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

2024-08-01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18篇)

1.《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一

公开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公开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公开课教学反思1

上周五学习小数除以一位小数,算理是根据商不变的原理,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即扩大10倍,被除数也相应的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被除数重新加上小数点,并且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需要订正的同学有一大部分,很多同学能算出正确答案,但是存在:1没有转化为整数的除法来计算,2商的小数点没有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今天新授小数除以两位小数时,算理是一样的,在商不变的情况下。同时扩大100倍,在今天的课堂练习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在被除数位数不够时需要补“0“,学生在做9.6除以0.16时,学生出现忘记补0,最终结果导致等于6的错误答案,结果应该等于60.通过课堂作业练习,练习十三73页第6题时,需要学生用乘法验算,例6.1除以0.05同时扩大100倍,用610除以5结果商等于122,乘法验算时应该用122乘0.05等于6.1,而大部分学生验算时用122乘5等于610。

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我需要课堂上加强强调。

公开课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3白杨教学设计三,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开课教学反思3

紧张的期中考试已经结束,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回顾这段时光,总的感触就是:特别的忙。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我也感到了生活的充实与有意义。我就前阶段的教学和期中考试进行了反思:

一、期中考试的基本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的题目类型有:1语法和词汇的选择2选择适当的词组用其适当的形式填空3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4完形填空5阅读理解6翻译。本次考试旨在考学生的基本词汇和基本的语法,为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试题中许多题目都让学生做过并讲评过,可是考试成绩仍然令人失望。高一1班的最高分为86分,最低分为24分,平均分为56.1分,合格率为42.8,高一2班的高分为74,最低分为19,平均分为46合格率为15.6,成绩的两极分化如此严重,有些学生简直就是英语上的文盲。

二、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1.词和词组是学生最头痛的事,很多学生都说他们记不住。今后教学生按照发音去背单词,甚至花时间去养成他们这种习惯,自己弄点顺口溜帮助学生记住单词,举例子教学生如何运用单词。

2.学生不能做到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他们马马虎虎地完成作业,应付老师的检查,有的学生根本不做作业,很多学生翻译题不做,理由是不会做,对于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的选择题,只有少数学生认真做,大部分学生随便写一个答案。所以期中考试中,虽然很多题都做过讲过,学生仍然不会做。今后加强作业检查,督促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调整老师自己的心态,主动与学生亲近,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学生的翻译能力很差,今后加强翻译练习。

5.学生词汇量太少,多给学生默写生词和词组。

公开课教学反思4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层面的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揭示课题。学生交流后引入: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边读边想这一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在表现荷花不同的姿态时,我让学生用动作感受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学生就很容易地把描写荷花的长势、各种姿态的语句背诵下来了,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在通过课件的播放荷花池美景,使学生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长、钻、伸、露、探、冲),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三、在教学第4、5自然段作者的想象部分时,我采用师配乐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并把自己当成一朵荷花把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作者的感情。

公开课教学反思5

今天,我们七年级语文组继续开展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散步》。

下午第一节由我主演,我提前到教室做准备。孩子们一下子围上来,叽叽喳喳乱成一团。

“老师,我们讲哪一课?”

“老师,你会紧张吗?我们数学老师紧张的满脸通红。”

“老师你讲课的时候可不要叫我回答问题呀。”

“老师,叫我叫我。”

上课前,我已经了解到学生上公开课的状态——既兴奋又紧张。

本节课我精于设计,以“亲情”贯穿整个课堂。设计了五个板块:听读课文,感知亲情。读文分析,理解亲情。美句赏读,感悟亲情。拓展延伸,抒写亲情。真诚行动,拥抱亲情。

教学内容就显得清晰有条理。

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大声朗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品味语句中又让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思考。在拓展延伸中,又让学生写对爸爸妈妈的心里话。在每个板块中都有学生的展示,突出了说的能力。

在讲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课前事先与学生们约好:这节课谁如果回答问题积极,我就奖励一个本儿。八九名同学一直争着回答问题,避免了课堂上老师提问的冷场。特别是在听读写的过程当中,每个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来,面向了全体学生。让学生都徜徉于亲情的散步之旅。

当然。细细反思,课堂上有许多不足。首先,板书设计虽然重点突出,但没有新意,也不美观。其次,学生没有形成学习小组,没有进行激烈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很好的鼓励学生。第三,课堂上自己的语言不简洁。有些啰嗦。引导和方法性的语言太少。第四是课堂临结束时没有对本课内容进行有效的小结,整个课堂的课堂氛围不太活跃。

公开课教学反思6

在第一课时中通过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共同释疑,然后学生再读,达到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给全文分段。学生阅读中,边读边思考,养成阅读中思考、思考中能读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所以一直以来都想通过问题阅读来培养学生思考的学习。

第二课时接上课时内容,分析各段内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意思,学习法布尔对待学习的自学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至于他才有辉煌成就。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学生阅读(自主阅读)来解决问题,问题主要由老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再释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为什么说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

读后讨论:

1、“怪人”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是实足的昆虫迷?

3、第六自然段通过什么来说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窝蜂的说,他们举手,逐个解答,虽然站起来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边,但在争论中自然而然的明了。老教师也就用不着肯定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点,从7-18自然段,上节课时有的同时认为可以分为两段:法布尔的经历(7-13)和他的辉煌成就(14-18),其时这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这两处关系紧密,放一处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后相互映衬,便于理解。

公开课教学反思7

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习惯性地问孩子们作者是谁?其中班长刘脱口而出“张续”,其他孩子便滥竽充数异口同声地答道:“张续”。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向心力很强啊!同时也反映了大部分孩子不自信,缺乏质疑的学习态度。于是,我便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敢于向权威挑战。作者张继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这首诗将一位落榜之人漂泊在外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霜天残月,江枫渔火,每一处景物都是灰暗、凄凉,处处都透着寒气,整首诗笼罩着深深的愁。这首诗的文眼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围绕这个字,诗人描绘了一幅秋夜羁旅图,表达了孤独、郁闷、惆怅的心情。

但二年级刚升三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到什么?在备课的时候,我很担心学生根本不能体会到“愁”,因为孩子那么小,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但出乎意料的是个别孩子通过了解诗人张继的背景资料和诗中的意象,学生便自觉体会到当年张继在枫桥边的感受了。

这突然让我想起在教《学会查“无字词典”》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在我简单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文章,这次孩子们从这首诗的题目简练的题目中读出“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看来课堂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孩子的学习意识,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机智地面对学生的回答,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提问,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要干什么。不能过分重复学生的话,而是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

公开课教学反思8

《麻雀》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文章的篇幅不长,但语言凝练而传神。刚读到这篇课文时,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之后就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了,因此毅然决定上这篇课文。为了指导学生学好课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感知、体验、品读。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上课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报之后进入品读阶段。

二、精读课文,情感共鸣

1.播放课件先让学生说出对小麻雀的形容。

2.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的语句,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

3.老麻雀的什么行为震撼了你的心灵? “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说明了什么?“蓬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绝望”的老麻雀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尖叫?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老麻雀充满了对小麻雀无限的爱,准备与猎狗决一死战,所以文章用“石头”比喻“老麻雀”,突出了老麻雀拯救自己幼儿的毫不犹豫的决心和勇气。)

4.老麻雀明知没有希望,为什么还要从树上飞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什么?(通过比较“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与“它不能站在树枝上”理解母亲拯救自己的幼儿,保护弱小者、战胜庞大凶残者所产生母爱的巨大力量,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中的闪光点—音乐渲染,体会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把学生的阅读体验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全文,使学生更深的认识到老麻雀这种不顾一切的行为对小麻雀是多么大的震撼,从而更加体会到老麻雀伟大的爱子之情;更好地感悟老麻雀的果断、勇敢,体会爱力量的伟大。

在最后我将文中的这种爱深化,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一则小故事伴有音乐运用音乐加强对故事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

四、教学中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我虽然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但读书的形式单一化(指名读)缺乏

多样化:默读,自由读,齐读……在授课环节中细节设计不紧密(板书),时间驾驭的不是很合理。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师的常用语要加以规范。这些足以说明在教学中我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有人说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而智慧来源于学习与积累,因此为了使自己以后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我一定多学习。通过这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平时应踏踏实实,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公开课教学反思9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授的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丰碑》一课。本文记叙了红军在过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结合本次我们教研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在教学时,我以重点的词、句、段为依托,由感悟环境的恶劣到体会人物品质的高尚,由将军态度的变化到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为主线,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从而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由于这篇课文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理解感悟文本时会使学生有很大距离感。于是我就以“幸福”这个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从而体会到自己正身处幸福之中。之后话题一转“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的”,这样一来,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什么是来之不易的呢?从而引出新课,让他们自然地走进文本之中。

二、重组教材,感悟品质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前备课时,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七自然段以及对将军描写的段落上。对于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只是让学生感知朗读,并展开想象,落实了语言字的训练。之后就将将文中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作为串联整节课的`重点句。分别在感知军需处长的品质、体会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后,分三次出示并引读这句话,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讲究实效,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三、夯实语言训练,加深理解感悟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在这节课上,为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题,首先对于文中空白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训练,例如:让学生想象这支队伍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通过想象,深刻地体会到了行军的艰难,也为接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感悟将军愤怒后,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将军,会怎样训斥军需处长?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又很好地体会了将军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处,在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穿着等描写,通过句式对比,换词练习以及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不但让学生体会了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更让学生感悟了文中语言的准确精妙,同时也渗透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在学完本文后,又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学生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的一段时,当体会他为什么如此镇定安详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引导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评价,还有就是感觉整节课自己提的问题过细,总觉得是自己在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谈体会也不是很深刻,与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还恳请各位专家及教育同仁能给予更多的指点与帮助,谢谢大家。

公开课教学反思10

我国民间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型丰富,色彩绮丽,每到春天,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出门放风筝了。

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有放风筝的经历,但是做风筝的经历应该不多。所以在学习风筝的制作时,我找到一段制作风筝的视频让大家观摩,通过形象的感官演示,让学生具体的了解到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1.扎架子2.糊纸面3.拴好风筝提线4.绘制图案,并在风筝尾部粘上纸条,增加飞行时间的稳定性。然后鼓励学生去想一想,制作风筝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来替代呢?结合科学课程,让学生了解风筝可以飞起来的科学道理。接下来是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本课的难点风筝的样式和图案的创新,教师认为只有见得多,才能开阔眼界,只有增强想象力,才能有创新。在课本首页就有一幅各式各样的风筝图片,有燕子图案,有鱼形图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图案的寓意,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风筝作为一项民间艺术,作为现代的小学生,应该了解中国风筝三大产地,是北京、天津和山东潍坊。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体来说,本课完成了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了解了学习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

公开课教学反思11

我于第十五周星期五第二节(20xx年5月31日)在五(1)班上了一节有关双脚连续向前跳的体育公开课。

这学期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上体育课。说实在的上课的时候我很紧张,因为自己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虽然平时经常会观看其他老师上体育课,觉得并不难,但一到真正轮到自己上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不过我还是很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让自己也慢慢的融入到那种氛围中。

这节公开课我设计是游戏课。游戏既是一种体育教学手段,也是一项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普遍。游戏作为人成长当中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最原始的学习活动,也是心理需要满足的一种活动。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角度出发,游戏是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理需要不可缺少的一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采用游戏和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是必须的。身体活动类的游戏一般不需要太高的技能,规则宽松,由于本身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合乎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学生比较能够接受,也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一部分平时不怎么好动,比较内向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一般就在旁边看着其他同学游戏,老师的鼓励和参与,他们也会不自主的加入进来,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更多的同学在体育课上得到真正的锻炼。

总的来说,学生也表现得很兴奋,参与性很高,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由于经验不足,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室外的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要多注意有效的控制学生在室外课上表现的兴奋程度,等等。

公开课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我在这一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如对 “发明”、“发现”的学习品悟,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忽略了课后问题。课后题提出:“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本应该在重点感悟词句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

总之,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高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公开课教学反思13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公开课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主题是Toys。新授单词:plane ;train;car;bus;boat;等词汇,并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汇来进行简单的对话,整节课贯彻了英语教学提倡的交际性原则,这节课主要是低段的故事教学。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师生间关系和谐友好是前提问题,在一定友好的关系上,师生间能在Warming Up时配合的默契,课前师生的口语对话让师生之间很快的进入了课堂气氛,即能复习了学过的单词和句型,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激发学生大胆说、大胆提问的兴趣,好为后面的对话做好铺垫。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习有关5种玩具的单词,通过各种情景操练,熟练掌握关于5种玩具的单词和有关他们的句型,在一定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单词和句型做简单的对话。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让他们从实际生活出发加强记忆和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读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堂课通过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体现,基础性教学目标完全实现,情感目标也已经体现在教学中。教学气氛分融洽,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充分体现了”快乐教学“的宗旨。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过程中既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但可以扩大课程资源,尝试把单元间内容整合再进行教授,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教师充当的角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完成某一任务为目的来进行教学。要给学生自己类化知识的空间。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及时正确的评价。在教学中,我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多样化,如:语言评价、奖励学生小红花、对学生说”你真棒“、给予学生微笑等,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总结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公开课教学反思15

我在对青藏地区的教学处理上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进行检测;其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青藏地区的三种气候类型的成因进行分析(重难点)和归纳;最后对整个青藏地区的气候类型与分布总特征做总结与课堂练习。

回想本节课做的好的地方有:

1、新课导入简单明了。以青藏地区特有的动物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称和国家,并以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直击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检测,衔接本节课的知识点。对经纬度位置、地形的检测同时,联系与气候类型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奠定接下来学习青藏地区气候类型时的形成原因方面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第一道探究题较为简单,遵循着地域性的分布规律,按常规方法分析即可,学生基本上能自行解决。第二道探究题为非地带性的气候类型,根据之前学习马达加斯加东部地区形成此气候的成因一样,考虑地形与洋流的问题,需要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道探究题较难,学生很难想到风带的移动,其需要教师引导下,能完成风带的偏转带来海洋水汽,形成湿季。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仍不够充分,问题的设计不够老练,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青藏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问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做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纯在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2.《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通过幽默的视频《赚钱了》,课堂拉开了序曲。

第一环节:感受消费

“消费”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吃、穿、住、行都要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在简单地引出 “消费”这一概念后,通过课堂调查:请举起你的文具盒或笔袋,互相找找有没有相同牌子和款式的。同时随机询问几名学生购买此款文具盒的价钱和理由。请打过出租车的学生举手,并随机询问打车的理由,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了承上启下,引出储蓄、股票等投资热点,顺利过渡到理财的话题,接着笔者又设计了问题:你们家的全部收入都用来消费吗?学生通过探讨学习明白了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一方面表现在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财,既包括赚钱(收入)也包括用钱(支出),从而自然引出本课重点:学会合理消费。

第二环节:分析消费

通过情景剧《张明和王涛购买自行车风波》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掌握合理消费的五大原则,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合理消费:1.消费前作好预算,适度消费;2.消费中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3.消费中要理性消费,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物品;4.勤俭节约,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5.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物品。最后,让学生小结归纳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掌握消费的原则,做到合理消费,并带着合理消费的妙招进入下一环节“体验消费”的学习。

第三环节:选择消费

结合两种生活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消费,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

情景一手机卡套餐资费标准:1.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9元,赠送75分钟市话;2.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5元,赠送300条短信。

情景二洗衣液选择:1.袋装,0.5公斤,11.9 元;2.瓶装,2公斤,42.9元。

情景一学生通过关注自己话费的使用情况来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得出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经济适用、物有所值的套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情景二学生通过自身的选择消费,明白洗衣液或洗衣粉是家庭常用与生活必需品,大包的既经济实惠,又节约资源,体现了绿色消费理念。

这一个环节通过以上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选择消费,既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检验,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掀起了一个课堂小高潮。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归纳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学生总结后,笔者以“树立合理消费意识,成为理性的消费者”结束了本节课。同时多媒体呈现第五环节:课堂延伸(寒假外出旅游,请你为这趟家庭旅游设计几个省钱的窍门)。通过课堂延伸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在课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节省开支:提早购买便宜机票、考虑拼团、合理设计路线、带上学生证、随旅游团购物要谨慎、错开出行高峰等。

最后在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掌声中,笔者宣布下课,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二、教学反思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课题《学会合理消费》中的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是教学重点,确立绿色消费、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是难点。在进行本节课设计时,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消费理论。

3.公开课《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 篇三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之后谈一谈观后感,为进入本文的学习打好铺垫。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它的气势,铿锵有力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听完录音后顺势利导,指导学生朗读,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通过读来悟出,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实现整体感悟。

3.精读文章,知内容、明结构、寻美点。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和语言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从美读中体味文章表现的气势,感觉其中的生命律动,进而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4.以一首激昂的《黄土高坡》,结束全篇的教学,达到艺术的效果。

5.教学方法: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学生主体精神。

如释重负地上完了公开课,接下来的是教研组评课。老师们评议最多的是学生质疑过多,占了太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环节时间不够,整堂课教学设计很好,但最后完成得不是很完美。教研组长刘老师最后作结:你们总说学生质疑太多,占用了时间,应该想的是学生需不需要,需要就进行到底。

课后笔者遇到课上多次发言的学生,表扬了她,她的脸上立刻放出光彩,热情地说:“老师你为什么不事先安排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发言,布置每个人说什么,什么时候说,这样上课就更好。小学时候,我们就是这样上公开课的,精彩极啦,看的老师非常多。还有,你怎么也让某某回答问题?答得那么烂。”她那种很自然,很遗憾的口气,让笔者总忘不了。

由此,笔者对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省与思考:

1.应关注学生的成功而不是追求课堂的成功。平时经常看语文教学杂志,那上面精美创意的教学案例,让我们倾服。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口语或书面表达得那么完美,准确,文采飞扬,再加上老师制作好的丰富的课件,整堂课是那样的精彩。笔者开始思考,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教学中,我们考虑最多的往往是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展示教师精彩的完整的设计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很少去关注学生。这样的课,其实追求的是课堂的成功,并非学生的成功,而且是站在追求教师成功的基础之上的。课堂的结构是完整的,课堂的重点是突出的,课堂的脉络是清晰的,课堂的气氛是热烈的……可是如果我们偏偏就是不在乎学生的感受,不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些什么,不去关注学生的成功,这成功又有何用呢?

2.教师不能预设过多的问题,应注重课堂的生成。 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流程中,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应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不囿于教学预设的束缚,去引导学生感受发现问题的兴奋和交流的快乐,让课堂自然生成,把学生的灵动真正呈现出来,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教师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开放而有序地组织教学,控制好课堂并极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学生的一些问题,着实让我们难解,可见新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再也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权威、万能者。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时,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努力探寻对教材的独特理解非常重要。

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不就是结果吗?

3.体验,阅读教学的新航标。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特别是阅读,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每一个人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同,若我们在课堂中却要追求统一,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读到自己”,即通过阅读文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这堂公开课中,讲到对课文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个句子的理解时,因时间关系,笔者只是引导学生得出以声衬静的写法,便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教学。现在思考这一环节,感到教学只是停留在寻找答案的层面上,没有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如果教师拓展开去:这种以声衬静的例子,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有过体验吗?用“以声衬静”的写法,写一个熟悉的生活片断,那一定会出现五彩纷呈的独特体验,学生对知识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

有人说,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没有反思的教学也称不上是成功的教学,至多是一次教学尝试。试想,如果每堂课后教师都能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认真的反思,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比如,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等,从反思中吸取教益,那么,一定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也是本堂公开课给笔者的最大收获。

4.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四

昨天我们语文教研组长公布了公开课的安排表,而我是第一个,并且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这么突然的任务,让我有些慌乱。昨晚草草地整理了课件,今天就直接开讲了。我班的学生本身就不活跃,没有大胆发言的习惯,加上今天听课,好多学生更是沉闷不举手回答问题。尽管有几个学习好的同学举手并很好的回答了问题,但还是没有达到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总之,自我感觉效果不好,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我对新教材也有一些的想法:虽然我是非语文专业且被“赶鸭子上架”的接受这门课程,但对于去年的教材来说,我感觉上课还是可以的,而现在的教材让我有些为难了!怎么说呢?我感觉现在的教材是对知识内容的硬性要求减少了,而软性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它没有那么多明确的定性的东西让学生去记,而是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像今天这节课《桥》,它是一个小小说,而对于教学要求和目标来讲,不仅仅了解什么是小小说,还要让学生去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环境和情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的,特别是一些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让学生感悟领会的东西,我觉得很难引导让学生掌握。另外这种能力性的目标实现也不是当堂就能反馈出来的,也是需要时间去锻炼,才能在写作中表现出来。我在开学以来的教课中也很能感受到这种对教学能力高要求的压力,有好多时候都是在上完课才会“恍然大悟”,但却已经“后知后觉”了。所以就给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时间需求。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不足吧,但更希望能向同仁们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

5.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五

本周轮到我讲公开课,学校里刚刚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就在心里想怎么讲好这节课。我要讲的是直接引语转为间接引语,难度较大。我好好地研究了一下相关材料,然后才写详细的教案。经过认真思考,对教材加工整合,心里有点底了,所以预备铃响后,我一直很紧张的心理一下子有些放松,心里想,就是那几步,按步骤来就好了。学生口号一喊,师生情绪都比较高涨。接着评课,各位亲爱的同事都认真评了课,使我对自己的讲课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也许就是听评课的意义所在。高老师建议,应更多地让学生起来表达。扩大训练面;赵老师建议,肥皂剧这个话题占用时间较多;郭老师建议,重点句型应该在中间多训练一点;白老师建议,有一个环节1b宣布答案和跟读顺序有点颠倒,2a让学生读后老师没有必要再读;丁老师建议,老师给学生应该提供更多的语言材料例如短语等让学生进行更充分的练习,给学生准备对话的时间不够充分;另一位高老师很赞成本节课,没有进一步建议;刘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时间做了记录,建议在许多环节上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总起来说时间安排上有点前重后轻。

我详细地认真地做了记录,感谢各位老师的中肯的建议。如果说我的这节课有点可取之处的话,那很大程度上是英语组长期不懈地研究学习的结果,我以后一定更加认真地研究英语教学,使自己在课堂上更加得心应手。

6.体育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六

周五早上第一节课,我在二(5)班进行了《七彩阳光》第8节整理运动的开课任务。《七彩阳光》这套广播操在动作编排、协调性、反应能力方面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的大。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动作要领,此次开课主要以复习为主。根据本节操的难易程度,合理利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有时候,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感觉到手忙脚乱,顾得上手就顾不上脚,始终协调不起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分解教学法把手和脚的动作分开来教,等学生手和脚的动作都熟练了,再手脚配合起来进行完整的教学,做到先慢后快,先分解后完整。

整堂课下来,学生能在教师不做示范的情况下,完整的将整理运动做出来,但是在细节方面,有些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如:(三)3—4拍,踢起来的脚要踢多高,有的学生能踢过肩膀,有的学生只能踢起一点点,这样就必须统一强调,踢起的高度不可超过腰间。还有在(三)5—8拍,应该先踏哪只脚,学生有时候也搞不清楚,教师做示范的时候必须说明,在(三)3拍中,踢哪只脚,哪只脚就先踏步,这样就一目了然。

7.《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七

一、选课——方向已定, 思路过关

作文教学虽说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因在职教教育教学中, 语文本是公共课, 课时少, 加上学生基础差, 教学时间长, 见效慢等特点, 写作教学地位尴尬, 始终处于被弱化的边缘。所以这次市级公开课鼓励作文教学展示, 也是呼吁全市老师重视作文教学, 寻求突破创新。

申报课题时, 我在想, 要叫学生写什么?翻开中专教材第三册, 即将开幕的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 《记念刘和珍君》、《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亡人逸事》、《把栏杆拍遍》和《北大三老》, 这些都是记事写人的散文, 如果教教学生如何写人, 不也是针对第三单元的提前预习, 为日后课文的教学打下基础嘛?由此课题定位于人物描写。

二、第一稿——全盘皆否, 脱离学生

方向一定, 翻课文, 找资料, 洋洋洒洒, 原始稿两天搞定。第一稿, 各类花招, 无所不用。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人物描写七种方法, 且每种方法都能在《亡人逸事》中勾画相对应的段落语句。具体教学流程为, 亡人逸事课文导入, 通过猜关羽、猜鲁迅和猜同学的游戏环节介绍肖像描写并课文勾画, 介绍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理论知识并课文勾画, 通过模拟二单元口语交际新生接待的小型情景剧活跃课堂氛围, 并以此为练笔素材,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方法描写演员。最后再次介绍侧面、细节描写的理论知识并勾画课文, 以自编的人物描写方法小口诀为结语。当初想着, 又有游戏又有表演还与课文挂钩, 不是亮点嘛?拿到孙主任那里一看, 全盘否定。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公开课并不是个人表演秀, 如果你的学生一无所获, 你上的就是烂课。于是我拷问自己, 短短四十分钟, 怎么可能让学生掌握那么多方法呢?不如只选取一个方法, 讲深讲透, 因而有了第二稿。

三、第二、三稿——取其一招, 浓墨重彩

第二稿以让学生回忆三单元目录课文为导入, 引出何谓人物描写。猜关羽猜鲁迅后, 展示学生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 后在罗贯中描写关羽外貌的文字与阿累描写鲁迅外貌的文字比对中总结出肖像描写四大招。最后修改作文片段,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一稿请教了吴路平老师, 她指出, 思路过关了, 但是课堂太平没有出彩点, 所以提出一人也可写出千面的亮点, 特地向我推荐了唐弢的《琐忆》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的肖像描写。还指出其中一招注意顺序过于抽象, 不如让学生排个序, 得以直观理解。

修改过后的第三稿成了我的第一次试讲课, 教学内容得到了认可, 但是教学设计还得修改。作文课肯定还是要以写作评讲为主, 只是修改作文无法体现作文课的特点, 所以前面的理论讲解必须压制为二十五分钟, 最后留有十五分钟给予写与评。当时组长秦老师和吴老师除了给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后还讲了重要的八个字: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

四、第四、五稿——精心布局, 环环相扣

第二次试讲第四稿却失败了, 除却PPT不规范这个因素外, 现在想来最大的原因还是我并未真正理解“删繁就简, 理清线索”这八个字的真谛。教学环节应该是编织的过程, 不仅要求一环套一环, 环环相扣, 更要求具体教学目标为经度, 教学环节为纬度, 有隐有现, 有深有浅。而我的第四稿只是教学环节做了减法, 根本没有排列布局, 我只是做了形式上的调整, 本质上线索依然混乱。还是孙主任给我开了小灶, 她说, 你设计的每个教学流程是不是和你的大目标相关, 很有用的就留下, 又点用的或根本没用的全部都不要, 你的教学语言亦是如此。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学生最需要的才是我们要讲的。临下班前, 同办公室的汪园园老师给我出了个好点子, 不如你把学生无特征肖像描写的片段作文作为导入吧, 既可省一个教学环节又能引出如何写人。灵光大现, 我着手于教学环节的重新整合, 去粗取精, 果然使得整个理论知识的介绍大放异彩, 第五稿和第三次试讲差强人意。

五、课成——设计提问, 水到渠成

这次试讲借用了我师父张琳老师的班, 课后她指导我, 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顺其自然, 讲究水到渠成, 如果在注意顺序这个环节上先加上错位的原文呈现, 再接上排序的环节就不会那么突兀了。当然这次试讲的不足之处还是在于最后的评讲阶段, 点评不到位, 和学生互动少。第六稿又再次做了教学环节的微调, 为增加互动, 不仅特添了让学生起立坐下以区分特征与典型特征的环节, 还增加了学生自评环节, 把前半段的理论介绍更是精压为二十分钟, 留有充足的时间写评。这一稿大体可定, 但还有一难关尚未攻克, 即不太简洁的教学语言。感谢张老师帮我一句句推敲、指正, 她让我认识到我之所以语言啰嗦, 归根结底还是提问不到位。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又需要你再用话去解释去引导, 凭借着张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能预判出学生会怎样回答, 所以每个提问都是精心设计, 如果是学生实在无法回答的问题, 就需要老师自己承上启下地解说。

由此看来, 不仅仅教学环节需要编织, 教学语言也需要编织, 可以织成一张网, 最后一拉, 大功告成。

摘要:编织, 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 把细长之物纵横交错, 钩链而成。这种技法亦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这也是我磨课过程最大的体悟。本文主要介绍了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运用合理的教学语言来编织一堂有质量的公开课。

8.《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八

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直观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以直观感受形式获取知识,比如:观看视频资料、自己动手实验等,与由老师传授知识相比,直观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向心力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主要是向心力是按效果来命名的力,与之前所学重力、弹力等按性质来命名的力不同。任何一个力或者是合力分力都可以是向心力,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在开始创设圆周运动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解决的问题,接着不断引导,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学生思维很活跃,在一定基础上提出的部分问题如下:(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2)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4)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5)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向心力的来源?(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很自然地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关于向心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的问题。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式,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在一定实例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向心力是不是一种新的力?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在学生有了这些匀速圆周运动的体验之后,紧接着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通过分析,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可以留给学生自我阅读,分析处理。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重难点确定合理,对于向心力来源这一难点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突破到位,三维目标完成情况较好;

2.引入直观,情境创设合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问”展开教学,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审美化的物理课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等方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图像和视频引入向心力概念,展示了自然的和谐对称统一美;在向心力大小的实验探究验证中,也展示了高中物理的简洁美、方法美、实验美和辩证美;在讨论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过程中,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美;

4.细化每个问题,保证了设问的有效性。设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所以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承上启下,铺垫性强;2)设问指向性强;3)设问逐层递进等。

(二)不足之处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使用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又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去研究的问题。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强引导和应变能力,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也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9.公开课《掌声》教学反思 篇九

一、情境谈话,拉近人文

我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为话题引入课文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情趣,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加强朗读教学,放手学生自读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时,我多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感情体验,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让其融入文章角色

在理解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英的同学,自己会怎样做,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了。而且,当时也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到“小英有哪些变化?”时,我有目的地渗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升华文本内函

10.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的第一课时,课型为听说课。教材内容围绕着询问衣物的价格展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本课一系列听说训练,要求学生掌握的重难点是:学会谈论衣服的名称、长短、大小、颜色并掌握相应的词汇,能熟练运用how much is this/are these…?It’s/They’re …dollars.句型对衣物的价格进行问答练习,并能运用购物的基本用语进行简单的购物。让学生在学习及应用中,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并加以创新,并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现本人就本课时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反思:

(一)自己认为做的较好的方面:1.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能说出部分衣物名称的英语单词且已经能对颜色进行询问,加之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按照课本的顺序进行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将部分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给了学生,节省了课堂时间,且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2.话题引入得当,通过询问学生今天是否高兴,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因衣服太旧而不高兴,希望自己可以购物买一些漂亮的衣服,同时询问学生是否想和自己一起购物,从而引出本课的话题(如何谈论衣物和购物)激发学生的求职欲。3.由于学生对颜色的询问已基本掌握,所以我将课本2a中表示颜色学习部分提前,通过复习旧句型What’s this?/What are these? What color is it/are they?来学习表示衣物的新词汇和复习巩固表示颜色的单词,为2a的教学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机械的单词学习和记忆,同时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出和学习询问衣物的价格,由易到难,且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学生教读,教师教读,学生个别问答,同桌问答,小组问答,集体问答等),使教学形式多样花。4.考虑到 2e的分角色表演对话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并加以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并且本部分的内容在考试当中往往以补全对话形式出现,主要考察学生对购物用语的掌握情况并进行简单的购物。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听,再记关于购物的重要句型,然后设置快乐购物时光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所给例子进行做对话并上台表演。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直接练习和巩固本部分的重点,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5.在做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时,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紧靠写来完成练习的模式,而是 通过说、写两种不同形式的训练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巩固。一是通过给图片并立马消失让学生说单词来检查学生对单词的朗读和记忆情况。二是通过填空来检查和巩固本节课所学语言目标。6.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7.对学生情感的正确引导。通过本课学习,教育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挣钱不容易,我们应节约用钱。

(二)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给学生的鼓励性评语较单一,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评语,尽量使课堂评价用语多样化。2.部分环节处理较仓促,比如听力部分只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核对,部分做错的学生还有一定的疑惑,却没有得到解决。3.在备课时还没有完全做到备好学生,导致在快乐购物时光这一块出现学生没有完全听懂我的指令,同时所发出指令有时不够准确到位,学生感到比较迷茫。

11.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一堂课 思想品德课 反思

教师们都习惯了每天的上课,却不习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当前,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如我在上一堂公开课——《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节中,就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我选取了《千手观音》中的领舞人邵丽华作为材料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阅读邵丽华的生平经历后来谈一谈:“同学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哪些优良品质?”本想用《千手观音》这一幅很精彩的画面着重介绍邵丽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从邵丽华的生平经历中怎么也谈不出她的优良品质在何处,更谈不上坚强意志的四个表现了(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这显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于是我课后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教学失误在哪儿呢?……”

一、选材不适当

千手观音虽然同学们都在年欢晚会上看过,但对邵丽华根本不了解,甚至他们并不知道千手观音是由聋哑人来完成的,当然就谈不上感受到什么?因此要想新课程拉近学生的距离,我们必须从学生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例,然后通过“再创造”活动引入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的感受。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够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邵丽华材料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同桌相互讨论,或者同学们可以走动走动,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什么?时间过了好长一会儿,然而学生既不展开讨论,也不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学生对邵丽华不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太笼统,学生就感受不到问题的存在,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提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起?因此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基础的问题提出,然后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的时候,老师要及时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勇于探索、创造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参与到问题中来。

三、尊重学生的回答,未做好学生的引导教学

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坚强意志品质的四个表现后,我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四个材料,让他们分析这四个材料的主人公主要有哪些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生1:中学生不怕吃苦、不怕累,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读完了初中……

生2:下岗工人冷静、办事果断,说明他面对困难,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从而迎来了新天地……

生3:“我”被一句话“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得到了启示;发奋学习,给自己立下一个严格的规矩,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最终成立一名博士生。说明有志气、有理想……

生4……

同学们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了四个材料,但他们的回答都比较单一,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不很全面。于是,我课后在想,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我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虽然他们的分析、理解不是很理想、不很透彻,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达到了所要理解的地步了。至于如何来进一步引导到课文中的价值取向呢?作为教师就得进一步作引导、分析,从材料中去挖掘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得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达到了课文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我们授课者的真正目的。

四、信息过量,控制了学生思维

迷信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依赖心理过强,误认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就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比如:在这次公开课中,最开始我选取了张海迪的故事引入了课题,继续又有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杰出人物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些人物成功的背后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靠的是什么?紧接着又选取了邵丽华、爱迪生、毕玉玺等人物的经历来讲解。其结果内容都没有上完……。课后思考,如果将集中在一个材料上,比如张海迪,也许这堂课还上得比较成功。这就充分说明信息技术无限制地增加了知识传授的密度,教学的方式就由过去的“入灌”变成了“机灌”的过程。这似乎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还要过分,这与当前的教学改革不是背道而驰吗?

12.《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二

思考一:为什么学生不愿下课?笔者在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上面所叙述的是笔者在08会计 (2) 班上完“金融危机对我们就业、升学的影响”公开课的情景。尽管从教近6年, 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经历过好多次, 有几次也算比较成功, 但从没见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么高。说实话, 这次学生的表现让笔者既惊讶又感动, 惊讶的是笔者从没有发现职高的学生有这么强的能力, 感动的是学生为这堂课所做的充分准备。细细一想, 以往的课, 笔者作为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主角的位置, 学生充其量就是个配角, 甚至是看客, 根本没机会表现自己, 仅靠偶尔的几次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又何来热情呢?而这次笔者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笔者只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课堂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你说学生舍得放过这样的机会吗?

思考二:为什么学生会喜欢这节课?这节课学生有收获吗?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这门课作为财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教材内容的理论性较强, 而我们的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大, 因此在这次课上笔者尝试着将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当笔者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举行辩论赛并将辩题确定下来的时候, 学生都很兴奋, 用一周多的时间积极找材料、分组讨论、写辩词, 一稿又一稿, 不厌其烦。而笔者的工作重点也由课中转到了课前: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辩题, 引导学生为所持观点搜集资料, 以及制定辩论规则和对参赛代表进行辩论技巧培训。课堂上学生组织得有条不紊, 参赛代表唇枪舌战, 整个课堂紧张激烈、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下发问卷48份, 回收48份, 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并适应辩论式教学方法的, 而且认为收获很大, 尤其是部分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因为在辩论式的课堂中没有准备、没有探究就没有发言权。但让笔者纳闷的是我在课堂上讲得很少, 学生何来收获?他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呢?通过找学生谈话, 笔者发现这种辩论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收获还真不少:

1.能创设生生、师生平等对话平台, 在民主氛围中激发学习动力。

2.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及知识的整合能力。

3.能实现自由争论, 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4.能实现通力合作, 在互助互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能体现积极全面评价, 在体验成功中造就健康人生。

思考三:这样的课符合“课改”的精神吗?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中职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学面向全体, 注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从而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而辩论式教学正是体现并实现新课改精神的最佳手段与途径。经过实践, 我们认为辩论式教学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能将听说和读写有机结合;能将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使课堂变得更生动;能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有机结合;能将竞争和合作有机结合;能改变肤浅的课堂讨论,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辩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民主意识。

思考四:这节课有什么欠缺?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综观整节课,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气氛很活跃, 学生的发言也不乏精彩之处, 但学生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辩论过程中不少学生也反映出能力上的缺陷, 比如口头表达的能力、讲话的仪态等。另外, 由于是班级授课制,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有一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看客, 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 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不够, 使课堂内容从专业课角度来讲有点单薄, 如果能加入一些专业知识链接或其他形式的专业知识补充就会使课堂显得更丰富。

13.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我知道这堂课是对我班学生的课堂常规、我的教学预设和课堂应变处理能力的一个严格的测试,因此自己非常重视,也非常紧张。虽然其他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告诉我尽管大胆去上,不用紧张,因为作为教龄不到一年的新教师,公开课上得好当然是值得赞赏,但是失败也是情有可原。可能真的是没经验吧,上课前课件突然出了一点问题,整个人的情绪一下子全部绷紧,在同事的帮助下终于好了,可又立刻响铃,自己的情绪也没有来得及调整好,才上一半我就觉得环节进行得好卡,自已的思绪也一直卡在一个地方,不会转弯,生拖硬拉地按着教案上完了这堂课。才结束课我就知道后面的评课一定会更严峻。当吴老师和其他老师在评我的课时说的大点小点我都深深地记在心里,听到最后几点时真的想找个地洞钻进去算了,心情跌到了谷底。事后鼓起勇气总结了一下,大家对我的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目标定位。我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显得凌乱不清。

2、课堂用语。针对于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堂用语应尽量简单,当学生反应不过来时可灵活应变,或以肢体语言辅助,或以中文辅助,使教学自然、顺利地开展。

3、教学活动。对于课堂新知除了跟读外,老师还要添加相应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此外动作示范要准确、清晰、到位。

4、在备课时要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除了教学新知外还要加以适当地扩展。

5、课堂时间分布不和谐,引入花太多时间,导致新知教学十分仓促。

对于以上的几点建议,如果说有几点可以借由新教师的头衔为自己找点借口的话,那么我想第1点是怎么也无法立足的,这也是让我整个心情很失落的主因。因为我觉得一个老师去上课,如果教学目标错了,那么其他的还会有意义吗?我觉得自己的这个错误是不可原谅的,虽然我认为上课前我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尽可能地设想了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尽可能地使各个环节衔接得更自然,理解性强一点。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远不是我能设想的,最终结果和设想南辕北辙。不过经过了一星期的回味、品尝,突然觉得这是一堂值得庆幸的公开课,如果这堂公开课开在2年、3年甚至更久之后,那才是我悲哀的时候。就像俞老师告诉我的一样,新教师的第一堂公开课,是一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一堂课。很感谢俞老师,感谢她在一评完课就来安慰我,对于我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作为领导,她没有给我任何的压力,而是积极帮我舒缓情绪,告诉我对于我现有问题不要太放在心上,毕竟我还是一个新教师,重点应该是把老师们给你的建议好好考虑一下,哪些可以直接采取,哪些要借鉴地采用,不要觉得今天的你很丢脸、很失落,不要有负气的心理,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教师,那么你才能进步更快。趁你还是新教师的时候好好把握时间,好好地把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打扎实了,后面的路才会更顺利。

的确如此,我想5月26日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不管是吴老师,其他听课的老师,还是对俞老师我都应该说声谢谢,是你们把这一天变得更有意义,也让我受益匪浅,收获了很多:

1、充分重视平时的每一堂英语课,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对于每一堂课都应该认真、扎实地上,不仅是对学生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基本功的锻炼。

2、课堂与课外要区别对待,虽然自己平时比较内向,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上的我应该更活跃,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运用一些肢体语言、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都学起来、动起来,为他们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

14.《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四

公开课教学反思:反思昨天 再创明天

公开课教学反思:反思昨天 再创明天 忙忙碌碌又一年,似乎还在今天,却早已经成为了昨天。这个学期继续担任六年七班班主任以及两个班的教学工作。相对于以前的七班,这个七班的班风和学风都比较好,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真的很开心,语文老师是我们xx校区的汪主任,她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孩子的热爱和用心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在这样的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下。我在教学方面开始了不少的尝试,幸运得到领导的赏识,上了一节《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课》,市教研员xx老师亲自来调研。一个月不到,又匆匆忙忙地参加了戴尔互联创未来的培训,在xx特级老师和xx科组长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正多边形的密铺》的课堂视频作品的录制工作。如今坐在惠州xx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泡了舒服的温泉,思路也一下子开阔了很多,轻松了很多。再次感受到生活在龙口西小学这个大家庭的快乐与温馨,倾听自己内心的幸福声音,反思昨天,再创明天。 接到要上市教研课的任务,五六年级集备、科组长以及高年段的同行们立即召开会议,定好了计算课的课题。教学完分数的混合运算,发现不少的问题,于是我们定下了《分数的混合运算练习课》的课题,熬了几个晚上,不断地向罗玉琴老师讨教,不停地修改完善,进行无数次的试教,连睡觉前还在焦虑。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幸运得到市教研员杨老师和岳敏校长以及罗特的点评和指导,这是幸福的。 本节练习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针对学生虽熟记运算顺序,但是在实际练习运用中,往往忽略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导致结果错误这一情况专门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突破熟练运用运算顺序的重点,并正确进行分数计算。本练习课的.设计有层次,并注意了坡度。从口算到基础计算,从对比练习到针对性练习,最后拓展练习,全面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采用有趣的闯关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分数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仍要提高,继续加强分数乘除法一步计算训练仍然非常必要;在混合计算中,个别学生会混淆简算方法,如: ;在教学中不断强调运算顺序,但是在 这题中仍然有一小部分的人会先加后除,分析原因,这些孩子在平时学习中审题能力就比较弱。一节课下来,感觉孩子对于混合运算更加认真,审题也更加细心了。但同时发现计算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必须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分数计算训练。这将是计算的重点突破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这届公开课,多采用竞争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语言更加有趣。在录像课上,也发现了不少自己教学上的问题,也是要反思方面,特别是语言更温和一点,树立教师的威信,并不一定要严厉对待学生。反思让人进步,希望今后在教学上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更令学生喜欢,自己也快乐,创造快乐课堂,别忘记自己的目标。

15.《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评价结果的剖析

听完这位教师的“完美”自述, 但是评委们对这样的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一种认为, 这堂课非常成功, 不愧为“精彩”。理由是课前准备充分, 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非常到位, 讲解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演技”高超娴熟, 对课程进程的把握简直是水到渠成, 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率低, 说明达到了良好的互动和教学效果。另一种认为, 这样的课充其量只能说是“精彩”, 不能说成功, 甚至没有价值。两者评价为啥反差如此之大?这是因为前者评课观点深深跟植于传统教学观, 而后者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评价观。笔者下面就以新课程的视野对这堂课做一下剖析, 探讨一下这位教师经历和感受的问题所在, 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1、违背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在教师的经历和感受 (1) 至 (7) 中, 大都以教师教的成败来论课的优劣, 属于“以教论教”的范畴:课前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 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展示自己, 以我为主容易忽略学生的参与;内容的烂熟更增添了表演的自信心;整个课堂教学进程应该是开放的, 具有不可预知性, 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的部署有条不紊、毫无差错地进行;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说明学生缺乏一定的主体性;多媒体的过多使用, 易使多媒体成了表演的工具和舞台的道具;时间掐了太巧, 不可能给学生留有一定量的及时反刍消化的时间, 教师也不可能及时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 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不能再一味地锁定在教师身上, 而应更关注学生主体。要“以学论教”和“以教促学”, 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改变单边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不良局面,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之教学最高境界。

2、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论是课堂内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可为什么在课后有些学生问这问那?在实践课上碰到的情况会更多, 说明了学生们在一些课上尤其理论课上多属被动的接受知识。究其原因, 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没有明显残缺的条件下, 一方面说明教学理念和方法出现了问题, 没有提供给学生思考、讨论与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师生关系可能不够融洽, 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没有营造好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 在“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情境下,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开启和解放学生的脑、眼、耳、口、鼻、手等感官,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主去建构知识, 形成综合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鲜有体现。

上面这位教师教学方式显然主要采取了“授受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偶尔体现的“启发式”双向传递教学模式也过于简单和流于形式, 目的还是为了“授之于鱼”, 而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维互动学习方式鲜有体现, 学生“渔”的本领也难以形成。试问:学生在这种过分注重教师“演技”的氛围熏陶中, 长期缺失方法与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如何能达成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与人相处”的终身目标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最终还是源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更。教学方式不变, 再精品的课程也只能变成庸品课程, 只能为教学披上华丽的外衣。

4、教师角色的单一。

教师的角色不能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多元化。除了常规的管理者、组织者等角色外, 更重要的是要扮好学生朋友、引路人和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促进者等角色, 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点拨, 遇到挫折时予以激励, 与全体学生一道参与讨论和探究, 充当学生知情意行生成的“催化剂”。

5、学习达成状态过分注重知识本位。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应试教育的根基还是扎扎实实。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为了争夺升学率容易导致分数“军备竞赛”, 重点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来论教学的好坏, 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这当然与我国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体制有关, 也与这种评价方法易于衡量且易做到公正、公平有关。但“高分低能”的事例也多不胜数。职业学校培养的不是理论型而是应用型的人才, 在追求学生成绩的同时, 更应注重能力的养成和训练。这就要求在评课时, 要注重课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同时更要关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评价结果的反思

上述两种评价结果的分歧, 实质上是传统评价观和新课程评价观的部分观念冲突所致。笔者认为, 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 全盘否定传统评价观肯定不妥, 也不符合文化传承的习惯, 我们也不能死抱传统评价观裹足不前。新课程评价理念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 而且经过国内外学者的论证和实践检验, 它应该比传统评价观更具有旺盛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全面地接受和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 了解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从思想上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并以此作为考量上课优劣的指南。教师在发挥传统“演技”优势的条件下, 要尽量缩减“演出”时间, 完成好“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精心设计互动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舞台。有了课堂舞台的锻炼, 也会大大地缩短融入社会这一大舞台的时间。只有这样, 我国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6.《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对数 问题情境 师生互动

【教学内容】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中的2.3.1 对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关系;

2.理解对数的概念,能熟练的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了解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恒等式。

【教学重点】

对数式和指数式之间的关系;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式和指数式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投影: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设该物质最初的量为1,则经过x年,该物质的剩留量y为?

学生甲答:y=0.84x。

二、学生活动

师问:思考反过来若知道了该物质的剩留量y,怎样求出经过的时间x呢?

三、数学建构

师引入对数概念:

对数;常用对数;自然对数。

四、数学运用

例1将下列指数式改写成对数式:(师请4名学生板演)

(1)24=16;(2)3-3= ;

(3)5a=20;(4) =0.45

4名学生板演过程及结果正确,师点评并表扬。

例2将下列对数式改写成指数式:(3名学生板演)

(1)log5125=3;(2)log 3=-2;

(3)log10a=-1.699

3名学生板演过程及结果正确,师点评并表扬。

例3求下列格式的值:

(1)log264;(2)log927

教师板书(1)的解题过程并强调解题格式,两名学生板演(2)的解题过程。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这是一节区级公开课,开课老师做了认真的准备,并且上课流程的安排也基本上按照课本新教材的编排顺序,从学生板演的情况看,教学效果也不错。但笔者听完本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思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对数”该怎么理解?

本节课中教师对“对数”的理解没有明确的表述,在“对数的概念”的定义时给出一个理解即对数是一个数学符号即logaN,而对于“a,N”已确定的情况,“对数”首先是一个数,从logaN= b的角度来看“对数”也是一个数学等式,知道三个量“a,N,b”中的两个量,可以求出另一个量,因此“对数”也是一个数学运算,再由定义知logaN=b表示ab=N即得到处理指数的一个方法,于是“对数”也是处理指数的一个方法,再由定义知logaN=b ab=N也可以知道对数式也可以转化为指数式进行处理,这是化归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于是“对数”也是一种思想。

2.“问题情境”该怎么处理?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探索。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本节内容,对本节课内容有所了解,因此直接答出y=0.84x,从表面上看,教学效果好像不错,其实这里与“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背道而驰,教师此时应追问一句“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必然要暴露其思维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即从1,2,3到更一般的x的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怎样进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实现某一教学目的,做出某种东西,解出哪一道题,或是协助老师完成某个事情。利用师生间有有效互致力,可以扩大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17.初三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七

上周五的时候市教研室领导来学校视导,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本节课主要是处理课本活动题和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这个小标题,所以课的设计上大部分以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为主。从学生学的效果上看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比较理想,我个人最满意的一方面就是这节课学生主动性发挥的比较好小组讨论的时候分工明确而且展示比较到位。经过领导和老师们的评课我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我今后必须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导学案的设计上重点不够突出,平均用力现象比较严重,下一步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该更加突出重难点,对于一些非重点知识能够省略的尽量省略,学生会了的知识绝不重复讲解,切忌平均用力。知识的构建不够突出和完整,虽然在课上每次学生展示之后都有一个小的知识总结,但是整节课的知识框架不够完整,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重点还比较模糊,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于目标把握不够,所以今后在上课的时候尤其是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设计上教学目标这个版块,让学生能够明确每节课要学习到的目标和任务,也有利于他们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知识要适当的整合切忌以本教本,优化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

这节课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那就是板书,少有板书甚至是没有板书一直是我自身存在的问题,其实板书是整个一节课浓缩的精华,今后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本节课知识体现在板书上,通过板书学生也可以尽可能多的了解整节课重难点。今后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要多深入小组了解学情,帮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个别辅导,提高课堂效率,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补充课本以外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不足,寻找不足,改进不足,明确方向,争取今后更大的进步。

18.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八

林贤静

2010年4月7日,第六周周三上午第四节,我上了一节校级公开课,内容是:Unit 1—2 八年级下册,复习课。

这堂课内容含量较大,需要复习的知识点语法点较多而时间有限,所以本堂课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习任务是关键。所以,我把任务分成六个部分完成,一,复习本两单元的重点单词(25个重点单词)和词汇拓展(8个拓展要点),5分钟内完成。二,复习重点词汇20个,5分钟内完成。三,复习本两单元的重点句型10个,8分钟内完成.四,复习语法:情态动词的用法,冠词的用法,新句型:Whydon’tyou „„?的用法。5分钟完成。五,重点突破包括词汇点睛、句型透视、及语法聚焦等考题示例和拓展活用讲解和练习。12分钟完成。六,课时作业,当堂讲解,当堂批改,10分钟完成。由于时间比较紧、内容多,所以上课时不免有疏漏。这堂课虽然按时完成了复习任务,但学生容易产生记忆疲劳。所以为了克服这个弱点,我故意安排了12分钟去讲练结合复习重点部分,有花10分钟时间去让学生动手做课时作业。我还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多、繁的知识点和面直观的呈现个学生。这些环节有效的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这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够熟练,不会添加一些有趣生动的画面或图片增强学生的记忆,还有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学生消化起来困难,但毕业班的复习课内容多是很难避免的,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复习完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时间有限对我们师生来说都是很无奈的,只能采取增强记忆的手段加以巩固了。

在英语的学习和运用方面,词汇很重要。所以,复习中,我很着重单词和词汇的拓展还有短语的运用。每堂课前和课后,我都要求学生坚持做一些单词或词汇的听写,天天加固词汇的掌握。在这一点,我觉得很有效,提倡同行坚持。以后教学中,我还会努力,坚持反思,把好的发扬,把不好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林贤静

本学年,我担任初三

3、初三4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现对本学年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一、认真备课。

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认真读记单词,坚持让学生记读和听写,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课文,在保持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备课时预先设计课型,拟定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认真备写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有趣的、有助于教学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上力求讲解清析、条理,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在课堂上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上精讲精练,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同时统筹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能力,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上都积极与科组老师商

讨教学疑难问题,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虚心请教,还经常听他们的课,做到认真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争取进步。

四、认真勤力批改。

作业布置精炼有针对性,我校学生书面表达方面极其薄弱。作业布置中,我增强增多英语作文部分。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学生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和总结,堂上进行透析评解,做到让学生有错有改,有改有进。

五、组织课堂教学坚持用英语,培养学生学英语讲英语的习惯,提高口语水平。

随着教学不断深入的改革,教材和教学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和交际性。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讲解知识、传达信息和传授技能是英语教学本身,也是锻炼学生地听说技能最有效手段,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所以我在进行教学时总在注意使用英语组织。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开口说话的习惯,我经常要求他们背诵课文。因为背诵文章,在熟练基础上言语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所以,培养学生口语能力,背诵不可少,英语教学中我坚持适量背诵课文和句型。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无论学生成绩如何,都体现了我在这学年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自我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学习,争取新的进步。

班主任工作总结

林贤静 本学年我担任初三4班班主任,工作尽心尽力,班级管理很好,优秀文明班级。本学期班级工作的重点是做好班常规的管理工作,同时,抓好学生的成绩,做好升学考试有关工作等等。本学期我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班纪文明公约、安全文明公约,抓好班级常规管理。

制定了班纪文明公约,同时,也制定了安全文明公约。制定 以后,在班上宣读,宣讲,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宣讲完成之后,再在班上张贴出来,时时给学生提个醒。事实证明,这一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我班这个学期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做得很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减少。

二、加强班墙报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前班墙报是一片空白,既起不到对同学们学习的促进作用,也达不到对同学们进行宣传教育的结果。本学期我在班后面的墙壁上,开创了学习园地,学习园地四个字用剪纸剪出来,四周再贴上彩纸边框,起到一个美化的效果。学习园地里面的内容定期更新。如先后举办过“总复习专题”和“英语天地专题”的墙报。同学们对这种做法非常欢迎,下课后大家都主动涌到后面去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进行卫生改革,加强班级的卫生管理,本学期我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卫生小组由同学们自己自由组合,不再是以前的硬性规定的组来扫地,这样就避免了同学内部之间的不合作关系。组定下来之后,由原来的每组值日制改为现在的每组值周制。每一周的值周成绩由学生会公布出来之后,达到学校的第一名奖励,如果达不到本周学校的要求标准平均分,该组要重扫一个星期,由于奖惩有具体的依据可循,同学们值周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很多同学一大早就回来扫地了,包括那些平时偷懒的同学,这时也变得特别勤快起来。由于卫生工作得力,本学期学校十项评比的流动红旗,我班几乎每个星期都拿到。

四、抓好升学考试的有关工作。

本学期,我在班上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了解,帮助学生树理想,表决心,定目标,让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拥有一个学习目标,为了自己的目标学习。大多数的部分学生都有考上重点示范高中的信心并为之努力。对于参加升中考试,我及时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不会因为没有目标而盲目学习,争取中考圆满成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任务。

上一篇:百日誓师大会口号初三下一篇:文言文出师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