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乐于助人的叔叔作文

2024-10-10

一位乐于助人的叔叔作文(10篇)

1.一位乐于助人的叔叔作文 篇一

叔叔三十多岁了。他高高的个子,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温文而雅。在我的印象中十分的助人为乐。

一天中午,我去叔叔家做客。一来到叔叔家,婶婶就告诉我叔叔不在家让我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叔叔带回来了一个我不认识的男孩。在幽静整洁的客厅里,一下子多了这么个蓬头面、全身散发着臭味的男孩,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叔叔乐呵呵地把它领进了洗手间,让他痛痛快快得洗了个澡,又把我表弟的衣服给他换上。我更来气了,叔叔却非常惬意。叔叔跑到厨房,经过一阵忙活,一碗色、乡、为俱全的鸡蛋面做好了。小男孩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叔叔看着高兴了。后来,叔叔又给她二元钱。小男孩走后,我气愤地对叔叔说:“你就爱管闲事。”叔叔笑了笑说:“孩子,你没学过关心他人吗?”我的脸火辣辣的,偷偷地溜进书房看书去了。

经过这件事,叔叔显得比我们的任何一个人品质好的太多太多了!叔叔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也许一些人永远都学不会,但是我一定会努力向叔叔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2.一位乐于助人的叔叔作文 篇二

一、展读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作品, 以听激趣

众所周知,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仔细读读, 如饮醇酒, 其味无穷。它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 使精神情操得到陶冶。心理学也表明符合人们需要、切合实际、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 就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而贴近中学生生活的文章, 一般反映的是初中生最熟悉的生活, 所以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例如我在一个班读讲一篇中学生有关思念亲人、抒发真情实感的范文《深沉的思念》, 该文感情真挚, 催人泪下。学生听后, 深受启发, 思路大开, 并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 写出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一个学生的《母亲, 再爱我一次》还在报刊上发表了。此外, 我还建议学生在第二课堂的阅读中把引起情感共鸣的佳作挑出来, 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 供大家观摩欣赏, 学习借鉴。有关资料证明:对中学生来说, 多读名人名著固然重要, 但能多读一些同写作层次、同生活层次、有共同情趣的同龄人的优秀作品, 更能结合实际, 启迪思维, 更容易触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冲破阻碍他们情思的层层障碍, 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二、开辟课外作文资源, 以读引趣

开辟课外作文资源, 扩大学生的写作视野,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现在有的学生只有在教师要求写作文时才去观察生活, 积累材料, 以应一时之急, 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 当然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单靠语文课是无济于事的, 大部分功夫还得在课外。例如各种知识的积累, 生活经验的积淀, 写作素材的筛选, 就不得不走出“围墙”。几年来, 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星期务必去一次图书馆、阅览室, 把自己阅读的内容做成资料卡片, 然后专门抽一节语文课给学生交流各自的资料卡片, 组织学生整理成文集, 达到资料共享的目的;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各读三本名著, 写读后感;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 游览名胜古迹, 进行简要的走访调查;提倡学生每人备一个素材积累本, 随时记录自己的所做、所看、所想。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 视野开阔了, 生活经验丰富了, 参与写作的信心加强了, 对作文的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同时, 写作材料的具备, 让他们写起文章来, 能够得心应手。

三、自主命题写作, 以写促趣

传统作文教学都以教师命题为主, 学生作文时普遍感到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而教师也总是认为学生阅历少, 知识贫乏。命题时, 指导写作时, 我总是千方百计找一些自认为易写的题目让学生写, 结果学生写的作文三言两语, 空洞无物, 没有新意。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作文题目多是根据课文单元训练的安排而定的题目, 只是为了完成一次写作任务, 因而学生也只是写一篇应付交差。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面目可憎”了。而他们心中有许多想说的话却没有机会说, 想写的内容却没有机会写, 写作兴趣也就无从激发。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我认为教师可以打破框框, 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 顺其自然, 让学生写平时自己喜欢写的东西,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真正做到新大纲要求的那样:“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说出来。”所以我在作文教学时换了一种方法, 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时空, 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比如, 我在即将布置学生作文时, 经常先征求学生的意见, 要写什么, 什么时候写, 怎么写, 先讨论一番, 大多数学生赞成的就通过, 还有不同意的那些学生可以自选题材、自选时间。我选择较多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命题, 自由立意, 体裁不限, 形式不拘。这样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便于他们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事物, 便于他们表达真情实感, 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尊重他们, 他们自己是学习写作的主人, 他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写。2009年中秋节前, 我和学生商量, 决定收集关于中秋的民间习俗资料, 参加其中的一些活动, 访问老人了解节日里有哪些讲究, 等等, 然后以“家乡的中秋节”为题写一篇习作。大家兴高采烈地去准备了, 看着那些曾经不喜欢作文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我很欣慰, 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而这样的作文, 学生也就不会觉得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 只是为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也就不难写出让人为之心动的佳作了。自主命题, 可使学生的写作心潮自然喷涌, 深受学生欢迎。

四、编辑学生作品集, 以“集”增趣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 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 都有一种很强的表现欲, 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获得老师的表扬或赞许。针对这一心理,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力争写出一篇或几篇较优秀的作文, 以此博得老师或全班同学的认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的做法是:每学期的第一堂作文课主要是明确本学期作文教学计划和优秀作文处理办法, 并印发习作集集名和序言。

例如:我曾经给某届八年级学生的习作集题名为“绿芽儿”, 并写下这样的序言:

春风吹来的日子, 我们伸出好奇的手, 触摸春的希望, 去感受自然的气息, 掏取一滴甘霖……润一润久已渴望的心。

……

虽然这里没有参天的大树, 而只有刚刚伸出枝头的绿芽;这里也没有斑斓多彩的名花异草, 只有小草野花, 但谁能说那绿芽就不能长大成树, 那小草野花就不能点缀烂漫的春色?

这个集名和序言使学生心里有了底, 端正了作文态度, 作文兴趣也被序言调动了起来。然而, 这种兴趣只是刚刚激发, 要想使学生长期保持这种浓厚的兴趣, 还要坚持不懈。所以第二步, 我坚持每次作文后认真选取优秀习作, 并精心写好评语, 然后将学生习作连同评语打印出来, 分发给全班学生阅读借鉴, 并在作文评讲时当众朗读并给予分析。积极地推荐学生的成功之作到班级的《学习园地》、《优秀习作选》、《优秀日记选》及学校的橱窗上去发表。当学生看到有那么多人在看自己的作文时,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对于那些特别突出的习作, 我则向报刊推荐,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市级、省级、全国的作文竞赛, 对获奖者予以表彰。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 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劳动成就, 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学生从自己努力的成果中体味到的快乐是其他的快乐所不能比拟的, 对写作自然就更有兴趣了。

总之, 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乐于写作文, 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感人, 充满生活情趣。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听激趣、以读引趣、以写促趣、以“集”增趣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

3.作文 一位怪叔叔 篇三

上次,小姨和邻居的人聊了几分钟。正好他过来了,我细细打量着着位叔叔:他穿一件红色的上衣,都补满了补丁,看起来就像是有补丁做的,裤子还好,是牛仔的。手里拎着一个啤酒瓶,里面还有酒。他还东张西望,让人感觉有神经病一样,我一看见他就跑的远远的。

就这一位怪叔叔,让我自己一个人都不敢走这条道,每次要小姨陪。

4.看图写话小明帮一位叔叔推车作文 篇四

一天清晨,万里无云,阳光明媚,小明去公园里散步。走着走着,小明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位叔叔在很吃力地拉车,车上装着满车的水果。他艰难地迈着步子,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时地停下来休息一下。小明心想:这样下去叔叔会累坏的。想到这里小明连忙跑过去使出吃奶的力气,奋力地帮叔叔推车。拉着拉着,叔叔感觉轻松了许多,回头一看,看见一位小朋友正在帮他推车。叔叔万分感激地说:“小朋友要不是你帮我推车,恐怕今天晚上都到不了目的地了。”小明连忙摆手说:“不用谢,不用谢,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小明迈着轻快的步子继续散步。

5.一位乐于助人的叔叔作文 篇五

何谓“留心”?下面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能较好地诠释“留心”的内涵。“谁知道新校门上的校名涂的是什么颜色?”在新校门使用将近一年的时候, 这个毫无知识含量的问题竟然问倒了在场的老师。而笔者本人, 在重新去实地确认之前, 也无法在脑海中找到印象:是什么字体?是何种颜色?有多大?刻在怎么样的大理石上?……这现象就是不“留心”。这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许多同学明明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却在写作时总是觉得无话可写, 写不具体———那就是因为他们不“留心”。古人云:“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同样的道理, 习作也必先通过观察获取大量的感性表象, 使有东西可表达。因此, 要能“乐于表达”, 必先要“留心”。

受年龄所限, 小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发现, 使许多生动有趣的素材错失眼前。那么如何使学生“留心”呢?

一、借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留意各个生活场景, 学会“留心”

笔者曾对三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作了分析, 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三字表达现象:去公园是“好玩来”, 去参加生日会是“好开心”, 品尝美味是“真好吃”, 去世博是“人多来”……由此可以看出, 他们已具有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但就是表达不具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小学生的观察目的性低, 一般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 往往是怀着看热闹、找好玩的心理去关注事物, 观察事物时凌乱、笼统、不细心, 看到哪儿算哪儿。这样对事物的观察停留在表面, 感受不深, 容易忘记, 于是就产生上述现象。小学生对观察任务的了解, 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 观察目的越明确, 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 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

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笔者的做法是在课文中寻找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点, 就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 与学生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人生体验的片段作为联系点, 利用这些片段让学生尝试应用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带着具体观察任务去留心生活, 留心身边的人情物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民族小学》中, 作者通过对“树枝”“鸟儿”“蝴蝶”的描写, 突出了安静, 表现出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如《槐乡的孩子》中, “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舌头”“蝉不知如何是好”, 是对八月炎热的天气的生动描写, 也衬托出了槐乡孩子的吃苦耐劳。“安静”“炎热”的场面生活中比比皆是, 却是学生未曾留心过的。这就是课文与生活的联系点, 在学习课文后, 笔者让学生在生活中由点及面全方位寻找“安静”“炎热”的场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 至少要用三个方面来表现“安静”“炎热”, 鼓励他们去不同的场合观察, 尽可能多写几个片段。如有一位同学通过两天的观察, 写了三个反映“炎热”的片段:家人吃晚饭的情景, 放学时家长在校门口等孩子时是如何面对炎热, 阳光体育活动后同学是怎么样的。如一位同学写得特别好:“今天真热。阳光体育活动结束后, 我们回到教室, 大家都是满头大汗。四台大电扇都开到最大, 我们觉得还是不够, 纷纷拿起胸前的校牌扇个不停, 有的同学直奔饮水机, ‘咕咚, 咕咚’喝了个饱, 老师热得脸上的汗直往下流, 背后的衣服都湿透了。可是我们都不怕热, 还是照常认真地上课。”对全班同学习作的片段进行整体分析, 笔者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明确观察任务后, 观察面宽广了很多, 能去不同的地点, 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不同的群体。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后, 笔者还经常性地给他们一些词语, 如热闹、寒冷、快乐、幸福等等, 让他们去生活中寻找相应的场面, 通过细心观察再进行表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有几个典型的句子, 如《桂林山水》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真清啊, 清得……, 真绿啊……”《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时而……时而……时而……”这些句子的仿写练习也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先观察后仿写。观察前, 让学生讨论一下可以去哪些场合, 观察哪些人、事、物?观察后, 学生写起来就不觉得难, 不会依样画葫芦简单机械地仿造句子, 语言不再干巴巴的, 内容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仿写跟“造句”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以多方位的观察为基础, 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为场景, 因此学生所写的句子才不僵硬, 不呆板。

随着学业的推进, 他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的片段, 跟随着名人名家的脚步, 慢慢熟练各种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观察顺序, 同时尝试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最终将各种观察方法、基本的表达方式了然于心, 得心应手地使用。

二、借别人的观察成果,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分析事物的能力, 坚持“留心”

如果说上述方法是突击性的、风暴式的训练方式, 那么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绵绵流长式的、和风细雨式的训练方式。那就是在生活实践中激发观察兴趣, 培养观察习惯, 时时处处“留心周围事物”的训练方式。

我国学者丁祖荫通过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研究, 认为第二学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即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此阶段学生观察的顺序性也有较大发展, 一般能系统地观察, 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 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表述, 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 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因此, 小学第二学段是激发观察兴趣和培养持续观察能力的一个最佳时机。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有好些课文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第一组中《金色的草地》、第三组中的《秋天的雨》《听听, 秋的声音》、第四组中的《花钟》《蜜蜂》等课文都在告诉学生一些观察方法, 同时也告诉学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勤于观察, 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发现”之趣、“发现”之了不起, 从而激励学生以课文作者为榜样, 处处做个有心人, 能像作者一样发现美, 发现秘密, 享受快乐。在学生实践之前, 笔者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大量从实地拍来的图片, 告诉学生我们身边到处是美, 到处是秘密, 只等大家去发现。校园里, 每逢连日雨天, 就会出现大量的地衣, 操场上, 跑道上, 花坛里, 草丛中, 到处都是, 天一放晴就不见了;樟树那一颗颗紫色的种子, 像极了奶茶里的珍珠;落霜了, 抬眼可见田野里一片白色, 蹲下去却能发现枯草丛中的那点嫩绿更能感人;落光了叶子的桑枝, 每个叶芽呼之欲出时充满了生机……为了方便指导和鼓励个性化的发现, 笔者将观察任务分成共性和个性两种。共性的观察任务是选择校园中的一些事物, 要求人人都去观察同一事物, 并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 比一比谁有一双大眼睛观察得更仔细。个性化的观察任务是, 除了老师提示的事物, 你还有什么发现, 比一比谁有一双慧眼发现的秘密更多。另外,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蜜蜂》《花钟》《秋天的雨》《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 这些有趣的发现、美的感受都是源自于作者对自然界的关注与热爱。

以学生优秀观察习作为例, 用评价作导向, 在评价中表扬优秀, 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观察指导中, 不能只局限于表象, 要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对比、联想、归类等方法, 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除了在观察训练中不断提高要求外, 笔者更注重的是平时导向性的评价, 不着痕迹地指引学生走向所希望的方向,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边观察边想象, 对所要观察的事物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猜想和问题, 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一些特殊来, 看出一些新东西来, 写出个性来。

如前面写到学生去观察校门口放学时的情境, 有位学生在段尾加了这样一句话作为总结:“奶奶真辛苦啊, 每天都要冒着炎热来接我。”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评价, 先表扬这位同学一番:“××同学真会观察, 在大家只看到家长很热的时候, 他已经看到了奶奶的辛苦, ××同学, 你今后可要对奶奶好一点!老师让大家去校门口观察, 就是希望大家能看到家长们的辛苦。××同学有一双灵敏的眼睛,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接着出示第二位同学的一段话:“有个同学出了校门就去买零食。他的奶奶找得快要哭了, 急得她拿起三轮车上的脏毛巾就擦汗, 把自己擦成了一个大花脸还不知道。”然后引发思考, 让同学们对此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同学们在自己习作的开头或者结尾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再现画面, 捕捉细节, 突现重点, 强化“留心”

小朋友的观察往往比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 而且受思维能力的限制, 他们无法清晰有效地再现画面, 给他们的表达带来难度。照片、录像、录音可以将一闪即逝的现象永久保存, 可以放大细节、筛选内容, 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使原本模糊、无序的画面清晰化、条理化。

人物活动、语言的描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虽然亲身经历, 但因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太多, 他们的观察总会被一些细枝末节的现象纷扰, 影响画面的再现, 写起来总是抓不住重点, 没有头绪。此时我们可以用相机拍下学生的一些活动画面, 或者从影片中剪辑一些片段, 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我们来看《金色的草地》和《槐乡的孩子》中的两个片段, 前者是对弟兄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描述, 后者描写了槐乡的孩子去采槐米的场面。两个片段有个共同之处, 都是分两部分写:《金色的草地》中先写哥哥怎么吹, 再写弟弟假装打哈欠把花朝哥哥吹;《槐乡的孩子》中是先介绍男孩子削槐米, 再介绍女孩子如何配合。两个片段层次清楚, 生动有趣。笔者根据以上两个片段的观察方法, 选取了几个录像片段,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将复杂的画面提炼成两部分。通过多次练习后, 逐步将观察和表达指向更复杂一些的活动场面, 指向现实生活。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引号的一般用法, 借助录像、录音片段进行练习, 效果更好。在以往的练习中, 笔者往往只是提供一些文字性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进行引号用法练习, 练习将提示语放在句子的不用位置。练习中发现, 三种方法的引用非常生硬机械, 特别是将提示语放在中间, 大部分只是硬生生地将一句长话分成两半, 中间放进提示语。借助录像后, 让练习结合具体的语境, 指导变得实际而有效:如果说话时, 中间有动作或者神情变化的, 提示语宜放中间;如说话之前有动作表情的, 提示语宜放前面;而对话时, 接话很快的, 提示语可以考虑放在后面。

四、建立展示平台, 拓展读者群, 乐于“留心”

陶一本在《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中提到:“作文是一种交流, 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 当然要有交流的对象, 即读者。”学生的文章缺少的就是阅读对象, 一直以来是为教师而写, 为作业而写。我们曾通过创办班级小报, 把学生的作品以推荐到学校或者杂志社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但这还远远不够, 班级小报的读者仅限于本班同学, 发表作品也毕竟是少数, 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将学生作文打印成册发放, 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大的读者群, 在这个读者群里首先是同班同学, 我们可以把同学的优秀作文当成课文一样学习, 进行圈圈画画, 说说评评, 同学间的交流更能促进成长, 而且同学间有着共同的话语和想法, 更能借鉴学习;其次是老师, 老师不仅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 更是阅读者, 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学生的作文, 只要有亮点就值得表扬;第三是父母, 亲子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步, 同样也能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第四是亲戚朋友、其他班的学生和社会。在读者群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习作带来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快乐, 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和认同感, 激发写作的欲望, 变“为教师而写”为“为读者而写”,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正如张化万老师说的:“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 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 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 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懂得写作文的意义, 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激发学生自主“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留心”生活。

在要求学生多写观察日记的同时, 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有心人, 随时用相机记录周围的事物, 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鼓励学生随时用笔或者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些新奇有趣或者搞不懂的现象, 拿到学校里与大家交流。这样做对学生是提醒, 是熏陶, 是鼓励。

6.我的叔叔作文 篇六

叔叔的一大堆书中,不但有《草叶集》,还夹着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这便是叔叔的诗集。署名却是一个倒写的“人”字。第二页有两行诗:“神鹰忽展翅,头顶青天飞。”这句话颇有气派,很令我叹服,可惜从这以后,诗集便是一片空白。叔叔曾认真地告诉我:无字有时也是一首诗。这句话很玄奥,令我糊涂了大半天,从那以后,我便更佩服能写无字诗的叔叔了。

一天,叔叔扛着湿漉漉的钓鱼竿,提着几尾小小的青鱼兴冲冲地回来,见我正坐在院里看书,叔叔便将手背在身后,踱了过来。

“认得这个字吗?”他信手往书中一指。

我那时才上小学,一时愣住了。

“是‘天’。”叔叔庄严地大声宣布答案。

“可是……它第一画是撇,不是横呀?”

“是‘天’的异体字!”叔叔自信地回答,我痴痴地想:叔叔还是懂异体字的诗人!

岁月荏苒,我终于知道了“夭”的读音,于是怀疑地问父亲:“叔叔是诗人吗?”

“是否诗人我不晓得,”父亲回答,“但我知道,你的叔叔是个十足的懒汉,30多岁了,还要奶奶养活。”父亲带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口气说,“这种人的惰性总难根除!”

于是我对“诗人叔叔”的崇拜彻底崩溃了,我也用父亲的眼光看待叔叔。

叔叔的处境也越来越不好了,叔叔打扑克的哥儿们已星流云散,奶奶给叔叔的生活费越来越少,对叔叔的唠叨却越来越多。邻居大都用白眼看叔叔,并一致把叔叔称作“浪荡仔”。

一天,我又看见叔叔接过奶奶给的生活费,他也不再像往常那样面无愧色,苍白的脸上此时仿佛多了一层淡淡的红晕,那睡意蒙眬的眼里,也有了一丝跳动的光芒。

又有一天,院落里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叔叔筹钱开了间小小的食杂铺。

象征浪漫情调的花盆据说是叔叔清理房间时碰破了,但我却怀疑是他自己摔掉的。叔叔的鱼竿也的的.确确成为店门口遮阳布的支撑。

叔叔墙上所有的字画都翻了个面,倒贴在小店四周的壁上。叔叔小屋里所有书刊几乎全成了小店包花生、皮蛋的纸袋——就连《草叶集》也不例外。那诗集,那曾令我叹服叔叔的诗集,失去了第二页,成了一本账簿。

我不知道花盆是否一律要摔,书刊是否一律要毁去,诗集是否一定要变成账簿,它们本来仍有存在的价值。但是,我明白:叔叔已经下决心不当诗人,下决心同过去混沌的生活决裂。

我现在天天可以看见叔叔带着生意人惯有的微笑侍立于柜台边接待顾客。偶尔也可以见到他用蹩脚的小楷记账或扯着不太好听的粗嗓门兜售香烟。一次,我去叔叔的小店打酒,发现叔叔用小提子往酒瓶里倒酒时,酒成一线,没有溅出一星半点,多么出色的小贩!小贩也许没有诗人好听,但诗人却比小贩好做,尤其是写无字诗、过疏懒生活的诗人更好做。

叔叔终究不做诗人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他看到街头潮水般涌出的个体户,而希望加入其竞争的行列?还是他不愿再遭众人的白眼,不愿再接奶奶附着唠叨的钱?或是不满足于自己昔日钓来的小青鱼而希望品尝大鱼的滋味?

7.我的叔叔作文 篇七

我的叔叔作文

。他 高 高 的 鼻 梁 , 一 头 发 光 似

得 头 发 ,近来 , 叔 叔 还 配 上 了 一 副 黑 色 的 眼 镜 , 迥 然 一

个 严 厉 的 教 官 。

叔 叔 不 怎 么 爱 笑 , 我 也 因 此 很 害 怕 他 , 天 天 都 躲 着 他,

但 经 过 了 那 件 事 情 之 后 , 我 改 变 了 对 叔 叔 的 想 法 。

那 一 天 是 六 一 儿 童 节 , 叔 叔 面 无 情 地 问 我 : “ 韩 倩 ,

今 天 是 六 一 儿 童 节 , 你 想 去 哪 玩 啊 ? ” 我 牵 牵 奶 奶 的

手 , 奶 奶 了 解 了 我 的 意 思 , 说 到 : “ 今 天 韩 倩 有 点 不 舒

服 , 作 业 也 没 做 完 , 算 了 吧 ! ” 叔 叔 的 眉 头 出 现 了 一 丝 失

望 的 神 态 , 但 马 上 又 消 失 了 ,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 看 到 这 样 的 叔 叔 , 心 里 很

不 舒 服 , 竟 然 说 : “ 奶 奶 我 可 以 去 的 , 你 别 担 心 我

了 。 ” 什 么 ? 我 竟 然 作 出 了 这 样 的 一 个 决 定 , 我 是 不 是

疯 了 。 我 心 里 这 样 暗 暗 想 到 , 可 是 已 经 晚 了 , 说 出 的 话

像 泼 出 来 的 水 , 想 收 也 收 不 回 来 了 , 只 见 叔 叔 说 到 : “

好 ! 我 马 上 去 准 备 。 ” 我 微 微 叹 气 , 看 来 我 今 天 要 过 一

8.叔叔的勇气作文 篇八

一天,我和外婆坐公共汽车去望在平岗做校长的外公。

上了车,我看见旁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一位身材高大的叔叔和一位矮胖的青年。那位叔叔从裤兜里拿出一部相机,对准一个角度,按了一下快门,亮光一闪,所有人都闭上级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才陆续地睁开眼睛。

这时,那位老爷爷喊道:“我的`一百元不见了!”

那位叔叔问:“是不是在我照相时不见的吗?”

“嗯”

“谁要是不交出那一百元,我可要报警的了。”那叔叔大声说。

“我可以给钱,但是以后你过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你给胶卷我就给钱。”那青年说道,并把刀拿出来。

“成交。”那叔叔爽快地答应了,然后假装拿胶卷。

就在这时,叔叔一脚踢掉那把刀,青年想去捡刀,又被叔叔一拳打倒。然后顺势把他抓起来,说:“我想给你们看一些东西。”我们一看,原来叔叔照相没有放胶卷。

9.雷锋叔叔的故事作文 篇九

爸爸说:“雷锋叔叔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七岁就成了孤儿,长大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他的一生都在做好事,帮助别人”。

雷锋小的时候和几位小同学上学去,不幸的是途中下起了大雨,他们冒着大雨,急急忙忙地跑向学校。可是,刚刚才到一口溏边,雷锋的`同学不小心,一下子滚到泥塘里去了。

这时,有的同学吓得大哭;有的同学急得哇哇叫;还有的同学傻愣着不知怎么办才好。而只有雷锋果断地喊到:“快下水,救人要紧!”他说完把书包一丢,不管衣服、鞋子有没有脱,扑通一声像一只青蛙跳入水中。他一手抓住同学的衣角,另一只手抓住溏边的灌木,使出了吃奶的劲,才把那位同学慢慢地往岸上拉。

其中有一位同学受到了雷锋的感染,也不顾自己的寒冷就跳入水中。当他们把那位同学抱上岸。田间劳动人民闻声赶来,他们一看见他们俩已把那位同学抱上岸,在场的叔叔婶婶们还齐声夸奖他们,说他们不愧是新中国的好少年。参军后他出差的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他会给没钱大嫂买火车票、把身上的雨衣让给加人穿、雨夜送大娘回家、更会把省下来的钱送给灾区人民,而自己却省吃俭用,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穿……

10.小明帮一位叔叔推车看图写话作文 篇十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有一位叔叔拉了一车苹果,非常吃力地向前走着。车上放着一筐筐苹果,它们一个个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这时,小明看见了这位叔叔吃力地拉着一车苹果,小明心想:叔叔一定很累吧!于是,小明跑上前来帮叔叔推车。这时,叔叔感觉轻松了很多,他一边拉车一边回头,看见一位少先队员在帮他推车,叔叔说:“小朋友,谢谢你。”小明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于是,小明和叔叔一起把一筐筐的苹果向市场推去。

上一篇:英语四级作文写作技巧下一篇:关于细节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