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的总结

2024-06-25

针刺伤的总结(精选13篇)

1.针刺伤的总结 篇一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摘要】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针刺伤

预防措施

安全教育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 被针头刺伤等。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针刺伤的总结 篇二

1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我国大多数医院护士严重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 打针、输液、发药、填写护理记录、核对医嘱、健康教育已经使护士处于繁忙的工作状态, 再加上诸多的非治疗性护理工作, 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快速完成各种护理操作, 同时也增加了针刺伤发生机率。在临床工作中, 有许多不利于护士安全的护理操作如:在回收废弃针;分离用后的注射器或输液器上的针头;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缺少必要的协作;用手掰安瓿或徒手处理用后安瓿, 这些都与我们在工作中养成的不正确习惯动作有关。

2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的危害主要是传播疾病: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和乙型肝炎病毒 (HBV) , HBV较HIV的致病性强, 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 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3 发生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加强针刺伤的预防教育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我们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给不配合病人使用锐器时, 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 避免与他人交谈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和手持裸露的锐器指向他人, 锐器收集器只装2/3满即停止使用, 以减少刺伤的机会, 然后连容器一同送疾病控制中心集中处理。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护士应立即处理使用过的裸露针头, 必要时将锐器盒携带至病人床旁, 以便操作者在使用后及时处理针头。

4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1) 局部处理, 立即挤压伤口, 促使血液流出方法是从近心端向无心端挤压受伤部位, 使部分鲜血排出, 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用流动自来水清洗,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 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 篇三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602

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 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122 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 体检时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主要有:将针帽重新套上使用过的针头;从注射器中将体检者的体液标本或血液标本注入到容器内;在使用针头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对于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引导,并同时纠正错误操作行为与高危操作行为。如:严禁将针帽重新套回使用过的针头,若必须将针帽套回,则先在治疗台上放好针帽,随后单手拿注射器套上针帽即可。( 针对套回针帽)要注意禁止直接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或直接弄直、弄弯针头,针头使用后及时放入到耐刺容器,如锐器盒中,当锐器收集容器容积的3/4已经被针头填满时,应立即采用新的锐器盒收集容易造成针刺伤的锐器[3](针对针头分离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此外,护理人员在传递锐器的过程中,应避免锐利面朝自己或他人,以免引起误伤。

1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针对拔针后处理的措施)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其危害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在针刺伤发生后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立即用手挤出刺伤部位及周围的血液,随后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刺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将浓度为3%的碘酒溶液涂在刺伤部位。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可在针刺伤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如存在丙肝病毒感染风险,则应用药物叠氮胸苷进行处理。其次,应注意在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便对体检者与受伤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及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已造成感染[4]。最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创伤,应关心爱护及帮助针刺伤护士,同时积极与护士进行沟通,疏导恐惧心理及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在针刺伤发生后不幸感染HIV的护理人员,应注意长期给予帮助与关爱,并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见表1。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危害与防护措施。方法:体检中心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结果: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伤可对体检中心护士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针刺伤所造成的危害,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职业防护。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602

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 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122 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 体检时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主要有:将针帽重新套上使用过的针头;从注射器中将体检者的体液标本或血液标本注入到容器内;在使用针头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对于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引导,并同时纠正错误操作行为与高危操作行为。如:严禁将针帽重新套回使用过的针头,若必须将针帽套回,则先在治疗台上放好针帽,随后单手拿注射器套上针帽即可。( 针对套回针帽)要注意禁止直接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或直接弄直、弄弯针头,针头使用后及时放入到耐刺容器,如锐器盒中,当锐器收集容器容积的3/4已经被针头填满时,应立即采用新的锐器盒收集容易造成针刺伤的锐器[3](针对针头分离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此外,护理人员在传递锐器的过程中,应避免锐利面朝自己或他人,以免引起误伤。

1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针对拔针后处理的措施)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其危害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在针刺伤发生后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立即用手挤出刺伤部位及周围的血液,随后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刺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将浓度为3%的碘酒溶液涂在刺伤部位。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可在针刺伤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如存在丙肝病毒感染风险,则应用药物叠氮胸苷进行处理。其次,应注意在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便对体检者与受伤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及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已造成感染[4]。最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创伤,应关心爱护及帮助针刺伤护士,同时积极与护士进行沟通,疏导恐惧心理及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在针刺伤发生后不幸感染HIV的护理人员,应注意长期给予帮助与关爱,并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见表1。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危害与防护措施。方法:体检中心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结果: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伤可对体检中心护士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针刺伤所造成的危害,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职业防护。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602

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 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122 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 体检时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主要有:将针帽重新套上使用过的针头;从注射器中将体检者的体液标本或血液标本注入到容器内;在使用针头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对于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引导,并同时纠正错误操作行为与高危操作行为。如:严禁将针帽重新套回使用过的针头,若必须将针帽套回,则先在治疗台上放好针帽,随后单手拿注射器套上针帽即可。( 针对套回针帽)要注意禁止直接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或直接弄直、弄弯针头,针头使用后及时放入到耐刺容器,如锐器盒中,当锐器收集容器容积的3/4已经被针头填满时,应立即采用新的锐器盒收集容易造成针刺伤的锐器[3](针对针头分离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此外,护理人员在传递锐器的过程中,应避免锐利面朝自己或他人,以免引起误伤。

1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针对拔针后处理的措施)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其危害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在针刺伤发生后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立即用手挤出刺伤部位及周围的血液,随后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刺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将浓度为3%的碘酒溶液涂在刺伤部位。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可在针刺伤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如存在丙肝病毒感染风险,则应用药物叠氮胸苷进行处理。其次,应注意在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便对体检者与受伤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及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已造成感染[4]。最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创伤,应关心爱护及帮助针刺伤护士,同时积极与护士进行沟通,疏导恐惧心理及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在针刺伤发生后不幸感染HIV的护理人员,应注意长期给予帮助与关爱,并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针刺伤应急演练 篇四

时间:2014年9月25日 地点:检验科

演练内容: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事件 负责人: 参演人员:

演练步骤:

1、科室院感质控员王建波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培训。

2、事件描述:检验科医务人员苏会亮给患者采血过程中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时应急处理演练。

(1)局部处理。①轻轻挤压伤口旁端(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尽可能基础损伤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②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0.5%的碘伏消毒。

3、报告。

3.1事发后,当事人员立即向检验科主任汇报事发经过。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感控科、医务科)。

3.2感控科立即启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感控科王科长立即上报主管院长韩明军并组织职业暴露管理小组相关人员调查评估、陪同采血2份,一份本院送检验科检测,一份备测。(检验结果及时送回院感科存档,以备跟踪评估。)

4、随访和咨询。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5、韩明军院长对此次演练进行点评,总结了本次演练的亮点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次演练发现的问题:我院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弱,标准预防依从性较低。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够规范。整改措施:

感控科对检验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加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标准预防依从性,指导规范使用防护用品。

5.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 篇五

【摘要】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本文主要对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实习护生 针刺伤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687-01

针刺伤(needle-stick injuries)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由于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侵入性操作等高危险性的接触,在医务人员中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较高,从而成为职业性针刺伤害暴露及其引起的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对于针刺伤的危害、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状、针刺伤的原因及减少针刺伤应采取的措施,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丙肝的感染率为3%,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日益严峻。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而临床中更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则是护理队伍的后继力量-实习护生,其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护理队伍的发展。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2.1 在校期间相关教育缺乏

护生在校期间所受教育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重点为如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涉及的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护生进入临床后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有调查表明,在护生预防意识最淡薄的实习早期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实习中期和后期。

2.2 操作不熟练、不规范

临床带教老师往往因为工作量大而忽视在细节操作上对护生进行培养,而书本上所讲内容和临床实际操作又略有出入,这样护生正确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和技巧的机会就相应的减少。如果操作不熟练再加上操作过程中紧张等因素难免就会误伤自己。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回套针帽,然而,在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却普遍存在,实习护生中54.6 %甚至66.5%以上有回套针帽的习惯。用后的注射器不能取下针头:临床中注射器使用后将针头套回针帽、取下针头等操作均可增加护士和护生被血液污染针头刺伤的机会,而这些不规范行为在我国护生中比较多见。有些护生甚至双手回套针帽、将污染针头的针尖向上放于治疗盘中。这些不规范的操作都是导致护生针刺伤的重要原因。

2.3 工作中发生意外情况所致

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中难免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临床常见的有手术配合中刀、剪、针、勾传递时误伤自己或他人,在收集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品时被针尖刺伤。

2.4 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的缺编现象。我国护士承担着大量的治疗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就会导致护士超负荷劳动。护生进入临床之后昼夜轮流值班,为护士分担一部分工作。由于护生临床经验不足,加上临床护理的复杂和繁琐,无形中会增加护生的工作压力并使其产生倦怠感。国外研究表明,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减少针刺伤应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

在学校开设护理职业防护课,开展职业感染知识的教育。临床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在实习过程中根据每个护生的防护知识水平随时辅导,反复提醒,不断巩固补充,以达到减少针刺伤与感染的目的。

3.2 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

多项研究表明,使用安全手套等防护措施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另有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 以上。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或被污染的器械时戴手套的重要性。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要求护生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在护理操作时要携带防刺破、防渗透的塑胶针器收集盒,立即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减少污染针头的暴露时间,避免针帽回套,并加强实习护生的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要求护生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3.3 实习前体格检查,进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护生实习期间很有可能被污染的针头所伤。破损的皮肤接触到被污染的血液后,有感染HBV的危险。目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地措施。所以护生进入临床前应先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需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在护生接触到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时疫苗就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4 建立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完善伤后支持系统一方面,对于针刺伤后如何做好应急处理、伤口保护、暴露后评估、预防用药以及如何做好登记报告,医院管理者应制定相应规定,并确保规定的严格实施。另一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一旦发生针刺伤,护生应及时地向带教老师或医院有关部门上报并做详细的记录备案。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反馈系统,通过各方面努力,不但可以减轻护生受伤后的心理负担,把护生发生针刺伤后的感染危险降到最低,还可以了解护生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的经验教训。

小 结

针刺伤是全世界护理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国护士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工作压力大等因素,针刺伤的发生率相对来说较高,而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要高于护士。针刺伤对护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护生受伤后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现出厌倦情绪,对工作失去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关于护士针刺伤的研究较多,但是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和防护途径不完全等同于护士,应有其自身特点。护生是我国护理事业的接班人,为了护生的自身健康,为了我国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在针刺伤防护方面还应作更多的研究,以确保护生从业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曲淑彦,郭彩霞,郭冬冬.临床护士对锐器损伤的认知和预防[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5(5):474-475

[2] Deisenhammer S,Radon K,Nowak D,et al.Needle stick injuries during medical training[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6,63(3): 263-267

[3] Mishal Y,Yosefy C.Risk of transmission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punctures and cut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s[J].Harefuah,1998,135(9):337-339

[4] Wilburn SQ,Eijkemans G.Preventing 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A WHO-ICN Collaboration[J].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2004,10(4):451-456

[5] 张?F佳,赵爱平.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 202-203

[6] 左改珍,陈晓琴,张炳新.护生实习期间锐器伤的调查与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4,3(3):63-64

[7] 陈 群,李 阳.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医院感染因素分析[J].引进与咨询,2004,20(6):48-50

[8] 黄建英,郭素珍.护生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加强教育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6,3(1):45

[9] 李玲,李晓玲.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 613-615

[10] U.Ayranc,i N.Ksgeroglu.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 juries among nurses in the health care sector in a city of Western Turkey[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4,58:216-223

6.针刺伤的总结 篇六

1、不慎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3、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1片,并上报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处理程序: 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 立即挤出伤口血液

流动水反复冲洗

消毒

伤口处理

抽血化验检查

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7.针刺伤预防与应对策略 篇七

1 针刺伤

1.1 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 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1.2 针刺伤的流行病学

发生针刺伤的职业分布:护士、技术员、医生、护理员;

发生针刺伤的地点分布:病房、监护室、急诊室、手术室、治疗室;

引发针刺伤利器的种类:注射器针头、留置针、缝针、手术刀。

1.3 针刺伤的职业危害

主要是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针刺伤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的心理伤害。

2 全面预防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生物性、感染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社会性等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全面与标准预防措施, 应对针刺伤带来的不良后果, 使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全面预防:无论病人是否患有经血液传染的疾病, 所有病人的血液及特定体液都视为可能具有艾滋病、乙肝、丙肝及其它经血传染的病原体, 医务人员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是将全面预防和体物隔离主要特点的综合, 其目的是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护士发生针刺伤主要在临床注射过程中, 我们应以WHO安全注射的定义: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对实施注射的卫生保健人员不产生任何危险, 注射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和他人构成危险为指导, 重视安全注射, 进行全面预防与标准预防。

3 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特点

职业暴露后发生感染HBV的几率:6~30%;HCV的几率:3~10%;HIV的几率:0.2~0.5%。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 高于HCV38倍。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而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HBV、HCV、HIV等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携带者已占全国人口的10%, 目前全国约有1.3亿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据文献记载, 近50年来, HBV感染已经并且持续成为医务工作者最常见的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职业性危害之一。研究表明:医务工作者感染HBV的几率比美国普通老百姓高3~5倍。我国艾滋病病毒 (HIV) 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HIV阳性报告例数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HIV阳性者累计达到了约100万人, 且艾滋病的流行正处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关键时期, 因而增加了HIV广泛传播的潜在危险。

我国流行病学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源性传染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疾病的流行率。因此, 目前这种流行趋势大大增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发生潜在感染的危险性。其中医疗锐器特别是各种注射、穿刺的针具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皮肤刺伤, 被污染的针具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锐器伤害已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职业安全是目前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因而, 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 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4 针刺伤的预防

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往往认识不足, 亦未引起高度重视, 在工作繁忙中不时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 (1) 丢弃用过的针头时; (2) 给病人注射时 (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 ; (3) 针头用完盖帽时; (4)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 (5) 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 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因此, 我们在临床操作中, 要增强保护意识, 采取一定措施, 完善相关体制, 以预防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

4.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规范护士医疗行为

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 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 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 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4.2 完备医疗硬件设施,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 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 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 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 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4.3 提高医疗废品意识, 规范医疗处理程序

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 要求先将针头取下, 浸泡, 收集, 再进一步分类处理,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 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4.4 完善职业暴露措施, 建立医院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 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 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 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4.5 操作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护士在接触患者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 若手上有伤口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要戴双层乳胶手套。有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证明, 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 (2) 在为患者注射后及拔输液针头后应立即小心地将针头放入硬盒内, 严禁针头套回套。 (3) 在加药液折安瓿时, 戴手套, 采用专制折安培器折断安瓿, 不用手直接折断安瓿, 这样可以避免折安瓿时玻璃划伤双手。

5 针刺伤的应对策略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 应尽早报告, 由医院专门组织 (如院感染控制科) 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 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 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 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消毒创面。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 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 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 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 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6 结语

在临床工作中, 针刺伤屡有发生, 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 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 提高防护意识, 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小英, 喻姣花, 熊宇, 等.护理人员在操作环节中被针刺伤的调查[J].中国康复, 2003, 18 (2) :104.

[2]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 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4.

[3]谢红军, 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3) :54.

8.针刺伤的总结 篇八

关键词:急诊护士 针刺伤 原因 对策【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18-02

针刺伤为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得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者体液会由此接种至受伤者体内,经过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的病毒包括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破伤风杆菌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病毒对受伤者的身体健康将造成巨大的威胁且可能会产生致命性的后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急诊护士接触最多的一种器械就是各种注射用的针头,一不小心护士的手就会被针刺伤[1]。目前,80%以上的护士刺伤的都是由于操作不小心而导致护士手部针刺伤。本文主要对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基于所分析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防范对策。

1 急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1 急诊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薄弱。目前,在各种护理教育中强调更多的是患者在医院内出现感染的防范知识,但是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方面的教育却十分匮乏,特别是对针刺伤之后的具体危害性以及实际的防范对策方面的教育则少之又少。通过本调查研究的曾经受到针刺伤的80名护士,结果表明:操作时不戴手套而针刺伤的护士有42名,占52.5%;针刺之后没有及时地向上级报告的护士有68名,占85.0%;针刺后没有及时地采取消毒以及预防感染等方面的措施的护士有16名,占20.0%。在调查中,有九成以上的护士认为是针刺伤的危害很大,尤其是会产生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虽然她们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感染概率认识度不够,认为感染的概率非常之小,不需要过多地加以关注,在实际的操作之中,不注意防护,侥幸心理存在[2]

1.2 不正确的操作习惯。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出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针头使用之后重新套上针帽是导致针刺伤出现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护士工作繁忙时,仓促地针帽回套更容易发生针刺伤。对我院1000次护士针刺伤的具体受伤环节进行调查,最终得出回套针帽时受伤占总数的28%。

1.3 标准预防知识意识匮乏。由美国疾病防控中心颁布的一项预防血液性传播疾病中指出,所谓标准预防指的就是预防经血液、体液以及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概念之下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分泌物均被视为传染性,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一定的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有调查结果显示,有40%以上的护士对标准预防针刺伤不是非常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70%的受到针刺伤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过程中,往往不会戴手套。对于医用锐器所造成的血液种植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医用手套能够较为明显地减少缝合针上所带有的血液的量,如果套用两层手套,那么效果则更加地明显。

1.4 患者不配合操作。急诊患者由于疾病急而重,常常有恐惧以及焦虑等方面的负面心理,对疼痛侵入性护理操作不能很好地与医生及护士之间进行很好地配合。部分抢救患者由于病理方面的原因如脑外伤之后出现的烦躁等症状也会导致患者对护士的操作不能很好地配合。上述患者的不配合是导致针刺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关研究报道表明:患者的突然运动行为能够导致29%以上的针刺伤的发生。

2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防范对策

基于如上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出现的原因,现提出如下几点具体的防范对策。

2.1 注重护理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注意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在将治疗器材配备齐全的条件之下,将规范性的护理操作应用于急诊患者治疗之前、之中以及之后。各种针头的针帽一旦打开之后,绝对不能回套,应该将其丢弃于锐器盒之内,以避免误伤自己或者他人。

2.2 合理配置。根据急诊科的实际特点,预检处启用高年资护士对患者做好相对应的就诊分流;设立绿色通道,配置专门的急救医护人员,在不耽搁普通患者就医的同时有充分的时间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开设与绿色通道相对的独立抢救室,里面设快速生化检验等辅助性的科室,避免由于各种检查耽误有效急救的时间。在减轻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同时,配备高年资以及心理适应能力较强的护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针刺伤情况的出现[3]

2.3 准确处理医用垃圾。当前,有很多医院在注射器以及输液器使用之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以及收集,再进一步地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之中,势必要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所以,应该简化注射器以及医用垃圾的处理程序,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医护工作人员被锐器刺傷的几率。注射器尽量一次性毁形成功,应该使用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盒子,尽可能多地减少化学消毒剂的浸泡,而直接将针头等医用垃圾焚烧处理,减少二次性刺伤的根本机会,严格地管理医用垃圾,减少其他医务人员被针刺的机会,且严防医用垃圾流入至外界环境之中。锐器盒装满3/4时,应封口更换。

2.4 针对上半夜时间段护士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注意力降低,护士长增派上半夜的护理工作人员,并对班次作出相应的调整,将输液班与加药班以及巡视班岗位2h轮换一次,这样就可以非常有效地缓解护士的疲劳。

2.5 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2.6 改善工具,如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密封正压接头。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度、规范操作性的流程以及注重加强管理等,能够有效地降低刺伤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阳康丽.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4):236-237

[2]周立群,陈钰瑶.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健康必须,2012,11(2):138

9.针刺伤的总结 篇九

【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1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了解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并针对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有效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关键词】针刺伤;干预;护士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11-01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reasonsthatcausetheclinicalnurses’needlestickinjuryandtoinvestigatethemeasurementsofreducingtheincidenceofit.Methods:Analyzetherea sonsthatcausethe61nurses’needlestickinjurybyusingaquestionnaire,toknowtheconditionofitanddeveloptargetedandimprovedmeasuresaimingatthereasonanalysis.Results:Theincidenceofsharpstickinjuryhasbeensignificantlyreducedafterusingeffectiveintervention(P<0.05).Conclusion:Effectiveinterventioncaneffectivelyreducethenurses’needlestickinjury.【KeyWords】Needlesstickinjury,intervene,andnurse.针刺伤是指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而导致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事件。护士针刺伤是一种职业性损伤,是导致护士血原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1]。2013年3月―5月我院内科护士针刺伤共发生8例,占针刺伤发生病区护士总数比例的11.42%,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为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做到更好的自我防护,本文通过探讨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锐器处理指南和执行锐器安全操作规范,使用规格合适的锐器盒等有效干预措施,有效将针刺伤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2013年3月―5月我院内科病房发生针刺伤的7个病区61名护士进行针刺伤相关理论考核,评估各层次护士对针刺伤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对发生的8例针刺伤进行原因分析,(占针刺伤发生病区护士总数比例的11.42%)。干预后进行前后对比。调查均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内科病房临床护士61人,调查在2013年6月-8月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了解他们在有效干预措施前后发生锐器伤的情况及有关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1.2材料与方法

1.2.1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对内科病房发生针刺伤的7个病区61名护士进行针刺伤相关理论考核。61名护士平均年龄20-45岁,工作年限0.5-20年,其中:主管护师15名,护师30名,护士16名。评估各层次护士对针刺伤知识的掌握程度。

1.2.2对2013年3月―5月我院内科病房发生发生的8例针刺伤进行原因分析,(占针刺伤发生病区护士总数比例的11.42%)。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理论培训,操作示范,规范操作流程并考核;制定各类锐器处理流程,设计并制作出形象生动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防针刺伤警示标志,将警示牌悬挂在工具车等相关位置;强调使用合适规格锐器盒的重要性,指导领用相匹配规格的锐器盒并在每一部工具车右上角都安装锐器盒放置架等进行有效干预后,统计2013年6月-8月上述病区针刺伤的发生率。

1.2.3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 检验。

2结果

2.1实施有效干预后针刺伤发生率从11.42%下降为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2,P?0.05),见表1

2.2 护士针刺伤防护知识知晓率从培训前的平均分78.24分上升到85.2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合理使用锐器盒、定期接受锐器伤防护知识的培训,制定各类锐器处理流程、加强警示标示等有效干预可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

4讨论

大量的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探讨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减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本文通过合理使用锐器盒,可以减少医护人员与损伤性、污染性废弃物品接触的机会,减少了受伤的概率[3]。在工具车的右下角安装锐器盒放置架,让各种锐器掉入锐器回收箱的距离扩大,减少甚至避免了医务人员与锐器的直接接触,头皮针回弹刺伤医务人员等。

有研究发现,锐器伤受伤因素与锐器收集盒放置高度、锐器废物到锐器收集盒的距离有关[4]。Makofsky等报道了将锐器收集盒放置在合适环境,可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5]。设计并制作防针刺伤警示标志,张贴悬挂在相关位置,各种警示标志,有明显的提醒作用。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较为安全的工作环境,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可以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针刺伤率明显减少[6]。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内科病房一线护士61人中,8例针刺伤中有5例执行者为1-4年低年资护士,因此我们组织低年资护士和护生结合典型职业暴露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采取讲座及竞赛等方式,使他们逐步掌握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改变错误的操作习惯,定期举行操作示范,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各类锐器处理的流程,同时相关部门到各临床科室实地考试考核,督查检查,达到有效的培训目的。由此,护士提高了针刺伤的警惕性,掌握了各类锐器的处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针刺伤对护士的身心伤害。

参考文献

[1] 阳头容.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年02期

[2] 韩?B.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天津护理》2012年6月第20卷3期

[3] 李月玲.锐器盒在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7年7月第29卷第7期

[4] Weltman AC,Short LJ,Mendelson MH,et al.Disposal-relatedsharps in juries at a New York city Teaching Hospital[J].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l,1995,16(5)∶2682274

[5] Makofsky D,Cone JE.Installing needle disposal boxes closer tothe bedside reduces needle2recapping rates in hospital units[J].Infect2Control2Hosp2Epidemiol.1993,14(3)∶1402144

10.针刺伤的总结 篇十

1针刺伤现象发生的原因

护士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 一部分是由于病人情况比较特殊, 工作速度有时候会比较快, 紧张感增加, 这样就导致了护士出现失误的几率大大提升。除了这个环境因素原因之外, 还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针刺伤现象的出现, 主要的原因是护士的防护意识不到位, 职业上的防护漏洞暴漏出来, 就导致了护士在扎针的时候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其次还与不规范的操作相关联, 针刺伤发生最多的地方就是护士在处理拔针后和对针头进行分离的时候, 这就表明了护士在进行采血的时候没有完全的按照所规定的要求进行, 采血时为了节省时间而把采血病人集中在一起, 这种情况就会使采血现场比较混乱, 导致针刺伤现象的出现。

还有就是护士对拔针后的针头没有及时的处理, 导致针头裸露在外, 护士在周围来回走动的时候, 这样就很容易被刺伤;最后一点就是护士在进行拔针的时候, 由于针头以及输液管用胶布粘在一起不容易整理, 这时有的护士就用手去整理, 这样就会加大被刺伤的几率。

2针刺伤现象发生的危害

2.1针刺伤容易感染疾病

一些疾病的传染大都是依靠血液的传染, 比如乙肝和艾滋病等这些疾病, 而被针头刺伤是最容易被传染的一个途径, 针刺伤的感染性远远高于其他的传染方式。比如乙肝病毒, 据调查乙型肝炎疾病通过针刺伤的方式感染的几率为6%~30%, 其中也包括被针头刺伤的护士成分。还有就是对于艾滋病的感染, 目前对于艾滋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感染艾滋病之后死亡几率已经达到了90%, 而医护人员中有艾滋病的几乎都是护士在被针刺伤而感染上的, 由于艾滋病的传染主要通过血液的传播, 而护士在进行扎针或者拔针的时候没有依据相应的要求, 就可能导致被针头刺伤, 从而感染艾滋病。因此如果被扎过以上疾病的针刺上的话感染疾病的几率很大, 死亡系数也很高。

2.2造成护士的心理疾病

如果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小心被刺伤的话, 就会担心自己是否被感染, 一直处于惶恐和害怕中, 而这种对护士的心理伤害是永恒的, 会让他们一直在心理对自己施加压力, 由于又不确定是否被感染一直在自我怀疑中, 这就会出现抑郁甚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一些护士被阳性的艾滋病的患者扎过的针头刺过的话, 会产生一些相应的负面情绪, 使情绪变得悲观, 最终导致没有无法继续工作。所以被针头刺伤的话, 不仅对护士的身体会造成危害, 而对心理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3针刺伤现象的防护规避措施

3.1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培训

针刺伤现象的发生, 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很薄弱, 还有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 过度的压力紧张, 以至于护士在扎针的过程中不小心会被针刺伤。所以对于平时一定要加强护士的防护培训, 对护士普及防止针刺伤的常识。在对护士进行防护意识培训的时候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结合一些由于针刺伤感染疾病的病例来进行强化防护意识, 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到医院来进行讲座知识的普及, 或者组织一部分的护士人员出去学习, 让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有防范针刺伤的意识, 所以让护士加强对自我的防护意识是防止在工作的过程中被针刺伤的基础。

3.2规范护士工作过程中的操作要求

在针刺伤现象产生的原因中提到过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护士在操作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按照操作的要求来进行。护士在把使用的针头应该及时套上针套, 最大限度的避免被针扎伤的几率。不用的针头应该放在比较安全的地方, 注意一定不要把用过的针头弄弯或者随意乱放, 在进行拔针和针头分离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操作的步骤, 不要随意的用手进行分离针头。还有护士在进行扎针的时候一定不要面向人, 防止被针刺伤。因此一定要规范护士在工作过程的操作要求。

3.3要健全针刺伤后的检查项目

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被针刺伤的现象虽然做过很多的防范措施, 但是要想完全的杜绝针刺伤现象是有困难的, 所以还是会出现被针刺伤的现象, 因此针对一些针刺伤的现象医院可以设定健全一些检查的项目, 及时的对针刺伤的护士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 减轻针刺伤带来的危害。在医院里健全针刺伤的检查项目能够第一时间对可能感染的医护人员进行身体各项的检查, 这样能够及时进行治疗。

3.4护理器材要使用性能良好的

针对针刺伤现象的调查研究, 针刺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空心针头造成的, 所以这就要求医院在护理器材方面要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 良好的护理器材能够减轻被针刺伤的几率, 对于先进的护理设施, 可以引进一些无针头的注射器, 或者一些针头能够收缩的等器材, 这些器材对于针头都有良好的保护设施, 安全性能比较高, 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被针头刺伤感染疾病。选择一些安全性能比较好的针头器材, 能够让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减少被针刺伤的可能。

3.5普及被针刺伤后正确的处理方式

被针刺伤后一定要正确及时的对伤口进行处理, 让护士掌握基本的处理步骤:首先如果不小心被刺伤之后一定要挤压出被刺部位的血, 用乙醇洗受伤的部位, 之后要把碘酒涂在受伤部位上。这个步骤在对护士进行防范培训的时候一定要作为重点的培训内容。

4总结

针刺伤的现象主要是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护士对于自我的防范意识不够强, 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在护理过程中对施针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都是导致针刺伤现象的出现。被针刺伤的话有可能会被传染一些疾病, 比如乙型肝炎疾病和艾滋病等这些没有有效治疗方案的疾病, 这些感染病通过针头在血液中进行传染, 对医护人员的身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甚至是死亡。所以为了防止针刺伤现象的产生, 一定要加强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 多对护士进行防范培训, 以及要健全针刺伤后的检查项目和选择性能良好的护理器材。总而言之, 针刺伤带来的后果是不容小觑的, 所以一定要规避针刺伤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爱萍.浅议护士针刺伤及其职业防护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医学卷, 2009 (02) .

[2]王海荣.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防护[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21) .

11.针刺伤的总结 篇十一

1 针刺伤的常见部位及发生时限

1.1 针刺伤的部位

发生在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部位很多, 因操作时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常见的部位有指尖、手掌、手背、前臂、身体背部等, 其中最容易被刺伤的部位是医务人员的手指。

1.2 针刺伤的发生时限

1.2.1 护理操作前

常发生在准备一次性器具时, 如松动穿刺针套或者套针帽时用力不恰当造成手指皮肤或深部组织的刺伤, 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伤口, 导致污染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2.2 护理操作中

多发生于抽吸药物、配药加药时、拜安瓶各种注射时、拔针时、抽血后取下针头时, 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突然移动或躁动时, 最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1.2.3 护理操作后

整理用物时, 这是最危险也是护士被针刺伤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替别人整理用物时, 如取下已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的针头时, 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入针帽时等。

1.2.4 不正确的废物处理和丢弃废物的过程中将使用过的锐器进行分离、毁型、浸泡和清洁时造成针刺伤。

2 造成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静脉输液相关的因素造成一半的损伤事故, 在医护人员中, 接触病菌最大机会的是护理人员, 所以护理人员被损伤的几率最大。

2.1 自身重视不够

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 也是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中所承受的。所以, 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要, 也有一部分的护士心存侥幸, 认为因一次小小的针刺伤就传染某种疾病不太可能。

2.2 操作时不规范

研究表明, 遭受职业伤害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和其他锐器伤的有关规范和建议造成的。

2.3 人力资源不足

护理人力不足使护士工作时过于繁忙和紧张, 可增加护士针刺伤的几率。

2.4 缺乏知识和支持系统

大多数护士缺乏标准的职业防范知识, 规范化培训较少, 医院没有对针刺伤的预防及管理而建立相关的措施和规定, 我国对针刺伤的管理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因成本、费用、患者接受度等种种原因使得安全型注射器未能在临床广泛使用等。

2.5 不良的工作环境

做各种操作时光线不理想是导致针刺伤的客观原因, 因此认为恶劣的工作环境就度会增加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

2.6 外界的因素

针刺伤与工作环境紧张度、工作量、从事职业性质、性别、工龄、身体状况、防护措施、防护教育、防护设施、性格特征、领导重视、防护意识等因素明显相关。

3 预防针刺伤的措施

3.1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教育, 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

建立职业防护管理小组, 组织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加强针刺伤的教育, 提高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 使她们对每一个针头的处理都非常重视。针刺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感染HIV、HBV、HCV等传染病, 纠正她们的侥幸心理, 使之主动预防针刺伤。

3.2 加强管理, 提供保障

护理管理者经常督查护士的操作规程, 保证护理者人员编制合理, 为护士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如合适的手套、伤害发生后免费检查、防治等。呼吁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 使他们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

3.3 医院管理者要进行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 临床的大部分治疗、护理工作都是通过护士完成的。护士夜班频繁、生活没有规律, 且国内不少医院仍存在滥用注射治疗法的现象, 使护士的工作量增加, 导致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性增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任小英等曾做了一份不同科室护理人员针刺伤现状调查, 其结果也显示工作量的大小与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频率多少呈正相关[2]。

不少专家建议, 医院可以根据科室特点, 科学、合理地确定护理人员的需要量, 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 从而改善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状况。此外, 还有研究人员提议, 医院应当建立护理工作支持系统, 包括药物分发系统、物质保障系统, 食物分发系统等, 以使进一步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 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3.4 完善上报制度, 提高防护意识

众多的针刺伤调查研究中发现, 针刺伤的上报率很低, 甚至不少医院从来就没有要求报告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如此低的上报率是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的结果, 也与医院管理层轻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有关[3]。

因此, 强化针刺伤上报制度, 建立针刺伤监测网络是十分有必要的。针刺伤研究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李映兰分析相关的针刺伤监测网络后认为, 通过对所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了解高危人群操作及高危产品等信息, 不但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卫生人员,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荔梅.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利己利家利社会[J].护理资讯, 2005, 10 (2) :2.

[2]任小英, 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55.

12.针刺伤的总结 篇十二

1.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 防刺伤。

5.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6.若不慎被锐器或针刺伤,应立即对局部伤口进行紧急处理:(1)保持镇静;

(2)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污染的手套、帽子、口罩、手术衣(3)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7.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1)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作对比,或按0月、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或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乙肝3个月后、丙肝3周后复查。

13.针刺伤的总结 篇十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医护人员上报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专职人员进行总结。

1.2 方法

对63例发生针刺伤的医护人员的姓名、职业、工龄、发生地点、暴露部位、处理措施、暴露源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制定岀处理措施。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人员一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63例职业暴露人员中依次为护士31例 (占49.2%) , 实习护士13例 (占20.6%) , 护师9例 (占14.3%) , 主管护师2例 (占3.2%) ;医生5例 (占7.9%) , 工勤人员2例 (占3.2%) , 检验人员1例 (占1.6%) ;工龄≤5年42例 (占66.7%) , 6年~10年8例 (占12.7%) , 11年~15年7例 (占11.1%) , 16年~20年4例 (占6.3%) , 20年以上2例 (占3.2%) 。

2.2 职业暴露发生的地点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频率较高的地点主要是普通病房、输液室、手术室。由于静脉穿刺、肌肉注射、腹腔穿刺、胸腔穿刺等诊疗操作都在病房, 而且中午就一个护士值班, 拔针的病人又多, 忙乱中发生针刺伤的几率就大。本院为中医院, 手术量不大, 外科发生针刺伤的人员相对较少, 检验科只报告1例, 但仍然是一个高危科室。

2.3 暴露部位

63例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中, 手指损伤49例 (占77.8%) , 皮肤黏膜14例 (占22.2%) 。

3 讨论

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 各种穿刺、注射治疗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与针头、锐器接触的机会最多, 约70%以上的医护人员有过被刺伤的经历[2]。所以, 文章针对本院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采取有效预防和处理措施, 以尽量减少临床上针刺伤的发生率, 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医源性伤害, 最大限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3.1 针刺伤的原因

3.1.1 本院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 与护理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到大量的锐器有关, 且在临床工作中床护比不足, 三级医院要求床护比达到1∶0.6, 但根据王一娟[3]的研究, 综合医院床护比仅在1∶0.46左右, 我院床护比在1∶0.4, 医院护理人员数量达不到相应的床护比要求, 再加上本院一些护理人员在做中护、理疗操作, 其余护理人员工作繁忙、紧张、心理压力大, 忙乱中发生针刺伤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大[4];有时工作粗心, 技术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伤的因素。

3.1.2 未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工作中粗心大意, 在穿刺结束拔出针头后, 针头、胶布、输液瓶不能很好分离粘在一起;或中午一个人值班, 同时处理拔掉的多个输液针头, 而且针头处于游离状态导致针刺伤, 有时都不知道被哪个病人的针头扎伤, 给追溯造成困难;注射抽血时不能将锐器一次处理;或不遵守操作规程把用过的注射器双手回套针帽及针头用后不能及时投入锐器盒, 在整理收集时易发生针刺伤;或治疗不合作的患者缺少必要的协助造成护士针刺伤[5]。

3.1.3 防范意识淡薄有些医护人员对于锐器伤暴露总是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在工作中锐器伤不可避免, 没有意识到发生锐器伤的严重性;操作前对患者是否有血液传播性疾病了解不够;在操作时该戴手套的未带手套以及发生针刺伤后没有认真按要求处理。

3.1.4 护理器材使用不当临床上, 由于受成本核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关性安全保护器材使用较少, 如安全型留置针, 各种针头回套器的使用, 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

3.2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3.2.1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大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的力度, 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针刺伤预防知识和措施的培训讲座并进行考核, 时时提醒他们, 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实习生应在开始实习的前半年进行职业防护措施的技能强化, 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渗透到护理的教材及课程设置中,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实习第一课就是岗前培训, 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深刻地认识到发生针刺伤后的危害程度, 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医院应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 护士长根据情况排班, 忙时适当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等都是很好缓解护理人员压力的方法。

3.2.2 规范各项操作流程

如被各种锐器刺伤后, 接触到含病毒浓度的血液、体液时, 只需0.004mL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足以感染乙型肝炎[6]。因此在做各种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不要心存侥幸;医院应引进先进的医疗器材, 完善安全防护措施, 并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健康体检, 为其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规范其操作程序, 改变其不安全的操作行为, 对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必须与其他人共同协作;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处理原则, 将使用过的针头立即放入利器盒内, 且利器盒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颜色为黄色, 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7], 即不能超过3/4满;若工作需要必须回套针帽, 应单手回套[8]。若不慎发生锐器伤, 要立即做好局部处理, 消毒、包扎并上报感染管理科;针对患者的情况做检查, 注射相应的疫苗, 然后进行追踪、随访。孙羽等[9]研究发现, 针刺伤后有71.83%的人呈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担心等不良情绪, 因此笔者医院针对在夜间和节假日发生的针刺伤, 化验室随时化验, 了解被针刺人员和病人的情况, 根据情况有计划地注射疫苗, 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医院制定了锐器伤处理流程、暴露后感染风险评估、血液监测、暴露后预防注射、应急免疫接种等随访项目及时间、检查结果记录、反馈管理等制度。本院医院感染控制科对63例发生针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并给予指导帮助, 随访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导致医务人员感染。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的情况及追踪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方法]对发生针刺伤的63例临床医护人员按《临床职业暴露 (锐器伤) 登记表》进行登记、资料分析。[结果]63例发生针刺伤的人员, 依次为护士31例 (占49.2%) , 实习护士13例 (占20.6%) , 护师9例 (占14.3%) , 主管护师2例 (占3.2%) , 医生5例 (占7.9%) , 工勤人员2例 (占3.2%) , 检验人员1例 (占1.6%) ;工龄≤5年42例 (占66.7%) , 6年10年8例 (占12.7%) , 11年15年7例 (占11.1%) , 16年20年4例 (占6.3%) , 20年以上2例 (占3.2%)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频率较高的地点主要是普通病房、输液室、手术室;暴露部位:手指损伤49例 (占77.8%) , 皮肤黏膜14例 (占22.2%) 。[结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和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 临床应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加强锐器伤的监测工作。

关键词:锐器伤,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Ganczak#space2;#M, Szych#space2;#Z, Karakiewicz#space2;#B.Assessment#space2;#of#space2;#occupational#space2;#exposure#space2;#to#space2;#HBV, HCV#space2;#and#space2;#HIV#space2;#in#space2;#gynecologic#space2;#andobstetric#space2;#staff[J].Med#space2;#Pr, 2012, 63 (1) :11-17.

[2]王月丽, 梁东平, 欧晓红.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5) :42-44.

[3]王一娟.某大型综合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12:1.

[4]袁琰琴.综合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对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2, 5 (10) :48-50.

[5]郭月娥.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控制与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 2010, 12 (7) :159-160.

[6]谢懿, 何绪屏.68例锐器伤和职业爨嚣调查分析与对策[J].现代医院, 2007, 7 (11) :112-114.

[7]彭刚艺, 刘雪琴.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497-498.

[8]史倩.护士针刺伤的调查研究及预防[J].全科护理, 2010, 8 (11A) :1019-1020.

上一篇:故都的秋教师版下一篇:常用抖音最火的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