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2024-08-10

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共13篇)

1.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一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最近我院院感控科开展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的学习。通过学习,不禁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这些老照片,“非典”。不知大家是否记得那年呢?据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中,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居首位,所占比例高达22.3%,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为主,约占80%,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末有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学精英遭受了“非典”感染性职业暴露而发病,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今由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出现蔓延趋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正日益增加。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的这些危险及不规范操作也大大增加了职业暴露风险。通过学习,我很高兴有机会在此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我的一些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的感受。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认知及现状;

2、原因分析及危险因素;

3、预防措施及处理要点;

4、关于我院职业防hu方面的持续改进。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的便是我们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因接触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我们的健康或危及我们生命的一类活动。

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据卫生部门统计,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

如图所示,护士在所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占最大比重。据卫生部统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于针刺伤所致。针刺伤、锐器伤对医务人员的威胁时刻存在。

在当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和各种侵入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每年有数百万。也许您就是这项技术的执行者。随着各项技术的执行,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机会。每年你所接触的大量病人以及你数以百次可能被血液感染的潜在危险,其严重后果是什么?您想过吗?

我们也在很多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标题新闻:

1、医生害怕染艾滋,误诊病人被晾手术台;

2、丈夫染艾滋病,妻子临产难找医院接生;

3、手术前做艾滋病检查大有必要;

4、某口腔门诊惊现艾滋病感染者。看到这样的标题,个人觉得是我们有些医务人员对于感染防控理解不够,自我防护措施不到位!当然,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不信你看。

科学报道,每毫升血液中含HBV病毒就有一亿个感染剂量.,感染HIV只需1.4毫微升血液,HBV只需0.4毫微升血液。如果你被感染HBV血液的针头扎伤而又未经免疫的话,你感染的几率为6—30%;如果该病人乙肝e抗原呈阳性,那么你感染的几率将上升到27—

43%。有十四个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你被HIV污染的针头扎伤,受感染的几率是0.29%。尽管你所接触的病人导致你感染的机率相当低,但是不等于0„

这是《羊城晚报》曾经的一则报道,这样的报道每年有很多很多,每一次都那么触目惊心。对于我们医务人员而言真的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如果你真的被含有血液感染的针头扎伤,先不谈你是否已被感染,想想你在心理上能承受那么长、那么多次的检测期吗?曾听过

美国一名被艾滋病病人针头扎伤而被感染的护士lisa,以她的亲身经历为主题所进行的一次演讲,她在窗口期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到的,那种担心、恐惧,焦虑,绝望,以及亲朋好友的疏远,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隔离墙,心理上的压力远远大于身体及生理上的压力。由此可见,职业暴露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同时对我们的心理、家庭、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总结学习及临床上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风险因素:1.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淡漠,防护教育不到位;2.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临床经验欠缺;

3.手卫生实施不规范;4.安全注射操作不规范;5.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据统计,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扎伤。每30秒钟,在您和您的同行中便会发生一次职业暴露。每30秒钟一次也就是每年将近有百万次职业暴露发生。自有医护工作以来,医护人员就不经意地暴露在这些病原菌地威胁之下。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避免职业暴露已经迫在眉睫!

根据这些原因及风险因素我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首先应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其次要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最后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我们应该准确、规范的做好“标准预防” 从标准预防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理解到,标准预防既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也强调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以及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因此,标准预防既保护病人又保护医务人员,达到了双向防护的标准。从另一方面理解,它实际上就是对血

液和体液实施全面屏障隔离。隔离的对象为“所有”的病人。对医护人员而言,不管对象是已知或未知血液或体液感染的病人,都应采用标准预防措施。

从学习中我们都了解到了,标准预防的措施就是以下这简单的六点。看似简单,仔细阅读,深入理解,其实它包含了所有基本的预防措施,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真正规范的做好标准预防措施,那么职业暴露几率一定会大大减少。举个例子吧,时间来到了1988年的初春,如果您是上海老一辈的人,您一定记得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甲肝大流行吧。元旦刚过,甲肝患者不明原因的大量增加,它一时间打乱了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正常生活。空前拥挤的医院,实在无法接收下那么多的甲肝患者,以致工厂仓库,甚至是旅馆和学校教室都成为临时的甲肝患者安置点,分管卫生工作的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同志及她的同仁们采取了多种办法也无法在第一时间控制疫情。这场疫病流行,整整持续了2个月,甲肝感染者超过35万人,死亡31人。疫情最后能得到控制,那正是因为他们最后抓住了关键点,甲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他们的措施便是,普及手卫生知识,在那时你在上海的每一个公共场合你都能看到一块小小肥皂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上海人饭前饭后、便前便后都要洗手,就这样,疫情在3月初就得到了基本控制。从另一个角度看,难道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标准预防,使这场突如其来的甲肝暴发流行可谓告终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现在,我所在的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正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的要求工作着。我院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规定设有“职业防护管理”文档,有“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对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做好了一个全面详细的备案登记;我院设有总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各个科室也都有针对自己科室特点的感染管理手册,在科室最明显的地方摆放着科室特色的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以及职业防护措施,这些都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每年体检,我院的医务工作者的乙肝表面抗体都是阳性的,那是因为我们都注射的了乙肝疫苗,采取了主动免疫;在我院的日常工作中是强制使用一次性口罩,特殊科室(感染科)使用N95口罩;实施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操作时一律带一次性无菌手套;感染科,ICU等科室的每个病房和病床前都备有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卫生手消毒;每个科室都配备了齐全的洗手设施,每次洗手都严格按照六部洗手法洗手;这是我院医务人员的一些洗手瞬间,你看,你在洗手,我在洗手,他在洗手,她也在洗手,今天我们都在洗手,您洗手了吗?记得一定要按这六步洗手法进行哦。在我院,医务人员每次操作后按常规正确分类处置好医疗垃圾,并使物品处于备用状态,清洁物品与待消毒物品分开放置;进入病房的用具都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再进入清洁准备间;护理特殊病人(H7N1)是穿隔离衣,带防护口罩,护目镜等;同时保证每个病房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物品的表面,以及用循环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不同病种分区放置,加强患者隔离及疾病的宣教指导,切断了传播途径。这些措施是我们工作中一些微小的工作,可是就是这些微小的工作组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理念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防起,用这些精细化的措施保护好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保护好我们的每一位病友,使我们的职业暴露几率大大降低。

总之职业防护是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牢记:在绷紧职业安全这根弦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更要增强自身抵抗力,接种各种疫苗,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位哲人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一个好的习惯、一个规范的操作永远是我们的最佳保护神。谢谢大家!

2.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二

职业暴露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血源性疾病传播, 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性传播疾病关注较少。有关资料表明, 医院职业暴露损伤中, 护理损伤率居首位, 为职业损伤的高危人群, 因此, 应强化护理人员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 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 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避免遭受疾病侵袭, 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8年1~5月对本科护理人员的调查。

1.2 方法

1组不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第4代留置针, 操作不戴手套。2组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安全留置针, 操作戴手套。

2结果

能降低职业暴露。

3讨论

3.1 利器损伤防护

护理人员每日接触各种感染性体液和分泌物, 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各种污染的利器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进行各项静脉穿刺时, 应尽量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并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很有必要。建立防止其损伤的制度, 例如可以制定一套缝合过程中缝针放置、传递、使用、用后回收的规范程序;进行防止其损伤的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等。在操作后, 应采用单手套针法, 禁止采用双手套针法, 防止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必须采用安全采血器和锐器收集箱, 严格遵守临床废弃垃圾管理规定。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必须毁形处理;建议推广使用无针产品、安全注射器。皮肤黏膜一旦受伤, 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 用流动自来水冲洗, 然后用碘酒、乙醇消毒后包扎伤口。针刺伤者, 建议及时采用相关病毒血清检查, 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 若确定被感染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并随访观察;对于高危护理工作者, 应注射相应疫苗, 做到早期预防。

3.2 化学消毒剂灭菌防护

不提倡甲醛消毒灭菌, 特殊情况下使用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 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 室内安装有过滤网的排气扇, 随时排放。注意开窗通风选用环氧乙烷灭菌 (12h可自动排放毒物) , 须有专用的房间消毒和排放毒物系统, 灭菌后的物品按规定放置一段时间;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手套, 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 尽量选用其他高效广谱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替代戊二醛;在臭氧照射期间尽量避免进入消毒区域, 定期测定空气中臭氧浓度。

3.3 药物废气的管理

医院应逐渐普及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由专门培训后的药剂师配药, 再由护理人员操作, 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避免了药物颗粒的损伤;内镜室同样必须使用气体交换设备, 以尽量减少所有工作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加强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 必要时戴防护眼罩, 熟练操作规程, 防止药液和雾粒逸出;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定期监测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严禁超标, 减少呼吸道、皮肤吸收;提倡使用无排气管的输液瓶, 无条件者在排气过程中防止液体外溢;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纱布时应戴手套, 并放入特制袋内, 统一洗涤处理;孕期停止接触CD类药物;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 防止溅溢或外溢;注意通风, 减低空气中消毒剂的浓度, 减少呼吸道刺激;戴手套或涂护手霜, 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

3.4 放射防护

操作熟练, 减少曝光时间, 能减少放射损伤, 因为短时间内暴露于X线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穿防护衣 (如铅衣等) 。

3.5 加强普及性预防

接触和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时戴手套、帽子、眼罩及穿防护衣, 操作前后洗手等。

3.6 加强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大量流行病学证明, 护理人员手上细菌数量和种类远远超过其他人群, 若不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势必造成自己或他人感染。在接触具有传染性分泌物、血液、体液的患者时, 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认真洗手并进行手的消毒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实验证明, 肥皂和流水洗手是一种最经济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艾滋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工作人员接触艾滋病患者时, 穿戴两双手套和手术衣, 戴防护眼罩和口罩, 脱去手套的双手以及接触患者血液的皮肤应立即清洗, 并进行消毒。所有污染物密封保存, 集中焚烧处理。对常见的传染病制订切实可行的临床防护措施并严格执行。加强高危人群保护, 接种疫苗是防止生物性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办法。

3.7 注重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医院管理者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 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备,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减轻心理紧张, 放松情绪, 在目前护理人员缺编的情况下, 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 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及危害性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为减少这些危险及危害因素, 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以对护理及健康人员的保护。方法调查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单手套针法, 使用锐器和使用安全留置针, 成立配药中心, 戴手套操作, 勤洗手及加强心理护理, 能降低职业损伤率。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

3.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39-02

职业暴露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影响,导致皮肤、黏膜污染,或者也有可能由于皮肤被受到污染的玻璃片或者针头刺破感染所致[1]。产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较为特殊,不仅需要负责产科病房护理工作,也需要负责协助产房助产士观察产妇产程,协助接生以及缝合,因此很容易出现职业暴露危险,职业创伤的危险性较[2]。为尽可能降低产科护士职业暴露风险,总结有效的防护措施,本文对我院40名护士、助产士职业暴露事件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产科2013年4月40名护士及助产士为调查研究对象,所有调查对象的年龄最小21岁,最大52岁,平均(29.4±5.4)岁;护士人员护龄最短2年,最长达30年,平均(10.5±7.9)年。护士职称:17名护士,17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

1.2 方法

本次研究调查主要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职称、学历、年龄及工作时间等个人基本情况,并且了解是否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性防护知识培训。本次发放4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经本次调查研究分析,自身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都是导致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身因素,占到4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 论

3.1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分析

3.1.1自身因素。很多产科护士护理观念比较落后,在职业防护方面的意识欠缺,常常在接触到患者污染物、体液或血液时没有习惯常规戴手套,甚至有的护士会错误的认为戴手套会浪费材料或者妨碍工作。因此职业防护措施落实工作不到位。在出现职业损伤后也没有及时检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3]。

3.1.2物理因素。产科护士常常会由于工作长时间站立,极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而且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采血、抽血、打针、输液等,容易受到锐器的伤害。皮肤或黏膜经针刺或者破损,感染艾滋病、乙肝、梅毒、淋病等传染性疾病。另外,保洁员工作不规范、不认真,也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3.1.3化学因素。产科科室常常会需要消毒、灭菌,常常会采用消毒机或者紫外线进行消毒,但是紫外线有辐射常常会导致皮炎或者眼炎。而血压计或者水银体温计被折断的话,里面的水银是毒性极强的毒品,若处理不规范,极易损伤人体的肾功能以及神经功能。

3.1.4生物因素。产科护士常常在观察产程或者各种治疗过程中,会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极易通过这些途径而发生感染。而且医疗器械受到HCV、HBV等病毒感染,产科护士的感染风险也非常大[4]。

3.2避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对策

3.2.1医院应加强行政管理。医院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安全教育工作,应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将职业防护知识教育作出在职护士以及岗位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知识宣传力度,使产科护士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尽可能避免职业暴露。

3.2.2應加强双向防护工作。根据美国医院感染管理指导委员会提出,应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两方面加强防护措施。具体而言,产科护士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首先应严格遵循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应采用非接触式流动水或者皂液洗手,也可以应用消毒液擦手。在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并且戴上手套。污染的针头禁止再次套回针帽内。禁止将污染的针头直接用手分离。在戴好相应的防护工具后再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从根本上杜绝皮肤感染。

3.2.3应加强产科护士自身抵抗力。产科护士的工作强度较大,平时应指导护士注意加强自身营养,注意身体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各种规定的疫苗,重点防护易感人群。

3.2.4应缓解产科护士的心理压力。产科护士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往往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害怕的精神状态下,容易造成职业损伤。应指导产科护士按照自己的工作性质及特点进而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尽可能做到劳逸结合,学会自我调节,纾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建议护士平时多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心理承受力。

综上所述,导致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有多种,应加强产科护士自身防护意识,而医院也应该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尽可能减少产科护士由于职业暴露而遭受伤害。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 2012, ( 3 ).

[2]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2012, 16( 7 ):749 – 750.

[3]张帆,周 密.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11,5(1):36—38.

4.消毒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四

【中图分类号】R473.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2095-6851(2018)06--01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医疗器械,其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对大量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在工作过程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会面临大量职业暴露风险,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将会严重危害工作人员健康[1]。为减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应当对其防护意识、防护行为能力进行强化,保证在具体工作中充分执行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我院于2017年7月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收获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供应室未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干预前20例工作人员成立常规组,选择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供应室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干预后20例工作人员成立实验组。纳入标准: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历大专及以上;无认知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2]。常规组包括女15名、男5名;年龄范围21~48岁,平均(36.5±2.7)岁;工作年限2~17年,平均(6.3±1.7)年;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4名。实验组包括女16名、男4名;年龄范围22~48岁,平均(36.7±2.4)岁;工作年限2~18年,平均(6.6±1.7)年;其中主管护师7名,护师13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职业暴露防护,实验组开展强化职业暴露防护,具体内容包括:(1)职业防护培训:组织所有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接受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制定并发放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手册,并通过讲座等形式引导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技能和知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办法等知识进行学习。对供应室不同区域的危险因素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制定,预防发生职业危害。同时还应当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进行强化,认识到开展职业防护的重要意义,定期组织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考核,保证各项职业防护措施和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充分贯彻、执行,形成对职业保护危害的有效预防。(2)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在佩戴防护用具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例如戴好手套、口罩、帽子,运送污染器械和物品要应用专用回收车,并在供应室污染区集中处理,并依据相应流程分类处置物品。(3)标准预防教育: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接触污染物前后均应洗手,为避免血液传播疾病,需避免发生针刺伤。一旦发生锐器意外刺伤,应当将手套脱去后将受伤部位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同时将伤口放在流动净水下清洗,有效排除血液,在应用碘酊消毒后进行无菌包扎。处理好受伤部位后向感染管理科报告相应情况,并接受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4)储备防护用品:对消毒供应室使用防护用品需统一采购,并保证储备数量充足。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职业损伤发生率、防护行为执行率。

5.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五

医务人员工作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从事医疗工作中,意外被含有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以及锐器刺伤皮肤,职业暴露危险大,在临床工作中存在许多感染机会,我院于2011年6月6日在机关五楼会议室由李海峰主任对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相关医护人员共计108人进行了培训。

医护人员在参加培训过程中非常认真,确保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有效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各项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各项控感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并实施。有计划的开展环境微生物监测,按照规范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会后,参加此次培训人员再对该科未培训人员进行二次培训。

医 院感染 控制科

6.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六

(李英新 山东禹城市

十里望卫生院 山东 禹

城 手机 ***)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进一步探讨防护对策,方法:于2011年7月对50名妇产科护士自制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妇产科护士被羊水.血液等分泌物污染,不同程度的被针头.缝合针.刀片刺伤过。结论:妇产科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措施不力,应加强妇产科护士职业防护教育。关键词妇产科护士 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处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妇产科护士因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处于羊水.血液.分泌物及锐器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危害高危人群。临床资料 调查对象为妇产科护士在职护士50人,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1.5-+ 6.5)岁,护2a-30a,平均护龄(14.5+_7.5),技术职称:护士12 人,护师28 人,主管护师10 人。学历:中专26 人,大专24 人。.经过调查,多数妇产科护士被羊水。血液污染过,不同程度的被针刀刺伤过受过多种危害因素影响,这多种有害因素主要表现在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及心理性四方面,为了增强妇产科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我们就这些问题中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2.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2.1物理性因素 医护人员最常见的损伤是针刺伤.负重伤及辐射电伤害。2.1.1护士是针刺伤和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各种注射.输液.缝合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妇产科护士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于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损害而引发血液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1】。目前,已证实2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是受伤者感染HBV。引起针刺的因素主要(1)妇产科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技术不熟练等。

(2)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个人防护意识较弱。(3)妇产科护士在回收废弃针头.毁形浸泡及拔出针头.加药及重套针帽等环节中均容易发生针刺伤。(4)如在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或会阴缝合时,因孕产妇不配合不慎被针头刺伤等。2.1.2负重伤 护理工作是一种集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由于妇产科护理人员常因配备不足,经常加班加点,饮食起居毫无规律,再加上经常性的护理操作,站.座等不同姿势常常带给椎间盘不同的压力,所以妇产科护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溃疡,还易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及颈椎病等。2.1.3噪音的污染 妇产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于电器使用的噪音,人为的噪音可以使护理人员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甚至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听觉系统的生理功能。2.1.4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场所也存在着潜在的职业安全因素,如用电.用氧不慎导致的火灾及患者暴力等。

2.2化学性因素 妇产科护士经常接触一些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

等挥发性消毒剂刺激皮肤粘膜可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导致中毒或致畸,另外,妇产科护士若长时间.小剂量暴露在紫外线下,也可因蓄积致癌或致畸。

2.3生物性因素 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羊水.恶露.大小便.唾液及其他分泌物,受到侵害的危险性高,常见的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淋病.梅毒.艾滋病以及孕产妇阴道分泌物中的真菌.滴虫.淋球菌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2.4 心理性因素 主要为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妇产科护士的每项操作均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压力大,精神紧张,工作中遇到紧急事件,如经产妇宫口开全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产后大出血的抢救,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子痫抽搐的急救,羊水栓塞抢救,过敏性休克的急救等。都会给妇产科护士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妇产科护理工作琐碎繁重,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很多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多疑.神经质等。

3.防护对策

3.1医院管理 3.1.1,医院管理者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对妇产科护士进行上岗防护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进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改善和引进新的安全医疗用具,对已发生者进行治疗,认真登记,不断总结治疗经验,积极采取措施。3.1.2 改善工作条件,医院管理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及监督管理,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健康.清洁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完善排污系统,提供个体保护装置,以减少职业暴露【2】。3.2防止物理性损伤 3.2.1避免针刺伤.锐器伤等造成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严格管理各种锐器,针头随时套上针帽,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该容器放在方便实用的地方,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一旦针头刺伤,立即在近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局部用2%的碘伏,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并报告质监部门进行相关检测,根据结果48h内免费注射高价免疫制剂。3.2.2避免负重伤 合理安排班次,既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又减少了因工作姿势.负重带来的疾病,同时鼓励护士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营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3.2.3防止电离辐射.电损伤.噪音污染 正确使用各种监护仪,合理使用消音功能,有条件的尽量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设备,对妇产科使用的各种车定期进行保养。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紫外线定时开关应装在房间外,便于控制,掌握工作用电用氧知识,保护自己。3.3防止化学损伤 妇产科护士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如不小心弄到眼睛里或皮肤上,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把影响降到最低。对孕期和哺乳期的护士给予特别照顾。工作间在密封消毒后应开窗通风,这样,既达到了消毒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对护理人员的伤害。另外,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使用范围,逐步由化学消毒剂过渡到物理灭菌。3.4 防止生物损伤 妇产科护士在接触病人的血液.羊水.排泄物时,带防护手套.脚套。应用肥皂和流水冲洗双手,洗手是预防传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要正确使用六步洗手法,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废弃物要严格处置,放在专用的包装袋内,放规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理。此外,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查体,预防接种,也是预防生物性损伤的有效措施。3.5 心理因素的防护 在工作管理上,护士长根据护士的性格.特长和能力大小,合理安排班次,合理分配工作量,尽量为护士提供感到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另外,妇产科护士应掌握一些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在工作中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多与朋友交流,适当的宣泄,紧张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3】,还要合理的改善营养,创造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护士的自身修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都是避免心理损伤有效措施。讨论: 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仔细,提高工作中的慎独性和自律性,保证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同时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职业防护工作,给予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减轻护士的负担,提供有力的职业保障,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医院应规范管理,强调从预防入手,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可大大提高妇产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妇产科护士应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应对技巧,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业务学习,以精湛的护理技术,熟练的工作流程,面对紧张繁忙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时刻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随即应变能力,保障自我的职业安全。参考文献

1.王凤兰 王淑美 栾树荣 王庆华 李霞 产科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防护[ 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6):86

2.王秋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与职业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113

7.基层检验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会 篇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我院对28名检验人员进行体检, 其中男12名, 女16名;平均 (36.0±2.5) 岁;主任技师1名 (3.6%) , 副主任技师2名 (7.1%) , 主管技师14名 (50.0%) , 检验师11名 (39.3%) 。体检时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 如乙肝三系、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 (HIV) 抗体等作为必检项目。体检结果示H B s A g阳性4名, H B s A b阳性9名, 余15名各项检验结果均为阴性。

1.2 职业防护措施

1.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

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体检结果进行被动免疫并详细登记。对体检结果呈阴性的15名检验人员进行3次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乙肝疫苗) 接种, 余13名未进行疫苗注射。

1.2.2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定义;血源性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识别不同类型的医疗废弃物;强化标准预防知识, 处理血液、体液时的防护措施;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 提高对锐器伤的警觉性。

1.2.3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要求检验人员在接触病人待查标本时戴手套, 对有可能造成喷溅的操作应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穿隔离衣等;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 禁止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折毁锐利器具。检验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 禁止参加有潜在血源性传染疾病病人的检验工作。

1.2.4 安全器材应用

提供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如手套、隔离衣等;提供安全注射用品, 如真空采血试管、一次性采血针;提供废物安全处理系统, 如锐利器械回收器。工作场所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缔造安全环境。

1.2.5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评估、职业暴露后的用药、报告和保密制度。如为针刺伤, 现场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压刺伤部位, 尽可能挤出血液, 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 常规消毒创面处理后包扎;若为皮肤黏膜暴露, 反复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即可。疑为HBs Ag阳性、丙型肝炎 (HCV) 或HIV抗体阳性的血液职业暴露应建立登记汇报制度, 并抽血液定期检验随访, 必要时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或其他预防感染的药物。

1.3 结果

2008年3月对28名检验人员再次行健康体检, 结果示H B s A g阳性4名, H B s A b阳性22名, 余2名各项化验结果均呈阴性, 表明两年来防护措施有效, 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

2 职业暴露防护体会

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是职业暴露防护的基础

健康档案是职业暴露防护效果评判的硬性指标, 其建立有利于职业安全的随访跟踪, 可明确检验人员在职业暴露后有无实际感染。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 接种乙肝疫苗是职业暴露的最佳预防措施。

2.2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和严格执行安全操作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防护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传染性物质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以使机体避免疾病感染。病人血液、大小便和各种组织液都是潜在的感染源, 经常接触有被传染的可能。据调查, 医技人员的血液HBs Ag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 可见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很严峻。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医务人员缺编严重, 经费紧张, 医院感染管理薄弱, 检验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规范培训, 安全器材未能足够供应, 职业安全存在隐患。医务人员对血源性感染危险认识不足而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 (OR) 为2.0~2.7[2]。因此, 笔者认为, 通过对检验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 增加医院感染知识,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提供充足的安全器材, 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2.3 切实做好职业暴露后处理

尽管认真严格地进行防护, 但由于病人躁动等原因, 职业暴露仍有可能发生, 职业暴露后防护补救措施处理不可忽视。基于基层医院受许多实际条件的限制, 现场紧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处理要简易可行, 做到“手卫生”和伤口的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卢国强, 李雪宏, 林海, 等.医务人员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 (2) :103-105.

8.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八

血站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的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血量激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这就使得血站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激增,而职业暴露的机率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血站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水平,我通过结合多年来工作经历,对血站护理工作中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护措施。

1 采供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感染性职业暴露

在血站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采供血工作,而在采供血工作中被血液感染是最严重的职业暴露。以珲春血站为例,2012年全站共采血1453人次,其中第一次献血人数976人次,占全部献血人数的67.17%,由此可见大多数无偿献血者都是第一次献血,是否患传染性疾病一般是未知的,同时不排除献血者中有恶意检查疾病者,护理人员如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会自身感染,还有可能会成为传播媒介造成大范围的传染源而危害社会安全。

针头刺伤是血站护理人员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职业事故。从这一点来看,血站检验和采血工作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据报道:针刺伤后若不及时处理,可以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肝病毒(HBV)感染。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源报道,截止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的48人,占84.2%,精确的数据说明由针刺伤造成职业性感染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占比很高,万万不可忽视。

1.2放射性及化学性职业暴露

由于采血车上空间有限,各种仪器较多,血站内采供血设备、办公设备等占据了大部分工作空间。有些仪器(如储血冰箱、高频自动封口热合机、标本离心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护理人员造成机体损伤,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也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癌、致畸。另外,在采供血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是其中一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如:碘伏、乙醇、含氯消毒剂等,通过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长期接触吸收可能引起过敏性皮炎,严重的有可能诱发细胞突变,增加发生癌症的机率。另外转氨酶试剂也有吸入呼吸道的可能性,吸入的剂量虽小,但由于日常频繁接触吸收,产生蓄积作用,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 采供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为增强检验和采血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我结合珲春血站的实际情况和自身二十年来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对血站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2.1 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防护

护理人员面对献血者应树立标准预防观念,对所有未经检测合格的血液均应视为危险的病源物质。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血站内和采血车上都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备以及香皂等清洁用品,便于护理人员及时洗手;护士也应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尽量要使用清水冲洗双手20秒以上,同时手掌、手背、手指间隙均要清洗干净,随后要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因为潮湿的环境更利于细菌的繁殖。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一是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医护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防护教育,提高检验和采血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二是使用過后的针头必须放在锐器盒内,锐器盒必须一次性使用,针头帽禁止回套;三是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后的针头锐器,防止被刺伤;四是戴手套可以起到有效的屏障作用。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戴有一层乳胶手套的医务人员比未戴手套者的机率要低60%以上,而即使同样刺破后,前者比后者接触到的血量也少50%以上,因此建议处理针头或污染器械时切记要戴医用手套。另外,如果不小心被污染针头刺伤,应立即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的清水冲洗,冲洗干净后再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职业暴露后应立即上报上级单位及疾控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尽早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针对护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各类血液感染,采取必要的免疫预防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免疫预防,确保护理人员机体对血源性致病因子有一定的免疫力,是降低护理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2.2 放射性及化学性职业暴露的防护

检验和采血护理人员非因工作尽量减少身处放射性环境的机会,工作中应着工作服并应经常清洗,有条件的可以穿上防辐射服;身处放射性环境工作后完全清洗手、脸、颈等裸露于空气中的部位,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几率;工作后各种仪器设备不用时及时关机,年轻护士较多的情况下,在孕期妥善安排好工休,避免频繁受到电磁辐射。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工作人员应戴医用口罩、帽子、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使用浓度高的含氯消毒剂时,防止溅溢到眼睛和皮肤上。工作中注意开门开窗通风,降低空气中各种化学性试剂的浓度,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戴手套时涂抹护手霜,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等。

3 小结

9.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九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7-01

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1],尤其是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他们长期暴露于致病菌、锐器、化学消毒剂、噪音、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造成职业伤害[2]。特别是工作人员在污染区进行分类、处理、洗涤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病人污染在物品上的血液、体液等,如防护不当可直接传播疾病,如HBV、HCV、 HIV,部份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其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3]。为此,本消毒供应中心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使职业防护行为得到落实。现报道如下。

1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

1.1生物性因素

临床科室用后的器械只用清水冲洗一下或不进行任何处理就拿消毒供应中心更换,护士每天在处理这些器械时不小心将沾有病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溅到皮肤或眼睛里。

1.2 物理因素

1.2.1 利器损伤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下收、下送、整理、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各种穿刺针、剪刀等锐利器械时,如操作不当,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1.2.2 紫外线损伤

供应室直接接触过量的紫外线对眼睛及皮肤粘膜、呼吸道、胃肠道均有损伤,直视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等。

1.2.3 噪音危害 如:超声清洗机在清洗大量不锈钢器械在处理过程中相互碰撞。预真空压力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其噪音强度在90—98Db(A)之间,超过了国家对工业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A)。它对人体多个系统,如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都可造成危害[4],出现易疲倦、头晕、头痛、烦躁、心悸、耳鸣、焦虑、情绪不稳定、血压升高、听力下降、失眠等症状等。

1.2.4 高温环境 高压蒸汽灭菌时在夏季可使灭菌室的温度高达40℃、干热灭菌、环氧乙烷(EO)灭菌等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汽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伤的危险,环境温度过高可使人感到头晕、心慌、烦躁、无力、疲倦等不适。

1.3化学因素 。

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常用于医疗器械初消,空气、物表、地面等消毒。长期接触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皮肤、眼、呼吸道、胃肠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存在一定的影响。

1.4工作环境因素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筑布局不合理,区域划分不明确,导致洁、污交叉逆行,污染的器械大量地储存在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期站立 、搬运重物。

1.5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大部分是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专业技术知识缺乏,感染机会要高于专业人员。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制定供应室感染控制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个人防护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及供应室感染管理考核标准等。成立供应室感染控制小组,小组由护士长及两名监测人员组成。负责本科的感染知识培训和各项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

2.2 优化工作环境

安装空调及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工作结束后地面湿扫,每日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设立对外窗口,减少外来人员进入供应室[5]。消毒供应中心应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生活办公区、洁净区,各区标志醒目,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严格人物分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污染区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工作,清洁区进行包装、灭菌工作;洁净区进行无菌物品储存、发放工作。

2.3 强化培训,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职工学习《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职业安全防护的相关知识,洗手及手消毒指证、方法、注意事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普及院感知识,增强防护意识。积极参加医院及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种消毒供应室人员培训班。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防护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4物理因素危害的防护

2.4.1减轻噪音的影响 科室机器专人管理,定时定期安全检修和保养,及时排除故障,保持其性能良好,操作时轻拿轻放,避免噪音的产生。工作人员应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噪声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接触噪音的时间,正确使用耳塞、耳罩、或防声帽。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健康监护检查,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应调离消毒供应中心。

2.4.3避免紫外线的危害

紫外线照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在室内逗留时间,必要时工作人员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或面罩。消毒结束后,及时开窗通风,以减少空气中臭氧的含量。

2.4.3 高温作业防护 高压灭菌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放置以防意外发生,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戴手套、穿长袖衣服,以防烫伤。安装降温设备,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

2. 5 化学因素危害的防护

接触消毒剂时注意防护,必要时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等,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及皮肤接触。如不慎溅入皮肤和眼睛,应用流动水反复冲洗以降低损害程度。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防止溅溢或外溢。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范围、浓度进行配制,禁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以免引发灼伤。

2.6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若发生职业暴露,立即采取一挤(从伤口旁离心方向挤出血液,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二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眼、口、鼻粘膜污染后用洗眼器或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三消毒(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四上報(将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到感染办公室进行登记,按暴露情况进行处理)。

3 总结

通过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相结合,有效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树立了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行为,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安全操作,从而预防和减少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于新秋,张静.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57--58

[2]许兴丽.供应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6,1(12):210.

[3]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98-199.

[4]宋宇,张贤玉,杨敬荣,等.噪声对作业人员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J】.职业与健康,2007,23(15):1281—1283.

10.浅谈血站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十

1 血站职业暴露原因

1.1 被采血针头刺伤

采血人员在为无偿献血者采血时, 献血人员较多时, 采血场所拥挤, 秩序混乱, 采血针头放置位置不规范或因采血热合频繁传递, 采血针头被无意碰触;采小样用的注射器针头不慎掉在脚或腿上等均可导致被采血针头刺伤。检验人员在针刺献血者手指采血样进行血型初筛, HBs Ag初筛、血比重检验时, 由于献血者惧怕躲闪, 不慎将采血针头扎入自己手上, 被刺伤。

1.2 锐器切割伤

血站工作人员主要是检验人员在整理血样和试验过程中被锐器切割, 如在剪辫管标本时, 被剪刀割伤。

1.3 皮肤黏膜接触

是指血站工作人员在采血、分离、制备、检验、发放过程中, 皮肤黏膜与感染物质的接触。

1.3.1 静脉穿刺操作不当, 血液顺针头斜面喷溅而出, 洒在采血者脸上、身上、眼睛里。

1.3.2 采血结束, 拔针时常带有血丝, 针眼按压不当或棉球过小, 使采血者手上接触到血液。

1.3.3 将血液注入试管内留取血标本时, 血标本试管放置位置歪倒或打破, 使血液外溅, 喷洒在工作人员身上。

1.3.4 因热合机操作不当, 被热合的血袋小辫渗、漏血、热合不成功血液的喷溅等。

1.3.5 离心过程中血袋或血液标本破损使血液污染等。

1.4 接触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采血车外出采血时, 所带物资有限, 采血物品、台面一旦被大量血液污染只能用水、消毒剂擦洗而不能彻底清洗消毒。由于一些正在等待献血的献血者和一些正在献血的献血者不能立即停止献血, 消毒时间也不能按规定执行, 不能彻底杀灭细菌、病毒, 当采血人员再次接触被血液污染的物品时, 皮肤极有可能被残留的细菌病毒感染。

2 职业暴露的预防控制

2.1 制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建立实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程序》, 完善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登记、监控和报告工作等, 建立和实施《清洁和消毒控制程序》。

2.2 增强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

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应定期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及生物安全方面的相关培训, 强化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

2.3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工作中,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杜绝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2.3.1 应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 教育工作人员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病毒感染来对待, 提高对锐器伤害的警觉性。

2.3.2 添置防刺破、防渗透的针头收集盒, 及时将带有血液的针头放入针头收集盒内, 统一回收, 集中焚烧处理, 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头。

2.3.3静脉穿刺时, 注意角度, 不要直接对血管进针, 要使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肤后再进入血管, 在采血过程中, 如血流过于缓慢并经处理无效疑有凝血时, 应及时拔针, 拔针时动作要快, 以免血滴带出。

2.3.4 采血后血袋应放置在规定位置, 针头摆放整齐并朝向同一方向, 这样可提示采血人员工作时手、肘不要横跨危险区。

2.3.5 血液留样时试管应放置于试管架中, 检查试管有无裂缝, 针头斜面贴于管壁将血液缓缓注入试管中。

2.3.6 热合机调试于220V电压, 时限调置最佳状态。

2.4 提供必须的防护工具

血站应提供防护服、乳胶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具, 保护易感人群切断病原体与操作人员接触的机会, 工作人员工作时应正确穿戴防护用具。实验室操作人员在离心时, 应采用有帽的试管, 揭开试管帽时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污物处理人员在工作后清理污物时应戴厚乳胶手套等。每次工作结束后都彻底洗手。戴手套虽然不能防止针刺伤, 但可以减少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在每个工作场所应配备急救箱, 使职业暴露者在最快时间内处理伤口。

2.5 消毒

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人员都应进行相应的消毒, 有效的消毒不仅可以满足安全采供血的要求, 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防护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6 建立员工的健康档案

每年对员工 (包括新进人员) 进行一次HBs Ag、抗-HCV、抗-HIV、TP的检测。同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的员工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工作。

11.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十一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迅猛发展, 人类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各种新型高科技仪器设备和新药品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等, 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 职业防护问题不容忽视。现将现代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报告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锐器伤:

锐器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 (如安瓿碎片等) 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 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调查发现, 87.5%的护理人员有锐器损伤的经历, 每年发生率为24.0%~35.3%, 其中8.2%~18.0%具有感染性。锐器损伤的发生主要与锐器相关的工作行为有关, 如抽血、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另外, 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 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常见原因, 且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频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锐器损伤后病原微生物侵入是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传播,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 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被HBV污染的针刺伤1次后的感染概率为6%~30%, 针刺伤后, 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若被带有HC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后, 感染的概率为3%~10%;若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后, 感染的概率为0.3%~0.5%, 至少需要0.1 mL的血液。

1.1.2 辐射危害

1.1.2.1 电离辐射:

最常见的就是X线, 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 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 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且具有蓄积性, 长期过量的辐射, 可导致放射及医护人员产生乏力、头晕、失眠、食欲缺乏症状, 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和造血系统损害。

1.1.2.2 非电离辐射:

最常见的有微波、激光、紫外线、磁场、超声、红外线。如人的眼睛、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灼伤、红斑、眼角膜炎、皮肤过敏、起泡、脱皮甚至致癌, 红外线可以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形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眼部损伤等。

1.1.2.3 电脑辐射:

电脑辐射不仅对人的植物神经功能、眼睛和肌肉骨骼等有一定损害外还可能引起先兆流产和自发流产, 甚至畸胎, 有研究表明:一个因工作需要而经常接触计算机的人要比其他人更易于患癌症, 且高达10~15倍。

1.1.3 其他

1.1.3.1 微小气候:

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 如空气的温、湿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损害。

1.1.3.2 触电:

设备带内线路老化、接线板损坏、仪器线路短路、漏电、缺乏安全用电知识等均可导致医护人员触电。

1.1.3.3 室内照明灯危害:

护士工作站布局不合理、光线不足以及夜班工作制, 需长期开灯工作。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 普通的室内光线也可以影响人体生物钟。这不但会使人类的成熟年龄提前, 还会使人生理节奏失调, 进而出现心悸、胸闷、精神萎靡等现象。另有研究人员认为, 室内照明发出的强烈光波, 能够导致人体内大量细胞发生遗传变性, 使不正常细胞增加, 正常细胞死亡。

1.1.3.4 噪音:

临床工作中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呼吸机、监护仪、注射泵等仪器的报警、治疗车年久失修发出的轮轴磨擦音、患者痛苦的呻吟、过多探视者的交谈等方面。噪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危害, 易引起疲劳、头痛和体力下降, 长期的高噪音还会导致听力下降。资料表明, 噪声超过50db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 声级达到70~90db, 会使人感到厌烦, 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 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1.2 化学因素

1.2.1 消毒剂的危害:

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是各种消毒剂直接配制与使用者, 在器械和环境消毒、洗手、治疗、换药等操作中均会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固定剂和清洁剂等, 最常见的有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等, 都可因其挥发性、腐蚀性、刺激性而引起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支气管哮喘、生殖系统疾病等, 甚至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

1.2.2 化疗药物的危害:

护士在化疗药物的准备、注射或处理过程中, 可发生一定的职业危害。有研究表明:在配制化疗药物中, 当打开粉剂安瓿时, 抽取瓶内药液后拔针的一瞬间, 均有肉眼看不见的药液逸出, 形成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 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吞食3种途径进入人体。日常频繁小剂量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影响, 不但引起白细胞下降, 自然流产率增高, 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危险。

1.3 生物因素:

主要指AIDS、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柯萨奇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变异冠状病毒等20多种病毒引起的感染。护士在实施护理工作中, 经常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医疗用品等, 如被这些物质污染的物品刺伤皮肤后, 更易引起感染。

1.4 心理社会因素

在中国, 护士这一职业主要由女性承担, 女性特殊的心理生理状况, 如经期、孕期、哺乳期以及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传统形象和责任增加了护士的生活压力, 而工作压力、社会地位有限、晋升机会少、报酬低, 社会以及上级领导对护理要求高, 各种检查、考核多, 加剧了工作负荷, 增加了工作疲劳感。

1.5 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差

护理教育缺乏正规职业防护课程, 临床护士缺乏防护教育。对职业危害意识模糊, 自我防护观念认知不足;医院和社会对防护知识的宣传和重视力度不够, 对防护设施资金投人不足。中国护理界缺乏先进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而造成的职业防护认知落后现状。

1.6 其他

护理人员的夜班工作制度打乱人体生物钟, 影响正常的内分泌机制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月经不调和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强制体位如长时间低头、站立、弯腰工作引起的腰背疼痛、下肢静脉曲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搬运重物或患者, 为患者翻身、不合理的用力、不适度弯腰均可引起肌肉关节的损伤;医患纠纷引起医护人员身心受到暴力损害甚危及生命等。

2 职业防护措施

2.1 加强护理人员防护意识

医院管理层重视和科学规范管理是减轻护士职业危害的基础。护士上岗前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合理布局工作环境, 优化工作流程,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提供充足的防护物资, 建立职工防护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落实标准预防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暴露应急风险预案, 使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2.2 锐器伤的防护

研究显示:输液结束拔针、用毕的注射器毁形、手掰玻璃安瓿这3个环节是最易发生锐器伤的环节, 因此, 及时处理抽血针头、注射针头、安瓿、刀片、缝针等锐器是防止锐器伤的关键。操作时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的针头等锐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 不回套针头针帽, 如需回套, 则采用单手技术, 以免刺伤自己的手;处理针头前, 不要将针头和注射器、输液器分开;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 尽量减少接触锐器的机会。锐器使用过后应立即置入坚固、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 有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刺伤发生率减少50%, 锐器盒有专用标识, 定点放置, 放八分满时即盖好盒盖密封后分类处理。另外, 有研究报道:病人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锐器伤[17], 因此, 在给不合作的病人操作时应取得他人的帮助。当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 应立即挤压伤口旁端, 用流动清水、肥皂水冲洗伤口, 再用0.5%的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 对感染源患者立即进行可靠的HBV、HIV、HCV检测, 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便于处理、备案、评估并跟踪监测。

2.3 辐射的防护

在可能受到各种电离辐射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回避, 如果患者病情不允许护士离开的情况下, 护士应做好个人防护, 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 孕期或者将要怀孕的护士应调离辐射危害大的工作岗位;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及紫外线强度监测时应待消毒或监测结束后再进行必要的操作;护士工作站电脑在非工作需要时尽量关机, 以减少辐射。

2.4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和各种消毒液时, 应戴好手套、口罩、帽子、防护衣, 严格配制方法, 明确注意事项, 配药场所应有良好通风设备, 刺激性、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在密闭箱进行, 防止溅溢或外溢, 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去除残留在空气中的浓度, 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 并定期监测空气中的浓度, 严禁超标;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 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处理病人化疗后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必须彻底洗手。

2.5 生物因素的防护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需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戴手套是医务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 接触或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时必须戴手套。

2.6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活动时间, 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掌握语言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轻松的工作环境, 正确面对社会偏见及各种心理困扰因素, 采取回避、疏泻、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建立健全的保健制度, 定期体检, 一年进行1次;参加体育锻练, 避免生理、心理疲劳, 提高机体抗病及防御能力。

2.7 其他方面的防护

护士工作站合理布局, 白天工作尽量采用自然光;定期检修各种仪器和治疗车轮轴, 规范近视时间, 减少报警和嘈杂;弹性排班, 合理分配工作与休息;工作中讲究省力与合理流动用力原则, 避免身体疲劳等。

3 体会

12.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十二

供应室是最大的医疗污染集中地,各临床重复使用过的器械、管道等物品,都要由供应室人员来处理。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与污染的器、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音以及具有传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频繁接触,是医院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1]。

1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①利器伤:利器伤在供应室中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在回收、分类、清洗整理、包装器械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就有可能感染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微笑,如HIV、HBV等。②烫伤、灼伤:来自干燥箱、清洗机和灭菌器上的门、壁及载物架。③紫外线的危害:供应室每天要用紫外线消毒1h以上,用于消毒空气及物品表面,直接照射可能引起皮肤、眼睛好损伤。④噪声:供应室有多种噪音污染,如压力蒸汽灭菌器、真空泵、烘干箱、全自动清洗机等噪声有可能>100dB,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能会造成听觉器官、心血管系统等的损伤。

1.2化学因素①含氯消毒剂:我院对重复使用湿化瓶、止血带和呼吸机管道是采用统一回收,集中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长时间接触含氯化学消毒剂会破坏皮肤的脂质层,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睛可会导致烧伤。②清洗消毒剂:消毒剂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会损害呼吸道系统,可能还会引起皮肤的刺激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接触性皮炎。供应室因工作需要会配备多种化学消毒剂,如使用不当都会造成损伤。

1.3生物因素①在回收、清点、清洗器械时,有可能被锐器损伤,感染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的危险。②在冲洗管腔类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若防护不当会引起呼吸道疾病。③供应室的三区划分不明确,工作之间无时间屏障,混有微生物的空气在三区流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1.4心理社会因素①自身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供应室是养老的地方,一些医院投入资金不足、人员不足,医院不重视,待遇也低,导致工作人员工作不够积极。有的护士自身防护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贪图省事,随意改变工作流程,对危害认识不足。②心理因素:工作中因过度疲劳、紧张等工作压力过大造成心理损害。

2防护措施

2.1物理因素的防护针刺伤的防护:一旦发生意外刺伤,立即挤出血液,迅速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用0.5%聚维酮碘、75%乙醇处理伤口[2],再报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烫伤、烧伤的防护:严格遵守各种机器的操作流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着装、穿脱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手套破损及时更。卸载无菌物品时待灭菌器冷却后方可取出,必要时戴加厚的乳胶手套。紫外线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避免直接照射人体,开关紫外线时戴好防护眼镜剂防护衣以免损伤眼睛。噪声的防护:尽量减少噪声,机器定人管理、定时维修,集中时间进行灭菌,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设备陈旧及时淘汰。

2.2化学因素的防护如有消毒剂溅入皮肤黏膜或眼睛上,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必要时报告院感科。还要保证污染区空气流通,要有独特的换气系统,定时通风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2.3生物因素的防护工作人员在回收器械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在冲洗官腔类时最好在水面下进行。供应室三区应划分清楚,工作人员不跨区、不窜岗,工作结束后及时脱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洗手制度。

2.4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消毒供应室管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动采取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还有计划的组织人员外出业务培训,内容广泛及各方面,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还要积极调整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营造供应室积极乐观的工作气氛。院领导要给予关怀和鼓励,真正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压力管理,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保證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3结论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3-6]。供应室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职业暴露的知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切身安全,从而有利于整个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桂英,欧渝.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7(3):121-123.

[2]方筱妹.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44-1545.

[3]梁毅.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9(27):6749-6750.

[4]张丽云,唐文慧,李勇.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67-69.

[5]张丽芳,仇海珍.消毒供应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1):28-30.

13.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 篇十三

1 一般资料

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共发生职业暴露16例, 其中, 医生2例, 护士14例。意外刺伤13例, 意外污染3例。由于上报处理及时, 经随访无一例发生感染。

2 常见的危险因素

2.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锐器伤最常见, 其中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占84.2%[2]。

2.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 这些是最常见, 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2.3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工作琐碎、繁忙, 人员不足, 倒班频繁, 易造成身心疲惫, 另外, 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 势必会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3 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3.1 执行操作不规范

护士对执行规章制度松懈、怠慢, 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 医护人员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护人员面部的操作时, 未戴口罩、帽子、防护镜等, 或未穿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在护理操作中, 光线较暗时, 极易在无意中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锐器刺伤和划伤;有的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时, 重新套上针头帽或用手直接取下带血的针头, 这些操作都大大增加了刺伤的危险。

3.2 防护知识缺乏

防护意识不够对传染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护理技术偏低, 不良的操作习惯, 不采纳及遵循防护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护士普遍在为患者打针时不戴手套, 嫌操作不方便, 怕麻烦, 又嫌浪费, 存在侥幸心理, 这些可能是导致护士被感染的罪魁祸首。

3.3 工作强度大

医院条件差, 护理人员短缺, 护士工作强度大, 长期高度精神紧张, 同时又要承担社会职能 (婚育等) , 造成身心疲惫, 抵抗力下降;随着社会的老龄化, 护士需要提供更细化的护理、关怀、康复指导等服务。护理人员短缺明显, 工作量过大, 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护理工作, 只有通过简化操作程序, 才能完成繁重的护理任务。

4 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

4.1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 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 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感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 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疾病理论学习, 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 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 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加强自身的涵养, 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 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4.2 保证手的卫生和防护用具的应用

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保证手的卫生, 当护理人员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用快速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当手有破损应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戴双层手套。医务人员提高卫生消毒的执行率, 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同时也是职业暴露标准防护中的一个重要措施[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或身体时, 医务人员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防护眼镜, 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医护人员在进行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尽可能减少创面出血, 在缝合伤口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4.3 医疗锐器的使用及处理

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4]。不要用手直接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头发等。医护人员要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不要把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他人, 并尽量减少搬运, 严禁持锐器来回走动, 以防刺伤他人。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 复帽时一定不要单手操作。使用过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内, 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及时毁形, 进行无害化处理。

5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5.1 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冲洗

如果皮肤意外接触血液或体液, 应立即以肥皂水和清水冲洗, 如果进入到眼睛、口腔, 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5.2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伤口处理

如果医护人员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 用肥皂水和流水冲洗, 消毒后包扎伤口, 紧急局部处理后, 应及时咨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风险评估, 消除恐惧心理。

5.3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受伤后尽早进行预防性用药, 最好在4 h内实施, 最迟不超过24 h。在受伤后、第4、8、12、24周分别进行有关血清学检查。

总之,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 对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预防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 减少医护人员工作的心理压力, 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具有重要意义[5,6,7]。

参考文献

[1]薛芬, 李新, 马梅.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0) :64-65.

[2]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59-284.

[3]韩黎, 朱士俊, 郭燕红, 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血杂志, 2006, 16 (2) :140-142.

[4]侯美荣.临床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 :82.

[5]严慧兰.标准预防在急诊人员职业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6) :134-135.

[6]彭及良, 温秀明, 陈菊芬, 等.血站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0) :124-125.

上一篇:17 得到奖学金下一篇:关联方交易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