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认识(共7篇)(共7篇)
1.法医学认识 篇一
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
生物医学工程我已开始确实不怎么了解,对我们的专业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我们专业的发展方向,也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我们的专业,说实话也确实信心不大,觉得就业的前景没有,前途一片渺茫。在听了熊平教授对我们专业的讲解,多我们的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们专业的信心大增。我希望在深入学习后可以更娇热爱我们的专业,为我们专业的发展做贡献。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我的了解还很片面,只是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很少的一部分。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其将现代工程技术、近代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对生命科学、现代医学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属于技术科学范畴,是以生命的人为对象,用工程学原理,研究开发防病、治病、人体辅助功能等为医学应用服务的人工装置和系统。医疗仪器、医疗器械即是其最广泛的应用。随之而起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我国形成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大产业带,深圳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其产值占珠江三角洲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对该学科的人才有较高的需求。指明了我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课上讲的智能胶囊内窥技术就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产物之一。所体现的学科综合性非常之大。虽然只是一个胶囊大小的内窥镜,但是却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之间的融合。智能胶囊内窥镜的制造成功为我国医学的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课上还讲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孕育于十九世纪,1895年开创了医学成像技术,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学科领域(Ilmenau),发展迅速。1978年我国开始确立为独立学科,80年招研究生。新世纪为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生物医学工程是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与人类生活质量及健康的关系密切。
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22人,其中院士1人,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1人。现有教学和科研设备价值达600余万元。医学图像与仪器、生物传感器等方向教学和科研具有自己的特色。
生物医学工程培养具有理、工、医相结合的知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医学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及相关的实验技术培养,毕业生将具有扎实的电子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技能,可以在医学仪器及装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生物医学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我希望四年的学习,可以对生物医学工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会尽力学好自己的专业,学有所成!
2.法医学认识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 我们对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共3 000名民众进行随机调查, 其中, 医学院校师生732人, 普通教师277人, 医生295人, 护士679人,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38人, 机关干部 (含离退休) 65人, 工人560名, 农民178人, 个体经营者176人。调查对象年龄18~72岁, 均未接受过系统的现代康复医学教育。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问卷设计目的和意义:本调查问卷是针对目前我国民众对康复医学的认识设计的, 目的是了解民众对康复医学的主要认识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 以便提出相应对策。
问卷分3个部分: (1) 前言:主要是对调查目的、意义及填表要求等的说明。 (2) 主体:由16个问题及相应的选择项目组成。 (3) 结束语:主要表示对被调查者合作的感谢, 记录调查人员姓名、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等。调查问卷中问题设置合理、排列科学。共发放问卷3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 000份, 有效回收率100.0%。
1.2.2 调查内容
问卷中的16个问题可归纳为6方面内容, 主要包括:康复的含义、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康复医学的内容、康复的最终目标、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
2 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被调查对象均未接受过系统的现代康复医学教育, 因此,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康复医学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没有普及康复医学知识
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 大部分民众对康复医学缺乏基本的了解, 很多人认为康复就是健身、理疗、推拿、按摩。很多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由于对康复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 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期, 造成终生残疾。一名因为羊水栓塞导致偏瘫的患者, 家人不懂康复医学知识, 只让患者卧床休息。殊不知这样已经使患者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期[1]。由于没有普及康复医学知识, 致使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
3.2 临床医护人员缺乏康复意识
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都重视对疾病的治疗, 而不重视患者能否完全康复。也可能是医生考虑到康复治疗的昂贵费用, 而忽视了康复治疗。例如中风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治疗90%以上可以恢复步行、30%可以恢复工作能力, 这与未经康复治疗只有60%可以恢复步行、5%可以恢复工作能力相比, 疗效非常显著[2]。究其原因, 从医学教育的环节来看, 以前很多医学院校没有开设康复治疗专业, 也有不少医学院校没有把康复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 这使得广大医务人员对康复医学知之甚少, 缺乏康复意识。
3.3 医院领导不重视康复医学科的发展
我国卫生部明确要求, 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立康复医学科[3]。然而, 有的医院没有按要求建立康复医学科, 有的医院即使建立了, 也由于医院领导不重视, 使得康复医学科的规模和服务能力非常有限, 仅仅停留在初级水平上, 没有形成完整、有效、专业化的康复服务流程和模式, 更谈不上研究和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
3.4 缺乏配套的医疗保险政策
据了解,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几个经济发达的省市将康复治疗中80%以上的项目纳入医保范畴, 绝大多数省市还没有把康复医疗纳入医保范畴。国内医保偏重临床治疗, 其中60%~70%的资金花费在重症患者的后期治疗上[4]。这限制了民众对康复医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3.5 民众认识的误区
调查发现, 有些人持这样一种观念, 即“康复治疗就是帮助、指导人活动, 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这是错误的观念。在康复治疗过程中, 治疗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很多医院的治疗师由护士、技师等担任, 由于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康复医学教育, 达不到康复治疗效果, 制约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合格的康复治疗师不仅要具备医学基础知识, 更要掌握人体运动学、生物力学、运动障碍学、人体解剖学等专业知识和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专业治疗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受过正规康复培训的治疗师只有几千人[5], 且素质良莠不齐, 使得很多医院的康复科成了理疗科、推拿科, 不能充分发挥现代康复治疗的作用。
4 对策
4.1 更新观念, 普及康复医学知识
我国是人口大国, 康复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康复治疗工作任重道远, 因此,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宣传普及康复医学知识。
4.1.1 康复医学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
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既不是内科、外科的患者, 也不是妇科、儿科的患者, 而是各科经过一般医学治疗后自理生活和 (或) 就业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 以致独立生活有困难的各种残疾者;康复医学的目的不是治愈患者, 而是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康复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不是用药和做手术, 而是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各种功能恢复训练。正因为从服务对象、目的、方法上均与一般医学不同, 才形成了独特、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6]。
4.1.2 康复不是恢复
患病后能完全恢复的患者, 不存在康复问题, 只有患病后没有完全恢复, 遗留不同程度残疾的患者才存在康复问题[7]。
4.1.3 康复医学需要复杂的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医学面对各种残疾者, 恢复其功能的难度非常大。例如恢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 恢复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和记忆、思维功能, 恢复脊髓损伤后患者的四肢瘫、截瘫肢体运动功能和两便控制功能, 恢复小儿脑瘫后患者的运动和智力功能, 恢复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脏功能等。这些绝非单靠休息、营养就能使患者康复。因此, 康复医学需要复杂的康复治疗技术。
4.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 在医务人员中普及康复医学知识
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人才, 宜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方法, 例如, 在医学院校设置康复医学课程或开设康复治疗专业, 举办在职医务人员短期培训班等。坚持正规教学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向医学生和在职医务人员普及康复医学知识, 开阔他们的视野, 使他们能将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相联系。
4.3 提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领导对康复医学的认识
在普及康复医学知识时, 要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的领导多做宣传, 使康复医学事业得到更多的支持, 并沿着学科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8]。另外, 应将康复治疗纳入医保范畴, 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张群, 倪娜, 刘小卉.康复医疗四误区亟待纠正[N].扬子晚报, 2006-05-22.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3]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S].卫医发[1996]第13号.
[4]邱纪方.论综合医院康复医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4~6.
[5]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 (上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6]陈仲武.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历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 15 (5) :261~265.
[7]胡永善.康复医学的发展是历史之必然[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7) :24.
3.法医学认识 篇三
关键词 中医药专业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日益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可以治愈疾病以外,还能够从社会医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疾病及保护健康。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中,预防医学课程目前已成非预防专业的基础必须课程。尽管如此,但在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学时数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拟从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浅谈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
一、明确中医药院校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1.预防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按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核心部分。其中的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为目的一门应用学科。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卫生保健提倡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和卫生服务管理者。而上述能力的形成,要求学生或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外,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也是每一位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而未来的中医医生,除了要对临床个体开展中医诊断活动外,更需要其应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群体角度去观察、分析并解决中医问题,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中醫人才。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通过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使中医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理念和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来说,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同时,掌握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也可以对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在中医药类院校中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的对策与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菊,陈全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78-79.
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论文 篇四
几千年来,中医学对于衰老和抗衰老,有着独特、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理论学说,其中有很多关于抗衰老和中医养生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如《黄帝内经》、《千金方》、《千金翼方》等。以下就我国中医学的经验和近现代中医学的相关研究,归纳和总结衰老和抗衰老的理论。
1衰老的概念
衰老又称老化,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诸多生理、病理过程和生化反应的综合体现,是体内外各种综合因素(包括遗传、营养、精神因素、情绪变化、环境污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衰老是人类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衰老的进程,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延缓其进程。
衰老和老年病不同。衰老不是一种疾病,正常衰老过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渐进性的、积累性的和不可逆的生理过程。老年病,大多数是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衰老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然发生的,而老年病却不是人人都会罹患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老年病却是属于机体的病理表现;衰老是无法避免的,而老年病却是可以预防的。衰老虽不是病,却易导致老年人患病;患上老年病之后,则进一步加速衰老的过程。
2衰老的表现
2.1男女衰老的差异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己经认识到衰老的性别差异。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一段经典的文字不但详细地表述了男女由发育至衰老的过程,更揭示了男女从发育到衰老的性别差异。从上文可以看出,女性以7年为一生长周期,5个周期以后(35岁左右)开始出现衰老,7个周期以后(49岁左右)开始进入老年期。男性以8年为一生长周期,5个周期以后〔40岁左右)开始出现衰老,8个周期以后(64岁左右)开始进入老年期。总之,在开始衰老的时间上,女性比男性提前约5年左右,完全步入老年期,女性比男性提前约左右。
2.2衰老的表现
2.2.1面部及皮肤 皮肤色素沉着,导致面部肤色加深,出现肤色暗沉、发黄。进一步发展时,全身皮肤可出现老年斑,并且皮肤弹性减退,出现松弛和皱纹。如上文中多处出现“面始焦”、“面皆焦”等。
2.2.2毛发头发的黑色素脱失,头发颜色开始变白,毛囊开始萎缩,毛发变细、变脆,易脱落。如上文中多次出现“发始堕”“发始白”、“发鬓颁白”等。
2.2.3牙齿牙齿开始出现松动、脆裂,进一步出现牙齿脱落,甚至满口牙齿落光。如上文中提到的`“发堕齿槁”“齿发去”等。
2.2.4视力、听力视力逐步下降,听力逐步减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2.2.5体态脊柱弯曲,身高下降,运动机能逐步减退。
2.2.6器官功能生殖功能减退,如女性绝经、男性的性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如食欲下降、出现便秘等。《千金翼方》记载:“人年五十以上,皆大便不利,或常苦下利。”《养生四要·却疾》“人年六十,法苦大便艰涩秘结。”另外,心、肺、肾、肝、脑等一系列脏器功能均呈逐步减退趋势。
3衰老的原因
3.1先天因素 从古至今都有许多观点认为,人的衰老及寿命的长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即基因。王充的《论衡·气寿篇》曰“强寿弱夭,谓禀气沃薄也。夫禀气沃则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多病,寿短。”认为先天禀赋强的人,身体健康,衰老缓慢,寿命较长;先天禀赋弱的人,体质虚弱,易患疾病,容易衰老,寿命较短1这些学说的观点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
3.2后天因素 除去先天因素之外,人的衰老和寿命长短仍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后天保养是否得当。《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从古至今诸多医学书籍都论及后天因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的影响,如《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吒”可见影响衰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饮食 历代医家都认识到饮食的重要性,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过饥、过饱、暴饮暴食、酗酒、饮食不洁、饮食搭配不合理均会缩短寿命。如《黄帝内经》认为“以酒为浆”会导致“半百而衰”,并提倡注重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3.2.2起居 起居无常,不按时作息,甚至昼夜颠倒,长此以往会出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加速衰老的进程。
3.2.3情志 过度的喜怒哀乐、长期郁郁寡欢和精神压抑都会导致机体提前衰老,甚至缩短寿命。如《素问·疏五过论》曰:“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2.4劳逸 过度劳累,包括运动过量、用脑过度、纵欲过度等,都会导致体质的下降、衰老的加速。《黄帝内经》“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卧伤气。《素问·举痛论》认为“劳则气耗”。
3.3衰老的机理 衰老的中医学机理主要有:肾虚、脾虚、肾脾两虚、五脏虚损、血瘀(包括气虚血瘀、肾虚血瘀、肾脾两虚夹瘀、多脏器虚损与气滞血瘀痰浊)等。
3.3.1肾虚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对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衰老源于肾气虚衰。明代虞天明的《医学正传》曰“肾气盛则延寿,肾气衰则寿夭。”《景岳全书》认为肾乃“精海之源、五脏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详细阐述了肾气与人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关系。
3.3.2脾虚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人除了立足于先天之本肾外,还需依靠后天之本脾胃吸收运化水谷精微来不断获取营养。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人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导致衰老提前,故脾胃虚弱为衰老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多次提到的“阳明脉”为多气多血之经,泛指脾胃而言,“阳明脉衰”即指脾胃虚衰,可见衰老是由脾胃虚衰所致。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化》曰:“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3.3.3肾脾 两虚有了上述两种学术流派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衰老并非单纯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功能衰退的结果,故结合两种观点提出肾脾两虚致衰,认为肾虚和脾虚对于人的衰老同样重要,有协同作用。
3.3.4五脏虚损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有赖于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种脏器的共同协调运作:肾为先天之本,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肺吸收宇宙间的清气,肝主藏血,心主精神、意志。衰老是五脏虚损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肾、脾、肝的虚损起到决定性作用。归纳起来,肾虚为衰老之本,脾虚为衰老之源,肝虚为衰老之助网《〈灵枢·天年》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皆大盛评定,腠理始疏……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虚,魄离,故善言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3.3.5血瘀 其衰老机理提出“虚-瘀-衰老”模式网,认为各脏器的功能减退,出现气血瘀滞,循环不畅,流通受阻,最终加速各脏器功能的减退,促进衰老,导致死亡。
4抗衰老的方法
抗衰老在中医学上又称为“治未病”,即“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最好的医学不是治疗己经发生的疾病,而是使人不生病。中医学“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未病先防,从而预防衰老和延缓衰老。以下是历代中医学总结出的抗衰老的方法。
4.1合理饮食 主张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三餐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不可暴饮暴食,不可嗜酒,则有益脾胃,身体健康。《素问·脏器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4.2起居有常 主张生活作息规律,起居合理,顺应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则能精力充沛,延年益寿。古人认为,顺应四时,才能调和阴阳,人体与四季要协调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建议:“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清代张隐庵建议“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
4.3适量运动 主张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强筋健骨,流通气血。长期坚持,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如著名的汉代医学家华佗,首创“五禽戏”,教大家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遵生八笺》认为:“运动发却病,体活则病离。”
4.4调节情志 主张修身养性,平衡心态,调节情绪,清心寡欲。保持心情愉快,情绪乐观,胸襟开阔。有了健康的心态,必然会保持年轻,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为“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4.5保健用药 孙思邈极力主张通过及时进补服药来防病抗衰,曾有“人年四十以上,勿服泻药,常饵补药大佳”之说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365种,其中延缓衰老的上药达120余种。中医认为,衰老主要是肾虚、脾虚、气血两虚所致,所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是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抗衰老中药大致有如下几种:
4.5.1补肾益精 经典的补肾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金匮肾气丸、七宝美髯丹、清宫寿桃丸、还精煎、补肾益寿片、八仙长寿丸等。其中常用的单味中药有:地黄、黄精、枸杞、菟丝子、淫羊蕾、肉苁蓉、锁阳、女贞子、巴戟天、覆盆子、鹿茸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改善性功能、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4.5.2健脾和胃 经典的健脾和胃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其中常用的单味中药有:茯苓、山药、白术、大枣、麦芽、陈皮、山楂、灵芝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中药有增强免疫力、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延长细胞寿命等作用。
4.5.3活血化瘀 代表性活血化瘀的单味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当归、桃仁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它们有显著的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度、调血脂、改善组织供氧等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高脂血症、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等有明显疗效。
4.5.4补血益气 常用的补血益气药物有人参、党参、当归―、阿胶、熟地、地黄、何首乌、紫河车等,对于改善和治疗女性贫血、气血两虚、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有显著的疗效。
4.5.5生津润肺 常用药物有麦冬、天门冬、生地、甘草、百合、银耳、玉竹等。据研究它们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提高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对于改善老年人肺功能、止咳、化痰、平喘有明显的作用。
4.5.6调节免疫 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枸杞、剌五加@、灵芝、蜂王浆、冬虫夏草、蛤蚧、龟鳖等,它们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人体T淋巴细胞生成、提高DNA修复功能、提高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参与核酸合成、补充必需微量元素如锌、硒、碘、镁、铜、锶、钴、锰、钼等作用。
5总结和展望
中医中药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养生保健、抗衰老是我国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精华之一,几千年来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历代医家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不同角度总结和发展了中医学的衰老学说,帮助人们一步步从探索衰老、认识衰老到预防衰老,为人类的老年医学和预防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5.法医学题库 篇五
//说明1:试题分类是指对试题进行归类管理,其格式可采用:XXX章/XXX节 //说明2:“所属知识点”是指一个试题所考核的知识点 //说明3:其他格式编排说明详见“技术规范文档” //说明4:以下试题的内容描述仅表示其编排格式。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
[命题人]:温永启
[所属单位]:刑事科学技术系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表皮剥脱的描述错误的是()A.多发生在钝器打击、坠落、交通事故等情况 B.剥脱处呈点、片状,露出湿润的真皮 C.剥脱处亦可形成皮革样化
D.剥脱处皮屑翻卷的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背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基本形态/擦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
有关挫裂创叙述错误的是()
A.常伴有表皮剥脱、皮下出血 B.创壁光滑、整齐
C.创腔常见组织间桥 D.常伴有骨折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基本形态/创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
对挫伤的法医学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A.可证明外力作用 B.可推断致伤物的种类
C.可判明生前伤 D.可认定致伤物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基本形态/挫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
皮下出血的特点()
A.可发生在任何受损部位 B.范围边界模糊
C.颜色较浅呈淡紫红色 D.表面无异常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基本形态/挫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
挫伤的定义为钝器打击造成的()
A.皮内出血 B.皮下出血
C.皮肤完整性破坏 D.皮内或皮下出血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基本形态/挫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
最能反应致伤物作用面特征的挫伤部位是()
A.皮内 B.皮下
C.骨骼 D.帽状腱膜下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基本形态/挫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
内脏破裂的常见情况不包括()
A 拳击脚踢 B 锐器穿刺 C 机械性窒息 D 交通事故 答案:C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基本形态/内脏损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概述
对表皮剥脱的法医学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A.判断生前伤、死后伤 B.判断死亡时间
C.推断致伤物 D.判断案件性质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基本形态/擦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概述
下列哪项不属于皮下出血与尸斑的鉴别要点()A.分布及边界是否清楚 B.镶边挫伤带 C.压之是否退色
D.切开有无血水样物质流出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一节 概述/基本形态/挫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二节 钝器伤
下列哪项不属于钝器作用方式()A.子弹射入人体 B.盲人撞击电线柱 C.高坠
D.汽车与外人相撞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二节 钝器伤/概念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二节 钝器伤
棍棒打击人体不能形成的损伤是()A.中空性皮下出血 B.条状挫裂创
C.内脏碎裂 D.脊柱压缩性骨折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二节 钝器伤/分类/棍棒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二节 钝器伤
棍棒打击人体不能形成()A.中空性皮下出血 B.条状挫裂创
C.尸斑 D.颅骨的线状或舟状骨折
答案:C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二节 钝器伤/分类/棍棒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四节 火器伤
霰弹创的基本特征不包括()A.创口多、损伤面大 B.创口中心密集、周边疏散
C.创口周围无挫伤带 D.多无射出口 答案:C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四节 火器伤/枪弹创/形态特征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
他杀切创部位的特点()A.自己的手能触及的部位 B.身体的任何部位
C.身体易受伤的部位 D.第二性征及关节部位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分类/切创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
锐器创的特点()
A.创壁光滑 B.创缘不整齐
C.创腔有组织间桥 D.创缘伴有表皮剥脱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形态特征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四节 火器伤
下列有关枪弹创描述不正确的是()A.近距离射击时,射入口小于射出口 B.远距离射击时,射入口小于射出口 C.近距离射击时,射入口周围能检出火药颗粒 D.射入口可检见挫伤轮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四节 火器伤/枪弹创/形态特征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四节 火器伤
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定枪弹射入口的依据()A.皮肤创口中心组织缺损 B.创口周围皮肤外翻 C.挫伤轮与擦拭轮 D.烟晕火药颗粒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四节 火器伤/枪弹创/形态特征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
切创常见的部位不包括()
A.腕部 B.颈部 C.头部 D.腹股沟部 答案:C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分类/切创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
下列哪项不属锐器创的特点()A.创腔间有组织间桥 B.创角锐利 C.创缘整齐 D.创壁平整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形态特征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
下列哪些描述是错误的()
A.切创多在颈部、腕部、腹股沟部、面部;砍创多在头面部、颈部及四肢 B.切创创角锐利,并有延长线;砍创创角锐利,无延长线
C.切创创缘整齐,难以发现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 D.切创不伤及骨质;砍创多伤及骨质,形成砍痕或骨折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分类/切创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
关于刺创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创口小 B.创腔深
C.常伤及内部器官或大血管 D.刺入口形状大于刺器横断面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分类/刺创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五节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下列有关他杀损伤描述不正确的是()A.可发生在伤者不易或难以形成损伤的部位 B.重伤多,致命伤可有多处 C.分布范围广,排列多紊乱 D.无抵抗伤或防卫伤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五节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死亡方式/他杀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五节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下述属于自杀损伤特点的是()A.两处以上的致命伤
B.损伤分布集中、排列平行 C.颈部挥鞭状损伤 D.损伤手段残忍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五节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死亡方式/自杀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五节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判断生前伤与死后伤的依据()A.超生反应 B.损伤的部位
C.生活反应 D.损伤的轻重程度 答案:C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五节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
下列哪项不属于他杀切创特点()A.切口位于颈部和其它部位,常在卧位造成 B.常有试切创
C.切创刀口方向零乱 D.伤势较重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三节 锐器伤/分类/切创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二节 钝器伤
“竹打中空”是()A.表皮剥脱 B.皮内出血 C.锐器伤 D.挫裂创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四章 机械性损伤/第二节 钝器伤/分类/棍棒伤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
夏季尸体周围发现蛹壳和幼蝇,说明死者死亡时间为()A.一周左右 B.二周左右 C.三周左右 D.1个月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根据蝇蛆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推断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
春秋季节室温下,测尸体温度为22℃,如人体正常体温为37℃,则死者死亡时间约为(A.15小时 B.20小时 C.36小时 D.15天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根据尸体现象进行推断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人死亡后发生自溶最快的器官是()A.胃肠 B.胰腺 C.肝脏 D.心脏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自溶 认知层次:理解)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容易与皮下出血混淆的尸体现象是()A.尸斑
B.皮革样化 C.尸绿 D.腐败水泡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斑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二节 晚期尸体现象
下列哪一项属于保存型尸体现象()A.白骨化 B.尸僵 C.皮革样化 D.尸蜡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二节 晚期尸体现象/保存型尸体现象/尸蜡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影响尸斑发展的因素不包括()A.尸长
B.血液是否流动状 C.体位是否固定 D.有无外力压迫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斑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1.人体死亡后最早出现的尸体现象是下面的哪一个?()
A.超生发应
B.肌肉松弛 C.尸冷
D.尸僵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肌肉松驰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仰卧位尸体尸斑不出现于()A.胸部 B.项部
C.下肢后部未受压处 D.背部未受压处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斑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一般情况下,扩散期尸斑出现的时间是在死后()A.2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斑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概述
下列哪项不属于尸体现象的法医学意义()A.确证死亡 B.推断致伤物 C.推断死亡时间 D.提示死亡原因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概述/法医学意义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有关水中尸体,描述正确的是()A.出现皮革样化
B.尸斑较浅
C.尸绿出现在头、胸部
D.不出现角膜混浊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斑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冻死者,尸斑颜色呈()A.鲜红色
B.暗紫红色
C.樱红色
D.紫色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斑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尸斑颜色呈()A.鲜红色
B.暗紫红色
C.樱红色
D.紫色 答案:C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斑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二章 死亡/第三节 死亡分类
下述不属于暴力死的是()A.自杀死
B.他杀死
C.意外死
D.自然死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二章 死亡/第三节 死亡分类/暴力死/性质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下列哪项不是尸体肌肉松弛后表现()A.瞳孔散大
B.口紧闭
C.眼睛半闭
D.面部沟纹变浅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肌肉松驰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二节 晚期尸体现象
尸体在下列哪种环境中,腐败最快()
A.空气中
B.河水中
C.土壤中
D.沙漠中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二节 晚期尸体现象/毁坏型尸体现象/尸体腐败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下列哪项死亡现象,可以推断尸体有无被移动()A.皮革样化大
B.尸体痉挛
C.尸斑
D.角膜混浊 答案:C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斑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尸体痉挛是一种特殊的()现象 A.尸僵 B.生物学 C.腐败 D.局部干燥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体痉挛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
影响尸僵发展的因素不包括()A.个体因素 B.死亡原因 C.饮食状况 D.死前肌肉运动情况 答案:C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僵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 根据以下尸体现象的程度:尸僵开始缓解,角膜混浊加重,瞳孔可辨,腹部出现尸 绿,口鼻眼蝇卵或蛆出现,其死亡时间为()A.12-15 小时 B.24小时 C.24-48 小时 D.2-3 天
答案:B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根据蝇蛆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推断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
根据以下尸体现象的发生程度,尸斑大片融合,指压不退色,尸僵延及全身,角膜 轻度混浊,推断死亡时间为()A.1-4 小时 B.4-6 小时 C.6-12 小时 D.12-15 小时
答案: 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一节 早期尸体现象/尸僵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
[试题分类]: 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
根据尸温、尸斑、尸僵等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有意义()A.尸体腐败发生以前 B.腐败发生以后数周 C.腐败发生以后数月 D.尸体低温或冰冻保存
答案:A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三章 尸体现象/第三节 死亡时间的推断/根据尸体现象进行推断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法医学概述
下列哪项是法医病理学的首要任务()A.确定死亡方式
B.死者个人识别
C.推测死亡时间
D.确定死因 答案:D 分数:2 难度:2 所属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法医学概述/法医学学科分类 认知层次:理解 试题分析:{ <在此编写对该题的解题过程> }
[试题分类]: 第一章 绪论/第三节 法医学发展简史
《洗冤集录》的作者是()A.王充 B.宋慈 C.张仲景 D.郑克
6.法医学 超重点 篇六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为侦察犯罪和审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证据
蕈形泡沫,在溺死过程中,冷水溺液刺激气管粘膜,使之粘液分泌大量增多。由于剧烈的呼吸运动,使粘液、空气及溺液相互混合搅拌,乃形成细小均匀的白色泡沫。这些泡沫因富含粘液,故极为稳定,不易破灭。逐渐涌出附着在口鼻孔和其周围,宛如白色棉花团堵塞呼吸道孔,也称口鼻部泡沫。
法医学的分科1法医病理学2临床法医学3法医物证学4法医毒物分析5法医毒理学6法医精神病学
法医学鉴定的基本原则1依法鉴定的原则;2客观性原则;3独立性原则;4时限性原则;5保密性原则
死亡标志:心死亡,肺死亡,脑死亡
心死亡心跳先于呼吸停止的死亡不能称为循环死
心死亡常见原因1心血管系统疾病、损伤2中毒3电击4酸碱和电解质失衡5自主神经反射性紊乱等
肺死亡呼吸先于心跳停止导致的死亡不能称为呼吸死 常见原因:1呼吸系统及呼吸中枢疾病和外伤2机械性窒息和溺水3中毒4电击5高位截瘫
脑死亡概念:全脑功能发生不逆地丧失导致的死亡。
常见原因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外伤2继发心肺功能衰竭3继发其他器官疾病——肝、肾
脑死亡诊断指标1大脑反应消失,不可逆转的深度昏迷状态。2自动呼吸停止—关闭人工呼吸机3分钟,PaCO2超过6.67kpa,仍无自主呼吸。3脑反射消失4两侧瞳孔持久性消失,直径70.5CM5大脑电沉默,到电图平坦。
确定脑死亡的意义1发展了死亡学的理论,弥补了传统医学关于死亡概念的不足,为制定有关法律提供理论依据;2在临床医疗中,指导医生正确估计复苏抢救的预后,指导决定是否适时地停止抢救,避免大量人、财、物浪费,若脑功能尚存,心、肺功能停止则应尽力抢救;3促进器官移植,造福人类。
脑死亡与植物人的区别
最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四点:(1)损伤部位及其功能存在情况:脑死亡是全部脑组织的损伤,其所有功能永远不能恢复;而植物人是大脑皮质、皮质下结构、脑干的部分或全部损伤,脑组织的功能仍部分存在,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2)脑电图表现:脑死亡发生后脑电图永远都表现为零电位,而植物人的脑电图在损伤后数月可有高波幅慢波及α节律(3)心肺功能:脑死亡后其心肺功能的存在需要复苏机械来维持,否则将随后丧失;而植物人一般有着正常的心肺功能(4)其它:脑死亡后躯体永远处于深昏迷状态,所有脑神经反射都不复存在;而植物人仅表现为智能情感、思想、意志等活动和随意运动丧失,部分脑神经功能仍然存在;而且某些病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可能一朝苏醒
死亡过程分类
1濒死期:死亡的最初阶段;a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处于深度抑制状态b意识模糊或消失,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c血压下降,心跳呼吸变弱,出现终末期呼吸。
2临床死亡期 a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由皮质延伸至皮质下部和脑干部;b呼吸、心跳停止,循环中断;c各种反射消失
3生物学死亡期
a死亡的最终阶段;b全身各组织代谢停止陷入不可逆状态;c摘出的器官已不能作移植用
假死人体生命活动处于极度微弱状态时,外表观察似乎死亡,心跳、呼吸用一般诊察方法 不能检出,这种状态称为假死。
死亡原因1根本死因“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的事件中最早的疾病或损伤,或者造成致命性损伤的事故或暴力情况。”2直接死因“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损伤,是来自根本死因的致命性并发症,是死亡发生的直接启动因素。”3辅助死因是根本死因以外的疾病、中毒、窒息或外伤,在死亡过程中仅起辅助作用4死亡诱因因轻微外伤、体力活动或精神因素等诱导身体原有潜在病变恶化而死亡。死亡诱因不参与死因。这些因素单独存在时不足以致死。5联合死因:在死者身上,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均可单独致死的死亡原因
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的关系1直接死因与根本死因有因果关系,根本死因是直接死因的启动原因。2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的时间间隔可有可无。时间间隔的长短依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的关系变化较大。一般间隔很短,有的间隔很长,可长达数年。无时间间隔,根本死因同时就是间接死因。
尸体现象:肉眼上能观察到尸体表面和内部器官组织呈现与活体不同的征象,研究尸体现象的法医学意义1确定死亡2推测死亡时间3提示死亡原因4有助于推测案情(尸体痉挛的死前特定姿势)4提示尸体是否被移动(尸斑出现部位、尸僵与死后体位变化的关系)6鉴别生前损伤、疾病的病理变化与死后的变化:自溶与坏死、尸斑与皮下出血
早期尸体现象:指人死后24小时以内发生的变化。
包括:1超生反应2肌肉松弛:死亡发生后,尸体肌肉张力消失,肌肉变软3尸冷:死后人体产热停止,而体表散热仍在继续,因此尸体温度逐渐下降,称为尸冷4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内血液因其本身重力而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坠积在未受压部位的血管内,透过皮肤呈现出边缘不清的有色斑痕,称为尸斑。5尸僵:死后肌群发生僵硬将关节固定,而使尸体呈僵硬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尸僵6尸体痉挛:是一种特殊的尸僵现象,死前有剧烈的肌肉运动或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死后肌肉未经松弛阶段直接进入僵硬状态,称为尸体痉挛。7尸体局部干燥:人死后体表水分逐渐蒸发,尤其是在湿润的创面和粘膜面,以至于局部变得干燥,颜色渐变深,呈淡黄色和黄褐色,如羊皮纸样外观, 称为尸体的局部干燥,又称皮革样化。8尸体角膜混浊:人死后角膜透明度逐渐减低,混浊,呈灰白色,最后不能透视瞳孔,称为角膜混浊9自溶和自家消化:死后组织细胞失去生活功能,受细胞本身酶的作用而溶解,使组织变软和液化,称为自溶
尸斑发展过程:
1坠积期:死后2至4小时尸斑出现---12小时。特点:(1)指压易褪色。(2)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容易擦去,且边擦边流。扩散期:死后12---24小时形成。特点:(1)指压稍褪色(不易褪色)。(2)切开尸斑处皮肤,从血管断面缓慢流出血滴,从组织间隙中流出浅黄色或红色液体。
3.浸润期:死亡 24小时以后形成,尸体腐败后逐渐不清楚。特点:(1)指压不褪色。(2)切开无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皮下组织呈紫色或浅紫色。尸斑分布:位于尸体低下未受压部位。
颜色:血红蛋白与肤色的综合颜色。1一般呈暗红色。(还原血红蛋白)2一氧化碳中毒呈樱红色。(碳氧血红蛋白)3亚硝酸盐中毒呈灰褐色。(高铁血红蛋白)
影响因素:1内在因素:种族,死因,死亡时间等(1窒息死,猝死,电击死等,出现早而强。(2贫血,大出血死亡,出现慢而弱。2外界环境因素:受外力压迫部位不出现。
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1出现部位:前者低下部位;后者任何部位2表皮剥脱:前者无,无肿胀;后者可有,伴肿胀3指压:坠积期,扩散期可退色;后者不褪色4切开局部:无凝血块;有凝血块,不易擦洗掉5镜下:血管充盈,无出血;有出血,也可有炎症反应
尸斑法医学意义1其是较早出现的死亡确证。2根据尸斑的发展,可估计死亡时间。3根据尸斑的颜色和程度,可作为分析死因的参考。4根据尸斑的位置可以推测死亡时的体位及尸体位置在死后有无变动。
晚期尸体现象概念:人体死亡24小时后在尸体上表现出的死后变化。包括
(一)毁坏型尸体现象1腐败:人死后腐败细菌在尸体内大量生长繁殖,使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无机物和腐败气体,使尸体软组织逐渐分解和消失的过程。2 霉尸:尸体处于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在裸露的局部或全身表面出现一层白色或灰绿霉斑,称为霉尸3白骨化:尸体软组织经腐败过程全部崩解,最终剩下骨骼。
(二)保存型尸体现象:尸体受某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使腐败过程中断,软组织免于崩解液化,并将尸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称为保存型尸体。
1木乃伊:尸体因水分迅速蒸发而不发生腐败,以干枯状态保存下来,称为木乃伊或称干尸2尸蜡:尸体处在湿润泥土里或浸于水中,皮下及体内的脂肪组织因皂化及氢化作用而形成灰白色或蜡样物质,使尸体得以保存。3泥炭鞣尸:尸体埋于酸性土壤或沼泽中,由于酸性物质的作用,腐败停止发展,皮肤鞣化,使尸体得以保存。与干尸的主要区别是骨骼脱钙,变软。故又称软尸
检验腐败尸体的法医学意义(1)根据腐败的不同形态及表现,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可初步推测死亡时间。(2)认识腐败尸体的各种表现,避免与生前损伤或病变相混淆。(3)由于尸体腐败可破坏生前损伤或病变,给法医检验鉴定带来困难,因此,应争取尽早做尸体检验。对已发生腐败的尸体,更应做详细的检验,以解决某个问题,如根据有无子宫、前列腺判断尸体的性别;动脉血管腐败较晚,应认真检验心脏冠状动脉或脑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
高温损伤分类。1烧死(伤):以火焰、高温固体、强辐射热、电火花等热源所致的损伤、死亡。2烫死(伤):由高温液体或汽体所致的损伤、死亡,无炭化。3特殊性烧伤:由化学品腐蚀、电流作用及放射性物质辐射等引起局部类似烧伤的变化。低温损伤:冻伤与冻死
烧伤程度1.一度烧伤(皮肤红斑):仅伤及表皮层。肉眼检查主要为红斑肿胀。2.二度烧伤(水疱):表皮与真皮层分离。3.三度烧伤(焦痂性烧伤):伤及皮肤全层及组织甚至浅层筋膜或肌肉 4.四度烧伤(炭化):完全破坏了皮肤及其深层组织,可达骨质。
烧死的征象
1、体表改变:1)衣着残片:可用于认定身份;残存衣着覆盖处皮肤热损伤较轻,有助于判断死者当时的体位。2)皮肤烧伤:典型的生前烧伤可伴有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炎症反应。3)眼部变化:活人在火场,本能地紧闭双眼,睫毛尖被烧,毛干却存在,称睫毛征候。这是判断生前烧的征象之一。火场中,烟雾刺激,使受害人反射性紧闭双目,因而在外眼角形成未被熏黑的“鹅爪状”改变,称外眼角皱褶。4)尸体重量减轻,身长缩短:5)皮肤裂开,假裂创:高温使皮肤凝固收缩,皮下组织中水分蒸发,干燥变脆,发生顺皮纹的破裂,形成梭形创口,酷似切创,称为假裂创。皮下组织可从裂口翻出。这些以假乱真的“创”可在任何部位发生,但较多见于伸侧及肘、膝关节和头部。6)四肢屈曲,即所谓拳斗士姿势:全身被烧炭化时,肌肉遇高热而凝固收缩(变硬),由于屈肌强于伸肌,所以四肢常呈屈曲状,类似拳击比赛中的防守状态,故称为拳斗姿势。拳斗姿势在死后焚尸也可形成,故不能籍以鉴别生前或死后焚烧。
2、内部改变1)呼吸系统改变:吸入火焰、灼热的气体和烟雾,可引起呼吸道烧伤和肺的病变2)心血管及血液的改变:心外膜可有瘀点性出血;吸入的CO与血液中的HB结合,形成鲜红色或樱红色的HBCO,使内脏多呈樱红色。死后焚尸,CO可浸入浅表小血管,形成较鲜红的尸斑,但不能到达尸体深部。3)消化道食道、胃内有时可见炭末,说明死者在火场中有过吞咽行为,比呼吸道的炭末沉积更具有价值。4)硬脑膜外热血肿:头部受火焰高温作用,脑及脑膜受热、凝固、收缩,与颅骨内板分离,形成间隙,由于硬脑膜血管及颅骨板障的血管破裂,流出的血液聚集于该间隙中形成血肿,即硬脑膜外热血肿
烧死的法医学鉴定
1、现场勘查:保护原始火灾现场,详尽记录现场情况,检验伤亡人员,全面搜集现场的痕迹、物证,寻找火灾起始地点。
2、尸体血液检查:1)心血HBCO饱和度测定:尸体心血HBCO饱和度大于30%,可确定为生前烧死。若死亡迅速(如汽油烧死),则心血HBCO 可不升高,不能贸然肯定是死后焚尸。2)其他有毒物质检测:如常见毒物的检查。
3、死因的确定1)早发性死亡,休克。中毒,窒息2)迟发性死亡:指烧伤后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后的死亡3)继发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可于伤后12-48小时死亡。器官功能障碍,感染。
烧死与死后焚尸的鉴别
(1)皮肤烧伤伴有生活反应;皮肤烧伤无生活反应(2)眼睛有“睫毛征候”与“鹅爪状改变”;一般无此改变(3)气管、大支气管、胃内可见烟灰、炭末沉着;烟灰、炭末仅在口鼻部(4)呼吸道表现为“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呼吸道无高温作用的表现(5)肺脏呈典型的休克肺改变;无此改变(6)心血内查出致死量的HbCO;无或含量极低(吸烟者)
(7)烧伤周围组织酶活性增高;酶活性不增高(8)无其他可解释的死亡原因;有其他死亡原因
冻死的形态学变化1.体表改变1)反常脱衣现象:冻死者脱去衣物,全身裸露,或将衣服翻起,暴露胸腹部,或仅穿内衣裤,此种现象称为反常的脱衣现象。2)苦笑面容与皮肤鸡皮疙瘩形成:面部表情似笑非笑,称为苦笑面容。肢体外露部分由于立毛肌收缩呈鸡皮疙瘩状,阴茎、阴囊、阴唇及乳头缩小。3)尸体现象:尸斑鲜红色或淡红色4)体表轻微损伤
2、内部器官改变维斯涅夫斯基斑:胃粘膜糜烂,胃粘膜下有弥漫性斑点状出血,沿血管排列,颜色暗红、红褐或深褐。
冻死的法医学鉴定1详细调查当时的气象资料如当时的温度、湿度及风速等。2冻死多为意外灾害事故,自杀或他杀冻死均罕见。冻死作为他杀手段,常见于故意虐待或遗弃老人、婴幼儿。注意他杀后抛尸伪装冻死的可能性。3冻死者表现出的苦笑面容、反常脱衣现象、红色尸斑、冻伤、胃黏膜出血斑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值得注意的是:反常脱衣现象易被误认为是抢劫杀人、性犯罪或性变态;身体突出部位的擦挫伤,应结合现场分析是否跌倒所致,不要误认为他人所致;如现场有带血的呕吐物,可能是消化道黏膜糜烂出血所致。
电击死者的形态学变化
体表变化1.电流斑又称电流印记,是由于带电导体与皮肤接触,电流通过完整皮肤时,在接触处产生的焦耳热及电解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特殊皮肤损伤2.皮肤金属化或称金属异物沉积,系因电极金属在高温下熔化和挥发而成,金属颗粒可沉积于皮肤表面及深部。金属异物沉积是证明电击伤和电流入口较特殊的征象。3.电烧伤多发生在接触高压电、电流强度大,且通电时间长或电流短路时。4.电流出口因电流的轻度爆炸作用使组织发生破裂,或由于电火花穿凿而发生小炭化孔。与入口相似,但无金属化现象。出口部位之衣服及鞋也可被击穿5.电击纹高压电击时,由于皮下血管扩张、麻痹、充血或出血,皮肤表面可出现树枝状花纹称电击纹。若无出血,电击纹存在的时间甚短,易消失。
内部器官变化高压电击时,骨因遭受电流热效应而发生坏死,胶原破坏和无机物熔化。熔化的特殊产物即所谓骨珍珠,由磷酸钙融合形成。其形态如珍珠,灰白色,内有空腔,多在受损骨的表面。
机械性损伤概念,机械力作用于机体导致的组织结构破坏或生理功能障碍统称为机械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 1形态改变为主的损伤擦伤挫伤创骨折、关节脱位内脏破裂肢体断离 2功能改变为主的损伤a神经源性休克,是指机体某些部位的神经末梢对机械性暴力的作用非常敏感,受到打击时可引起严重的反射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休克并迅速死亡。b震荡伤,是指由猛烈的变速性外力作用于头部,上颈部或心前区而引起的脑震荡,脊髓震荡,心脏震荡和肺震荡。
擦伤,为表面粗糙致伤物与体表摩擦造成的以表皮剥脱为主要改变的损伤。(钝器、磨擦、表皮剥脱)挫伤,指钝器打击造成的以皮内和皮下出血为主要改变的损伤。创,为暴力造成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破裂的开放性损伤。骨折,指机械性暴力打击导致骨组织解剖结构的连续性中断。
内脏破裂,指暴力打击导致体腔内脏器官解剖学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机械性损伤的类型, 1钝器伤2锐器伤3火器伤
钝器伤,致伤物接触面无锐利刃缘或尖端,造成的人体创伤为钝器伤 分类:1徒手伤,2咬伤,3.棍棒伤4.砖石伤5.挤压伤6.坠落伤
挫裂创,由钝器通过撞击、砸压、撕裂造成的开放性创口称挫裂创。挫裂创是典型的钝器损伤
挫裂创的特征, 1创口的形状不规则且多样化,常呈星芒状、线状、Y 形等,与致伤物和损伤程度有关。2创缘不整齐,创缘周围常伴有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3创角常为数个,多为钝圆,常有撕裂现象。4创壁凹凸不平,两创壁间常有组织间桥。所谓的组织间桥是指在损伤时,两创壁之间残存的未断裂的韧性较强的神经、血管及结缔组织纤维等。5创腔较浅,常有泥沙等与致伤物或现场有关的异物存在。6创底不平,其下常伴有骨折。
锐器伤的概念,具有锐利的刃缘或尖端的致伤物造成的创伤为锐器伤
锐器伤的特点1创缘整齐,创缘周围常无表皮剥脱。2创角锐利。3创壁平滑。4创腔深而窄,创腔内无组织间桥。5创底平整。6创口较规则,哆开成裂隙状、菱形、斜方形等
分类:1切创2砍创3刺创4剪创
火器伤:枪弹或爆炸物造成的损伤。火器损伤包括枪弹损伤和爆炸损伤
分类:1枪弹创2爆炸伤3.散弹伤
交通事故损伤,是指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分类:包括道路交通事故损伤、铁路交通事故损伤、航空交通事故损伤、船舶交通事故损伤。其中以道路交通事故损伤最为常见。
交通事故损伤的特点1损伤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2损伤与交通运输工具有关。3交通事故损伤本质上属于钝性机械性损伤,具有钝器伤的特性。4交通事故损伤常常具有多发性和复合性,损伤形态往往复杂、类型多样,损伤严重、死亡率高。5部分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人员的精神、生理和病理状况有关。6交通事故损伤可被用来作为自杀,或他杀的手段。
生前伤和死后伤的鉴别, 1生前伤,是活体受暴力作用所造成的损伤,局部和全身皆可出现一定的组织反应称生活反应。2死后伤,是人死后受到暴力作用所造成的损伤。
(一)诊断生前伤的经典指征, 1肉眼可见的生活反应:出血,组织收缩,创口裂开;创口周围出现红肿或红晕;肉眼可见的异物栓塞;痂皮形成;感染。2生前伤组织学改变:局部淋巴结的边缘淋巴窦扩张;血栓形成;栓塞;炎症反应;创口愈合。
(二)诊断生前伤的新技术
1纤维蛋白测定,皮肤和皮下组织创口部位有纤维蛋白形成,是诊断生前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的重要标志之一。2炎性介质的测定,测定受伤组织中胺类或肽类炎性介质的含量,可诊断生前伤。3纤维连接蛋白的检测,生前受暴力作用,损伤局部组织在损伤后几分钟内纤维连接蛋白就会增多,死后损伤的纤维蛋白形成能力显著低于生前损伤。
4白蛋白检测,生前损伤部位组织中的白蛋白含量升高,伤后存活6小时含量达高峰,并保持至伤后18小时。5其他,炎性介质以及白蛋白,多种酶糖和核糖核酸等的含量在生前损伤的局部组织中均升高。
窒息概念,影响呼吸过程中任一环节,影响正常的气体交换过程,导致体内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紊乱,即称为窒息;因窒息造成的死亡称为窒息死
机械性窒息概念:由机械性暴力作用引起的呼吸障碍而发生的窒息。窒息分类,1机械性窒息2中毒性窒息3电性窒息4空气缺氧性窒息5病理性窒息6新生儿窒息
机械性窒息尸体外部征象1颜面部肿胀、发绀2尸斑显著、出现早、呈暗紫红色3眼结膜及其他部位点状出血4尸冷缓慢5牙齿出血(玫瑰齿)6流涎、大小便失禁、精液排出 机械性窒息尸体内部征象1血液呈暗红色、流动性2内脏淤血3内部脏器瘀点性出血-常见于肺胸膜和心包脏层--又称为“Tardieu”氏斑;4肺气肿和肺水肿5脾贫血6脑组织水肿和散在性出血。
缢死,利用自身体重使套绕颈部的绳索压迫颈部器官而引起的窒息死
缢死尸体征象①缢沟的位置和方向;②缢沟的数目;③缢沟的宽度和深度④缢沟的颜色;⑤皮下及肌肉出血;⑥颈动脉损伤;⑦舌骨骨折。
缢死的法医学意义,检验时首先了解案情,勘察现场;注意尸体情况(体位、姿势)、缢绳的情况并记录、拍照。检验尸体时注意:1有无窒息征象,以确定是否为窒息死亡;2颈部的缢沟情况是否与发现的缢绳相吻合;3根据体位、缢沟、结扣以及有无抵抗和暴力的痕迹,鉴别是缢死还是勒死;详查缢沟的情况(生活反应),判断是自缢还是死后悬尸4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勒死,以绳索环绕颈项部,由外力或自己施加力量使绳索勒紧而压迫颈项部,导致的窒息死亡,又叫绞死。绞勒用的绳索叫勒索或绞索。
勒死的尸体征象, 1颜面部--严重紫绀、明显淤血还可见散在点状出血点;2体表以及手足损伤:由于抵抗、挣扎而遗留损伤痕迹,手中还可有异物等物证;3尸体现象:尸斑、尸僵、内部脏器淤血等窒息的表现。
勒死的法医学鉴定, 1勒死者多为被杀,自勒少见,还可见于意外(机器卷勒工作者的头部、颈部附着物)。2他勒死者:现场零乱,常有搏斗痕迹;被害人可有抵抗痕迹,并受害者手中可遗留加害者的衣物、皮肤等物证;还由于加害者的犯罪心理不同,而有比较残忍的加害方式;3自勒者:现场比较平静,并且与自己绞勒等因素相吻合,如仰卧位、手部位于颈前、先紧后松、颈部衬垫物等
溺死概念,由于大量液体吸入呼吸道所引起的窒息死亡,俗称淹死。
溺死的体表征象, 1尸斑浅淡;2口鼻腔泡沫--蕈形泡沫;3鸡皮样皮肤;4手中抓有异物:由于尸体痉挛导致临死前固定于某一姿势,手中往往抓有异物;5皮肤膨胀、皱缩、脱落:手套袜子样脱落;6尸体的浮沉和腐败;7其他:皮肤、肌肉收缩,口唇指甲发绀。
溺死尸体的内部征象, 上呼吸道和肺部的情况:1口鼻腔、气管、支气管腔内可见白色或者粉红色的蕈样泡沫,还可见吸入的异物如泥沙和水草;2:全肺呈现水性肺气肿的表现;3:两肺表面湿润,颜色较淡,间杂淡红色出血斑块,称溺死斑--肺泡壁破裂出血并溶血导致。
心血管的改变:右心淤血为暗红色不凝血液。且由于溺液大量进入肺后,进而进入体循环。所以在淡水溺液溺死者,左心腔血液成分比右心稀释;在海水溺死者则相反。且淡水溺液可以导致溶血,因而使心内膜和主动脉红染
缢死与勒死的区别
1索沟位置,缢死多在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 勒死多在甲状软骨或其下方2索沟方向,缢死着力处水平,两侧斜行向上提空,勒死全颈项部环绕水平状3索沟闭锁,缢死多不闭锁,有中断,勒死一般呈闭锁而不中断4索沟闭锁,缢死多不闭锁,有中断,勒死一般呈闭锁而不中断 5索沟出血,缢沟多不出血,上下缘和缢沟间隆起处可见少量出血点,勒沟多有出血,颈动脉无明显损伤6颈部软组织损伤 ,缢死肌肉多无断裂或出血,颈动脉内膜可见横向断裂,勒死肌肉多有断裂或出血,颈动脉无明显损伤7颈部骨折,缢死舌骨大角、甲状软骨上角可有骨折,勒死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纵向骨折8脑淤血 缢死脑组织、脑膜淤血不明显,勒死脑组织、脑膜淤血明显伴出血9舌尖外露,缢死舌尖多不外露,勒死舌尖多露出10颜面部征象,缢 死颜面苍白,睑结膜出血点不明显,勒死颜面青紫、肿胀,眼睑常有出血点
生前溺死与死后入水的鉴别, 1口鼻腔,生前溺死可见白色泡沫团或蕈形泡沫 2呼吸道, 生前溺死全部呼吸道和肺泡内有溺液、泡沫和异物,死后入水仅上呼吸道有少量溺液、异物。若水压较大,可达下呼吸道,但不会有泡沫3肺,生前溺死水性肺气肿,肺表面有肋骨压痕、溺死斑,切面有溺液流出4心, 生前溺死左心血液比右心稀薄,各成分减少(淡水溺死),死后入水左右心血浓度、成分相同5肠胃, 生前溺死多有溺液、水草、泥沙等异物,死后入水仅胃内有少量溺液,一般不进入小肠6内脏器官,生前溺死脑、肝、肾等器官淤血,但脾贫血呈收缩状,死后入水不一定有淤血等改变7手中,生前溺死可握有水草或泥沙 8硅藻检验,生前溺死肺、大循环各器官、骨髓、牙齿中均可检出相当数量的硅藻,死后入水内脏器官、骨髓、牙齿中硅藻检验阴性,有时仅在肺中检出少量
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医疗后果及其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发生纠纷,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或司法机关提出诉讼请求,要求追究责任和赔偿,在事实真相未查明之前统称为医疗纠纷。
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猝死是指一个貌似健康的人,由于患有潜在的疾病或功能障碍,发生突然的出人意外的非暴力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的时间不足24小时。
猝死的特点㈠意外性:猝死的主要特点是其意外性,貌似健康的人突然死亡。猝死的意外性比突然性更具有法医学意义。㈡突然性:从发病开始到死亡的时间,WHO规定以24小时为限。有的在几十秒钟内死亡,称为即时死。㈢自然性与非暴力性:猝死的基本属性就是自然死亡或病死。判定猝死,必须首先排除暴力死因,并查明致命性疾病和机能障碍。
常见的猝死诱因:1.精神、心理因素:“喜、怒、哀、乐、悲、思、恐”等,是引起猝死的常见诱因。2.过冷过热:气温骤冷、冷水浴、热水浴可致肺部感染、虚脱。3.体力活动:剧烈的体力活动或过度疲劳。如疾跑、登高、斗殴、搬抬重物等。4.其它;暴饮暴食、吸烟、轻微外伤、感染、性交甚至睡眠中。
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
1、心血管系统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4、消化系统疾病
5、生殖系统疾病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概念:是指发生在青壮年男性的找不到病变可解释死因的猝死。1974年,日本渡边富雄命名之。
特点:①发育营养良好,外貌健康,男女比例11:1,20~49岁多见;②多在睡眠中死亡,又称睡眠中猝死,尤以凌晨2~4时多见;③多为即时死;睡眠中突然惊叫、呻吟、打鼾、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等,呼之不应而死亡;也有死得很平静;④完整的尸体剖验和辅助检查,查不出足以说明死因的器质性病变,也无中毒和外伤等暴力致死证据。
婴幼儿猝死综合征概念:在美国西雅图1969年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被定义为∶“婴幼儿意外急死经详细尸检未能找到适当的死亡原因”。欧美曾有“摇篮死”或“睡床死”之称。自1970年第二届国际婴幼儿猝死会议后,普遍采用婴幼儿猝死综合征名称。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变化与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化学物质。
中毒:是指机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状态。因中毒而导致死亡则称为中毒死。
急性中毒,发病急、病情重、症状明显、转归快 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病程长
毒品:1997年新刑法第357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滥用药物:连续使用后产生依赖性,并具有滥用倾向的精神活性物质。
中毒发生的影响因素:
一毒物本身的因素a、毒物的入体方式和其在体内的转运、转化过程B、毒物的入体途径 C、吸收的快慢:心包或血管内注射>呼吸道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灌注>皮肤接触d、改变作用的性质E、毒物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二机体的因素:体重、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营养不良、饥饿、消瘦、过度肥胖---降低耐受性,胃的充盈状况过敏性:习惯性、成瘾性、耐受性:吸食、使用毒品者体内蓄积:铅等重金属---铊中毒的表现---[清华大学生的案例];医疗中治疗性药物的蓄积,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比如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洋地黄------拿破伦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1、确定是否发生了中毒
2、确定何种毒物引起中毒
3、确定进入体内毒物的量,并判断是否足以引起中毒或死亡
4、分析毒物进入机体的时间、途径和形式
5、推断中毒或中毒死亡方式,是自杀、他杀、意外灾害或者其他类型的中毒。
活体法医鉴定包括:凡涉及活体所要解决的法律有关的人身伤害、残废、劳动能力、精神异常状态、诈病与造作病(伤)、虐待、性功能或性犯罪等医学问题都是活体损伤鉴定内容。
非致命性损伤:未导致人体死亡的损伤,分为重伤(直接危及生命的损伤,直接引起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损伤、直接引起严重后遗症的损伤、引起重要器官严重丧失功能的损伤、引起肢体残废的损伤、引起毁容的损伤)、轻伤、轻微伤
诈病:为达到调换工作的企图、逃避兵役、掩盖罪责、摆脱于本人不利境遇或推诿责任以及片区休假、药物、福利或赔偿等目的,身体无病的人假装患病。
造作病:运用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故意损害自己,或授意他人损害自己的身体,造成疾病或损伤者称为造作病。
挥鞭伤:车祸时,由于车体和车内人员骤然加速或减速以及头部的惯性作用,使颈部前后过屈或者过伸,可导致颈椎颈髓及脑组织遭受牵拉、扭转、断离及压迫,造成颈椎半脱位、颈髓受压或挫伤。
7.关于模拟医学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七
1 国内外模拟医学教育的状况
解剖学是较早使用模拟医学教育的一门学科。在我国,针灸铜人的使用,也是模拟教学的一种体现。20世纪90年代,模拟教学已在欧美国家普遍推广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3]。模拟医学教育学会的年会已举办了20多届,全欧洲范围内每年与模拟医学教育有关的各种会议超过200 次。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相继成立了模拟医学教育相关的学会,并以此为纽带,进行交流合作[4]。独立的国际医学模拟大会开始于2006 年,以后每年举办一期。亚太地区国际医学模拟会议2012 年在香港举办,第二期2013 年在上海举行[5]。2010 年,国际医学模拟协会(SSH)已经提出:医学模拟教育应标准化并进行基地资质认证[6],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能力培训中心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项认证的机构。
2 模拟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2.1 真实性和可重复性模拟医学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临床场景,并且可以重复使用。Leigh V.Evans等人的研究表明,随着仿真程度的增加,对培训效果的积极影响也会随之增加[7]。因此,高仿真的模拟教具越来越先进,虚拟医疗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标准化病人的运用,使得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临床思维的培训更加贴近临床实际。和传统的医学教育相比,模拟医学教育的可重复性比较强,而且教具可以更换,标准化病人可以培训,多次重复或者同时培训限制性较小。
2.2 培训内容多样性模拟医学教育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安排不同样式的培训内容,不仅仅是临床专项技能的培训。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和人文知识的培训,可以进行模拟教学,并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对于急救、重大传染病、罕见病例,培训对象“可遇不可求”[8],能够借助模拟的环境得以实现。针对特定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教案,充分利用现有培训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2.3 可控制性模拟医学教育的可控制性来源于教案的标准化,使得培训过程可以调节、培训效果可以评估。教案的内容必须包含教学目标、对象、设备、时间、节奏控制、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比较详尽的细节,确保在教师和教学对象水平参齐不齐的情况下,达到相同的培训目的。借助不同的评估工具,持续改进教案的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在时间、地点、教具、人数等方面,模拟医学教育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2.4 成本-效益性及安全性、有效性对于同一件教具来说,使用的人数越多,成本花费就越小。从另外一方面讲,模拟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模拟而安全的教学环境,可以在不损害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医学生和临床医师的临床诊断能力,培养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减少在临床实践中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同样能为医院节省成本[9]。尹悦和Allison A.Vanderbilt等的研究表明,医学模拟教学课程显著提高了教学对象医学知识水平、临床动手操作能力和手术技能,确保了病人安全性[10,11]。
3 讨论
3.1 关于教师模拟医学的教师更像是一位导演,指导学生做好角色扮演,其全局掌控和把握能力要求较高。在出现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引导或者提示,转到正确的培训目标上来,而不是直接予以批评或者示范教学。在讨论的时候,教师需要启发和鼓励,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进一步的学习,以医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反思个人表现的目的[12]。因此,在模拟医学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培训及考核十分重要。
3.2 关于教案教案的编写应贴近临床,来源于临床。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模拟教学研究所(The Peter M.Winter Institute for Simul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WISER)之所以有这么数量丰富的教案,源于他们将临床问题进行充分模拟研究,做出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以此作为培训的内容。同时教案必须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培训对象侧重应有所不同,初学者应力求准确地完成要比迅速地完成更重要[13]。
3.3 关于教具教具属于固定资产,其本身管理工作要做到系统化、科学化和计算机化[14]。现如今,生产教具的厂家越来越多,所生产出的教具越来越先进,常常让我们不知如何选择。应该根据培训目的选用合适的模拟设备,而不是一味追求教具的“贵”和“新”[15]。成本的限制要求教师尽量减少教具的磨损和破坏,提高同一种教具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每次培训课程之前,要对所有的教具进行准备和检查,确保模拟课堂的顺利进行。
3.4 关于评估传统的教学不注重效果评估、总结分析及中短期的讲授内容反馈,评估内容多为教师的表现[16]。学员、教师、课程之间的两两评价构成评估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学员主观评估是规范化临床实训教学考评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实训课程发展及其软硬件设施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17]。评估仅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促进模拟医学教育提高培训水平和教学质量。
【法医学认识】推荐阅读:
法医学研究生报考条件08-10
法医鉴定时限09-28
法医鉴定书09-11
什么是法医病理鉴定09-03
法医鉴定申请书11-01
法医鉴定申请书范文06-22
河北省法医鉴定中心08-07
法医病理鉴定意见书11-29
县检察院法医个人事迹材料06-20
研大医学-临床医学各大学排名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