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读后感(共15篇)
1.世界大战读后感 篇一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读后感
摘要:一战刚刚结束不久,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便以敏锐的洞察力、中立的态度完成了一部惊世之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本文对这部先驱之作进行了一定的总结、提炼和升华,以期结合当代世界格局及科技提出自己的观点,适应不同环境的不同需要,指导不同条件下的实际行动。并且,宣传是一个不分平时和战时的概念,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我们实施宣传与反宣传,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主导局势、打赢战争。
关键词:总结升华平战结合意识形态
一、“5W”的指导
虽然拉斯韦尔发表的这篇博士论文中并没有鲜明地提出“5W”的概念,但是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全书是在“5W”的指导下如行云流水般完成的。“5W”的思想(或者说体系),即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来的“Who”“What”“Which Channel”“To Whom”“What Effect”[1]。
在全文中我们处处能发现“5W”的踪迹。例如,在第一章节(“当下事务”)中为了说明“现在已经不能再用训练士兵的方法训练平民了”这一简单道理,作者对“5W”中的“To Whom”(即受众)进行了分类和讨论,以说明“To Whom”以及“Which Channel”的差别将直接导致“What Effect”的差别。如此鲜明的例子在本书中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作者在本书中没有处处完整套用“5W”的模式,而是对其中某些因素进行了忽略,而以主要篇幅来叙述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也不难发现其思想主线是非常明确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甚至是优秀的指导思想。当然,先驱的意义也正体现在科学、新颖思想的提出。
大量的事实和假想例子已经足以证明,“5W”的框架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的宣传活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区分敌友的鲜明思想
我相信,不论是不求甚解的读者还是善于精读的读者,都能够发现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对敌友的鲜明区分,以此指导不同的宣传策略和宣传内容。这个观点在本书的引言中就毫不犹豫的被作者提出来了,原文引用如下:
“我们国内的受众、我们的敌人、我们的盟友和中立者”。[2]
例如,本书第四章(“恶魔崇拜”)强调宣传敌方的邪恶性,以衬托己方的正义性,这部分的受众必然主要是国内的受众以及其他受众。第五章(“胜利幻想”)强调激发己
方士气,在战争中通过宣传鼓舞士兵战斗意志,达成战争意图,这部分受众必然是国内的受众。第六章(“维系友谊”)更加毫无疑问,受众为“我们的盟友”;至于第七章(“瓦解敌方斗志”)其受众主要为敌方民众以及军队指战员,甚至包括高层决策者。
区分敌友的思想如此鲜明,为作者理清了思路,使其更好地从中立的角度叙述了宣传技巧。
三、一些思考
虽然本书最初具有“引起学术和公众恐慌”[3]的巨大魔力,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本书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的,毕竟没有一本书是万能、普适的。
我认为这本书没有为读者呈现的是“平战结合”的思想,之所以提出这点,是因为和平与发展虽然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宣传与反宣传的斗争在和平时期一点都没有“消停”的迹象,反而呈现出更加激烈的斗争。例如,最近引发国际事件的电影《独裁者》,正是宣传甚至鼓动的产物。
《孙子兵法》道出了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宣传对于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认为,宣传的最高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在和平时期掌握宣传的主导地位,实施潜移默化的引导,至关重要。
十八大对当今世界局势的判断[4]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同时世界局势还很不稳定。在这个不稳定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反宣传、反颠覆,成为当今高技术条件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纵观世界风云,无论平时战时,宣传在改变这个世界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或利或弊。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军事竞赛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从民主到社会制度,从生活习惯到民族文化,从颠覆对方到团结己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轰动世界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止。当然,这仅仅意味着冷战时
期的结束,随着科技的大力发展和快速变革,宣传方面的斗争只会愈演愈烈。
最后,我认为,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反颠覆、反渗透、反宣传的斗争必将成为我党、我国面临的重大考验。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对青少年思想方面的引导和宣传将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我国的青少年也能够在考验面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完美展示共和国新一代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6608.htm
[2] Harold D.Lasswell《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672171.htm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66565.htm
2.世界大战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世界大战,差异,背景,性质,影响
上个世纪前半叶, 先后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 它们发生在同一个大的历史时期 (世界现代史的两端) , 必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如波及的范围都很广, 参战的国家都很多, 真正达到了世界规模;延续的时间都比较长;除了给各国都造成非常巨大的危害和损失以外, 对世界格局和总体面貌的影响也都极为深刻。但由于种种因素, 它们之间的差异更大。本文拟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次大战重新加以审视。
不同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形成初期, 由于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力量发展不平衡, 必然导致它们之间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新争夺, 于是在激烈的军备竞赛和军事结盟的基础上, 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 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展开, 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开始下降,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英国, 英、德两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然而这个时候, 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 面积是德国的11倍。经济迅速发展的德国必然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为自己要求日光下的地盘”[1]。对于德国的要求, 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必然极力反对。于是, 英德矛盾遂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在激烈的竞争中, 帝国主义列强都在寻找同盟者, 以壮大自己并压倒对方, 于是在欧洲就逐步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政治集团, 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 最终在它们之间爆发了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根源于由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造就的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对外侵略和扩张。
1929年10月下旬, 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 不久就扩展到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 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的时间之长、对经济的破坏性之大, 是世界历史上仅见的。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的差异, 各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摆脱危机的道路。英、法两国因为有广大的殖民地可以利用, 所以通过转嫁危机和进行有限的改革来缓冲危机带来的危害;美国虽然没有广大的殖民地, 但因为国内市场容量大,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比较完善, 所以主要通过“罗斯福新政”度过了危机;而德、日、意三国一方面国内市场狭小, 资源不足, 另一方面拥有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有限, 再加上三国都有悠久的专制独裁和军国主义传统, 因此很容易地走上了对内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道路,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将世界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不同的发生模式
从发生的情形、模式上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是爆发式的,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就是它爆发的导火线, 此后短短的几天里, 奥、德、俄、英、法等欧洲大国相继参加了大战, 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具有了世界的规模。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不一样, 它有一个从局部战争到全面的世界大战的演变过程。当然,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 目前在学术界意见还不统一, 有主张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或者以1937年的七七事变即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为起点的, 也有主张以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作为起点的, 还有主张以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作为开端的, 但不管怎么说, 大家一般都公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爆发式的, 它从局部战争开始, 逐渐蔓延, 到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终于演化成世界规模的战争, 因为此后不久除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以外, 英、法等欧洲主要国家和受其影响的其他很多国家才正式宣战, 参与到战争中来。
迥异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参加战争的目的以及结局所决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战争, 因为无论是参加大战的协约国集团还是同盟国集团, 它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而且战胜的协约国的这种目的通过凡尔赛和约和华盛顿会议上订立的一系列条约得以实现。尽管战争爆发后各国政府均宣称本国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的“防御战争”[1], 但这种欺骗宣传改变不了大战的真正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不同, 虽然战火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点燃的, 但是参加大战的绝大多数国家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都是为了抵抗法西斯侵略, 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
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发表的《大西洋宪章》明确宣布:“两国并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 两国不愿其实现”,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于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 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后, 两国希望可以重建和平, 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以内安居乐业, 并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 无所恐惧, 亦不虞匮乏的保证”[2]。而这些原则在后来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中得到确认, 实际上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原则。它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性质。
深度和广度有差异的影响
首先, 两次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深度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虽然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因战败而垮台, 沙俄政府被推翻, 英、法的实力也受到很大削弱, 但从总体上说, 欧洲在国际事务中仍具有很大的发言权, 英、法通过控制国际联盟可以对世界局势发挥相当大的影响, 在战后形成的确立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秩序的凡尔赛体系当中, 英、法居于主导地位。美国虽然在经济上特别是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占据了优势, 但其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还是相当有限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只有苏俄 (苏联) 一个。
二次大战以后,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摧毁, 英、法两国被严重削弱, 欧洲全面衰落, 美国成了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与此同时, 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社会主义也越出了一国的范围, 在欧洲、亚洲相继涌现出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或人民民主国家, 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版图。这样, 就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西方阵营) 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东方阵营) 的对立, 即所谓“雅尔塔体制”, 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
其次, 两次大战对世界科技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的时候, 它只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继续深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直接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几个有代表性的领域即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技术和以核技术为标志的新能源新材料, 它们最初的技术成就都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 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最初是为了迅速计算炮弹弹道的需要。1942年8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克利就设计了一个电子计算机的方案, 到1946年美国终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恩尼阿克” (ENIAC)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发端于被后人誉为“火箭之父”的冯·布劳恩主持研制、1944年德军开始使用的V-2火箭。核能的利用则直接源自二次大战中原子弹的研制。1942年, 在爱因斯坦等人的建议下, 美国制订了研制原子武器的“曼哈顿计划”, 并于1945年7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加快了战争的进程。从此, 人类才进入了核时代。
结语
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全党“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 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3], 因为今天的中国是昨天和前天的中国的延续。同样的道理, 今天的世界也是昨天和前天的世界的延续, 今天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文化科技发展以及很多地区性问题, 要追究其根源, 都可以上溯到60年以前。因此, 我们要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准确地把握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规律和总体特征, 建立和谐公正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不了解两次大战之间的历史是不行的。
参考文献
[1]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世界大战读后感 篇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给了我很多钱,叫彩色世界-儿童地图的世界。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地理知识的世界,不仅有趣的文字介绍,还有许多美丽的图画。阅读这本书后,我知道这个世界有七大洲和四大洋。
北美是广阔的大陆,南美洲有很多热带森林,非洲是一个野生动物天堂,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陆,大洋洲是海洋的土地......我在比利时,比利时介绍了下一个欧洲酒吧,有这样的传说:一次,敌人夜袭布鲁塞尔,想用炸弹炸毁城市,碰巧有一个小男孩在发现燃烧的保险丝,尿液被消灭了,救了城市。后来人们做了一个雕塑来纪念他,这是着名的小便儿童雕像。
4.世界大战读后感 篇四
我们已经步入全球化3.0时代,世界变平了。这是弗里德曼告诉我们的。六年前,弗里德曼就已经指出,中国对世界变平的过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受到平坦世界的影响,将更加与国际同步,成为平坦世界里的重要一员。如今看来,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果然卓有成效,但随着这一改变的发生,中国三十年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所积淀的一系列问题也迅速的暴露出来。
三十年来,中国走的是低成本、高消耗的世界工厂的路线。不可否认,“中国制造”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然而,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也在减退。
据统计,我国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仅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目前大型民航客机完全靠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也基本来自国外。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只能当制造大国和仿制大国,做一个“世界加工厂”,而当不了创造大国。目前我国高技术产品只占外贸产品的2%,我国许多外贸出口产品是贴牌、无牌产品,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只有21%。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就更少。目前全球500种名牌产品中,中国只占4席,而在世界100个名牌产品中,亚洲占有10席,其中日本7席,韩国3席,中国无。这种状况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市场的地位极不相称,必须尽快改变。
要想在这平坦的世界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实施国家知
识产权战略,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效益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经济发展也日益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我们必须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知识驱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重点一直是放在东部沿海等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建设远远超出其他中小城市,大量资金聚集在这几个大都市,其发展水平已经接近、甚至在有的方面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水平。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愿意到这些大城市工作,同时来自中西部的大量农民工也涌入了这些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毋庸置疑,“国内移民”确实为他们自己以及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它却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在户籍管理、社保和医保流通以及子女上学等问题上给管理者带来了难题。是时候考虑让我们变的国家得更加“平坦”了!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法则,已经有不少传统的、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在这场浩大的金融危机中被淘汰,存活下来的是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企业。然而,这些存活下来的企业中还有不少属于劳动密集型,是时候将那些暂时无法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了。科学发展观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而产业转移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它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有助于统筹区域发展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但我们必须看到,要实现这种转移,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应该借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的区域发展经验以及深圳、海南等的特区发展经验,尽快提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和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除了制定良好的政策,我们还需要建设更加便捷的公路网、铁路网以及航空网,建设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才能够给中西部地区带去大量的工作岗位,才能够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低廉的优势。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留住原本需要“国内移民”的农民工,到一定时候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中西部就业,这无疑有助于提高中西部居民收入,有助于缓解由“国内移民”带来的各项压力。同时,这对我国政府鼓励居民消费、将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有益的。当前,中国正在走一条科技兴国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不二选择。不仅中国需要科技兴国,需要科学发展,任何国家都需如此,因为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游戏规则。在如此平坦、均等、公平的世界竞技场上,中国该做什么才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入WTO等一系列举措,已经把自己推到了这个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上。要在这一全球化的竞技场上占有自己的地盘,取得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先洒下勤奋和教育的种子,培养出能够应对这
一世界变化的各种人才。中国目前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而被世界各国看好,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厂,中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也大大提高了,当然也暂时性的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但单单成为廉价的世界加工厂不应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也应有自己的科技含量高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如此,大量地培养人才,壮大自己的人才队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对个人而言,我们应该不断的加强学习能力,学习吸收新知识,巩固已学到的知识,不断挖掘发展自身潜力,寻找进步源泉。
5.《世界》读后感 篇五
我打开第一页,那句人生格言就足以让我回味:不去看,怎么知道美;不去听,怎么知道心;不去试,怎么知道易。妞妞的格言包含着人生的哲理,我为这个11岁女孩而感动。
我是奇迹
我和每个人都不一样
我和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都不可复制
每个人都是奇迹。
这首小诗,是我最欣赏的,也让我读懂生活的道路上,每个人不可复制的人生,每个人都要按着自己的心向未来出发。
我的四季――让我跟着妞妞的春、夏、秋、冬释放心情。
我的天地――让我倾听着日月星辰美妙的万物。
我在路上――让我在音乐的旋律中笑看人生。
我在长大――让我看到坚持就是希望,梦想就会像奇迹一样出现。
6.世界大战读后感 篇六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首先, 宣传者为加强宣传效果, 请受害者来叙述受害经过, 这种策略显然没有考虑到受害者的心理, 也缺乏对受害者的尊重。某些批判理论者认为, “符号表达能够被某些群体或类别的人利用以增强其权势同时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权利。”宣传者即使有其认为合理的宣传目标, 但仍难以避免其为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而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最关键的是, 受众难以察觉这种利用关系。其次, 在战争情境中, 受众的非理性情绪容易主导对事物的认识、态度以及个体的行为。在战争中, 受众难以意识到宣传者对其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 对潜在的宣传动机的敏感度也会弱化人们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引发的爱国热情, 很容易使人们陷入简单的思维, 即把战争解释成为一群好人和一群坏人之间的斗争, 这种片面的想法很难让民众看清战争的真相。
受众的理性变得极为必要。首先, 需要带着对情境的关注去理解。根据韦伯的解释, 理性化是一种同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对立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 它将成为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决策不受理智的控制和自我的批判, 那是时代的异象。”我们面对任何事都要努力保持理性的认识态度, 我们常常关注信息或事件的内容, 忽略对传播场景、传播主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考量, 这就是语境和情境。“所谓语境化, 简而言之就是历史化、过程化与地域化, 就是发生学意义上的‘此时此地’”内容如果脱离了语境, 就不能得到完全的正确的理解, “意义依赖于说出一个句子的特定的语境, 依赖于听众带到语境中的知识和预设”, 真正理解意义是理性认识的第一步, 一个人如果只注意自己的生活, 那他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 当他把自己放到更大的环境中时, 那他就能在大背景中看到自己的行为, 这样他才开始真正地理解自己, 用同样的方式去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
其次, 保持自我独立, 不忘怀疑和批判。保持理性态度还需要不时地审视自我, 保持对自我的怀疑和批判。自我是用来定义我们是谁的一个概念, 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个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用自认为是他人观点的视角审视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 赋予自己个人角色和价值观, 个体如果缺乏他人的支持便会感受到孤立和来自群体的压力, 所以他不断地使自己的形象、观点和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 希望自己能被群体所接纳, 在社会互动中与他人形成联系, 共享一种统一感, 免于脱离群体的不安全感, 这就是所谓的群体从众。从众行为尤其是在集体性事件中很容易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利用, 网络带来多元化的信息、不一样的声音, 但是它也加大了人们辨析真相的难度。大量的信息可以被转载, 欧文·高夫曼提出“印象管理”概念, 就是说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规避自己的缺点, 人们在转载的时候会考虑到转载的信息能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一条充满正义感的信息总是被转载无数, 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条信息所述内容的真实性。利益集团打造信息, 网络水军大规模传播, 如果信息包装得好, 很可能被大众接纳并继续扩散, 这也许就是网络时代从众行为的新表现形式。看似民主的网络, 却可能已经被少数利益集团所利用, 我们一定要谨慎于被少数人用民主的名义统治。
个人在思想上脱离对他人的复制, 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慢慢学习独立判断和决策, 这个分离的过程很可能引起心理的不适, 或者遭到外界的压力, 而这是一个要活出自主性的个体所必须面对的。■
摘要:符号是被社会认可的用于象征其他事物的客观物体, 通过意义的共享, 符号可以代表其他事物。符号能激发联想, 对人产生不同的意义, 通过意义与自身产生某种联系, 可能是认同、渴求或者期待, 符号就这样完成其宣传功能。宣传的核心内容往往是一种价值观, 宣传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并影响受众的意识形态。拉斯韦尔曾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 在书中阐述了宣传的动机、如何进行有效的宣传、宣传对受众态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符号,宣传技巧,宣传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0) [1][美]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0)
[2]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上海:三联书店, 2011 (1) [2]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上海:三联书店, 2011 (1)
[3]崔欣, 孙祥瑞.《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9) [3]崔欣, 孙祥瑞.《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9)
7.《平凡世界》读后感 篇七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
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读《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相信自己能飞!这是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著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飞!”
少平与少安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作家倾注了毕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写作的焦点放普通人的生活上,表达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少平与少安都不是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双手可能改变命运,他们在一次次苦难中得到锤炼与升华,表现出当代农民的顽强与坚韧。小说广泛涉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它表达了昂首向上的奋发精神,展示了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
没有一条小船不是经过风暴而顺利抵达港湾的,孙少安的成功亦不例外,在实现“飞”的壮举与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他也曾遭遇到不断的挫折和打击。如为了扩大社员自留地,他曾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来批判;曾为尝试着进行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而遭到县委的严厉批评;最为残酷的是在第一次扩大砖场时,因高薪聘来的烧砖师原来是骗子的缘故,他的砖全部?烧砸了。无力归还贷款,也付不出村中帮忙劳力的工资,那时,他就像一只被风暴打断翅膀的小鸟在冷风中簌簌地颤抖着。
真、善、美,永远是人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书中的一个个主要人物,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善良,这该是作家心灵的折射:路遥定也是那么的一个人。然而,人物的结局总令人伤怀,几乎没有一个结局是完美的:孙少安干出了点名堂,他贤惠的妻却劳累至喷血;田润叶终于明白了李向前对她的一往情深,毅然与之结合,可向前却已是残废。孙少平以他独有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地位悬殊的田晓霞的爱,可田晓霞却再也回不到他的身边;润生义无反顾地与郝红梅结合,可郝红梅毕竟还带了孩子;金波呢,还不知要追寻那梦中女子到何时。这一切的一切,总令读者有些惋惜。特别是少平与晓霞,地位相差那么多,却能够心心相印,都愿他们会有个完满的结局,可作家偏偏那么残忍!我有些明白了:我们心理上总不愿去接受悲剧,所以,中国戏曲倒多以大团圆结局。然而,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这应该就是作家昭示给大家的。他是那么地真诚,那么地善良,然而,他也必承受着太多太多的苦,他对生活的体验越深,就越感受到生活的不完美。而正是这不完美,才是更能打动人的一种美。大家都明白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显得更美,把这种美称为残缺的美。那么,路遥既从生活中,也从美学上理解了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结局的安排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如此安排,真、善、美 的统一,使读者唏嘘不已。
8.世界名著读后感 篇八
16电气1班 张宁
《名人传》由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罗·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詹天佑》读后感
16电气1班 赵泽宇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16电气1班 李帅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9.世界大战读后感 篇九
当人们在江河流域定居时,在那些土壤并不肥沃并且更容易受季节变化影响的地方,如欧洲森林地带、阿拉伯沙漠和中亚细亚地区,这些地区“雨水较少,但是草原辽阔,冬季白雪覆盖了山峦,到了夏季,山坡上却牧草丛生”[1],居住着生活方式与农耕世界截然相反的民族,即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强悍,长期过着简朴的生活,顽固地保持着氏族公社制度的传统;经常性的迁徙使得他们不耐耕作之苦,喜好以劫掠为生。著名的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描述日耳曼游牧者的生活习性时说:“要想劝他们像向敌人挑战和赢得创伤那样地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2]P62-63
相比较而言,定居的农耕生产方式比游牧生产方式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活资料,从而解放一部分劳动力去从事农耕以外的活动,如金属冶炼、建筑、商业贸易和社会管理等。人类历史最初的几种文明,都是从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两个世界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两者的产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些产品并不能满足各自全部生活的需要。两个世界因此便产生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主要是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农耕世界的文明通过商业往来及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碰撞向游牧世界传播,如金属冶炼技术。金属冶炼技术改进了游牧世界的武器,游牧民族也随着武器的改进更加好战。
游牧者与定居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定居者将游牧者视为野蛮人,而游牧者认为定居者软弱、怯懦,是很好的掠夺对象。吴于廑先生认为,从古代一直到13、14世纪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一、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
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游牧者最初生活在里海和黑海周围,于公元前20世纪初叶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农耕地区入侵。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欧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行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在西面,色雷斯人、希腊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到了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进入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卢、西班牙腹地。在南面,米地人和波斯人入侵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米地王国和波斯帝国;而另一支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冲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长期混杂,成为今天印度人的祖先。在东部,印欧人越过天山屏障,到达帕米尔高原,所建立的国家被中国人称为吐火罗。
“公元前2000纪,欧亚大陆正处于一个骚动时期,即游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国被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瓦解的时期。骚动是猛烈的,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因此,公元前2000纪是古代文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之的过渡时期”。[3]P149这种大骚动便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发起第一次大冲击的结果。这次民族大冲突和大融合导致了新旧文明的更迭和文明地域的扩展。米诺斯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的哈拉巴文明等文明灭亡了,埃及文明不断衰落,在旧文明的基础上产生了古典文明,它包括希腊罗马、波斯帝国、古印度和中国的秦汉帝国。
二、匈奴人的西进运动和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匈奴人便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当时匈奴人被称为戎狄。他们散布地域很广,陕西的西部和北部,山西和河北的极大部分都是戎狄族居住地。戎狄曾多次骚扰周朝疆域,对农耕社会的定居生活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带来了破坏性的灾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北御匈奴,并且修筑长城,构成了阻止匈奴南下的坚固屏障。汉高祖平定宇内之后,对匈奴采取防御政策;到了西汉武帝和东汉的和帝时,对匈奴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势。部分匈奴人不得不向西迁移,从而拉开了游牧世界第二次冲击农耕世界的序幕。
最先引起匈奴人西进浪潮的是大月氏人,他们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与天山山脉而进入中亚,征服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并与当地居民杂居。公元1世纪中叶,大月氏五部落之一的贵霜部落兼并其他四部,建立了贵霜帝国。还有一支大月氏人与匈奴人相混合,形成了白匈奴人。公元5世纪初,白匈奴人侵入伊朗东部和印度西部地区,摧毁了笈多王朝。
公元2世纪以后,匈奴人由中亚向西进入伏尔加河流域、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一带。公元374年,匈奴人跨过顿河,进入日耳曼游牧部族的活动地域,迫使日耳曼游牧民族在征得罗马帝国统治者的许可后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罗马帝国之所以同意日耳曼人进入境内,是为了缓解兵源匮乏问题,然而,骁勇善战的日耳曼人野性未泯,开始侵犯罗马帝国,揭开了西罗马帝国毁灭的序幕。随后,日耳曼各部落及阿兰人、阿瓦尔人(即柔然人)、马扎尔人等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纷纷涌入罗马帝国,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古典文明的终结。
在中国,南匈奴内迁,乌桓、鲜卑及拓跋等部也随之而来,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形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导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代的来临。
总的来说,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冲击,促进了人类文明历史从古典时代向宗教时代的过渡,即它导致了秦汉帝国、笈多王朝、西罗马帝国及古代埃及文明的灭亡和衰落,并且再次在原来的基础上促生了一批新的文明形态,如唐宋帝国、西方基督教文明和拜占庭帝国。并且,这次大冲击使得游牧于欧亚大陆上的一部分匈奴人、日耳曼诸部族进入农耕时代,文明地域在南北两个方向得到了扩展。
三、蒙古人和突厥人的侵袭
突厥人是一个混杂的民族,不属于同一种族集团,是因为操同一种语系的语言而联结在一起。到6世纪中叶,突厥人已经统治了从蒙古到阿姆河的广大平原地区。随着哈里发王朝的衰弱,突厥雇佣军像日耳曼雇佣军一样,反宾为主,在巴格达废立统治者。大约970年左右,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人,顺利度过边境,进入穆斯林地区。1055年,哈里发宣布塞尔柱酋长托格卢尔·贝伊为“苏丹”,帝国世纪的统治者变为突厥人苏丹。突厥人便带领这个伊斯兰教帝国向两个地区进一步扩张。一个地区是小亚细亚,1071年,塞尔柱人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大获全胜,俘虏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随后,突厥人未受任何抵抗便进入了小亚细亚。11至13世纪,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希腊和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另一个便是印度地区,当塞尔柱人向西挺进的同时,另一支突厥人正在向东部扩张,最著名的便是马哈茂德。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为基地,几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区进攻,最终吞并了旁遮普。12世纪,另一个以廓尔为基地的突厥王朝代替了马哈茂德的继承者。在穆罕默德的领导下,廓尔突厥人向南进至古吉拉特,向东进入恒河流域。1192年,他们占领德里,并将其作为印度突厥王国的首都。
12世纪末叶,欧亚大陆呈现的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在东方,宋王朝积贫积弱,在对辽、西夏、契丹的战争中节节败退,迁都江南,偏安一隅。在中亚和西亚,曾经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已经分裂为许许多多的穆斯林王朝,拜占庭帝国则面临着穆斯林和西欧十字军侵犯的双重困扰。蒙古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用强大的武力征服了欧亚大陆,给其带来了剧烈的变化。
蒙古族在唐朝被称为“蒙兀室韦”,早期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7世纪时西迁至斡难河上游的肯特山一带。到了11至12世纪,蒙古各部之间战争频繁,陷入了“天下扰乱,互相攻击,人不安生”的状态。1206年,蒙古孛儿只斤部首领铁木真通过数次艰苦的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并在斡难河畔召开首领大会,被拥戴为“成吉思汗”。其后,成吉思汗便向四周的国家和地区发动了一系列征服战争。至1218年,蒙古先后征服西夏、金、辽,整个东亚地区除了日本和南宋大部分地区,都已被蒙古军队侵占。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第一次西征,占领花剌子模国,俘虏基辅罗斯国大公。
1226年,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他的后继者窝阔台、拔都、贵由、蒙哥继续执行他的扩张政策,先后征服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波斯、巴格达。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迁都北京;1276年,忽必烈攻灭南宋,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于1274年和1278年先后向日本进军,遭到抵抗;1285—1303年对印度、缅甸等国的进攻也无功而返。蒙古人的扩张自此终止。与此同时,西域的蒙古各部分裂为四个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名义上四个汗国的国王都要接受大汗的册封,而实际上他们是完全独立的,各行其政,互不干涉。自此,蒙古帝国便开始分崩离析,其实,这一过程早在1260年蒙古军队被埃及马木克鲁军队打败时便已开始。到了14世纪,蒙古帝国的衰弱更是不可遏止,各个汗国相继覆灭。虽说帖木儿汗国的崛起曾给予蒙古人中兴的希望,但也只是强弩之末。帖木儿死后,帝国便四分五裂,蒙古人的角色便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来扮演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也因此走向了尾声。蒙古帝国的衰弱,起因在于过分的扩张。相对于被他们征服的国家,蒙古部族人数较少,且处于半开化的状态,所以在统治的过程中“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其帝国创立后不久即崩溃的根本原因”。[3]P436
蒙古的铁骑给农耕世界带来了猛烈的冲击,时间虽短,但是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正如多桑所说:“蒙古人足迹之所经过,仅见尸骨遍地,城市为墟,其残猛较之最野蛮之民族为更深,于所略之地杀男妇婴孺,焚城市村庄,毁禾稼,变繁华之地为荒原……待遇残余之民如同奴隶;其幸而免于锋镝者,则不免呻吟于一种暴政之下。”[5]P3虽说蒙古帝国并没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具有特色的文明,但是它用强有力的手结束了黑暗时代,使欧亚大陆从沉睡状态中苏醒过来,欧亚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加深,有利于近代文明的产生。而继蒙古之后开始了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征服行动,准确地说,应当是伊斯兰教世界与基督教世界之间的争战。到了14、15世纪,全世界呈三分天下的局面———大明帝国、穆斯林世界和基督教世界,而游牧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无法再与农耕世界抗争。不久以后,西方工业文明逐渐发展起来,工业文明征服农业文明代替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之间的冲突,世界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
在近代工业世界崛起之前,农耕世界孕育了最高级的文明,并且通过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将自己先进的文明传向其他地区,并且也适当地吸收了游牧世界的文明,如赵武灵王学胡服骑射。历史具有连续性,是不断进步的,历史的过去、现在、将来之间没有绝对的断裂,是其自身漫长发展的结果。3000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交往只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序幕,只是为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进行了铺垫。
参考文献
[1]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
[2][古罗马]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3][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 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新一版.
10.平坦世界读后感 篇十
在公司领导的推荐下,我读完《世界是平的》一书,我很激动、我很震惊,我觉得我对书中的很多观点是由衷的赞同和佩服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有些地方我看的不够仔细,或者说有的地方我还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本书中获得许多关于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的认识,在这个平坦的世界里拥有核心的技术、拥有创新的精神、拥有发展的理念、拥有学习和合作精神等是多麽的重要。
一、掌握核心科学技术,让自己保持领先的水平
本书的作者写道在印度的班加罗尔有来自于美国的很多外包业务,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印度是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服务和信息科技的外包地。那为什么包含像美国这样工业化的国家和印度有这样的外包关系呢?通过阅读本书“我在睡梦中”这一章节让我明白是因为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他们有条件掌握先进的技术水平,他们有条件也觉得很有必要把供应链中比较低端的技术和业务外包出去,这样他们可以在薪酬待遇、雇用人数等方面在和当地的行情相比中节约非常的大的成本,而外包到印度、中国等的发展中国家中的业务,美国外包商也大可放心,因为印度、中国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拥有非常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会把承接的业务完成的非常出色和漂亮。对美国这样的外包商国家来讲,节约了费用、节约了成本和人力资源。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有更多的兴趣,去研究、开发和投资新的行业和途径、让自己始终在技术和资金上保持领先的位置,或者说始终在提醒自己要掌握比别人更核心的技术和理念来让自己一 1
直保持领先的位置。
通过“外包”业务这个事件,美国在获得了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像印度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我也可以体会到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实他们在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剥削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剩余价值。因此,当看到美国或日本将他们生产的伸及中国时,并且在计算中国的用人成本会更加低廉的时候,我愤怒了,因为他们是抱着一种追求更大剩余价值的目的来到这片土地,但我们必须的明白和面对,因为我们所分担的工作永远是处于生产链条的最底端,我们为之生产的产品供给方也永远是那个工厂或是那个公司,而处于生产链条最高端的美国或日本公司,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设计的构想和蓝图将那些不是他们生产的产品卖给世界的每一个人,并领取那最大份额的利润。他们也在利用资金优势吸纳来自中国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消彼长,似乎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无限制的扩大,而且我们也只能感到叹息。在叹息中国为他们最大限度地创造剩余价值。这有什么办法呢?在当时的环境和国情状态下,我们只有接受了。因为谁叫别人有更多的资金、有更好的技术水平呢?因此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努力掌握更核心的技术,让自己时刻处于领先的水平吧!
二、在经济全球化中拥有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在本书中涉及比较多的词语应该是软件、人的智慧、高级技工、呼叫中心、传输协议、光学技术、以及开发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联合搜索技术等,我想这些词语的出现也是社会在进步,大家都变得更加智慧和聪明的体现吧,我更觉得这样的体现更应该是创新思
维的体现。因为没有创新或许美国的业务不会外包到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印度也不会有呼叫中心、世界也不会有光迁技术的发展、没有更好软件的开发、没有因特网的出现,也没有像沃尔玛这样的企业在供货、销售、服务上配合的非常好的企业。也正是有了创新的思维,出现了铲平世界的10大动力,把世界变得平坦化、数字化、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我想正是这样的创新加速了世界的平坦化,这也给全球的经济和其他领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带来了新的竞争,在这样的机会和挑战中,促进了很多层面和领域的提升和进步。同时也加速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设想在平坦化加速的进程中,假如大家都没有好好去想想自己的发展,大家都保留在现有的思维和水平,大家都没有去开动思维去创新,我想这样的做法只能让自己被平坦的世界淘汰出局,永无翻身机会。因此在全球化、平坦化加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保持时刻开动脑子、拥有创新精神,正所谓未雨绸缪,让自己在全球化竞争来临中,留有自己的位置或更好的取胜别人,从而更好的向前发展。
三、平坦的世界里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本书中作者说到:“在非洲,瞪羚每天早上醒来时,它就知道自己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快,否则就会被吃掉。狮子每天早上醒来时,它知道自己必须超过跑得最慢的瞪羚,否则就会被饿死。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瞪羚,当太阳升起时,你最好开始奔跑。”
在这段话中我们明白:瞪羚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慢,才能生存;而狮子一定要比跑得最慢的瞪羚快才不至于饿死,因此,它们每天早上
起来就必须奔跑。当今世界生存法则和自然界一样,这就可以应证了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理论。是的当今的社会,我们面临的是平坦化的世界、面对的是全球化的竞争和挑战。不管我们是一个名族、一个企业甚至是个人我们都必须要有积极加速奔跑的意识,否则平坦的世界会立刻“吃掉”我们。因此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拥有危机意识,在今天发展的时候,多想想长远的发展,多为更辉煌的明天谋取发展道路。只有当有了自己更好、更宽的发展道路,我们才可以在发展之路上一路狂奔,永远不会被吃掉。
四、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学习、在参与竞争和合作中取胜全球平坦化。
国家要强大,还是得靠人才。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缺乏站在全球化看待问题的人才,这将是非常失败的事情,一个企业若没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站稳脚步,一个名族缺少这样的人才,我想是很难再继续前进和发展吧。因此人才培养在全球化进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在来看看我们平时的工作和学习吧,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包含着竞争与合作事情。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谁能表现的更好、谁就能脱引而出,这样就可以取胜别人,享受胜利带来的喜悦,我想能够取胜别人,在小事情的竞争中获胜的人必然是工作更认真、更仔细的、更善于学习和创新的人吧,因此学习和思考也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在竞争中找到可以合作的地方,将大家可以相互整合的资源一起利用,从而增强各自的实力,通过整合优化和加强各自的优势,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这样的竞争才会充满人性的光彩,为社会的进步带来推动力。就我们平时工作的小环境来看,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大家都是在相互的竞争更是相互的合作,因为只有团队的力量才是最大的,我们都不能够离开团队而独自生活的更好。也就说我们不能有太多的私心,心里不能太狭隘,我们的心胸必须要保持开阔,我想这些观点也是在书中提到了,因此值得提倡,那就是在竞争中保持合作。中国加入WTO,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人有了更多的机会面向国际化,也有了来自世界各国同行业者带来的更多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把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才是面对“平坦的世界”的可行方法。
11.世界名著读后感 篇十一
让我感叹不已的是,坚强不屈的鲁滨逊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废船上找到的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种起了食物,还饲养了动物,过起了生活。虽然他在这个过程中也遭到了挫折,例如,他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的;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谷的时候,由于时候,存货就浪费了一半;为了挖几个地窖以备贮存淡水,鲁滨逊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可是这一切的困难都难不倒鲁滨逊的坚韧不拔!――我内心中的感觉简直不能只用一个佩服所来形容,我真真正正地被鲁滨逊征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我们也应该这样,遇到坎坷,应该去克服,永不放弃,这样,兴许会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勇敢,永不放弃才能获得光明获得成功。
12.世界大战读后感 篇十二
谁说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只能生存在全球生产链的低端?“中国制造”就是“大路货”和低价值的代名词?中国企业家面对西方大企业时总是自卑和低头?格兰仕这个生产鸡毛掸子的小厂, 经历了多30年的风雨, 如今已变成世界微波炉大王, 走出了一条由格兰仕制造——中国制造——全球制造的道路, 持续降价, 整合全球产能与资源, 换来的是微波炉的普及和百姓受惠。“成为世界级的行业巨头”, 这是多少中国企业终极梦想, 格兰仕人让这一梦想照进现实。
子承父业精神传承
早在格兰仕创始人梁庆德时代, “格兰仕就抓住了微波炉产业迁移的机会。一台微波炉, 美国生产要800元, 我们就和跨国企业谈, 你把生产线搬到格兰仕, 我400元给你做。我用一周干完你一个月的活, 剩下时间我做自己的产品。”这种“拿来”智慧让格兰仕从1992年进入家电领域以来就专注于制造, 通过实施专业化和规模化战略, 将微波炉的价格降低了一半以上, 这不仅提升了微波炉在国内的普及率, 同时也以价格战清洗了市场, 迫使绝大多数微波炉生产厂家退出竞争, 形成格兰仕的垄断地位。如今格兰仕已成为我国微波炉市场上的霸主, 18年来, 与250家跨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至今已拥有全球约65%的市场份额, 使“格兰仕”成为“中国制造”的神话。
虽然, 此时的梁庆德已经把格兰仕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 连年蝉联全国微波炉市场销量及占有率第一的双项桂冠。但是, 格兰仕的发展已经不满足于微波炉带来的成就, 把格兰仕打造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的想法已经悄悄展开。
现在, 格兰仕新一代掌门梁昭贤, 能否把一个凭借价格战和代工法而体现出中国制造突出特征的企业带领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这个与父亲相貌酷似的梁昭贤在“亲政”之初, 媒体一度把他描绘成梁庆德的“翻版”——一样的低调, 一样的平民风格, 一样地高举价格屠刀……并由此推测出格兰仕的经营策略不会有大的调整。正如哲人所说:一个人两次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里, 何况两个人, 两代人?在香港长期学习、生活的梁昭贤显然不等于梁庆德, 只是在血液里, 秉承了其父身上的某种最本质最坚硬的因子, 拿出浑身解数在获得第二桶金上不遗余力, 决定着梁昭贤的起飞高度, 也预言着他的未来航向。
其实, 在梁昭贤还是华南理工学院管理系的一名学生时, 就经常在放假的时候被父亲逼着去工厂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 那时的他还无心在企业里做事。但梁庆德对他的刻意培养, 无疑把平民素养和困苦中挺立的基因注入儿子的骨髓。
梁昭贤执政后最让国内业界同行瞪目结舌的是他高调进军空调业——2000年9月, 宣布投资20亿在中山黄埔成立格兰仕 (中山) 电器有限公司, 用5年的时间建设一个占地200万平方米年产1200万台的世界最大的空调制造中心, 要在“全球微波炉制造中心”的基础上, 再做“全球空调制造中心”。如今, 梁昭贤打破了在梁庆德时代形成的“格兰仕=微波炉”、“只在某一领域做大、做强、做精、做透”的专注形象, 也把格兰仕推向了风口浪尖——国内空调行业已进入成熟期, 业内群雄盘踞, 大鳄林立, 和当初的微波炉市场早已无法同日而语。而且, 格兰仕微波炉当初抓住了蚬华被惠尔浦收购所带来的震荡及欧洲对韩国微波炉反倾销两大时机, 而格兰仕空调则并无好的切入契机, “全球空调制造中心”岂是格兰仕想做就能做到的?梁昭贤中山圈地的豪言一出, “格兰仕疯了, 梁昭贤疯了”的指责声也跟着铺天盖地而来。
198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学院, 获得学士学位, 同年在香港创立展邦企业有限公司, 从事国际贸易业务。1990年, 曾赴香港进修了MBA课程。1991年加入了格兰仕集团, 担任常务副总经理, 负责全面销售业务管理。在格兰仕内部, 员工则亲切地称执行总裁梁昭贤——“贤哥”。1992年被推选为格兰任集团副董事长。2000年梁昭贤接过父亲梁庆德衣钵, 成为格兰任集团执行总裁。
坦率地说, 梁昭贤转身空调虽然没有走出家电领域, 却完全符合“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相关多元化”——这一备受国内学者专家称赞的好模式, 但要想在被无数家电高手把利润摊得越来越薄、一些高手甚至选择了退出的空调战场上“虎口夺食”, 格兰仕在资金、专业、人才和运营经验上显然并无绝对优势。而且也果然出师不利——格兰仕2001年本想借助大力促销一举冲入空调“三甲”, 谁料中途遭遇竞争对手联名告状, 活动被迫停止。格兰仕损失惨重, 元气大伤。这一切让梁昭贤的精心准备, 似乎显得并不充足。
为实现格兰仕新的战略大突围, 梁昭贤选择了和父亲当年曾经屡试不爽的利刃——低价和OEM。这对于习惯在微利中生存、擅长成本领先的格兰仕来说, 微利也是做强做大的好机会。格兰仕空调的定位仍然是世界名牌制造中心, 仍然要象当初做微波炉一样, 整合国内外企业的生产能力, 追求‘性价比’的最高境界。对于外界的诘难, 梁昭贤总是用英特尔老总葛洛夫的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其实, 严格的说, 格兰仕进军空调并不是冒险, 而是一种脚踏实地。在很多家电企业在市场上赚了一笔之后就要造汽车, 上IT, 搞房地产等暴利行业。如果, 硬要说格兰仕进军空调市场是一种偏执行为, 那么这种偏执就是专业、专注、专心。只有专, 才能精;只有专精, 才能强大, 正是格兰仕强大战略的一部分。在大家都看准空调市场的强大发展潜力时, 各种品牌鱼龙混杂, 不少企业纷纷退出市场转向其他行业时, 空调格局开始失衡, 此时的格兰仕看准时机, 集中资金全力进入, 凭借多年的低成本经验, 出其不意击倒对方。
几年下来, 格兰仕空调在国内尽管并没发挥当年微波炉的威力, 但在海外市场却高歌猛进。2003年, 格兰仕空调出口80万台, 已超过海尔, 进入空调外销三强, 这一年, 格兰仕的总体销售也首次突破100亿大关。2004年冷冻年度, 格兰仕空调外销更跃至220万台, 翻身进入外销二强。这种海外市场异军突起让梁昭贤的思路也越发明晰:采用OEM的模式, 把国外一流的空调企业的生产线搬到格兰仕, 拿出当年做微波炉的“拼命精神”, 在完成贴牌数量的同时, 大肆生产自己的产品, 现在, 格兰仕中山基地已经成功打造成产销规模1600万台的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 以“规模优势”用价格战君临天下。
梁昭贤从不讳言自己的“野心”, 但也深知这条路绝非坦途。国内许多空调企业成长于暴利时代, 上市后, 大肆圈钱于股市, 敢大把大把烧钱, 而格兰仕正在不顾一切的准备迎接空调微利时代的到来, 让逐利和投机者退场。
“小梁总”的智慧
媒体在讨论梁昭贤时, 往往只称其“小梁总”, 把格兰仕也继续定位在梁庆德时代。但细心的格兰仕人发现, 这位和其父亲一样谦和、总是微笑着的“小梁总”, 其实已把格兰仕悄然带向了和其父完全不同的道路, 这条路和过去尽管一脉相承, 但却风光大异。
人们都说当年梁庆德的“可怕”在于他的“愚”。在中国市场经济早期无数人希望通过巴结权贵和钻政策空子摇身一变成为“首富”的时候, 他不为所动, 硬是从外国名牌的牙缝间掏食, 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做成了微波炉巨人。而今, 梁昭贤的“可怕”不仅在于他的“愚”, 更在于他的“狡猾”, 他要在给外国名牌打工的过程中, 学会技术, 掌控技术, 并以此攀上价值链上的高端, 让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不是永远做一个拣别人“零花钱”的企业。
梁昭贤早在上任伊始, 就提出了“伟大, 在于创造”的新思路, 并把“创新”上升为公司文化精神的核心, 又提出从“世界工厂”进军“世界品牌”的目标。为此, 梁昭贤不惜砸下几十亿重金, 经过多年摸索, 终于掌握了微波炉核心零件——磁控管的核心技术。此后, 格兰仕磁控管正式投放市场, 一改以往完全依赖购买高价磁控管的状况, 提高了公司的技术核心竞争力。而格兰仕美国家用电器研究中心自1997年挂牌成立以来, 已先后研制出了600多项专利技术, 像球体微波技术、多重防微波泄露技术、光波技术、微波增强补偿技术等都成了微波炉全行业的风向标。进军空调后, 业界一度指责梁昭贤, 市场和形式变了, 而用的还是父亲的策略;没想今年, 格兰仕光波空调——这种世界第一次成功应用光波技术的空调问世, 让人们顿时看到了梁昭贤的厉害。
被媒体称作“富二代”的家族企业接班人总是被看作是没有拼搏精神, 坐吃山空的一代, 然而, 梁昭贤的表现让我们看到, 还有这样一批现代企业家站在父辈的肩上, 以平视国际标杆企业的心态, 从单纯的制造高手, 一步步攀升成营销高手、品牌高手、整合高手。格兰仕的未来, 不仅要做全球“空调制造中心”, “全球家电制造中心”, 更要做“全球家电中心”!
富二代
是指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的富家子女。富二代有知识成功型, 也有纨绔子弟败家型, 平庸者也占很大比例。有专家认为富人的财富应有部分捐献给社会而不是全部继承给子女, 否则容易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如果, 硬要说格兰仕进军空调市场是一种偏执行为, 那么这种偏执就是专业、专注、专心。
13.平凡世界读后感 篇十三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都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只是站在不同角度和纬度,生命个体都是应该得到尊重,不能因其地位财富悬殊而异于他人。
田福军在别人眼中已是人中龙凤,虽经历了工作中各种烦恼,随着时代变革,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工作能力,位居黄原地位书记,终日奔波忙碌,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却养育了一双让人羡慕的儿女,已是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爱女田晓霞的离世却是他心中永运的痛,人有旦夕祸福,生命面前没有高低贵贱。
孙玉厚一生老实忠厚,解放前当长工,小心谨慎,在那个特殊年代为了一家子的温饱,他偶尔不惜冒险偷偷“卖粪”,艰难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在时代的巨变中,却过上了让人羡慕的晚年生活。生活总是公平的,在前半生历经酸、苦、辣、咸的孙玉厚老人也迎来后半生甜蜜的幸福。
14.《世界》读后感 篇十四
洪堡,哥伦布之后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地理学家。高斯,与阿基米德、牛顿并称史上最伟大的三大数学家。同处一个时代的两位德国科学家,以截然相反的方式进行各自的研究,最后却奇迹般地走向同一个目标:丈量世界……
《丈量世界》是近几年来最成功的一本德语小说之一,也可说是从战后、甚至是从人类懂得丈量开始,最成功的小说之一。德语文学里前所未有的“敏锐、智慧、幽默”的娱乐之作。角色描写与对话处理得优雅利落,唯有具有高度文学艺术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一位细腻的幽默作家,一名叙述艺术的大师。一次快意的阅读享受。之前没听说高斯还思考过测量地球这事,对洪堡也是只闻其名,觉得题材挺有意思就买了,没想到还是这么好玩的一本书~ 书很精致,细节都做得很漂亮……
15.世界大战读后感 篇十五
世界银行2011年7月最新报告显示, 今后10到15年内, 人民币将和美元、欧元一道, 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有经济学家认为, 发展中国家发挥越来大的主导作用, 全球经济秩序将面临重大调整。
在多元化的全球新经济发展的今天, 包括中国、印度、巴西、韩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因为到2025年, 这些国家的生产总值, 将达到全球经济增长的50%。从1997年到2010年, 世界银行发现, 发展中国家有一万多家企业经营海外业务, 并且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也在国外生产、投资以及经营金融活动, 有的成了跨国公司。
而在这些新兴经济体当中, 中国在制定全球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中国拥有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也是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 中国借贷方面还是以外汇来结算, 而不是拿人民币来结算。让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 这不仅反映出中国今天强大的经济地位, 而且可以在欧洲和美洲经济不景气产生波动时, 保护本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免遭波及。虽然到目前为止, 人民币还不是国际主要货币, 部分原因是中国不允许人民币以国际自由市场汇率来直接兑换外币。但是, 北京现在正在采取行动, 向这个方向发展, 开始使用人民币来进行国际贸易结算, 也开始允许香港这样的海外市场来发行人民币债券和银行贷款, 这就是好的开始。
【世界大战读后感】推荐阅读:
我与老妈世界大战小学生作文08-2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06-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精品教案09-11
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08-03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 新人教版10-16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08-18
百团大战观后感600字08-08
百团大战影片个人观后感11-14
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作文12-10
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800字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