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学基础知识小结

2024-06-15

静力学基础知识小结(共11篇)

1.静力学基础知识小结 篇一

§约束小结•一.概念•1.自由体、非自由体、主动力(P、F)•••••2.约束:阻碍非自由体运动的一切装置称之3.约束反力:约束给被约束物体的力约束反力的大小:取决于主动力的大小。方向:与被阻碍的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符号:F••二.几种常见的约束1.光滑接触面约束:(1)面接触:(2)线接触:(3)点接触:FNFNFN•一个约束反力,只能是压力,方向沿接触面的公法线(法向反力)用“FN”表示。•2.柔性体约束:柔绳、链条、胶带构成的约束。表示。3.光滑铰链约束一个约束反力,拉力,方向沿柔索中心线。用“F”T•(1)向心轴承(或称径向轴承、普通轴承)•约束反力:作用线⊥轴线并过轴心,正交两分力。FAyA轴承轴FAx(2)圆柱铰链(简称铰链)•约束反力:二个正交的分力,力的作用线与轴线在同一平面上。FyFx轴线 •(3)固定铰链支座(固定铰链)约束反力:二个正交的分力,力的作用线与轴线在同一平面上。FyFx轴线4.其它约束(1)滚动支座(辊轴支座)(可动铰链)•一个约束反力,作用线⊥支承面,方向可指向或离开支承面。FF(2)球铰链:约束反力:三个正交分力FBzFByFBx(3)止推轴承:约束反力:三个正交分力止推轴承FyAFxFz轴 例2已知:主动力F;试画出拱AC、CB的受力图。解:1.取拱CB为分离体2.取拱AC为分离体孔带销钉FCB例3•解:1.取CB为分离体FCxFCyFB•2.取ABD为分离体FB3.取整体为分离体FCxFCyFAxFAxFAyFAy

例4••解:1.取ACD(包括滑轮D)为分离体。FAxFAyFAxFBxFTFByFAyFCxFCyFCxFT•2.取BCE为分离体。3.取整体为分离体。FBxFByFCy

2.静力学基础知识小结 篇二

关键词: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教学方法

力学作为工程领域的基础学科, 它在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举办恰好检验了全国高校基础力学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 因此, 它不仅受到周培源基金会的支持, 而且还受到国家教育部的支持, 由原来的四年一次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 目前已举行了十届, 赛事规模和参赛人数也不断扩大, 从第一届1988年12所高校62人参赛到如今近百所高校数万名学生参加。可见, 该竞赛符合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 是一项大学生喜欢的赛事。随着考试题目实用性、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的提高, 其规模和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作为培养优秀力学人才的目标,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将力学竞赛的奖项列入了招聘时考察的条件。基于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理论性与实用性并存的特点, 引发了对基础力学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用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历届竞赛试题可以发现题目的创新性不断提高, 比如刚刚举办的第十届竞赛中的第三题, 要求考生自己设计贴片方案来测定构件单位长度质量和切向作用力, 如何能根据题意设计出最佳方案, 这对参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基础力学教学手段以灌输为主, 经常都是教师一人讲, 学生坐下听。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 我们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 针对本次课堂讲解的重要理论提出几个相关的工程问题, 让大家分组讨论, 分析问题所在, 归纳事故可能原因, 提出可行的解决手段, 本着“讨论出真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 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进来,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比如在讨论过程中, 每个同学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会得出更加全面的分析方法, 许多创新性的想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迸发的。

二、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历届竞赛试题可以发现题目的实用性也在不断提高, 比如刚刚举办的第十届竞赛中的第一题涉及到货箱的运输。因此建议课堂教学不要一味讲理论, 必须依据“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 即从同学们感兴趣的工程事故引出本次要讲的知识点, 在理论讲解结束后再去分析事故原因及解决方法。比如我们在理论力学里讲到碰撞这一章时, 可以先向同学介绍卫星的对接、汽车的追尾等实际问题, 激发起学生兴趣后引入碰撞理论, 最后说明这些事例都是可以用该理论去分析的。在材料力学中讲弯曲变形这一章时, 可以将吊车梁引入进来, 吊车梁常见的影响正常工作的现象是使吊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较大的振动, 另一方面使得吊车出现下坡和爬坡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吊车梁发生了弯曲变形, 因此在设计时要提高它的弯曲刚度。还有就是为什么出现越来越多的斜拉桥, 用大量的拉索代替桥墩, 减少桥墩的数量,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构件的稳定性考虑的, 使受压构件变为受拉构件, 不会出现压杆失稳。这些工程实例的分析,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清晰认识到基础力学的重要性[2], 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再遇到类似的竞赛题目时也可以更得心应手。

三、注重各相关学科知识点的融合, 寻求最佳解题途径

通过对历届竞赛试题的分析发现有些题目的求解方法不是唯一的, 也有一道题目要综合几门学科进行分析的情况。比如第十届竞赛中的第二题求猴子在装置中某一位置时杆件的平衡位置, 该题既可以用刚体静力学求解, 也可以采用分析静力学的方法。而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及融合性的掌握恰恰是目前大学生欠缺的, 他们在步入大学校园后, 不断在接触新的课程, 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清楚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以及开设课程的先后顺序有何讲究, 就更不要提知识的综合应用了。这对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同学们刚刚接触这门新课程时, 教师就必须让他们清楚所学内容的应用范围, 可解决哪类工程实际问题, 并分析与已经学过的课程的关系, 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如遇到超出该学科研究范围的内容, 一定要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哪门课程所学来进行求解, 务必使学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遇到问题时迸发出不同的解决思路, 或者才会考虑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综合求解。

四、采用科学方法论,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也是接受新事物的基础。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同学们对力学学科产生兴趣, 而近几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题目的趣味性也在增加, 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参加此项赛事。经过不断的研究和验证, 将常用的逻辑方法“归纳与演绎结合”、“分析与综合结合”引入基础力学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摆事实, 后求结论, 这是从个别到一般, 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 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它有两种功能, 一是概括一般情况, 二是推测将来结果, 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假说, 后求证, 这是从一般到个别, 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 逻辑严密, 结论可靠, 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 缺点是缩小了范围, 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 有些问题可采用前者, 有些则采用后者, 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着应用, 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 分别加以研究, 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 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 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在基础力学的教学中, 包括在对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参赛选手作辅导时, 采用上述的科学方法论使学生更便于记忆和理解, 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力学学习的积极性。

五、注重力学基础及综合求解能力的培养

强调力学基础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学习中不仅要熟背理论公式, 而且要加强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进而思考出具有个人特点的理解方式。万丈高楼平地起, 如果根基不扎实, 不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在扎实的力学基础上也要注重综合求解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的练习中, 我们会给同学布置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题目, 在具体安排中要注意实验一定要与理论课紧密配合, 使理论成为实验的指导[3], 实验成为理论的验证和开拓, 并锻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用理论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 培养他们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求解能力。也就是说在基础力学的教学中, 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验方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要单一的认为所有问题都要用理论公式分析。

随着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对高素质力学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 基础力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力学教师必须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希望在广大力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能探索出更好、更适合现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为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输送更强的参赛选手。

参考文献

[1]刘安中, 张速.基于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创新思维培养能力的实践[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4 (2) :71-73.

[2]李道奎, 李东, 黄海兵, 等.以力学竞赛促进基础力学教改的创新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 2011, 33 (3) :80-81.

3.掌握截面法,打好力学坚实基础 篇三

关键词:截面法;隔离体;受力分析;结构类型;杆件类型

前言

结构力学是土建、水利工程类各专业的必修课,主要研究杆系结构在荷载等外因影响作用下的强度和刚度的计算与校核。由于结构复杂、计算繁琐,一直是学生头痛的功课。学生为什么感到结构力学难学呢?笔者在长期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感觉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好静力学计算的基本方法——截面法。这个原因在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班中更显得突出,因此要学好结构力学,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截面法。我们希望该文章能够给学生一点启发与帮助,增强学习结构力学的信心与兴趣。

一、截面法的定义

定义:将指定截面切开取出左边部分(或右边部分)为隔离体,应用隔离体的平衡条件确定截面的内力或反力。定义不难,但是理解却是不容易的,例如用假想平面将截面切开后,为什么截面处会出现力?这似乎是简单又简单的问留,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早已解决的问题,可这正是许多同学在学习中没有学好这一内容,致使在结构力学的学习中成为一个说不清道不明似是而非的问题,追踪源头,是学生对"力"的概念仍旧模糊。什么叫“力”?“力”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见图1,一个房梁搭在墙上为什么可以保持不动,不会掉下来?就是由于墙体的支撑作用,而这作用实质上是力的作用,若不用墙体,而换为某一同学用肩膀去扛,同学一定会感到梁压力的作用,而自己必须使劲才能使梁不动,这充分说明支撑作用就是力的作用,而且由于梁压力的作用,同学不仅是肩膀受到力的作用,而且躯干、腿部均感到力的作用,这说明外力的作用引起物体内部力的作用,这就是内力。当用假想平面把结构与支座切断,则支座对结构的支撑约束作用就用其支撑力代替,就好象用人体代替墙体一样,同理,看图2,从杆件某一指定截面处用假想平面切开,取截面一侧部分为隔离体,在截面处必有另一部分隔离体对该截面的约束作用——内力,这就是截面处出现力的原因。从平衡的观点来讲,取出的隔离体一定要满足平衡条件,在截面处必存在与荷载、反力构成一组平衡力系的内力。

二、截面法中的几个问题

1、隔离体的类型

根据所求问题的不同,隔离体大致可以分下列三种类型:

(1)全部结构 一般在求支座反力时常采用这种隔离体,例如图3所示三铰刚架计算竖向反力 时就以整体为隔离体,根据 的平衡条件得到: ,具体计算时,为方便取隔离体并不去掉支座,而直接在支座处标出反力方向,应用平衡条件计算即可。

(2)部分结构 求解截面内力一般采用这种隔离体,即把欲求内力的截面截开,取截面一侧部分为隔离体。

(3)一个结点 桁架内力计算的结点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在刚架内力计算中,由已知剪力求轴力以及最后内力校核时也常取一个结点为隔离体。

2、杆件的类型

截取隔离体时,根据不同类型的杆件,在杆截面处的内力种类也是不同的。

(1)梁式杆 这是以受弯为主的杆件,象梁、刚架的杆件就是这种类型,其内力包含弯矩、剪力和轴力。

(2)桁式杆 内力只有轴力的杆件,又称二力杆或链杆,桁架在结点荷载作用下,各杆均为桁式杆。

(3)结构计算中还要注意支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支座对应的反力也是不同的,教课书上有详细论述,这里就不赘言了。

三、如何应用截面法

在结构力学中,计算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仍然是以截面法为基础的,例如叠加法作弯矩图,其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求各控制截面的弯矩值,而其计算方法就是截面法。用截面法求解指定截面内力的一般计算步骤是:'

1、用假想平面切开指定截面,取出一侧部分为隔离体。

2、把隔离体上作用的荷载、支座反力以及内力画出,一般末知内力按正向画出。

3、应用平衡条件逐个求出截面内力。一般步骤是:

第1步,同学基本上可以掌握,但个别同学出现的问题是截取隔离体时,并没有完全断开,例如图4所示桁架,应用截面法求解a杆轴力 ,正确方法是:先作截面I一I切断a、b、c三杆,取截面左边部分为隔离体,以C点为矩心,由 即可求出 。而出现的错误做法是只切断了a杆,就想当然应用I一I左边部分,由 得出 的错误解答。其根本原因就是对隔离体的概念比较模糊。所谓隔离体,意在隔离,即与周围物体联系完全断开,"藕断丝连"是不行的,不完全断开,实质上还是整体,但是由于 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应用平衡条件是无法解出的。也许会有同学问:“取隔离体不能藕断丝连,为什么在力法解超静定桁架截断多余杆件时,强调只切断轴向联系,而其余两个联系依然存在?”这又是一个模糊概念。力法中截断杆件,是指去掉多余约束,而代以多余未知力,使超静定结构转化为静定结构,并不是取隔离体,这点一定要分清。

第2步,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多了,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取隔离体时遗漏了力。

①遗漏内力

同学在计算截面内力时,常常出现的一种错误就是不能正确区分两类不同的杆件。举例,见图5所示组合结构,假定反力 、 已求出,现在计算各杆内力,有些同学应用结点法,把A点取为隔离体,在标出各杆端内力时,忽略了AE杆的类型,错误地看成轴力杆,把剪力 遗漏,应用平衡条件很方便地求出轴刀 、 ,结果不言而喻是错误的。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这些同学对桁式杆的概念比较模糊,他们只看到AE杆两端的铰A、E,忽视了中间的铰F,误把AE杆看成桁式杆。另外有些同学也知道AE杆是梁式杆,但解题时粗心大意,忘记标出剪力,导致错误结果。

②遗漏反力

各类结构中滚轴支座、铰支座比较多见,同学们通过大量解题,对这两种支座反力比较熟悉,但有时由于粗心大意也容易遗漏反力,例如在三铰刚架计算中就容易忽略水平反力。而对固定支座、定向支座,同学们常常犯的错误是把反力矩漏掉。举例,见图6,绘结构弯矩图,一般方法是从自由端开始顺次求出各杆端弯矩,然后作M图。但是也有同学先求支座反力: , 。却忽视了反力矩 ,于是截取AB段为隔离体进行计算时,得出 、 都等于零的错误结论。再举一典型例子:有一同学求图7所示悬臂刚架固定支座竖向反力 时,他以C为矩心,由 ,得:

,计算 (↓),

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原因是把A支座的水平反力 及反力矩 漏掉了。这位同学所选取的隔离体计算也是不简便的,实际上对整体取竖向投影平衡方程 ,就很方便地求得

③遗漏荷载

同学在截取隔离体时,遗漏某些荷载是常出现的毛病,举例,见图8,三铰刚架 、 图已作出,作轴力图时,求 需要截取结点D为隔离体,许多同学取图9(a)图隔离体,由 解得 ,是拉力,从方法上讲是正确的,但是漏画了水平荷载F,由于这小小的疏忽,使得前功尽弃。正确隔离体见图9(b),根据平衡条件得到 , 是压力。另外在荷载个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同学截取隔离体时常常粗心大意、丢三落四,总是漏画某几个荷载,例如桁架的内力计算。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细心,养成先核对再计算的好习惯。

上面论述了截面内力的计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刚架截面弯矩的计算。主要表现如下:

1、不会计算刚架截面弯矩,这个问题在少数民族班和大专班表现比较突出,其根本原因是:①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理论力学中的静力平衡内容和材料力学中的梁弯曲内容没有掌握好。因此对结构力学中比较复杂的结构内力计算就感到束手无策非常困难。对这类问题没有其它解决方法,只有老老实实坐下来认真补课才行。②有些同学思路不开阔,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材料力学单跨静定梁的内力计算中所截取的隔离体均是单根杆件,同学在计算截面弯矩肘,外力对截面形心的距离比较直观,因此外力矩的计算比较简单。但在结构力学中,对刚架的内力计算中所截取的隔离体不是一维空间的单根杆件,而是扩展到二维空间的多根杆件体系,相应外力对截面形心之矩的分布就比较复杂。因此这些同学在计算时就感到比较吃力。原因就是隔离体扩展到平面的若干杆件,不再是一条线上的单根杆件,计算截面弯矩时,这些同学不清楚外力对截面形心的力臂如何取,甚至个别同学不清楚外力对相隔几个杆件的截面弯矩会有影响。这就需要多举例题,加强练习,例如图11所示刚架的隔离体,欲计算截面弯矩 ,应用力沿作用线移动不影响力的作用的原理,把各个外力的作用线画出,则它们对截面形心的力臂的大小就很明确了,比如力 对截面形心的力臂显然等于 ,关系摘清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导游文化基础知识培训小结 篇四

培训内容:

1.旅游要素 2.导游实战经验

3.导游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吃住行游娱购是每次旅游都要碰到的六个要素,导游在带团过程中让游客第一时间了解六要素的注意事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那么,导游如何向游客说明这六个要素呢?

一. 吃:因为游客来自于不同的区域和民族,如有特殊要求请提前通知导游,如回民或素食者等等;在吃的方面还会告诉游客,他们的餐标,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尽量保证大家吃饱,不能保证大家吃好。提前给大伙打个预防针。

二. 住:进房后告知客人先按清单检查房间物品是否有缺失、破损,如有请及时通知服务员;房间物品要看清是否有偿使用。提醒客人记住同行朋友、领队和导游的房间号,以便联络。离开酒店外出时,请带上酒店名片,以备迷路时使用。

三. 行:乘座旅游大巴,提醒客人坐稳扶好,勿随意走动,防止紧急刹车出现意外,更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坐飞机前,要提醒客人携带有效身份证,核对名单,如果身份证有问题的,应提前到当地的户口管理机构开相关证明,防止发生旅客不能登机事故。即将抵达下一站时,提醒游客整理好个人的随身物品,不要有任何遗漏。四. 游:安全第一,配合导游工作,整个游程必须紧跟团队,不要离队;旅游途中如需单独离队,请征询领队和导游的同意,签写自愿离团书面协议责任自负,并请注意在外安全。遵守当地风俗习惯、遵守观光区、餐厅、酒店、游乐设施等各种场所的注意事项。贵重物品随身带好如相机、手机、手表、现金等。

五. 购:最好不要购买景点附近小摊小贩的物品,以免上当受骗,买时必须看清生产日期;买了东西不要忘记索取发票。

六. 娱:晚餐后如要外出,请带好饭店的名片和房卡,自由活动时间自行外出,尤其是夜间,请告知领队和团友,切勿一人出行,最好三人以上结伴外出,并注意安全。在导游服务中小事是最重要的事,小事是最漂亮的事,小事做不好,麻烦就不少,旅游业中无小事。100-1=0就是这个意思。质量是符和服务规范、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程度、是价格与价质的等量公平交换要做到物有所值,质量是注意每一个工作细节,持之以恒的注意,只注重打扮自己的人是没有心思照顾好游客的。提高我们的服务要做到以下几点:

1勤动口—不耻上问、不耻下问2勤动腿—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3勤动手—多翻资料查找问题4勤动眼—要多看多观察,解游客所需 5勤动脑—要综合所学知识,讲解达到一定效果。

作为一个导游自己永远都不要感到满足,要不断的更新学习,补充知识。发挥自己的优点做到更好。

旅游意外事故偶有发生,导游人员应该如何来处理这些事故呢?

1.交通事故处理: 导游人员应该具有安全意识和必要的交通常识,发生交通事故出现伤亡时,导游人员应立即组织现场人员迅速抢救受伤的游客,特别是抢救重伤员。如不能就地抢救,应立即讲伤员送往离出事地点最近的医院救治。保护现场,立即报案,迅速向旅行社报告,做好旅游团其他人员的安抚工作

2.治安事故处理

旅行社应印发安全提示卡片,提醒旅游者;导游人员要始终与旅游者在一起,主意观察周围环境,经常清点旅游者人数。发生治安事故,导游人员应保护旅游者人身及财产安全,立即报警,准备好必要的材料,协助领导做好善后工作

3.火灾事故处理

导游人员应提醒旅游者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不乱扔烟头和火种:入住饭店后,导游应尽快熟悉饭店楼层的安全出口、安全楼梯的位置以及安全逃生的路线,发生火灾导游人员应该立即报警,迅速通知领导和全体旅游者,引导自救,配合饭店工作人员的指挥安全疏散旅游者

4.食物中毒

应该设法催吐并让食物中毒者多喝水一加速排泄,缓解毒性。立即将患者送至医院抢救,开具诊断证明,迅速报告旅行社并追究供餐单位的责任

5.工程力学基础课件 篇五

工程力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力学包括静力学,动力学,运动学三部分,静力学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规律,静力学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物体的受力分析;

2.力系的等效.与简化;

3.力系的平衡问题。

第1讲§ 1 - 1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2静力学公理

【目的与要求】、使学生对静力学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并掌握静力学公理及应用范围。

2、会利用静力学静力学公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力、刚体、平衡等概念;

2、正确理解静力学公理。

一、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力和力系的概念

一)力的概念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举例理解相互作用)

2)力的效应:

○ 1外效应(运动效应):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举例)

○ 2内效应(变形效应):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举例)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是定位矢量

4)力的表示:

○ 1图示

○2符号:字母+箭头 如:F??

二)力系的概念

1)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组力。(举例)

2)力系的分类

○ 1按力的的作用线现在空间分布的形式:

A汇交力系 b平行力系 c一般力系

○ 2按力的的作用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A平面力系

B 空间力系

3)等效力系与合力

A等效力系 ——两个不同力系,对同一物体产生相同的外效应,则称之

B合力——若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则这个力称为合力

2.刚体的概念: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其大小和形状不发生变化。

2)理解:刚体为一力学模型。

3.平衡的概念:

1)平衡——物体相对惯性参考系(如地面)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力系——作用在刚体上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力系。

3平衡条件——平衡力系应满足的条件。

二、静力学公里

公理1 二力平衡公里

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使刚体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力构件: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物体。

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厡力系对刚体的作用。

推理1 力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意一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线.

公理3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等值、反向、共线,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公理4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如图所示F1+ F2= FR

推理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 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平衡时3F必与12F共线则三力必汇交O 点,且共面.

【小结】: 本节重点介绍了力的概念、四个公理和二个推论;二力构件与三力构件,应掌握其判断方法;注意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区别。

【作业】思考题 1-

6.知识产权知识点小结(定稿) 篇六

商业秘密的五个特征有哪些? 秘密性(不为公众所知悉)、新颖性(创造性)、价值性、实用性、采取保密措施。

什么是国家秘密? 所谓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

商业秘密自我保护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避免在发表论文和著作的过程中外泄商业秘密; ⑵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⑶与有关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

⑷在商业秘密实施许可中特别要重视商业秘密的保密; ⑸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

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的区别有哪些?(1)权利主体不同:国家秘密的权利主体是国家,归国家所有,只有国家,才能决定它的使用和处置;商业秘密的权利主体是某一技术、信息的发明人或持有人,归某一权利人所有。任何合法取得和独立开发商业秘密的人都可以成为商业秘密的权利主体;(2)确定程序不同:国家秘密事项的确定有严格的法定程序,要依法确定密级;商业秘密在法律上没有规定确定程序,商业秘密的确定视权利人的意见而定,只要权利人有保密的意图并且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商业秘密即受法律保护;

(3)转让条件不同:国家秘密具有不可转让或限制转让性,商业秘密则可进

入市场自由转让;

(4)对主管部门的要求不同:国家秘密由国家秘密载体的产生和使用单位依法管理,国家保密工作部门依法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商业秘密没有具体主管部门,而由商业秘密权利人自行管理。

(5)保密措施不同:国家秘密反映国家意志,具有强制力,要求任何有权接触、使用国家秘密的人必须承担保密义务;商业秘密则不同,权利人可根据需要进行保护或自愿公开。

(6)泄密危害的对象不同:国家秘密一旦泄露;损害的是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商业秘密泄露;损害的是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以及市场秩序。(7)法律责任不同:国家秘密一旦泄露,除应承担行政责任外,构成犯罪的还应承担刑事责任;商业秘密一旦被侵害并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要分别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 专利

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知识产权法指因调整知识产权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产生社会

关系法律规范总称。

知识产权法综合性和技术性特征十分明显,知识产权法既有私法规范,也有公法规范;既有实体法规范,也有程序法规范。从法律部门归属上讲,知识产权法仍属于民法民法特别法。

《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67年7月14日签订).《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1993年12月15日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公布)民法基本原则、制度和法律规范大多适用于知识产权,并且知识产权法公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都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私权服务不占主导地位。

发明不同于发现,是利用自然规律所为的技术构思中具有一定高度的创造。

专利法保护的发明所具有的特征:

发明是发明人运用自然规律而提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技术方案,发明具有专利性。

发明的种类:

①产品发明:物品发明(制成品及用品)、物质发明(化合物、饮食品、药品等)、材料发明(合金、玻璃、陶瓷、水泥等)

如一项制品完全处于自然状况下,未经过人们的创制加工就存在,则不属于我国法定的可以取得发明专利的制品。②方法发明

是指把一个对象或者某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对象或者物质所利用的手段,以使它们在质量上产生新改变或者成为另一种物质或者物品。也就是指系统地作用于一个物品或者物质,使之发生新的质变成为另一种物品或者物质的发明。

这种方法发明可以是机械方法发明,如能量传递方法的发明;可以是化学方法发明,如通过分子内部的转化获得新物质的方法发明;可以是生物方法发明,如培养微生物方法的发明,还可以是其他方法的发明,如操作方法、通讯方法、测试与计量方法,等等。

制造产品的方法,可以是制造的全过程,也可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过程。产品的新用途可以归入产品发明,也可以归入方法发明。方法的新用途,则归入方法发明。

软件专利,是指通过申请专利对软件的设计思想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而非

对软件本身进行的保护。

对软件本身的保护由《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结合来实现。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是技术方案。

专利权的归属

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

权人。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

职务发明分为两种情况:

①执行单位的职务:a本职工作;b单位交付的任务 c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一年内作出的与原单位有关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

②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不向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由合同约定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属,未约定的属于单位。

属于职务发明的情况有:

(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三)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注:“本单位”包括临时工作单位;

“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A 消极条件:

①违反法律不授予专利权;②违反社会公德不授予专利权;③妨害公共利益不授予专利权;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⑤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

B 积极条件:

必须同时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条件。①新颖性:

发明和实用新型新颖性:不属于现有技术(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再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公开即属于现有技术,丧失新颖性);空间标准,国内外;时间标准,申请日以前。

外观设计的新颖性:空间标准,国内外;时间标准,申请日以前;不属于现有设计(应当与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并且不相近似); ②创造性:

发明专利的创造性:申请日以前没有的技术,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显著的进步;

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性:申请日以前没有的技术,有实质性特点、进步; ③实用性: 能够在工农业及其他行业的生产中批量制造或能够在产业上或生活中应用,并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条件

(一)新颖性

外观设计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产品,因而“不相同”不仅指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组合外观设计本身不相同,而且指采用设计方案的产品也不相同。“不相近似”要求申请专利的外观设计不能是对现有外观设计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组合的简单模仿或微小改变。

相近似的外观设计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形状、图案、色彩近似,产品相同;形状、图案、色彩相同,产品近似;形状、图案、色彩近似,产品也近似。(二)实用性

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必须适于工业应用。这要求外观设计本身以及作为载体的产品能够以工业的方法重复再现,即能够在工业上批量生产。(三)富有美感

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必须富有美感。美感是指该外观设计从视觉感知上的愉悦感受,与产品功能是否先进没有必然联系。富有美感的外观设计在扩大产品销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这里的在先权利包括了商标权、著作权、企业名称权、肖像权、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使用权等。“在先取得”是指在外观设计的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取得。

属于公开的情形:公开发表、公开使用、以其他方式(口头、展览、会议)进行公开。

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况:科学发现(牛顿三大定律);智力活动的规则

和方法(软件、算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除设备、仪器);动植物的品种(除方法);用原子核变化方法获得的物质;对于面印刷品的因素、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志作用的设计。

专利申请文件:

发明和实用新型申请文件: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请求书、图片和照片、简要说明。

专利申请的审查制度: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初步审查合格---授权决定---颁发证书---登记—公告 初步审查不合格---补正---驳回---复审---诉讼 发明 初步审查合格---进入公开程序(应申请人的要求,启动实质审查程序)初步审查不合格---陈诉意见---驳回---复审---诉讼

专利权的内容:

专利权是一种私有财产权(私权)

实施权:制造权、使用权、销售权、进口权; 禁止权:

许可权:应当与专利权人订立实施许可合同、约定地区、时间和实施方式、付专利使用费、被许可人无权允许合同规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实施该专利权。(实施方式:独占实施许可、独家实施许可、普通实施许可)

转让权:权利主体转移、书面合同、须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公告之日起生效、中国专利权人向外国人专让专利权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专利权的限制:

种类:阻碍实施行为、垄断行为、公共利益、公共健康、依赖专利、先用权:

条件:申请日之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的;已经做好制造使用的必要设备;

权利: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权利佣金(权利穷竭)合法制造销售后;

临时过境的外国交通工具上使用;科学研究和试验。

专利纠纷的解决方式:调解、行政调处、仲裁(专利许可、转让合同纠纷)、诉讼。

专利权人的义务:

缴纳专利年费;职务发明权利人给发明人设计人一奖二酬

获得专利权的目的:

垄断相关市场、为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设置障碍、防止竞争对手绕过自身专利、增加与竞争对手谈判的筹码、通过运营活动丰厚利润。

三 关于专利的主要区别

专利申请人与发明人、设计人的区别:

专利申请人是依法定或者合同约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发明人、设计人是直接参与者,并且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和创造性有贡献的自然人。发明人、设计人不一定是专利申请人。

发明人、设计人有在专利申请文件中署名的权利,职务发明可获得单位奖励和报酬的权利。

实用新型与发明的区别:

保护对象不同:方法、产品;

保护范围不同:实用新型必须具有三维的形状结构; 创造性要求不同:实用新型的创造性低于发明; 审批程序不同:实用新型不进行实质审查;

保护期限不同:发明20年,实用新型10年,自申请日起算。

外观设计与发明的区别:

保护对象不同;非技术方案; 三性要求不同;审批程序不同;

保护期限不同;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的区别: 保护对象不同:(产品结构、产品外形设计)、非技术方案、新颖性、创造性的标准不同。

商业秘密与专利保护的不同:

①构成要件:专利要求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商业秘密要求秘密性、价值型、保密性;

②保护对象:专利仅保护技术方案,不保护商业秘密的经营信息;

③保护方式:专利保密状态申请,公开状态保护,商业秘密尽在秘密状态下保护;

④取得程序:专利权须国家授权,商业秘密权由权利人自动取得;

⑤保护期限:专利权有期限,商业秘密无;专有程度:专利权独占性,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实施,商业秘密不排斥反向工程获得;

⑥稳定程度:专利权有效期限内法律状态稳定,商业秘密随着秘密公开权利丧失;

⑦保护成本:申请和维护专利权要缴纳相关费用,商业秘密需要支付保密所需的费用。

四 著作权

1、著作权的客体

——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

——受保护的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或原创性 ——必须属于文学、艺术和和科学领域的作品 ——必须以法律允许的客观形式表现出来 ——必须固定于某种有形物上,可复制使用

2、科技作品著作权的客体

——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3、科技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职务作品:利用法人或其他组织物质条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法律责任

——作者仅享有署名权,其他人身权和所有的财产权属于法人或其他组织 ——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奖励

——判断标准:雇佣关系;工作任务

4、著作人身权 4.1、发表权

——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以及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通过哪些表现形式公之于众的权利

——发表权是一次性权利(权利穷竭)

——是唯一有保护期限的人身权。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发表,作者死亡后50年,其发表权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行使,没有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 ——常常受第三人权利的制约(肖像权,隐私权)4.2、署名权

——在作品上标示姓名的权利 ——是否署名的权利

——署何名,真名、假名、笔名、艺名 4.3、修改权

——作者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4.4、保护作品完整权

——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仅限于作品的内容的完整。是修改权的眼神,不受时间限制

5、著作财产权 5.1、特征

——以创作作品为前提

——受到地域、时间和权利行使的限制 ——可转让、继承或放弃 ——案例:欧仁.鲍狄埃是国际歌的词作者,其外孙女拥有其版权„„ 5.2、内容

——包括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复制权,指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分,中国式侠义复制(平面-平面)。例外,建筑作品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他人建筑设计图施工建造(平面-立体)——发行权,指以出售或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原件或复印件的权利。发行与复制时相联的,通常构成出版。有权确定发行方式、范围、选择发行者

——出租权,指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租赁经营者除经营权外还应获得出租权

——展览权,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复印件的权利。许可他人展览未发表作品时,推定同时获得发表权。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随原件物权的转移而转移。若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内容涉及第三人的肖像或隐私,须经第三人同意

——表演权,公开表演作品,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表演者权是表演者因表演作品而享有的权利,是著作权的派生权利

——放映权,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权利

——广播权,以无线、有线方式公开广播或传播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包括:无线广播权、有线广播权、使用扩音器等技术设备广播作品的权利 ——信息网络传播权,2006年5月10日公布2006年7月1日实施,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进行下列行为①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但由于及时上的原因无法避免删除或改变的除外②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6、计算机软件的法律概念 ——狭义:计算机程序

——广义:计算机软件含计算机程序及文档

——程序: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系列或符号化语句序列,含源程序和目标程序

——文档,指用自然语言或形式化语言所编写的文字资料或图表,如程序设计内容、开发记录、测试结果、用户手册等 ——计算机软件含有的要素:编码、结构、界面(含软件界面和使用者界面)、功能(由程序指示计算机完成的方法)

——计算机软件包括“表述”与“技术方案”由编码构成的表达形式;由编码、结构、几面构成具有一定技术功能的方法或设备

7、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计算机软件的编码和文本“表述”形式,可以成为著作权的客体,受中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计算机软件的编码、结构和界面方法所产生的技术功能,或由此产生的装置,可以成为专利权客体,受中国专利法保护

——计算机软件的编程创意和技巧以商业秘密的方式保护

——计算机软件的界面的显著性,可以成为受中国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8、著作权的取得 ——自动取得

——中国作者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

——2002.1.1实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已固定在有形载体 ——软件著作权属于开发者

——如无相反证明开发者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9、软件著作权的人身权

——软件开发者的发表权(是否公之于众)、署名权(表明身份)、修改权(增补、删节或改变指令、语句顺序)与著作权的人身权大体相同,修改权的表述体现了软件的特殊性

——中国著作权法规定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四项人参权利永远属于作者,软件条例14条规定软件著作权保护期,并没有明确软件人身权期限

10、软件著作权的财产权

——中国软件条例规定属于软件开发者,而非完成软件的作者

——软件著作权人不享有作品著作权人的所有财产权,条例规定仅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翻译权,而改变、汇编、表演、展览某以软件时,则无法保护

11、软件著作权的归属

——合作开发软件著作权归属由合同约定

——无约定或不明确,可分割的软件分别享有版权,不可分割的软件共同享有版权,协商行使版权收益分配,不可阻止合作者

——委托开发软件版权归属,书面约定,未约定者归完成方

——指令开发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合同或项目书约定版权,未约定归完成方

12、职务开发软件

——仅指自然人任职期间,不含法人或其他组织完成的软件开发 ——自然人在单位期间完成的软件开发任务 ——本职工作指定开发目标所开发的软件 ——本职工作所预见的结果或自然结果 ——使用单位资金、专用设备、未公开的信息开发的软件并由单位承担法律责任

——著作权归法人或其他组织,奖励自然人

13、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局限性

——专利法保护的对象必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获得专利权的计算机软件必须是技术方案 ——计算机软件专利权保护期限短(20年)

——计算机软件专利权维护的成本高(申请费、维持费、年费)

14、著作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优点 ——软件著作权自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 ——软件著作权没有新颖性、创造性要求 ——软件著作权保护范围广(程序与文档)——软件著作权保护期限长(50年)

——维持软件著作权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15、著作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局限性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具备:可复制性、独创性 ——可见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可以是雷同作品

——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创作者的“表述”(expressio)——著作权法不保护其作品所表述的“思想”(idea)

16、著作权的限制

16.1、合理使用科技作品的条件 ——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 ——不需要权利人的许可

——不需要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必须尊重著作权人的人身权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使用形式

7.在体验过程中系统地把握力学知识 篇七

一、体验力的概念及要素

1.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的提出要从实践开始.学生要先体验力的存在, 然后理解力的概念.比如, 做一组体验“弹力”对照实验:学生自身向另一个物体发力.一接触, 一不接触.让学生们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作用就没有力的存在.

2.力的三要素.

在知道力的概念后, 就要体会力本身具有的特征——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们对比三组不同的实验.分别就力的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与作用点不同展开研究.过程中教学“控制变量法”.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力, 作用在哪儿, 哪儿就有形变;力的方向与大小, 也影响着形变的方向与程度的大小或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这里要提醒学生利用“转化法”理解力的三要素.

二、体验力的效果

让学生们体验弹力的作用效果.此过程中, 学生能理解力的作用有两个效果:物体发生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所用的语言描述是生活化的, 这需要教师重点强调:运动状态就是指速度.让学生体验速度的改变, 是指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的改变.

三、体会力的分类

初中物理关于力的分类就是从力的产生开始的.力的产生是因为地球吸引———重力;力能恢复形变———弹力;力能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摩擦力.建议直接告之有这三种力, 然后让学生逐个实验体会.从力的产生原因上去体会三种力的概念区别.从力的大小与方向上判断影响三种力的因素.

重力, 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质量越大, 重力越大———G=mg.

弹力, 因为形变而要求恢复原状的力———这个概念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在弹力中, 着重强调三个———拉力、压力与浮力.举拉力时, 提到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胡克定理:F=kx, 介绍k代表不同的弹簧.拉力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系;提到压力是为了说明力的问题, 强调拉与压的本质都是形变.浮力, 说明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其中的物体的压力的综合表现.体会浮力的方向与大小F浮=ρ液gV排, 理解之后, 学生才更易记忆这个公式.

摩擦力的方向上, 强调相对运动与相对运动趋势.大小上, 建议分析出摩擦力公式:F=μN.

学生通过以上公式很容易记得是谁影响了它们的大小.而没有公式, 学生们掌握这三个力要差得多.

四、感知物理概念与规律

理解下面的概念与规律从力的效果开始.

1.理解压强.

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形变的程度就是指压强.学生复习时, 教师先不说压强, 让学生分析影响形变的因素: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 然后启发学生说出压强公式P=F/S.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由固体间压强公式推理得出:P=ρ液gh深.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另一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强调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是指物体的速度.从两个方面说, 一方面, 力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另一方面是, 没有力, 物体的速度就不改变.进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写牛顿第一定律时, 我建议还是用一个公式:F=0, υ为定值.理解为:物体不受外力时, 物体的速度不变化;物体受到外力时,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F≠0, υ变化.

通过这个公式, 强调: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2) 物体受平衡力时, 合外力F=0, 物体可能发生形变, 但运动状态不改变.

(1) 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仍然能不改变运动状态, 即速度不变.这两个力相互“抵消”, 那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在一条直线上,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2) 杠杆与滑轮.

应该说这是“三力平衡”.杠杆是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支点受力、动力与阻力.但是, 因为杠杆的定义是可以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更多情况下说它是“轻质硬棒”, 即不考虑它的质量, 就有了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定滑轮:相当于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支点在外边的不等臂杠杆.

3.理解力学、功与功率.

力学功的概念: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W=FS.学习它, 其实就是学习力F的方面与S的方向一致性.这在高中会重点学习, 但又会遇到习题: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情况.教师为了让学生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给学生说点儿“投影”知识也是必要的.

功率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P=W/t.物体运动快慢与速度有关, 启发学生写出P=Fv.

4.理解机械效率.

8.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生活化教学探微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 力学知识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5-01

一、对高中物理力学知识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不少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物理教材当作练习册,强迫学生做海量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学生处于这样僵化的学习模式中,非但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反而使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缺乏,还会不断打击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善于观察生活,找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把教材中生硬的文字转换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和积极性。

纵观我们身边的物理教学,学生往往不太留意观察生活当中存在的物理现象,不能很好地实现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难以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来对周围的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力学知识体系作为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对于完善高中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影响深远。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革新陈旧的教学观念,从高中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创设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对力学等物理知识的学习欲望,达到利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对高中物理力学知识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路

(一)利用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唯有使学生深刻了解到物理知识是如何用于现实生活的,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物理学习中,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力学知识时,应设法创设出科学合理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蕴含着无穷的趣味。

例如,在讲述生活中安全用电的知识时,不妨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当我们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候,把手放到洗衣机里头,可能会出现麻痹的感觉;当我们用电饭锅煮饭的时候,用铁勺触碰电饭锅,手部偶尔也会出现类似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正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的,学生对此普遍比较熟悉,他们很快就会对这些问题产生好奇心理。这时,教师就此设置问题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想到“电器经过长时间的受潮导致出现漏电现象,手部之所以产生麻痹感,原因是电器的接地线没有设置好,一旦用手触碰到电器,人的身体就充当了电器的接地线”。学生完整回答问题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表现好的同学一定的口头表扬,这样会激发其他学生继续思考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抓住这个契机,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最后,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出一些防止漏电威胁人身安全的方法,并教导他们把这些有用的方法使用到日常生活当中,避免发生事故。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力学相关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开动脑筋的好习惯。

(三)将生活事例引入新课

讲授“气体的性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发现生活中一些食物在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体积却发生巨大变化的案例。在教师的积极动员与学生的不懈发现之后,学生举出了许多事例,譬如儿时我们喜欢吃的爆米花,它们的体积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譬如蛋糕、馒头等食品,它们在经过特殊处理后,在原来的粮食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体积发生了较大的增大,改善了口感,扩大了体积等,所有这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前置与保障。还有,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除去教材上安排的演示实验外,我还援引了曾看到的一则笑话,说公交车上人满为患,乘客心情烦躁,偏偏此刻司机来了一个击急刹车,让一个小伙子顺势撞上了一个姑娘,姑娘没好气地骂一句:“德行!”小伙子灵机一动:“惯性!”这一笑话不仅形象地解释了惯性的表现,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很有好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努力寻找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可谓一举多得,效果颇佳。紧接着,教师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安排了诸如“蹦琉璃珠”等生活中的小游戏,让学生对物体惯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地处理了教材的重点难点。

(四)引导学生利用力学知识探索生活问题

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挖掘一些日常生活中熟知的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物理力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时,可以拿司空见惯的自行车作为例子,让学生探讨自行车的哪些部分运用到了摩擦力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自行车的外胎周围是一些凹凹凸凸的花纹,这样設计的目的是增大自行车和地面之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加摩擦力,防止自行车打滑。有的学生认为,当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用的橡胶垫和车圈之间的摩擦力会限制车轮转动,手部施加的压力越大,橡胶垫对车圈所产生的压力就会越大,车轮转得就会越慢。当橡胶垫和车圈之间不再出现相对滑动,车轮和地面之间的滚动摩擦就变成了滑动摩擦,阻碍自行车进一步向前运动,最终停下来。还有的学生想到了钢珠在自行车轴承、车把转动处等重要部位发挥的作用,认为钢珠把滑动摩擦变成了滚动摩擦,对其添加润滑油可以让接触面产生相对分离的状态,从而大为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学生们这样的探究过程使笔者非常惊讶,笔者深刻意识到,引导学生利用力学知识探索生活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小结

9.旅游知识培训小结 篇九

2011年11月11日,在管委会领导多方联系、办公室精心组织和配合下,野三坡管委会旅游知识业务培训班正式开班,经过短短几天的培训,使我们在当今旅游市场形势、旅游管理经验及旅游产品开发等几方面有较大收获,现将此次的培训感受总结如下:

一、领导精心安排培训内容

旅游知识业务培训时间为11月11日至14日,为期4天。培训范围:管委会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各景区管理处、公司中层干部,培训人数为100人以上。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和领导工作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分别由廊坊师范大学孔永生教授、石家庄市旅游局副局长省内知名旅游专家黄健先生、河北大学旅游系主任王玉成教授、保定市旅游局执法大队严明星大队长就《旅游业发展方向与归宿》、《新世纪旅游营销的锐变升级》、《大众旅游的新趋势》、《旅游本质的再认识》、《旅游发展的符合牌》、《旅游安全事故风险防范》《三十年来旅游呈现的特点》《乡村旅游》《旅游执法》等课题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与解析。

二、学习氛围浓厚

面对当今旅游形势和当前工作,大家强烈意识到了“不进则退、不上则下”的工作压力,此次培训为大家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及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空间,为今后更好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三、学习收获

(一)普学新知,短短4天时间,先后学习到了旅游产业发展归宿和新时期旅游特征、旅游营销、旅游执法等方面专题知识,学到了许多在平时工作岗位上了解不到的新知识和心理念,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素养,完善了知识结构,也找到了差距与不足,为做好今后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认识。

通过培训,大家对旅游事业光辉前景信心百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5A旅游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起到了一定作用,加深了对县委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认识,更新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明确旅游文化产业如何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增强了决心和信心。

(三)增强创新能力。

在培训学习中,授课的专家、教授、学者既有前沿的理论又能联系实际,既讲课、又列举实际案例,启发学员动脑,思考问题,气氛活跃,引起了大家共鸣,让学员们感受到视野宽广,知识丰富,为做好今后本职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妥善处理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培养了学员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理性分析问题和敏锐洞察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树立新形象。

在培训学习中,学员们时刻树立“人人都是三坡形象,处处展示三坡风貌”的理念,自觉置身于组织之中,严于律己,遵守培训班 的课堂纪律,树立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尊重老师,注重言行举止、仪容仪表,以求真务实的学风、谦虚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和肯定,充分展示了三坡景区干部职工的良好形象。

(五)多措并举全面做好旅游执法工作

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到执法工作从接受投诉到受理,及调查、调解、结案等各个环节,严格按规定程序办案和依法办案的原则。为今后实际工作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办案能力。

10.基础分部验收小结 篇十

地基基础 分部验收报告

上 海 富 恒 建 设 工 程 限 公 司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上海星可高纯溶剂有限公司高纯溶剂项目 工程地址:上海化学工业区F4-4A一期 建设单位:上海星可高纯溶剂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寰球石油化学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上海协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富恒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土建总包)

上海蓝江建筑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桩基分包)质监单位:上海市化学工业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本工程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园区内,工程地址位于F4-4A地块,建筑面积为9531.01平方米,计划工期为9个月,本次新建单体20个,主要单体如下:生产一车间、灌装车间、车间控制房、给水联合泵房、罐区与装卸站、装车站、动力维修车间及材料包装库、食堂、门卫、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综合楼、地磅、消防废水池、消防贮罐、循环水池、变配电房等单体,其中有桩基工程的单体有灌装车间、罐区与装卸站、综合楼、生产一车间、消防水罐、消防废水池六个单体。

本次地基基础分部验收为桩基工程和基础工程。

二、桩基础工程

桩基工程由上海蓝江建筑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施工,采用YZY-350压桩机一台,静压法沉桩施工,2012年3月9日开工至4月3日完工,历时26天,共压桩501根,其中管桩为421根,方桩为80根。

灌装车间采用Φ400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共计66根桩,±0.000相当于绝

对标高吴淞口高程4.350米,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500KN,试桩2根,桩长21米(两节),桩顶标高为-0.700米,桩选用PHC-400-AB-95-

10、11,工程桩64根,桩长20米,桩顶标高为-1.700米,桩选用PHC-400-AB-95-10,10。压桩最大压载力<1500KN。

生产一车间采用Φ400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共计139根桩,±0.000相当于于绝对标高吴淞口高程4.150米,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500KN,试桩3根,桩长21米(两节),桩顶标高为-0.400米,桩选用PHC-400-AB-95-

10、11,共程桩136根,桩长20米,桩顶标高为-1.400米,桩选用PHC-400-AB-95-10,10。压桩最大压载力<1500KN。

综合楼采用Φ400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共计54根桩,±0.000相当于于绝对标高吴淞口高程4.600米,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500KN,试桩2根,桩长21米(两节),桩顶标高为-0.700米,桩选用PHC-400-AB-95-

10、11,工程桩52根,桩长20米,桩顶标高为-1.700米,桩选用PHC-400-AB-95-10,10。压桩最大压载力<1500KN。

罐区与装卸站采用Φ400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共计39根桩,±0.000相当于于绝对标高吴淞口高程4.150米,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500KN,试桩1根,桩长21米(两节),桩顶标高为-0.700米,桩选用PHC-400-AB-95-

10、11,工程桩38根,桩长21米,桩顶标高为-0.700米,桩选用PHC-400-AB-95-10,10。压桩最大压载力<1500KN。

灌装车间采用Φ400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共计123根桩,±0.000相当于于绝对标高吴淞口高程4.350米,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500KN,试桩3根,桩长21米(两节),桩顶标高为-0.700米,桩选用PHC-400-AB-95-

10、11,工程桩64根,桩长20米,桩顶标高为-1.700米,桩选用PHC-400-AB-95-10,10。

压桩最大压载力<1500KN。

消防废水池±0.000相当于于绝对标高吴淞口高程4.150米,采用的400*400预制方桩,桩长21米,其中○1○2号钢筋调整为4Φ22,桩顶标高-6.600,共58根,砼采用C40,详见04G361之JAZHb-240-1110C;桩顶标高-7.400,共4根,锚桩桩长26米,桩顶标高-1.100米,共12根,JAZHb-240-1313C;抗拔桩26米,桩顶标高-1.100,3根,JAZHb-240-1313C;抗压试桩兼做工程桩,桩长26米,桩顶标高-1.100,共3根,竖向承载力设计值800KN,抗拔承载力设计值400KN。压桩最大压载力<1500KN。

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和施工单位严把质量关,主要采取措施首先进桩原材料检验,桩的外观质量情况和桩的质保书是否齐全;其次是过程控制,对沉桩过程实行全过程控制,施工过程中无违反强制性标准,接桩焊接符合规范要求,桩位在设计规范允许偏差范围内。压桩时,对压桩力及贯入度及相关数据详细记录。上海同纳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于4月19日至5月29日对本工程的基桩进行了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检测和低应变检测,根据检测中心出的速报,报告结论为合格(详见检测报告)。

根据以上数据及现场实际情况,桩基工程质量评定为合格。三.基础分部工程

有桩基的单体,基础类型为桩基加承台类型,其余为由基础梁连接的基础承台。

1、钢筋工程

A、原材料:现场所有钢筋均为4级钢,均由上海初晓建材有限公司提供,3月20日ø8山东日照钢铁59.970t,ø14无锡新三州40.8t,ø16无锡新三洲40.1t,ø20无锡新三洲40.02t,ø22江苏鸿泰25.805t,ø25江苏鸿泰41.958t,3月24

日ø12无锡新三洲40.12t,4月14日ø25江苏鸿泰59.21t,ø10无锡新三洲39.85t,ø18,富鑫钢铁54.84t,ø6.5浙江华诚20.3t,6月6日ø14无锡新三洲40.08,ø20江苏鸿泰44.846,ø25江苏鸿泰52.66t,所有钢筋都付有生产厂家的资质,质量证明书等材料,现场钢筋的炉批号与质保书一致,钢筋外观情况良好,吊牌齐全,对进场的钢筋我们采用平行检验或者见证取样的方式进行抽检,取样员谢冰,证号:17932,见证员华惠龙,证号17700,现场所有钢筋检测由上海申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检测,每一批抽检钢筋报告显示全部合格(详见检测报告)

B、钢筋制作、安装:我们主要采用现场巡视的方法,事前控制的原则,对钢筋的规格、型号、数量、间距、位置,搭接位置,锚固长度、钢筋的保护层及一些节点进行控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及施工方案要求进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

2、模板工程:重点抓好支模质量,确保轴线、标高、截面尺寸的准确,为确保砼的结构外观质量,采用胶合板模板,使砼表面平整、光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控制截面尺寸及基础柱的垂直度,模板支撑安装牢固可靠,结构合理,保证承受施工荷载,板面贴缝,避免漏浆,基础梁模板必须砼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拆除,拆除后检查砼的外观质量,及截面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结论为符合要求。

3、砼工程:现场3月25日至5月27日所有砼均由上海利仁商品砼有限公司提供,其余均由上海森磊商品砼有限公司提供,罐区与装卸站垫层砼标号是C15,其余垫层砼标号为C20,钢筋砼标号均为C30,所有砼进场均有质保书,砼浇筑过程中,监理人员实行全过程旁站制度,对每车的砼塌落度进行检验。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为确保振捣密实,采用二次复振法,以提高砼的密实度,防止蜂窝、空洞、露筋现象的发生,现场的标养试块由业主委托上海申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养护,同条件试块自行养护,按照规范要求送至上海申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进行检测,检测报告显示合格(详见检测报告)。

4、土方回填工程:基础施工完毕经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回填前清除坑底松土、杂物等,以素土为主,并控制含水量,压实系数≥0.94,回填后由上海申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用环刀法进行回填土密实度检测,报告显示为合格(详见检测报告)。

根据以上数据及现场实际情况,基础工程质量评定为合格。

四、施工质量评定

本项目部对地基基础分部质量保证资料进行核查,资料完整,砼观感良好,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故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评定为合格,提请进行地基基础分部验收。

11.静力学基础知识小结 篇十一

[关键词]知识创新;系统动力学;动力因素;障碍因素;因果图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4—0058—05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经济的基础已经从自然资源转变为知识资源,这一转变过程使得人们对知识创新,即如何充分整合现有的知识并快速地获取新知识愈加重视。我国十七大也提出“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发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令。现在,如何有效取得、发展、整合、创新知识,以培育组织的学习能力,已成为组织能否持续发展、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美国麻省著名的恩图维国际咨询公司总裁、著名战略研究专家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Amidon)最早提出了知识创新的概念,他将知识创新定义为“为了企业的成功,国家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知识创新的相关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知识创新的意义、概念的界定等理论体系方面,而是开始向知识创新过程和创新源的研究方向发展,尤其是关于知识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知识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注重对知识创新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研究,分别从内外部动力及障碍因素方面,从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索,促进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开展和效率的提高。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创新系统的专门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较少从系统学的角度对系统要素之间、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更缺乏对系统运行机理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知识创新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描述。

从根本上说,知识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行为,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内部、外部众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这一过程。由于知识创新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会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用反馈回路来描述系统的结构,借助于计算机仿真,定量研究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复杂时变系统的系统分析技术,所以系统动力学适合于分析知识创新中的障碍及动力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既能描述影响组织知识创新各要素之间因果关系的结构模型,以此来认识和把握其结构,又能用专门形式表示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试验和计算,以预测组织未来的行为。因此,系统动力学这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仿真技术是分析组织创新影响因素以提高其组织创新能力的理想途径。

二、基于系统动力学组织知识创新的机理分析

从整体的角度考虑知识创新的机制,分析系统的动力、障碍因素,通过对系统优缺点的循环控制,保证系统能够持续良性的运转。组织进行知识创新的因果关系图如下:

从图1可以发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相互影响的各因素最终会形成一个闭回路。在组织知识创新过程中,组织知识存量是其创新的前提条件,组织知识越丰富、越专业,内外部环境越适宜,其知识创新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就越高,知识创新的能力就越高;而组织只有在适宜的内外部环境中将组织知识加以应用才能实施知识创新活动,知识创新的能力才能越高,其知识创新活动所带来的收益就越高;组织获得知识创新的收益必然一方面使得自身竞争优势加强,另—方面使得组织内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这样加强后的组织竞争优势以及优化的内外部环境又会通过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使组织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形成一个知识创新的循环过程。下面具体分析循环过程中的内外部支持子系统:

(一)组织知识创新的外部支持子系统

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政策与法律制度的支持会改善总体经济环境、引发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组织产生创新的愿景,从而推动组织开展知识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为组织带来组织创新收益,从而进一步得到政府政策与法律制度的支持。组织知识创新的外部支持子系统如此运行,诸因素与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从而形成创新动力,促进组织知识创新活动的发展。

(二)组织知识创新的内部支持子系统

将组织进行知识创新的内部支持子系统用图3表示,从中可以发现组织具有充足的财力资源有利于组织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以及企业家精神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组织形成创新愿景、开展创新活动,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使得组织获得创新收益,凭借此收益进一步增强组织的财力资源。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激励机制不完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信任障碍以及知识的排他与外溢均会阻碍组织进行知识共享,必然不利于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阻碍组织获得创新收益。由此将会进一步阻碍激励机制的完善,加剧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阻碍组织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组织知识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组织知识创新的动力因素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组织知识创新的动力总体来源于两类一源于组织外部环境的动力和源于组织自身的内部动力。逻辑上,内部动力是组织知识创新的根本动力,包括组织知识创新的一切创新行为都是发源于组织自身生存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认为:组织知识创新的动力包括两个方面,即组织知识创新的外部动力和组织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

1.组织知识创新的外部动力因素

组织知识创新的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科技发展水平、政府政策与法律制度、总体经济环境、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因素、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及人才培育这几个方面,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外部支持子系统。

(1)科技发展水平因素。一个国家进行创新和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其科技发展水平,即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轨迹、现有科学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组织均是在已有的社会科技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知识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周期较长,可是一旦成功,将会对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所以,良好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推动创新活动的发生,相反如果发展水平低下,它就会对创新行为产生制约。

(2)政府政策与法律制度因素。完善的政策与制度是组织进行知识创新的保障,这里主要是指知识产权制度。知

识产权制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法律保护手段之一,一般地说,从知识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据统计,在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有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约60%的科研时间,节省40%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因此,组织的知识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引导。

创新的实施阶段也需要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

而在创新的应用阶段,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从而可以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政府激励组织知识创新的政策措施还包括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的财政、金融、信贷支持,减免新产品税,加大R&D投入等。良好的政府行为可以激励组织进行知识创新,推动其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总体经济环境因素。总体经济环境指组织发展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动力源泉之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需要组织的竞争优势明显,若想保持明显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持续不断的强化优势项目,即不断地强化、优化自身知识,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以持续保持知识竞争优势。

(4)市场需求因素。市场需求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动力,对企业尤其重要,只有在知识创新成果能够转换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的情况下,知识创新才存在实际价值,因此市场环境能激发组织知识创新热情,同时市场需求还会影响到其知识创新方式和方向,哪里的市场环境好,哪里的市场需求大,组织的知识创新方向就会侧重哪里;此外,市场需求还会给组织带来压力,市场需求转向,组织原有的知识竞争力将随之丧失,如果组织不能及时将知识向市场需求方面转向,将难以继续生存,因此,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够刺激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

(5)相关产业因素。相关产业主要是指大量存在的高技术公司、知识生产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及其他辅助产业,相关产业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当创新的氛围形成后,组织之间,即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将大大加速知识创新的步伐。

(6)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创新观念能否融合将对创新行为的发生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社会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公众对知识创新的态度,它将影响知识创新动机的强弱。如果一个社会崇尚学习,崇尚合作,崇尚创新,那么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相反如果一个社会表现出惰性,那么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员工也会随着社会的堕落而失去学习动力,失去合作精神,创新将从这个社会彻底消失。可见组织知识创新的积极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趋势而改变。

(7)教育发展及人才培育因素。教育发展及人才培育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地学校教育机构所培育出的人才,其知识创新能力足以应对该企业组织所用的需求。知识创新的起点和终点通常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因为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人才的集中地。因此,一个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其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科技专业人才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创新能力是组织进行创新的重要动力基础,组织知识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与组织所拥有的各类专门人才的技术水平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教育发展与人才培育环境为组织知识创新提供了人才方面的支持。

上述七方面因素对组织知识创新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共同作用构成了组织进行知识创新的外部动力因素,显而易见诸因素与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能够形成创新动力,促进组织知识创新活动的发展。

2.组织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因素

组织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因素主要是由组织利益驱动、知识的愿景规划、组织管理、人才资源、财力资源以及企业家精神几方面构成的。

(1)组织利益驱动。组织在进行知识创新活动之前,必然会对创新活动的净收益和创新收益的滞后期进行预测,同时也会对创新活动的风险和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估价。只有在预期的时间范围内能取得较高预期收益,又风险适度、能力较强而能有较大成功概率的创新活动,才会对组织有较大的激励力量。另外,从长远角度来看,当知识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刺激组织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组织加人知识创新的行列。

(2)知识的愿景规划。愿景规划是指组织成员所认同的,以达到某个预期目标为导向的共同价值。作为组织前进的精神动力的组织愿景,能使员工紧密围绕在愿景周围形成一个团队。并且能激励团队人员自愿为组织去奋斗,因此组织愿景是促进组织知识创新的动力之一。

(3)组织管理。这里的组织管理因素主要涉及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组织经营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财富。因此,成功的创新组织往往比较重视组织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以期借助组织文化的力量来促动组织的知识创新行动。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观念体系,它构成了组织知识创新活动的内部动力要素之一。

组织结构是表明组织内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或体系。组织结构对组织知识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对信息交流和组织学习的影响方面。由于人们之间的物理障碍和距离的增加会使沟通交流的频率快速下降,不利于创新知识的形成与传播,而具有充分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有利于创新知识的传播,有利于组织对创新机会的把握。所以,当组织结构能够创造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交流结果的共享、吸收与转移时,就会促进组织学习的进程,促进组织知识创新的发展。

(4)人力资源因素。知识员工的积极性是影响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依靠人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才能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和相应的财富,然而个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种特殊资源,组织应该针对其在知识创新上的独特性,实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一个组织来说,知识生产力的高低归根到底将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潜力和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的知识创新不只是组织内部少数研究开发人员的任务,而是整个组织内部所有成员的一项共同任务。所以,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动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基础之上,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为组织员工创造一种环境,使得这种环境有利于人对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和生产,有利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有利于人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的释放,从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组织知识生产力的提高,进而促进组织知识创新活动的开

展。

(5)财力资源。知识创新不仅仅依赖于员工的个人行为,而是由组织整体驱动。组织投资可以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创新水平,其大小由投资资金的多少决定。组织进行知识创新投资,必须要有充裕的资金保证。这是因为,知识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相应地也要求组织对知识创新有较高的投入;而知识创新成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转化成收益,这也只有依赖于充裕的资金才能实现。

(6)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指领导者有意图地引导成员,朝着知识创新目标的实现所采取的有形与无形的作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企业创新能力具有—定的作用,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知识创新行为。一些企业家缺乏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知足常乐,只求把企业维持下去,而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市场国际化的压力面前,维持的结果是衰落甚至死亡。可见,企业家不仅是企业知识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支柱。

(二)组织知识创新的障碍因素

知识创新也受到诸多障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以及知识共享障碍等。众所周知,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根本任务,即促进组织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对于一个组织来说,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首要条件。知识不能共享,知识创新就不可能发生,可见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必然阻碍知识创新的发展。然而在组织中,知识共享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它存在着诸多障碍因素。

1.知识的排他与外溢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很多人持有一种“知识私有”的观念,认为知识是一种私有的、排他的资源和财富,只有占有了知识,才能获取和保持自己的利益,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共享之后的知识就不再被个人所独有,自身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相应的优势地位就会随之丧失。正是存在这样的价值排他观念,知识拥有者自然不愿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与人共享。因此,组织成员往往不情愿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或者不愿意提供时间与资源以支持知识的传播。为了保护个人利益,人们往往限制知识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控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这样必然会阻碍知识创新的实现。

知识外溢同样会阻止知识创新的实现,其原因主要包括知识员工的泄密以及其他组织的恶意骗取,前一种情况可能发生在不同组织的知识员工在面对面交流或者在知识共享平台上交流时,无意识地将自己组织的非开放性知识泄露给对方,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将自己组织的非开放性知识有意透露给竞争方,从而造成知识外溢。其他组织的恶意骗取通常出现在合作伙伴之间,通过假意合作骗取知识。无论是哪种原因的知识外溢都会给组织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大大降低组织获得知识创新收益的机会,必然不利于知识创新的发展。

2.信任障碍

信任是成员各方共同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可以保证彼此不会被利用或相互攻击对方的弱点。组织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可以使对方感觉受到尊重,从而更愿意将自身的知识及技术与对方共享,所以相互信任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如果没有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知识共享就无法进行。但在实际中,人们在地位和利益上的竞争关系,往往会造成彼此之间的相互不信任。这种彼此不信任的人际关系,给知识共享活动造成很大障碍,进一步影响了知识创新的发展。

3.知识创新成本与收益不对称

知识的获取与创新中必然会产生成本,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这些成本可能与应有的报酬是不对称的。但是,复制和利用这些知识的人从中得到了收益,却无需付出相应的代价。这种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情况,自然会影响知识创新人员持续进行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4.知识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激励机制与知识共享密切相关,它在制度环境方面保证了知识共享的顺畅,刺激人们愿意并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如果激励机制不完善,知识拥有者一般是不会主动去进行知识共享的。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知识拥有者不仅得不到事业上的认同感,也得不到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会因为得不到精神上的荣誉感和物质上的实惠,而会失去参与知识共享的动力,知识无法共享,知识创新必然无法进行。

5.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

据透露,我国每年约有6万项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专利转化率仅为10%,而国外是60%~80%。国外的科技成果之所以转化率如此之高,原因在于组织尤其是企业的成长过程有多种资本市场参与服务。反观国内,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科技成果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二是科技投入不足,我国近几年来研发经费和研发转化资金的比例为1:1~1:1.5之间。而根据国际经验,研发资金、研发转化资金与生产(产业化)资金三者的比例应达到1:10:100,据此测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约有85%的缺口。这必然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如果在这些方面力量薄弱,将无法给予知识创新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就会给知识创新造成障碍。

另外,知识创新还存在着其他风险及障碍,如可能会出现关键人才的流失等,这会使得存在竞争优势的下降、知名品牌的淡化、知识产权的被侵犯等风险,总之,知识创新的障碍因素多种多样,只有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组织内的知识创新才能成为现实,才能为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知识共享障碍、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等因素均阻碍了知识创新活动的进行,损害了组织获得知识创新收益的能力,其对组织进行知识创新具有消极影响。

四、小结

根据上面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相关的因果图,我们能够发现各个影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显然在知识创新这一动态循环过程中,存在很多因素为组织的知识创新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从而形成了知识创新的推动力,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知识创新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分析知识创新这一系统行为影响因素的目的,不仅是要促进动力因素作用的发挥,而且需要通过对知识创新障碍因素的控制,使得其消极影响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进而使知识创新活动得到持续良性的发展,以保证组织获得知识创新的收益、取得竞争优势,使得组织知识创新系统趋于完善。

上一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下一篇:高考雷人标语九大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