平。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眺望古今。我只想用“浪漫”两个字来怀念伟人。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论是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还是老年时代的毛泽东,都在以其卓尔不群的方式书写传奇。但其人生却又留下了太多的矛盾给后人揣摩,“七分功三分过”似乎也不是你我想要得到的答案。借用《双城记》中的一段话:

这是一个伟大的人,这是一个平凡的人。

这是一个善良的人,这是一个暴力的人。这是一个骄傲的人,这是一个谦虚的人。

······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停信步” 毛泽东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但是,后人对毛主席的评价,似乎永远有失偏颇。那么,站在巨人的脚下,我只说我们目所能及的。

当我们观看《走进毛泽东》,走进他作为一个卓越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天地,去细细品味感受,我们会一次又一次震撼,心中涌起对伟人无比的崇敬之情。

在硝烟和炮火弥漫的背后,也有更大的真实:“伟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因此,了解伟人也首先应该从“作为人”这个基本特性入手,这样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有真实感,更能打动观者的心,更能让人接受。

臆断毛泽东其人,为政似朱元璋秦始皇,诗词偶如曹操,这些都很可理解,但有一个唐朝诗人对毛泽东诗词的影响似乎更大,这就是既非帝王将相,又非政坛沙场风云人物,只活了二十七岁的一介书生李贺。“一唱雄鸡天下白”源于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前者在平仄及炼字上比后者更佳),“人生易老天难老”或“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是出自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李贺与毛泽东都是既不信鬼神或藐视鬼神,而诗作中却充满了鬼神之气的矛盾人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摘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作为一位革命活动家,毛泽东的一生跨越了近现代中国近60年的历史。他不仅是社会活动家,而且是思想家。在这60年间,他频繁地写作,不停地演说。在火车上,在中南海的家中接见外宾。游历中原8省市。为中国今日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定。毛泽东,近百年来,就是中国的骄傲,他的每件事都使人们不能把他忘怀。其中,他的博学、智慧、心胸、淳朴,还有平凡中的伟大,都把我深深地震慑。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主席,名誉和地位都是无比显赫,但他的生活,不论衣食住行,还不如我们现代一个普通人。毛主席的祖墓,除一块简陋而又不能再朴实的墓碑,别无他物。有的只是那一坯黄土和山上的碎石落叶。连一个普通家庭的祖墓都无法相比。主席的卧室,一床、一桌、一椅,唯独显眼的也只有主席的父母遗像。床上,几乎有一半都放了书,这样不知疲倦的学习,不停的批注,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法估量价值的精神财富。晚年的简朴生活,努力学习,埋头工作都深深打动了所有人。

8.观看《走近毛泽东》有感 篇八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这的确是对毛泽东最精辟的概括。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激情、智慧、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并且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展现了他为人和善却不失原则的处事风格。毫不夸张的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能深深打动每一个人的影片。以前也看过很多描写毛主席革命岁月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没有哪一部能够这样鲜活的塑造出有喜怒哀乐的真实毛泽东。影片开头的湖光塔影、摇滚乐传达出一种新时代青年的情感,正如毛主席曾宣称自己是:“有个性、有猴性、有虎性。”影片中毛主席的率真、无畏不正和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吗?率真:他不仅是

一位威严的领袖,还是一位坦率而可爱的长者,与我们的爷爷没什么不同:游泳之后光着膀子同群众见面,吃饭的时候也会“咂吧”嘴,给客人让烟、布菜,累了也会坐到土坎和铁轨上;无畏:他不畏国民党,敢说“两个太阳”,不畏苏联,主权问题决不让步;不畏美国,“paper tiger”既幽默又一语中的。不论在解放前还是建国后,毛主席都是一位廉洁朴素,关心民众疾苦的人民公仆。我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了真切的感悟。观众一次次的因片中的有趣情景而发笑,但当影片谢幕时,大家都在深思,还有人的眼中噙着泪光,确实,很久没有这样发人深省而感人的片子了。

本满心以为,中国一代伟人即使不能英俊潇洒,至少也应该风流倜傥。可是那影片中的他却是那么平凡:少年时,一副只会舞文弄墨的书生模样;青年时,是个浑身衣衫褴褛的平凡革命者;中年时身为主席却身穿大黑棉袍,破例外戴个大帽子;老年时,却摇身一变成了脖戴红领巾,拳打沙包的老顽童。

这些形象,让我明白毛泽东是平凡的,但伟大却往往寓于平凡之中。

毛泽东是伟大的,他的一生无比辉煌,这些辉煌壮丽则表现在他那超乎常人的军事才能和革命意志。

或许,也有人会问我,“他哪伟大?”请试想一下,一支只有1000多人队伍的领导人,在风雨飘摇,恐怖黑暗的政治局势中,完成了国土统一,政权独立的艰难任务。他不伟大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伟大的结果之中必定藏有伟大的历程。

让我们追根溯源,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趁热打铁的秋收起义随即发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以农村攻打城市的战略方针,又用三大纪律,八大注意教育红军。在反“围剿”战斗中,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如此优越的军事才能,放眼古今,可算屈指可数,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党完全抛弃了毛泽东军事路线后,他仍不屈不挠,于遵义会议中,一举挽救了党,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他都经历,而且都熬了过来。将革命的火种撒遍十一省,撒遍大江南北。在最困难时期,毛泽东又带领解放区任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们无不体现着一个凡人的伟大。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大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好,也有发展到对抗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解决。他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目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十分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建设事业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对外政策方面,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9.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篇九

影片中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对当时国内的进步思想抱有好感,常常借阅相关书籍,无意中为日后的革命精神打下了基础。毛泽东十几岁时辍过学,只身离乡求过学,并转过多所学校,原因是他认为学校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由于家境不宽裕,他最终在湖南师范就读。在学习期间,他创立进步社团,到岳麓书院读书,到湘江游泳,学习古典和进步文化等等为毛泽东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经历放到今天来看,也是不寻常的青少年时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人的原因。他们当时有了在今天看来到而立之年才有的经历。在这里我不得不说说今天教育的失败,学生们只知道试题和课本,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课堂(至少在上大学之前),到了二十岁也没有成年人的心智。就目前来看,以现有教育方式是教不出来下一个毛泽东的,恐怕半个都难。

中年时的毛泽东与中国的腐朽做斗争,为中国革命倾注全部,早年亡妻还有后来为革命牺牲的五个亲人。1957年毛泽东有这样一首词: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羞,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水顿作倾盆雨。

从中不难感受到毛泽东对妻子的深厚感情,但其中并没有哀怨,因为是“忠魂”,表明这是一个革命家应有的态度和人生。我想,在毛泽东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时,他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为革命牺牲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革命本身就会流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表现的不止是面对困难时的实事求是,放眼全局冷静的思考,更是一种从小经受砺炼而具备的坚韧不拔、决不气馁的人生观的自然流露。革命初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观点,摆脱围剿时“四渡赤水”的惊人举动,不可能是毛泽东某日醒来后的突发奇想,这些都是个人能力长期积淀而来。

毛泽东晚年对人说起过自己的人生志愿,那就是当一个普通教员。他一生都不用枪,他只用手中的笔与侵略者和反动派手中的枪做斗争。这一点让我感怀颇深,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在民族危亡时起身革命,遭到反动派屠杀时才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是被逼出来的,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把自己手中的笔杆子换成枪杆子。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仁大爱”的境界吧。

10.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篇十

语言与传播学院外语1002严慧玲10321043

毛概课上,我们观看了《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曾经的我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偏向于看到他的错误,但随着对历史了解的深入,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偏见。后来看到的是他秋收起义的英勇,农村包围城市的智慧,“枪杆子出政权”的豪迈和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杰出军事才能。看了这个纪录片,我看到了更生活化,更加亲切的毛泽东。我对他--中国革命伟大领袖,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也更加尊敬与敬佩。

这部纪录片记叙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让自己名垂青史。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地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就是少年的毛泽东,他写下了给父母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然后离开了家乡在外求学。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他在外餐风露宿,毫不退缩。他坚定的志向,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志向,这也是他后来成为一代伟人的基础。想想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依赖,不坚定的意志,脆弱的心灵让我们必须向伟大的毛主席学习,学习他的精神意志。

还有一个地方是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何尝不是凭着这种没有路也要走出来的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三年饥荒时期,年迈的毛主席陪着全国人民一起受苦受难。他固执地拒绝吃自己最爱吃的红烧肉,到最后全身都浮肿了起来,身边的人看不下去心疼得求他为了国家和人民好好照顾身体他才肯吃肉。儿子女儿过来他

也不肯给他们吃,他说他是主席,他是为了人民才要好好保重自己,而孩子需要跟人民一样受苦。这个地方也让我想起了毛泽东多灾多难的几个孩子。流亡在异国吃尽苦头,而身为主席的父亲心系国家和人民,从来不偏向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十分严格。这个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的主席让我感动,让我敬佩。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就是这样一个伟人,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开拓明天,这样一个慈祥的老人,这样一个高尚的伟人。

纪录片里虽然没怎么涉及毛主席的文采,但是一直以来我都很佩服他的文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骄傲,他,伟大的诗人就有这个骄傲的资本,一生写下无数伟大的诗篇。

虽然他晚年犯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但是他的初衷也是为人民谋福利,只是用错了方法,加上小人的从中作梗。他是人不是神,是人就要犯错,但是错也掩盖不了他伟大的人格和才能。

上一篇:员工录用管理制度下一篇:中考写景状物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