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感

2024-08-05

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感(共10篇)(共10篇)

1.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感 篇一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唐僧私四人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读《西游记》感想很多吧,你会有哪些感想呢?

小明说

有些人活在网上,有些网上的人,就活在身边。

说来惭愧,我竟然记不起来是什么时候认识胜哥了。只记得缘于晨跑,此人低调少言,气场中却透漏着坚毅。元旦跨年长跑胜哥在其列,自我介绍时胜哥道出自己姓名“贾作胜”,跑友中有人熟悉这个名字,于是问到你就是当年“蹭课哥保安哥”吧?胜哥招架不住,于是坦白,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后来考上大学又去另一个城市读书,五个月前重又回到北京,现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回来后好奇地百度了一下,原来这位晨跑的队友,竟然真的是新华网等各大媒体《清华图书馆保安“蹭课”自学 考取山东师范大学》报道的主角,同为来自农村的我,一直不敢相信,网上的励志故事竟然就在身边,而且一如既往地低调谦逊。于是,心生敬意。

突然有一天,胜哥发来了一篇《西游记》的书评,谦称是“交流一下”。而后又数易其稿,终得以面世。文中对唐僧、孙悟空等角色的解读,别有特色,有人物,有宗教,又有现实的感悟与启发。谨以此文向追梦人致敬,期待一起读思行。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深入研究可以管中窥豹,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从1986版杨洁导演六小龄童主演的电视剧《西游记》问世以来,其大气磅礴神奇玄幻更是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小孩子看的废寝忘食,高中生觉着太小儿科(15岁堂弟语)甚至不屑一顾,但是年龄渐长,又觉着似乎越来越有味道,这种关注点已经不再是“如意金箍棒”、“七十二变”、“筋斗云”、“腾云驾雾”这种小孩子眼里的“好看”,而是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我一直觉着作家吴承恩一定是呕心沥血,他把自己对于生命人类和宇宙的认知浓缩在这部作品里,为了其生命力还要让它有趣易懂,真可谓穷尽一生心血。

近突然有一个新的视角认识这部伟大作品,在这里写出来,和大家交流探讨,如果前人早就有了这个视角,那么大家也就一笑了之。毕竟初生牛犊才疏学浅,不过能和前人神交也是一件幸事。一句话,《西游记》讲述了一个顿悟成佛的人孙悟空帮助一个苦苦追寻的人“唐僧”成佛的故事。

人物介绍

孙悟空

1.猴王问世

孙悟空是人类的化身,并且是得道的通透的人类的化身,佛教里边所说的“顿悟者”,即是拥有“火眼金睛”看透人间痛苦本质的佛。这种人清醒的认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也能快乐的生活。孙悟空天生石猴,无父无母,为什么说无父无母呢?其实这里是指人类的第1个痛苦: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于劳苦大众而言可能觉着好笑,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却不得不思考,思考来思考去没有答案于是乎想象为无父无母(或者说天父地母),其实即便今天人类也没有解决这个困惑,达尔文创立的“物种起源”学说也仅仅是公理化系统(所有自然社会科学的本质就是公理化系统),也仅仅是让人类相信了我们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这样一个论点,至于如何进化,至于最初的物种哪里来的,人类还是困惑。圣经也是玄幻,直接创造了God这个概念,并且让God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上帝按着自己的模样创造出来的,人类的种种困惑,都借助God的话语《圣经》给出了答案,人类不需要再困惑,不需要再痛苦,只需要按着God的话认认真真去做就好。

2.大闹天宫

指的是人类自以为是,学的七十二变,便以为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然而然而然然而,人类最终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每当搞明白一个问题,更多的问题扑面而来。牛顿语(非原话)“我只是一个小孩子在海边玩耍,偶尔捡到了几个漂亮的贝壳而已”,再比如今天人类认知的极限“What is the universe before the Big Bang?”还有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生物学上的艾滋病和癌症,即便是人类有所突破,也会面临更多的痛苦(痛苦是求不得的结果……)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上人类曾经克服天花,人类曾经一次次突破认知的极限,化学上的燃烧曾经有过“燃素说”,生物学上曾经有过“用进废退说”,人类曾经相信“地心说”,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义无反顾地相信“地球大爆炸学说”“物种起源”学说一样!

3.困囚五行山

如来佛是道家学说人物,类似于圣经中的God(请原谅我没有用上帝这个词,因为还有Jesus这个词不能准确在汉语词汇中找到对应)齐天大圣被如来佛大手一挥就压在了五行山下(其实对应人类终于发现无法认识这个世界,人类太有局限,最后人类屈服……被困囚在“五行山”下),齐天大圣这个时候开始修行,五百年指的不是数学上的阿拉伯数字50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至大无上,对应西方文明中的“∞”(近代高等数学也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孙悟空经历的苦难对应人类诞生以来苦苦的思索,最终顿悟成佛,即是指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并且接纳了这种局限性,认识到人生痛苦的根源以及如何对待人生。

4.观世音菩萨的启示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文化里是善良的化身,她来救赎意思是说“善良”这个人类本性救赎了自己,观音菩萨说你已经顿悟成佛,可是还有人没有,还有人正在经历这些困惑,你要度他成佛,联想佛教所说“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唐僧

1.其名探究。何人?字面意思,唐朝僧人,僧人,指的是尚未顿悟的人,词汇中有苦行僧一说,意思是唐王朝还处于苦难之中尚未顿悟的人,可以引申为普天之下尚未顿悟成佛的人!

2.唐僧为什么一定要去西天取经?这个问题你应该明白了。

猪八戒&沙和尚

猪八戒是人性的丑,八戒贪婪自私好吃懒做见美女流口水见困难敲退堂鼓,沙僧是人性的美,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可是人性的丑和美又是人性的两面,缺一不可,因为没有丑也就没有美,试问你我在一起谁不会调侃,谁不懂玩笑,生活的情趣恰在于此,谁不会说“这姑娘谁啊,那么漂亮,有对象没?”谁也不会认为这是人性丑,就好像八戒总会时不时让观众“噗哧一笑”一样,这是生活的乐趣。如果见面都是小学生行为“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活脱脱一个沙僧转世,这样陌生人可以,可是熟人之间恐怕就麻烦了。这么说吧,唐僧猪八戒沙僧是指一个人,唐僧代表一个人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地追求这一面,猪八戒是人性的丑陋面,沙僧是人性的美好面。

九九八十一难

九九八十一难是八十一个困难吗?当然不是,同5一样,这里是至大无上的意思,意思是说顿悟成佛需要经历无穷多的困难。

选几个故事解剖一下,如下:

第一,金池长老偷袈裟是人类的贪欲

这第一难就是贪,金池长老见到袈裟心生贪念甚至要杀人越货,悟空保驾护航,度过此难。意思是你不能通过“多多得到什么”而解决人类的痛苦。非己之物而欲据为己有谓之贪,贪是痛苦的根源之一。

第二,白骨精是人类的色欲

这里对应两个词,褒义词是爱情,贬义词是淫欲。色欲总是幻化成各种妖魔鬼怪,人类会沦陷,为爱情而沦陷的人“一挖一麻袋”,这里沦陷还包括得不到放不下想不通忘不了无出路不知所措,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法逃出一个“情”子。关于淫欲媒体上最近有广州东莞事件,之前有北京天上人间事件,古时候有青楼。孙悟空画了一个圆圈,告诫唐僧不可碰这条线,否则将有大难临头,白骨精先后变化成“老翁”、“老妇”、“少女”,唐僧一次次沦陷,当悟空打跑白骨精之后,唐僧甚至要辞退悟空,这也说明色欲的顽固。

第三,女儿国

这个是悲剧,唐僧为了追求真理(取得真经解除人间痛苦)而舍弃了爱情,类比爱情只能让人类获得短暂的慰藉,却无法根除痛苦。

第四,真假孙悟空

同一个人,因为新生善念而成为天使,心生恶念而成为魔鬼。也是指人类有罪恶的本性,恶念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这里联想到曹操焚书,曹操说我今天不烧书就让后人嘲笑了。你可以骗了所有人,可是你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历史。请问今天大学里搞研究的恐怕也少人有此历史责任感?曹操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曹操是一个聪明人,对于当时天下形式认识的清清楚楚,并且历史责任感厚重,这样两点就可以看出其他好多桥段是“演义”。关于恶念使人痛苦,还有一个例证,据说贪官是世界上活的最悲催的人:钱不敢存银行,不敢花,甚至追求一种过渡的简朴以示自己的清廉,害怕东窗事发而整天寝食难安心神不宁……当老百姓下班回家后带着老婆孩子吃顿好的就满脸写满幸福的时候,贪官会作何感想?!

无字经

最后再说一说什么是无字经,最初如来佛祖给的是无字经,意指顿悟之法在自己,而不是别人,从来没有一套现成的教程让你顿悟成佛。电影《功夫熊猫》中神龙秘籍是无字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来佛祖是谁,是宗教,是“盘古女娲仓颉神农氏”等等所有神话人物的集合!孙悟空困囚五行山指的是人类最终屈服,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最初的最初我们从哪里来,天上有什么,文字从哪里来,食物从哪里来,到历史上的“海洋的尽头是什么?”、“苹果为什么落地?”、“为什么孩子的模样像父母?”、“为什么孩子的性格也像父母?”、“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那么多的动物?”到现在的“有没有外星人?”、“怎么克服癌症和艾滋病?”科学就是人类的孜孜以求,宗教就是安慰人类的思想体系。

一句话总结

《西游记》这部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讲的是一个成佛的人孙悟空,渡一个痛苦不堪的人“唐僧”成佛的故事,再简单一点讲,是一个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故事。当年吴承恩同学要写一篇说明文《佛》,告诉人们佛教是如何解决人生的痛苦人类的痛苦,为了其生命力,他构思了一个师徒四人踏上慢慢西行路拜佛求经的故事,并且想象力丰富,什么“七十二变”、“筋斗云”、“火眼金睛”,还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使得这部奇书生命里顽强,一直流芳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后续

一时心血来潮乱语一通,有感兴趣的吗,留下两个问题来交流。1;白龙马是谁?为什么取经之路九九八十一难回来的时候确是腾云驾雾,白龙马也没有了。2;“火眼金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大圣大闹天宫之前没有这种本领?有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联系探讨交流。天堂鸟儿飞:1259411187@qq.com(邮箱地址)。

2.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感 篇二

然而自然法真是一个风华绝代的佳人吗?通过读郑永流教授的《自然法, 一个绝代佳人?》, 得到的答案是否定。

郑教授提出, 自然法之所以在十七八世纪和二战后大为复兴, 是基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需要。在十七八世纪随着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完成, 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需要一个具有正当性、且其正当性可以不证自明的理论作为精神和行动的指导, 指引他们改变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状, 消除等级差别。此时, 自然法成了最佳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为了惩处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军, 阐释引发二战的法律制度原因, 西方法哲学家们不得不用英美的自然主义对抗德国的实证主义。

可见, 自然法是历史需求选择的结果。它虽然在十七八世纪和二战后扮演了真善美的角色, 但它“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 大部分的时间所发挥的都只限于一种渐进的乃至保守的功能。”可以说, 自然法固有的缺陷也和它的优点一样是不证自明的。

一是自然法的主观性。自然法追求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真理, 需要人们在不受客观事物干扰的纯主观状态下依靠自由的心灵去发现这些真理。然而, 从哲学角度讲, 主客观是辩证统一、不可分的, 人们不可能脱离客观而唯主观的存在。那么, 人们就永远不能发掘出最真实的自然法。

二是自然法的多元性。正是基于自然法的主观性, 在人们意识范围内得到的自然法都是以个人的思想水平、认知水平、时代文化环境为基础, 呈现出多样性的。正如自然法学的发展史, 在不同的时期, 人们对自然法的认识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时代, 不同的个体对自然法的认识也会存在差异。那么真正代表自然正义的法究竟是何等模样也就成了“一张普罗修斯似的变脸”, 就连“希特勒本人对良心的称赞也绝不亚于任何其他人”。

三是自然法的非逻辑性。自然法大为倡导的平等、自由、道德和理性都是自然法哲学家们以其自身经验和认识得出的结论, 其中并没有科学的因果逻辑推理。自然法哲学家们用“不证自明”为托词, 正是因为这些理论不能用统一的逻辑推理来证明。这使得自然法更像一条具有强有力号召性的口号, 而非一门社会科学。

四是自然法学的内在对立性。自然法主张绝对的平等和自由, 而平等和自由自始至终都是对立的。追求平等必然要牺牲自由, 追求自由必然要牺牲平等。而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里, 贫富差距在所难免, 弱者对平等的追求和强者对自由的追求不可能同时到达终点。无论是在茹毛饮血的古代自然法学时期, 还是相对文明的古典自然法学时期, 都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等和自由。换句话说, 自然法的价值追求本身存在一定缺陷。这也使得自然法不可能成为一个绝代佳人。

作为与自然法对立的实证法, 则正好弥补了自然法以上的缺陷。实证法通过国家的权威制定人民普遍认可的、确定的成文法, 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统一、明确的评价标准, 用辩证统一的方式, 通过牺牲部分自由权来实现相对的平等与自由。

自然法和实证法的关系就像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两者并非绝对水火不容、非此即彼, 更多的时候是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所谓人治与法治之别, 不是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 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运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自然法强调的是人们要遵从内心的善良信守, 共同建立一个无需外力干预、自给自足的、稳定的社会秩序, 就像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实证法则强调借助国家的力量制定明确的成文法, 强制人们普遍遵守, 以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可见, 两者的最终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 一味追求实行自然法或实证法都是不合时宜的。自然法作为一种自然信守, 或许可以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运行得尽然有序、相安无事。但因其不成文性却无法规范一个通讯自由、交流频繁的大国社会。单一的实证法也会因其成文性和确定性, 无法应对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纠纷, 这是由立法者的认识缺陷和社会的发展、不可预知性决定的。所以在现实中, 应该以实证法作为一国的基本法则;在无法用实证法解决具体法律问题时才引用自然法作为司法指导;形成实证法与自然法对立统一的法律制度。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郑永流教授的《自然法, 一个绝代佳人》一文中自然法并非“绝代佳人”的观点, 分析自然法的主观性、多元性、非逻辑性和内在对立性等固有缺陷, 论证自然法与实证法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在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 应当统筹自然法和实证法, 互为表里、互相补充的建议。

关键词:自然法,实证法,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雅克·马里旦:《自然法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2]《论西方自然法的精神内涵》, 载《法制与社会》, 2012年4月上

[3]李永红主编:《法理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4]郑永流:《自然法, 一个绝代佳人?》, 载《法哲学与法社会丛论》第2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读《大自然的孩子放暑假》有感 篇三

今天,我读了《大自然的孩子放暑假》这篇文章,心情就似傍晚的潮水一般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表面看这篇文章,你会觉得这篇文章是写大自然是“热情好客”的,只有具备基本生存能力的人才能体会大自然的“好客”。但是你们有读过这样一句话吗?“看不到啦!你爸爸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这里水獭很多。”这是“爷爷”回答“妹妹”时的一句话。各位看官,读了这句话,你们是否会问为什么水獭会没了呢?联系实际想想吧,如今我们餐桌上的水獭多还河里的水獭多?如今我们还能在我们周围的河流里找到一条能使鱼勉强活下来的河流吗?如今我们还能在勉强使鱼活下来的河流旁看到没有人在钓鱼吗?

如今是21世纪,是全世纪腾飞的世纪,化工厂、塑胶厂、豪华饭店无处不在。这给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了巨大的推动力,把本来已面临危险的生态环境又向崩溃的边沿推进了一步。我真的好想问为什么21世纪什么都进步,可就是环境没有进步呢?

公园里,随处可见果皮纸屑,青草、绿树、红花在这些果皮纸屑的“陪衬”下显得乱七八糟,毫无干净整洁之美。小河里死老鼠、垃圾袋、旧衣服、破木柜随着河流飘来飘去,臭气冲天。人类啊人类,当你们捂着鼻子,跑过小河,责怪着小河太脏太臭,是否曾想过这些是你们的`杰作,是你们为小河做的新衣。对待动物,你们决不留情,餐桌上,大虾、螃蟹、鱼翅、各种动物的肉……应有尽有,天上地下水里全齐了。可你们是否想过,餐桌上躺着屈体,是一个个在你们刀下想不从却无能为力的生灵呀。笼子里养着的任你摆布的动物是多么希望自由的呀!有朝一日,若是你们被关在这笼子里,会是什么滋味呀!

4.读《自然探秘》有感 篇四

今天我读了《自然探秘》。

在读的时候,我读到了许多关于昆虫的知识,其中我读到蟋蟀天生爱使诈这句话时,我就想到蟋蟀怎么爱使诈了。于是我便继续读了下去上面说:从古至今,蟋蟀都是人们最爱的宠物。因为他们善于鸣叫,且生性好斗。在蟋蟀的世界里,鸣叫并不是在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吸引异性或向同性宣战。在月朗星稀的夏夜,他们一个比一个叫的响,像是在比赛歌唱,通过歌声来淘汰竞争者。当遇到情敌或天敌时,它们会一方面模仿雌虫的叫声来吸引对手,进而出击;另一方面利用周边植物的反射作用,调节声音的方向和强度,以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当我把这个读完后,我就想蟋蟀的爱使诈果然不是浪得虚名的。

想完后我又继续读了下去,接着我又读到堪比土行孙。当我一读到土行孙这个词是不仅大紧失色心想土行孙不是封神榜里的人物吗?怎么又跑到昆虫里来了。于是我又继续读了下去。

上面说蝼蛄的前足扁平,边缘虽锯齿状,像一把玩挖掘泥土的铲子,能够在地下挖掘出很深的隧道。蝼蛄的隧道四通八达,具有多个出口。它一般趴在出口鸣叫,吸引异性或观察敌情。一旦周围有风吹草动,他就会立即停止鸣叫,缩进地道里逃之夭夭,从另一个出口探出头来。

当我读完这些后,不禁为昆虫界昆虫的聪明和多样性而感到赞叹。

5.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感 篇五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一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巨著,他对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形态各异的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耗尽毕生心血完成了这部昆虫学的巨作。

打开书仔细地阅读,不仅感叹昆虫界的神奇与美妙,更能体会到法布尔对自然界中生命的执着和热爱。法布尔迷恋昆虫到了忘记吃饭、忘掉睡觉的境界,他为了研究昆虫花了一些积蓄买一块荒地,专门进行研究和观察各种昆虫。可见他是多么热爱观察昆虫。我在书中知道了:金步甲有着残忍的婚俗、萤火虫怎样捕食蜗牛和蝗虫怎样发声。

作者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通过五十余年的坚持,才把这一本精彩的巨作呈现给我们,这个“昆虫的荷马”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浸透着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书中,萤火虫捕捉到的蜗牛,它并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咀嚼,一样吞咽,而是像吸果汁一样,把它“吸掉”。很是神奇!还有,雌性的金步甲居然把雄性的金步甲的肉吃掉,把内脏掏空!之后,只剩下雄性金步甲的空壳。普通人几乎没有人能发现这些有趣的小现象,但是法布尔却只用放大镜、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把这些现象一一让人们知道和了解。

《昆虫记》有着丰富的知识,打开书,你一定会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就像饥饿的人狼吞虎咽的吃着饭菜一样,里面昆虫的世界有趣极了,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

6.读自然之道有感 篇六

当肉食鸟的叫声响彻云霄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好心办坏事的悲伤,此时,我的心情似乎已经于作者一样。我们要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的存在我们不能认为地介入进行干预,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它使我想起一件事:初夏的栀子树上长满花苞,虽说是花苞,却能与盛开的花相媲美。我想,捧一朵花,闻闻那沁人心脾的香气,一定让人心旷神怡吧!想着便跑到树下,摘下一个花苞,一股清香顿时扑鼻而来,“真香!”我不禁喃喃道,美丽的花苞想洁白的仙女,随风起舞。但很快花苞便蔫头蔫脑了,花瓣也失去了光彩。我这才明白:是我自私的行为,过早地让它凋零了,只有让它自然地生长,它才会开出最香、最美的花!

7.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感 篇七

迪肯是个十二岁左右,脸红得像罂粟花,鼻子翘翘的,眼睛圆圆的,很蓝很蓝的男孩。

他在荒野中长大,精通所有动物的语言,和大自然的万物都能互相包容、互相交流,甚至互相尊重。他的眼中闪烁着阳光的色彩和大自然的奥妙;他的笛声里透露着春天的讯息,隐藏着神奇的魔力;他的身上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与花的香气。

他几乎就是一个大自然的精灵,就是动物们的守护神。大自然母亲通过他来把爱、力量和笑声传递给玛丽、克林和所有“朋友们”。让他们变成了健康的、热爱大自然的孩子,让“朋友们”变成了充满活力、与人亲近的动物。

迪肯让我知道了:春天是美好的,春天的一切也都是美好的、全新的,千万不要错过每一个春天!也千万不要错过每一个世界的瞬间!

8.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感 篇八

——读《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有感

法学院陈海云

日本名导演北野武在一次事故中受重伤后,悟出向死而生的生死观,他是这样解释这个词的: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也可理解为:为绝望所生,为希望所遗弃。梁志平教授在《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展现给读者的不就是这样的中国古代法吗?

梁志平教授在该书的最后写到“作为旧秩序的古代文明依然死去,要紧的是,我们还可能去建设一个新的文明,这便是希望所在。”认识到了死亡的正当性,所以作者并没有沉浸在古代文明死去的悲伤中,而是怀这希望,主动地去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法律史研究引入新的学术资源,拓展法律史的视界。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条件落后,而共产党要让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等价值理念在广大民众中传播,就必须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媒介。然而当我们引入市场经济发展工商业时,政府的重心又不得不转向依靠工商业文明、科技、民主法制建设。如何做好过去和现在的衔接,如何通过历史看文明的价值,如何通过文明看历史的演进,如何通过反思走向现代就显得尤为重要。梁教授从文化中探讨我国古代法之精神,满足了时势之需求。

一、中国古代法的特色

《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从文化中探求古代法的精神,并把重点放在了制度的文化性格上面。作者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家国一体

梁教授通过研究中国文明,并与罗马文明相比较,即探讨《法经》与《十二铜表法》,提出并明晰了中国文明的特殊性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家国不分的格局。他说“我认为为,这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关键所在。从根本上说,中国人事事以道德为依归的泛道德倾向和态度,只能由‘家’在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得到说明;而礼之所以据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又是因为,它是连接家国于一的唯一价值和规范体系,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合一的大一统格局的最好表征。”

(二)法即刑

作者论证了中国古代“视法为刑,视法为禁”的传统,得出“我们所谓传统的法律观,滥觞于青铜时代,与古人的家国观同出一源,带有古代文明的明显烙印。”先秦时的儒法之争实际只是任刑与任德的体用之争,完全没涉及到法是什么的本质问题,相反,这场辩论之所以会发生,正是以大家潜在的共同意识作基础的。这一点尤其可见传统本身的性质。

现实就是,在当时根本没有人能够对法律的本质提出质疑,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加之于思想的界限,视法为刑,视法为禁,视法为“王

者之政”。这样一种传统一旦形成,不但对于中国古代法自身的性格和命运有决定作用,而且对于一般所谓中国文化的前景,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治乱之道

“治国家者,在有治人,不患无治法尔。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之要在得人。”这表明了中国古代治乱之道的一贯精神,梁教授提出的是“吏治”模式,人们对于政治的批评亦仅限于对道德评价,要达到变革,只能通过提高道德修养。

(四)自然法思想

梁教授在“礼法文化”一章中指出,在我国古代文化里面的礼和法等事物都归根于“自然”,当然这是古代形而上的传统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它们依照自然塑造其面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古代确实存在可以被称为“自然法”的东西。当然不是西方所熟稔的自然法,它是自然的法,简单的自然宇宙观、秩序观。这对于中国古代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产生原因

行文中梁教授采取与西方对比的方式来阐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的?环境首当其冲。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可以决定一切。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中国地形封闭,处亚热带,适宜农耕,形成农耕文明。海洋文明敢于冒险,农耕文明安土重迁,这就决定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式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法律也就必然被预设了。

张岂之教授在著述《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写到: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的物质基础。儒家文化形成了厚重、扎实的特点。道家文化形成了具有原创性飘逸、清俊的特点。可见张岂之教授亦认同环境对思想的影响作用。梁志平教授的书中各章也都表现出这种观点来,例如:在第二章“刑法律”讨论中国古代“视法为刑,视法为禁”的传统时提到“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敢于提出这种疑问,而是在于根本没人能够提出这种疑问。这是历史加于思想的界限,是任何个人无法逾越的文化范式。”作者认为是历史加于思想的界限,追根溯源,还是环境所决定的。农耕文明下的中华民族缺少叛逆思维,农耕为本,安土重迁,很少过问政治,无暇顾及思考,因此根本没人能够提出关于法是什么以及法应当是什么这样的本质问题。在第五章“个人”中作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外是家的文化孝的文化,此亦与中国农耕环境有关。中国古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家”自然成了重要的归宿,因此统治者鉴此提出“重孝”就能得到百姓拥戴。

在第十二章中梁教授这样阐述自己的“自然法”观念:“所有这一切,都源自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源自天道和谐的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和谐的不断追求。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礼、法以及人类社会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归根于自然。它们在自然里面获得

形而上的根据,它们依照自然塑造其面目,它们以自然为楷模、为追求的鹄的。”中国的“自然”农耕文明带来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自然。

由此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当然还有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法律自在其中。

三、出路何在“历史固然不曾告诉我们说哪一种文明必死,但它也不曾说过哪一种文明能够永生。它只说过,没有不死的文明。历史上的一切都在生与死之间流转。作为旧秩序的古代文明已然死去,要紧的是,我们还可能去建设一个新的文明,这便是希望所在。20 年代前后的中国,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捩点。”在看到古代文明死去的正当性后,又要如何走向新生?

首先,我们要面对过去,中国传统法律的现代化价值就是建立在我们对传统法律文化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梁教授已经在“阶级”一章里面给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点及其根源。

其次,要面对现实。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缺乏,而要发展现代法治,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实现社会福利,反传统去维护私利,安定民心。

再次,满怀希望。希望,就在于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种文明以及作为人类,文明将有忍受旧的时代逝去之痛苦的毅力,又对重获新生怀着热烈蕲望。

毋庸置疑,梁教授对法律的文化解释为我们展示了一套通往理解具有“文化独特性”法律现象的立场和方法论,虽显偏安一隅,但却

9.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感 篇九

夏天是甜甜的,超市的冷饮柜里装满了雪糕和各种口味的饮料。人们下班回来也会在路边买上一个大西瓜,在饭后和家人一起吃,多么快乐啊!

夏天的天气是多变的,有时一分钟前头顶还是火辣辣的太阳,下一分钟就乌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可没过一会儿,天又晴朗了。

夏天是五彩斑斓的,百花齐放,公园里,花坛上,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绽。绿树成荫的小径,小草给周围地面铺上了一层软软的,绿油油的地毯,连墙角的缝里也会冒出一朵小花来,树上的花也开得迷人,开得漂亮,一棵棵无名的小树也连同这花在一起比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黄的赛金,白的如雪。

夏天的动物是充满活力。田野里,青蛙在呱呱唱歌,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的叫着。晚上,我们坐在池塘边的小亭子上,抬头望着宁静的夜空,看着月亮皎洁的光线,听着蛐蛐在合唱,多么美好啊!

10.读自然之道有感 篇十

文中的导游,原本是救助龟群派出的“侦察兵”,可却因救了它,而使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成百上千的幼龟急先恐后的鱼贯而出,而让肉食鸟们饱了饱口福。文中写道:“导游急忙摘下头上的棒球帽,弯下腰去抓起几只幼龟放入帽子里,匆匆往大海跑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来回奔跑,累得气喘吁吁”。这算是对“我们”错误的一种补救。

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一个小男孩,好奇地观察着一只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但是蝴蝶咬了四个小时,也仅仅咬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小男孩见它如此痛苦,非常于心不忍。他回家拿了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帮蝴蝶在蛹上剪开了一个口子,他满心欢喜地等着蝴蝶出来在空中翩翩起舞,可结果是令人伤感的,刚出来的蝴蝶身体臃肿,翅脉干瘪,根本飞不起来,而且没过多久就死了。虽然男孩是出于好心,可却违背了自然之道。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自然之道,否则会功亏一篑。

上一篇:高中议论文理想作文下一篇:毛竹生态可持续经营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