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手工课程(精选12篇)
1.泥塑手工课程 篇一
林家村小学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
泥塑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出人物、动物,带有强烈的东方情调,反映了中华美学的文化精神。特别的是,玩泥巴是农村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虽然他们对泥塑的知识懂得不多,更谈不上创作,但泥料的可塑性和制作的随意性等与学生爱玩的天性产生碰撞,迸发出“无法无天”的创造力。这种贴近自然、融入生活的创作方式为泥塑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立足于乡土教育资源,林家村小学确定了泥塑作为了该校的一门特色校本课程,还特地聘请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孙炬阳讲师教授泥塑课程,同时安排了本校2名艺术专业的教师专门开展辅导;成立了泥塑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确定了促进学生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审美情操的课程总目标;编制了包含泥塑介绍、精品欣赏、具体制作、综合评价、深入创新等环节的完整课程教材。
这间充满自然气息的教室便是泥塑课的专用教室,每当周二、周四的下午,学生们打破了年级和班级的限制,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走班”的形式在这儿上一堂欢乐的泥塑课。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泥塑艺术的介绍,下面摆着的或质朴、或有趣的陶罐和泥人便是学生们的作品了。
你或许想象不到,这些作品都来源于学生们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泥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泥土仔细筛选,去掉其中的细沙砾,掺入适量的纸纤维或棉花纤维并搅和均匀,便是合格的泥塑用土了。在进行泥料加工的过程中,学生们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泥土的芳香和大自然的亲切。在制作泥塑之前,学生们需要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泥塑作品,以亲近自然和生活之美、发现自然和生活之美,把泥塑与对自身情操的陶冶结合在一起,泥中有艺,艺中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有科学,并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欣赏完毕后,同学们充分释放自己的想象,发挥自身的特长,做出了一件件泥塑作品。作品成型后,老师不是急于点评,而是让同学们互相参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然后再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对别人的作品发表意见,热烈讨论;甚至可以搭建小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最后再由老师点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了,指出优点、评析不足,为今后的创作点明方向。当课程结束后,老师还对学生引导创新,鼓励学生培养独特的艺术感受力、个性化的表现力,大胆探索上色、烤制等创作手法,让课程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泥塑校本课程作为我校的一大教学特色,通过学校的精心组织和教师的辛勤学习,学生们已基本掌握了捏、挖、挤、压等泥塑基础造型技巧,并且能够结合卡通形象独立进行造型表现创作,运用立体彩绘技巧给作品上色。实践证明,泥塑艺术教学在农村学校中能很好的开展起来。泥塑艺术成功培养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泥塑手工课程 篇二
一、新颖独特的方案引来踊跃报名者
由于高中学生文化课负担较重, 美术课只局限于中外美术史鉴赏和名家名作的图片欣赏, 如何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里陶冶艺术情操、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成了我设置校本课程的宗旨, 而《泥塑·陶艺》基本符合上述设想, 授予原因有三: (1) 可比性:美国在上世纪就有约五百所高等学府陶瓷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学位; 日本除有专门的陶艺博物馆外各学校还有专门的陶泥车间;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学校都相继开设了陶泥课, 陶吧也作为一种艺术时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 可行性:由于陶泥本身具有随意、自由、单纯的特点, 其制作环境趋向于自然、朴实, 所以作为课程开设要求较简单, 有了教室、课桌、简单的制作工具等就可运作。 (3) 独特性:绘画的造型艺术是平面的, 而泥塑则是立体的、直观的, 看得见摸得着, 能表现多维空间, 加之多样化的成形手法, 可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发展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所以, 《泥塑·陶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一出台就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每期报名学习的人数均达五十名左右。
二、精心周到的准备使学生兴趣浓厚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为了上好《泥塑·陶艺》课, 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兵马未到, 粮草先行”, 为了保证上课材料, 学校多次安排车辆到宜兴购买陶泥、工具和教材, 配置了专门的陶泥室和作品陈列架。其次, 由于没有专业的教科书, 我只得多方搜索, 到网络、书店、各大专院校寻找与泥塑、陶艺相关的教材, 再结合自己多年的雕塑经验整理出一套循序渐进、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案。再次, 每次上课前我都预先准备好上课用泥、各种工具及教学用图片、实物和技法用书,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便捷的触摸陶泥的氛围, 激发了他们新颖探奇的欲望。介于上述原因, 学生对《泥塑·陶艺》课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 并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
三、引导学生从感受泥性到自我表现
我是从感受泥性、陶泥成型、泥塑制作、综合技艺的自我表现四个方面设计陶艺课程的。
1.感受泥性从揉泥开始 , 让学生通过对陶泥的揉炼 , 了解泥的黏性和软硬度, 继而通过手捏使学生感受陶泥的可塑性, 从而发挥其空间想象和造型能力, 然后通过运用各种材料 (如树叶、麻布、印章等) 在陶泥上压印各种图案, 形成不同肌理, 让学生感受到陶泥与各种材料的亲和力和富于变化的特点。
2.陶艺成型有泥条成型、泥板成型、 捏塑成型、压模成型四个板块, 无论是泥条盘筑的方便、随意, 还是泥板造型的简洁方便、变化多端、效果显著, 以及捏塑成型的自然纯朴、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和压模成型的快捷、便利, 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陶泥成型的技巧, 吸引了学生眼球。
3.泥塑制作重点放在人物雕塑和动物雕塑上 ,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雕塑演示, 学生在临摹操作中掌握堆、贴、粘、塑等各种加法, 以及雕、刻、划、挖等各种减法, 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泥塑的基础上掌握现代雕塑的各种手法。
4.综合技艺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融合各种方法、借鉴其他艺术表现技巧进行创作,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达到手脑并举、识能共进的目的, 在自我表现、个性张扬中形成积极健康的艺术审美观。
四、在《泥塑·陶艺》教学探索中的思考
在《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探索中, 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上好美术课? 如今《雕塑》、《陶艺》已成为高中新课标中的两个模块,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探索完全符合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 故将教学中的感受归纳如下。
1.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选你的课 , 说明他对这门课感兴趣, 但要保持这份热情关键取决于方法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和操作的可行性, 在教学时每讲授一种技法我都准备多种实物资料, (如简笔画、名人漫像、工艺品造型等) 供其参考,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进行塑造, 从而减少局限性和盲目性, 提高自由度和可塑性。
2.构建新的教 学模式。 通常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界限分明, 教者辛苦、学者被动, 总体感觉是累, 在校本教学中我着意打破陈旧的格式, 将二者放在同一平台上, 在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立体造型技艺的传授中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效应,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
3.肯定成绩 , 培养自信。 平时每当出现一个新颖的创意、一个成功的造型, 我都及时肯定并引导发挥, 学生的作品除陈列到作品架上让人观赏外, 还时常制成图片在多媒体上展出,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创作欲, 让他们随时分享成功的喜悦。
4.自我完善 , 树立形象。 “要给学生一瓢水 , 自己要有一缸水”。在近二十年的美术教学中, 我一直在不断充实自己, 一边自学计算机管理专业,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完善课堂教学资源, 一边坚持不懈地进行雕塑、陶艺的创作和探索, 并创办了东台首家个人雕塑·陶艺工作室, 正由于日积月累的经验, 我在《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 获得了学生的欣赏。
摘要:为达到课程多样化、个性化这一新课标要求, 同时继承与光大陶艺文化。作者在就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后开设了《泥塑·陶艺》校本课程, 并进行了两学年的探索与思考, 本文是作者两年探索的过程与心得。
关键词:泥塑,陶艺,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3.特殊学校手工课程开发探讨 篇三
【关键词】特殊学校 手工课程 开发 目的 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50-02
手工制作是劳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都比较强,注重动手操作,强调创意实践。但是,手工教学决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的教材当中,而要在此基础上,跳出书本,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寻找到更适合他们实际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内容,引领孩子走进手工课程中的缤纷世界。为此,横县特殊教育学校组织教师对手工课程进行开发与探讨。本文结合横县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手工课程的开发进行探究。
一、思想上提高对手工课程开发的认识
当今社会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人的素质的较量,不仅反映一个人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体现出一个人的生存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残疾学生像正常人一样生存下来,这给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问题。现在手工课程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里新兴的一门技能课程,在学校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促进和提高特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及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提高。为了让师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手工课程的重要性,学校领导组织召开动员会,并制定好方案,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位,让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做好充分准备;为了激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老师通过给学生欣赏别人的优秀作品,告诉学生手工制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学生对手工制作的作用有个初步了解,与老师达成共识,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二、明确手工课程开发的意义
手工课程可以有效地调动特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的设计和实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学生在这一课程里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他们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而又能研究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研究去探索,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手工制作课的实施使学生能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亲历亲为,克服了长期以来单纯学习书本知识的枯燥与乏味,使得学习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学生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既能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独立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学生在完成了一件作品时,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每当助残日或者节日有领导或者爱心人士来参观他们的作品展览时,学生都能得到高度赞扬,从而内心充满了荣誉感、成就感。同时,手工制作在残疾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于康复残疾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手、脑结合能力发展有极大的好处;学生通过手工制作不仅学到一技之长,还培养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自信,为将来走上社会有一立足之地。
三、有目的地对手工课程进行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制作作品已逐渐出现在各大小商场上,有的是搞批发,出现在中小商店及个体手工制作作品专营店等,有些手工作品的消费甚至延伸到旅游景区里,成为游客喜爱的出游纪念品。本课题组曾对周边的市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手工制作作品出现在市场上,主要是批发及来料加工。乡下主要侧重在编织与缝纫制作上。比如某个镇有三间竹器厂,它们的成品主要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这些手工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但与当地市民消费与实用性不太相符。调查中发现,21 位顾客中有 16 人较喜欢十字绣,占调查人数的 76%;其次是串珠,有 13 人较喜欢,占 62%;再次是泥塑,有 12 人较喜欢,占 57%。作为商家,认为赚钱较快的也是十字绣,问卷中有 16 人选择十字绣,占调查人数的 76%。因此,我们开发与研究的内容既要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又要结合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尽量做到对学生传授的知识是有的放矢,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有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走出社会能很快适应生活而做好铺垫。
四、明确手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指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手工产品的经济评价标准往往是:顾客是否喜欢,其实用性是否强,销量是否大,经济效益是否好,社会效益是否扩大。手工产品卖出的价格高低,反映了产品在市场上的效益性。而传统的手工作品也较受市民喜爱,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符合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能就地取材,它通常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物品,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审美艺术等,具有传承性、公益性、自然性和地域性。因此,我们在开发手工课程中,所研究的东西不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联系当地社会的经济市场。所制作出来的作品应是人们所需要的、贴近生活的、商家能盈利的、顾客消费得起的手工作品。例如,手工课程教给学生手工制作的技巧和技能,利用实践课教给学生销售的方法,学会买卖,学会人际交往。周末,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街上进行义卖,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活動,让学生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换来的,也懂得劳动是光荣的;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老师、家长的艰辛。我们可以将作品义卖的收成用来奖励优秀的手工制作能手,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或者帮助贫困学生家庭,让学生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奖励和帮助中教会学生学会感恩,长大了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做一个和健全人一样有用的人。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不但能有一技之长来谋生,还能服务社会。
五、为学生求知发展的需要提供训练平台
横县特殊教育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刚要》为指导,规范手工课程的实施与开发。手工课程的开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结合学校及地方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进行手工课程的教研活动的同时,通过爱心人士的关心与支持,利用媒体宣传,扩大手工制作的影响力,加深教师对手工课程的认识;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形式,探寻行之有效的、营造和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心理氛围的思路,让教育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成为社会建设中的一员,通过大量研究、探索和实践,让每个学生在手工制作方面都得到成功。同时我们也认为,手工课程的实施,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新时期实施劳技教育搭建新的实施平台,对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自从开展学生手工实践课,原来爱动爱闹的学生对手工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都能静下心来按照老师的指导完成自己的作品。特别是聋哑学生对手工实践课非常感兴趣,学得又快又认真,每次面对自己的作品他们天真的脸上都情不自禁地露出兴奋和满足感。作为老师,应该思考我们怎样教会他们更多的技能,给予他们更多机会训练和更好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总之,特殊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新世纪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我们应该改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同时,如何培养特殊学生的独立性和生活适应能力,有待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去不断地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春梅.手工制作教学与提高聋生综合素质[J].现代特殊教育,2007(7)
4.小学美术手工课程探究 篇四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小学美术手工课程探究杨茵雯 (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摘 要:小学美术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通过绘画和手工等简单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美学启蒙。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还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开展,在绘画和动手制作的环节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所以说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有重要作用。针对小学年龄段,小学美术安排了很多动手制作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制作活动中脑、眼、手并用,深入挖掘学生的能力,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制作;创新能力
一、动手第一步――尊重学生
小学生刚接触正规化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保持着自主的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力,所以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千万不能忽略学生的自主性,不能过多地束缚学生,只有根据学生认识知识的规律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传统的教学中,考虑到课堂纪律,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过于严苛地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一些具体要求完成制定的操作,学生的自主作用被严重限制,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再根据老师的指导做作业,学生为了上课而上课,对自己执行的内容不加思考,这种被动的状态,学生自然难以感受到美术带来的乐趣,缺少乐趣学生的注意力也不会过多地放在学习内容上,可以说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发挥,相当于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的教学。
所以说让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中,真正动起手来进行自我智力的发展,必须让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更多的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帮助,让学生的思维随意地发挥,产生的创意正是美术创造的灵感来源,缺少这种灵感,美术作品就缺少了灵魂,学生也没有任何提高。将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创意得到发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锻炼,这样学生才有动手的欲望。比如说苏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主题“机器人伙伴”,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表达,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不断迸发好的创意,为学生下一步动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请你来说说你想象中的机器人伙伴是什么样的呢?你想叫它什么名字?它都有什么功能呢?”诸如这样的问题,不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创意过程。
二、动手第二步――探索材料
动手制作第一需要创意和设计,在前文我们简要讨论了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了好的创意和设计,怎么动手将这个设计实现呢?就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了。
动手制作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体现创新可以从设计和创意,还有就是从解决问题的方案上体现创新意识。动手制作需要学生根据一个具体的设计目的,制作一个能够体现主题的作品,这个作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觉得画一幅画是自己擅长的,()有的学生觉得做一个剪纸是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有学生认为做个泥塑模型更容易体现心中的设计,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满足这些动手需求,有想法实现最重要。
比如第五课“小挂件”,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主题,但同时给了学生非常多的表现形式。挂件可以是一个动物的造型,也可以是简单缝制的布偶等。教师在开始教学时,先简单问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见过小挂件,都是什么形式的,从而简单地介绍一些挂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空间。其次再问问学生,你做一个挂件想挂在哪里,在卧室、在客厅或者在教室等等,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有主要的思考目标,“我见过一个正反面不同花色的圆形挂件”“我见过一个用贝壳穿起来的挂件”,学生开始思考并决定了挂件的形式,下面就由学生来思考如何实现。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对挂件的形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决定自己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什么颜色、什么材料等等。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类比观察,对自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一个构想,这个构想结合观察的过程,就是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第三步――合作实践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动手制作不靠团结合作实际也很难完成,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的创意非常好,也有了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是执行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面具,学生可能有模仿蜘蛛侠的创意,选择了红色的卡纸,想要处理成面具的形状还需要剪刀,固定还需要皮筋等,但是做起来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将卡纸剪成符合自己脸大小的形状、安装皮筋应当如何打结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解决。
合作不仅仅限于课堂上和同学合作或者和老师合作,在家里也可以跟父母合作,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制作的过程,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比如第8课“拼贴”,学生想要拼贴一个果篮,先要拼一个花瓶,也准备了很多可供裁剪的原画,准备了剪刀,可是想要按照边缘裁剪的时候总是剪不好,这时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裁剪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裁剪不好的学生,裁剪不好的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更能体会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乐趣。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要针对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从多个角度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等,鼓励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积极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灵活调整教学的措施,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智慧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倩。美术手工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07)。
[2]彭岚。手工课程的教学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一节手工课案例的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11)。
5.泥塑手工课程 篇五
专业班级: 陶艺三班
姓名:段琰
学号:201110112323 结课了,在何善影老师缜密的课程安排和细心的指导下,我们度过了四周愉快而充实的手工制作课程。老师是华侨,课堂上与我们交流了许多美国制作陶艺作品的方法和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这也让我们在第一周便意识到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将陶艺专业学习好,不仅要把握好天时地利就近努力汲取景德镇的传统工艺的精华,还要多关注全世界陶艺发展的动态和优秀陶艺大师的作品。
我们的手工制作课程主要是泥板成型。也就是以压好的泥板为基础来建构我们的作品。这种看似简单的活,在之后的实践中让我们叫苦不迭。作为一个初学者,你会发现苦的不是你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创作,而在于花更多的时间在修修补补上。从最开始大大咧咧总是一不小心就碰碎、捏碎抑或摔碎了自己或同学的珍贵的作品后,大家变得细心起来。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陶艺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有多么伤不起,“裂”字令我们多么神伤。
第一周的第一堂课,是咱们与何老师的见面会。老师用大屏幕展示完她的作品后,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要求我们每人写份小纸条回复给她。三个问题分别是:
一、你觉得什么是创意、设计?
二、想从老师身上学到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
三、为什么来学习陶艺。这些问题有的可能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思考是真的很有必要,并且思考这些问题本是我们进大学前的必修课。
之后老师带我们来到教室,教了我们压泥机的使用方法。因为泥巴的特性,掌握不好就很容易压裂。而想要将泥完美地压成一份均匀的泥板,压泥机就成了很棒的选择。其次,我认为新泥是压泥的最佳选择,因为其干湿程度刚好适合。在压的时候,还要注意,想要1CM厚不能一次性调到刻度2,而要从刻度4开始,然后到3,再至2,最终将泥板逐渐压薄。
在第一周老师教了我们用不同颜色的泥浆给泥板做花样的方法。这个需要自己多实践做实验。这也是对掌握泥巴的干湿度必须实践的过程。
然后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我们用泥板做两个盒子,一个圆筒。做盒子需要硬泥板,而做圆筒需要软泥板。于是老师从校外买了一打粗水管,方便我们做圆筒时给泥一个支柱,防止软泥板坍塌。
别看盒子由几个正正方方的简单的几何面拼成,但是在市面上用泥板做的盒子坯胎价格是远高于等大普通拉皮成型的坯胎的。有如此差距的关键就在于泥板与泥板粘合时难度大,烧成功的几率小。首先,用于黏合的边要切成45°角,然后要在边上scratch,也就是刮几下,再刷上泥浆,刮痕里嵌入的泥浆用于加固黏合。趁泥浆干之前迅速将两块泥板合牢,注意不要用力过度而不小心将泥板边或角那些尖的易碎的地方弄坏,因为是硬泥板,所以很难用泥补好。补不好,烧出来会很难看,这是我血淋淋的教训。合上之后,活并没有完,已看似没有裂痕的俩板子间,由于泥浆相对硬泥板是很湿的,其实干到一定程度后,刷过泥浆的缝会有很多空隙。所以,为了防止烧出的成品裂开个缝来,就得在合上泥板后,用新泥搓个长泥条填入两泥板的夹角。再拿工具压紧修平整,想要质量好,最好是无痕~ 两周内,我总共做了三个盒子,一个圆筒。圆筒易裂,要及时补缝,和适时地轻轻拍打。所有作品做完后,我做了点浮雕的效果。在黏泥板前,我也有做泥浆效果,得到的经验是:刷泥浆必须是基于软泥板的情况,否则,两种泥巴没有融合会使得表面的泥浆自动被独立在表面并裂开。
第三周,老师要我们自己设计一套茶具和一个雕塑。由于耗费在茶具上的时间过长,我便没有做雕塑。用泥板做茶具的日子真是让我欲哭无泪„„
老师说要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我便想做一个实用性与审美性并存的高壶。前两天完全没有灵感,使我为平日里自己没有博览群书而抓耳挠腮不已。没有灵感是艺术的硬伤。第三天实在按捺不住了,去图书馆硬生生做了一天。看到了英国皇家手工设计的茶具套餐,我顿时眼前一亮。老师说“好的艺术家可以临摹,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知道如何吸取精髓而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我虽然还不是伟大的艺术家,但我在奋斗的路上。于是回到教室对着速写本一阵“唰唰唰”便动工了。
把平面转换为立体的陶艺作品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心理上、技术上,都要过关。老师指导要我们用卡纸先做个模型,要“打草稿”。直接用泥板做,出错的几率大,泥板干湿且很难把握,做错要重新压泥板,泥板有的又需要比较干才能做。壶的各个部分干湿要求的程度不同。太干,各个部分难以黏合在一起;太湿,各个部分难以成型。光是壶的把手我就做了不下6个„„其中因为在烤炉上烤过头而裂掉的有3个,卷动时用力不均导致裂开的有2个,在粘上壶身时由于忘了用支撑物且本身太软再加上地心引力而裂掉的有1个„„
壶嘴我修了个不错的花样,但是在最后程序都弄完后,老师点评说,倒水若稍快一点,水会从我在壶嘴上修的两个对称的凹槽处流出去,我顿时石化。再说壶盖,其手提处,本做了个立起的飘带,可是在雕刻纹样时,没握住,飘带就很干脆的在桌子上被碰掉了。陶艺有时候难就难在你得随时做好即兴修改的心理准备。像一休一样我打坐一晚,终于想到在裂口上加了朵玫瑰花,才算舒了半口气。在它整个未干时,我很怕别人碰碎了它,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前功尽弃。还未烧窑所以还有半口气得留到出窑的时候再长长地狠狠地呼出去。
短短四周,制作作品的过程我美其名曰“创作”。虽说为了作品总提心吊胆,可也一直兴奋着。我们像个孩童般大胆地想,像一个大师般认真地做,最终完成一个作品心里会充满了成就感。最难得的是,能有个如此负责任的老师每天下午2点一直陪你到6点前所未有地专注于你的工作。
关于我们的作品和这四周课程,我始终记得老师那句很打趣的话,“作为初学者,你最开始的每个作品都要好好保藏,这是你们的宝贝疙瘩,以后熟练了就可以随便送出去啦。”什么才最重要,人们往往忽略了或忘记了曾经那个点,而在未来某一天回首也许才发现,在最最开始的地方,大家的处女作就算再怎么“惨不忍睹”,但那才是每个人心灵深处最宝贝的宝贝疙瘩。就像我们烧出了多个作品感叹多次后虽然觉得第一件作品最丑,但是最有用的最舍不得的最宝贝的却还是第一件罢。
6.泥塑手工课程 篇六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年轻、合格的幼儿老师,并且在能够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审美本领。经过手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让学生增强了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本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手工 探讨
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在社会经济与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幼儿的教育问题及教育的质量问题早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而幼儿园中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幼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初、中级素质劳动者,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相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说,就要不停地提升本身适应社会发展的本领,并且不停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增强自身修养,积极调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实现全面素质的平衡发展。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园手工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利用手工材料,借助辅助工具,发挥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成型作品的一种活动。手工制作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手工活动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即造型、构图及色彩搭配等,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来完成一幅手工作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经过手工学习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手工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教育工作真正实现目标,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刺激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造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努力获取知识的动力,并且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为有对手工活动拥有了强烈的兴趣,才会刺激引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创造,为能增强创造性思维做好铺垫与基础。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过:“教学成功与否,90%是怎么样使学生感兴趣,10%是教学。”可知,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为有当教师让学生培养了对手工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自愿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手工的乐趣,体会到手工的魅力。所以在进行教学的第一节课时,我会给学生准备大量的手工成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往往这些作品都会给新入学的学生以震撼,她们都会称赞这些作品,并不时地拿起体它看看,而且还不断地问老师,这些作品的材料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出来的等等问题。在这个时候,我都会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可以示范的就当场给学生进行示范,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刺激引发学生的创造潜在能力
创设十分好的课堂情境,是根据教学主要内容和要求,联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能刺激引发学生的创造潜在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本性特征,最大限度地变更学生自觉地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经过假设的情境,不停地发挥本身的创造力,为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让学生可以更富有创造力,在创设的情境中,可以打开学生的臆想世界,让他们脱离这个世俗,追求更加纯粹的手工魅力。
三、贴近生活,发挥形象思维
为有做到贴近生活,才气高于生活。往往是由于创作贴近生活才更加的吸引人的眼球。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农村中学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学生一味的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所以,联合这样的特征,教师教会学生贴近生活,发挥形象思维,创作的作品就更加引人入胜。
四、自由式的开放课堂,给学生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现在社会倡导的是自由开放的社会,那么以前过去古板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必将加以改变。教学方式也应从以前的古板灌输模式转换成自由开放模式,教师不但仅要站在讲台上授课,而是要走下讲桌,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激发勉励他们不停地提出相关问题,不停表达本身的思想。
学生是具有思维的个体,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思想,在自主实践中,他们由于每个人都境遇不一样,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他们对同一事物当然也就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所以,教师为有激发勉励他们表达本身的独到见解,赐与学生发挥本性的自由,更好地表现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更自由的空间。
五、提供更新鲜的素材,增强创造本领
老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鲜素材,开拓学生的思维本领和创造本领,丰富他们的手工创作表现情况,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手工创作经验和经历。
手工创作是一项感性的活动,创造性思维并且是自身对感性材料的一种思考,所以老师需要让学生更多地体会,经过对事物的多听、多看、多观察已达到对事物的感官认识,增长学生的积累,开阔眼界,为他们的手工创作提供更多的创作资源,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手工带来的乐趣。
六、提升学生学习手工的热情和积极性
1.营造更加轻松的学习气氛
曾经的教学环境是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学生在下面整齐的望着教师,这样的环境会让学生潜意识地抗拒和压抑。而轻松的环境需要是学生围坐在教师旁,大家就像在轻松地聊天一样,自由开放的学习,学生有任何难题都需要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耐心答复,这样就不停地使学生有不停地思考学习的动力。
2.采用活泼的学习方式
没有一点变化的学习方式只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枯燥乏味,所以,采取多种的学习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要采取如何的学习方式呢?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是所有人都能追捧的。为有课堂是愉悦气氛,学生才会更加把知识牢记于心,不但仅是靠死记硬背,而是从真正性质上的理解了知识的涵义。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而不是教师。学生可以在任教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倾听学生们的独特的见解,还要在一方面激发勉励学生的独到见解,一方面指出学生想法面临的不足,这样不但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提升了学生不停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3.多方面的课堂拓展
在教学整个过程中,不但需要依附书本教材,还要从有限的教材中寻求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必要教师在生活中不停地积累与收集,平时要注意生活的每个细节。遇到什么好的素材,拿给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就不停刺激引发学生的绘画创作灵感,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其实并且是源于生活。在对课堂的拓展时,也就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与积累,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有了更多的体会。
4.学生动手本领训练
手工课程需要学生不断的动手,让他们从活动中体会到作品的内涵。学生本身动手,当然也就提升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从整个的活动中,对素材有了更多的认知,体验到手工创作的不一样美,对手工活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有了更多的追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随着人们对幼儿园课程及其影响的日益重视与关注,幼儿的手工创作也得到了充实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正在不停发展与扩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要不停重视学生本领的培养,不停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优秀的幼儿老师。当然,这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为有当二者完美联合起来,教学目的与学生的追求才气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芙蓉.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美术研究[M].教育方法分析,2009(2).
[2]王岁林.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性的几个要点[J].教学反思,2010(181).
7.综合实践泥塑 篇七
一、主体生成
泥塑是我国民间传统雕塑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特点小巧玲珑可爱,适于儿童学习操作。针对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并有初步的造型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较快的特点,开展一个以民间工艺——泥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三维世界的学习和释放空间;帮助学生,通过“玩泥巴”来了解泥土特性,体验自然世界中存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身边各种艺术的探索和发现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二、课程简介
教学形式以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创作实践及各种活动相结合。教学内容的设置:第一,按照不同的阶段,从简单的搓泥条、揉泥球开始,逐步深入,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是上一阶段的延伸和发展。第二,作品内容从学生身边出发,从兴趣出发,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事物,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正确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第三,泥塑课程作为其他学科的外延,泥塑课堂不仅仅有技法的传授,还有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其他知识,与其他学科共同提高。
三、开设泥塑课程的意义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做为学校我们有义务大力发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泥塑制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制作时,可以培养他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感、美感等,这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四、课程目标
1.掌握运用多种泥塑手法综合制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表现等能力。
2.通过主题合作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意识。3.学会从身边发现美、感受美。4.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对泥塑创作的持久兴趣,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认识、认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8.乡土泥塑计划 篇八
在课程多元化的今天,幼儿园的课程也呈现出多样性模式。与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无硬性规定的统一教材,也无统一的教学计划,提倡形成师生共同建构的、具有本地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因此,我园根据乡土资源开展了泥塑活动。泥塑活动作为我园本课程,泥塑活动应关注本园幼儿及教师的发展状况,充分挖掘周边资源,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多元整合课程,致力于为幼儿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泥塑课程模式。
一、问题的缘起
1.实施“艺术项目”实验的需要
为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引导和鼓励广大幼儿积极参加形式多样艺术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乡土泥塑文化资源具有更为亲近幼儿、直观、形象的特点,是泥塑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但在现有教材的编撰中,这部分内容尚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被忽视,不仅是忽视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本身的传承,也忽视了幼儿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培养。2.课题研究延续与发展的需要 《泥塑课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该课题研究对德化陶瓷文化进行了深入过滤、梳理,挖掘了大量富有特色的民间陶瓷文化经典个案,寻绎了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陶瓷价值以及教育价值,丰富和发展了德化陶瓷的内涵,逐步形成了德化特有的地方陶瓷文化体系,并在与泥塑课程整合、实践中体现了德化陶瓷教育的品牌。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支大班的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研究网络。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其目标构建 1.概念界定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而课程资源的课程构建,是指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价值构成可实施的泥塑课程,并最大限度地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中国地大物博,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包罗万象。如果从德化区域和泥塑范畴两个圆的相交点来看,就有德化陶瓷厂,屈斗宫等,它们所呈现的乡土性、地域性、美术性是泥塑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它们必将会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地域文化与泥塑课程的一个良好的平台。泥塑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构建及其实践应用研究,是从人本角度出发,帮助幼儿从泥塑文化的角度认识、学习具有本地特色的泥塑知识与技能,并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建立起来的相应的泥塑学科课程。泥塑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构建及其实践应用,可以赋予泥塑教学更深、更广的教育内涵。2.目标构建
本课题研究,以德化陶瓷乡土文化课程架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为出发点,以新的课程观下课程资源实践的理念转变为理论依据,从挖掘德化陶瓷乡土文化经典个案为抓手,充分展示德化乡土泥塑文化的历史价值、泥塑文化价值以及教育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仔细分析世界各国的基础艺术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1994年公布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就指出:为了确保幼儿接触艺术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幼儿园学习指导的要领、图画工作编》第3期指导计划,对幼儿园学习内容的处理中要求:充分利用地区的泥塑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
从我国泥塑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观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200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幼儿园泥塑课程标准,要求泥塑课程不再局限于泥塑学科本身,还将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通过设置一些综合泥塑各领域的课题或跨越泥塑学科的课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在各省、市组织编写的地方泥塑教材中均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体现,在这其中,德化泥塑综合课程和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出版了相关论著和实验教材,得到普遍关注和认同。
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中,尤其是在视觉文化冲击浪潮的影响下,人们对地方文化资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优秀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地方泥塑文化资源中的泥塑价值、审美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几千年社会和文化沉淀的结果。一个旧时代的衰退与一个新时代的兴盛在这个交替过程中,新的审美准则形成时难以避免地会产生时间落差,移风易俗的极端化使得风俗中有积极倾向的节庆遭遇冷落,这会直接导致幼儿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衰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是对此最直接的应对。
四、课题的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幼儿传递知识,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2.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并且鼓励对文化的认同和认识上的多元选择。但若要实施成功的教育,还在于吸纳不同优秀的民间文化,并兼容并蓄,使之成为人类的背景文化。这一理论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现代课程与素质教育理念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观念与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这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建立民主的课程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幼儿园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幼儿园以及幼儿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力,有利于建设合理、合情的课程,与各类课程内容展开交流与对话,打破原有的、大一统的、缺失了民族性和乡土性的教学形态,整合教学内容,以培养营造出一种充满乡土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这是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合一”。这给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幼儿生活实际、不切合幼儿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以上理论,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方向,直接作用于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泥塑乡土文化资源与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本课题将着重进行泥塑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构建与相关理论研究。2.泥塑乡土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推广应用研究 第一,泥塑乡土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实施方法研究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划分主题。1.纵线深入:围绕一个主题线性展开,分成若干个阶段,将主题逐步深化;2.横向发展:围绕一个主题横向展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注意学科内、学科之间、与社会的联结;3.主题辐射: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且活动之间可以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顺序先后与逻辑关系。
第二,泥塑乡土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推广应用研究 根据课题阶段研究目标与相应内容,举办专题课例的实验、展示、观摩和交流活动,举办专项优课、说课、课件、案例、论文等评比活动,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表彰先进。
第三,泥塑乡土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研究 通过乡土泥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总结完善“乡土泥塑课程教学评价”和“乡土泥塑课程幼儿评价”,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地方泥塑课程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通过深入挖掘德化特有的陶瓷文化资源,寻绎其悠久的历史,加深对现有的德化陶瓷文化资源的认识。通过研究,对德化陶瓷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课程架构,建立相应的课程形式,系统整理并构建德化陶瓷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体系,最终能成功应用与推广。
其次,从泥塑文化教育角度介入,与幼儿的泥塑文化教育相联系,将德化陶瓷文化根植于下一代德化人的心中,使德化陶瓷文化能薪火相传。在帮助幼儿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既了解了德化陶瓷文化的底蕴,又达到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情感的目的。2.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梳理,发现与课程资源相关的地方泥塑文化素材。观察法:通过对地方泥塑文化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了解德化陶瓷文化的特征和历史渊源,从而发现其本质和规律。行动研究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举办各类专题研讨活动。通过对德化陶瓷乡土文化的实践探索,从而获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个案研究法:针对泥塑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对具有地方泥塑文化特征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逐一解决实际问题。
经验总结法:根据对德化陶瓷及其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德化陶瓷文化课程资源架构与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挖掘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实施内容与预期成果 1.研究启动阶段(2012、9-2012、10)
实施内容:申报课题;梳理德化陶瓷课程资源,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及其内容;组建课题组及课题研究实验单位;准备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报告。
预期成果:课题申报表,课题组研究人员及课题研究实验单位确认书;课题研究实施报告。2.研究展开阶段(2012、11-2013、5)实施内容:召开课题开题会议与课题组专题工作会议;明确课题组成员研究分工与工作职责;子课题申报;德化泥塑制作;举办专题课例的实验、展示、观摩和交流活动;
预期成果:德化泥塑展示;课件、课堂实录光盘;课题研究过程材料。
3.研究总结阶段(2012、5-2012、6)
实施内容:举办专项优课、说课、课件、案例、论文等评比活动;举办课题研究专题研讨活动;德化泥塑乡土教材推广与应用;准备课题结题验收。
9.泥塑活动蜗牛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参与泥工活动的兴趣。
2、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用搓、卷、等泥工技法,借助辅助材料制作小蜗牛。
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的蜗牛作品。
2、橡皮泥、绿豆或火柴棒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活动主题。
我们一起先来猜个谜语吧!请听谜面!“没有脚,没有手,背着小屋慢慢走。” 请回答。是什么呀?我们一起说!(蜗牛)
二、出示范例,讲述一个自编故事《蜗牛兄弟》,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1、师:这是什么呀?(蜗牛)
2、师:这是老师用橡皮泥制作的蜗牛兄弟。这是两只感情深厚的蜗牛兄弟。今天他们结伴一起来中一班呢,想请中一班的小朋友为他们寻找更多的兄弟,你们愿意吗?(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姐姐也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
蜗牛妈妈:“因为毛虫姐姐他可以变成蝴蝶啊!天空会保护她!”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有骨头也爬不快啊!也不会变成蝴蝶他怎么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他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也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三、(师幼共同讨论制作方法。)教师示范蜗牛的制作方法。那现在请看老师是怎么制作蜗牛的,边看边听朱老师讲解,待会儿看看谁的小蜗牛能和朱老师的蜗牛成为兄弟噢!第一步是将泥分成两部分,每团搓成圆柱形的细长条,第二步是将长条的泥卷起来,变成螺旋线,做成蜗牛壳状。第三步是将绿豆按入蜗牛头部两侧,做成蜗牛的眼睛。第四步是从蜗牛的头上出触角。
2、师:听清楚了吗?会不会制作啦?制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点!。
四、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捏泥的过程中提示幼儿按照制作蜗牛的先后步骤进行,在泥工板上团捏。制作过程中可以小声讨论商量,尽量保持安静制作,要细心。制作完了,先不要急着给老师展示,可以看看身边小朋友的作品,并自己编一个《蜗牛兄弟》的故事。我们可以制作一群蜗牛噢!然后想想他们是在哪里活动,可以编个好听的故事噢!
五、展示作品,交流欣赏
1、评价展示幼儿作品。
2、请个别幼儿讲一讲自己编的小故事,引导幼儿欣赏同伴制作的蜗牛。
二、内容说明:
1.乌龟是孩子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一种动物,它圆圆的身体、憨
憨的样子,十分易于孩子观察、体验、创作和观赏。本次活动定位于 利用胶泥来表现乌龟的形象,主要采取了团压、搓揉、黏贴等泥工常 用的方法来进行创作。
2.在活动的学习方式上,采取了好奇感知、乐中体验、观察探
究、大胆创新等形式,都是通过幼儿的自我观察、体验、探索而完成 最后作品的,这样的过程是孩子一次快乐感受、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3.教学策略上主要采用了图片观察、方法探究、个别示范、自
由创作、分享交流五步教学法。为活动创设出轻松、愉悦、自由、平等的氛围,更轻松的完成活动目的,幼儿们在玩中学,在快乐中体验 和探索,很好的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4.本次活动的重点为能用团压、搓揉、黏贴等方法制作出乌龟。难点为运用多种方式对乌龟背进行各种花纹的装饰。
三、活动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团压、搓揉、黏贴等方法制作出乌龟。
2.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大胆装饰出各种花纹的乌龟。
3.能充分想象、大胆创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四、活动建议:.教学变式:本次活动也可以采取创设游戏情景、教师出示范
例、师幼共同尝试探索制作方法、教师小结幼儿想法、集体创作、作 品评价和分享等几个环节来进行。
.区角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和收集乌龟的图片和实物,投放到 种植角或语言区与大家观察、分享、讨论。.家园共育:我们可以通过家园互动,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 集有关乌龟的知识、和父母一起饲养乌龟,加深幼儿对乌龟的认识和 喜爱。.领域渗透:可结合科学活动,认识乌龟的特征和用途;结合 语言活动学习有关乌龟的故事、儿歌;
结合体育活动进行 “乌龟爬爬” 的游戏活动等。
五、参考教案:
(一)活动准备:
小乌龟图片一张、范例一个、步骤示范图、橡皮泥、泥工板。
(二)活动过程:.出示图片小乌龟,欣赏各种不同姿势的乌龟,让幼儿了解小 乌龟主要的外形特征。
提问:乌龟有几条腿?头上有什么?(有一对眼睛)乌龟的身体 下面有什么?(四条腿)乌龟的身体上面有什么?(硬硬的壳)身体 后面有什么?(一条小尾巴).教师引导幼儿探讨用胶泥制作乌龟的方法
(1)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制作乌龟的步骤:第一步?第二
步呢?第三步呢?第四步呢?有没有遇到困难?
(2)教师在幼儿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进行制作步骤的示范及总 结。
第一步:团搓出一个球形;
第二步:压成扁圆形做龟背,捏出几个圆点粘在龟背上;
第三步:搓出头部粘在龟背的前部;
第四步:捏出四肢粘在龟背的两边;
第五步:搓出一条又细又短的小尾巴粘在龟背的后面,一只小乌 龟就做好了。
对遇到困难的幼儿,教师或其他幼儿可对其进行局部示范,帮助 该幼儿解决问题。.参照制作步骤,幼儿独立完成乌龟的造型。
(1)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两个部分:一是做龟背,二是乌龟的四 肢的粘合。
(2)对于操作能力强的幼儿不仅在造型上要提出要求,还要让 他们有意识地迁移已有的色彩经验,对乌龟背进行装饰。.分享和展示作品
(1)教师鼓励幼儿为小乌龟增添一些水草、石头装饰,并鼓励 幼儿间互相讲述小乌龟的故事。
10.泥塑社团辅导计划 篇十
一、学生知识能力 学习习惯分析 三、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法以及审美能力。但是在造型、动手操作、创新创意过程中还存在缺乏敢想敢做的精神。尤其是在现代陶艺、泥塑等立体造型这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的、任务
1、通过现代陶艺的作品展示与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3、运用粘土、陶土、泥塑刀等材料工具,进行现代陶艺、泥塑作品的简单制作。
4、培养学生对空间知觉、立体思维、形象记忆、创造等能力的认识及养成。能够对陶艺、现代陶艺、陶瓷艺术、泥塑等造型表现技法有一定的掌握。
三、辅导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工具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制作。
2、开发学生的立体思维、形象记忆和创新能力。
四、辅导原则
1、先学习了解,再临摹实践,然后进行简单制作。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临摹创作相结合,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把生活升华为艺术。
五、主要措施
1、做好课前准备,搜集现代陶艺、泥塑的造型表现形式,以最新的艺术造型观点,教育学生。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陶艺的学习兴趣。
3、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为陶艺学习、创作铺路。
六、教学进度安排 1、9月初准备工具材料,筹备兴趣活动小组。2、9月中下旬对学生进行陶艺发展史的理论教育、现代陶艺作品的赏析。3、10月中下旬培养学生的兴趣,了解认识陶艺、泥塑的基本知识。4、11月陶艺基本成形方法的联系。5、12月基本成形方法的巩固与提高,临摹实践练习阶段。
11.泥塑活动方案 篇十一
1、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橡皮泥大设计并制作出青菜。
2、综合运用搓、团、压扁、拉长等技能,并连接成青菜。
3、乐意在探索过程中努力地思考,勇敢克服困难。
指导重点
水滴变形,将青菜组装
活动准备
青菜一棵、范例一个、橡皮泥、泥工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青菜。
“小朋友,这是什么呀,你们知道青菜是什么样子的吗?”
二、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索塑造青菜
可以让幼儿上来边讲边示范做,也可以由幼儿说教师示范,让幼儿了解基本方法和步骤。重点示范讲解:如何将各部位连接成整棵青菜。
三、幼儿尝试用泥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不同叶片形状的青菜。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的制作情况,并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操作。
12.泥塑手工课程 篇十二
——手工制作在小学英语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和平区昆鹏小学 兰娜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手工制作在小学英语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手工制作是英语教学丰富的课程教学之一。如何发挥手工制作的有利作用,正确合理地开展活动,是使用这一课程资源的关键。
关键字:课程资源手工制作英语教学小学低年级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面临着一次职业的改革。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去探索新型的小学英语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值得认真思索和探讨的问题。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心目中,课程资源就是教材,这是不全面的。教科书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教材不是全部,因为毕竟一本书的“营养”是有限的,而语言的学习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无穷无尽、千变万化。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教学的任何材料和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可以作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材料,如教科书、课外读物、音像制品、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第二,使学习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和设施,如教室、桌椅、音像设备、电脑、网络、图书馆等等。
在正确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除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不再依赖教科书,挖掘英语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使小学
英语教学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在现阶段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发一些辅助性资源。手工制作是英语教学课程资源之一。手工制作是学生通过画画、剪剪、贴贴、折折等活动对所学知识的再一次呈现,得到作品的过程。
一、手工制作的有利作用:
1、身体机能及情感态度得到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动手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局部肌肉以及视觉、听觉、触觉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感官辨别和注意力也都有所提高。手工制作可以刺激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活动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使用一些必要的工具,如剪刀、胶棒、彩笔等物品,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必须学会倾听与理解所要完成作品的制作步骤,先听懂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显著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增强,需要辨别图形、颜色、前后步骤对于作品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出示手工制作成品,讲授制作步骤,以及在学生自己动手的制作中,注意力集中较差学生的注意力水平都有所提高。如我班的Jack,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摆弄学习用品,而在我开展手工活动的过程中却成为全神关注的手工小能手。同时,由于现今学生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自理能力较差。手工制作是学生进行动手能力提高,加强手眼协调的途径之一。如我的王涵同学,一开始完全不能跟上同学的进度,到现在,可以在其他同学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手工作品(小小向日葵。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适当的手工制作,可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的作用、结构,从而获得语言习得的经验。每位学生都在手工制作中付出自己的劳动,尽自己所能完成作品。而手工制作的可视性、可触性决定了学生可以享受在作品完成后强烈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在传授新知的过程中,英语知识的反复练习会使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降低。手工制作的趣味性将学生即将失去的兴趣点重新
唤回。比如在讲授有关衣物的名词时,我将手工制作融入到单词与词组的练习中。我让学生为两位小朋友(男女各一名制作衣物,在一张纸上为衣物着色,然后将衣物按事先画好的轮廓剪下来,为小朋友穿上,(衣物上留有标签状空白可搭于小朋友的身上。在做好后,当我讲到某件衣物时就请学生出示这件衣物,然后再讲穿衣(put on和脱衣(take off这两个词组时,避免了学生反复以真实的动作练习,而是以为两位小朋友穿衣来练习,避免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因动作过大而造成的课堂秩序混乱。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兴趣,在课堂中手口并用,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保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由教师给予统一的指导,学生可通过双人互助, 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由“灌输式”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通过手工制作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在互帮互助和小组合作中,汲取他人所长,学会与他人合作。如在讲房间中的家具名称时,我安排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手工制作。让学生把已有的家具小卡片,贴在相应房间,并且用英语为小组共同的房间进行介绍。在制作过程中,小组人员分工合作,有同学撕双面胶,有的同学找出家具相应的房间。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体会了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乐趣。
4、获得学习成果,便于进行再次复习及家长指导: 手工制作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再循环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解释作品完成的工序,发展语言技能。手工制作可以使学生回忆起所学知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自己亲自参与的作品。在展示作品,对作品进行解说的过程中,学生又再一次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当学生把作品带回家中,家长也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乐于向家长展示,学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正面的评价,将会对今后的手工制作活动,以至于英语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5、适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愉快学习的媒介:
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到手工制作中。视觉学习者(the visual learner被图案,形状以及颜色等因素吸引;听觉学习者(the auditory learner 会对说明、解释以及作品的呈现较为关注;触觉学习者(the tactile learner 或动觉学习者(the kinesthetic learner 将加入到剪、贴以及着色的过程中。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学习乐趣。真正使我们的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手工制作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1、活动前的准备:(1确保手工制作的可行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差,手眼协调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决定了手工制作的难易程度。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来选用或设计相应的手工活动。如在教授歌谣Two little black birds时,有两种手工制作的方案:一是用折纸来做出两只小鸟;二是用
一次性纸杯进行画、剪、折的一系列步骤来完成制作。考虑到我班学生是刚刚入学的小学生,因此我选用了第一种活动,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快速地完成了手工制作,并且可以拿着他们的作品练习说唱。
(2指定较为明确的规则: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律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适当约束。教师可先在活动开始前明确活动过程中的纪律要求,如先看清听清,老师说“Begin!”才能动手制作。在约定时间到时或老师说“Stop!”后必须停止制作,避免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情况出现。教师应强调教学秩序必须保证,提前向学生说明教室安静有序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避免说中文(English only或与教学无关的话,并制定奖惩措施(最后开始做或停做。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先举手向教师求助,而不要随意问其他同学,破坏正常的秩序。如是同桌或小组合作,只能说相关内容,不得音量过大(总音量不得高于教师音量,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在保证纪律的同时,还应确立卫生责任制,由专人负责一定区域的卫生管理,保护教室的良好学习环境。
(3在活动开始前展示成品:这样做使学生能了解他们即将完成的目标及结果,并且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保有完成任务的持久性。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说明手工制作是可以在学生的努力下顺利完成的,强化他们的自信心。
(4明确手工制作的目的及意义: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玩,好动。说明活动的目的,是在于学生可充分的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如在教授文化课“Happy Halloween”时,让学生用桔红色和绿色彩纸拼凑出南瓜灯的样子,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英美文化,在活动中体会“Trick or Treat”的乐趣。
(5所需物品的准备: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请学生准备好所需物品,在活动前一天请学生记录在记作业本上,并写清要求(如带胶水还是胶棒,保证在活动开始前所需物品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并且能够正常的运转。
2、活动过程中:(1明确示范每个步骤: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因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观察能力与手眼协调能力较差,教师需要清晰讲解每个步骤,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理
南通 SEO,南通网络营销 南通热线 解,并且把重难点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完全理解。(2)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由于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自理能力有待提高 手工制作完成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可以通过一帮一,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实现由 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但在此过程中应强调课堂秩序,提醒学生不 谈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教师应强调如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请教 师帮助解决,杜绝小组成员间纷争的情况。(3)贯彻活动规则:手工制作的前提是良好的课堂秩序,在课上出现声音过大 或违反纪律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制止。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播放轻快的音乐,让 学生通过音乐的声音大小和停顿来调节活动秩序。同时可通过简短明了的教学口 号来起到整顿教学秩序的作用(如老师说:One, Two, Three,学生回应:Three, Two, One,并坐好,眼睛看老师)。(4)在过程中不断鼓励与表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帮助解决并给予鼓励。在活动过程中如有某方面极为 突出或有进步的学生出现,教师应及时进行表扬,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从
而更好 地完成手工制作。教师应避免出现急躁心理,指责或批评学生。(5)给出时间限制:手工制作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因此不应占用大量 课堂时间,教师可以通过由学生计时或设定计时器来控制活动时间。手工活动最 多只占用整堂课的四分之一。3、活动结束后:(1)保存:手工作品的保存可通过教师制作学生小档案,或请学生自行保存来 完成。教师可为每名学生制作档案袋,把优秀手工作品收集其中,成为学生成长 的见证,并且可以定期展出。由学生自行保存需要强调的是,低年级学生自理能 力差,容易丢失物品,可请家长帮助保存,作为家庭复习的重要工具。(2)展示与应用:手工制作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 应重视每一个作品,对于完成较好或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展出。如在讲授 英语童话故事《三只小猪(The Three Little Pigs)》时,我用简短的时间教会 学会用纸折成的房子,并作为一项作业请学生回家完成。我班学生夏宇轩将折好 的三座房子(草房子、木房子、砖房子)的屋顶部分贴在一起,使作品可以通过
南通 SEO,南通网络营销 南通热线 故事的讲解而翻动房子进行背景的转换。我表扬了夏宇轩的创造思维,并且请同 学们以他的作品为背景来练习讲述小故事,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 高。
三、手工制作的应用范围: 手工制作的应用范围: 1、延伸教材内容,进行知识巩固: 教师必须考虑到手工制作活动与所学知识的匹配性,应针对所学知识安排相 对应的手工制作,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使学生能活学活用教材,真正做到举 一反三。如在教授《灵通英语》语音部分的时候,我为学生印制了教学用书中的 语音小书(Mini Book),请学生回家翻看小书进行复习,虽然与教材内容相同,但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在课下为教师阅读。2、营造英语氛围: 在教室内充分利用手工制作的作品布置前后两板报以及英语角,定期更换不 同内容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的基础上,感受英语学习的氛围。设置英语园 地,展示学生的英语作品和成果,可以为不同学生的作品评出相应的奖项,并邀 请其他班级的同学参观,让学生在看中说,在玩中练。如在学习文化课 Merry Christmas 时,我为学生印制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配套贺卡,请学生发挥自己的 创意,设计图案,写出新年寄语,并将每一位学生的作品展示在英语角,烘托节 日氛围。3、作业及评价: 手工制作可以丰富作业
形式,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听磁带,回家读、背 是主要的作业形式,而手工制作则开辟了另外一条作业创新的途径。学生可以通 过与家人的合作,共同完成手工作品,并与家人进行演练交流。同时,手工制作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手段之一进行奖励与表扬。如在讲授 《灵 通英语》Do it!时,教师可为学生印制与所学内容相关的 TPR 卡片,作为课堂表 现好的奖励之一。英语教学新课程的理念是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尽可能 多地让学生从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接触、学习、使用英语。我国学生在学习英
【泥塑手工课程】推荐阅读:
泥塑基础教案09-24
山水玉雕泥塑教案07-20
大班泥塑活动圣诞花环改07-15
幼儿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思考11-29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泥塑活动--特别的我10-07
斑马简单的手工制作教程手工折纸08-15
大班手工反思06-21
幼儿手工活动09-01
中班手工活动09-16
手工报销流程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