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演唱鉴赏有感

2024-10-20

古典诗词演唱鉴赏有感(精选9篇)

1.古典诗词演唱鉴赏有感 篇一

《汪莘·杏花天·有感》诗词鉴赏

美人家在江南住,每惆怅江南日暮。 白蘋洲畔花无数,还忆潇湘风度。 幸自是断肠无处,怎强作莺声燕语? 东风占断秦筝柱,也逐落花归去。

鉴赏:

汪莘是一位治学作词严肃的学者。少年时在黄山读书黄山,研究《易经》、《老子》诸书;中年后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他的这首小词,义兼比兴,寄托着无限感想,真可谓感触万端,伤心人有话无处诉说。也许,其中有不少难以言说的事情,在现代,已无从考证,只好请读者自己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去体会了。

“美人家在江南住,每惆怅江南日暮。”词中特别标出“美人”二字,也许要说明这首感怀之作,通过美人香草。她家住江南,却为江南的日暮而惆怅。“日暮”,在古典诗词中往往带有象征意义。《离骚》:“日忽忽其将暮。”王逸注:“言己诚欲少留于君之省閤,以须政教,日又忽去,时将欲暮,年岁且尽,言己衰老也。”又《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注:“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宋宁宗嘉定年间,下诏求诤言,汪莘以布衣三上封事,不用。词云惆怅日暮,当含深慨。南宋政权偏安江南,词中重复“江南”一语,亦有用意。三、四句,由江南日暮所见的景色而怀想起故人。“白蘋洲”,长着蘋花的沙洲。梁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晚江南春。”又,苏轼《渔家傲》词:“汀州蘋老香风度。”见到那洲畔开遍了素洁的.蘋花,便忆起晚风吹过潇湘水面时缥缈的景色。“还忆潇湘风度”,点题“有感”本意,亦本柳恽《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意。

忆潇湘,即忆远人。作者尚有《乳燕飞·汪子感秋采楚词赋此》词云:“念往日佳人为偶。独向芳洲相思处,采蘋花杜若空盈手。……木叶纷纷秋风晚,缥缈潇湘左右。见帝子冰魂厮守。”词人之感亦大矣!词中的“美人”、“佳人”恐怕也是有所寄托的吧。

换头二句,具见风骨。本来已没有可让自己悲痛断肠之处,又何必勉强去作那宛转的燕语莺声呢!“幸自”句,实是怨愤之语。本正是“何处春阳不断肠”(唐无名氏《春阳曲》),触目生悲,词人才故意说断肠无处,亦犹东坡《临江仙》“归来欲断无肠”之意。

宋宁宗开禧年间下诏攻金,后因军事受挫,向金人求和。杨皇后与史弥远等相结,杀害主张伐金的韩侂胄。嘉定元年(1208)与金达成屈辱的“嘉定和议”。史弥远专政,粉饰太平,朝野上下,一片歌舞升平。汪氏诣阕上书,亦在此时,词云不愿“强作莺声燕语”,自有品格。《四库全书总目》谓汪莘“其言剀切耿直,相规以善,非依草附木、苟邀奖借者比”,可以佐证。

“东风”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思无限。东风吹送着落花,“美人”也无心去弹弄秦筝,便随着飞花缓缓归去。“占断”,犹言占尽。秦筝“,补足”莺声燕语“。不说罢理秦筝,而说”东风占断“,用意十分委婉。汪莘的《方壶存校》中有词二卷,都是些豪迈奔向之诗,而这首《杏花天》却如此明亮清秀,不同于其它作品。词题”有感“,所感何事,已无资料供考证,我们无妨把它作为一首很美妙动听的无题情歌来欣赏。

2.古典诗词演唱鉴赏有感 篇二

1、鉴赏公式

当我们要鉴赏一句诗词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这句诗词的意思给翻译出来,我们还要看看诗词有没有运用到修辞手法,还有运用到什么技巧,这些都要列举出来然后说出它的作用,比如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除此之外还要分析句子在整篇诗词中的位置和地位,最后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了,要结合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有诗句的意思来进行分析。

2、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修辞:这句诗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技巧,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现出某种作用或情感。

感情的表达:通过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

3.浅谈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篇三

一. 明确诗词鉴赏的相关术语的内涵。

诗词鉴赏中涉及到的术语很多,大家首先要弄明白的是物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的某种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物象就寄托了一种“旅途悲苦之思”。其次是意象,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结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想象的载体。再其次,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诗词的最高境地,就是领悟诗词中的意境。

这三者之中,“物象”是基础,“意象”是深化,“意境”是升华。我们分析诗词,要紧紧抓住“物象”,分析其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风格、精神,从而形成对诗歌“意象”的认识。鉴赏诗歌,应把握住一些意象的特殊内涵。如“月亮”是一个常用的意象,从李白的《静夜思》到杜甫的《望月怀远》再到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等,都写到了月,“月”常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思乡情怀。再如“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梅花”多用来比喻傲霜斗雪、不怕挫折的精神以及纯净洁白的品质; “松”则是正直、坚贞、高洁的象征;“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鸿雁”常寓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这些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有了对意象的深入把握,自然就容易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二、明确鉴赏诗歌的步骤

1、明背景,知世情

任何一首诗歌,总有它存在的历史背景,总带着作者的主观情感。了解诗歌,就要先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民间习俗以及人物的历史地位等。杜甫因处“安史之乱”时,所以他的诗歌于写实中时时透着悲情,处处洋溢着一种爱国之情: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是花儿流泪,草木惊心,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心在惊悸,在流泪;又如他的《秋兴》八首,其中的一首写到:“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条故园心”,此句将思乡之情,忧国之泪,伤时之心,一齐涌至笔端。可以这样说,是动荡的时代造就了伟大的诗人。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色阑珊,罗衾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李后主因为失去江山,成为了阶下囚,大有天上人间之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是“真情扩写”,“流花落水春去也”可谓感伤之至。总之,了解了相关的时代背景,才能够恰当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感。

2、品词句,明意象

词句是连接物象,激起意象的基础,对词句进行分析、把握,才能真正了解明白诗意,领悟诗情。有的词还是一首诗的诗眼,透过它就能读懂整首诗的意义。试看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春山独归远。”这首送别诗,通过“竹林”“钟声”“斜阳”“青山”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幽静优美的晚归图。“荷笠”“独归”则形象地勾画出了“灵澈踽踽独行”的情景。品词句,品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品意象,品出了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更品出了诗人闲适淡泊的情怀,超尘脱世的胸襟。

3、融景情,明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    寓在所描写的事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试析   唐代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品读。

“读”是了解诗歌的第一步,通过读,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通过读明白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在读中品味词句的精妙,在读后品味意境的深远。如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体会到的是一种豪壮,一种悲壮;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会到的是一种哀怨,一种愁绪。读“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感受到的是一种开阔的胸怀,一种豁达的感情。

2、品人物。

诗中总有一个人物的影子,或是友人,或是隐士,或者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分析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就能轻而易举地明白诗的内蕴。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一个在天寒地冻,大雪飘飞的环境中,忘掉一切,专心钓鱼的老渔翁形象,他形体孤独,性格孤傲,凛然不可侵犯,其实他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没有鲜明的人物描写,却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3、巧联想

诗歌,正是凭借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象、动人的情感来千古留传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联想。几千年来,人们见柳而思别离,见松而显正直,见月而思亲友,见菊而思高洁,无一不是借联想而从诗的空间中延伸而来的。没有了联想,当然也就谈不上鉴赏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试想“昨夜雨疏风骤”按道理会让人难以入眠,可诗人却还是一夜浓睡。原来她想借酒销愁,喝了很多的酒。是因为离愁别绪?还是因为内心的寂寞?还是因为飘泊?还是因为伤春……如果,你不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去做进一步的感悟,你能够从诗中品出万般滋味吗?

4.再谈怎样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篇四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自《诗经》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进入战国以后,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部中国文学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即使杂剧和小说滥觞的明清两代,诗歌也从未衰退。诗歌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这里,我们偏重于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在此仅选择意境美和语言美两个方面,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切入点。

意 境 美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鉴赏诗词首先要注意的。所谓意境,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

1 ①

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言:“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凡有意境者,均是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交融的作品。如杜甫《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它像是一组空境头,只有景物转换而不见人,但却无处不在写人。尤其是“无边落木”一联,写江边秋景,气象阔大,作者将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身临其境,而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了诗人的无穷情思,形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至于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

如何鉴赏有意境的诗词,涉及到作者、作品和读者。因为从创作与欣赏的角度看,三者总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陆机有“意不称物,文不逮意”②之叹。作者的情志,能否在作品中得到完全的表现?不一定。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又是艺术的深层结构,语言意象是它的表层结构,读者通过表层的语言艺术,能否完全解开深层结构中的奥秘?还是不一定。但有意境的作品往往能使读者于微尘中见大千,有限中见无限,从而给人们的想像力留下无穷的余地。在诗词鉴赏过程中,读者总是以自 2

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继续在作品中驰骋自己的想像。人的想像力,往后看表现为一种回忆,往前看,表现为一种幻想。好诗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回味,是因为诗中的情景与意蕴与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受有了某些契合之点,感到这诗先得我心,有一种知音之感,读后可产生一种类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陶醉!人们之所以喜欢幻想,是期望从日常生活的繁琐与争纷中得到某种暂时的解脱,在艺术美的幻境中享受思想的自由。作者想到的可以想,作者想不到的,也可以补充发挥。从这个角度看,诗词鉴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它使诗词的深层含义日益丰富,异彩焕发,大大延伸了诗词的活力。

古典诗词的意境是繁富多样的。或雄奇阔大,或旷放开朗,或苍凉悲壮;或清新素雅,或淡泊静谧,或浓艳瑰丽。但以上类型不外乎可归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大类。李白之诗、苏轼、辛弃疾之词属前类,其所描写的意境,或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或如大江横前,浪涛汹涌,或如迅雷疾电,走风连云。凡此种种,往往以雄伟、粗犷、有力、奇异等感性形象给人一强烈刺激,从而使人从中吸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振奋的激荡和崇高的美感。王维之诗、柳永、李清照之词属于阴柔之美,其描写的意境,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静谧空灵,清丽婉转。此类作品长于抒发精美幽深之情,常以小巧、轻盈、柔和、典雅等感性形象,直接引起人们精神的愉悦。从古至今,我国青年男女卿卿我我的恋情,文人淑女多愁善感、嗟离伤别之心理气质,“以艳为美”、“以柔为美”的审美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类作品的影响。由此可见,鉴赏古典诗词,必须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以在,也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美的妙悟。

语 言 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炼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语言之美,主要美在色彩、凝炼、音乐诸方面。

古典诗词的语言色彩美主要表现在对物象形、色的描绘上。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不过因为诗笔和画笔的不同,在对色彩的反映上和诉之于欣赏者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在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对比色,使画面十分绚丽,作者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有时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如司空曙的诗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从秋雨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萧瑟的秋景与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转换的镜头中了。

另外,色彩的组合,往往给作品带来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可以说是“着色的情感”,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好的诗作,往往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读出来是诗,脑海里出现的则是画。这主要得力于诗词语言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和引发读者联想的功能。

古典诗词语言凝炼美主要表现在用词凝炼厚重,言简意赅。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谢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柳恽“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等等,锤字炼句得其神韵,历来传为美淡。而“识”、“辨”、“下”、“飞”、“静”、“幽”等,都不失为句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

诗眼、词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齐已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支”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已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传为佳话。另外,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蒋捷《一剪梅》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词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写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毫无新意,味同嚼蜡。再如《红楼梦》48回记香菱学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后的感想:“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道出了王维用词的确切和形象。此二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有时,关键的字词有助于营造诗词的意境。沈荼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一“扶”字,我们感受到了树林深处步步走进的春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

诗是字字写,也要字字读。“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抓住“诗眼”、“词眼”,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也有助于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与鉴赏。

诗词的语言音乐美与诗词自身的特点分不开。从更早的渊源来看,古代诗歌是合乐的。《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合声。”中国早期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诗,虽无格律要求,但必须押韵。到了唐代,产生了律诗和绝句,亦即所谓格律诗。这种新诗体在句数、字数、平仄、韵脚、对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词、曲在格律上要求也如此。但其基本要求无非“平仄”、“押韵”、“对仗”等。平仄指两种不同的声调,将其不同声调平仄相间,协调搭配,以造成节奏和旋律;押韵指在偶句句末采用韵母相同的字,以体现出特定的声情气韵;所谓对仗即对偶。每联的出句对句之间同类词两两相对,名对名,动对动,方位对方位,如山对水,去对来,红对绿等。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对仗尚有许多要求,如平仄相对,虚实相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古典诗词的“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大大增加了汉语言的表现力。诗词的对仗表现为诗句形式的建筑美,而押韵和平仄,则在听觉上造成诗的音乐美。节奏鲜明的诗词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琅琅上口,听来泠泠入耳,沁人心脾,豁人耳目。人们喜读古典诗词,其优美语言所表现出的色彩美,凝炼美,音乐美,不能不说是使人迷恋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释】①引自清末民初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② ③ ④ ⑤ ⑥

6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⒇

5.古典诗词演唱鉴赏有感 篇五

古典诗词赏析:《诗经》205篇 <141-160>

目录

诗经·桧风——〈羔裘〉142 诗经·桧风——《素冠》143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144 诗经·桧风——《匪风》145 诗经·曹风——《蜉蝣》146 诗经·曹风——《侯人》147 诗经·曹风——《鸤鸠》148 诗经·曹风——《下泉》149 诗经·豳风——《七月》150 诗经·豳风——《鸱枭》151 诗经·豳风——《东山》152 诗经·豳风——《破斧》153 诗经·豳风——《伐柯》154 诗经·豳风——《九罭》155 诗经·豳风——《狼跋》156 诗经·小雅——《鹿鸣》157 诗经·小雅——《四牡》158 诗经·小雅——《常棣》159 诗经·小雅——《伐木》160 诗经·小雅——《采薇》

[配乐] 诗经·小雅·鹿鸣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

编钟与乐队

141诗经·桧风——〈羔裘〉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注释】:

《桧风》是桧国地区的诗歌,共有四篇。桧国,相传是周初分封祝融氏的后代,姓妘,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密县,新郑县一带。大约在春秋初年为郑国所灭。这一地区的风俗,古人曾述:“子男之国,虢会(桧)为大,恃势与险,崇侈贪冒。”(《汉书·地理志》)“会(桧)在河、伊之间,其君骄贪啬俭,天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缺。”(潜夫论·志氏姓篇))

羔裘:羊羔皮制的衣,是诸侯上朝的服装。

狐裘:狐狸皮制的衣,是朝见王子的服装。

朝:音巢,上朝。

尔:桧国之君

翱翔:此自由自在游玩的样子。

膏:油,此形容羔裘的润泽。

有曜:形容裘皮的光亮。【赏析】:

《羔裘》讽刺执政者只知贪乐享受,逍遥自在,讲究服饰华美,而不知自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所以清人方玉闻解释说:“伤桧君贪冒”(《诗经原始》)正见其国家风气。

142诗经·桧风——《素冠》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

【注释】:

素冠:素冠之人,清贫之人

棘人:哀戚之人。栾栾:憔悴

慱慱:音团,不安

聊:但愿。

同归:一同回去。

韠:音毕,护膝。

蕴结:忧郁不解的状态。【赏析】:

《素冠》描写思念之苦,渴望与相思人合为一体的感情,但古来解说纷纷。清人姚际恒认为“思君子可以,为妇人思男亦可。”(《诗经通论》)诗以“素冠”、“素衣”、“素韠”代指思念的人,反复描写思念的愁苦,渴望与子同归,写得凄婉动人。

143诗经·桧风——《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注释】:

苌楚:羊桃。苌音常

猗傩:音婀娜,同婀娜

无知:无知无识,意指无忧无虑。

华:通作花。

至室:没有家室。【赏析】:

《隰有苌楚》描写不堪忍受生活的忧患和压迫,向往草木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烦恼,诗以羊桃起兴,引发诗人内心忧虑和重负,实在可以叫人体会人的本性中的向往自然一面。

144诗经·桧风——《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谁能烹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注释】:

匪:彼之借

偈:音结,迅速驰驱

周道:大道

嘌:音飘,轻捷之状

釜:锅

鬵:音寻,大釜

西归:回到西方。

怀:通作归,馈送。

【赏析】:

《匪风》描写游子行至途中,望见随风扬尘奔驰的马车,引起以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但愿能遇到向西回去的路人,请他带个平安 的音讯与家人。余冠英先生说这与唐人岑参《逢入京使》一诗意境相似,所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平安。”

145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注释】:

《曹风》是曹国地区的诗歌,共四篇。曹国是周武王分封给叔振铎的国家,在今的山东省定陶、曹县带。当地风俗,“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臧。”(《汉·书地理志》)但诗歌中却多讽刺奢侈腐化的作品。

蜉蝣:一种小昆虫。成虫常在水面飞行,寿命很短。常以蜉蝣形容朝生暮死。蜉蝣的羽很薄而有光泽,几乎是透明的。

楚楚:形容鲜明整洁。这是用蜉蝣的翅羽比喻人的衣服。

我:通何

采采:华丽的样子。

阅:音穴,通穴

说:停息。【赏析】:

《蜉蝣》讽刺朝生暮死的人贪图眼前的享乐,不知人生最终的归宿的可悲。诗以蜉蝣作比,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代表意象,嘲弄了这种享乐者的短暂。

146诗经·曹风——《侯人》 彼侯人兮,何戈与殳。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注释】:

侯人:管迎宾送客的小武官

何:荷之省,扛。

殳:音书,古代的一种撞击兵器,杖用竹或木,杖端装入八棱平头的金属器。

三百赤芾:言穿赤芾的人很多

赤芾:为高官所佩,红色皮制听蔽膝,古代大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穿戴。

鹈:鹈鸪,水鸟。

梁:鱼霸,作以捕鱼。

咮:音宙,鸟嘴

媾:宠爱。

南山:在山东曹州济阴县二十里。

隮:音基,升云,或虹

婉娈:形容小女孩的娇小美好。

季妇:幼小的女孩。【赏析】:

《侯人》对比描写了辛勤劳动遭罪的小吏和待遇优厚的达官贵人,讽刺贵人们不劳而获就像食鱼不沾湿嘴鹈鸪,高高在上,而又无所事事,而对遭爱艰辛连自己女儿都在挨饿的小吏表现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对比是鲜明的,讽刺也是辛辣的,特别最后两句,侯人日夜辛苦,那娇小可爱的孩子却在挨饿,直是催人泪下。

147诗经·曹风——《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鸤:音尸;鸤鸠,布谷鸟。古代传说布谷鸟饲养小鸟,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因而用以命官名。古代管理水土的官司空,曾称鸤鸠氏。

子:小鸟。

淑人:善人。

君子:尊称,代指有才有德的人,也用指在位的人。

仪:言行举止。

一:平均如一。

结:连结一起,团结不散。

弁:皮帽。

骐:青黑色的马,此代指帽子的颜色、纹饰。

忒:偏差。【赏析】:

《鸤鸠》是首真正的讽刺诗。以鸤鸠平均如一,饲养小鸟作比,也可以说起兴,讽刺在位的淑人君子应该平均如一对待子民,尽管人处在不同地位,就像鸤鸠的小鸟都分在不同树上,而且诗人劝诫说能够平均如一对待臣民,可以成为周围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榜样,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君子怎么不会长年不哀呢?

148诗经·曹风——《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注释】:

冽:寒凉。

下泉:奔流而下的山泉,此专指狄泉。在今洛阳东郊。

稂:长穗而不饱实的禾。

忾:叹息。

寤:睡醒。

周京:指周室京师之明王

芃芃:音朋,茂盛

郇:通作“荀”,郇伯指晋大夫郇跞。

劳:勤劳。

之:代指立周敬王。据史书记载,鲁照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王子猛立为天子,即周悼王。而王子朝作乱,攻杀了周悼王。另一位王子匄居住在下泉,后来晋文公派大夫 荀跞进攻王子朝,王子朝逃走。王子匄被立为敬王,入主成周。【赏析】:

《下泉》描述王子匄居住下泉,思念京师王朝的安危,终于在晋人荀跞帮助下,入主成周。诗以下泉水冷,浸淹草木起兴,写王子匄的心情,这样触景生情,兴中有比,是《诗经》中常见的手法。

149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7]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注释】:

《豳风》是豳地一带的诗歌,共七篇。豳,又写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刘迁居开发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栒邑,邠县一带。这一工区多存周人旧俗,“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汉书·地理志》)诗风宽大,乐而不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

流火: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就已西沉了

觱发:风寒盛。栗烈:凛冽

一之日,二之日:夏历十一月,十二月

三之日,四之日:夏历正月,二月

于耜:整修农具。举趾:举足耕耘

馌:音夜,给人食品

畯:音郡,管农事的管家

仓庚:黄莺

懿筐:采桑用的深筐

女:女子,女奴。殆:恐

萑苇:长成的荻苇。

斨:音枪,斧,受柄之孔方形

鵙:音局,伯劳鸟。载绩:纺麻

孔阳:甚为鲜明

葽:草名,即远志。蜩:音条,蝉

陨箨:草木之叶陨落。箨音唾

同:会集。缵:继续

豵:墐豜:音间,三岁的猪

穹窒:堵好墙洞。墐:音尽,涂

郁:树名。薁:音玉,李属

断壶:摘葫芦。叔苴:收拾青麻。苴音居

荼:音涂,一种苦菜。樗:音初,臭椿树

穋:音路,晚种早熟的谷类

綯:音陶,绳子

凌阴:冰窖

兕觥:音四公,酒具

【赏析】:

《七月》叙述农人一年到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反映了丰富的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浓郁的节气风俗,应该说是不可多得的生活风俗画。诗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索,按月描写,又兼归类,纵横开合,一节一个内空容,一幅画面。从农事耕作开始,到收获举酒祭献结束,送饭的妇子,采桑的女郎,下田的农夫,狩猎的骑士,公室的贵族,人物众多,各具面貌,其间又以物侯表时序,构成整体风格的统一,而且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增强了诗歌的形象,尤为突出了风俗画的特征。

150诗经·豳风——《鸱枭》 鸱枭鸱枭,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畜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注释】:

鸱枭:音吃消,猫头鹰,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恶鸟。

鬻:音玉,养育。闵:音敏,同悯

迨:趁着

牖:窗,瘏:音涂,病苦

未有室家:指鸟巢还没修好。

谯谯:形容羽毛焦枯。

翛翛:音消,干枯无光泽。

翘翘:高而危险,摇摇晃晃。

哓:音消,凄苦的叫声 【赏析】:

《鸱枭》描写一只被鸱枭吞食了小鸟,毁坏了鸟巢的母鸟的诉说,表现了自己家破子亡的痛苦,控诉了恶鸟的残暴。诗其实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借鸟的诉说,作为人的控诉,更重要还在全篇采用鸟的倾诉,是面对着鸱枭,也就是鸟与鸟的对话,鸟与鸟的倾诉,因而使这首诗成了一首典型的寓言诗了。

151诗经·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慆:音滔,久远

蜎:音冤,虫卷曲

蠋:音竹,毛虫,桑蚕

烝:音征,放置

果臝:音裸;臝,音蒌。又叫栝楼,蔓生葫芦科植物。

伊威:亦作伊蠨,生长在阴暗潮湿处。

蠨:音霄;蠨蛸:长脚蜘蛛

町疃:田舍旁边禽兽出没的地方,还有兽迹斑斑。

熠耀:闪闪发光的样子。

宵行:即萤火虫。

鹳:水鸟,形似鹤。

穹窒:此指房屋。

我征:我出外远行的征夫。

聿:音玉,语助词

栗薪:束薪

仓庚:黄鹂,黄莺

之子于归:指征夫想起妻子出嫁。

皇:黄白相间。驳:红白相间

缡:女子的佩巾

九十其仪:形容结婚仪式繁多。

其新:指当年新婚。

孔:很。

嘉:佳美。

旧:指结婚多年的老夫妻。

如之何:怎么样?征夫在路途中设想。【赏析】:

《东山》描写一人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敢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152诗经·豳风——《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

斨:音枪,斧

周公: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姬旦,周武王弟弟。

东征:是指周武王死后,封在殷朝旧都的武庚,以及管叔、蔡叔联合东方旧国反周,周公带兵东征,平息这次叛乱。

四国:天下四方的国家。

皇:通作惶,惶恐。

亦孔之将:死里逃生,也算大幸

錡:音奇,矛属

吪:音俄,动,化

銶:音求,穿刺的兵器

遒:音优,固,敛 【赏析】:

《破斧》描写叛乱发生之后,周公东征平息这场战事,随军出征的士兵得以归还,既感到可悲可叹,又感到庆幸余生。诗中似有对周公东征的赞美,但在这种赞美之中,却有内心的“哀我人斯,亦孔之将”的抒写,其中暗含的对比,似乎在辉煌中罩上了一层阴影呢?可见,诗人的忧虑是更深沉的!

153诗经·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注释】:

则:法。其则不远:合乎礼法

笾:音边,竹篾器具,古代祭祀或宴会上用以装果类的竹器,形像高却盘。

豆:用以装肉类的器具,与笾形相似。有木、有陶,也有青铜的材料。

践:成行成列之状 【赏析】:

《伐柯》反映当时婚娶强调通过媒人作会的礼仪。诗以伐柯必斧取兴,不过以形象说明与娶妻必须通过媒人的相似而已。

154诗经·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注释】:

罭:音玉,一种捕鱼的细网

鳟:鲤科鱼的一种。长二、三尺,前圆后扁,赤眼细鳞。

衮衣:古代王公穿着乡有卷龙的衣服。

绣裳:绣有五彩图案的下装,此为泛指。

鸿:鸿鹄,喻男子

信处:再处,再宿

以有:与友,相亲相爱 【赏析】:

《九罭》劝阻一位王公贵族将归,而表达对他归去的担忧和悲伤。诗以九罭之鱼鳟鲂,表现主人和自谦。而以鸿飞遵渚,遵陆起兴,暗示主人的归去的危险,“无所”“不复”,最后一节直述心事,道出“心悲”的感情。

155诗经·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踬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踬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注释】:

跋:践踏。

胡:颌下悬肉

载:又。

踬:踉跄前行之状。

公孙:诸侯国君的子孙,此泛指贵族。

硕肤:肥大的样子。即大腹便便的形态。

赤舄:红鞋。

舄:音细,复底鞋

德音:美好的声誉。【赏析】:

《狼跋》讽刺贵族王公衣饰华丽,大腹便便,而行为举止进退狼狈的处境,诗以老狼“进则躐其胡,退则踬其尾,进退有难”,兴公孙的进退狼狈,末尾用一反语“德间不瑕”,讽刺更为尖刻,表达了诗人无情的嘲弄。

156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

《雅》是周秦旧都的乐歌,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雅”,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谈政治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八组,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诗,有题目,无歌词。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小雅》音乐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燕:安也。

【赏析】:

《鹿鸣》描写宴会以美酒、音乐款待宾客,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唐以后常用于举行招待乡试的考官和举子的宴会。诗以鹿鸣食苹起兴,不过正是表现适得其所的意思,客人得主人的礼遇。

157诗经·小雅——《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四牡騑騑,嘽嘽骆马。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翩翩者鵻,载飞载下。

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

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载駸。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释】:

慰劳使臣勤于王事。一说使臣自咏之辞。

騑騑:音非,马行走不停貌。

倭迟:迂回遥远貌。

盬:音古,不坚固。

嘽嘽:音摊,喘息貌。

骆:音落,白毛黑鬣的马。

启处:安居休息。

鵻:音追,斑鸠,鹁鸠,鹁鸪。

苞:草木丛生。

栩:柞,栎。

杞:杞柳。

骤:马飞奔。

駸駸:音侵,马速行貌。

谂:音申,思念 【赏析】:

《四牡》叙写出使在外的官员苦于王中的繁重,无休无止,想念家中父母无法奉养,表达了出对家人的思念,对王事的哀怨。诗以行车途中,感于路途的遥远迂回,兴言王事的繁重,又以鹁鸪鸟的飞歇,暗示自己在处的流落,中以“岂不怀归”为主旨,反复咏叹,表现了强烈的思归的感情。

158诗经·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況有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肥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注释】:

常棣:也叫郁李,花或红或白。每二三朵成一缀,果实似梨。

华:即华。

鄂:通作萼,花萼。

不:语词,无实义。

韡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威:通作“畏”。

孔怀:很关心、挂念。

原:高而平的地方。

隰:低湿的地方。

裒:聚集。方玉润解释:“裒为损少,即变迁之意”。(《诗经原始》)

求:寻求。

脊令:也写作鹡鸰,有成群而飞的习性。

急难:为有难着急,表现休戚相关。

況:现在写作“况”,增加。

永叹:长叹。

阋:争斗。

务:通作“侮”。

烝:久。

戎:帮助。

友生:朋友,生,语助词。(《毛诗传笺通释》)

傧:陈列。

笾豆:古代祭祀或宴会上装置水果或肉的器具。

饫:满足。

具:通作“俱”聚齐。

孺:通作“愉”(参《群经平议》卷七)。

妻子:此指妻子与丈夫。

翕:合,和睦。

湛:通作“媅”,欢乐深长。

宜:和善。

室家:家中亲人。

帑:通作“孥”,儿女。

究:深思。

图:考虑。

亶:确实。

【赏析】:

《常棣》咏叹兄弟之间的血缘感情的深厚。诗主要采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用丧乱与安宁之时的背景,兄弟与朋友相比,甚至与妻室儿女相比,来衬托兄弟之间患难之情,相聚和睦之情。

159诗经·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宴朋友亲戚故旧。

丁丁:伐木声。

嘤嘤:鸟和鸣声。一说惊惧貌。

矧:音审,况且,何况。

神之听之:一说指应警戒和听从。

许许:众人共力之声。即劳动号子。

酾:音师或筛,滤酒。

藇:音许,美貌。一说茱萸,用以制酒,酒有其香。

羜:音住,五个月的小羊。

衍:美貌。一说满溢。

愆:过失。

湑:音许,滤过的酒,引申为清。

酤:买酒。一说一种速成的酒。

坎坎:鼓声。

蹲蹲:音存,舞貌。【赏析】:

《伐木》是抒写宴请亲朋故旧的诗歌,表明饮酒摆宴、歌舞欢乐都在于表达人的感情,和睦和关系。诗以鸟鸣求友起兴,说明人更应该重视感情。至于诗从伐木写起,或正在伐木之中见其鸟鸣而产生的最初联想。

160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騤(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迟迟:迟缓。

【赏析】:

6.诗词鉴赏_诗词常用典故100例 篇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3、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4、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5、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6、琴瑟:①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经》)

②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7、螟蛉: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诗·小雅·小宛》)

8、神器:指帝位、政权。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老子》)

9、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春山,指眉。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西厢记》)

10、三尺: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11、谢家: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

②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12、献芹: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

13、执牛耳: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14、精卫: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5、击楫中流: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16、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17、方家: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8、西席:指老师。

19、三味: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20、抱璞: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21、借光: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22、方寸:指人的心。

23、提刀:比喻代人写文章。

24、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25、辞第:以喻为国忘家。

“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

26、钓鳌: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李白《赠薛校书》)

27、巴歌: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

28、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29、长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30、采薇:喻隐居避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1、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2、黍黎: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33、南冠:远使或囚徒的代称。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34、怀橘:指孝顺双亲。

35、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6、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37、柳营:指军营。

38、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39、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40、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41、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2、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43、蟋蟀: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44、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45、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46、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47、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思与思乡之情,48、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49、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50、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

51、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52、彩袖: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

53、杨花:飘零之意。

54、西风:游子思归

55、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56、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57、暴雨: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58、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59、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60、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61、鹤:象征长寿 62、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63、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64、峨眉:高尚的德行;

65、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66、簪缨:官位、名望

67、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68、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69、桑梓:故乡

70、寸管:笔

71、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72、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73、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74、射影: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5、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礼遇贤者,76、春日:横管、东风、晴云、杨花、浮萍、绿葵、翠柳、翠微、绿锦、麦雨、鹅湖、山榴、晴翠、鞭笋 77、夏日:蚕桑、黄梅、梅子、雨蓑、藕花、榴红、早菱、浓阴。

78、秋日:寒山、桐叶、衰草、流萤、霜晴、夕岚、荞麦、独鹤、清笳、林高。79、冬日:飞花、草尽。

80、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81、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82、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83、乌鸦:衰败、荒凉的事物,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84、燕子:①爱情的象征。②时事变迁,人事代谢。③春天的象征。85、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86、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87、杨柳曲:主要写军旅生活,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7.诗词鉴赏 篇七

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励志类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画面描述、内容品读,常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分值上主客观兼顾,思维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成为常态。除了复习时加强有效训练外,一些鉴赏的思路也有必要帮助学生厘清,解题的技巧更需要合适时点拨。

一、鉴赏思路点拨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以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味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技巧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

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 高——低 俯——仰 虚——实 动——静)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四、语言炼字类

炼字类: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知识联系】

1.诗眼: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2.炼字:用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3.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4.答题时把关键字词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观点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含义包括解释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原景象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结合诗歌整体表述诗句所描摹的景象。

五、多角度综合类

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怎样?(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答题时参考以上四个方面的答题模式,问什么答什么,简单分析,略有侧重。

六、开放题型类

(一)评价类 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语,判断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并阐明理由。【答题示例】范成大《次石湖书扇韵》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二)续写类(略)

附:诗歌意象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竹——气节、积极向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柳——送别、留恋、伤感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地位的卑微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音信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历史的发展趋势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思归 小雨——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荡涤污秽的力量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狂风——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晴——欢愉、光明 云——游子、漂泊 石灰——节操、纯洁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沉静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英雄——追慕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的感叹 乡村——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会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软肋”。那么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就有了新的课题:如何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把握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来说,诗词中的意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通常,人物形象比自然景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鉴赏诗词中的意象,就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出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其次,要体味诗词的语言。鉴赏诗词的语言,既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体会语言美,又要有一定程度的评述。第一,要体味语言的风格特色;第二,要分析诗词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第三,品悟诗人或词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再次,了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了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技巧,而是在于分析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取得的表达效果。

8.诗词鉴赏论文 篇八

唐诗宋词一直都是文化中的瑰宝,常常不由自主地想或许就是因为古人习惯吟诗作对,习惯在庭前书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所以古时的青山绿水才格外的秀美吧,或许那时即使是寻常百姓也习惯在大自然中寻找感情的寄托,抒发自身的情怀,一如现代的都市人习惯在灯红酒绿中释放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自然的美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心田,诗词的影响也渐渐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若唐宋时的文人墨客真能穿越时空来到当世是否会如纳兰容若一般饱含辛酸地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然后黯然神伤,格外珍惜那种不曾被污浊的大自然。

其实诗词被我们遗忘了太久,也丢失了太多。常常固执地认为当第一篇白话文出现时,我们有一项伟大的改革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当白话文盛行时我们习惯用直白的诗句表达,却将那种古典韵味丢失。古人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炼字只为让诗词读来更简练准确而又生动,而现代诗却不尽然。这从当时的王勃在为滕王阁写诗时却独空一“空”字而那大官派人再三相询最后愿以千金来买那一空字便可见一斑。

我一直都偏爱于古典诗词,总觉得读现代诗少了那些朦胧美和意蕴感。每次读现代诗浅显易懂,对诗中的描绘的情感即便隐晦也易理解。然而读古典诗词时即使诗中描绘得很简单的情感,每次读来却就是觉得这首诗要比现代诗读来更美。席慕容在诗中描绘:如何让我遇见你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此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与你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为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诗中有人辗转反侧,寤寐求之。但是我更喜欢古典诗词那种在外界景物熏陶下深藏的情感,那种经过无数次炼字后得来的诗词意蕴。张可久诗云: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中并没有直白的表露自己的情感,然后我就在那里幻想我在雨打芭蕉的夜里会想什么,是否会彻夜难眠,在不发达的交通下偶然收到云中寄来的锦书是何等欣喜若狂,面对如海的思念却有家难回是何种感觉,唯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而已。诗词并没有明写自己的感情,但句句都让我为之嗟叹,所有景物在诗人眼中都在衬托他的情感,真可谓句句景语皆情语。

我一直都觉得古典诗词中的景色比现代诗中的要更美、更有韵味,诗人笔下,庭院在月下的景致格外雅致,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唱千年都不曾被取代。在现代,这般雅致的景或许只有寥寥几人见过吧,可能是现代污染太严重了吧。更何况月下赏梅的人现在又有几多,就如纳兰容若在庭院下悲泣: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与此同时我喜欢那般优美的诗句。例如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是邮票,然而蒋捷笔下是“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流逝,归期未知的愁绪,我更喜欢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多愁而又美丽的诗句读来朗朗上口,何人不爱。

我一直都喜欢江南,只因喜欢诗词然后喜欢上那在诗中被描绘的古香古色,烟柳繁华的江南,然后想象那么美的江南究竟是何景象。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那般优美的诗句,养育了那些钟灵毓秀的才子佳人。李白在诗中写到“烟花三月下扬州”,林升亦感慨“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就连杜牧都在江南留连忘返。诗里的江南孕育了令柳永酒醒后不知归处的晓风残月,还有鱼戏莲叶间的十里荷花,金秋桂子。那些诗让我们在诗中的烟雨朦胧中聆听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吟哦。白居易也对江南难以忘怀,思忆着江南,让我几乎想象不出那是何种情结,让诗人感叹:能不忆江南。然而我最喜的是在烟雨迷蒙掩映下的江南,它曾让我无数次魂牵梦萦。我幻想着,一路坐船漂流到江南,恰逢三月,淡烟疏雨中,看那梅子雨,油纸伞,青石板,以及婉约的江南女子构成一幅曾让我思忆已久的画。然后浅吟低唱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抑或王安石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可惜我一直只是心生向往,总是不敢去触摸去江南看上一看,始终没有鼓起勇气走到现在的古镇去。即使我去江南或许也已经寻不到撑着油纸伞,走在青石板上,看杨柳在烟雨中啜泣的情景,亦寻不到诗人在烟雨中迸发的情感。倘若我在婉约不再的江南在路边花一笔不便宜的钱买一把油纸伞,然后在拥挤的人流中彳亍,清风拂面,那抹春色却不再依旧,不知何时起那诗意的江南沉睡了,掩藏了。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景只能在梦中回想。多情善感的江南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愈发香醇的滋味虽让人追忆但是其真实的韵味在日益拥挤的江南古镇中,在旅游的旺季中消散,只余一抹余音久久难以消散。

9.古诗词鉴赏・元代诗词 篇九

一、阅读下面两首元诗。完成1~3题。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揭侯斯

两髯背立呜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呜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1.首联是怎样写出两位把橹船家形象的?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中“触目”为“目光接触到”或“看到”之意,但在诗中有一联却写的是作者听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山如龙人云去”一句写得极妙,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山坡羊

冬日写怀

乔吉

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花瘦?

钓鳌舟,缆汀洲,绿蓑不耐风霜透。

投至有鱼来上钩,风,吹破头;霜,皴破手。

【注】乔吉(?~1345),字梦符。号鹤笙翁。太原(今属山西)人。流寓杭州,一生穷困不得志,浪迹江湖,寄情诗酒。

1.本曲写怀,显然是从柳宗元那首著名的五言绝句《江雪》脱化而来,但本曲的意境却与《江雪》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赏析“谁人相伴梅花瘦?”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雪》中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傲然独立、清峻高洁、坚持自我的人格理想的形象,这首曲子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一枝花

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做主②?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

1.这首曲子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它“语极俊丽,举世歌之”,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题为“春日送别”,但曲子中并没写到送别时的情形或送别的对象,有人说把“送别”二字去掉更好。请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叠词的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水仙子

无名氏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

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

强登临情思悠悠,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

没来由惹起闲愁。

1.结合全诗赏析“夕阳西下水东流”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这两句源于哪几位诗人的诗作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曲最后以“没来由惹起闲愁”作结,余味无穷,“愁”点明题旨,作者用“没来由”修饰“愁”值得玩味,果真是“没来由”的“闲”吗?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1~4题。

普天乐

滕宾①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

院宇深,秋千系。

好雨初睛东郊媚。

看儿孙月下扶梨。

黄尘②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普天乐?道情

张可久

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樽前有限杯,门外无常鬼。

未冷鸳帏合欢被,画楼前玉碎花飞③。

悔之晚矣,蒲团纸被④,归去来兮。

【注】①滕斌(生卒年不详),一作滕宾,字玉霄,黄冈(今属湖北)人。至大年间(1308-1311)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②黄尘:暗用唐代令孤楚《塞下曲》“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句,这里指官场上的风尘。③此句系用石崇的美人绿珠坠楼的典故,以代指亡国嫔妃之祸。④“蒲团”指蒲草编织的圆垫,为僧道坐禅跪拜所用。

1.这两首曲子都以“归去来兮”作结,似乎都有隐退之意,但两首曲子思想情感上又有

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曲子在语言风格上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绍翁《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被后人称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滕曲“数枝红杏,闹出墙围”融化前人名句,铸为新曲。你认为此曲中是用“一枝”好,还是用“数枝”好,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首曲子中分别刻画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隐①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②立云沙③,回首看山家④。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①张养浩官至礼部尚书、监察御史。元英宗至治元年,作者因直言谏君而得罪皇帝,便借口父亲年迈而隐退。这首曲子为他隐退历城时所作。②倚仗:拄杖。仗,通“杖”。③云沙:云海。④山家:山那边。

1.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山的?看到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霞,我爱山无价”一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意象?诗人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上一篇:第十一届社联工作总结下一篇:保安年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