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及依据

2024-09-20

教学目标及依据(精选8篇)

1.教学目标及依据 篇一

《利息》的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

晋城市阳城县西河中心小学 刘丽红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储蓄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让学生在搜集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前,首先是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意图以及新课改的理念。其次,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有关储蓄的信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新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从而得出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合理理财的重要性,逐步让学生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总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结合,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其次再从教学的角度考虑。

2.教学目标及依据 篇二

首先, 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来保证。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合格师资, 并为他们今后成为中等学校的体育骨干教师、体育教育教学研究人才和教育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目标中我们能了解到, 培养目标之一是合格的体育师资, 既然是合格的体育师资就必须会教学, 知道如何示范如何讲解如何完成教学程序。体操课程当中, 如果能培养学生会教学的目标, 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保护和帮助, 只有又会做示范动作, 又会保护帮助, 才能使体操动作的教学更加快捷更加安全。而恰恰保护和帮助这个体操的特点是体操课堂中能更好的进行师生和生生互动性的环节, 所以为了培养目标的达成, 制定课程目标时通过加强保护和帮助这一条的要求来促使学生形成主动进行互动教学的目标, 并且可以通过个别动作的保护帮助的实践来给予学生综合评定的分数, 这样就能使体操课堂真正的形成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其次,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来实现。课程目标设置后, 通过教学的过程和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依据课程的特点来实现, 体操这门课程的特点非常明显, 具有“反常”态性, 比如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求协调一致与准确性高的动作, 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所以体操这门课程又发展出另外一个特点, 就是在教学中广泛采用保护和帮助。明白了这些特点, 在教学中才能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依据这些特点来发展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教学的方式方法。体操的课程目标是, 能够系统的学习体操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教学技能, 使学生基本掌握体操教学的规律。从这一条目标当中能看出, 其实体操的课程目标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只是体操课程要使学生掌握体操的教学规律的。前面所说的体操的特点就是体操规律的表现形式, 所以在体操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的认识和掌握体操的教学规律。所以教学方式方法要反映教学规律, 师生和生生的保护帮助下的互动性教学就能使体操课程目标的达成更加便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做到保护和帮助方法的教学和技术动作的教学的要求放在同等位置上, 首先先培养学生如何进行保护和帮助的方法, 之后在学习具体动作,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互动的意识和能力, 更能使学生掌握体操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使体操课程目标的实现能更加有效的完成。

3.教学目标及依据 篇三

一.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存在片面性,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如有位老师设计的《松树金龟子》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金龟子的生态习性;感受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这样的目标定位只是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考虑。

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具有课程意识,应当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语文教学目标要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自然的态度,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要全面考虑这三个维度,不可偏废。学生的实际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我们感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注重以下五个依据。

1.要依据语文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来制订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每一节课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又是整个教学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高瞻远瞩从整体来看局部,使它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虽然各篇的体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各有所不同,但是文章都以童年时代的回忆为主要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应该从单元学习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让学生与作者一起回忆童年,又能从中得到感悟与启迪。

2.要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在具体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有时可以并列三维目标的要求,有时则不一定要强加上智能培养或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把这些目标隐含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之中。

3.要依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来预设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应是教材内容的提炼,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纲要罗列。要具体剖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时要求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制定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知识的教学之中,做到恰如其分。要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做生硬的说教。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二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新闻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起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将文体知识的掌握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体会出当时作者写作此两则新闻时的喜悦、自豪之情。

4.要依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思考教学目标。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和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和消化情况,估计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困难。要抓住一些倾向性、总体性的问题,结合新知识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制订教学目标。

5.要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来处理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不时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在上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留有一定的张力空间。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充满人文关怀。

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教师存在目标设立的随意性的问题。设计教学目标缺乏指导原则,缺少系统性、全局性的考虑。落实课程目标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本质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课程观与现代教学观的具体化,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指向认知,而应该是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促进情绪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正确价值观的自然形成。教学目标要涉及课程三维目标的各个方面,课堂教学应当同时兼顾三维目标体系这个有机的整体,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受到足够重视,反映能力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性目标,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置则是实施上述两类目标的基础。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有位老师的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2.通过本文的学习,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表现人物的手法。过程与方法

1.先补充《红楼梦》相关知识,再讲解本文的典型环境,最后通过鉴赏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把握人物的性格。2.知识讲解和研究性阅读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2.了解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这个目标设计,看似教师试图从三个维度出发,兼顾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但是实质上在“知识与技能”这一个维度设计中,缺乏“技能”方面的目标设定,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中,又将学生阅读兴趣及了解封建社会规律纳入其中。这样的目标设计看上去涉及三个方面,但是其实质内容没有体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2.系统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孤立地就课时而设计课时目标,而是要从“学科课程目标→学科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逐步系统化,上下贯通,相互联系。各课时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把它们放在一个单元系统中考虑,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例如,在设计《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一、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二、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设计没有注意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没有关注散文中人物描写的教学要求。

3.操作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目标不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教学进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技术和社会实际,使教学目标便于操作,又具有实效性。例如,设计《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一、掌握本文中“雾凇沆砀”“毳衣”等文言词语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特殊句式的解释;二、从对雪景的描述、巧遇相同志趣之人的情节安排以及“独”等词语的感悟中,体会作者赏雪的心情。这样结合文本的设计才具有操作性。

4.具体性原则。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即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共同基础以及学习兴趣、习惯等,把教学目标细致化、具体化。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这样设计:一、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二、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表面来看,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似乎涵盖了三维目标,但是这三个目标过于笼统,既没有结合诗歌本身的内容来设计,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够具体,也缺乏针对性。也就是说,这一个教学目标似乎放在任何一首诗歌的教学中都可以用。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具体诗歌加以设计。例如,教学《诗四首》其中的《归园田居》时,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设计为:一、重点理解“愿无违”三个字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试比较“草盛”“苗稀”“晨兴”“带月”等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心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当堂背诵这首诗。

5.科学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明确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学目标要针对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有意识地改变实际教学与现代教育思想不相一致的现象,使得目标设计具有科学性。例如,在设计《故宫博物院》一课的目标时,有的教师把“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方位词语运用的正确性”设计成“掌握方位词语的准确性”,目标指向有所偏颇。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的作用。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养成学生的完整人格。只有这样,实现语文教学高效率才会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及依据 篇四

教育学 余云坚 1011408013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指的是确定通过语文学习之后学习者将能达到的行为状态,并将这种行为状态通过用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语言表述出来。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起到及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应具备的个性品质的具体陈述。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学设计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而且能为教学测量和评估提供标准。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主要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最大的发展和贡献就是系统地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个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属于显性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目标。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 采用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方式,把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四个阶段,按照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每个阶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同时五个板块的内容与各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彼此衔接,协调一致,以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总目标共有以下10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 1

是、祟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有常用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地运用文字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文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在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我们要明确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第二,语文教育本身的规律性。即语文学科的多元性、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第三,语文教师的主导性。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者、参引导者、合作与者。第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差异性、自主性、创新新件、发展性、思想性、情感性。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

语言是人类进行相互交际,思想交流,相互了解的工具。而小学语文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是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同时一种语言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征,体现了语言持有者的独特文化历史和文化心理,反应其认知世界的方式。从语言形式和人文内容的关系方面来说,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论是在听、说、读、写中都存在语言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语文教育如果离开语言的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提高;同样要是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也会失去灵性,成为僵死的符号组合。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先分清哪些是工具性的目标哪些是人文性的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工具性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文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以及“三维目标”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人文性的目标体现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中。其次我们要明确二者的关系,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是它承担着母语教育的任务,通

过语文的学习,是学生能听会说,能读会写,熟悉掌握语文工具,是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性的任务。语文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我们既要培养学生语言方面的基本能力,也要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陶冶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专研教材内容,发觉教材中语文训练内容和人文教育内容的结合地带,把握语文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的因素。

(二)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或者说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服务于学习,因此,坚持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真诚地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的主导性表现为两点。首先是教师通过设计成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能动状态,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其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主观感受、独特体验以及创新性的观点、见解的尊重,特别肯定与众不同的立意新奇的表达,以此细心呵护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发挥的萌芽,使之有所成就,甚至使之终身受用。

(三)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

语文学科的多元性、科学性、系统性,一般认为他语文能力主要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是小学语文阶段目标中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文际”、“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和体现。听话和说话属于口语语言范畴,阅读和习作属于书面范畴。从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着来年两种不同的语言轰动辣子分析,听话和阅读时理解和吸收口头语言和书卖弄语言文字的活动;说话和写作是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的活动。听和读、说和写,它们两两之间是相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提高了听和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和写的能力;反过来,读和写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听和说能力的提高。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的角度说,听和说都借助口头语言,读和写都借助书面文字,它们两两之间又是相通的、互相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其他日,说和写对听和读起到消化和迁移作用。总的来说,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小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体现到这一原则。首先,语文课必须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不可偏废;其次,将的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做到“读写结合”;左后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是社会发展对学教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造力。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阅读习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师创设语文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拓宽语文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通过语文实践这种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三,教师需要在语文呢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将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第四,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教学目标设计——《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1自然段。3.能在教师帮助下理解并写出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4.摘录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神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学着去仿写外貌、互相神态并交流。

5.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6.引导学生去课外阅读鲁迅作品《故乡》,了解“我”回来之后和闰土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并试着去探究原因。

在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中,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五大板块”的目标。通过安排学生识字词、有感情朗读、理解句子、仿写、感受作者的感情、安排课外阅读和自主探索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都有涉及到。同时对于“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在教学目标中涉及。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中设计了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第一自然段以及仿写神态等。这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体现。在这个之余通过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安排课后探索让学生去自主理解封建礼教对于闰土的迫害和压抑,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

鸣,这个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同时本节教学目标设计,遵循了教学目标设计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先引导学生们去认识生字词,再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理解句子,仿写神态、外貌,最后去体味鲁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引起思想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以及情感理解相结合,各要素和谐发展,相互促进。

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的,而主体是学生,教师由生字词、句子、仿写句子、理解作者感情,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探索、并给学生点拨思考的方向。这同时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5.《寒号鸟》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篇五

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当”;理解“晴朗、劝告、啰唆、冰窖、哀号、得过且过”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寒号鸟被冻死的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美好生活的道理。确定依据:

6.监理工作依据及监理程序 篇六

(1)设计文件、施工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等合同文件;

(2)国家、行业相关规程规范;

(3)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

监理程序

7.教学目标及依据 篇七

一、日本新政治制度的确立 (1945~1948)

日本战败投降后, 日本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被迫按照美国的战略意图, 接受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造。经过一系列改革, 战前那种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结构“基本”被摧毁, 进而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1947年5月正式施行的《日本国宪法》是各项改革的核心, 它确立的“新宪法体制”, 成为战后日本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该阶段, 日本经历了东久迩稔彦内阁、币原喜重郎内阁、吉田茂第一届内阁、片山哲内阁和芦田均内阁。

二、日本国家独立的初步实现 (1948~1955)

1947年前后, 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需要制定和调整新的世界战略。作为这一世界战略的组成部分, 该战略的新内容无疑会反映到对日本政策的调整、转变上来。1948年以后, 日本作为美国的战略重点, 被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 具体表现就是“旧金山体制”的确立。该阶段重点探讨吉田茂的“保守本流”路线及其对战后初期日本国家战略的影响。

三、“五五体制”与日本重返国际社会 (1955~1960)

战后的民主化改革是“五五体制”形成的最大原因。在此基础上, 社会党等革新政党的势力得到急剧增长并一度成为执政党。但是, 随着美国对日政策发生转变, 从而使保守势力占据日本政坛的支配性地位, 进而形成了保守与革新对立的两党竞争体制。以鸠山一郎和岸信介为代表的两届首相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推行了一条与“保守本流”路线不尽相同的政策主张。改宪与护宪也成为这一时期斗争的焦点。战后日本政府形成了一个传统, 即从吉田首相开始, 每位首相在任期间总要努力在内政或外交上作出一两件“大事”, 为自己“树碑立传”。吉田茂签订媾和条约, 为日本争得独立;鸠山一郎签订日苏联合宣言, 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从而取得苏联的支持, 进入联合国;岸信介完成修改日美安全条约, 与美国建立新的安全体制。

四、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 (1960~1972)

在新的《日美安保条约》签订之后, 岸信介内阁离开了日本政治舞台, 随后的池田勇人上台组成新的内阁。为了避免由于安保条约而导致国内的对立与分裂, 转移国民的注意力及缓和政治, 池田内阁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方面, 适时地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池田内阁时期, 日本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重视经济外交。在20世纪60年代末, 欧美俄国都先后采取了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 日本政府也顺应了这一潮流采取了同样的政策。日本政府充分地利用了当时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1968年基本达成了百余年梦寐以求的追赶欧美的国家目标, 登上西方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佐藤内阁在日本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基础上, 收回了冲绳行政权, 解决了拖延多年的冲绳的归属问题, 使日本在日美同盟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五、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削弱与探索 (1972~1982)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日本经济、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1971年6月17日日美双方签订归还冲绳协定不久, 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发表了即将访华的声明, 一个月以后的8月15日, 尼克松又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由布雷顿森林体系转变为牙买加体系, 作为美国摆脱困境的举措。此时, 佐藤政权已经日落西山, 内阁的支持率下降到35%, 不支持达到46%。在这种情况下, 1972年7月6日, 内阁正式辞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日本政党政治中“朝野伯仲”局面浮现, 使执政的自民党控制国会的能力大为减弱。

六、日本政治外交的重大转折 (1982~1993)

二战以后, 日本在战败和被美军占领的特殊条件下, 选择了一条作为“通商国家”而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形成了以“经济立国”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然而,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日本越来越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经济大国地位, 而开始寻求成为一个政治大国。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是经济立国战略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也是在成功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以“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之间的如下逻辑关联为基本论据:作为经济大国, 有能力争当政治大国, 同时也理应成为政治大国;前者为日本设定新的战略目标提供了依据, 后者为日本向内外宣示这一战略目标的合理性作出了论证。中曾根长期政权不仅确定了“政治大国”的追求目标, 实现了重大的政治转折, 而且国内政局较为平稳, 内阁支持率显著提高, 创造了自民党发展史上的“黄金期”。

七、联合政权与政治外交变革 (1993~1996)

1993年8月6日, 日本新党细川护熙在众参两院的首相提名投票时, 击败自民党总裁河野洋平出任首相。进而结束了日本自民党长达38年单独执政的政治局面, 日本政党政治由此进入多党联合政权时代。与自民党的单独执政相比, 多党联合政权无论是在政权构成还是决策机制方面及政策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对以非自民党为主导的细川护熙内阁、羽田孜内阁及村山富市内阁的内外政策进行介评。

八、自民党主导与政治外交变革 (1996~2001)

1993年7月, 日本国民因为对自民党长期单独执政过程中形成的腐败体制不满, 选择了非自民党政权。但是, 非自民党的细川护熙、羽田孜和村山内阁令他们大失所望。村山不堪国务之重负, 主动将首相之位“禅让”给桥本龙太郎, 使得自民党在“五五体制”瓦解两年半后又重新掌握了执政的主导权。本章将对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森喜朗内阁的主要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介评。

九、从小泉到麻生内阁内外政策 (2001~2009)

小泉内阁以“彻底改革派”的姿态出现, 对经济、政治、财政、行政、社会等领域进行了“没有禁区的改革”, 意在全方位改造日本, 进而重塑自民党的执政地位。但是小泉在自民党内属激进改革派, 思想偏右, 并一贯主张修改宪法。小泉当选内阁首相后顽固地表示并坚持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并向“政治大国”的目标大步迈进。

十、民主党政权与日本政治外交走向 (2009~2011)

在2009年8月30日举行的日本第45次众议院选举中, 民主党毫无悬念地成了日本众议院第一大党。但选举的结果似乎又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和预测, 民主党不仅单独获得了过半数议席, 而且一举赢得了在众议院的“绝对稳定多数”的地位, 民主党成为此次大选的最大赢家, 以民主党为主导, 并由国民新党和社民党组成的新的联合政权终结了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联合政权。2009年9月16日, 众参两院召开大会, 指名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为第93代日本首相, 鸠山内阁正式上台执政。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 日本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党轮替, 值得关注。

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可以有效促进《日本外交政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不断巩固、提升在该领域的教学、研究水平, 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8.教学目标及依据 篇八

《各种各样的传媒》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三册第四单元“走向信息时代”的第三课,是前两课的延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传媒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而且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使用传媒,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现代社会,传媒种类繁多,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小的作用,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应该如何选择,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对教学是一个挑战。笔者就从围绕教学目标和依据学生实情两方面谈谈课程资源的选择。

一、 围绕目标,选择资源

课时目标对一堂课的有效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同时,也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选择。

《各种各样的传媒》第一课时的一条教学目标为:“通过课前收集材料,培养学生利用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达成此条目标时,笔者选取了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这一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不同的传媒获取天气预报,在课堂上汇报交流。

【片段一】

交流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试一试,有哪几种途径可以知道明天的天气?我们每天尝试着用一种办法了解,已经了解了一个星期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76页,四人小组交流你是通过哪些途径知道第二天的天气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76页表格。

四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天气预报的?

生1:我们小组主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第二天天气情况的。

师:很好!谁还有补充吗?

生2:我们还从广播里知道了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生3:我们还可以拨打114查询。

师:不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种传媒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教学目标中主要要培养学生利用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天气预报”这一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也备受他们的关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传媒非常便利地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以上片段中,老师就围绕课时目标,选择了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预报这个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利用多种传媒进行调查,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课程资源必须根据课时目标选择,但仅仅根据课时目标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学情。

二、 依据学情,优化课程资源

在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选择一些他们经历过的、接触过的、看见过的、能理解的资源,挖掘资源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如在执教《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传媒发挥的作用”。在此环节中,笔者选择了“报纸”这个课程资源。

【片段二】

感受报纸在生活中的作用。

师:在这些传媒中,有一种传媒成本比较低,传递的信息却比较丰富,阅读的人很多,这就是报纸。报纸是一种纸质传媒。今天,大家也带来了报纸,请阅读5分钟,然后说说你从报纸上知道了什么?

学生阅读报纸。

师:你从今天的报纸上知道了什么?

生1:我从今天的《都市快报》中知道了上周五我们学校举行了“杭龙常开”四地班主任论坛。

生2:我从今天的《钱江晚报》中知道了“住千万豪宅,七年用不上干净水”。

……

生3:我知道“住千万豪宅,七年用不上干净水”这条新闻是《钱江晚报》今天的头版头条。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头版头条新闻的?你可以到投影仪前指给大家看。

生3(一边指着报纸一边说):在一张报纸最上面字体加大加粗的这条新闻就是头版头条新闻。

师补充:在一张报纸的第一版上,有一条新闻标题,字体是加粗的,字号比别的标题大。这条新闻就是头版头条新闻。同学们也可以找找你这张报纸上今天的头版头条新闻是什么?

生找头版头条新闻。

师:刚才同学们都从报纸上看到了不同的新闻。除了新闻,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天气预报。

生2:我看到了广告。

生3:我看到的是一些证券信息。

……

师:是的。报纸向我们传递的信息量很大,从报纸上我们不仅可以及时阅读到各地发生的一些重要新闻,还可以及时了解到许多其他信息。每份报纸都有好多版,我们要了解不同的信息,就可以看每一版上的报眉。

出示实物投影,介绍报眉。

师:请同学们找找,通过看报眉知道了你带来的报纸上每版分别介绍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今天的《都市快报》A4版是“国际新闻”。

生2:我知道了今天的《杭州日报》A1版是“杭州新闻”。

……

师:报纸向我们传递了不少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杂乱编排的,我们要了解报纸上每一版介绍了什么,报眉就起到了作用。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的传媒并不少,因此教学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资源,但必须考虑学生的实情。课堂上,笔者最终选择了“报纸”这个课程资源。这是因为报纸虽然是一种大众传媒,价格便宜,信息量大,几乎适合所有人群阅读。希望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报纸每天都在向我们传递不少信息,知道一些报纸的常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读报的兴趣。通过教学,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报纸的常识,如“报眉、头版头条新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读报,知道了报纸每天及时地、大信息量地向我们传递了信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报的兴趣和能力。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其选择的途径和方法也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手段必须服从教学目标,形式应该服从教学内容。必须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课程资源真正为课程实施、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服务。

上一篇:通用管理能力下一篇:辅导员给大一新生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