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2024-09-13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精选11篇)

1.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一

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悦纳自我,是人们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的基础。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通常很关注自己的容貌、体形、第二性征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往往因为对身体、相貌不满而产生困惑、烦恼和自卑,这种个体由于对自我体像失望所引起的心理烦恼就是体像烦恼。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因为体臭,青少年体像烦恼的干预案例。

一、案例描述

小天,一个长相乖巧、身材瘦小的女孩,入学时状态很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热情交往,可是没多久整个人的状态一落千丈。原来,小天有狐臭,尤其在出汗时体味特别重。小天为此非常烦恼,多次去医院,医生说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现象,用药就会好转。小天总是随身携带一瓶香水,时不时拿出来喷,说是遮遮味,其实靠近小天,会闻到淡淡的香水味,根本没什么臭味,只是有些同学背后对此有些议论。小天听到后特别受打击,原本想进入新的学校,有新的开始,没想到仍有议论、嘲笑和贬低,这些背后的议论一下子激起了她所有以前受到冷遇和压抑的委屈,让她跌入了情绪的低谷。小天认为大家都讨厌她,所有人都嫌弃她的臭味,从听到议论之后就很少参加集体活动,非常害怕处在人群中,做什么事情都独来独往,即使单独一个人走路,遇到对面有人过来,她都会主动避开。她觉得大家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都在嫌弃她有臭味,说她“心机、虚伪、自私”。小天的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和家长都很着急,技小天谈了多次,劝她放轻松一些,好好学习,可是没有什么效果。班主任还故作轻松地和她开玩笑,说:“我身上也有汗臭味,没事的,不要老想着它,多做些别的事情。”可是小天一点也不觉得轻松,当说起这事时,就会气喘、说不上话来,气管堵得厉害,遭受着深深的痛苦,她时常想:“为什么就我这么臭?!还不如死了呢!”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小天的情况就属于典型的体像烦恼。青少年的体像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正常的体像心理。进入青春期以后,男生爱照镜子、喜欢穿时尚炫酷的衣服,女生喜欢化妆、认为自己胖而适当减肥节食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的体像心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我们不仅要充分理解还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引导他们悦纳自己的身体,避免冠之“臭美”“不务正业”“肤浅”等消极评价。第二,体像烦恼。这是一种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如认为自己眼睛小去割双眼皮、不化妆不出门、因为长青春痘不和别人说话、认为自己体毛重夏天不穿短袖衣。一般来说,形体烦恼、性别烦恼、容貌烦恼和性器官烦恼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关注。体像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通过一般性谈话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就需要心理专业资源介入。第三,体像障碍。体像障碍是指个体想象客观上不存在的体貌缺陷,并为之痛苦而无法自拔,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体像障碍一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其病因和病理较复杂,与器质性和精神性因素都有关系,需进行专业的治疗。

三、干预措施

1、如何帮助有体像烦恼的学生?专业心理评估,对应采取措施。案例中的小天,觉得所有人都议论她、嫌弃她,害怕交往,远离人群,情绪低落等,还伴随着气喘等生理症状出现,已接近变形心理冲突,应组织心理教师或学校心理评估小组,对小天进行心理评估,如果问题超出了心理辅导的范畴,就转介到专业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根据其严重程度来确定心理危机级别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果心理医院诊断为神经症,则根据医嘱住院或服药治疗,可以同时辅助心理咨询或辅导;如果问题属于正常心理冲突范禹,可进行学校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悦纳自我。提供展示平台,培养其自信心。体像烦恼是对自己身体的不接纳,是缺乏自我认同的表现,外界的肯定和接纳可以提升其自尊感。这些孩子非常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渴望自己表现优异,融入集体生活中,所以,班主任老师在选择班干部及参加活动的人选时,尝试给他们一些机会和平台,锻炼其能力展示其才艺,让其在身体以外的其他方面获得认同感,从而提高自尊水平,促进其对身体的接纳。

焦点解决问句,促进接纳身体。利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提问方法,对学生进行“三步问”辅导,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接纳水平的反思。第一问:奇迹问句。可以问学生“如果有一个奇迹发生,或者有一个魔法棒,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身材和长相,你想变成什么样子?”借此让学生描绘对于体像的理想愿景。第二问:量尺问句。可以问学生“如果对自己身材和长相的满意度最高分是10,最低分是1,你目前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度是几分?”通过学生的回答粗略评估学生对身体的接纳程度。第三问:任务问句。最后问学生一个回归现实、促进行动的问题:“怎么做可以让自己对外貌的满意度提高1分?”在这个问题中为什么是提高1分,而不是提高到10分呢?因为身材和长相很大一部分的决定因素是遗传,是无法通过外在努力而改变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人往往对自己的身体有理想化的期待,所以提高到10分往往会引起挫败感和无能感,觉得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是提高1分的话,是可以通过锻炼、注意饮食、学习着装等方式达到的。这个问句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管理的意识和行动,这种自主感和控制感会大大提升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2。如何在班级中开展体像烦恼问题的干预?

心理班会,角色互换。在班会上多组织一些增强同学之间相互接纳的活动,如心理剧,以体像烦恼为主题,让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角色互换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或者以“今天我来露露怯”为题,让每个人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糗的事,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参加,在笑声中让学生们找到心理平衡,当有体像烦恼的学生发现原来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感觉时,那种体像自卑感就会大大降低。

发动班委,重点关照。让班干部对小天这样的同学重点关照,跟他们打成一片,平时多找他们一起吃饭、聊天、玩耍,通过班干部的引领逐步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如果班级里有人恶意玩笑,班干部要及时制止,防止错误舆论蔓延。根据性别差异,开展体像教育。研究表明,体像烦恼对心理的影响存在着性别特点。女孩的形体烦恼、性别烦恼、容貌烦恼比男孩更明显、更普遍,而男孩的性器官烦恼发生率要高于女孩,这就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体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自我体像,接纳自我体像。3。班主任是否与家长沟通?

是否与学生家长沟通,要视情况的严重程度而定。学生有体像烦恼,采取个体辅导、班级干预等措施后,其冲突水平降低到正常范畴,即学生的情绪稳定,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思维认知正常,能够自我调整,就不必通知家长;如果超出这个范畴,就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同时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如果发展到体像障碍的程度,务必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2.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二

一、“校医合作”的现状

1.高校与医院合作的形式。

目前“校医合作”的形式有三种:一是部分高校聘请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定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值班。二是个别高校与医院签署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战略合作共建协议。三是部分省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团体, 主动搭建“校医合作”的平台, 促进校医间的密切合作。

2.高校与医院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 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由于高校与医院的合作还处于自发的探索阶段, 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合作进行规范, 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议或合作范本, 所以对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等缺少相应的规定, 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快速处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二, 高校和医院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时段与干预方法有所不同。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以发展性和障碍性咨询为主, 强调对正常学生暂时性心理紊乱或精神障碍的咨询与辅导,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精神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危机发现识别、评估转介和随访跟踪, 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医院采取的是以医学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 侧重于对“病人”的诊断治疗, 特别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治疗“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对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学生采取住院观察治疗, 使“病人”的疾病得到治疗并康复。高校一般是在遇到有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学生需要救治时, 才将学生送到医院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医院也只是把接收的心理危机学生作为普通的病人来进行诊断和处理。因此, 高校和医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认知存在差异。实际上, 针对严重心理危机和重性精神障碍的学生, 高校和医院需要考虑危机者既是学生也是病人的情况, 然后根据这一特殊危机学生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这才是校医合作的真实目的。第三, 从高校向医院转介疑似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 危机干预的转介渠道不畅[1] 。一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可控性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有关信息的保密性, 致使医院的专业人员参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向医院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尚未完全打通。

二、探索“校医合作”的新模式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提出, 高校“应积极在院 (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校医院、精神疾病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 或聘请精神专科执业医师到校医院坐诊。对有较严重精神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学生, 及时指导学生到医院就诊。针对以往“校医合作”存在的不足, 我们应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校医合作”的新模式, 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1.制度化合作。

高校与医院应有合作双方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 作为约束与激励合作双方的制度和行为保障。因此,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需要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搭建合作的精神卫生公共服务平台, 制订合作的相关法规或规定, 明确合作目标, 提供合作的有关程序, 指导合作行为, 从而引导和促进高校与医院的合作顺利实施;制订合作的规范文本, 明确高校与医院合作的权利和义务;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专家指导委员会, 为高校提供专业、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技术指导。

2.快速危机干预合作。

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特殊性”,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应改善管理体制[2] , 建立对疑似严重心理危机学生的特别诊治制度并保证其畅通。高校通过与医院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处理渠道, 将具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转诊到医院, 由医院为心理危机大学生提供优先会诊、检查、治疗与住院等便利, 减少周转环节, 使危机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评估、诊断和办妥住院手续等。

3.专家会诊合作。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长效机制, 发挥医院的专业优势, 畅通工作渠道, 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能力和水平。在必要的情况下, 高校或学生的监护人可聘请医院的专家对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的学生进行会诊或复诊。一是医院外会诊。针对病情严重又暂时无法前往医院进行诊治的学生, 可由高校或学生的监护人向医院提出申请, 然后由医院选派专家到学校对该学生进行会诊。二是医院内会诊。对经诊断复核未能确诊或者对诊断复核结论有异议的学生, 学校或学生及其学生监护人可以再请医院组织专家在医院对学生会诊。医院对确诊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 诊断医师应当提出医学保护性住院建议。三是医院复诊。学校根据医院的诊断、会诊和复诊结果, 协助医院敦促学生家人采纳精神医学专家意见,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对危机学生进行干预治疗。

4.信息交流合作。

高校与医院之间建立日常联络机制, 密切“校医”高层领导互访、工作部门经常联系、业务人员沟通交流等, 为及时处置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相应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一是建立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校、医负责人联席会议, 加强双方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然后根据不同问题类型和发生时间段的情况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二是经常交流重点学生的有关信息。高校对接受诊断治疗的危机学生的有关背景信息以适当方式提供给医院作参考, 提高医生的诊治率。医院针对危机学生的特殊情况, 应为高校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注意事项。当然, 高校与医院共享危机学生的相关信息时, 应严格遵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 (第一版) 》的有关要求, 不得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为促进“校医合作”的信息畅通, 双方应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合作模式。

5.督导评估合作。

高校与医院经常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督导活动, 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和医生的专业成长。一是高校主动聘请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值班, 使临床精神卫生专科医生通过在学校内的心理咨询接触学生, 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的类型、特点和共性, 在咨询过程中融入心理治疗的方法, 宣传心理治疗的途径和手段。二是精神卫生专科医生监督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办法。医生要经常提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兼职教师, 对那些已超出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范围的学生, 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到医院接受心理评估和诊断, 避免延误学生最佳心理或精神疾病治疗时机和有效方式。同时, 医生若发现高校处置心理危机学生的方法或手段不科学时, 要及时指出并给予相应指导, 防止处于危机中的学生出现极端行为并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三是医院协助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培训形式既可以是专题讲座、课程教学, 也可以是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操作性较强、容易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四是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专家督导。参加心理专家督导活动, 既可以学习心理危机处置技术, 也可以提升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五是医院可定期接待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医院进行参观实习。通过实地考察学习, 加深对医院工作的了解, 以进一步掌握精神卫生的相关知识, 了解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熟悉求医治疗的相关流程等, 提高转介的说明力和成功率。

6.科学研究合作。

高校与医院联合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为高校和医院处置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有益的指导。通过联合研究, 既可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也可以尝试改变高校教师与管理者以及精神卫生专科医生对心理危机学生的看法, 使心理治疗模式和医学治疗模式得到有效融合, 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摘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拓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新途径。为此, 在分析“校医合作”现状的基础上, 探索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六种“校医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校医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喜亭.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转介策略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0, (3) :43.

3.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03-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挫折与压力的挑战。面对压力,一些相对脆弱的大学生容易陷入心理危机。酗酒、暴力伤人、杀人、自杀等都是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危机事件。它不仅危及当事人的健康及生命,而且会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从危机评估、危机即时干预、危机后干预的全程角度,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告知当事人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危机干预不仅仅是短期的一种处理,应该关注到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紧迫性: 笔者自连续四年对某高校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达到16.52%,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3.1%。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构的探析: 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危机干预模式,就应该从“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入手,以危机干预的全程观为基础,从危机评估到危机即时干预、后干预,最终建构发展性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模式:

(1)建立整合生理、心理、社会指标的预警体系。人口学资料中的家庭经济、结构、气氛、重大创伤等因素能够显著的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在建构危机评估指标体系时,家庭因素、自杀相关情况、压力、社会支持、精神病性等方面都可以纳入其中。建立一套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客观、量化的分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性进行评估。

(2)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数据库。一,应该全面关注各类学生群体,特别是家族有精神病史的学生、曾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的高危学生。二,建立多个施测点,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跟踪记录,对建档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高危对象进行定时施测与干预,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并进行必要的动态分析。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

(1)自我干预模式。大学生自身力量的不足是危机形成的主体原因。其危机的形成和化解应该始终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 一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自我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危机预防知识,教会学生学会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增强自我干预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避免出现心理危机。同时,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压力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勇敢地面对人生挫折。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我干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能力,帮助其与人更好地沟通,学习积极解决冲突和压力的方法,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应急情况的处理和求助技巧。

(2)同辈干预模式。同伴之间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唤起共鸣,达到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同辈监督机制,每个班均设立男女生心理委员,由他们充当班级的心理健康保健员和信息员,向班上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定期向学校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危机早报。另一方面,建立同辈支持机制,通过朋辈热线、朋辈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同辈互助,发挥同伴对危机学生的影响。

(3)加強危机的后干预。危机后干预有助于弥补目前危机干预机制的不足,丰富危机干预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及时的避免恶性事件(如自杀、凶杀等)的模仿效应。一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后干预机制。曾经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是心理干预的高危人群。因此,应该针对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进行危机后干预,帮助学生恢复创伤前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的功能水平。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周遭人群的干预机制。知悉或目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对危机学生同伴带来强大的心理冲突,他们会对危机学生的行为感到惊讶、困惑、自责甚至恐惧。如果这种心理冲突得不到有效处理,会让他们习得危机学生使用的不良应对方式。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哀伤辅导、班会、放松技术、个别辅导等,帮助周围的同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防止其产生模仿行为以及对可能产生的心理创伤进行心理修复,并提高其处理类似心理危机的能力。

3.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

(1)家庭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在新生普测时让学生填写家庭基本情况表,收集学生的家庭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成长发育等主要信息,为学生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其次,学校要向家长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及危机救助方式,可以在每年新生报到期间,对新生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的相关讲座,开展亲子团体辅导等拓展性活动,使家长和学生在报到之初就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支持的观念。再次,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如在校园网、校报等载体上开辟家庭危机教育专栏、编制心理危机干预家长手册等,定期邮寄给家长。最后,在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时候,要充分启动家庭支持系统,使危机学生获得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坚定其度过危机的决心。

(2)调动社会系统的资源。社会系统(如心理学专家、精神科鉴定等)作为第三方力量可以有效的协调个体、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达到系统间的互动、互助发展。为此,建立以社区和单位为基础,以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为辅助,以医疗单位、专业预防救援机构为保证的社会预警系统,提高对高危人群干预和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4.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方案 篇四

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方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全校一切力量,更好地为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和相关人群提供危机干预服务,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损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二条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学校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学校领导小组与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各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少先队大队心理部干部、各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组成。

第三条 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全面规划和领导我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督促各班级认真履行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为重大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职责: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多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与心理咨询工作,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老师参加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技巧和方法学习、培

训,开展讲座,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做好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第四条 全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由学校心理辅导领导小组负责,全体教职员工均担负责任和义务。辅导员、班主任等应积极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

第五条 学校积极组建、大力扶持班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第三章

预警与干预对象 第六条 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对象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心理测评中发现以及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这些对象往往易受重大生活事件的严重影响,情绪剧烈波动,认知及躯体或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当前的危机。

第七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关注与干预的对象。

(一)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二)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三)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四)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五)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六)个人情绪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七)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八)性格有过于内向、孤僻、偏执等突出缺陷的学生。

(九)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十)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十一)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十二)长期有睡眠障碍的学生。

(十三)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的学生。

(十四)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预警和干预的对象。

第八条 对近期发出以下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咨询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一)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二)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三)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容

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第四章 预防教育 第九条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第十条 各班级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应针对学生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家庭成员的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环境适应等开展教育;应通过学生心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应通过举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心理健康知识专题等活动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五章 早期预警 第十一条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应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治疗,信息通畅,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十二条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

预工作办公室每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普查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各班级心理辅导员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第十三条 建立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一)班级心理委员要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对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至少一周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汇报一次,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并由心理辅导员做好记录及时汇报至学校心理咨询室。

(二)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之中并通过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如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各班级心理辅导员应及时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向学校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工作办公室报告,并在 24 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学校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工作办公室报告。

第十四条 建立师生员工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报告制度。全体师生员工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应及时将相关信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报告给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

第六章

危机干预 第十五条 对上报的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第十六条 建立支持体系。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应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全体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应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各班心理委员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各班辅导员应动员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家长、朋友对这些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应要求学生亲人来陪伴学生。

第十七条 建立阻控体系。对于学校可以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学校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或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学校心理咨询室在接待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来访时,在其危机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应不让学生离开,并立即向学校报告。

第十八条 建立监护体系。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

(一)对心理危机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该生所在班级应 成立以辅导员为负责人,以及班主任、学生干部、心理委员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监护小组,以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监护小组应及时向学校汇报该生的情况。

(二)对于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学校坚持学习并接受治疗者,该生所在班级应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家长如愿意将其

接回家治疗则让学生休学回家治疗,如家长不愿意接其回家则在与家长签订书面协议后由家长陪伴监护。

(三)经专业机构或专家组评估与确认有严重心理危机者,该生所在班级应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并对学生作休学处理,让家长将学生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班级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该班级应对该生作 24 小时特别监护。对心理危机特别严重者,该生所在班级应立即派人协助学校保卫人员进行 24 小时特别监护,或在有监护的情况下送医院治疗。对于出现危机事故的学生在医院接受治疗救治期间,该生所在班级亦应安排教师协助保卫人员根据医院要求在病房进行 24 小时特别监护。

第十九条 建立救助体系。对于突发学生自伤自毁事故的紧急处理,学生所在班级的心理辅导成员,应在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并立即报告给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学校接到通知后应派人立即赶到现场,进行紧急援救。特殊情况下,可以先将学生送医院治疗。现场紧急救助各部门的职责如下:

(一)班级辅导员负责现场的指挥协调;(二)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小组负责保护现场,对当事人实施生命救护,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配合医疗部门对学生进行医疗救护过程中的安全监护;(三)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心理危机事故救助具体方案。

第七章

后期跟踪

第二十条 因心理危机而请假、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相关手续之外,还需由教务处将复学通知送到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办公室。

第二十一条 学生复学以后,学校和该生所在班级应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应安排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等对其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辅导员每月至少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并向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报告该生的近期心理状况。

第二十二条根据各班级提供的情况,由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以恰当的形式,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解(鉴定),并将了解(鉴定)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班级。

第二十三条 对于因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该生所在班级还应对他们给予特别关心,应安排心理委员对其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生心理状况的恶化,应对他们保持密切关注。

第八章

工作制度 第二十四条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应建立以下几项制度:

(一)培训制度。应对从事心理咨询的专兼职教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校行政、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进行定期培训。

(二)备案制度。学生自杀事故发生后(含已遂和未遂),学生所在班级在事故处理后应将该生的详细材料(包括遗书、日记、信件复印件)提供给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备案。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该生所在班级亦应将其详细材料上报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备案。

(三)鉴定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其病情应由专业医院或机构进行鉴定并有书面证明。

(四)保密制度。参与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的预警与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第九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五条 全校参与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的教师,应服从指挥,统一行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因自己的失职造成学生生命损失的,要对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具体来说,在下列情况下,要追究个人责任:

(一)预警与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需要某些个人协助而负责人或个人不服从协调部门指挥的;(二)参与预警与危机干预事故处理的教师,在接到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小组安排后,拖延时间不能及时赶到现场,或在现场不配合、不服从统一指挥而延误时机的;(三)班级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不闻不问,或知情不报,或不及时上报,或执行学校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不力的。

第二十六条 各班级应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教育为主、及时干预、跟踪服务的原则,制定本班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的具体措施,畅通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通道,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对本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逐一分析。应对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适应困难学生、突然遭受重大打击的学生等给予特别关注,随时掌握心理危机高危学生的心理变化。

第二十七条 各班级在开展危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危机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做好资料的收集与证据保留工作,包括与相关方面打交道的重要的电话录音、谈话录音、记录、书信、照片等。

第二十八条 本方案由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方案自二○一三年九月一日起开始实施。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 о л ь к 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 无 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5.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五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有效预防、及时干预大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9月22日,中国计量学院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就构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体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渐增多,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学生普遍受益、家长比较放心、社会反响良好”工作目标的重要体现。为此:

一、要建立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从长远来看,我校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两线分级工作体系。两线就是“学生工作线、学生三自线”,分级就是校级、院级、班级、寝室等管理级次。

(一)学生工作线(主线):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1、校级: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人文社科学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分别是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

2、院级:成立二级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小组;设立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工作站。

(二)学生“三自”线: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分别在校级:校学生会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院级:二级学院学生会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班级:设置心理委员;寝室:每楼层设置若干名心理干事。

二、要积极开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活动。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教育指导咨询;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调查与研究。

三、要认真贯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六结合原则。即:心理健康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

四、要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6.心理危机干预发言稿 篇六

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中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

1.辅导员应扮好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参与者”

辅导员工作侧重点主要在于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对心理危机苗头的发现与辨别等;工作内容主要是关注发展性危机,协同专业心理健康助人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如做好心理普查、危机排查等工作。根据心理危机各阶段的特点,辅导员应偏重于进行全程性、动态性管理,定期访谈,定期排查,及时与专业心理助人者共同研判状态。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危机预防中,应更偏向于价值观的引导,解决心理危机的思想根源。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做好陪伴和与各方的协调以及学生相关情况的及时提供。觉得我们也应该效仿一些高校,细化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手册,一方面明确各部门权责,另一方面提供指导型工作流程和范例式处理办法,使指导员拿来能用,用之有效,事后无责。

2.辅导员不应扮演“庇护者”的角色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简单粗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一导向下,我们容易产生同情心理,犯过渡保护的错误,最终错误的扮演了“庇护者”的角色。我们应当学会甄别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做思想问题谈心谈话了事,而是需要提高我们的敏感性,自己迷惑和无法把握时及时转介。

3.辅导员不应当扮演“专业人员”的角色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有别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至于业务上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不是要求其代替专业人士从事心理危机的诊断和干预工作。这背后有三个原因:一是辅导员如果兼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会引起角色冲突。心理危机干预或者辅导要求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二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面临着相当大的专业受限性,所以真的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三是法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也就是说法律只赋予我们进行心理健康说明教育的权利,并且明令禁止我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心理障碍的诊断。此外,现阶段关于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方面的管控制度局限于如何从源头来解决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心理干预的指导员法律途径的保护以及进行不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所造成的后果的法律责任的认定,这也导致了我们指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心理问题问题谈虎色变。所以我们应当对二级学院的生活辅导室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作用定位,从宏观制度上细化明确指导员的权责义务,促使指导员健康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在交流中引发的思考就是我们指导员在心理危机工作中应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危机的积极作用是取得理论界和一线工作者一致认可的有效办法。大家总会听说这个官员那个老板不堪重负自杀了,娱乐明星今天吸毒明天抑郁后天离婚了,但你很少听说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我想可能算做是一种证明吧。

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观看体育比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组织大量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赛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在培训、资金、场地、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尝试建立学生工作与体育工作的协调配合机制,让学生工作部门与体育工作部形成合力,大力提升校园的运动氛围,让体商建设工程更上一层楼。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体育场对网络游戏这场攻坚战的胜利。再如我们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观看大型赛事,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伴随着比赛的无限激情与跌宕起伏的是观众们的呐喊、鼓掌和感动,可以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如果你去过辽宁主场,喊过辽宁,削他这样的口号。就一定能感受到这种作用的真实存在。此外,我们也应当强化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全方位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寻求传统课堂理论性质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大力提倡心理训练和团体训练,将其制度化体系化,努力实现在活动中教育,在笑声中学习,在快乐中思考。

以上即为我此次学习的一点感悟和一点思考,由于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以上感悟和思考会存在大量不科学的结论和内容,也希望大家给与理解和原谅。最后,再次感谢学生工作部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出外参观学习提高的机会,让我们真正的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更加认识到了自己业务上的巨大短板与显著差距,让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

7.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七

1 高校贫困生的来源与成因

现阶段高校贫困生为何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生大都来自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的山区农村, 这些地方经济落后, 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 城镇下岗职工增多等社会因素也导致一些家庭收入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在校贫困生比例的提高。二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高校招生分数标准降低, 大学生录取比例增高, 使得一些原本可以尽早分流、上职高从而尽早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困难学生也选择了上大学的道路, 这使得贫困生的人数相应增加。三是学费大幅度上涨, 这也是造成贫困生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 全国高校的年人均学费现在为5, 000-10, 000元不等。如果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 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万多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7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4, 140元, 也就是说, 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0年的收入, 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现在, 即使和发达国家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相比, 我们的高等教育收费也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2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大部分贫困生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变压力为动力, 吃苦耐劳, 积极进行“自救”。但也有相当部分的贫困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 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产生心理问题。

2.1 贫困生的积极心理

顽强拼搏, 意志坚韧。贫困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 从小在生活中受到磨砺, 意志坚强, 能吃苦耐劳。大多数学生一方面想方没法进行勤工助学, 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另一方面更加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争取获得奖学金, 并且还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 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

自主性、独立性强。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大多独立性较强, 学习和生活都很自立, 对客观环境要求不高, 在恋爱、就业等问题上能够从实际出发, 做出比较理智的选择。一方面能够科学准确的认识自己, 看到困难, 看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 又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 表现出较强的自主能力。

2.2 贫困生的消极心理

不可否认, 贫困生特定的成长环境, 特殊的成长经历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缺陷。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贫困大学生在具有明显自尊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强烈的自卑。自卑是贫困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 自尊则主要用于对外展示, 借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部分具有积极心理的贫困生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重新界定自我, 摆脱自卑的阴影, 贫困则成为他们努力奋斗、发展自我的动力, 以勤奋学习, 课余打工等方式来努力缩小与其他同学的经济差距。部分贫困生则以消极否定的心理, 高估别人的优势, 夸大自己的劣势, 无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导致自我的丧失, 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然而, 处于自我保护的反应, 他们又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 涉及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 总会引起其强烈的情绪、情感反映。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 部分贫困生逐渐形成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1]。

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 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每学期开学, 贫困生的家庭都无法提供其足够的生活费、学费, 使其学习和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各种各样的家庭困境干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另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不理想也使很多贫困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没有把握。就业前景渺茫更加重了贫困生的焦虑心理。而持续的焦虑势必会导致他们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不佳等不良后果, 使他们更加感到惶惶不安、忧心忡忡, 形成一种“焦虑—学业退步—再焦虑”的恶性循环。

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比焦虑更严重的负性情绪, 它是由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缺乏信心, 从而自卑并害怕失败等引起的不良情绪。比如, 当他们的学习和交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当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受挫状态而又无能为力时, 容易形成无助感;当他们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劳累时, 会产生身心疲惫感, 等等。另外, 除了心理不适外, 还容易引起手脚麻木、头昏、失眠等躯体症状, 有的甚至还会产生自杀倾向,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正常的生活。

敏感多疑、自我封闭的孤独心理。贫困大学生常常因为经济的窘迫而自卑、痛苦,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常自惭形秽, 郁郁寡欢, 同时内心又处处设防, 总是害怕别人谈论自己的不足, 疑心别人说自己吝啬、落伍, 造成更多的心理包袱, 形成多疑心理并且胆小怕事, 缺少与人交往的正常心态, 而出现敏感多疑, 甚至敌对情绪。进一步发展则会形成强烈的自闭心理, 加重他们心理的异常。

自责与负疚心理。高校贫困学生对家庭和关心他们的朋友通常都表现出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感。出身贫困的学生, 家庭的期望值过高, 他们从一入学就背负着“读书脱贫”的重担,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改变原有的社会身份, 回报自己的父母。面对艰难的家庭生活条件, 部分贫困生便产生了强烈的负疚感, 他们已成人却不能为积劳成疾的父母分忧解愁, 反而给父母增加负担, 内心沉重无比, 尤其在学业遭受挫折时往往负疚心理更加强烈, 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 觉得辜负了家人对其学业的支持。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主要来自对自身认识的偏颇。贫困大学生有着较为深刻的贫困生活体验。少数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片面地认为, 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不公造成的, 是由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欠缺等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 他们对一切正面的教育不信任, 持怀疑态度, 因此心理感到不平衡, 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当贫困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 就容易戴上“有色眼镜”, 经常误解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关心, 如给其资助或是捐款, 以为是笑话、讽刺自己, 甚至常常故意和学校、教师的要求对着干, 以发泄心头的不快。

3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是什么导致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呢?这包括了多方面的压力, 主要有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交往压力和就业压力[2]。其中, 经济压力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由于经济上的压力所引发的学习压力和交往压力带来了较之于其他学生更多、甚至是呈恶性循环的焦虑、抑郁、逆反等不良心理影响。较一般大学生而言, 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 同时还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未来不确定的就业压力。在现在找工作越来越难的情况下, 贫困生因为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能够利用, 所以在就业中也必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时贫困生的心理劣势也更加突显出来, 不善于交际和交流, 没有充分的自信等等都可能直接导致其在择业中的失败。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 面对希望的渺茫, 自己每年要拿大笔的费用上学, 却不知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 来回报自己的父母。这些无形中又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忧虑、恐惧和茫然。

4 贫困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正确认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对贫困生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4.1 经济解困是根本

从经济上来讲, 贫困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最急需得到的帮助就是经济上的帮助, 这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一个起点。

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经济资助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政府、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奖、贷、助、补、减”政策的实施;加大奖学金的力度和覆盖面;完善相关的保证机制, 健全各种管理机制, 落实经费;争取广泛的社会救助, 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另外, 应不仅在学校内部, 而且在全社会范围内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贫困生靠自己的能力, 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3]。

严格审定贫困生资格。在明确申请条件的前提下对贫困生进行严格的审核, 认真调查贫困生的家庭情况, 依托学校、学院成立的三级贫困生认定小组, 并进行公示, 对贫困生资格进行客观、公开、公正的认定, 把好贫困生鉴定的每一关, 要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另外可以根据在校贫困生的整体情况拉开档次, 鼓励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从而保证助学金、奖学金的合理使用。

4.2 全方位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

经济上的帮助对于贫困生而言仅仅是输血式的。就总体情况而言, 缺乏自信、交往能力差成为许多贫困学生发展的瓶颈。怎样让贫困学生树立自信, 良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压力?仅是经济支援还不够, 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让他们从自我封闭、抑郁、自卑感中走出来, 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学校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 让学生了解心理变化规律, 掌握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强、自信的观念, 培养其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其次, 学校应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实践证明, 解决心理障碍与心理冲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心理咨询。组织训练骨干, 定期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使心理咨询成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有效工具, 切实给学生解压。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辅导作用。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单纯解决经济问题更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辅导员是关键。辅导员应详细了解掌握本班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 建立贫困生档案, 深入实际, 对症下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帮助贫困生思想上“脱贫”。教育学生贫困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追求理想和实现抱负的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贫困是笔财富”的信念。鼓励他们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贫困生而言, 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和其他问题。因此, 学校要大力倡导平等、关爱的文明环境, 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营造勤奋学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让其他同学和教师走近高校贫困生, 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生活,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 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设立贫困生互助社团, 加强贫困生能力培养。设立受助大学生社团, 把贫困生组织起来, 参加集体活动, 提供其相互交流的机会, 比如组织贫困生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通过自助、助人和服务社会等, 传递社会关爱, 锻炼自强成材。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并进一步打开他们的心胸, 培养他们社会交往的技巧。“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在培育贫困学生过程中, 学校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 激励学子回报社会, 立志奉献。

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 做到择优推荐。对高校贫困生来说, 学校要多支持, 多关爱, 为他们毕业后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拓宽就业渠道,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积极推荐优秀贫困生就业,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贫困生真正的教育公平, 而且从现实的角度来说, 也有利于贫困生的贷款归还。

总之,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必须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努力, 培养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解决其不良心理问题, 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成功步入社会。

摘要: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来源出发, 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剖析其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寻求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覃东兰.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08, 7 (3) :220-221.

[2]田筱鸿.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互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3) :52-54.

[3]侯杰.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和对策探析[J].海峡科学, 2008 (2) :86-88.

8.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与院校两级干预 篇八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高校;院校两级

一、大学生心理状况堪忧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当事人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刺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和失去控制乃至不能自拔的状态。由于情况紧急,既往惯用的应付方法失效,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所以常常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它的目的是随时向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总的自杀率为23/100000,其中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0000 。在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首次举行的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方明昭教授曾对北医三院100例自杀事件进行分析,大学生自杀率为73%.远远高出其他人群,由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感情纠葛、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就业压力及网络迷恋等诸多问题.所以必然产生心理压力。有心理缺陷的学生在高校普遍存在,再加上各高校大量扩招,学生不断增多,寻求心理援助的大学生也在迅速增加。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峻现实呼唤高校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归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诸如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3~4年的学习生活中,多数大学生面临着如学习方法、专业考级、继续升学还是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感受到压力的学生往往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失败就无法承受结果,容易走向极端。

其次,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往往面临情感断奶的失落期。离家进入校园,谈恋爱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约35%的大学生在恋爱中存在情感困惑。大学生恋爱无论是出于青春期的生理冲动,还是出于从众心理,一旦恋爱双方分手,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自尊、自负、虚荣、情感脆弱的特点会使得她们在心理上受到极大伤害,造成心理失调,甚至精神崩溃,从而走向自杀之路。现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和对一切包办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们任性、自私、漠视他人等特点,一旦在情感上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也会产生强烈逆反心理,甚至以暴力方式进行对抗。

上大学无异于一脚踏入社会,那么经济上的差异就会显得明显。为数可观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得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面临沉重的心理负担,贫困生无论在生活水平还是消费观念上与富裕家庭的学生都有较大落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特性限制了贫困生的人际交往,长期的自卑和压抑若无法获得疏导演极易变为心理偏激行为,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三、建立完善的高校健康教育机制

在实际的工作中,院校两级心理辅导机制合理、实用,既克服了传统心理辅导机制的不足,又发挥了院校两级各自的优势,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构筑了新的长城。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构建院校两级心理干预机制,一级为朋辈辅导员宿舍班级心理委员,二级为。所谓朋辈辅导员一般是大二学生,与新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相近,可迅速了解新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在学生、班主任、学院、学校心理輔导中心闻搭建了桥梁;针对班级反映出的问题学生,由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介入。在这一套体系运转之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主动、预防在先、点面结合、健康发展。

从目前实施院校两级干预以来,值得推荐的措施如下:

1.给每位新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动态档案。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原始档案,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各种适当的干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委员产生于班级,大大方便了问题学生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在校生心理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并转介到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2.以 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拓展培训。团体拓展培训主要针对班级、贫困生群体、人际关系紧张学生群体、学习差的学生群体、年级学生干部等,内容包括: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辅导、互助式心理暗示等,并及时讨论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环节渗透到一般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并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既体现了个体自我发展的心理需要,又遵循了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客观规律。

3.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针对大学生学业,就业、情感、两性等困惑,定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据统计每次参加讲座的学生人数在150人左右,每年可使1500人次接受教育,约占整个学院75%,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进程。而具体讲座的内容则来自于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对班级心理动态情况的月报制度,讲座形式多样,以沙龙的形式为主,便于与学生互动交流。

除面对广泛学生群体的心理讲座外,也针对朋辈辅导员和心理委员进行专项讲座强化他们的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通过对心理委员的管理,加强心理委员的存在感和归宿感,有效地克服了倦怠等不良情绪,使信息网络畅通无阻。

4.形成研究报告研究和创新是促进心理工作发展基础。组建院校两级心理干预研究性工作团队,对学生心理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是提高工作质量的突破口,可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根据研究需要,将不同年级相同专业、同年级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朋辈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组建成研究团队,对学院学生心理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如开展以“宿舍人际关系”“网络成瘾”“贫困生校园与社会生活”等专题探究方向,形成专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以提高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等。院级心理辅导工作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加强心理学生干部、心理委员的培训,做好心理问题信息机制建设,重在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工作。同时,学校应制定培训计划,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班主任、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推动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春荣.关于高校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5(20):134一136.

9.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篇九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黔教安稳发〔2013〕118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建立健全领导班子

组长:罗其伟

副组长:周盛

成员:袁泽刚黄德强苏金波聂旭华王永聪刘在龙

彭洪庆周洪林甘文丽 政教处工作员及各班班主任

三、具体措施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1)、按照有关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辅导员、德育教师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2)、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3)、继续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积极配合团委、关工委做好“心情驿站”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咨询,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贫困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5)、教科局将逐步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并充分利用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认真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

(1)、建立健全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面临家庭变故、重大挫折、突发事件或有心理障碍、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关心他们,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并协助家长做好教育、疏导、监控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学生转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诊治,防止因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

(3)、关心留守儿童,深入开展“我把学生当家人,学生把我当亲人”活动;四要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五个早”预警机制和加强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后、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后和季节交替前后的“7个重要时段”的重点监控工作。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学生安全负责,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仁怀市五马中学

2013年10月6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怀

五马中学政教处

10.白领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常态 篇十

几天前歌手陈琳的纵身一跃,在网络上引起了“从陈琳事件看现代女性心理问题”的广泛议论。今年下半年公布的《MSN白领健康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有超过9成的白领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近8成白领在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抑郁状况,其中6%的白领压力已达极限,急需社会、企业、家庭共同帮助,

“年轻白领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特别是30岁左右的已婚白领,更容易进入第一次婚姻危机。”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教授说,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已经从原先浪漫的两人世界,转入了面对新生宝宝、柴米油盐和繁忙工作的阶段,还要与双方父母融洽相处。如果小夫妻在心理上过不了这个坎,就会导致矛盾频发。王教授还提到一个特别现象,就是30多岁的白领由于在事业上初步站稳了脚跟,他们的成功和成熟很容易吸引那些刚出校门的小女生,由此而来的办公室恋情也已成为“常态”。

11.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预防

大学生,花一样的年华,如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理应是充满欢乐和阳光的。但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由于学业受挫、失恋、就业压力、心理疾病等原因诱发心理危机,导致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透过这些触目惊心、令人心痛的事件我们看到,高频率的心理危机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甚至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应受到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应对能力,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紊乱等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调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当前在校大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情境性危机,是个人无法控制或预测的突发或超常事件。这种危机不仅带给人外在的灾难,而且给人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当事人有强烈的负面感受和体验,有时因无法承受难以言说的痛苦而出现心理解体和异常行为。二是发展性危机,是个体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个体对身体或生活环境急剧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自己和环境间的变化,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发展性危机,每个阶段的危机就是一个转折点。大学生以自己原有的方式面对和处理这些危机时,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三是存在危机,是一些人生重要而根本问题(人生目的、意义、价值、责任等)的出现而导致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突然发觉生活缺乏意义,失去人生价值。

二、现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跟他们处于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有关。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中期(17~24岁),生理已发育成熟,心理正趋于成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同一性的扩散。在一段时间内,为寻求自我、发现自我而出现暂时的同一性分散或角色混乱,是心理不断完善的阶段。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岁月,朝气蓬勃,胸怀远大,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然而随着与社会的日益接近,当发现现实给理想的实现带来了许多阻力时,他们往往感到无助,困惑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不正之风,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并产生心理上的痛苦。这种矛盾还体现在自我意识中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落差,当现实我与理想我存在一定的差距时,常由此引发自责、自卑等不良体验。

2.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人际交往中,他们有了恋爱交友的渴望,但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感情,爱的能力不完备,造成恋爱过程中的不顺利,导致情感受挫和心理上的困惑,并进一步影响到自身的学习、生活及发展。如:在人际交往中,片面认为“我对他好,他就应该对我好”;分不清爱情和友情的区别,错把友情当爱情,这些事件的后果轻则引起情绪感冒,重则导致心理障碍。

3.知识与经验的矛盾。我国的传统教育注重专业科学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大多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少感性认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非常缺乏。这就造成大学生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不协调,因此,在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常常无所适从或随意推断,造成认知性的错误和心理上的困惑。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优势

作为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纽带,辅导员是在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角色,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思想教育者,工作职责要求其经常深入学生,如开班会、与学生谈心、组织各种活动等。他们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是随时随地、及时的、形式多样的,通过自身和手下的学生干部就能了解学生的活动内容和心理动态。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其心理危机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存在负性事件和隐藏的心理隐患,在情绪上有异常表现,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在行为上有较大变化,不能专心于日常事务或以常态方式生活。这些诱发因素和异常表现往往很容易被与其朝夕相处的周围人员注意到,为救助提供契机,为辅导员及时发现提供条件。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大多是由同学或辅导员发现的。

四、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发挥作用

1.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人性化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同样作为培养人的高校管理上也离不开人性化。为此辅导员工作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角色上由单纯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变为思想——心理辅导员;二是观念上从过去的把价值观、意识形态灌输进学生的头脑,转变为在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选择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三是方法上变管理、说教为疏导、沟通,和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成为困惑中的学生能够想到的知心人。

2.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长期以来,大多数辅导员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法,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班干部和“问题学生”的身上,以实现他们的“带头作用”和“预防作用”,减少了对一般学生的关注,因而使那些表现一般、无特长、不主动找老师沟通的学生成为管理视野里的盲区。近年来,高校中发生的自杀事件中,不乏默默无闻的中间学生,而那些性格内向、不善沟通、学习刻苦而成绩中等的一般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各高校辅导员所负责管理的学生数多在300人左右,要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实属不易,但广大的学生干部特别是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可以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撑,使辅导员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可操作的事情。

3.设立学导制,重视寝室长的作用。我国传统教育注重专业科学的传授,缺乏独立人生知识、婚姻恋爱、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现实实用的人生知识教育。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学生导师制,意在帮助远离家门的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其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处理人际冲突、如何把握服从管理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如何谈恋爱、今后自己该怎样发展等,对于引导年轻人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学生管理中,寝室长是几乎称不上学生干部的“干部”,很少进入教师的工作视野。如果辅导员能利用宿舍中同学间的密切关系,定期召开寝室长座谈会,了解学生中的特殊情况,进行及时引导,同时通过寝室长的优势,给予第一时间的帮助,将为防止学生中因心理障碍所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建立起强有力的防御屏障。

4.利用节假日深入宿舍,防患于未然。节假日是人们放松的时刻,也是学生易出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因经济原因不能回家或外出游玩的学生,往往学不进去也玩不尽兴。看到周围伙伴高高兴兴地回家或出去游玩,这些留校学生极易产生焦虑、郁闷、狂躁情绪。如果这时辅导员能够深入宿舍,不仅能发现日常不易发现的问题,而且当辅导员与这些情绪不佳的学生交流感情时会被当做知己,在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时,准确把握其心理状况,通过有效引导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文斌.大学班级的柔性管理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于连坤,郝志群.辅导员应学会做学生的心理工作[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陈道明.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06,(6).

[4]章成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和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

上一篇:摄影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下一篇:《童年》5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