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鸟的寓言故事

2024-07-09

中国古代鸟的寓言故事(精选13篇)

1.中国古代鸟的寓言故事 篇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知识竞赛题

推荐《奕秋诲奕》中的奕秋是一个什么人?——名棋手 《不龟手药》中“手药”是指什么药?——冻疮药

《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什么人?——厨师

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什么?——东施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谁?——井底之蛙

“曲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喝酒的人就越少。”是哪个寓言故事中讲的?——曲高和寡

寓言《二人相马》的主人公是谁?——伯乐

南郭先生是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盒子

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卫国人

“宁可相信尺码,不能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哪个寓言故事?——郑人买鞋

教育孩子要讲诚信的著名故事是什么?——曾子杀猪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谁偷了?——邻居的儿子

寓言《投婴于江》中那个人要把小孩字投到江里去的原因是什么?——这孩子的父亲是善于游泳的“自己丢了一件黑衣服,就要扒下人家的衣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强取人衣

“怕别人听到声音,就捂住自己耳朵”出自哪个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比喻多此一举,反而没有好处。”出自哪个寓言故事?——画蛇添足

“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出自哪个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出自哪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更羸

《千金买首》中“首”是指谁的头?——千里马

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得到了好处?——渔人

“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猴子

《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是哪两座山?——太行 王屋

《纪昌学射》中,纪昌的老师是谁?——飞卫

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表现怎样?——掉头就跑,吓得魂飞魄散 《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公明仪

“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哪个寓言故事?——杯弓蛇影

寓言《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老虎

《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什么病?——粗脖子病

《争雁》中,兄弟俩为什么而争论?——煮着吃好还是烤着吃好 《医驼背》中,哪个医生是怎样治驼背的?结果怎样?——要来两块木版,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踏。

菱角是生在哪里的?寓言《自护其短》中那个北方人以为菱角生在什么地方?——水里 山上

《骂鸭》中那个偷吃邻居鸭子的人生了什么怪病?——皮肤发痒,身上长出了鸭毛,一碰就疼。

《卞庄子刺虎》中,卞庄子用了什么办法获得了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死一伤。

《千金买首》中“首”是指谁的头?

2.鸟的故事(下) 篇二

His expenses were two pence a day for food and fourpence for his bed in a caf6 full Ofthe birds ofhis feather.

他住在一家小饭馆,每天的开销是两便士饭钱和四便士房钱,小饭馆里全是他那路人。(John Galsworthy,Caravan,1925)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带上贬义后,如果要中性地表达类似意思.可以说:A man is knownby the company he keeps。察其友,知其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佛思(J.R.Firth,1890—1960)套用后一个成语,精辟地说明搭配对于一个词的重要性: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company it keeps。了解一个词得看它与什么词结伴。

《伊索寓言》里除了本文上篇提到的“乌鸦的故事”外,还有许多其他鸟的故事。一则名叫“猎鹰和夜莺”(The Hawk and the Nightingale)的寓言说的是,一只夜莺正在橡树上尽情歌唱.不幸被饥饿的猎鹰抓住。夜莺苦苦求饶.说自己太小了,还不够猎鹰塞牙缝的.猎鹰如果想找食吃,应当猎捕比自己大的鸟。猎鹰打断夜莺说:“我还没那么傻,不会放弃到手的食物而去捕杀那些没影儿的鸟。”(I should indeedhave lost my senses if I should let gO food ready in myhand.for the sake of pursuing birds which are not yeteven within sight.)。到15世纪时,根据这则寓言总结出的谚语是It is more secure a bird in your fist than tohave three in the sky above。手中一只鸟比空中三只鸟牢靠和Better is a bird in the hand than two in thewood。手中一鸟胜过林中双鸟。进入17世纪后,wood开始被bush。‘灌木’替换.谚语的形式也变成A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到手的一只鸟顶得上灌木丛中的两只。据说第一次用bush代替wood的是亨利八世的弄臣(jester)萨默斯(WillSomers)。当时,萨里勋爵(Lord Surrey)从自己的鸟笼中拿出一只翠鸟送给了萨默斯。不久后,北安普敦勋爵(Lord Northampton)向萨里讨要这只鸟,说想把它送一位女友。为了不得罪北安普敦,萨里派信使 向萨默斯承诺.如果他出让这只鸟,以后会再送他两只。传说萨默斯回答说:“Sirrah,tell your master thatI am much obliged for his liberal offer Of two for one,butthat I prefer one bird in hand to two in the bush.(伙计,告诉你家主子,他慷慨地以两只鸟换一只,对此我十分感激,但我宁可要手中的一只鸟而不愿要灌木丛中的两只。)”18世纪富勒(Thomas Fuller,1654—1734)编的《格言集》(Gnomologia,1732)收录了这一谚语的另一种说法:A sparrow in hand is worth a pheasantthat flies by.到手的一只麻雀胜过天上飞过的一只野雉。欧洲各国也有这条谚语的不同说法。罗马尼亚人说“到手的一只鸟胜过房顶上千只鸟”;意大利人说“锅里的一只麻雀胜过牧师院子里的一百只鸡”。看来吃麻雀的传统不仅中国才有。

有关鸟的不同成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中国人说“一箭双雕”.因为古时候中国人射杀鹰、雕、大雁等大型鸟类用的是箭。英语国家人说To 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一石双鸟’,因为古代英国乃至欧洲牧羊人控制羊群靠牧羊犬和投石器(sling),这投石器是两头系着绳子的一小块皮子,皮子里裹上一块石头,抡起来.瞅准时机把石头投出去,投得准,就能打中鸟。

汉语有“没有不透风的墙”、“隔墙有耳”等说法,英语则通过a little bird‘小鸟’表达同样的意思。英语国家人说他听到什么风声时,会说A little bird toldme如何如何。据信,这一说法源自《圣经·传道书》,书中劝诫人们:

Curse not the King, no not in thy thought; and cursenot the rich in thy bedchamber: for a bird of the air shallcarry the voice and that which hath wings shall tell thematter.不可诅咒国王,在心中也不可;也不可在卧室里诅咒富人,因为空气之鸟会传播你的声音,有翅者会讲述这件事情。(Bible Ecclesiastes 10:20)

著名英国作家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在其小说《奈杰尔的财富》(The Fortunes D,Nigel.1822)中说:Stone walls have ears,and a bird of the airshall carry the matter。石墙有耳,空气之鸟会带走这件事情。这与汉语的“隔墙有耳”如出一辙。

鸟多数以捕食昆虫为生,为了吃到更多的虫子.勤劳的鸟会早早起来捕食,于是便有了The early bird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一谚语。那些喜欢睡懒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习惯,从虫子的角度看早起的利弊。例如那位以写了“瞎子摸象”一诗而闻名于世的美国诗人萨克斯(John Godfrey Saxe,1816—1887)就说:The worm was punished for earlyrising.‘虫子因早起受惩罚’(EnrlyRising,1860)。同时期还有一则关于“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小幽默:

A father exhorting his son to rise early in the morningreminded him of the old adage, "It's the early bird thatpicks up the worm."

"Ah," replied the son, "but the worm gets up earlierthan the bird."

一位父亲劝儿子早起,提及那句老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篇三

【乌豆长尾】

隋朝时有个愚人,用车装了乌豆到京城去卖。到水边上时,车翻,乌豆也翻到了水中,这人就回家喊人捞豆。

离开后,水边上人就把乌豆全捞走了。等这人回来,河中只有许多蝌蚪在游动。他以为是乌豆,想到水中去捞,蝌蚪见人逃散而去。

这人哀叹了好大一会,说:“乌豆呀!你不认我,见了我逃走,大概是一时长了尾巴,怕我不认识你吧!。”

【只管剥皮】

隋朝的张荣跟朋友在一起聚会,讲定各自嘲说。

有一人先嘲道:“嘲。 抽你皮作马鞭梢。”

张荣即续嘲:“嘲,剥你皮作被袋。”

旁人问张荣:“所嘲为何不同韵?”

张荣说:“只管剥皮多少,哪还管它同韵不同韵!”

【嘲讽淡酒】

隋朝,有人入店饮酒。酒味很淡。那人嘲讽道:“酒,何处漫行来,腾腾失却酉。”

旁人问:“什么意思?”

他答道:“有水在。”

【煮熟石榴】

隋朝山东的郑元昌,是个有权有势的`人,平索喜欢不懂装懂。一天,他参加宴会,高踞首席,宴席很丰盛,还有许多水果。他不识石榴,但又不肯放下架子问人,装出内行的样子,连皮啃,只觉得又酸又涩,就对主人说:“这个红漠馍馍,好像还未煮熟,你们得把它再煮一煮。”

【以经制经】

隋朝薛道衡出使南地。有个僧人十分善辩,薛道衡拜见,僧要他在佛堂外诵读经文,并向寺庙礼拜后方可进入佛堂。薛道衡尊重僧道,一—照办。

待他来到佛堂门边时,僧人大声引读《法华经》道:“鸠(恶鬼名)荼鬼,今在门外。”

4.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 篇四

篇1:宣王之弓

齐宣王有个特点,喜欢听别人对他说恭维话。齐宣王爱好射箭,他喜欢听别人说他不论多强硬的弓都能够拉开。其实,齐宣王自己拉的弓,拉开时所用的力气还不到三石。

齐宣王射箭时,常常向身边的大臣们表演拉弓。他身边的近臣们为了奉承自己的国君,一个个都是先拿起宣王的弓,站好姿势,故意拉起来试试。这些近臣们在试弓时有意地做出很认真的神情,装出拼命地使出全身之力的样子:闭住嘴,鼓满两腮帮,将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站在那里,再慢慢地将弓拉到半满时故意停一下子就松开手。他们都说统一调子的话:“这张弓好厉害!真是强劲极了。如果没有九石的力气是别想将它拉开的。”“那还用说,这么强的弓,除了大王您以外,是没有人能够拉开的。”“世界上像大王这样能拉这么强硬的弓的人是很少有的。”……听了这些特别顺耳中听的话后,齐宣王的心里感到特别舒服,心里乐滋滋的,甜甜的,比蜜还要甜。

这样,齐宣王所拉的弓虽然只需用不超过三石的力,但是他一辈子都认为他拉的弓,没有使出九石的力是拉不开的。

拉开这张弓只用三石的力就可以了,这是实际;而用九石的力,则是徒有虚名的啊!齐宣王只喜欢虚名,却不知道他的实际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喜欢听奉承话。听到奉承话、恭维话就沾沾自喜的人必被人耻笑。

篇2:南海人赠蛇

南海中有一个岛,岛上的人以打鱼为生。岛民们对付蛇很有办法,因此遇到蛇并不惊慌失措。打死了蛇以后,岛民们看看扔掉可惜,便把蛇肉烹调了来吃。这一吃,大家发现蛇肉鲜美嫩滑,特别可口,于是,蛇肉成了岛民们普遍喜爱的美味佳肴。

有一次,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南海人带着家人到遥远的北方去旅游。他们一家人都爱吃蛇肉,怕到了别处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了,就带了不少腊制的蛇肉当干粮。

这个南海人带着家人走了很远很远,来到了齐国。他找了一家还算整洁的旅店安顿了下来。齐国人都十分好客,主人见他们从很远的南方来,就热情地招待他们。每天做好饭好菜给他们吃,铺床、清扫房间、洗衣服,把这个南海人一家照顾得十分周到,房钱也收得很便宜,还常常主动向他们介绍齐国的风土人情。

南海人受到这样的款待,心里很是高兴,同时也挺感动,于是便跟家里人商量着要送些什么礼物给主人,以表达感激之情。想来想去,他觉得蛇肉最合适。北方没有这类佳肴,主人一定会喜欢的。

打定了主意,他便在带来的腊蛇肉里挑开了,最后选中了一条长满花纹的大蛇。他高兴地拿着蛇去见主人,想象着主人开心的样子。

齐国在北方,很少产蛇。齐国人一见到毒蛇,吓得逃命都来不及,更别提去吃了。所以见到南海人送来的大花蛇,害怕得脸色都变了,吐着舌头转身就跑。南海人大惑不解:主人这是怎么了?他想了好一会,对了,一定是主人嫌礼物轻了。他赶紧叫过仆人,叫他再去挑一条最大的腊蛇来送给主人。

像这个南海人一样,遇事不了解情况,也不加以调查,就胡乱依自己的猜想来作主观臆断,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篇3:欹器的启示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qi)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这篇故事的寓意是借用敬器装满水就倾覆翻倒的现象来说明骄傲自满,往往向它的对立面——空虚转化。从而告诉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篇4:伯愁和千里马

伯愁是伯乐幼年时的好朋友。成人后,以磨面为生,本小利薄,小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整天愁眉苦脸,像根秋丝瓜。

这天,他从城里回来,却一反常态,笑逐颜开。

老伴惊诧地问:“你拣到宝贝啦,今天这么高兴?”伯愁说:“我在城里碰到伯乐啦,他答应送我一匹千里马!你算算,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天能磨多少面?往后,咱们的日子不用愁了!”

老伴也听别人说过,伯乐善识千里马。丈夫这么说,她心里也挺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伯愁就把家里那匹拉磨的黑马牵到城里去。中午,骑着一匹浑身像锦缎裹着似的枣红马回来了。他高高兴兴地对老伴说:“看见没有?这是匹千里追风赤兔马!我骑着它从城里回来,百把里路,不到一个时辰就到家了!”

奇怪的是,这匹赤兔马拉起磨来,并不比原来那匹黑马快多少,伯愁的日子还是不好过。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脸上又堆满了愁云。

“唉!世人都说伯乐善识千里马,我看他是徒有虚名而已!”伯愁长吁短叹地说。

不久,从城里回来的人说,伯乐在马市上又发现了一匹千里乌骓马。这匹乌骓马,很像伯愁家原来那匹拉磨的黑马。

5.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 篇五

有一次,夏统乘船到京城洛阳去给母亲买药,刚好碰上太尉贾充带着家人和手下,一大帮人前呼后拥地乘着一条豪华的大船在洛河上游览,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

贾充身边有认识夏统的,就指点着告诉贾充说:“太尉,那个就是有名的江南才子夏统啊!”

贾充早就听说过夏统的才名,偶然相遇,很是高兴,就派人请夏统过来小叙一番。

夏统也不推辞,来到贾充的大船上和他一块儿喝酒说话。谈了一会儿,贾充发现夏统果然满腹经纶,分析事理头头是道,确实名不虚传,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想推荐他在京城做官,以培植自己的势力。哪知他刚流露出这个意思,夏统马上就不高兴了,再不肯答话。

贾充心想:“这个人还挺清高,看来需要我用点手段。在荣华富贵和成群的美女面前,有谁会毫不心动呢?于是,他吩咐下去,要手下的士兵排成威严的仪仗队列,想使夏统羡慕这种威风的排场;接着又召来一队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把夏统围在中间翩翩起舞,香风扑鼻,希望能勾起他对美色的贪欲。”

可是,任凭贾充想尽了办法,用尽了伎俩,夏统始终都无动于衷。他只是默默地端坐船中,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好像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感觉似的。

贾充气愤极了,但也无可奈何,恨恨地咬牙骂道:“这小子简直是个木头人,石头做的心肠,一点常人的感情也没有!”

6.古代医家故事 篇六

编写药草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不但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药学家,而且是一位医术高深的医学家。

一次,李时珍采药来到一个山村。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坐在茅屋门口,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从地上捡起的泥沙。他忙蹲下,端详了孩子一下。小孩面黄肌瘦,神态却无异常。从孩子的父亲口中得知,他们的家境并不穷。奇怪的是,孩子对一日三餐饭菜不感兴趣,而偏偏对泥沙、破布、螺壳、生米等异物恋食好吃。李时珍点点头,又细细诊察了患儿一番。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孩子的怪病是肚子里的蛔虫作祟。大量蛔虫争吃肠道内的营养,使孩子变得又瘦弱又贫血。蛔虫产生的毒素,害得孩子的口味变异。李时珍当即开了一张配有百部、槟榔、使君子等杀虫功用的药方。果然,小孩服药后不久,就排出一大堆半死半活的蛔虫。调服数天后,嗜吃异物的怪病就很快消除了。

孙思邈捉蚂蟥

众所周知,蚂蟥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水中小虫!棕褐色、软绵绵的身子,在浅水里飘游。趁下田或下池的人不提防,悄无声息地吸附在小腿肚子上,蚁咬般刺破皮肤,饱食着鲜血。溜走后,留下条条血痕。

孙思邈40岁那年,一天,他正在长安城寓所午睡。突然被门外吵闹声惊醒,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右眼被人打伤的大汉进来求他救治。孙思邈起身一看,天哪!右眼隆起一个大血肿,像个红透的柿子,痛得那大汉眼睛无法睁开。孙思邈有点踌躇:用针挑出淤血?易刺伤眼球;用小刀切开放血?风险更大。他猛然想到了蚂蟥,急忙奔向后院小池边,捉了4条蚂蟥,小心地包在布里捏来,放在大汉右眼的血肿上。众人十分惊奇:“蚂蟥!”孙思邈点点头。静静地注视着蚂蟥在血肿上争相吸血。一眨眼,4条蚂蟥吸饱了血,身子变得又粗又大,大汉眼部的血肿瘪下去了。然后孙思邈用凉开水给病人洗净伤口,敷上药膏,送走了众人。

可见唐代药王孙思邈医术之高!

华佗治蜂毒

东汉的华佗,是位医术高明的名医,但他一生仍不倦地探索着医学上的奥秘。

7.中国古代故事书故事 篇七

这时,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乐毅他不是燕国人,当然不会真心为了燕国,不然,两座城怎么会久攻不下呢?恐怕他是想自己当齐王吧。”燕昭王倒不怀疑。可是燕昭王去世,继位的惠王马上用自己的亲信名叫骑劫的大臣去取代乐毅。乐毅知道于己不利,只得逃回赵国老家。

齐国守将是非常有名的军事家田单,他深知骑劫根本不是将才。虽然燕军强大,只要计谋得当,一定可以击败。

田单首先利用两国的士兵都具有迷信心理,他要求齐国军民每天饭前要拿食物到门前空地上祭祀祖先。这样,成群的乌鸦、麻雀结伙地赶来争食。域外燕军一看,觉得奇怪:原来听说齐国有神师相助,现在真的连飞鸟每天都定时朝拜,弄得人心惶惶,非常害怕。

田单的第二手,是让骑劫本人上当。田单派人放风,说乐毅过于仁慈,谁也不怕他。如果燕军割下齐军俘虏的鼻子,齐人肯定会吓破胆。骑劫觉得有道理,果然下令割下俘虏的鼻子,挖了城外齐人的坟墓,这样残暴的行为激起了齐国军民的义愤。

田单的第三手,是派人送信,大夸骑劫治军的才能,表示愿意投降。一边还派人装成富户,带着财宝偷偷出城投降燕军。骑劫确信齐国已无作战能力了,只等田单开城投降吧!

田单最绝的一招是:齐军人数太少,即使进攻,也难取胜。于是他把城中的1000多头牛集中起来,在牛角上绑上尖刀,牛身上披上画有五颜六色、稀奇古怪图案的红色衣服,牛尾巴上绑一大把浸了油的麻苇。另外,选了5000名精壮士兵,穿上五色花衣,脸上绘上五颜六色,手持兵器,命他们跟在牛的后面。

这天夜晚,田单命令把牛从新挖的城塘洞中放出,点燃麻苇,牛又惊又躁,直冲燕国军营。燕军根本没有防备。再说,这火牛阵势,谁也没有见过,一个个吓得魂飞天外,哪里能够还手。齐军5000勇士接着冲杀进来,燕军死伤无数。骑劫也在乱羊中被杀,燕军一败涂地。齐军乘胜追击,收复70余城,使齐国转危为安。

8.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篇八

记忆最深刻的有两则故事:

一:“刻舟求剑”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河,突然,楚国人的宝剑掉到水里了,别人大叫道:“哎!你的宝剑掉了,还不快捞上来!”楚国人不慌不忙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不着急,我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了,水浅了,我再下去捞宝剑。”别人说:“船是能在水里飘动的,剑则沉到了水底是不动的,那样就找不到剑了……”这则故事讽刺那些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的人,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二:“三人成虎”讲的是,在魏国,庞恭和太子要去邯郸,在临走前庞恭问了魏王一个问题,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信吗?”魏王说:“当然不信!”

庞恭问:“那如果两个人说那?”魏王答:“我有一些怀疑。”庞恭又问:“如果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那?”魏王肯定到:“我一定信!”。在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不要轻信别人的谎言,有时候说的人多了,谎言就变成真的了。我们要经过自己开动脑筋,实际查看后才可以判断正确与否!不能轻信谣言,也不能人云亦云。

通过读这些故事,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和判断。以后我也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寓言有很多种,譬如《拉锁封寓言》、《克拉姆林寓言》等。我今天看的这本书就叫做《中国古代寓言精选》。

这本书中聚集了古代的一些寓言精华。寓言的意义就在于每个寓意,寓意就是每个寓言告诉读者的道理。我每读完一个寓言故事,都会细细品味它的寓意,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就懂得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大道理。

虽然说这是寓言“精华”,但是这本书中每个寓言都非常具体。有的寓言家喻户晓,有的却无人知晓。

这本书不像其他寓言书,他的故事后面并没有直接写明寓意,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这样就可以使读者的理解更加深一层。使道理刻进心中。

这一个个故事充分地表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想,这些故事一定是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才创造出来的吧!这每个故事都体现了中国的风格。是什么让这些民间寓言流传至今的呢?是——智慧。

看了这书,我觉得古代的老百姓真厉害啊!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我看的是一本名叫《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书,里面的故事篇幅都不是很长,但每一个故事都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囫囵吞枣这个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在大街上一边吃枣一边吃梨的故事,年轻人听了一个老人的话,吃枣对牙齿不好,吃梨又对胃不好,年轻人听了,把枣直接吞了下去,而梨只咀嚼了几下,便吐了出来,老人看了,摇了摇头,便转身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任何事都能做得两全其美的,就好比囫囵吞枣一样。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总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智慧。就好比守株待兔就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像这样靠运气,还不如自力更生呢!

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里面的道理让我一生受用。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爸爸给我买了三本必读书目。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中有许多富有教训意义或深刻道理的短小故事。比如:《邻人献玉》是告诉我们不能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遗铃盗斧》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离不开信任。但我最喜欢的故事确是《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主要讲的是:一个老人,住在和胡人相近的边塞那边。一次他的马不知道跑哪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他却觉得这是好事。果然,过了不久,塞翁的那匹马带着胡人驯成的马一起回来了。大家都来恭喜塞翁,他却觉得这是一件坏事。当然,这次又被塞翁猜中了。他的儿子很喜欢这匹马,经常骑马出去。有一次,因为马受了惊吓,塞翁的儿子从马上跌落下来,摔断了一条腿。塞翁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果然,那年发生了打仗,十有八九的青年都在战场上送了命。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可以不用去参加战斗而得以幸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反之亦然!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我读完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时,里面有一篇叫“阿豺论折箭”的寓言令我难忘,里面讲了“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让他的二十个儿子每人拿一支箭来,这时,阿豺的同胞弟弟慕利延走了过来。阿豺让慕利延拿一支箭折断,慕利延很容易就把一支箭折断了,阿豺又让慕利延把余下的十九支箭拿来一起折断,慕利延用尽了力气也不能把十九支箭同时折断。阿豺说:“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但很多箭就不容易折断,只要你们齐心协力,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牢不可破’”。

他讲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齐心协力”,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能一起齐心协力的去完成一个事,譬如说:有时要一个小组一起去完成一张小报,这个小组的人总是你争我抢,所以到最后时间来不及了,都不能把小报给编好。就如这则寓言中,阿豺的二十个儿子,他们都想当“吐谷浑”国的下一代(国王)传人,阿豺却说:“只要你们齐心协力,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牢不可破’”。

这个寓言说明了‘单者易折,众者难摧’的道理。

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和同学们一起齐心协力的去完成一件事情的。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寓言,就是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寓意写成一个个故事,让人么去读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收集了许多寓言,让大家只要读一本书,就可以明白许多道理。

整本书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如《守纪律的海鸟》这篇文章,里面讲了一种海鸟,这种海鸟很傻,还很笨拙,但他们重视一群一群活动,很守纪律,一起飞,一起睡,就连吃东西也一起吃,从不争先,所以,没人敢伤害它们,可见,团结友爱多么重要啊。

此外,这本书还用《画蛇添足》告诉我们:不要把事干过头。用《亡羊补牢》让我们明白,做错了事,与其后悔,不如加以改正,做得更好……

9.古代官场智库故事 篇九

中国历史上有一群最聪明的人,他们适时地谋权、用权、固权、弃权,有着明哲保身、名垂千古的生存智慧。这群人就是古代幕僚,他们整体上可看做是官场智库,一面忠心服务于“主子”,一面出谋划策开启官智,在关键的历史幕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官场智库

幕僚的出现要比幕府早得多,夏商的家臣、周朝的命士都可以称得上是幕僚的滥觞。《史记》中的幕府,是为守边军政大员设置的军事机构,也就是军队临时性办公的营帐,刘邦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正由此而来。后来幕府引申为地方大员的官府,幕僚就是幕府军政大员聘用的人才,由幕府主人提供薪酬,并为幕府主人服务,充当着每一个幕府的智库。

幕僚广泛出现是在春秋战国,大国之间为了巩固统治、争霸天下,纷纷招揽人才,一时间“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最有名的当属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四国公子各有食客三千,他们横跨黑白两道,个个身怀绝技,其中尤为后人津津乐道,并被宋朝宰相王安石视为不齿的则是“鸡鸣狗盗”的故事。

鸡鸣狗盗之用,虽不登大雅之堂,但却在关键时刻发挥其重要作用,所谓用人用其所能,以解主子燃眉之急。

若孟尝君只养一些鸡鸣狗盗之士,估计也难成大器。在孟尝君的幕僚当中,不乏有远见的谋略家。孟尝君有次派一个叫冯谖(音“宣”)的幕僚去薛地收债,冯谖问:“债收回来,给您买点什么呢?”孟尝君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点什么吧。”哪知冯谖一到薛地就免掉了债户的债务,并当众烧毁了全部债据。冯谖回去后,孟尝君十分不满,责怪他:“我门下食客三千,都入不敷出,你还烧毁我的契约,你不给我解释解释吗?”冯谖回道:“您让我买您家中缺少的东西,我看什么都不缺,要缺就只有仁义,我就替您买回来了。”一年后,齐王罢黜了孟尝君的国相职务,他被迫回到封地——薛,结果受到当地百姓的夹道欢迎,他这才明白冯谖的良苦用心。这就是“薛国市义”的故事。孟尝君在冯谖等一批幕僚的辅佐下,政治事业经久不衰,他自己也因此成为“战国四公子”中尚能够善终的一位。

主僚关系

两汉时期的幕僚多为地方长官聘用的专门管理人才,像“长史”“参军”“主簿”等等。长史主要是帮助长官处理府内事务,参军的任务主要是谋划军事行动,而主簿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负责文书管理工作。这些人一般深居幕府主人身后,参与机密,与幕府主人关系很是密切,称得上是自己人。

东晋的郗超就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他精明强干,很能揣摩桓温的心思,是第一个劝桓温称帝的人,也是他最亲密的幕僚。史载有次东晋士族谢安与王坦之一起拜会桓温,桓温为了更好地研究他们的态度,就令郗超躲在帷幕外面偷偷记录他们的谈话。谁知道刚记到一半,一股风吹动了帘子,使郗超在光天化日下暴露在了谢安等人的面前。桓温与郗超尴尬不已,而谢安却笑着说:“郗生真乃入幕之宾矣!”

桓温与郗超可谓幕主与幕僚关系亲密的一个典型案例。但也有幕僚由于过于聪明,功劳太大,结果忤了幕府主人的心意,不免结局悲惨。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最终引刘邦疑忌被杀。而杨修也是悲剧之一。

杨修自小好学,曾在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担任郎中。后被曹操聘为丞相府主簿,负责文书工作。他很有才华,但为人恃才傲物,数犯曹操忌讳。史载:“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曹操担心有人暗中谋害自己,便吩咐左右,说自己梦中喜欢杀人,睡觉时不要靠近。有一次白天,曹操睡觉时被子落地,近身侍者慌忙将被子捡起来帮其盖上,不料曹操拔剑杀人后又上床睡觉。醒来时假装惊讶,问谁杀了他的侍者,并痛哭安排厚葬。人们都以为曹操梦中果真杀人,只有杨修知其本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得知后对杨修愈加厌恶,再加上杨修参与夺嫡事件,曹操对杨修忍无可忍,终于在出征途中,借“鸡肋”一事,将其杀害。

所谓“伴君如伴虎”,幕僚仰仗主人提拔才得以较快地实现抱负与个人价值,若关系处理不当则可能引来祸害。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话可谓道出了官场中的潜规则。在封建官场上,很难做到“功成身退”。几千年的封建史,围绕一个“权”字演绎了无数的人间惨剧。因此,见好就收,急流勇退,不过于明白、不干涉主子心意、装装糊涂,不失为幕僚生存的一大智慧。

绍兴师爷

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官制上的一大变革,从此大批中下层出身的读书人被录用为各级官员。但是通过这种途径当官的人毕竟是少数,被科举淘汰的很大一部分则是有一定文化,但并无功名的读书人。这一大批边缘知识分子为了生计或是所谓的人生理想,不得不在各个幕府间奔波游走。

明中晚期以后,在各级衙门活跃着这样一批幕僚。他们由地方主官聘请协助处理各种事务:或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稿、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这一批幕僚,有个通称——师爷。而这些师爷又以绍兴籍为多(因为绍兴落第读书人学习法律的较多),史上有“无徽不成商,无绍不成衙”之称。绍兴师爷分布于各级官衙,在清朝曾达到鼎盛,几乎包揽了基层全部的政务。在绍兴师爷当中有位被公认为师爷鼻祖的人物,他就是雍正年间的邬思道。

邬思道在做河东总督田文镜师爷的时候,正值雍正帝打击“舅舅”隆科多之时,但由于担心被人冠上兔死狗烹的骂名,所以一直不敢下手。邬思道窥探到雍正帝的这一隐秘心思,就替田文镜草拟奏章,上书弹劾隆科多。隆科多由此获罪,为雍正解决了心腹大患,而邬思道的名字也被雍正牢牢记在心里。后来,田文镜上奏请安折子时,雍正甚至直接写下批语询问:“朕安,邬先生安否?”邬思道所受礼遇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他被绍兴籍师爷公认为祖师爷。

晚清以来,清朝内忧外患,各封疆大吏自辟僚属,曾出现了四大幕府,即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幕府。而其中尤以曾国藩幕府为最。曾国藩幕府是在太平天国兴起以后,清朝让出一部分地方实权的情况下形成的。曾国藩幕府的办事机构,按其职能可分为秘书班子——负责起草各类文告,处理重要事务,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曾担任该职;思想文化机构——主要是负责编书、洋务等任务。此外还有军事情报机构、司法机构、善后机构等。在这批机构及其幕僚的努力下,曾国藩一度成为晚清最有实权的地方大员。而曾幕府中的许多幕僚也陆续被委以重任,成为政府统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这些幕僚中官至督抚者就有26人,而其中与曾国藩同时为督抚者一度达14人之多。至于道府州县官、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等更不知凡几。

作为古代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幕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战乱年代, 这些幕僚往往成为各方诸侯争夺天下的重要谋士;而在承平年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则是辅助各级官员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古代幕僚的群体智慧折射出智库的重要作用,在当代同样如此。智库的建立往往不应分阶层,而应广开言路,用人之所能。

——摘自《人民文摘》

10.《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篇十

家里早早就备下了挂画识字书,每天带着宝宝来学习几次拼音,希望她发音标准,然而宝宝学习兴趣不浓厚,妥妥的摆设,叹气!

赶紧跟单位前辈请教,前辈建议我不要过于紧张和焦虑,幼儿期学语言跟小学生系统学习是不一样的,不需要照本宣科从“a、o、e”学起,最好的方法就是磨耳朵,听得多了就自然会说了。

我如获至宝,赶紧买了个早教机,设置好课程,定时给孩子讲故事听歌谣,一段时间以后,宝宝会跟着发几个音了,不过在尝试跟她对话的时候,发现她对于“话”的意思并不清楚,典型的“只知其音不知其意”,我这才意识到,必须将声音和图片或者玩具结合,让孩子有一个形象化的认知。

把故事里“人物”具体化,用玩情景剧的方式,跟孩子讲故事,或者,给孩子看绘本,给孩子讲故事,这下效果好多了,宝宝看着玩具能认出玩具,会努力说玩具的名字,我为此买了不少玩具和启蒙书籍,积攒了一些心得。

这本《中国古代寓言》买的时候是瞧见封面上写着“语文特级教师推荐”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觉得非常好,就拿来先看了。

个人觉得,这本书《中国古代寓言》有优点也有缺陷,优点是句子很优美,具有文学性,对于培养孩子的语感特别好,字体也是标准的正楷字,也方便孩子以后学习写字,有声注音版发音标准,适合老人在家给孩子播放,避免孩子从小有口音不好纠正;缺点是内容比较深,适合大一些的孩子,纸张也容易撕破,我个人觉得童书还是应该比较厚实些。

要特别说明一下,基本上每一篇寓言故事后面都会有一个寓意点拨,有助于引导孩子发散思维,我会考虑在孩子4岁左右跟她详细地解说,教她拼音的时候用到这本书。

1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 篇十一

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其中,《掩耳盗铃》这篇小短文,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想偷一口钟。这人想把钟背上就逃跑,可是钟太重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砸碎,刚一砸就有很大的声音,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这样只会骗了自己,而不会骗了别人。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能让我们心静下来;会给我们一生照上诗意的光芒,是我们的一生都有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相伴;能让我们的体悟到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信念……

1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樊姬之力 篇十二

樊姬之力

楚庄王有一次主持朝会处理政事,一直到很晚才结束。樊姬走出屋子迎接他,关切地问:“为什么这么晚才结束?难道大王不饥不倦吗?”

楚庄王说:“今天听到忠诚贤能的臣子进言,所以我不感到饿,也不觉得累。”

樊姬问:“大王所说的忠诚贤能之士,不知是诸侯国中的宾客呢,还是楚国内的哪一个人呢?”

楚庄王说:“就是沈令尹啊。”樊姬听了,掩住嘴巴笑起来。楚庄王奇怪地问:“你为什么发笑呢?”

樊姬回答说:“我侍奉大王您,负责沐浴、梳洗、铺席,已经有十一年了。但现在,与我身份同等的有十人,比我贤明的有两人。我难道就不想独揽大王的宠爱吗?我是不敢以我个人的私欲来遮蔽别人的美好啊。沈令尹辅佐大王好多年了,但他不曾推荐贤能之人,也不曾贬退无能之人,这怎么能算得上是对您忠诚呢?”

第二天早晨,楚庄王上朝时,把樊姬的话告诉了沈令尹。沈令尹立刻向楚庄王推举了孙叔敖。孙叔敖治理楚国三年,使楚国成为了诸侯国中的霸主。楚国的史官提笔在简策上写下:“楚国成为霸主,是樊姬出了大力啊。”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一个真正贤能的人,不仅要尽职忠诚,更要善于发现、推举比自己强的人才。

弓人之妻

齐景公让弓匠为他做一张弓,弓匠做了三年才完成。

齐景公拉弓射箭,连一层牛皮的箭靶也穿不透。齐景公大怒,要处死那个弓匠。

弓匠的妻子前来求见齐景公,说:“我是蔡国人,嫁给这个弓匠为妻。这张弓,是我丈夫用泰山之南坚韧的柘木、燕国的牛角、楚国的麋鹿的筋、黄河里的鱼胶制作而成的.。这四样东西,都是天下最精良的做弓材料,做成的弓射箭不应该只穿透仅有一层牛皮的箭靶。并且我曾听说,奚仲发明的车子不能独自行走,莫邪剑尽管非常锋利,也不能独自斩断东西,必须有人正确使用才行。射箭的方法,应左手稳稳地像靠着石头;右手好像拉着树枝,手掌好似握着鸡蛋,四根手指像折断的木棍;右手发箭,左手根本不受影响,这才是射箭的正确方法啊。”

齐景公按弓匠妻子所说的方法射箭,果然一下子穿透了七层牛皮做的箭靶。这位蔡国女子的丈夫立刻被释放了出来。

冯妇博虎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任何精良的东西,要使它发挥显著的效力,必须按正确的方法来使用,否则就不能体现它的价值。

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勇敢而威猛,善于打老虎。后来他成为了一个不杀生的善人,不再打老虎了。

有一天,他来到野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背靠在山势险要的地方,没有人敢去接近它。

大家望见了冯妇,都跑上前去迎接他。于是冯妇挽起袖子,伸出胳臂,跳下车来,准备与老虎搏斗。

追捕老虎的人看到冯妇出手相助,都很高兴,可是士人君子却在耻笑他。

13.中国古代寓言小故事 篇十三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上一篇:关于九寨沟游记800字作文下一篇:童年的作文600字 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