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母爱散文随笔(共16篇)(共16篇)
1.渐行渐远的母爱散文随笔 篇一
渐行渐远的经典散文
“十一”没事儿,决定把家里彻底地整理一下。拉开壁橱的玻璃门,想把那些旧照片归归类。现在人们大都不洗照片了,一来是拍的太多,洗不过来;二来,人人都有手机或者电脑了,想看打开就能看,根本不用非洗不可了。
我把它们拿出来——有厚厚的一摞,一张张摆开在书桌上,不料好多照片都粘在一起,有好几张已经完全模糊,什么也看不出了。可能是夏天多雨,而我又疏于收拾,散乱地放在格子里,返潮了。小心地把它们一张张解开摆好,很有些心痛的摩挲着。那曾经都是我非常珍视的照片,有的甚至还很有纪念意义,而今却什么也没有了,只留下模模糊糊的一团色彩。一面不停地慨叹着,一面把其余的仔细晾晒在阳光下,一起晾晒的还有几本发了霉的书。
折回身整理书架。书架上也乱糟糟的,甚至有了灰尘。最上层还放着一卷东西,居然是儿子的奖状。拿过它们轻轻地平展开,有的甚至已经断作两截,有的破损严重。我找出胶水,将它们一张张粘贴好,然后按时间顺序重新整理保存。我特意认真数了数,小学和初中9年共有38张,高中三年5张。另外还有几本高中的获奖证书,有市高中理科基础知识竞赛一等奖、全国奥数竞赛省一等奖、化学竞赛省一等奖、全国奥数竞赛二等奖等,这些奖状和证书见证了儿子的努力。他的这些奖状一张也没有张贴过,一开始是不想培养他的骄傲情绪,后来偶尔想贴时,儿子又不让了,他说不想看着它们止步不前。想想也是,成绩再好它代表的也是过去,倘若因为一点儿成绩而沾沾自喜,而丧失斗志,未来恐怕会输得很惨。所以它们一直被忽视着,现如今再来翻看,心里竟然泛起隐隐的自豪和幸福。
有些累了,上会儿网稍事休息。屈指算来,这兴趣也已经有些年头了。刚开始纯粹为了工作,后来因为好奇通过查找加了第一个群,有了群却不会说话,看别人在里面聊得热火朝天,自己却一脸茫然。有人打开小窗口主动跟我打招呼,还拉我去他的群,于是又有了生平第一个网络好友。有了好友和群,接触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网络在我眼前打开的是一片全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我渐渐爱上了它。但是那时我并不写字,偶尔和好友们聊聊天,转篇日志,觉得这样的业余生活也蛮有意思的。直到有一天引起了老公的不满,虽然我知道他误会了我,可是我依然愿意尊重他的意见,删除了好友。
再后来学会了玩农牧场,也开始试着写几个字。因为上面的原因,我不再上线,也很少加好友,加友的前提是看TA的空间。几年里,许多人由近而远,也有许多人由远而近。有的人一直一路同行,有的人相伴了一程又互道了别离,有的人却只是擦肩的缘分。直到现在,我已经基本不上线聊天,进空间只为了写点儿文字,读点儿文章,网友似乎愈来愈多,只是我再也没精力和朋友们说笑玩闹了。而留守在我身边的朋友们,却没有因为我的怠慢和疏离而离开我,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文字,能在文字里相聚、畅叙、取暖,已是幸福,已很满足。
在QQ列表里,有个好友叫渐行渐远,他是我最早的好友之一。我们经常聊天,大到工作和未来,小到今天吃了什么饭等,无所不及。他的诗写得不错,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很少写东西,我们也很少交流了,但是他依然在我的列表里,偶尔还会看见他的足迹。记得有一次我曾经打趣他:你不该叫渐行渐远,听着就好像要远离的样子,叫渐行渐近多好。忘了他是怎么回答的,只是有一种落寞的感觉挥之不去,直到现在,似乎他还在,似乎再也未曾出现过。其实像他一样的好友还有很多,一直在,却仿佛一直在渐行渐远着。
一直想买条牛仔裤,一直未能如愿,不如趁着现在去转转吧。不觉又逛到了魏的店,我以前写过她的,她用一个女人孱弱的肩膀和坚强的心给植物人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撑起了一片晴空,如今她丈夫早已过世了。看到我,她笑意盈盈地迎上来,热情地寒暄着。曾经她的脸上写满沧桑和疲惫,现在却找不到一丝倦怠的影子,眉梢眼角满含着从容和愉悦。她告诉我,所有的一切都过去了,那些痛苦,那些眼泪,那些烦恼,那些操劳,都随着他的离去而消散了。“我为他做了我能做到的一切,他走得很安详,我也了无遗憾,心里很安宁。我现在一个人过得很好。每天忙完了回到家,轻松上网,看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做点儿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充实,很满足,很幸福。我知道,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
是啊,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比如那些美好的照片,记录着那么多幸福珍贵的时刻,可是终有一天会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比如那些辉煌的过去,相比现在的你,是不是正在变得日益模糊和淡化呢;比如网络里来来去去不停变换的面孔,纵使曾经无话不谈,也终抵不过岁月的日渐消磨;再比如那些曾以为无法忍受的切肤之痛,在时间老人的抚爱下,竟自慢慢恢复如初。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收起那些旧照片,经过阳光的曝晒,它们已然没有了发霉的味道,摸上去也清爽了许多,一如我现在的心情,经过一番洒扫庭除后,又完好如初了。望着那一抹无比灿烂的晚霞,我轻轻扬起嘴角,送给它一个会心的明媚的笑容,相信明天定是一个艳阳天!谁说不是呢,渐行渐远的总是昨日的时光,或者美好,或者痛苦,或者辉煌,或者不堪,都已是过往;而渐行渐近的却是明天的太阳,它充满期待,充满力量,充满活力,充满想象,正等着你去拥抱,去歌唱。
2.渐行渐远的母爱散文随笔 篇二
关键词:凉州贤孝,历史渊源,生存现状,问题对策
一、凉州贤孝的历史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一种已经深深植根于武威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根基与动人心弦的说唱特色,其分布范围除了它的发源地武威外,与武威毗邻的古浪、民勤、景泰、永昌等地也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凉州贤孝的最早产生时间至今仍无定论,老艺人们之间师徒相传以及民间流传着其起源于秦朝的传说。
从现今存留的文献中可知,凉州贤孝在古凉州地区曾经风靡千年,成为凉州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基因。明朝聂谦在其著述《凉州风俗录》中,对凉州贤孝的真实的演唱盛况有着较为详实细致的记载:“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弹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美者而表之,然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凉州贤孝是产生于凉州本土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说唱艺术。从现存史料中可以看出,最迟到元明朝时期,贤孝已经在凉州风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给付地域色彩的曲艺弹唱艺术风格,一直发展延续到现在。
二、贤孝的内容与特色
(一)贤孝的内容
在贤孝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贤孝曲目的主要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等民间传说及真实历史事件为主,寓意惩恶扬善、行善积德、为贤行孝等于其中,故将其取名为贤孝。
凉州贤孝的唱本极为丰富,但是传统段子还是占了大多数,一般的传统段子分为“国书”和“家书”两个大类。以国家兴亡为核心内容的相关唱本为“国书”,例如《侯梅英反朝》《五女行唐传》等;而“家书”却主要以反映普通大众的民间生活故事为主,例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等。“国书”题材大,内容多,篇幅长。“家书”的篇幅一般相对短小一些,大多可以一次性或连续性演唱。“国书”与“家书”两大类被统称为曲本。凉州贤孝大多都有曲本。而且传统的曲本的流传主要靠人手传抄,由识字的读书人传抄后教艺人们进行默记并演唱。此外还有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大多用死记硬背的传统方法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一些健在的老艺人仍能记忆传唱的,至今也有一百二十多部。
(二)贤孝文化的特色
作为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民间曲艺演唱,凉州贤孝与其他民间说唱艺术一样有着独具地域风格的艺术特色。
1. 凉州贤孝充满着厚实淳朴、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凉州贤孝大多除了歌颂各朝忠臣烈士、孝子贤孙之外,它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凉州本地民间的风土人情。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民间重要的岁时节令、卜卦风水等各个方面,无不包罗。例如,演唱父母养育儿女不易、怀胎十月的艰难,在《丁郎刻母》《郭居埋儿》等许多曲目中,均以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唱段:
娘怀胎一个月才成露水,
娘怀胎两个月露水儿走转。
娘怀胎九个月三回九转,
娘怀胎十个月月份才满。
三月怀胎九月临,
九月怀胎十月生。
形容铺陈、淋漓尽致、包罗万象,让人拍案叫绝。
凉州贤孝的语言以及唱词都以凉州本地的方言为主,显得通俗幽默,极具生活气息。
2. 凉州贤孝的陪衬音乐一般都充满着极为鲜明的地域色彩,保留着许多古老悠久的唱腔曲牌,并充分吸收了“凉州杂调”以及当地民歌的丰富营养。
其所奏曲调流畅动听并富于变化,其创作时一般即兴创作性很强,这样使得段子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特征。说白诵唱间自由多变,间奏过门时长短随意。
3. 凉州贤孝文化具有极为深厚、广泛的人民性,深受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一是因为凉州贤孝的演唱内容主要都是体现广大基层百姓的疾苦和悲凉,歌颂人世间的真善美,鞭挞世间假恶丑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凉州贤孝的曲本都来自于民间基层百姓的生活,又都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同时,其表现方式又以一人自弹自唱这种最为简便易行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易于传播。
三、“凉州贤孝”当前状况及分析
(一)现状
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质朴而又极富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艺演唱艺术,深受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并且成了武威地区的一个文化符号,2006年贤孝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调查走访当中,其在当下社会的状况却并不乐观。
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层面,对于孝贤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都处于一个较为模糊的程度。在对于其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更是乏善可陈,重视不够。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其传承和传播存在诸多问题。
(二)现状分析
1. 贤孝文化传播现状
(1)凉州贤孝的主体无疑是那些手持三弦琴,口吐贤孝德的盲艺人,目前会唱凉州贤孝的老艺人,一部分已经基本不进行公开场合下的卖艺赚钱表演,只是在政府为他们分配的敬老院或福利院内自娱自乐,一些唱词内容也依稀不记得了。
(2)凉州贤孝的演唱者们在过去是靠卖艺乞讨为生的身份卑微的艺人,而如今作为非遗的凉州贤孝的保护与发展依然没有很好的改善老艺人的生活状况,只有省级或国家级的艺人才能享受政府大额补助外,其他艺人只是在基本保障的边缘。
(3)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存在着传承的问题,口传心授的贤孝,具有自身的局限与困难,既师徒在传承过程中必须做出相当的牺牲,尤其在生活物质支持方面。
(4)由于保护工作力度不够,老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演唱内容记忆模糊,这一批艺人的消失也将带来传统唱本整理难的问题。
四、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因电视、计算机等新媒体的冲击,凉州贤孝这一民间演唱艺术已经开始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并逐步走向低谷,出现了萎缩。现在贤孝艺人们几乎已经没有了固定的演唱场所,走乡串村的艺人现在也很少有人愿意出钱请他们去演唱,艺人队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青黄不接,听众圈子正在越来越小。凉州贤孝面临着经济转型时期民俗文化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1)“凉州贤孝”的创作与演唱反映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等,在现阶段的演变中,娱乐生活的丰富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使凉州贤孝的曲艺内容以及表演方式同样经受着剧烈的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快餐文化”变得前所未有的流行,贤孝的内容也开始出现一些迎合市场的变化,如短小,粗鄙现象较为突出。
(2)现状,贤孝的受众群体出现了断层现象,大多数以农村老人为主,而大多的中、青年人只是持一种同情或道德责任的态度来倾听贤孝,并且听贤孝的频率也比较少,这应当是“凉州贤孝”发展滞缓的主要问题。
(3)“凉州贤孝”是盲人们为谋生不得已为之,是他们在岁月磨砺中的一种情感的产物,过去主要以走街串巷为主,表演对象主要是农村人,但由于现代传播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机构的调整,过去的传播方式已显落后与古板。
(4)从实地调查来看,对于“凉州贤孝”的群众保护意识还较薄弱,在新型潮流文化的冲击下,武威地区普通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只是将其当作是消遣娱乐的业余活动,没有从内心深处爱护的观念。
五、贤孝文化现状问题的对策
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冯骥才认为:“就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的比物质的更脆弱,也更濒危。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计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生态的改变,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重创,可以说,如果传承断裂,很多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断绝。”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凉州贤孝”也在城市化的语境下改变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在保护与传承中等待着自己的命运。鉴于此,我们综合有关方面的调查与探索,认为针对“凉州贤孝”的发展大概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保护发展传承主体,延续贤孝生命。
“凉州贤孝”的演唱者是这门说唱艺术的作者,他们的存留直接影响了此“活态民俗”的存在状态。我们一方面应继续进行全市贤孝艺人的普查工作,完善贤孝艺人的资料档案,建立完整的艺人档案,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补助与民间捐献来确保老艺人的基本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能力的进行授徒活动,更主要的是提高艺人文化素质,培养新人。
(二)树立群众文化保护意识,引导大众参与。
“凉州贤孝”的保护与开发要以政府为主导、民众为主体,以满足与迎合大部分民众物质文化需求为基本点,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民众主动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树立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用现代的大众的方式去宣传,让贤孝艺术得以普及。
(三)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科学规划。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与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进入全国人大立法程序,武威市政府及凉州区政府也应积极修订出相关法规和条例,确保凉州贤孝的开发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四)纳入现代文化信息网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凉州贤孝”面临生存困境,但是,现代技术也是保护这些传承难度大的文化遗产的可行可靠的有效方式。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凉州贤孝”的保护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民俗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加大对贤孝文化保护的投入,调动多方力量支持地方艺术传承,一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文化宣传。政府要重视遗产保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
(六)重视西部文化保护开发,加大西部支持力度。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家与文化界的重视,大批的资金与资源投入文化活动中,但是由于武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其文化保护所需的物质等支持较为缺乏。基于此,国家应加大对西部文化保护的投资力度,重视西部地区的民俗遗产开发,武威当地也应做好自己的地方宣传,吸外界的资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国家的经济支持。
“一切都本无原型,一切都可能在过程中漂变。”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财产值得我们尽最大力量去保护,去弘扬它,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一种保护都必须在尊重它自己的基础上,我们不用为它现在的某种改变感到惋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小心翼翼地进行应该进行的保护进程,不要人为地扭曲它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袁世硕.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中国艺术研究曲艺研究所.说唱艺术简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渐行渐远的“发小” 篇三
儿时生活在乡下爷爷家,那时的发小也就是乡村孩子。因为我是从小镇上来的客人,相比于其他孩子们,我的待遇也总是比别人高些。无论谁家有了好吃的,都少不了我的,也正是因为我有此殊荣,坏事也常常找上我。那时经常在一起玩的有黑蛋、英儿和柱子,黑蛋因为嘴馋,常常偷东西吃。
有一次,黑蛋把家里准备播种的花生偷偷地吃光了,黑蛋妈妈气得追着他打,黑蛋一边跑一边寻找救兵。跑到我身边时,黑蛋理直气壮地说:“我偷花生是给二丫吃了。”没错,我的小名叫二丫,黑蛋妈便不好意思再打他了,黑蛋因此逃过一劫,而没有吃花生的我则替他背着黑锅。
英儿是个沉默寡言而又文静的女孩,她是家里的第五个女孩,所以父母极不喜欢她。但英儿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小小年纪不仅会做针线活,还会绣花儿。很多时候,我和英儿坐在老榆树下,我看英儿认真地绣花儿,柱子和黑蛋则比赛爬树。我羡慕英儿会绣花儿,也跟她学了一段时间,却总是绣得不成样子。
那时的我们玩过家家游戏,柱子总是选我做他的媳妇,因为有些高攀,所以柱子对我总是唯命是從。柱子可以跳进果园里给我摘果子,匍匐爬进瓜园里偷瓜给我吃。如果他家里炒瓜子和玉米花,柱子总会偷偷揣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夏天,柱子用积攒下来的五分钱,给我买了一根冰棍,柱子从村东头一直跑到村西头我爷爷家,结果冰棍儿滴滴答答化掉了,柱子为此大哭了一场。
后来,我离开乡村回到小镇,极少再见到他们。经年之后,曾经的发小都有了自己的人生,馋嘴的黑蛋开了一家小饭馆,想吃什么自己做;总被父母骂是多余的英儿,考取了教师,成为家里唯一吃皇粮的;曾经嚷着要娶我的柱子,在我高中还没毕业时,就已经当爸爸了。
曾经的发小们,如蒲公英般散落天涯,偶尔会有几个联系,却再也找不到曾经那种亲如兄弟姐妹的感觉了。光阴流转间物是人非,曾经的发小们渐行渐远,但在内心深处,依然眷恋着那种纯真美好的友情。
(选自《铜陵日报》2015年3月9日)
4.渐行渐远的风雨的写景散文 篇四
窗外,阳光明媚。盛夏的太阳在蓝天中尽情地发散着灿烂和温暖,金黄色的光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天空蓝得愈发的深邃和高远了。看着远方湛蓝的天空,仿佛走进了童年时那个欢声笑语的盛夏。
盛夏的酷热全在屋外。屋内虽简陋,毕竟是独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有微热的夏风自窗外徐徐而入,虽不凉爽,但没有浮热的气息。有的是明朗的天色,透着静谧的庄稼地和纯净的、无忧无虑的.蝉鸣声。
那时,我随父母居住在外地,过了一个别致的暑假。夜晚来了风雨、雷鸣、闪电,我喜欢趴在窗口看风雨漫过黑暗的天色,点点落入凡尘的景象。风雨飘荡在那一片静谧祥和的天空中,悠远的像一个故事,像一支急骤而有生机的牧童曲。我看着闪电把一棵高大的树的枝丫劈断,看落叶在风中飘零,渐渐落在树的周围。等风雨一过,夜依然那么黑,风中多了一股寒凉而清新的气息。现今细细品味,原来夏天也掺杂着些许秋天的味道。
我看童年时的风雨。那风,撩起了我心中平静的涟漪;那雨,像是我思绪的渐渐飘飞。风雨里有什么?有美好而平凡的世界吧!有世俗生活热情而温润的气息。蝉鸣声过去了,渺茫的幽思过去了,童年真挚的友情像河流般起起伏伏过去了,剩下了生命里的光和热。就像此刻天际金光散放的太阳。人世里的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幽幽的心灵。这热如孜孜不倦的拼搏,为了美好的前方,而屏息前行。
我爱盛夏的阳光,明朗的天色,也爱夜晚悄然而至、急骤的风雨。风雨的肆虐是大自然的一场演奏,那断丧的树木,被掀起的屋顶,干旱乃至洪涝,令我回溯生命的最初。
5.渐行渐远的青春 篇五
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或许,当一段不知疲倦的旅途结束,只有站在终点的人,才会感觉到累。
——海子
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无法说出的伤感。
曾记得,巧笑嫣然置身于梧桐树下斑驳的树影下;曾记得,奋笔疾书伏案置身在课桌上;曾记得,龙腾虎跃流转于篮球场上……而今这一切定格在回忆里。
翻开泛黄的相册,里面那一张张笑靥如花的脸庞,瞬间感染我,不禁泪流满面,脉搏加快跳跃。那笑靥如花的脸庞,不在属于我们,因为现实将我们击得粉碎。轻轻合上相册,合上了谁的归宿,谁盛开的烟花,在空中匆匆谢幕、遗忘、丢失。而今我只是个卑微的失败者,带来消除不了的劣迹和遗憾,惊慌失措的想要堵住那决堤的伤口.我想抓住青春的尾巴,畅怀年华念想。即便稍纵即逝,也要拼命活出生命的精彩,就如绚烂烟花一般,即使短暂也要留下美丽。
青春是用来缅怀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深沉爱着那段青春,怀揣梦想,展翅飞翔。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丸的香味,甜而稳妥,像记忆犹深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的忧愁。断翼的天使,梦想从未失去,即便力气消失殆尽,也要飞翔。逝去的年华,如同灿烂的烟火,那么绚烂,却又那么短暂。舍不得将其丢弃,格外心疼的珍藏。那里有我的记忆,有我的梦想……
我对自己说:“没什么,那只是错误而已,何苦去深究呢?”也许吧!生命的繁华与荒凉,青春的绚烂与悲哀。拾掇起那轻舞落地的红叶,书写青春的豪情与壮志,遥寄远方的梦想风信子。
青春无悔,勿让流离;
须臾若离,浮云寂然。
6.渐行渐远的时光作文 篇六
模模糊糊的记忆里,时光走过了一圈又一圈,雨水洗刷过的天空,那么耀眼与明亮,那些沉淀的岁月也被风吹走了,连时光的痕迹都没留下,暮然回首,剩下的只有一个个烙上印痕的奋斗的脚印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我们似乎把昨天遗忘了,因为我们每一天都过着流水线一样枯燥的生活,学校到家里,家里再到学校。每天都面对着相同的东西,成堆的作业,一叠叠白花花的试卷,一场场大大小小的考试……每一个人都期盼着明天的到来,中考的到来,每一个人都把日子过得非常匆忙,匆匆的朝着明天跑去,是否有看见,我们将要与初中告别。
其实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转动过去。秒针,分针,时针,转动成无数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聚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的时代。
你不知道光阴往哪个方向走,而光阴又偷偷带走了你。时光匆匆,渐行渐远。转眼间,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已流逝,转眼间,我们即将面对中考,面对离别时的伤感。
如果有那么一天,你忘却了从前的点点滴滴。请记住,时光匆匆,一定要与它并肩而行,不要与它插肩而过或背道相驰;请记住,时光漫漫,一定要与它互利互用,不要让它只利用了你;请记住,你是在与时光赛跑,即使跑不过也不要放弃。
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丰盈了我们的人生。青春的可贵正是因为那些年轻时光,不怕受伤,不怕付出,不怕去爱,不怕流泪。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三毛
7.渐行渐远的印记 篇七
比如高三。
已经在念大学的我们,再来回忆并没有过去很远的高三,带着的是深深的怀念。对于高三,关于自己的事情,我的记忆并不是很深刻,有的,也只是同大多数过来人一样,是满怀的辛苦和成山的试卷;而对于我身边的同学和老师的记忆,却较之深刻多了。细细想来,自己就像一个记录者,记录着他们的高三,诠释着自己的过去。
高三的那些事,是我最珍爱的,将会一辈子镌刻在心里。就好像我的高三里,那些公开的秘密。
Part A.学习
1
时间:刚上高三地点:课桌右上角
印记:63它的故事:
李小松告诉自己,高考一定要考到630分以上。考了630分就能填武汉大学。这是他的目标。
李小松的成绩并不是很好,高一高二也没有刻苦学习,上高三时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但是630分对他来讲的确是个挑战,他得很用功才行。
每天早上李小松到教室后,都要用笔把“63”描一遍,提醒自己不要懈怠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到高考时,那个“63”已经变得很模糊,很黑很粗。现在想想,虽然那时不知道他为什么只写63,而不是写630。但我猜想,或许是不愿让别人看到这个愿望,或许是怕这样直白的表达出来,要是考不到就会很尴尬的缘故吧,当然那只是我的猜想。
他的压力很大,而他最喜欢的排遣压力的方法就是跳高。在出租屋里他就跳起来摸天花板,走在路上就摸树枝,出操时经过篮球场就跳起来摸篮板。每次他都要摸到才罢休,因为他觉得他的“63”就是挂在那里的。摸到之后,他就觉得630分对他来讲是可能的,然后笑着继续努力。
最后,他考了624分。
2
时间:二诊之后地点:走廊
印记:泪它的故事:
二诊成绩下来,杨杰的数学只考了70多分。当答题卷递到他的手里时,没有人注意到他闪动的泪光。他把试卷夹在课本里,然后走出教室,再也忍不住,趴在走廊的栏杆上“呜呜”地哭起来。
刚好老班从办公室来,看见杨杰趴在那里,因为是晚上,看不清楚,还以为他趴在那里玩儿呢,老班就把他拍起来,想叫他去办公室给他把卷子搬过来。
杨杰抬起深深埋在胳膊肘里的脸,泪流满面地看着班主任。手臂都是湿的,灰色的木头栏杆也因为浸了泪变成黑色。
老班吓了一大跳,张着嘴,不知说什么。
杨杰是班上身体最强壮的男生,也是最坚强的,如此钢铁般的一个热血男儿也会伤心地哭,班主任心里不好受。
Part B.恋慕
1
时间:高三一个星期天的晚上
地点:物理试卷
印记:就算全世界离开你,还有一个
我来陪。
它的故事:
在某个星期天晚自习,物理考试时,魏聪正专心地做着题目,楼下低年级的教室里传来周传雄的《黄昏》。当唱到“就算全世界离开你,还有一个我来陪”这一句时,魏聪停下在答题卷上来来回回写不停的笔,从笔袋里拿出一支彩色笔,在卷子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这句话。写完后,他觉得很满足,更加专心地做题。这是考试完后,这小子偷偷告诉我的。
他说,他是为李廷廷写下的这句话。
我知道,魏聪最喜欢在考试的时候想李廷廷了,只要一想到她,他就能很清醒很有使命感地做题,考试效果也很好。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爱情的力量。
李廷廷坐的位子靠墙,在墙上有很小的两排字,“思君如百草,缭乱自春生”。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它的寓意。
魏聪和李廷廷,就像竹叶和阳光一样,彼此恋慕,彼此无言。
而想想那时的自己,也挺搞笑,夹杂在哥们与死党中间,看着这懵懂的情愫,却谁都不告诉。其实,我也是为了他们好,我相信,你们懂的!
2
时间:高三的某天
地点:教室
印记:you give me爬它的故事:
高三的时候,学校关于如何复习英语的问题搞了一个讲座。同学们兴致勃勃跑去听了,都学会了一句很好的英语:Tothe world,you may just one person,but too me,you are me whole world.
段意也记住了这句很有杀伤力的话,他觉得会派上用场的。
听完讲座后的第二天,老班在教室里捡到一个纸条。纸条上面是一个人的笔迹,写着:To the world,you may just one person,butto me,you ale the whole world,下面是一个女生的笔迹,写的是:you gweme爬!
老班在讲台上读了这个纸条,同学们捧腹大笑。老班说:“从笔迹上我已经看出来了这是哪两个人写的,不过让我欣慰的是,这个女同学做得很好。对于男生的骚扰,我们女生就是要无情的拒绝,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让我们给这位女同学鼓鼓掌!”
同学们乐得不行,足足鼓了两分钟的掌。
“另外”老班又说,“请那个男同学小心点,不要尽想些损人利己的事,自己找个时间交份检讨到我办公室来!”
那个可怜的男同学就是段意,他悄悄地喜欢贺怡潇很久了。这次听完讲座,他写这个纸条,如意算盘是借开玩笑向贺怡潇说明“我喜欢你”,就算她不允许他的喜欢,也有后路可退。
结果,糊涂一时,忘了销毁证据。
贺怡潇也有点担心会不会把段意给打击了,她也不是真的叫他爬开。女生嘛,矜持是很正常的,愿段意能够懂。
Part C.寝室
1
时间:高三周末地点:寝室电话
印记:捂住听筒它的故事:
每周末,张天英都要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尽管什么事情都没有,尽管他也不是很想家,但是他的妈妈很想他,常常洼念着他,所以张天英每周就打一个电话回去,告诉妈妈自己一切都好。在那几分钟里,张天英看起来是最高兴最快乐的,不停地给妈妈讲自己这次考试又考了好多分,体育课上学打球又进了几个,学校食堂又添了哪些菜……
这一周,张天英感冒了,不停地咳嗽,在校医那里拿了几道药吃了也不见好。张天英很为难,如果给妈妈打电话时妈妈听见自己咳嗽肯定会担心的,快点好起来就好了。
到了周末,张天英依然咳嗽。但是他已经有了主意。
在给他妈妈打电话时,张天英依然很高兴地说这说那,感觉自己要咳嗽了,他就问妈妈家里的情况,然后妈妈回答的时候,他就用手捂住话筒,把头转向一边,很快地咳嗽几声,然后又接着说……
2
时间:高三上期的每个早晨
地点:寝室的喇叭
印记:《听妈妈的话》它的故事:
学校在山上,冬天的寝室很冷,没有空调。
高三复习任务重,同学们头一天晚上都会“加班”到很晚,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就是一天最纠结的事情了。一是没睡够,更重要的原因是天冷。所以尽管寝室的喇叭
很久以前就很大声唱着催他们起来,但是同学们一般都会捱到要上课了才起来,然后不吃早餐就去上课,对身体很不好。
但是姚丁元是每天早上都会早起的,他赖床只赖几十秒。
每天早上生活老师都会放碟,而且没有换过歌曲,碟的第一首歌是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寝室的喇叭声很大,所以一般第一句“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唱出来就会把大家吵醒,然后姚丁元就睡在床上等。一唱到“听妈妈的话”这一句时,姚丁元就掀开被子爬起来,不管外边好冷,都要洗冷水脸,穿上衣服,在第二次唱到“听妈妈的话”时冒着寒风去食堂。
因为他的妈妈为他付出了很多,过去因为条件艰苦,而且和奶奶关系不好,差点走上绝路,但是想到肚子里的姚丁元,妈妈忍受了很多很多的苦,把他养大。
“我就是妈妈的”,姚丁元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到。
3
时间:高三上学期某个半夜
地点:床
印记:心理作用它的故事:
天气实在是很冷,半夜,杜维被冷醒了,被子已经裹得很紧了,脱下的衣服也盖在身上,但还是很冷。
杜维很苦恼,睡不着。最后他伸出手,在床下面摸出一只袜子,盖在被子的上方,顿觉暖和不少,之后甜甜地睡去。
杜维就是那么的小孩子,而且心理作用对他影响很大。
估计这件事情,不管他老到什么时候,都会有同学笑他吧。这种难得的事情,谁会忘记呢!
Part D.尾声
时间:高考前夕地点:教室
印记:别情它的故事:
高考前的几天同学们很闲。因为在老班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奉行那套“不紧张”政策。所谓不紧张,就是不要在高考临近前三天,还备战,还看书,要轻装上阵。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一举得名。
大家很珍惜在一起的最后这几天,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高别的哀愁,文科班的女同学很多已经抱在一起哭了。
最后一节课,各科老师到教室来给可爱的同学们加油打气,也是道别。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向“粗鲁”的数学老师最后也说:不管你们走到哪里,大家的心总连在一起,就像夕阳西下时,无论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们的根总连在一起。
老师们走出教室,同学们挥手说再见时已经止不住流泪。
然后同学们默默收拾东西,背起书包,手里还抱着一摞做完或没做完的试卷,望了望这间呆了三年的教室,低着头走了。
时间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一点,带着满满的思念和祝福,同学们各奔东西。那些无法忘却的,将被我们、他们一直珍藏。
8.渐行渐远的高中作文 篇八
雪小禅说:“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年少的轻狂,白日放歌,纵意。随着尝遍世间毒草而克制,温润收敛。不再向似水流年索取,而是向光阴贡献渐次低温的心,那些稍纵即逝的美都被记得,那些暴烈的邪恶渐次遗忘。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风烟俱净,任意东西。这,就是青春。
从青涩的笑到放肆的笑,我们追逐着岁月的尾巴,慢慢长大。进入高中校园,从懵懂到成熟,像那句歌词——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原来只有三年。校长的花渐开渐落三次,我们就要各飞东西。在教室中挥洒汗水的时日不多了,数一数,花在我们记忆中,仅可绽放一次了。食堂诱人的香味仅可让我们馋一年了。时日真的不多了,我们可放肆的岁月不多了。
从可爱的婴儿肥到亭亭玉立的少女,光阴将我们打扮地美美的,只因我们拿着青春的贵宾卡。它的期限也将至,当我们漫步红色塑胶跑道时,记住,你踏了多少个脚印,记住你躺的每一片草地,青春就快跑了,你再不做点什么,青春就将遗弃你。多年后,当你想起这段时光,你会发现,你只是岁月的一个过客。
当一根笔芯的“燃”尽,代表着你又多填充了知识,知识是青春的翅膀,带你飞向梦想的彼岸上以梦为马带你走向远方。每个人都有两个口袋,一个装满畅想,一个装满怀念,畅想停留在青春的身上,青春将畅想送予你。你可以躺在草地上,面向天空,畅谈梦想,梦想不要钱,它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做。青春看着你们眉飞色舞,就像春暖花开。
9.渐行渐远的800字初三作文 篇九
雨,那一颗颗平凡的小水珠,曾凝聚着人们多少情思?我们能感受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空气中弥漫的小雨滴令人心旷神怡,山间美好的生活令人向往。我们能听到“梧桐更兼细雨”中的哭泣,那细雨中散发的凄苦愁思使人黯然神伤。不知从何时起,古人们对雨情有独钟,小小的雨滴里蕴藏着超越本身的连接千里的巨大意义,是人们赋予了它意义,而如今又是人们剥夺了它的意义。
暑假中,有幸到苏州园林中一游。在拙政园中有个小阁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占地很小,阁子里只放一桌一凳,四周都是窗户,它有个梦幻般的名字“听雨阁”。想来主任闲暇之余便会独自来这小阁,带上一壶酒,望着窗外密密交织的雨丝,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情致放得很远很远……
这样的心境着实让人赞叹,但放到我们身上怕是浪费。这不,天空星星点点落下几滴雨,楼下领居家的孩子可是乐了,急忙往外面跑,全然不顾爸爸妈妈的叫喊,一路笑,一路跑,引得路人发呆,而这触得我内心微微颤抖。他在往哪里跑?他在笑些什么?他和雨有什么好玩的?我不知道,也许是一股出自内心的狂喜支配了他,一股对雨本身的“热爱”,浓烈而又鲜艳。
行走在世间,最让我感到雨意绵绵的大概只有清明时节了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真是神来之笔,清明这天的雨一下子就有味了,流传千古。
行走,所有的人都行走在这世间大道上。于雨,人们早就已经习以为常。雨成了最客观自然却又是最远的存在。美味佳肴多了,充斥着人们口鼻的香气盖过了雨的清新。汽车放肆的喧嚣淹没了雨的淅沥。除了孩子,长大成人的我们有多少还对雨有这般爱?
伞,汽车,楼房将我们和雨分开,谁能听到雨的哭泣?
雨渐渐淡了,人们渐渐忘了。那连接过去的雨丝的味道正逐渐消失在心底,而人们是麻木的,听不到雨的哭泣--最具表现形式的哭泣,我们还能听到谁在世界一角的呜咽?
10.渐行渐远的“越南新娘” 篇十
低调而隐秘的相亲 赵大明原籍湖北,20年前随南下打工的大军来到广东东莞。多年打拼后,事业小有成就。美中不足的是,3年的婚姻破裂,让他对传说中贤惠、孝顺和温柔的越南女孩充满幻想。
2015年7月2日中午,记者随同赵大明登上了广州至河内的飞机。一同前往的,还有赵大明以每天500元请来的翻译阿四。
赵大明启程前,在QQ的查找中输入“越南新娘”,一下子冒出100多个带有“越南新娘”字眼的QQ群。赵大明用网名“我心飞翔”,进入到一个“单身汉和各个中介云集”的自助相亲群,和一个网名“总统”的人取得了联系。“总统”告诉赵大明,其真名叫石高妙。
石高妙给赵大明发微信,说有一个28岁的大龄女孩,是不是见一下?随同微信而来的照片中,一个女孩身材娇小,亭亭玉立。
赵大明似乎很满意,希望尽快安排见面。石高妙说女孩叫“薇”(音译),是越南广宁省下龙市人。如果要了解更多情况,就和一个叫“海”(音译)的女人联系。
7月4日,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海,得知海与薇是同乡。两年前,海与一个在越南工作的中国年轻人相恋,结婚后一同回到了甘肃兰州。
经过石高妙和海的反复沟通,记者和赵大明在下午2时见到了薇。薇一袭白色蓝花的连体裙,鼻翼宽阔、皮肤白皙、眼神散漫着一丝忧郁。通过阿四翻译后了解,薇的家中有5個兄妹,她排行最小,按当地规定,她完成了12年学业。薇下学后开始做导游,几年后来到河内帮人卖化妆品。现在基本工资加销售提成,每月可收入1000多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3000元)。薇在做导游期间,有过一次轰轰烈烈的恋爱,“是一个韩国男友,但遇车祸死了”。
时间很快到了下午4时,赵大明提议去一同晚餐。薇领着我们来到一家有越南特色的小餐馆。越南菜口味酸甜,清淡不油腻,还有一些可以生吃的蔬菜、水果。晚餐花了290多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860元)。
分手时,石高妙将赵大明叫到一边,悄悄地对他说,海刚才来电话,要求给一点的士费。赵大明二话没说,给了薇100美元。临别时,赵大明信誓旦旦地对薇说:“下次来越南,我就到你家提亲,一定把你娶回中国。”
“团购越南新娘”风波 7月4日上午,赵大明的手机刚开机,就看到了石高妙发来的微信:“如果相亲成功了,要付1万元中介费,我和海一人一半。”记者随即和海联系,问她是否知道中介费的事?海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薇是我的朋友,我不会拿她的婚姻去赚钱。如果你们需要我回越南提供帮助,只要帮我解决车费就行了。”
不过,海也同意我们付一点钱给石高妙,“毕竟是他牵的线。如果没有他,你们也不可能认识薇和我。”赵大明认为海说得有道理。两个素味平生的男女要走到一起,中介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在跨国婚姻中更为明显。那么,越南是否有合法的婚姻中介呢?
在宾馆前台,记者询问越南什么地方有婚姻介绍所。服务员听了一愣,随即抿嘴笑了,“听说过,我帮你在网上查查”。10分钟后,服务员表示,查不到越南的婚姻介绍所信息。
记者找到石高妙。他说,越南男女相亲很容易,不需要婚姻介绍所。随后,石高妙进一步向记者透露:最初,他也是以贫穷、大龄的底层青年的身份来到越南,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完成终身大事。石高妙的相亲之路也不平坦,第一次连新娘的影子也没看到,就损失了5000多元人民币,沮丧地空手而归。抱着背水一战的心理,石高妙又先后两次前往越南,最后在越南的西宁省山区找了一个17岁的高中生。“她爸妈说了,等她毕业后到了结婚年龄,就可以结婚了。”
石高妙将和高中生女朋友的合影照发到朋友圈后,引来一片艳羡声。与此同时,一些男青年找他讨教找越南新娘的方法,也有的男青年则出钱让他做媒人。石高妙利用女朋友家的亲属关系,居然撮合成功了几对。石高妙虽然没有开口要中介费,但“脱光”的男青年还是主动地给他送来了不菲的感谢费。石高妙似乎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在网上注册了一个“寻找越南新娘”的QQ群,从而完成了从“找老婆”到“中介”的华丽转身。
2013年“光棍节”前夕,窝窝团网站推出了免费送网友去越南找新娘的“脱光”活动,在吸引了上万人参与的同时,也引来了一片非议和斥责声。越南驻中国大使阮文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爱情是跨国界的,但针对违法犯罪行为,中越两国会联手打击。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也很快表态:“网上团购越南新娘”的做法涉嫌违法,可能涉及拐卖或婚姻诈骗,公安部等部门将严打以涉外婚姻为旗号的非法盈利行为。于是,窝窝团官方微博声明称:从不提供涉外婚介方面的业务或服务。同时,“窝窝团反对任何形式的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行为,坚决拥护政府公安部门打击违法的行动”。
据业内人士介绍,自从“团购越南新娘”风波发生后,大量的跨国婚介由公开转入到了地下。
越南新娘的中国绿卡梦 据广西民族大学罗文青教授论文引用的数据显示,2010年,在中国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越南新娘达到4.7万人,而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士刘计峰撰写的论文中提到,2011年广西公安厅统计的无证越南新娘人数保守估计在6.5万人以上。两者相加,在中国的越南新娘总数超出10万人口。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尽管大量有关越南新娘逃婚、检出艾滋病等负面新闻见诸报端,但在中国,绝大多数越南新娘对现实生活是满意的。21岁的苑氏民从越南来到千里之外的江西省资溪县乌石镇关刀山村,与诚实憨厚的青年余飞喜结连理。苑氏民友好地与村民和睦相处,主动参加了村里的文艺舞蹈队,做饭烧菜,下地干农活样样争着干,并和丈夫一起在村口开了一家小超市,小两口过上甜甜蜜蜜的新生活。“据了解,已有40名越南姑娘,在资溪县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人生。”
据悉,所有嫁到中国的越南新娘,最关心的还是她们的身份问题。海嫁到中国已经3年了,年年都要办签证。而且从2014年开始,护照延期费用从每年168元上升到每年800元。
根据2012年12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25部门联合下发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持绿卡人员的子女可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享受本地居民待遇,可以参加社保;在住房公积金、缴纳所得税、办理金融业务、进行国内商旅消费、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等方面都享受与中国公民同等待遇。
中国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目前,中国绿卡申请类型主要分为“投资”“技术”“亲友团聚”三类。其中“亲友团聚”类要求为:婚姻关系满5年、在中国连续居留满5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9个月且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才可以按要求提出申请。
相关数据统计,自2004年中国实行绿卡制度至2011年年底,持有绿卡的外国人4752人,年均发放量248张,而在华常住的外籍人口已达60万。
《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自从2004年颁布以来,10多年来没有进行重新修订。近日,中组部表示,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修改绿卡审批管理办法,降低绿卡门槛,设置更加灵活务实的申请条件。
2012年6月30日通过的《出境入境管理法》,其中有一条是要制定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的审批管理办法。当年,公安部会同外交部修订《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并呈报国务院审批。但3年过去了,至今没见下文。?笪摘自《法治周末》
11.怀念渐行渐远的书信时代 篇十一
大众传媒,拉近了时空,地球成为一个触手可及、近在咫尺的“小村庄”了,日本刚刚发生地震,五分钟内,全世界都知道了。想和朋友交流,或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或一个视频,立马搞定,省时、省事、省力。时空是近了,情感交流却远了。那个书信的时代,人们把真挚的感情,填满信纸,让自己的感情,在书信中奔放,火热的情感,在书信中燃烧,让友情升华。
八十年代,我毕业后分配到巴山深处的镇坪县,那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四季分明的好地方,风光最美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偏僻的地方,我任教的学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无电话、无电视,邮递员每周只来两次,学校只征订了一份《安康日报》,那一张报纸,被我们翻来覆去地读,就连报纸缝隙的“寻人启事”也能背得滚瓜烂熟,学校里每月轮回让县放映队放映一次电影,精神生活极为贫乏的我,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盼信、读信、写信。
那个时候,和我书信来往的有我的同学、老父亲、“准妻子”每个周都要收、回到四五封信,那种盼信的滋味,既难受又幸福,那绿色的使者——邮递员,就是我的精神天使。“叶坪”工作的朱君,是我的挚友,每周必有书信来往我们在信中,谈理想、谈工作、谈人生,透过信纸、透过滚烫的感情,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声,看到彼此的微笑。张君在部队服役,他军训时累的爬不起来,也要躺在床上给我写信。他要考取军校,他寄来厚厚的数、理、化试卷,我一道道做好,加上我的鼓励和祝福,一同厚厚的给他寄过去。
老父亲每周的来信,一封不少,那一封封薄薄的.信,包含着沉甸甸的爱和鼓励,在信中,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在烈日下劳作,看到了微微驼背的父亲,起早贪黑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我给老父亲回信的时候,泪水常常打湿信纸。
“准妻子”的信,有时候是一周来往两封,在热恋中的青年男女,都是激情燃烧的诗人和散文大家,我和“准妻子”之间那种盼信、读信、写信的焦急心理和幸福的滋味,现在还回味无穷。在树林里捡拾一片血红的枫叶,也让我伤感万千,把自己的感受,写进信中,再为枫叶配上一首小诗,一起夹裹在信里,邮给她。她立即会把泪水打湿信纸的信,给我邮来。我的学校门前有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溪流,周末的夜晚,坐在深潭中的磐石上,一轮明晃晃的圆月跌进深潭里,我思乡和恋人的情愫,也跌入深潭里,让“哗哗啦啦啦”的溪水,一同流向远方。我就会在信中,夹上一缕月光,让远方的她,也有一块晴朗的夜空。
我和“准妻子”的书信来往,我编辑成小册子,书名叫《爱的足迹》,分为上、中、下三集,上集为《初恋的感觉》,中集为《爱的倾诉》,下集为《燃烧的激情》,可惜的是,搬了几次家,那个宝贵的册子丢失了。
12.渐行渐远的村庄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十二
②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③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梁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从墙角抱了一捆干草要去马厩,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父亲覆盖了,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了,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白鸽子睁大滴溜溜的圆眼睛看着门外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④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⑤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呜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⑦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像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⑧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颇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⑨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飞满鸟群和有着如水般月亮的天空上。
小题1:“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联系全文,“我”的思绪想到了村庄的哪些内容?请概括回答。(4分)
小题2:你认为作者写第⑦段有什么用意?(5分)
小题3:有人说文末的“烫手”一词用得很妙,为什么?(3分)
小题4:本文的许多语句意味深长。请结合原文,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
①理解“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的含义。②根据文意说说你对题目“渐行渐远的村庄”的理解。
选 题, 参考答案:
小题1:冬夜里家人团聚的亲情;冬天里鸟儿幸福的生活;村庄夜晚的树林和蓝月亮;离家的那年春天和妈妈告别的情景。(答一点给1分,共4分 )
小题2:第⑦段是作者的想像与联想,(1分)作者由史蒂文斯所说的.“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想像在月夜村庄散步,为孩子带回月亮的美妙情景,充满诗情画意,(1分)同时与下文写城市的熙攘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进一步突显了村庄的安静、纯洁与完美,(1分)表达出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以及对纯洁、美好的村庄生活的向往。(1分)
小题3:“烫手”一词巧妙使用了移用的修辞,(1分)表现出作者对村庄的复杂感情,自己远离了村庄,不能回归,(1分)但精神上又深深依恋,所以深感痛苦。(1分)
小题4:①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人),(1分)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间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 (1分)表明自己身在城市的孤独,(1分)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渴望回归自然、宁静、纯净的心境。(1分)
②“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而且更写出远离宁静、安详的村庄生活,心灵迷失,充满孤独,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自然、宁静、纯净的心境。(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此处能总结出“团聚的亲情”“鸟儿幸福的生活”“与母亲告别的情景”等细节。
小题2:
试题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学生分析出结构上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内容上表达出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以及对纯洁、美好的村庄生活的向往。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这里使用修辞,表现出作者对村庄的复杂感情,自己远离了村庄,不能回归,但精神上又深深依恋,所以深感痛苦。
小题4:
13.渐行渐远的乡村 篇十三
其实,严格意义上的乡村,现今大都已不复存在——虽然偶尔会看到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却很少再听到院落间的鸡鸣犬吠,再看到屋顶上的袅袅炊烟。
乡村的人少了,更难得看到几个青壮年。刚刚长成的大姑娘、小伙子,都会被远方的高楼、大街、霓虹所吸引,或考学,或打工,抛家别舍,挤进城市。村子里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和孩子。那些一辈子留守乡村的人,都已渐渐老去,他们浑浊的双眸里溢满了虚空与茫然。在乡间小路上,你会时不时遇见三三两两的“黄发垂髫”,却难得一见他们脸上的“怡然自乐”。那些久不住人的老屋,门框、房梁上都结上了层层叠叠的蛛网,它们像一个个人老珠黄的弃妇在哀怨无望地等待着昔日的主人。门前的菜畦里葳蕤的杂草已及人腰,在微风中窸窸窣窣地诉说着寂寞与凄凉……
再看那些城市边缘的村庄,原先的大面积的农田大都已被征用,或建起了工厂,或盖起了公寓,或因计划得不到落实而被抛荒……昨天满眼的绿色,变成了混凝土的灰色和野草的枯黄;往日的鸡鸣犬吠,变成了机器烦躁的轰响……中国人心中的田园情结,早已被城市梦所取代;那种甜甜酸酸的乡愁,可能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后代们再也无法体会的情感;那片绿意簇拥诗意盎然的田园,可能已成为人们再也无法抵达的地方……
永远记得小时候与表兄妹们一起住过的乡村。祖孙五人待在古色古香的老屋中,清晨细嗅花开的清香,中午倾听蝉儿的吟唱,傍晚赏玩如血的残阳……祖孙们在诗情画意中谈笑风生,嘻嘻而乐。晚上,外婆纺棉,外公编席,我们三个则在灯下习字绘画……即使过去许多年,此情此景仍历历在目。可是,外公去世之后,外婆被接到城里,老家便荒了——荒了的不仅是家园和田地,更有我们诗意与童心交织的记忆……所以,特别羡慕那些犹有着生机勃勃的老家的人,不然,他要证明自己曾经的存在,要想寻根,又该如何去追寻?
记忆中那片温馨的乡村,我是否还能重新投入你的怀抱?
(指导教师:王淦生/编辑:王冠婷)
评点:王冠婷
文章将现在充斥着机器轰鸣、钢筋水泥的村庄与过去“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乡村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怀念和对曾经的田园生活一去不复返的痛惜。作者在描述细节时选用的词语相当考究,“像一个个人老珠黄的弃妇在哀怨无望地等待着昔日的主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破败衰落的气息,而在回忆过去时,“在古色古香的老屋中,清晨细嗅花开的清香,中午倾听蝉儿的吟唱,傍晚赏玩如血的残阳”,每一个场景中都可以感受到诗意和悠闲,这些细微处可以看出作者复杂起伏的感情变化和游刃有余的文字功底。
14.渐行渐远的母爱散文随笔 篇十四
个人的记忆经过岁月的洗刷,有多少能够靠得住?推开旧忆的窗缓缓走进一段旧时光。老手艺人们的艰辛和无奈一一浮现在眼前,汇成一本鲜为人知的《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
《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讲述的是各种已经或者即将消亡的传统手艺以及以这些手艺为生的手艺的人,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充满了新鲜,好奇,有趣,随着了解的深入,不时也会叹气,想象以前的画面,现在已经难以寻觅了。
提起匠人的`精神,我们总是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邻国日本。他们用一生的光阴努力做出满意的茶杯,精致木雕或者美丽的和果子,其中的执着令人感动。而在中国也有这么一批老手艺人……
记得小时候看到那些磨刀的人,总会天真的问妈妈他们为什么会在大街小巷里帮人磨刀?回答总是那四个字“为了生存”,却始终没人愿意站出来帮他们辩解,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对这个行业的坚持和对这份工作的留恋。“磨剪子……。锵菜刀……”几声高亢绵长的吆喝便是他们一天工作的开始,从胆怯的第一声吆喝开始,到现在落落大方的吆喝,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小日子过得特别滋润的人来说也许很短暂,可对于背井离乡独自来到异乡的他们来说,每天都是一天一天数过来的。但的今天,如果哪天我们再去走街串巷一回,他们的身影已经很难再找到了……
过去每逢夏季来临之前,修理旱伞雨伞的便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招揽活计了,他们的吆喝声是:“修旱伞雨伞的——拾掇旱伞雨伞——”那时,市民使用的伞大多是纸伞,也就是用油纸做伞面的伞,油纸和竹骨子极易损坏。修伞的担子里分别放着修伞用的油纸、刷子、血料、桐油、胶水、麻绳、铁丝以及刀剪、钳子、伞骨等物。修伞的走街串巷,市民们听到吆喝声便拿出破伞将修伞的叫到家门口,一番讲价之后,修伞的便会很快将破伞修补好,然后涂上血料,刷上桐油,破伞便整旧如新,又可以抵御夏日里的日晒和风雨了。
在记忆中的老手艺人应该是那神采飞扬、精神抖擞的,用他们的一双“巧手”便能横霸天下谱写精彩绝伦的人生的,而现实中也相差无几。只是时光残忍的洗刷走了他们的满头华发。岁月残酷的在每个人脸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每个人被生活所迫在社会低层缓缓艰难的生存着,生活一点一点地把他们的身躯压弯。但他们始终没有放下最初的手艺,最初充满了信仰的手艺,最初赖于生存的手艺。
正如书中所说“老去的手艺,正是支撑中华千年文明的重要一环。它们的老去,正如四书五经成为教育的点缀而非主流一样,固然令人伤感,但也是文明升级的必然。”任时间如何流逝,那些已被人所知亦或还没有被人所知的老手艺,总有一天,会以某种形式或者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或者记忆。
15.渐行渐远的高中作文 篇十五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问为什么、不再寻根问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同情别人、不再怜悯弱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天真、心灵不再纯净?
是从什么时候呢?已经记不清了……只知道丢弃天真已经好久好久了当然这个问题似乎也不重要。
从幼稚变得成熟,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这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可究竟是多么凛冽的寒风、多么狂暴的大雨让我们选择把天真遗弃?
如今,拿到奖杯,身披荣光之时,已经不会那么激动,不会喜形于色,我,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如今,有人主动示好,不再轻易同意,反而细细思索自己有什么地方可以利用,我,把人心想得那么险恶;如今,朋友请求帮忙,不会一口答应,而是分析如果帮助他,对我有多少好处,我,不再为朋友掏心掏肺;如今,被人辱骂,只是忍气吞声,默默积累力量,待到时机成熟,给予致命一击,我变得事故圆滑……
从前,有一个美好的、遥远的梦,如今,已明白太多,了解太多,于是——梦醒时分……似乎有什么东西——碎了……
从前的轻狂销声匿迹,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虚伪、老练,莫名伤感,徒增伤悲。
天真我们——渐行渐远。
世间抛弃你的人何其之多善良纯洁的你本应该被温柔以待可奈何这个社会上不需要善良不需要单纯更不需要天真二字。
16.渐行渐远的学者书法 篇十六
“青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柴德赓的字;“青峰草堂”为其昔日在北平寓所的书斋名。
柴德赓(1908—1970),浙江诸暨人,1929年考取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垣先生。先后担任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55年,赴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之一)创建江苏省属高校第一个历史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柴德赓遭到迫害,于1970年初在农场劳动时,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柴德赓一生交友众多,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望,书法造诣极高,生前常与学界同仁诗词唱和,互赠书墨。《青峰草堂师友墨缘》即收录了上世纪中叶一代文史名家为其题赠的诗词翰墨,计有:陈垣、柳诒徵、顾颉刚、张子高、周祖谟、沈尹默、马叙伦、汪东、余嘉锡、尹文、邓之诚、黎锦熙、爱新觉罗·溥忻、邓以蛰、启功、陈乐素、沙千里、张宗祥、魏建功、顾随、夏承焘、贺培新、萧璋、唐兰、刘乃和、史树青、赵朴初、王起、谢国桢、吴研因、吴白匀、陈迩冬、沈兼士,此外还附有柴德赓教授的两帧墨迹。可谓洋洋大观,极一时之盛。将那么多名家墨宝萃于一编,实属难得。尤为珍贵的是,北平师大校长、注音字母创始人黎锦熙教授用注音字母与汉语对照书写的书法也得以展现。这次商务印书馆以宣纸精印的专辑形式,充分展示作品原貌,并加注释文,对于学界可补充学术研究之史料,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也可满足鉴赏学习之需要。
在这34位著名学者中,有以书法名世的书坛大家,如沈尹默、启功、赵朴初等人;其他诸人,于书法亦各擅胜场,其作品含蓄蕴藉、雅正中和、才气纵横,均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不仅新人眼目,且令人味之不尽。惜其书名多为文名所掩。客观地讲,相对于他们所从事的经史之学研究,书法只不过是他们治学之余的“学之终事”。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未自期为书法家,但他们却取得了令当今书家望尘莫及的艺术成就。这看似无心插柳之举,其实却是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不二法门。
上述这34位学者不管他们是否以书法名世,皆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识修养,其“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黄庭坚评苏东坡书法语)。
中国古代对书法家的评价一贯主张“先文而后墨”。苏轼论书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明初画家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道出其中真谛:“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于有形的点画、结体、章法及其师承、流派、风格这些笔墨功夫中,也能体现在书者那无形的只可意会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和艺术趣味上。这些无形的艺术气息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就是“书卷气”。“书卷气”就是文人气息,是文人精神的呈现,是文人审美情调的折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来自书卷,来自读书和学识修养;不读书则无从谈书卷气,书读得不多则散溢不出书卷气。一个人学识修养的深浅,往往决定着其书法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下。“一身书卷气,出手翰墨香”,在书法的研习和创作中,对“书卷气”的追求,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识修养,舍此别无他途。故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杨守敬说:“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中国书法是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中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历史,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使得中国书法体现为文化性和精神性的特征。可是,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书法越来越远离文化和精神,徒存一些表面的形式。在展览、活动表面的轰轰烈烈之后,人们很难看到书法与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关联。当代日益浓厚的职业化书写,已使书法在日渐技术化的过程中沦于工艺化,书法的人文和精神内涵日见苍白,书法已从广阔的文化、精神领域退到纯粹性书写,追求外在的形式感与点画的视觉刺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境”、“萧散”、“中和”、“清静”、“自然”、“澹泊”的审美意象已荡然无存。从《青峰草堂师友墨缘》这些弥足珍贵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当代书坛“文化贫血症”的症因,也看到了当代学人与前辈们的巨大差距。
(本文编辑 谢宁)
【渐行渐远的母爱散文随笔】推荐阅读:
写给你,渐行渐远的青春散文09-26
母爱的学生散文07-25
写母爱的短篇散文07-15
《母爱如船》抒情散文09-09
学生关于母爱的精彩散文:母亲07-29
我们之间好远的抒情散文12-03
母爱的味道随笔11-08
母爱如灯温暖一生随笔08-03
歌颂母爱的作文母爱如水10-27
母爱的初中作文:母爱无处不在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