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心理教案

2024-07-27

自主学习心理教案(共10篇)

1.自主学习心理教案 篇一

自主学习——主题班会

四美塘中学九(4)班 李炽荣

一、活动目标

(1)这学期,由于同学缺乏学习自主性,这直接影响了班级建设。为培养 学生学习积极性,召开本次班会。

(2)通过班会,使同学们增强学习意识,培养同学们学习积极性。(3)共同探讨有哪些提高自主性学习和管理的好方法

二、活动准备

(1)召开班干部会议,确立班会主题、商讨班会环节、确立班会主持并培训

(2)在班会召开之前组织班委和积极性较高的同学先进行准备,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准备发言稿,准备的主题主要包括:(1)什么是自主学习(2)为什么要自主学习(3)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哪里开始 准备要用的问卷调查表。自主性学习管理调查表

1、在自主学习的时间里你通常会干什么(可多选)()A、预习明天的课程 B、复习当天的课程 C、做作业 D、看杂志 E、发呆 F、画画 G、做加强习题 H、其他

2、你认为你自主学习的习惯好吗?()A、好 B、一般 C、不好

3、你通常的学习方法是()

A、自主学习性较强 B、自主学习性较差

4、你为谁而学习?A 父母 B 自己

5、你能自觉成学习任务吗? A 能 B 勉强能 C 不想学 班会主持:男女同学各一名

三、活动过程:

1.欣赏小品《同学》视屏

小品内容:有两位同学是同桌,他们一样聪明,但是一个学习时很认真,另一个上课时不自觉,连家庭作业都得父母督促。后来长大了有了两种不一样的人生。。

2.分组讨论:全体同学以四人为一小组展开激烈讨论。后自由发言,谈各自看法,小品中哪些人物的做法 错误的,导致了小品的结局。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父母读书,不是为老师读书。

3、请班上在自主学习上有方法的同学进行发言,分享自己自主学习的宝贵经验。

4、请班长点评调查表的情况(重点点评不足之处)

5、介绍名人学习方法:

6、分组讨论(以四人为小组)讨论如何提高自主性学习和管理的思想意识,提高自主性学习和管理的方法。(各组派代表发言)

对小组成员中遇到的自主学习时的困难、方法进行总结,其他小组同学有解决的办法可以随时提出。总结:

一、有的同学提出平时学习时只是上课凭心情听讲,下课作业简单做一下,没有什么对于课程的思考,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仅限于老师告诉什么就是什么,从来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

二、平时不着急,到了考试前夕才复习,但已经来不及了,考试成绩不理想。三、一遇到问题就想问别人,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怕困难,或遇到困难就依靠别人帮助解决的陋习。、、、、、、、、、、、、、、、、7、请班主任作总结性发言。【活动总结】

通过上面同学之间的讨论,可以看出,大家很希望提高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最后大家总结了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 ①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或翻一翻)课本;第二种是做做练习;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前二个层次少数学生能达到第三个层次。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不同学科、不同章节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②复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多数学生应达到第一种要求,随着学习深入,应对学生提出第二、三种要求。教师布置作业,应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不同的复习阶段应有不同的复习要求。③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独立地解决疑难问题,条件具备时,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

9、宣布主题班会顺利结束。

2.自主学习心理教案 篇二

过去的语文教学, 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主宰一切, 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津津乐道的讲、学生昏昏欲睡的听,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种以“应试”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满堂灌”的讲授模式弊端十分明显, 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严重阻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必须予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即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结构, 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互为合作与竞争;教师的作用是旗手, 是领航员, 是鼓手, 是拉拉队员,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和蔼可亲的印象,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1. 及时的沟通与交流

“亲其师而信其道”, 人的感情是有转移功能的, 特别是中小学生更明显。学生如果喜欢老师, 也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上课就会积极思维,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波动, 与学生沟通、交流, 真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课堂上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下温柔的抚摩、一个关注的眼神, 都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关心他们。

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博学多识吸引学生。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会令学生佩服你;语言诙谐幽默会令学生喜欢你、喜欢有你的课堂。

2. 客观的点评与鼓励

随着课堂的开放、学生课堂活动的增多, 学生学习注意力就会转移, 学习兴趣就受到影响。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客观的点评与鼓励来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课堂上教师要用好五种激励:目标激励、言语激励、情感激励、民主气氛激励和成果激励。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 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 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 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在学习文言文单元的时候, 我把学习目标分为朗读目标、积累目标、理解目标、背诵目标等, 以比赛积分的形式鼓励学生把握好课堂时间, 求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二、平等的引导是自主学习质量的保证。

课堂日趋开放, 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但是课堂不能放开, 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因为自主≠自由, 这里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审时度势地引导, 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以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

1. 精当引导学习兴趣

(1)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 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 呈现出新颖不俗的教学设计, 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自主去探究学习。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母亲, 以探讨“天下的母亲都一样吗”引入课文的学习, 学生很想知道伟人的母亲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课堂上非常活跃。

(2) 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适当延伸,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并不是保持不变的, 单靠导语的新颖并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热情活跃的, 还需要教师再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这课我就这样处理的:总结说明文特点之后, 学生以为这节课就要结束了, 我提出一个新的话题:谈谈你知道的珍奇、稀有动物, 尽量抓住它某一个方面, 运用一两种说明方法为它做一简单的说明。这一环节再掀起学生学习热潮, 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也为他们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

2. 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社会在不断发展, 新知识在不断涌现, 仅靠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 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而代之以激励、点拨、引导, 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掌握新知识, 更要总结、积累学习的方法, 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那怎么办呢?这就要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和作用了, 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在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如自己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运用的方法;同学理解问题的思路、角度、方法;教师点拨、纠正、补充、精讲的新知识和理解问题的思路、角度、方法。每学完一节课、一篇课文、一个单元, 老师和学生都要共同整理总结。这样学生可以不断地构建新的知识、方法去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这样学生才学会如何自主的学习。

以上这些做法是我在“自主学习”课题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感到自豪。在实验过程中我强调的实际就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因为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 在互动中, 师生间的思维撞击, 有利于学生主动快乐地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而师生间互动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 形成和谐民主的互动氛围, 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当然这需要教者长期的努力与实践的。

摘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 责无旁贷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为他们的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3.自主学习心理教案 篇三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探究

自主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领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用自己的各种感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它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被作为重要理念强调、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这势必对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探究作为学生面临的实际学习任务的一部分,通过提供探究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逐步学会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用探究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并不同于课前预习,它更重于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在其中应该起到引领作用。

新教材中,很多课都按问题情境—学生活动—建立数学—运用数学等环节设计,这样设计无疑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因为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和掌握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时机,教师要精心设计。

如:学习《积的乘方》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用若干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硬纸卡片,你能拼出一个新的正方形吗?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新正方形的面积。从不同的表示方法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猜想、动手尝试,最后发现4张、9张、16张、25张……正方形硬纸卡片都可以拼出一个新的正方形,再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新正方形的面积。最终同学们发现以下等式:(2a)■=4a■;(3a)■=9a■;(4a)■=16a■;(5a)■=25a■;…从而得到(ab)■=a■b■,进一步深入理解了冪的性质: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

在猜想—动手操作—发现的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学生也经历了一次数学家“发明创造”的历程。

又如,我们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像性质,你认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什么性质?

问题2: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与一次函数有何不同?

问题3:你能否结合反比例函数图像说明你得到的性质?

这样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并类比一次函数图像性质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他们积极探讨,也与他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出现一些错误的见解,大家通过讨论去伪存真,达成共识。从图像的增减性、对称性、连续性,探究了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

在这样一种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并经过自主的思维活动而发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因此印象特别深刻,同时还获得了研究函数图像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像这类新授课,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有利于树立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数学思想。

二、认真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课本阅读中自主探究

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实践和探索。例题、习题精挑细选,一些结论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生长点。因此,让学生学会对课本仔细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当然,数学阅读和文学阅读不尽相同,有其特殊性,由于数学语言及内容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会感到枯燥,难以持久,所以很多学生对阅读数学不感兴趣,或不读过程直奔结果,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所以教师要起到指导、引导的作用。如通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在设置情景时,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设置生活情景,也可以是历史情景、游戏情景等。

当然,阅读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坚持不懈,也需要根据不同教材选择是精读还是粗读。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也要引领其思考与探索。

三、设计矛盾,让学生在质疑中自主探究

教师提出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的问题,即让学生质疑,从而产生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欲望。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常用于错题分析、一题多解的问题中。教师直接给出学生认为正确而实为错误的问题,让学生剖析、诊断、批判,改正自己的错误,使精神上为犯错而痛苦,为改错后的成功而快乐。

学生的质疑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自主探究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提升教学效益。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课时,课本从三个特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归纳得到勾股定理,但学生会困惑,对于一般情形都成立吗?在学生的质疑中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面积恒等式与几何证明》,这时学生目标明确,对于面积恒等式也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注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对体验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课题学习列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并列举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实例。这些课题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中进行选择和确定,要求学生以个人自主探索性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经验和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先让学生独立想一想:用一张正方形纸怎么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①先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②每人发一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亲手做一做,再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容积;③全班交流,比一比用同样大的纸做出来的长方体,谁做的容积最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因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而积极性高涨。

在复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测量建筑物或树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探究作业。如:怎样测量树的高度?教师要求学生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纪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撰写实习报告,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这样的复习课,走出教室,拥抱大自然,以探索研究方式既能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和测量的方法,又能体现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比单纯的知识点的罗列更有效。这样的实践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为核心,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精辟的点拨与引领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大的时空,恰当的帮助与促进可以深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而把学生的知识建构变成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走向自主教案 篇四

实习学校:乐山市实验中学 实习专业:政治 实习生姓名:杨欢 实习生性别:男 实习生年龄:23岁 上课班级:八年级5班

上课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2014年10月27日上午第四节 指导老师姓名:杨学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上一课时的延伸,上一课时主要讲从众的含义、表现及影响,本课时主要讲从众的原因及怎样避免盲目从众,两课时联系紧密,同时本课时也为后面“偶像与自我”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依赖走向自主的过渡时期,也是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主见,自己可以做主决定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独立性,容易从众,尤其危险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抵制不良的诱惑和负面的团体压力。学生急切想知道自己如何才能走向自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决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三)知识目标:掌握盲目从众的原因,学会怎样克服盲目从众,走向自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盲目从众的原因以及怎样克服盲目从众,最终走向自主?

(二)教学难点:面对他人和集体的意见,个人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八、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则材料。

曹华林在初中时,本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2003年,他以高分考入了潍坊一所重点高中。不久,从山区农村进城的他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他发现自己的“土气”与班里有些“城里同学”的时尚格格不入。为了让别人接纳自己、认可自己,他不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反而在吃穿上竭力模仿“城里同学”。另外,他还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哥们儿”,“哥们儿”的行为对它产生了极大的诱惑:他向他们学会了逃课、打架、进网吧。2006年6月6日,即高考的前一天,“哥们儿”约他去打架,本来还有点犹豫的他没有经住“哥们儿”的怂恿和诱惑。在打架中将一名中学生砍成了重伤。为此,他被公安机关拘留。没有模仿成“城里人”,却成了“所里人”。

问题:材料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华林最终被公安机关拘留? 学生:是盲目从众导致的。

老师:可见盲目从众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曹华林会盲目从众以及怎样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58页,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课第二节走向自主。

(二)新课展开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把问题写下来,盲目从众的原因有哪些?然后在思考一下,我请一个同学说一下。

学生:思考了片刻后,学生回答首先不全面,其次就是回答中有错误的地方。老师:

1、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之一。

2、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是从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是青少年从众的又一重要原因。

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盲目从众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无法避免盲目从众了呢? 学生:不是的。老师: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怎样克服盲目从众、走向自主。

请大家先把问题写下来:怎样避免盲目从众?(避免盲目从众的重要途径),然后思考一下,并回答。

学生:回答不完整,需要老师总结归纳。

老师:A、要避免盲目从众,就要努力学习知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特别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B、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a、全面地发展自我,特别是增强自主作出合理的、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的能力,是青少年避免盲目从众的重要途径。

b、增强抵挡团体不合理压力的能力,学会抵制不良的诱惑,是青少年避免从众的重要措施。

C、心中有原则,自主地作出并坚持正确选择,那么,盲目从众的现象就会从我们身上消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周末,有几个同学约小明去做不同的事,如下:

1、我们去网吧玩游戏。

2、我们去踢足球。

3、我们去社区打扫清洁卫生。

4、我要做作业。

5、我要给住院的妈妈送饭。

如果你是小明,你该怎么选择?(请排好序,并说明理由)

学生:答案不统一,但基本上大家选择的顺序是54321,理由当然是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自己的功课,再次服务社会,紧接着是锻炼身体,最后才是娱乐活动。

老师:从同学们的选择可以看出,你们中很多人做事是讲原则的,并不会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那么我们还是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面对他人和集体的意见,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1、对他人和集体的正确意见、决定和行动,要学会抵御。

2、在集体中生活,要力求做到“入乡随俗”而不庸俗、合群而不盲从、和谐而不苟同。

3、不跟随同伴或他人作恶。

4、如果跟随同伴做了错事,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5、在同伴即将或已经做错事的情况下,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些知识:

1、盲目从众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避免盲目从众?(避免盲目从众的重要途径)

3、面对他人和集体的意见,自己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四)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避免盲目从众的措施是(D)

A、努力学习知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

B、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C、培养自主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

D、培养自立和自尊的能力

2、导致青少年容易出现从众现象的原因是(D)

(1)依赖性较强(2)自信心不足

(3)缺乏独立性(4)情绪稳定

A、(1)(2)(3)(4)B、(2)(3)(4)

C、(1)(3)(4)D、(1)(2)(3)

九、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从知识点上来讲并不算难,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深层次的含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另外我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思路不清晰、偶尔的停顿等情况,所以在教师风范这一块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板书设计

(一)盲目从众的原因有哪些? 1、2、3。主要从个人、社会群体、非正式团体等方面来分析。

(二)怎样避免盲目从众?(避免盲目从众的重要途径)A、B(a,b)、C

5.中班自主游戏教案8周 篇五

作者: | 人气:2272 | 时间:2015-09-25

【活动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能从不同角度说出图片间的多种相反关系,发展逆向思维。

2、能够尽可能多地找出生活中常见的相反关系。

【活动准备】

教师操作材料:《找关系》游戏图一张;关系卡片24张。

幼儿操作材料:《找关系》游戏图一张;关系卡片24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百宝袋,了解反义词。

1、分别请幼儿从袋里拿出一大一小的蓝球,幼儿比较观察,了解大与小的相反关系。(1—2名幼儿)

2、分别请2名幼儿摸出大石头和小积木,并让幼儿抱起,说说抱起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引导说幼儿找到重和轻的相反关系。

3、再分别请2名幼儿分别摸出两袋果,引导幼儿说出反义词“多和少”

4、教师示范找教室里“大和小”“多和少”相反关系后,让幼儿也找一找,教室里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会有“大和小”“多和少”的关系?

5、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能从百宝袋里摸到的宝贝里找到了许多秘密,大和小的秘密、重和轻的秘密、多和少的秘密,这些秘密就是反义词。反义词意思就是说明这两个东西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其实相反关系有很多很多,小朋友的椅子下的卡片里,就有许多反义词(用教师的卡片)。

二、幼儿自由观察卡片,了解卡片上的内容。

幼儿自由观察手上的卡片,相互说说卡片上有什么?

请幼儿逐个说:我的卡片上有**。请幼儿说完后将卡片贴在黑板上。(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三、幼儿寻找卡片上的相反关系

1、教师出示其中一张卡片(如大象),提问幼儿:“这张卡片上的大象和哪张卡片会有相反关系呢?”

2、请幼儿找出“大”的反义词“小”(小老鼠),并说出它们为什么会是相反关系。(请个别幼儿)

他们还存在什么相反关系呢?再请幼儿找出同组张卡片中含有其他的相反关系,如:“轻”(老鼠)和“重”(大象)。

3、请幼儿找出两张卡片放在一起,然后说一说它们有多少个相反关系。(请个别幼儿回答)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今天学会把有相反关系的图片放(jy135幼儿教育 )在一起,并很快地说出图片内容中的反义词。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

四、亲子游戏:找相反关系。

1、请一名幼儿和教师一起站在前面。其他幼儿说相反关系。

2、请两名家长上前。请幼儿说出相反关系。

3、请幼儿两两结伴,找出教室中存在的相反关系的物品。

五、亲子操作:

请家长拿出其中一张卡片,幼儿找出相反关系的卡片,并大声说出一组反义词。

大班角色游戏《肯德基》教案

作者: | 人气:2146 | 时间:2015-09-14 【活动目标】

1、明确角色职责,懂得按职责扮演肯德基里相关人员的角色。

2、运用语言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丰富和发展游戏情节。

3、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肯德基促销宣传单、厨师帽子,汉堡,鸡腿,薯条,各种果汁饮品瓶子、咖啡、番茄酱等,布置游戏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游戏,提出存在问题。

师:“上一次我们玩了肯德基的游戏,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不过在上次游戏中老师发现有的服务员不懂得跟顾客交流,不够热情、主动;有的顾客不懂得文明用餐,不会自觉排队……今天,我们继续玩肯德基的游戏,希望小朋友注意这些问题。”

二、介绍新增角色,帮助幼儿明确各角色的分工。

师:“肯德基里工作人员的分工是很明确的,他们有专门的炸鸡腿、炸薯条等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时要用到什么工具?要注意什么问题?”

鼓励幼儿讨论炸鸡腿、炸薯条等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要用到什么工具?要注意什么问题?(如:卫生、安全等问题)

三、引导幼儿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并提出本次活动要求。

本次活动的要求:

1、要互相帮助,使用礼貌用语,友好交往。

2、肯德基的服务员要大方、主动,大胆地欢迎客人,努力满足顾客需要。

四、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以“顾客”“服务员”等身份参与游戏,观察游戏进展情况,及时帮助。

幼儿丰富游戏的情节,促进角色间的交(jy135幼儿教育 )流合作。如在游戏中给幼儿出“难题”,启发幼儿思考解决,如:我想点两人套餐,吃里面的汉堡,可是我不喜欢喝可乐,怎么办?重点观察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五、游戏结束,组织幼儿评价游戏、整理场地。

1、通过讲评与讨论式,引导幼儿对自己或别人在扮演角色的情况给予评价,并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

2、教师全面总结幼儿游戏情况,肯定幼儿的优点,提出下次游戏的要求。

3、组织幼儿收拾玩具,整理场地。

中班音乐游戏:魔力地毯

作者: | 人气:2187 | 时间:2015-08-23

【活动目标】

1、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反应力。

2、训练幼儿快跑能力及在快跑过程中能主动避让伙伴,立定时平衡自己的重心。

3、加强幼儿间的情感交流,发展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大灰狼头饰,各种小动物头饰共五个,报纸八张;四把小椅子围成大灰狼大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请几名小朋友戴上头饰扮小动物)

1、介绍小动物及“魔毯”。

2、热身运动(大象走路、洗澡、小猫走路、小兔走路)。

二、游戏活动:

1、第一次狼来了。(大灰狼来了的音乐:出现一只大灰狼四处张望找食)。

师:糟了糟了,大灰狼来了,怎么办了?让我们呢找个地方躲一躲吧。

对了,地上有魔毯,赶紧躲到“魔毯”上去吧。

幼儿跑,大灰狼抓,没抓到就回到家门口睡觉。

欢快的音乐,带领幼儿做拍手游戏。同时将魔毯减少两张。

2、第二次狼来了。(大灰狼来了的音乐,出现三只大灰狼)。

师:糟了糟了,大灰狼又来了,我们赶紧到魔毯上去吧。我们的魔毯变少了,怎麽办啊?大家靠近点站。

(幼儿跑,大灰狼带走了两个没站在魔毯上的小朋友,关进大灰狼的家。)

小朋友,大灰狼走了吗?(走了。)

大家快出来。刚才大灰狼抓走了两个小朋友,所以,大家在做游戏时可要提防着大灰狼哟。来吧,让我们接着做拍手游戏吧。

(欢快的音乐,大灰狼又在家门口睡觉,幼儿做拍手游戏,又减少两张魔毯。)

3、第三次狼来了。

(大灰狼来了的音乐,同时出现三只大灰狼)

哎呀,大灰狼又来了,孩子们快躲起来。

(幼儿跑,大灰狼带走没有躲到魔毯上的小朋友,然后在家门口睡觉)

4、小结活动情况。

5。解救被狼抓走的同伴。

(启发,引导小朋友说出自己的解救办法)

三、放松活动。

大灰狼被我们抓住了,小朋友也就回来了,我们也(jy135幼儿教育 )跑累了,让我们放松一下吧。小朋友们自己在圆圈里找地方和老师一起做(舒缓的音乐)

拍拍你的小腿,拍拍我的小腿

捏捏你的大腿,捏捏我的大腿

踢踢你的脚,踢踢我的脚

甩甩你的左手,甩甩我的左手

甩甩你的右手,甩甩我的右手

摇摇你的头,摇摇我的头

【教学反思】

“魔毯”这个游戏活动,在备课时我从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反应力及幼儿的快跑能力和在快跑的过程中能主动避让同伴。立定是能平衡自己的重心。并能加强幼儿简的情感交流,发展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这个目标考虑。游戏方法上能使全体幼儿同时参加,合作进行游戏角度考虑。让每个幼儿满足自己的需求,享受到快乐。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师生配合,互动较好,给孩子有适度的活动空间,情感,态度、知识等方面得以发展,对个别幼儿的特征还不够了解,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师生互动比较好。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让小朋友毛遂自荐和我换位,自己组织活动,老师指导,然后说出他们活动时的心情和之后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创新。

民间游戏——玩石子

作者: | 人气:1723 | 时间:2015-07-0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很乐意参加玩石子活动,发展幼儿抛、接、碰、撒石子的技巧。

2、满足幼儿玩的需要,对玩石子产生兴趣,主动探索对石子的玩法。

3、手腕、手部胡肌肉灵活性。

4、跟随音乐,按规则开心的玩石子。【活动准备】

1、每人五颗石子光滑、均匀,大小如玻璃球;

2、也可以是人数的一半,音乐伴奏带。

3、在室内的课桌上或活动场地。【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石子的玩法。如:抛、接、碰、滚着玩……

二、教师做《玩石子》游戏,讲述玩法与规则:

1、右手把5颗石子随意撒在地上,5颗石子间的距离要均匀。

教师随意拿起1颗,抛向空中,在石子落下之前把地上的任意1颗抓起,在接住空中落下的石子,依次把地上的4颗石子一一抓起。如果在抓起地上的石子时,来不及接住(jy135幼儿教育 )空中落下的石子,就算失败。

2、颗石子随意撒在地上,两两在一起,一个单独的。(需要技巧)

教师拿起单独的一个抛向空中,然后抓起地上的任意两个,再接住空中落下来的石子,把这两个放在地上或左手中,同样的方式把另一组石子抓起。

3、下5颗石子,先抓起3颗,再抓起1颗。

4、巧力把5颗石子撒在地上,拿起1颗,用以上同样的方法抓起4颗。5、1颗石子用力向空中一抛,把4颗石子拍在地上,然后接住空中落下来的石子;再抛一次,乘机把地上的4颗石子抓起接住空中落下来的石子。这样两次,并说着儿歌:大把一抓,小把扣杀。

三、游戏结束。

体育活动:钻爬游戏[两篇] 作者:董立梅 | 人气:3929 | 时间:2015-06-26

稻田镇赵庙幼儿园

篇一:钻山洞

【活动目的】练习钻和跑的动作。

【活动准备】游戏前先学会儿歌:“钻山洞,钻山洞,小朋友,不怕难,学好本领去探险,多为祖国做贡献”。【活动过程】

将幼儿分成三人一组,其中旁边两个幼儿搭手做山洞,中间一幼儿做小探险家蹲在洞中。

游戏开始,幼儿一起说儿歌,说完最后一个“献”字,小探险家马山起立按逆时针方向钻洞追捉,只要有一个幼儿被追上,游戏就结束。至此各组调换一名幼儿(jy135幼儿教育 )做小探险家在进行游戏。【活动规则】

1、小探险家必须等说完“献”字,才能开始钻洞追前面的幼儿,不得抢先。

2、当山洞者不能阻碍探险者的行动。

注意事项:洞与洞的距离要适当远些,约1.5米左右。

篇二:蚂蚁找食

【活动目的】发展幼儿钻和爬的动作,培养幼儿动作灵敏协调性。【活动准备】席子、椅子、蚕豆若干、小桶。【活动过程】

幼儿站在起点线处,豆子在游戏前撒在“田埂”、“山洞”的地上,相对两张椅子间系一根绳子作“山洞”。游戏开始,幼儿(蚂蚁)成一纵队站在起点线前从左侧“田埂”开始爬,然后钻入“山洞”,出洞后再爬过“田埂”到达终点,将拾起的豆放入小桶内,鱼贯式进行几遍结束。【活动规则】

1、爬时一定要手脚着地屈膝爬。

2、每次只能拾一粒豆回家。

6.大班自主性游戏教案(本站推荐) 篇六

教师:刘秋霞

一、活动目标:

1、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并能监守岗位。

2、能够使用礼貌用语,较安静地游戏。

二、活动内容: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菜场、银行、公共汽车、超市

三、活动过程:

(一)引导语

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来玩娃娃家了,你们高不高兴啊?上次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的时候啊,李子恒小朋友玩得可棒拉,他啊,本来是娃娃家的爷爷,可是后来他看到医院的医生不够了,那是因为医院的小朋友跑掉了,所以他就自己到了医院,帮助病人看病。

而且他看病的方法与别人不一样,他用的是气功,今天,我要在来看一看,小朋友是不是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把工作做到下班,还有,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不是要安静一点啊,这样,在医院里面看病和休息的人就能很好的休息了。

(二)幼儿游戏

1、妈妈一起将娃娃家整理干净。

2、普遍指导各个服务场所能应用礼貌用语。

(三)教师观察:

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先搬好椅子和桌子,再去拿玩具。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小问题。

3、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监守好自己的岗位,不在教室中间奔跑。

4、观察幼儿游戏的声音是否比较安静。

四、教师评价

1、让个别幼儿介绍今天自己的新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对今天在游戏中能够监守自己岗位、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予以表扬。

7.自主学习心理教案 篇七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初中生对新事物有独特的好奇心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通过演示一些新奇、特别, 又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吸引眼球的实验创设能产生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步至关重要, 因为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是自主性学习的开始, 也是我们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最好开端, 抓住学生“我要学”的有利时机, 引导他们尝试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 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例如笔者在教凸透镜成像时, 为了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把蜡烛、打火机、放大镜和光屏发放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实验观察, 学生发现成像时大时小, 物距时近时远, 猜想到像的大小可能与物距有关, “像的大小与物距究竟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一步至关重要。这时候,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启动了, 问题的解决成为他们学习发展的需求。“采用什么方案来探究呢?你计划怎么办?”现在进入探究设计的关键阶段。“我们还需要刻度尺, 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学生探究热情高涨, 主动请战, 我提供探究实验器材, 在他们与同伴的合作下, 自主探究并初步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结论。

二、重视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形成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就会自觉地去学习, 就逐渐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根据专家统计, 形成良好成绩的各种因素中, 学习习惯占33%, 学习兴趣占26%, 智力占15%, 家庭影响占5%, 其他占25%。可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多么重要, 而养成自主性学习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笔者采用下列办法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形成:1.课前预习, 让学生记下不懂的问题, 带着问题来听课。2.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3.课后布置复习和做作业, 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 巩固运用。4.提出要求, 让学生上网搜索, 查询资料, 调查访问等。5.不告诉答案, 让学生自己去独立解决问题, 去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交流与合作

提倡自主性学习, 绝不是让学生自己单干,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而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要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 它一方面暴露出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 另一方面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 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只有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让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别人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才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交流与合作有两种方式:1.师生合作。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 常采用师生易位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我甘当学生, 倾听“老师”的讲述, 在关键时刻才点拨学生。有时我故意当一名后进生, 引起学生的争议、辩论, 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2.生生合作。学生不可能各个问题都问老师, 学生又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内, 这样生生合作显得更加重要了。我常组织学生小组学习, 分工协作, 共同探究, 组里的成员议一议, 做一做, 得出结论后又派代表到班里去交流。这样生生合作, 互帮互学, 互激互进, 既提高学习效率, 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渗透过程和方法, 提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能力的提高不仅依靠知识和技能, 而主要是依靠过程和方法的掌握, 重视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 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我在平时的物理教学实践中, 注意把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模仿这些过程和方法去获取新的知识, 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变得会学起来, 从而提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学法呢?我从两个方面入手:1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渗透。 (1) 每学完一节内容后就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要求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 学完每一章或每个单元后进行复习小结, 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 做到融会贯通。2.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渗透, 即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3.结合科学探究过程, 教会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法、理想模型法等。4结合科学探究过程, 教会学生利用数学物理方法。如利用函数图像分析实验数据, 利用数学公式表述物理定律等。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 他们在学会的同时也变得会学起来。

8.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篇八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 “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__________?”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 “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一)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笔者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体积也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吗?笔者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笔者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二)充分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个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笔者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

9.自主学习心理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精妙传神的语言。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同学们,粮食大丰收了,你们家父母应该很高兴。可是旧中国农民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愁眉苦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看看丰收成灾的情景,看看旧社会农民的生活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河埠bù

船舷xián 短髭zī 写意xiâ

粜米tiào 褡裢dālian 斛子hú

呷xiā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1)占卜:原指算卦一类的迷信活动。这里是探问。

(2)作梗:从中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3)兆头:预兆。

(4)廒间:粮仓。

(5)沽:原指买酒。这里是买。

(6)写意:浙江方言。舒服,开心。

(7)呷:小口喝。

(8)横七竖八:多而杂乱,不整齐。

(9)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知该怎么办。

(10)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看或提及)。这里指及其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理睬。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老师追问,促进学生感悟生活。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旧社会农村粮食丰收,农民却得不到收益的情景,反映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给农村带来的灾害,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农民没有购买力,反映市场的冷落,反映农民的走投无路,反映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反映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课文具体反映农民到万盛米行粜米的情景,反映农民到市场购物的情景,反映农民船头议论出路的情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粜米、购物和议论时农民的心情,你们能理解吗?假设你是那时的农民,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大家发言,共同探究,共同品味。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旧社会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逼迫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二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三是要向田主交纳地租;四是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旧社会农民虽然丰收却不能增收的。现在这些原因早就没有了,不仅没有“地租”,而且实行“粮补”等各种惠农政策,确保农民能够增产增收。追问:这篇文章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都有什么警戒作用?实行“粮补”等惠农政策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略)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课文借助景物描写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3)、希望的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

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通过人物对话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丰收成灾牵涉的问题很多,人物很多,很难反映清楚。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人物的活动和心理,反映了悲惨命运,反映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愤恨。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把粜米时的复杂情景反映清楚,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因米价而急剧变化,由“希望”到“愤激”再到“哀求”、“失望”,而米行先生的语气也随之变化,由“冷淡”到“厌烦”再到“鄙视”、“威吓”,并借对话内容反映了贱价粜米的原因和社会背景等;再如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把船头议论的纷乱情景反映出来: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在一起喝酒、叫喊、谩骂。这样杂乱的情景不是对话怎么交代头绪呢?对话能容纳很多的内容。

2)、运用对照手法反映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一是米行先生的态度和农民的心情对照,把农民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霸气反映的活灵活现;二是粜米前后农民情绪的对照,把农民的喜和忧,希望和失望表现得异常鲜明。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重点品味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1)、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追问: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是怎么回事?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农民走在石阶上步子有力,满怀希望的样子。)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追问:为什么像赛龙船一样?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农民们满怀希望,满怀丰收的喜悦和急切粜米的心情,也更衬托出占卜命运后的失望之深。)

3)、希望的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追问:肥皂泡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肥皂泡最重要的特点是刚刚出现就破裂,这个比喻形象地反映了农民的希望美丽而又短暂。)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是很有学习的价值。同学们写作不会描写对话,一般叙述多,使文章成了“哑文”。其实对话能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交代,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感人,更加丰富充实。对话容量很大,可以容纳很多内容,便于反映复杂的场景,容易理清文章头绪。许多同学认为对话难写,其实不是这样,只要把人物在某个情景中能够说的话、可能说的话、必须说的话写出来就行。像本文旧毡帽朋友的说话就是这样,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话,也不是什么离奇古怪的话,只是贱价粜米时应该说的话,是他们心灵的反映,是他们内心想说的话。写人物不可不写对话,因为人都要说话的。没有不说话的人。因此,这次我们就点对点迁移运用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生活的方法来写作一篇文章,反映某一个生活情景。场景自定,题目自拟。如修路、买房、购车等。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景作基础,不能凭空想象。凭空想象写不好。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3、课后自由阅读叶圣陶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

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2、背景介绍。

10.自主学习心理教案 篇十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2.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4.我国参加了万隆国际会议,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教学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

1.讲解法。本课内容难度较大,故需教师在讲解方面做的多一点。

2.比较法。引导学生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作一比较。从而正确地理解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影视辅助法。可以通过放《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4.故事穿插法。●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录像带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请看下面的投影。[投影显示]

一九五四年四月,朝鲜停战不久,经中、苏、英、美、法五大国同意,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于四月二十六日召开,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下令,不准同中国代表团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顽固态度对待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人员,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料。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森豪威尔麾下的一名将军,会议开始一个星期后杜勒斯回国,史密斯便担任代理团长。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面告周总理,史密斯曾经流露出对美国外交政策不满,认为美国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是不现实的。周总理对这条信息非常重视。

在某一次会议的休息时间,各国代表都在休息大厅喝咖啡聊天,史密斯主动走到周总理翻译浦寿昌(后任外交部副部长)跟前聊天,夸他英语讲得好,是地道的美国音。问他在哪儿学的,还说了一些友好的话。浦寿昌将上述情况汇报给总理。总理对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很重视,认为不应该拒绝同美国接触,即使是美国代表团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不应放弃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机会。总理说:“好啊,既然是史密斯愿意同我们接触,那明天休息时,我找他谈谈。”第二天,史密斯见总理走上前时,他急中生智,连忙把咖啡杯捧在右手,当周总理向他伸出右手时,他很尴尬地用左手握住周总理的右胳臂晃了几下,避免违反杜勒斯不准与中国人握手的禁令。周总理对此毫不介意,同他友好地交谈。日内瓦会议结束时,他主动地在休息厅与周总理交谈,微笑着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感到非常荣幸,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希望朝鲜能够得到和平。说后招手而去,又一次避开握手。对此外电纷纷作了报道。

本课所叙述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导入语示例二]请同学们看一幅照片。[投影显示]

同学们,照片显示的是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步入会场的情景。那么日内瓦会议是一次什么会议?它的召开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到的。[板书]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规定,为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其含义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政策,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而且,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有可能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而苏联对中华民族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不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板书]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16日中午12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6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爽快地回答:“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毛泽东急于到苏联来的目的,也正为了“这个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毛泽东在苏联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12月21号,为庆贺斯大林七十岁生日,在苏联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许多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会上致了祝词。

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来理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

[学生回答]在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主要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主要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隔绝。然而当我国于1954年首次步入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已经40周年,万隆会议也过去了39年,但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生命力是永存的。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伟大的创举,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则是辉煌的一页,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导各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且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50年代初期,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我国同1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7个是邻国。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参与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决策,总结建国后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史经验,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9、10月间,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x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2月在北京开始谈判。12月31日下午1时,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周总理在友好的气氛中恳切地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赖嘉文代表印方当即表示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

[教师强调]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又是近邻。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印中两国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都取得了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两国取得独立的方式不同。建国后采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不同。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中印之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曾多次表示两国间的问题可以在和平共处原则上通过谈判解决。这一次印度代表团到北京,经过4个月的充分协商,双方于1954年4月29日达成并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x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写进了该协定的序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写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同年6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缅甸。10月19日至26日,毛主席3次会见来访的尼赫鲁,12月,毛主席两次会见来访的吴努,都阐述了五项原则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毛主席反复说明,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自己国家的事,别国不得干涉,等等。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出后,经中印缅三国的倡导,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40年来的实践表明,五项原则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如果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锋芒初试的话,那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提出,及时扭转会议的方向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威力的大展示。下面我们来看万隆会议的具体内容。

[板书]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对万隆会议背景的描述。[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亚非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首先冲破了殖民体系的枷锁,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朝鲜和越南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印度支那3国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亚洲的崛起鼓舞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举行反帝武装斗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沉睡的非洲”已经觉醒。到万隆会议召开的前夕,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不甘心自己在亚非地区的失败,特别是战后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感到亚非形势的变化对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一种威胁。为此,它在朝鲜战争后继续奉行实力政策,加紧在远东和东南亚制造新的紧张局势,并公开插手印度支那事务。1954年4月初,艾森豪威尔以多米诺骨牌一个倒、倒一片来比喻印度支那的形势,鼓吹美国必须介入印度支那以顶住所谓共产主义的攻势。杜勒斯更认为,印度支那的丢失很可能会造成美国全球战略中整个远东阵地的崩溃。1954年9月,在美国一手策划下,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军事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严重破坏了日内瓦协议给东南亚地区带来的缓和形势。美国利用这个组织把冷战正式引进了东南亚地区。在此期间,美国不仅通过它的军事集团来“遏制”新中国,还同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开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战争挑衅。一年以后,在美国的策划与支持下,旨在镇压中东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美国通过“巴格达条约组织”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连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形军事同盟条约网。此外,美国还积极推行“第四点计划”,加紧向亚非国家进行渗透。美国的所作所为,严重威胁亚洲新兴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将导致殖民主义的东山再起。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国家进一步认识到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性。为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他们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排除外来势力,缓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从本国的实际利益出发,认为避免卷入冷战的漩涡对己更为有利,决定采取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了一句形象的话:“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亚洲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了,一些国家开始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1954年12月底,南亚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研究召开亚非会议问题。在亚非国家和平中立倾向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经过亚非国家的共同努力,亚非会议排除了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如期举行。[板书]2.“求同存异”的提出和“万隆精神” [投影显示]

当时会场上座无虚席,包括苏联大使、美国大使、荷兰高级专员等许多国家外交官都来列席旁听。数以百计的记者也涌进会议厅,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等待着中国代表团的发言。周总理首先向与会各国表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深刻地论述了亚非国家间存在着广泛的求同基础,他说:“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总理还就关于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关于有无宗教信仰自由问题、关于所谓颠覆活动问题,以确凿的事实和令人信服的论述回答两天来少数代表对中国的误解和指责,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周总理真挚地表示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来中国参观。他最后热忱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与会代表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周总理的发言。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等人指出这个发言是使会议走向成功的一个转折点。周总理的发言不仅驱散了两天来在会议上空一度凝聚起来的阴云,而且及时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下一阶段会议找到了一条绕开对立和争吵而继续进行的道路,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专项议程讨论中,由各国代表团团长及其顾问组成的政治委员会和由各代表团代表组成的经济、文化委员会分头举行秘密会谈。政治委员会讨论其余的全部议程,它是3个委员会中最重要权限最大,也是争论最多的一个。争论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问题上:反对殖民主义问题与和平共处问题。在关键的时刻,周总理在4月23日上午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他提出亚非国家讨论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应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以要求和平合作为共同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够达成协议,组成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周总理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注意。大家感到就和平共处问题达成协议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亚非团结、推动会议成功的种种努力,不只发生在会议厅内,许多代表团为着增进友谊和了解,积极进行接触,展开广泛的会外外交活动。寻求亚非团结和求同存异的精神,终于使会议克服了分歧。4月24日晚上,万隆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与会国家一致通过会议决议,即《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充满着亚非世界团结胜利的喜悦。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在闭幕式上发言,他们盛赞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盛赞会议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所作的重大贡献。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闭幕词中集中表达了亚非国家的心声:“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实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邻居一样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这是人类赖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实的基础。愿我们在我们已经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并愿万隆会议成为指引亚洲和非洲进步前途的灯塔”。

[教师小结]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亚非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甚至连美国舆论也被迫承认,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万隆会议的胜利也是与周恩来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周总理为推动会议成功、为促进亚非团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与各国代表进行广泛接触,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周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的活动,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丰碑。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布置作业]“万隆精神”的含义是什么?它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板书设计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2.“求同存异”的提出和“万隆精神” ●活动与探究

1.看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录》,一睹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和体会周恩来的外交技巧。2.收集有关周恩来外交业绩的故事,召开小型故事会,进行交流。●备课资料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条约,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谈判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议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7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节选)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的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本来,对于美国一手造成的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很可以在这里提出如同苏联所提出的召开国际会议谋求解决的方案,请求会议加以讨论。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的要求是正义的,这完全是内政和行使自己的主权,并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我们也很可以提议会议讨论承认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问题。去年,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还有亚非其他国家,都曾经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而且,中国在联合国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批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我们的会议陷入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而得不到解决。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现在,我首先谈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第二次大战后,亚非两洲兴起了许多独立国家,一类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一类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国家。前一类国家并不多。但是某些人所不喜欢的,就是6万万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政治制度,而不再为帝国主义所统治了。

后一类国家很多,像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和亚非许多国家都是。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我们亚非国家,中国也在内,不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我们亚非会议既然不要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次之,我要谈有无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国家所共同承认的原则。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们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尊重无宗教信仰的人,中国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它不仅有700万共产党员,并且还有以千万计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万计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国代表团中就有虔诚的伊斯兰教的阿訇。这些情况并不妨碍中国内部的团结,为什么在亚非国家的大家庭中不能将有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呢?挑起宗教纷争的时代应过去了,因为从挑起那种纷争中得到利益的并不是我们中间的人。

第三,我要谈所谓颠覆活动的问题。中国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所进行的斗争超过10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也经历了近30年的艰难困苦的过程,才终于达到了成功。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蒋介石统治下所受的苦难是数也数不尽的,最后才选择了这个国家制度和现在的政府。中国革命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取得胜利的,决不是从外输入的,这一点连不喜欢中国革命胜利的人也不能否认。中国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反对外来干涉,为什么我们会去干涉别人的内政呢?有人说,中国在国外有一千多万华侨,可能利用他们的双重国籍来进行颠覆活动。但是,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蒋介石至今还在利用极少数的华侨进行对所在国的破坏活动。

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却准备与有关各国政府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又有人说,在中国境内有傣族自治区威胁了别人。中国境内有几十种少数民族共4000多万人,其中傣族和相同系统的壮族将近千万人。他们既然存在,我们就必须给他们自治权利。好像缅甸有掸族自治邦一样,在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的自治区。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境内实行自治权利,如何能说威胁邻邦呢?我们现在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国,首先是我们的邻邦,建立正常关系。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去颠覆别人的政府,倒是有人在中国的周围建立进行颠覆中国政府的据点。比如在缅甸边境就存在着蒋介石集团的残余武装分子,对中缅两国进行破坏。因为中缅友好,我们一直尊重缅甸的主权,信任缅甸政府去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自己的政府,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决无颠覆邻邦政府的意图。相反的,中国正在受着美国政府公言不讳地进行颠覆活动的害处。大家如果不信,可亲自或派人到中国去看。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竹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之间放烟幕。

上一篇:abs塑料行业分析报告下一篇:市场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