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伟大议论文(精选15篇)
1.平凡中的伟大议论文 篇一
平凡中的伟大
———记最美司机吴斌
七(7)班宋佳鑫
吱„„沉重而稳当的刹车声,1分16秒,车缓缓停住了前行的脚步!
“别乱跑,注意安全!”浑厚而颤抖的声音,粗涩的喘息声中发出有力的7个字,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
吴斌——一个2012年响彻华夏大地的名字,一个最美而又平凡的客车司机。
2012年5月29日,吴斌一如往常,驾驶客车在杭州某地的高速公路中正常行使着。突然,一块不明铁片从天而降。在击碎挡风玻璃后,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多根肋骨断裂,肺肠依然严重挫伤,在这被击中的一瞬间,他想到了急刹,可是根据他多年的驾驶经验,急刹必然会导致翻车。于是他本能的护了一下腹部,忍着剧痛,把车缓缓减速,停靠在路边,打起双闪灯,然后解开安全带,挣扎着站起来,一边刹车,一边用另一只手驾驶着方向盘紧急将车向停道上拐去。他凭着他那颗勇敢的心拼搏,支撑,坚毅地挑战生理极限。在一系列准确的动作之后,轻点刹车,把车从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稳稳的停下,完成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漂亮而悲壮的停车,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用自己76秒的监守完成了保证乘客安全的神圣使命和英雄壮举。避免了异常车毁人亡的惨剧。吴斌对着慌乱的乘客们说:“别乱跑,注意安全”。飞驰的急救车,没有能随人愿挽回英雄的生命。吴斌的一次稳稳停车,一句“别乱跑,注意安全”悲壮地谱写了一曲舍己救人的壮丽篇章。
阴霾笼罩着整个杭州,天公似乎都在为他哭泣。出殡的哪天,全城的人都来为他送行,道路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平民英雄以他震撼山河的泰山姿势,诠释了一个职业人的敬业与牺牲精神。人们为着为平凡而伟大的司机痛哭流涕。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英雄的敬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一定要将这人间最美的大爱无限传扬,用我们的真诚,善良温暖他人,用我们的一言一行影响感化别人,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提升我们道德的高度。这就是吴斌的美丽,是令他的生命永远延续的永恒魅力!
我们相信,天上的吴斌,一定会为他在最后一刻所做的事情而感到自豪。吴斌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个社会就是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才会变得如此美好。谢谢你,远在天上的吴斌叔叔。
吴斌叔叔,请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向你学习,将你崇高无私的伟大精神永远传扬。吴斌精神永存!
2.平凡中的伟大 篇二
电影《芬尼的微笑》在奥首映式时间也在2月27日。在政界、电影界、新闻界知名人士忙于电影首映式庆典之际,我从奥中友协常务副主席卡明期基教授那里得到瓦格纳女士病危的消息。瓦格纳女士就这样与我们告辞而去,没有豪言壮语,好像对人世间喧闹的电影庆典并不感兴趣。她临走前,没来得及看上一眼由奥中合拍的电影,很多人为此惋惜。但是,真正了解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的伟大在于她的平凡。她生前对电影及宣传媒介并不感兴趣。〖JP〗
我最初认识瓦格纳女士是在1990年。当时卡明斯基教授告诉我,有一位奥地利老太太50多年前嫁到中国,后来一直随丈夫生活在中国的农村,从未回过故乡。这位老太太名叫格特鲁德·瓦格纳(Gertrude Wagner),据她哥哥告,她生活在武汉。但经奥中友协查询,武汉并无此人。从她哥哥后来提供的通讯地址,才知道她住在浙江东阳县。应卡明斯基教授要求,我给当时正在浙江休假的妻子高文英打电话,让她去东阳寻找。高文英到东阳外办查询,外办的领导回答说东阳无此人。于是她就按卡明斯基教授提供的线索,让司机开车沿村一路寻找,用两天的时间,在湖沧村逐户打听,后来遇到瓦格纳的二女儿。高文英来到瓦格纳的家,把几盒奥地利莫扎特巧克力送给她,老太太激动地掉下了眼泪。她说:这是她离开奥地利50年来,第一次见到家乡的巧克力。高文英立即告诉卡明斯基:她终于找到了瓦格纳,她住在湖沧村,生活很艰苦,她的丈夫杜承荣已是癌症晚期,生命垂危。
1990年4月份,卡明斯基教授与当时任奥中友协副秘书长的燕珊女士一同前往东阳,将几经周折,为瓦格纳女士争取到的奥地利国籍证书亲手交给瓦格纳女士。卡明斯基教授到达瓦格纳的家时,她的丈夫杜承荣已奄奄一息。杜承荣紧紧地握住来自远方客人的手,用德语不断地说“太高兴了”“谢谢”,这是奥地利人带给老人最后的也是极为珍贵的礼物。4月28日与瓦格纳相伴一生的丈夫杜承荣与世长辞。此后,我们与瓦格纳女士保持着经常的联系。恢复奥地利国籍,给瓦格纳生活上、经济上带来一些补贴。奥地利政府每年发给瓦格〖CM(20〗纳女士的生活补助,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浙江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瓦格纳女士在她的晚年,终于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的日子。老人曾高兴地给我们寄来照片,她终于有了一个新的厨房,不用上山捡柴做饭了。
1990年10月,在奥中友协的协助下,维也纳市长Zilk 邀请瓦格纳回维也纳访问。在阔别50多年之后,第一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维也纳,见到家乡的亲人,少年的朋友,瓦格纳女士自然激动万分。但在我们与她谈话时发现,每当瓦格纳女士用流利的东阳方言说“我们”时,她指的是中国的家乡。在奥地利的3个月逗留期间,她十分想家,想念家乡东阳湖沧,想念她的孙子孙女,想念她的家乡邻居。在大家一再挽留下,她才在维也纳停留了3个月。
1991年,奥地利联邦副议长哈塞尔巴赫率代表团访华。应奥中友协请求,浙江外办邀请瓦格纳来杭州出席省政府招待会。在此之后,我还见过瓦格纳女士多次。浙江电视台与奥电视台合作,希望拍一部有关瓦格纳的纪录片。瓦格纳不愿意上电视,总是说她的生活普普通通,“文化大革命”时,许多中国人比她受苦受得多,没有什么好拍电影的。在卡明斯基教授劝说之下,瓦格纳女士终于同意。1995年,瓦格纳女士与浙江电视小组第二次来到维也纳拍片。由浙江电视台沈蔚琴女士编导的记录片《嫁给中国》荣获中国纪录片大奖,电视小组人员也与瓦格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逢节日,编导沈蔚琴女士及摄影潘力平先生都到湖沧拜访他们的杜妈妈,杜妈妈有事,也会打电话给他们。1997年,浙江电视小组又拍了第二部瓦格纳记录片《瓦格纳夫人过春节》,再次引起轰动。1997年9月,瓦格纳应邀第三次访问维也纳,出席卡明斯基教授撰写的瓦格纳生平一书《嫁到中国》首发式。迎接瓦格纳的是鲜花、勋章以及生平事迹展览。奥地利总统克莱蒂尔在总统府接见了瓦格纳女士,并与她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亲切交谈。
3.平凡中的伟大(演讲) 篇三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中的伟大》。
“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名字早已传遍全中国,她应当成为影响一代教师的楷模。她在关键时刻舍生忘死救学生的壮举是一种正义冲动,源于平时的情感积累,形成于长年累月的行为习惯。这一壮举感动了她的学生们,感动了广大学生家长,感动了社会,也感动了在座的你和我。随着媒体的介入,一位可敬、可信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形象清晰地展现于公众视野。
张丽莉是一位好老师。虽然她很年轻,但走上讲台后很快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同事的认可与家长的尊敬。她的这些好品质、好作风有些是与生俱来,有些则得益于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更多的则来源于她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来源于对于教师职业的追求。她,工作出色,却收入不高,但还是谢绝了改行转业的建议;她,虚心学习,诚信求教,从不懈怠,自备轻便小凳子挤时间去听课,每次听课都有心得体会以资改进教案;不曾做母亲的她,却像对待子女那样,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谁有了进步,都会得到她的鼓励和小礼物;她舍不得自己教过的每个学生群体,耿耿于“从最初的陌生到用心相处”,“期间夹杂的小冲突,穿插的大幸福”。
一个个细节,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了教师的内涵:作为一个教师,她和中国其他千千万万名教师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默默无闻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这就是她的平凡。当然,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是这样去做的,但反观自己,也许就是看似平凡的言行,我们都做得够吗?
老子说,上善若水;庄子说,大爱无言,大象无形。爱其实是平凡的,也是自然的,她像水一样包容万物,现于无形。这种爱发于本性,养于后天。你只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敬畏生命、敬畏真理、敬畏职责,这种像水一样的大爱才会充涌你的心间,才会自然的流露,才会在像张丽莉老师一样在危机瞬间用自然的行为碰撞出大爱的生命之花,成就了让世人敬仰、震撼的伟大。
亲爱的同志们,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最美教师张丽莉”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让我们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追求至美,从平凡开始。
4.平凡中的伟大作文 篇四
围在操场旁边那一棵棵的小杨树,很细,却很高。在那里,没有人去为他特意浇水,只是有时姐姐小草的便宜,浇草时他也可以吸收一些水分。看着高高的杨树,真想变成小鸟飞到他的顶端去看一看操场上一大清早起来锻炼的人们。
带着这个愿望,我上了小学一年级,天天路过的那个操场上的“小可爱”们,也常会和着微风向我招手,飒飒地挥动她的长头发,也许他知道我最喜欢绿色,每次看到他都会停住呆呆地望着,若不是他连忙向我挥手再见,我会乖乖地上学去?不太可能吧。
一年年过去了,上学也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他是因为反射绿光所以才是绿色,明白了是因为有风才是树叶摩擦才会有声音,也知道了当初种杨树只是因为它的市场价格比较低。他彻底毁灭了他在我心中的印象。我开始喜欢那些名贵的银杏,傲霜斗雪的松柏。后来有人为万物都没有绝对性,我试着发现它的优点,可却又令我失望。我对他已经非常冷淡,甚至觉得他一文不值,叶子掉了都没人扫。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善于发现任何事物有点的人,那天正为老师夸我善于观察人高兴,不了上天告诉了我一个消息,既是对我的霹雳,又是让他地位高声的一个转折点。
夏天就是这样,随着一声声雷,一阵阵大风,雨说下就下了。路上哪有时间再高兴,光事一声累就把我从刚才的美梦中惊醒,再加上阵雨的洗礼,我更是清醒了许多。记不清当时的雨有多大了,只知道第二天早上醒来,路旁的柳树全部压倒在地,有的是被风吹得,有的是被雷击得,不管怎样,十多年如此坚强的树硬是垮了。
也许是条件反射吧,尽管当时是那么不喜欢杨树,却飞奔向操场,看着他怎么样了。结果却有一般模样,一棵棵挺立的杨树还是那么高,那么直,只是挂上了晶莹的水珠。我不明白,那么高的树,为何如此坚硬,闪电都没有劈动它呢?
看来还是应了当时的话,万物都不具有绝对性,让我对他深表感慨的是她永垂不朽的精神,是那是多年来经历暴风雨却仍然挺立的英雄。
5.平凡中的伟大作文 篇五
记得那是我上三年级的一个星期四,放学后,同学们都陆续地走出了校园。我也蹦蹦跳跳地回家了。那天我格外高兴,因为放学后又可以学我喜欢的科目——————英语了。上了公共汽车,突然,我愣了一下,接着就抱怨起来:“哎呀,我怎么忘了给妈妈打电话,让她来接我了呀!”但回头一想,妈妈经常来接我,应该不会忘记的。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德阳大酒店,一下车,就飞快地跑到平时妈妈接我的地方,东张西望,可惜最后以失望而告终了。尽管如此,我并没有放弃,左瞧瞧,右看看,甚至跑到对面去找妈妈。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都没有找到妈妈。我彻底绝望了,便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听见了一个亲切的声音:“小朋友,怎么了?”我用袖子擦干眼泪,抬起头来,看见一个大哥哥正用关切的目光地看着我。他个儿挺高,长着一张瘦瘦的脸,一双明亮的眼睛使他显得格外精神。我看着他,心里立刻变得温暖起来。我抽噎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那位哥哥耐心地等我把事情讲完,微微一笑,递给我一个手机。那个手机并不高档,而且十分破旧。我给妈妈打了电话,她把我接走了。当我再想给那位哥哥说声“谢谢”时,他已经消失在人海里了……我呆呆地望着远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受……过了好久,一颗泪珠掉落在我的手背上。这是温暧人心、感人肺腑的眼泪!
6.平凡之中见伟大 篇六
2010年12月12日19时许,安徽黄山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转自上海的求救电话,说来自上海的18名年轻探险者被困在黄山一段未开放区域,迫切需要救援。然而,由于山上通讯信号极差,指挥中心根本无法和被困人员取得联系。
“一定要把人救出来!”安徽省和黄山市主要领导获悉后,迅速成立搜救指挥中心。黄山市主要负责同志赶赴现场。
指挥中心在与上海市政府值班室联系后,初步确定被困者是来自上海的10名在校大学生和他们的朋友,他们自发组织了一次前往黄山未开放区域的探险,因迷路被困山上。
救援现场
“求救信号就是命令,一刻不能耽误。”在通过技术手段大致确定了被困者的位置之后,21时,首批搜救人员上山。随后,第二批、第三批搜救人员也从不同方向上山展开搜救……230余名黄山风景区公安、武警、消防和应急力量投入到紧急搜救当中。
13日凌晨2点半,搜救人员终于在云谷寺1号地区的一个峡谷谷底找到了18名探险者。“他们来得太快了,我们本以为他们要天亮才会找我们!”一位探险者难以抑制内心的感激。
“天黑,雨大,山陡,路滑。”一位武警官兵这么描述搜救工作的困难。因为探险者被困区域是景区未开发未开放区域,根本没有路可走,战士们是边找人边探路。
“我来给你们照路,你们跟着我走。”找到被困的探险者后,黄山风景区公安局年轻干警张宁海主动担负起在最前面探路的任务。凌晨3点半左右,下山的救援队伍行经一处崖壁,由于山路湿滑,张宁海举起手电筒为身后的大学生照明。就在此时,全部注意力都在救援学生身上的张宁海不幸失足坠下山崖。由于伤势重,因公殉职。12月13日上午10时6分,18位在黄山未开发开放区域探险迷路的上海大学生全部安全下山。
大雨已经停了,空中飘着小雨,似乎也在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哭泣。再过两个多月,就是张宁海25岁的生日了,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践行了对于头顶警徽的无限忠诚。
网友建天堂公墓悼念张宁海
“淋漓冬雨为男儿洗尘,洁白瑞雪为壮士铺路,锦绣黄山为烈士安魂……对于我这样认识你的人,我说不出的悲伤,说不上是兄弟,却也在一个酒桌共饮,宁海,从今往后,你就化成了宁静的大海,在我们人生的波涛中,给我们平静的感动。”昨日,一匿名网友在张宁海贴吧发表了这首小诗。
张宁海牺牲的消息传开,有网友在网上建贴吧,寄托哀思之情,还有人为张宁海在天堂公墓纪念网建起了网上公墓。记者看到,短短几个小时,前来祭奠张宁海的网友已经超过千人次。
署名为“上海80后”的网友这样写道:“我不认识你,如果我真的能认识你,我希望是你站在台上,你领到授予你的奖章,而不是在殉职的新闻报道中。可是我还是认识你了,在残酷的新闻报道中,希望真的还有另一个美丽的世界,让你绽放你美丽辉煌的青春。”
一位与英雄熟识的网友写道:时间定格在2010年12月13日凌晨3点26分,小张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耳边仿佛还听见他叫我“嫂子”的声音,头脑中闪现的仍是他那帅气的面孔,还有他边走边拍着篮球的样子,还有他偶尔来我家吃顿家常便饭的样子……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宁海牺牲后,黄山风景区有关部门立即启动了张宁海同志烈士申报工作。日前,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批复,张宁海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联也追授张宁海同志“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追授决定认为“张宁海同志是新时期安徽青年的优秀代表,
是全省共青团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日常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关键时刻,他忠于履行职责,把安全送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用无言壮举诠释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用宝贵青春揭示了时代青年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民警察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勇于奉献的崭新风貌”。
“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张宁海因公殉职后,他的父亲、母亲也立刻从阜阳赶到了黄山。张宁海的父亲张培伦是太和县纪委的干部,母亲是酒厂的下岗工人,张宁海是家中的独苗,中年丧子的悲痛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7.平凡中的伟大经典作文 篇七
但现在你要问我最敬佩的人是谁?我却要告诉你,是我们身边最普通、最平凡的人——清洁工。不管在公园里、马路上、商场里到处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但是我从来没注意过他们。不管在哪里看见他们就像是看见了一个特殊的符号或者是标志而已。在我的心里他们的存在与否好像与我没关系。我知道,在大多数人眼里,清洁工是最令人不屑、最差劲的工作了。但后来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看法。
有一天放学后,我和同学们把吃完零食的袋子随手扔到地上,正天马行空地谈论时,一位清洁工走到我们身旁,弯腰捡起地上的袋子,扔进垃圾箱。我们顿时都脸红了,因为垃圾箱就在我们身后,我们却把垃圾扔在地上。他的这一举动,一下子让我感觉到了他们的存在,我感到很对不起那位清洁工。当我们还在暖暖的被窝中,沉浸在梦乡中时;当我们揉着睡意朦胧的双眼,打着哈欠起床时,你可知道,清洁工们早就在大街上、公园里、城市的各个角落,扛着大扫把,顶着寒风、冒着酷暑,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清理着散落的垃圾,身后留下了一条又一条畅通无阻的街道、一个又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
虽然他们没有丰富的色彩,总是穿着四季不变的橘黄色马甲;他们没有舒适的办公室,总是拿着扫帚在最脏乱的大街小巷出没;他们没有引人瞩目的丰功伟绩,总是默默无闻的梳洗着城市的脸庞。但我觉得,他们的工作牵扯着整个城市的辉煌。人们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医生是白衣天使;科学家是人类的工程师……却没有一个人用诗般的语言赞美清洁工,我要说,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
8.珍视平凡中的伟大情感美文 篇八
平凡人身上亦有人性的光辉,人格的伟大,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敬佩。白芳礼的车轮滚动不息,传播善意,满车爱意;杨善洲的林地再添新绿,清风浮动,满山苍翠;高淑贞的小院爱心常驻,阳光撒播,满屋温馨;王顺友的邮车总在路上,一路车辙,满道感动……平凡的人们用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于平凡中传播出感动,于渺小中传递出伟大,他们的身上亦有人性的光辉、人格的伟大。让我们发现并珍视平凡人身上独特的光芒吧,这或许就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宗旨所平凡人身上亦有非凡的才能与智慧,亦可铸造非凡的成就,值得我们去赞美,去仰望。看到蜿蜒曲折的铁路在世界屋脊上腾飞,呼啸的火车在青藏高原疾驰而过,我们会赞美国家领导的英明决策;看到巍巍雄壮的鸟巢在北京屹然挺立,奥运会开幕式呈现给我们中华五千年的绚丽历史时,我们会想起设计师的高超。可是我们怎能忘记,是铁路工人在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挥洒汗水,我们怎能忘记是鸟巢工人在烈日下将图纸变成建筑。没有他们,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几张设计图,一堆杂乱的钢铁罢了。人类历史的河床不只是伟人铺就,更少不了无数平凡普通的劳动人民的血汗。历史巨变不只是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更凝聚了无数平凡人的伟大贡献。
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中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感激。”我们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纯真的心去发现身边平常事物的美,更要看到平凡人的价值与光芒。
9.鲁迅的平凡与伟大 篇九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着世俗的一切。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处无人能及。他像一座高峰,让我们只能仰望。
他的伟大不是我们过去认为的那样,代表着某一政党或其他社会团体,他认为自己“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斯诺评鲁迅)。他是他“那个时代的论争、冲突、渴望的最真实的代表”。“认为他与某个运动完全一致,把他指派为某一个角色或使他从属于某个方面,都是夸大历史上的抽象观念而牺牲了个人的天才”(〔美〕夏济安《黑暗的闸门》)。
鲁迅作为一种存在,在人为地被扭曲之后,改变了他的本来面目。陈独秀说,“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认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我对鲁迅之认识》)。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是始终如一的,这本只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对另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评价。但由于毛泽东的巨大影响和中国盛行一时的极“左”思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后人对于鲁迅的认识就止于毛泽东的评价,而没有逸出这个评价之外的任何收获。这种普遍的肤浅和简单,在看似宣传和推崇鲁迅的同时,实际上扭曲和贬损了鲁迅。因为,在我看来,鲁迅是一个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之上的思想家,更不可能从某个阶级某一政党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鲁迅,他“保持着知识分子改革家那种合乎逻辑的独立判断,把锋芒直接引向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弊端”(斯诺语),因此,“他的存在比高尔基的存在更加纯洁”(〔日〕山本实彦语)。
这是鲁迅自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决定的。他就是他自己,一个有独立而深刻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以瞿秋白认为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他的精神营养来自于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的民族和优秀的思想者,而这种独立于一般人的精神营养方式又使他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表达方式。他当过北洋军阀政府的小官,如果不是偶然的变故,也完全有可能当国民党政府的小官。他与各界“社会名流”出入在十里洋场。他接触过共产党人,也接触过国民党人,两大党派中都有他的朋友,也都有他的敌人。他不属于也不见容于任何群体,他“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蒂克的革命家的诤友!”(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他的深刻性在于,“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和未来”(郁达夫:《鲁迅的伟大》)。正因为如此,他既超越了政治团体的局限,也超越了时间的局限,而在他离开我们几十年后,依然对我们具有别样的魅力。
鲁迅以怀疑与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是因为这个世界值得和需要怀疑和批判。倘若可以重新选择,他还愿意生活在中国,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啊。但作为一个社会现实的怀疑者和批判者,他又恨不得“离此危邦”。他批判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他恨不得连同自己一起与生存的世界一同毁灭。他的爱是以恨的形式表达的。惟其如此,才深刻而独特。也惟其如此,他才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居住在“且介亭”里,即半租界的意思。他属于中国人吗?他所属的那个中国政府要通缉也要排挤他,使他“艰于呼吸”。他属于西方吗?他认为西方的民主宪政对中国来说只是一味新的毒药。他属于传统吗?他把传统批得一无是处。他属于未来吗?“地上本没有路”,他也不知何往。他钟情于古典吗?他劝青年人少读乃至不读中国书。他热爱外国文化吗?他虽然译著很多,真正做的学问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一个不可替代也不可简单评价的存在。
说他是思想家吗?他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甚至也没有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而只是“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说他是文学家吗?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成果并不很多,而他的文学翻译也并非上乘。
说他是革命家吗?在广州被杀人吓得“目瞪口呆”,一有风吹草动马上离家避难,对那些整天高唱“革命”的激进者泼了一次又一次冷水。
可他确实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至今没有人超越。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在思想启蒙上的独特和深刻使今天的人们还常常忆起,常常引用他的文字。他也是伟大的革命家,他要否定既有的一切,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灯下漫笔》),“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二十四孝图》),所以要彻底打碎后建立“人国”。对他的“伟大”和“革命”如果作狭隘的理解,是几乎看不清楚的。这就是近三十年来研究者呼吁回到鲁迅、呼吁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主要原因。他翻译过一些苏联共产党人的著作,同情并帮助、亲近过共产党人,这不是他“伟大”和“革命”的主要理由。他的伟大主要在于,他把批判的目标对准了阻碍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一切丑恶与黑暗,“贪污、贿赂、高利贷、童工、自私自利、迷信‘孔教’、军阀对工农群众的剥削、新闻控制、对民众组织的摧残、对日本不抵抗以及现代中国显而易见的其他种种不良现象”(斯诺评鲁迅语)。他的杂文、他的小说、他毕生致力最多的工作就是这样一项工作:毫不屈服的社会批判!而这项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他的伟大。而简单地将他归类,恰恰是对这种伟大的减损。
由于多年的误读,扭曲了的鲁迅成了陈独秀所说的“神”。而“神”是没有人的世俗情绪的。鲁迅身上那些世俗的部分被掩盖,而“革命”的部分被夸大,一句话,就是把“人”的鲁迅扭曲到“神”的形态。他很清醒地说过,“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真正的战士”。鲁迅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战士”。
他做官是混日子,随便找个由头就不去上班,没按时发薪却要索薪。下班后逛逛书店和旧货市场,邀几个玩得来的人喝酒聊天。他教书不注意仪表,有违“师仪”。
他当作家,却在文坛少有真正的朋友。
蔡元培给他挂名做官不做事也可以领得大洋,他照收不误。介绍他当“特约撰述员”的肯定答复迟来了几天,他就对曾经帮过他的蔡先生出言不逊,在致朋友信中说“太史之类,不过傀儡,其实是不在话下的”,断言“该太史在中国无可为……”(《致章廷谦》)。
甚至作为爱人,他对许广平夫人也过于严厉。
我们所说的,都是鲁迅一生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不但不“可歌可泣”,甚至也有些违反人之常情。但,这就是真正的鲁迅。一切伟大都出于平凡。鲁迅也是如此。但正因为他的伟大,我们应当还原真实的鲁迅。鲁迅离开我们七十多年了,作为研究对象,他早已停止了自身的发展,但人们对鲁迅的认识却在不断变化。好在,这种变化在朝着更符合历史真实的方向前进。我认为,从平凡生活的角度认识鲁迅,把鲁迅当作平凡人来认识,是不影响鲁迅的伟大的。甚至还可以说,增添了对这个伟大人物认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鲁迅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他生前没有稳定的生存空间,死后却拥有一个恒定的位置: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他是最令人瞩目的一个星座!
他只活了五十六岁,但他的作品已经在近百年的历史里,拥有了许多作家不可能拥有的那么多读者。而且今天,我们还常常到他的著作里去寻找开启我们思想之门的钥匙。我们也敢于肯定,在未来的好多个世纪里,人们不会忘记他。
他只在中国和日本生活过,但他的文字却影响了全世界广大地区的人们。这个矮个子的浙江人,确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巨人。
10.平凡中的伟大议论文 篇十
鸡年春节晚会后,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舞蹈“千手观音”,众口一词――好,震撼人。21个聋哑女孩,如精灵似的,在乐曲声中徐徐舒臂,宁静,优雅,神秘,高贵。如绚烂的花瓣,在空中绽开;又如柔嫩的翅膀,在空中划出道道美丽的弧线,随着微风翩翩而飞,无声无息。静谧,透明,纯净,美仑美奂,沁人心脾。一股莫名的震撼如热血沸腾了我全身。这群精灵般的女孩呦,她们的世界虽是无声的,但她们找到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用舞蹈来表达她内心的爱,用优美的舞姿诠释着心中洋溢着的青春的热情,锲而不舍。
我惊叹,更多的是沉思。我突然间领悟到,原来平凡中也可以成就伟大!
当从露出甜美的笑靥的花儿身边走过,嗅着沁脾的芳香,我完全可以聆听得到她们的心跳,感受她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憧憬;当从枯黄的落叶身边走过,感受着他们微弱的呼吸,但我看见他们依然在微笑着,似乎早已视死如归了,我猛然间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此时,我发现原本寂寥的秋日多了几分明净和澄澈。
这世界,总有什么,能迅速地击中我们柔嫩的心扉,让它在一瞬间开启。我们的生活很平凡,但只要有一颗不平凡的心,这个世界便会处处充满着伟大。
11.平凡中的伟大作文600字 篇十一
每天早上,去上学的路上,都有一个忙碌的身影进入我的眼中。他是负责我们这个小区卫生的清洁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爷爷。他头发发白,一条条皱纹爬上他苍老的脸庞,身上总是穿着一件褪得发白的外套,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听说大人说,他曾经为了救一位被流氓欺负的小男生,受了伤,后来就瘸了。后来为了生活,当上了清洁工。尽管他腿脚不便,可工作却非常尽职。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打扫他负责街道。他总是扫得那么认真,那么的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有时刚仔细打扫过的地方,一群学生走过,又丢满垃圾,他总是耐心的又扫一遍,从不生气。
清洁工,这个在别人眼中看似低贱的工作,在我的眼里却是伟大的。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那将是一个垃圾的世界:街上臭气熏天,路上堆满垃圾,车辆不通,满街的老鼠乱窜,苍蝇蚊子泛滥成灾,传染病开始流行——想想多可怕呀。说到这,大家知道清洁工的重要了吧,你还会看不起清洁工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平凡的人们,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收入也不多,但是,他们尽心尽力,为社会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12.读《平凡造就的伟大》有感 篇十二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前,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②(本段的出现显得突兀,与正文的衔接不够紧密。)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是抬不起头的,可钱学森却在一年内取得了硕士学位,短短四年中就拿到了双博士学位,他用汗水挥笔写就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他是冯卡门的得意弟子,二人合作开创了著名的“钱——卡门”公式,三十六岁便成为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细细地品味着这些经历,我想,或许那时钱学森就像刚刚浮上水面的荷叶,虽然只是浅浅的一角,却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人们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我却不以为然。通过几年的拼搏,钱学森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美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世俗人所羡慕的功名利禄,他似乎都全部拥有了,可当祖国陷入水深火热中时,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功名利禄和舒适的生活,选择报效自己的祖国。每当我读到这里时,总不免感慨万千,有多少人能够面对功名利禄而无动于衷,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呢?③(文章第三、四两段写钱学森年轻时为求学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可合为一段;同时,“出污泥而不染”应为“出淤泥而不染”,引用名句要准确。)
钱学森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却从来不求回报。通过五年的斗争,他重回故土,一心扑在科学上。他从不借工作之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儿,社会风气很差,钱学森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就像那亭亭玉立的荷茎,不生茎蔓,不长枝节。
如果将中国文明比作一张画卷,那么钱学森无疑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许多国家都想用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他都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原则,笔直地站立在那里,站成一道中国科技史上永恒的风景。
13.平凡中的伟大高中作文素材 篇十三
2、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事。(苏联)列宁
3、对平凡的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尼采)
4、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5、平凡的人的最大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已比别人高明。(富兰克林)
6、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有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不足信任的。(爱因斯坦)
7、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拿破仑)
8、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业。(俄)罗蒙诺索夫
14.平凡中的伟大抒情散文 篇十四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双水村的地方开始。我们的主人公之一孙少安破荒中登场。他是家中长子,担当着大哥的责任,在繁重的农活中勤勤恳恳地劳动,但仍无法改变家中贫穷的局面。他也因贫穷而自卑,所以在选择爱情上舍弃了青梅竹马、有才和地位的润叶姑娘,娶了朴实俊美的村姑秀莲。
和其他地方一样,双水村的人在社会大变革中都有了发财梦。但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像乌托邦的信徒们,总会向善良的人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好待历史的车轮是往前行的,灰暗的日子总会过去,才使孙少安这样的农民有机可成,他带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奔小康的梦想也变得现实。
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是孙少平。他是黄土高原上一个普通后生,高考失利回乡又不甘于平庸,靠着心中仅存的知识力量,个性变得沉稳,倔强,其头脑的思维能力也比哥哥他们前卫。在感情上他重情义,且不卑不亢。为追求梦想,便独自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从到处漂泊的揽工仔,到建筑工地上当工人,他忍辱负重。老天是不会辜负像孙少平这样善于去抓机遇的人的,幸运中他成了一名煤矿工人,在工作中他不惜力气,热情大度,乐善助人,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矿工。
孙少平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他的不幸是因为他是社会底层中最贫穷的农家子弟;而幸运是他有强大的内心,有一步步去战胜苦难的勇气,还有了生命中甜美爱情的滋润。
小说中的田晓霞,在孙少平身上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她给了孙少平激进的思想,是他的精神支柱,所以孙少平才像一头猛狮,冲破牢笼般一次次奔向新的目标。
通过这平凡的事例,使我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些人一生鸿运祥通,有些人总是在坎坷中度过。相对个性强硬的人,能战胜外在因素的侵袭,而脆弱者,若再没有丝毫的进取心,久之就会被社会淘汰。在婚姻中,爱情也从来不是容易得来的,它需要痛苦中时间的折磨,岁月的洗涤;坚不可摧的爱情不是没有,是很少;浪漫的爱情是人为的,存在于相互激情中最活跃的部分,转入婚姻阶段,再多的激情也会变淡。
所以,只有朴实才是真实的,平凡才是大众的。但平凡中也有太多的不完美。像书中的人物,生命在缓缓深行中与苦难抗争,所以各自的命运也有所不同。
我来自鲁西农村,并热爱着那片土地,对于书中人物及他们的命运,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伟大,不吧?可他们的感情却像脚下的黄土地一样深厚。不才的我,当笔下也出现他们那样的人物和生活场景时,不胜惊讶: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时间猝不及防地将我与他们暂时隔离,我一时没有感觉到?
“只有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要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这是路遥老师自身的生活写照,他的人格是极其完美的,而婚姻却是不幸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却是光彩的。他的《平凡的世界》以奇特的文化蕴涵使他长寿。这从他赋予孙少平身上激进的思想、不屈的灵魂中可看出来。
生活中的我是个普通人,也曾有着太多的愤世想法,但与孙少平所经受的苦难相比,是少得可怜。就应该像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那样,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强自信,挫折中不断地扬帆起航,这样生命中才会有更多光彩。
15.雷锋:平凡而伟大时代英雄 篇十五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父辈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雷锋的爷爷叫雷新庭,以租种地主田地谋生,整年辛苦劳作,但仍无法维持家人的生计,最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到年关,地主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悲愤交集,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泽东当年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1938年被抓伕,遭到国民党的毒打,造成内伤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1944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第二年秋天就死去了。哥哥雷正德,12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痨(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雷锋的妈妈也是一个受尽折磨的苦命人。她是铁匠的女儿,生下来没几天,由于过于贫穷,父母没能力抚养,就把她送进长沙一家育婴堂,简家塘一个姓杨的妇女把她抱回家抚养,6岁时把她送给雷家做了童养媳。后来,雷锋的母亲遭地主唐四滚子凌辱而自尽。
雷锋还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然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3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9岁的小雷锋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雷锋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1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雷锋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4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晋升为班长,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因公殉职
雷锋于1959年12月入伍,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4班当汽车兵。入伍不到1年,他勤奋学习和工作,努力争先创优,曾多次立功。1960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牢记入党《誓词》,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做为人民服务的表率。
根据雷锋入伍后的突出表现,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雷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信念,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雷锋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雷锋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雷锋成了英模之后有些人不服气。卸车时,有人指着装满200斤高粱米的麻袋让他扛。雷锋心里很不好受,事后却心平气和地说:“我虽然扛不动200斤的麻袋,但我能干好能干的工作,并且比别人干得更出色。”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感动。
1962年2月19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在沈阳召开,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参加,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同时,为了进一步搞好雷锋事迹的宣传和学习,会议安排雷锋作了题为《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报告,报告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引起了到会500多名代表和近千名旁听者的强烈反响。2月27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全体通过了《给军区全体共青团员的一封信》,号召军区部队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要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神枪手”雷凯等先进人物为榜样,掀起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雷锋和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连队车场,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去洗车。当时,战士们在路边栽了一排约2米高的晒衣服的木杆,顶上用8号铁丝拉着。雷锋让乔安山开车,自己下车引导,指挥乔安山倒车转弯。汽车的前轮过去了,但后轮胎外侧将木杆从根部挤压断。受顶部铁丝的作用,木杆反弹过来,正好击中雷锋的右太阳穴,当场就打出血来,雷锋昏倒在地。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副连长又开车飞速赶到沈阳202医院请来医疗专家。但由于颅骨损伤,脑颅出血,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不幸去世,年仅22岁。
雷锋因事故不幸殉职,他所在部队首长迅速做出决定:雷锋因公殉职,举行追悼会。两天后,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近10万普通市民自发地护送雷锋的灵柩向烈士陵园走去,很多人泣不成声。
雷锋精神
雷锋被人们称为共产主义战士,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他的价值,在于他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雷锋当年被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在沈阳军区是模范人物,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经常出现在报纸、电台等媒体上。
由于雷锋成了一位“名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专栏,要将雷锋作为“先进楷模、学习典型”好好总结和宣传,让雷锋成为战士们学习的好榜样,派了2位摄影家搜集和整理雷锋的生平图片,并对雷锋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图片一一进行了补拍,雷锋后来的很多照片、影集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其中,雷锋生前战友、摄影家季增拍摄并珍藏了40幅雷锋的珍贵照片。季增1957年应征入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队任摄影员。在和雷锋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季增平均每4天就为雷锋拍摄一张照片,成为名副其实的“为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人”。
nlc202309012221
另一位是张峻,在解放军沈阳军区任宣传报道助理员。雷锋为人民公社和辽阳捐款后,再加上之前做过的好人好事,在抚顺已经小有名气。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上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文章,部队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的模范事迹,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作出了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十团共同筹办《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并于1962年2月初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筹办展览的班子。因此,张峻先后9次为雷锋拍摄照片,共拍下了雷锋生前活动的照片222张。在雷锋军旅生活中的951天时间里,留给世人的300多帧照片中,很多照片均由张峻和季增二人拍摄,人们在参观雷锋事迹展览或看到《雷锋》画报、画册的众多照片,都出自他们之手。
再有一位是周军,他是在1961年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在没有见到雷锋之前,已从报纸上和广播里,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并为其精神所感动,一心想有机会见到、采访雷锋,和雷锋交朋友。1961年冬,沈阳军区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听说雷锋也来参加,编辑部决定邀请雷锋写一篇文章,拍摄一张雷锋的照片作为封面,这个任务交给周军来完成。周军于1958年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东北民兵》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后调沈阳日报社。在雷锋留世的众多照片中,周军拍摄的一张雷锋头戴一顶长耳皮毛军帽,双手紧握冲锋枪,端庄站在松树前的照片,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此照片曾入选国际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的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1998年,加拿大一家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出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其中中国入选2张:一张是雷锋握枪站岗的照片;另一张是毛泽东主席于196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的照片)。
雷锋出名了,但在荣誉面前,他始终谦虚谨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
他常说:“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他干一行爱一行,入伍时由于身小臂力弱,投手榴弹不合格。他天不亮就悄悄地出去练习,终于在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他教唱歌、办墙报样样都行,参加战士演出队,因湖南口音太重影响演出效果,主动提出换下自己。
有关雷锋做好事的故事,多少年来脍炙人口,他的名字成了做好事的象征。有一次,雷锋因腹痛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当鞍山市第二建筑公司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时,部队领导才知道这件好事,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汉,在工厂有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6元钱的津贴,全用于做好事,他自己却非常节俭,袜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从1961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一次,雷锋外出搭车时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把车票和钱弄丢了,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便在群众中流传开来。
在部队里,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给小周病重的父亲写信寄钱;为小韩缝补棉裤。每逢年节,雷锋想到服务和运输部门最忙,便叫上同班战友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帮着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曾受到一些人在背后非议。不少同学不解,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朴实地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雷锋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此后,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此后,每年3月5日便成为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粮食紧缺、棉花减产,苏联又撤走专家的状况。内忧外患的中国,迫切寻求一股巩固政权、对党忠诚的力量,希望凭借这种精神渡过难关。就在这个历史时代的背景下,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激励着当代人奋发脱贫的决心。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雷锋离世已经50年,这50年,社会发生了巨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变。5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怎么“学雷锋”?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良好心态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才能把好事做得更持久。雷锋精神是一面旗帜,永远闪耀着盖不灭的光辉。精神是可以变成强大的民心力量的。正是雷锋精神这不灭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少年,勇往直前,成为道德的模范。雷锋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生动反映,也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忠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几十年来,每逢3月,人们就以学雷锋的具体行动纪念他。在极“左”时期,有人将雷锋“神化”;商品经济时期,又有人竭力将他贬低。但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美好的事物,雷锋不仅仅属于一代人,雷锋精神穿越了时空。雷锋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英雄,雷锋精神穿越了国界,就连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也将雷锋作为杰出军人典型代表悬挂其像于展厅,供军校学员参观和学习。
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形式,弘扬先进文化的生动载体。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
在广泛持久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全军各部队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学习雷锋好榜样》雄壮有力的旋律回响在中国大地,回响在世界和平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天空……
【平凡中的伟大议论文】推荐阅读:
平凡中伟大09-28
用平凡铸就伟大10-31
平凡与伟大作文精选作文06-11
平凡而伟大,奉献而快乐07-14
有关平凡和伟大的高二作文08-27
初三作文800字_平凡而伟大07-27
平凡的岗位伟大的梦想演讲稿09-25
平凡又伟大的抗疫英雄作文400字06-14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平凡而伟大的人生09-11
平凡岗位中的英雄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