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2024-06-13

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精选8篇)

1.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一

八、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二)操作要点 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除,放置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硬膜外、英模下引流管根据颅内压情况置于床面或遵医嘱调整。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记录24h引流量。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及家属置脑室、硬膜外、硬膜外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硬膜外、硬膜外下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袋装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伤伤口等。

(四)注意事项 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h,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引流早期(1—2h)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堵塞。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妥善固定。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放置高度应遵医嘱。

6硬膜外、硬膜下引流液量及颜色突然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昌图县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0例开展EVD术的患者。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6年)进行诊断[2]。利用数字随机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对比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影像学诊断依据充分;②首次发病到就诊时间<24 h;③年龄30~75岁;④患者家属自愿同意本次护理观察;⑤未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无影响本次护理观察的疾病。排除标准:①全脑室铸型;②幕上出血>25 ml,幕下出血>10 ml;③头部有外伤史,或各种原因不能引流者;④治疗中放弃治疗者。

1.3护理方法

原则上同组别患者在同一病室。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药枕联合提醒式护理,在入院的同时交给患者家属提醒卡片1张,卡片上有入院所需要办理的手续、准备的物品及注意事项;根据临、长医嘱提醒患者在什么时间进行化验、检查、用药等,及日常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发放健康宣教、康复手法宣传册,指导患者家属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在出院后发放联系卡,注明复诊时间,院后康复注意事项及后续护理要点。并使用中药药枕(菊花50 g,冰片5 g,天麻、川芎、全蝎、地龙、炒决明子、肉桂各20 g,木香、砂仁各15 g)枕于头下21 d。

1.4 观察指标

利用ADL评分分析患者入院第7、21、60天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组第7、21、60天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6、5.060、5.569,P<0.05或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

3 讨论

3.1 药枕使用的意义

IVH患者发病时多意识不清,因应激、内环境等原因使用药物较为谨慎,护理中采用中药药枕进行应对。中药如木香、冰片等脂溶性药物具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通过皮肤的毛孔进入毛囊,再穿透其皮脂腺进入真皮层,通过皮层中的毛细血管网络进入血液循环中。因皮肤表面固定及药物剂量而进入血液循环中的药物剂量相对恒定、持久。可有效调节神经、免疫等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作用,安全有效。而药枕中芳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作用,可直接被鼻腔吸入。而鼻腔黏膜中神经、毛细血管非常丰富,使药物通过鼻腔进入血液或从组织中渗透入体内循环,起到药物治疗作用[3]。

3.2 EVD护理要点

IVH患者病情危重,均会注意无菌操作、定期吸痰翻身叩背等。但在护理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堵管和继发感染。根据经验EVD时间与后期恢复呈正相关性。但EVD时间越长堵管和继发感染几率明显增高。堵管、感染等事件多发生在患部以侧脑室为主的患者,故侧脑室引流时间控制在7~9 d,第三、四脑室引流时间控制在10~14 d。且十分留意侧脑室引流患者,发现引流液平面与呼吸不同步高度怀疑引流管堵塞,而堵塞多为血块或组织,切记不要用0.9%氯化钠冲洗,使用注射器抽出为佳,以免影响脑脊液循环[4]。

3.3 结果分析

对比组数据结果整体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患者家属的提醒与关怀是十分必要的。有家人的陪伴在心理上给予支持,配合治疗更利于患者康复。在院治疗时间毕竟有限,指导家属后期康复十分重要。ADL评分均证明提醒式护理配合药枕近远期相对传统护理模式均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64.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刘树权.药枕的作用机理.新疆中医药,2013,31(2):65-66.

3.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三

[关键词] 脑室铸型;脑室穿剌;腰大池引流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65-02

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脑室内出血致脑室铸型后患者可于短时间因内脑疝形成而死亡或因交通性脑积水致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采用侧脑室穿刺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出血后脑室铸型患者25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40~68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脂血压3例。所选患者均为双侧室脑、单侧脑室或第3~4脑室系统内积血。手术时间分别于发病12 h内10例,发病24 h内15例。手术前深昏迷患者1例,伴术前双眼瞳孔散大,浅昏迷20例,嗜睡4例。

1.2 方法

1.2.1 器材 侧脑室穿刺管选用Yl-1型穿刺引流针(北京万特福公司,国药监械20000385),长度6~7 cm;腰大池引流管选用19G硬膜外导管。

1.2.2 穿刺时间 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影像学检查明确脑室铸型者考虑早期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引流过程中使用小剂量尿激酶液化血肿,待颅内血肿液化2~3 d后进行腰大池穿刺并置管引流。

1.2.3 手术方法 侧脑室穿刺术选取脑室额角进行穿刺,大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侧脑室穿刺后对原发部位血肿同时进行穿刺引流[1]。(1)侧脑室穿刺方法:常规头皮准备术后无菌消毒,采取氟哌利多+芬肽尼静脉强化麻醉,并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CT血肿层面计算穿刺深度;选6~7 cm穿刺针钻开颅骨后进针到达侧脑室额角后连接引流管,取出针芯,关闭针芯孔,于引流管处缓放出血性脑脊液,若侧脑室内血性液较粘稠不能自行流出时使用20 cm注射器于引流管处缓慢抽吸出血性脑脊液20~40 cm后打开注药孔,放入注药针,缓慢注入生理盐水4 mL+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10920040)2 U,关闭引流管2~4 h后开放引流,引流管需放置于高于头部穿刺点10~15 cm处,引流12~24 h并复查头颅CT,若CT下见脑室内血肿减少或引流液性状变淡后可选择腰椎穿刺置腰大池引流管时间。(2)腰大池穿刺引流方法:待脑室引流12~24 h,CT下脑室内血肿减少或引流液性状变淡,患者无高颅压表现时行腰椎穿刺,置大池引流管,患者取左侧卧腰椎穿刺体位,常规消毒穿刺点先用17G硬膜外穿刺针选L3~4间隙进针,见有血性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 mL,再注入生理盐水5 mL,进行等量置换40~60 mL后,再置入19G硬膜导管,导管尾端连接1 mL注射器,注射器尾端连接引流袋,将1 mL注射器管和引流管垂直固定于床旁高于腰椎穿刺点10~15 cm处,根据引流量适当调整引流管高度。

1.2.4 引流量的控制及引流置管时间 侧脑室引流及腰大池引流24 h引流总量控制于300 mL以内[2],根据颅CT及脑脊液常规检查情况而确定具体引流时间。当CT检查提示:3~4脑室和第4脑室内无高密度影可拔出侧脑室引流管,待脑液常规检查基本正常后可拔出腰大池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疗效,对患者出院时进行Glasgow评分,并跟踪随访评价预后。GCS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3个项目,应用时应分测3个项目并计分,再将各个项目的分值相加求其总和,即可得到病人意识障碍的客观评分,具体见表1。GCS量表总分范围为3~15分,正常为15分,总分低于4分者为浅昏迷,低于3分者为深昏迷,若GCS评分为3~6分说明患者预后差,7~10分为预后不良,11~15分为预后良好。应用GCS评估患者反应时,必须以最佳反应计分。

2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12例侧脑室引流2 d后置入腰大池引流管,腰大池引流3 d后,脑脊液恢复正常,颅CT复查颅内无积血影像;13例患者于脑室引流第3天置入腰大池引流管,其中8例引流7 d,脑脊液基本正常,脑室系统无积血,2例引流9 d后,脑脊液正常,脑室系统无积血;1例深昏迷患者于术后第5天意识状态无改变,家人要求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第2天于家中死亡;余24例患者出院时Glasgow评分优良6例,轻度残疾15例,高度残疾3例。存活病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颅CT无交通性脑积水发生。

3 讨论

脑出血脑室铸型患者,因脑液脊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脑疝和严重脑功能损害致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谒,而进入蛛网膜腔的血液血细胞坡坏后释放大量5-羟色氨等血管活性物导致脑血管痉挛,发生严重脑缺氧,使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3]。

若单独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手术虽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并直接清除脑室内积血,但是对清除第3、4脑室内积血效果不明显,也不能直接清除进入腰大池内的血液[4]。采用侧脑室穿刺引流联合腰大池穿刺引流治疗本组患者,总结优点如下:(1)侧脑室穿刺引流+腰大池置管引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引流通道,保证了颅内压力和蛛网膜下腔压力的稳定,通过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液化和溶解血块便于引流,而置入腰大池引流管后进入腰大池内的血液能及时排出,从有效防止了蛛网膜腔粘连发生交通性脑积水机率显著降低[5]。(2)腰椎穿刺腰大池引流手术操作简便,与常规脑脊液置换术对比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降低了感染率以反复穿刺致颅内压力波动带来的再出血风险。治疗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1)因脑室铸型极易发生脑疝致患者死亡,故应在早期对患者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6],本研究病例中1例深昏迷患者穿刺引流后病情无明显改善,说明脑干受压时间过长后本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2)脑室穿刺引流后注入尿激酶能有效溶解液化脑室内血肿,不需进行反复冲洗,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但尿激酶的量应控制在2~4 U,不宜大量使用。(3)腰大池和侧脑室同时开放引流时,24 h内引流量不得超过300 mL,并需常规补液保证患者出入量平衡,同时尤其注意生理盐水的补充保证脑脊液的生成,从而加速脑脊液正常循环。(4)腰大池置管后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加强日常护理,患者翻身时应注意避免腰大池引流管脱出。(5)放出引流液应避免过快过多,注意24 h持续缓慢引流防止颅压和蛛网膜腔压力骤变导改脑功能损伤或再次出血。(6)及时复查颅CT,根据血肿清除情况,调整引流时间。(7)治疗过程中注意控制好患者血压,但可适当高于正常血压水平以保证颅内有效血循环供应。(8)使用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9)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并加强营养保证引流术后能很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韦可聪.腰大池持续引流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160-161.

[2] 顾征.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的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学杂志,2003,11(4):408-409.

[3] 余松祚,陆伟水,覃重桥,等.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治疗脑外伤术后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J].微创医学,2010,5(4):403-404.

[4] 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9-144.

[5] 王志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2):121.

[6] 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05~217.

(收稿日期:2012-03-06)

4.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医学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56例脑室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36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在30~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6.5±23.5) 岁, 其中, 6例患者无任何原发病, 2例患有肾功能障碍合并高血压, 1例类风湿关节炎, 1例心房纤颤合并冠心病, 2例患有2型糖尿病, 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41例患有高血压症。

1.2 临床症状

所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症状, GlassG评分结果在3~9分之间, 其中, 6例深昏迷, 26例中度昏迷, 18例浅昏迷, 6例昏睡。头颅CT检查结果证实:急性脑积水合并3、4级脑室阻塞患者1例, 全脑室型患者55例。5例壳核出血, 2例小脑出血, 6例尾状核, 11例继发性丘脑出血, 24例继发性脑室出血, 32例原发性脑室出血。其他临床症状包括:3例患者体温>39℃, 18例应激性溃疡, 13例并发吸入性肺炎。5例瞳孔散大, 11例瞳孔不等大, 24例瞳孔缩小。

1.3 穿刺原则

通常情况下选择单侧穿刺, 对于一侧大量出血所导致的20 mm以上中线明显移位的患者, 需改为双侧穿刺, 穿刺从出血量较大的一次起, 防止加重中线移位症状。对于未见中线移位的大量出血患者, 需选择出血量较大的脑室前脚存在低密度区的一侧或是非优势半球进行手术穿刺。对于原发出血部位血量>15 mL的患者, 选择原发部位进行穿刺引流。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预防并发症、营养支持、止血、将颅压和血压控制治疗。全部观察对象均于24 h内实施侧脑室引流术治疗。依据CT检查结果, 在前发际上2~2.5 cm处切开正中线旁1~2.5 cm左右, 并确定穿刺点。术前行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 选择与两外耳道连线相互垂直的角度为锥钻方向, 进针深度在20mm左右, 进入硬脑膜外, 硬脑膜用针头刺破, 按锥钻方向通过10号引流管置入5.5~6.5 cm, 流出血脑积液后, 将针芯拔出, 缓慢使用注射器将血脑积液抽出, 首次抽吸量应<40 mL。对于并发活动性出血的患者, 应在出血症状停止前使用1‰的肾上腺素进行颅内冲洗, 后常规留置引流管, 头皮逐层缝合, 在头部10~20cm处固定引流器, 防止颅内流入空气。手术8 h后使用尿激酶溶解脑室内铸型或是进行置换。对于术后24 h内引流量在50 mL以下的患者, 需实施腰椎穿刺, 将40~60 mL生理盐水注入腰大池, 患者通常会由头部引流管将血性脑脊液流出。将20 mL生理盐水注入腰椎穿刺, 对于颅脑引流管中血性液体仍未发生明显上升的患者, 则证实其存在3、4脑室阻塞, 需在腰部或头部注入5~10万U尿激酶, 2次/d, 在其血脑积液循环畅通后停止给药。闭管观察24 h或是CT检查证实血液基本消除, 且未见颅内压力明显上升的患者, 可将头部引流管拔除。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1年的随访, 随访结果证实, 6例患者死亡, 约占10.71%, 4例患者植物状态生存, 约占7.14%, 8例患者生活需要帮助, 约占14.29%, 38例患者良好恢复, 约占67.86%。

3 讨论

不管是继发性还是原发性的脑室铸型出血, 都属于重型脑出血基本, 该疾病开颅手术死亡率在38%~45%之间, 保守治疗死亡率能够高达50%~80%左右[1]。原发性脑室出血具有病情变化快的显著特征, 在脑室内出血量较少时, 通常可进行双侧或一侧脑室填塞[2]。对于脑室出血量较大且产生脑室系统铸型的患者, 因其会存在大脑深部结构压迫, 脑疝形成, 积液、积血导致的脑室系统急性扩张, 以及脑脊液循环障碍等问题, 常会累计生命中枢, 进而诱发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意识障碍等并发症, 严重者还会造成脑室铸型、脑室出血,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而需要及时清除脑室积血, 以避免脑室铸型的恶化[3]。

该次临床研究通过1次性颅脑外引流器进行血脑积液引流, 从而保证颅内压力控制在150 mm H2O左右, 与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相比, 不会形成虹吸作用, 具有较为稳定的颅内压力, 因而颅内积气的发生率较低[4]。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 通常建议尽早手术, 特别是对于脑室积水以及第三脑室阻塞严重的患者。对于发病早期形成钩回疝的患者, 应在瞳孔散大的2 h内实施手术治疗, 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且对于呼吸循环不平稳或是两侧瞳孔散大的患者, 应将其列为相对的引流禁忌证[5]。脑室外引流不仅能够将脑室内的血液直接引流出, 而且有助于提高脑脊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梯度压力, 从而实现血肿的间接引流。

尿激酶属于一种外源性纤溶酶激活物, 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证实, 尿激酶用于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将尿激酶注入脑室内, 能够快速溶解凝血块, 并引流出颅内积血, 因而能够显著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减少治疗时间, 改善脑脊液循环状态。患者发生脑出血时, 其脑脊液中红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加, 进而会诱发缺血性神经症状以及脑血管痉挛, 此时通过穿刺引流出脑脊液,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 改善血液供给, 缓解脑血管痉挛[6]。

综上所述, 通过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实施脑室钻孔引流, 治疗脑室铸型性脑出血, 具有治疗有效率高, 脑组织损伤小, 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等显著优势, 因而可作为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伟新, 贾志强, 童敏峰.侧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65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 (6) :378-379.

[2]万银, 王乃英, 刘建华.侧脑室穿刺引流及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04, 3 (1) :31-32.

[3]王振宇, 黄光富, 唐建.脑室出血82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3) :172-173.

[4]周刚新, 沈艳娜.侧脑室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56例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2, 12 (2) :60-61.

[5]高明, 马世杰.侧脑室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7) :100-101.

5.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五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脑积水;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92-02

脑积水主要是由于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循环受阻而引起脑脊液在脑室系统积聚,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该病的常见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手术的复杂性,手术过程中配合以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1-2]。本文旨在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特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86例脑积水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86例脑积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名,试验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岁-30岁,平均年龄(19.24±5.23)岁,有1名患者选择普通引流管,4例为抗虹吸式分流管,另外38例为可调压式分流管;对照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1岁-29岁,平均年龄(18.74±5.64)歲,有1名患者选择普通引流管,5例为抗虹吸式分流管,另外37例为可调压式分流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引流管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常规口头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遵医用药等等;试验组患者术前心理护理、饮食干预、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等综合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担心病情是否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及今后的运动和生活造成影响,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客观的为患者介绍手术和病情相关知识,通过列举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2)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体质状况为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等类型,加强患者的营养供给,注意便秘的预防;同时要注意掌握患者的主观感受情况,及时了解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手术前按照规范做好术前检查、备皮、急救药物等准备;(3)术后病情观察,手术及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等生命体征监测,如果患者为儿童表现为哭闹,则要及时查明哭闹的原因,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要密切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及时给予降温或保暖处理;严格按照规范安排患者进食流质食物,并逐渐转化到半流质食物及普食,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吸氧或雾化吸入处理;(4)体位护理,患者完成手术后应保持平卧或者侧卧,可逐渐将床头抬高,帮助引流,术后三天内避免突然站立或者坐起;(5)并发症预防,术后需要定期检查导管,观察切口恢复情况,了解患者的腹部情况,防止导管阻塞、感染、颅内出血、腹部并发症发生。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56%,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虽然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由于患者自我护理不当、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很容易导致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恢复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等意外情况,尤其是小儿患者依从性差,很容易出现导管脱落等意外情况,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3-5]。因此,在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86例脑积水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6%(P<0.05)。由此表明,对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脑积水患者采用术前心理护理、饮食干预、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等综合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利群,张林珍.51例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04:377-378.

[2]陈蝶,陈兰,罗小坚.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11,05:750-751.

[3]徐赛华.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6:97-98.

[4]顾兴忠.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9:4471-4472.

6.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六

关键词:丘脑出血,立体定向血肿排空,侧脑室引流,腰大池引流

丘脑出血伴有脑室铸型是临床较为特殊的脑出血。常有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主要病理生理及临床症状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出血引起的占位(第三脑室受压、第四脑室梗阻)水肿、堵塞效应和脑灌注及脑血流的改变[1~3]。出血破入脑室后首先出现急性高颅压,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硬脑膜,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随着脑室内的出血量继续增多,颅内压持续增高使得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疝入到颈椎管内,最后并发枕骨大孔疝而死亡[4]。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采用侧脑室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61例高血压脑室型丘脑出血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治疗情况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61例,男38例,女23例,年龄在40~87岁,平均年龄为65.3岁,其中既往史患有高血压病史51例,冠心病病史5例,糖尿病病史3例,高血脂病史2例。病程为0.5h~2d。术前61例患者中3例神志清醒,其他5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中意识模糊19例,浅昏迷26例,中昏迷13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均经脑部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室型丘脑出血,结果显示血中的部位不同,其中左侧丘脑血肿25例,右丘脑血肿36例;脑室出血按Graeb评分标准评定[1],5~9分者40例,需做外引流准备,10~12分者21例应积极性脑室外引流术;血肿量根据多田民方程式计算:<15 ml为少量有15例,15~30 ml为中量有26例,>30 ml为大量有20例。

1.3 手术时间

本次研究的61例患者从发病入院治疗到确定手术进行时间在均在8~48 h之内,其中12h以内者14例,6~24 h者30例,24~48 h者17例。

1.4 方法

(1)所有病人入院后根据CT所见采取综合治疗,即一般性治疗如严格卧床、吸氧、脱水、降颅压、止酸、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特别注意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对小量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一侧脑室铸型病人或疑有发生梗阻性脑积水病人更应密切观察、要随时准备脑室穿剌术。病人入院后常规剃头备皮。于床头备脑室穿剌置管手术包等器械。对已有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影像学提示出血量大且形成脑室铸型,已发生梗阻性脑积水病人,应急诊于床头行一侧或双侧脑室穿刺,术后行持续脑室外引流术。严密观察引流脑脊液色泽、引流量。根据情况每日或隔日行脑室内入尿激酶治疗。对丘脑出血量大并形成压迫者及时行丘脑区血肿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

(2)丘脑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局麻下上框架。CT下确定靶点。常规消毒后。上导引架。入路选择血肿侧顶结节部,直径4mm钻头开颅,小号硬膜穿刺针穿刺硬脑膜,并以导针逐步扩大。以F12号硅胶管带导针根据坐标值向血肿中心穿刺,达到靶点后,拔出导针。管尾接注射器,稍加压抽吸即可抽出陈旧性血液。抽吸负压不宜过大,速度宜慢为宜。抽出血量为原血肿1/2或1/3。固定导管,连接脑外引流装置,必要时放开引流。

(3)术后行CT检查,对有残余血肿的患者,从与血肿腔连通的引流管内注入适量尿激酶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是:根据血肿的大小将3万U~5万U尿激酶溶解于3ml的Na Cl中,开放引流管注入血肿部位,注入药物后夹闭引流管2h后开放,每日1~2次。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对腰穿血液较浓者可先行脑脊液置换术)。隔日行脑部CT检查,观察血肿的大小变化情况,若脑室旁血肿消失或残余血肿小于5ml时、每天的引流逐步减少、观察无意识变化及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症状则可拔除脑室引流管。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脑室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联合治疗后,53例患者存活,8例患者死亡,存活率为86.9%。8例死亡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瞳孔无明显回缩,72 h内中死于继发性脑干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2.2 随访结果

术后对存活的53例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评定:20分以下2例,20~40分4例,40~60分12例,60分以上35例,barthel指数60以上为生活基本自理,占66.04%。

3 讨论

丘脑出血伴有脑室铸型是临床较为特殊的脑出血。常有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主要病理生理及临床症状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出血引起的占位(第三脑室受压、第四脑室梗阻)水肿、堵塞效应和脑灌注及脑血流的改变。出血破入脑室后首先出现急性高颅压,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硬脑膜,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脑室内出血量继续增多,颅内压随之持续增高,致使患者发生枕骨大孔疝而死亡[5,6]。治疗策略是:对小量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患者取严密观察。对一侧脑室铸型或双侧脑室铸型病人、血肿压迫第三脑室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多采用积极的治疗,即早期行脑室穿剌外流术。一旦急性梗阻解除要考虑尽早解除丘脑出血所引起的压迫效应,尽早行丘脑血肿区立体血肿排空术及术后行腰穿术其主要目地是尽快打通脑脊液循环。尽早拔出脑室外引流管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7,8]。对血肿量大已形成梗阻性脑积水者应急诊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并行尿激酶治疗。对一些经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治疗后脑积水梗阻症状解除者术后可单纯行腰穿术[9~11]。对血肿量大且压迫第三脑室估计压迫症状难以解除者尽早行丘脑血肿区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

参考文献

[1]李浩,刘文科,王昆,等.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治疗探讨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8):764~767

[2]吴铁军,张延平,徐伟,等.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致中心疝的提前干预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1):1170~1172

[3]周国俊,刘红朝,李俊.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8):475~477

[4]陈祎招,徐如祥,聂永庚,等.高血压丘脑出血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9):936~939

[5]任宇红,王海棉,程杨玉,等.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微创治疗[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4):343~344

[6]何震,张中原,冯天保.高血压丘脑出血的微创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35~36

[7]陈焕雄,史克珊,高宁.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89例患者临床救治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2):151~153

[8]刘文阁,李文军,朱文强,等.立体定向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5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1):1324~1325

[9]张毅,毛群,赵辉,等.立体定向抽吸辅以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J].天津医药,2007;35(5):381~382

[10]谢才兰,潘军,卢家璋,等.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分型和治疗[J].广东医学,2007;28(2):246~247

7.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七

外伤性脑室出血 (traumatic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TIVH) 是一种颅脑损伤中比较少见的严重临床类型, 大多数伴有脑挫裂伤。 出血来源多为脑室附近的脑内血肿穿破脑室壁进入脑室, 或由室管膜下静脉撕裂出血引起, 常因血肿或小血块压迫或阻塞导水管或第四脑室出口而合并急性脑积水, 临床上发病率较低, 小儿外伤性脑室出血合并急性脑积水发生率更低,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儿具有伤情严重、 预后差、 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 所以, 对TIVH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尤为重要。 2005 年7 月—2012 年6 月我院收治经头颅CT确诊的TIVH合并急性脑积水患儿22 例, 早期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并妥善地进行术后处理,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为总结经验, 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法, 我们对22 例小儿外伤性脑室出血合并急性脑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 年7 月—201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经头颅CT确诊为TIVH合并急性脑积水的患儿22 例, 其中男17 例, 女5 例, 年龄1~14 岁, 平均年龄8.9 岁; 伤后至入院时间1 h~2.8 d, 平均1.2 h; 致伤原因: 车祸伤9 例, 坠落伤8例, 摔伤3 例, 打击伤2 例。

1.2 临床表现

患儿伤后出现昏迷12 例, 神志朦胧4 例, 神志清醒6例; 双侧瞳孔散大2 例, 双侧瞳孔不等大4 例; 高热 (>39℃) 3 例;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 3~5 分9 例, 6~8分8 例, 9~15 分5 例; 出现偏瘫4 例, 双下肢病理征阳性5例, 单侧病理征阳性3 例。

1.3 影像学检查

22 例患儿均于伤后送急诊科进行头颅CT检查, 从伤后至送入急诊科时间为0.4 小时~2.7 天, 平均2.4 小时, 经急诊科初步处理后收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住院期间根据病情进行头颅CT动态监测。 头颅CT扫描结果证实: 单纯脑室出血13 例, 合并有其他颅脑损伤9 例 (所有合并颅内血肿的患儿均无开颅手术指征) , 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2 例, 脑挫裂伤及脑内小血肿3 例, 硬膜下薄层血肿2 例, 颅骨骨折2 例。 单侧脑室内出血6 例, 双侧侧脑室出血7 例, 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出血4 例, 第四脑室出血1 例, 全脑室出血脑室内铸型4 例。 8 例患儿初次头颅CT检查显示除以上原发性脑损伤表现外, 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变形; 14例患儿在急诊科初次头颅CT检查时未发现脑积水表现, 在入院后症状加重时再次复查头颅CT显示在原发性脑损伤表现的基础上继发有脑室不同程度的扩大、 变形。 22 例患儿在伤后至出现影像学脑积水特征表现的时间为0.5 小时~2.9天, 平均9.7 小时。

1.4 治疗方法

22 例患儿均于入院后经头颅CT检查确诊TIVH合并急性脑积水后于2~4 h内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均采取额角穿刺。 其中19 例患儿行单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3 例患儿行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具体操作方法: 剃去患儿头发, 取仰卧位, 消毒铺单, 单侧穿刺尽量选择非优势半球穿刺。 选发际内2 cm、 中线旁开2~2.5 cm处为穿刺点, 全身麻醉后, 头皮切开, 做一3 cm纵行切口, 牵开, 颅骨钻孔, 硬脑膜十字切开, 沿两耳假想连线平面向鼻根的方向刺入4~5 cm (婴儿3~4 cm) 即达脑室内。 脑脊液引出后, 拔除导针, 固定引流管, 连接无菌封闭式引流装置。 引流管的高度应比侧脑室穿刺针的水平面高8~12 cm, 使侧脑室压力维持在0.96 kPa (100 mm H2O左右) 。 引流管中间可接三通接头, 以便必要时向侧脑室内注药以及随时进行脑脊液生化常规化验, 必要时进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术后均给予患儿预防感染、 止血、 降颅压和化痰, 营养脑神经, 保护胃黏膜, 预防癫痫等药物治疗, 加强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及防治并发症治疗。 22 例患儿术后均行脑室内尿激酶注射, 每次注入尿激酶0.5~2.0 万u, 每日1 次, 闭管2 小时后开放引流管。 经动态复查头颅CT证实, 中脑导水管及三、 四脑室通畅, 侧脑室残存积血减少时夹引流管, 观察24 h无颅内压增高、 无发热、 无抽搐及无意识障碍加重等表现时可拔除引流管。 全组患儿于术后5~17 天 (平均9.7 天) 拔除脑室外引流管。

1.5 疗效判定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是伤后半年至1 年患者恢复情况的国际通用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GOS预后评分评定疗效。1 分: 死亡; 2 分: 植物生存, 长期昏迷, 呈去皮层或去脑强直状态; 3 分: 重残, 需他人照顾; 4 分: 中残, 生活能自理; 5 分: 恢复良好, 成人能够工作、 学习。

2 结果

全组22 例患儿根据GOS预后评分标准: 恢复良好11例 (50.0%) , 中残5 例 (23.0%) , 重残及植物生存2 例 (9.0%) , 死亡4 例 (18.0%) 。 死亡原因主要为原发脑损伤严重, 短期内脑干功能衰竭以及术后导致颅内及肺部感染所致。 其中5例患儿因慢性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经过1~4 年随访发现, 重残及植物生存的2 例患儿于出院6 个月、 28 个月后死亡; 中残患儿恢复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但认知能力受到明显影响; 恢复良好的患儿生活、 学习不受明显影响。

3 讨论

有资料表明, 脑室内出血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率为1.5%~5.7%, 在头颅CT检查确诊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占7.1%[1]。 TIVH大多数伴有脑挫裂伤, 出血来源多为脑室附近的脑内血肿穿破脑室壁进入脑室, 或室管膜下静脉撕裂出血, 死亡率达31.6%~76.7%[2]。 脑积水是严重脑损伤的并发症之一, 外伤后急性脑积水一般在伤后数小时至2 周之内发生, 多因血肿或小血块压迫或阻塞导水管或第四脑室出口所致[3]。 小儿TIVH合并急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极低, 但一旦发生, 患儿就会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 表现为剧烈头痛, 与进食无关的喷射性呕吐, 躁动不安, 颈项强直, 频繁抽搐, 甚至癫痫持续状态, 中枢性高热, 意识进行性恶化, 有的患儿甚至可出现瞳孔散大和呼吸抑制, 如不及时处理, 短时间内即可发生死亡。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 对于TIVH合并急性脑积水的患儿处理态度要积极果断。 头颅CT扫描显示脑室出血, 中脑导水管、 三四脑室铸型, 脑室扩大者, 即使意识暂时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 亦应尽早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尽早解除梗阻性脑积水, 缓解症状, 挽救患儿生命。 凡伤后早期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头颅CT检查显示脑室出血, 中脑导水管、 三四脑室铸型和脑室扩大者, 应立即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以解除脑积水, 引流血性脑脊液, 清除脑室内积血, 从而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同时, 可进行颅内压监护, 根据颅内压高低指导治疗。 临床上尽早行持续脑室外引流治疗可以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 提高其生存质量, 降低死亡率。一侧脑室积血采用单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 两侧脑室积血可以行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

本研究发现, 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 多数患儿意识状况会在短时间内明显好转。 本组除合并脑干损伤、 广泛脑挫裂伤合并脑内小血肿的5 例患儿外, 其余患儿均在实施手术后当时至数小时后出现意识转清或不同程度的好转。 脑室外引流加脑室内灌注尿激酶适用于脑室内积血较多、 脑室内铸型及三、 四脑室内积血者[4]。 本组患儿均行脑室内尿激酶注射, 每次注入尿激酶0.5~2.0 万u, 每日1 次, 闭管2 小时后开放引流管。 脑室内灌注尿液酶能够早期清除脑室内积血, 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使脑深部结构免遭破坏, 缩短引流时间, 减小颅内感染几率。 复查头颅CT证实: 中脑导水管及三、 四脑室通畅, 侧脑室残存积血减少时, 可以试夹引流管, 观察24 小时无颅内压增高、 无发热、无抽搐及无意识障碍加重等表现时可拔除引流管。 为了防止继发颅内感染, 应尽早拔除脑室外引流管。 脑室外引流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颅内感染。 因此, 在手术及术后脑室灌注尿激酶、 更换引流袋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本组有2 例患儿发生颅内感染, 1 例治愈, 1 例死亡。 一旦发生颅内感染, 应拔除外引流管, 必要时行对侧脑室穿刺术, 持续脑室外引流, 在全身使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时, 可予脑室内注入抗菌药物[5]。在处理脑室外引流的同时要注意预防和处理重型颅脑损伤之并发症。 昏迷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早期行气管切开。 早期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对脑水肿、 脑血管痉挛均有防治作用。 术后仍有高颅压者予以降颅压治疗。 甘露醇降低颅高压作用可靠, 静脉快速输入20 min后起效, 剂量为儿童1 g/kg, 每4~6 h重复使用1 次。 小儿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在大剂量脱水药物应用时应严密观察离子及尿量,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躁动不安和癫痫发作的患儿, 在排除颅内血肿的前提下, 可酌情使用冬眠药及镇静药物, 以减少脑细胞代谢, 减轻缺氧、 水肿。 高热患儿可予以低温冬眠治疗, 采用头部或全身降温的方法, 使其肛温保持在32℃~35℃, 一般维持3~5 d, 以后自然复温。 低温治疗期间配合使用冬眠药、 肌松剂, 防止寒战。 早期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可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不能进食的患儿宜尽早给予鼻饲高热量流质饮食或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待患儿病情稳定后, 恢复肠内饮食, 并辅以高压氧和神经康复训练, 以促进患儿脑功能的恢复。

本组患儿恢复良好11 例 (50.0%) , 中残5 例 (23.0%) , 重残及植物生存2 例 (9.0%) , 死亡4 例 (18.0%) , 预后明显较成人好, 这可能与小儿处于发育阶段, 脑细胞恢复、 再生和代偿能力强有关[6]。

综上所述, 小儿TIVH合并急性脑积水死亡率较高, 早期实施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是抢救患儿生命的关键, 术后如果处理得当, 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210.

[2]叶辉, 胡太可, 刘斌, 等.外伤性脑室出血的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0 (1) :32.

[3]杨树源, 只达石.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77.

[4]安贵群, 许树元, 刘宏亮.重症脑室出血的综合治疗[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6) :804.

[5]徐鹏, 丁宁, 赵松强, 等.脑室出血引流术后脑室炎的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11) :704.

8.脑室引流术护理查房 篇八

关键词:脑出血,脑室引流,脑室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就是脑室出血, 死亡率能达到50%以上。1988年5月我院神经科使用快速细孔钻颅器侧脑室额角置管引流抢救1名严重脑疝脑室出血患者, 患者康复, 从而使该项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快速细孔钻颅器侧脑室额角置管引流术治疗的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与传统的Dandy′s钻颅技术从技术性能、操作程序、手术条件和人员耗时等方面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0例, 女70例, 年龄5~65岁之。高血压脑出血80例,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16例, 动脉瘤破裂出血24例, 颅脑外伤8例, 烟雾病2例, 其他10例, 另10例原因不明。患者发病的主要症状与临床表现为头痛、抽搐、呕吐、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失等。将患者随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应用快速细孔钻颅器, 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 对照组应用传统的Dandy′S钻颅器治疗,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传统Dandy′s钻颅和快速细孔钻颅侧脑室引流操作程序

(1) 传统Dandy′s钻颅侧脑室引流操作程序:局麻头皮切口→切开头皮→头皮夹止血→电灼止血→乳突拉钩牵开→颅钻钻颅→冲洗骨沫→清除残存内板→骨蜡止血→电灼硬膜→十字切开硬膜→电灼皮层→侧脑室置管→缝合皮下、帽状腱膜 (3针) →缝合头皮 (4针) →固定引流管→连接引流装置→粘贴敷料。加上缝合针次、使用吸引器等, 操作程序在20个以上, 手术耗时达60min左右, 加上接送患者去手术室, 耗时至少在80min以上。并且, 完成该操作通常需要2名医生在1名护士协助下共同完成。 (2) 快速细孔钻颅侧脑室引流操作程序:局麻头皮穿刺点→钻头戳穿头皮并一次性钻透颅骨→硬脑膜至皮层→脑室置管→缝扎1针同定引流管→连接引流装置→粘贴敷料。危重患者不必去手术室, 低年资住院医生1人在床边10 min左右即可完成。

1.2.2 手术方法

1975年研制生产的手枪式细孔钻颅器。额角穿刺以额部发际内或冠状缝前与中线旁各2~3cm做出标记, 枕角穿刺以枕外粗隆上5~6cm、旁开矢状线3.0~3.5cm划出标记;局麻穿刺点成皮丘, 用细孔钻颅器钻头 (外径0.4~0.5cm) 戳穿头皮全层后按置管要求方向钻颅, 一次性钻透颅骨和硬脑膜, 取带针芯引流管穿刺脑室 (通常5min左右即可完成) ;脑室引流装置最高点位于侧脑室额角水平上10~15cm, 根据患者病情可做双侧引流。

1.3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观察引流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其是否通畅。如引流管堵塞、搏动消失, 可调整引流管、通过挤压, 或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以保证引流管的通畅。为动态观察脑室内出血量的变化以及有无新鲜出血, 可定期复查颅脑CT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治疗效果。每天引流量在200 ml左右者大都效果良好。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 及时做病因检查, 如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或肿瘤出血性卒中, 无需进一步处理的患者一般引流4~6d。对于脑室内积血较多的患者, 早期应用尿激酶有利于血凝块的分解、引流, 也可以减少血凝块造成的引流管阻塞。一般用3~5 ml0.9氯化钠溶液溶解1万~3万U尿激酶缓慢注入脑室后夹闭引流管, 15~30 min后放开引流, 根据患者情况每天可重复操作4~6次。双侧脑室引流者拔管前应抬高引流瓶至额角上20cm, 依据病情7~14d先后分侧拔除。本组患者引流最长时间为30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愈25例 (占33.3%) , 好转38例 (占50.6%) , 死亡12例 (占16.1%) ;对照组患者治愈15例 (占20.0%) , 好转42例 (占56.0%) , 死亡18例 (占24.0%)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型脑室出血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而脑室出血造成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 (1)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 最终形成脑疝而致命; (2) 出血所产生或诱发释放的活性物质, 如前列腺素、五羟色胺、儿茶酚胺、氧合血红蛋白、血管紧张素、蛋白激酶C、血管内皮素、钙离子、血栓烷A2 (TXA2) 以及P物质、组胺、生物胺和多肽、丘脑下部渗出物、脂肪过氧化物-自由基等, 是引发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1]; (3) 脑积水; (4) 脑水肿。能否尽早及时阻断或缓解上面4大病理过程, 特别是第一和第二病理过程, 是重型脑室出血患者能否得到挽救的关键。对许多就诊时已呈生命体征不稳定、深度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6分以下的患者, 经颅脑CT检查为脑室出血, 已不具备查明病因的条件, 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颅内压、阻断脑疝的恶性病理进展, 使患者情况得以改善, 为进一步的诊断治疗创造条件。患者中有20%以上的是此类特重型患者, 由于快速细孔钻颅置管流术赢得了时间、缓解了病情, 为患者进一步查明出血原因和进行相关的处理创造了条件, 这是保守治疗或应用传统的Dandy'S钻颅技术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2]。应用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主要体会是:该技术在患者就诊的第一时间 (在发病后30~40 min) 最短的时间完成单侧或双侧脑室置管引流, 达到廓清血性脑脊液, 减少阻断产生诱发血管痉挛的各种活性物质, 同时有效地阻止或缓解颅内压增高恶性循环引起脑疝的致命后果, 使颅内压保持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可少用或不用脱水药, 同时引流后脑室内压力降低, 而周边水肿脑组织的压力高, 形成压力梯度, 使脑组织的水肿液渗透至压力低的脑室内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可加用尿激酶引流, 这样做的结果使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患者明显减少, 并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席永强, 郭少华, 杨松.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在原发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6) :458-464.

上一篇:使用心安理得造句的例子下一篇:复旦大学新闻博士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