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画马》说课稿

2024-07-06

《徐悲鸿画马》说课稿(精选3篇)

1.《徐悲鸿画马》说课稿 篇一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承自然。另外课文首尾呼应,前文写外国学生因偏见而出言不逊,后文写那个学生,因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躬道歉。文章前后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二、说目标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的识、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意义,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分为以下几块:

1、复习导入,改题设疑。

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励志”的意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估计学生会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深入理解,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我准备将错就错,将课题改为《徐悲鸿立志学画》,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

2、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我让学生围绕上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努力的结果如何?”,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学习课文,重点探究

首先我提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很不礼貌、冲着”“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随后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徐悲鸿被激怒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让学生换位思考,揣摩徐悲鸿的内心世界,通过交流,学生明白:此时的徐悲鸿已经下定决心刻苦学画,要为中国人争光。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的456三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时,我主要采用“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的教学策略,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勤奋临摹、生活清苦两个方面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同时我还通过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悲鸿这样刻苦学画呢?”再次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课文的78两个自然段从两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我引导学生从“优异的成绩、轰动了巴黎整个画界”体会徐悲鸿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的人的成功,并通过前后文前后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光了。

4、推敲课题,培养语感

学完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辨别课题“励志”改为“立志”是否合适,通过研读、交流,学生明白了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而这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用立志并不恰当。而且“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对于课题的揣摩,不仅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5、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首先,我简单介绍了徐悲鸿一生所取得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并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他的作品。“面对着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画家,面对着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画家,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直观画面、畅谈感受中,学生完成了对人物丰满、立体的感知。

随后,我总结全课:“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励志,得益于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接着,我让学生诵读有关爱国、立志、勤奋的名言,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过更多地渠道学习语文,我还布置实践性、生活性强的语文作业:登陆有关徐悲鸿的网站,继续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收集有关名人立志的故事,班队课开展“名人立志”的故事会。在活动性强的作业中实现着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的新课标的理念。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勤奋 爱国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刻苦学画,得到绘画大师达仰的器重,却因此遭到了外国学生的嫉妒,在收到莫大的侮辱后,励志学画,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结业考试,油画轰动整个画界,用事实证实了中国人的才能,改变了外国人的无知和偏见,为祖国争光。

课文的题目《徐悲鸿励志学画》就是的中心,全文8个自然段,紧紧围绕“励志学画”逐层展开叙述,叙事清楚,脉络分明,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二、说目标

基于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我们学校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帮助学生积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其中第二个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我打算安排三个课时。下面我来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三、说流程

词语复习,读题导入

1、我先根据这篇课文字词教学目标准备了一些词语

通过朗读,说说意思等形式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2、由课题直奔主题

出示课题,学生朗读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里的“志”是指什么内容呢?

这个问题还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能立即产生兴趣,形成学习课文的欲望。我认为这是好的开始。

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共同探究,激发情怀

故事起因——他为什么励志学画?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四年级学生能够找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话。

我建议学生以徐悲鸿的语气朗读一下这句话,来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句话表达出来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必须”、“重新认识”和“真正的中国人”这几个词语,语感都很强烈,容易把握。读出感情来不是难事,但读懂了却不容易。

这时我又抛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立下这样奇怪的志愿呢?原来是他“被激怒”了,是一个外国学生的一句话激怒了他。

故事经过——他怎么励志学画的?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采用“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的教学策略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

首先结合课文插图指导学生学习“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是一句比喻句。徐悲鸿最擅长画马,从某种意义上说马成了其人格的象征,最能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的马就是一匹励志的奔马,用在这里比喻当时的徐悲鸿是再恰当不过。

接着我通过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悲鸿这样刻苦学画呢?”再次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在学生已经能够很好的理解了徐悲鸿生活清苦,却勤奋刻苦的绘画的前提下,我引导学生辨别课题“励志”改为“立志”是否合适,通过研读、交流,学生明白了“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

对于课题的揣摩,不仅更深化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故事结果——他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直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而第8自然段间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

学生既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肯定了徐悲鸿,又整理积累了语文知识。

接着我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人的成功,并通过描写外国学生的不同表现的前后文对比朗读,体会徐悲鸿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面对着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画家,面对着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画家,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直观画面、畅谈感受中,学生完成了对人物丰满、立体的感知。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稿3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板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承自然。另外课文首尾呼应,前文写外国学生因偏见而出言不逊,后文写那个学生,因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躬道歉。文章前后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基于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本课“鞠、躬”等生字及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国争光。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意义,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我准备安排两教时来完成教学。第一教时,我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旧中国国贫民弱、在国际上没有任何地位。接着板书课题,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记住“励志”的“励”,板书时我故意写成“厉害”的“厉”。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教时,我以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教时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改题设疑。

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励志”的意思。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估计学生会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深入理解,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我准备将错就错,将课题改为《徐悲鸿立志学画》,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

2、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我让学生围绕上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努力的结果如何?”,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学习课文,重点探究

首先我提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很不礼貌、冲着”“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随后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徐悲鸿被激怒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让学生换位思考,揣摩徐悲鸿的内心世界,通过交流,学生明白:此时的徐悲鸿已经下定决心刻苦学画,要为中国人争光。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的456三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时,我主要采用“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的教学策略,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勤奋临摹、生活清苦两个方面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同时我还通过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悲鸿这样刻苦学画呢?”再次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课文的78两个自然段从两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我引导学生从“优异的成绩、轰动了巴黎整个画界”体会徐悲鸿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的人的成功,并通过前后文前后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光了。

4、推敲课题,培养语感

学完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辨别课题“励志”改为“立志”是否合适,通过研读、交流,学生明白了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而这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用立志并不恰当。而且“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对于课题的揣摩,不仅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5、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首先,我简单介绍了徐悲鸿一生所取得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并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他的作品。“面对着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画家,面对着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画家,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直观画面、畅谈感受中,学生完成了对人物丰满、立体的感知。

随后,我总结全课:“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励志,得益于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接着,我让学生诵读有关爱国、立志、勤奋的名言,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过更多地渠道学习语文,我还布置实践性、生活性强的语文作业:登陆有关徐悲鸿的网站,继续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收集有关名人立志的故事,班队课开展“名人立志”的故事会。在活动性强的作业中实现着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文的新课标的理念。

2.《徐悲鸿画马》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徐悲鸿画马》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讲的是徐悲鸿画马的故事。课文先简单介绍了徐悲鸿;接着讲为了画好奔跑的骏马,他是怎样细心观察,刻苦学画的;再讲徐悲鸿画马终于成功了;最后介绍《奔马图》。本文篇幅短小,作者选取最典型的材料来表现文章主题,并通过细节描写把徐悲鸿细心观察、刻苦画马的精神和他伟大的艺术成就表现得十分深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刻苦学习的信念,形成顽强不息的意志品格。文中对《奔马图》的介绍,语言形象,给人极大地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 10 个生字,会认课后双横线中的8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积累“举世闻名”等成语。

3.通过读文,体会到徐悲鸿画马画得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引导学生感悟不管学什么,都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会学有所成。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徐悲鸿画马的成功是与他仔细观察、勤学苦练分不开的,指导朗读,读出徐悲鸿为画好马仔细观察,勤奋练习的情景和《骏马图》中骏马势如破竹的气势,教学方法:

随文识字,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画(带着音乐来欣赏),你们看到了什么?(奔跑的骏马),奔跑用得好,你把马跑动的样子都说出来了!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看到了一组奔跑的骏马图,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这些画都是谁画的?(徐悲鸿)(词卡出示“徐悲鸿”,悲带拼音)这个名字中有一个悲字,谁来读?这是悲伤的悲,是心字底。徐悲鸿最擅长画马(课件出示奔马图,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教师评价:我们可以像说话那样来读课题。(指导学生把课题读连贯)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通读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2.好,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两个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世 示)(词卡出示)谁来读读这两个字?(每个字读三遍)教师: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个字,第一个“世”怎么组词?第二个“示”怎么组词?

世:我们来看第一个“世”字,这里有一个词“举世闻名”(词卡)谁来读一读?词语读的很连贯。

这个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有多有名呀?

教师: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就是“举世闻名”。谁再来读读这个词。(的确很有名)

把字和词带到句子中去,谁来读这个句子?(徐悲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的画家。)

评价:句子中的词语读的真连贯。

句子读得真有节奏。

徐悲鸿真是有名呀!

这个“世”字我们要特别注意他的笔顺。(指导记住这个字)

示:这个字怎么记呢?(加一加的方法)这里有一个词“显示”,谁来读一读?

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去,(课件:你看《奔马图》中,那气势雄壮、四蹄生风的骏马,奔腾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显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

这句话要想读好有点难!尤其是句子里有几个四字词语,可难读了,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老师读一遍,大家读两遍:气势雄壮、四蹄生风、一望无际。

大家再自由练读一下,指名读。

评价: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很有节奏,尤其是四字词读得很连贯。

这句话中有一个“壮”字是我们要学会的生字,谁来读一读,可以怎么记?(左边是点、提、竖,右边是战士的士,强壮的战士。)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徐悲鸿画马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课件)1.自由朗读第二段。

2.师:读了第二段,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常常,谁来读读这个词?他为了画好奔跑的马,常常跟在马车后面,仔细观察马跑动的样子。这说明徐悲鸿有可能在一天中观察了好多次,也有可能很多天都坚持在观察。

常常可以换成什么词?(经常)可见徐悲鸿观察了很多次。

谁来读读这句话?

评价:他今天在观察,明天在观察,后天还在观察,多么用功的徐悲鸿呀!谁再来读读?

评价: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徐悲鸿。

4.他每一次都在仔细观察马跑动的样子,谁来读一读这个词:仔细观察。(老师特别欣赏你把这个词读连贯了,说明你预习到位了。)

有多仔细呢?大家自由读读这两句话?“有一次。。。” 师:徐悲鸿为什么会摔跤的呢?

生:他只顾观察,没有注意脚下的路,结果摔了一跤。师:请大家注意这个词“注意”,这里的“注”的偏旁是什么?(三点水),你有什么办法记住他呢?教师范写这个字。这个字的本意是把水集中灌进某一个物体里。在这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精神力量集中在一点。

那么,徐悲鸿没有注意脚下的路,他在注意什么呢?(马跑动的样子。)课件出示:他在注意观察马跑动的样子,他注意到了。学生练习说话。

徐悲鸿一心一意地在看马跑动的样子,他在观察马跑动时头、嘴巴、尾巴、腿的样子,这就是仔细观察!(再读词卡“仔细观察”)他唯独没有注意到脚下的路,结果摔了一跤,而且这一次他这一跤摔得可不轻呀!

谁来读读这句:“有一次,他只顾观察,没有注意脚下的路,结果摔了一跤,满身尘土,手、脚、脸都擦破了。”

师:徐悲鸿摔得可真重呀,从哪里看得出来徐悲鸿摔得很重?(满身,都)的确摔得很重,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评价:的确摔得不轻呀!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摔跤了疼不疼?哭了吗? 生举例:

评价: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的确很疼。

师: 徐悲鸿是奔跑时摔跤的,摔得更重,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有一次,他只顾观察,没有注意脚下的路,结果摔了一跤,满身尘土,手、脚、脸都擦破了。”

他放弃了吗?(没有)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他爬起来,又继续追赶马车。”

大家看这个“爬”字,出示字卡。读一读,是半包围结构,外面一个爪字,里面一个巴,这个字原指动物用爪子在地上往前行,这里指徐悲鸿手巴在地上走路。

师:徐悲鸿不放弃,谁再来读读(“徐悲鸿爬起来,又继续追赶马车。”)这里有一个词“继续”(词卡),读一读。“继续”指丝线连接不断(课件展示“继续”的古文字),这里指徐悲鸿爬起来接着观察马跑动的样子。

我们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

评价:你会用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说你想象到的画面,真了不起。

(徐悲鸿的身上都是土,身上还擦破了皮,但是他依然在观察马跑动的样子。)男女生来比赛读这句话。

多么坚强的徐悲鸿呀!

多么刻苦,多么用功的徐悲鸿呀。全班同学一起再来读一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徐悲鸿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还很勤奋呢!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2.徐悲鸿画马入了迷,谁来读读这个词“入迷”。有多入迷?谁来读这句 出示:徐悲鸿画马入了迷,整天沉浸在马的世界里。3.师: 大家看,这里有一个词“沉浸”,它们的偏旁都是?(三点水)这个词和什么有关?(和水有关)

4.师:“沉浸”的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浸泡在水里。一个是精神集中于某种事物。

“沉浸”在这里是第几个意思呢?(第二个)徐悲鸿的精神都集中在什么上面?(画马)

我们想象一番,当徐悲鸿沉浸在马的世界里,他每天想的、说的、做的都是什么?

课件:当徐悲鸿沉浸在马的世界里,徐悲鸿看到的是(),想到的是(),说的是(),做的全都和()有关。

5.难怪“他几乎每天都要画马,他小屋的墙上贴满了骏马图。”(课件出示这句)

谁来读读这句。(句子读得很连贯)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

(是呀,徐悲鸿练习画马的数量可真多呀!)一二组的同学来读读这句话。这么多的骏马图,不是一两天就画出来的,是天长日久练出来的。三四组同学再来读读这句话?

评价:徐悲鸿真是一个勤奋用功的人啊!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吧!

五、结合板书,小结全文:

1.师:徐悲鸿勤学苦练,也下了很大很大的苦功。那么徐悲鸿画的骏马图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次课再学习。

六、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前面我们学写了 “世”字,现在我们来学习“界”字,读一读,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板书设计:

3.徐悲鸿画马的技巧(小编推荐) 篇三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如今徐氏故乡——江苏宜兴市新建的“宜兴徐悲鸿纪念馆”里,陈列了徐悲鸿先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画作品(包括青少年时期的习作、成名以后的作品、信扎等)。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其中有一幅徐氏早年画的水墨奔马图,原作纵六十八公分,横一百一十公分(见附图)。这匹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在宽广的原野上狂奔,从神态、气势看,是一匹骏马,神骏气昂,奋发感人。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穷紫酣畅,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这件作品不仅从外形显出奔马的神骏和壮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本质来表现了奔马的驯良、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可谓徐氏早年的得意之作,画上无题款,有“东海王孙”钤记,章真堪澄。这是一九三一年徐悲鸿愤走粤西时的箧中遗物,一九三七年其家人检赠宜兴渡船公周法大。

江南水乡宜兴,是徐悲鸿的出生地和成长处。据渡船公周法大回忆,当年徐先生在宜兴中学做图画教员时,经常乘坐他摇的航船往返于屹亭桥和宜兴城间。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徐先生听了连声答道:“乡下人蛮好,蛮好!”当即择日送到南京傅厚岗徐先生寓所。三十年代初,徐悲鸿先生担任前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时,在南京傅厚岗是有一间画室,室内经常挂着一付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据说这是徐悲鸿亲笔摹集泰山金刚经的几个墨底白色大字,很象石碑上的拓印本。由此可见他当时在艺术教育上的主张和他的处世态度。事过不久,徐先生便嘱家人检赠此画给渡船公。一九七五年夏,渡船公周法大将此水墨奔马图献给了国家,同时还献出一件徐氏早年画的鸡。这件水墨奔马图初归宜兴县文化馆收藏,并经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亚明鉴定为真迹,尔后被选入“宜兴徐悲鸿纪念馆”。早在三十年代,徐悲鸿先生所作水墨奔马,无羁群,尚桀傲,发胸中块垒,掘民族精神,传世甚夥,蜚声海外,然早于此者,犹未及见,至为难得。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赞美了奔马的英姿,多少书画家为它发挥了绝技。早在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就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名句;唐代的李太白也写下了“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的赞诗,激励人们上进。而今看到徐悲鸿的水墨奔马图,不由使人会联想到许多历史人物:单骑大战长板坡的赵子龙,铁骑大败金兀术的岳飞,飞骑箭射大明门的李闯王,戌马倥偬的革命老前辈……。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这一幅幅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滚滚向前。

徐悲鸿原名寿康,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九生于江苏宜兴计亭桥(屹亭桥)镇。他年轻时善哭,因家境贫困,常在半夜里悲从中来,有如鸿雁悲鸣,因此改名悲鸿。其父徐达章,工书画篆刻,但“时运”不济,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把浑身的本领传授给了他的儿子。悲鸿幼承家学,随着父亲读书、学画、种地。他最爱搜集老刀(强盗)牌卷烟盒中的动物画片,喜爱狮虎等动物画象,刻意摹仿、学习。十岁时,他随父亲自宜兴至溧阳,在途中写了一首行舟小诗:“春水绿迷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性好,舟过万重峦。”即景成诗,初露艺术才华。那时,他已能作画,并为乡亲们写门对(春联)。他开始在画上署名的是“神洲少年”,还用过“江南布衣”、“东海王孙”等篆章,有决心振兴中华之意。十七岁时,他就担任宜兴三所中、小学的图画教员。失估后赖湖洲丝商黄震之资助,易名“黄扶”,入上海震旦大学肆习法文,并从康有为学习古文、书法,康誉他为艺苑奇才。据说他十九岁到上海去求学谋生时,送商务印书馆附设审美馆的自荐作品,不是人物、山水、花乌,而是一幅马。当时审美馆馆长、岭南派画家高奇峰一看到这幅画,立即回信大加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并将这幅马刊印发表。这是徐悲鸿先生画的马第一次出版。

一九一七年,徐悲鸿偕蒋碧薇女士东游日本,归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一九一九年被派往法兰西,师业美术大家达仰。又入巴黎国立美专,再求深造。有人说,徐悲鸿是哈同资送赴法国留学的,这是误传。据邑人徐铸成老先生回忆,他是受蔡子民(元培)先生青睐,引荐到北大任教,由北大派往法国深造的。据说他和蔡先生结识的经过,在宜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暑假,徐悲鸿去北京游览北国的壮丽河山.在火车上,恰和蔡先生对席而坐。他拿出纸笔,勾出了一幅速写,蔡先生索来一看,原来是素描他的像,不仅十分形似,而且神态宛然,呼之欲出。于是就问及这位青年的姓名、近况,当即邀请他于暑假后到北大任美术教员,并介绍给当时名画家陈师曾,以后,又由于蔡先生的保荐,一九一九年由北大派往法兰西深造,并赴德、比、瑞、意等国观摩学习。他在欧洲留学八年。一九二七年秋返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教授兼系主任和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大力倡导现实主义艺术活动。

他与邵洵美为莫逆之交,同时参加天马会,这是留法研究文艺青年的组织,会员中著名于国内文坛画苑的颇多,如徐志摩、谢寿康、江丰、腾固、张道藩等,其中有很多人后来从政或经商,只有徐悲鸿始终孜孜兀兀、热爱人民的艺术事业。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他曾遍游欧西的艺术城市,在米兰、法兰克、莫斯科等地作艺术巡礼,并举办中国画展览,宣扬祖国的文化艺术。据徐悲鸿述学篇中说:“旋游欧洲,凡名都之动物园,靡不涉及流连。既居德京,以其囿之布置完善,饲狮虎时,且得入观。俾人环睹,其动物奔腾坐卧之状,尤得凝视,详览无遗,故手一册,日速写之,积稿殆千百纸,而以猛兽为特多”。尔后未易此嗜。徐氏平生对于动物画家,最尊法人白理,次则英人李维埃、史皇;其外则并世之

台吕埃莫亦加,皆写猛兽之名家。写鞍马者,恒推法梅叔念为极谐,当代英国Mnning亦有独到处。

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徐悲鸿先生在不少画中寄托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时他在画马题诗中有“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等句。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携带着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加尔各答、吉隆坡、摈榔屿,恰保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售画所得,全部捐献祖国救济难民,而他自己生活则非常俭朴。

一九三九年,徐悲鸿先生应邀至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举行画展。当时他还应印度大诗人太戈尔邀请,游历了西马拉雅山之大吉岭。在那里看到了许多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闪光的骏马,他还经常骑着这样的骏马远游,更逐渐了解了马的骠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终于成了马的知己。访问期间,他对着骏马大量写生,进一步掌握了马的最美的神气和姿态。此后,他便更生动地画出了马的气质和活力,从而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达到了“尽妙”的境界、为世人称道珍爱。

徐悲鸿先生总结说:“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南京之驴,江北老妈子,亦皆吾所习师也”。悲鸿先生曾说过:“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这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说会画荷花了”。“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徐悲鸿一生中确实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他熟悉了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和在技巧上需要创造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那一洗万古凡空马的英姿骏马。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象征。

一九四二年从印度回国后,悲鸿先生在艺术界集有基础成就的画家,在四川磐溪建立中国美术家学院研究绘画。他那时画的马,则更加注意了结构,而又采用泼墨或工兼写意的表现手法,着重刻画马的神态和气质。据说徐悲鸿自己认为,他画马真正的成就,还是在一九四0年访问印度之后。一九四0他在一幅群马图上题款日:“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悲鸿时客西马拉雅山之大吉岭”。

他的原配蒋碧薇,是邑人蒋香谷之女,也是有名艺人,又是当时所谓的交际名花。一九三六年因双方意见不合而离婚。一九四五年冬,徐悲鸿与廖静文女士在重庆结婚,证婚人为沈钧儒、郭沫若,到场观礼者一百多人。郭沫若贺诗云:“嘉陵江水碧如茶,松花青青胜似花,别具一番新气象,磐溪风月画人家”。一九四五年在重庆,徐悲鸿不畏强暴,热心签名支持郭沫若倡导的民主运动,呼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全国解放后,徐悲鸿先生以满腔热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他是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带头替英雄模范人物画像。一九五0他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幅奔马图上题诗日:“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又题画马诗云:“百载沉菏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他借马抒情,寄托了

人民的爱憎,在它们驰骋的脚印上,烫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徐悲鸿画的奔马图,还制成了邮票,全套十一枚,并在最佳邮票评选中,获最佳特种邮票奖。

上一篇:2011学初工作汇报下一篇:机关中青班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