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2024-09-18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精选20篇)

1.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一

今年以来,平果县积极组织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致力打造“八小时以外服务圈”,实现机关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切实让党组织有责,让党员有为,让群众受益。

主动领岗,践行承诺。

按照“自愿、协商”的原则,在每个社区设置政策法规宣传、环保卫生、青少年教育、司法维权、文化娱乐、综治维稳、医疗保健、就业创业等8个服务岗位,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爱好及特长认领1个以上服务岗位,并就服务事项、服务方式、服务目标在社区范围内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要求每名在职党员每年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不少于5次。目前,全县在职党员到社区主动认领服务岗位、践行服务承诺4860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200多件。

组建队伍,集中服务。

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自主选择加入“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每季度最后一周的周末,选择相对固定的1天或者半天作为党员志愿服务日,集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县10个“党员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7场次,服务群众2650人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83件。

突出重点,结对帮扶。

以低收入居民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人群为服务重点,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结对帮扶困难家庭,积极开展爱心救助、助老扶幼等服务活动,帮助社区困难群众解决就学、就业、就医、养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确保低收入户增收、空巢老人有人管、留守儿童有人教、困难居民有人帮。目前,共有64名在职党员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了一对一结对。

2.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二

1 体育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世界体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的国家中,美国体育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也非常成功。志愿服务几乎家喻户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美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资料统计,1999年56%的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44%26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900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390亿美元[2]。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2008年10月27日公布《美国志愿者活动》报告显示,在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以上的人在社区参与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占这个群体总数的26.2%,总计义务工作约81亿小时,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3]。日本参加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占8.6%,其中男性为10.8%,女性为6.7%[1]。

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体育志愿服务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由此体育志愿者成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和群众健身指导的主力军。体育志愿者大体分为高校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社团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其服务体系构建背景是在志愿者组织、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奥运会志愿服务等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该调查以番禺区华南新城100名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调查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各种有关国内发表的有关体育志愿、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文章文献资料。

2.2.2 访谈法

主要对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社区体育开展情况。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方式采用实地发放的形式。对社区居民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筛选回收的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社区居民问卷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在9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有57名,女性42名,男女之间比例约为1.36∶1,样本性别比例较为合理。

年龄调查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70岁,通过调查对象所有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从收集到进行资料统计获得的信息,主要年龄但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

(2)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采用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得知:对调查问卷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关系r=0.917且经过双侧检验得P=0.000<0.01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调查问卷的信度能很稳定的反映出填答者的实际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3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分析

3 . 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作用, 对于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情况。在该次调查对象中有52.5%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47.5%的居民是偶尔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番禺华南新城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社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公司企业员工、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该社区配套设施上都比较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在受访的群众中,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中,根据调查其文化程度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所占比例较多,占了45.9%,大专或高职院校占17.3%,根据其社区的居住的人群的情况分析和收集回来的资料统计,对于该社区体育活动锻炼的居民相当多的人员是青中年高学历的人群。

通过调查居民对于社区组织体育活动情况,了解到受访的居民对于这方面需求还是比较高,当然对于社区来说,在开展活动过程可能需求体育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少,对他开展活动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这样说明更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当中,以协助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举办球类活动占41.4%, 舞蹈健身类占17.2%,跑步类也比较多,占16.1%。总体来看,球类活动和舞蹈健身类体育活动所需的技术比跑步类要高,因此,需要专业性指导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据表2中的情况分析,参与锻炼的人群主要年龄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主要是青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比较多,其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3 . 2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

居民获取体育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到,居民主要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的途径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比例占到52.3%。而居民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渠道是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只占了14.4%。居民从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宣传活动中获得体育健身知识比例相对较低,占了13.1%。获得体育健身知识与社区体育开展有关的渠道的(有关体育文件等)也只占了11.1%。社区居民从其它途径获得的体育健身知识占到9.2%。表明,社区居民获得体育健身信息主要依靠大众传媒,社区自身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大。

对居民平时体育健身活动是否有人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仅占了27.3%,而有业余人员进行指导的比例比较高占了42.4%。没有人指导的占了23.2%。这就说明了社区里面专业的体育指导者还是比较匮乏的,对于群众的需求还是不够满足。

根据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是否需要指导的情况,针对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在其进行活动时是否需要有人指导,在受访者当中高达76.5%的居民需要指导,不需要只有23.5%,这说明相当多的居民还是需要有人在其进行运动时进行指导服务的,这样对于我们开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居民是否希望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区提供体育志愿服务,有78.8%的居民表示希望的,只有3.0%的居民表示不希望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居民所希望开展的内容依次为: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体育活动的组织、健身理论知识传授、制定运动处方。而居民则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多组织一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或赛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需求比较大,希望能够在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服务和活动组织服务等方面得到专业指导。目前,这些社区居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2)社区居民对自身的健康比较重视,希望能得到有关运动防护的一些知识。

(3)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时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社区居民十分乐意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体育志愿服务,希望通过专业的知识做支撑,更好的参加锻炼,达到更好的效果。

(4)居民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还是以报刊、杂志、电视为主,并不能近距离的亲身去体验、了解,从而不易达到全民健身。

4.2 建议

4.2.1 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有效监督、激励的机制

第一,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效监督的综合评估制度,制定相关的准则来全面考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对其志愿服务过程中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定期开展评优活动。

第二,应系统全面地考察评定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个人经历、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成效、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次数等方面情况记录,完善活动服务标准。

第三,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对于参加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评优、及就业等诸多环节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利。

4.2.2 构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队伍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队伍内部的纪律等。为体育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二,通过完善各种措施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选拔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科学素养比较精通的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

第三,维持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行动需要经济资金来支持,这更多的是倾向于社会化融资。

3.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三

关键词:志愿者服务 社区养老 作用

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多,社区养老体系越来越重要,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服务型问题。近年来,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和政府的引导,在各地建立了很多的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和照顾,得到了老年人的认可。社区养老的体制中,志愿者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些有爱心的人士志愿来到社区对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也为我国的社区养老失、业减轻了很多的负担。

一、我国养老体系的介绍

人都有生老病死,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人的身体机能变的越来越差,老年人的生活成为了我国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都是家庭养老的模式,这种模式也是我国养老模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机构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这三种养老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可以根据家庭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人民的家庭情节是最重的,所以,一般来说,我国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为家庭养老,这种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老人在家里生活了一辈子,已经养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对于环境也是比较熟悉的,同时,在家里养老,儿女可以天天回家探望,同时可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是,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得目前大多数大家庭的构成模式是4-2-1,也就是4个老人——2个成年人——1个小孩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在近年来逐渐显现,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儿女的工作非常忙,很难估计到家里的老人,特别是那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白天很难得到有效的照顾。所以,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模式应运而生,机构养老就是国家和社会为了更好的赡养老人,建立了一些例如养老院的机构,老人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养老院生活,同时,养老院聘请了一些专门的员工来照顾老人的生活。第三种,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养老方式就是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权益维护等养老服务。简单来说,就是老人依旧在家里生活,但是社会会组织人员进入老人家庭对老人的生活给予一定的帮助。社区养老的模式服务非常多样,是家庭养老的有效补充。

二、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养老是我国养老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一般是通过社区的居委会组织实施的,他们通过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养老服务,给社区内的老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和老年人的数量过大的问题,聘请专业人员不能完全满足日常的需要,这就使得志愿者服务成为重要的社区养老服务的一部分。这些志愿者大都是一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他们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联系居委会,有组织的来到老人家庭,为老人提供无偿的服务。这些志愿者为社区养老服务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有效缓解了我国社区养老的压力。随着社会养老体系的不断发展,志愿者服务将成为社区养老的重要力量。

1.志愿者服务可以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首先,老人白天在家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所以,一些重体力的家务活他们是完成不了的,志愿者服务队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一些日常很难完成的工作。其次,志愿者服务队里有一些医疗等专业的从业人员,他们可以义务的为老人诊断疾病并进行日常的保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人的精神生活往往比较匮乏,志愿者可以通过与老人交流沟通,并组织一些娱乐性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的晚年过的更加精彩。

2.志愿者服务可以节约公共服务资金

由于社区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居委会已经无力聘请大量的专业人员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的服务,而志愿者服务就有效的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利用业余的时间,携带相应的装备来到社区照顾老人,为老人打扫家庭卫生、给老人做一顿饭、和老人聊聊天,起到的效果并不比聘请专业人员差。通过志愿者服务队的有组织的活动,可以有效地节约公共服务的资金,缓解财政的压力。

3.重塑养老敬老的风尚

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志愿者服务正是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的重要方式,老年人将毕生都献给了自己的家庭和社会,我们中青年人有义务赡养他们。我们可以借助志愿者服务队在社会上进行敬老爱老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样,不仅仅社区养老的压力有了很大的缓解,更重要的是为社会重塑了养老敬老的风尚,这个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三、加强志愿者服务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

我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前文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志愿者服务对于社区养老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强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加快志愿者服务的制度设计和机制的建设。

1.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制度

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首要环节就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基础性制度,我们要以注册制度作为基础,将志愿者的姓名、职业等详细信息录入档案,从而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志愿者资源,充分做好养老服务的工作。此外,我们还应当推出相应的奖励制度,一方面,对于那些表现比较优秀的志愿者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奖品奖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鼓励这种行为,奖励制度的建立将对广大志愿者服务团队产生非常大的精神鼓舞,从而也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服务团队当中,让我们的社区更加和谐,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2.完善志愿者服务的运行机制

志愿者队伍主要服务的对象是社区的老年人,在正式开展服务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他们的需求做好充分的调研,并结合我们收集的志愿者资料,选择那些专业比较对口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志愿者参加社区养老的活动,保证高资源配置,能够让志愿者的服务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后,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志愿者队伍年龄结构,要进一步扩大低龄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也要大力加强青壮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吸引公职人员和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

3.完善志愿者服务的宣传机制

志愿者的工作没有什么报酬,工作量也比较大,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参与进来,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志愿者服务是一个人爱心和素质的体现,在我们有时间和能力的时候,应当多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帮助了别人,也愉悦了自己,这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加强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宣传,印制画册和宣传手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团队,为社区养老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在选拔人员的过程中,也要进行相应的面试,选择那些真正有能力和有爱心的人士。另外,在全社会加强志愿者先进典型宣传,不仅让志愿者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激励志愿者更加积极地参与服务,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者服务的性质。

四、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的严重,社区养老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我们要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重要作用,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汪灏.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94-96.

[2]程璐.我国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4.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总结 篇四

随后,一行人来到第二人家,第二家是老年夫妇家庭,相对第一家,条件优越很多,爷爷是退休公务员,奶奶是地道农民,老两口感情非常好,共同爱好是写毛笔字,老两口有一双儿女,目前生活非常满意。

对于当代大学生,除了家中的老人,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我们祖辈,此行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很难遇见二三十年以后,我们的父母也会老去,本身虚弱的身躯还会经受各种病痛的折磨,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选择用什么去赡养他们,小时候我们还会经常把孝顺挂在嘴边,真正需要我们付出的时候,我们又能怎样应对。面对病痛的折磨,很多老年人选择自暴自弃,而有的人选择微笑的面对人生,临走前,我们与中风的艾奶奶合影,虽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艾奶奶摆出各种俏皮的姿势跟志愿者合影,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一个重病之人的强大内心,在场的志愿者尽其所能希望能帮艾奶奶做些什么,但艾奶奶总是急切得看着他的老伴,这种相依相偎一辈子不离不弃的爱情,跟现在年轻人追求的功利感情到底相差多远?

第二家老年夫妇,由于儿女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因此二老晚年生活也没有顾虑,一家人有无数理由共享天伦,当我们的父母老去,我们是否有能力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能否让他们完成年轻时由于抚养我们,由于家庭重担而没有完成的理想,能否让他们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能否用优质的食品去保健他们的身体,这些东西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5.社区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总结 篇五

为响应 “三关爱”中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辖区环境,提高文化品位,结合实际,我街道办事处开展了一系列普及环保知识、保护社区环境志愿服务。现将活动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活动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经济杜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着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开展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修养,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志愿服务,组织动员人们参加义务清扫草坪,清理社区绿地、为灌木剪枝等活动。培育崇尚自然、善待环境的理念。大力开展清洁环境卫生志愿服务,倡导垃圾分类,清除卫生死角,整治“脏乱差”现象,创造优美怡人的社区生活环境。

二、具体活动

1、强化宣传,增强宣传力度。在每次活动前做好广泛宣传工作,在辖区内张贴活动通知及海报,号召广大居民参与到关爱自然志愿服务中来。

2、关爱自然活动。开展清理草坪,打扫残土等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日常做好环境清扫和保护服务。

三、活动效果及心得

6.惠安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总结 篇六

为了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惠安社区在3月初就制定了“学雷锋、讲奉献、树新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计划和工作方案,利用社区的板报、橱窗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动员,号召社区志愿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多为社区居民做实事做好事。

开展“学雷锋、讲奉献、树新风”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来,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社区的保洁护绿志愿者服务队共清理了康居园小区的垃圾死角4处,清理街路积雪3次,他们不怕脏不拍累,把“让雷锋精神在社区唱响”的口号做到了实处;治安巡逻志愿者服务队坚持每天巡逻在小区内外,虽然这样大爷大妈们都已年过花甲,但是依然劲头十足,戴着醒目的红袖标穿梭

于惠安小区和康居园小区之间,为社区的治安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把雷锋的奉献精神演绎的恰如其分;网吧义务监督志愿者服务队的阿姨们她们每天都坚持到辖区内的网吧走访,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制止,督促网吧老板拒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对待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健康上网,受到社区青少年的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好评。也为雷锋精神在社区弘扬做出了贡献。

雷锋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把他真正的继承与发展下去,让雷锋真真正正的活在我们当中,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雷锋。

惠安社区

7.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七

1 社区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民对健康关注程度也逐渐提升,医院资源的有限造成就医难的问题,近年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且目前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持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负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与社区居民最为接近的医疗机构,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干预意义重大[4]。

2 医疗志愿者服务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志愿服务在我国蓬勃发展,最初以国家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形式开始[5]。近些年医疗志愿服务多是医院门诊及医院组织的志愿服务[6,7],并取得较好的成果及一些实践经验[8]。社区健康志愿服务大多是医院组织的,而社区医疗志愿服务因缺少组织管理,相关报道较少。

3 制定志愿者管理制度,设立志愿者管理部门

志愿者管理法律方面大多数此类文件只是对志愿服务进行一些原则性和普遍上的界定,没有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提出相应有力的具体政策措施,很容易使服务呈现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的状态[9]。可供医疗志愿服务领域借鉴的法律法规更少,志愿服务在法律地位方面的窘境很大程度上制约志愿服务推进的力度。可根据我国现有《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制定更详细的管理制度。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专门部门从事志愿者管理,使志愿者服务更加系统。设立志愿者服务项目,规定服务内容,例如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优势,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保健、健康政策宣传、建立健康档案等项目。

4 志愿者招募、培训及管理

4.1 志愿者招募

4.1.1 志愿者招募方式借助媒体、网络或微信平台发布志愿者招募的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信息。

4.1.2 志愿者来源

志愿者可来源于社会上对医疗服务有兴趣的团体或个人,最好有医学教育背景,特别是在校医学生。开展与院校合作模式的志愿者服务是较理想的一种方式,有更好的志愿者服务持续性。志愿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医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更好地熟悉以后的工作环境,形成和职业价值观取向一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院校合作的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医学生更早、更直观地面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强调在实践中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使其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既承担了责任,也帮助别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对促进医学生了解社会,塑造品格、规范行为、拓展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增强职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而对医学生志愿者在招聘录用时适当加分,可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形成良性循环[10]。在完成在校教育后积极从事志愿实践活动,不仅是新时期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培育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满足人们服务社会和建设社会愿望的重要途径[11]。

4.2 志愿者的培训

调查志愿者对培训时间及培训内容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培训课程。开展阶段培训,逐步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基础课程培训保证志愿者对服务岗位的基本设置有所了解,包括各项需遵守的规章制度、志愿者服务理念、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规范等,这些培训内容相对浅显,易于教授和学习。志愿者在此培训基础上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包括学习基本医学知识、沟通技巧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注重志愿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促进志愿者的学习和发展。建立资深志愿者带领新进志愿者的服务机制,使新志愿者更直观地了解志愿服务项目。随着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队。新进志愿者医疗服务内容较为陌生,对志愿服务内容不够熟悉。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志愿服务经验的传承与志愿者相互间的交流。面向资深志愿者开展如何带领新进志愿者的培训,协助新进志愿者尽快、顺利融入整个医疗服务系统。在带领技巧、带领内容、带领流程等方面开展培训形成一套完备的以老带新服务机制。

4.3 评估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社区医疗服务志愿者的考核、评估、监督机制。推行社区志愿服务承诺制度,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和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等[12],对优秀志愿者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实行志愿服务储蓄制度,有研究使用积分制[13]提高志愿者积极性。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是使健康促进志愿者活动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增强服务活动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以备参与者本人未来之需。

5 其他

建立志愿者服务网络,各个环节衔接紧密,各项活动相辅相成,有秩序、有反馈。

6 讨论

社区医疗服务志愿者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服务的广泛开展,能起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重要作用,直接促进了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社区服务成本,减轻政府负担[14],但现如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志愿者参与意识不强。相对一线城市郊区的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比较弱[15]。志愿者已不是新鲜名词,但在相对偏远的郊区,有些居民并不了解志愿者可以做什么。我国区域大,发展不均,郊区的地域比较广大,人口分布不均,且很多地方交通不够便利。志愿者服务能否更加完善是建立在社会大环境发展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才能发展起来。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与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社区卫生服务面多并且分散,与此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短缺,不能满足庞大的社区人员的健康需求。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志愿者进行相关健康促进活动,既可以减轻社会负担,又能达到健康促进的目标,而如何有效地组织管理志愿者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我国志愿者医疗服务的现状,对社区医疗服务志愿者团队构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规范社区医疗服务志愿者团队的一点浅见。

8.中国社区志愿服务面临转折点 篇八

一般认为,中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在80年代末成立于天津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数字,在21年后的今天,全中国的注册社区志愿者已超过2600万人。

中国的志愿服务其实从社区开端,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参与大型活动、救灾抗灾等。到今天,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与活跃于这些大型活动和救灾现场的志愿者不同,社区志愿者需要更为长期的行动和坚持,同时它也是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基础。考察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历史,亦可以对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未来发展有所启发。

社区志愿服务的源起

1988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居委会成立了“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无偿为孤老病残和特殊居民提供服务。第二年,这个小组正式更名为“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次年10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新兴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经验。会上同时提出,在全国推广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小组等群众自我服务组织。

中国的社区志愿服务是与改革开放后社区、社区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密切联系的。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苏式社会管理模式。城市居民都分散在不同单位中,由不同性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单位承担居民的福利与服务职责。街道及居委会附属于区级政府,一般作为上级政府的派驻机构,承担户籍登记、卫生保洁等简单管理职责以及对“社会闲散人员”等极少数群体的管理任务。

80年代初开始,改革给各类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其表现有二。首先是企业福利功能的减弱,需要新的主体承担社会管理和社会福利职能;其次,大量城市居民脱离企业管理,居住地成为政府与他们联系的唯一纽带。

在这种情况下,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区服务”。当时,这个概念主要用来区别国家提供的“政府服务”、“国家福利”,也就是“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另一种说法。相关文件也提出“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现阶段基层社区,即以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依托的社区,在城市一般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

后来,社区建设进一步被明确为,“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可以说,中国社区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同时承担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要求,以提供社会福利为主社区服务也就成为社区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

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社区服务三年发展规划(1989年至1991年)》,3年内要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以街道各类福利、服务设施为主体,以居委会便民服务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福利服务体系。到1988年底,北京市各街道就建立敬老院、伤残儿童寄托所、精神病人工疗站、社区服务中心、家务劳动服务站等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超过2000个。

1995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某一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服务体系。1998年,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更名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可以说从这时起,社区建设正式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工作。

但是,在此前长达3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社会资源都集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强势社会单位中,街道、居委会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承担起如此重任。因此,志愿服务就成为承担相应需求的载体,并得到鼓励。

同时,志愿服务与“学雷锋”等传统志愿服务结合,在当时人们思想较为单纯、利益诉求单一的情况下,得到迅速发展。

在1989年民政部杭州经验会后的不到10年间,全国各地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已超过540万人,拥有组织超过5.5万个。以天津和平区为例,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已达到5万多人。

一个例子是,当时很多工厂不再为工人提供浴池、理发服务,社会上的理发店价格又高,社区里的免费理发服务就很受群众欢迎。具有同样性质的还有“小饭桌”、“小板凳”等形式,其核心就是满足群众在经济转型期的服务、福利需求。

当前社区志愿服务的挑战

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产生过程,决定了政府在提供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位置:它一开始就是志愿服务的主要推动者,这不仅体现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还包括青年志愿服务等等。

在天津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居委会“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最早的13个成员中,有6人就是居委会成员。

这样经过数年发展,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为主的志愿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志愿服务也因此成为政府工作的内容以及考核标准。

不可否认的是,行政主导是中国志愿服务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与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孕育公民精神、自发形成志愿服务精神不同,中国在短短不到30年间就不得不面临社会转型产生的社会服务、福利需求,要使群众从国家福利的“摇篮”中离开后立刻就成为志愿服务的实践者,具有相当难度。

换句话说,西方的志愿服务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围绕公权博弈的结果。市场的力量塑造了公私权利的边界:政府能够做什么,哪些需要由私人和半私人机构提供。这也是公民社会的特征:现代公民应该获得何种权利,又应该为社会付出何种责任。

所以,公私权利博弈的结果不只是公民应获得何种权利,也包括他应该承担何种义务。

正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由于转型期的巨大冲击以及迅即到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国人还很难适应现代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政府在此过程中、特别在早期必须承担“保姆”的角色。

令人欣喜的是,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在过去十几年中得到了超常进步。

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2年里,经过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之后,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任何常规教育和宣传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公民对公共生活的热忱与关注在最近几年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对于今天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志愿时代”、“公民社会”的判断为时尚早,但是志愿服务已经面临“行政化”与“社会化’两难取向的协调问题。

比如,随着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政府职能不断分化,政府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不计成本地投入资源。近年来,一些声音认为政府在相应领域投入过低,志愿服务缺乏支持。事实上,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不应仅来自政府,而是整个社会。即使对于政府而言,现在也需要考虑效率问题。

与上述质疑相反的是,许多人认为,

nlc202309020120

“行政化”与“自主性”存在冲突,政府应该迅速退出这一领域,同时下放相应资源。

需要承认的是,政府了解的社会需求与群众自发性之间不可能是“无缝结合”。特别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即使在如何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一个问题上,就会有来自公众的完全不同的声音。正如政府之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样,它也需要在志愿服务这个领域体现一定的作用,从而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对于“行政”、“自主”的争论,体现了对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同看法。随着我国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志愿服务也承担了这一部分社会资源的分配功能。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社会公益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中国社会捐赠达到1000亿,占GDP的0.4%左右。美国同年慈善捐款则占其GDP的1.85%。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部分,很难在捐赠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志愿者比例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社区志愿服务的模式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作为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服务的推进与发展也不可能脱离中国国情。

转型期中政府的角色和边界

与整个社会大势一样,如何在这样一个转型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角色是政府面对的主要问题。应该说,政府在今天仍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建立各种制度和秩序上。

目前在实践中,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区志愿者数量少,成员相对单一。比如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我国香港等地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在56%至20%之间。而中国志愿者人口不到1亿人,不到总人口的10%。在社区志愿者中,退休的老年人和青少年为主,中青年人较少。

其次是社区志愿者技能水平低、志愿服务项目领域狭窄等问题。比如,志愿服务项目创新能力有限,部分社区志愿者只能依托政府计划项目,创新兴趣不大。

第三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

正如有论者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有二: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保障机制。

应该说,无论建立何种机制,志愿服务的制度特征都应该是:使志愿服务在推进安排、组织实施、后续评估等方面有章可循。这些规章所体现出的管理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志愿服务,而不是出于利益控制。

这种规章与志愿服务的“自发性”是高度吻合的,本身甚至也体现出“自发性”的特点。它不会使志愿者感受到外在压力,而是高度趋同性的制度安排。

应该说,如何建立有效、符合实际的志愿服务制度也许是过去30年来对于中国政府最重要的考验。它必须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效益、效率和可持续性,同时又必须符合人性化、人文关怀的要求。既使其在一定轨道内运行,又要高度尊重志愿者的个体意愿。

例如在激励机制上,志愿服务本是一种利他、自愿的活动,不需要任何立即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志愿者不该有任何回报。这种回报主要不是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以综合性、间接性和长期性的多种形式体现出来。

一直以来,我们都用精神鼓励的方式提供回报。但实践证明,非精神鼓励不仅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动力,也符合志愿服务精神。比如通过评价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得到某种技能培训,反过来促进志愿服务。

再比如,利用不同志愿服务主体提供的志愿服务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像“公益银行”制度中的支持单位和志愿者就是不同的志愿服务提供主体,通过不同服务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对志愿者的奖励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是体现社会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肯定和鼓励。这些方式可以通过规定和社区约定等方式长久确定下来。

这些维持志愿服务整体良性运行的制度和机制,就是政府在这项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任务,而其根本也是弥补国家职能的缺憾和不足。

9.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九

根据桔子洲街道《关于春节期间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精神,为大力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推动我社区志愿服务深入健康发展,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八字墙社区在2011年春节期间,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在全社区组织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为目标,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线,以扶老助残、文体娱乐、环境秩序、平安健康为重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组织动员志愿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喜人景象。

二、活动内容1、1月19日至21日,为应对持续雨雪天气带来的积雪和冰冻,社区组织党团员志愿者在社区内的出行要道铲雪除冰,进行摸排式清扫,保障了道路的畅通和居民的出行安全。

2、1月21日上午,社区组织党团员志愿者对辖区孤寡老人、帮教对象、下岗职工、残疾人进行走访慰问。志愿者们一户户走

访,详细询问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提醒他们春节期间要注意防火防盗,有什么困难就找社区帮忙,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乐观生活,并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米、油等生活用品。

3、1月23日,社区组织志愿者来到岳麓区望岳敬老院,看望慰问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并带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志愿者们了解老人的身体、饮食、生活情况,嘱咐老人在寒冬要注意身体,还为老人打扫卫生、清洁环境。

4、1月24日上午,社区组织志愿者与三真医院志愿者开展了“健康快车社区行”健康咨询义诊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和健康咨询,组织营养保健专业人员向居民讲解食品安全、健康膳食与营养平衡等科学生活常识,引导人们在节日期间科学饮食、健康生活。

5、1月25日,社区组织志愿者对辖区内道路、小区、楼道进行卫生清扫、擦洗报箱、清理牛皮癣、清除花坛垃圾等活动。志愿者拿起铁铲为新年清扫了最后的积雪,社区面貌一新。

6、2月16日,社区组织社区文艺团体桔洲京剧社开展了春节文艺联欢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社区人民群众节日生活,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八字墙社区

10.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方案 篇十

一、活动主题

为构建和谐社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助人为乐美德,为发展公益事业、完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志愿者精神的行动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手段。

二、活动地点

小福州花园(睢中南校区南面,春天故事门口)

三、活动时间

12月5日上午9点自行集合四、参加人员

苏北计划志愿者6名,博爱志愿者协会成员6名

五、活动内容

1、准备阶段。联系幸福家园创建办,由其提供清洁用具;与媒体记者联系,确认其到场时间;与小区物业取得支持;制作横幅,准备绶带,通知志愿者带上手机等拍摄工具。

2、实施阶段。到达小区门口,志愿者三人一组,共分4组,两组进行清洁工作,一组分发倡议书,一组看守展板,为行人解说。先对清洁组进行拍摄,再回到展板处采访领导。采访结束后,所有志愿者集合,拍合照。

11.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十一

1982年维也纳老年问题世界大会,将60岁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起点年龄,在此基础上,按照生命阶段将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年人(60岁~70岁)、中龄老年人(70岁~80岁)、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按此标准,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近2000万,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可能会超过1亿。面对严重社会老龄化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低龄和高龄的定义应更加灵活和实际,不能仅界定于生理年龄,而更多的应以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参与意愿为参考因素。

二、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社区志愿服务的可行性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2013年年底曾表示,全国各级老龄机构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形式,鼓励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帮助失能老年人,组织老年互助队,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贡献。

从表面上看,吴玉韶提出的建议和观点势必会引发公众质疑。但是,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来看待“老年人服务老年人”的问题,也许就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第一,吴玉韶提出的建议,并没有独立于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之外,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做好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去谈“老年人服务老年人”。

第二,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帮助失能老年人,未必就是为了金钱。对于低龄老年人而言,参与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丰富自己的时间即是“积极老龄化”。无论如何实现老年人的健康发展,都是通过有所为来实现,而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队是社区参与的重要表现。“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实行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一方面能使老年人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广泛的社会支持。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缺乏了社会支持的政策制度是站不住脚的。除宏观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赋予“低龄助高龄”一定的合理性之外,在微观上,低龄和高龄家庭的广泛支持使得“低龄助高龄”更具有现实性。

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家庭中照顾人手的缺少,以及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态度,单一依靠家庭或亲属成员的照顾,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质量。时下最普遍的弥补方法便是雇佣钟点工和保姆,这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存在信任和安全问题。所以,安全、可心和低成本的服务是低龄老人和享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和老年家庭共同的渴求。而“低龄助高龄”因地缘性和稳定性,即参加志愿服务的低龄老人和享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大多数是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相对比较熟悉以及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稳定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符合子女和老人的期待。另外,对于低龄老人家庭而言,由于自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既充实了自己的闲暇生活又愉悦了身心,继而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使得低龄老人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再就是,“低龄助高龄”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无形中督促子女尊老敬老,有利于孝文化的弘扬。

三、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社区志愿服务的优势

通过“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的可行性”的阐述,得出无论是出于“积极老龄化”的要求还是老人自身的活动需求,都为“低龄助高龄”社区服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现实依据。政策上的鼓励和实际上的需求,都可转化为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照顾高龄老人的外部优势。而作为供方的低龄老人是否有能力提供和满足这项需求值得探讨,下面将从低龄老人群体自身在参加“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所具备的优势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

第一,身体素质良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普及,人们的身体素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以华北石油局第四物探大队离退休职工和家属为例,低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非常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人数占到35%左右,认为健康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占65%左右。多数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能够适应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低龄老人有为社区志愿服务作贡献的身体条件。

第二,思想素质优势。当代的老年人大多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重考验,不仅见证了国家的风云变幻和兴旺发展,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受时代的影响和号召,大多数老同志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乐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自愿无偿地奉献力量,希望继续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第三,知识经验丰富。科学研究表明,老人的智力和体力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而衰老并非全面的,认知、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最先衰退。但智慧可以在官能衰退的一定程度内继续发展,低龄老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而且可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继续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第四,闲暇时间充足。老年闲暇是特指个体自60岁到临终前的全部活动时间。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花费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较少,加之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较早,老年人的闲暇空余时间较充足。而由于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很难满足一部分健康、低龄老人的再就业愿望。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五,同辈群体的优势。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同属老年人群体,在应对衰老的过程中,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经历使其在情感上更易接近。在理解高龄老人需求和提供适合的服务方面,感同身受更能提高服务质量。

由此可见,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低龄老人,有能力、有优势向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四、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操作性

有了“低龄助高龄”可行性的保障,开展“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已然具备了开展活动的可操作性,但如何开展好活动,就要考虑其服务内容的适宜性和明确性,老年人群可以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许多方面大有作为,如通过培训或组织有特长的老人开展社区矫正、科普宣传、法律援助、防灾救灾、社会监督和道德教育等活动。“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既要体现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又要保证服务的可操作性。为此,“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活照料方面。“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具体的项目可包括送餐上门、上门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晒被、个人清洁、上门助浴、外出助浴、陪诊服务、陪同购物和代理代办等。

第二,精神慰藉方面。随着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加之大多数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自我修养不高,对精神慰藉和情感交流十分渴求。“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开展上门聊天、讲书读报以及组织“谈古论今”“追忆往昔”等集体演讲活动。

第三,休闲助乐方面。一方面由于高龄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另一方面高龄老人自身的知识水平较低以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熟练掌握较少,在休闲娱乐方面想做而不能做的太少,低龄老人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高龄老人实现“实心计划”,比如,书法绘画、养花鱼鸟、插花茶艺、垂钓棋艺、踏青散步等等。

以上多方面论证说明,很多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但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却相当贫乏。如果让其加入老年人组织或和其他老年人结成帮扶对子,就可以让他们寻找到精神慰藉。当然,我们急需要做的就是要对老年人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改变“侍候人不光彩”的传统观念。

12.文化志愿服务主阵地——社区 篇十二

一、文化志愿服务要紧贴社区

(一)文化志愿服务对象在社区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家园最基层的单位,是文化志愿服务点对点、点对面的切入点,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 往往在社区能直接得到体现,深入社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是最直接的方式和最有效地方法。幕府山街道五佰村社区“南京幸福老年公寓”住着数十位孤寡老人,他们每一次看完文化志愿者惠民公益演出后,都连连称赞,都说“比电视上好看”,并期待着下一次惠民公益演出的到来。文化志愿服务要有针对性,社区需要什么,文化馆要心中有数,要和社区同步。

(二)文化志愿服务者骨干在社区

社区文艺积极分子固然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骨干,而社区的书记、主任更是文化志愿服务的主要推手、重要骨干,他们在社区最有号召力,他们是百姓真正地父母官,是文化志愿服务最有效地组织者。

(三)社区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信息源

做好社区文化资源调研,对建立文化志愿服务者队伍有着重要意义。文化馆对全区文化资源信息进行调查统计、更新,是做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从辖区单位、业余文艺团队、人才,活动场地等汇集、储备的相关信息资料,对群众文化工作和文化志愿服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资料显示:笔者所在区仅业余文艺团队(协会)就有近1000个, 50平米至数百平米文化活动场所达500余个。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上数字的上升是必然的。

二、文化志愿服务要讲求实效

(一)文化志愿服务要有领军人才

文化志愿服务需要具有满腔热情的文艺积极分子,更需要具有一定文化、文艺专业技能的人士加入,如此,才能有效、有力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笔者所在区宁海路街道天津新村合唱团领队钱兆玉、指挥张昌阁夫妻二人全身心投人合唱团,积极做文化志愿服务者,近几年合唱团不仅在省市许多比赛中获奖,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唱歌爱好者加人,不仅如此,两位老人还应邀到其他社区做合唱团辅导,两位老人还多次率领合唱团奔赴革命老区、部队做公益演出。文化志愿服务者、京剧票友郭新春2014年荣获“江苏广播电台听众节(文艺之星社区选拔赛)最佳人气奖”,他常年对文化馆明星京剧团、戏剧协会的戏剧爱好者进行辅导,做公益演出, 凡是公益演出,总是随叫随到、积极参加,车费都是自掏腰包、从无怨言。荣获2014年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的南京金鸿和谐之声合唱团以及南京金钟合唱团、南京九三学社合唱团等文艺团队,始终坚持公益演出、义务辅导,文化志愿服务业已成为他们生存、发展的唯一理由,令人敬佩! 这些在省内外颇具艺术专业水准的合唱团,其领队、指挥都是享誉业界的音乐家,如马熙林老师、陈小平老师,他们不仅为本区争光添彩,更多地是传播了建设幸福社会、幸福家园的正能量。

(二)文化志愿服务要充分利用辖区内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好辖区内文化资源,文化志愿服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艺术学院大学生文艺志愿者社会实践进社区活动,全区十余支中老年舞蹈队不仅得到了科班专业舞蹈的培训辅导,并学会了十几个成品舞蹈,中老年舞蹈队演技显著提升。宁海路街道古林社区和辖区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4研究所结成共建关系,多年来,社区充分利用第14研究所远望中老年艺术团的场地和设施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欢歌笑语送进社区家家户户。远望中老年艺术团的管弦乐团是省内唯一的中老年管弦乐团,他们多次赴北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常年活跃在省内外许多重大公益演出活动舞台上。他们外请的各个辅导老师,均来自省歌舞剧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和南京艺术学院。企业的强力支持,社区文化公益活动必然有声有色、热热闹闹。

笔者所在区,区内文化资源丰厚,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省国画院等许多单位的专家学者,在辖区社区内已经成为了文化志愿服务者队伍中的一员,他们热情地为辖区内群众文化活动添砖加瓦、奉献爱心,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著名画家赵绪成、高云、喻继高和喻慧父女等名家大师在辖区内许许多多次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奉献。努力做好高层次文化志愿服务、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档次,是辖区内百姓的幸事和福音。

(三)文化志愿服务文化馆要身先士卒

文化馆在落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举措上,要落实文化志愿服务。文化馆全部活动场地免费向市民开放; 文化馆全年度、全免费为文化志愿服务者进行专业培训;文化馆全免费地为社区艺术学校市民开放;文化馆定期邀请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为文化志愿服务者授课;文化馆将集中选拔优秀节目并组团(或组台),在全区进行公益巡回演出。

文化馆的文化志愿服务要实实在在落实到群众文化活动的每个细节上。每一次的文化志愿服务,从组织到辅导, 文化馆的每一个馆员必须参加,并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忠实践行者。

然而,文化馆缺乏专业人才,也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上半年公益免费舞蹈培训班结束后,学员们不愿离去,提出要交学费继续学下去。文化馆在缺少在编专业舞蹈老师、有限的文化经费又不足以支撑局面的情况下,的确很尴尬。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具备、提供齐全齐整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这是文化馆以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要不断思考、研究和完成的选项和课题。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传统的文化惠民项目显然过气、不受待见,文化志愿服务的受益者不能总停留在少儿、中老年人身上。

三、文化志愿服务要常态化、特色化

(一)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指的是:文化志愿服务思想 上要重视、制度上要规范、行动上要主动

不断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是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前提和保证。眼下文化志愿服务仍处于初始价段,重形式、内容少,仅靠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者在文化志愿服务上倾注心血是不够的,在财力投入甚微的状态下,文化志愿服务要有大作为,好难、好难。目前,文化馆和街道、社区的群文联系网络急需升级;文化馆也急需引进专业人才;而“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也迫在眉睫。

(二)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指的是: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菜单要齐全、特色项目要扶持,文化志愿服务社会信息要联通

文化志愿服务覆盖全社会,文化馆要成为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家,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信息中枢。纪念南京渡江胜利60周年书画展览、著名书画家向渡江胜利纪念馆捐赠书画活动,就是通过文化志愿服务的信息联通,由文化馆和西祠胡同网联手南京中山书画院促成。辖区内省著名魔术师高峰、赵锁宝先生常年热衷文化志愿服务,得知匈牙利魔术师朱拉·利兹将来江苏表演后,积极联系省文联杂技家协会, 将活动移至文化馆举行,并又组织了近百名魔术师、魔术爱好者与会听课、交流。这些都为文化志愿服务积累了经验。

摘要:文化志愿服务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志愿服务必须牢牢着眼主阵地——社区。笔者从实际工作经历及体会,就文化志愿服务围绕“社区”,从文化志愿服务要紧贴社区,文化志愿服务要讲求实效,文化志愿服务要常态化、特色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3.左岭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简报 篇十三

开展以“绿色家园、和谐左岭”为重点的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

为进一步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2012年11月30日左岭社区开展以“关爱自然”为主题的社区清洁日活动。20名社区青少年志愿者参加了这次清扫社区环境卫生的活动。社区志愿者一听说社区要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都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大家带着环保垃圾袋、抹布等工具,清除小区绿化带杂草,清理乱堆乱放物品及乱丢垃圾,劝导居民们不要随意乱扔垃圾,号召大家爱护环境,清洁家园。

社区在美化环境、清洁家园过程中,注重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背街小巷的整治、“牛皮癣”的清除、垃圾的清运的美化家园活动,哪里任务重,哪里活最脏最累,志愿者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通过这次活动,给社区居民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过节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大家认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社区的环境卫生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形成了人人懂文明,人人爱文明的良好氛围。”

左岭社区志愿服务

开展为空巢老年人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

社区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主要依托,老年人也日益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要服务群体和参与对象。家住左岭友谊街的杨婆婆今年已81岁高龄,因腿部肌肉萎缩导致行动不便,常年在家中,郁郁寡欢。左岭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立即到老人家中,并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打理家务和与老人交心谈心,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心灵得到了慰籍,也让她感受社会温暖。志愿者经常和空巢老人们谈心,帮助他们平稳心态,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真正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左岭社区关爱老人志愿者服务站自成立以来,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以服务站为阵地,组织辖区人员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弘扬雷锋精神、展示文明、进步的城市形象。左岭社区服务站目前志愿者,开展了关爱老年人等活动。

左岭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将继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组织有特长、热心公益事业的社区志愿者开展助老爱老接力活动,帮助特困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助推我市文明城市建设。

左岭社区志愿服务

开展为空巢老人、残疾人家政服务

社区志愿者十分关注残疾人生活,更是将关爱残疾人当成社区工作的重点,社区志愿者用自己的热心,爱心去感染残疾人,是残疾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12月3日下午,左岭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自发组织上门为几户残疾人家庭搞清洁卫生,整理房间。这几户家庭都属于低保家庭,一人独居,还患有重度精神障碍,平日家里凌乱、很脏,甚至滋生出很多细菌,影响了邻里生活,也无人收拾。

今天,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带着清扫工具一起来到他们的家中,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志愿者们有的擦玻璃、有的拖地、擦桌子,从客厅到厨房再到卧室,一步步进行整理,一个下午就把几户残疾人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室内焕然一新。

左岭社区开展“践行文明礼仪、维护社会秩序”活动

14.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十四

北湖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招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北湖路社区地处商业中心北湖路,东起苏园路上和平里游园,西至健康路中段,南起北湖路路口,北至解放路飞虹桥头,辖区总面积xx平方公里,驻社区企事业单位个,家属楼院xx处;有常住居民xx户,常住人口xx人。党支部共有党员xx名(男xx名,女xx名),其中正式党员xx名,预备党员xx名;下设xx个党小组。社区现有工作人员xx名,其中招聘干部xx名,进村进社大学生xx名,平均年龄xx岁。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站,适应新时期街道、社区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组建、培养、管理、激励机制。组建了北湖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xx名志愿者开展交通疏导、卫生维护、单亲关怀、政策宣传、扶贫帮困等志愿活动xx次。推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推动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规范化、社会化,为街道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社区始终注重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把开展志愿者日常管理、服务、指导、工作、培训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逐渐形成了社区服务的特色和优势。

志愿者管理工作实行四个“规范”。一是规范注册登记,xx名社区志愿者填写了《北湖路社区志愿者服务协议》和《北湖路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表》,xx名驻社区单位党员志愿者填写了《在职党员进社区参加志愿活动登记表》,建立了志愿者档案册,派专人实施动态管理;二是规范记录工作,健全会议记录、活动记录、服务记录和学习记录,对志愿者服务内容、服务时长,实行“零遗漏”记录和登记,并留下影像资料。三是规范服务标识,徽章xx套,服务证、注册登记表xx份,根据xx区志愿者标志,设计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标志和服务理念。四是规范教育培训,社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通过召开座谈会,积极征求社区群众意见与建议,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服务针对性和服务质量。

(二)广泛宣传,强化意识。

在工作中,加大宣传广度、力度,充分挖掘社区各种资源,加强与辖区内医院、学校和辖区单位的联系,搭建平台资源共享。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吸纳辖区内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牢固树立“多一点微笑,多一份精彩”的服务理念。

三、今后工作展望

(一)加大招募力度,壮大志愿者专业队伍。

坚持在社会需求较多的重点行业,广泛进行志愿服务宣传,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注册质量,进一步影响和带动更多、更高素 2 质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志愿者行动中来,为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技能。

依托各种培训机构和卫生、消防、司法、计生、社保等有关部门,针对志愿者的特长和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应急救援、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各类培训班,从而帮助广大志愿者提升服务理念,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成效。

(三)加大管理力度,保持志愿者队伍稳定。

15.电信天翼先锋队志愿服务进社区 篇十五

本刊讯7月6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利用成华区建设路街道办举办公益创投项目路演活动契机,联合成都分公司志愿者开展天翼先锋进社区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当天,电信省市公司的党员志愿者们早早来到培华法治广场,搭建活动展位,准备宣传物料,悬挂天翼先锋旗帜。上午九时许,路演活动拉开帷幕,广场上聚积的民众越来越多。电信志愿者们忙碌在活动现场,为社区群众发放《党建知识100题》手册,宣传WIFI免费上门检测、免费体验100M光纤宽带,讲解169套餐内容,介绍周三电信电视免费点播……活动中,大家穿着志愿者统一服装,佩戴鲜红的党徽,提供热情的服务。广场上,“中国电信天翼先锋进社区”横幅和展架格外引人注目,吸引得社区居民纷纷驻足,现场一片热闹景象。

近年来,四川电信强力打造天翼先锋活动品牌,以助力社区(乡镇)文化建设、提供电信便民服务、推进信息知识普及为内容,努力构建了电信志愿活动和社区(乡镇)服务工作一体化的新格局。全省组建天翼先锋队200余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热心服务民众,展示党员风采,履行央企责任,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16.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十六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精神;青年志愿者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公民品质的要求,更反映了公民精神的塑造已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曾经指出:“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是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1]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成长在新社会大背景下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即将参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中并担当重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及其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所以,公民精神成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可喜风貌和新的蕴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公民精神,成为大学生公民精神培养的实践载体。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涵

1、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虽然在世界各地名称有所不同,但所指对象和任务大体相当。在西方国家,志愿者是指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强制驱使,为改进社会而努力的人们。在中国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将其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在中国大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

2、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及其志愿者活动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 世纪90 年代传入中国。1990 年深圳建立“青少年义务工作联合会”,1993 年北京大学学生自发组织“爱心社”,同年底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 年12月5 日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组织化、规范化的轨道。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是根据社会、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提供志愿者服务对象的社会资源,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结合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者主题活动。[3]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个体道德实践的过程,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个人自我教育三者统一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意义

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得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公民自我认知、公民自我体验和公民自我控制,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予以认同,并把握自己在社会实践和道德交往中的社会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的充分发展,提升公民精神的时代蕴含。

1、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需要的途径

马克思说:“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就应当是年轻人职业选择的指针,不应当认为这两种利益是彼此敌对,互相冲突的。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幸福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专业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的伟大人物。”[4]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触摸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可以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从学校走向社会,更好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去,而青年志愿者活动正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2、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青年志愿者自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保障事业,从一开始就发挥着先进文化的作用。青年志愿者当中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青年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青年志愿者活动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会失范现象作出了贡献。另外,由于青年志愿者协会和青年志愿者他们都是由不同阶层的成员自发自愿的组成,彼此是因为共同价值理念和世界观而集合在一起志同道合的有为青年,成员间形成了友爱、互助、进步、奉献的新型互动关系,原有的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差异已退居次要地位。在人际关系越来越功利化和世俗化的今天,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的关怀和接触,减轻乃至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因此,志愿者活动作为一个载体,把不同背景的人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一种社会整合剂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们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起步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1、社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和理解

公众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还很缺乏,对志愿服务的行为不能理解;不尊重志愿者的动机、劳动和价值等。实践中我们还看到,校内外普遍存在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内涵不明确的问题,经常出现将志愿服务组织临时“拉差”的情况,把志愿者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许多志愿活动成为一种组织行为而不是自愿参与行为。

2、志愿服务的管理和制度建設方面有待加强

一是志愿服务的社会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缺乏有效的界定和管理。二是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志愿服务是一种志愿奉献的无偿服务,本身并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收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

方面都需要一定费用,完全依赖共青团组织这一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因而会大打折扣。青年志愿者的人员构成、权利和义务、行动的范围和形式、青年志愿者组织之间,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等许多问题都缺乏法律上的界定。由于缺乏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相应的法律保障,青年志愿者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从而也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行动的积极性。三是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还不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服务是不可能进行物质激励的,所以精神激励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志愿者不但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满足也很难实现。

3、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

首先,尽管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人数总量很多,但统一的管理和协调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停留在自发阶段而不是自觉阶段;其次,由于受到专业技能所限,高、精、专的专业性志愿服务不够,使得高校志愿者的活动形式特点不鲜明;再次,有的志愿服务流于形式,为了名利、宣传等而参加活动,严重影响了志愿者的形象,有些本来的善意帮助最后却成为受助单位的困扰、负担等等。

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当前至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促进社会观念转变,积极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高校来说,要特别注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的事业,志愿服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宣传,因此,学校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侧重不同的主题,确定相应的宣传重点,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表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第二,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内容应大力扩展。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而国外的志愿者活动已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社会正义、民权、社区开发、文化和艺术、卫生和医院等等。

第三,完善志愿者的管理制度。为规范志愿者的管理,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志愿者注册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办法》对注册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它代表着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完善志愿者的培训制度。要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理念培训、技术培训,切实保证志愿者服务质量。

第四,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完善和落实物质保障机制。志愿活动是大学生本着志愿、奉献精神参加的公益活动,是一项非盈利的社会事业,要想得以长足有效地发展,就必须得到各级党团组织和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保证。其次,要完善和落实法律保障机制。推进志愿服务立法是保障志愿服务各方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志愿服务深入开展的有效手段。

第五,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激励作用是重要的。虽然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并为期望被表彰,但是要弘扬志愿精神一定需要表彰,这种表彰是对志愿服务的肯定,也是对社会的号召和呼唤。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高校也应建立一定的补偿制度,对学生的志愿行为给予价值肯定。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既能服务社会,又是自觉成材的有效途径。正如志愿者誓词里所讲: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让我们实践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慎之. 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J]. 改革,1999,(3).

[2]江泽民.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1-07-02(1).

[3]周围,肖建华. 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02,(6).

[4]桑运川.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党政干部论坛,2006,(3).

17.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十七

为进一步推动辖区志愿服务工作,迎接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根据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决定在各社区深入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整合辖区志愿服务工作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切实推进辖区志愿服务工作。

二、工作目标

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落实《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志愿服务工作相关指标任务;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站,实现管理动态化、服务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的良好对接,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优质的志愿服务。

三、组织机构(一工作机构建设

街道成立由辖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联系会,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各社区建立建全社区服务站,站长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成立若干由辖区共产党员、共青

团员和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组成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二队伍建设

1、招募。

(1社会招募。本着“自愿参与、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原则,凡热爱志愿服务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具备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遵纪守法的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学历、民族、信仰,进行注册后,都可报名参加社会志愿服务。

(2单位招募。依托地区资源,从辖区企事业单位招募专业志愿者队伍,开展医疗司法援助,青少年辅导等义务服务。

2、人员注册与培训。

申请人提出申请,填写《××街道志愿者注册登记表》,统一注册,颁发证书和徽章。适时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知识测试,对人员信息进行规范管理。

3、建队。

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建队,2012年7月10日前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社区常驻人口8%以上;对注册志愿者按专业和特长进行分类管理,组建6支专业志愿者服务队。

四、志愿服务项目

结合学雷锋活动,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他人即以关爱农民工、空巢老

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四类人群为重点,关爱社会即以重点开展文明行医、医疗保健、扶危助困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关爱自然即以开展优美环境、文明习俗、护林爱绿、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

五、服务口号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六、志愿者活动(一志愿者专业服务

1、卫生医疗服务志愿者队伍

由辖区医护人员组成,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

2、法律工作室志愿者队伍

由专业律师工作者组成,为居民提供法律培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为居民切实解决遇到的法律难题。

3、党员志愿者队伍

由我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员干部及辖区退休党员干部组成,为社区建设提供志愿服务。

4、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由派出所和街道综治办、司法所以及平安信息员和平安志愿者组成“社区矫正”志愿者专项服务队,针对社区刑满释放、两劳帮教人员精心开展各项教育矫正服务。

5、文明城市志愿者队伍

由街道干部、社区干部、驻区单位和辖区群众志愿者组 成,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志愿服务。

6、居家养老志愿者队伍

由街道干部、社区干部、辖区学校志愿组成,为辖区三无、孤寡、空巢老人及优抚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籍等服务。

7、爱绿护绿志愿者

8、文体志愿者

(二志愿者服务重大节会和大型活动

1、与市、区有关部门建立信息联系制度,及时掌握节会和活动信息。

2、根据具体节会和活动需求,本着量力而行、双向受益的原则,制定志愿服务计划,纳入节会和活动整体规划。

3、采取组织招募和社会招募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志愿者队伍,对之进行系统的培训后,正式上岗服务。

4、认真做好服务期间的宣传和总结工作。(三其他社会公益服务

1、适时发现、寻找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2、根据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办的统一安排和团区委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公益服务。

七、志愿者活动要求:(一切实加强领导。街道办事处各科室、各社区把志愿服务活动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作为年底评优评先的

重要依据,做好宣传发动,动员所有的干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同时,要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确保志愿服务有方向,展示风采有舞台。

(二做好总结和汇报。建立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登记和情况反馈制度。志愿者服务队每次服务活动后,要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服务站站长对每次的服务效果提出评价意见,并将服务情况及时向志愿服务联席会和街道有关部门汇报。

18.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十八

为进一步落实金文明办《关于在全县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的精神,广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不断提升我院职工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我院青年志愿者广泛开展文明服务、爱心奉献、义诊义检、爱心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青年志愿者团队的团员青年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崭新风貌,成为医院优质服务一面鲜活旗帜。

一、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送健康献爱心”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与日俱增。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促进老年人健康,关爱老年人生活,做好老年人的健康工作,有效发挥他们的余热,为社会和家庭创造财富。3月5日,由卫生局团委牵头,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前往敬老院,开展了“关爱老人,送医送药送健康”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短短一下午,医护人员为老人们把脉、测量血压、进行健康体检并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答疑解惑,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失落感、孤独感、恐惧感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现场互动交流,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树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还发放各类知识的健康处方100余份。此举让场所中的老人们真正受益,让每位老人真正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温暖了老人们的心,受到了老人们的欢迎。

二、开展青年志愿者农村医疗帮扶活动。3月底,医院组织科普志愿者下乡义诊,为村民开展拔火罐,艾条灸,刮痧等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知识的普及。针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得不到及时医治,造成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的情况,医院发挥人才、技术等优势,切实抓好医疗下乡服务,通过宣传健康科普知识,传播卫生健康理念,宣传疾病防控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让农民患者掌握一些疾病常识和急救常识,并免费发放药品20余种,发放各类疾病的健康处方200余份。为解决边远乡村看病难的问题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三、有效开展青年志愿者爱心天使年服务活动。

为了在缓解病人“看病难”工作上发挥青年作用,促进医院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的提升,今年院团委、护理部在全院护士、青年团员中开展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主题的爱心天使年活动。每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利用休息时间分时段在门诊楼协助进行导医、导诊、便民咨询、控烟、维护环境卫生、维持排队秩序、巡回服务、帮助行动不便,无人陪护的患者打开水,送饭等工作,为有需要帮助的病友提供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得到病友和职工的一致好评。

四、开展爱心捐助活动

6月初,我院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县政协“用爱心传递真情,送书籍成就梦想”的主题捐书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反映强烈,大家都表示,看过的许多图书,与其让它在角落闲置,不如物尽其用,让它体现出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共享阅读的快乐。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争先恐后捐书,还确保捐好书、捐新书、捐对群众最有用的书,捐书活动中共收集到包括少儿读物、科普读物、文化教育、生活杂志等四大类150余册图书。提升了单位职工奉献社会、感恩社会的思想觉悟。让知识在爱的手中传递,给农村学生和青少年提供更多精神上的关爱,帮助农村家庭和孩子健康成长,为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9.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总结 篇十九

一、社区服务是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内在需求

众所周知,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 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基础, 更是整个社会化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社区就是一个小城市, 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社区这个窗口, 了解到国情、民情, 从而增长见识锻炼才能。所以, 社区服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内在需求。今天的大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层面上, 他们渴望把所学与现实结合起来, 把自身成长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社区服务恰恰在这点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侧重在形式和效应上, 而社区服务更多偏重于具体事情的处理上, 更加注重可操作性。由于社区工作中的许多工作都与大学生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他们首先在主观上乐于参与这项工作。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 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心。应该说, 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同时走进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也以他们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 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 更给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崭新的风貌。在积极参与街道和居委会建设、管理的过程中, 既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理工作的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协作能力。通过服务他人, 不仅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净化, 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真正体会到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快乐。

可以肯定的是, 社区服务使大学生自身受到的锻炼程度是以往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无法替代的。

二、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人们教育思想的转变, 学校的根本任务不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高层次的理论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相关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让他们走出去, 推动他们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按照社会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向, 全面培养自己, 使自己的思想、知识能力乃至心理、行为选择方式能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高校学院的团总支, 给大学生提供从事社会工作必要的机会和条件是一项责无旁贷的义务。在这方面, 我们要积极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使他们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迈进社会, 实际地参与百姓生活。让大学生投入各项社区工作有多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 来熟悉所在社区的情况, 进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另一种还可以通过协助居委会日常工作, 为群众排忧解难, 更深层次地了解社区居民现实需求, 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现在各高校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 这部分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较多, 而吃苦精神、动手服务的社会能力却相对较弱。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 不仅可以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理解人,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想象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在学校, 学生处于教育客体的位置, 处理问题是被动的;而在社区, 学生更多扮演的是独立个体, 没有人会教他 (或她) 去做什么, 完全需要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鉴别力处理问题, 比如照顾孤寡老人、办板报宣传、维修家电等, 这些服务内容既具体又没有现成答案, 很多大学生可能从来都没遇到过, 这就需要大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精心组织和策划, 从平凡小事中锻炼自己, 提高个人处理问题的技能, 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实践证明, 凡是经常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区的同学经过锻炼个人应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都相对比较成熟, 能比较客观、深刻地分析和理解社会, 能把理论与实践实现较好的结合, 既注重对书本知识的把握, 同时又能够地置身于社会实践之中, 因此, 在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 较少有盲目性和冲动性,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比较成熟, 有较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社区服务活动是团总支工作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曾语重心长地向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 其中重点谈到, 青年人“要健康成长, 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 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 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这番话全面地涵盖了社会实践对青年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在过去的工作中, 我们充分意识到了社区服务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但是, 许多问题和不足也在活动中暴露出来。由于没有固定的定点联系社区, 我们的工作往往存在盲目性和临时性, 虽然每次活动收效不错, 但只是过眼烟云, 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活动机制。基于这一因素, 参加的同学也被局限在小范围内, 对大部分的同学影响并不明显, 没有起到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的作用。鉴于过去存在此类的问题, 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寻求有益的社区服务机制, 既保证志愿服务的效果行之有效、不走过场, 同时又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本着这一目标, 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尝试一些先进的社区服务形式。

首先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积极建立与学院定点联系的“青年文明社区”和“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 推广社区青年志愿服务联系制度。同时试行社区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 根据社区志愿者的专长、社区群众的需求以及社区可利用资源等, 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其次, 在定点联系制度的基础上, 不定期开展“社区青年文化节”等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促进居民和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和谐交融, 培育社区理念, 增强社区居民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再次, 发挥学生专业理论优势, 开展社区法律咨询服务。针对维权、民事、青少年不良行为等相关法律问题, 制作相应宣传展板, 并提供法律咨询。当然, 这些只是初步的构想, 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活动方案。日后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开发出更多社区服务形式。不过, 具体的活动形式更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做后盾。不论进行何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 都要始终坚持文化育人这一思想主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深化青年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健康有益、活泼向上的青年文化活动, 用先进文化引导广大学生成长,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综上所述,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尽管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它给我们学生工作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积极促进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 能使大学生们充分了解和领悟社会实践的内涵, 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热情, 也使大学生能客观地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找到自己事业的结合点。同时使大学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为推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因此, 推动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是我们各个团总支共同奋斗的目标。

摘要:开展大学生走进社区, 志愿服务社区的工作, 使大学生在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服务的实践中, 锻炼了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技能和本领, 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教育目的。作为高校学院基层团总支, 应该将推动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们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二十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23年来在共青团组织领导下,广大高校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例,我院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依托,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形成“引领朝阳 与爱同行”李楼乡爱心支教活动、“关爱留守儿童 天使不孤单”湖光小学支教活动、四点半“阳光课堂 伴爱同行”活动、“至白首 伴同行”敬老活动、“筑爱夕阳”老年人修养院活动、龙子湖区残联“援手之行”活动、禹会区残联“益起来”爱心助残活动、业余团校活动和戒毒中心讲解员等多项长期活动。无数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奉献社会、促进自身发展。

尽管如此,目前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志愿服务基地建设的缺失

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依托,缺乏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大量志愿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志愿服务阵地,所有志愿服务信息都要通过协会的渠道获得,活动的组织和人员的安排都要经过协会的统一协调。这些因素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僵化,不利于志愿者自发性活动的开展。

(二)志愿服务领域单一化

志愿服务的领域主要停留在支教活动、敬老互动、助残活动等社区服务领域,缺乏环境保护、扶贫助困、大型活动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高校志愿者的自身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志愿服务领域的单一化不利于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结合。

(三)志愿服务地点路程较远

大部分支教、敬老和助残地点距离高校较远,志愿者们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可能多于他们志愿服务的时间。由于一路颠簸,志愿者们到达服务地点时已耗费大量精力,甚至有的志愿者因晕车呕吐等不良反应无法参与志愿服务,如此一来志愿服务的质量便大打折扣。

(四)志愿活动中被服务者配合度低

以支教活动为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一开始把志愿者当成是孩子们免费的家教老师,两三次活动后觉得志愿者的支教对孩子成绩没有实质性帮助便不再愿意让孩子参与支教活动。被服务者的配合度低下打击了志愿者服务的热情,缺少被服务者的配合与支持,志愿服务活动也难以为继。

(五)志愿者的服务主体意识较低

许多志愿者没有理解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缺乏自己作为服务主体的意识,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视为参与普通的校园课余活动,无法长期坚持下来。不少志愿者一开始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社会声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发展,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建设志愿服务基地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以志愿服务基地为平台,推动志愿服务的阵地化。志愿者可以从基地获取各种志愿服务信息,组织各种自发自觉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再依赖于学校行政和志愿者协会的力量。将较为消极被动的、听从协会号令安排的普通志愿者变成自我志愿服务意识强烈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人翁。

(二)志愿服务领域多元化

扩大志愿服务领域,使原本停留于社区服务领域的志愿服务扩大到环境保护、扶贫助困、大型活动等领域。尊重高校志愿者的个性差异,为不同的志愿者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结合。

(三)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寻找距离高校近的志愿服务地点可以减少志愿者在路途上的精力损耗,使他们更专注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在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发展。当然,想要实现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还需要志愿者们与各方面人员的沟通与协调。

(四)提高志愿活动中被服务者配合度

以支教活动为例,高校应教育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家长们对支教活动的错误看法,让家长们明白支教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长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与被服务者的良好沟通,提高被服务者的配合度,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五)增强志愿者服务主体意识

高校应组织志愿者学习志愿服务精神,使他们充分理解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增强自己作为服务主体的意识,提高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避免志愿者随着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新鲜感淡化而大量退出该类活动的现象。

总之,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也日益重要。我们要不断加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以长春市高校为例[D].长春工业大学,2011.

[2]黄继辉,章立玲.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

[3]俞念胜.高校志愿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上一篇:工会知识基础授课提纲下一篇:促销员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