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云(共14篇)
1.什么是教育云 篇一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1)云计算系统提供的是服务。服务的实现机制对用户透明.用户无需了解云计算的具体机制,就可获得需要的服务。
2)用冗余方式提供可靠性。云计算系统由大量商用计算机组成集群向用户撼供数据处理服务。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系统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大增加。在没有专用的硬件可靠性部件的支持下,采用软件的方式.即数据冗余和分布式存储米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3)高可用性。通过集成海量存储和高性能的计算能力,云计算系统能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云计算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失效节点,并将失效节点排除。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4)高层次的编程模型。云计算系统提供高层次的编程模型。用户统过简单学习,就可以编写自己的云计算程序,在“云”系统上执行.满足自己的需求。现在云计算系统主要采用Map一Repduce模型。
5)经济性。组建一个采用大量的商业机组成的集群相对于同样性能的超级计算机花费的资金要少根多,
6)服务多样性。用户可以支付不同的费用,获得不同级别的服务。
2.什么是教育云 篇二
想在言说教育。因为教育事关国
家未来、民族命运和每个人的
的幸福, 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
精神基础。那么, 如何实现教育
教的理想促进社会发展?怎样造
育就人的好品质和健全的情感?如何通过接受教育解决生存的应人们对教育的看法难题, 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源于当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观念时代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观, 就。是功利化思维和唯物欲有什么样的教育哲学。主义社会, 以的什最高评价物质利益、尺度社会, 并成为用以衡地位和财富为么朱量人生成功和生活意义的标祥准。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严
海重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教育,
造成了教育自身承载的理想不再神圣, 仅仅是次优目的。
当代教育给人的直观印象, 多是光鲜的教学大楼、现代
化的电气化教室、规范的通用教科书、名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证书以及想象中的功名富贵, 读书和教育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和手段。教育的原旨是追求卓越, 使人变得优秀, 能获得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优秀成就, 最终过一种有意义的优质生活。但是, 当教育不再执著于造就卓越的人, 而以社会功利为目标, 通过复制知识的方式训练人, 忽视对智慧、思想、创造精神、想象力和崇高价值的追求, 致使知识创新能力迅速衰减, 便造成了文化发展与竞争中的弱势, 并且更少有创造性的世界性成就, 也难以对整个人类做出知识上的贡献。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教育的理想?唯有回归教育的原旨, 即培育卓越的人。
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什么?
能够说出一种智慧
每一种教育都试图说出一种生活的智慧, 即如何过好的生活, 并依此目的进行知识传授。这是古希腊把智慧列为四大美德之首, 中国传统文化以省悟为教育核心的缘由。好的教育, 应当是能够说出过好生活需要何种智慧的教育。因为教育是人类用以应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方法, 经由智慧、知识与技艺来解决无法避开的各种难题。但由于受到自身理性能力、欲望和情感的制约, 人只能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矛盾、冲突和争夺。有高贵与梦想, 也有卑贱和堕落。同时, 每个有理智的人都希望过大致公正、合理、安定的生活, 这就需要用高度的生活智慧来解决现实或潜在的各种冲突。因此, 好的教育应当培养人具有生活的智慧, 使人能够理解生活的真实, 逐步达致洞明世事、通达人情。生活的智慧绝非纯粹的知识, 现实要求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生活大于知识。现实生活不是知识的逻辑推演, 而是对经验与智慧的考验。
激发追求真理的创造精神
没有创造精神, 人类文明就无法发展。同样, 没有批判, 也不会有知识的增加。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独立思考和执著地追求真理, 是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层动因。好的教育, 应当注重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教育的理想在于, 它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教育的功利化求取的则是赖以谋生的技术性训练, 没有了对真理的爱与执著, 关注的仅是知识的复制, 结果必然造成人的思想、灵感和想象力的匮乏。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 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培育对真理的热爱、对创造的永恒追求。
培养卓越的美德与健全的情感
好的教育, 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绝非以知识累积为唯一目的, 而是更为注重培养人的高贵品质和健全情感。拥有卓越的美德、健康的情感和完备的知识, 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若缺少美德和健康情感, 知识不过是谋生技术, 既无法洞见生活的意义和伦理之善的境界, 也可能造成对社会的危害。好的教育, 应当追求向上向善, 使人得到智慧、勇敢、诚信、友善和公正的美德, 对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 都拥有一颗善与美的心灵, 由此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意义的幸福世界。
传承并创造出崇高的价值
纵观人类历史, 凡是能使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刻, 都能够创造出崇高而伟大的价值, 生发出光辉灿烂的精神意义。在旧有的价值系统发生严重问题而无法为人的生活提供意义支点, 新的价值意义又难以建立起来的时代, 往往造成人的精神焦虑和生活的沉重化。所以, 在社会变迁时期, 教育必须创造新的价值观来消解各种精神难题, 否则, 将导致持续化的价值虚无主义。无论时代如何艰辛, 生活还要继续。于是, 人们就会在精神无以安放的困境中, 转而运用各种手段去争夺所有利益, 以物欲来填补精神。好的教育, 应当能创制出生活中的意义, 缺乏崇高价值的生活就会失去严肃。
启蒙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
马克思极为深刻地指出生存与生活的区别, 人的高贵性表现为超越单纯的生存而去追求生活意义。人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人的高贵性和超越性, 充分表达在其精神世界里。在一定意义上, 人类的历史即是寻求超越的精神史。寻求超越支撑着人战胜各种各样的艰辛, 创造文明, 扩展生活意义。人是具有理性、独立意志和情感的存在, 在通过物的生产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 更致力于寻求超越现实而努力探索生命的本真价值与生活的应然意义。求索终极价值, 才能创造出属己的理想生活与意义世界。尊重传统、寻求超越, “崇尚自我, 仍有敬畏”。因此, 好的教育, 应当注重培育一种蕴含敬畏情感的超越精神。这在科学主义滥觞的技术理性时代和物欲崇拜的时代尤为重要。
促成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现实的生活世界决定着人的眼界, 制约着人对未来的想象。所有的想象都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展开, 并且,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切未来想象的基础。这些想象以多样的文化观念形态表达出来。教育必须能够促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不论一个社会处于何种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 人都在当下生活中憧憬着理想的未来, 都力图实现美好理想。过一种有尊严的好生活, 是所有人的梦想, 是支撑着人忍受各种现实困境的精神力量。
3.教育是什么 篇三
【关键词】教育 自由 教育主体 教育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毫无疑问是科技实力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取决于教育。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世界各国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如我国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最新的重要纲要。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教育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希腊被视为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和西方文明的精神家园,人类的思想解放史起源于古希腊,历经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了近现代,自然科学思潮得到张扬,科学技术大发展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除给人类带来福音之外,还带来了许多全球化的问题,如战争、贫困、疾病、环境污染等,问题之复杂和严峻影响了世界和谐与共同繁荣的主旋律。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突出的社会功能,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故而,人们必然要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或缓解现实问题?”
要回答上述问题,必先明确“教育是什么”,对这一本体论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对于确定教育价值、指导教育实践以及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是自由的
自古以来,对于“教育是什么”有多种理解,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有其独特的观点。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的时代内容”。所以任何时代的教育一定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在带来福音的同时还引发了许多全球化的问题,处于科学知识时代的现代教育也面临着困境,即知识论的困境,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是什么”的思考。列奥·施特劳斯把现代教育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灌输教育而导致的个人生存危机称之为现代性危机。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建立在实证主义知识观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向人们传授科学知识,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教育越来越沦落为大职业教育,忽略了道德和信仰的培养,偏离了教育的主旨。
人类崇尚自由,教育呼唤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因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必定是自由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控制,教育应鼓励和帮助学生自然成长,要让他们按照他们自己的理念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而不是把下一代培养成自己的工具。”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教育的前提、对象和结果都是自由而活泼的单个人,而不是概率化的复数意义上的人。
能够培养“自由而活泼的单个人”的教育必定是自由的。这就要求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应具有独立地位,教育机构应做到思想上中立或科学上客观。此外,教育是自由的还意味着教育主体和教育影响是自由的,接下来本文将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影响这两个维度来分析论述教育的自由。
二、教育主体是自由的
教育的主体是人,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的终极目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是罔顾一切的。教育以培养人对真理和终极价值的追求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自由的。
教育自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教育,特别是雅典教育,崇尚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自由教育思想,以及由此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教育制度。教育自由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体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育活动中的自由精神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与展现的。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只有丰富的精神才是自由的精神,教师的精神世界决定着他的现实自由的范围。首先,教师在思想上应坚持价值中立和科学上客观;其次,教师应致力于解放思想、提高社会意识,发展批判性思维;最后,教师的自由主要是学术自由,不仅包括学术研究的自由,也包括教学的自由、参与学校管理的自由等。教师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教育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学生讲解和发表观点,还可自行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育方法,并独立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与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学生应具备自由的品格、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摆脱实证主义教育观对人的异化,成为自由而活泼的单个人。
自由而活泼的单个人具有何种属性和素质?首先,自由而活泼的单个人是“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即独立自主和自律自觉;其次,他是“活泼”而生动的人,具有情感、欲望与价值观;再次,他是具有个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单个人”。除此之外,人的自由品质还体现在创造力和主体能动性上,想象力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它为人提供一片任由思想和行动驰骋的自由空间。
教育是自由的,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也是自由的,那么,“教育如何实现主体的自由?”
三、教育影响是自由的
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内容上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形式上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佛法上讲修行的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说的是根据众生的个别素质和能力,因材施教而逐渐悟入佛法。类似地,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故而,教育手段和形式也应以人为本、灵活自由、因人而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影响顺利展开的前提,它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传统教育强调教师、课堂和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不对等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师生之间的关系应为“主体间性”即“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主体间性强调师生双方平等地对话交流和参与互动,体现了教育独特的复杂性。正如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思·范梅南教授所说:“教学的一个黄金原则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的教与学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育作为通向自由的人的桥梁,承载的内容和形式也是自由的。教育者需要运用教育机智以及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以“生活的形态”向学生教授“永恒的内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以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为起始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也即关注人本身。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自我世界”的基础上,采取教育措施因材施教。
此外,教育评价机制对教育自由的实现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大多采取标准化考试和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考评学生的学业,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试、升学、就业等等,学校里的学习成功者大多是强于死记硬背而并非理解能力,传统的评价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学习目的不仅在于积累文化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探索未来世界的好奇心,焕发追求真善美的热情,达到一种自由发展的境界。故而,教育必须采取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因人而异地考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四、结论
教育是自由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影响也是自由的,可以说“教育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教育者秉持价值中立、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的理念,坚持教育以人为目的,在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按照人的本性塑造人,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信仰的和谐发展的个体。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关乎其国运的兴衰,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无法强盛的。中国要想获得持续、稳定和高速的发展,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此重任,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易杰雄.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美]吉拉尔德·古特克著,缪莹译.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5]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6]马凤岐.自由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7]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什么是教育云 篇四
日前,浪潮自主研发的云操作系统——云海OS成功通过公安部《信息安全技术云操作系统安全检验要求》认证,成为国内首批通过该规范认证的云操作系统。该规范由公安部和国内领先的云计算企业联合制定实施,是目前国内最为权威的云操作系统安全检验规范。
浪潮云海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是云计算后台数据中心的管理运营系统,它构架于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硬件资源平台之上,是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完美解决方案。客户端提供透明的、按需分配、按量计费的计算、存储、网络服务;管理端基于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通过对大规模硬件资源的有效监控、灵活的调度策略,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可靠,实现资源的动态流转与伸缩,提高整个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整个数据中心能耗、减少数据中心维护成本。
大规模资源管理
浪潮云海云数据中心操作系统通过构建资源池来实现对大规模基础资源有效、统一的管理。大规模基础资源管理主要功能是:
1.对基础硬件资源进行管理;
2.对基础硬件的状态和性能进行监控;
3.对异常情况触发报警,提醒用户维护问题设备;
4.对基础软硬件资源进行长期的统计分析,为高层次的资源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虚拟化
虚拟化功能封装了关于虚拟机的管理和控制逻辑,包含了虚拟机生命周期的管理、虚拟机监控两部分功能。
1.虚拟机的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创建、删除、启动、停止、暂停、恢复、重启、强制关闭等。
2.虚拟机的监控功能主要是显示虚拟机的相关信息,该部分信息包括虚拟机基础信息,虚拟存储信息、虚拟网络信息,
资源调度
资源调度的设计目标是将虚拟计算资源分布按一定的方式自动分布于物理计算资源上,完成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资源整合,实现计算资源的按需分配和资源池动态伸缩。
1.分配与回收资源
1)可通过云端申请与使用计算资源(虚拟机)、存储资源(共享或分布式存储)、网络资源(虚拟局域网、IP资源等);并可实现自动分配
2)云端释放资源时,云计算中心自动回收资源,并进行必要的垃圾清理;
2.调整计算资源
1)系统拥有调度策略与学习机制,自动发现与应用虚拟资源和物理资源间的关联关系;
2)根据物理资源的负载、虚拟度、业务关联度等指标,在业务不中断的前提下自动调整虚拟资源在物理资源上的分布;
3)自动发现设备异常、人为误操作、周围环境变化等信息,并实时作用至调度过程中
1)资源调度结合HA、容错、数据分布存储与备份等技术,使系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3.控制系统能耗
1)通过扫描系统负载、虚拟度等信息,自动触发节能请求;
2)自动整合虚拟资源,关闭部分物理资源,以降低系统功耗;
3)系统资源紧张时,自动开启新的物理资源;
存储
存储功能的设计目标是虚拟机及其上应用保存在分布式文件系统之上,采用容错、高并发I/O等机制,保证了存储的高效率、高可靠性及PB级海量存储。
1.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整合各种存储设备,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大型的、一致的存储资源池;
2. 通过池化物理存储设备屏蔽底层差异,简化存储资源的使用;
3. 通过共享下层存储设施,提高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
5.快乐教育是什么 篇五
围绕快乐教育的争论主要有两点,第一,“快乐教育”是否等同于素质教育;第二,这种娱乐化的教学方式是否对学生吸收知识有促进作用。更多实施中的“快乐教育”只表现在老师课堂上用PPT教学,以及强调老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循循善诱而不是强制执行等,但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理论进行指导。
在最早推行快乐教育的英国,快乐教育被称为“havefun”,教育者强调快乐不是教师示范出来的,而是学生心理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被愉悦的教学环境所“唤醒”。强调一种“享受学习”的过程。
早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史宾塞已经在他半自传半札记的《史宾塞快乐教育》中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某些具体手段和方法。他的其中一个观点是,家庭,而不是学校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们要先把孩子的情绪调到快乐、自信和专注,再开始学。”以下是他提出的八项具体方法:
一、家庭共同相聚的时间是神圣的。
二、家庭成员互相了解可以使孩子获得心灵的力量。问问自己,你有几次坐下来和家人谈你的理想、目标呢?你有几次向孩子询问:你担心什么?你害怕什么?
三、适当让孩子为家庭分忧。
四、珍视全家一起用晚餐的时间。即使在最忙碌的时候,每个星期也应有至少一两个晚上和孩子轻松地用餐,这时不要数落孩子的不是。
五、定期和孩子完成一件事。例如,种植植物、把散乱的照片整理成家庭照相簿。
六、建立固定的家庭传统和仪式。生日聚会、春天去远足、秋天登高。
七、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八、在孩子睡觉前告诉他一些家里的往事。
什么是快乐教育法
快乐教育最早的倡导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快乐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会学生做人,使每个学生的童年幸福、快乐,德智体美都得到全面发展。
快乐教育就是教人们通过改善心态来 获取快乐、体会快乐、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快乐教育与成功教育
任何教育方法的终极目标都是使人获得成功,也只有成功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因此,帮助学生成功就是帮助学生获取快乐,帮助成功是开展快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快乐教育与赏识教育
赏识让人快乐、开心,赏识让人乐观、自信,赏识让人不断发展超越,快乐教育离不开赏识。在不断地赏识赞扬中,学生极容易获得成就感,心情愉快,从而能积极 主动的进行学习。
快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界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快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没有快乐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快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面临许多的困难,解决这些问题最基本的手段就应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动探究,在快乐中提高创新能力,开发自身潜能。快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就是快乐教育。
教育是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因为它传承文明、塑造人类、缔造世界。无论是老师还是 学生,都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快乐教育包含的内容
一、用兴趣引导孩子快乐学习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
“引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
每一种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世界上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当的父母或老师。
利用兴趣开发孩子的智力,促进孩子学习。
二、引导孩子的好胜心
健康的“好胜”和“竞争”的心理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孩子变得更优秀。适当地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可以增强孩子前进的动力,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
孩子的好胜心及参与竞争的意识是通过培养和锻炼获得的,所以教育者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合理的竞争环境。
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心需注意:
--好胜的对象应该超越自我(横比、纵比)
--好胜应该对事不对人
--敢于面对失败
三、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好奇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
真正的趣味学习在于制造悬念,由浅入深。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四、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
--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 会和权利。
--保持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和谐。
--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五、快乐教育的禁区
--粗暴尖刻的言语。
--过分 地批评孩子。
--冷漠和麻木(抚摸、拥抱,不忽视、不体罚和心罚)。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个孩子的心灵 世界是要靠自尊来支撑的)。
--把自己的遗憾交给孩子完成。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和等待;孩子只有在主动、积极、愉悦的心境下才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参与孩子的活动
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赞扬和鼓励孩子,以增强他的耐心和耐力。
把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把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降低难度,减缓坡度,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勇气。
给孩子做出榜样并予以鼓励。
七、与孩子共同游戏
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儿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开端。
游戏,重要的不是玩什么,而是怎么玩,玩的时候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彻底、真实而由衷的自由,这就是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锻炼大脑最好的方法之一。
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和发展。
孩子玩各种游戏时,需要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六种智力要素的积极参与。
八、倾听孩子的心声
学会倾听孩子讲话是交流的基本要求。
聆听是表示关怀的一种方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建立友谊。
学会倾听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
九、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如果孩子是积极的,他看到的就是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他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及周围的一切就都是成功向上的;如果孩子是消极的,他看到的就是悲观、失望、灰暗的 一面,他的生活自然也就快乐不起来。
积极的选择可以帮助人树立自信,克服自卑,还可以帮助人克服忧虑和烦恼,调整心态。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
培养孩子积极心态的方法:
--用美好的感觉、信心与目标去影响孩子;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寻找孩子身上最好的东西;
--让孩子明白事物的两面性(积极的、消极的);
--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他的长处;
--对孩子的缺点,要积极看待,帮助他改 正,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帮助他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十、激发
孩子的自信心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鼓励是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一种信心:对我感兴趣的事我有能力做出贡献;我可能对周围的事物及我本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我可以对我感兴趣的事做出积极主动的 反应。
6.什么是教育_教育的方法 篇六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已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 “引出”。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7.什么是教育云 篇七
一、灵魂——教育的核心
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者, 著名哲学家。本书做为其教育言论方面的代表作, 无不渗透着存在主义的智慧。他强调学生的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与发展, 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等方面, 把教育放在整个历史、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思考和建构。
开篇第三页就指出“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们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他对教育的描述反映出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灵魂铸造功能的融合, 这种灵魂的铸造是以自由天性为基础的:“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 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断生成, 获得自我选择的能力, 在于思维方式的获得和自主意识的形成, 即所谓的“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 相对而言, “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因此, 精神性成为雅斯贝尔斯强调的观点之一。“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而其它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因此,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被灵魂所接受”, 否则出现外在强迫教育, 则“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 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
二、对话——教育的存在状态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在自我生成的过程中, 要经历三种过程:自我训练、自我教育和与自我敞亮交往--对话。雅斯贝尔斯对上述三种生成过程评价认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 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 (我与你) 的对话和敞亮, 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雅斯贝尔斯的对话是一种基于平等主体之间, 共同同追求真理的活动, 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 “对话”也许更多是一种教育方式, 但在交往与对话为主流的今天, “对话”已越来越多的被理解为一种存在的状态, 成为师生、生生多方倾听、感受、领悟着的存在状态。雅斯贝尔斯使“对话”由教育思维方式转向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 这种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对于我们理念变革有重要作用。
“主知主义教育观主导下, 我们先是将教育理解成学校教育, 而后又将学校教育窄化为课堂教学, 进而将真理理解为接受”, 而今在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影响下, 蕴含“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对话式教育走向了前台。“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对话, 使富有丰富个性和内心世界的主体间通过对话和交往, 获得“真理的敞亮和精神世界的升华”。
三、终极真谛——教育的本质
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 而“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缺失对二者的虔敬会出现什么状况呢?通过他对教育危机的论述, 对这个问题渐渐明朗了。
原来雅斯贝尔斯反对的形式化教育, 教育信仰的缺失都是源于教育的本质出现了问题, “如果变得日益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 竟被人们如此地忽略, 那么教育就会变得丧失根本目标而不稳定和支离破碎。它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 而是混杂的知识”。生活在20世纪的雅斯贝尔斯, 与今天的我们经历着相似的危机:“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 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 教学方法和技巧亦不断花样换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 但因缺乏一个整体, 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态, 雅斯贝尔斯向读者们展示着教育的危机, 从中可以看出, 教育的危机在于行动结果与终极真谛的本末倒置, 这样的教育使“自由变成了空洞的自由”, “使年轻人获得了不真实的力量”。
四、唤醒——教育的原则
雅斯贝尔斯假设人存在着潜在的可能性, “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 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每一个人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生成潜质, 教育者不是去凭空创造, 而是“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因此他认为:“教育的原则, 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 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教育本身意味着, 一棵树流动到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种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 每一个灵魂之间不存在差异, 但是教师是主导者, 他推动着灵魂的觉醒。因此教师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意义——唤醒灵魂而工作, 他需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 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为人生的成长——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服务”。
唤醒学生, 激活生长, 不是单向的传递, 而是精神生活解放, 把学生的生成看作永远的耗散开放状态, 通过学生内在性觉醒, 满足学生潜在的教育需要, 有效触动学生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
8.教育是什么? 篇八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是因为没有答案,而是因為答案太多。在学生眼里,教育可以是枯燥的课堂,写不完的作业,沉闷的校园,压抑的教室,考不完的试题,尴尬的名次,瞌睡的晨读,被圈养起来的午休;在教师眼里,教育可以是学生的分数,教学成绩的排名,领导或犀利或期待的目光,一点点累积起来的荣誉,一场场比拼下来的奖次,一步步攀升的称号;在校长眼里,教育可以是拿得出手的政绩,应付不完的检查,没完没了的评比;在家长眼里,教育是孩子的一生,自己没完结的理想,生命的一切,最舍得花钱的地方,最揪心的事情,最放不下的牵挂……
这一定都不是教育的根底,那么教育的根底在哪里?
我曾经以为,教育的根底就是把学生的成绩教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同事的羡慕、领导的认可、家长的追捧;也曾经以为,教育的根底就是以某种形式证明自己,评上优秀教师,获得骨干称号,职称晋升得快一点,得到的东西多一些……因为有了这样的揣测,我的教育曾经一度“辉煌”,甚至是创造了很多教育的“奇迹”:高得令人瞠目的升学率,家长们纷纷送子入班的热闹场面,班级人数过百人时“无奈中的荣耀”,班级管理“免于考核”直接定为一等奖的特权……但是,常年的教育叙事写作,让我习惯了追问教育“背后的故事”。
在我的教育故事里,有当年优秀生的最终失败,也有像单强一样虽不显贵却有着自己小幸福的普通生的成功,有曾经因为我的一句话而学会了坚持和坚守的学生,也有因为一件微小的事情而改变人生轨迹的孩子……恰是这些故事,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意义上的感悟:教育是种子的事业,它的成功与否需要时间的见证。多年以后,我在学生心中埋下的教育种子能不能开花结果?他们会因为我的教育而变得幸福还是窘迫?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教育里,成功与失败的辨别也许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明了。可以肯定的是,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不会只是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透过丰富的知识去感知整个世界,同时映照到属于自己的内心。教育最长久的质量应该是在岁月流淌过的某一个角落,一个人对一群人说过的某段话,让彷徨与孤单中行走的人得到可以慰藉心灵的力量。
因为相信岁月,相信种子,我在流派纷呈的教育洪流中,确认了一种能够经得起时间评判的“常识”——教育就是帮助人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恤、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成全。
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以及帮助成长。
9.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篇九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学生跟我们教师学什么?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
(2)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
(3)会学习、有智慧的人
(4)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
(5)会生存、能独立的人
2、做一个诚实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1)教师的言传身教
(2)教师的正确引导
(3)落实到细节
(4)要相信孩子
3、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信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1)教师信任所有学生
(2)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建立合理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
(4)树立自信的榜样
(5)寻找契机,巧用时机——刺激个体自信
A、委重任,满足其表现欲B、促成功,满足其自我实现欲
(6)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生命因健康而美丽,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一个人的后天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更要强调“强心”。
(1)在教学思想上要渗透心理教育
(2)心理教育渗透教学内容之中
(3)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4)学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
5、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
要想让孩子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
(1)物质支撑能力
(2)自我精神支撑能力
(3)社会支撑能力
A、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B、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6、真正的礼貌源自于内心(1)强化师德教育和学生文明礼貌的教育
(2)把礼貌用语落实在平时
(3)文明礼仪教育与各项互动的开展相结合(4)强调教师的为人师表
7、责任心:人的高贵品质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树立健康舆论,明确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3)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
(4)落实班级职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6)体验自己过失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8、积极的心态对每个孩子很重要
(1)对学生应注意内部动机的激励机制
(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3)有效激励——培养积极心态的催化剂
A、期望激励B、竞争激励C、暗示激励
9、坚强是成功的核心品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怎样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人认识情感法
(2)克服困难法
(3)小事锻炼法
(4)遵章守纪法
(5)榜样激励法
(6)自我锻炼法
(7)劳动文体活动法
10、人生的本质应该是乐观的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1)在课文教学时培养乐观心态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3)在老师言行中熏陶乐观心态
(4)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乐观心态
(5)在精神激励中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11、用耐心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1)用具体事例让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2)游戏是培养孩子耐心的有效方法
(3)在失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
(4)在等待中让孩子学会耐心
(5)三分钟耐心训练
12、谦虚的人能学到东西
(1)让学生体会到谦虚的对立面——骄傲的危害
(2)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懂得谦虚
(3)让学生在接受批评建议中体味谦虚
(4)在适度表扬中培养孩子的谦虚的品质
13、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1)培养海西的独立思考
(2)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3)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5)培养孩子参与社会的能力
14、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1)让学生在触动中感受勇气
(2)在“战斗”中让学生要回勇气
(3)在鼓励中给学生一点勇气
15、幽默是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说:“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1)以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2)引导学生积累、引用、创造幽默
(3)在活动中开拓幽默,进行实际锻炼
A、在墙报橱窗中展开幽默
B、在幽默作品中学习幽默
C、在阅读幽默故事中感受幽默
D、在演讲辩论中使用幽默
16、保持一种感恩的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
(1)知:引导树立持久的感恩意识
(2)情:巧妙激发良好的感恩情感
(3)意: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1)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
(2)注重实践,习惯成自然
(3)横向贯通,纵向衔接
18、要懂得、舍得吃苦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1)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2)将吃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增加吃苦的机会
19、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A、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B、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C、批评孩子时要一视同仁
(2)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3)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4)引导孩子遇见事物的后果
(5)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20、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学习的方法
A、记忆的方法 B、列提纲
(2)学习方法的自主者
(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方法使用者
21、学习从培养习惯开始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1)学生九大常规习惯的培养
A、预习习惯 B、复习习惯 C、倾听习惯 D、思考习惯 E、发言习惯
F、纠错习惯 G、审题习惯 H、观察习惯 I、阅读习惯
(2)新课程理念下四大新习惯的培养
A、质疑的习惯B、收集运用信息的习惯 C、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 D、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种方法
A、教师树立形象B、培养对习惯认识的认可 C、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D、校内校外相轨并行E、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22、自学能力是学生最关键的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屈发现真理。”
(1)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指导孩子掌握学习程序
(4)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规律
23、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1)创设情境
(2)尝试成功
(3)评价鼓励
(4)扬长避短
(5)目标引导
(6)学法指导
(7)间接指导
24、思维力是学生智能的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
(1)、引导、质疑、求索,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2)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3)开发学生想象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10.均衡教育标语是什么 篇十
27、创教育强区,建和谐盐田。
28、举全力打造品牌教育,凝全智建设特色盐田。
29、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和谐盐田教育。
30、海阔天空,任鱼鸟飞度;任重道远,助学子起航。
31、人人关心教育,教育回报人人。
32、梧桐山下聚凤凰,大鹏湾畔育英才。
33、托起明天的太阳,争当教改的先锋。
34、以爱为支点,撬起希望的明天。
35、知识提升素质,教育带动产业。
36、有史以来,有教无类,如今喜报频频传。
37、教育,盐田的新名片。
38、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39、盐田的明天,教育为先;盐田的光荣,人才涌动。
40、定位艺术,发扬特色;扬长避短,塑造为长。
41、两鬓渐白终不悔,为育桃李以身许。
42、提高综合素质,塑造特色品牌。
43、扬长避短,化短为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特色教育,喜报频传。
44、鹰翔白沙凭君跃,海阔天空任子飞。
45、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
46、树百年人才,创教育品牌。
47、生态盐田,教育前沿。
48、功利的教育崇尚智能,高尚的教育崇尚灵魂。一切关涉灵魂的事业都拒绝功利,艺术如此,教育亦如此。
49、两手四方:家校、机关、社会;三心一体:孩子、教师、祖国。
11.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篇十一
关键词:我 真我 虔诚 爱 交往 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關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生命降临时,天地其实只是生了一个一个的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的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生物最高进化体的人,常被认为最具有灵性的。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源于汉人传统的占卜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2.本性,本原,自然;3.同“身”,4.真实。[5]
“我”字拆开“手”“戈”,即手持战戈的人。“手”“戈”(从侧面看出人都是自私的,而从根本上看其实都是本能)。古人释义“我”: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战士,这种解读其实从某中意义上揭示了“我”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某班级有一个自制的班级守则名叫《真我公约》,内容大概如下:“一、分清真我与彼我,战胜假我,表现真我。真我善良、勇敢、积极...假我邪恶、消极、虚伪……;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制止别人做自我伤害的事;三、对家庭、集体对国家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四、善待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6]据网上报道称该班级自实行这样一个《真我公约》后很多“坏学生”开始变好了,大多学生也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个《真我公约》里面的“真我”实质就是人性本善的我,既要内部为善也要外部为善.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人与天以及他人的一些关系是在实践中依靠完满的道德来实现的,而完满的道德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所谓的“成人”即成“真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真我”实现的着眼点便是“成德”。
二.于教育促“真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其言,教育的独特魅力即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独有而珍稀的“真我”。[7]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8]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凡是想促成学生发现并实现“真我”就必须具备这三点核心要素:虔诚与向往,爱与尊重,自由交往。
1.虔诚与向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而这份难能可贵的虔诚之心多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灵性和信仰。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被理解。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仿佛就是一种“劝学者”的角色,甚至很多老师以此为标杆,变成了一位让孩子反感的教师。家长也是如此,总希望对孩子严厉些,以为让孩子有个“怕”字,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而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9]教育促“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便是接受“真”教育。
2.爱与尊重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同时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从而阻碍了爱的交流。[10]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而这其中的桎梏都可以用爱与尊重来一一化解。[11]“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而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2]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活在爱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爱也带来了教育中必有的尊重。教育中的爱与尊重是师生走向彼此、实现成全的关键所在。
3.交往与自由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首先通过孤独与交往的关系说明“`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12]他认为,个人的孤独状况、个人的独特个性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的,孤独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以生成和消解,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孤独。另外,“自由”也是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从“可能生存”及其交往共同体中阐明自由,“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13]在此意义上,所谓“自由”,就是人通过真诚的相互交往实现其为真正的人。存在即与人共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本问题。而真正具有理想意义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即一个“爱的斗争”的过程, 是一场斗争中争取自己和别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人性的全部自私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并得到控制和消失。该斗争实际上是一个人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它认识到:“只有他人有意成为他自身我才能成为我自身;除非他自由我才能自由,在交往中我感到我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负责……”[13]由此,教育不过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知识的传授、生命的体悟、道德的行动、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自由地生成,教育的信仰是虔敬,教育的方式是开放而有爱,教育的评价是多元,这样,每一个被教育者便能获得自我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生下來的时候都是原创的人,可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盗版的人或者“伪我”,甚至从未实现或发现过“真我”,或许太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然而,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当个人怀着虔诚进入存有爱与尊重的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的时候,他狭小的存在也就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当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变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0][11][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3.1-3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
450/8142818.html
[7]申惠滨,于爱国.真我公约[J].当代教育科学,2008,20:54.
[8]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9]李思远.本真教育让学生成为真人[J].成功(教育),2013,01:242.
[12]樊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03:125-140+206.
12.“教育家办学”挑战的是什么 篇十二
具备了上述的外在条件, 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还要有一个关键条件, 就是教育家。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教育家?教育是让人发展的过程, 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 能够称为教育家的, 必定是长袖善舞兼高瞻远瞩、桃李满天下的偶像派加实力派人物, 他能够调动一切资源, 使用一切手段, 整合一切教育元素, 使教育得以高效显著完成。
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 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执行层面和精神层面, 重要的在于思想。兼容并包, 独立思想, 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 是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能够担得起“教育家”称谓的基本要求。要契合时代与社会的教育思想, 前瞻性的眼光, 系统的办学思维, 如果没有这些, 只是在行政口令下执行教学管理, 亦步亦趋地照着大纲完成进度和知识传授, 想些花招蒙骗家长赚些经费, 自然不是教育家。
几十年来, 中国教育只是简单的批量加工过程, 谈不上对个体潜能与创造力的激发, 但终究没有遏制教师群体中自发的职业热情。我经常接触基层的老师们, 他们在面对具体个案时所迸发出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令人吃惊。基层藏龙卧虎, 那么多的优秀教育从业者, 兢兢业业怀揣着神圣感虔诚工作的教师, 还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来的民间办学人, 他们得天时地利, 亲手将他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 即使遭到诸多限制, 所产生的能量也已将中国教育向前推进了一步。为什么这些人没能成为教育家?
从“教育家办学”来说, 也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概念。七十年前的陶行之, 一百年前的蔡元培,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 还有晏阳初、梅贻琦、张伯苓等, 前人走过的路足够让今人了解, 如果继续坚持大一统的管理、大一统的评价、大一统的资源分配, 束手束脚, 毫无创造的新意, “教育家办学”只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现在的中国, 发展与创新的力量要远远超越驯化与禁锢的力量, 只有创造力被充分激发, 才能带来大的希望。“教育家办学”的诉求正基于此, 最宝贵的也在于此。
回顾过去的二十几年, 国内曾经有过多次契机发现或培养出自己的教育家。例如改革开放后, 民办教育兴起时, 素质教育提出时, 高校由精英型向普遍与大众型转化时, 高考改革提出时,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教育交流时, 都是改变现行教育模式、促使教育多元繁荣的上好良机。很可惜, 最终变成了灵光闪现, 不能持久, 也未能延伸。一成不变的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注定了这是一片没有营养的沙化地, 别说教育家, 连一棵正常活泼的小草都长不出来。一次次机会错失了, 教育就像被豢养得过于驯服的宠物, 呆在大一统的樊笼, 渐渐丧失了振翅高飞野外生存的能力, 没有意外, 也收获不了惊喜。
进入21世纪, 中国教育由于滞后陷入困局, 亟待改变, 这也是“教育家办学”被再次提出的大背景。依我看, 摆脱困境的要义仍在于上世纪中陈寅恪先生的主张:“自由思想, 独立精神”, 并以此为基本准则改造僵化与落后的现状。只有从此着手, 坚持充分自主与自由的精神, 在资源方面与管理体系方面给予适当宽松的空间和条件, 才能带来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多元繁荣的大环境, 孕育出新时期的教育家, 产生教育家办学。而能够帮助这个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就在于教育管理体系的改变。
13.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篇十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而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的个人成就已经不重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为人的教育服务。此外,教育要有虔诚之心,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二、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方式的看法――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一是经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的方式都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很欣赏这种交往对话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唤醒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比境的过程。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精神得到生长。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养,应予提倡。可惜的是,经院式教育传统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贝尔斯对教育过程的诠释――人与人的对话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在书中,作者多次谈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而且在交往中,双方(师生)“处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雅氏特别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真理,雅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经验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子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之所以重视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第四、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内容的看法――从精神需要出发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挥的引导作用,除了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还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从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如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科学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关于自然、社会认识的教育。通过它,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哲学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展理智和获得认识自身的能力。“哲理课.,使人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至于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儿童来说,这笔精神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而受用无穷。因为这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当然,雅斯尔贝斯关于教育内容的认识,由于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未免失之偏颇。但从他这种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教育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追溯,的确引人深思。
我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的看法――理想要带动现实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将要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对我们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无庸质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马克思”,这是“共产主义”的教育,书中阐述得透彻的教育理念,让我憧憬: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教育中的学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会陶冶和家庭陶冶变得重要起来。学校已经基本没有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而是特色化专业化的、更像是研究进修机构的场所,是为“找到了自己”的人们提供交流对话的场地。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所谓课堂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人们都带着满腔的热情专注于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14.什么是教育督导评估 篇十四
一、什么是教育督导评估
教育督导评估是教育督导部门的基本职能,是依据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目标,对教育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和价值判断。其目的是,督促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深化教育改革,优化管理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督促和指导学校贯彻执行有关教育原法律、法规、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校管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引导社会和家长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校,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督导评估是教育评估的一种形式。为了指导督导评估实践和进一步探讨督导评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有必要就教育评估的发展史作简要的回顾。
严格地讲,现代教育评估发端于教育测量运动,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美国对教育测量运动的反思和批判。教育测量运动使考试和测验较以前在客观化和标准化方面大有进步,并把人的智力和人格等变成测量的对象,力求从量上把握这些精神现象,这是教育测量的重要贡献。但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人的复杂性,测验在很多方面也有鞭长莫及之处。如对人的社会态度、创造性、兴趣、鉴赏力等方面教育测量就很难把握,而这些方面与知识、能力等同属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当时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新教育运动,反对传统教育模式,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取代教师为中心,以生活经验为中心取代教材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取代课堂为中心。新教育运动强调儿童全面发展。在30年代初期,美国新教育运动对教育测量提出四点批评:(1)测验是片断的,无论是知识测验,还是人格测验,都只能做片断的测定,不能全部了解人格发展与知识获得的过程;(2)测验只是注重于客观的信度,不能说明测验的质的妥当性;(3)教师为测量成绩所采用的学生测验,在根本上是教材中心主义,是传统教育的表现;(4)测验或考试必然养成个人主义与被动式的学习态度,不符合新教育培养儿童合作意识与主动性的要求。
30年代,美国依据新教育理论,结合社会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以制定新的教育目标和编制新的课程为内容,开展了教育实验研究。美国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对课程与评估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由多位教授组成的教育评估委员会。他们把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并以此来制定教育目标和编制课程,用教育评估的方法来促成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泰勒研究的主要贡献:(1)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这一概念,第一次将测量与评估区分开来,并认为测量是评估的一个工具;(2)提出了一整套教育评估的理论、原则和方法;(3)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依据的课程设计和测验编制的原则,并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和评估之中。泰勒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按照他的理论实施评估能获得关于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有助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如果把“泰勒时期”看做现代教育评估的产生时期的话,那么现代教育评估的发展时代可大致划为三个阶段。
初步发展时期(1946-1957年)。这一阶段依然受泰勒模式的影响。比较突出的进展表现在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研究两个方面,这一阶段只是泰勒评估模式的技术性完善,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革。
迅速发展时期在(1958-1972年)。这一时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其新进展为:
一是认为评估不应以目标为中心,而应以决策服务为目的。评估者不应只关心目标的达到度,还应对目标是否合理作出评估,从而对决策及其依据予以关注,避免评估的盲目性。
二是认为评估不应只注重对结果的评判,更应注重对教育过程的改进,这样更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是提出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比较性评估与非比较性评估等概念,强调加强形成性评估和比较性评估。
四是评估的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评估不再是为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注重去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
专业化时期(1973年以后)。专业化主要表现在:教育评估文献在量出版;教育评估机构纷纷建立;提高了对教育评估者素质的要求;教育评估理论与技术被列入高等学校课程之中;注重再评估对教育评估质量所起的检查和保证作用。这一时期在教育评估理论和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当代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从评估的目的和作用上看,由原来的比较、鉴定、选拔的功能,转向更加注重管理、改进和激励的功能。
其二,教育评估的对象范围大大扩展。早期在教育评估主要是教学评估。现在教育评估已拓展到整个教育领域,从宏观到微观各方面都可以作为教育评估的对象。
其三,在评估的方法和技术上注重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其四,从评估的程序上,更加注重自我评估的作用。
其五,从评估的形式上,重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估。
我国的现代教育评价工作起步比较晚,不论是政策制定、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组织实施,都是本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但是,起点高,发展快,已基本形成制度。80年代初,上海市教科所、北京市教科所和一些大专院校,相继组织教育评价科研小组,开始进行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对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重点支持,办得不好的学校要整顿以至停办。”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要求:“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要加强督导队伍,完善督导制度,加强对中小学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检查帮指导。对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要采取领导、专家和用人部门组织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质量评价。”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这两个重要文件精神,原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继研制并下发了对普通中小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成人中专和成人高校的评估方案和实施意见,并开展了大量的教育评估活动,积累了不少经验。
1986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督导司,省、市、省各级相继建立了督导机构,配备了督导人员,正式恢复了教育督导制度。1991年原国家教委以主任令的形式颁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教育督导的任务是: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同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全国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并下发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试点意见》。据此,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并逐步完善对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开展了在量的督导评估活动,有些地方已经形成制度。1993年国家决定建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评估验收制度。实践证明,这项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政府行为到位,保障了“两基”“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和“两基”规划目标的实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公布实施,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同年,原国家教委党组讨论通过了《教育督导条例》,并报送国务院审批颁布。这个条例明确规定了教育督导的性质、任务、督导评估的范围和内容,督导机构的职责和督学的任务。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
【什么是教育云】推荐阅读:
什么是安全教育07-22
理想信念教育是什么08-10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07-26
语文教育随笔: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10-15
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07-23
为什么要开展希望教育10-23
《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08-27
幸福是什么讲的是什么07-04
宽容是什么什么排比句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