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2024-06-21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共9篇)

1.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一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 陈 军

父母对孩子而言,是天。生活在缺少天空庇护下的孩子,他们是否孤单?是否习惯了久久在门前守候爸爸妈妈的归来?是否习惯了自己照料自己、心事只向自己倾诉?他们需要的又是什么?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我与一群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感受他们的快乐和哀愁。也许我接触的只是个案,看到的问题不够全面,但我希望借一滴水折射整片海洋,以一粒沙窥见整个世界,用一些个案来探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一、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班(五年级)共有38名学生,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19 人,父母一方外出的11人,只有8名学生生活在父母身边。

二、留守原因

1、家境贫困。因生活贫困父母外出打工,其中包括因病致贫、家庭子女多负担大等。

2、家庭条件差。因人均耕地少,多年来形成成年人到外地找工、做生意的传统。

3、攒钱以备后用。用于孩子教育、建房、儿女婚嫁等,希望给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4、争强求富意识。想生活的更好或比周围的人生活的好而选择外出打工。

5、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及所从事职业使进城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学籍、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等问题,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三、现状分析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每年才联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内都不与孩子联系。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虚、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等。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我班有30名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孙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岁左右,老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无从谈起。因此,隔代教育无论是从体力、精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完全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很大一部分是文盲,年龄的代沟无法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我班有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 “学困生”、“问题学生”较多,最典型的例子是班上的卓成龙,今年13岁,谢圩村人,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其长年和奶奶生活,该生基础较好,但厌学,课堂、课外作业从来不写,每次考试语数均靠天收,且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是典型的“学困生”。还有张梅、刘宝、石朝宇等留守儿童也是典型的“学困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极度厌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人身安全难以监管。大多数承担监护的祖辈,不仅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对思想教育、人格培养更是无能为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还有打麻将、饮酒、迷信等陈规陋习,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如果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配合,容易造成安全监管的诸多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只能在课堂,放学以后和节假日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成为学校监管不到的真空。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课余时间的情况,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良品行危害学生人身安全。有的留守儿童学校、家长两头欺骗,出现逃学、偷偷上网等现象,甚至个别人有偷窃行为,成为“问题学生”,对他们本身也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1、广泛开展家教指导。学校可以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印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那种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心理;只知道训斥责备,不懂得理解关爱;只关心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态。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2、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为了填补留守儿童的空闲时间,消除孤独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举办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3、全社会来关心支持。构筑“留守儿童”关护网络。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现今情况下,单靠学校一个方面的努力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保护网。五条辐射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校、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关键是教师,配合靠父母,我们都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祖国艳丽的花朵。

2.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二

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偏小, 自立自理能力缺乏, 委托监管难以到位,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系列问题日趋显现。

(1)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有的致使家务甚至是一些农活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 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大都由于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 根本无法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 有的由于对孩子们的学习督管不够或方法不当, 使他们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 由祖辈管护的大都因隔代教育, 缺乏共同的语言, 家庭教育难以到位, 有的甚至由于祖辈们的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务工的父母, 只有在节假期间返乡, 他们普遍存在“补偿”心理, 带给孩子物质方面的多, 精神方面的少。此外, 由于他们长年在外务工, 与学校联系少, 无法与老师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因而, 大都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

(2) 心理问题。“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 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照顾, 委托监护的难以到位, 使他们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无论做什么事, 做好无人鼓励, 做错无人指教, 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 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离群和自我封闭, 这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心理性格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3) 生活状况问题。与其他的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由于大都跟年迈的祖辈们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 缺少父母悉心的照顾, 常常只能是埋饱肚子就不错了, 在营养状况和卫生健康方面难以得到完全保障, 此外, 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 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现诸如抽烟之类的不良生活习惯。

(4) 道德行为问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 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 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中发现, 有的留过儿童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有的认为父母没读什么书, 同样能挣钱, 产生读书无用的意识和厌学和情绪, 学习不求上进, 得过且过。

(5) 安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 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安全问题。他们提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 担心孩子打架斗殴, 担心孩子触电等等。父母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缺失, 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安全问题和潜心的安全隐患。

2 教育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 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 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 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其次, 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 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 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 如果条件允许, 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 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 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 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 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

(2)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儿童的多半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因此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现状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 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教育。首先, 师资要过硬。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强对教师的考核, 把不合格的教师清理出教师队伍, 而且要注意的是考核不能唯分而论, 而应全方位的考察, 检测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要做到不愧于为人师表。其次, 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 笔者建议学校应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课程, 如开设精神、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课程, 这对成长中的儿童是必要的。第三, 对于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的情况, 可以通过加强寄宿学校建设来予以解决。最后, 在学校教育方面, 为了能更好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动向, 笔者认为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很有必要。通过建立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管理, 时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给他们多一分关怀。对他们还有必要设立“代理家长制”, 将对他们的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头上。施行专人专管, 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 给他们以“父爱”、“母爱”, 使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3) 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 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 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 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 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 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三

一、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全国妇联研究课题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未成年人中,留守未成年人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多留守未成年人。

在全部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0-5周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未成年人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65.97%。如枞阳县老洲中心学校调查显示:目前老洲镇现有小学生4500多名,留守儿童却有3000多名,占学生总数的70%左右。我所从教的同乐小学由于地处落后贫困地区,大部分父母靠外出打工为生,据2012年9月在校学生统计中,全校学生数共184人,留守儿童就有135人,其中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有112人(随祖父母生活的有88人,随其他亲戚生活的有24人),而父母一方在家的只有23人。

二、正确认识留守儿童

1. 留守儿童的学习。一方面,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班上前10名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有的班甚至前10名全是留守儿童。有些留守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也就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调查显示,在学习兴趣方面,留守未成年人和非留守未成年人没有差别,都认为学习很重要;在上学纪律方面,留守未成年人比非留守未成年人好,这与留守未成年人寄宿在学校有关;在学习动机上,留守未成年人的回答更多显示出乐观向上的心态;在受教育状况上,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受教育状况好于农村其他儿童。各个年龄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在校比例都高于全部农村未成年人的在校比例。

另一方面,大部分祖辈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去年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个学生,课下到处都是他活泼的身影,但他却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隔三差五地有学生向我报告,说他作业没有完成。我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话,可他没有丝毫改变。后来通过家访,我才知道他的父母到江苏打工去了,奶奶早就过逝了,跟着爷爷一起生活。这个小小的孩子在每个放学后本应轻松、自在的时间里,都在默默地帮着自己相依相伴的爷爷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离开、爷爷生活的劳累,都使他无法更多地享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也许在他刚刚提笔写字的时候,没有人能呆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告诉他应该怎样把字写好;也许在他遇到难题时,不愿向老师、同学请教时,没有人能主动来帮助他;也许……

2.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调查发现,在与同伴交往中,留守未成年人和非留守未成年人没有差异,有好朋友的留守未成年人为91.6%,非留守未成年人为92.1%。

3. 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留守未成年都希望家庭幸福温暖,都认为生活很美好,对生活充满希望。留守未成年人和非留守未成年人都有“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的感恩心态,而对这一选项回答“非常同意”的留守未成年人比非留守未成年人比例较高。研究分析认为这与父母外出,孩子较早体验世事艰难,更早有自尊自强的意识有关。在临近学期末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调查——我最大的愿望。有60.77%的孩子希望获得父母陪伴,家人团圆;希望学习好、考高分、上大学的占11.39%;涉及人生规划和理想的占11.39%;希望能孝顺父母,家人健康幸福的占8.86%;希望获得玩具和娱乐的占5.06%;其它占2.53%。这些数据让我震撼,也让人深省,这群留守儿童是多么渴望获得关爱,他们就像沙漠中的一株小草,亟需爱的供养。同时也令我们欣慰,他们小小年龄却早已学会了人生的规划,懂得了关心和孝顺,树立了努力学习不断拼搏的意识。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 亲子分离、亲情缺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亲情缺失本身就是对儿童正常情感需求的剥夺和伤害。调查显示,非常同意“我经常感到孤独”的留守未成年人有10.5%,非留守未成年人为7.5%。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的亲和与包容需要与他们和双亲的交往有关。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以后会出现低社会行为,表现为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果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表现为总是寻求与他人接触,表现出忙乱,要求别人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这样看来,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由于与双亲的分离,容易产生低社会行为。

2. 安全感降低。有21.3%的留守未成年人认为常受人欺负,79.7%的认为没有受人欺负;而非留守未成年人认为常被欺负的为16%,没有的为84%。由此可见,父母外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使留守未成年人的安全受到影响。

nlc202309051136

3. 人格和道德素养发展受到影响。一方面,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另一方面,隔代监护的祖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娇惯的教养方式也对留守孩子的人格和道德素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我们班上就有这么一位学生,他今年才十岁,虽然个头不小胖呼呼的,但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连自己的大名都不会写,撒起谎来却可以让老师为他的不幸而泪流满面。原来,他小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留其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对他的溺爱造成他的个性自由散漫、毫无拘束,写不写作业根本没关系,只要宝贝外孙胖乎乎的就好。外祖父母对他灌输的一些不正确思想,导致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爱撒谎。

四、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首先,重视家庭教育。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不能只想着挣钱留给孩子,而忽略了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父母,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差,他们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希望你们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总之,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哪怕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在家,孩子都会很开心的。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希望政府及教育部门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师资、教学设备的投入,开齐开足课程。教师经常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学、管理技能和师德水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对留守儿童要做到有的放矢,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学校要积极建好“留守儿童之家”,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建立亲情网络,做到定期让留守儿童与自己常年在外的父母通一个电话,来一次视频通话。

最后,提高社会关注。留守儿童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特有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有留守儿童的出现呢?有一点原因很清晰,就是没有足够的岗位满足村名就业的需求,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想老百姓之所想,为老百姓做他们想做又做不了的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有让子女与外出打工父母同住的户籍制度。加快入学制度的改革,切实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在城镇入学难、入学贵的问题。办好留守未成年人的寄宿学校,留守儿童年龄增大后同伴关系越来越重要,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情的缺失。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孩子补充精神食粮。

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离不开教育部门,离不开家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都在渴望着理解和关爱。心理关注、情感关注的缺失意味着什么?爱,才是最好的弥补。“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首飘扬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是一场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就让我们走近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还他们五彩斑斓的童年吧!

4.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由夫妻中的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均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而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问题之一:留守儿童教育主体的变更。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便或者不善于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致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问题之二: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如笔者牵手的湘乡市小学五年级小女孩刘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非常胆小,自我封闭,自我防备意识强。我们驱车两小时到他家看她,她很少讲话,几乎没有情感交流。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代养人不科学、不理性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问题之三:两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希望通过到城镇“淘金”改变家庭的状况,其饱受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本身就需要给予关爱,而社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欠缺。他们的身心压力很大,得不到合理的宣泄,而孩子就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或者说更多成分是情感迁移。两个特殊的群体,复杂的情感交织,构筑了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方式。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有出息,努力学习,将来做“人上人”,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吃苦,吃不好,穿不好,被人瞧不起,所以拼命用金钱物质弥补愧疚,同时也能说明自己走出小山村的能耐,“走西口,闯江湖”的体面。所以,这种过分的物质关爱中有很多市侩的炫耀成分。这种爱之不当,导致孩子大把的零花钱,比吃比穿,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问题之四:父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进城务工虽然没有改变他们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说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很多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认为打工也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道路。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要打工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如湘西永顺县初二小女孩XXX,家里四个孩子,父母只希望孩子初中快点毕业去赚钱。于是,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父母甚至会在假期把孩子接到身边,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多了父母所描述的、或者他们已经亲身体会过的外面的花花世界,致使这种“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问题之五:教育管理方式的异变。父母外出及老人亲戚代为监护不仅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时间严重不足,而且父母在外打工,远离孩子,如何实施遥控管理,不少家长方法贫乏。他们大多选择以金钱为诱饵,以打骂为主的方式,依据成绩单的绝对值来判定子女成长的优劣,成绩好则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再不合理的要求也满足孩子;成绩差则一顿打骂,无视孩子成长的过程,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教育管理方式异变的典型表现,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之六:教育上过分依赖于学校,重智轻德,重身轻心。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有限,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加上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落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智育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不健全的教育观念更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习惯等系列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维系着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需要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还是家庭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能。

第一、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关爱两个特殊群体的长效机制。

对于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要加强社区建设,增加社区服务功能,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在宏观上建立关爱机制,要让亲子之爱、教育的力量、社会的关爱与促进区域发展协同。

第二、选择好代养人和亲子之爱协同。

父母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为子女选择好代养人,应尽可能地找有帮扶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友做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代养人精力和教育能力有限的还可同时委托合适的人负责对子女日常的教育与监护,依据子女的性格特点等与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商讨好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同时引导子女融入代养人的家庭生活,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多和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适时回到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爱他(她),协助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使子女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健康成长。

第三、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

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马克思)”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第四、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第五、孩子留守,家长不能“溜守”。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为子女选择适宜留守儿童的的学习方式,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子女在校寄宿,随着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关注,寄宿制成为目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优势在于寄宿对锻炼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有好处,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社交技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另外,父母也可以在学校的科学指导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的见闻以及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第七、父母还可以依据自己在外打工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

如利用假期将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共同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使孩子们开阔眼界,同时也可以通过和父母呆在一起来培养亲情。父母也可以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做好修身的第一课。

5.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五

一、本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1、课题提出背景

据资料显示,中国约有1.2亿农民离开故乡到城市里打工。把2000万儿童留在了家里。其中,湖南就有留守儿童200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1/10。湘西地处中部偏隅一角,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劳务输出成为了农民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现象。湘西的“留守儿童”约6.5万人。非父亲或母亲为监护人的占65.1%,4.9%的孩子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恒、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综合分析湘西民族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不大关心成绩。由于家长文盲的比例较高,加上空间阻隔,所以,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第二、性格普遍存在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家长的比例要高得多。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等极端性格。

第三、心理存在一定障碍。他们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的许多生理问题无人关心,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

第四、不少学生价值扭曲。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就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这些孩子对学习无所谓,认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实施《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德育实践项目的动因。

2、课题研究目标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促使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同时总结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课题根据湘西吉首地区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认为吉首地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乡镇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湘西吉首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便成为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针对湘西吉首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存在的上述问题及现代教育的要求,应把对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加强对这部分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健康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现在我们课题组将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界定和解释

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始建于1939年,历经沧桑,几易校名,逐步发展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学校现下辖村小5所,共有学生1895人,教师103人。其中,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本课题的留守儿童,主要指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光明小学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乡镇)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吉首地区光明小学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等。一切资料表明国家对关爱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研究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且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和道德缺失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人涉及。我们课题组进行这样的研究,就是为了弥补这一块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缺陷,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有一个从上到下强有力的课题研究组,校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领导此项课题的开展。数名长期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从事研究和组织领导的同志也在课题研究组担负有关研究任务。

2、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来自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特别是教育部门救助中心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3、我校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学校十分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专门设立学校德育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4、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队伍中有多人曾在全国及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中获奖。更为可贵的是有一批长期坚持在第一线的中层干部、班主任和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5、有市教科所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有上一级专家给予科研技术指导。6、2011起,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五、课题研究假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饯行生本教育,让学校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颁发的妇字〔2007〕34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湘教关委[2011]1号《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2011年工作要点》要求各地区主动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等状况的调研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3、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

1、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主要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调整教育策略,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以便进行动态调整。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3、实验研究法。根据总课题确定相关的子课题,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围绕总课题确定的研究内容组织子课题组分组展开深入研究。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转化情况及时统计分析,定期检测。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收集典型案例,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6、经验总结法。定期组织专题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

7、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综合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以求实践创新。

八、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组织宣传。通过调查分析,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撰写书信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根据实施计划和调查总结情况进行研究,分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个案研究、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聘任代理家长、实行“代理家长制”、制定留守儿童转化考核方案及综合评价方案,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探索寻求方法,总结一套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接受专家领导进行评估验收。

九、课题研究措施

1、确立帮教对象。为充分体现教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服务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全面展现光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针对留守儿童的以上问题,我们确定以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为帮教对象,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以吉首市光明小学为帮助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从留守儿童视角来了解城乡结合部的特点,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我们将按照“寻问题——找教育措施——强行政对策”的思路展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1)从寻问题着手,真情关爱,体现“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校要确定固定教师指导、温情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各科学习作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指导他们校正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师生间、学生间的人文关怀、集体温暖。(3)活动上优先安排。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学校要认真组织留守生参加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等。(2)找教育措施,解决留守儿童当前存在问题。我们将抓住留守儿童教育中几个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学校设计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模拟家庭、亲情教育课、结对子、自主规划、自律承诺、自我评价、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设立心理咨询室、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等。(3)强行政对策,坚持以人为本,爱生为贵,服务为重,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们的成长乐园。

3、充实研究力量。成立有骨干教师、教研员、专家组成的三结合指导小组指导课题研究。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案》

2、《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情况问卷调查报告》

3、《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

4、《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案例汇编

5、《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反思汇编

6、《留守儿童心声随笔集》及活动光盘

7、《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十一、负责人与团队成员曾获成果、荣誉:

龙丁政: 2008年、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校长”

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0主抓《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8年、2009年、2010年教育管理论文获奖多篇2008年、2009年、2010年主抓光明小学多个课题的研究并立项,获奖

石东:2008年、2009年被评为州级“学习型教师”学校“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优秀教育宣传先进个人”“优秀教导主任”。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省级演讲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参与省级《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运用》研究立项。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08年、2009年参与《关注弱势群体》、《小学生阅读教学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光明小学校报《阳光启航》主编。

向华华: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光明小学校园网站管理员。

田川: 2008年全州《体育与健康教育》赛课获一等奖

2009市运动会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杨丽娜:

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下拨专项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2、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3、领导亲自挂帅,全面负责,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十二、项目可争取的社会资源及经费预算

可争取的社会资源

1、州市教育信息网报道,吉首市光明小学校园网站、校报的积极关注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2、吉首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吉首市教育局救助中心、光明小学校党委、峒河街道办事处救助办等部门的支持,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当地教育部门以及光明小学课题组成员自筹的助学教育基金,使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获得了可行性的基础。

经费预算:

学校下拨专项经费,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做了如下预算:

留守儿童学习用品资助: 7200元(共24个月,每月300元)

心理矫正文艺汇演: 4000元(音响费、舞台租借等)

观看心理教育片放映机租用: 1800元(共9个月,每月200元)义教资料费和奖品: 2400元(共24个月,每月100)一对一救助: 3000元

宣传展板横幅等费用

1000元(每次宣传费总和)合计: 19400元

十三、课题研究组织

组长:龙丁政(中教高级)

副组长:石东(小学一级)孙明红吕正成(小学高级)

组员:田川向华华杨丽娜杨鲜梅江溶丽

田芳付涛刘万红瞿红梅彭英

彭金香杨通群石春永杨丽芳何海蓉 张千爱张忠顺梁芳

十四、参考文献

[1]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

[2]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

[3]姚计海,毛亚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特点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8,(2).

[4]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5]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6]丁晓英;让“隐患”远离留守儿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叶军;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张莉;罗学荣;孟软何;;山西省长治市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02期

[9]宋晨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实质是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一定时间内的亲子分离现象。大多数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监护未成年子女,只有极少数的进城务工者会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可以信赖的亲戚照管。在留守家庭中,祖父母或亲戚成为教育儿童的主体。由于祖父母年纪已大,他们本身有可能需要别人照顾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较大的精力;代理家长处于情面不便管孩子。这就造成了教育主体的弱化。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和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和心理方面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益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提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又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关怀,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而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的核心家庭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家庭教育主体交由父母在家的正常儿童比有了弱化,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精力、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缺陷。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本来应由父母担负的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交给了祖辈、兄弟姐妹、甚至邻居,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家庭是人生来第一个场所,成员和处所是构成家庭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每个孩子基本生活常识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或祖辈的交往获得的。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总是缺少父母一方甚至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呈现别样的风采。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它又指导实践。意识理念是一个人所处时代、地域的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祖辈与孙辈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多差异,祖辈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落后,不合时宜。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

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中的老人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只要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更缺乏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很高。有的家长对儿童教育理解的存在盲点和缺失,视学校教育为儿童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所有问题自然应该有教师负责解决,他们基本上和学校没有任何联系。

2、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孩子。

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提高,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提高。祖辈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给予大力补偿。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一年甚至几年回家一次,而一旦回来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回家发现孩子成绩退步了就一味补救,严加管教,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太差,时间紧。

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一般不高,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留守儿童虽然从祖辈亲戚那里得到关怀与照顾,但老人在精力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不够敏感与细致,也不够活力。老年人有时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往往力不从心,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一般作为多个角色而存在,他们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是整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在田地里做农活,他们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除去繁重的家务劳动,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阶段,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用行方面等基本生活用品,家庭教育内容单调、浅显,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祖辈和亲戚、朋友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松懈现象,最终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存在问题,在于父母刚刚分离的那段时间里,在学习上表现消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出现分心现象。可能怀念留恋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无法把全部精力刚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护而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监护人自身能力的局限。由于祖辈自身的文化知识较少,对于留守儿童在作业中碰到的难题很难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很少有人问津。监护人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有的除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年龄过大行动不便。

2、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面对面的教育与关怀的不到家庭或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而作为监护人的其他亲戚出于情分不便于过份严厉的管教遗产生感全隐患。而且作为代养人的祖辈,其自身健康不佳,就会对流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

在农村流守家庭中,儿童一般出于受保护的地位,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独立生活,丧失力独立活动]的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的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有的留守儿童,在代养人不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其摩托车无所顾忌,最后撞在电线杆上导致死亡。在缺少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下,有些留守儿童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习惯严重威胁其自身安全乃至家庭的幸福,因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的一年半载给孩子打电话,写封信,有的则两三年不回家,儿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塑造的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容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缺陷。

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易产生逆反心理。相当一部分孩子对父母外出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和人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在性格上变得自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

4、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导致了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项的接收爱,不去施爱,对亲人、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在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监护人毕竟不如孩子的亲生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殊国情滋生的社会现实。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数以亿计的进程农民工。如此大规模的劳动、生活迁移现象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曾有过的,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许多问题环环相扣,牵扯到三农、农村城镇化、社会保障、公民权益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筹与协调。特殊的社会成长环境、心理的茫然与压抑,对这一代特殊群体产生了什么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远的将来,长大了他们又会怎么样影响社会?这一系列问题令人关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1、监督权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委托亲友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在态度上,处于亲情关系他们都想把留守儿童监护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错误的把监护权理解为照顾其生活。二是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的错误行为持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三是监护人受文化程度、体能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方式欠妥。四是监护人顾及亲情对留守儿童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受这些因素影响,监护人所履行的监护职责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人格、道德的发展将产生影响。

2、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管理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没法向家庭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再之,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目前尚没有通讯费补贴,客观上限制了教师联系家长的主动性。有的调皮的孩子利用这个空当,在学校里欺骗教师,在家中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建立心理机构,使留守儿童缺乏倾诉的渠道,更加孤立无助。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由于目前尚没有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必须缴纳一笔数额较大的择消费。由于外出打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昂的择校费挡住,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学习辅导、品德培养职责,是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是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大环境。

三、有效缓解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一)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职能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尽快脱贫致富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处境固然重要,但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子女和整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父母一定要仔细、周到、妥当地考虑和安排好子女的事情,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既要争取改善经济条件,又要保证孩子的有效教育和监管;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人和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其次,充分考虑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仅仅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老人确无教育能力,就留下一方。实在不行就将子女带在身边自己监管。

2、留守儿童的祖辈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

3、通过电话、信等多种途径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表现,把握孩子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时指导教育孩子。家长多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孩子直到家长是关心他的,是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一代特殊的教育对象使得学校教育呈现不同的风采,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管理外,也要给与他们心灵关怀,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无形的爱。

1学校应建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既可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又可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新的发展变化和新出现的问题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2班级建守儿童特别小分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人关心的,心灵得到关怀。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在这方面一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到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3、全面开展“红领巾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在班级为留守儿童的生日唱支歌,送小礼品;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三学会”我能行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周末或节假日期间留守儿童可以共同活动。还可以配备心理老师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以便及时疏导教育。

(三)各级政府、社会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社会关怀。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社会、政府应从宏观上采取措施扭转现状,为留守儿童教育和健康成长环境的创设作政策性规定。破解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的措施,适应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需要。在此方面,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政府要改革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各种制度,以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保证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人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

2、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的管理。现在网吧和电子游戏厅遍及城市乡镇,管理滞后,问题不少,有的内容不够健康,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的乡政府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不服,认为是文化部门的事。有的派出所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也不服,认为没有做违法的事。文化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乡镇的网吧、游戏厅管理更是不力。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作出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该都有权管理网吧和游戏厅,才能真正解决网吧、游戏厅的问题。

3、社区应该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片固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对他们的业余活动加以规范和正确指导。社区也可通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来对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行塑造。

4、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确力又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和教育子女之间的关系,注重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特色经济,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乡务工,使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至最低限度。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7.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七

近些年来, 随着政府行政力量的主导介入和媒体社会的广泛参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养问题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与照顾。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针对如何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比较被社会认可的有留守儿童“托管家园”、代理家长和“4+1”模式等多种培养照顾模式。众多的教育模式与管理形式都力求全面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笔者认为, 心理问题是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被“特殊化”的主要原因, 对留守儿童的培养照顾应该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 注重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笔者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结合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探究和理论总结。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寻找理论根据, 从学校教育和教师具体操作上探索出可供参考的方式方法。

二、案例学校的选取

选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L小学为样本, 该校为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 留守儿童基本数据如下:

三、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 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 疏于对孩子的管理, 造成家庭教育缺位和失当。一些父母外出务工后, 托管的祖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 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专家认为,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 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由于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 留守儿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父母的保护是孩子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 保护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世界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由于父母出外打工,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建立起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对他人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消极。研究者普遍认为, “留守儿童”并不等于问题儿童, 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是正常的。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会出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留守生活使他们心理出现胆小怕事、恐惧、紧张、怨恨等。另一极端是留守生活使他们放纵自己, 胆大妄为、“为非作歹”。当然还有令人欣慰的一面, 留守状态激发部分留守儿童变得积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有耐力、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等。

本文将从个人情绪、情感认知、心理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展开论述。

1.个人情绪问题。在个人情绪方面,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个人情绪不稳定, 受外界影响大, 容易动怒, 以及容易消极沉默等。在对留守儿童的一项调查访谈中, 针对六年级部分留守儿童提出“想不想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远离自己出外打工自己的感受?”这一问题, 在一封闭教室内逐一询问26人, 有13人流泪或者痛哭, 占到询问人数的50.0%;3人不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而产生怨恨情绪, 占11.5%;6人沉默, 占23.0%。这一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个人情绪极不稳定, 容易因父母的远离而流泪、悲伤、感伤, 情绪波动大。

在各个年级班级中, 询问班主任教师和同学, 希望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选出“你认为班级里哪个孩子容易和别人发生矛盾?”, 4至6年级共6个班选出的11个人里面有9个是留守儿童, 其中2个是女孩。 (该结果并未告诉被询问人和学生本人。)

L小学四年级A1同学是一个男孩, 11岁, 父母外出务工3年未回家, 也很少关心他的学习生活。他在学校里面特别“出名”, 首先是学习不上进, 爱捣乱课堂。其次是经常和他人发生矛盾, 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大打出手。有一次一名高年级同学在下楼时不小心撞了他一下, 他不但不接受该同学的道歉, 还将该同学的头用石块砸伤。在事后情绪比较激动, 存在严重的报复情绪。

L小学六年级A2同学是一个女孩, 14岁, 父亲常年外出务工, 母亲生病在家。她经常沉默寡言, 情绪低落。据了解, A2同学很容易感伤, 有时候他人无意间的一句话就会让她抽泣流泪。无论是什么集体活动, 她都提不起精神, 不愿意参加。A2还有明显的早恋倾向。

2.情感认知问题。在情感认知上, 留守儿童表现出以下不良倾向:情感脆弱, 心理防线低, 容易受他人鼓动, 对待亲情友情缺乏正确的认识等。

L小学六年级女生A3、A4等由于在小时候受到过亲情的创伤, 所以在对待感情上都存在极端的倾向。A3, 她拒绝给远在广州打工的爸爸打电话。虽然她说很想爸爸, 但是由于爸爸长期在外打工不回家, 自己等了爸爸6年都没能见面。奶奶去世爸爸也没有回来, 这让A4对爸爸既想念又痛恨。A4,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留下她和祖辈一起生活, 对父母的感情生疏, 不能够正确看待父母远离自己打工, 经常抱怨, 经常和他人斗嘴, 喜欢猜忌, 嫉妒心强烈, 认为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

研究者问卷调查190名留守儿童说出自己在老师和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时, 得到如下结果。回答诸如大家都喜欢我、快乐、健康、帅气、积极、乐观、可爱、学习好、很乖、有理想、善良等被归入积极情感认知类别中统计, 回答调皮捣蛋、学习不好、不听话、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好朋友、孤单, 不爱说话等被归入消极情感认知类别中统计。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90名儿童里有38名儿童对这一问题未作出回答, 有55名儿童的选项被列入消极心理情感中来, 占到总体的36.2%。在小学阶段, 由于“他人对儿童的态度对其自我评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通过这一题目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假设两点:首先, 儿童在乎来自他人的评价;其次, 儿童心目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己对自我的认识评价紧密相关。

以上是留守儿童在情感认知上所表现出来的部分特征。在情感认知上, 研究者发现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情感疏通的有效渠道, 对亲情和友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 在父母外出打工以后, 开始对父母产生想念和思念的感情, 想要和父母见面。父母在儿童成长期的情感维护难以替代, 在得不到满足的基础上, 进而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 随之逐渐产生伤心难过、厌恶和痛恨情绪。

3.心理适应能力问题。在心理适应能力上, 留守儿童通常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心理适应能力畸形强大, 而另一些则是十分的脆弱。部分留守儿童呈现出很强的适应力, 他们表现的不合年龄阶段的部分心理特征。六年级 (2) 班女生A5, 亲生妈妈在她两岁的时候得病去世, 爸爸在她四岁时离家出走, 在外游荡8年没有回家。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爷爷身患重病, 奶奶独自一人辛苦劳作供养一家。A5表现非常坚强, 她会很快适应环境, 遇到悲伤的事情也能很快调整情绪。研究者分析A5是被迫接受现实, 从小不得不培养心理适应能力以应对艰苦的生活。六年级 (1) 班女孩A6, 父亲长期在外打工, 很少回家, A6对父亲憎恨很大, 在心里适应力上较弱, 容易对细小的事情敏感, 对学习成绩很在乎, 经常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哭泣。

据访谈了解, 高年级留守儿童对自己幼年的留守生活记忆非常深刻, 他们在感情上大多依赖监护人甚于自己的亲生父母。特别是对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3年以上) 的留守儿童, 他们有时会对父母产生很深的怨恨情绪, 进而影响心理正常发展。

四、学校教育对策探究

学校有效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活动, 要求学校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心理保健常识,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对留守儿童心理异常现象进行干预, 重在预防, 重视改善, 有针对性地治疗。研究者从预防、改善和治疗三个层面制定学校教育对策, 并针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师辅导方法。

(一) 预防对策

1.开展家访活动, 向监护人了解学生家庭成员构成情况、经济状况、学生行为习惯、心理问题等方面信息, 使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增进学校与学生监护人的沟通, 促进家校合作。

2.开展生理卫生教育, 为高年级学生举办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讲座, 帮助他们解除困惑, 加强个人卫生保健, 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3.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 组织开展主题情景模拟教育活动。

5.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鼓励和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周记和月小结, 谈收获、体会、感受等。

(二) 改善对策

1.举办集体生日活动, 营造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 让同学们感受集体温暖, 共同分享成长的幸福与喜悦;引导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加生日活动, 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 增强自信心, 提高交往能力;通过集体为“小寿星”送礼物和祝福, 让留守儿童收获感动, 学会感恩。

2.引导留守儿童认识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 鼓励良好行为, 改变不良行为,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

3.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自控能力差等现状, 积极开展健康心理教育, 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等途径, 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4.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完善的心理发展档案, 放入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 治疗对策

1.开展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 化解心理压力, 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建立心理辅导室等,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2.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 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苦难。单独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3.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学生, 应该在引导的前提下交由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开展治疗。

以上是研究者基于L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现状所进行的探索,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意识到,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能够抛开其他相关因素而单独考虑学生的心理问题。它要求学校要合理分配学校中的教师资源, 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感受;还要树立人本化的教育管理理念, 留守儿童是活生生的人, 是需要感情投入与亲情关怀的特殊学生。

摘要:论文针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L镇小学的留守儿童开展调查研究, 从个人情绪、情感认知、心理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从预防、改善和治疗三个层次开展理论探究。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学校层面和教师操作层面提炼出有效的培养对策和教育培养方法。立足留守儿童培养, 着眼于全体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谭凯鸣.世纪关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2年.

8.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略 篇八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就留下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近来报道的一系列留守儿童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对留守儿童问题深刻反思。各级政府以及社会人士也在大力呼吁关爱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一片自由呼吸的蓝天,让其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不力、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简要阐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二是单亲监护;三是由亲朋好友监护。任何一种监护方式, 都可能会存在问题。那么,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是隔代监护。这样的监护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一方面,由于祖辈监护人年事已高、文化素质低的原因,使得很多监护人没有精力和能力来辅导孩子学习。尤其是在心理教育上,很多监护人疏于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很多监护人每年还有大量的农活要做,对留守儿童的照顾更是少之又少,很多留守儿童只能是自力更生。第三,由于上一代的思想保守,对下一代的教育上依然采取封建保守的教育模式,这样缺乏科学的教育模式,往往更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形成叛逆的思想。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很多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厌学、逃学的情绪。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不到有效保障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有些孩子要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致使其情感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在缺乏关爱和抚慰的环境中长大,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倾诉,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容易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甚至形成扭曲的人格。尤其是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则容易形成柔弱、内向、自卑、无助的心理,如果留守儿童长期受到这样的心理问题困扰,则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情操低下,甚至产生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三)生活、卫生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父母远离家乡,外出务工,主要由于务农的收入无法满足家庭生活需要。所以,留守儿童家庭中,困难是最普遍的特征。在困难的生存状态下,留守儿童的生活、卫生状况很差。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差,很多留守儿童衣、食、住都受到极大影响,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老弱病残”的农业状态下,很多留守儿童还得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干一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如何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从教育的层面来讲,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学习的大课堂。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失的一大主体。那么,如何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呢?

(一)关爱是基础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管教和关爱是比较缺失的。在这样的状态下,需要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爱,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再感觉到孤独和彷徨,也不再感觉到无助。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和孩子沟通交流,无论是通过电话还是其他方式,要让孩子感觉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理解。此外,留守儿童父母应当尽可能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务工,以便能够多一点时间回家,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前面我们谈到,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要想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首先需要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吃饱、穿暖则是幸福”的思想,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见过世面,更应当重视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

(三)政府的监管责任不可或缺

在留守儿童问题上,政府的责任不可或缺。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改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形成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应当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以保证留守儿童的成长不偏离正常的轨道。

总之,在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当承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在生活、教育和心理上多一点关心和照顾,以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政府、学校也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让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健康成长,将来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常青,黄福康.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初探[J].教育学术月刊,2008(02).

9.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九

巫峡中学 谭家德

摘要: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下,他们的父母把他们留在原住地,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心、体贴。他们的身心健康、智育、德育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令人担忧,也引起了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节奏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的社会转型也带来了人口迁移流动的日益频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据不完全统计,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有1.3亿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暴露出来,外出打工农民大多是青壮年,子女正值幼学阶段。多数子女被丢给爷爷、奶奶及亲戚照顾,这些儿童的教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笔者就此对巫山的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最初用于指由于父母在海外,又上学又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不得不交给上一代——祖父母或外公、外婆——来照看的这一部分的孩子。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工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儿童群体的称谓,主要是由于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造成的部分儿童处于一种亲子离异的现象的一种描绘。又有人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自己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现在比较普遍的认为是最后这种情况属于留守儿童。在学龄上一般认为是小学或初中生。

二、留守儿童的类型

按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情况,留守儿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父母中的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监护抚养的儿童。

2、父母双方均外出,由其它亲属监护抚养的儿童。

3、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抚养的儿童。

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独自生活,没有监护人。上述四种类型中有两种抚养方式,即临代抚养和隔代抚养。

三、留守儿童的现状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这些儿童主要分部在农村地区,大约占到88%到90%,有的地方留守儿童占到了当地全部留守儿童的20%以上,例如:我所居住的双龙镇龙务村留守儿童占到了全部儿童的31.8%,有50%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却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子关系的缺失,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学校德育、智育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身心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

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之前,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我经常给学生讲,社会是个大染缸,要学会做人。例如:我任教的2005级15班学生李超属于留守儿童,他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自治能力较弱,曾伙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向在校住宿生索要钱物,并有暴力趋向。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量。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例如:我任教的2005级15班学生沈林当时年仅15岁,他出生9个月父母均外出打工,由其奶奶代养,他的性格十分孤僻。一次和本班同学发生矛盾,他花20元请另一同学打架,特别是他得理不挠人的性格我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但他始终认识他自己是正确的。2005年上学期他和另一同学发生矛盾,要求班主任和学校处理,否则他准备从4楼跳下去。另外,另一学生王先念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他认为自己是给父母学习的,给父母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要一部手机(能上网的),一架摩托车(跑得最快的),每天要20元零花钱,性格十分古怪。在他眼里,没有长辈、老师的概念,脾气爆燥,动辙打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学习较差,教育滞后,“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走访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很少。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和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4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是残破的,其家庭内部亲子 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性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流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表达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造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另外由于“补偿心理”,父母觉得长期在外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就通过多给孩子零花钱来作为补偿,对孩子在用钱方面并不太严格限制,结果却养成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同 时由于没有家庭教育作为重要的支撑与后盾,学校教育“独木难支”。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教师也很难管教,据统计,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率仅占10%。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一些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钱,将来自己也可以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故“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有资料显示,每年全国有近200万的农村儿童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就我了解的巫峡镇的情况,留守儿童中每年就有近10%的儿童辍学。甚至更多。

(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二个断乳期,第一个是在3——4岁,主要表现为生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第二个则是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这段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代养人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的充满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或变得抑郁寡欢,脾气古怪;或变的孤独内向,事事淡薄,甚至会乖戾失常,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偏执型,自恋型的病态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快。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事情需要交流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 3 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我任教的现在班级中有一个叫张辉的女生属留守儿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她蛮不讲理,而且得理不挠人,有时真叫我头疼。前几天我在班上调座位,她提出要求,靠前坐一点,我同意了她的要求。但她紧接着提出第二个要求:和她较好的同学也要一道坐到前排去,而且个子高,我无法满足她,她就眼圈发红,怒发冲冠,并拍着课桌大吼大叫,并说:“你怎么是这样的人呢?”我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叫家长吧!父母都不在家,只有一个快90岁的爷爷在家„„

(四)缺乏亲情,行为偏差,价值扭曲。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双龙镇龙务村的走访中得知,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由于外出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家庭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 4 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生活管理、智育方面,还是在心理发育、道德教育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各方面正常、健全、完善地发展,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应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四、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基础教育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如:巫山南峰小学每班70—80人,巫山中学初中部每班70—80人),办学条件差,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严连续性,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重视好学生,轻视差学生,放松或放弃对差学生的管理,教育。城区学校重视走读生,轻视住读生。(如:某中学住宿生的管理十分不到位,班主任极少到学生寝室)。使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

(二)监护权的缺失。亲戚认为老师管,老师认为亲戚看,结果两头都没管。班主任认为生活老师管,生活老师认为班主任管,实际都没管。

(三)当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椐我了解,巫山的现状更令人担忧,没有召开过一次专门的会议研究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不用说有什么好的制度方法好建议。多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切实解决好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即使当地政府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等因素影响,这方面的教育效果甚微。

(四)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错误的认为“不上学,还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等;从负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于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此,必须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外出务工者对“留守子女”教育的积极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以保证农村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一)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 5 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巫山现状,为什么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只能就读巫峡小学而不能读南峰小学、巫师附小?请政府及相关部门给留守儿童一个合理的说法。

(二)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传,增强了社会关注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三)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 6 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上一篇:秀兰邓波儿的名言下一篇:保护动物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