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规划(精选3篇)
1.眉山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规划 篇一
市政府发布《眉山市“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规划》
纲要
2011-02-28 00:00 佚名 本站原创
——到2015年,全市将形成“三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
(眉府发(2011)6号)
为更好地指导我市“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根据国家、省有关交通发展规划的编制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编制了《眉山市“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路水路交通网络体系,基本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出行要求。
二、规划目标
构建一个融入全省交通主枢纽、对接次枢纽,内通外畅、相互衔接、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标准适用,形象优美的公路水路交通网络体系。到2015年,形成“三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实现境内国、省道公路技术高等级化和路面全铺装,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
三、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主要实施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县际公路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进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病危桥改造和客货运站点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一)高速公路。建成遂资眉、雅眉乐、成自泸、仁寿—井研—沐川、蒲江—彭山—仁寿—简阳、蒲江—丹棱—青神—井研等6条高速公路眉山段共388.3公里。
(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市境内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建设,建成国道213线仁寿二峨山隧道,实施国道213线、省道106线绕城公路建设。
(三)县际公路和主要县道公路。新改建县际公路和主要县道公路766.6公里,其中:市内县与县之间和区域主要通道公路6条,即:仁东环线、彭仁路、洪高路(复线)、眉青快速、青西路、华青路;与周边市相连的重要公路交通通道12条,即:岷江东路、成眉快速、眉蒲路、成黑快速通道二期工程、简威路、彭双快速、峨洪路、峨邛路、丹蒲快速、井洪路青神段、乐青路、丹夹路。
(四)航道。实施岷江航电工程和彭山、眉山、青神等3个港口建设。
四、资金需求
“十二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资金需求为411.42亿元,其中:公路交通建设投资352.98亿元,水路交通建设投资58.44亿元。在公路交通建设投资中,高速公路建设投资237.38亿元,国省道公路建设投资14.47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县、乡、村道公路)投资81.3亿元。
五、综合评价
《规划》实施后,我市将基本形成全省次级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公路水路交通主骨架。全市公路总里程将由2009年的6783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7955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拥有公路里程将由2009年的94.4公里提高到2015年的110.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将由2009年的7.6%提高到2015年的20.3%;高级路面公路所占比重将由2009年的52.8%提高到2015年的89.7%。
2.眉山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规划 篇二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2006年-2010年“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税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铁岭市地税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按照“举旗臶、建班子、抓队伍、执好法、服好务、收好税”的工作思路,团结和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加强税源管理,深化依法治税,大力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培训,优化税收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大力组织收入,确保税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税预计累计组织各项收入254213万元,年均增幅22 %,其中2010年预计组织收入90000万元,是2006年收入的三倍。其中:
2006年,我局累计组织各项税收入库3045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1.45%;比上年增收10160万元。
2007年,我局税收累计入库35561万元,比上年增收5104万元,增长16.76%。2008年,我局全年组织税收收入42,878万元,完成计划的107.57%,比去年同期增收7,317万元,同比增长20.58%。
2009年,我局全年组织税收收入66,317万元,完成计划的124.66%,比去年同期增收23,439万元,同比增长54.66%。
2010年截至9月30日,我局已累计入库地方各税86294万元,完成计划的109.23%,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税收任务。
工作中,我们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确立“均衡入库,依法征收”原则,收入任务早布臵,早落实,建立健全收入责任制和考核制,加强税源调查,拓宽收入思路,挖掘增收潜力,确保重点税源,抓紧零散税种、小税种征管,强化税收稽查,狠抓大案要案,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严把收入质量关,禁止虚收、空转和有税不收,严肃处理侵占、截留、积压、混级、混库、挪用税款等违法行为,确保税款按规定的级次和税种及时、足额入库。探索新的税款缴库方式,进行财、税、银、库联网试点,对税款运行过程实行全程监控。
2、以贯彻落实征管法为契机,深化征管改革
(1)深入学习贯彻《征管法》、《征管法实施细则》,开展《征管法》宣传,加强与财政、审计、工商、公安、检察、法院、金融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和联系,营造共同治税的良好环境。
(2)积极稳妥地推进征管改革。五年来,按照“建机制、打基础、抓规范、上水平”的工作思路,狠抓征管基础建设,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大力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全面实行“办税八公开”,做到文明办税,增强科技兴税意识,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强化发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努力提高征管质量,进一步加快了征管改革步伐。
(3)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全局先后投入近30万元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建设,计算机拥有量由“十一五”之初的人均0.3台发展到目前的0.9台,软件开发与运用得到充分发挥。
3、搞好税法宣传,创建良好纳税环境
五年来,我局把税法宣传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本着形式与内容并重的原则,坚持一般宣传与重点宣传、行业宣传与社会宣传、组织宣传与群众宣传“三结合”,抓住各个有利时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税法宣传。在日常宣传的同时,根据形势变化,陆续开展了“个人所得税法宣传日”和“税法宣传月”活动。即突出了“点”,又扩大了面,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据统计,五年来,全局共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宣传稿件20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50余篇。宣传群众1余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余万份。
4、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推进“三大文明”
五年来我局“以弘扬地税人精神、人人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面创建最佳文明机关”为目标,“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上下一心,拼搏争先”为核心内容强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狠抓班子建设,促进班子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地税文化建设,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参与了全省地税系统窗口行业评比和民主评议、人大执法检查评议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有效地推动了全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三大文明”建设。
5、扎实有效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
五年来,我们本着“带好队伍,完成任务”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坚持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责的原则,分解目标,量化责任,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加强教育,坚持了每周二、五政治学习制度,利用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干部职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岗位和权力,警钟长鸣,从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为做到防微杜渐和节约开支,局 2
机关设立了小食堂,来局指导工作的领导和来局办事的客人一律到小伙房就餐;机关人员下基层做到同城不吃饭,下乡不喝酒,谁违反就处理谁、追究谁;对于汽车,实行油票定额制度;经费管理,除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外,局领导处处带头精打细算、紧缩开支,为干部职工树立过紧日的榜样。
回顾“十一五”工作,地税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依法治税水平需要提高,部分干部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岗责体系还不够完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征收、管理、稽查等环节之间的业务衔接不够紧密,内部管理办法需要改进;基础数据的管理还比较薄弱,信息资源共享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与现代税收征管的要求尚有差距,考核激励机制尚待完善,艰苦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仍有待加强;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与服务型政府、纳税人需求仍有差距。
“十一五”时期地税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为调兵山地税“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十二五”发展,调兵山地税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局面。全市各级地税机关要增强忧患意识,敢于迎接挑战,勇于自我超越,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再创辉煌。
二、“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与遵循原则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地方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和谐地税为目标,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治税能力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全面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切实改进机关作风,科学构建税务文化体系,努力优化税收服务,为富民强市、促进调兵山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地方税收工作发展的总体目标
各项工作力争走在铁岭市地税系统前列,走在全市执法部门前列,单项工作争一流。地方税收收入随国民经济发展而稳步增长,税收法治环境进一步改善,纳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税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地方税收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干部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努力实现收入质量、征管水平、科技兴税、队伍素质、服务水平、地税形象“六个明显提升”。全面树立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强一流管理、创一流服务、争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六个一流”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实际行动推进我市文明、繁荣、和谐社会目标的圆满实现。
——地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在现行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全市地税收入随国民经济增长而稳步增长,力争实现年均增长20%的目标,到2015年各项收入总额要突破50亿元大关。
——税收征管质量显著提高。以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发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提高税收科学化、精细化征管水平。加强征、管、查之间的衔接,实现内部征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重点税源的监控水平显著提高。通过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有效实施,“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税收法治环境明显改善。广泛开展税法宣传活动,公民纳税意识显著增强,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明显提高。通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涉税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偷逃税行为,使涉税违法案件明显减少,暴力抗税案件基本得到杜绝。
——纳税服务满意度显著增强。以方便纳税人和提高地税形象为目标,全面开发纳税服务资源,规范纳税服务内容,完善纳税服务手段,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在管理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在优化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最终达到管理水平、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共同提高,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纳税人更加满意,综合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服务发展职能充分显现。把强化服务发展意识,提高服务发展水平作为做好地税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坚决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挥税收职能,营造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税收环境。
——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以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为手段,以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平台,以加大干部培训教育力度为载体,以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为保障,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地税发展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全局。全市地税工作要牢牢把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税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调兵山地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努力做好各项税收工作,有效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富民强市”的伟大进程服务。坚持既抓业务又抓队伍,营造和谐的征纳关系,实现税收事业的和谐发展。
——坚持把握税收工作主题。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4
违法必究。不断强化科学管理,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干部队伍。
——坚持抓好“两基”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建设,立足基层打牢管理基础,推动税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全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大局、法治、创新、效率、服务、责任观念,做到专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征管查结合、管理与服务结合、“人机”结合,夯实税收管理的基础。狠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基础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建设水平。
——坚持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税收工作中去,使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落实到位、见诸成效。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调兵山地税工作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十二五”时期,全市地税工作围绕“定好位、收好税、带好队、服好务、促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六条主线”;科学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实现“六个明显提升”;全面争创 “六个一流”的整体发展目标。
(一)紧紧抓住“六条主线”,促进地税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依法治税这条主线,全面加强法治型机关建设。
1、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全系统地税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税法及通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意识,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规范执法与优化服务、规范执法与支持发展的关系。认真执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2、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按照“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收过头税”的要求,切实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投资的积极作用,促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更好进行,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扶商的良好投资环境,为调兵山经济发展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3、切实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执行税收执法检查规则,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通过人工考核与开发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自动考核相结合,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全面加强税收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 5
法权益。积极完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加强对重大案件查办的监督。
4、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全面实施“阳光稽查”工程,大力推进税务稽查向“执法服务型”转变。加大涉税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强与公安机关配合,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进一步畅通涉税违法案件司法移送渠道,坚决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加强案例分析和专项检查总结,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办法,以查促管。严格落实稽查准入制、首查责任制、案件复查制、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稽查反馈制、标准化工作底稿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精细的稽查质量考核体系。推行稽查员业务等级制,强化稽查业务技能培训,积极探索专业化、集约化稽查精兵强队之路。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欠税档案。认真执行欠税公告制度,切实把欠税公告作为清缴欠税的一项重要措施。
5、科学构建社会综合治税(费)网络。进一步加强与涉税(费)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为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的社会综合治税(费)网络,实现“政府搭台、部门唱戏、信息共享、齐抓共管”健康规范的社会综合治税新格局。畅通涉税(费)信息交换共享渠道,逐步推动社会协税(费)由信息共享向功能共享转变。积极探索扩大国地税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制定实施检查计划交流制、重大税案联办制、稽查资料共享制、委托协查认可制,不断加强双方在税务登记、税费代征、纳税咨询、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各方面的合作,健全国地税工作联系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拓展税收征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增强征管综合效益。
6、大力开展税法宣传工作。加大日常税法宣传力度,做到常抓不懈,潜移默化。扎实开展每年一次的税收宣传月活动,集中声势,注重实效。逐步规范税法公告制度,积极开展“网送税法”、“行风热线”等活动,及时将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告知纳税人。不断加强“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运行管理,努力拓展“12366”纳税服务系统功能,不断加强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积极推行双语服务,全面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和效率。大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先进典型,对涉税违法犯罪大案要案进行曝光,教育广大纳税人,震慑不法分子。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扩大税法宣传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加大税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税收法治观念,提高税法遵从度。
二是紧紧抓住科学化、精细化征管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征收管理水平。
1、大力加强税收计划管理。改进和完善地方税收计划管理方式,积极构建我市地税计算机分析体系。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税收收入风险预警机制。充分运用先进、科学的方法,提高税收收入预测水平和分析能力。积极开展经济税收相关分析、预警分析、弹性分析、税负分析、收入预测分析,改进税收 6
计划的制定和分配方法,提高税收计划的科学性,掌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
2、全面强化税源管理和监控。完善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征管机制,逐步建立“户籍准确、税源清晰、税负合理、动静结合”的税源监控管理体系。进一步做好监控分析工作,建立科学实用的税收预测模型,对重点行业、税源大户实行实时动态监控管理,逐步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提高重点税源监控质量。进一步完善“以票控税”功能,严厉打击各类发票违法行为。按照总局提出的“四一三”工作思路,全面强化个人所得税管理,突出抓好重点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逐步扩大重点纳税人的基础资料建档管理面,全面、准确地掌握重点纳税人的收入情况。全面落实代扣代缴明细申报制度,扎实做好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反避税工作机制,强化反避税基础工作,加强对关联交易申报的管理,推进对避税嫌疑大户的联查,做好预约定价谈签及监控执行工作。集中精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评价考核等五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3、扎实做好各项基金(费)的征缴工作。按照“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强化主体、提高效率”的要求,加强基金(费)征管工作。抓好基金(费)的源头管理,规范征管制度程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及广大缴费人对各项基金(费)征缴工作的支持。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社保费的征缴和清欠工作。
4、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提高信息化应用效能为支撑,积极探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新途径,切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将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从监控、管理、调查、服务四个方面着手,把角色定位为“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税源监控员、税法宣传员”,把职能界定为税源监控、日常管理、调查核实、纳税服务,把措施“硬化”为台帐、清册、日志、报告。认真落实“六管”、“四不管”要求,确保对征管基础的“精耕细作”、征管过程的“精雕细刻”、征管质效的“精益求精”。
5、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一切从税收工作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把握征管工作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管理的实效性。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征管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适合调兵山地税发展实际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紧紧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征管效能和质量。认真做好税控收款机的推广应用工作,计划在“十二五”前三年,在全市基本普及应用税控收款机,实现利用税控收款机强化“以票控税”的目的。在全面推广使用省局征管信息系统2.0版的基础上,深化软件应用,搭建电子税务平台,切实做到“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应用一体化”,全面提高征管信息化水平。
6、积极推行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制度。不断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调兵山地税特色的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纳税人诚信纳税、依法纳税意识。积极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探索与推行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管理服务办法的新路子。
7、进一步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坚持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提高纳税评估科技含量为手段,以信息采集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努力达到“三化”目标,即:全面建立评估模型,力求纳税评估科学化;应用完善评估软件,力求纳税评估效能化;统一规范评估流程,力求纳税评估标准化。
三是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条主线,科学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平台。
在“十二五”期间,要把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臵,继续实施“科技兴税”战略,不断提高全体税务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开发、整合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要完善一个平台、实现两个覆盖、建设五大系统,即:建立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基本覆盖所有税种和工作环节,建设以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征纳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信息技术支持体系。
以税收征管工作为主线,把税务登记、申报缴纳、税源监控、检查稽查、统计分析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优化的业务流程。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对纳税人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增强,办税流程简便高效,纳税人满意度大幅提高。加强面向全市纳税人的外网建设,通过逐步建立网上办税、网上政务公开、网上纳税咨询查询、投诉服务、网上信息交换中心,最终建成“网上地税局”,实现与纳税人的零距离接触。
力争在“十二五”末,使我局拥有较为发达的信息处理能力、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服务、畅通的电子政务系统。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协调发展,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大提高,网络安全得到可靠保障。努力实现全局信息化应用水平处于全省地税系统和调兵山行政执法部门的前列。
四是紧紧抓住优化纳税服务这条主线,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坚持“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的服务理念,按照总局提出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税收征管模式,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纳税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和观念,打造服务品牌,形成服务特色。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高水平、效率优先的原则,在优化服务中规范税收执法,在规范执法中落实税收服务。围绕12366咨询服务功能,构建集纳税咨询、税案举报、投诉受理等功 8
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平台。通过一窗式办税、一站式服务、一户式储存、一次性稽查、一网式运行等载体,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缩短办税时间,简化业务程序。拓展地税网站的功能,强化在线涉税服务,完善税收法规库,扩大“网送税法”覆盖面,将地税网站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的网上办税服务厅。用优质便捷的税收服务、公正严明的执法行为,切实体现“文明、法治、公平、效率”的治税精神。
建立健全纳税服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办法,对纳税服务工作实施量化考核。不断畅通与纳税人信息相互反馈渠道,完善纳税人对纳税服务质量的评价制度,形成以纳税人意见需求为依据的纳税服务改进机制。努力实现纳税服务由形象服务向实效服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综合服务向特色服务转变。
力求在纳税服务体系提供的规范化服务和纳税人纳税信誉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达到税收与经济、税务与社会、征税与纳税的良性互动,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纳税人更加满意,社会综合评价满意率达到95%以上,最终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机关。
五是紧紧抓住创新创优这条主线,促进地税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
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优精神”(简称“三创”精神),创新思维理念,树立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的理念,过程控制的理念,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理念,零差错管理服务的理念。
创新管理手段,以信息化为依托,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通过理论创新带动机制创新、实践创新,深化改革、提高效率。致力于理念创新,抓住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找准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出发展的内涵,把握税收工作规律,揭示不同阶段税收工作的特点,消除发展中的障碍,推进调兵山地税工作不断前进。致力于科技创新,以科技带动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征管环境的改善,以科技持续创新推动税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致力于机制创新,优化组织机构,健全岗责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努力以工作创新创优推动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是紧紧抓住加强基层与队伍建设这条主线,打造一支全面过硬的坚强集体。
1、巩固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围绕税收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税收”是全市地税系统抓好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服务全局的能力、依法治税的能力、科学管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将继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夯实先进性建设的思想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先进性建设的组织基础。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为先进性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好党建促税收,努力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为调兵山地 9
税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全面加强和谐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学习好、团结好、勤政好、廉洁好”的“四好”要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扎实抓好和谐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一套制度完备、群众参与、规范、高效、科学的干部考核和监督体系,实现干部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民主化。坚持“有为才有位,靠能力素质和工作实绩求进步”的竞争激励机制,注重实绩用干部,注重能力素质用干部,注重发展潜质用干部,将工作能力与绩效评定、个人评优结合起来,激励干部职工不断提高学识、知识、业务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干部队伍。
3、大力加强基层建设。以“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管理机制好、执法质量好、社会形象好、党风廉政建设好”的“六好”为目标,加强监督考核,健全激励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基层建设取得实效。集中经费,统筹规划,进一步做到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加快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办公装备的建设和改造步伐,使基层单位的硬件设施与担负的工作相适应,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相适应,与地税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加强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建设,美化、绿化、优化环境,建设文化氛围浓厚的办公场所。
4、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制度到位、落实到位。加强部门配合、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形成党组统一领导、政工部门主体负责、职能部门“一岗两责”、工青妇协同配合、全体干部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培训,让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自觉遵守“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推进依法行政。
5、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教育培训,按照“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要求,坚持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面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健全培训与使用、分级与分类、培训与考评三大机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理念,变革组织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创建模式。加强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将中心组理论学习办成“探索发展方向、解决发展问题、研究发展战略、统一发展思路”的领导干部研讨班。创新学习方式,建设网上思想教育基地,开设网上课堂。在“十二五”末,力争全系统45岁以下干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0%,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计算机中级以上水平达到100%,并熟练掌握本岗位所使用的 10
各种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有计划地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建立各类人才库。在全系统努力建设一支“学历上高层次,知识上复合型,业务上过得硬,结构上多元化”的人才队伍。
6、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适应地税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加强地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系统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风尚。不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纪检机关和纪检干部的重要职责,为地税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7、大力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兴局”战略,坚持为纳税人服务、为税收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促进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民主、团结的氛围。丰富教育形式,开展健康高雅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大力开展地税文化建设,科学构建税务文化体系,培养和弘扬税务精神,打造地税干部良好的精神家园。使全体干部明确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境界,增强综合素质,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税收事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激发干部的工作活力。
8、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宗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总体要求,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目标,以系统“双创”为载体,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宣传优秀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广泛开展学先进、争先进、创一流业绩的活动。善于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扎实开展主题鲜明的创建活动,逐步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使全系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成效。
9、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努力建设“秉公执法、严守纪律、爱岗敬业、文明服务”的地税行风。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虚浮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调查研究、创新奋进、扎实细致、认真学习的作风。切实做到深入实际、务实求效、慎重决策、明确权责、提高效率、加强监督。增强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有效执行意识。加强制度建设,突出重点抓落实、攻克难点抓落实、结合实际抓落实、充满激情抓落实。严肃执行纪律,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力。维护地税良好形象,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民主评议行风有较大进步。
10、全面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加强税务机关政务事务管理,保持良好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公文处理,提高公文质量和运转效率。健全会议制度,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一步精简会议、文电,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经费支出。搞好新闻宣传管理,严肃新闻宣传报道 11
纪律。加强督促检查,做好政务信息工作,促进工作落实。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认真落实信访条例,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花大力气做好信访工作。切实加强值班、保密和安全工作。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程序,减少随意性。强化基建项目管理,严格控制基建规模。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推行审计公告制度,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养成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自律行为,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后勤保障,节约管理资源,优化经费支出,建设节约型地税机关。
(二)科学构建“六大体系”,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税源监控体系。完善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征管机制,不断提高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评价考核等五个方面的税源管理水平,逐步建立户籍准确、税源清晰、税负合理、动静结合的税源监控管理体系。
二是综合治税体系。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为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拓展税收征管的广度和深度,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增强征管综合效益。
三是岗责管理体系。以对税收征管和内部管理各环节“岗、责、权”标准化、系统化过程控制为准则,以促进和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科学构建适合调兵山地税发展特点的岗责管理体系。
四是纳税服务体系。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引导税务工作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坚持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丰富服务内容,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引导纳税遵从,科学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纳税服务体系。
五是教育培训体系。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面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健全培训与使用、分级与分类、培训与考评三大机制,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体系。
六是文化建设体系。坚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牵引,以增强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为目的,以引导广大员工对共同愿景、地税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广泛认同为内容,不断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精品、营造文化氛围,真正实现制度加控制与学习加激励的有机结合,用创建学习型组织铺就现代化的人本管理平台。
3.沅江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篇三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和实现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沅江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沅江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形成了基本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卫生需求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的卫生服务体系。对保障全市人民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们建立和完善了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构成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有效控制了发生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手足口病疫情、禽流感疫情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确立了公共卫生“一个机制、四个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成果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沅江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连续五年保持较低水平。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9%以上。先后顺利实施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项目,“降消”项目和孕期增补叶酸项目,2010年5月又启动了0至3岁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等,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
2、根据区划调整,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定位于做大做强的沅江市人民医院,近年来不断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整合医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购买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拓展了眼科等5个业务科室,使医院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共投资2800多万元,更新医疗器械、设备150多(台)件,医院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加强社区卫生的六位一体功能,共投资2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建立了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全市有医疗机构637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13个,血防站10个,农卫站10个,村卫生室445个,个体诊所15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个,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1818人,其中高级职称111人,中级职称911人,初级职称796人,乡村医务人员534人。开设床位1958张,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岁。“十一五”期间,全市医疗机构接待诊疗病人655.6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53.5万人次,2009年,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60.33%,比“十五”末期提高19.7个百分点。
3、医疗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
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优良传统教育,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服务条件,优化医疗流程,践行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回访”的“全程在线”服务。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逐步规范,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大幅度提高,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医疗质量大幅度提高。
4、农村卫生工作突飞猛进
农村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债项目和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发展,总投资1745万元,新建和改建了10个乡镇卫生院及中心卫生院,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同时项目还配置了1222.5万元的医疗设备,极大提升了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职能及预防保健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全市农村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乡村医生补助经费得到落实,农村卫生工作的网底建设进一步加强。截止2010年6月底,为每个村卫生室配置体重秤、居民健康档案、紫外线消毒灯、雾化器、药品柜、治疗车等13种基础医疗设备5785台(件),已建成标准化“一村一室”卫生室445个,平均每村有乡医1.2人,实现了“疫情有人报,防病有人管,小病及时治,大病及时转”的目标。
5、血防工作成效显著
疫情控制全面达标;垸内钉螺面积逐步消灭;血防健教效果显著;急血防控措施得力,我市急血病人数逐年减少,2010年我市仅发生一例,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病人病畜有效控制;晚血病人得到及时救助;综合治理全面实施;联防联控稳步推进。2009年12月,沅江市被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先进集体”。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日趋完善、深入人心
2007年元月,新农合制度在我市试点运行,作为国家一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确定省内定点医疗机构60家(省级13家,益阳市级4家,沅江境内43家),实施即时即报医院47家(益阳市级4家,沅江境内43家)。市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和359个村卫生室开通了门诊报销业务。新农合运行3年来,进展顺利,运行平稳。截止2009年12月共有141.8万农民参加新农合,累计为22.4万参合农民报销10062.74万元医疗费用。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使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
7、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每年对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不同方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市直医院按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8%,乡镇卫生院按3—5%的比例定期派人到上级医院和大专院校进修学习。其他人员则采取集中学习、短期培训的方式相结合,全部要求达到规定的教育学分。乡村医务人员全市每年集中1—2次进行培训,各乡镇一月一次进行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8、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湖南省爱国卫生条例》,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创建活动,公民卫生意识不断增强,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沅江卫生需求变化和发展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沅江市公共卫生发展环境以及社会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沅江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沅江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政府对建设和谐社会,文明沅江的认识深刻到位,社会事业建设协调配合的能力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对卫生事业建设高度重视,财政投入增加,公共卫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速,为进一步发展卫生事业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2、经济社会的进步要求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卫生事业发展和进步明显,但其总体水平仍不能满足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需要。卫生总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经费偏低,影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还不够顺畅,区域资源整合和协调性较弱,资源利用效率和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医疗服务体系中,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重叠交叉,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形成;基层卫生机构在技术和服务能力上有待提高;中医药的使用发展水平需进一步加强。引导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
3、城市布局调整、人口结构变化和疾病谱的改变,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提高,对公共卫生的需求发生变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处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进一步扩张的物质文明,也必然带来人类诸多的健康和卫生问题;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和新型传染病威胁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活,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社会空前关注;全市人均寿命提高,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显著,老年医疗服务需求很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的危险因素, 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活方式转化,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精神负担和压力加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沅江市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沅江的区位优势,建立与沅江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使卫生工作成为沅江经济强市的保障,环境优良的基础,文化兴市的主力,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以人民群众健康为核心,建设符合全市经济建设要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网底功能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人为本、满足不同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沅江市建设成与湖南经济十强县(市)相适应的健康城市。
三、“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主要工作目标
——2015年,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及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
——2015年,完成的十一项重点工程:一是沅江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共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52300平方米;二是沅江市卫生监督综合办公大楼,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三是沅江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四是阳罗中心卫生院门诊、医技楼改扩建工程,投资230万元,建筑面积2238平方米;五是黄茅洲中心卫生院污水处理排放工程,投资280万元;六是沅江市血防院住院大楼工程,投资260万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七是沅江市万子湖乡卫生院扩建工程,预计投资110万元,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八是共华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预计投资110万元,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九是沅江市精神病专科医院门急诊大楼和住院大楼改扩建工程,预计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5828平方米;十是沅江市南大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改扩建工程,预计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十一是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预计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这些重点工程完成后形成以沅江市人民医院为中心,其他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明确、双向转诊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
——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100%的沅江市城区,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居民都拥有自己的社区健康责任医生。
——2015年,建立和完善沅江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覆盖率100%。
——2015年,建立和完善适应沅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政策保障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大幅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2015年,市中医院在规模及内涵建设上达到一定水平,并建成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医医院。各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10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务人员接受规范化中医药知识培训,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筹资机制更加完善,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不断提高,参合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
——2015年,血吸虫病人、畜感染率降至1%以下,消灭垸内钉螺,全市445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防档案资料库。
——2015年,形成反应灵敏,相互协调、运转高效、处置有效,服务到位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功能。
——2015年,爱国卫生运动深入人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95%的医院、政府职能部门办公场所建成无烟单位。
卫生工作指标达到:
——2015年,户籍人口0-6岁儿童系统健康管理率达到9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01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73岁;女76岁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310 /10万
孕产妇死亡率<15-20 /10万
婴儿死亡率<6-8‰
四、“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到2015年,建立起满足沅江居民需求,适应沅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应急机制
在沅江市原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指挥的决策领导组织、应急指挥中心、专家组及应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建立健全沅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机制。
制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病情应急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工作方针,按照统一领导、反应迅速、加强合作的原则,制定完善《沅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建立集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对上级及对外机构工作运行机制等,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运行效能。
加强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蔓延。提升沅江市计划免疫工作水平,落实《沅江市计划免疫预防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案》,继续保持计划免疫高接种率。完善疫情报告动态网络管理,做好疫情监测。特别做好艾滋病、结核、乙型肝炎、霍乱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慢病防治组织体系、监测体系和评价系统。重点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对影响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的干预,倡导健康行为生活方式。
强化精神疾病防控工作。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控制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对精神疾病患者开展救治救助,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建立精神疾病管理信息网络。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重视老年人心理、社会康复需求服务,建设以市人民医院为依托的老年病医院、建设以各乡镇卫生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探索老年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群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卫生需求。
将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需要纳入公共卫生管理之中。协调市相关部门,以社区为单位,对流动人口中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常态化管理。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做到群防群控。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妇幼保健法律法规,依法推进妇幼卫生综合项目工作。继续完善沅江市妇幼保健工作网络,完善基层妇幼机构与医疗机构间母婴安全急救通道的建设。落实各项综合妇幼卫生项目工作,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不断加强城市流动人口和贫困人群的妇幼保健管理和服务。加大免费婚前检查的宣传和推动力度,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健全完善产前诊断与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体系,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健全卫生监督执法运行机制。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执法监督职能集中委托给市卫生监督所。实行按区域划分为主的综合执法模式。按照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将各农卫站设置为卫生监督执法派驻机构。将卫生监督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并建立内部目标考核制度和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工作。
建立高效的食品卫生监测体系。提高动态监测的质量与水平。为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食品污染事故、掺假掺杂以及餐饮业食品质量等重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加大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监测力度与质量。加大生活饮用水的日常监测力度。加大对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监测力度,保护劳动者健康,积极防治职业病。
4、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健全紧急医疗救援系统。充分利用全市医疗资源,构建起院前和院内有机衔接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由沅江市急救中心以及辖区医院共同承担院前急救,负责开展伤病员现场抢救、转运和重症病人的途中监护工作。建立专家抢救组在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的组织下,负责对辖区危重病例的抢救工作进行指导与帮助。
健全传染病救治系统。乡镇卫生院建立传染病诊室、市直各医院建立传染病门诊,将现有市直医院的发热门诊逐渐建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传染病隔离留观室,有效、妥善处理传染病疫情。
5、整合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逐步建立沅江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沅江市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和沅江市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到2015年,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向居民提供公平、适宜、经济、有效、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
1、以区域规划为先导,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沅江市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区域规划为先导,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人员配置。
到2011年,依据益阳市要求,完成所有规划设置的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按照益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市属医院调整和城市建设的进度,2011年前完成全市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改造和医疗设备配置。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成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基本设施设备齐全,环境温馨,符合人性化、无障碍的要求;达到相应类别的业务用房(建筑)面积,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功能的需要。
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按照服务人口,每3000居民配有1名全科医生;每3000居民配有1名社区护士;每2000居民配有1名预防保健人员;每站设置1名中医医师。社区居民都拥有自己的社区健康责任医生。
3、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独立二级法人。设独立的财务账户。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相对分立,有利于完善全区公共卫生网底建设,确保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到位,有利于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和监管,有利于实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4、建立“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向社区的精神病人、残疾人、低保、贫困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使社区成为政府扶弱济困的平台。
加强流动人口健康保健服务。通过卫生防病知识宣教、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妇女保健指导等多种形式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管理,满足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建立由沅江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使社区居民享受到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强形象建设。分期分批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环境进行改造,逐步建设成高标准的精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人性化、亲情化、温馨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三)构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需求的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 卫生行政部门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宏观调控,依法实施和加强行业监管,强化政策调节和信息服务,使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各有侧重。发挥辖区各医院的优势。强化专科医院特色医疗,发展社区卫生基本医疗服务。
1、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研究制订《沅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医疗机构合理设置,逐步形成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具有较强功能的医疗服务体系。
2、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优势,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行业影响力
市人民医院已成为沅江市的医疗救治中心,担负保障沅江市人民健康的重任,功能定位应从现在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逐步向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症方面过渡。要进一步发挥综合医院的优势,挖掘人才,集思广益,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发挥其对沅江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升沅江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和影响力。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精专科,做强社区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全市医疗机构都要以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为宗旨,定位于做精专科,做强社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根据搞活机制、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原则,鼓励市级医院探索不同形式的机制改革,推进医院内部人事、分配、后勤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成本核算,实施绩效工资制,增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各医院要按医疗需求发展专科特色,并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医疗质量、服务特色、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方面为着力点,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对存量资源的盘整力度,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
(四)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完成血防目标管理任务 落实沿湖堤洲滩的围栏封洲禁牧措施和农户改厕,推行家畜圈养、养禽替牛,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加大人畜查治病及化疗力度;加大钉螺控制力度,每年春秋两季查清垸内外钉螺和阳性螺点,结合环境特点采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等措施灭净垸内钉螺,扑灭阳性螺点;积极开展血防宣传和健康教育,加强血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急血防控工作,对中小学生和渔船民加大宣教力度,及时灭蚴,对接触疫水人员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提高晚血救治水平,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设立疫情监测点,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血防政策。
五、主要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
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一是要改革医疗服务体制。取消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机制,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断绝医院逐利动机,以此来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转变,促使其回归公益性。二是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在医疗卫生单位建立权责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实行聘用制、绩效工资制,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竞争上岗,并按工作性质,工作业绩,严格考核,多劳多得,合理分配,奖罚分明,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加大投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合理的长效补偿机制
建立“养事不养人”的投入新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保证卫生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进一步调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倾斜,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卫生建设。
(三)认真履行政府监管职能
一是规范药品、器械的流通领域。对部分临床使用多,价格较贵的药品、医用耗材,实行政府招投标或其它方式,杜绝暗箱操作,体现阳光采购,从而减少不合理的费用支出,降低医疗成本。二是整顿医疗市场。充分运用现有的卫生法律、法规,对无证行医、非法行医、不规范行医、违规虚假广告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净化医疗市场,为人民群众就医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三是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检查、治疗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发现不合理收费、乱收费、变相收费和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情况进行严厉查处,四是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对我市的600多家医疗机构,按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管理。
(四)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留住人才。首先要通过发展卫生事业来吸引人才,聚积人才。推进“三名战略”,(出名医、建名科、创名院),为技术人才提供舒展才华的舞台。其次要用感情留人,对人才要有浓厚的感情,帮助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再次要适当提高待遇留人,尽可能地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二要引进人才。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匮乏问题,要千方百计引进适用的卫生技术人才。三是要培养人才。一方面选送业务骨干到大医院进修,另一方面要挑选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医生在大专院校短期培训或脱产学习。四是要注重卫生干部人才的培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注重对青年医生和青年干部的培养,大胆提拔懂业务、素质好的青年人到领导岗位上来,对青年人大胆使用、重用,不搞论资排辈,确保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要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要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完善稳定的筹资机制,加强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利用。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日均费用和次均费用,逐步提高住院费用的实际补偿率,逐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二是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顺应城镇人民群众的要求,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覆盖面,把更多的群众纳入到医疗保险范围内,让他们看得起病、看得了病。三是实施大病医疗救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综合援助行为,旨在恢复患者健康,维持其基本生存权利。一方面应扩大救助范围和救助金额,同时在管理上,尽可能简化相关手续,推行城镇医保、合作医疗、医院减免“三办合一,一步到位”的方式。四是推广医疗责任保险。保护医务人员的正常医疗行为,提高医院的抗风险能力。
(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是建立信访接待制度。对患者反映的实际问题,进行认真的解释和回复。二是互相沟通。三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医德医风教育。重点抓好规范教育,规范医院的办院行为、医生的诊疗行为、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医疗质量,杜绝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医疗责任事故要严格实施医疗责任追究制度。四是严厉打击“医闹”行为。对故意闹事,破坏医院秩序,攻击医务人员,损坏医院财物的行为要按照公安部、卫生部的联合通告要求,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五是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防范机制。与政法、保险等部门建立联合处理机构,加大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力度,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七)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是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国家“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做好中医药政策的宣传,在政策定位上给予倾斜,按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保障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事业经费。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学会的作用,进行科研、教育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运用。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对年轻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短期的中医药技术培训学习,提高中医药知识普及率和知晓率,促进临床技术的开展。四是加大投入宣传力度,解决目前我市中医工作面临的困难,促进我市的中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眉山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规划】推荐阅读:
眉山港总体规划07-30
成都峨眉山风景作文07-10
峨眉山小记作文500字10-15
峨眉山小学生写景作文06-12
四川峨眉山金顶导游词08-27
四川-峨眉山英文导游词11-04
有关峨眉山金顶的导游词07-30
眉山卫校2014年开学典礼学生会主席演讲07-06
舟山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