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2024-10-06

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共10篇)(共10篇)

1.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篇一

胶西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调查分析

200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统计局的正确指导下,我镇各工业企业克服资金紧张、销售不畅等困难,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发展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使全镇工业生产经营形势出现了良好态势。据统计,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5547万元,同比增长24.02%;实现利税59365万元,同比增长17.05%,其中利润51262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8095万元,同比增长25.5%。

一、我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企业步入正常生产,并且看好未来发展态势

2009年,我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进入生产旺季,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且大多数企业对今年企业的形势展望持乐观态度。预计2010年规上企业将完成工业总产值676478万元,同比增加130931万元,增长24%。

2、企业户数增加

2008年我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2009年我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45家,新增10家,今年比去年新增了高义源塑料、帅一制帽、军洋钢构、新一代工贸、青力自动化、康维化纤、金食佳粮油、鲁信电气、瑞兴防护用品、中福铸造10家企业;

3、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显著

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品品好、合家园、平成钢构),3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春明调味品、创达电工、鑫盛联食品),这6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6033.9万元,占全部规上企业完成总数的48.76%,并且生产形势非常稳定。

4、五大产业链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9年,我镇规上服装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木制品、机械加工、电力产品企业共37家,占全镇规上工业企业总家数的82 %;五大产业链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89547万元,占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73%。五大产业链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我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上企业个数不多,规模偏小,组织结构仍然欠优,竞争力有待提高。

规模以上企业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平台和依托点。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但比重仍然不高。

2、电力保障相对较弱。

2009年,我镇电力供应经过有关部门的协调和电力部门管理和调控,电力紧张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由于一些重点项目和高耗能企业的投产和镇域经济发展的用电量将进一步增加,工业用电形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供电质量及稳定性状况对企业生产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年底,很多企业负责人纷纷反映,经常停电或限电,最多的时候一天达到2次停电,因此带来的材料损耗、浪费以及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安全隐患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工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粗加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偏低仍是制约我镇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且轻重工业不尽合理。以重工业为主的钢结构、机械加工等高耗能行业增长过快、比重偏高,给节能减排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4、我镇劳动力虽然富足,但熟练工不多,企业经常面临公司培训的熟练工跳槽的局面,造成企业用工难的情况。企业招不到熟练工以及本地员工一旦培训成为熟练工以后又经常跳槽,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开工。

三、建议和对策

1、要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我镇生态环境好,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势。坚持围绕“三大组团,一线展开”,以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争取更多的企业落户胶西,为胶西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增添新的活力。

2、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产业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根据我镇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对各行业、各产品进行合理调整,进行工业产业升级,做大做强工业规模。对于一些“专、精、特、新”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优势行业产品,给予重点扶

持,使之成为我镇工业企业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3、电力部门应当加快发展长距离、大容量的高压输电通道,加大在高压后续工程的项目核准、设备研制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企业能在电力供应正常的环境下快速发展。

4、就业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为企业输出一批高质量的熟练工,企业也应在工资、福利、社保方面提高一定的比例,使那些熟练工没有后顾之忧,能尽心尽力为企业发展。

5、进一步搞好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随着国家加强对能源节约的考核力度,我镇一些高耗能行业和耗能大户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要加大企业技改投资力度,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产业和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要对现有的高能耗的企业,给予政策的扶持,促进其尽快推进节能新技术,使用节能新设备,加快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对利用余热、余气、余压等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项目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通过多管齐下,切实优化工业经济结构,降低工业能源消耗水平,真正做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6、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工业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镇对企业行政干预少了,但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远远不够,尽快完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是当务之急。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观念,不断创新,要充分发挥决策、引导和服务的职能,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要采取各种形式多方面的为企业提供专利技术、更新技术、技术结构等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攻关。

经济运行质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我镇工业经济运行的情况,既要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又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积极配合市统计局的指导,推动我镇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篇二

1、国外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经济增长对公共卫生支出数额的影响。A belsmith发现对通货膨胀、汇率和人口进行调整后, GDP是公共卫生支出的决定因素。Kleiman (1974) 和New house (1977) 对人均卫生支出和人均GDP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认为人均GDP是影响公共卫生支出的重要因素。Gerdtham等 (1992) 通过对19个OECD国家在1987年单一横截面数据的分析, 发现人均收入、城市化和公共融资份额对公共卫生支出的影响是正向和显著的。Gbesemete和Gerdtham (1992) 分析了30个非洲国家1984年的横截面数据, 认为人均GNP是影响人均公共卫生支出的最显著因素。Hitvis和Posnett (1992) 研究了20个OECD国家1960—1987年间560个混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 发现人均公共卫生支出与GDP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Ramesh Bhat和Nishant Jain对印度各邦1990—2002年公共卫生支出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指出当地方GDP变化1%时, 公共卫生支出变化0.68%。

2、国内的研究成果。

杜乐勋 (2000, 2001) 使用分布滞后模型对卫生总费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发现政府卫生事业费投入对GDP的影响系数是0.25。王远林等 (2004) 使用我国自1990年以来公共卫生投资的Pool数据, 对公共卫生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公共卫生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明确, 东部、中部、西部人均公共卫生事业费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21、0.13和0.96;公共卫生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公共卫生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明显的“高—低—高”变化趋势。苗俊峰 (2006) 研究了中国1980—2003年的相关数据, 发现我国公共卫生投入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不引入其他变量的条件下, 我国公共卫生投入的实际经济增长弹性为0.229。

以上对政府卫生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并没有明确指出多大规模的政府卫生支出才是最合理的。本文认为经济增长是政府卫生支出的凹函数, 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政府卫生支出规模, 并通过采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估计, 提出了增加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

假定生产函数为Y=F (K, L, G) , 其中:Y是国内生产总值;K是期初的资本存量;L是就业水平;G是政府支出;F是连续二次可微的, 并且是K、L、G的一阶齐次函数。

求生产函数对时间的导数, 并在两边同时除以Y, 得到:

上式可变换成:

其中, μ为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 λ为就业的产出弹性, MPG为政府支出的边际生产率。μ、λ、MPG均为待估参数。

根据Barro法则 (1990) , 当政府支出达到最优规模时, MPG=1。如果政府每单位支出的边际成本为1, 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 边际收益也为1。如果政府支出规模不足, 那么边际收益大于1, 即MPG>1, 这时增加支出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政府支出规模过度, 则边际收益小于1, 即MPG<1, 这时减少支出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可见, 经济增长并不是随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变化而单调地变化, 总产出是政府支出规模的凹函数。

基于以上的分析, 本文可以大致估算出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最优规模。

三、实证分析

在此构建一个非线形计量模型:

其中:GGDP代表GDP的增长率;GHE表示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In表示对数;ε为白噪声。同时, 考虑经济增长中劳动、经济周期和时间趋势的影响, 以提高方程的拟合优度。这里采用一次项的经济周期、一次项和二次项的时间趋势来反映方程的非线性变化, 经济增长与政府卫生支出的计量模型扩展为以下形式:

其中:L表示就业人数, EY表示经济周期, 它反映的是经济波动对产出的影响, 这里以生产能力利用率来表示;t为年份。

根据模型分析可知经济增长是政府支出规模的凹函数。因此根据凹函数的定义, GDP1&quot;=-α2/GHE2<0, 即α2>0。通过简单的极值分析可知, 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决定条件是α2/GHE+α3=0, 政府卫生支出的最优规模是-α2/α3。

以1978—2002年为样本期, 运用中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扩展后的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估计结果如表1 (因变量为GGDP) 。

从表1的回归结果来看, 各项t值表明各变量的系数都比较显著, 而且α2和α3的符号与理论假设一致, 说明存在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政府卫生支出规模, 在该模型下得到的结论是可信的。因此, 在1978—2002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最优规模是:政府卫生支出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07%。即政府卫生支出不应该小于GDP的1.07%, 否则即没有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每年实际的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知, 在1990年之前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8%~0.9%, 1990年之后最高比重也只有0.57%, 说明我国的政府卫生支出必须相应地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为了探求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最优规模, 构建了使经济增长率最大的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理论模型, 并通过经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理论模型表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存在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政府卫生支出规模。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最优规模是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重的1.07%, 而我国现实的规模只有最优规模的一半左右。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5年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

1、应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力度, 确保居民健康生活标准, 促进经济增长

在财政部门的支出结构中, 要努力实现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1.07%, 同时要不断优化卫生投入结构。财政要重点确保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增加农村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的投入, 改善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

2、应加强政府卫生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政府对公共卫生各科目的预算拨款都必须及时、足额地用于相应的科目建设, 避免资金的人为流失。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应该对政府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约束,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卫生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采用经验数据估算出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最优规模是占GDP的1.07%。目前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不足, 需要加大支出力度。

关键词:政府卫生支出,经济增长,最优规模

参考文献

[1]陈共、王俊:论财政与公共卫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中国公共支出面临的挑战:通往更有效和公平之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桑贾伊·普拉丹: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4]王俊:政府卫生支出有效机制的研究——系统模型与经验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5]代英姿:公共卫生支出:规模与配置[J].财政研究, 2004 (6) .

[6]Forster, B.A:Optimal Health Investment Strategies[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1989 (41) .

[7]Johansson, P.O Lofgren, K.G:Wealth from Optimal Health[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95 (14) .

[8]苗俊锋:我国公共卫生支出规模与效益的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5 (4) .

[9]沈利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9 (12) .

3.规模化发展香菇生产 篇三

一.关于香菇…

香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不仅味道鲜美,香气浓郁,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据食品专家分析,每100克干香菇中,含蛋白质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54克,粗纤维7.8克,灰分4.9克。在灰分中,除了含钙、铁、锰等多种造血物质外,还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维生素D原(麦角甾醇)。麦角甾醇无论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均可转变成维生素D2,既可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又能帮助儿童骨骼和牙齿生长。香菇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香菇中就含有7种。为此,世界各国人民把它列为低脂肪、高蛋白的保健食品,还被人们称为 “素中之荤”,“蔬菜之王”,倍受消费者青睐。

香菇是食用菌中第二大品种(仅次于蘑菇),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十大农产品之一.香菇的最早为人类食用距今已有几千年了,而人工栽培,起源于800多年前的浙南山区(吴三公砍花法培育野生香菇).如今人们对香菇的食用,是不分地域/种族/中西餐.而香菇的出产/栽培限于亚洲(中/日/韩),中国则更占世界总产量的近80%(浙,闽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按每人每年消耗香菇500克计,我国的香菇需求量近70万吨(干品),全球更是近200万吨以上.而全世界目前的香菇总产量只有15万吨,其中我国占10万吨.所以目前的产量还不到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规模化发展香菇生产,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浙南的晋云,磐安,庆元,景宁等县,规模发展食用菌前,各县的工农业总产值都不到一亿元人民币(1988年),均属国家级贫困县.规模化发展食用菌特别是以发展袋料香菇生产后,各县在短时间内就发展到年种植食用菌超1亿棒,仅食用菌产值就增加了3—5亿元/年.在三五年短时间内,均脱贫致富,山民人均增收2—4000元,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目前,这几个县各被称为—“菇城”,“菇乡”, “菇都”, “香菇的发源地”等等,由此可体现规模化发展香菇生产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香菇的培育历史上有过枯木砍花,段木,菌砖和袋料栽培等方式,人工栽培袋料香菇生产,原料主要取材于果树、阔叶树、杂木的枝条、锯沫屑、玉米棒芯及农作物秸杆等。所以,原料资源丰富(全国的资源利用率还不到万分之一),容易规模化培植;还是属于生态循环农业,变废为宝,利国利民.在浙闽东南山区,香菇规模化生产已持续了二十多年.但这些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人工工资(从150元/月---1500元/月),土地租金(从30元/年.亩---800元/年.亩)等逐年成倍增长,带来香菇生产成本增加;另外,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等护林措施也将使香菇原料日益紧张.所以,食用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是中西部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契机,也是宏观调控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二.人工袋料香菇栽培简介(一).原料

香菇是一种木腐菌,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少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香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主要依靠分解吸收菇木或培养料中的养分。培养料是袋栽香菇的基础,主要原料有木屑、麸皮、石膏、磷酸二氢钾等。其中木屑是提供碳源的主要原料,也是香菇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其需要量占全部培养料的80%以上。

种植香菇用木屑除木材(阔叶树/杂木/果树,蚕桑枝干等)作原料外,可充分利用伐木场的枝桠材,锯木场和木制品厂的碎屑等作原料,提高了木材利用率。此外,还可利用工农业生产的一些下脚料,如棉籽壳、花生壳、玉米芯、葵花秆,以及野草等作培养料,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二).种植香菇自然条件

香菇栽培场一般利用闲臵农用地,用竹木+薄膜+遮阳覆盖搭建菇棚(6-8米宽,高2.5米左右,长20—50米),需要通风良好,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控制在1%以下;菌丝生长期一般来说不需光照,子实体生长期需要光照。特别是花菇成长期,需要“干燥、强光、大通风、大温差”的生长环境。

香菇在发菌和出菇阶段,要求温度控制在5--27℃之间;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50--55%之间;菌丝生长期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下,子实体发育期控制在85--95%之间.在有遮阳,保温,保水作用的菇棚种植香菇,加上种植人员的适时管理及合理利用当地季节气候条件,香菇种植已没有了地域限制.(三).香菇种植的流程及关键技术

袋栽法生产香菇,主要流程有木材粉碎,到培养料搅拌、装袋、灭菌、接种,直至产品采收、脱水烘干,全流程可以采取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工效提高数十倍。

整个生产流程,历时4—6个月,一年可生产种植2季.关键技术:1.培养料的配方/加工装袋/高温灭菌.2.菌种的纯正和接种.3.发菌,出菇期的正确管理.(四).成本核算及效益分析(每亩)1.成本概算: 以需十吨木屑原料计算(约3000元),每亩香菇棚建安成本1500元左右.需投资麸皮、石膏、筒袋、燃料、消毒剂、菌种费等原辅助材料费6000元,加上人工工资预算1500元,其他综合费用1000元。累计成本13000元/亩.(每个菇棒成本1元左右,每亩种植8000—10000棒).2.产出

若管理得当,每亩种植排放菌棒8000-10000棒,平均每个菇棒可以生产鲜菇1.5—2.5斤,生物转化率超过100%.亩产鲜菇16000—20000斤,以最低回收价1.5元/斤(市场价一般是3—5元/斤,去年冬季雪灾时,广西的鲜菇曾卖到10元/斤,日韩美超市鲜菇售价40美元/斤),每亩收入在2.5万-----3万元以上.按8—9斤鲜菇烘制干菇一斤计,亩产优质干品香菇2000斤以上.3.效益:每亩纯利润1.3--1.7万元!,一家夫妇可管理2—4亩,则效益更佳.三,规模化发展香菇生产的意义

利用废杂木枝条规模化生产袋料香菇,可成为农村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开发香菇生产还可促进其它行业的同步发展,可带动工业、商贸、加工、运输、饮食、市场的大发展,走出一条农、工、商贸相结合的新路子。

有规模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经济效益。规模发展香菇有利于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异地互补、资源开发、引进市场、拉动产业、推动就业、增加税源。

和其它项目一样,发展香菇生产也不宜一哄而起,遍地开花。一般情况下,应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布局,逐步发展为宜。一个县市先发展10--30个示范村,200个专业户,种菇总量达到300万袋以上,创收1000万元.以此规模开发成功后,让种植户积累了经验和资本,让群众有了在家创业的冲动,让各级政府部门有了下大规模发展的决心.这样才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千家万户致富.万事开头难,在项目的引进和开始阶段,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多谋善断、作好考察/引导/宣传/组织工作.切实做好立项、试点选定、技术培训、资金筹措、人才、指导机构组建等环节具体事宜.对于比较关键的资金组织(每种植1亩(10000棒袋料香菇)需资金1万元左右,如发展200万棒则需项目资金200万元),可以通过群策群力多渠道解决:财政补一些,农民自筹一些,银行贷一些,向上级要一些,集体经济投一些……等.俗话说,有想法就会有办法.四.我们将为本项目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

(一)我们浙江鸿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的优势

1.技术优势:公司主要老板们从事食用菌开发二十多年,技术与国内外同步,是浙江省食用菌协会的理事单位.另我们还有强大的专家后援团,还与丽水农科院,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林学院,多所职技校等单位有技术科研合作.2.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近几年来,我们受地方政府的邀请及响应国家科技支农/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在全国各地近五十个县市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开发食用菌生产.有丰富的全程服务运作经验,地域遍及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中等地区.3.食用菌的销售渠道:我们在国内各大食用菌市场、食用菌加工企业都有营销网络,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我们与省内几家外贸公司联营,每年还有近万吨的鲜菇和几千吨干菇的外销业务.4.我们有着诚信、务实、敬业、负责的经营理念和品格.确保开发一家,服务一方,成功一片;扶上马,再送一程.我们在甘肃和广西的项目中,他们只提供需要的项目资金,其他的全由我们来做,被称之为:全程“保姆式”服务,“交钥匙工程”!(二)具体合作方式

1.为项目顺利进行,我建议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到浙江进行基地考察、市场考察。以达到实现项目的可行性。

2.你们如确定有意向在当地发展食用菌生产并作了些必要物质舆论准备后,我们则协助你们编制项目书,设计详细的项目开发实施计划.并和你们签订规模开发香菇(及其它食用菌)生产合作协议书.3.项目开始运行后:为体现合作开发诚意,我公司先期无偿为农民投入香菇生产中所用的粉碎机、制棒机。全程无偿担任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而产出产品,由我公司全部保价回收,货款两清。在生产上轨后,我方续建保鲜库、包装厂、脱水烘干厂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香菇生产,技术先进、信息可靠、项目适宜、效益可观,可以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不倒翁”“永久牌”项目大力发展。建议贵县市提高对发展香菇生产的认识,从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尽快立项、上马,形成产业,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百闻不如一见, 心动不如行动!欢迎各位领导到浙江参观指导,和我们联系,您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浙江鸿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联系人:金文彬

总经理

联系电话:***

4.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篇四

工 作 汇 报

今年以来,我们杨庄镇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了烤烟生产收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及早安排,对明年烤烟规模化生产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推进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烤烟生产收购情况

杨庄镇党委政府始终把黄烟生产作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大基础投入,完善运行机制,努力推动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2011年,抓住政策调整的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整个烤烟生产有了新的突破,迈上了新的台阶。全镇落实烤烟面积5320亩,建成集水网、路网、育苗、烘烤等为一体,设施配套齐全的千亩黄烟生产园区1处;建设黄烟农场24个,面积达到2000亩;发展100亩以上植烟大片12处,面积达到1886亩;强化科技兴烟、政策扶持和配套服务,黄烟生产运行质量越来越好,烟农收入、财税贡献不断提高。今年共收购烟叶152万斤,实现税收286万元,实现烟农总收入1273万元。

二、明年工作打算

2012年,我镇将按照市县的要求,围绕基地单元建设,突出规模化生产,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确保烤烟面积稳中有升,达到6000亩的规模,并向大村、大户、大片集中。

(一)继续宣传发动,除通过广播喇叭、宣传栏、明白纸进

行广泛宣传外,要组织农场主、植烟大户到各村召开座谈会,现身说法,充分发挥典型带动、示范引导作用,分析有利形势,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浓厚发展范围。

(二)明确工作重点,搞好现代园区建设。在2011年的基础上,一是要规范,提升,扩大涉及五山、张家小峪、上磨山、下磨山、上儒林、下儒林现代黄烟农业园区 建设,力争总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进一步强化典型、样板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重点发展百亩以上大片,突出300亩以上大片建设,总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围绕提升黄烟专业合作社及生态富民工程建设,全镇着力规划打造张崖头、邵家楼、下牛山、李家坡、孟母五个种植面积300亩以上、下杨林、方家沟、高楼子、吴楼子、孔崖头、北躲庄、东寨、北仉林、四社等9个100亩以上植烟大村、大片。镇政府将积极挣取上级扶持政策基础上,也将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全力推动烤烟面积落实。

(三)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突破土地制约瓶颈。镇里将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经管、烟办、烟站等单位组成的土地领导小组,分析形势,研究政策,梳理各村拟流转土地,严格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创新流转办法,将群众存量土地流转出来,确保烤烟栽植用地。

(四)继续强化激励奖惩政策。一是凡是完成任务村、管理区继续实行分税制,让利于民。二是继续将黄烟生产纳入全年绩效考核。三是对黄烟发展大村、大片实行以奖代补。对完不成任务要进行处罚。

5.民营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研究 篇五

(1.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0;2.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13;3.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湖南株洲412001)I摘要」员工离职带来了企业人员的流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离职是有成本的,因而

员工离职存在着离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本文通过对离职成本收益的分析,得出了最优离职率理

论,并就实现最优离职率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构想。[关键词I员工;离职;离职率;离职成本;离职收益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4)10-0089-03 众所周知,员工离职带来了企业人员的流动,有利于企 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异 军突起、活力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民营企业有这种 “能进又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但是,员工离职是有成本的,并且离职率越高,成本越大。事实上,员工离职存在着离职成 本与收益的比较、涉及到一个最优离职率的问题。然而,令人 遗憾的是,离职最优问题却没有引起民营企业经营者们足够 的重视,他们中很少有人仔细琢磨过企业的员工离职率是高 还是低。

一、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的确定

要确定员工最优离职率,就必须对员工离职进行成本与 收益的边际分析。而进行离职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分析,首先 得归集离职的成本与收益。(一)员工离职产生的成本

1.离职的招聘成本。员工一旦离职,就会产生空缺岗位;而企业为了维持其正常运转,则必须招聘新的员工。因员工 离职而招聘新的员工所发生的成本就是离职的招聘成本,它 可分为招聘工作人员的工资、差旅费、招聘广告费、中介费、安置费等项。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企业的招聘费用不全归 属于离职的招聘成本,企业因发展的需要而招聘新的员工所 发生的费用不在离职的招聘成本之列。所以,离职的招聘成 本核算公式为:离职的年招聘成本=整个企业年招聘费用/ 企业年新人司人数x招聘到离职的空缺岗位的年人数。2.离职的培训成本。新员工入司后,不是马上就能履行 岗位职责。企业为到离职的空缺岗位上的新员工、正常履行 其所在岗位的岗位职责而进行培训发生的费用即为离职的 培训成本,它有企业文化培训费、岗位指导导师费、岗位业务 知识培训费等项。在数额上,离职的培训成本,应为整个企业 的培训费用剔除培训因发展的需要人司的新员工的费用以 及老员工培训费的余额。其核算公式是:离职的年培训成本 二(整个企业年培训费用一老员工培训费)/企业年新入司人 数x招聘到离职的空缺岗位的年人数。3.离职的空岗成本。离职的空岗成本定义为从离职员工 离开工作岗位至新员工开始正常履行岗位职责这一时间段 内,因空缺岗位上没人做事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从空岗成 本的定义看,空岗成本是存在的,但它不像招聘成本、培训成 本那样容易确定,具体测算时需要进行估算。影响空岗成本 的因素主要有:离职人数的多少、填补离职空缺岗位的时间 长短。为了保障估算离职的年空岗成本的准确性,可将离职 群体按收人的多少划层。一般情况下,离职员工收入越高,离 职的空岗成本越多。因此,离职的空岗成本估算公式为:离职 的年空岗成本=E企业某收人层年离职人数x某收人层离 职的空岗成本。

4.离职的或有成本。离职的或有成本是指因员工离职而 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技术人员离职可能使企业耗费几百 万的工程陷人瘫痪,离职的营销人员可能带走大批客户,而 管理人员离职可能留下一大堆没实现的计划;如此等等事 例,可能给企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但这种损失不是必然会 发生,而只是一种可能,所以定义为或有成本。与离职的空岗 成本一样,离职的或有成本需要进行估算,可按下式进行:离 职的年或有成本二E企业某类人员年离职人数x某类人员 离职的或有成本(一般可将企业人员分为技术人员、营销人 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4类)。此外,离职的或有成本还包括 离职的空缺岗位上的新员工的能力可能不如离职员工的能 力强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所以,此损失应加人上式。[收稿日期]2004-04一12 [作者简介]熊春泉(1962一),男,九江星子县人,九江学院社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学、法学研究;周虹志(1972一),男,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处讲师;黄余国(1972一),男,九江修水县人,硕士,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人力资源管理处工作,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89 万方数据

企业经济2004年第10期总第290期(二)员工离职带来的收益

l.离职的直接收益。离职的直接收益来自于员工离职后 较高素质的人员人司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我们知道,岗 位只能因事设立,不能因人设立。如果不是业务发展的需要,企业原则上是不允许主动招人进来的。但员工离职腾出了岗 位,企业就不得不去招人了;这样,企业也就有可能引进较高 素质的人才,而民营企业较高的劳动报酬很容易使这种可能 变成现实。民营企业经营者们正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所以,一方面,喜欢用“末位淘汰”⋯⋯员工被动离职这种手段,另 一方面,也默认员工主动离职的合理性。对离职能带来直接 收益不会有太多的疑义,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核算离职 的直接收益。这应进行岗位配置效率分析,方法是:比较离职 岗位上新员工做的事与原员工做的事,产生的效益差即为离 职的直接收益(当然有些岗位的离职直接收益得估算),将一 年的时间内各离职岗位的离职直接收益累加起来就是离职 的年直接收益。

2,离职的间接收益。离职除带来直接收益外,还会带来 间接收益。离职机制的存在迫使在职员工提高效率为离职的 间接收益。站在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看,企业员工要离开企 业、另谋他路也会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决策。当前,我国劳动力 市场的不规范、信息的不畅通,大大增加了流动的成本。所 以,企业员工不是“情非得已”,一般不会轻易流动。而员工要 想不被存在离职机制的企业“炒鱿鱼”— 离职,就必须努力 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而这正是离职所带来的间接收益。那 么,怎样确定离职的间接收益呢?选取同行业一个人员规模 差不多、员工又很少流动的企业作对比分析,其年经济效益 差的一定百分比便可作为离职的年间接收益(影响年经济效 益差还有其它因素,故计算离职的间接收益只能用一定的百 分比,其数额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归集离职的成本与收益后,让我们来看看离职成本、离职收益、离职率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离职率的增高,离职 成本、离职收益都增多;在一定区域内,离职收益快于离职成 本的增涨,但超过此范围,离职成本的增涨快于离职收益;具 体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经济学原理,最优离职率为离职的 边际收益等于离职的边际成本的那一离职率。图解就是:在 最优离职率上,离职收益线的切线斜率等于离职成本线的切 线斜率(见下图)。

每个企业都可以按上述思路计算出自己的最优离职

率。应该说,不同的企业,其最优离职率是不同的。一般情况 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最优离职率高些,而传统企业的最优离 职率会低些。这里提供一个参考的数据:美国《财富》杂志评 选出的2000年最适宜工作的100家企业,其员工年离职率 最高为17%、最低为4%。

二、民营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的实现

资料表明:民营企业员工年离职率一般都达到了30%, 一90一

图1 离职率、离职成本、离职收益关系图

有的甚至为60%;显然,民营企业的员工离职率偏高。这对以 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是不合 理的。那么,民营企业怎样降低目前过高的离职率,从而实现 最优离职率呢?为能对症下药,我们得分析民营企业员工离 职的现状。观察民营企业员工的离职: 1.营销人员、管理人员最容易离职。表1如实地反映了

这一情况。探究其原因:第一,民营企业营销人员有着非常大 的市场风险。民营企业营销人员的薪酬一般不设底薪、全额 提成。这样做得好的,短时间内就可暴富起来;而打不开局面 的,则收人会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亏本。高度的市场风险,使 民营企业营销人员不断离职。第二,民营企业存在较严重的 “重营销和技术、轻管理”现象。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 员的工资是比较低的,但另一方面,因民营企业管理较混乱、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难度又是很大的。管理人员付出与回报 的不对称导致了他们经常地离职。

表1 某民营企业2000年员工离职部门情况表 年初数年末数人司数离职数离职率 营销公司374 359 175 221 60.3% 研究院139 175 97 65 41.4% 质保部39 50 20 6 13.5% 制造部518 595 241 145 26.1% 人事行政部巧5 141 60 70 47.3% 计财部49 85 53 23 34.3% 全公司1367 1499 687 568 39.6% 2.学历越高,离职率也越高。如表2。之所以如此,是因 为:第一,大多数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军事化、半军事化的管 理,这种近乎于残酷的管理让高学历人员很不舒心。他们喜 欢的是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开展工作,而他们又有资本 去寻找这样一种环境。所以,他们一旦觉得自己不能忍受时,万方数据

民营企业员工最优离职率研究

就会跳槽而去。第二,尽管民营企业的员工劳动报酬比较高,但它的薪酬管理制度未必合理、科学,民营企业当前的薪酬 管理水平很难做到让高学历人员称心如意。在劳动力市场 上,高学历人员处于的是卖方市场。有利的条件使想获取他 们认为更合理的薪酬的高学历人员频繁离职。表2 某民营企业200(〕年高学历人员离职情况表 年初数年末数入司数离职数离职率 研究生13 巧12 10 66.7% 本科生301 325 196 172 52.2% 3.新员工有很强的离职意愿。表3说明离职人员中

“%在司工作时间末满一年。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第一,民营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般喜欢过分宣传自己,从而导致新 人司的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值都较高。但随着时间过程的推 移,民营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使得新员工难 免不滋生出一种失落感。当新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平抑 这种失落感时,他们就会离职。第二,大多数新员工是抱着美 好的想法人司的,希望在获得较高报酬的同时能预见自己在 企业里的职业生涯发展。而民营企业员工频繁流动的氛围却 使新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不是那么现实。职业生涯 发展通道的不明确常常是新员工、尤其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 离职的理由。

某民营企业200()年离职人员在司工作时间情况表 离职总人 568 1(义)% 未满半 246 44% 半年至1年}1年至2年}2年以上 _144 25%十_53 9%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民营企业员工离职现状有了一 个较清楚的认识。为降低民营企业目前过高的员工离职率、实现其最优离职率,根据这种认识,结合人本资本营运,笔者 提出如下措施构想: 1.作好岗位分析。区别哪些岗位上的员工是关键性员

工、是不可替代的,哪些岗位上的员工是非关键性员工、是可 替代的。想尽各种办法、尽量减少那些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 员工的离职,而对于那些非关键性的、可替代的员工则应保 持一定比例的淘汰率。这样,就可在降低离职成本的同时,充 分获取离职带来的收益,道理就在于:一方面,关键性的、不 可替代的员工的离职成本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一定比例的 非关键性的、可替代的员工的离职可激活企业的活力。2.构建科学、合理的工资报酬制度。这种工资报酬制度 除对外具有竞争力外,对内应该具有充分公平性,特别需要 处理好营销人员、管理人员、高学历人员等这些高离职率群 体的工资关系,这样,才能在把人才吸引进来之后而不至于 流失。鉴于民营企业目前薪酬管理水平,民营企业依靠自身 的力量构建这种科学、合理的工资报酬制度是有一定难度。解决的办法是请咨询公司协助,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划算 的;因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工资报酬制度既是民营企业降低 离职率的手段,又是提升其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3.提高各部门负责人管理员工的水平。有关调查显示,劳动报酬不合理是员工离职最主要的原因,而与直接上司关 系不协调则成为仅次于劳动报酬、位居第二的原因。因此,提 高各部门负责人管理员工的水平是降低民营企业过高离职 率的必要措施。各部门负责人首先必须有降低过高离职率的 意识,各部门负责人应认识到:本部门离职率过高是自己的 工作没做到位(为强化各部门负责人这种意识,有必要把员 工离职率作为各部门负责人业绩的一个考核指标)。在此意 识指导下,各部门负责人要把一部分精力用于与员工的沟通 上,真正去尊重、关心、关爱员工,这对减少高素质人才的离 职尤为有效。

4.实行管理制度弹性执行。这里所谓的管理制度弹性执 行是指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区别不同种类的员工,对某些 种类的员工给予某种程度的优待。之所以提出弹性管理制 度,是鉴于不同种类员工特性不一样,对某些种类的员工给 予制度执行上的某种程度的优待可以留住这些人,使他们更 好地为企业服务。笔者以为:只有原则性与灵活性两方面相 结合,才谈得上管理制度的真正执行。在实行管理制度弹性 执行时,需注意以下2个问题:第一,弹性执行的制度只能是 某些制度,像早操制度、加班制度之类。第二,弹性执行的对 象仅限于某些人员,比如高学历人员、新人司人员。5.进行新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作好职业生涯设计,是引 导新员工融入企业的捷径。职业生涯设计可先进行横向职业 通道设计和纵向职业通道设计,然后再进行合成。横向职业 通道设计实际上要解决员工在哪些岗位、职务或工种之间转 换,多长时间或什么时候转换,在转换前应作好哪些知识、技 能和能力准备。纵向职业通道设计就是对员工在管理等级、技术等级或薪酬等级上上下变动次序的设计。新员工职业生 涯设计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指导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指导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员工在司 最优生命周期,也就说员工在司职业生涯要与员工在司最优 生命周期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 赢”。

6.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篇六

1 大规模定制的兴起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和现代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向基于时间的竞争和基于客户需求的竞争,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面对一个变化迅速而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不得不采用许多先进的制造工艺和管理方法, 大规模定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大规模定制 (Mass Customization) 是指对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个别的大规模生产, 并将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不牺牲企业经济利益的前提下, 了解并满足单个客户的需求。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将定制产品的生产问题通过产品重组和过程重组转化或部分转化为批量生产问题, 尽量减少定制零部件数和定制环节。大规模定制生产包括了诸如基于时间的竞争、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微观销售等许多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 其优势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降低产品的多样化成本, 增加收入, 提高企业竞争力, 取得战略优势。目前, 大规模定制生产以其独特的优势, 引起了制造业的关注, 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

2 中小型汽车企业必须实施大规模定制生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日益注重张扬个性魅力, 实现自我价值,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个性化产品的强烈需求。汽车市场也一样, 人们对汽车的类别、品牌、品种、规格、形式等多方面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需求的不同必将导致汽车市场的不断多样化和细分化, 这对中小型汽车制造企业是一个机会。我国传统的汽车工业实现的是大规模生产方式, 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相距甚远,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中, 如果没有一种巨大的变革性力量, 我国汽车制造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无法缩小。信息技术和新的制造模式及管理技术的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变革性力量, 使我们的汽车业发生巨大的变化, 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加入WTO后, 由于国外汽车厂商能提供价格低廉的多样化和定制化产品, 对朋户来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我们仅能以几乎相同的价格提供少数几种固定的产品, 显然是没有多少竞争力的。更何况由于用户富裕的程度、职业、素质等不一, 对汽车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认为, 由于市场的需求和国外汽车厂家的竞争, 发展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是我国中小型汽车制造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3 中小型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面临的问题

成本和交货提前, 客户的定制要求往往增加了客车生产的复杂性, 同时也增加了客车设计和加工的难度, 从而增加产品的成本。如何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 保持较低的定制成本, 是中小型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如何快速地对客户的定制需要作出反应、及时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缩短交货提前期, 是中小型汽车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第二大问题。

由于需要考虑到客户的需求, 客车的开发设计周期长, 成本高和质量不稳地等问题。在国内大多数的汽车制造企业内, 如何将这种多品种, 小批量的生产转变为定制生产, 是中小型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必须解决的第三大问题。

中小型汽车制造企业通过生产和采购流程的再造, 减低了生产的成本, 减少了库存, 同时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速度, 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 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制约大规模定制的成本和速度的因素来自于多方面。汽车企业的设计能力、制造技术、物流管理水平及信息沟通程度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大规模定制的效率和效益, 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是技术、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的问题。因此, 有效实施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前提是, 汽车制造企业必须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制造设备的柔性;对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4 中小型汽车制造企业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策略

进行机构重组, 提高效率。大规模定制要求组织结构灵活, 能对市场需求作出迅速、灵活的反应。我国大多数汽车企业机构臃肿, 各部门各自为政, 企业内部信息不通畅, 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因此, 汽车企业必须对现有庞大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 组建大企业集团或进行企业的大合作, 组合利用我国汽车业所有的信息、知识、技术、设备、市场和资金资源, 进行技术创新, 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提高生产效率。同时, 要裁减企业中的冗余人员, 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 增强企业中技术人员的比例。

提高生产技术的柔性。大规模定制生产中, 产品始终在变化, 就要求一种机器能够制造出任何不同的产品, 因而必须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提高生产设备的柔性。中小型汽车企业还应逐步淘汰落后的设备, 采用先进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增加中小型汽车企业生产技术的柔性, 更敏捷地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

采用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产品设计方法。产品设计直接影响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 也决定了其制造成本的60%左右, 因而为减少产品成本.企业可采用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产品设计方法。企业可建立多功能设计团队, 这一团队应包括工艺、制造、采购、销售等部门人员及供销商和顾客等, 此外, 还可运用并行工程原理。在产品设计技术上, 大规模定制应尽量进行模块化设计和参数化设计, 采用标准化和通用化的零部件, 减少定制生产环节。

利用网络技术, 开拓电子商务, 支持大规模定制生产。大规模定制是在顾客提出需求后才开始生产的, 因此与先于需求的大规模生产相比存在时间上的劣势。大规模定制企业能否缩短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是能否取得全面竞争优势的关键。信息网络技术使得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密切和快捷, 顾客通过在线描述和设计, 可"量身定做"自己需要的产品类型。因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是企业实现大规模定制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中小型汽车业要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 必须投资于更快的信息传输系统, 充分利用Internet, 开展Bto B和Bto C的电子商务。

发展专业化的零部件企业。在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中, 中小型汽车企业面临许多零部件生产, 如果仍坚持以前的整车厂自制生产模式, 将会严重束缚汽车业的发展, 因而中小型汽车业应从传统的"大而全"的生产模式中摆脱出来, 进行机构精简, 把一些部件厂分离出去形成专业化的零部件企业。这样, 总厂可把管理和资金更多地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上, 而零部件厂则将承担起配套零部件的从设汁开发到市场服务的全部责任, 各司其职, 必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 加强供应链管理。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具体途径。中小型汽车企业的供应链长期存在成本高、库存水平高、产品生产周期长等问题, 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管理思想巾的弊端, 把企业资源集中于发展核心能力, 而把一些非核心业务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让其他企业来承担。在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巾, 定制企业需要许多零部件, 而且由于定制产品不断变化, 需要采用不同的零部件, 如果定制企业承担所有这些零部件的生产, 其效率将会低。大规模定制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为客户设汁产品, 通过寻找合作伙伴可以把大量的零部件外包, 甚至连定制部分也可外包。在许多企业参与满足顾客需求的

7.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篇七

一、最优化理论基本概述

1.概念

最优化理论诞生于以生产活动和生产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经济配置时代,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甚至可以细化到生产过程中各部分内容的具体环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了根本上的重组,已经不再以生产经济和生产活动为主,而是由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为保证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内容。但与以生产为主的社会结构相同的是,最优化理论的根本思路未曾改变,仍然适合应用于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内容中,而且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目的更加明确,使得最优化理论能够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发挥出更大更稳定的思想优势,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我国企业类型丰富多样,各个类型企业的管理理念也不尽相同,然而其发展目标却是极其相似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企业的自身管理,稳定企业的社会地位,体现企业的社会功能。而拥有最优化理论指导的`企业可以在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遵循正确合理,具有很强科学性的设计计划,有条不紊的发展自身经济,占有市场经济的竞争力的制高点。因此,最优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指导企业发展过程的具体思路。

2.意义

从意义上来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思路虽然多年来未曾改变,但却始终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无论是生产为主的企业经济时代,还是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最优化理论都能够从根本上指导企业进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领导和管理者的结构和决策,离不开经营管理的目标设定和计划实施,更加离不开企业之间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与成本和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而最优化理论的使用分别作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促进管理者结构最优化,保证决策层面的决策合理性;其次优化经营管理的目标计划,确保经营管理过程效率稳定提升;最后对企业内部的部门协调和成本质量控制进行优化,降低了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促进了部门配置的合理性逐渐提升,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的总体过程全面优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其指导意义不容小觑。

二、最优化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领导管理结构统一阶段

企业运营中,最关键的管理部分就是企业领导的管理结构,领导管理层是企业的核心,起到对经营管理的决策和支配作用,是企业的“头脑”。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领导管理结构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计划设定、决策、实施、人员配比和成本以及质量各方面得到优化。因此,最优化理论所指导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优化领导管理系统的配置,促进企业领导管理结构的有机统一,促使领导决策更加全面有效。大型商厦的社会功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消费享受,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快速,消费目的更加明确。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型商厦的经营管理已经逐渐落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型商厦已经难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服务。居民的消费欲望逐渐降低,转向其他城市甚至国外,对大型商厦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十分不利,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这种消费趋势的改变表面上看起来是运营手段的滞后,但追根究底来讲,运营手段是由大型商厦的领导管理层面决定的,各个部门只是根据决策进行经营与管理。想要从根本上拉回人民群众的消费关注点,首先就要进行对领导管理结构的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对管理层面人员的培训,发挥管理人员的引导作用,强化管理人员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确保管理人员的计划安排与决策与各地实际消费情况挂钩,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也就是领导管理人员的思想以及结构优化。

2.经营管理目标设定阶段

在优化管理层面结构,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基础之上,就是要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设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种灯塔一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看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引导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大型商厦来说,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不能宽泛而谈,而是要具体到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实际消费情况中考虑。由于人们的消费水平不同,大型商厦首先要考虑的目标制定因素就是消费者的经济情况,找准自身的经营层次定位,避免制定过高的经营目标,造成消费者群体的流失;其次就是要考虑管理内容,大型商厦的经营内容各有差异,加之定位不同,其管理内容也会存在差别,这就需要运用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依据经营内容和层次定位设置科学的管理目标,切忌将目标制定的过高过远,尽量以多个短期的目标作为经营管理的优化过程,再根据企业每个时期不同的发展情况灵活设置长远目标,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目标环节保证最优化效果,促进接下来经营和管理计划实施过程更加顺利,达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经营管理计划实施阶段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计划的实施,一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各大企业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一些企业认为,经营与管理计划的实施过程不过是获得经济收益的过程,只要将利润放在实施过程的表面优先考虑,就能保证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另一些企业认为,想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将社会地位的提升作为经营管理计划实施的重点,一切都要以提升社会地位和品牌认知度为主,才能促进经营管理计划实施的进程加快,早日达到经营管理的目标。然而实际上经营管理计划实施的成功与否并不能依靠单一的经济效益或社会地位决定,而是要将二者结合,以综合的眼光看待经营计划的实施。在这一方面,大型商厦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贯穿最优化理论,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加强人员配置的合理性,从计划实施的经营内容和管理内容中分别入手,结合大型商厦经营地区的实际消费水平和经济状况确定以经济效益为主还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另外,在经营管理计划的实施中,要注意各个基本环节的细节控制,进行良好的成本控制,避免因细小环节的把控不当而造成资金的浪费,颁布施行监督管理办法条例,完善对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督机制,减小大型商厦运营期间的损失,提高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从而达成经营管理计划的最优化实施。

三、结论

对于大型商厦的经营与管理来说,最优化理论无疑是最科学合理的使用型理论指导,不仅适合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动,符合时代发展的一般特征,也能够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细节中入手,结合各个地区大型商厦所处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策略制定,有效降低大型商厦的各方面能源资源消耗,优化成本配置,促进品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非常有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君.浅谈运筹学最优化理论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18)

[2]孙承波.现代企业经营目标——相关方利益最优化[J].上海企业,(1)

[3]杨冬英,高玉斌.最优化理论在经济决策模型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

[4]胡斌.浅谈最优化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9(2)

[5]郑海洋.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现代商业,(6)

8.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篇八

今年10月将在山建成投产的OLED生产线,是由脱胎于清华大学的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维信诺的高级顾问万博泉在22日的演讲中透露,日前山维信诺第一批设备已进厂并调试。

而四川长虹投资的OLED生产线今年也已动工,计画明年一季度建成投产,形成年产1200万片OLED显示幕(以1英技扑)的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东莞宏威也计画明年量产OLED,可年产150万片2.5英嫉OLED屏。东莞巨集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表示,宏威OLED投产后可满足两三座手机厂的需求,用于手机的PMOLED屏(即被动式OLED)虽然比LCD屏贵20%,但前者的耗电量只是后者的1/6甚至1/10,因此OLED屏十分适合可式产品。目前,宏威还在研发OLED的生产设备。

除了维信诺、长虹、宏威,信利半导体公司、上广电也投建了OLED的中试线,五粮液公司、吉林环宇公司也涉足了OLED产业,中国的OLED产业正在渐渐崛起。

9.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篇九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最优国际储备规模

所谓“国际储备”,就是指某国货币当局能获取的并在其监管下的国际金融资产。国际货币收益主要包括国际支付、外币采购、外商信心及外汇市场等,而国际储备也存在冲销成本、资产负载表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现阶段,学者对最优国际储备规模的研究大多都立足于成本收益框架,而本文则考虑到货币国际化因素,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析货币国际化对最优国际储备规模的影响,以期许获得重大突破。

一、相关文献概述

在金本位制时期,人们就开始研究最优国际储备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都遭遇国际支付的窘境,尤其表现在国际储备方面。因此,Triffin在1960年提出用经验比率来权衡国际储备规模,他的经验方法创立了战后国际储备规模比例法。后续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系列比率分析法,譬如国际储备在货币供应总量的比率、国际储备占短暂性外债的比率以及国际储备占GDP的比率等诸多指标来权衡国际储备规模。随着二战后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国际支付矛盾也逐渐地得到缓解,国际储备成本也明显扩大。Heller关注国际储备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联系,并认为最优国际储备规模应是国家在持有成本与收益之间的适宜选择。此外,他还明确指出,国际储备功能已不再限定于国际支付,而成为国家应对国际收支不均衡的保障,所以国际储备目的主要参考审慎性标准。Heller的成本—收益理论不仅为最优国际储备规模的研究提供了框架和结构,而且也为日后参与国际储备研究的学者积攒更多的文献参考资料。与Heller研究相比较,更具说服力的理论来自Frenkel和Jovanovich,他们运用相关存货技术,将国际储备直接等同于缓冲存货(Buffer Stock),并以此吸收国际收支,而最终所确立最优国际储备规模依然沿袭Heller的核心思想,即国际储备最佳规模为机会成本与调节成本提供了均衡。BenBassat和Gottlieb认为国际储备本应考虑债务违约损失和机会成本,将储备规模目标设定成两种期望与最小,强调国际储备对净债国的影响。显而易见,该项理论只适用于经济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以上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尽管对国际储备规模问题的探讨一脉相承,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研究对象不具广泛性、缺乏考虑货币国际化因素。

二、理论分析

考虑一个相对开放的国家,其经济当局将决策目标设定为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假设开放国家的国内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已知(如国内投资、进出口、消费等),其目标决策过程则通过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随着对外程度的日益提高,开放国家就更容易获得较为丰富的外部资源(如国内资本存量),并且提升资本配置实效,进而增加国内产出,但是国家开放也会带来诸多的风险与挑战,其只要体现在国际冲击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通过将对外开放程度视为媒介,开放国家的产出能力与其开放风险成正比。与此同时,开放国家所持有的国际储备对于风险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开放风险可分解为三个主要的政策变量,其包含资本项目开发度、金融系统脆弱度及外汇储备规模。值得说明的是,资本项目开放度与金融系统脆弱度上升,亦或是国际储备规模下降时,开放国家的对外风险将上升,而反之则降低。因此,本研究将开放风险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概述为:首先,货币国际化要求国家的金融体系完善,也就是金融系统脆弱度下降;其次,货币国际化要求宽松的汇率管制,进一步扩大市场化;最后,在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之中,一国的货币流通性和可兑换性都要求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上升。但一国资本项目开放度的提升必然会导致国家要遭受国际金融的冲击,其开放风险也不断地上升。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

为了满足货币国际化不同阶段对国际储备的需要,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发行国来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实证分析所选的样本大致可分为两组,即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和潜在国际货币发行国,前者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后者则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金钻国家”。

2、模型设定

结合上述变量的选取方式,设置被解释变量为RTM,解释变量为KAOPEN(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与ERS(汇率稳定性系数),控制变量则包括GRP(GDP增长率)、ITG(进口与GDP的比值)、DTG(短期外债与GDP的比值)、FTG(国外投资与GDP的比值)以及ETG(证券投资与GDP的比值)。笔者考虑到国际储备路径的依赖性特征,融入被解释变量,进而体现国际储备的历史惯性与长期动态性。与此同时,还加入了一国虚拟变量、时间变量来反映国家异质和时间效应。此外,笔者运用“系统GMM”估测方式进行综合预测面板数据,并利用FGLS(最小二乘估计)对基础静态面板进行估计,最终将上述两种估测结果进行比较。

3、计量结果

对于第一组计量结果,FGLS估测解释变量并不显著,而是将因变量变化归因于常项数、一国虚拟变量以及时间变量。但使用SGMM方式进行估测时解释变量十分明显,这就说明“系统GMM”估计方式更具较强的解释力;对于第二组计量结果,尽管运用SGMM估测使得变量显著地减少,但是SGMM估测更多地把因变量变化归咎于解释变量,而FGLS估测则更多地表示个体效应。由此可见,SGMM估测消除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估计效果更佳。

四、结语

对于我国而言,在市场化亟需改革与国内金融系统仍待改善的情况下,保持巨大的国际储备规模以避免开放风险实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另外,我国的储备制度也推动了“过量”国际储备的发展。总而言之,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不应局限于资本流动,也不应是成本收益的结果,而是将国际储备视为一项国际化战略储备,进而不断提升国家的储备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利.巨额国家外汇储备:饱受争议,却获益无限[J].国际金融研究.2013(09).

[2]祝国平,郭连强.货币国际化会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吗?[J].学习与探索.2013(05).

10.企业最优生产规模 篇十

单位产出效益低,散户经营成本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是大势所趋。这几年中央的一号文件连续提到农业,今年也提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但发展现代的规模化、立体化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流转难、农民收益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破解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过程中的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我们的友邻乡镇陶庄镇就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条“农田全程托管”的多赢之路。他们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由农民将水稻、小麦两季的生产和管理,全程托付给绿蛙植保专业合作社种植管理,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全程托管”合同,受托后,合作社聘用人员负责田间管理,按每人管理特定的亩数、每亩水稻生产管理费以一定的价格标准落实生产管理责任制,合作社负责耕作、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机械收割、烘晒、保管期间全部管理和费用,农田全部实施高产、优质水稻良种,并进行精确定量栽培管理,同时进行自繁良种。收获后根据农户选择结算,可直接向农技站提取商品稻麦,或直接按市价兑现。合作社确保水稻、小麦的亩基础产量分别为600公斤和400公斤,高出部分由托管方与受托农户按比例分成;托管费随市场价格调整;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面积减产,基本产量相应减少。农户按测算标准适时付给合作社种植管理费。

当然 “土地全程托管”种植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村与村、圩口和田块之间,田间基础设施条件相差很大,不少田块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低,严重影响机械化耕作。二是聘请管理人员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等问题,新的作业方式、新的种植和管理理念接受难、接受慢。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全程托管”,在具备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有很大的投入。合作社需要购置收割机、中型拖拉机、插秧机、弥雾机等各种农用机械,还需要建设相配套的农机和种子、肥料、农药等储存仓库,这些投入是必需的,也是一次性投入相对较多的。而且,合作社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病虫害暴发等各种自然风险。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解决和处理的。

上一篇:五言律诗·春情下一篇:绩效评估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