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精选11篇)
1.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 篇一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的辨析 创新是一个把知识和方法引入生产过程中使企业在市场中能够形成利润的系统过程。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是从新知识与新方法中发现市场盈利机会,并通过建立和组织生产系统,形成和改进技术产品,建构原料、加工、市场与资金的周转,不断获得利润的系统。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而这两个词组成的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不同:
1.含义不同。管理创新是指在企业中引入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实现企业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而创新管理,也即企业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
2.范围不同。创新管理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创新,是企业一个概括性的概念,管理创新则是以人、机构、社会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组织变革,也包括与此相联系的市场、营销、资金、财务制度与体制等等问题,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3.本质不同。创新管理是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系统的进行调整,属于战略层次,而管理创新本质是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改变与重新组合使其发生整体功能的转变,属于战术层次。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的联系: 1.管理创新是创新管理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管理创新的有效实施促进企业创新的发展。
2.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创新管理的发展,同时又对创新管理具有反作用。管理创新若实施不好,则影响企业整个的创新管理,同时,与其他创新若不协调,也会产生负效应。只有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企业才能有效的创新。
3.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的核心都是创新,具有动态性和变革性。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革性指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一般会涉及到企业内权益关系的调整,因此,尤其是程度大的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总之,企业创新管理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创新,这些创新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功能效应的多层次的关系复杂的企业创新系统,这个企业创新系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必须综合协调企业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之发挥综合的协同作用,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另外,企业创新系统还要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企业创新系统必须提高抗干扰能力。因此,要提高企业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抗干扰能力,就必须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加强对企业创新系统的管理。
2.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 篇二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后发企业
所谓后发企业是指不需要完整地复制先发企业的技术轨迹,通过有效利用先进技术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秩序和能力,超越既有领导企业的组织惰性,努力加速自身学习,以此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的企业[3]。相比先发企业来说,后发企业应对市场反应较快,可以随时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满足市场需求。大多数后发企业倾向于模仿引进创新或联合开发创新,大大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缩短创新产品的研发周期。
1.2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有助于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带有冒险性、预见性和创新性等特征的产品创新活动[4]。许多学者对企业家精神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王林生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面对着优胜劣汰的巨大压力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包含冒险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5]。Drucker认为企业家精神并非天生具有,任何有勇气面对变化和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学习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在这一个过程中,就会形成企业家精神[6]。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也包括很多方面。企业家精神应具有创新意识、风险活动意识和战略更新意识,通过风险活动建立新的业务或新企业[7]。我国学者李志,曹跃群对企业家精神所作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114篇相关文献,总结出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创新、积极进取、冒险、敬业精神、合作和创业等[8]。参照以上的研究,本文将从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精神两个维度对企业家精神进行展开研究。
1.3 动态能力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能够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那么企业就具有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9,10]。但是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有能力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Teece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1]。而Wang和Ahmed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不断整合、再配置、更新和再创造资源和能力的行为导向[12]。Zott则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引导资源配置的流程[13]。从以上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对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多种界定,但是都是从动态能力的“显性方面”进行描述,并没有打开动态能力的微观层面。Teece将动态能力划分为整合能力、构建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11]。Wang & Ahmed将动态能力划分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维度[12]。中国学者Wu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学习能力也是动态能力的一方面[14]。焦豪则认为动态能力可以分为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四个维度[15]。基于以上国内外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本文依据后发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以下四个维度即环境适应能力、信息感知能力、资源重构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1.4 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保证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快速变化中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技术变革。Tushman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对生产资源、生产关系以及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的组合、寻找更加高效的生产过程,以获得更大的利润[16]。Sun&Frick的研究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开发新产品或改善新产品的研发、营销将企业资源变现的过程[17]。我国学者吴昌南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个不间断的、逐渐发展上升的过程,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唯有根据外界动态环境的变化采取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18]。杨红燕和陈光在研究中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因素、企业经营模式、企业员工的培养方式、企业的生产方式等因素[19]。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并将其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20]。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支持等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对技术创新的成效起决定性的作用等[21]。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技术创新是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1.5 假设推演
如前所述,企业家精神可被看做是一种产品创新活动,企业家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新的财富[4]。这些财富的创造需要企业家个人以资产、时间来承担风险,或在一些产品和服务上做出有价值的职业承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面对动荡的外界环境时,能够被用来调整企业的战略,创造性的能动作用的企业动态资源。这种能动作用的体现需要企业家的感知能力、风险承担以及创新意识。韩凤晶,谭旭红和石春生通过对268家企业深度访谈,同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的正向影响[22]。马卫东等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正相关。与此同时,在众多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文献中,创新被认为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技术创新又与动态能力的思想是吻合的[23]。首先企业家识别技术创新的机会和威胁,进而决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和方法。管理学大师Drucker在其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中也指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相关。这一理论也被学术界所赞同[6]。孙冰也提出企业家精神尤其是创新精神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24]。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家能够洞察环境的改变,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进行公司资源的整合,配置,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企业家精神与后发企业动态能力正相关;
H1b:企业家精神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1c:企业家精神会经由动态能力影响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而且具有正向显著关系。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全球竞争的源泉和动力,但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技术创新工作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战略框架来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动态能力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基础。有关企业能力的文献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那些难以模仿的资源。动态能力方法就是资源观的演化版,它不仅综合了企业内部,也承认了外界对企业的影响。动态能力使企业动态的进行运作,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目前对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成果较多。Li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高层次的组织能力,促使企业技术革新来应对市场变化[25]。而Eis-enhardt和Martin认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因此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障碍,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动态能力[26]。由此得出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具有推动作用,故提出以下假设:
H2a: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1.6 概念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和文献回顾,本文构建出理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进而讨论后发企业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2 样本与变量测度
2.1 样本及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后发企业,浙江省慈溪市聚集大量后发小企业。同时浙江省的发展一直紧跟市场变化,具有技术创新的明显特征,因此本文选取慈溪市作为调研地。根据研究所需跨行业发放问卷调查,使样本更具有普遍性,确保回收的问卷可靠有效。本次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71份,问卷回收率为85.5%,剔除无效问卷14份,共得到有效问卷157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78.5%。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所示。其中94.9% 的企业员工数在200 人以下,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与本研究的对象保持一致。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看,被调查企业的情况基本符合后发企业的特征。
2.2 变量的测度
本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法”对调查问卷中的25个影响指标进行计分,评价得分依次为1、2、3、4、5。1代表得分最少,表示非常不赞同;相应的得分5则表示非常赞同。
1)企业家精神(E1)。企业家精神从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精神两个维度进行测度。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本文借鉴Zahra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的修改形成[8]。创新精神(ES1~ES4)和风险承担精神(ES5~ES7)分别用4 项和3 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分别是0.812和0.731。企业家精神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2)动态能力(D1)。目前有关动态能力的量表还没有共识。本文借鉴已普遍认可的Teece提出的量表并进行完善。环境适应能力(DC1~DC3)用三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是0.865;信息感知能力(DC4~DC7)、资源重构能力(DC8~DC11)、组织学习能力(DC12~DC15)均用四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分别是0.895、0.777、0.829。动态能力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结果表明动态能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3)技术创新(T1)。对于技术创新的测度体系目前普遍采用孙永风[27]研究所提出的量表,其在中国背景下的实证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度。技术创新(IT1~IT4)可以用四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是0.836。技术创新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同样,技术创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3 实证研究与假设检验
3.1 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根据变量间关系和本文的理论模型,本文将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而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构方程模型是应用线性方程系统描述观测变量和潜变量以及潜变量和潜变量之间关系的的分析方法。因为此方法对那些无法直接观测的变量具有很好的测量效果,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不仅可以研究变量间的直接关系,还可以研究变量间的间接关系,通过模型路径系数呈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构建出隐含变量间的关系,并验证这种结构关系是否合理,因此此方法适合本文研究。在进行变量间的分析之前,检验的变量间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
表3的相关系数矩阵表明了所有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0.273到0.564不等,但是均小于0.7的临界水平。从表3也可以看出,整个模型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因此可以判定模型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数据可被接受。
注:**.在0.01水平上(双侧)显著相关。
3.2 整体模型的关系分析
3.2.1 模型构建
本文对于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参考Ander-son和Gerbing所建议的方式[28]。首先对每个变量及其衡量题项进行Cronbach’sα系数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接下来将多个衡量题项缩减,每一个变量利用其衡量题项的平均值进行代替,根据前文的理论模型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最后利用Amos17.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前面的研究表明各个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根据前文的理论模型以及各个变量的测量指标,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潜变量分别为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
3.2.2 模型分析
本研究将模型分析部分分为模型评估和假设检验两部分进行。
首先是模型评估。模型是研究的核心环节,只有模型设定符合要求,才能使研究结果可信。Bagozzi和Yi认为只有基本拟合标准、整体模型拟合度以及内在结构适配度合适,辅以x2检验方法,这种判断标准是比较科学的[29]。其中,基本拟合标准要求模型中衡量的指标误差不能为负的误差变异并达到显著水平。因子载荷要在0.5~0.95之间。整体模型拟合度主要从拟合优度指标GFI>0.9,调整后优度指标AGFI>0.9,相对拟合指数CFI>0.9,增值适配度指数IFI>0.9,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越小越好)和残差均方根RMR<0.05来表示。内在结构适配度主要用来估计参数的显著程度和各指标及变量的可信度。这个可利用潜变量的提取变异量是否大于0.5来判断,本文的提取变异量均大于0.5。由前研究,各个指标及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是可接受的。所以,本文的研究模型可被接受。
其次是假设关系的验证。针对假设的验证,本文采用巢状模型法进行分析。巢状模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某一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路径系数设为0,得到的卡方值与理论模型的卡方值进行对比,再以卡方值差异程度来检验假设的显著性,若卡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则拒绝将此路径系数设定为0,即变量间的关系成立。 具体分析爱结果见表4 和表5。
注:M0为理论模型;M1表示将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路径系数设为0;M2表示将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路径系数设为0;M3表示将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路径系数设为0。***P<0.001。
注:路径系数为标准化值。***P<0.001。
针对本文假设,由表4和表5结果可知,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路径系数为0.66,因此假设H1a得到支持。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路径系数为0.28,假设H1b得到支持。同样的表4和表5的结果也表明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也存在显著影响,且影响系数为0.43,整理模型路径系数如图3所示。
为检验H1c,本文将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效果区分为直接影响效果、间接影响效果和总效果,总效果等于直接影响效果加上间接影响效果。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效果如表6所示。从表6中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总效用为0.564,所以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1c成立。
4 结论与建议
结合本文的调研数据以及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企业家精神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当企业家对创新比较重视,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创新时,企业的技术创新就会越突出。第二,企业家精神经由动态能力间接的影响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强调的是企业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及时作出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够以更好的状态适应环境的变化的能力。在如今技术创新盛行的经济下,后发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创新,在产品、服务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追赶。第三,动态能力正向影响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已被多数学者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的肯定了这一结论。尽管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已经过多数学者进行研究,但是将三者联系在一起,探索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充实了这一研究。同时,本文站在后发企业视角下构建了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变量间的传导机制与影响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获取动态能力和进行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后发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也具有一定的劣势,首先,后发企业应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力求使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其次,后发企业的企业家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感知到市场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内部各要素组织创新,这一过程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最后,作为后发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方式上也要充分考虑公司的情况,因为后发企业的灵活性较大,这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是有利的,后发企业要注重动态能力的构建。
摘要: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在浙江省慈溪市157家后发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引入企业家精神构建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巢状分析法探究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一,企业家精神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二,动态能力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三,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3.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 篇三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
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商美国柯达公司于今年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这个胶卷时代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的巨无霸,面临着可能被无情淘汰的厄运。这几乎让全世界感到了震惊。
一、战略管理的失误将柯达公司拖入了深渊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是高速发展的数码技术扼杀了柯达。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柯达进入数码摄影行业并不晚,而且最重要也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自己于1975年研发成功的,直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数码影像方面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只是,正当全球市场为数码摄像技术而激动的时候,柯达却不愿意过早放弃在胶片领域的技术基础、商业模式和市场链条,固守着自己的传统产业,从而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却用果断的决策抓住了机遇,努力发展自己的数码业务,成功实现了转型。到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言辞犀利的人们将柯达的破产形容为“亲儿子整死了好爸爸”。
应该说,柯达的破产是一个源于技术创新又超越了技术创新的命题,正是在战略、管理上的滞后阻断了柯达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的进程。其实,柯达并不是唯一在掌握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被竞争对手打败的企业。我国安徽一家企业在1993年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VCD机“万燕”,但却忽视了将先进技术市场化的因素,导致以自己倒下的代价替别人做了嫁衣,成就了其他公司。
诚然,富士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有敏锐地洞察了数码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这一条,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富士在企业文化、营销模式等方面也有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独特之处,但柯达、“万燕”的案例依然让人感叹。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除了与柯达一样的对市场的错误预见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外,其他各种各样的管理失误也有可能会把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它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发展。苹果公司因推出了iTunes和iPod而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就在于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合二为一。创新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管理体制机制相当于“软实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不仅要注重包括方法、工艺、产品等技术方面的创新,还要注重战略、文化、制度、组织、营销等管理方面的创新,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关系浅析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推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技术创新并付诸于产业化,必然要以一定的管理体系以及科研、生产组织方式作为基础。而技术创新在为管理创新提供硬件保障的同时,也会对现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并有赖于新的管理方式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够为管理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应用于管理实践,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机敏的反应,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技术创新的进步也会对管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如若墨守成规,将成为阻挠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若与时俱进,将为技术创新插上翅膀,为企业的成长加速。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保障,体现了企业的软实力。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种资源的互相配合,而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握技术创新方向,通过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等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就可以选择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二是组织和推动创新活动,做好科研队伍的组织、激励,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三是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帮助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应该开展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以上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必须以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不断丰富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创新工作效率,推动技术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并使这一过程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要倡导创新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是提升竞争软实力的要求,企业要将创新文化建设融入管理、切入业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企业管理者要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提倡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创新的有利条件。
2.要构建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企业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支撑科技工作良性循环的制度和措施,全面实施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一要完善技术创新的决策程序,强化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一管理。二要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决策跟踪评价制度,形成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科技咨询程序,提高创新效率。三是以部门业务信息化和公开化为基础,形成科技与生产、投资、财务、营销等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协调互动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四是建立起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保证科研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五是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效整合各类科研资源。
3.要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技术创新要依靠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有创新成果的渴望,而且有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的要求。因此,企业首先要做到以情待人,对科技人员的付出和努力给予足够的尊重,培养科技人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其次,要对科技人员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要建立起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等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科学确定薪酬水平。要重视科技人才的中长期激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通过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方式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动力。
4.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使用、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与环境的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产业发展前沿、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要面向市场,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市场和新技术支持。要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精神鼓舞人,积极为个人的发展铺路,营造人才与企业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搭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5.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创新成果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要把技术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依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研发的超前部署和战略布局,使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永远保持畅通。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以达到保护创新成果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要加强营销管理,建立起适合本企业实际和产品特点的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实施品牌战略,重视自有品牌的塑造,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品牌带动市场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并选择正确的时机将创新成果送入产业化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托尼·达维拉等著,刘勃译.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黄丹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EB/OL].http:// www.sasac.gov.cn/n1180/n1566/n258237/n258854/13733191. html,2011-07-29/2012-8-10.
[3]王家瑞 王国进:管理技术创新:深化国企改革的现实选择[EB/OL]. http://www.cacem.com.cn/News/open. asp?ID=132862, 2003-1-15/2012-8-10.
4.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 篇四
培 训 需 求 调 查 表
您的需求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近年来,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目前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高素质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科技开发力量薄弱,一些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比较薄弱,制约了我市企业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培训、研讨、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民营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为壮大粤东区域经济发展作积极贡献。
特就此项目的相关情况作如下调查,恳请百忙之中给予协助。谢谢!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完后请交给或传真到各县(市、区)科技局(传真:)。有任何问题可拨打揭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电话:8768141询问。
一、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企业负责人:手 机:企业地址:传真:联系电话:公 司 网址:填表人姓名:担任职务:
企业性质:
□国有□集体□私营□国内合资
□外商独资□中外合作□股份制□合伙
所属行业:
□农业□制鞋□电子信息□食品加工
□建筑装潢□房 地 产□纺织服装□金属加工
□家电□商贸□餐饮□旅游
□石油化工□文化教育□交通运输□通讯计算机
□医疗保健□其他
学员类别:
□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
□市场营销人员□客户服务人员□技术人员
□其他
二、培训情况:
1、您认为自己的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须再强化竞争能力□不须强化竞争能力□无竞争性问题存在2、您认为自己的企业在整体管理水平方面
□应再提升整体管理效率□ 只作部份管理修正即可
□急需提升管理水平
3、您认为自己的企业目前成长状况
□想继续成长但似乎停滞不前□稳定的成长但很吃力
□成长很快但对未来无把握
4、制约您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
□流动资金□技术问题□市场拓展□技术人才缺乏
□管理人才缺乏□信息不畅□税 负 重□收 费 多
□同业竞争□其他
5、您认为目前您的企业最缺乏的人才是
□职业经理人□高层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
□高级技术人才□适用型人才
6、您认为自己的企业需要学习现代各种经营管理技巧来强化企业体质吗?
□迫切需要学习与改善□遇到状况再学习不迟
□目前不考虑所以不需要
7、您认为自己企业目前的员工素质,是否可以充分面对未来的挑战?
□急需提高企业素质让企业成长□不很确定□相信没有问题
8、您认为自己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
□是企业的责任□是员工自己的责任□素质不够就换人
9、您认为自己企业对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有注意但应加强力度□十分重视并列入重点项目□不够重视10、2006年您是否参加过培训?
□没有
□有
如果有,培训的课程是:
11、您认为自己企业目前急需强化的管理技能与培训项目是(可多选)
□企业与员工创新能力□个人领导能力
□中高阶层管理能力□各类市场营销管理
□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各类品质控制管理
□各类行政效率管理□各类生产控制管理
□各类技术创新管理□各类基层员工效率训练
□各类财务管理□创业设计与制定
□企业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各类组织整合与沟通实务
□其它各类管理技能培训□各类物流管理
□新技术新产品投资项目□外贸政策法规与操作实务
□获取风险投资与银行融资□提高技术水平与新品开发
您认为还有哪些你所急需或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和内容?
12、您认为参与培训学习的内容中
□实战技巧与新理论并重
□新理论比较重要,因为我想找自己的方法
□实战技巧比较重要,因为我想节省时间
13、您认为较为适宜的培训形式是
□专家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讨
□实地参观考察□经验交流□其它
14、您是否愿意经常关注创业培训工作进展情况,并积极参加
□通知我,将积极参与活动,并向企业界朋友宣传
□不想参与活动,也不代为宣传
□不要通知我,不想参与活动
15、为了表示您对企业培训工作的重视,是否愿意认真填写以上调查内容,并将此表内容让企业主和高管人员知晓
□非常愿意□无所谓□没必要
16、贵企业在决定培训计划时(选出最符合实际状况)
□通常会做正式的需求调研分析,经由总经理签核后安排培训
□通常会做需求调研分析,经由培训或部门主管核定后安排培训
□很少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由各部门提出需求后各自安排或交由培训部门安排
17、贵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销售总额的比例大约为:(单选)
□0.5%以下□0.5%-1%□1%-2%□2%以上
18、以往安排管理类课程培训时,倾向选择哪种类型的讲师(可多选)
□实战派的知名企业高管□学院派的知名学者教授
□职业培训师或咨询公司高级顾问□从事相关工作的优秀的职员 □其他_____
19、贵企业为员工安排培训,会选择什么时间?(单选)
□周末或节假日□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周一至周五晚上 □其他 ______________
5.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持续发展 篇五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着来自政府、公众、竞争对手以及合作者等多方面的环境压力.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成本的降低、市场份额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转让收益使企业走出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由于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特性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大、费用高等特点,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国企业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作 者:吴兆俊 王龙建 WU Zhao-jun WANG Long-jian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学院,纪委,安徽,蚌埠,233041 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1(5) 分类号:F42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企业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
6.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六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互联网”成了当今最深入人心的概念。在人们感到惊诧、甚至来不及作出反应之时,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开始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及不同层面。互联网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其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深远的。面对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技术及文化的广泛
应用和普及,企业管理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本文着重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略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一、管理理念创新: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到“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与此相适应,在企业管理理念上,也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转折:相对于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资源。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以其未来学家的深邃眼光较早地洞悉到这种变化的趋势,并将这种由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知识的“赋值”称之为“符号财富”。他甚至深刻地提醒世人:没有人会因为苹果计算机公司或IBM公司的物质资产而购买其股份。起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公司的建筑物或机器设备,而是其市场推销能力和社会关系、其公司管理的组织能力以及雇员们头脑中的那些突发奇想。它们所代表的不过是另一些象征性符号而已,而且已达到令人惊异的地步。
托夫勒的话绝非一个未来学家的奇思妙想,更非要到遥不可及的将来才能在一般的企业中变成现实,在IT行业以外的一般制造业中也早已被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们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耐克(Nike)鞋业公司,在市场上可谓独占鳌头,但它并不直接生产和制造鞋,它的资产是“耐克”商标、生产许可证、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敢夸下海口:“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被烧毁,它可以凭可口可乐的牌子重新起家”。在新的企业兼并浪潮中,许多企业就是为了获得无形资产而进行兼并,或以无形资产作为兼并其它企业的本钱。
这一事实表明,传统企业本身的结构、内容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迅速。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正如美国进步政策研究会(I)技术创新和新经济项目小组主任罗伯特·D·阿特金森(RobertD.Atkion)博士与该会技术政策分析家拉诺夫·H·科尔特(RanolphH.Court)在其合著的《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美国联邦及各州的新经济增长状况后指出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这一点存在广泛的认同,这也是对新经济认识的一个确切的方面。”“知识日显重要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净积累(如教育、研究与发展等方面)比有形资本的净积累(如建筑物、交通、道路和机器系统等方面)增长的更快。在联邦财政资助方面,无形资本占联邦财政资助有形资产的比重从70年代的60%提高到现在的93%。在商业中也有同样的趋势。在60年代和70年代,平均股票溢价收益中约有25%应归功于已报告利润的变动。到了90年代早期,这个比例下降到低于10%。这个变化部分地可归功于公司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传统会计无法核算的无形资产(如研发、商标和雇员专利知识等)这个事实。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至少已经和有形资产旗鼓相当,而且有形资产价值中的更大部分取决于无形资产的投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教授更是早就明确指出,知识已经成为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并一语道破真谛:“知识是唯一的经济资源。”
二、管理模式创新: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财、物、供、产、销等环节,此一时,彼一时,无所谓轻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从物品生产转移到以智慧为基础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占据经济学思想最长久的一个假设——报酬递减。实际上,在互联网极大普及的经营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和传统的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在行为上有非常不同的特点。传统的物品生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有形资产的消耗而逐步缩小。与之有别的是,知识在其自身作用下(生产、分配、使用)是在不断增长的,它可以创造以前从来不存在的市场,引起并产生更多的创新,因此,应该是“报酬递增”,即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特定市场中的企业,其获得的优势在竞争中也是不断增强的。这些企业在管理行为、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传统企业的新特色,在管理模式上事实上正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新尝试。
借助网络技术,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中的环球网进入数据库,还可以利用公司的内部网络获取公司的专业技术知识。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在于太容易将数据与知识、信息技术
与信息相混淆。随着资产无形化的日益发展,随着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随着人们获取的数据不断增加,对数据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也变得更加尖锐了。于是在许多企业纷纷出现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人员,其头衔为:“知识主管”、“学习主管”、“知识资本经理”、“知识管理经理”,等等。一些著名公司(尤其是知识型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已
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看,面向知识管理的公司决策者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交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以行动和知识的创新更快地反馈循环来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作出反应。”
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应该在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知识流动。企业还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知识网络,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在新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者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企业应该针对其在知识开发中的独特性,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管理组织创新:从金字塔型的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到网络型的扁平化的水平管理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一书中曾经写道:“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成长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过程;二是资本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过程。”“由一组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就可恰当地被称为现代企业”。这种被称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成了当今美国工商企业制度中的标准形式,也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参照系。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在互联网广泛应用和普及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是靠不断找出市场需求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的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大多来自有待解决的市场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识别问题所需要的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把上述两个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只有这种价值才不易被模仿。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创新和服务将代替控制和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正在改变传统企业管理的许多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沿用那种按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形成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那就无法对外来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基于此,1993年出现了‘企业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原来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任务或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专业人员的组合。而这种变革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普遍覆盖。”这样的发展趋势,导致企业纷纷压缩纵向距离,造成了企业结构向水平化、横向化的构造运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层次必须减少。“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经理阶层。”中层经理的职责是协调下层部门的工作,从下级收集信息,转给其它的下级或向上级汇报。由于传统体制下等级森严,信息往往难以迅速反映到高层。正如国外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最糟的情况是:报告被净化了,数字被修饰了,信息被隐藏和隐瞒,甚至被伪造。而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计算机可以代替中层经理的搜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或低创造性的工作。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一个普通程序员可以将有关信息直接传送给远隔千山万水的总部的CEO,一下子跨越了传统管理的许多层级和诸多需要汇报、请示的环节,加快了企业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金字塔型等级制的官僚作风,使得高层与基层直接对话成为现实可能,从而某种程度地使中层经理成为多余。
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新的企业形式,如网络型企业应运而生,某些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的企业结构象网而非金字塔。与传统企业根本不同的是,网络型企业中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这样的网络结构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结点的创新,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中层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对解决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是一剂良药。
四、管理方式创新:从消极地适应市场到积极求变创新
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科学家张亚勤先生最近曾经说过:“计算与通信的有机结合是网络革命的最大特征。Internet的蔓延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无限联通。”张先生的话是不无道理的。在这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前景充满着不确定因素。互联网正在覆盖管理空间,管理的范围已经从本土进入全球,管理文化从同质交流进入与异质共存,管理对象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管理组织从垂直进入水平状态,管理指令从日常语言到网络语言,管理内容从主要对生产要素的管理到对知识要素的管理,这对企业管理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兴衰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能否具有审时度势、举重若轻、应付自如的素质。
在网络化时代,企业经营者必须破除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的保守思想,消极地适应市场,企图守业,已难以维继。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机遇存在于变革之中,其核心在于创新。要主动地去推进变革,甚至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变革的先行者,而不是被动地在变革出现之后才去应付经营环境的变化。比尔·盖茨在微软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曾充满激情地写道:“纵观商业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他们的行事方式僵化死板,满足于自己的成功,而没有意识到世界不论有无他们都将变化。所以,对微软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能迅速抓住新的行业方向,随着技术的进化,不断重塑了自己,从而始终保持了成功。”
处在激变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常规阶段进入创新阶段。新世纪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和扁平,将注重平等与尊重、创造与直觉、主动与创业精神、远见与价值控制,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相互依存,从而不断创造优势,为赢得未来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应该是从科学走向科学加艺术的管理,是求变和创新的管理。
7.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七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向人类活动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创新不仅仅已经成为了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 而且也成为了发展和进步的本质特征。在企业发展之中, 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占据着发展源动力的重要地位。企业只有实现管理创新, 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发展, 而只有以企业文化为平台, 才能有效地支撑企业管理创新。
一、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的本质
先进的企业文化, 能够有力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 企业文化在人们眼中已经成为了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源头活水”, 已经成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财富。此外, 企业文化还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企业处于困境和低谷之后总时, 企业文化能够像熔炉一样陶冶出神奇的魔力, 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和低谷。在企业的正常运转之中, 企业文化有效地协调好与社会、员工的关系, 同时净化员工的心灵, 统一员工的思想, 形成较好的企业凝聚力, 生出企业无限的上升力, 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 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 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而我国众多企业的发展也向我们展示了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以海尔集团为例, 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够摆脱亏损147万元的困境, 并发展成为年销售额几百亿的巨大集团, 要归功于它先进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外化, 是整合生产经营要素来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 任何企业都不能缺少企业管理。从哲学视角来看,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通过结合企业内部的各生产要素, 将他们完美的搭配起来, 并按照良好的“序”态及科学的“序变”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哲学中, “序”是构成一个事物的多种方式, “序变”则是通过改变事物内在要素的排列组合来推动事物的质变。科学的企业管理就是通过优化组合生产要素, 来加大企业的整体功能, 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不竭动力
没有先进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好像是只会机械转动的机器一样, 没有生气和灵魂。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只有着眼于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先进企业文化, 才能为企业的运作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和润滑油, 让企业管理创新具备先进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不能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只有具备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才能实现管理创新, 获得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让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二) 企业文化是管理创新的有效形式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 它由企业所创造的特色鲜明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组成, 可以为管理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就必须最大程度的发挥创新的作用, 只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才能让每一个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精神, 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能源树, 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形式。
(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助推器
众多企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 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实现企业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不仅是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建设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 才能让企业具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多变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管理方式, 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创新的平台。因此, 我们应当关注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先进文化, 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让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
首先, 企业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企业能够立足于市场, 所以, 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实际。虽然国外的企业发展有着许多先进的经验, 但是由于他们的基本国情、社会状况等都与我们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只能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 而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模式。我们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用企业文化来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让企业能够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其次, 企业管理创新应当注重战略管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撑, 而战略谋划则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灵魂, 只有正确的战略谋划, 才能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巨大。只有通过先进企业文化的引导, 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谋划, 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再次, 企业管理创新应当重视创新合作。个人或是单个企业的努力难以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 因为企业管理创新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通过开展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来完成。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应该与竞争者加强合作, 通过构建联盟和网络来实现互利共赢, 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企业创新合作之中, 如果能够拥有相似的企业文化, 将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和沟通创新知识和理念, 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创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要想实现管理创新, 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的构建, 只有独具特色的先进的企业文化, 才能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不竭动力、有效形式和助推器, 让企业拥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多变的管理模式和灵活的管理方式, 让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现代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主流价值观, 对管理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我国的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创新。本文针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的本质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 对如何做好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几个要点。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华治.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01)
[2]宣国玲.企业的管理创新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04)
[3]谢爱明.试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1 (09)
8.于淑珉:技术、创新与管理 篇八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在担任总裁的7年中,于淑珉带领海信集团成为一个政令畅通、行动迅速的企业集团,取得极大的发展。2007年1月当选为“中国十大女杰”之一,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三八”红旗手标兵等。
前瞻观点:
只有自主创新,只有坚持研发最新的技术,才能领跑市场。同时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否则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终将导致技术和创新领先地位的丧失。“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管理出效益”是企业永远的主题。
2006年影响力:
2006年,海信成功收购科龙,成为国内惟一拥有“海信”、“科龙”、“容声”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并拥有沪、深、港三地两家上市公司。2006年海信电器的年度销售收入为435亿元,累计增长16.2%。海信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为国内第一,平板电视在国内市场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的最大隐忧。要发展,实现从大到强的蜕变,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对海信来说是如此,对所有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如此。中国的家电企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行业之一,因此更要在这个方面起表率作用。2007年,中国企业要将自主创新提到日程上来,并切实地实施下去。
海信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以往所有的电视芯片都产自国外,这意味着中国电视没有决定自己产品的权力。于是,在巨大的投入风险之下,海信2000年组建了芯片研发团队。2005年6月,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研制成功,我国年产近7000多万台彩电无中国芯的历史就此打破。同年,海信又研发成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矢量变频冰箱控制技术。此外,海信还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在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矢量变频技术、智能交通、3G手机等关键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04年海信明确提出了平板电视将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规律,到今天平板电视市场的突飞猛进充分证实了海信在技术创新上的发言权。2007年,海信将全面进军多媒体,成为“全球多媒体产品提供商”,率先布局多媒体,相信也会取得成功。
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突破,海信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日前,海信冰箱刚刚捧得“中国家电行业科技创新示范产品奖”,不久,变频专家海信空调、保鲜专家海信冰箱又荣膺由中国制冷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大奖,海信成为惟——家获此殊荣的空调品牌和冰箱品牌。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海信的技术优势与创新精神。
只有自主创新,只有坚持研发最新的技术,才能领跑市场,这就是“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但是,只有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制度,执行力低下,那么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终将导致技术和创新领先地位的丧失。因此,在2007年,企业执行力的加强也是十分必要的,所有企业都要重视这一点。
海信的员工必须要有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战略精神和贯彻战略思想的能力,这样企业的决策才能快速实施。为了保证执行力贯彻的良好效果,企业要以关键的少数制约次要的多数,重点转变这些“关键的少数”的思想观念,以这些“关键的少数”去影响“次要的多数”,企业的经营革新工作才能贯彻到底。这就是我常说的“管理出效益”。
综合起来,“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管理出效益”是企业永远的主题,2007年则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继续将这三点贯彻下去,树立良好品牌,为建立百年海信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www.marketingchina.com.cn
欢迎订阅《成功营销》杂志!
9.企业和谐:制度创新与人本管理 篇九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在实现制度创新与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开展各项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因为企业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点。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的企业,有利于经济的稳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繁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创新与人本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保证。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目标是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制和民营企业建制的共同方向。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改制,还是民营企业的建制,虽然有着各自的途径和方式,但殊途同归,其共同点是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企业制度是由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部分构成的。因此,必须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各类企业(主要是各类公司)的制度保障体系。这三个部分的企业制度创新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统一整体的关系,其中产权是前提,组织是保证,管理是基础。产权涉及企业的财产及利益问题,组织涉及利益前提下的职责与权限划分问题,管理涉及企业的战略制定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和精细化操作业务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是为了使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形成制度化。我最近参加了几个活动,我感到中国企业的科学管理最主要体现在:第一,制度管理;第二,有序管理。要改变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做法,做到管理制度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所谓科学,就是针对各类企业的制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成败在于制度化管理。管理的精髓就是系统思考和化繁为简。
我国推行质量管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讲质量,强调全面质量管理,但中国的三大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按照市场竞争的要求,差距还很大。中国推广质量管理的方法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由政府出来推广,这样做虽然有一点效果,但并没有解决中国质量的根本制度问题。尽管强调质量管理很重要,也可以推广一些管理办法,但具体到某个企业,关键是企业要有自己的质量管理制度,这不是政府行为可以替代的。
各项管理工作、管理方法要改进,但最重要的是各项管理工作要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
一、关于中国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与企业形态结合起来。企业形态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小企业;二是大企业,以大公司为代表;三是大企业的变形体。大企业的第一个变形体在中国叫企业集团,在国外叫跨国公司。中国的企业集团应该瞄准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管理与小企业管理不同,这是差别很大的不同企业。大企业的第二个变形体是企业联盟,是在跨国公司基础上的联盟。它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小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之后,其管理就要讲究合作,否则就是都受损失。因此,我们不要把“双赢”的原则、竞争、合作等都套到所有企业的管理之中,那就违背了企业形态的区分。
2.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与市场结合起来。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面向市场还是面向政府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管理就是对政府负责,对主管部门负责,只要主管部门表扬,企业就心满意足。奖旗、奖状可以挂得满屋子,但产品照样卖不出去。这就是我们企业管理制度的差距,形成极大的反差。为什么一些企业是短命的? 虽然推广了不少管理经验,但三年以后就无影无踪,这主要是政府表扬它,但市场不承认它。市场是长期的行为,政府是短期行为,因为政府是论届的,市场是延续的。导致企业管理大量的短期行为,是因为它们没有对市场负责。所以,我们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管理制度,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科技开发管理等,一切都要面向市场。时至今日仍有大量企业面向政府。这个问题涉及体制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调整政府机构。加入WTO以后最大的改革是政府进行改革。我们强调企业改革,忽略政府改革是不行的。
3.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与产权制度建设联系起来。现在我们产权制度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国有股一股独占——国有独资公司。企业改成了国有独资公司之后管理跟不上去,改成了上市公司,管理还是跟不上,为什么?因为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所以产权要多元化或分散化。产权要多元化最主要的方向是要增加经营者持股和必要的职工持股,使公司形成一个利益主体。产权分散化是要减掉国有股的比重。还要解决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问题。我们现在企业管理本身目标不明确,不是一个利益主体,不知为谁而管理。因此产权制度与管理制度紧密联系,而且产权制度是前提。当然,管理是很重要的,管理是永恒的主题,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就是效益,但是,产权问题不解决,管理是没有前提的。它没有动力,不知为谁而管理。
4.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与组织制度相联系。组织和管理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过去把组织作为管理的一个职能,是管理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之一。而现代企业的组织越来越重要,因为有什么样的组织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它们两者的关系是:组织是保证。因为企业管理再好,如果没有组织来保证,这个管理也是不行的。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组织混乱,责任不明确。组织制度现在重要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这与企业形态有关。小企业、大公司、企业集团中的母子公司、跨国公司、企业联盟都要解决组织结构合理化及其相关的管理问题,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第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涉及内外各种人的利益关系。外部四种人有客户、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内部四种人有股东、董事、经理、员工。公司是内外八种人的利益共同体。管理的实质就是协调这内外八种人的利益关系,保持一种利益的平衡,这样企业管理才能稳固下去。侵害任何一种人的利益,企业管理都是不成功的。
二、关于人本管理与和谐企业建设
1.人本管理的含义。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在战略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处理好人本管理与管理制度的关系,并把它看成是建立和谐企业的关键所在。
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有个前提条件,即在解决了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之后来发挥人的作用。如果企业制度不规范,越讲发挥人的作用,管理工作就越混乱。有些企业的制度缺乏连续性,换一个厂长或经理,做法就全变了。所以,以人为本不能局限在就是强调人的重要性,忽略制度是不行的。另外,也不能认为人本管理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本管理的核心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这里讲的人的素质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素质。人本管理要回归到它本来的含义,不是不要以人为本,关键是它的含义是什么?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素质是什么?最重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是诚信。做人要讲诚信,包括诚实、不欺骗、要忠诚老实。但是中国的社会往往是老实人吃亏,守规矩的人吃亏,而搞歪门邪道的人能够占便宜。埋怨没有用,应从自身做起。相信讲诚信的人最终不会吃亏,而那些不讲信誉的人终究要吃大亏。前不久发生的石家庄三鹿奶粉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是敬重。敬重最主要是尊重别人,容忍差异,用比较缓和的方式来解决管理中的争议,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在管理问题上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什么叫管理?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做好工作的过程,不是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
第三是责任。管理要强调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包括领导者。领导者要带头,要强调自控自律,要谨慎可靠。管理不能离开责任。什么叫管理者?管理者就是对别人工作负责的人。
推脱责任的人不是好领导者。管理者不把功劳归自己,把利益归自己,责任归别人,管理工作中通常的这种风气是不行的。
第四是公平。管理要照章办事,不存偏见,不推诿过失,要倾听别人的意见。第五是关怀。包括善良、热情、宽容、助人。
第六是公德。公德强调要参与,要尊重年长的人,要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管理实际上涉及具体的每一个人的举止行为问题,不是讲大道理,不是讲抽象的原则。管理就是行动,管理就是实干,管理就是具体,管理就是细节。
总的来说,管理应讲究对每个人的素质培养,使其自立、自重、自尊、自强、自律。自立,就是要有自主意识,自己动手。自重,就是要强调有自信心,要有确定目标的能力,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自尊,就是要有责任心。自强,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表现能力。自律,就是要讲信誉、信用,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强调个人、要尊重人性、尊重个性。
2.要强调团队精神、企业文化。一个企业中所有的人最高的目标应该是企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这里讲的团队与传统的集体概念,不完全一样。传统的集体概念,是牺牲了个人的利益,为了集体利益又加上“主义”两个字。这里讲的团队恰恰是建立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但是个人利益要服从企业利益,团队利益。那么,这个 团队精神靠什么?靠企业文化。我们现在企业文化有扭曲的地方,最主要的有两个偏向:一是把社会上的一些口号拿来变成企业文化,内容雷同,什么拼搏、奋斗、奉献等一大堆,这样,企业文化就走了样。二是把它庸俗化了,搞点什么文艺活动、表演、比赛,就叫企业文化。这虽然也是企业文化,但只是形式,不是实质。企业文化最实质性的内容是什么?它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具有凝聚力的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企业必须要有企业文化,管理没有企业文化是不行的。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
3.实现人本管理要处理好人和制度的关系。人和制度的关系是:制度要由人来制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了好制度,还是靠人来执行,所以人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个人是具备以下两个要素的人:第一,个人素质要好;第二,要有团队精神。我们不能离开这两个前提来讲人的作用,否则,这个人是扭曲的。
10.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 篇十
文:中大MBA40班 钟嫣霞
坐在中大MBA的课堂上,心里即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能有如此多优秀的教授学者给我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紧张的是,不知道离开学校已经几年的自己,能不能珍惜好每次难得的机会,在6个小时之内不浪费分毫的吸取知识。
在上完丘磐老师的课之后,我完全打消了此前的担心,丘老师清晰的思路,缜密的思维,形象化的教学,让我不由自主的跟随着一次次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期间又不时以幽默风趣的话语帮大家提神,在一天的时间中,最大化的教授给我们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课堂上,丘老师从企业的管理创新与组织变革的起源、演变、发展趋势等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讲解,期间,让我受益最多的,一方面是行为科学对人的管理,如何让员工有归属感,达到自我实现,建立公司的特有的企业文化。另一反面便是有关于企业的层级化管理,企业的组织架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老师从几种不同的架构形式来进行讲解,最后更以中集集团的成功案例来进行分析,当讲到项目促进者组织的特点时,让我立马能对号入座,作为设计类公司公司,每个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时间性,占用资源性,使得在进行每个项目时有一个德高望重的项目经理进行促进管理工作。此外,设计公司和制造业有着极大的不同,越清晰的流程可能更不适合去应对繁多的项目、变化的市场,所以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制定最适合自己公司的流程与组织架构。
11.企业技术创新与财税政策支持研究 篇十一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特点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中,(1)和(2)属于技术创新,(3)和(4)属于市场创新,(5)属于制度创新。而对于技术创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技术创新是使一种设想成为工业或商业的活动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变化;美国小企业管理局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从发明开始,继而开始发明成果,然后向市场推出新型的产品、工艺或服务过程;有专家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综合。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是要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且在整个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自主技术创新的投资决策主体,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依据行业发展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产品未来市场需求变化等,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创新项目和技术,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理性投资,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二是企业而非专门的研究所、大专院校要成为研发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调整和优化企业科技资源配置;三是企业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着手建立有利于企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四是企业要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税费后,有权对其技术创新收益进行自主合理分配和使用,包括留出部分利润用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奖励有关科技人员等。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节约使用、综合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领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已经成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然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因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只有在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集中力量突破一些涉及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战略技术,减少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程度,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逐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2006-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当前,尤其是要适当增加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研发环境的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国际惯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搭建有关产业或企业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着力提高其研发水平;二是支持建设以自主创新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由于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聚集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及以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中介机构,因而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会对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国外自主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维护费用比较高,而且难度相当大,而财政资金给予必要的支持则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自身力量薄弱的弱点,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资助、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科技成果转化、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资助等。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可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基金收益、捐赠以及其他资金。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对现有分散的资金进行整合,并集中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资金多头管理、责任纠缠不清等问题,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投资也积极投资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其中,尽快全面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有利于公平企业税负,提高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充分调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此外,对于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尤其是一些研发费用较多、支出比重较大的企业,考虑允许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对于企业利用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以及由此造成的资产评估净值增加,可以考虑在一定期限内适当减免企业所得税;适当减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对于企业技术人员的专利收入、版权收入以及技术援助收入也要考虑适当减免。
(四)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功能。政府采购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的一种经济活动。政府采购既是政府采购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在支持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建议尽快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认证标准和评价体系,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该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制造企业申报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被列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产品,政府采购要按照优先采购、首先采购、预先订购的原则给予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必要的支持,如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评审中给予适当的加分等,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产业化政策中给予重点的支持。
【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推荐阅读: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10-0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求与格式06-22
技术战略与创新07-23
组织激励与技术创新08-04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心得体会06-13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根08-24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09-27
医疗器械企业,“技术创新,驾驭未来”09-17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06-26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