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2024-08-10

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20篇)

1.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篇一

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同步研修培训考核评优方案

本方案规定了考核评优的原则和办法,旨在引导和鼓励学员以丰富的高中新课程学习资源为支持和引领、以教师自我研修为导向、合作学习为环境、问题解决为中心、经验反思和探究为方式开展高中新课程同步研修,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最终学到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知识。

一、考核评优原则

学员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评价方式,通过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论坛交流四项指标考核。考核以激励教师学习为主,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给“不合格”的评定。

(一)评价主体

各级管理员和辅导教师团队

(二)评价内容及标准

核指

习时

间 要求课程学习时间大于等于32小时,即1920分钟。成绩核算标准 权重(% 备注 30% 若实际完成学时达到或超过32小时,则该项成绩为满分30分; 若实际学时未达到32小时,则该

项成绩=实际学习时间/32×30。

共需完成作业4次,满分为20分。

以一篇作业为例:

其中提交1次得2业

分;批阅为优秀得5分;

批阅为良好得4分;

批阅为合格得3分。

共需提交2次,满分为20分。

以一篇内容为

学设计与反思

例:

其中提交1次得4分;

批阅为优秀得10分;

批阅为良好得8分;

批阅为合格得6分。

共发表6篇研修日志,满分为18其中发表一篇研修日志,得3分;

共发表10篇主题帖,20满分为14分。发表一篇主题帖得

18%

在研修日志中,学员共需提交“研修日志”8篇。

说明:学员根据学习情况自行提交研修日志,辅导教师对学员“研修日志”可进行评价。

在班级论坛或学科论坛中,学员

12发主题帖不少于10篇,回复帖不少%

于20篇。20%

在教学设计与反思中,学员每学期必须提交1篇“教学设计与反思”(全学年共计2篇)

说明:学员根据学习情况按专家发布的要求提交教学设计与反思。由班级辅导教师对学员发表“教学设计与反思”进行评价。

在我的作业中,要求学员每学期必须完成 2篇作业(全学年4篇)。说明:

1、由班级辅导教师对学员的“我的作业”进行评价。

202、此项考核成绩将作为学年综合%

评定优秀学员的重要依据。

修日志

坛交流

0.6分,一篇回复帖得0.3分。

二、评优办法

为了调动远程学习中各角色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计划开展评优表彰制度。优秀学员按照不高于5%的比例,由班、县(区)、市(州)逐级等额推荐。优秀学员在学员考核成绩的基础上参考以下各项指标进行评优。

评优指标

评优核算标准 备注

学员每学期需提交1篇“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全学年2篇),说明:学

1.由班级辅导教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师对学员的“我的教育

叙事故事”进行推荐。员根据学习情况自行提交“我的教育

叙事故事”,由班级辅导教师对优秀作

2.如未完成“我的教育叙事故事”任务,学

品进行推荐,此项作为学年综合评定

优秀学员的重要依据。

员将不具备评优资格。

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分为“合格”;低于60分则为“不合格”

学学习成绩评为优

习成绩 秀。

(三)注意事项

1、优秀学员由各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定,由市(州)培训机构负责人及地市管理员负责审核。

2、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及作业内容在班级辅导老师批阅、推荐后无法修改。

3、班级辅导教师针对学员的研修日志、教学设计与反思、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及我的作业中优秀内容,可进行评优、推荐,推荐作品会显示在项目主页、学科主页、地市班级等各级主页中,以示鼓励。

4、教学设计与反思及我的作业两项考核的具体内容要求、提交时间,需结合教学进度的安排由省级学科专家确定并公布。

5、作业基本要求:

作业内容:必须紧扣题目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分析深入、概括准确、逻辑性强,与学员日常教学工作相关。

作业表述:论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2.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篇二

今天, 我们在这里举行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骨干教师研修开班仪式。刚才海口市教育局和定安县思源实验学校的领导发言都很好。这里, 我着重讲两点意见:第一就是对网络远程研修意义的认识要到位;第二是要加强行政领导, 通过管理出效益。

一、提高对网络远程研修意义的认识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大家都深知网络远程研修具有“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益”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继成功举办2009年暑期高中新课程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之后, 今年我们继续与山东省教育厅合作, 开展初中骨干教师和高中教师全员参与的远程研修活动。今年的研修又将是创纪录的项目, 是海南基础教育历史上的首次万人大研修。它对于海南省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远程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研修是海南的首创,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利用网络完全可以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提升。平台的交流互动、资源的广泛拓展、评论的思想碰撞、作业的精彩纷呈, 可以使我们的研修学员倾情投入, 流连忘返。至今, 我们高中远程研修的资源信息还不时有老师登录浏览。这说明研修的即时效应和持续效应都是很不错的。

2. 远程研修把教师的思想和注意力集中聚焦于教学

我们的远程研修, 从初始的理念通识和课标概要以及教材通览, 至今已经有了更加深入、更加实际、更加解决问题的研读修习。内容包括专家解读教材, 增进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专家指导下的开放性备课, 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示范, 为教师备课提供案例型资源;通过典型课例分析与探讨, 强化教师课堂诊断的意识, 提高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远程网络平台的交流与分享, 教师自身差异学习、合作学习体验, 反思和超越经验, 增进教师学习的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3. 远程研修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的最好的福利待遇

为了搞好远程研修, 提高资源开发的权威性, 我们动员了大量的国家级专家投入, 组织了大批省级专家参与, 为我们准备了基于教材、基于课堂、基于教学的视频资源和文本资源, 设计了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专题。大家通过研修活动, 可以直接和专家对话, 提问题, 谈困惑, 寻对策。这样的教研活动,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好处。大家也都知道, 海南的经济基础不是很强, 尽管如此, 我们今年还是挤出了100万元的经费用于初中和高中的远程研修。我们谈福利、说待遇, 远程研修是帮我们教师长本事的, 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福利待遇。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二、加强领导, 通过管理出效益

1. 市县教育局要提高认识, 把管理抓到位

我们在此前的工作会议上曾经讲过, 远程研修是一项经常性工作, 市县教育局要成立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 一把手要亲自过问, 主管局长要直接领导, 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我们不要把远程研修工作看成是业务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要常抓不懈的事情。为此, 我要求教育局的领导要不时地上网看看我们的老师研修情况, 了解实际效果, 表扬先进, 通报不足。还要努力创造条件, 为学校的研修工作排忧解难。

2. 各市县项目管理办公室要把集中研修落实到位

本次初中骨干教师的研修, 是为市县的全员研修做种子准备的。要通过这次研修, 让骨干教师先行, 做到学习好、交流好, 真正有提高, 今后要起作用。

各市县参加研修的指标有限, 要把这些骨干力量集中起来, 形成一定的研修氛围。不能分散在学校、在家里, 决不能听之任之。项目办一定要抓落实, 要集中点名, 要编研修简报, 及时反馈信息, 要加强过程管理, 落实全程管理。这次的初中研修历时三周, 实用6天, 要保证天天有效益。

3. 学校要为骨干教师参加研修提供切实保障

3.新课程高中历史的教学体会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有误区。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像初中一样简单地死记硬背,即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但对综合答题的解答就不尽人意。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不是将中外历史简单罗列,而编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要有较强的整体对比、归纳能力,对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对高中专题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适应,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标中,促进新课程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但不少教师努力将大量精心准备的历史课堂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试图将全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过多讲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一旦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就会难以掌握课堂的内容。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分成三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是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整体进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的讲授,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内容孤立,单一的讲授,没有与之前必修1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即便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讲述,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对综合题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内容的差异,引导他们找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记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地位,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以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为背景,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与文化,而经济与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新课程内容上,课本是分成了一个个主题进行陈述,但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主题,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节,先回顾必修1中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础是什么?教师要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要学生将知识整体性的学习与掌握,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学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美式”教学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中,在新课标改革的目标也很强调让老师与学生转变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式”教学模式带到高中教学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融合两者,鼓励更多的发言和讨论,尽量对内容进行讲授和分析,但老师在准备教学前,要充分认识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认真考虑那一节适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一节更适合老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讲述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都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得轻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个学生明白知识学习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心理导师”。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面对多个科目的学习,感觉很困难。历史属于文科类科目,文科科目的特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大量的记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如讲述“文化”主题时,多列举成功、有伟绩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比较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课,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总之,新课程的历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东.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2(32):169-169.

[2]杨红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4): 48-48.

4.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篇四

1、同行合作观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1)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3、全面评价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另外对考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也要加以改革。(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质量。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5.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篇五

新一轮的课改,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次挑战。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全新理念采用最优化的对策以适应新一轮教改的需要。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础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打下坚实基础,而绝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

其次,实现角色转变历史教师由学生一切活动的包办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路人、促进者角色转变。要平等对待学生,师生间平等合作、真诚对话,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再次,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把音乐引入历史教学。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师生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其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讲到建国后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再重温一遍歌曲,收到画龙点睛效果,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6.XX年历史远程网络研修总结 篇六

XX年历史远程网络研修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XX年历史远程网络研修总结

一、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观看各个时期的教学视频,各位专家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目标的分析,重难点的解读并做好笔记。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好钢用在刀刃上”、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操作。我领悟到,教师应对历史学科的理论形成知识整体,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将时事政治融于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 知识不是空洞的,历史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生为本,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三、积极参加各类互动学习。

在培训中,每天我都认真阅读同行的文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积极吸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远程研修中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感到远程研修的必要性,所以在这次研修中一直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使得自己也能够不断成长和提高,研修即将结束,但是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的实际中去,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XX年历史远程网络研修总结

通过学习,感觉收获颇丰,对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经过这次研修使我们对选修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当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漫长的、艰巨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有正确地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反思和总结。在这里,我对暑假学习做简要的反思与总结。

一、继续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必须来一个重大转变。这几年的课改中,应该说这种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还远远不够。以后的日子,我们要坚持新课改,继续完成这种转变。

二、继续转变教学方法。虽然近几年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化,但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变革,很多东西流于形式。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真正的把这些形式的东西内化为实质。新课改的课堂中,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

三、继续转变教师的学生观。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教师要极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给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予以帮助和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学好历史的空间。

四、继续转变教师的评价观。丰富的教学方式,学生个性的差异与发展,必然决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做重大转变。那种纯粹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应废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动态发展,横向联系的评价。既要看到他们学习的弱点,又要发现他们学习的长处。

7.谈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 篇七

教师备课不仅是熟悉教学内容, 设计问题也非常重要。问题设计准确、适当并带有启发性, 对学生自学会有很大帮助。用之于教学过程, 可以起到构建知识体系,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探究深层次问题的作用。

如在讲“古代中国农业”时, 笔者编写了下列问题式导读提纲:1.古代中国农业北方和南方的耕作技术是否一致?你觉得有什区别?可以怎样划分?2.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你能描述耕作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吗?3.教材上说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是何时确立?结合缴纳租税说明你对土地私有权的理解。4.中国古代“男耕女织”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非要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第一个问题是教材没有明确表述的, 但以学生的经验和基础, 他们可以想到北方和南方是不同的。北方雨量小, 以旱田为主;南方水资源丰富, 以水田为主。旱地耕作与水田耕作完全是两个系统、两种技术。区别并不难。问题是教师不提出来, 学生就想不到。黄河流域的农业以旱田为主, 在汉代耕作技术就完全成熟了。铁犁牛耕和耧车等系列工具, 都是适用于旱田耕作的。长江以南有很多丘陵地带, 水田是一块儿一块儿的, 曲辕犁更适合水田尤其是小块儿地的耕作。此外还有作物问题。北方在唐代及以前以种粟为主, 南方农业经济超过北方农业, 与种植水稻有关。水稻种植的关键技术是育秧移栽, 这个技术在南方开发时期才逐渐成熟。这样, 学生再看教材就清楚多了, 建构知识不用很多时间。需要说明的是, 人教版2004年版这节课的表述比2007年版要好一些。

第一个问题解决得好, 第二个问题不需要教师多讲, 悟性好的学生一般回答很全面。第三个问题旨在启发思维。古代中国是“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土地名义上的私有并不代表所有者具有完全的土地私有权。封建国家征收的租税, 定额是强制性的, 因此从租税角度说, 农民是国家的佃户。有土地的农民不仅要缴纳沉重的租税, 还要服劳役。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要缴纳双重租税。分辨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缺乏“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是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这节课虽然学习的是古代中国农业, 但教师应该有中西比较的意识, 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深度要随机应变。

历代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小农经济是税收的主要对象。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 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个问题。那么, 第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合必修1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在这里告诉学生, 古代地方的县令, 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收税, 收税依照户籍;编户登记不仅包括土地, 也包括人口, 还有户税。

用这样几个问题带动学生自学教材。理解能力强一些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积极地回应教师的提问。那些悟性差一些的学生, 回应问题往往抓不住要害, 这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 在个别辅导时再因材施教。

设计问题的前提是对教材知识理解透彻。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 必须有深入理解层面的问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 会影响学生的兴趣, 也不能应对高考的要求。有探究性的问题, 学生才会认真对待。当然也不能忽视基础知识, 关键是要有不同于教材的角度, 转换角度后, 还是这些知识, 但学生的体会是不一样的。

二、在引领思维的基础上讲解

问题设计是将本课的知识串联起来, 如果问题设计得太浅显, 或只停留在知识层面, 教师就没什么可引领的, 讲解也没有深度可言。目前高考考查知识掌握准确、细致程度的试题越来越少, 江苏省自主命题的试卷也呈现这样的趋势。文科班教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 必须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引领学习, 一般来说, 文科班学生都比较用功, 有了问题, 学生就有了用功的方向, 而看教材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于是就形成带着问题学习的状况。这样, 在课堂教学进行中, 学生就渴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答案。但是, 最忌讳的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提供自己设计问题的答案。因为, 教师如果直接给出答案, 一些学生就不再思考了。没有了思考过程也不是问题式教学。正如陈柳燕老师所说:“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 才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 才会有创新。”思维既是历史学科的核心, 也是历史教学的核心, 问题式教学就是要抓住一节课需要思维的核心。教师的讲解也在于引领思维的方向, 而不是要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因此, 问题式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引领思维, 在学生进入思维的状态下再适时讲解。

8.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八

1、从新课程标准看,并未完全否定传统的讲授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步推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其中“逐步”可以理解为协调好课改与现实条件的关系,没有条件的地区仍可以适当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也并不是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新的教学方式应理解为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与发展,而不是彻底的否定。

2、从现实教学条件来看,传统的讲授法仍有必要。

高中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高一、高二历史每周最多不会超过三节课,而且在很多学校仍被当成“副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历史学习,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我们是普通高中,学生学生常常困惑于五大本历史教材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许多知识刚刚记住不久又忘了;有些知识即使记住但在考试中又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中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程的描述难免高度浓缩,更注重对历史原因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对历史内容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的把握。学生在使用教材时不可避免的常常感到枯燥、乏味,触目皆是一大堆需要记忆的知识。熟记并理解这些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在高考并非纯粹考死记硬背,主要是考查对知识的理解、阐释、运用等方面。以这些知识作为基础,考查的是学生必备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如果将这些知识建立在一味死记硬背上,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考命题要求的。另外学校电脑有限,校内外的图书资源也缺乏,加上能力欠缺,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确困难。

3、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看,传统的讲授法作用不小

一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偏向知识的传授,新的教学法主张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统一体,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与知识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特点。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一般性知識占绝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效果更好,学习效率更高,考试成绩也更理想。对于复杂的概念、性质、评价、历史客观规律等,则通过新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但也需要老师作必要的讲授与分析。

传统历史教学在新课程形势下还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包办、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而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它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所以,面对课程转型,教师如何应对?历史课堂如何从传统教学的樊篱中走出?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本人对课改的一些粗浅看法和认识。

二、新课改形势下的应对措施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将成为教师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和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1、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以教师为本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教师在课堂上是“一讲到底”、“目中无人”,讲授和讲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课堂上学生“疲于奔命”,很少有自我独立思考的空间,长此以往身心疲惫不堪,逐渐成为学习的“奴隶”,“哀莫大于心死”,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遏制”,“害人不浅”。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出现了变化,新课程下教师再也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统治者,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要“眼中有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有自知之明,关键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定准,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即教师的“教”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依据,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思、导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成为教学反思的实践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过渡。

2、恰当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关系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教学方式决定了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所转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是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前提,学习方式的改进又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关系。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完全否定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如教师生动的叙事,严密的逻辑分析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在学习方式转变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定“教”,强调学习方式和学生活动的设计。

总之,在新课改中,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并不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另一方面,也不赞成不顾现实条件,搞教育改革的“大跃进”,抛弃传统教学方式。就中学新课程改革而言,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各有特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融合于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当中,才是当前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历史教学:2003,10.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9.高中教师远程研修总结 篇九

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和感受却很多。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感觉自己自身的知识、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这次培训中都得到了提升,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升华,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受益匪浅。下面就这段时间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地位,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必须不断充实自我,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程倡导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数学教学环节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学生根据自已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取得有效的学习结果,得到成功感和满足感。

三.课堂中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的例题和习题中涉及到物理、地理等实际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不是在于考试。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产生兴趣。

10.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篇十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进行网上研修学习,能够分享到专家们的成果、心得和经验。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观点和想法,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同仁们之间的研讨以及老师们所提供的视频和各种信息,这些都开拓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思想,同时也给我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得到同仁们的指点,真的是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这段时间的学习感受。

一、“学,然后知不足”,研修学习切实提高了我们的业务素质。

研修学习让我的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以往闲暇时上网先想到的是听听歌,打打游戏,消磨时间,可是现在我一上网先想到的是登陆学习网站,听听讲座,看看视频,上论坛读读文章,这已经成了我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习也许不能让我的教学一下就有个质的飞跃,但是我已经懂得了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可贵的是我已经深深感受到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树立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培训学习与教学同步,解决了教学中的许多难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网上学习,从必修一开始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专题中提到的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都是我们在平时教学就存在的,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很多精彩的案例我都粘贴到自己的日志中留作教学时的参考。研修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它使我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提高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后反思进步的基石,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师的反省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反省何来进步。每一节教案,每一节课都要反思,总结优缺点,站在课堂外看自己的课,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课堂,更重要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每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方法讲解,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我们在课堂中的每句话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因为反思的过程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通过反思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思考、探索,思考、提高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11.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101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课堂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机动。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规划和安排课堂内容,充分开发新课程教学资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求,确保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方法能够得以实施,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很多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认为,开展教学时只要向学生讲清楚基本的史学概念、方法即可,致使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到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高中历史教学也把教学方法的创新摆在了重要位置。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做到对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烂熟于心,并且能够在更高层次上驾轻就熟地运用历史教材;要能够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传统的课堂支配者向课堂组织者或者引导者转化,建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历史学习环境。第二,高中历史教师要具备历史学科教研教改能力。俗话说,“史无定论”,高中历史教材经过了多次修改,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观点亦发生了改变,教师应该从新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分析,敢于就历史教材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史学研究,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比如,在谈论鸦片战争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时,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近代史观、全球史观等不同角度来审视历史,而不是仅仅从传统的革命史观角度来得出“鸦片战争就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之外,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关注历史研究动态,积极主动地把研究成果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而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问题如果设置得科学合理,能够对高中生的思维起到积极启发的作用,促使高中生不断探索与思考历史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就历史问题展开探讨,各抒己见。比如,在“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明朝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评价,有学生认为:“当时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同流合污,逐渐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主张是非标准应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亦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肯定人正当的私欲”。针对这样的评价,授课教师可以顺势组织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讨论氛围。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合理营造历史教学情境。而通过合理的历史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如,在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授课教师在完成了改革背景的全面讲述之后,可以创设这样的历史教学情境:“如果你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面对当时俄国内外形势时,你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哪些改革?”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加深对俄国1861改革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设置具有启发性质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西方强国进行殖民扩张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现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亚非拉国家,而欧洲的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出现,然而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教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以及总结中不断发展与完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 参 考 文 献 ]

[1]曹若溪.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

[2]韩殿芳. 浅谈如何进行高中历史创新教学[J]. 学周刊,2015(20).

[3]杨宏艳.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 赤子(上中旬),2015(18).

[4]曹永芹. 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9).

12.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十二

一方面, 长期以来, 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 家长学生都不重视, 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 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 没有什么智力含量, 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 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 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简单的说就是觉得历史学科学与不学一个样。另一方面, 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 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 记忆起来容易混淆, 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 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 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 课堂气氛沉闷, 学习效率不高。

二.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更新备课方式。

有许多教师认为, 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 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 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 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 (1) 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 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2) 利用互联网络, 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 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编入课件。 (3) 加强集体备课, 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 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 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 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 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 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其次, 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学习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 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 调动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论性内容较多, 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 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 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 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 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 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桥梁,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培养历史思维。

4.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 提高学生兴趣。

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必须有长流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 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 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 偶尔“天马行空”, 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 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 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 拓宽他们的视野, 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5.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性。

13.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篇十三

回顾这次研修学习,我感觉收获颇丰。这次研修我们付出的是忙碌,但我们收获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在培训中,使我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同时在研修中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过观课、听讲座、网上学习和网上交流研讨,使我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技能、教育。随着培训的深入,我深深的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就无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这种学习既有利于我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对于我们教师产生了极大新鲜感和神奇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给我们提供了提升自己的机会。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比如,制作ppt时遇到的难题,应用视频剪辑时的问题,我经常地与同事们进行琢磨研究,使自己在信息教育应用的理念、方法、技术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技能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以后的校本研修和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素质。

2.日常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3.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更多丰富多样的课型。

14.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篇十四

专题一 音乐课程标准十年实验成果

主讲专家:

吴斌,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课标研制组的副组长,同时也是课标修订组的召集人。

蔡梦,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课标修订组的成员 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组成员,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们三位老师和大家一起共同研究修订的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的三位老师,我旁边这位女老师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蔡梦老师。她是我们课标修订组的成员之一。那位男老师叫金亚文老师,他是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组成员,是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我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是课标研制组的副组长,同时也是课标修订组的召集人之一。今天由我们三位来给大家进行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的第一讲,那就是音乐课程课标的修订与十年的回顾,首先呢,我们讨论专题一,关于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下面呢,我想请金雅文老师就十年来我们在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十年当中,在音乐教学、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我们所看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请金老师先讲一讲,关于在教师,音乐教育观念更新方面有哪些感受。

2:确实正像吴老师说的,这十年呢,通过课改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说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也是有目共睹的,第一个我觉得是这种音乐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非常明显,过去音乐老师呢,可能这个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方面都比较明显,但是通过这个教育观念转变以后,这个老师们跟学生在教学中的这种互动,强调教学这种体验,从而这些变化也导致了音乐教学质量的这种大幅度提高。从这个国家最近十年搞的几次大的课程评选,还有这个一些研讨活动,多么看中我们的教学提升很快,提升很快。另外从学术角度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学生他的音乐兴趣,他这个学习音乐的这个目的性得到了尊重,得到了·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加强和明确,是吧?我们过去有一句话,这个学生不大喜欢音乐课,那么这十年,应该说这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学生很爱上音乐课,兴趣现在也得到了稳定,得到了提高,更加爱好这门课程,这应该说是。另外就是一个这十年,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个收获,就是无论老师学生重视这个审美能力的培养,老师很有意识的重视这个,通过审美类核心理念的这样一个贯彻一个学习,贯彻到教学,然后 学生他整个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要从微观上来讲,就是咱们经常看的,这个音乐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不像过去那么理性,那么呆板,老师们创造了比较好的这个互动啊,交流啊,研讨啊,是吧?这个气氛好多这个氛围气氛。手段呢,随着这个现代音乐教育手段的一些开发,更加丰富,更加活跃,更加多样,手段多样了,还有一个最后一个我就觉得,就是这个不能不说的就是教师现在这种对音乐教学的这种研讨,学习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一个风气。包括你像今天课标这种研讨,这种研修,教师们之间互相这种听听课,互相这个评一评,互相这个学习借鉴一下,这个也是这个以前所没有的,应该说这个都是非常好的一个,而且我觉得通过这个课改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过去专家都在上面,比如制订政策,制订文件的这些专家,跟这个一线老师不对接,但是现在他有了这样一个机会,经常通过各种方式跟一线老师听取意见,接触交流,所以这个政策制订也好,你的法规制订也好,特别是课标制订,说这个老师一会讲这个,可能特别一方面,就是吧!听取下面的意见非常充分,而且了解下面的情况,所以这样的话,你在修订一些东西,修改一些东西,出台一些东西就叫有的放矢,我觉得这些东西都说明了这十年确实是变化很大。

3:这一点,我人在高校,可能跟两位老师相比,离一线离的比较远一点,但是我也有我的感受渠道,我也能非常切身的感受到,这个基础教育的这个变化,因为我们首大音乐学院惩办了至少两三次就是国际级的教师培训,这个就是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现象,在这种参与培训的这种过程中,我能感受得到一线老师们对这个基础教育这个教学改革的热情,高涨的热情和渴望转变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这样的一种心情,而且我也通过其他的渠道看到了一些优质课,刚才金老师说到的优质课的评选呀!然后送来的电教课的观摩,我感受到了跟以前的教学课堂的不同,这一点上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1:两位老师讲的呢,我想我都很赞成,就是概括起来说呢,首先就是说在这个十年当中,这个教师的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召开过一次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当时请了美国制订课程标准的一个主要执笔人雷蒙教授来中国进行讲学,同时他带来他的一本书,后来在我们的国家出版了,叫做《音乐教育的哲学》当时呢,在·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1998年的时候呢,他对我们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对我们音乐课堂教学提了三点意见,当时三点意见我很清楚的记得,第一点他认为我们的目标太单一,就是目标太单一,就是说我们只关注这个小学生的关于对于技能方面、识谱方面的单一的这种目标。他说我们所有的音乐教育,他说没有体现音乐的一种价值,在这个只是关注一个很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关注点,另外一个他觉得我们教学的手段太单一,都是在那里头,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那教,学生在那学,学生的自主,学生的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没有被激发出来。第三一点我记得他跟我谈到了,他说我们的内容太单一,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内容资源使用上很匮乏,说每一堂课就学一首很简短的歌曲。这个课堂的信息量不够,信息量很少,他当时呢,在1998年他提出了这样一些看法,其实他是很坦率的跟我们进行交流,同时呢,当时当然他对我们中国音乐教育也给了很多鼓励,包括我们从国家层面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在课时层面国家教学计划的保证,同时呢对教师队伍来说,他说在小学居然有那么多的专职音乐教师,他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是说中国的这种社会体制其实对保证音乐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这种推动作用,但是确实呢,当时我们觉得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基层老师在这个教育的观念上,教学方法上和教育资源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2001开始启动了,2000年进入新的世纪的时候,国家启动了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标准的研制工作,其实我认为这个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的研制,他是一次我们的音乐教育里面的一次深刻的变革,也是一次深刻的革命,而且我们这次课程标准的研制,首先从很多层面,特别是对教师观念的层面进行了重点的研究。所以我认为刚才两位老师谈到这个问题,从现象到理论层面,首先我们取得的第一个成果,应该是音乐教师观念的转变。这个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在目标的认识上有了转变。我们过去呢,可能更注重一种个别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各种考级制度,各种学校的选拔制度,带来很多音乐老师也只关注尖子学生。

2:特长生,特长生。

1:特长生培养,特别是像蔡老师,他们学校要选拔很多音乐,音乐方面的人才,做音乐职业教育的人才。但是从这个课程标准推行之后呢,大家对大面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有了特别充分的关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

2:对,面向更多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3:对,实际这些学生就是未来的国家公民。现在是着眼于他们这个普遍的和普及的这个角度。

1:所以说特别是在音乐教育内容上有所改变了,因为老师观念转变了,学生不再以学·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一门专门的技能、技巧,不是作为音乐专家来培养的体系有了根本的转变,所以说彻底改变了教师的一些,在培养目标上对学生的一些认同,就像刚才蔡老师讲的,这个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更加提高了,过去我们都说这个喜欢音乐,不喜欢上音乐课,通过这样的一个新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在这方面有了根本的转变,另外在教学方面上呢,老师们也手段更加多样了,更加多样了,特别是我们提出了这个要求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合作、师生的互动来这个提高教学的这种教学的质量,另外呢,也在这个让学生的主动参与上也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体,刚才金老师讲到这个教师和学生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了,自己可以掌握自己学习1兴趣,同时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呢,提升他们对这个音乐学习的需求,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不是被动的学习。另外一方面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内容上,刚才我讲针对雷蒙先生的三点意见,我们在学习内容上我们这次提出了扩大,就是关于课程资源的使用更加丰富,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这种补充和使用,使我们课程资源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说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在内容上,在目标上,在这个教育思想上,特别是也包括教学方法上,都有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另外我还想谈一下,关于用什么样一个事实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几位层次在不同程度上参加过国家的音乐课程的,音乐课录像评选和现场评选的一些工作。我记得在我们今年要进行第六届的全国音乐课的评选工作,因为每三年一届,应该在18年前我们曾经搞了第一届。我清楚记得在那个年代我们第一届的时候呢,机会所有的这个一等奖,一等奖的前几名,都被像上海、江苏、北京、广东这样的省份和城市所囊括。

2:发达地区。

1:而且呢,一等奖和二等奖,也就是只限制在十一个省之内,十一个省之内,更准确的说也就是在七、八个省之内囊括了所有的优秀奖项,但是我们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初评当中,全国优质的,这个优秀这个音乐课多评选当中,我们粗略统计一下,就是进入二等奖的省份已经达到28个省份,已经达到28个省份。进入现场能竞争一等奖的省份也就22个省份,而且很多像我刚才所说的那些发达地区的省份,已经跟欠发达地区的省份呢,已经基本进入现场竞争一等奖的这个省份持平,从这一个现象来看,已经足以证明由于课程改革的这十年的这个实施与音乐课程观念的这种新观念的推广,使东部和西部的这个音乐教育的质量,音乐教师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其实我想说呢,当然东部也在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这个,从我们国家教育管理的观念上,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来说,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这个西部·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地区的教育质量的大幅提高,追赶上了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我想这一点是我们应该说最给予肯定的,也是最可喜的一个变化,因为这个变化我想他不仅仅是音乐学科,是我们所有音乐课程,所有教育改革和教育这次课程和国家教育管理体系的一次非常巨大的成功,因为他使我们的均衡的发展,使公平的发展得到了实现,我认为在这点上我的体会很深刻,因为过去像比如说我们金老师和蔡梦老师都经常到各地去讲学,可能呢,那个时候讲学一般东部地区经费比较充足,所以邀请的起,也组织得起,西部地区可能要邀请一些这个顶级的专家或者组织地方的老师,他们由于经济问题的限制都会带来很多的制约。所以说就是说那个时候我们说越发达的地区越容易发展,越落后的地区,越很难追赶,但是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之后,使得我们很多这个国内的一流的专家、学者,能够直接深入到西部地区去,因为国家给了财力、物力和方方面面的支持,而且有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我想呢,当然这个现象只有到10年之后我们才能看到,可能在最初投入的时候,在最初我们实施这个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制订的时候,并没有会想到具有今天这样一个重要的一个成果,那就是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水平,特别是西部地区有了巨大的提高,我们国家音乐教育的发展,东西部趋于平衡,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另外我想问一问金老师,这个过去我们都经常去培训,就是说过去我们只在省里面培训,蔡梦老师、金老师,大家都是我们国家知名的音乐教育专家,可能实施课改之后这十年,你最基层层次到过哪个城市和乡村?

2:到过基层的一个农村的村小,这个我还记得非常的,就是那个山西,我跟那个北京八通的李村老师我们两个到山西的一个县里头的一个村小。而且当时接受培训的教师呢,你们可能想象不到,一共就六个人,六个人。这个在课改前是无法想象的。就像刚才我特别赞同刚才吴老师讲的那个,就是说这次你比如说课改十年,千变万化,我感受特别深的就是教师的变化,这个教师的变化带动了一系列,刚才吴老师讲的那个我也特别有共鸣,就是说通过课,通过课这是一个很客观的评价体系,过去课改之前大家公认比较好的课,都在发达地区。他有一些你比如说他这个老师可能是人才济济,好的老师高水平的,他可能都集中到这些发达的大城市了,西部、中部可能就。另外就是还有一些设备条件和教学条件,他制约了这样一个音乐教学的质量的提升,那么这次呢,通过课改的十年,像刚才吴老师讲的,包括国家政治层面的,还包括培训层面,还有老师层面的,他这个差距进一步缩小,刚才这个数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28个都进入了二等奖的层面,这个相当了不起,我觉得这个整个这个差距在缩小,这是很不容易的。非常不容易。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3:非常赞同两位专家的认识。

4:这说明什么呢?他就是整个十年课改面向所有学生,面向所有不同这样一个地区的音乐教育,这样的一个观念得到体现了,我刚才讲那个去那个六个人,去一个村小去培训的那个,这要是在课改前这是很难,很难实现的。

5:蔡梦老师还是这个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原来他在大学里教书,蔡梦老师这几年是不是也到过小学给小学老师讲过课?

6:但是我感觉就是比较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首师大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像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就是我们这些在高师,以前主要培养就是,应该说我们只是可以说是在象牙塔里头,也是针对音乐教育的学生,但是我们比较少真正的去关注,就是真正的小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这一点对我们也是一个触动,因为我们接触到一线的教师在我们这培训,而且他们在我们这培训获得的收获,要到各地进行逐层的培训,这一点是课改推动的,应该说是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原来只是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有了经济其他的都有了空间和能力,但是现在应该说从国家到主管部门,到这些领导者,到整个的机制都有了一个深刻的变化。这是我的一个切身体会。

1:刚才说到这个问题,也是我的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因为我也经常写一些文章,因为我还是主持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作为主编。很多老师呢,说过去只在书本上看过我们的名字,听说过这个一些,看过一些文章,但是说见到我们的真人是很难的,因为当年在没有课改之前我们是很少到基层去,刚才像金老师讲,他曾经去过村里头给六个人培训,应该说今天我们在座的几位老师都是我们国内顶尖级的音乐教育专家,他们能够深入到基层直接面对我们的老师,这是一件实属不易的事,也是因为如果没有课程改革是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从事音乐教育,像我跟金老师都是20余年了,在前十年当中我们基本最低的层次就到省里去给集中培训,而且还都去的一些发达的省份,在课改的这个十年当中,我几乎走遍的所有30个省市进行培训,我想两位老师有同样,其实这一个做法,正是因为有课改的这种推动,才使得专家可以和基层老师面对面把真正的课程改革的精神传递到这个老师的身边,所以说我想课程改革之所以取得了这么好的成就是跟专家的培训分不开的,跟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推动的力度分不开的,同时呢,也跟各省市、自治区对课程改革的重视分不开。所以说概括起来了,音乐课程的改革和我们整个国家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对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以至于到培训模式的变化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和提高,同时对促进我们国家音乐教育的均衡发·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音乐·

展,特别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在此几位专家也由衷的感谢教育部对音乐课程改革的推动和实施,感谢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老师们特别关注音乐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这个专题一,今天就讲到这。(结束)

15.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篇十五

新课程标准在各地区的推广与施行, 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 尤为重视素质教育。然而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广泛存在, 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就是历史课堂上的全部教具。这种教学很难实现师生互动, 更难以再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景和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承担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应积极大胆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工作水平。

二、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一) 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和归宿

不同的教学目标, 要辅助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就明确提出三维课程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师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历史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内涵, 从而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有所区别, 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譬如, 要使学生不对历史结论盲从, 就要采取鼓励质疑的教学策略。

(二)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关键点

制定和运用教学策略, 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状态, 即学生现有的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心理水平等要素, 这样才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 制定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 从而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学工作的起点, 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关键。

(三) 教师自身水平是制定教学策略的主观因素

制定和运用教学策略的主体是教师, 在制定教学策略时, 教师通常都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条件, 包括理论素养、知识水平、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等。一个教师在运用时可以获得良好效果的教学策略, 另一个教师运用起来不一定适宜, 这是因为制定和运用教学策略时, 必然要考虑自身因素。所以, 在制定教学策略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 只要照本宣科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但在新课程理念下, 新课程的设置是开放的、综合的。历史教师不仅要通晓历史专业知识, 还要兼容并包, 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中, 教师通常是权威, 学生要乖乖地听老师的话。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 一种对话和合作。教师既是新课程理念的参与者, 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好朋友, 在参观访问、历史讨论等教学过程中才能融入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大胆探索, 自我创新, 主动获取新知识。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角色定位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也相继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动去学习知识, 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理念注重创造全新的学习模式, 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 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培养学生主观的学习态度, 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参与式学习,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当需要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 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自主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基本观点, 注意将宏微观相结合, 并且把是否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作为评价的标准。当涉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时, 教师可搭建平台,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使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感受成长发展带来的转变。

五、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对课堂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视, 明确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和学生一起分析历史问题的探究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要充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这些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的。因此, 教师应该多了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学理论, 使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 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工作, 是目前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式。

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方法, 已经成为高中历史课堂上的重要手段。历史教师可以制作集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 来模拟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 从而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和研究历史, 并最终牢记历史。这就是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活泼, 从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由此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结语

历史学科新课程的改革, 实际上是一场教育史上的革命。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该坚持与时俱进, 抓住时代机遇, 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 努力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工作, 能动自主地实施和推进历史学科新课程的变革, 同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共同进步, 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青年学子, 共同迎接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多年来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但始终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和卓有成效的结论。作者基于自身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认识,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律冬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2010 (37) .

[2]钟显添.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4) .

[3]杨为林.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 2010 (10) .

[4]王东杰.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青春岁月, 2010 (2) .

16.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 自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转变”,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任。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呢?在此,笔者略陈管见,以求证于同仁。

一、提升素养,转换角色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树立人本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由知识传授型向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和特色型转变,把自己造就成创新型教师。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地学习与专业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并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合理地汲取其中有用的东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第三,研究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创新教学组织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上“高速公路”。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来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来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研究性创新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法学法,必须摒弃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比如探究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结构教学法、图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当然每种教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我们应该在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求各种教法的最佳组合。

第四,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树立“学生为我师,我为学生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教师还应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才叫创新。从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等都要精心设计,把创新意识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使学生感到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灵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后,教师把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归纳整理,指出毛泽东之所以要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城市里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井冈山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产品丰富,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革命根据地。所以,1927年10月,起义部队在毛泽东率领下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之路。至此,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文明时代,不少学生的知识更新比教师还要快,知识面也比教师还要宽广,因此,教师和课本都不再是权威。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了解到的新信息、接触的新知识,充分给予肯定,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自主检索知识的学习能力。人的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把学到的知识记住,甚或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存起来,以备使用,这是传统的较低的学习层面;二是知道什么知识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有什么用,这是更高层次的检索知识的层次,是信息社会最佳的学习层次。信息爆炸时代,超量知识不可能全部装进人脑中,要是存放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压缩在光盘或移动硬盘里,所以,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检索知识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更新知识和全面看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知识纷繁芜杂,有对有错,必须教会学生用批判的目光审视历史与现实,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第三,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让学生在“问”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探究延伸,以古鉴今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过去的延续。现实与历史具有割不断的联系。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过去那些事儿,而是要在历史学习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与精神财富。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过去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把“死”的课本知识与“活”的当代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的鉴世资政功能。诚然,将历史学习活动与当代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现实相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

总之,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只要我们以全新的理念、高尚的情操、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构建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杨九俊,2004年6月,教育科学出版社。

17.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篇十七

听评课是教师加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条件限制,大多数时候老师们只能听本校、本地区同仁的课,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今年全省远程研修采取的“网上听评课”形式,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次跨地区听课的大好机会。

我有幸观看了泰安华良云老师的《信息的定义与特征》、东平姜锋老师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乳山刘萍老师的《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威海李晓丹老师的《结构的稳定性》、菏泽张丽霞老师的《魅力人声——音频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广饶孟宪利老师的《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六节课,感到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新课改形势下,“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而课堂提问是将“问题”传递给学生的常用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观课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这六位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把控。

结合此前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所做的一些思考,对这六节课的课堂提问,我有以下感受和认识:

一、对课堂提问,教师们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精心的设计,有以下可圈可点之处:

1.提问有一定的开放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要尽量避免以“是”或“不是”作答的封闭性提问,以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带有猜测的成分。教师所提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纵横联想。

比如孟宪利老师《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节课中,在学生体验了“猜数”程序后,孟老师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测该程序运行的步骤?”(6分5秒处)。刘萍老师在《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中,提出了“假设你是一名原始人,你会有哪些需求和愿望?会发展成什么技术?”(4分25秒处)、“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技术项目的内容,满足了你哪些方面的需求?”(8分30秒处)等。这些问题都具有相当的发散性。利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2.提问前充分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课件演示、出示练习题,或通过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等,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加工原料,将学生充分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后再提出问题。

比如刘萍老师的《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中,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荷兰人利用自然规律与大海争夺土地”的资料,将学生充分引入到情境中后,再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哪些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的例子?”(24分01秒 处)。

3.提问突出重难点

将提问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设问。如威海李晓丹老师的《结构的稳定性》中,李老师紧紧抓住支撑面的大小、重心位置的高低、重力作用线与支撑面的位置关系、不同形状的框架结构这四个影响结构稳定性的重难点因素,所设计的问题几乎都围绕着这四个因素展开:学生用两个矿泉水瓶做完稳定性差异的实验后,教师马上提问 “为什么正立的矿泉水瓶更稳定?”(7分25秒处),此问题直接针对支撑面大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学生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装沙的两个纸盒做完拉力试验后,教师马上针对重心高低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提问(14分30秒处)……每个问题都直击要害,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提问有层次

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如:李晓丹老师的《结构的稳定性》中,所提的问题按照“支撑面如何影响结构稳定性?——重心位置如何影响结构稳定性?——重力作用线和支撑面的位置关系如何影响结构稳定性?——不同形状的结构如何影响结构稳定性?——通过案例综合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结构稳定性?是如何影响的?”这样一条清晰的主线,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有利于学生有序地思考,建立知识系统。

5.把握时机提问

(1)以“提问式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华良云老师的《信息的定义与特征》,一上课就提出了“请举出生活中利用信息的事例?”这个问题。这种以提问做开场白的设计,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还可以充分利用直观的趣味性强的课件或小实验作为“开场白”,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如:李晓丹老师《结构的稳定性》的最开始,让一个学生上台,与老师配合完成“站立状态稳定性”的小实验,接着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站立姿态最稳定?”,充分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知识前提问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在学习新内容前,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相关旧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如:姜锋老师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中,在讲授“网上信息的下载方法”之前,先提问“文件名的组成”、“扩展名代表的文件类型”等与旧知识相关的问题(1分28秒处),为学生根据扩展名判断所下载文件的类型做好准备。

6.注重对课堂提问的评价

教师们能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比如,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其实际操作,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出新见解;对回答中的错误倾向、模糊认识,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扩展等。

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努力去发现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在此不一一举例)

二、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关于这六节课的课堂提问,我也发现了一些有待商榷之处:

1.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课堂提问

张丽霞老师的《魅力人声——音频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整节课没有任何一个针对教学内容的单独提问;孟宪利老师的《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中,只有两次对学生的单独提问。

我认为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忽略课堂提问的做法不可取。

2.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过分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因为怕耽误时间,一旦第一个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往往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不再继续让其他同学尝试。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容易滋生惰性。

如姜锋老师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中,对“如何下载网页中的图片”这个问题,第一个学生回答错误。姜老师没有再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而是直接说出了答案。

我认为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有利于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

3.存在“先指定学生再提出问题”的现象。先指名再提问是课堂提问的一忌,会导致没被点到名的同学心生懈怠,放弃思考。姜锋老师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中,在提问“文件扩展名所代表的文件类型”时,存在这种情况(2分47秒处)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值得教师们注意。

18.高中数学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体会 篇十八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投入其中。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

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

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4、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学的内容。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二、听到了一种声音

在培训期间,我们无论是在报告中,还是在茶余饭后,我们都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感受到合弦的美。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显然不是只凭热情和勇气就能一蹴而就的冒险之旅。”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在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热潮中的冷思考”。对中国的传统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与抛弃。中国自己的教学方法好在哪里,对此一定要心中清楚。比如说,“双基”教学是中国的特色与传统,继承的同时要理解与吃透它的内涵。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了一股“向中国学习”的热潮。因此,面对我们自己的数学教育,有 什么理由要失去自信,妄自菲薄呢?在充分肯定传统教学长处的同时,我们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有的是在过去就已暴露出来而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更多地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在:重传承文明甚于重创新教育,教知识而不是教创造;重结果甚于重过程,以冰冷的美丽代替火热的思考;重标准答案甚于重个性发展,缺乏对学生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关注。因此,总结好的传统,认清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刘兼同志讲过“我国当前数学教育中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我们应抱着“扬弃”的观点辨证对待传统教学,不要盲目继承,更不要全盘否定,正视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改正,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走一条自己的路。

三、体会到了课改的艰辛我在学习之余,与各地的教师私下也做了交流,深感课程改革前途光明,但眼下困难与阻力也不容忽视。若要课程改革成功,尚须方方面面的努力。这困难有来自经费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或使用不当;有来自领导层面的--领导对课程改革重视不够或只认为是教育界自己的事;有来自教育内部的--人人关心的终结评价尚未出台,广大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最后的评价十分关切;农村教师的素质的提高问题;高中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高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问题;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滥编滥印的教辅教材问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培训的一些问题……几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研修使我们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了解了数学教育的方向,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艰辛。

四、增加了新的思考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数学教育,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

19.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篇十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以时间、勤奋换分数”的历史学习模式为自主、愉快、适用、高效的学习模式,才能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为核心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人格。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学结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相互尊重、共同合作,切实贯彻学生学习主体原则,以达到学生学会学习之目的。

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教学具有教育性,即教学不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实现着教学对人发展的独特作用。当然,教学的教育作用取决于“导”的效果,更取决于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同时这两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学生主体的特殊地位看,自主学习不仅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对其价值取向、理想选择、意志品质、责任感、义务感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可靠保证。所以,自主学习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还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及人格方面作出有意义的研究。为此,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以提高学生自尊、自信、自立为核心的个性与人格研究目标:

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即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之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方法认识世界。

2. 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即能按照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客观因素进行积极、向上的选择。

3. 养成坚定的意志品质。

即自觉确立行动的目的,并勇于克服困难,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一定的耐挫折力。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国现行的学制中,高中学生即将面临多种选择,或进入各类学校继续学习,或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对高中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研究,还必须从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方面着手,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学生主体意识、学用结合的自觉意识,学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会主动利用物质资源。

四、实行文科教学理科化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的教学,经常局限于教师的多讲和学生的多备,是典型的“灌鸭式”战术,不管学生会不会,先记住再说,使学生疲于记忆,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不利于历史教学效益的提高,如果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类似理科化的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加显著。比如:开展历史名人趣事的演讲比赛;通过历史试题的巩固练习,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样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启发、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作各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

五、历史教师的观念要改变,从备教材变为备学生

多年来,说到上课,就是教师充分地查阅资料,钻研教材,然后在课堂中“一字不漏”地讲给学生听,不管学生的基础好差,一律坐在位置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根据备课的需要,蜻蜓点水似地喊几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多半只是几个基础好的同学,不会影响教师预定的备课内容和进度)。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心满意足,学生听得无可奈何,真正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的只是几个基础好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班内的后进生面越来越广,弄得学生整日昏头昏脑,学习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明确导学目标,学生更要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只有带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自主地把握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在每一个学习的小环节上都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明确学习的途径。教学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刍”,加深印象。

其次,教学目标要定得适度、适量,即学生通过一定的自学时间可以达到的程度。如果教师的目标定得过高、过难,学生完成目标的期望就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小,激发的力量也就显得较低,反之,如果教师制定的目标太低,那么目标的价值就显得较低,也无激发力量可言。

此外,教学目标还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七、创设和谐、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氛围

由于受传统的“满堂灌”及爱面子、怕出丑的心理影响,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不积极主动,此时,教师要多鼓励。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古怪,都要对其积极的参与加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要以“共同探讨者”的角色和学生平等的出现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八、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相当关键。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力求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既要有学习程序上的指导,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自身学习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自己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20.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篇二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 历史课程 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开始面临着更多的要求,但就目前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似乎还存在一定难度。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从上文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了高中历史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发挥的作用,但就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实施的情况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脱离生活实际,教材内容过于抽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在不断更新,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断增加,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始终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知识加以阐述的方式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教材涉及的年代以及事件都过于遥远,严重脱离当下生活实际,课程教学开展举步维艰。

(二)教师教学能力低下

时代在发展,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纵观历史教师的能力状况来说,却依然处于过去陈旧、固步自封的状态。在教师自身都不能对社会讯息进行有效吸收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而然无法获取相应的知识热点。

(三)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内容多数与时间、人物事件有关,传统教学模式中,历史教师普遍采用时间串联或任务相关的模式展开具体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了。

二、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途径及对策

针对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今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转变教学理念,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与当代实际联系程度的高低。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停留在过去的某一时间段或者历史时期,与现今相去甚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就会变得较为被动。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书本中的知识点与当下的社会热点进行紧密联系,从而降低教学的抽象程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比如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五单元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内容的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合上书本,以“现在生活离不开哪些工具”为题,让学生们进行畅谈,然后随机抽一些学生进行观点的表达;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其中必然涉及到手机、QQ等通讯工具以及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顺势推出课程教学的主题,以今天的眼光去了解和评价过去交通工具以及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对于下一步的深入教学,也能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

(二)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就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除了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之外,教师还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对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进行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教师在拿到教材时,首先应对教材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解和掌握,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为今后教学策略的有效制定收集必要的依据;每一堂课开始之前,为了保证相应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对相关知识点机械拟定横纵向的扩展,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张力和弹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出色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同时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以及教学能力来说,也是一种提升。比如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中国民生百年变迁”这一活动探究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除了现有的教材内容之外,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的去收集一些与国民变迁相关的材料,在丰富整个历史课程教学层次的基础上,扩充自身的知识信息量。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多媒体软件的有效应用

除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完善之外,还应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变,对多媒体等新兴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利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与戏曲艺术”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绝非易事,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及戏曲的魅力,那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总结

历史课程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点综合课程,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成绩,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及影响。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开始面临新一轮的挑战,针对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要想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应从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的完善入手,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教学中,建立起历史事件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还需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利用。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高中历史课程面临的挑战和革新,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摸索,不仅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同时也是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王淑华.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刘景林.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普适性与特殊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史鑫.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许泷杰. 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交工验收总结(陶跳路)下一篇:公路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