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精选14篇)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一
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切实做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德育刨新工作,对德育课程需要从教学理念、内客、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期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 者:张颖 作者单位: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德育 创新 职业教育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二
一高职院校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选修课是整体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当前, 它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从开设选修课, 开设了非常多实用、新颖的课程, 为学校有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课程资源以及教师资源, 与此同时, 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目前, 选修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选修课开设的不是非常严谨科学, 教学质量方面也不是非常完善以及学生的管理仍应加强, 这些问题都和现在的选修课课程评价机制有密切关系。通常来讲, 课程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给老师的教学进行打分, 主要是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老师的教学情况, 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水平。选修课的评价机制是保证高职院校建立教学质量的监控以及保障的相关体系。高职院校选修课的课程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有导向作用, 能够积极促进选修课持续、健康的发展。
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有不同课程的设置体系以及人才方面的培养目标, 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选修课的课程评价机制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各个高职院校都有不同的师资以及生源, 这就决定了各个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具有自己风格的选修课课程评价机制。此外, 专业课与选修课之间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所以高职院校选修课不能直接采用专业课的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选修课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进行积极地改革以及完善, 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导向、反馈、定位以及激励等各个功能, 充分调动选修课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应该有效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 进而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水平进行真正地提高, 充分体现相关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的原因
1. 高职院校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的界定非常模糊
一般来讲, 课程的评价机制属于比较丰富的有机体, 目前存在很多高职院校选修课的课程评价机制只归结于课堂中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选修课课程评价机制的对象主要是老师, 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都是老师, 体现了老师的存在意义, 充分呈现了教学管理的意义。但老师不能承担起课程评价机制的全部责任, 选修课课程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选修课程、学生以及任课教师, 其评价机制的对象不能只局限在老师以及课堂的教学, 除了对老师的教学质量水平进行评价, 还需要对于高职院校选修课管理人员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目前高职院校选修课在评价质量水平时, 只是将老师的教学评价取代整个课程的相关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的管理、学生的学习以及课程的开设。
2. 选修课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满足社会的需求, 来培养管理、建设、服务以及生产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选修课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 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通常来讲, 本科院校主要是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 对于课程的开设有着更深的要求, 然而, 高职院校选修课的课程质量在进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时, 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仅仅是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相关评价体系, 同时, 没能充分考虑到选修课以及专业课的差异, 简单将专业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套用到选修课的课程评价体系中, 会严重影响选修课以及评价体系的统一, 造成课程的评价过程不能充分发挥督促以及引导的职能, 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以及严肃性产生了严重地削弱。
教学手段、方法和效果以及课程类别的不同, 导致了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差异。众所周知, 文化课程的教学涉及比较多的理论以及概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优势;艺术类如舞蹈、书法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 应采用较直观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而高职中的职业考证类的课程, 如旅游管理、会计等相比会涉及比较多的习题练习。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会因为课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属于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考证的相关课程容易在短时间内产生较明显的效果。
3. 评价信息的反馈不明确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的选修课直接由教务处进行管理, 教务处对于本校的选修课老师进行直接的管理,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老师课堂教学出堂率的提高, 但也非常容易导致学生、教务处、系部以及老师之间信息传达的不流畅。当前,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比较关注选修课的常规管理, 为了实现老师的出勤率, 通常情况下, 教务处要求老师在上课时必须签到, 并且还安排专人对老师的考勤进行考核, 同时学生的考勤全部由老师来负责。
三高职院校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与实践
1. 完善选课的环节
在选修课的选课过程中, 应该完善选课的审批程序, 进行选修课的审核工作, 学院应该明确规定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 有效保证选修课的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建立选修课的审核委员会, 认真研讨并审核老师所申请课程, 尽量避免有些老师为凑足工作量而进行随意的开设。与此同时, 应适当地审核学生的选课, 在学生进行选课时, 教务处应要求学生对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 有效保证学生选课的质量。
2. 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课堂的教学评价属于评价机制的核心内容, 高职院校在每学期都应该建立选修课质量网上评价活动。参加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 应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选修课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在进行课堂授课时, 老师应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反思, 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 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 经过合作研究以及自主探究,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选修课种类的差别, 课程不同的侧重点来制定详细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四结束语
总之, 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应具有前瞻性, 应该按照高职的特性以及学生认知方面的规律, 合理、科学地进行选修课设计, 实现目标的最优化以及价值的最大化。构建完善的选修课评价体系是很有价值的, 它能够有效提高高职的教育水平, 充分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筱颖、周华.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研究综述与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51~52
[2]蔡健、何钢等.高职院校公选课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1) :42~43
3.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教学 ;质量监控; 长效评价机制
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观。进入21世纪后,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要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即“全面素质质量观”。这种质量观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教育的个性定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且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教育质量的内涵
高职教育质量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条件质量”,即学生、师资、教学设备、设施等教育教学条件的质量;二是“过程质量”,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包括制度建设、教育教学以及各项管理工作等方面的质量;三是“效果质量”,即教育阶段结束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接受教育后储备的知识、技能的使用情况。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显然属于效果质量,但同时它又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毕业生的“低就业率”现象,表面看似乎是社会对毕业生不满意,其实它折射出的是社会对高职院校提供合格“产品”能力的怀疑和对高职教育质量的不信任。学生就业状况是高职教育对个人与社会需求满足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
二、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几点思考
构建新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就是要以新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制定科学评价标准,形成以独立中介评价机构和行业(专业)质量认证为核心,国家、地方和高职院校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控和评价网络,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质量不会大起大落。
1.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毕业生质量标准,二是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是结果标准,具有总体性特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所要达到效果的总体性规定;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是过程标准,具有阶段性特征,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各个具体环节所要达到要求的具体规定。
毕业生质量标准,简单说就是“双证书”标准,即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所学专业的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实训、毕业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都要制定具体而详细的规范和标准,使教学各环节的工作有章可循。
2.建立全面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一,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教学工作可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反馈4个基本环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以计划、执行环节为主,检查、反馈环节为辅。教务部门既是教学管理机构,又是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但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往往忙于应付,难以从根本上对教学质量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和督导。
第二,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二是学校—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双向信息跟踪、反馈系统。校内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以督导处为核心,建立一条“督导处—教研室—教师—学生”的纵横交错的信息跟踪、反馈网络,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校园BB留言板、校长信箱、校领导与学生见面会、师生交流会等,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听取、收集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反馈到教学部门和教师本人,使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修正。同时,通过召开阶段性的教学工作会议、中层领导会议等,通报某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讨解决办法,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监控的出发点,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应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的基础之上,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教学进行多角度的考查和评估。应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结合起来,将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个体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同时,教学质量评价应从注重课堂教学环节转向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外教学环节并重,从注重理论教学转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从注重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转向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与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并重,从注重教师教转向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
第四,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
第五,建立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制定和完善教师教学的奖惩制度和激励政策,可设立“教学质量优秀奖”、“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精品课程建设奖”等,实行教学质量评优制度,使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年终评优、系(部)和教研室考核等方面挂钩,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曾琦斐. 高职院校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 2010(03)
[2]陈玉君.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问题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07)
[3]景海河,李广影,董连成. 建立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5)
[4]史伟. 建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1)
4.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四
六注重构建长效机制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将这一理念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应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需要靠“人”来完成,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长效机制构建的最终效果。在构建管理队伍过程中,要建立队伍成长机制,并配合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这样一来,才能够实现队伍培养目标[7]。在对该问题处理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首先,注重强化责任意识,能够使教育管理人员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以新理念、新思想看待教育管理机制问题,从而加强对管理办法创新,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其次,把握办学理念,明确发展目标,以此作为基础,培养长效机制管理队伍。思想观念问题对于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否具备办学理念,明确发展目标,直接影响到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效果,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能够将之真正地应用到实际发展当中;最后,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如何对方法进行革新,是队伍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重点议题。对此,要注重管理队伍能实现有效交流,相互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升管理队伍的能力和技巧。同时,教育管理队伍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沟通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够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8]。
七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机制构建,要注重把握高职院校发展情况,将“就业指导”摆在突出位置。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向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精神素质,并能够对就业情况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对自身定位进行明确。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机制构建,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对这一问题处理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注重对学生就业指导方案的构建,能够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把握,实现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9];第二,教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和设计,为学生日后发展提供有一个有效地参考,使学生能够提前对自身就业进行规划;第三,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品德,在日后工作过程中,能够积极奉献,刻苦努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完善学生的人格;第四,注重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可在课余时间或是放假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丰富社会阅历。
八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激励机制构建
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的构建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知识与实践进行更好地结合应用。教育与管理激励机制构建,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并配备完善的管理制度,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实现外在约束和内在管理的有效结合,从思想方面,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在激励机制构建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教育管理思想、方式进行转变,能够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激励;第二,可采取“榜样”的激励机制,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更好地起到带头作用;第三,开展内部评价,让学生积极参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信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九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要注重立足于学生发展实际情况,能够从实际角度出发,使长效机制构建相关举措满足发展需要,这样一来,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思想管理,使学生在主观上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有效改进。只有这样,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阚国平,刘建成.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08:42-44.
[2]陈伟.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J].世纪桥,,02:65-66.
[3]李晓林.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100-102.
[4]陈玄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02:18-19.
[5]李有斌.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9,12:142.
[6]刘硕,郭本伟,李晓霞.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探索[J].科技视界,,04:158-159.
[7]杨婷婷,张金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125-126.
[8]覃金昌,苏庆勇,杨华,张肖伟.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探索[J].科技信息,,05:206-207+222.
5.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五
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张家口市教育局、财政局: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冀教财[2011] 号)(文件)要求,我们对全县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开展了绩效评价。现将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总体资金安排及落实情况: 全年公用经费1747万元(其中,中央1012万元、省562万元、县财政配套173万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206万元(其中,中央111万元、省53万元、县财政补助42万元);为全部学生免费提供的教科书都按有关规定在每学期开学初免费发放给学生,资金由中央负担(春季176.82万元、秋季202.60万元);校舍维修资金260万元(中央130万元、省130万元)。上述各项资金当年已全部落实到位。
1、保障措施
(1)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领导。按照冀政[2006]86号、冀财教[2006]111号、112号、113号和114号四个配套文件规定,县政府早在2006年9月已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由教育、财政、计划、宣传、监察、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时,依据上级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阳原县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方案》,确定了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的基本原则、实施范围、主要内容、资金管理和组织领导等各项措施,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运行以来,随具体情况及时变更领导小组成员,及时印发和公布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定期就保障机制改革问题召开政府常务会或办公会等,协调处理改革中的问题,切实履行了领导职责。
(2)为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确保资金运行的规范性,早在2007年2月县财政局就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地方财政专户,并成立了财政集中支付教育分中心,专门负责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支出审核与监管,在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基层学校全部实行报账制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杜绝不合理的开支。运行模式执行至今,一直能够按照职责分工较好地履行职责。
(3)为进一步规范运作,县教育分中心制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教育局出台了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及考评制度。
(4)为切实提高新保障机制下财会人员的素质。2006年8月,县教育局计财股长参加了由市教育局财务科组织的、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培训;2007年2月,县教育局计财股主管会计参加了省教育厅财务处举办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预算编制”培训。随后,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和财务人员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培训,分发了预算编制培训资料。2007年初,县教育局组织了各学校预算编制的试编制工作。2007年7月份,教育局、财政局再次分别派专人参加了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在廊坊举办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培训。2010年11月份,教育局又派专人参加了省教育厅在石家庄举办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培训。并于当年12月底再次对全县各学校的财会人员进行了针对2011年学校预算编制工作的系统培训,并印发了培训资料。通过这些措施,正确理解和执行中央政策,提高具体操作层面的规范性。
2、预算编制及落实情况
(1)2010年开学前,由教育局计财股牵头,组织全县37所具有独立核算资格和职能的中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特殊学校、9所初中、18所小学、7所一贯制学校)开展了预算编制工作,按照“二上二下”的编制流程,到4月初全部完成并已呈报市教育局和县财政局。具体情况见阳原县2010年《学校预算编制综表》、《阳原县中小学2010年预算编制说明》。
(2)按照2010年的预算控制额度进行的学校预算编制:①全县按(小学355元生/年、初中555元生/年;)生均补助标准,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总额1733万元(年底实际执行1747万元),按照分担额度指标,其中,中央1040万元(年底实际执行1012万元)、省347万元(年底实际执行562万元,含划转市级的173万元)、市173万元(年底实际已由省级划转执行173万元),县财配套为173万元;②2010年,共有寄宿生7958人(其中小学3323人;初中4635人)。全县核定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学生,春季补助2191名(其中小学981人、初中1202人、特校8人),按原定标准(小学250元/生.学期、初中375元/生.学期、特殊教育学校500元/生.学期),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共计70万元(省28万元、县财政配套42万元)。春季小学初中享受补助比例分别为29.88%和25.93%;秋季补助2656名(其中小学1096名、初中1552名、特殊教育学校8名),按原定标准(小学250元/生.学期、初中375元/生.学期、特殊教育学校500元/生.学期),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共计86万元(中央86万元),秋季小学初中享受补助比例均达33%以上。全年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共计156万元(年底实际执行206万元,其中用于提高补助标准的50万元待县级承担的10.3875万元配套后即可拨付执行);③2010年春季为23278名小学生和10095名初中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和辅助学习资源,共计资金176.82万元(其中小学95.05万元、初中81.77万元);秋季为24195名小学生和10880名初中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和辅助学习资源,共计资金202.60万元(其中小学100.16万元、初中102.44万元)。④校舍维修资金260万元(中央130万元、省130万元)。按照省级下达的控制额度,需县级财政配套的资金足额已纳入了年初财政预算,下达了预算批复。并于当年全部落实到位。
3、资金管理情况
(1)中央和省级资金、市级和县级配套资金年底前都已拨付到位。(2)资金全部集中在县教育支付分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分校核算。(3)资金支付相对及时,年底前全部。
(4)会计核算及帐务处理。县城中小学全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所有学校支出票据合法有效,账务处理规范,无白条入帐等违规行为发生。
(5)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贫困寄宿生界定、审批,及时、规范发放生活补助,签字手续齐全、档案整理规范,无违规行为。
(6)公用经费(含取暖费)分校核拨标准符合(小学年均355元;初中年均555元)要求,无挤占、截留、挪用问题,也未发现违规收费问题。(7)未发现虚报学生人数,套取国家专项资金问题。
4、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实施情况
我县2010年按规划实施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共3个,涉及3所学校。具体情况是:
①中央资金130万元,用于东堡小学和东井集中学教学教辅用房建设项目。东堡小学规划建筑面积560㎡,总投资80万元;东井集中规划建筑面积480㎡,总投资50万元。
②省级资金130万元,用于高墙小学教学楼建设项目,规划建筑面积1800㎡,总投资22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130万元、台塑集团捐资45万元、省教育厅45万元)。
上述项目中的东堡小学和东井集中学都已实施并于当年10月底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高墙小学于当年 月开工,工程在建,预计2011年8月底前可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1)各项目实施与上报规划基本一致,无擅自修改和增减行为。(2)各项目符合已制定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并结合了校舍安全工程规划,且安排适施的项目均为长期保留学校,近期拟撤并学校都不在规划和实施之列。
(3)工程土建资料齐全。每个项目获取立项批复后,都办理了招投标手续,有工程预、决算、施工图纸、监理日志、竣工验收报告、竣工验收审计报告等工程档案资料。
(4)已竣工并经验收后交付使用的项目工程,都未发现质量问题。(5)年危房改造率达80%以上,年危房发生率一直控制在2%以下。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新机制实施以来的运行情况看,公用经费切实得到了有效保障,并能合理使用,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各校经费都能维持运转,但仍相对欠缺。现针对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建议如下:
1、鉴于现行的经费保障标准所限,学校仅能在低水平上勉强维持运行,距离中小学硬件的标准化建设、现代教育资源的配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验教学的普及等方面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学“班班通”、校园网尚有待增加经费投入,实现普及;信息技术和实验课的开设等,都需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以购臵和维修维护,同时也需支付相当数量的水电费用。而以现行的保障标准,确实难以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农村薄弱学校,更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为此,建议各级政府,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经测算,年生均公用经费应达到小学600元/生、初中800元/生,方可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实施。
2、我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高寒地区,每年取暖期都在5个月(10月初至次年4月底)左右,取暖费支出较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年来煤价不断上涨;二是取暖设施改造后,取暖成本有所增加。现生均55元的补助标准远远不能满足各学校取暖需求,甚至出现了部分薄弱学校取暖费用占到全年公用经费支出总额70%的现象,有的学校为节省取暖用煤,不得不闲臵暖气设施,再改用炉具取暖。为此,建议省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县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应补助标准,足额补助取暖费用,以满足冬季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有效实施。
3、县政府安排到教育系统的自收自支人员(如退伍兵、合同工人等)、学校临时雇佣的工勤人员工资等经费,按照《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冀财教[2006]112号)第三条之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臵,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所以都未纳入预算,没有着落,确需解决。
三、评价结果和结论
依据《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经逐项自查自评,我们认为我县的经费保障措施是有效而完善的,自评得分9分;预算管理相对到位,公开公示工作不够及时,仍有欠缺,自评得分18分;资金管理,运行状态较好,自评得分36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管理,严格规范,实施过程手续完善,资金使用发挥了最大效益,自评得分30分。
综合评价应得93分,结论为优秀。
阳原县财政局 阳原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6.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六
3.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培养目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应明确电子商务创业教育这一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引进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应用导向,以“互联网+”全面改革院校学习与科研模式。通过塑造立德树人、创新求实的学风,构建孕育与培养创新创业文化的教育环境。从高校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发展对接角度,构建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促进产业发展。
3.2调整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创新驱动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实践。创业意识是前提,创业意识教育应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开创事业的思想和理念;创业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创业者应该不断去学习和积累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创业实践是关键,不屈不挠、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应该在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创业学生在创业前的心理准备、创业中的心理辅导也必不可少。
3.3加强合作,构建省际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经验分享平台
河南省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普遍缺乏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经验,即使某些教师经过短暂的创业培训,依然没有办法承担起创业教育的大任。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构建省际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经验分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企业家可以进行创业指导,有经验的创业教育导师可以进行创业培训,学生也能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一些自己的创业实践经验。
3.4完善创-校-企三方合作机制,推进电子商务创业项目的孵化
高校可以培养出博士、教授,却难以培养出创业者。培养创业者的任务只能交给市场交给企业。企业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指导,但不具备教育职能,无法直接为自己培养人才。作为创业者,要需要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学习,创业者-学校-企业三方要进行深入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才能推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3.5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7.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七
艺术是历史上人类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包含着许多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高职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主要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某项专业技术技能, 而高素质的培养, 需要通过艺术等人文教育为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已将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及素质教育。高职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课程传授、活动开展、艺术实践、艺术讲座等方式,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想象及创新能力, 陶冶学生情操, 塑造健全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的先锋队, 主要体现在:一是素质教育的开展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高职艺术教育有别于专业技能教育, 它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其中得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并通过艺术去感知整个世界;二是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双高人才, 高职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艺术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 形成自己的情感世界及价值观、世界观, 为人生指明正确航向;三是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增强真善美的感知能力。艺术教育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体现了先辈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 可以领略先辈们的思想精髓、高尚情操, 从而培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提升自身真善美的感知能力。
二、当前高职公共艺术课课程评价的缺陷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 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架构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也存在课程开设随意性、教学内容陈旧化、教学手段单一化、课程评价简单化等缺点。尤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有效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无法真实的反应出学生艺术学习的真实性、有效性。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 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 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应该涵盖课程开设的全过程, 应该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实施;从教者、受教者以及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整体开展情况;教师学生从课程开展中自身的提高与发展。然而, 高职艺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艺术课程评价仍停留在学生个体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即只从简单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式的简单化容易导致无从检验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艺术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 艺术学科有其重要的感性一面, 感性的东西通过理性的评价无法得出评价的有效性。
公共艺术课与其他专业课最大的区别是:专业课可以通过模块化训练掌握某些专项技能, 教师通过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考核, 可以掌握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不是培养学生艺术技艺、技能, 而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及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提升。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符合高职学生成长的公共艺术教育考试评价方式。
三、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三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更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 结合高职学生特质, 我们认为评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将艺术理论、艺术技能和艺术审美等三重特点相结合, 实行“三元”艺术课程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评价模式, 它主要由开卷考查、活动展示、师生共评的新型组合评价模式, 评价方式也更注重于学生整个学习艺术过程, 更为综合的评价学生艺术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具体的“三元”评价模式比重如下:
(一) 一元:艺术理论测评 (30%)
艺术理论测评主要是对于艺术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课程以试卷等书面形式来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随堂艺术理论测试等方式记录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能力。在进行理论测评时, 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艺术基本知识的思辨能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 着重对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堂发言中不同思维见解、碰撞火花的参与性与主动性, 并要注意学生书面作业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
(二) 二元:艺术技能测评 (30%)
所谓的艺术技能指的是个体在艺术创作中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的才能。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培养,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艺术技能的学习满足学生对艺术创作能力、表达能力的需求和兴趣。学生通过艺术技能的掌握, 加强学生对艺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由于高职学生掌握的艺术技能较少、基础较为薄弱, 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去考核、评价学生, 而是应该以记录学生艺术技能成长全过程为考核点, 如形体训练中, 有的学生柔软度较差, 考试时柔软度得到了长足进步, 就应该给学生高分, 这样才能以动态的、发展的、鼓励的态度吸引学生学习艺术技能。艺术技能测评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不同时段的艺术作品来作为考核依据, 重点对学生掌握艺术的基本规律, 可以用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生活、思想等方面来进行考核。
(三) 三元:艺术审美测评 (40%)
高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艺术基本知识的学习、艺术技能的掌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及审美品味, 从而提升自身真善美的甄别能力, 学会感受、学会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所以, 对于学生审美测评, 应该由老师和班级全体同学组成评价小组, 共同对学生审美能力测评提供分值, 主要结合学生三方面的表现进行测评, 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表现, 教师可以实现设定艺术情境, 让学生通过艺术情境去表达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及学生组成的考评小组依据学生的审美表达去进行分值评定;二是艺术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师可以在期初就设置开放性题目供学生选择,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围绕某个自身感兴趣的题目展开研究,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发散研究思维;三是审美意识的进步情况, 这项需要结合学生的想法畅谈和即兴演练综合测评, 因为两者都属于审美创作, 它能诱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艺术细胞, 是艺术精髓的分享和思想火花的碰撞, 进而形成比较成熟的艺术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艺术学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
[2]李静.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0) .
[3]丁析.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J].艺术百家, 2005 (6) .
8.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究 篇八
关键词:体制;机制;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必要性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等方面,其灵活性和开放性明显不足。例如专业设置还不能随时根据社会需求自行设置专业,致使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无人培养,社会无需求或需求量少的专业照办,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费。又例如,企业、个人向学校捐赠,既不能占有股份,也没有相关免税政策支持,致使其积极性大大降低。因而,改革办学体制机制,增加办学灵活性和开放性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必要。
2.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时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现有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新设备、新流水线的引进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快改革创新现有的办学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非常必要。
3.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国家新时期发展战略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指出: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寄予的期望和要求。
二、高职院校现有办学体制机制存在的不足
1.校企合作深化受到制约
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必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必须走社会合作之路。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使学校和行业、企业只能建立表面层次的合作,只要涉及到产权、经济问题便无章可循。例如校企共建实训场所,企业投入怎么办,新建的实训场所产权归属怎么办,将来效益如何分配等,已严重影响到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模式。
2.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其主办方是地方政府,但政府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不管不问,致使许多高职院校办的许多专业和地方支柱产业、重点产业不衔接,不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一方面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没有,另一方面大批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自己专业的工作。政府部门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部门,掌握着本地区经济产业的规划发展,拥有一手的人才需求资料,理应对本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要求。其他如学生实习、兼职教师、企业捐赠等均应由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但目前很少有地方出台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政府主导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3.行业组织指导作用发挥不够
各地均设有各种行业指导办公室或行业协会,掌握着本行业最新的技术、设备情况及人力资源需求情况,甚至对本行业制定了行业标准。但行业协会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衔接方面普遍欠缺,特别是行业协会在发挥指导作用方面远远不够,最突出的表现是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行业标准不衔接,行业最新的技术、设备、行业标准不能及时融入课程内容。
4.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已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并且积极寻求开展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积极性不高,致使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较低水平,例如大多停留在接受学生实习、给学校捐赠设备、接受学校教师实践锻炼等层面。企业作为用人主体,没有完全参与到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人才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所以企业积极性不高,关键在于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还无法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之一。
三、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策略
1.改革组织管理架构,成立四方参与的董事会或理事会
现有高职院校的管理架构基本是由学校一方说了算,政府、行业、企业还没有参与进来。实践证明,学校单一主体的管理架构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因而必须进行改革。为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作用,可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四方主体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管理架构。一可使政府、行业、企业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二可从制度上保障政府、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把为地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当做自己的事来办。地方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因涉及国有资产问题可先探索建立理事会,民办高职院校可一步到位直接建立各方参与的董事会。
2.制定章程,明确各方责任权利
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调动各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政府一方应由分管教育地方领导及地方发改委、经信委等政府部门领导组成,其应在学校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行业协会一方主要由地方各行业协会负责人组成,例如机械行业协会、化工行业协会等,其应在学校专业培养标准和行业标准衔接、行业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企业一方主要由地方支柱重点产业的规模以上知名企业为主,其应在培养人才规格定位、人才培养实施、校企共建等方面积极参与;学校一方应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3.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政府应在订单培养、接受顶岗实习、提供兼职教师、接受教师实践锻炼、合作开发课程、合作育人、技术革新开发、职工培训、捐资助学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提供政策保障。
学校和企业应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方面深化合作,学校要发挥师资科研和设备优势,在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为企业加工部分零配件或承担产品的部分加工工序、为企业培训职工、兼职教师课时费、顶岗实习耗损补贴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企业应在接纳各院校的师资实践锻炼、学生实习、实习工伤保险、学生就业、提供兼职教师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
学校和行业应在培养标准行业标准对接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机制;二是学校要积极聘请行业协会成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三是行业协会要积极邀请专业骨干担任行业协会委员或参与行业协会的相关工作;四是双方共同合作研究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4.构建动态专业调整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区域支柱和重点产业,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依托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结合区域经济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及技能型人才现状,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科学合理的调整专业设置,促进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院校招生计划的科学编制。引导政府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建立按需培养人才的机制。
(下转第9页)
5.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改革用人机制,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全面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建立能上能下机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开发基于岗位职责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三方面进行考核,将教职工在校企合作中的表现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工作绩效从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水平多维度考核;改革分配机制,打破现有薪酬结构和体系,推进绩效工资的实施,按岗位相对价值和贡献率匹配薪酬等级。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服务产业能力,按比例给予经费资助和奖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对接产业为着力点,优化专业结构,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探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向集团化发展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生命力将更加强劲。职业教育集团化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资源集约化的有效抓手,是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机制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改革办学体制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必经之路。职教集团的牵头院校必须先期进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随着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牵头组建职教集团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要任务。
总之,高职院校新的办学体制机制形成后,学院将由传统的行政管理结构向理事会制治理结构转变,校企双方的资源将被进一步整合,行业界限将被进一步打破,使得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形成体制适应、机制配套、规章健全、制度完善的“四方”利益共同体,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四共”合作新机制,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新局面,实现政府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学生家长满意和学生满意的“四满意”服务宗旨。
参考文献:
[1] 赵继会.学习《纲要》创新高职办学体制机制[J].北方经贸,2010,(12).
[2] 杨敏.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关键[J].交通职业教育,2009,(7).
[3] 尹华丁.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的组建与运行策略[J].职教论坛,2010,(3).
9.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九
二等奖 基础部 吴歧范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的同步进行,社会各领域全面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集中呈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时代特点,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学生思想的特点制约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我们既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还要适应本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特点,同时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往往重言教轻身教,对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受着各种信息冲击的环境下成长,同时又面临着各种生存压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理想跟现实之间的不一致,让他们感到迷茫。还有在教育中过分强调狭窄的对口专业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从而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偏窄,技能单一,综合素质差,造成学生走出校门后,社会适应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在校的大学生,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庄严使命。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过程中,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根据此精神,高校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切实有效地建立起立体的、多维的、科学实用的教育模式, 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的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思想政治课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伟大事业。‚两课‛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政治方向、系统有序地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形成系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课‛为培养大学生高深的理论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极其丰富的内涵,拓宽高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存在侧重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全面素质教育,致使学生文化底蕴浅薄、知识视野狭窄、精神品位不高、综合素质薄弱的问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转型,这一矛盾更加突出。社会对人得需要是全面的,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学识、技艺,而且还要有宽阔的胸怀、健康的心态、完善的人格。因此,更应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全面发展,调整专业素质结构,在各门专业课程中强化政治、社会道德伦理学内容的渗透,致力于德才共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不会做人,有本领很可能做不好事。有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而‚两课‛教学是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崇高的信念和美好的道德为核心,以自我培养提高为目标,系统而全面的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通过这种教育自然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高职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主要特点:
高职学生大都是在八十年代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开放的环境和传播媒介使他们接受了各种大量信息,他们思想活跃、信息来源灵通,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积极要求进步,参与社会实践及各类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乐于交往,富于情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文娱、体育活动中有较好表现。但高职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在和人交往过程中,往往随大流,人云亦云、‚重义气‛,对评判事物的标准不清楚,往往凭义气办事,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缺乏正确评判是非的能力。
高职学生在基础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道德观教育等方面都相对不足。譬如他们在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尊师意识、团结协作意识、遵守公共秩序和各种规章制度的意识都相对较差。改革开放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相应地会使学生的效益意识、自主意识增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感到茫然。在高职院校中,‚讲吃、讲穿、讲玩‛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攀比之风比较严重。同时他们大多数还是缺乏对社会的真正了解,缺乏为他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多的是强调个性张扬、自我价值、自我利益的实现,表现出注重个人实惠,个人利益至上。
高职学生的突出行为特点是不爱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无学习兴趣,‚学习没劲‛。具体表现在:学习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既没有长远的打算,也没有近期的目标,学习计划性不强,对每天的业余时间如何安排不作思考,学习进入不了状态,只有在考试的巨大压力下被动地学习,求知欲和上进心差,没有紧迫感,既不羡慕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不为自己的虚度光阴而汗颜,很大部分厌倦读书,甚至逃避学习,经常找理由逃课,无故旷课,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上网聊天、打电脑游戏、谈情说爱、打扑克以至睡大觉上。据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与高职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对比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与高职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差别,甚至有些高职学生的智商还很高,但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普通大学生比高职学生要强得多。高职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坚韧能力、注意集中力等方面要相对差一些,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高职学生自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了,应该有自己独立处事的权力和能力了,呈现出个体意识的膨胀,表现为更注重个人发展,关注个人的荣誉,忽视他人、集体利益,甚至把社会、他人与自我对立起来。不愿接受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往往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自理能力较差,在学习、生活上依赖老师的督促。
高职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阶段初期,他们活动范围广,遇到问题较多,但认知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其活动的范围不相适应,因而出现急燥、不严谨的情况,在待人接物中与正常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他们理想化地看待问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望和向往,而现实状况的复杂性却苛求他们要有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他们自我意识很强,看问题、做事情容易片面走极端,对自我情绪缺乏控制,容易感情用事。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某些偏见,部分同学产生了自卑情绪,自觉低人一等,看不起自己。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原先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在以前的学习阶段往往是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更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三、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学校从上到下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全方位立体工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大思政‛思想。高职院校的每一位员工,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及具体工作人员,都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总体工作思路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学生面前做出表率,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新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加强教育意识、育人意识,从关心学生的学业、生活入手,进而关心他们的思想成长。高等学校的所有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教师都应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像上海交通大学晏才宏老师那样做‚传道授业‛的最好演绎。专业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各个专业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包含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在教学各个环节上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学生,寓育人于教书,在育人中教书,因人而宜,因材施教。2005年月一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对大学生的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思想工作和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单靠哪个部门或单靠哪一个人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形成领导科学决策、各部门精心协调,院系部负责、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教职工全员参与的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形成管理育人的合力。因此,学工、教务、后勤等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密切协作。学工部门是学生工作的主管部门,承担着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就业以及助学贷款等工作,同时还负有管理队伍建设的任务。事情繁杂,所以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强化各教学单位及辅导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教务部门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等,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这些管理中后勤服务部门要把后勤社会化与学校育人职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服务育人功能,以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做好后勤保障,让学生在接受满意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同时,建立全员育人的机制。一是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学生管理的重要责任,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二是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体现育人导向,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把日常管理与引导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管理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2、‚两课‛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积极研究教学内容、方法、方式改革。要像方永刚那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创新精神,‚把理论还原到生活,‛‚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来组织教学,即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新问题,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热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启发和引导,使‚两课‛教学贴近现实、贴近专业、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政治翻译‛,从发展上指明前进的方向,克服消极因素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两课教师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主动权,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善于联系实际,真正触动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收到实效。要告诉学生真实的社会现实,使学生不至于太逆反,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使学生不至于受蒙蔽,还要求上课有艺术性,体现美感。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工作的艺术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工作过程对青年学生‚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服务,少一些管束;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情感,少一些情绪;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放纵;多一些方法,少一些粗暴;多一些务实,少一些空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0.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十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 创新途径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的教学任务,因此,加强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目前而言,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是个正在成长的鲜活群体,因此,教育的方法也要与人、与时俱进,要不断地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
1.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如果继续以传统而守旧的教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在信息多元化及个性彰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应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真实客观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包括学生个人的理想、个人目标,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以此来寻找与之相切合的教育目标,制定具體的教育实施计划,争取做到将学生的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更好地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
2.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各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叛逆心理更为强烈,在就业压力方面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为此,笔者认为,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及思想变化,讲究教育方式及教育手段。在这一点上,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多听学生的意见及观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与理解,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放低老师的姿态,与学生成为朋友,努力争取做到亦师亦友的境界,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法宝
1.有些教师、甚至是个别主管领导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引导与关爱,在精神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抑或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觉悟的影响等,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我们传统的政治课没什么区别,同样是一门关于阶级、斗争、革命的学科。还有一些因素则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企业更为看中的是毕业生的技能及各项资格证书,而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如是否受过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如何等基本上从不过问也不重视。
2.作为师者只有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才能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新鲜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用先进的思想与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修养,才能与时俱进地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及变化,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创新,才能更为真实客观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不断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改进或创新教育手段及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是目前较为可行、有效的途径之一。
3.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特点,把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辩论法和问题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让教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向上的成长过程。其次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此,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必须解放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未来的就业需求,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增加一些实践内容或环节,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积极参与各项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并转化为积极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三、利用校企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前现有的社会力量。纵观当前的教育师资力量相较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言则明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可以从社会上去寻求更多的支持与合作,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前现有的社会力量,如通过校企合作来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实习实训的优势与企业这一教学平台,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企业与学校、学生三赢的必然选择,也是一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绝好的新的途径。
2.作为高职院校,其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要培养出大批能够从事成熟技术应用和运作、实践能力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能力培养为主,即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注重综合性与实用性。而社会中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同样强调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求他们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合作能力等。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些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协调。其次是与办学特色相协调。在高职院校中主要是采用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努力地探索学校与企业二者之间合作的具体方式,促使学校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1.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机制 篇十一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办学理念落后
独立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从普通中专升格而得到的。而关于此类院校在提高办学层次方面, 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但是, 大多数教师关于教学理念的更新相对较慢, 特别是不能根据授课性质与特点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2. 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责范围相对狭窄
在各个高职院校中, 通常都会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 但是, 此部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要和各个用人企业进行联系, 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赢得更多就业岗位, 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3. 实施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时间不够科学
现如今, 各个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数都是在学生临近毕业前的学期才进行的, 其常采用的形式为就业讲座或者是就业咨询等, 而课时仅仅有8学时, 讲授的内容包含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但是, 在实践过程中, 却没有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在学生在校整个过程中, 而对毕业生职业意识的增强与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影响的。
4. 重招生, 轻就业
在进入21世纪后, 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数量逐渐增多, 导致“重招生, 轻就业”的现象出现, 而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 就业指导工作未能落实到位。
二、导致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办学理念存在误区, 缺少实践经验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各个高职院校对办学思想的定位不够准确、清晰。 (2) 对培养目标把握不够准确。 (3)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够明确。
2. 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落后, 课程建设相对薄弱
一方面, 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课时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 教育目标与考核内容不够明确。因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中, 缺少统一教材, 因此, 导致教育目标与内容不够明确, 不管是在教师教学还是在考核学生学习情况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快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的对策
1. 加快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 学校相关部门要分年级开设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 将此课程教学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特别是在刚入学期间, 便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 也或者是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 认真进行贯彻和落实。
2. 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制度
在各个高职院校中, 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部门, 同时还要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 和各系就业指导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
3. 完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部门, 要挑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 专注于就业指导工作, 同时又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来担任此工作。或者选派一些教师参加专业培训, 增强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从而更好地承担起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责。
4. 不断扩宽高职院校就业渠道
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 并不是由高职院校自身便可以做好的, 但是, 在扩展学生就业渠道方面, 高职院校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只有在有了通常就业渠道之后, 才可以为学生就业打好牢固基础, 与此同时, 这也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基本保障。而由于当前严峻就业形势, 再加上市场竞争十分的激烈, 各个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出击, 从而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当前, 在高职院校中, 各个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努力开拓创新, 积极、努力地工作, 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大光.新形势下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新机制的探索[J].出国与就业, 2010, 12 (16) :34-36.
[2]陆倩倩, 唐林伟.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向生涯发展中心的转变[J].职教论坛, 2009, 5 (23) :44-46.
1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十二
摘要: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探索和思考一种新的内部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离职院校:级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通过降低管理重心,合理分权、充分授权,调整各管理层级的管理幅度。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激发二级学院办学和管理的主动性和活力,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益的一种有效尝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职能
一、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使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数量都迅速扩张,为了应对激烈的教育竞争,许多高职院校通过校校合并、院系整合、机构调整、人员精简等措施对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然而,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学校发展规模的要求、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6000-8000人。有的甚至超过万人,管理这样规模的学校,常规的一级管理无论是在管理力度和监控力度上都很难适应。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增加,结构的转化和专业的细分,使一级管理模式陷入一种鞭长莫及、应接不暇的状态。因此,变革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转变学校的管理职能,降低管理重心、适度地下放权力、加大院(系)的责任,使院(系)的责、权、利有效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院(系)的管理职能和教学科研功能,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效能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校、院二级机构建制的基础上,赋予院(系)一定的职责,并根据职责的需要将人权、物权、财权下放,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院(系)为主体的管理模式。院(系)在学校总体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拥有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权力和利益,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1、高职院校蓬勃发展,提高管理效能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的不断增加,专业的细分致使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量与日俱增,校级管理层面也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当中,缺乏足够的精力关注学校总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通过降低管理和决策的重心,合理分权、充分授权,调整各层级的管理幅度。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实现学校系统性的计划、调控、指导和监督,激发各学院的办学自主性和管理活力,切实提高办学和管理的效益。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学校负责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以及方针政策的制定,对学院实行宏观管理和监督。学院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财务等方面的权力,在学校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可以结合本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实施方案。通过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实现教学资源的配置主体由学校向院(系)转变,拉近教学资源与教学科研部门的距离,充分调动学院配置资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校的管理层也可以从具体微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对教学资源的宏观调控、对学校公共性事务的整合与管理,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效能。
2、增强学院管理自主性和民主性的需要。在一级管理体制下,学院属于管理的客体,对学校的行政指令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执行,缺乏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民主性。而且,学院处于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行政指令运行周期长,反馈滞后,学院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不灵敏。致使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管理效率低下。建立二级管理体制,使管理重心下移,让学院成为责任的重心,一方面可以使学院的管理行为及时反应外界市场经济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院组建自己的管理教学团队,积极参与学院的管理和教学活动,使教职工个人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实现有机结合,营造一个积极、和谐、民主的管理氛围。
3、具有高职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门类都比较齐全,专业的不断细分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个体差异凸显出来,如果仍然采用“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立二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的专业群、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规律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院的积极性,更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突出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增强高职院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焦点在于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下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素质。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形成仅仅停留在校级管理层面是不够的,只有建立二级管理体制,将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自主权向学院转移,使学院及时地将专业建设、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才能使学校在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上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二级管理体制的探索
1、学校职能的转换。在=级管理体制下,学校的职能由原来单一的管理者转变为调控者、指导者、监督者和协调者。学校应该简政放权,适当调整职能机构的`设置,精简机构,防止出现对学院的多头指挥,使二级管理名不副实。另一方面,为实施二级管理,学校应该重新建立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制度体系,为二级管理的有效实施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在学校层面的权限应该包括:一是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规划及各项大政方针的制定;二是学校财政统收项目的分配方案及学院创收的留成比例方案的确定;三是学院编制数和各级各类岗位职数的设立和调整;四是学校全年预算总方案的制定与结算方案的监督执行;五是学院经费的划拨、使用等财务分配方案的制定、监督和调控;六是校内津贴和重大奖项等分配方案的制定、调控和监督;七是对学院内部分配方案的指导、调控、监督和协调;八是对学院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审核、监督和调控;九是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十是对学校重要教学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十一是对学校各项整体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审核;十二是对学院一级领导的任免。
学校只有真正将管理重心下移到学院,赋予学院更多的人事、财务、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学生管理等权限,让学院有充分的工作自由度,学院的发展才能有更大的活力和空间。学校的职能部门也要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观念,不仅要为学校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建议,当好参谋,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校的指导、监督和协调,确保学院的管理行为与学校的总体目标一致。
2、学院职能的转换。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许多职能部门的管理权
限下放到学院后,学院由原来的被管理者演变为管理的主体,尽管学院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对学院的管理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要使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学院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配备、培养具有管理能力的专兼职管理人才队伍。在职能转变以后,学院应该负责的工作包括:一是在学校核定的编制总数和岗位职数的范围内提出学院教师的聘任、续聘、解聘和考核的方案。二是在学院划拨经费的项目范围内制定学院教职工的内部分配方案和奖惩方案。三是根据学校划拨的经费指标,制定学院当年的经费预算方案,接受学校对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和结算审核。四是根据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对本院教职工进行自主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方案和培训计划。自主审批本学院职工的病、事、婚、产、丧假等。五是调整本学院的学科专业结构,制定学院的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培养计划、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招生计划等。六是提出本学院教师的人才招聘计划和兼职教师的聘用考核方案等。
四、构建二级管理体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1、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推行的过程。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学校由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变的过程。“分权容易集权难”,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要在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分析学校现有的师生规模,专业设置,机构设置,管理人员数量、结构和素质等因素,借鉴其他学校的成熟模式逐步推进。如果没有建立系统性的二级管理制度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没有明确学院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就急于将权力下放到学院,必然会使学校的管理体制面临巨大的冲击,甚至影响学校正常有序的运行。
2、明确各管理层级的责、权、利,科学设计二级管理实施方案。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学校对学院的管理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的过程。要使学院的管理行为与学校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就必须明确学院与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的产生:第一,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在职能上出现交叉和重叠,许多权限并未真正下移,造成学院的职责和权、利分离。职责交叉往往会造成职能部门和学院在责任面前互相推诿、相互等待,在利益面前又相互争抢的局面,从而背离了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初衷,使管理的运行效率更低。第二,学校没有按照学院的职责配置充分的教育资源,或者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到优势的学院。这将会造成学院的利益不够、发展空间不足。基层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调动不起来的结果。资源配置的厚此薄彼则会造成学院之间发展的恶性循环,弱势学院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出现萎缩。整个学校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机制与评价机制是紧密结合、相互衔接的一个环节,它是在目标管理过程中一系列调节和干预活动的手段,促使管理活动向规定的目标发展。考核评价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和检查学院的工作绩效,在学院的管理过程中给予指导、激励和反馈,从而提升学院的管理能力,为学院的奖惩和培训发展提供依据。考核的实质是寻求“差异”,通过考核将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差异、学院与考核目标之间的差异显现出来,促进学院之间的竞争、提高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l的设计应该是客观的、标准的,考核指标应与学院的目标任务相结合,根据目标任务的轻重赋予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系数。学院也应结合本学院的特点制定详细的个人量化评价体系,调整好个人目标和学院目标、学院目标和学校整体目标之间的关系。考核应采用全方位、多测度的考核方法,避免考核片面性,考核结果应及时反馈到学院和教职工,针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培训需求计划。
4、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应该从决策出发,经过指挥和执行,通过监督和反馈再重新决策的过程,没有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必然会使下放的权力失控。监督机制的内容应当规范学院的管理行为,引导学院的管理目标与学校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方面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和指导,使之形成制度。二是建立经费使用的财务监控体系。健全财务部门对经费使用的预结算制度,加强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督,保证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一系列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各管理层级之间的约束机制,既要保证学校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起到宏观调控、监督的职能。又要避免学校干预、调节过度。
五、结语
13.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培养促进机制
养促进机制
一、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2010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1万, 创下新高, 加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进入扩招11年以来最困难时期, 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复杂, 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 如就业政策、就业制度、就业环境等, 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如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成才观等。其中大学生就业素质不高是就业难的关键,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大学生就业素质是在就业过程中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它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观念、诚信品质、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奉献精神、就业心理等素质。这正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强的内容, 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 (1)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而过多强调技巧培训等实用性的教育; (2)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 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内容不完善、方法手段落后、队伍建设不健全的情况。因此,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 迫切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从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2]吴刚群.简论高职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圈杂志社, 2007, (11) .
[3]陈秋华.浅议建立高校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J]
二、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 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还存在问题和不足, 因而我们必须认真探讨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我认为, 一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三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四是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五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的首要地位,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服务的理念。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 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有过论述。毛泽东同志说过, 学校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在新时期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 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些论述确立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首先, 这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 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德”, 就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 “德”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 我们要用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 具备良好的品质不仅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而且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立足之本。其次, 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而思想政治素质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 我们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 对高职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使其增强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感和开拓创新、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 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实行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 还应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服务的理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 更是党和人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工作服务的理念, 必须转变观念, 把工作职能定位在“三个服务”上, 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思想工作探索, 2007, (9) .
[4]李幼平, 高建华.论高校学生党建评价及其体系构建[J].学术论坛, 2006, (5) .
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认识, 自觉适应当前就业工作的需要, 在就业工作中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转变, 把高职毕业生这类人力资源开发好、利用好。这对于毕业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高等学校的发展和稳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是特别重要的。
2.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实行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 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实现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的职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加强国情、政策宣传和就业形势教育, 加强择业观、成才观、创业观教育, 强调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心理、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职业教育, 使高职大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明确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动的一般规律, 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择业观念、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分析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就业需求, 了解用工制度等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培养学生认识就业需求, 增强其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和合理配置自身资源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用人单位、贴近现实, 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就业。
3.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实行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 必须大力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加强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全程教育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就是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模拟招聘等形式, 以班或年级为单位, 对高职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共性或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个体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的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式单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全程教育就是从入学教育开始, 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 渗透到学生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 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毕业教育是指在学生毕业学年进行的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采取专题讲座、优秀大学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成才意识, 帮助他们澄清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 消除可能出现的偏差。
家庭教育中, 家长要帮助子女规划人生, 帮助子女认清就业形势, 使他们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做好就业准备;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 坚持任人为贤的标准,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学校要作好家长和社会之间的桥梁。一方面, 学校要主动和各用人单位及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 广泛收集信息, 建立人才需求交流信息库, 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 学校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 向家长宣传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先进的就业理念, 与家长一起作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实行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 必须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坚持传统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曾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高职大学生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中, 我们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因而要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促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一方面, 把多媒体有效地运用到就业指导课及其他就业教育活动中去,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建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网络或学校BBS,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就业心理的分析, 同时通过网络传递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就业思想观念, 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大学生, 及时纠正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
5.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实行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 必须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水平、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 建立专兼职队伍, 优化队伍结构。建立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队伍, 辅以专业教师、专家、学者, 大力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要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促进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服务意识、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等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新形势下,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培养一支政治水平高, 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强的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马海枫.就业指导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3) .
14.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 篇十四
如今篮球这项运动不仅在大、中、小学校得到普及,并且在社会各界也广泛开展,成为强身健体和文化交流的的一种方式。但是目前篮球选项课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和陈旧,教学方式、方法一味的传统化,导致学生对篮球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兴趣也不高,尤其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会的学生也只是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教学考核评价也不尽人意,所以本文通过现代的教学方法应用、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改革,仅供在校教师作为参考。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文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教师所带的篮球选项课班级学生做为调查对象,对教学内容、方法与组织形式、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论证。
研究方法
教学实验法。本研究依据研究任务和条件,在无锡职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大二篮球选项课班级中随机选取14个班为研究对象,6个班为实验班,另外8个班为对照班。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以体育科研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设计了两所学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与回收率,对担篮球课教师发放问卷问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对篮球选项课的学生采用分发放问卷 520 份,回收 450 份, 回收率89%, 其中有效问卷435 份, 有效率回收率83.7%,符合本研究的需要和基本要求。
逻辑分析法。利用的逻辑的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对数据做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论证。学校体育专家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
二、结果分析
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现有的教学中以讲授基本技术为基础,以学生达标和技评成绩为方法的绝对考核办法,已对现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最终成绩的评定应该进行调整。从调查分析发现篮球课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存在如下问题:①技术的考核比重大,掌握能力层次不齐,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②内容的简单,没有选择性。例一:罚球线单手肩上投篮10次根据进球个数。例二:全场运球s形跑篮时间个数作为评价。在这种考核方式和方法中,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不是为了乐趣而自愿学习和参与。③学生区别对待有所忽视。
教学内容没有脱旧出新。篮球选项课现有的教学内容分如下几个方面:篮球起源与发展、规则与裁判法、技术和战术、篮球专门性素质练习等。但是根据调查分析:46%的学生认为内容一般;28%的学生对上课内容较满意;3.9%的学生对内容很满意;同时又有26.9%的学生对内容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这表明篮球公共选项课内容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另外也对学生喜好篮球的其他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 92.2%的学生渴望学校开展更多不同形式的篮球比赛,可以在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声;84.4%的学生技战术内容需求这是大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基础;74.5%的学生对国内外篮球比赛动态的了解,随着NBA 、CBA 、CUBA 等赛事的影响,了解赛事动态,观看、欣赏评论篮球赛事已成为部分学生体育生活的重要内容。
教学方法要根据现有的资源改善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讲解示范两者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采用分组和集体练习以及教学比赛的传统方法。根据调查:84.7%的教师采用讲解示范、练习、教学比赛等常规教学方法,73.2%的教师能采用启发式教学,然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较少。
创新篮球选项课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
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何开展好这项运动,如何让更多学生来参与,如何提高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对于体育课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分不开的,也是体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学校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活动不受内容、形式的约束,不受成绩的影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与,同时锻炼形式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篮球选项课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在学校自己组建有关篮球活动的队伍,比如篮球队,花式篮球小组以及单人或双人的篮球技巧表演等,不仅为校园文化生活注入无限活力,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是为篮球选项课打造了一个最佳学习的平台。同时也对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和篮球知识学习掌握的最好方法。
新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控能力
从游戏中学习篮球知识。首先游戏的选择也是要从篮球教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敢于挑战,顽强不屈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协调竞争的观念;其次对学生身体情况和协调性以及兴趣、掌握基本技术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游戏。并且通过学生对篮球熟悉程度和掌握能力来分A组和B组。A组主要是一些简单基本的灵敏性、速度性、技术性、趣味性的素质练习。如:体侧、颈部、腰部、腿部个人和两到三人组合式球性练习或者分成小组团结合作传接球接力等游戏。而对于篮球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选用力量性、耐力性、激烈性较强的游戏。如:障碍物变向运球、手指转球以时间计算、连续两手臂循环绕球等游戏;第三,选择合适的游戏方式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在学习原地传接球技术时可根据学生数量分成小组前后绕前或者绕后传接球比赛游戏;学习行进间运球技术时同样的分组形式可用标志物作为障碍来走S形 和“绕圆运球接力”等游戏;学习投篮技术时可采用两到三人半场传球投篮比赛等。
情感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如今学校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与发现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首先老师应该尊重关心学生,培养快乐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和蔼、肯定和鼓励的话语,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的暗示,使学生不断努力,取得进步的内在动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情学生的心理需求它包括知识的需求、成功的需求、创造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娱乐的需求等等。由于这些需求的产生,学生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由此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
篮球选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对这门课自愿学习、锻炼的关键
篮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篮球学习,逐步形成特长,养成锻炼习惯。
突出娱乐性。篮球教学中以游戏作为主导,把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慢慢渗透进来,通过调查分析表明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也养成了自我锻炼的习惯。因此把篮球教学内容游戏化是很有必要的,如:各种运球接力、投篮游戏等。
突出实用性。篮球教学中应强调学以致用,内容的选择应以传、运、投、突为技战术构建框架。通过制定的教学时数,解决好学生专项技术的主要问题,使其专项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如在投篮的教学中,重点学习单手肩上投篮和行进间单手低上篮;传接球的教学中,重点学习双手胸前传球和单手肩上传球技术;突破的教学中,重点学习顺步持球突破技术;运球教学中,主要学习高、低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以及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教学比赛内容要丰富。根据调查表明92.2%的学生对篮球赛事是极为关注,可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加比赛内容比例,通过小组间比赛进行基础战术学习,使技战术方法,能够在局部对抗中加以运用,也在比赛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加入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教学,让学生从实战中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篮球鉴赏知识的学习。调查表明随着NBA、CBA、CUBA 等篮球赛事的影响,学生热切希望了解和学习赛事动态,观看、欣赏评论篮球比赛。这既是传承篮球文化,也是满足学生学习以外的篮球知识的需要,同样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理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从学生在篮球选项课中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身体素质方面给与评定,也要从学生的体育认识水平、意志品质、健康状况、体育兴趣等方面综合考核;不仅看到考试结果,更重要平时的课堂表现及课下的练习情况的过程,是结果与过程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教材与人员素质培养论文10-16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7-20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论文07-16
试论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及其改革06-26
高职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07-07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分类浅析论文09-06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10-05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