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概论》教案

2025-01-29

《农村经济管理概论》教案(精选4篇)

1.《农村经济管理概论》教案 篇一

《经济法概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国家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法”一词最早于1775年由摩莱里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提出。但其“经济法”一词的含义与今天自有很大的区别。

经济法在西方的产生时间: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经济法在西方的产生原因:市场调节手段固有的矛盾及其失灵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与爆发。

于是,资本主义国家从“守夜人”转变为“经济警察”,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经济法由此而开始产生、发展、兴盛。

二、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经济法的存在基础是中国的公有制经济性质,要求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这从中国经济法的诞生、成长的历程可以观之。(它随新中国的诞生、成长而产生和发展)。

这显然与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是先有了市场的充分发展,而后出现市场失灵,才有了国家的介入和干预,经济法产生;而中国是先有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对经济生活、甚至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控制,在此基础上的经济法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法,对此问题还得存疑。然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才开始得以起步。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计划”或“控制”的色彩。由此而形成的经济法是否也有着一定的问题呢?看看中国的足球市场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二。

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产生源于国家对经济运行管理和协调的必要性,它通过确立国家管理、协调经济运行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为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空的有机结合,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1、国民经济管理关系。指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经济组织、公民之间在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关系。

2、经济协作关系。指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公民相互之间在经济往来中产生的经济关系。

3、市场经济主体在内部经济管理中产生的经济关系。指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在内部经济管理中产生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一方面是经济组织内部机构相互之间的组织管理关系,另一方面是经济组织内部贯彻实行经济责任制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关系。

4、涉外经济关系。包括涉外经济管理关系和涉外经济协作关系。

三、经济法的主要内容

1、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主要有: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等。

2、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计划和统计法律制度、固定资产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价格法律制度以及自然资源和能源法律制度等。

3、市场规制法律制度。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和房地产法律制度等。

4、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主要有: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福利法律制度、优抚安置法律制度和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等。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由经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构成。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经济管理、经济协作和经济组织内部活动,并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1、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民所有制财产(包括土地)所有权的惟一主体,又是国民经济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在宏观调控、协调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国家机关。直接行使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经济管理机关是经济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

3、企业等法人。机关法人和企业法人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主体。

4、非法人经济组织。指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具有生产经营资格的非法人组织。主要包括:合伙企业、分公司、个人独资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

5、个体工商户。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雇工在8人以下。包括个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家庭经营的个体工商户。

6、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城镇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7、公民。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

8、外国经营者。指与我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往来的外国公司、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权利——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义务——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1、经济权利。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享有的,自己从事或要求他人从事一定经济行为和不为一定经济行为的资格,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活动中实现其意志或利益的可能性。

(1)经济职权。是国家机关进行管理时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决策权、资源配置权、指挥权、调节权、监督权和其他经济职权。经济职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2)财产权。

(3)工业产权。法律赋予的对无形的智力创造性成果享有的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企业名称专用权等。

(4)债权。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关系。债权是一种请求权,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人有要求债务人依照法律规定或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权利,债务人有义务满足债权人的要求。(5)其他权利。

2、经济义务。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依法必须为一定经济行为和不为一定经济行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无形资产等。又称为载体、标的等。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

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是通过法律手段确保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权利实现,确保经济义务得到履行,以保护主体的合法权益。主要手段有:

1、奖励。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单位依法对贯彻执行经济法、履行经济义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采取的鼓励措施。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2、制裁。是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管理义务、经济协作义务和其他违反经济法的行为给予惩治和处罚。

(1)经济制裁。赔偿经济损失;偿付违约金;罚款;强制收购;没收非法所得。

(2)行政制裁。是由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对违反经济法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的行政性措施。

(3)刑事制裁。是对违反经济法并已触犯了国家刑律的经济犯罪分子,依法给予刑事处罚。

3、经济法律关系保护的监督管理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中国经济法的重要作用

1经济法有利于培育真正合格的、活跃的市场主体,从而奠定发展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经济法有助于培育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经济法有助于保证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4、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5、经济法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6、经济法保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中国经济法的未来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2、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1)、中国经济法应将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作为重要任务。2)、中国经济法应研究解决知识经济带来的新问题。

3、WTO与中国经济法的完善

1)、加入WTO对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影响。2)、WTO与中国经济法的完善。

2.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篇二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 制度设计 政策建设

一、研究背景与国际国内经验借鉴

家庭农场是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我国它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省社会各界投资农业的热情在不断增长,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劳动力、技术、资金等制约,有的新办农业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农业企业“跑路”现象。自起,宁波、嘉兴等地先后进行了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有的还成为了全国示范点,实践已证明了家庭农场的坚持和完善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同时具有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没有的长处,它适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要,发展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县先行探索的家庭农场还存在理念、要素。技术、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尚不足以成为推而广之的先进样板,急需在理论与实践上再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横向比较

综合多重考虑,在国内,课题组选择上海松江区、浙江宁波市和安徽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这三大“范本”作进一步剖析;在国际,课题组选择有代表性的荷兰和日本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从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家庭农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让土地活起来,使农地相对集中,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并赋予家庭农场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物权;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荷兰、日本以及国内三地的家庭农场发展的共同点便是都有较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使得家庭农场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市场千差万别的需要,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政府需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管理和扶持。如强化政府和资金扶持,建立家庭农场的准入和考核淘汰机制,注重发现和扶持培育典型,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提高农场主素质等。

二、**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县的家庭农场已在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种养结合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出现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县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效益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又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等的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们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发的或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形成现代农场的先行版。,平湖市广陈镇第一农牧场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成为最早具有家庭农场性质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我们嘉兴首个家庭农唱―海盐宏亮农场经工商登记注册成立。紧接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嘉兴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考评办法》,嘉兴市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家庭农场425家,总面积7.11万亩,平均经营面积167亩左右,产品涵盖粮油战略产业及水产、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七大主导产业。从我们**县的家庭农场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的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示范带动、标杆引领,产业全面、规模适度,效益突出,注重品牌。

三、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

我们**县家庭农场发展成效初显,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较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益,同时也为循环农业及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供了载体。然而,由于家庭农场发展尚处于基层自发探索和实践阶段,从政府宏观角度研究分析,存在鼓励支持发展的政策性缺陷;从农场微观角度分析,则又有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瓶颈。而且,通过对**县家庭农场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当前不同产业的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思想认识不足,主体身份不明;生产要素制约与农业科技装备滞后并存;政策扶持薄弱,抗风险能力弱;社会服务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些问题,都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因子。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话的重要途径。然而,家庭农场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兼顾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现有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与配备社会服务体系下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否则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超过自身经营能力,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因此,要通过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

四、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当前我国结构变革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最有效形式,也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经营组织。课题组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

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方向性和渐进性相统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管理,是家庭农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理解家庭农场的含义,明确不同类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探讨了家庭农场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在培育现代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坚持发展、规范、提高并举;同时,应当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结构的多样化。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为培育发展现代家庭农场创造必要条件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改变目前家庭农场承包土地的分散状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常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

设立财政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力建设;优化金融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拓展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大农产品销售环节扶持,确保农民获得更大收益。

(四)促进合作与联合,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发展

鼓励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继续鼓励合作社走向联合;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服务机制创新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合作型服务;提升发展市场型服务。

(六)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层次,增强科技对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贡献率。

增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运用;全面提升农业装备的层次,着力提高家庭农场的水利化、装备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七)提升现代农场主的素质,培育职业农民。

逐步建立农场主职业化制度;研究农业职业的变化,增强对现代农场主培训的针对性;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提升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高启杰(中国农业大学 董杲(中国农业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农村发展概论》

3.建筑概论教案(定稿) 篇三

教 案

编写人 康新宇

广东工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绪论

什么是建筑

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建筑的空间性,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老子(李耳),在他的著作《道德经》第十一章里早已说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门窗,墙,屋顶等实体)所给人们的”利“(利益,功利),是要以”无“(即所形成的空间)起作用的.建筑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人为的环境,提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生活起居,交谈休息,用餐,购物,上课,科研,开会,就诊,看书阅览,观看演出,体育活动以及车间劳动等等,都在建筑空间中进行.这也说明学习建筑学,须涉及许多知识.建筑首先须满足人的活动需要.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也渐渐得到改善,开始在地面上建造房子.房屋不但在建造技术上有所进步,而且渐渐分门别类,适应当时人们对生活需求,不但有居住空间,而且还分门别类,出现了宫殿,庙宇及其他类型的建筑形式.建筑的时空性

建筑的存在有时间性

对建筑的使用上也具有时间概念

建筑的历史性,在时间意义上也表现出来

建筑自身从建造到拆毁,也是它的时间意义

对建筑美学本身的变迁

建筑的功能性

建筑的首要目的不是艺术,建筑设计不只是塑造一个艺术品,而首先是个使用对象.住宅首要的目的是供人居住;应当首先记住建筑以功能为重.建筑,提供给人们一个有用的空间是首要的.建筑的功能性要做得成功也是件不易之事.建筑的工程技术性和经济性

建筑与其他艺术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它具有高度的工程技术性.建筑师不但要重视工程技术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经济问题.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不仅具有功能性,工程技术性和经济性,并且还具有文化性.所谓文化性,就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不完全是个艺术对象,但建筑无疑具有艺术性.建筑的艺术性,它与其他造型艺术具有共同的形式美法则.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建筑 这对一般人来说,也许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建筑就是房子.但当我们接触建筑,把它作为一门学问(建筑学)来研究的时候,你却会发现,这种回答是很不确切的.那么,这些对象要成为一个集合,总得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吧.这些共同的特征,正是我们学习建筑学所要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关于什么是建筑这一问题,至今仍在学术界争论着;然而,各种对建筑的解释,却也多少反映出建筑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下面,我们先举几个比较典型的提法来加以评析.二

建筑(物)就是空间,这种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说法能够包含属于建筑的所有对象.在这里可以看出,建筑的空间论,既有实空间又有虚空间,而且这虚空间是人活动的场所,实空间是为产生空间而设的.然而,我们只是说建筑是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合成,也许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它还没有涉及到建筑的一些重要内涵,未表述出来人在这种空间中活动的许多性质和特征.三

建筑确实称得上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很古老的艺术.在古希腊的光辉的艺术中,建筑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从逻辑上说,建筑和艺术是一种交叉关系,即建筑除了它的艺术属性之外,还有其他性质特征;而艺术除了建筑这个门类以外,当然还有其他门类.四

著名的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提出: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另一位有名的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也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这些见解,就意味着人们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建筑,首先应当是给人们提供活动的空间,而这些活动,则无疑是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现代建筑把建筑的艺术,不看成是独立的纯粹的艺术,而是把这种艺术也包括在使用的这一范畴,即满足人们的精神活动.五

建筑这个对象,我们所要了解的不外有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建筑的内涵,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上述的许多论述中约略地提到了,而如果将这些内涵进行系统化,则就成了建筑的诸属性.这些属性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讨论.建筑的外延是什么 有人说建筑是从雕塑到构筑物(指烟囱,水塔,聚气塔,炼铁炉等)之间的一切.这是把建筑作了一个有关应用性和艺术性的线性的截取.但建筑毕竟是一种复杂多样的对象,是多向性的.这种”向“,就是建筑的属性.人与建筑

建筑作为环境来说,是指导人造的,由实物所限定的,人活动的空间.建筑首先必须满足人的这些活动需要.无论从空间本身,或者构成空间的实体部分,都应符合这个空间的使用目的.人,可以认为是单个的,也可以是人群集合的,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二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这是建筑与人的最根本的一个特征.建筑是空间,它由物质所构成.但不能认为凡是物质所构成的空间都是建筑.我们所说的建筑,是指供人们的各种具体的特定的生活活动而用物质手段限定的空间.建筑的”人为“和”为人“,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是同步的,研究建筑应当研究人,就这一意义而言,建筑也可以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三

建筑映射着人和人的集合:社会.建筑反映着人和社会的各种物质和诸观念形态.所以我们说,研究建筑需研究人,研究人的物质现实和观念形态,人的生理,心理,伦理和哲理等特征,以及社会层次上的诸物质和意识形态.建筑的基本属性

建筑的时空性:从建筑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来说,一是它的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性,二是它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两个方面组合为建筑的时空属性.建筑的工程技术性:建筑由物质所构成,而且是人为地,科学地构成的.建筑的艺术性:建筑既是个实用对象,又是个审美对象,是一种造型艺术.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域(同一种民族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每个民族或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建筑形态;时代不同,建筑也有不同的潮流特征.二

建筑是空间存在,是实的部分和空的部分的统一.我们所有的建筑物,虽然用的是它的空的部分,实的部分只是它的外壳;但如果没有这个”实“的外壳,”空“的部分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研究建筑,应当把实体和空间两者统一起来.在建筑设计中,这种实体和空间的统一称作为建筑空间的限定与组合.建筑空间的限定组合,除了以上这两种方式以外,还有其他的方式,例如纪念碑,它是由实体(碑)和它周围的空间构成”建筑“的,其周围的部分,由于碑的存在而其他远离这个实体(碑)的空间在人的心理上就有了区别.这种空间的限定称为”设立“.建筑空间的限定组合方式还包括凸起,凹进,架起和实体表面肌理变化等等.建筑的空间还有层次的概念.建筑的空间性似乎要比建筑的时间性容易理解些,因为它直观.但建筑也有时间要素,只是时间对建筑来说不是直观的,而是概念的.一是建筑的存在有时间性.二是对建筑的使用也始终是时间的存在中进行的.三是建筑的使用功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四是对建筑的审美,也是有时间因素的.我们经常说”时代感“或”时代美“,也就意味着产品的美感是要”过时“的.三

建筑的存在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这个褓是人造出来的.建筑的工程技术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建筑结构与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等方面.四

建筑的艺术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建筑的艺术性多指艺术性多指建筑形式,或建筑造型的问题.建筑虽然是一个实用的对象,但建筑的艺术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一套规律或法则.五

建筑的基本属性,除了它的时空性,工程技术性和艺术性以外,还具有许多社会文化上的属性.作为人的建筑,也应当时社会的建筑.建筑旬一种社会文化,一种社会文化的容器,同时它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面明亮的镜子,它映照出人和社会的一切.建筑的社会文化属性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的社会文化属性的第二个特征是历史性和时代性.建筑的物质性

概说

建筑的物质性涵义包含三层意思,即建筑的存在形式必须是物质,建筑以物质手段构成,以及建筑的使用(方式)是以物质构成的空间.建筑的存在形式.事物的存在形式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物质,二是信息,三是能量.建筑的存在,当然也无例外地具有这中要素.但建筑存在的主导形式,则是物质.建筑的空间上的物质占有是实体加空间.建筑的物质含义,包括它的构成手段的物质性和应用的物质性.建筑的物质技术构成一

建筑的物质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建筑的构成的基本要求不外有这几个方面:适用,坚固,经济,美观.所以建筑的结构就不只是个坚固的问题,而应当兼顾这四个方面.三

建筑提供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安全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建筑的物质构成中,坚固性是十分重要的.四

从建筑的物质技术构成来说,为了达到适用,坚固,经济,美观这些要求,因此除了要求建筑物有一定的大小,又坚固耐久外,还需要重视建筑的设施问题.建筑与人的物质活动需求

建筑既然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活动需求,那么了解建筑或进行建筑设计,首先得了解人的尺度.二

了解人的尺度,家具的尺度和建筑中的一些部件的尺度,其目的是如何设计好建筑空间.三

建筑是人为的,人的环境,它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需要而设.对人来说,其需要可以分为生理的,心理的;个人的,社会的;行为的,观念的等诸方面.所谓生理要求,也就是要使建筑符合人的确 生存的基础条件.一

建筑不仅要满足人的各种物质活动需求,同时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活动需求.但无论是物质活动还是精神活动的需求,都通过建筑的物质的保证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把人对建筑的精神活动需求,也归纳到建筑的物质性之中.二

诸如获至宝 此类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需求)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都仅仅是基础的心理活动(需求),还只是停留在感知和认知的心理活动阶段,这些行为也几乎都属于物质功能上的(要求),尚未涉及到高级心理活动.三

设计者必须了解形式给人们心理感受上的规律,它不仅是知觉心理层次,也带有更高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需求.四 按照心理需求的层次,在建筑的私密性要求满足的基础上,就有交往的需求.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心理活动与人际交往紧紧相连.到了这个心理层次,人际交往的需求也就被集中地反映出来了.人际交往的要求不外三点:一是人与人的相互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做到这一点,空间(指的是各个单元空间)必须是相互开放的,即你能了解到我,我也能了解到你,而且可以相互走来走去,但却又各自有一个空间范围;二是人与人是相互尊重的,也就是说,空间的结构布局不像宫廷建筑那样论资排辈的,而是相互平等的,各单元空间呈现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感觉;三是人与人相互学习和模仿,不带任何强制性,现时代的精神总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所以就希望既分又合,而不是全部敞开,只有一个大而空的空间.五

再上面一个心理需求层次是招徕和展示.这个层次和前面讲的交往需求相近,也是人际的,但招徕和展示是指空间的一方而言,把这个建筑(空间)作为主方,在它之外则为客方,客体,对象.六

更上面的一个心理需求层次是纪念性.纪念性建筑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庄重,二是有感情.七

最后,即最高的心理需求,是陶冶心灵.无论什么建筑,凡是讲它的艺术造型的,那么它的目的就是纯粹的审美,或者说纯粹是形式美.显然,这是从审美出发了.它是不和功利联系在一起的美.从人的心理活动需求来说,也就是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所谓建筑艺术,它的最高的目的不是人际交往,不是招徕展示,也不是纪念性,而是审美,纯粹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的社会,文化性

建筑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社会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属性,由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以及艺术特征诸方面反映出来.首先要说的是建筑的民族和地域属性(或叫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形态,伦理形态和观念形态,这些不同点,都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二

建筑的地域性的差别原因,可以归纳为主客观两个方面.其客观因素大体有:气候,地貌,生态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其主观的因素大体有:社会的结构形态和经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及技术水平,以及与相邻地区的交往程度.三

建筑的民族性就多指社会的因素.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满足着诸民族各自的活动要求,同时它又作为一种象形,表现着诸民族.从文化的结构来说,民族对建筑的关系或影响,要经地域对建筑的关系或影响高一层次.民族的宗教特征,在建筑形象上是十分明显的.第二个要素就是伦理特征.建筑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建筑的历史性是与人类的历史发展相一致的,这类就叫同步性.建筑的历史发展,往往有一种连续的特征(或现象)从民族概念来说,我们也应当以历史演化的观点来认识,也就是说,民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演化着的.二

时代,引起了社会的变革,这首先是在于科学技术的革命,从而导致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形态直到文化和观念形态,都发生变革了.科学技术是这变革系列中最能动的领域,是原因的原因.古代建筑用繁琐的装饰来显示它的高贵富丽,显示它的社会地位,显示它的文化艺术特色.从19世纪中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建筑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开始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也渐渐对新的建筑产生美感.建筑,不再是古典的形式和装饰,而是以新的形式,新的材料和工艺来构成.当今的时代,技术发展得更快了,影响建筑造型更甚了.不断地出现新的建筑品种,如薄壳,悬索,折板,张力结构等等,使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建筑的文化艺术性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强烈地外化着人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建筑作为文化来说,有它的两个独特的性质而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门类.其一,建筑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场所;其一,建筑既表达着自身的文化形态,又比较完整地映射出人类文化史.建筑作为文化,它的作用还包含着对人的一种精神力量.建筑作为文化,它对人的心理反射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①人和社会的崇高性;②科学和文明的召唤性;③美和艺术的陶冶性和自我完善性.而建筑的这种文化”功能“,它的表现形式即为建筑艺术.二

建筑是一个实用对象,又是一个艺术对象,真正的建筑艺术形式是以建筑的美为其目的.建筑艺术不是一种纯艺术,建筑必然是有非艺术的目的,建筑艺术的逻辑位置是交叉的关系.建筑既有艺术性,又有其他内涵.三

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特征,这种”语言“,在人们的心理过程中就是形象思维(不论是设计创作还是欣赏).建筑艺术”语言",也就是建筑的形式美法则.具体的法则如下: 变化与统一

均衡与稳定

比例与尺度

节奏与韵律

中国建筑的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

史前建筑及先秦时期建筑

中国古代历史与建筑

史前建筑

殷周时期的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代的建筑

两汉建筑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隋代的建筑

五代的建筑

两宋及辽,金,元的建筑

北宋的建筑

南宋的建筑

辽金时期建筑

元代的建筑

明清时期的建筑

都城和宫殿

坛庙和陵墓

宗教建筑

民居

园林

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式

中国近现代建筑

近代早期的中国建筑

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建筑

20世纪初的中国建筑

20世纪中叶的中国建筑

住宅

公共建筑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建筑

20世纪50~70年代的建筑

4.艺术概论 教案 篇四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2 《中外舞蹈史》教学大纲..............................................4 《乐理视唱》教学大纲................................................9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学大纲.......................................12 《舞蹈作品赏析》教学大纲...........................................15 《芭蕾舞基训》教学大纲.............................................19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大纲.........................................24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28 《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31 《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教学大纲.......................................35 《中国古典舞素材》教学大纲.........................................39 《教学剧目》教学大纲...............................................42 《外国代表性舞蹈》教学大纲.........................................45 《流行舞蹈》教学大纲...............................................47 《化妆》教学大纲...................................................52 《舞美与服饰》教学大纲.............................................54 《音乐曲式与欣赏》教学大纲.........................................56 《当代教育学》教学大纲.............................................59 《美术精品赏析》教学大纲...........................................61 《舞蹈心理学》教学大纲.............................................68 《舞蹈教学法1》教学大纲...........................................71 《舞蹈教学法2》教学大纲...........................................77 《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大纲...........................................79 《人体结构与体能训练》教学大纲.....................................85 《艺术实践1/2/3/4》教学大纲.......................................87 《毕业论文》教学大纲...............................................89 《创新教育》教学大纲...............................................95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Brief introduction of arts 总学时:28学时 讲授学时:28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文艺编导、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就是艺术理论。它简明概括地讲述艺术的基础理论,概述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的基本规律,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研究艺术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课程共分六个部分:①艺术的本质特征;②艺术的门类划分;③艺术的发生与发展;④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⑤艺术作品;⑥艺术的接受与艺术的功能。

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及艺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特征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概论的主要框架结构,掌握艺术的本质特征,了解以往研究中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理论,理解艺术与政治、宗教、经济、道德、哲学之间的关系。掌握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二章:艺术发展论(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起源的几种理论、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实践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起源的学说: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掌握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了解艺术发展规律(他律性和自律性),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三章:艺术门类论(6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艺术门类的划分标准,掌握五大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理解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四章:艺术创作论(5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家的涵义、艺术家的修养、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

创作过程及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艺术创作方法、流派、与艺术思潮。

教学要求:了解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创作的主要创作方法,对各种创作主张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正确认识。了解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的基础知识。理解艺术家的概念,了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与能力,了解什么是艺术创作。掌握艺术创作中的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了解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因素。重点掌握形象思维定义、特点以及与抽象思维的异同,明白它们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相互作用。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五章:艺术作品论(5学时)教学内容: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和意境。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作品的定义,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情况。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有:内容、形式、主题、题材、结构、手法等等。特别使学生掌握艺术作品里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再现与表现的关系。掌握艺术作品层次的具体内容、艺术意蕴及其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六章:艺术接受论(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审美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区别,了解艺术传播的基本方式,主要因素等等。掌握艺术批评的基础知识,能够简单的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与批评。了解艺术欣赏的一般性过程:准备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了解艺术传播的五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接受者、传播效果。通过学习,掌握艺术批评的定义和主要特点,重点掌握艺术批评的作用在于正确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使学生能够简单的进行艺术批评和艺术欣赏。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学期中间根据所学内容组织两次关于艺术的课堂讨论。2.提交一篇艺术作品评论。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30%。出勤:满勤为30分。旷课五次(含五次)以上取消考试资格,五次以下1次扣1分;艺术评论:70分;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考核:70%。撰写一篇论文。论文内容为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2.主要参考书: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撰写人:苗苗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苗苗

《中外舞蹈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Dance 总学时: 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乐理视唱、舞蹈作品赏析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外舞蹈史》是舞蹈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由中国舞蹈史和外国舞蹈史两部分组成,该课程力图在历史的架构下介绍中国舞蹈在不同历史朝代和时期的发展简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构成特点;而外国舞蹈史这一部分则以舞蹈的性质和地域的分布为构成特点,从自娱性的原始舞蹈、民间舞蹈等讲述到表演性的宗教舞蹈、古典舞蹈等等,重点以外国主流剧场艺术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发展史为对象,使学生利用较少的课时学习到丰富的舞蹈史学知识,为大学舞蹈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史论基础。该课程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在学生对舞蹈学识的积累和提高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的五、六学期开设此课程。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五学期:外国舞蹈史(28学时)第一章:绪论、自娱性舞蹈(2学时)

教学内容:舞蹈的起源与分类,原始舞蹈艺术特征,民间舞艺术特征,交谊舞艺术特征,舞蹈个案:毛利人歌舞,印度民间舞、犹太民间舞、夏威夷民间舞,曼波、摇滚舞、摇摆舞、吉特巴格、林蒂跳步。

教学要求:了解舞蹈的几种起源说和不同的分类法;理解原始舞、民间舞、交谊舞的不同艺术特征;理解并记忆几个舞蹈个案的发源、流传及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学等结合。第二章:表演性舞蹈的艺术特征、不同表演性舞种特征及舞蹈个案(2学时)教学内容:表演性舞蹈的艺术特征,表演性民间舞、国标舞、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不同舞种的舞蹈个案

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不同表演性舞蹈:民间舞、国标舞、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了解不同表演性舞种中的舞蹈个案:印度教舞蹈、犹太教与基督教舞蹈,印尼民间舞、西班牙民间舞,狐步舞、快步舞、恰恰、斗牛舞、牛仔舞,印度古典舞、印尼古典舞。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三章:芭蕾概说、早期芭蕾及浪漫芭蕾(2学时)

教学内容:芭蕾概说:喜剧芭蕾、芭蕾歌剧、心理芭蕾、摇滚芭蕾、动觉概念;早期芭蕾名家:拉芳丹、玛丽-卡玛戈、玛丽-萨莱、维斯特里父子,范尼-埃尔斯勒、卡洛塔-格里西、萨尔瓦多-维加诺、布农维尔父子;相关名词及作品介绍:白裙芭蕾、《帕基塔》、《海盗》。

教学要求:了解相关名词解释、不同时期代表人物。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四章:古典芭蕾、现代芭蕾(早期阶段)(2学时)教学内容:彼季帕和柴科夫斯基对古典芭蕾的贡献,古典芭蕾相关名词解释:大双人舞、性格舞,介绍名作《舞姬》、《睡美人》;现代芭蕾名词解释:抽象芭蕾、戏剧芭蕾,人物介绍:莱奥尼德-马辛、尼金斯卡、玛丽-兰伯特、恩里科-切凯蒂、瓦岗诺娃

教学要求:了解古典芭蕾相关名词,不同时期代表人物及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五章:现代芭蕾中期及晚期阶段代表人物和作品(2学时)

教学内容:巴兰钦与斯特拉文斯基对现代芭蕾发展的贡献,人物介绍:谢尔盖-李法、安东尼-图德、阿利西亚-阿隆索、亚历山大-普希金、娜塔莉娅-马卡洛娃、鲁道夫-努里耶夫,作品介绍:《泪泉》、《婚礼》、《丁香花园》、《卡门》等。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阶段代表人物及著名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六章:当代芭蕾的发展及著名人物和作品(2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芭蕾的发展,代表人物介绍:克里斯多夫-布鲁斯、鲍里斯-艾夫曼、纳乔-杜阿托、詹姆斯-库德尔卡、阿娜妮娅什维丽、亚历山德拉-费丽、达尔西-巴索尔,名作介绍:《归去来兮》、《天鹅之歌》、《红色吉赛尔》、《缓流》、《残酷的世界》。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芭蕾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七章:现代舞概说、美国流派现代舞从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到古典现代舞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舞基本特征,美国流派自由舞阶段的发展,早期现代舞的发展情况,古典现代舞的发展及这一时期众多的代表人物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舞基本特征、对自由舞阶段的先驱人物有所了解,重点了解掌握古典现代舞阶段众多代表人物及其体系和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八章: 美国后现代舞阶段的发展(2学时)教学内容:后现代舞阶段出现的各种编舞技术,著名舞蹈家及其留下的作品。教学要求:了解即兴编舞法、环境编舞法、放松技术、接触即兴法,了解崔士-布朗、芒克、劳拉-迪恩、洪信子等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九章: 美国后后现代舞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这一阶段出现的著名团体和舞蹈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后后现代舞的由来,了解几个著名团体,了解著名舞蹈家和其代表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十章:德国现代舞流派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表现派舞蹈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著名作品;舞蹈剧场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和著名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拉班的人体动律学和舞谱、玛丽-魏格曼及无音乐舞蹈,了解这一流派的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了解皮娜-鲍希与舞蹈剧场,了解这一流派的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十一章:德国流派现代舞在欧美、亚太地区的影响及现代舞派生出来的新舞种(2学时)

教学内容:德国现代舞在欧美的传播、在亚太的影响,这些地区出现的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身体剧场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教学要求:了解在欧美的传播及著名舞蹈家和其代表作,了解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及舞蹈家和其作品,了解现代舞在欧、美、亚、澳派生的新舞种,身体剧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十二章:当代舞的发展、舞踏在日本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什么是当代舞、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什么是舞踏、它在日本的发展及代表人物和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舞及其名家名作,了解舞踏的形成和名家名作。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十三章:新媒体舞蹈(2学时)

教学内容: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于发展,电视舞蹈、录像舞蹈、舞蹈录像,计算机编舞法,名家名作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新媒体舞蹈及几种方式,了解几部著名代表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小结与复习等结合。

第十四章:大趋势:新世纪国际舞坛回顾与展望(2学时)教学内容:新世纪以来国际舞坛呈现出来的日益多元化的十大新趋势及其原因。

教学要求:了解十大趋势:年轻化、放松化、轻松化、科学化、知识化、现代(舞)化、环境化、多元化、小型化、全球化。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小结与复习等结合。第六学期:中国舞蹈史(32学时)

第一章:祈神求天 记事象功(4学时)

教学内容:人类生存与舞蹈雏形、声色追求与舞蹈进化、“制礼作乐”与“礼崩乐坏”。

教学要求:从考古学角度和古文献记载了解夏代舞蹈;从商代祭祀舞、巫师与巫舞看商代舞蹈发展,了解商末上层社会舞蹈风貌及特殊的乐舞阶层—万人;了解周代初年的“制礼作乐”和各种舞蹈,“礼崩乐坏”后的周代舞蹈;了解诸子百家中的主要乐舞思想。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二章:兼容并取 艺高技强(4学时)教学内容:“秦王扫六合”掀起汉舞泱泱大国气象;分裂与割据,推进舞蹈交融;辉煌唐朝,摘取古代舞蹈顶冠。

教学要求:了解春秋战国以来多姿多彩的乐舞文化,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乐府、百戏、《乐府诗集》、乐舞交流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唐代舞蹈发展与交流的盛况;了解掌握自汉代至唐代以来著舞人及各个时期的著名乐舞。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三章:盛极而衰 异军突起(4学时)

教学内容:唐代后期舞蹈的衰落,宋代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异族政权对汉乐舞文化的接收、辽金西夏乐舞的发展;元朝乐舞的分化、戏曲的发展;明清时

期独立表演性舞蹈的销声匿迹、吸收在戏曲中的舞蹈。

教学要求:了解唐代后宫廷乐舞走向衰落、民间舞蹈在宋代的发展情况;了解宋代同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及其受汉族乐舞的影响;了解元代戏曲的发展及其后的明清时期舞蹈最后融入戏曲的过程。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四章:世纪之交 舞蹈启蒙(4学时)

教学内容:近代中国舞蹈发展状况:裕容龄首开向西方学舞之先河;西方舞蹈向封闭的中国阔步走来;黎锦晖与舞蹈美育和舞蹈普及:20世纪早期歌舞团的粉墨亮相

教学要求:了解世纪之交西方舞蹈传入中国的几种渠道;了解早期中国舞蹈教育与黎锦晖之间的关系;了解20世纪早期歌舞团体的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五章:舞蹈革命 革命舞蹈(4学时)教学内容:为新中国新舞蹈开路奠基的舞蹈先驱吴晓邦;中国舞坛一朵清荷戴爱莲;舞蹈伴随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脚步;舞入新中国。

教学要求:了解吴晓邦如何点燃新舞蹈艺术火种、戴爱莲如何高举民族舞蹈的大旗;了解延安的新秧歌运动和抗日烽火中的舞蹈。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六章:新生国度 青春舞蹈(4学时)教学内容:红绸舞里丰收歌,俄国专家撒下的舞剧种子,芭蕾舞剧的中国化、民族化道路,民族民间舞的新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舞蹈队伍的大发展和建国初期的舞蹈创作;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和两届舞蹈编导训练班的硕果;中国舞蹈开始走向世界—几届“世界青年联欢会”的中国舞蹈获奖;极左思潮影响下的芭蕾一枝独秀状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的舞蹈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七章:中国舞剧 繁荣初呈(4学时)教学内容:舞剧在新中国诞生前的出现;新中国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舞剧作品;中西结合的舞剧发展道路;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的芭蕾舞剧的演出情况;了解《鱼美人》、《宝莲灯》、《小刀会》等作品的诞生以及两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作品《红色年娘子军》、《白毛女》的诞生和舞剧民族化的探索。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八章:舞蹈交响 世纪展望(4学时)教学内容:多元发展的中国古典舞(剧),从“希望”中崛起的中国现代舞,21世纪中国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和开放的国际交流。

教学要求:从1979年的《丝路花雨》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舞蹈、舞剧的快速发展,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的意义;了解中国舞蹈多元发展;看中国舞蹈与世界舞蹈的对话,了解中国舞蹈走出国门的参赛与交流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为外国舞蹈史和中国舞史两部分,因先开课程《舞蹈作品赏析》中已牵涉到芭蕾简史和现代舞发展史的许多内容,可在课时相对少的第五学期进行外国舞蹈史部分,而在课时较多的第六学期进行中国舞蹈史部分。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平时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及思考题等作为平时成绩记入占20%,出勤率及作业上缴率占10%。

2.期末考核:每学期末以笔试答卷的形式考试,第五学期为闭卷考试,第六学期以开卷加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8.(2)王宁宁,江东,杜晓青.《中国舞蹈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书:(1)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2)隆荫培、徐尔冲、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5)茅慧.《夏商周舞蹈》.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6)彭松.《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7)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8)董锡玖.《中国舞蹈史》宋辽金夏元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9)王克芬.《中国舞蹈史》明清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0)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撰写人:徐荣

审核人:张红兵

课程负责人:徐荣

《乐理视唱》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usic Theory and Solfeggio 总学时: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4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文艺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乐理视唱是以记谱法、节拍、节奏、音程、和弦等音乐艺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为研究对象,使学生了解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通过对各种节拍、节奏以及各种调性的视唱,使学生在学和唱的过程中能够掌握音乐语言的诸要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表现、理解与审美能力,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 第一章 :记谱法(4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

(二)音高

教学要求:

理解 1.乐音与噪音; 2.乐音的特性;

3.乐音体系; 4.音名与唱名;

5.音符与五线谱; 6.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 7.休止符; 8.附点。

掌握 9.音的分组; 10.全音与半音类型;

11.变音记号; 12.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二章:节奏与节拍(4学时)教学内容:

(一)节奏;

(二)节拍 教学要求:

理解 1.节奏与节拍的基本概念;

2.拍子与拍号; 3.节拍图式与指挥;

掌握 4.节拍类型,5.节奏型;

了解 6.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板和眼。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第三章:音程(8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程的识别;(二)音程的构成

教学要求:

理解 1.音程、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掌握 2.音程的级数与音数;

3.自然音程;

4.变化音程; 5.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6.音程的转位;

7.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四章:和 弦(8学时)教学内容:

(一)和弦的构成;(二)和弦的识别 教学要求:

掌握 1.和弦、和弦的名称;

2.三和弦的种类;

3.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 4.七和弦的种类;

5.七和弦的原位与转位;

6.构成和弦的方法。

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五章:自然大小调式(4学时)教学内容:

(一)自然大小调式音阶的构成;(二)自然大小调式的调号 教学要求:

了解 1.调式定义。

掌握 2.自然大调及调;

3.自然小调及调号;

4.关系大小调及其调号。

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二学期

第六章:听力视唱训练

(一)(16学时)教学内容:

(一)单音模唱

(二)音程性质听辨

(三)旋律及节奏的听辨 教学要求: 掌握

1.模唱单音;

2.构唱、听辨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

四、纯五度、增四度、大小六度、大小七度音程;

3.模唱简短的旋律片段;

4.模打基本节奏及较简单均分节奏的记写。讲授方式:分析、听辨、作业。第七章:听力视唱训练

(二)(8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音程综合听辨

(二)大小三和弦的构唱与听辨

(三)无升降号单声部旋律视唱

(四)均分节奏模打与记写 教学要求:

掌握 1.音程的综合构唱与听辨;

2.构唱、听辨大小三和弦;

3.C大调及a小调节拍、节奏较简单的单声部旋律视唱; 4.2/

4、3/

4、4/4拍均分节奏型模打与记写。讲授方式:分析、听辨、作业。第八章、听力视唱训练

(三)(8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程和弦的综合听辨

(二)简单二声部旋律视唱

(三)切分节奏模打与记写

教学要求:

掌握 1.音程、和弦的综合构唱与听辨;

2.C大调及a小调节拍、节奏较复杂的单声部旋律视唱; 3.C大调节拍、节奏较简单的二声部旋律视唱; 4.2/

4、3/

4、4/4拍切分节奏的模打与记写。讲授方式:分析、听辨、作业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本课程第一学期为乐理知识的讲授部分,第二学期为听力视唱训练部分,2.本课程需要配备五线谱黑板及钢琴。

四、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闭卷考试(评分采用五级制A B C D F)1.平时成绩:40% 出勤: 20分平时作业成绩:20分 2.考试成绩:60% 第二学期:闭卷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

1.平时成绩:40% 出勤: 20分平时视唱成绩: 20分

2.期末考试:60% 期末视唱成绩: 30分 听力卷面成绩: 30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徐艳秋.《大学生音乐教程》.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2.主要参考书:

(2)李重光.《基本乐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冯芸.《通用视唱教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撰写人:韩芳芳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National Folk Dancing 总学时: 28学时 讲授学时:28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作品赏析、乐理视唱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它不受语言文字限制,可以沟通感情、使舞者和观众心灵共振,具有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两种文化类型的特殊性。

本课程是以中国各民族中仍在流传的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表现文化的规律,研究它们各自的文化特点与形成的各种因素。以“五种文化类型”的划分即:以农耕文化型、草原文化性、海洋文化型、农牧文化型、绿洲文化型作为中国民间舞蹈的分类框架;以舞蹈的动态形象作为切入点,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民族血缘关系、语言系属以及民族审美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作综合性的文化论述。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是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我们要有继承与发展的责任感,以舞蹈基本理论为指导,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舞蹈的文化探索(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类型、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异同; 第二节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的两种类型,理解舞蹈的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了解并掌握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探索的意义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舞蹈文化中明确自己文化之根的所在。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二章:民间舞蹈的概念与文化特征(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舞蹈的概念 第二节 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民间舞蹈的特点和概念,结合实例分析民间舞蹈六种特性;明确和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分析五种文化特征的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三章: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况与文化类型(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况

第二节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及民俗文化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民族在各自历史文化、居住环境和社会结构条件下,形成多姿多彩的不同文化类型。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四章:中国原始舞蹈遗存(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原始舞蹈遗存及其特点

第二节 萨满舞、藏传佛教寺庙舞蹈及东巴舞的文化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原始舞蹈遗存及其特点和给我们的启示,掌握萨满教、藏传佛教寺庙舞蹈及东巴舞的文化特征。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五章:鼓舞文化(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鼓舞—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 第二节 鼓舞的种类与芦笙舞的不同色彩

教学要求:了解鼓舞的起源、理解它是农耕文化型舞蹈的开端,明确其文化特征与表演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六章: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 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特点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灯节、灯舞与灯阵 第四节 高跷与秧歌

第五节 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 第六节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

第七节 江南特色的花灯、花鼓与采茶 第八节 兼融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耕文化型舞蹈的艺术特点,能够为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寻找理论依据。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七章: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舞(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朝鲜族民间舞蹈

第二节 傣族民间舞蹈及其他农耕民族的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下两个不同民族的物的文化特征,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八章:草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民间舞蹈(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博大深邃的草原文化

第二节 蒙古族民间舞蹈和满族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源流及舞蹈特点,明确、理解蒙古族道具舞蹈的发展和满族舞蹈的主要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九章:海洋文化与沿海民族民间舞蹈(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耕民族的人海和谐的心态

第二节 沿海民族的民间舞蹈及多元古拙的高山族舞蹈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中国漫长海岸线给各民族人们带来的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掌握中国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十章:农牧文化与高原民族的民间舞蹈(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牧交融的舞蹈文化特征

第二节 藏族民间舞蹈及其他高原民族的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了解高原舞蹈“一顺边”的美,了解藏族及其他高原民族的风格特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一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十一章:绿洲文化与西北民族的民间舞蹈(2学时)教学内容: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及丝绸古道与乐舞遗风

教学要求:了解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了解绿洲文化与西域古风的其它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二章: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与时代精神(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承与融会贯通

第二节 个性的艺术升华与时代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理解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的审美心理。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布置、完成课后思考题的方式,使学习在有限的课程学时内得到延伸,确保完成学习任务。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以课堂提问和平时思考题完成情况为平时成绩,以A、B、C、D、F五级分制记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核:以卷面笔答的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记入。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主要参考书:

.《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马薇 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撰写人:赵晓莹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舞蹈作品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Dancing Works1/2/3/4 总学时: 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舞蹈作品赏析》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名家、名作为赏析对象,重点介绍、欣赏和分析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具有经典意义和历史遗产价值的芭蕾舞剧作品、现代舞蹈作品等,使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开阔专业视野、丰富专业修养、建构合理的专业知识层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力求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评论写作基本能力,提高查阅、搜集和检索专业资料的能力。通过学习、讨论及专业动笔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在舞蹈学习的领域内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

该课程分布在大学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一至四学期中,以单元授课的方式进行,以便于学生集中时间观摩、赏析作品和完成写作及查阅资料。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14学时

第一章:赏析早期芭蕾代表作《关不住的女儿》(2学时)教学内容:早期芭蕾发展情况,著名芭蕾改革家,《关不住的女儿》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这一时期重要代表人物及相关名词解释。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及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二章:赏析浪漫芭蕾开端作品《仙女》(4学时)教学内容:浪漫芭蕾发展情况,《仙女》的创作背景及特点,它在浪漫芭蕾时期的地位,塔里奥尼父女介绍。

教学要求:重点理解《仙女》是浪漫芭蕾开篇作品,了解该作品创作特点及它对后世芭蕾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相结合。

第三章:欣赏浪漫芭蕾代表作品《吉赛尔》(4学时)教学内容:《吉赛尔》在浪漫芭蕾阶段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后世芭蕾的影响。教学要求:了解《吉赛尔》创作情况及其芭蕾代表人物。以课外欣赏方式了解其它浪漫芭蕾作品:《葛蓓莉娅》、《西尔维娅》、《海盗》、《拿波里》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课内外观摩后作业相结合。

第四章:赏析古典芭蕾《天鹅湖》以及当代芭蕾《天鹅湖》(男版)(4学时)教学内容:古典芭蕾发展情况,“古典芭蕾之父”彼蒂帕及其对这一时期的贡献,《天鹅湖》的两个不同创作背景及人物介绍;当代芭蕾《天鹅湖》的创作背景及编导介绍。

教学要求:比较100年间两版《天鹅湖》的不同之处,理解古典芭蕾和当代芭蕾之间的不同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作业相结合。第二学期:16学时

第一章:古典芭蕾时期的重要作品《睡美人》及《胡桃夹子》(4学时)教学内容:柴科夫斯基对古典芭蕾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两部芭蕾舞剧的创作背景。

教学要求:了解两部古典芭蕾舞剧的创作特点;以课外欣赏方式了解其它古典芭蕾作品:《雷蒙达》、《唐-吉柯德》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作业相结合。

第二章:介绍现代芭蕾的发生与早期重要人物、欣赏现代芭蕾作品《火鸟》的两个不同版本(4学时)

教学内容:早期著名人物介绍:佳吉列夫、米歇尔-福金、斯特拉文斯基;现代芭蕾不同时期的具有情节性的俄罗斯版本与忽略情节的丹麦版本《火鸟》

教学要求:用比较的方法讨论、对比、理解现代芭蕾不同时期的两个版本的各自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后作业相结合。

第三章:现代芭蕾中、晚期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介绍(4学时)

教学内容:二十世纪著名三大芭蕾男、女明星;中期代表人物:巴兰钦、阿什顿、安东尼-图德;罗朗-佩蒂、贝雅、约翰-克兰科及其代表作等。

教学要求:以课内、外欣赏分析的方式了解巴兰钦《四种气质》、《巴兰钦的庆典》,阿什顿的《玲珑剔透》,图德的《丁香花园》以及克兰科的《奥涅金》、麦克米伦的《曼侬》、格里戈洛维奇的《斯巴达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后专业相结合。

第四章:当代芭蕾发展及其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4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芭蕾的发展特点,各阶段代表人物:伊日-基里安、威廉-福塞斯、马茨-埃克、鲍里斯-艾夫曼,杜阿托、西尔维娅-吉扬、马拉-霍夫等;代表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芭蕾产生及特征,了解代表人物及作品,以课内外观摩方式了解基里安作品《教堂丧钟》等、马茨-埃克的《烟》、吉扬表演的《蓝黄》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后作业等相结合。第三学期:14学时

第一章: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芭蕾最初在中国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前、后芭蕾的发展(芭蕾教育及创作),欣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芭蕾发展的成就,了解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赏析作品理解中国芭蕾走民族化道路之进程。课外观摩《沂蒙颂》。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观摩及课后作业等。

第二章:芭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情况(4学时)

教学内容:1980年代后当代芭蕾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当代芭蕾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情况及作品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芭蕾的发展状况,了解《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特点和综合艺术手段的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观摩及课后思考题。

第三章: 舞剧在中国的发展情况(4学时)教学内容:新中国初期引入苏联芭蕾教育对中国舞剧发展的影响,文革前中华民族舞剧的发展状况,普及“样板戏”对舞剧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到文革期间舞剧发展的状况,了解这段产生的重要作品《鱼美人》、《宝莲灯》、《小刀会》等。了解课外欣赏的中国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风格。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观摩相结合。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舞剧的大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丝路花雨》对中国当代舞剧发展的意义,舒巧对于中国当代舞剧发展的影响,不同类型中国当代舞剧的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舞剧发展概貌,以课内外欣赏形式了解不同类型的当代中国舞剧:《闪闪的红星》、《大梦敦煌》、《马勒访天边》、《云南映像》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观摩后作品结合。第四学期: 16学时

第一章:现代舞的产生与最初发展情况(4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舞的产生及伊莎多拉-邓肯对与现代舞发展的意义,现代舞最初在美国和德国的发展情况,介绍德国的拉班、魏格曼和美国的圣-丹尼斯和肖恩夫妇。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舞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两国先驱人物的对现代舞发展的重大贡献,欣赏《圣-丹尼斯与肖恩》影像介绍资料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结合。

第二章:美国现代舞的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美国古典现代舞代表人物介绍、后现代舞人物介绍及其著名代表作品。欣赏格兰姆的《天使的对话》、《查尔斯-韦德曼的现代舞》、教学要求:了解玛莎-格兰姆、多丽丝-韩夫丽、查尔斯-韦德曼等第一代现代舞大师;以坎宁汉、保罗-泰勒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美国现代舞,了解“贾德逊剧场运动”和后现代舞时期重要代表人物,欣赏并了解《生命有灵》、《生命之舞》等作品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结合。

第三章:美国后后现代舞的发展、现代舞在欧洲的发展(4学时)

教学内容:后后现代舞发展特点,德国的舞蹈剧场,欧美现当代舞蹈发展,教学要求:了解后现代时期以来著名的现代舞蹈家、相关名词、著名舞团、重要作品。赏析《帕森斯作品集》、现代版《睡美人》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结合。

第四章:现代舞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及中国现代舞的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亚太地区的中、日、韩各国现代舞的发展,现代舞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在台湾和香港的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中日韩三国现代舞发展的脉络,以及重要代表人物,以课内外赏析形式观摩、了解林怀民《水月》、《薪传》《竹梦》系列作品、香港当代舞团《兰陵王》、北京现代舞团的作品及王枚的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和作业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以单元集中授课的形式(四课时为一单元),因课时有限,可与课外欣赏、讨论、课堂留题课外查阅资料的自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其他学习方式,以确保教学内容与质量。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本课程在每单元授课后留有相关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题作为平时成绩,平时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也计入平时成绩。占30%。以A、B、C、D、E五级记入。

2.期末考核:以每学期最后一个思考题或老师给予的命题范围,撰写论文,明确要求字数在3000字左右,以开卷方式进行。该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主要参考书:(1)钱世锦.《世界十大芭蕾舞剧欣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2)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3)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4)隆荫培,徐尔冲,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2003.撰写人:徐荣

审核人:张红兵

课程负责人:徐荣

《芭蕾舞基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ncental Trainings on Ballet1/2/3/4 总学时:3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实训:300学时 学分:14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舞蹈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保障舞者从事舞蹈相关活动的根本。从运动学角度讲,芭蕾舞是一种无氧运动,其健美力度是一般健身运动无法比拟的,开、绷、直、立芭蕾四因素,具有收缩肌肉纤维的功能,使经过芭蕾训练的人身材更修长,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造就形体美。芭蕾既是一门优雅的艺术同时其训练又是枯燥无味的,因为每节课都是单一的擦地,蹲,跳跃等等,但是学习芭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芭蕾是所有舞蹈的基础,并且芭蕾的练习对自身气质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所以要让学生认识清楚这些问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发现它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84学时)

第一章:芭蕾的基本站姿,手位、脚位(14学时)教学要点:

1.芭蕾的基本站姿 2.芭蕾的七个手位 3.芭蕾的五个脚位 4.位脚位组合 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基本动作位置的准确性、了解芭蕾的基本感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基本功训练(14学时)教学要点:

1.腿、压胯的方法。2.腰、开肩的方法。3.叉的方法。4.腿的方法。教学要求:

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达到一定的软开度。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三章:扶把练习(2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四章:中间部分(2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Assemble(擦地跳)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Grand jete(大跳)Pirouette(旋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学期(96学时)

第一章:扶把练习(48学时)教学要点:(组合编排的难易程度)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中间部分(4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Changement(五位换脚跳)Assemble(擦地跳)Pas jete(双起单落跳)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Grand jete(大跳)Pirouette(旋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三学期(84学时)

第一章:扶把练习(42学时)教学要点:(组合编排的难度加大)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中间部分(42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Pour batterie(为中间打击动作而设的一个辅助练习)Changement(五位换脚跳)

Assemble(擦地跳)Pas jete(双起单落跳)

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加打击)En lair(昂莱尔 空中)Failli(闪身)

Sissnne fermee(分腿跳)Grand jete(大跳)

Grand assemble croise(大的双起双落跳向前做)Grand assemble ecarte(大的双起单落跳向旁做)Pirouette(旋转)

a la se lone(旁腿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四学期(96学时)

第一章:扶把练习(48学时)教学要点:(组合编排的难度加大)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中间部分(4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Changement(五位换脚跳)

Pour batterie(为中间打击动作而设的一个辅助练习)Assemble(擦地跳)Pas jete(双起单落跳)

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加打击)En lair(昂莱尔 空中)Failli(闪身)

Sissnne fermee(分腿跳)grand tombi(倾倒跳)Grand jete(大跳)

Grand assemble croise(大的双起双落跳向前做)Grand assemble ecarte(大的双起单落跳向旁做)Pirouette(旋转)

a la se lone(旁腿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

三、考核方式

每学期课程成绩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课程完成情况占20%,出勤率占10%。2.期末考核:占学期总成绩的7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言传身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生课下反复练习加强训练为基本要求。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黄式茂.《芭蕾基本功训练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朱立人.《芭蕾基础教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撰写人:向楠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ncental Trainings on Chinese classical Dancing 1 总学时: 180学时 讲授学时:30学时 实训学时:150学时 学分: 7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赏析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别。它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和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取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的、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中国古典舞基训》这门课程总的教学任务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基本功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该课围绕“形、神、劲、律”进行种种训练,通过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以及古典舞身体韵律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84学时)

第一章:基本体态和动律以及柔韧性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体态训练:基本手位、基本脚位、基本舞姿。2.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3.柔韧性训练:分为腿、胯、腰、肩四部分训练。4.规范性训练:单一的脚下擦地训练。教学要求:

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明白及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舞姿和体态,并加强柔韧性训练为今后课程训练打下较好基础。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二章:基础组合训练:(30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基础单一)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翻身(点步翻身、踏步翻身、串翻身、探海翻身)

6.碎步训练。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较规范的中国古典舞舞姿和体态。2.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规格概念。

3.以基本功的基础训练为主,使学生得到腿、胯、腰、肩柔韧性的解决。4.通过训练加强学生重心和中段部位稳定性训练。

5.重视学生素质的训练。加强学生膝腕关节以及半脚掌力量的训练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三章:加强组合训练:(36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舞姿)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加舞姿)。翻身:点步翻身(加吸腿、)、踏步翻身(提高质量)、串翻身(愿地串翻身、圈的串翻身)探海翻身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中国古典舞舞姿和体态。2.重视动作过程中规范性和风格性的训练。

3.通过加强主力腿半脚掌力量的训练,为跳、转、翻等技术技巧的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4.在基本技术技巧的训练中保证每个环节的规范性和风格性。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四章:提高训练:(12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功组合训练:把上部分、中间部分。2.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组合)

3.技术技巧训练:旋转(组合)翻身(提高质量)教学要求:

1.通过提高训练不断完善学生动作的规范性。2.通过提高训练加强学生跳跃技巧的能力。

3.通过提高训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中国古典舞的训练精髓。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二学期:(96学时)

第一章:柔韧性以及基本规范性恢复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柔韧性训练:分为腿、胯、腰、肩四部分训练。3.规范性训练:单一的脚下擦地训练。教学要求:

通过训练解决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为今后课程训练打下较好基础。授课方式:

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二章:恢复组合训练(36)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舞姿)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舞姿组合)。翻身:点步翻身(加吸腿、)、踏步翻身、串翻身(原地串翻身、圈的串翻身、加绞腿蹦子)探海翻身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中国古典舞舞姿体态,能够按照正确的要领完成动作。

2.通过训练使学生加强肌肉自我控制的能力。3.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技术技巧得到一定提高。4.通过训练使学生提高半脚掌力量。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三章:提高组合训练:(42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加花样变舞姿)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变舞姿变方向)。翻身:点步翻身(加吸腿、加射燕舞姿)、踏步翻身、串翻身(原地串翻身、圈的串翻身、加绞腿蹦子)探海翻身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稳固准确地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规范性风格性。2.通过训练使学生提高技术技巧的完成质量。

3.通过训练使学生加深理解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关系。4.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较赋感染力地完成各个组合。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四章:技术技巧训练:(12学时)教学内容:

1.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加各种古典舞姿、空翻并以组合形式完成)2.旋转训练:原地转组合、挥鞭转和旁腿转(加舞姿和方向变化)、平转、圈平转、大掖步转。

3.翻身训练:

(1)点步翻身:加吸腿加射燕舞姿

(2)串翻身:行进串翻身、原地串翻身、圈串翻身、串翻身接吸腿翻身。教学要求:通过训练提高学生一系列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质量。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三、其他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的基本条件情况,可在具体授课中考虑部分章节内容难易程度的调整。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程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课程完成情况 20%,出勤率10%。

2.期末考核:第一学期为考查,第二学期为考试;以百分制录入,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核成绩评定方式为:以主教老师为主教研室全体老师共同评定)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示例课教材》.北京: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撰写人:丁乐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Dance Choreographing1/2/3/4/5 总学时:296学时 讲授学时:74学时 实训学时:222学时 学分: 12.5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在舞蹈创作中,肢体的创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但舞蹈的思维创作却不多见。关于舞蹈思维创作,我们注重的是观念的创作,而观念又借助于思维活动。那么思维活动就是影响我们思维创作的主要原因。此课程会在第二学年开设,开设到第四学年的上半学期。

因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动作,它所要求的不是自然形态或单纯生理状态,而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的极富于感情色彩的动作。那么在编导教学上,会引导学生从明确舞蹈创作的一些基本要领到熟悉编创的一般过程,从对教材理论的理性认识到实际操作的具体把握,使学生对舞蹈编创在感性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舞蹈艺术深层次的感觉,达到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舞蹈创作理论及其实践规律。

使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完成创作舞蹈的流程,深刻理解舞蹈是动作(空间)、节奏(时间)在一定的空间(舞台、场地)和时间(一定的音乐)内用身体表达感情的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学期:(56学时)

第一单元:即兴舞训练(26学时)教学内容: 1.节奏即兴 2.旋律即兴 3.造型即兴 4.情景即兴

教学要求:解放学生的四肢,让身体随着音乐在无准备的状态下即兴舞蹈。授课方式:讲解即兴编舞法,讲评作业情况。第二单元:动作分析(30学时)教学内容:

1.从素材中寻找核心动作 2.人生活中寻找核 心的动作 3.发展八个8拍的动作

教学要求:解放学生思维,使学生从素材中寻找核心动作。授课方式:讲解示范,实训结合进行。第四学期(64学时)

第三单元:结构训练(20学时)教学内容:

根据规定音乐写出一个完整的舞蹈结构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写出完整的舞蹈结构。

授课方式:讲解结构方式,学生随堂写下一段音乐的舞蹈结构。第四单元:舞句舞段练习(20学时)教学内容:

1.规定音乐编舞句 2.规定音乐编舞段 教学要求:在动作分析变化的基础上,把一个单一的动作发展成一个舞蹈句子舞段。

授课方式:讲解舞句舞段概念,分析舞句舞段结构。第五单元:流动造型训练(24学时)教学内容:

1.双人流动造型 2.三人流动造型 3.多人流动造型 4.流动造型舞段

教学要求:对不同人数流动造型的理解。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五学期(56学时)

第六单元:技法训练(23学时)教学内容: 1.接解练习2.重力练习3.重力接触舞段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重力与重力接触。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

第七单元:形象捕捉训练(33学时)教学内容: 1.观察生活 2.动物形象 3.人物形象 4.情景中的人物

教学要求: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中的不同形象。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六学期(64学时)

第八单元:调度练习(20学时)教学内容:

1.点——线——面 2.聚散

教学要求:对不同调度的理解。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九单元:限制训练(44学时)教学内容:

1.规定三个动作编舞段

2.规定乙字形编舞段

教学要求:对不同舞段的编排。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七学期(56学时)

第十单元:情绪小品(32学时)教学内容: 1.选择题材 2.选择素材 3.写出结构计划 4.编排

教学要求:对题材、素材结构计划的选择及理解,并综合进行编排。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并讲评作业情况。第十一单元:情节小品(24学时)教学内容: 1.选材 2.确立形象

3.写出结构计划 4.编排

教学要求:对舞蹈作品的综合编排。

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并讲评编排情况。

五、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考试

2.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20% ; 综合应用80%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平时考试,课程结束时进行面的复习和考试。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比例为2:8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于平.《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2)卡林娜-伐纳 [法].《舞蹈创编法》.郑慧慧 译.上海音乐出版社.(3)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人:向楠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National Folk Dancing 总学时:240学时 讲授学时:120 学时 实训学时:120学时 学分: 1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悠久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各民族艺术宝库中具有继承和发展意义的主要部分。该课程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基本舞姿、动律、风格特点的训练,使学生在解放身体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的能动性和自身的协调性,同时基本掌握各种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动律特点,提高学生在掌握各种素材和不同风格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达到专业舞蹈人才应当具备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对不同风格、地域舞蹈的灵活把握与运用。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云南花灯、蒙族(56学时)第一章:云南花灯(28学时)教学内容:

1.小崴动律综合组合:小崴动律训练、小崴捻扇放扇 2.正崴动律综合组合:正崴动律训练、正崴捻扇 3.扣扇组合:小崴扣扇训练、正崴扣扇训练 4.跳颠步组合:吸跳颠训练、掌跳颠训练 5.反崴动律组合:反崴动律、反崴摆扇 6.小崴走场组合:小崴扇尖花、小崴走场

教学要求:了解云南花灯边歌边舞的原有特色,引导学生在朴实自然的自娱状态下尽情舞动,体会和体现云南花灯舞蹈声情并茂的审美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蒙族(28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体态动律组合:手位脚位训练、体态动律 2.碎步组合:碎步训练、流动碎步训练 3.胸背组合:胸背训练、拧转胸背训练

4.肩部组合:硬肩、柔肩、双肩训练、绕、耸、碎抖肩训练 5.腕部组合:硬腕训练、硬腕带肩训练

6.柔臂组合:软手柔臂训练、上下、拧转柔臂训练、划圆拧摆扭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蒙族的基本体态,在后点部位上,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手于平手位。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学期:东北秧歌、藏族(64学时)

第一章:东北秧歌(32学时)教学内容:

1.动律综合组合:上下动律训练、前后动律训练、划圆动律训练 2.手巾花组合:绕花训练、片花训练、片花、出手花、转花训练 3.前踢步训练组合:前踢步绕花训练、前踢步片花训练 4.后踢步组合 :后踢步动律训练

5.顿步组合:颤顿步训练、抻顿步、捻顿步训练 6.缠花组合:缠花顿步训练、缠花十二鼓训练

7.小看戏: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教学要求:了解、掌握东北秧歌主要“风格”,并以此为基础,掌握动律、手巾花、步法、鼓相四个重点部分,作为训练脉络加以展开。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藏族(32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脚位、体态及屈伸组合:基本体态、屈伸训练、屈伸靠步 2.手位组合:基本手位训练

3.拧跟拧胯组合:单一的拧跟拧胯动律、加身体的拧跟拧胯、加方向的拧跟拧跨

4.颤动律组合:颤撩步训练、颤拖步训练

5.牧区快板: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6.步伐组合:悠摆、悠滑、转身步训练、跨悠、悠踢步训练 7.撩步组合:屈伸撩步训练、颤撩步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藏族舞蹈动律特点,使学生能够把握不同节奏中不同舞姿的性格,以及表演舞蹈性格的准确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学期:安徽花鼓灯、维族(56学时)第一章:安徽花鼓灯(28学时)教学内容:

1.动律综合组合:上下、划圆动律训练、倾拧动律训练 2.碎步训练组合:碎步进退训练、碎步横移训练

3.扇花训练组合:团扇训练、合开扇训练、贴挽扇训练

4.步伐综合训练组合:拔泥步、扒泥步训练、风柳步训练、双环步训练 5.起步组合:撤步起步训练、快起步训练

6.拐弯综合训练组合:单拐弯训练、双拐弯训练、三点水训练 7.大兰花组合: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花鼓灯基本动律,要求学生掌握花鼓灯的三大重点:1.溜得起、刹得住2.流动中的倾拧3.溜起意先行、刹住不间断。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维族(28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体态组合:手位脚绕腕训练、摇身点颤、自由步训练 2.眼睛组合:各方位的眼神训练

3.踏蹲旁点步组合:踏蹲旁点步进推、推开式搂绕叉腰手、上开式搂绕四位点肩手

4.点颤步组合:前点颤步/转、旁点颤步、后侧点颤步/转训练

5.步伐组合:垫步、进退步、搓步、三步一抬、压颤步与跺移步、划冲步训练

6.其克特曼组合: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7.技巧:腰部训练、转类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维族舞蹈动律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挺而不僵的体态,多附点的节奏,颤而不窜的动律要素。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学期:胶州秧歌、朝鲜族(64学时)第一章:胶州秧歌(32学时)

1.正丁字拧步组合:正丁字拧步训练、正丁字拧步8字绕扇训练 2.提拧步组合:原地提拧步训练、提拧步8字绕扇、拨扇训练 3.倒丁字碾步组合:倒丁字碾步撇扇训练、到钉子碾探步拨扇训练 4.嫚扭步平转扇组合:嫚扭步训练、平转扇训练 5.推扇组合:推扇、嫚扭步训练、盘扇训练 6.小嫚走场组合:滚步、丁字步、8字绕扇 7.扭子组合:扭子探步训练、扭子整装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胶州秧歌动律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胶州秧歌时,应突出胶州秧歌“碾、拧、抻、韧”四大方面的动作特征。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朝鲜族(32学时)教学内容:

1.古格里:原地屈伸训练、移动屈伸训练

2.安旦:训练切分拍节奏与顿性韵律的高度协调性。3.扎津古格里:训练气息的控制力与动作的敏捷度。4.阳山道:上颤动律与绕腕训练。

5.萨尔普利:训练内心深处细腻的韵律,静中有动感。

6.它令:极深陈的气息贯穿于全身,放大想象高大魁梧的形象。7.恩毛里:保持在基本体态上的晃动‘切忌后颈松懈。

教学要求:了解掌握朝鲜族舞蹈动律基本特点和要求,理解呼吸的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除了以上的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可能会增加开设其他少数民族的典型性舞蹈,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中华民族民间舞素材。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程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表现10%,课程完成情况 10%,作业和出勤10%。

2.期末成绩70%。以汇报课的形式进行,完成本学期的所有组合。以主课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给学生进行打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潘志涛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自编教材

(根据学生条件,因材施教、选定舞蹈组合)

撰写人:马蕾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odern Dadce and the Composing Techniquesl 总学时: 176学时 讲授学时:44学时 实训学时:132学时 学分: 7.5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教学剧目、舞蹈作品赏析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现代舞(Modern Dance)是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它以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流派的现代舞技术和编舞技法,拓展现代舞蹈思维、提高舞蹈创作能力,能够自由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身体。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五学期:地面训练及腿部训练(56学时)第一章:放松与呼吸(10学时)教学内容:

1.放松练习组合 2.呼吸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身体的松弛和呼吸,掌握在呼吸中运动利用呼吸发展动作产生变化。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收缩与放松(10学时)教学内容:

1.收缩和放松练习组合 2.下地和爬起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在地面上脚与地面的关系。掌握肌肉的爆发力和瞬间的爆发与收紧。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地面腿部与头的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1.地面荡腿组合组合 2.地面甩头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在地面时头部的留头、甩头动作。理解并掌控身体与地面的关系与地面产生摩擦。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地面腿部练习及擦地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1.地面起腿组合 2.擦地组合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组合动作,训练腿部力量和控制能力。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腿部力量练习(16学时)教学内容: 1.控制组合 2.小踢腿组合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稳定性的动作训练,腿部的爆发力,瞬间的起腿与点地,上身的稳定与舞姿的配合。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六学期:腰、肩、重心训练 跳的练习(64学时)

第一章:腰部练习(18学时)

教学内容:

1、腰部单一动作与复合练习

2、荡腰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保持腰部的力量与协调能力,加上脚下的配合。保持好荡腰的幅度。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肩部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1、肩的单一动作及复合练习

2、肩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打通肩膀的灵活性,利用肩膀的发力点产生身体的变化。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重心移动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移动重心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感觉地面,感觉中心。掌握身体的松弛带动着身体的移动。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跳跃练习(12学时)教学内容:

1、小跳组合

2、中跳组合

教学要求:跳跃类组合要求学生增强腿部的力量和上身的松弛。在跳跃中掌握变化,训练反应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跳跃练习(14学时)教学内容:

舞姿跳跃单一动作与组合

教学要求:跳跃类组合要求学生掌握腿部的力量和上身的松弛。在跳跃中变

化,训练反应能力和舞姿的变化。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七学期:现代舞编导(单、双、三、群)(56学时)第一章:独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动作结构 2.形象设计 3.独舞创作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动作语言思维.掌握动作进行艺术思维和用动作组织舞蹈语言的能力,进而推进舞蹈的创作练习。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双人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辅助即兴训练

2.双人基础技术

3.双人现代技术 4.双人舞小品练习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双人舞运动的基本模式,然后运用专业编舞技术技法,要求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推进双人舞创作的能力。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三人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辅助即兴训练 2.三人基础技术 3.三人现代技术 4.三人舞小品练习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三人舞运动的基本模式,然后运用专业编舞技术技法,要求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推进三人舞创作的能力。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群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调度训练 2.舞句、舞段 3.交响编舞技术

4.结合音乐与空间的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 要求以舞蹈结构的系统理论学习为纵向指导,以舞蹈体裁的连续训练为横向实践,使学生全面掌握群舞创作的基本结构方式。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作品创作(8学时)教学内容:

1.情绪小品设计 2.情节小品设计 3.群舞小品练习教学要求: 要求以群舞创作的多种样式为形式基础,引入情节与人物设计,掌握音乐、形象与动作三者的配合关系,创作出完整的群舞剧目。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第5、6学期内容为现代舞技术训练部分,第7学期现代舞编舞技法部分为配合舞蹈编导课程进行,并在布置教学内容和最后考核中结合教学剧目和毕业回报的需求。

四、考核方式: 1.考试形式:考试 时间:20分钟

2.考试题型及比例:表演现代舞组合占70-80%,舞蹈表现力占15-20% 3.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20%; 综合应用80%。

4.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平时考试,课程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考试。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比例为2:8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基训课程》音像资料.天天艺术出版社.(2)北京舞蹈学院.《现代及编舞技法》音像资料.天天艺术出版社.撰写人:娄杨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中国古典舞素材》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Resource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总学时:120学时 实训学时:120学时

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吸取了京戏、昆曲中的戏曲舞蹈与芭蕾程式相结合的古典舞,主要解决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技术技能(跳跃、旋转、翻);身体素质(幅度、速度、柔韧性、力量、耐力、重心、协调性)等,强调学生在技法特点、技术语言、技法与身法结合的连接能力和组合能力。主要围绕“形、神、劲、律”,通过形态、动律元素、动作、动作短句到组合的训练,把握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动作语言。

在此课程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系统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身体上所要具备的舞蹈专业素质。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正确站立形态、方向、舞蹈动作姿态,身体各部位运动幅度、速度、灵活性,身体控制的稳定感、协调感、肌肉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六学期:中国古典舞身法韵律训练 第一章:地面训练(16学时)

教学内容:提沉、冲靠与旁移、含腆移、云肩转腰、横拧、旁提。教学要求:这一部分重点训练学生腰部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起于腰”的动作规律。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二章:中间训练(28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手位、基本脚位、基本舞姿、横拧、旁提、穿手、双晃手、盘腕、风火轮。

教学要求:该训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连接方法,增强学生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使学生了解肢体的流动意识。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三章:步伐训练(20学时)

教学内容:慢步、花帮步、行步、掰扣步、圆场。

教学要求:步伐训练在中国古典舞中经常运用,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古典舞身法韵律的准确度和步伐的流畅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七学期:袖舞训练

第一章:单一技法训练(10学时)

教学内容:抖袖、出收袖、扬袖、推袖、绕袖、抓袖、搭袖、半袖片花。

教学要求:这部分教材以手臂动作为主,重点训练由手臂动作所产生的“袖子”技法。因此,学生要了解和掌握这其中的技术技巧性,强调“身法”对“袖技”的连接作用,并且能够准确的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二章:短句强化训练

第一节:抖袖综合训练(10学时)

教学内容:原地抖袖、流动式抖袖、快抖袖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袖子抖动的力度、节奏、方向与空间的变化,加强肢体与袖体的配合。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二节:出收袖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出收袖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出袖和收袖的动作要领,在出收袖时,要重点了解袖子出收时的速度和力度配合。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三节:扬袖综合训练(8学时)教学内容:弧线扬袖、直线扬袖

教学要求:短句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扬袖时要重点掌握袖子所走的路线,直和弧的线路要准确、合理,使单纯较孤立的单一技法得到强化和丰富。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四节:推袖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推袖

教学要求:通过单一训练,在做推袖时,要学生能够准确的了解和掌握袖子推出去的力度和线条。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五节:绕袖综合训练(12学时)

教学内容:原地快绕袖、慢绕袖、流动式快绕袖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绕袖的幅度、力度和路线,包括它和身法韵律的搭配,使单纯较孤立的单一技法得到强化和丰富。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六节:冲袖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冲袖

教学要求:通过该部分的训练,要求学生准确的掌握,在做冲袖时袖子冲出去的力度和幅度。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

第七节:半袖片花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半袖片花

教学要求:在这部分训练中,要求学生准确的掌握片花的面、力度,并且了解片花之间的连接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使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在完成以上大纲的情况下,开设以下内容,作为补充教材:

1.剑的各部位名称。

2.剑的基本持、握法和剑指。3.剑舞的单一技法训练

(1)里外分剑(2)盘剑(3)倒把剑(4)刺剑(5)撩剑(6)点剑(7)崩剑(8)抹剑(9)掰腕剑(10)云剑(11)提拉剑(12)搅剑(13)穿剑(14)挂剑(15)外腕花、里腕花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以随堂测验成绩为主,同时参考出勤率,占总成绩的30%。2.期末考核:以百分制录入,占总成绩的70%。

每学期期末考试过程需要全程摄录,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与打分,以主课老师意见为主。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短句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2)《中国古典舞身韵——袖舞训练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3)《中国古典舞身韵——剑舞训练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4)《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唐满城、金浩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撰写人:赵晓莹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教学剧目》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list of plays for teaching

总学时:272学时 讲授学时:76学时 实训学时:196学时 学分:11.5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专业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教学剧目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剧目学会逐步刻画角色、塑造人物形象、掌握舞蹈表演能力,使学生以自身创造性的舞台行动对作品进行直接地体现,是教学训练的综合体现,也是其训练的结果与目的。

作为本科的教学与中专之区别,在于从教室教学为主转为以舞台表演、社会艺术实践为主要阵地,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表现和创作,促进自身表演以及对表演规律、表演理论、表演作品、创作研究的提高和发展。为此,剧目课是演员能够达到的舞台表演、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训练课程,针对培养能演、会教、善于研究的舞蹈应用型人才,它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

教学剧目课程分别为:保留剧目,新创作剧目,社会艺术实践三大内容,在保留剧目里都包含了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蹈等剧目。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二学期:群舞(64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第三学期:群舞(56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第四学期:独舞、双人舞、三人舞(64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第五学期:独舞、双人舞、三人舞(56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使学生把舞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剧目中我们要参照当时的新剧目,根据授课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不同剧目。为艺术实践活动环节提供有利的帮助。既成就了学生在解决舞蹈专业技术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又提高了专业水平,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到了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的自身条件进行独立创作,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自身舞蹈表现力。

选择剧目要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个体专业条件,在各种赛事优秀剧目中挑选。如:《春满人间》、《福到满家》、《花棍》、《梦里水乡》、《鼓舞东方》、《美阿里》、《唐古拉风》、《旋旋旋》、《摆手女儿家》、《桃夭》、《姑娘》、《牛背摇篮》、《邵多丽》等最新剧目。并且要随时间推移不断更新作品,在老师指导下,将专业技能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有效的运用在舞蹈领域当中。并由专业教师进行本环节的考核,最后汇总期末成绩。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20% 出勤率:10% 课堂表现:10% 2.实践环节:10% 3.期末考试:以百分制录入,占总成绩的70%。

每学期期末考试过程需要全程摄录,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与打分,以主课教师意见为主。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全国优秀舞蹈作品及比赛的音像资料.1.《“桃李杯”舞蹈比赛》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2.《“荷花杯”舞蹈比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3.《CCTV舞蹈大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4.《北京市舞蹈比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5.《全国舞蹈大赛》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6.《华北五省舞蹈比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撰写人:赵晓莹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外国代表性舞蹈》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Foreign Representative Dance Works 总 学 时:32学时 实训学时:32学时

学 分: 2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外国代表性,又叫做外国民间舞。是指欧洲地区如波兰、匈牙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这些舞蹈常常穿插在外国芭蕾舞剧和歌剧中,表达人物不同的民族、身份以及个性。通过本课程学习最基本的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蹈动作元素,并掌握性格舞蹈的基本形态及其所具备的风格特点,使学生通过最基础的性格舞练习,对外国舞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得到感性认识。

由于学生专业方向和技术能力方面不能与芭蕾舞专业学生等同,因此在教材上选择上应以较为简单、个性较为突出的内容为主。首先,学习最基本的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蹈动作元素,掌握性格舞蹈的基本形态;其次,在扶把练习和中间练习中尽可能地带手、头与身体方位的配合,通过完整的舞蹈动作形象使学生了解和体会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16学时)扶把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 Port de bras 前、旁、后腰

2. Plie 直一位、开一、二位蹲

3. Battement tendus 4. Jete

5. 俄罗斯小点

6. Rond de jame

7. 中的 Battement 和 flic-flac

8. 西班牙小点、压脚跟、脚跟脚掌交替、半脚掌击地接压脚跟。

9. Plie soutnus

10.Developpe 前,及匈处的结束动作

11.Grand battement jete 教学要求:掌握外国代表性舞蹈的基本动作位置的准确性以及了解它的基本感觉。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中间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手的基本位置

2.俄罗斯慢板,三不一滑、手风琴步、横步。俄罗斯快板,单一的基本步、小绳、小点。

3.波兰舞:玛祖卡 4.西班牙 a.手位

b.Chass pas de bourree c.Balance 教学要求:

掌握外国代表性舞蹈的基本动作位置的准确性以及了解它的基本感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单元(16学时)扶把练习:(8学时)

继续学习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蹈基本功作元素,并更多地加上手和头的练习。

中间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 Port de bras a.西班牙 port de bras b.中亚西亚 port de bras 2.波兰舞蹈

a.奥比亚奈及带上转 b.小铃铛 c.Pas couru d.戈鲁别茨 3.对舞练习

男女给手和放手的练习,及男领女做简单的围绕 pas couru 和简单的双人舞步练习。.玛祖卡片段《伊万·苏萨宁》 5 .罗马尼亚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

掌握外国代表性舞蹈不同风格元素的基本感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

五、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考试

2.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20% ; 综合应用80%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平时考试,课程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考试。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比例为2:8。

六、教材与教材参考书目

《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教学大纲》.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参考资料

撰写人:向楠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流行舞蹈》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Popular Dance1/2 总学时: 64学时 实训学时: 64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舞蹈编导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括街舞和爵士舞两部分组成。街舞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黑人青少年中的一种街头舞蹈形式,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Hip-Hop)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具备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弹性、增强韧带柔韧性的功效,还具有协调人体各部位肌肉群,塑造优美体态,提高人体协调能力,陶冶美感的功能。

爵士舞是来自非洲黑奴的民间舞,后来流传到美国逐渐形成本土化、大众化的舞蹈形式。它吸收了芭蕾、现代舞、街舞、拉丁舞等元素和技巧,具有表达狂野的风情,性感的舞姿、波浪扭动的身体等特点。由于这种通俗舞蹈的形式大多出现在街头,不拘于场地器械,所以也被称为“流行舞”,并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和斗舞性质。

为使舞蹈编导专业学生掌握应用性强的多种舞蹈素材,本课程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流行舞的不同风格、动作特点,随着动感强烈的音乐,按着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去充分表现自我,以达到肌肉、关节更加松弛与灵活,扩展自身舞蹈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街舞训练(32学时)

第一章: 街舞的基本步伐动作的基本训练(6学时)

教学内容:

1.简单的基本步伐练习。街舞的起源、发展、现状、锻炼价值。学习基本步伐A1组。学习成套动作第一组,配音乐。素质练习。

2.动律练习。学习基本步伐 A2组。学习成套动作第二组,配音乐。素质练习。动律B1组合。

教学要求:了解街舞起源于欧洲国家,并要求学生知道舞蹈是由基本的步伐和气息组成,并加以准确表达。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身体各关节的活动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头的练习2.肩的练习3.转肩的练习4.胸的练习 5.头肩部组合

6.转肩上身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路线和动作的点、线关系,按要求掌握。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三章:单一的练习(6学时)教学内容:

1.2up-down的单一练习2.膝关节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并掌握动作的松弛性。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元素训练

(8学时)

教学内容:

1.HipnoticBoogie 2.Locking 3.FullHouse 4.Popping 5.Breaking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张力和音乐的节奏分配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综合性组合练习

(4学时)

教学内容:综合性组合练习1.综合性组合一Locking 2.综合性组合二Popping 3.综合性组合三House 教学要求:完成动作的连接,注意节奏的分配。掌握动作的力度、速度。充分理解和把握HIP-HOP风格。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学期:爵士舞训练

(32学时)第一章:爵士舞的基本训练和练习

(2学时)教学内容:

1.简介爵士舞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作用等。

2.简介爵士舞术语的概念、基本术语、专门术语。3.简介爵士舞动作组合、术语的运用等。

教学要求:明确爵士舞的定义、了解学习现代爵士舞的功能、特点及要求。初步掌握现代爵士舞术语的构成规律,并能正确地运用术语,学会成套动作的记写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爵士舞组合(2学时)

教学内容:

1.现代爵士舞基本动作 2.现代爵士舞组合 3.现代爵士舞成套动作 教学要求:

1.掌握爵士舞基本动作的动作要领和规格,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爵士舞基本动作。

2.由教师引领,增加学生对爵士舞组合动作的了解。

3.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比较熟练地完成整套组合动作衔接。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身体素质练习(4学时)教学内容:

1.柔韧(压肩、压腿、体侧屈、体侧转、劈叉)2.力量(俯卧撑、仰卧起坐)3.耐力(连续完成成套动作)

4.协调性(上下肢协调配合动作练习)

教学要求:初步掌握各种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组合练习(6学时)教学内容:

1.爵士舞的基本站姿、各身体部位基本动作。

2.爵士舞基本步伐。

3.爵士舞各行进、流动动作。

4.爵士舞基本组合、套路动作。

教学要求:注意爵士舞小的动作细节,注意并掌握动作的连接和节奏的分配。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单一组合(4学时)教学内容: 1.芭蕾手位练习2.平衡练习3.滑并步 4.足的位置 5.单足跳

6.屈膝成半蹲 7.爵士方步 8.爵士 步行 9.螺旋转

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通过爵士舞练习,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培养其动作节奏感及音乐韵律感。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必要的技巧与柔韧性,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六章:复合练习(2学时)教学内容:

1.复合性动作组合 2.舞蹈编排技法和运用 3.表演性爵士舞练习4.音乐的理解即兴舞蹈

教学要求:要求掌握技法和音乐的运用,掌控动作的张驰。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七章:组合练习

(6学时)

教学内容:

1.手位组合,头组合。

2.擦地组合,蹲组合。3.走步组合,肩组合。4.跨组合,纽动组合。5.步伐加转体练习。6.螺旋转组合练习。7.侧划步组合练习。8.表演性组合练习。9.表演性组合一。10.表演性组合二。

教学要求:体会动作感觉和节奏分配,做动作时注意肩的突出。巩固套路中的动作,熟练掌握动作中的快慢节奏,做到力与柔的结合,在巩固提高过程中逐渐放松自我。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八章:道具运用练习

(6 学时)

教学内容:

1.头、颈、肩、上肢、躯干的曲伸、转动、绕环、摆振。2.同上一节练习,复习组合。

3.道具拐棍,和动作的配合和运用。4.拐棍舞组合。

5.复习之前所学的组合。

6.道具椅子,抬腿、扭胯、耸肩人和道具的关系单一动做。7.音乐道具动作单一练习。

8.舞蹈组合,复习:抬腿、扭胯、耸肩。9.舞蹈组合,复习。

10.道具帽子,道具和人的关系,动作的运用。11.音乐动作和道具的关系练习。12.表演性舞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明确爵士舞不同于别的舞种,关键是要自己跳着舒服。建议穿着较为贴身的衣装,舞动起来要更有美感。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教学方法

个性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场地设备等具体情况来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提示法等进行开放式、探究式、学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现代爵士舞特点、基本动作和成套的要求,不仅要注重现代爵士舞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受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

实践课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有机体直接参与练习为主,同时利用图解、电视、磁带、光盘、计算机、录像资料等进行直观辅助教学。室内理论课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上一篇: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下一篇:房产销售副专、销售主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