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解析呦呦的由来

2024-11-12

诗经解析呦呦的由来

1.诗经解析呦呦的由来 篇一

一、《诗经》中的舟船事象

舟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 很早就被先民所使用。“根据甲骨文、金文及出土文物、文献记载, 商代已有了车马、步辇、舟等交通运输工具, 不难发现商代水陆交通已具规模。”到了周代, 舟船的使用更加频繁, 从《诗经》中就能看到水路交通设施的情况。陈子展曾考证说, 《召南·江有汜》是写商人往来于大江汜沱之间的情况的。长江历来就是水路交通的要道, 汜、沱为其支流, 交通也很繁忙。《周南·汉广》三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反复说:“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汉即汉水, 同长江一样, 汉水也是一条重要水路。《卫风·河广》写宋人侨居卫国, 思乡不得归, 以诗抒怀:“谁谓何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既言侨居思乡, 必曾渡河而过, 无疑黄河泛舟已十分常见。

既然渡河在《诗经》时代已很频繁, 那么船的制造与使用也同样十分普遍。船的制造历史悠久, 从“伏羲始乘桴”的传说和《周易·系辞下》“伏羲氏刳木为舟”的记载来看, 早在上古时期即已有之。相传船是尧时的巧工垂所造。《墨子·非儒下》“巧垂作舟。”到了诗经时代, 水路交通运输工具已有了竹筏和苇筏。《周南·汉广》中“江之泳矣, 不可方思”中的“方”, 《传》曰:“方, 泭也, 筏。”《集疏》:“鲁, 方作舫”, 即用竹子或木头编成的筏。《卫风·河广》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苇”是指用芦苇扎成的小筏。

有了舟船, 就要发挥它的交运输工具的作用。《邶风·柏舟》“泛彼柏舟, 亦泛其流”是说用柏木制成的船, 随着河水到处漂流。同属《邶风》的《二子乘舟》中“二子乘舟, 泛泛其景。”“二子乘舟, 泛泛其逝。”写两人坐在小船上, 飘飘荡荡驶向远方。此外像《鄘风·柏舟》和《卫风·河广》中都有驾舟或坐船出行的诗句。可见, 《诗经·国风》中的舟船事像是存在的。

二、水舟复合意象的情感表达

舟船是水上交通工具, 船之于水, 须臾不可分离, 一旦秕离, 便失其工具意义。由船与水亲和之状, 既而形成无距离间隔的心理现象, 《诗经·国风》中很多篇章即以此成比, 托物寄情言志。《国风》中涉及水舟复合意象的诗歌共八首, 依次是《周南·汉广》、《邶风·柏舟》、《邶风·匏有苦叶》、《邶风·谷风》、《邶风·二子乘舟》、《鄘风·柏舟》、《卫风·竹竿》、《卫风·河广》。根据水舟复合意象的表意情绪指向来看, 在上述8首诗歌中无一例外, 都是苦闷情绪的象征。究其原因, 大概还是由于先民们被水阻隔, 出行不便, 即便是乘坐小舟, 也是十分危险, 加之《诗经·国风》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 困苦之景, 莫可名状, 故水舟意象多与愁苦情绪有关。

三、《国风》中的水舟复合意象解读

先看抒写求偶不得之苦闷的三首诗歌。《周南·汉广》写道:“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方, 竹木编成的筏子, 引申为以筏子渡水。《毛传》:“方, 泭也。”《释文》:“泭, 本作溥, 又作桴, 又作柎。”《正义》引《论语》郑注:“桴, 编竹木, 大曰栰, 小曰桴。”面对滔滔江水, 渡水乘筏近乎空想, 主人公内心之郁闷是十分明显的。《邶风·匏有苦叶》也是写等待恋人的痛苦。为了寻觅恋人, 宁愿“深则厉, 浅则揭”, 水深腰系葫芦过, 水浅挑着葫芦走。但仍不见恋人芳踪, 故“招招舟子, 人涉卬否。”别人渡河, 我偏留下, 艄公相招, 我不能渡, 等待之苦, 用情之深, 千古难觅。

继而谈谈倾诉怨妇遭弃之苦悲的诗歌。此一主题, 亦有两首。《邶风·柏舟》写主人公日被疏远, 又加之兄弟不知, 愠于群小, 受侮颇多, 却无人能够理解, 所以只好孤身一人, “汎彼柏舟, 亦汎其流。”独驾一叶扁舟, 随波逐流, 漂荡远方, 心之悲愤, 亘古长存。《邶风·谷风》同样是诉说被弃的不幸。丈夫另觅新欢, “宴尔新昏, 不我屑以。”“不我能慉, 反以我为雠。”不仅不再爱我, 反而视若仇敌。女主人公只身离去, 面对大河阻隔, “就其深矣, 方之舟之。就其浅矣, 泳之游之。”过河遇见水深处, 乘舟撑船来渡过;过河遇见水浅时, 下水游泳到彼岸。不论境况如何, 都会从容应对, 不幸之外, 更显坚毅, 女性之伟大, 令人钦敬。

男子为情所困内心苦闷, 女子更甚。《鄘风·柏舟》诗曰:

汎彼柏舟, 在彼中河。髧彼两髦, 实为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汎彼柏舟, 在彼河侧。髧彼两髦, 实为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诗中少女思春, 心仪少年, 但被母亲阻拦, 女子大呼:“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母亲呀苍天啊, 不知我心思。为抒心中的幽恨, 只好“汎彼柏舟, 在彼中河”, 并且“之死矢靡它”, “之死矢靡慝”, 发誓至死不会变心, 相思之苦, 用情之专, 举世无双。

再说表现思归之苦痛的两首诗歌。《卫风·竹竿》写卫女远嫁, 终日思乡, “女子有行, 远父母兄弟”, 但关山阻隔, 淇水在前, “远莫致之”。“淇水滺滺, 桧楫松舟”, 只好“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 乘舟出游, 聊泄心中的忧愤。《卫风·河广》同样是表现思归主题, 但却有了几分从容:

谁渭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渭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谁渭河广?一苇杭之。”“谁渭河广?曾不容刀。”黄河虽然宽广无边, 但一叶扁舟、一条小船就能到达彼岸。心念故园, 梦想就能实现。

另有《邶风·二子乘舟》一篇, 虽然也是水舟复合意象, 表意却与众不同, 抒发的是伤逝主题:

二子乘舟, 汎汎其景。愿言思子, 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 汎汎其逝。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

卫宣公暴虐无度, 二子争相为死, 国人伤之, 而作此诗。“二子乘舟, 汎汎其逝”, 两人同坐小船, 飘飘荡荡, 驶向远方, 载去的是时光, 留下的是时人乃至后人无尽的感伤与思念。

《诗经·国风》中水舟意象蕴含着极富力度的心理穿透力, 浓缩着人类共同的生命感受和心理体验, 藉此得以窥见华夏民族的某些精神碎片。

摘要:《诗经·国风》中存在着舟船复合意象, 是主人公苦闷情绪的象征和抒情的载体,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复合水意象,水舟意象,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2]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3]《周易.系辞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4]向熹:《诗经词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上一篇:温州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下一篇:番禺工商分局深化网格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