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持人课第一课教案

2024-11-08

小主持人课第一课教案(精选4篇)

1.小主持人课第一课教案 篇一

思想政治必修4 生 活 与 哲 学

导语:看到“生活与哲学”这个书名,有人可能会想,哲学神秘、抽象、思辨,是一门虚无缥缈的学问。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生活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的殿堂,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途径,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希望通过哲学的反思和追问,能够使同学们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访问一种新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含义;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正确看待宇宙和人生。能联系实际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能力目标:

提高思维层次、锻炼思维能力。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习重难点】

重点:哲学的起源

难点:哲学的本义和起源 【知识梳理和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一】孔子之道P4 探究问题:颜回比孔子更“仁”,子贡比孔子更“辩”,子路比孔子更“勇”,但为何他们都没有孔子成就大?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起源)【课堂探究二】哲学家与船夫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在船划动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摇摇头,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又摇摇头,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渔夫继续交谈时,一阵大风将小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进河里。这时,船夫说:“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在水中挣扎着回答道:“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探究问题: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探究引导: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但认识世界的目的则在于改造世界。【课堂探究三】把木梳卖给和尚

专心

爱心

用心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其负责人对三个应聘者:甲、乙、丙提出了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以10日为限,想办法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

10天后,负责人问甲:“卖了多少把?”答:“1把。” “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被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时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了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了多少?”答:“10把。” “怎么卖的?”

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了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当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木梳,供善男善女梳理头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座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了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 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宝刹,朝圣者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香者,都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鼓励其多做善事,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了1000把木梳。

探究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哲学的智慧是如何产生的?

探究结论: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专家点评p5:关于“惊讶”:惊讶、困惑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过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但人类的实践活动能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呢? 【课堂探究四】仰望天空的哲学家——泰勒斯

最早的哲学家们是天文学家,因为天空让人想起自己的使命。费尔巴哈说:人只有靠眼睛才升上天空,一切理论都是从注视天空开始的。

泰勒斯(Thales),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的创始人。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科学和哲学之祖”,泰勒斯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

有一天晚上,泰勒斯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中的满天星斗,预言明天要下雨。由于他只顾看天并思考问题,一下掉进坑里差点摔了个半死。当有人救起他时,他告诉对方这个预言。于是,那人笑话他说:你们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却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探究引导:泰勒斯仰望天空得到明天要下雨的预言,却因这个预言被人笑话。哲学家也就成为了只关注天空,不理现实的代名词。2000年后,黑格尔以那番仰望天空的话为哲学家正名。他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注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他甚至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一次讲演中提到了这句话,并鼓励在场的同学们说: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亲身体验】请同学们抬头望一望因忙碌而被我们冷落的天空,写下你当时所思考的问题,试着寻求解答。

希腊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人要不断追问、反思)

其实,惊讶、困惑不是哲学家独有的。每个正常的人从童年时代起,往往会进行着一些追问和思考。

探究结论: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专心

爱心

用心 探究小结: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本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方式)注意:两个起源有和区别?

上述两点表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课堂探究五】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四位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现在,学业就要结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方?”“我们坐在旷野里。”“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探究问题:

(1)学生们和哲学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

一般思维;创造性思维(2)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知识水平不同;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3)想一想,思维方法在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思考:p5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恩格斯 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话?

哲学并不是脱离人民生活的高谈阔论,而是蕴含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认识和把握了它,就可以自觉运用它来指导实践。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功能)

1.哲学是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的本义:

(1)古希腊文和英文Philosophy=philo+Sophia 爱 智慧

(2)汉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哲学不等于智慧)

P6相关链接:苏格拉底说:“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

试试:和哲学家比智慧(苏格拉底)【课堂探究六】哲学的功能

斗转星移,春秋变换,当我们仰望苍穹时,我们会不断地追问:时间有没有开始?空间有没有尽头?宇宙由何而来?万物从何而生?世间可有鬼神?人类可有灵魂?……

专心

爱心

用心 中国的老子说: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王夫之说:宇宙是由“气”组成的物质实体; 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世界的始基; 《圣经》上说:宇宙是上帝创造的。马克思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结论1: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战争、瘟疫、贫困 ……世事纷纭,岁月沧桑,我们审视社会:人的本质是恶还是善?世间有光明也有黑暗假丑恶是什么?真善美在哪里?社会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人和人应该怎样相处?人类的前途在哪里? ……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西方存在主义: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马克思:社会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物质的…… 结论2: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社会,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吸毒、自杀、……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我们考问人生: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活着?又为什么死去?快乐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生有何价值?生命有何意义? ……

老子:道法自然,从容面对人生; 佛家:一切都是空,幸福在天堂; 叔本华: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马克思: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结论3: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生与死、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牛顿的悲剧p9牛顿晚年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们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他所学的哲学,没有完成应有的任务。——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课堂总结】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叙述到这里,你希望下面有一个数学的继续,还是愿意得到一个文学的结局? 事情都是从一个富有同情心、满怀仁爱的侍者的智慧头脑开始:“让我来想想办法……” 但你发现没有:不管是文学还是数学,结局都很神奇——爱加上智慧就是哲学,哲学原来是能够产生奇迹的。

【补充材料】

黑格尔(Hegel),德国哲学家。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苏格拉底的智慧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婚是一定要结的,如果找个好老婆,你会幸福一辈子,如果找个坏老婆,你就会变成一个哲学家

不幸的是,苏格拉底的老婆不仅长的臭,而且是个泼妇,动不动就会对他无礼谩骂。有一天苏格拉底刚一进家门,很是莫名其妙,他的老婆就对他唠叨不休,接着就是破口大骂,言语

专心

爱心

用心 不堪入耳。苏格拉底已习惯这一切了,于是就坐在一边抽起烟来,这时他老婆看到他对自己不理不采的,更是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端起一盆子水就是迎头一泼,顿时苏格拉底全身湿淋淋的。旁边的邻居见了纳闷的问:“刚才你老婆骂你,为何不还口了?”苏格拉底不紧不慢的说:“我知道,一阵雷电之后就会有一场盆倾大雨的。”

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何娶这样的女人为妻?他笑道:“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我能忍受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谁不能做我的朋友呢?”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颗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去了。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的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爱情是一种理想,而且很容易错过。”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杉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当圣诞树用的树林,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婚姻是一种理智,是分析判断,综合平衡的结果。”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家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枝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的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枝艳丽但枯萎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个小时,这是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外遇是诱惑,它也犹如一道闪电,虽明亮,但稍纵即逝。而且,追不上,留不住。”

有一天,柏拉图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枝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的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她,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到最好看的花了么?”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到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萎。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生活是追随与欣赏生活中的每一次美丽。”

人生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树和花,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

苏格拉底50岁,额头上沟沟壑壑布满了皱纹,再加上深陷的眼窝,看上去至少60岁。然而,一个18岁的姑娘却疯狂地爱上了他,并且最终成了他的妻子。一个老气横秋,一个鲜嫩欲滴。对这桩不般配的婚姻,许多人都大惑不解。柏拉图终于忍不住了,向苏格拉底打探成功的秘诀:“老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小姑娘追到手的?”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得说:“我实在没有功夫研究这个问题,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柏拉图不相信,继续穷追不舍:“这么漂亮的姑娘,你不追她,她怎么会爱上你呢?”苏格拉底抬头望望天空,说:“请看看天上的月亮吧,你越是拼命地追她,她越是不让你追上;而当你一心一意地赶自己的路的时候,她却会紧紧的跟着你。”

专心

爱心

用心

2.小主持人课第一课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懂得公民权利的实现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教学重点: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公民的权利是怎样得到保障的。教学难点:人民和公民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讲授法。导入新课: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权利,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板书)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板书)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板书)

1、国家的性质(板书)教师提问:

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了解我们的国徽吗?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划书。

教师小结: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悬挂,国徽的图案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维护国徽的尊严。

2、我们的人民(板书)

在我国人民国家的主人,同学们想一想你属于人民的范畴吗?人民包括哪些人?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划书。教师小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范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板书)

1、公民基本权利(不是)

大家都属于人民,我们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

(1)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2、公民与人民的区别(板书)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教师讲解公民与人民的区别:(1)含义不同。

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我国,公民的概念与国籍相一致,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以,确定是不是我国公民的唯一条件,是看他是否取得了中国国籍。人民是指国家的主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2)范围不同。

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却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但属于公民。(2)性质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3、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板书)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P6(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教师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它包括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板书)。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提问: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案例分析P7(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教师点评及小结,略。

4、司法保障的含义(板书)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划书。课堂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3.小主持人课第一课教案 篇三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第2节:走向共同富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2、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3、关心改革,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学习过程:

一、导入(揭示主题)

以课本活动进行导入:九年级(3)班的同学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暑假生活;三名同学的假期经历有喜有忧,你从中发现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我国经济的新变化,并尝试思考所揭示的道理,从而揭示主题,进入本课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板书或投影仪展示)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9~13页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思考下面问题并在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8分钟后,比一比,看哪位同学找得又快又准确!

1、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内涵、总目标)

2、为什么要共享发展

3、我国怎样共享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先学

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

五、后教

“时间到,已经完成的同学请举手”或目视大部分同学已完成,并抬头看老师黑板,现在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看一看哪位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

思考题1 答:(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2)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思考题2 答:(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思考题3 答: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六、作业设计

1、当堂背诵思考题1、2、3

2、当堂训练完成练习册选择题部分

3、课后完成练习册主观题部分并交改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第2节:走向共同富裕

一、自学目标

1、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内涵、总目标)

2、为什么要共享发展

3、我国怎样共享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

八、课后反思:

4.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 篇四

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 冯琳

【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

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

1.1-2 文化的内涵;

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

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文化”,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导入新课 词汇。你能列举出一些跟它有关的词汇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环节一:看春运,说文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文化”包含着非常宏大的内容,可事实上,文化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年一度的“春运”就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PPT-2“回家”)。

1.感悟文化 “春运”被戏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每年这段时间,将近2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规模达到世界人口1/3。大家想过为什么会有“春运”呢?

除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春运”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密切相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化与亲和力最典型的表现。正如搜狐网专题《过年回家,拦不

通过对“春运”现象

汇。

学生活动 列举与“文化”有关的词

通过设问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正题。设计意图

(1)回忆联想“春运”场景,分的观察和享生活体验。

(2)学生思考回答“春运”的原因。

对春节年俗的分析,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体验文化的影响、感受文化的特点。住的温暖需求》所言:见PPT-3。而这恰恰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深刻影响。环节二:晒年俗,议文化

提问:过春节,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PPT-4“晒一晒”)

可补充:“逛厂甸”(PPT-5)。北京厂甸以琉璃厂文化街闻名遐迩。过年时厂甸是特定的市场,除展销文物、书画、字帖、金石、珠宝、玉器等工艺品外,各种京味风味小吃,像年糕、元宵、爱窝窝、茶汤、灌肠、豆腐脑儿、炒肝等,非常丰富。最有厂甸特点的是三尺多长的大糖葫芦,几乎成了逛厂甸的标志。

在人类的遗传中,自然遗传固然重要,文化遗传更为重要。年俗就好比“文化DNA”,代代相传。

提问:通过分享年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3)回答问题:

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 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 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

(4)学生回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文化各具特色。

环节三:溯源头,问文化

观察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了解这些特色和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提问:文化是如何形成的?2.文化的内涵(PPT-6)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类的文化和个人的文化修养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提问: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紧紧围绕着“文化”这个词,谁知道它的来源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人们对“文化”的理解(PPT-7)。

提问:请大家分析这些说法中的共

(1)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社会实践

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设疑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的内涵和分类,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同点是什么?

教师提升观点:可见,无论中西,“文化”一词都具有与自然相对应的含义,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环节四:察现象,析文化

出示三组有关“文化”的词汇,请大家分析其中的差异(PPT-8)。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意指“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指精神文明);文化底蕴(意指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来讨论文化,共同归纳(PPT-9):

①大文化:相对于自然界而言人的所有创造物;

②中文化:指精神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

③小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提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 教师指导如何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时明确:我们在这个模块的学习中采用的是“中文化”概念。可见:文化的概念(PPT-10)。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环节五:较中西,辩文化。

3.文化的教师出示图片,以德国与中国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别为例,对比西方与东方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中必然包含着人力的作用、人为的创造。

(3)学生讨论分析。

(4)学生思考并讨论。

(5)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文化”的类别。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行为力量 的文化差异(PPT-11)。

PPT-12至PPT-21列举了东西方在生活方式、孩子、旅游、处理问题、人际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差异。

教师提问:请任选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说明你所认同的东西方差异,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

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则更多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的核心思想的差异,见PPT-22。

(1)学生讨论回答:

方式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于文

行为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化的差别,在于东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存在巨大差异。

从中感受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师提问:这些核心思想作为文化,(2)学生回答: 它们的影响是如何发挥的?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结论:PPT-23。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应有具有文化自觉,识别文化的影响,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本课是《文化生活》模块的开篇。在这一课中,我们从体验丰富多彩的文课堂总结 化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回答了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作用?等等。让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

【形成性练习】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答案】A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在实践中它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文化影响着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和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中。

课后活动:

回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本)书或(一件)事,探寻其中的文化因素,在下节课中分享。

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据此回答2~3题。

2.这里所说的“ 文化”,就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答案】D

3.根据上述规定,以下属于文化的有()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营销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4.在下列活动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答案】B

【评价建议】

学生对于“文化”一词可谓“耳熟能详:饮食文化、电影文化、校园文化„„但是对于文化的内涵,却不一定真正理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体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评价中要注意从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解说等多个能力维度入手,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来,从多个层次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与本科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调查报告、观察记录等),更全面地评定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和智慧。

【补充材料】学者眼中的“文化”

1.泰勒(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进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帕克和伯吉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

3.威斯勒(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派学者):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4.斯莫尔(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5.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因“文明的冲突”观点而闻名):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6.萨皮尔(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情。

2012-11-22 人教网

上一篇:高一军训会操比赛总结发言稿下一篇:指导幼儿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