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13篇)
1.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一
语文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就不必再说了,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
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重于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够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力,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作为老师,一定要坚持语文课程改革,将课堂重新归还给祖国的下一代让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自信与自立。
老师的责任是巨大的,作为实习老师的我们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角色,我们不能再像大学那样散漫,要更多的给学生们树立榜样,老师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平常的言行举止!
2.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二
首先,看标题。标题作为一篇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有很多,如:标题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可以总结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还可以因为形式新颖而吸引读者,等等。因此,先看标题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的基础。
其次,分布阅读,以理解为关键。第一,粗读。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要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第二,精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比如:主旨句,文眼句,总结句,过渡句,抒发感情的句子,等等。再理清文章内部相互关系和各段落相互之间的联系,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等,以便在背景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选读。结合题目,思考题目中的问题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并确定相对应的语句,再分析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尤其是理解个别语句的题目一定要将题目带入“语境”,再结合背景由浅入深地思考。
最后,多读,积到累是关键。在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还应在平时多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多读多练,才能在高考阅读中做到游刃有余。在平时的训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概况能力。分析文章中各种词语的不同作用、表达效果,以及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的使用效果,还有文章采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比如:象征使文章立意更深,烘托渲染为文章营造氛围表现环境,等等,由字到句再到篇,再具体分析个别段落的作用,比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表现中心的段落,等等。另外,应熟记一些表现技巧,比如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直抒胸臆,等等。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为全面理解文意做好铺垫。
例如:2010全国高考题第二个阅读,选择的文章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保护人》,题目要求:1.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3.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分析。
通过阅读分析,第一题主要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只要求简单分析人物形象,难度较低。概况人物形象特征,可以用一个判断句,也可以分开表述,关键是给人物定性,并能抓住人物性格中的突出特点,因而精读是关键。可知玛兰是个“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的人。
第二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着重考查与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片段的作用。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一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二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发展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三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补充背景、揭示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因此答案是“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第三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发性的探究题,是对小说标题的一个评价。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一般大都从主题的揭示、人物性格的暗示、情节结构等几个方面考虑。而本题题干要求已给出三个方面,且求择其一陈述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三个方面答题各有套路,三个要求答案是不一样的。观点一,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互相推诿的丑恶现象;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体现了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3.浅谈现代文阅读教学 篇三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意识,避免阅读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细细思量却又往往无从回答。这是由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体系所致。长期以来,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是普遍存在的,它是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低下。检测得分低的一大病因。那么现代文阅读能否确立具体的目标呢?由于现代文阅读的特殊性,看法可能不尽一致,但我认为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做其他工作一样,也应讲究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果每一课时,每一篇课文都能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去接近总的阅读教学目标,那么,慢慢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幅度提高。如何确定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呢?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无疑是总目标,但是那个仅仅是大的原则和框架,由于其高度概括,在指导教学实践中,往往因教师的理解不同,导致运用中随意性大。因此有必要在语文教学大纲的总目标指导下进一步确立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根据近些年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我认为,1、能够比较熟练地翻查常见的字、词典,懂得借助作品的注释。2、能够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3、能够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熟练理解其具体意义。4、能够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准确的加以概括、抽象、阐述具体的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更能够具体的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这样,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习什么就比较具体而明确了。
其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自己读书
长期以来,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包办代替讲得太多,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文章答案,因而导致,在考试中尽管平时遇到过类似的题目,但学生往往只是知道某个具体的答案,面对新的文章依然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实际上我要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真正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传统教学中的法宝,可是现实中,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高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自己讲的津津乐道,学生听得索然寡味,往往事倍功半,每一次考试结束,阅读试题往往得分都是比较低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去阅读。我们作为教师只是提供阅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注意多加训练学生就可以了,让他们真正地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当然放手让学生阅读,并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随意去读,作为教师必须给与方法上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注意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寻找中心句子的方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等。教师把一些具体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真正的自己能够阅读的能力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三、引导学生学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懂得了教育学生自己多多阅读,还要重视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的指导。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的具体训练,但我们教师也不能搞题海战术,忽视本身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的考试中还需要较强的应对能力。我们要考虑到应试的实用性,多提供一些应试题目的解题思路和具体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应试的成绩,对于学生本身的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积极的促进。现在的阅读文考试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比较灵活多变,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让学生在实际考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在复习中帮助学生熟悉题型,熟练的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教师的讲评更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清晰准确的解题思路,熟悉灵活的解题技巧。从而得到理想的成绩。
其实,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学,使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大问题,他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学无止境。
4.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四
[关键字]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现代文的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而现代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初中学生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动态、欣赏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阅读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2、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增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而现代文阅读无疑是语文知识具体化呈现更学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任何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都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而据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考生失分最多,败的最惨的一块领地,莫过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儿了。因此,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同时,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毕竟在现代文阅读中获得成功,就意味着学生综合观察、判断、写作能力的提升。
3、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个人情操和情感表达,成了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个人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情操,就成了核心环节。而现代文阅读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毕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说教式的情感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增强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的难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现代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实现“高分高能”。
1、立足全局,细化局部
阅读文章首先必须要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细节的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也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首先就得了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揣摩。
而这样的原则,在实际考察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学生学会立足全局,细化局部,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2007年镇江市的中考语文的现代阅读为例:
“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与()、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与()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与 与 ”。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这个中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在进一步阅读时,也可以掌握文章的基本思想核心。但是,此题是要求学生在局部内进行答题,因此,就需要对局部进行细化。从这小段文字中,学生应该发现“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这些连接的词,都是反义词组成,则首先就确定了答案的方向。尔后,学生如果在细化就会发现“情感”是主题,围绕这个词进行作答,而且不重复,符合全文基调,那解题就易如反掌了。如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
2、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深度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毕竟,学生如果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端午日》一文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为阅读的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发散思维,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增加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三、结束语
总之,现代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曾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五
1、让学生明确高考命题方向。
2、让学生掌握快速读懂文章的方法,
3、熟悉题型,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
二、高考命题意向分析
从08高考可知,高考每年必考的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依然集中在“生活感悟类”和“文化感悟类”两大类型。其中又以“生活感悟类”散文为主题。这里所说的“生活”即是日常的生活细节,“感悟”即为对生活中包含哲理的体会。这种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文章比较接近考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而“文化类散文”又以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气息见长,也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基于此,我们对高考文学作品的考查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1)从选材上看,偏重于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散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100字左右。所选材料大多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的乡土散文。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荆楚特色”、“人文关怀”。
(2)从考点上看,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重在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
(3)从题型上看,以主观性试题“简答题”为主,也有省市有字数限制。概括起来大致有七种类型:①词语理解型②句子理解型③筛选整合型④技巧分析型⑤物象分析型⑥形象分析型⑦作用分析型。
三、题型走向:
湖北卷
怀表,很老很老了骆文
20.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6分
湖北卷
土地韩少功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湖北卷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法]都德
18.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湖北卷
日月行色杨闻宇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湖北卷命题偏重题型:
1、分析类(行文思路、主旨型)
2、鉴赏类(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型)
3、理解类(关键词句理解型)
备考策略一:“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包括两个方面:理清思路和把握主旨。这是顺利解决分析类题目的前提。
一、如何抓“神”析“形”,理清思路?
行文线索
包含重要信息(写作对象、感情倾向等)
标题
隐含(暗示)文章主旨
提纲挈领
首段
关注开宗明义
总结全文
尾段
粗读到位点明(提升题旨)
时间词空间词
情感词关联词
勾画中间段
中心句(起始句、总结句)
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
(串)思考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粗读《雾》,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文章见《长江考点》P51)
标题雾线索
首段从来没有喜欢过
②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中③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间④现在大唱赞歌赞美
段⑤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⑥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
尾段: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雾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抓“旨”把“脉”方法-------关注标题与首尾勾词画句串段落
备考策略二:掌握答题方法
分析类(行文思路、主旨型):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2)评分操作①有四个要点: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②第二个要点如答出对加德满都雾的描写及其喜爱也可,如只答出对加德满都雾的描写给1分。③第三个要点如答出作者展开的联想也可。④第一、四要点各1分,第二、三要点各2分。⑤意思答对即可。
答题温馨提醒:1、注意整体把握文本2、要点意识须鲜明
鉴赏类(作用型)
1、作用型常见发问模式:开头有什么作用;某句某小节的作用;段内某材料或引言的作用;收束语的作用;
2、“作用”型试题答题模式:
句子对象本身的特点(一般为形容词)+下文中心指向(下文说的内容)+形式作用(过渡衔接、烘托、渲染、反衬、伏笔、铺垫、对比、呼应、张本等)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⑴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
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
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答题分析指导:
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
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内容
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双管齐下
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形式
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分析巩固:
1、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核按钮》P356)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内容)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形式)。
答案组成:句子对象本身的特点(自己的生活经历)+下文中心指向(谈人生的孤绝境界)+形式作用(铺垫)
2、07江苏高考《麦天》“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核按钮》P367)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内容)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形式)
答案组成:句子对象本身的特点(男人的劳累)+下(上)文中心指向(下文:心疼丈夫,上文:吃苦的日子到了)+形式作用(铺垫,呼应)
3、07广东卷《泥泞》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核按钮》P375)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内容)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形式)
答案组成:句子对象本身的特点(美丽,丑陋)+下文中心句(制造了空前的泥泞)+形式作用(铺垫)
注意点:
一是对象意识:作用分析需要兼顾内容和形式,而内容往往由对象的个数决定答题点。
二是全面意识:文中句段作用往往要考虑三点:对上文的承接,对下文的引导,句子本身的含义。
三是写作技术意识:形式作用一般为结构作用(过渡衔接、反衬、伏笔、铺垫、对比、呼应、照应、张本)和表达作用(烘托,渲染)。
四是前后句意识:借助画线句的前后半句启发思维。
小结:答题时既要关照内容主旨又要关照形式技巧
鉴赏评价类(表达技巧)
常见发问模式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的好处是什么?分析……表达效果……2、答题模式:
结合上下文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某某)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迁移练习:
四川卷《我爱水》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答: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总结:强化三种意识,做好散文阅读
1、主旨辐射意识2、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意识3、要点意识
鉴赏作品的语言类
(一)鉴赏语言命题的角度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炼字措辞的角度2、从选用句式的角度3、从修辞的角度
(二)从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语言: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1、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2、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3、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二)语言风格使用术语:
1.豪放激越----阴柔婉约
2.清新明快----沉郁含蓄
3.质朴通俗----华丽典雅
4.潇洒旷达----严谨工整
5.舒缓平和----急骤猛烈
6.活泼幽默----细腻隽永
(三)表达效果术语:
准确、形象、生动、清新、绚丽、质朴、明快、简洁、洗练、精当、含蓄有力、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四)语言特点术语
语言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
语言简洁洗练、简练利落,语言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言简意丰。
语言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
简笔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写景细腻、情景交融。议论类: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6.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六
郭磊庄初级中学 何茂华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学生提问 语言训练 思维强化 精讲点拔
摘要: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等现象,本文试图从语言、思维等层面谈谈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旨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成绩。
现代文阅读考查一直是高考内容之一,虽然考查的篇章出自课外,但阅读能力则是来自于课内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利用好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文阅读考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一是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促成并达到这两个目的,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情贯穿教学的始终
语文是一门非常讲究情感教学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的参与是进行不下去的。这对于学生如此,对于教师,同样也如此。一位缺乏丰富情感的教师是搞不好语文教学的。不管何种体裁、题材的文章,教学时都需要教师付出情感。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么才能让情感的旗帜高高飘扬呢?
《我与地坛》是选录在高中教材中的一篇情感非常丰富细腻的散文。这篇课文没有生字词,不存在阅读障碍,高一的学生应该能够读懂。但是这个“懂”也只是建立在泛泛而读的层面上,对于史铁生残疾后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可能并无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从考试的角度讲,只要编几道和该文有关的习题也就过去了,但这样做可能就会消解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就会被弱化。基于这样的考虑,虽然课文较长,课时较紧,但我仍然在深情的亲情告白后放起了声情并茂的录音。学生们静静地趴在课桌上,聚精会神地听着,全都沉浸到那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中,有的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录音结束 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要向史铁生的母亲献上崇高的敬意;有的说,家庭永远是受伤孩子的避风港,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保护神;还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哽咽着回忆起那深情的一幕……讲完后,偌大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水到渠成,我适时地按下录音机的放音键,同学们和我一起高唱了一曲配乐的《好人一生平安》。
二、以学生提问作为课堂的常态
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办法。从某种角度说,学生看书思考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切实抓好学生提问这个环节,我在讲授新课文前,总是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品味课文,并指导学生逐句逐段从层次结构、语法修辞、词句意思等方面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从中挑选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分析。
例如在教授《祝福》一课时,我没有立即讲解文本,也没有首先提供课文的相关背景,而是引导他们在品读完课文后,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讨论并征求答案。结果学生的提问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字词的,也有语段的,既有关于“我”的,也有关于鲁四老爷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有的稍显肤浅稚嫩,有的则触及到文章的深屋含义。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提出的问题,这种做法比“本文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简单灌输要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
三、以语言训练作为突破口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对学生的一生都 起着重要 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去研究,去探索,去完成。
进行语言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朗读、背诵、摘抄、写周(日)记以及口头作文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很适合于课堂进行的行之有效的训练语言的方法,这些方法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仍以《药》为例,在该课快要接近尾声时,我出了一个小题目:“用精练、诗化的语言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个场景或某种道具进行评述。”针对这样的语言训练,有的学生写出了令人叫绝的文字。有的学生针对“药”写下了“沾有革命者鲜血的药/治愈不了麻木愚昧的灵魂”,有的学生更绝,只写了两个字:药?药!运用标点符号的添加和变化表达了烈士的鲜血竟然成为治病的良药的不解却又不得不相信的事实,从而表达了民众的愚昧和烈士的悲哀的主题。针对驼背五少爷,有的学生是这样表述的:太多的苦难/压弯了你的脊梁/人性的麻木/扭曲了你的灵魂。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以思维深化作为强有力的手段
我们知道,“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体。它外显为以听说读写为系统的语文技能或语文能力,而内隐为一种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高低:概念模糊,用词就不够准确;思维缺乏条理性,说话就颠三倒
四、层次混乱;思维缺乏严密性,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通顺,缺乏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强词 夺理等等。因此,必须改变过于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的短视做法。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于漪 老师也曾说过:“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实践反复证明,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那么,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呢?首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让学生的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首席地位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搜集、占有、讲解和课文有关的内容。我曾经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课,然后针对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听课的同学指正。为了上好课,学生们总是精心准备。这样的方式比单纯教师机械地讲解不知要好多少倍。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搜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种锻炼思维的好方式。我在教授《过万重山漫想》时,就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问,他们提出了教参上根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比如有的问:作者在漫想中为什么要特别多次提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也有的学生问:“有多少个„三峡‟待穿过”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还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还有的甚至对课文的某些地方提出了质疑,“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句话似乎不完整,让人费解。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的机器已经运转,如果能经常性地开动脑筋,思维能力无疑将越来越强。
五、以讲解作精要点拔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教师绝不能为了贯彻新理念而摒弃一些传统的好的教法。现代文虽然基本上不存在阅读方面的障碍,但有些地方还需要教师精讲细说,否则学生在“自悟”中很可能得不到要领。例如鲁迅的作品,因为句义深刻,含义丰富,不精讲细说能行吗?相反,应该大讲特讲,作精要点拔。“能说会讲”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7.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 篇七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现代文阅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说,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其掌握阅读方法, 提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 引起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然而语文课堂的现状是部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 有的学生甚至是排斥阅读。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前可用多种创造性方式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 在教学《藏羚羊的跪拜》一文时, 教师可以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讲述出部分文章情境, 制造悬念:“有一种动物叫藏羚羊, 生活在青海、西藏、新疆的高原上, 非常善于奔跑, 最高时速可以达到80公里。然而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猎人却曾经有过这样的奇遇, 有一次他拿着猎枪指着一只年轻的藏羚羊时, 这只藏羚羊不但没有撒腿逃跑, 反而冲着猎人前行两步, 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离奇、有悖常理的事情呢?”
这样的情境设置, 会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阅读, 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感染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成为“乐之者”。
针对《藏羚羊的跪拜》一文,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向学生提出的问题, 具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不同的方面设置问题, 这样既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又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例如, 在讲授《藏羚羊的跪拜》一文时,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 (1) 人会在什么情况下跪拜? (2) 藏羚羊会向谁跪拜, 为什么会跪拜?这两个问题设置了悬念, 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阅读兴趣随之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从角度设置问题, 但要注意所设置的问题必须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 经过一阶段有意识的设置疑问的阅读训练, 我发现可以逐渐地让学生自己对所阅读文章设置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开始时可以是针对文章的某一部分进行, 逐渐地可以开始尝试针对整篇文章进行。开始时, 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再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找出答案。然后, 可以要求相邻的学生之间相互设置疑问, 回答问题,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单要读准字词, 对文章的语句段落乃至篇章进行思考, 还需要了解重点性的段落和关键部分, 以求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这种学生之间相互设置疑问并且解决解答的方式在形式上灵活多变, 内容上丰富多彩, 会增添语文课堂的活力, 让学生有兴趣主动的去学习和钻研, 同时也增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轻松朗读, 交流心得
朗读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 可以使学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 可以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思想, 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朗读, 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设置任何疑问, 让学生愉悦、轻松地朗读, 形成一个自由、宽松的朗读氛围,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感受文章的语言、形象和意境。这种做法摒弃了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现状, 更有助于学生入境读书,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个别文章或者段落, 教师有必要范读。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非常优美, 如诗词、戏剧和散文一般都会很有感染力。但学生受到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 往往会缺乏审美经验, 导致对文章体会得不够深刻。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并以激情澎湃或涓涓细流式的范读将文学作品的形象或意境展示给学生, 能够更好地熏陶感染学生, 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并能够提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自主初读课文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文章的内容、主旨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心得。在此过程中, 学生就自己在朗读中所收获的心得或感受展开交流与讨论, 在集思广益中得到更加完美的答案, 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对待学生或稚嫩或片面的形形色色的见解要以尊重、鼓励和赞许为主, 一定不能嘲笑或讽刺, 伤害学生的自尊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是以《藏羚羊的跪拜》一文的朗读和教学为例, 学生初读本文后交流心得时出现了多种心声:有的学生认为本文让其最受震撼的是神圣的母爱,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母爱更值得珍惜;有的学生认为本文主要写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 动物也是有灵性和感情的, 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深刻反思, 倡导人类珍惜和爱护动物;还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主要是提倡尊重和珍爱生命的……这样, 读后共同交流和讨论后不同观点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让语文课堂焕发了生命力,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以尊重和赞许为主的同时, 要及时用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和影响学生。
三、精读课文, 质疑探究
现代文从字面上看, 晓畅明白, 似乎一看就懂。其实很多学生一篇文章读一遍后对文章的结构、深层含义非常茫然, 所以精读文章是非常必要的。
近些年, 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 通常是文质兼美的, 很具有典范性, 极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不论是题材、体裁还是文章风格, 都非常适合学生精读细品。通过精读, 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内涵,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精读之中设置疑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好方法, 设疑这一训练是在学生精读课文之后, 教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 在分析《藏羚羊的跪拜》一文时, 在学生精读课文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本文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2.文章两次写到了藏羚羊的眼泪, 为什么这样写?3.猎人埋葬了藏羚羊的同时, 也埋掉了杈子枪, 为什么?学生在思考并分析这些问题时, 对文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个问题几名同学可各抒己见, 教师适当地点拨。这一环节中, 教师尤其要注意评价方式, 为发现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兴趣, 教师不可用机械的“对”或者“错”来评价学生的回答, 对多名学生的答案, 可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分类、总结, 并形成答案。
此外, 教师教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和读好书的习惯。博尔赫斯说:“天堂是一座藏书楼的样子。”读书, 不仅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熏陶, 让学生直接体会母语的美和力量, 更是精神上的提升。通过阅读能拓宽我们有限的经验, 陶冶我们的心性, 可以说, 一个人的语言涵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他的文化涵养。所以, 我们必须读书。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读名家名作, 并定期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教师也可以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篇目, 或者将自己每一阶段所阅读的书向学生推荐, 并介绍读书的心得与体会。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还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 让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自己所读的书。这样, 学生读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读书的良好氛围和习惯也就渐渐地形成了。
四、拓展延伸, 提高素养
在精读课文之后,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向课外延伸。根据每篇文章具体情况的不同, 可有不同地拓展延伸方式。例如, 有的文章需要进一步了解创作背景、作家自身情况和文章写作意图, 有的文章甚至可以对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其他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加知识, 开阔视野。
在讲授《藏羚羊的跪拜》一文后, 教师可与学生阅读同主题的文章。例如,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 沈溪石的《斑羚飞渡》, 拓展语文学习空间。针对本文, 也可以着眼于写作手法, 让学生发挥想象, 续写《藏羚羊的跪拜》,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笔者在讲授《藏羚羊的跪拜》一文后, 尝试了让学生续写,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熟读并且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续写, 所创作的内容合情合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完全超出了教师的预想。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交流和合作学习中加深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以上有关现代文阅读的四个环节, 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师生互动, 在共同合作、探究中学习、进步, 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笔者一直在努力, 争取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诱导学生的创造力量, 唤醒其生命感和价值感,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藏羚羊的跪拜》一文的讲授为例, 从导入课文、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和拓展阅读这四个方面探讨了“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本文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文兴趣的具体方法, 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途径, 创造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兴趣,交流,拓展延伸,实践能力,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国钦.现代文阅读教学科学程序浅探[J].教育评论, 1994 (05) .
[2]马建华.四环环现代文阅读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03) .
8.优化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现代文 阅读教学 优化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反思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探寻优化阅读教学新的策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高中阶段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例如阅读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了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注重学生的思考提问,激发主体意识
1.对重点词句或者优美语段提问。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遇到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语段,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叹,然后暗自神伤,接下来一步很重要,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把它抄下来,经常翻看,进而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方面主要是就阅读的实用性而言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重要语句、优美段落的理解或质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2.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在教话剧《雷雨》的时候,让一个班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编剧,自导自演;而对另外的一个班则让他们去观看屏幕上的话剧,切实地加深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比较教学效果,时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丰富。
2.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笔者首先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然后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再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章很美,其人物形象描写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学生说,翠翠是美的化身,爷爷是善的化身;还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湘西的乡土风俗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深入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
3.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笔者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做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9.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九
作者:童华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怀旧的成本
韩少功
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的施工便耗了一年多时间。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遗憾。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大概两年多以前,老李在长途电话里告知:青砖已经烧好了,买来了,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位老李是我插队时的一个农友,受托操办我的建房事宜。我接到电话以后抓住一个春节假,兴冲冲飞驰湖南,前往工地看货,一看竟大失所望。他说的青砖倒是青的砖,但没有几块算得上方正,一经运输途中的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损角,成了圆乎乎的渣团。看来窑温也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出粉,就算是拿来盖猪圈恐怕也不牢靠。而且砖色深浅驳杂,是杂交母猪生出了一窝五花崽--莫不是要给炮兵们盖迷彩工事?
老李看出了我的失望,惭愧自己的大意,很不好意思地说,烧制青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他买的这窝五花崽,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
老工艺就无人传承吗?
他说,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红砖已经占据了全部市场,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
我说,那就退货吧。
他更急了,说退货肯定不行,因为发货时已经交了钱,人家吃到肚里的钱还肯吐出来?
建房一开局就这样砸了锅,几万块砖钱在冒牌窑匠那里打了水漂。我只得吞下这口苦水,只得权宜变通,吩咐工匠们拿这些砖去建围墙,或者铺路,或者垫沟。伪劣青砖既然成了半废物,附近有些村民也就闻风而来,偷偷搬了些去修补猪圈或者砌阶基--后来我在那里看得眼熟,只是不好说什么。
我记得城里有些人盖房倒是在采用青砖,打电话去问,才知道那已经不是什么建筑用料,而是装饰用料,撇下运输费用不说,光是砖价本身已经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我这才知道,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涨,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比如穷人爱上了富人的红砖之时,富人倒爱上了穷人的青砖;穷人吃上富人的鱼肉之时,富人倒是点上了野菜;穷人穿上了富人的皮鞋之时,富人倒是兴冲冲盯上了布鞋……市场正在重新分配趣味与习俗,让穷人与富人在美学上交换场地。
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决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即使母亲到手术台上变成个大美人,也纯属不可思议,因为那还是母亲吗?还能引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心疼吗?--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然而,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要顽强复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冬眠的情感种子破土生长。也许,眼下都市人的某种文化怀旧之风,不过是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迅速接管了情感,迅速开发着情感,推动了情感的欲望化、商品化、消费化。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
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
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感情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今晚报》-12-29)
1.确切的说,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作者写作的缘由是什么?贯穿始终而结构全文的实物是什么?字里行间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
2.“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答:
。
3.这篇文章以“怀旧的成本”为题,作者是如何具体感悟出的?从宏观上看,怀旧的高额成本造成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其后果如何?
答:
。
4.读了这篇文章,再结合你的思想认识,谈谈该怎样面对当前的文化现实。
答:
。
参考答案:
1.杂文(或“随笔”,或“文艺性的议论文”)。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遗憾。青砖。遗憾。
2.这是两个形象而贴切比喻:表明青砖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的符号,看到它,就让人回到了秦代汉代,唐宋明清;表明青砖在传达古代文化信息方面,起着载体和通行证的作用。这样就把青砖与传统文化紧紧地联在一起了。
3.打电话得知,青砖已经不是什么建筑用料,而是装饰用料,砖价本身已经让人倒抽一口冷气。市场正在重新分配趣味与习俗,让穷人与富人在美学上交换场地。市场中的失败者遭到双重打击: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感情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4.历史的前进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是社会发展之必然。但是,文化传统的根基是不能动摇的,一切创新和一切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传统文化不能为少数富人所垄断,任何人都有靠近母亲的权利。
(以上各题,意思同即可)
10.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十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参考答案:
1.A(A.对“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2.D(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本质区别”的说法不正确,从文中的表述看,应是“晏婴以……本质区别”;B.孔子提出的两个结论性的观点不带有明确的目的关系;C.章太炎认为,两者在危害程度上是不同的。)
11.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篇十一
【关 键 词】 阅读教学;现代文;初中
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和谐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是最多的。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凭借书本的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知识的领域,与人交流,与社会沟通。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把握以下至关重要的几点。
一、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初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初中学生往往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活跃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初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如今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
二、强化整体观念
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
2. 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设计的题目要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
3. 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近几年,初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需的。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式,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时,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的见解。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做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刘华.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范清林. 浅谈现代文阅读教学[J]. 语文周报(教研版),2016(13).
12.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思考 篇十二
一、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先要找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 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美感, 并喜欢上好的文章。此外, 教师还要懂得用语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语文, 比如在教学时, 可以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去添加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对语文的高深有深刻的感悟。
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催化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一节阅读课, 让学生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有时间去体会阅读的乐趣。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前5到8分钟用来阅读, 每隔一段时间, 统计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 分享给所有同学。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 读书时要细细品味, 不可大致瞧瞧, 以为自己看懂了就向下看, 这样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 对自己的阅读习惯也有个坏影响, 对提高阅读水平不仅没帮助, 反而有害。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就注意这点, 平时阅读时不仅细细品味, 对于好的词语, 好的句子都能够及时的整理到自己的小本子上, 时常翻阅, 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会提升, 学生的词汇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再者,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试着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的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每个段落的意思、文章的中心句等) 这样的阅读习惯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 才是好的阅读习惯, 才是有益于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 、改 良 教 学 方 式 , 优 化 现 代 文 的 课 堂教学
在新课程的带领下, 语文教学也应有所更改, 要尝试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让学生反复诵读, 去品味其中韵味, 而不是传统的给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挑选精美语言。有条件的, 还可以尝试着为学生营造文章中的氛围, 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下, 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在特殊的氛围下体会作者的精美语言,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了解后, 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 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将学生文章中的不足进行修正, 将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此外, 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 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当遇到好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 让学生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去阅读、背诵。这样, 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文学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作文课上, 教师要拿出部分优秀作文进行讲解, 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另一方面也是给予学生一个写作目标。在解读优秀作文时,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行文思路、别人的行文思路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 、明 确 阅 读 意 图 , 掌 握 现 代 文 的 阅 读技巧
在教学中, 要留心美妙的文章, 在讲解时要将其蕴含的美传递到学生心里, 让学生在阅读体会时能感同身受, 并且把这种美秒当成教学的目标, 让学生在体会到美的同时留心这种美传递的情感, 留心如何将这种美转为已用。所以, 在教学时, 既要注意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并有效地找到和学生共鸣的地方促进学生思索。
在讲解一篇文章时, 先将文章朗读一篇, 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个大概的印象, 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 了解中心思想和各段落表达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看题目, 题目是文章开始, 也是对文章的整体概括, 所以, 从题目中可以找到阅读方向, 带着对题目的疑问, 对整体文章脉络的疑问去阅读整篇文章, 进入精读的步骤。所谓精, 就要求学生要慢慢品读, 达到读懂、理解透, 对文章的内容, 尤其是涉及题目的部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到了精读这一步, 一定要细品, 从整篇文章着手, 把握文章题目、文章整体、文章局部之间的关系, 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教师在教学时, 也要教一些实用的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比如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衬托、顶 真、对比、反复 、排比、夸张等, 文章的开头、结尾通常在结构上起到点题、首尾呼应、引出下文或者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总结全文的作用, 在内容上起到是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的作用。如果将一句话提出进行提问, 这句话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或者铺垫、突出重点、以点成面、辐射全文、或者欲扬先抑等, 这些知识要让学生背过, 那些对文章把握不准确的学生在做题时可以迅速的从脑海中调出答案, 在答题时既快有准。在日常学习中, 教师要经常整理知识点、有倾向的做现代文阅读训练。让学生每次练习时都有一定做题步骤, 时间久了就会养成好的做题习惯, 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书面整洁, 书面整洁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作文中也占有分值, 切不可忽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是如此。教师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对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并且让学生也意识到这种重要性, 让学生自身 有意识地 去阅读去 积累阅读 经验, 教师也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肯定和信心, 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体会到作品的内涵 , 领略到作者的情感, 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祖玲.高中现代文阅读解题要求及技巧浅析[J].大江周刊, 2012 (10) .
13.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十三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世人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绝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化成永恒,这是因为他把你的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变成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为什么说“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2、本文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3、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试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时间,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C、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D、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E、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蓓蕾”,次写“枯黄的树叶”,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答案】
1、因为光阴是一把神奇而无情的雕刻刀,能使很多事物发生巨大的变化。(意思对即可)
2、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改变自己的步伐;②容易消逝;③能改变一切;④能一视同仁。
3、如:“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这段话深含哲理,运用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只要找出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4、D E
做阅读的注意事项
1、语文阅读以及作答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较为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阅读理解答题里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回答方式,总之平时要多留意,梳理总结。
2、阅读作答之后,可以与参考答案作比较:有哪些点是你没想到的?又有哪些点是回答得不够准确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后只是“哦,原来是这样”就过了,一定要学会分析你为什么没答上来,比如审错题意、阅读抓取关键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3、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
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基本的你可以根据课内阅读进行延伸,因为文章,包括阅读理解都会有来源说明。人选书不好选,但书选书就容易多了,你多的书越多,你就越知道怎么选。
对于学生来讲,平时课业也较多,想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相对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对于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快速阅读”,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4、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要多注意收集摘录,平时一有时间就可以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你的脑海和文章中。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
注意课内积累
课内积累是指如何学习课文并从中获得语文知识。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库,它上面的课文多是选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经典也很新颖,有一定的高度,学习语文课本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途径。
养成预习的习惯
【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10-09
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09-12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07-03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2-27
蓝月阅读答案现代文07-24
惊蛰现代文阅读答案07-26
雷雨现代文阅读答案07-27
现代文《咏雪》阅读答案08-28
小学现代文阅读题12-06
月光满地现代文阅读答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