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

2024-08-10

秋水-教案(共10篇)

1.秋水-教案 篇一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贻笑大方”“殆”等词语。

2、了解“非……则……”“见……于……”两种固定格式。

教学难点

1、理解河伯对海深弱的那番感叹。

2、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分小组翻译课文

学生利用工具书采取小组内合作的方式翻译全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任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

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六、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七、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八、板书设计

秋 水

课文翻译(两段)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

河水之多一样吗?

2.《秋水》公开课教案 篇二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3.秋水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20.《秋水》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背诵全文

4.理解课文的寓意,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读准字音节奏,熟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 解题:《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标题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意思是秋天的洪水。

二. 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见《点拨》第141页

三. 结合书下注解和《点拨》,给下列字注音,并了解其意义:

泾:(      ):自流的水波  澹     ):水边

渚:(      ):水中的小块陆地。 仲(     )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旋:( ):转过 殆( ):危险

四.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泾流之大。    “泾”通“径”,径直

2.不辩牛马。    “辩”通“辨”辨别 区别

五.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六.当堂练习:

1.填空:

(1)《秋水》是一篇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名____,____中期____国人,著名____家,____家。是__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一同被世人并称为“____”。

(2)《庄子》不仅是一部论述精到的________,而且也是一部文采绚烂的________。是__家经典之一。具有________的艺术风格,今存三十三篇。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泾流(      ):________  两澹        ):________

渚崖( ):________ 则殆矣( ):_______

3.找出文中含通假字的两个句子,并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文句,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一课时的作家作品和生字通假字。

二、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三、对照书下注解和〈〈点拨〉〉,疏通文句。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1.词语:

时:按时       灌:注入        于是:在这个时候        以:认为        美;美景

尽:全部     东行:向东走     至于:到达        东面:面向东,东:向东,朝东

端:尽头   始:才      若:传说中的海神名    闻:听说 知道     以为:认为

若:及 比得上    谓:说     且夫:况且 而且    闻:听说   少:认为…… 少

闻:学识    轻:认为……轻      者:……的人          始:起初,开始      孚:不

子:你 ,对对方的尊称    穷:穷尽     殆:危险    长:永远 ,长久   见笑:被耻笑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2.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

闻道百:听说,知道,动词

闻 且夫吾尝闻:听说,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

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孚信:开始,起初,名词

3.古今异义:

至于 古:到达 今: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 古:面朝东 今:东边

河     古:黄河 今:泛指一切河流

4.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时:名词活用为动词,按时

顺流东行    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朝东

天下之美    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景

5.特殊句式:

(1)莫己若:倒装句,即“莫若己” :无人能比得上自己

(2)我之谓也:倒装句,即“谓之我也”: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状语后置句,即“吾长于大方之家见笑”: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四.脱离资料,用自己的话准确翻译全文。

五.当堂练习:

1.选择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秋水时至 (按时)             百川灌海(注入)

B. 泾流之大  (直流的水波)     两邃狙轮间(水边)

C. 东面而视 (东边)       不见水端 (尽头)

D.闻道百(听说)           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 少  )

2.翻译重点句子: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

(3)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________________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理复习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若  闻

古今异义:

至于  东面  河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理解课文,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二、熟读课文三遍。

三、结合《点拨》第141页(三),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和中心思想。

四、结合《点拨》第141页(四),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五、人物形象分析:

课文通过对河伯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河伯这一鲜明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骄傲自满,但是善于思考和自我反省。

六、后世由本文引申出的两个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七、背诵课文。

八、当堂练习 :

1.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文中写黄河水流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河伯善于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本文蕴涵的道理,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的自知之明是可贵的,但随后的妄自菲薄并不足取。

B.人应该正确评价自己。

C.看到他人的伟大,才会感到自己的渺小。

D.学,然后,知不足。

4.你知道出自文中的两个成语吗?请写出来,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水-教案 篇四

<<秋水>>教案设计一例

郸城一高赵新立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 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 理解本文寓意,5、 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二)、基本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 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 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 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 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4、 集体朗读,思考:

(1)、 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 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 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省略介词“于”、“以”等:

例: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聊斋志异促织》

**同学们,你还能找到相应的例子吗?

四、延伸阅读:

惠子相梁

《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gR,子知之乎?夫gR,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gR过之,仰而视之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我邪?”

读文回答:

〈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二〉、小组讨论: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5.《秋水(节选)》教学实录 篇五

(教师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自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只看原文读,了解大意,标出疑难;第二遍,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尝试解决疑难;第三遍,总结自己在本次阅读中最大的收益。在此基础上,师生进行了十余分钟的阅读交流。)

师:在许多中国文人心中,一直珍藏着一轮明月,它绽放着别样的美丽,这明月,就是庄子——一位最富浪漫诗情的哲学家。我们今天学习的《秋水(节选)》,就是庄子著作中的·一个著名的片段。

学习古人的文章,句读是第一关。我想通过这种方法,看看同学们自读的情况。

(教师投影展示无标点的课文,学生朗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感觉同学们都已经做了比较认真的预习。下面,老师再提几个问题,看看大家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请问:这则短文主要阐释什么道理?

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不能局限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否则就如井底之蛙!

生: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

师:很不错啊!再来看几个句子,请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投影显示)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顺流而东行

3.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4.我之谓也

(师随机指几名学生回答,解释均无误。)

师:看来,庄子也不过如此,这篇课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同学们半个小时的预习就轻松解决,这堂课是不是可以结束了?

(学生笑)

师:但是,老师在读课文时遇到一个问题,被一个字困扰了很久,即“河伯始旋其面目”中的“旋”字,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是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呢?

生:旋转。

师:不错,课本上是这么解释的,那还原至句中说河伯“旋转面目”合理吗?

(学生似若有所悟,片刻,学生发言。)

生:说河伯“旋转面目”确实不合理。因为北海在黄河前方,河伯如果要对海神说话只需向前直视,没有理由转过头去。

生(反驳):也许是他不好意思面对海神才转过头去的呢!

生:那也不行。面对听众说话是基本礼仪,凡人尚且知道,河神更不能如此不懂礼貌的!

(生笑,师亦笑。)

师:两位同学根据生活常识来推断词义,这也是一个好方法。我们语文学习主要还应该从语言着手来理解内容。《古汉语字典》中的“旋”有哪些义项呢?

生(学生快速翻查):有三个——转、归和随即。

师:我们不妨将这三个义项套人句子验证验证——是河伯“随即”了面目吗?河伯“归”了面目吗?河伯“转”了面目吗?

生(笑):都不好。

师:那怎么办呢?

(生思考)

师:刚才那位同学把“旋转面目”解释为“转过头去”,大家注意到了吗?我们是不是先把“面目”的意思弄清楚?

生(顿悟):“面目”应该指面貌神情,比如“面目可憎,面目全非”。刚才同学说“转过头”是可以的,但“面目”不能解释为“头”。而“旋其面目”要解释为“转过表情”就不合适„„

师:你的意思是说,根据上下文搭配关系,“旋其面目”中的“旋”不适合作“旋转”解,否则就会出现“转过表情”这样不通的说法,是吗?

生:是的。

师:那么,既然“面目”指“面貌表情”,那“旋”怎么解释才好呢?

生:“旋”翻译成“改变”好!

生(多数同学赞同):是河伯改变了神情!

师:你们和一些专家学者所见略同啊!请看(投影显示)——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河神才改变脸色”。

刘建国、顾宝田《庄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将此句译为“河神开始改变神态”。

师:河伯为什么要改变神态呢?

生:神态改变是因为心态改变了。

师:改变神态前的河伯是什么样的心态呢?看看原文,有没有体现他改变之前的心态的句子。

生:“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喜洋洋嘛。

(生笑)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句。

(学生读,师指导学生再三朗读,要求读出“得意洋洋”的语气。)

师:那么,河伯是否有理由得意呢?

生(齐答):有!师: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齐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师:九曲黄河,雄浑跌宕,浩浩荡荡,他确实有资本洋洋自得。不过,这种得意似乎没有持续多久。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他改变了自得之心呢?

生:见到北海之后,河伯“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自惭形秽。

师:河伯是怎么说的呢?

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师:如果河伯不去东海,他会怎样?

生:始终自以为是。

生:会成为井底之蛙,被大方之家耻笑。

生:如果不见识一番大海,河伯将会始终以为自己是“天字第一号”呢!

师:同学们,海神是大方之家吗?

生(七嘴八舌):不是,还有比大海更大的,大洋,天空,宇宙„„

师:让我们看看海神若在听了河伯感叹后的一番话吧(投影显示):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学生齐读,了解大意。)

生:海神的确不是最大的,但他所见更多,视野更宽,因此,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这也是大方之家啊。

师:这段话除了能够表明海神的“大方”,我们是否还能领悟到其他道理呢? 生:小与大其实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但天地与比它更大的相比则是小的。

生:我觉得,大与小之所以存在,其实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大。

生:小与大是相对的。同样,所有的伟人、智者也都是相对的。我们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狂妄自大,而我们也会因此更加伟大。所以,我觉得庄子才是真正的大方之家!

师: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庄子思想的深刻,他有着我们目前还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着我们还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许多人研究庄子,评价庄子,在众多评论中,我最喜欢这句(投影显示):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庄子是一位传奇大师,《秋水》只是我们呼吸到的庄子的一缕芬芳。想要沐浴其中,请同学们多阅读庄子的相关作品,拥有自己的远见卓识后,你将会唇齿留香啊!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315101)对话

邓彤(以下简称“邓”):这节课可概括为:一个词——“旋”,一句话——“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一种比较巧妙的设计,我想,你在备课时一定费了些心思吧?

郑晓刚(以下简称“郑”):对于《秋水(节选)》的教学,我一直心怀忐忑。从本质意义上讲,庄子的文章应该属于哲学范畴。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教学哲学文章,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几次《秋水》教下来,都感觉不够理想,最大的困惑有两点:一是针对这篇课文,该教给学生什么;二是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进行教学。

邓:教什么与如何教,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两大核心任务。这个问题太大了,一时难以说清楚。我们不如结合这节课的特点,把话题定位在“语文自读课教学应该‘教什么’与‘如何教”’上,如何?一堂成功的课,最基本的一条是:这堂课你究竟想教给学生什么?所以,请你先说说是怎么解决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的。

郑:一般来说,这篇文章学生大体上都能够读懂,读完课文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懂得“做人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道理。这样的体悟,学生是很容易自行获得的。如果这时教师的教学依然停留于学生认识水准上,教学定是索然无味的。

因此,我试图再深入些,使节选的课文更加符合庄子的思想的本意。但是,庄子的《秋水》主要是宣扬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对此,学生又是很难理解到位的。而且,过分纠缠于这些内容,会不会把语文课上成庄子哲学思想研读课呢?

几经思考,立足课文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认识程度,我把教学内容落在了这个点上:河伯之所以能“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是因为他眼界太小了。囿于自身,便会目光短浅,缺少见识。只有在他见到大海后,才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就是获得了“具见”,因此,“有见方有识”是我对这篇文章主旨的定位。

邓: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应该立足于“文本”——文中的词语、句子与段落。从你的课堂上看出,学生大体顺利达到了这个层面的理解。我很欣赏你用一个“旋”字开启了解读《秋水(节选)》之窗。对于文章教学来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篇课文的教学,切人点可以有多种,你选择的是人们通常容易忽略的一个字。说说你的思考吧。

郑:文言文教学,最不可以忽视的就是字词句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自读课也不例外。我想通过对“旋”字的研究,给学生做个示范,使他们体会到阅读过程中“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趣味。这样的内容是学生自读过程中不易注意的,因此,需要教师特别点出。对于文中“河伯始旋其面目”的“旋”字,学术上历来颇有争议。从上下文的联系上看,河伯的心态是发生了转变的,按通常的逻辑,心态的转变往往外现在表情上,为此,我倾向于“改变”的解释。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解释,竟然和我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谋而合了。学生是需要知道河伯的改变的。有了这个“旋”字,前后两个不同的河伯就很容易被学生发现。可以说一个“旋”字真的就打开了文章的入口。

邓:入口已打开了,再通过一个关键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来探究思想内核,这也是很恰当的。

郑:说来惭愧。其实对于这个关键句,以往教学只是停留在“主旨句”的层面上。学生理解到了,我就自欺欺人地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当引领学生进入文章后,如何再深入探究,如何让学生把握河伯得到的“见识”,是非常具有挖掘价值的。什么是大方之家?谁是大方之家?为什么会被大方之家笑?怎样才避免不被大方之家笑?这些问题,会渐进渐深地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学生的思路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便有了追问究竟的欲望。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邓:你的教学中,并没有满足教材节选的部分,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但我注意到你选择的是纵向补充式的拓展,而不是通常大家所作的横向引用。你的用意是什么?

郑:当我把这篇课文教学的主体思路确定后,我想到的是如何丰满课堂的血肉。

至于后面选用的海神的回答,目的是想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点一下关于“小大之辨”和“事物的无穷性”的哲学思想的。这些思想,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文化,不求有多深的体会。另一个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对于文本的阅读,特别是对于像庄子这样的大家,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对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课堂的反应看,学生对庄子表现出无比的钦佩。这些,应算是他们深入阅读的收获。

另外,庄子的文章,历来是以具有非凡想象的寓言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庄子以来,用寓言阐发思想成为中国文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庄子善于将深刻的哲理寄寓在鲜活的形象之中,这样避免了说理的呆板、艰涩、枯燥、乏味,化抽象为具体。如果时间允许,教师也可以在这些方面略加介绍。一方面,学生可以把握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一条脉络;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最后,还望邓老师指一下这堂课的不足。

邓:在指出不足之前,我想先和你讨论一下你的教学语言。我觉得你这堂课的教学语言是有一定美感的。看来你是刻意下了一番工夫,能说说你的考虑吗?

郑:我觉得语文课要有别于其他课堂,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文学的味道,文化的味道。优美的课堂语言,会让学生得到一种享受。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在努力的。这篇课文,哲学味道大于文学味道。讲课时,语言过于理性,课堂可能会很闷。所以要认真润色课堂语言,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6.读庄子秋水有感 篇六

在古代汉语课上,我们学习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以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全篇的主要部分。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使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段话叙述了河伯的自以为多,河伯在有限的世界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如果河伯没有看到大海,他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如果河伯在看到大海之后还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必将贻笑大方。

所以,做人要“一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状况,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学习,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井龟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而束缚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愚昧者自大的借口。海神说:“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这正是智者所具有的谦虚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对于宇宙万物,人类只是“浮游”。世界之大,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沧海一粟。当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这点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且更有目标的去认识、了解社会的全貌。才能更坦然的面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挫败感。但是这份坦然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让我们拥有一份良好的心态,毕竟人无完人。

纵观本文,其中心思想是在论说判断、认识的相对性,认识事物的大小、多少、虚盈、始终、贵贱以及生死等都是相对的,其变化是不定的。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满招损,谦受益?不是的。

有个成语叫“邯郸学步”,它的由来正是《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说的是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7.秋水教学设计 篇七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

8.《秋水》课文复习 篇八

1.字词积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灌,注入。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的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关于《庄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3.背景链接

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平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向这方面发展,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问题探究

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

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2、句段理解:

⑴重点句: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⑵过渡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

【练习解答】

一、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1.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

3.“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4.“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这一类题只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译通顺即可。

【类文品析】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邯郸奚()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中道而反(反:)

⑵吾马良(良:)

⑶此数者愈善(愈:)

⑷以广地尊名(广:)

⑸吾欲之楚(之:)

⑹犹至楚而北行也(而:)

3、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4、译句。

⑴此非楚之路。

⑵头尘不去。

⑶犹至楚而北行也。

5、“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

6、学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一个人怎样才能让有利的条件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业呢?

参考答案:1、略

2、⑴同“返”,返回⑵好⑶越⑷扩大⑸到⑹表转折,可是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

4、⑴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

⑵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

⑶这好比到楚国去却往北走一样啊!

5、吾马良,吾用多,吾御善

9.秋水天长初中作文 篇九

时间悄悄地飞过,渐渐地秋天来了,那一声声唧唧的叫声已从那树林里消失了,那一棵棵翠绿的树木也换上了金黄色的睡衣,那红彤彤的太阳变的=得温和起来了,那凉爽的西风也匆匆赶到。这一切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秋天的到来。

秋季的天使,穿着薄如蝉翼的秋雾凉纱,来到了大自然,他趁着大地还来不及叠起天使馈赠的雾衣,就挥起神笔,将赤,橙,黄,绿,蓝,靛,紫融为了一体。而后,一往情深地挥洒在万物之上。当雾褪云消,初升的朝阳惊奇的发现:“哦,迎接它的,竟是一派赫然金黄。”

秋天果实累累,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群群“蝴蝶”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也许你会问:“秋天怎么会有蝴蝶呢?”有,那就是被秋风吹起的落叶呀。瞧,它们在空中尽情地翻飞,五颜六色:红的,黄的。绿的,半黄半绿的,多美呀。

果实累累,我去独爱那落叶。“啪嗒啪嗒”又有几片落了下来,把我从回忆中唤醒,眼前又出现了落叶妆成的秋色,有人说秋天的感情是“悲”,“山山黄叶飞”更显出肃杀凄凉。可我觉得,秋天是美丽浓艳,眼前的落叶更是美好:当他还是一片嫩芽,就向人们报知了春的信息; 当它长成了一片翠绿,便尽力吸收阳光,养分,来增强大树的枝干。秋天,它衰老了,欣然离开了树木,投向了大地的怀抱,化作了一份肥料,没有赞美诗,只有秋风瑟瑟,没有墓志铭,打的是归宿,树木迹象了它的功绩。它用自己的奉献,换来金秋的累累硕果,用自己生命,赢得了秋日偶的无限生机,这是多么崇高的牺牲精神啊。

10.秋水-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http://

第1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http://

第2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

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http://

第3页

高考我做主@高考试题库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http://

第4页

上一篇:法医学研究生报考条件下一篇:第二次月考总结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