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2024-10-08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精选20篇)

1.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一

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老师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的去听课,效果明显会增加。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

2、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去自学,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3、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不容忽视。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别人,自己也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现在有的孩子生活在甜蜜罐里,父母很少让学生独自去做一件难事,总代替操办,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孩子在预习中体验挫折、快乐,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有一定的作用。

4、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兴趣也就越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使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使预习能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2.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二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 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 即对新知识进行自学;同时在阅读和思考中不断地去发现、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所以,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必要。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和质量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会产生很大的疑问, 这是很好、很正常的现象, 而这些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通过预习看书, 将这些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 有针对性地去听课, 从而攻克疑问, 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和质量。

3. 有助于老师增强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师对学生预习过程进行检查,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基本情况, 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问中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深度, 从而让老师抓住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有目的性地进行有效教学, 避免了老师讲课的盲目性, 提高了针对性。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有效对策

1. 激发兴趣, 让学生喜欢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想学生具有高效的学习技巧, 正确的学习理念, 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趣味十足和生动直观的学习会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前预习也是如此, 需要小学生自觉地完成, 这就要求小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养成较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水平。

第一, 教师用语言激励。在安排预习任务之前可以鼓励学生说:“我们比一比谁预习得最好!”在检查学生预习作业时, 认真批注并写下评语:“预习得真不错, 加油!”“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继续努力, 你是最棒的!”“预习得很细致, 再多多发动你的小脑袋吧, 你就可以当小老师了!”等等。同时还可以将预习优秀的学案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学生, 如此同时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爱上预习。

第二, 良好的竞争机制。每周组织开展一次评比活动, 公平公正选出“进步之星”“预习之星”, 还可以将预习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 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对于讲课优秀的“小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并由全体学生每周评选出一个最佳的“小老师”, 颁发“优秀小老师”证书, 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

2. 解放小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自主预习的能力

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体现了他们个性和发展成长得以解放, 在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能够自觉地进行自主预习。作为一名小学生,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均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征服欲, 基于此, 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将每一节新知识当做新鲜事物, 老师留心观察, 激励他们进行自主预习, 久而久之, 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同时也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喜爱。解放小学生个性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使他们具有自己的思维与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 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预习方法。

3. 创设情境画面, 指导学生实践

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需要老师精心营造。对于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也需要老师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根据课本知识, 科学指导学生预习、教会学生预习, 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实践带来的学习成效, 这样才能使课堂效率大幅度提升。对于还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 更需要精心创设不同情况的学习画面, 指导学生先从最单纯的预习方式着手, 逐渐提高难度。如老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数学模型, 使学生在思维上对数学有关知识具有大致的了解, 然后罗列出本课堂的重难点,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另外, 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延伸, 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同时,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知识, 进一步强化这些知识, 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使预习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 若老师和学生都能够高度重视, 持之以恒, 将其当作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久而久之, 每个学生就能养成较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成绩逐渐提高, 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会更加有趣、轻松。

摘要: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师的教育引导下, 小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能够有效地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调动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逐渐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 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为终身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兰平.预习, 给孩子一个成功的基点——谈小学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18)

3.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必要性;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常常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课堂上,疲于教授课本上的固定知识点,往往在课堂上用了很多时间去解释和阐述相关内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多是被动的接受,长此以往,收效甚微。有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就好,但是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他们中很多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步伐,难以在课堂上完全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所以开展课前预习,让他们提前接触和了解课本知识十分有必要。

首先,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本,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减轻课堂上理解知识的压力。任课老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也可以更加的清晰明了,有重点有主次地将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予以解答,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对于那些易懂的知识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蜻蜓点水般的进行解释就可以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可以集中在讲解课本重难点知识上,同时可以更多地安排在辅导学生的内容上,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学习兴趣很重要,课前预习可以让他们提前感受课本知识,对课本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对自己不懂或者认为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这样有预期有目的地听老师的讲解,不但可以更深刻地掌握课本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当老师们在课堂上对他们预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解答或者对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产生共鸣时,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预习的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当低年级学生感受到了课前预习的乐趣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到课前预习当中去,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另外,课前预习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课前预习可以让他们明白积极探索语文课本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课前预习,可以使得他们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肯定课前预习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前预习的同时,对于如何开展课前预习以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适宜的预习计划。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们不论是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都相对缺乏系统的塑造和培养,教师应当顺势而为,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制定预习计划,只要给他们树立了这样的好的学习观念和预习习惯,就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去开展课前预习。

二是要循序渐进。在对小学生进行引导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针对不同的科目循序渐进地开展。比如小学语文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性课程,是最需要开展课前预习的首要科目。如果一次性让每位同学对每一门科目都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无法进行课前预习安排计划,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能力还不强,不可能做到每一门科目都能够开展下来,也不可能达到课前预习的最大效果。

三是要坚持不懈。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以及教师的教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开展课前预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需要长期以往地坚持下去。可能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波折,也会有一些同学对预习产生厌倦的情绪,但是从老师、家长、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不能因为某些小问题,小困难就影响了课前预习的开展,反之应该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地去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当中去,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展课前预习对于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说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开展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去预习,避免走一些弯路、错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前预习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于现代小学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指导的策略[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09)

[2]李超.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强调预习[J].中华少年,2015(09)

[3]丁华娟.有效预习助推高效课堂的生成——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有效性的问题[J].新课程(小学).2013(12)

[4]车生龙.有效预习策略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04)

作者简介:

4.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四

——课题阶段性小结

本课题自从2016年2月立项以来,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奔着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课程实验为核心,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为研究主题,以“探究式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内化先进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这一阶段以来的研究工作小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开题论证是做好课题研究的重要工作,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是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发挥群体活动互动功能,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三大转变,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并且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二、有序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孩子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使他们看到数学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它,使每个孩子都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捉到你了!”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晚,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与其“学会”,不如“会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小小超市”,根据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带1分、2分、5分、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共1元在超市中买东西,活动中要求: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2、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前置作业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三、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但离开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科研,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大胆创新,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我们还经常广阅群书并上网搜寻有关的理论文章,组织组员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四、构建有效预习的具体策略 1.树立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进行交谈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做预习的习惯和能力等情况,了解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预习的现状。摸清学生预习情况,表扬鼓励优秀者、积极者。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2.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

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上预习指导课,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平时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预习情况要落实到预习作业中,要检查、督促、总结。3.不断修正和完善预习作业的设计

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各年级的预习作业设计,并整理成册,供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教师在每一新课前,都根据自己任教班的实际情况,把预习提纲整理,然后印发给学生进行预习。

五、研究成效

1.在实施阶段中,各课题成员围绕主题定期在组内积极开展研讨,积极开展课题研讨课和教学观摩课,进行组内备课、试教、上课、评课。对有效利用预习提纲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深入的认识。2.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本学习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地预习,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深化。

3.通过实践,教师积累的有效经验,由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后来的有效实施,把有效预习的习惯运用到教学中。全体课题组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下阶段研究展望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学生的预习,我们应如何去进行预习的评价?因此在下学期,我们还将不懈努力,以下面三方面为研究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预习提纲进行有效预习,重点围绕学会自主预习和预习的有效性展开,提高自学能力。

2.进一步探索预习提纲的设计,根据预习的问题反馈怎样进行多种方式的教学。

3.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总结自己通过“先预习,后学习”的体会,以此来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引用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同学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同学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同学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同学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同学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同学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5.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6.合作式预习法

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我校研讨的小课题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因此我十分重视预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我首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一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预习,但是还不会预习,因此我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方法指导。以下是我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做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先讲一讲怎样预习,具体分四步:

1、初读例题。让学生把例题看一遍,大概了解例题要讲的内容。

2、再读例题。让学生第二次读时,把自己认为的知识点标出来,并说一说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讲给家长听。

3、三读例题。第三遍读时,要找出不会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4、练习。把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或练习中的习题选择几道再或者自己出几道与例题相似的题尝试做一做,看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与例题相关的习题。若有疑问,做出标注,待到课堂上解决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在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掌握预习方法之后,学生对预习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会认识到,预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上老师将要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同时,只有自己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堂上与同伴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火花和光亮。那么,学生怎样去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在自己的实践中,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学生预习,效果比较显著。

(二)、写出预习提纲:

1、读一读

(1)初读课本x x页内容,知道这一小节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即这节课的课题。

(2)再读课本内容,了解这一节课中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例题。看完例题之后,在练习本上,自己把例题做一遍。

2、想一想

(1)思考:在做例题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困难,即哪一步自己不理解或不会做,打开书划出来做上标记,(2)再看例题,自己能不能解决困难。解决不了的,上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下面的预习要求就不用去做了)自己能解决的,预习向下进行。

3、圈一圈

再读课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圈出来读一读,加深印象。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做上标记,在老师讲课时认真去听。如有疑难问题写出来,到校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4、做一做

做做课后的练习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如有不会做的题,做上记号,上课请教老师。

(三)、预习提纲提出后,教师的做法:

1、刚开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预习,即教师要按照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

2、当所有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

3、当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后,根据学生预习的效果和能力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预习提纲,尤其对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预习例题时,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

(四)、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预习要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效果。

当然,预习贵在坚持,实践证明,课前进行很好的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针对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反思,课题组成员又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课题的研究操作更具有可行性。为了追求分数和成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于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另外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本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总体上来说是比较顺利的,也有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在下一阶段,我们课题组成员会一如既往,踏实认真做好各项研究实践工作。

课题负责人:方城县赵河镇第六小学 程聚高

5.高中政治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五

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够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可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搞好预习首先“要做好笔记”。预习时应该在书上做出眉批,在笔记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其次要其次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来提示自己,以达到在学习和复习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师提问或者避免遗漏知识和犯同样的错误;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能阐释哪些热点问题”等等,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

最后,要“持之以恒”。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课前预习”这个起始阶段搞得深入、扎实,使之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学习不是一蹙而就的,还需要坚持一定时期才能见到效果。

课后需要及时巩固复习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及时巩固复习是高中政治学习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目前的新授课,我们学生自己复习的形式主要是日常复习和阶段复习。其中日常复习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复习形式和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熟记以后,一小时忘56%,两天忘16&,六天忘3%,就是说第一次重复最重要,当天学过的内容一定要进行及时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及时巩固增强记忆的效果。

否则,日积月累,不会的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基础差,以后很难再补,所以当天讲过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巩固,搞好日常复习。其次是阶段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可以按照笔记把知识编制成简明扼要具体直观的图表,实现知识的系统性。总之通过日常复习和阶段复习就能实现局部到整体,整体到局部知识的相互转化。

名词概念如何准确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6.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六

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课前预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奏曲。在当前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过程中,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提前对所学的知识有个宏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学生还能通过预习先行探究,自主解决一些问题,自发生疑,为课堂上进一步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作好准备。因此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要养成英语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传授新知识之前,首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了解新知识,领会其内涵,形成初步印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理解,找出疑难点,从而在上课听讲时能够有的放矢。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也是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英语预习的原则

1.归类分析“去粗取精”。

教师可通过集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学生从大量书面材料中参考有关资料,或搜集所需要的与新课有关的有价值的资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去伪存真,分析整理出有用的东西。为进一步提高预习质量,可以组织同学各抒己见、献计献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有价值的预习方法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2.探索性原则。

即学生用预习方法相互交流,主动得获取知识,应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参考资料、查阅字典等来诠释内容,激发预习兴趣,探索本身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巧妙设疑,尽量关键简单,做到抛砖引玉。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多加赞美。不能直接评判正误,而应充分尊重和欣赏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寻求答案,发现问题共同分析,共同补充,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从语音起步,指导学生运用字母的发音规则和拼读规则试读单词,要求尽量正确。

鼓励学生首先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注意引导学生留意猜测的依据。学会从课文理解其使用的语言环境,可以借助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把生词的拼写、读音、词性、用法及例句记在笔记本上;对于课文,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用笔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上课时用心听讲。

试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初步翻译,不会的地方做上标记。通过课前预习,初步扫除下一步学习中的语言障碍。

课后练习不会时可以照着书本填空,找出不会的空白地方,等老师上课讲到疑问处时,特别留意,将疑问各个击破。

预习过程中要做好预习笔记。做好预习笔记应做到以下四点:①摘抄新旧短语和表达法。旧的短语和表达法一段时间不用,很快就会生疏,每一次重复出现都是一次有效的复习:②摘抄典型句型,这样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③注意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记录下来,以便听课的时候有针对性;④预习笔记可以同课堂笔记合一,使课堂笔记成为预习笔记的补充和延伸。

在预习形式上,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创造性地预习,克服学习困难较大等弊端。合作交流时组员可以各抒己见,大胆进行交流和讨论,某些较易难点一定能有所突破。对于难度较大地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合作研讨,必要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和线索,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

预习时教师要注意检查与监督。有些学生“等、靠、要”等“懒汉”依赖思想严重,学习缺乏自主性和毅力,他们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学习热情就会降低,预习时敷衍了事现象就会出现。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和督促检查,及时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多抽出一点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作出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展开组间合作竞争,进行组间互查、监督,相互启发,相互回答疑难问题。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和信心。

7.浅谈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重要性 篇七

关键词:预习,有效预习,自学习惯

学生将来要适应社会就必须有语文能力, 而课前有效预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学生经过课前预习, 自己先阅读课文, 经过思维, 得到自己的理解, 当上课时, 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老师讲的或讨论的结果正相一致, 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不一致, 等老师讲解时就集中注意力来解决它。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 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 有很高的价值。从这可看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那么,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重要性有哪些?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际,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的自学。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 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有所加强, 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甚至优异。因此,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很重要了。有效预习能帮助学生很快过渡到自学。为了尽快让自己会自学, 学生必须按老师指点的方法去预习。例如,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生字词, 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不同方法去理解。字词解决后再根据老师指导的分段方法理清文章的层次。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 长此下去, 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有效预习, 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 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们会对这些问题独立地思考, 特别对难的、不会的问题会苦苦思索, 这样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往往对相同的事物, 因看法不同, 会作出不同的评价。例如, 教学《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续编这个口语交际题前, 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你认为结果是怎样的呢?你准备向谁学习什么呢?学生兴致很高, 都愿意思考这两个问题。第二天, 我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有的结果是乌鸦再次被骗;有的结果是乌鸦再次被骗但狐狸受到了惩罚;有的结果是乌鸦吸取教训没有被骗。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向乌鸦学习它的诚实;还有的学习乌鸦的聪明;还有的向狐狸学习它的机智, 能再次骗了乌鸦。可见, 学生能回答出这些问题, 都是经过深深思考的。学生正是通过先预习、再解答这样的形式练习, 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良好自学习惯, 让学生终身受益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备的能力。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学, 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靠自学成才的, 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是这样的。好习惯是养成的, 不是一天两天努力的结果, 需要常年的坚持不懈才可以的。预习能让小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但也不是说只要预习了就能养成好习惯。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布置和训练。如果只是布置让学生读一下明天要学的新课, 念念生字词等, 这样的作业千篇一律, 一开始学生还预习预习, 如果老师不经常检查, 给学生以激励, 渐渐学生就对预习失去了兴趣, 有的干脆就不预习了, 预习就成了空话, 预习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预习作业要精心设计。

总之, 有效预习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后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学习上不感到吃力, 天天想学、乐学, 学生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良好的自学能力会影响小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 它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因此, 让学生课前能有效预习并养成习惯是必须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8.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探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最终成为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重视预习,转变思想

1.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预习时,会对新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有时学生能够通过查找资料对新内容进行及时补充,有时学生在预习时会主动与旧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有时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能力。长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掌握自学方法,进而养成资助预习的好习惯。

2.开展课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开展课前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学会预习,授之以渔

1.合理安排预习内容

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学困生只要通过仔细阅读知道下一课我们学习什么,大概是怎样的就可以了;大多数中等生就应该在这个层次上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优等生应在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

(1)數学概念课的预习。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比如在预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

③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比如预习《小数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整数加减法进行对比,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①看懂例题。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②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进行讲解。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

三、促进预习,及时评价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坚持预习,常抓不懈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9.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 篇九

预习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似乎并不陌生,而把学案做助手辅助学生预习也已经深入我们的教学,然而当我们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下,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适度高效了呢?

现状不容乐观,实践中发现——

(1)不顾及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上 “烫剩饭”。

(2)“唯学案”教学,只要学案上有的必讲,且唯恐学生不会,讲的是细而又细;只要是学案上没有的,就避之不及,就算有心深挖,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3)老师不能正确面对课堂上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唯我独讲”,固步自封,不能做到“生易教移”。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适度高效呢?我们说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又带着新问题出去的课堂是高效的;经过一节课的洗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有所提升的课堂是高效的。作为左右着“课堂方向大权”的老师该如何做才能避免“预习”的“”无用“,以及课堂的“无效”的产生呢?怎样做才能真正使“预习”成为课堂的“先锋”,从而打造出真正的适度高效的课堂呢?下面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望】———生生交流。上课伊始,先让小组成员依据预习学案,从两方面检查预习情况:一是读书是否到位,可以通过检查组员的课 本批批画画写写情况来判断,也可以通过提问书上的关键知识点来判断;二是学案完成情况,内容是否完整,尤其是学案上提出的问题是否思维到位。在此基础上,小组长把组内组员的问题统计记录。

[闻]——师生共享。就是老师要了解各组出现的问题,尽量展现在黑板上,以便下面上课有备无患。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课,学生通过组内了解,发现的问题是(1)个别学生读书不到位,不能做到批批画画写写(2)让他们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他问却不会提。(3)侧线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像问题(1)只要再次强调读书的方法即可。而问题(2)和(3)则需要学完后来解决。

【问】———课本检测。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解答或验证新知中基本的题目,检测学生对学案中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看到了问题,了解了情况,为下面新知的探讨打下良好的知识、心理基础。于是又进入了下一个检测展示环节。如上面《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课,当学生汇报出鱼的身体结构时,我设计的第一个检测问题是:你能否验证一下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可以是书上的方法,也可以是自己想的方法。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验证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说明学生对于鱼在水中生活的特点已经初步了解。但是否真的明白鱼鳍的作用?于是又进入了下一个检测展示环节。

[切]——检测展示。通过望闻问,也就是说在上面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出一组检测题目,通过生生交流,师生探讨,确定症结所在,弄清得病的根源,这时教师再准确的“切”——开方、抓药、动手术各

种方法一应具全,都可选用,只要治疗方法切中要害,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就决不只是空话,最终达到对本节课中的新知适时、彻底的学透彻。如《水中生活的动物》在上面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鱼游泳时能控制身体前进是靠......()

A、胸鳍摆动B、腹鳍摆动C、尾鳍摆动D、背鳍摆动

(2)如果把鱼的胸鳍和腹鳍都剪掉,发现鱼将…………..()

A、身体失去平衡,腹面常常上翻B、游泳慢且方向不变

C、游动自如D、游速快,但易翻转

(检测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上了,从课后情况来看效果很好。)

那么通过对这组题目的检测,发现问题所在,从而确定下面的学习方向。

【评析】: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新授内容的学习,为预防课堂上出现无效环节,抓好切入点很关键。像上面第一和第二环节其实是对预习的一个反馈,而该反馈环节,就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预习新知的情况,以确定教师自己设计的检测环节是否适度。上面第三个环节虽然是书上内容的再现,但是有目的的提升,即教会学生预习书上新知的基础上,还应该学会用不同的区别于书上的方法去验证,所以该环节是“必须的”。上面第四个环节,就是为了把准本节课的“脉”,测查学生通过预习到底对新知的了解的程度,还存在多大的不会空间,下面的教学的“线路”应该画到哪去。

10.小学英语课前预习 篇十

1、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前预习,通过试读、摸索,熟悉英语学习方法,才能跨出独立获取知识的第一步。

2、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以教科书为依据,通过指导学生预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掌握阅读一般英语书籍的方法。

3、课前预习是启发学生把握英语教学重点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列出预习思考题,明确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前了解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而且还能促进他们发现问题。

11.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实践;成效

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可行办法和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他们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会更加敏捷,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可以认为,加强课前预习,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与成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

1.精心设计,促进有效

如何根据小学生特性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预习内容,促进预习的有效性,十分重要。总体来看,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上的。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使得他们都有一种“优先意识”,预习了之后,浅显地认为自己全懂了,在预习途中一知半解,也许还会产生了一些偏差。而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上都会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和层次,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概括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发现问题、注重反馈、把握起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设计预习内容时预习提纲不可少。预习能力要靠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因此可以从预习提纲开始。最开始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的同时给学生一个课前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边看书边解决

提纲里的问题,一段时候后再让学生自己写一些简单的预习提纲。通过这样的培养,相信很多学生的预习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2.讲究方法,落实有效

课前预习不只是让学生对预习内容一带而过,更要讲究方法,这也是落实预习有效性的有效途径。要根据预习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是“读一读”。对数学新概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预习内容有关的学习工具、辅助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克服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辨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带着问题去读,边思索边解读,边体会边解读。其次是“做一做”。在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内容,初步领会新知的时候,其学习热情会很高,再让他们去解答例题的后续部分内容就不成问题了。这时要教会学生操作与思辨的预习方法,在有序与细化的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探究、解决新的知识和问题。再次是“记一记”。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对于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也就是说,学生每次预习后,要让他们在课本上留下痕迹,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检查预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效果。当然,课前预习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预习内容的不同,相应地增加或减少预习的步骤,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形成习惯,提高有效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兴趣。为此,教师应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形成习惯。可以以培养学生预习兴趣为切入点,通过调整和改进,渐渐地使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可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步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习惯和兴趣的过程中,要重视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注重引导学生自学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精神,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课前预习的成效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和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够真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成效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3)有利于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概括起来,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就是使小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由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能够为小学生的一生学习和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相信我们的学生,多让他们自主学习,放手让他们多实践、多反思、多提问、多合作、多探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效率不变的途径。预习,终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云梯。

参考文献:

[1]沈琛.预习,为学生架设学习成功的云梯:以预习为基础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08).

[2]耿文婧.浅谈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7).

[3]江其春.基于有效预习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2).

作者简介:

郑斌琳,女,生于1970年5月,福建宁德人。现职称:小学数学高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北京师范大学海

沧附属学校)

12.中学数学课前预习指导浅析 篇十二

一、确立预习意识, 将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传统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往往是课堂45分钟, 所以我们常说, 向45分钟要效率.其实, 学生的学习并不完全局限于课堂之中, 要使课堂的教学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我们应将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向后拓展.向前延伸, 即指导学生开展课前的预习;向后拓展, 即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使整体教学活动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三个基本环节, 三个基本环节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样课前预习就成为了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教学规程.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数学学习的预习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 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预习, 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细化可分为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 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和性质各导, 对学生的智力提出严峻的挑战.通过课前预习, 充分做好接受新知的已有经验准备与心理准备, 对课堂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使整体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 确保听课思维状态与课堂教学进程同步.尽管在预习中会存在一些知识点不能掌握的情况, 但由于都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了初步印象, 再经过课中老师的讲解、分析, 必然使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确保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通过预习, 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因此,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针对预习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的特点, 我们应将预习作为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课前预习, 养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中听讲, 检验预习成效, 通过教学对话与互动, 实现思维的交锋与视角融合.坚持课前预习, 必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是通过预习, 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人们常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前预习中, 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 学习必然存在一些困惑, 这时, 让学生在问题提出中不断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 提升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预习方法, 将课前预习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进行有效课前预设的关键,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关注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精心设计预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 教师应事先设计好引导学生预习的提纲, 我们一般称之为预学案.在进行预学案的设计时, 我们要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现状出发, 遵循数学思维规律, 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 内容具体, 要求得当.

二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围绕预习案要求, 指导学生通读教材.对于概念的预习, 要求达到能叙述、会判断, 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如预习“映射”这一概念时, 通过叙述首先认识到映射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 要判断一个对应是不是一个映射, 必对概念“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按对应法则f,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做更深层次的了解, 明确概念的外延;“一对一、多对一”这两种特殊的对应, 至此就能举出一些映射和不是映射的例子, 完成认识这一概念的全过程.对定理、公式的预习, 要达到能分清条件结论, 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 了解推证过程和应用.如预习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时, 首先分清“在三角形中”这个前提, 明确结论“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 转化为数学语言, 其推证过程是以直角三角形为特例、平面向量为工具得到结论.对例题、习题的预习仍要明确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得到此结论必备的理论论据, 然后看题设与这一理论依据有何相同与不同, 不同时又如何对题设条件进行转化, 同时还要明确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书写格式, 以利于课堂上质疑问难.

三是做好预习自我小结.学生预习后, 要指导学生小结预习结果.比如, 可以让学生写出教材上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列出全书章节内容之间的并列与从属关系.对于例题, 在书边说明各主要步骤的依据, 在题后空白处用符号或几个字写出本例特点, 体现编者选例意图;对例题条件、结论变化, 由特殊向一般转化, 将有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 纵向发展.

三、关注预习评价, 将课前预习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起点

将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基础环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关注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评价, 课前预习的结果应作为课堂的教学起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预习评价工作:

一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对照教师下发的预学案要求, 逐条进行分析, 让学生自问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能否清楚地复述出来, 定理、法则是否较好地理解, 在预习中存在哪些问题, 本课知识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能否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等.

二是教师讲课之前, 要将学生的预学案全批全阅, 课前还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联系, 明确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课前提问、预习展示等方式, 教师要弄清楚学生预习的情况, 对一些学生预习中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作进一步的讲解.在弄清楚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后, 再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 突出学习重点, 突破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学有所思, 思有所疑, 疑有所得.

1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篇十三

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如在本学期初,教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利用两节课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预习放置于课堂内完成,共同预习了第一课。

(1)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如我们在哪里荡起双桨?

(2)与学生共同探理解词义的方法,即查字典或词典、看生字表、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及向别人请教。在学完第二课后,学生又体悟到可以查无字词典的新方法。

(3)自主识字。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好多的识字方法,布置预习记字正好是对以前所学汉字的运用。

如:在预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学生对“聪明”的“聪”识字有这样的认识:一生提醒了它的读音,是平舌音;一生提醒了在写“聪”的部首时,要注意“耳”的横变成提;一生又想出了记住“聪”的方法,他说,一个小朋友想聪明,上课时要张大耳朵听,睁大眼睛看,要勤于发言,而且要用心记,此话说完就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4)读好课文,要求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

(5)同时,应鼓励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所以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

如对哪个词,哪句话不太理解的,可在句子旁画一个小问号,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深入思考的过程,在新授课时学生会带着疑问,听课自然更专注。在课堂中预习,老师能手把手地教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可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2、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在预习中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我们在三年级的预习目标中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识字,读通课文,教给学生理解词义的方法,此阶段的实施方法在胡老师的课堂已有所体现,不再赘述。

第二阶段:在学生已学会理解词义的方法后我们开始让学生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查找有关资料,什么叫在老师指导查找资料呢:如不要漫无目的地去找资料,有的孩子一提到查资料就上网下载,一连打印好几页纸,孩子是否真正了解、理解了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查找最感兴趣、最有效的资料。

如在《古诗两首》中可指导孩子去了解作者杜牧和张继,可引导孩子去找找枫桥在哪,也可找找其他描写秋天的诗。

第三阶段,教会学生学会初步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性趣的问题。将预习分梯度教给方法,使其得以循序渐进地进行。

3、交流经验,获得方法。

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我们还经常让孩子们进行预习作业的展示和预习方法的交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后者“渔”便是预习的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预习方法,如怎样把一篇课文读通顺,有的孩子认为可把长句子读通,有的孩子认为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有的孩子认为注意好停顿和换气的地方。

又如在词语的解释方法上,有的孩子认为可以查词典,有的孩子介绍可以看插图,有的孩子认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是不错的方法,也有的孩子认为可以向别人请教。

在交流查找资料的方法时,有的孩子认为可以上网,有的认为可以翻阅阅读,还有的孩子认为可以请教家长。通过交流,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孩子之间这样直观的介绍与交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持之以恒,习惯养成。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如果仅布置预习作业,老师不及时检查,这就给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孩子有空子所钻,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作业,自己就可以马虎,久而久之便不做了。

所以及时检查这一步尤为重要。我在布置预习作业的第二天必定是将孩子的语文书收齐批改的,对预习做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对预习进步大的孩子更是予以大力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此外为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每周统计预习作业得花数最多的学生,发班级喜报,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折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的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

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但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14.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十四

羊圈学校:陈光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研究的思路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五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

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课题的保证措施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研究的时间,边工作边研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实施研究课题。领导大力支持此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经费充足,图书馆有相关的资料查阅,条件便利。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5.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十五

关键词:前置作业,预习设计,初中数学

一、先学后教:作业设计适应学习内容

“先学后教”是教师结合课程学习的目标、目的提出的相关要求, “先学”, 并不是要学生毫无目的的开展自学,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结合新课所要开展的内容, 结合相关的作业设计进行预先学习, 这个“预热”的过程, 使学生预先对知识点有所思考.笔者一般会在新课讲授之前, 留一些小的思考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外思考, 这一类思考题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高的学习压力, 而是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并且最大的特点是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在课前通过对这些前置思考题的思考过程, 有助于提升新课的课堂效率.

例如, 在学习解方程组这个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 将家里的电费单子拿出来作比较, 上面都有峰谷时段和平时段, 假设峰谷时段的电价为每千瓦时0.6元, 平时段的电价为每千瓦时1.2元, 让学生根据上个月家里用电情况计算电费.这一道题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通过解这样一道思考题, 进而学会解方程组.随后在方程组的新课上, 我拿出了一张电费单, 上面只能看到总价48元, 总共用电度数为50度, 让学生思考峰谷时段的用电情况.学生基于“前置作业”的预习情况, 很快求解出了答案.

由此可见, 在布置“前置作业”的过程中, 应该要注重与新课授课内容接近, 可以说, “前置作业”是新授课的准备和铺垫.

二、激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搞好学习的首要任务, 因此, 在初中数学“前置作业”的设计安排中, 我一般都会选用比较有趣的习题, 让学生在探究有趣习题的过程中, 充分调动起自身的积极性, 所谓“激趣导学”, 激发兴趣, 才能让学生真正沉浸于数学学科的奥妙之中.

例如, 在学习比例的相关内容之前, 我布置了一个小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影子与实物的比例来求解旗杆的高度, 这是一个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后积极来到操场上, 问我借了软尺、三角板等工具, 来到操场上现场“实验”, 他们一起为解开这道题议论纷纷, 并且相互讨论、出点子, 有的学生试图直接用尺丈量旗杆, 最终以失败告终, 有的学生围着期杆直接转圈.最终有几个学生灵机一动, 认为可以选用参照物来完成答案的求解.而这样的探究过程, 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他们至少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 探究问题, 并且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 小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并且通过这一类有趣的问题, 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分层引导:提升全体学生探究能力

基于初中时期, 班上的几十位学生中, 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能力, 甚至性格、学习习惯都是不尽相同的, 这种特殊性也就诞生了分层教学法, 而在初中数学“前置作业”的设计安排中, 笔者也注重引导“分层引导”法, 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 给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这种作业结合了学生的能力、基础、思维、习惯、性格等, 此外, “分层引导”也是为了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兼顾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进而提升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相关知识之前, 我让学生用硬纸板回家自己剪出各个形状的三角形, 并且让班上的一些尖子生在此基础上, 剪裁出四边形来, 并且试图分析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这是一个延伸和拓展, 可以说两个三角形可以构成一个四边形, 而不少尖子生, 他们的求知欲非常强烈, 如果对他们一视同仁, 设置相同难度的作业, 势必会让尖子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而数学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又会失去自信心, 所以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前置作业”, 以便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前置作业”, 学生将各种剪裁出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了拼接,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 不仅得出了书本上的三角形内角和的基本原理, 更开拓了思维, 提高了探究能力.

总之, 初中数学“前置作业”的设计还在探索之中, 要想进一步做好这个“前置作业”的工作, 不仅需要遵从“前置作业”的布置原则, 更需要师生全面、积极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赵文国,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前置作业初探[J].空中英语教室 (新教师教学) , 2011 (8) .

[2]陈晓露.有效前置作业引领课堂自主开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7) .

[3]袁小琴.例谈前置性作业的有效与运用[J].中学数学, 2011 (24) .

16.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 篇十六

在大力提倡数学教学新课改的今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常规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预习是学好新课,取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学生上课前进行预习,就可以对所学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就能从容不迫、精力集中、目标集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通过预习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一番自学研究,提前思考,做一番独立获取知识的尝试,然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有好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是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为了使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使预习能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做好数学课前预习?

首先,老师要布置预习作业。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本,学习时走马观花。布置预习作业可以明确预习任务,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有目的的去预习。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师要教给学生几种效果较好的预习方法。

一、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预习要有章法,不能随心所欲,要根据教学提纲进行预习,不断提高。预习前有针对性地写出问题的提纲,更要适当了解对一些问题的判断、填空、选择等思考,有目的地去预习,激发预习兴趣,从而提高预习效果。

二、难疑点标记预习法

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学会看重点、圈难点。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动手画一画、圈一圈知识要点,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温故知新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四、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布置学生试做一、二道练习题,一般课本中的练一练、试一试比较合适作为预习作业。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学生在预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解数學题,可以帮助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五、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动手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六、指导预习要因材而异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概念型教材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计算型教材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而几何内容则适合采用实验操作法预习……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数学,一般以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方法为主,辅以其它。

17.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十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和当前城市无法比较。因为在农村,很多家庭的父母文化普遍比城市父母的要低,而农村父母的业余时间也没有城市父母宽裕。在农忙时,常常是披星戴月地干活,因此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农村家庭远远不及城市家庭。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潮的影响,现在农村家庭中,结构也和城市不同。大多数是孩子和爷爷奶奶在家生活,爷爷奶奶的日常工作也是以农活为主,和孩子的父母相比,爷爷奶奶在文化上更加落后,有的甚至是文盲,在学习上对孩子没有丝毫帮助,在教育孩子问题,还存在溺爱现象,总觉得孩子父母不在家,孩子有缺失,应该要弥补,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的环境下,语文课前预习常常是形同虚设。

2.2学校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课前预习也没有深刻认识,一般是要求学生回家将课文读上八到十遍,还有的要求家长在书上签名来督促,并没有对课文预习做出要求,没有指出预习的目的,让学生也认为预习用处不大。

课前预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和家庭作业一样重要,但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将家庭作业交来批改,却很少检查语文预习效果。没预习的不批评,预习了的也没受到鼓励,这样课前预习不被学生重视。

18.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探讨论文 篇十八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探讨

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 欧云太

【摘 要】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预习,学生自主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预习方法;自主学习;习惯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预习,学生自主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显著提高高中数学的学习效果,而且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转变观念,走出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的困惑

高中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可支配的自主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均感没时间预习。更错误地认为预习也只不过是看看书,是在做无用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反使再听课就没有新鲜感了。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似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这种预习也达不到什么效果,自然也不能坚持。深度分析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首先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也没有采取什么具体的方法措施,没有具体的设计和准备,也就没有深刻感受到预习的作用。其次,学生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认为反正课堂上老师会详细地讲解,预习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这深刻反映了教师或学生思想观念都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急功近利,素质教育意识淡薄。新课程倡导素质教育,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预习。

二、课前预习的作用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课前预习到底有什么作用?

1.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学生如能认真预习,听课就比较认真,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会主动地预习下一部分内容,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预习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学习便陷入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旧知识基础不扎实,造成学习上的障碍,预习有助于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3.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 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上课时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高度集中,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果。

4.预习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在预习时,教师巡视并进行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

三、预习前,教师需精心编拟预习提纲

精心编拟预习提纲是实现预习目的首要工作,能提高预习的效率,节约预习的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是教会学生如何预习的重要方面。许多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课前将新课的内容看一遍,这是很片面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预习提纲,一方面通过提纲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学生学些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取新知识,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探索,学会总结,解决如何去获取新知识的问题。

四、高中数学预习的具体方法

作为新课程的引领者,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预习。高中数学的预习主要是为了了解新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得以全面入手;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发现需要扫清的障碍;明确重点、难点、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所以预习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1.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能初步了解要学的新内容, 领会教材的大意,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是一种自学的活动。对于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图形、例题等要逐条阅读。

2.作标记和做笔记

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复习和反思。而且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旧知识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识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尝试练习

每一道例题的后面,都有针对性地跟上一系列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总之,提倡课前预习,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好数学,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前预习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代传蓉 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导引 《数学学习与研究》

[2]郑爱亮 课前预习方法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3]张雪 课前预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 第7期

19.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十九

罗杰斯认为, 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 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 而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 提倡从做中学,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他反对把学习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学生获得某一知识的过程, 认为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获得相应学习方法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主张使学生创造力突围而出, 把被作业和应考占去的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人生, 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

“新课标”指出: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激发其学习兴趣, 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其树立主体意识, 了解自己, 了解学习的对象,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校申请了“活化课前”的课题研究, 笔者进行了语文学科这方面内容的探索和尝试, 效果颇为显著。

二、案例分析

初二单元试卷中出现这样一道课外古诗词阅读题, 题目如下:

《新安吏》 (节选)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1. 结合诗中文意思考, 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这两道题目上的得分率还是挺高的, 这有点出乎教者所料。试卷评析课上, 请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学生在分析第1道题目时, 抓住父亲为什么不送孩子出征的关键, 从“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 故只有母亲送行。在第2道题中, 学生扣住“哭”这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教者仔细思考后认为:学生能将这些题目搞懂, 除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外, 还得力于平时课前的背景教学指导。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收集了杜甫的代表作《望岳》、《春望》和《石壕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杜甫的《春夜喜雨》、《绝句》, 已知杜甫是“诗圣”, 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因此教者在教这篇文章前, 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学生可查阅身边的辅导资料, 诸如《名师点拨》、《教材讲解》, 了解诗人的概况, 也可通过网络详细了解作者生平, 将查阅到的相关知识概括在课文作者旁。授新课前请学生交流所获取的知识, 可通过讲故事、“自传”等方式, 可相互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对诗人有了全面的了解, 印象也较为深刻。下面的内容就是学生对杜甫一生的概括: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 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 北越齐赵, 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了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 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公元746年, 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 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 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 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由于安史之乱, 他携家人一道受冻挨饿, 避难流亡, 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 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 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 震撼着诗人的心灵, 所写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诗人除在成都草堂三年多生活较稳定外, 其余漫长的岁月都是十分艰辛的。但诗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 身体多么衰残, 处境多么不利, 但始终念念不忘国家和人民, 政治热情、创作热情始终高涨。

学生像了解故事一样把握了上面的知识后, 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他们在学习《望岳》时就能明显感知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教者请学生做一回诗人, 站在诗人的角度大声朗读全诗, 意气风发, 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直抒胸臆, 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春望》一诗, 根据对作者的背景了解和书下注释, 学生们充分发挥了想象, 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但是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 满目凄然的情景。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面对国都沦陷, 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当学生朗读这些诗句时, 表情是很凝重的。

对于《石壕吏》的理解, 教者引导学生扣住“有吏夜捉人”展开讨论。由于学生对诗人的写作背景已有所知, 把握自然水到渠成, 教者只是穿针引线而已。因此, 学生深入了解作家的生平身世、经历遭遇, 便能准确地把握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怀。教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描绘当时的场景, 充当诗词的主人进行绘声绘色的模拟表演, 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 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学生们完全走进了诗的意境, 这样的学习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三、深入解读

叶圣陶曾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埃德加·富尔曾也曾说:“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那么在初中诗词教学中, 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笔者认为, 课前背景预习在初中语文诗词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平时所说的诗词的“背景”, 就是指诗词中所写的人物或事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诗词等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 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 诗篇中的人物、事件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不了解诗篇所反映的时代的社会历史状况, 不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历史背景, 那就无法真正理解诗篇的思想意境。于丹老师在接受电台采访她如何对孩子教育时讲了件挺好玩的事, 她女儿在理解《春望》中“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时说, 杜甫生活的那儿发生了强烈地震, 国家都被震破啦。当然,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 这得另当别论。“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脱离作品时代背景进行解读, 就难免造成对诗篇理解的不当甚至偏颇。如果学生连对诗人所想所感都缺乏基本的了解, 又怎么对作品联系现实有所感受呢, 可见, 诗词的背景教学是激起学生品读诗词兴趣的前提条件, 这也是课标提出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 背景教学往往被大多数教师忽略, 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笔者认为, 其实不然。尤其在诗词教学中, 磨刀不误砍柴工, 《杜甫诗三首》的教学就是很好的实践。诗人每写一首诗篇, 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 这种感情往往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有关, 诗人在字里行间都会隐含时代特征, 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如果我们把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诗篇联系起来, 学生对诗人的当时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就会加深对诗人的印象, 对诗篇的思想内容也容易把握, 更能触类旁通, 做到叶老所说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再如学习南宋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诗词时, 学生可利用课前时间, 通过辅导资料、网络媒体等途径, 了解词人的生平概况: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 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 靖康之变后, 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 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 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在凄苦孤寂中度过晚年。因此,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 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她在少女、少妇时代的词作清新明丽,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表现词人少女时的欢快活泼,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也只不过是思夫的轻愁。她的后期作品和“愁”字分不开的, 从开始的情愁, 到家破人亡的家愁, 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 诗歌处处流露出这纷繁的愁绪。“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人内心悲歌的吟唱。学生了解了诗人的这些背景之后, 再去赏析初中课本中的《武陵春》、《醉花阴》等诗篇, 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真正地理解诗人的心声。

四、案例反思

一个读者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就会对诗篇产生各种误解。语文老师应该别具慧眼, 把时代背景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篇。纵观古今, 不论任何时代的诗人作家, 他们的每一首诗篇都是一个时代的折射, 呈现社会的某一层面的特征, 具有社会性。在教学中, 我们若能结合诗人所处的环境及思想状况去品味其作品, 有助于我们抓住诗篇的主旨, 在分析讲解诗篇时就容易抓住重点, 实现教学目标。

背景教学是初中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在消除时代隔阂、帮助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课前的背景学习使教师的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从而带动了活力课堂的建设,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1.

[2]王其华.高效能语文教学5项修炼.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51-53.

20.如何指导小学生在数学课前预习 篇二十

一、概念课的预习

课前预习,学生首先要知道预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通常可以让学生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通读一到两遍,了解教材的内容,再根据内容制订学习目标。其次要让学生大体了解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把自己看懂的数字信息画出来,或者在旁边写上批注。对于弄不明白的内容做好记号,等教师上课时专心听讲,争取把它弄懂。掌握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例子理解概念、识记概念、活用概念。对于概念课的预习,首先要把概念通读几篇,知道概念论述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要把概念中的重点词标记出来,再结合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所表述的意思;再次就是把概念运用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中去。概念教学和计算教学一样,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好概念,重视概念课的预习。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1)初读课本内容,了解主要内容。(2)细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線。(3)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4)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钟给学生自学。

二、计算课的预习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数学学习的各个过程中,只有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才能把数学知识学好。要提高计算能力,课前预习也是有必要的。计算课教学重在让学生懂算理,明算法。计算课预习时,就是要弄清几个问题:(1)观察算式,弄清计算的步骤,懂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理解算理,懂得每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3)再次观察算式,归纳计算方法。懂算理、明算理之后,还可以模仿算式,做几道类似题型的练习,或者把课本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练习完成。对于细心的学生,计算课的预习是最容易完成的。计算能力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过关了,才能把其他数学知识学好。

三、操作课的预习

操作课是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在操作课预习时,很多学生不懂要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如,在预习测量时,就要先阅读文本,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其次明确要测量的对象是什么,需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具,如测量时要准备好测量的工具尺子,还要准备好测量的对象,如身份证,1分硬币,回形针,铁钉等等;再次要从阅读的文本中了解到测量的方法和顺序;最后还要了解测量结果后所带的单位名称,如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好相关学具,上课时才能通过操作活动,总结方法,掌握新的知识。

四、解决问题课的预习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多数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新知。在情境中,教材提供了具体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解答。在解决问题课预习时,学生要关注以下内容:(1)阅读教材,明确学习内容;(2)制订学习目标;(3)仔细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或认真阅读文字材料,从题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和问题;(4)分析题意,明确解题思路;(5)根据解题思路,列式计算;(6)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语;(7)回顾与反思,检测答题是否正确合理;(8)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9)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自己解答或者上课时考考同学。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写字教学计划下一篇:医学影像诊断实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