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

2024-10-27

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共10篇)

1.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 篇一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知识点总结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 ,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2.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 篇二

高考数学复习面广,容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将整个高中的数学知识复习巩固加深,时间紧,复习任务繁重。教师该如何复习,才能使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这是每位高三数学教师渴望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找准目标,提高效率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为此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参考和依据,让教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考试大纲以及考试大纲说明是高考复习的核心,有哪些考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知识分别是什么?告诉我们复习的方向。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全国各地新课标高考试卷设计,把握试题命制和变化的动向。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指导下加大对新增内容的研究,对于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常考考点的研究以及数学主干知识考查研究、考情分析等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

二、正确处理好课本与资料的关系

当下关于数学高考复习的资料种类繁多,并且大多资料的题目大同小异,部分资料就是知识点的重现,习题的组合,没有合理的设计,涉及的题目偏怪难,对数学知识结构不完备的一轮复习的学生而言,不能起到真正巩固知识的作用。从近些年的考试说明及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来看,高考数学试题的命制贯彻的原则是: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甚至有许多基础题目源于课本。

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复习钻研教材,对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及推论烂熟于心,整体把握教材的结构和知识体系。学生要认真理解、学习课本上典型的例题和课后习题。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固本”,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随着高考深化改革措施的推进,试题命制在求活、求新、求变的指导思想下,高考试题虽不会直接考查基本概念、默写公式等,更不会考查课本上的原题,但就高考试卷整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题目都源于课本,或是课本题目的改编,或是以课本题目为背景进行综合拓展等。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选择一种适合学生训练的学习辅导资料,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删选和补充,达到训练巩固的目的。

练习要避免题海战术,并不是做的题越多越好,教师要在广泛查阅资料和精心备课的前提下,精选一些背景新颖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变“以多取胜”为“以精取胜”,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对知识点众多,知识面广泛的高中数学复习而言,老师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如何复习?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要认真考虑的。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应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把握通性通法。众所周知,掌握数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思想方法这些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此,在高三第一阶段的复习中,应根据考纲要求,源于教材,落实双基,逐步恢复和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并揭示它们的形成过程,形成一个知识与能力的框架。其次,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中学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以下几类:数形结合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判别式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几何变换法等。最后,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切莫代替学生的学习。

四、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

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复习的目的既要巩固知识也要适当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不是对所学知识的重复,也不是简单的温习课本。那么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复习计划,实施教学。所以,认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宏观掌控复习的动态与方向,正确处理好课本与资料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实施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策略

高中二年级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紧张而繁忙的一轮复习,本校生物学科的一轮复习也已经进行到了必修一的第二章。研究近年生物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已经完成了从“经验型命题”到“素质型命题”的转化。高三复习能否贴近“素质型命题”这一理念,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成绩。现结合我校近年高三生物复习的实际,说几点自己的感悟,在此与大家共勉。

《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生物部分,是高中生物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根据近年来对《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学习与分析,以及对各省市生物学高考试题的研讨,把握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遵纪不循

本”,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水平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由此可知,《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生物部分是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与方法策略制定最主要的依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策略主要归纳如下: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1.利用教材插图,理解相关知识

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直观形象的图片、照片、图表等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的插图,在复习备考中,要充分利用。

(1)抓住形态、结构上的特征

能否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是识图的关键,故在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也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的识别及相关特征的比较,这类型的考题会渗透进高中知识的各个模块中。

(2)进行对比

在教学中,把课本前后相关的图形进行比较,寻找区别和联系,可提高学生识图的能力,也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如,通过比较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就能归纳总结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的变化规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

(3)据图拓展

在复习时,通过看图识图,引导学生增加图中知识量,加大图的负载量,促进知识融合,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如,给一个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各个结构的同时,还要知道每个结构的作用,及其参与的各个生理过程,最好还要知道参与的生理过程的大概流程。像这样教学中据图拓展,可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整个高中生物课程,知识点多、杂,但很多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把这些“点”相互连接,则可形成与食物网类似的“知识网”。如,元素—脱氧核苷酸—DNA—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遗传变异—进化。这样归纳出一条主线,既帮助学生对整个教材内容形成整体观念,又能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性考题的能力。

二、讲练结合,及时反馈

1.练

在系统回归教材内容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单元测试题,让学生自查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常见考查方式。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①认真审题,避免“懂而不会”的情况。②类化相关知识。③精心组织语言。④经常反思,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讲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教师重点分析错误率较高的题。并选择经典题、难题讲解,在配以变式题加以巩固和深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注重实验设计

1.掌握课本中的实验

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能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知道实验目的和实验中的材料用具,尤其是要分析给出的材料用具的用途,这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教材中的实验可分为三类:①显微观察类实验,此类实验中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学生要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②生化鉴定类实验,此类实验是利用物质的一些特征来鉴定该物质,因此物质的特征及常用的鉴定方法必须牢牢掌握。③生理分析类实验,此类实验指对生物的生理现象进行分析的实验,一般属于析因实验,即分析引起某种生理想象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关键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2.分析近几年高考实验设计题

生物实验设计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率高,教学中不断分析总结近几年高考实验设计题,让学生知道解题的方法,掌握设计实验要遵循的几个原则,分析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要求学生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

总之,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本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研究新考纲、新高考,制订适合学生的复习计划,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充实准确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陈皓兮.中学生物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张迎春,汪忠.生物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 篇四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月,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炼字综合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开头两句要抓住“高

卧”“仰看”的描写来体现悠闲自得的心情,炼字的题目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方面分析,此题是景物描写,应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分析,写出山峰的特征。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注]暮亦行。

[注] 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刮眼明”,指令人眼界明亮、开朗。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新明媚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的诗眼是“锁”。“锁”字含义丰富,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意味。

解析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古代填词,有个基本写作方案,那就是上片描叙景色,下片状情。以景带情,定好调子。起句开门见山,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春日迟迟,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一个“弄”字,形象生动鲜明。良辰美景,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多么美好啊!第三句开始转折。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是阴霾的日子,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往事不堪回首。“锁”字,除了描绘云雾压楼的阴霾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喻意。

题组二 炼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构思精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对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

④②

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表达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解析 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作用在于借景抒情,理解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竟”和“空”来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注] 谩:徒然、空自。

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借景抒情、想象、虚写、对偶,词人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解析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文揣想着笔,身未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题组三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②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首先,考虑诗人的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这首诗抓住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明快、清新。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朴素自然。

3.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朴素自然。整首诗的语言没有任何雕琢,平易通俗,感情真挚。不论是前两联交代自己对灯孤坐,还是后两联遥想家人,都是如此。

5.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 篇五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溪桥晚立 [明]蓝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C.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①通过“邻家响机杼”来反衬自己“无衣”,抒发了漂泊天涯的凄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②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在外飘零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着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女冠子·元夕 [宋]蒋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 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虚写春风吹到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写随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

D.“江城人悄初更打”以静衬动,从灯市时间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流动,无一凝滞。对今夕元宵节的描写不惜浓墨重彩,直接间接叙写兼有,或以梦境再现。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 1.D E 2.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3 2.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2.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15.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6.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 篇六

(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岑 参 其 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 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该句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选BD B项,“在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描绘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①这首词是词人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③准拟:一定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词人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借景抒情。

B.“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不必细数。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构成美丽景致。

C.“波神”二句,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下的美景,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D.“水晶宫”一句,照应“波神”,眼前似乎是水府鱼宫伴着秋风,轻打着木船,发出阵阵声响,就像是水族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美妙动听。

E.结尾写词人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潜意识里仍受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所驱动,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

解析:选AE A项,“借景抒情”错误,应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E项,从“准拟”二字上可看出,尾句写的是设想登岳阳楼赏景,这里错为已登上岳阳楼赏景。

★(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作者实写“明月”“秋江”“斜阳”“细浪”,以及泊船后听到的涛声,在眼前景物的基础上,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与水神“看斜阳”,听到“水晶宫”里奏乐,明日抵达“岳阳楼”等情景,以实写虚,虚中有实,表现了对洞庭山水的热爱。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 梅 苏 轼 ②

① 2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

[注]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DE A项,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B项,“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错误,该句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答: 解析: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不语含③①

②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④[注] 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愁眉不展。④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唐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自己。

E.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解析:选AD 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D项,“自己”与原词不符,应为“船夫”。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不语含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时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7.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 篇七

从2013年高考试题来看, 高考物理愈加凸显出对能力的考查, 而在高考物理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复习时间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针对性是每一位高三同学都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入手, 浅谈高三一轮复习, 使同学们知道需要注意什么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复习效率,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高考命题特点分析

近年来, 高考物理命题到底考什么?我们需要复习什么?这是同学们第一个疑问, 从历年真题与今年试题可以看出, 高考的很多考点是永远不会变的, 这就提示我们需要从考点入手复习.2013年高考考查的依然是以主干知识为中心, 考查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思路, 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例如, 力学和电学是重点内容 (如力学重点———物体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和天体运动等内容;电学重点———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电学实验、电磁感应问题等核心内容) , 同时兼顾知识面, 在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也按照考纲要求做出考查.

二、高三第一轮复习对策与分析

一轮复习历来是高三复习的重中之重, 因此要精心谋划, 对一些重点内容要适当加深、拓宽,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 特别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要全面阅读教材, 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 要重视对物理状态、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重视知识构建系统化, 克服基础知识模糊的弱点

学一门课程, 关键看他是否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结构并系统化.因为知识具有层次结构, 即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习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它们之间是怎样一种联系, 清楚物理量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对物理规律的总结要善于使用框图的形式, 使知识结构化.例如, 用下图所示, 运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 各个物理量间的联系及公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对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十分有利.

【例1】 (2013年全国大纲卷) 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离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 抛出时间相隔2s, 它们运动的v-t图象分别如图1中甲、乙所示, 则 ()

A.t=2s时, 两球高度相差一定为40m

B.t=4s时, 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

C.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

D.甲球从抛出至到达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的相等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力学问题, 考查的是对物体运动情景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 可以分段, 也可以全过程, 也可以利用图象分析, 总的来说还是要形成基本网络就好解答.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不同高度抛出, 说明当t=2s时, 两球高度相差不能确定为40m, 即A选项错;两球运动性质是一样的, 因此t=4s时, 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 但是落地时间不一样, B选项正确, C选项错误;从图象可以看出, 甲球从抛出至到达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的相等, 都是为4s, 因此答案为BD.

2. 强调一种基本方法, 克服基本方法、技能的缺失

重视基本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复习重点内容, 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复习中应注意新旧模型的比较和联系, 将新问题回归到基本模型, 将旧问题的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于新的问题之中, 解决问题时通过理想模型的构建, 达到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我们强调的一种方法是指一般性方法, 例如受力分析法, 函数分析法, 画图法等, 只有这些常用的且能解决很多问题的方法才能称之为基本方法.

【例2】基本模型:水平面上放有一质量为m, 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的物体, 现用力F拉物体, 使其沿地面匀速前进, 求F的最小值及方向?

迁移拓展1: (2009年宁夏卷) 水平地面上有一木箱, 木箱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0<μ<1) .现对木箱施加一拉力F, 使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设F的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θ, 如图2所示, 在θ从0°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 木箱的速度保持不变, 则 ()

A.F先减小后增大

B.F一直增大

C.F的功率减小

D.F的功率不变

本题正确选项为A、C.

A.30°B.45°C.60°D.90°

本题正确选项为C.

上述两个迁移拓展试题采用的方法与基本模型中的解题方法相同.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对看似不同情景的问题进行归类, 这样解决一道题就等于会解决一类问题, 有效地提高了物理解题能力.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经常拓展和分析.

3. 注重变式训练和辨析能力, 克服思维能力的薄弱

物理被称为是思维的体操, 物理最重要的学科能力就是思维能力, 即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如类比、建模、图象, 要注重对物理过程、物理图象的理解.目前很多学生在高三复习过程中, 生活体验相对较少、学习动力不足, 总是想一蹴而就, 听课没有耐心, 不肯系统掌握, 只是记住结论, 常常张冠李戴, 在考试中一旦出现与做过题目似曾相识的, 就急于套已有结论, 甚至背答案, 造成失误.针对这类现象可在平时复习增加变式训练, 多做形式类似的试题, 提高思维能力.

【例3】如图4所示, 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 中间用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 在外力F1、F2的作用下运动.已知F1>F2, 当运动达到稳定时, 弹簧的伸长量为 ()

(1) m1速度达最大值时弹簧伸长的长度;

(2) m2的最大速度值.

解析: (1) 根据题意有

由 (1) (2) 式得

当a=0时, m1、m2速率达最大值, 所以

(2) 系统机械能守恒, 以弹簧原长处为弹性势能零点, m2刚挂上时的位置为重力势能零点, 则系统初态机械能为零, 故有:

将 (4) 式代入 (5) 式解得

变式训练2:质量为M和m的两个小球由一细线连接 (M>m) , 将M置于半径为R的光滑半球形容器上口边缘, 从静止释放, 如图6所示.求当M滑至容器底部时两球的速度.两球在运动过程中细线始终处于绷紧状态.

从上面分析得出, 其实很多高考试题是由这种模型演变出来的, 如2012年上海卷第16题即为此模型.提升同学们的迁移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复习时, 可采用专题的形式将它们有机组合起来, 使物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立体发展.

4. 落实能力培养阶梯化, 克服综合应用能力的匮乏

高考物理是考查能力的, 鉴于一张试卷容量有限, 往往一题中考查多个知识点, 以此来检验同学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试题分析看, 哪怕最简单的综合, 由于同学们在学习中孤立理解识记, 也容易造成失分.例如在2012年全国高考第26题中, 题目要求的是人的动能, 却需要从物体平抛运动入手, 再结合机械能相关知识点解答.解答时, 只要按照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分析, 进而把自由落体运动继续延伸至平抛运动, 在从平抛运动扩展到动能定理和机械能思路展开, 列方程步步为营, 很快就能打开思路.

(1) 求此人落到坡面时的动能;

(2) 此人水平跳出的速度为多大时, 他落在坡面时的动能最小?动能的最小值为多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抛运动和动能定理的应用, 以及数学函数最值的计算, 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及数学计算能力.在2013年高考试题中, 依然考查相关知识和能力.

5. 确立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 养成规范合理的答题习惯

我们在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过程中, 要确立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 才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首先, 不要脱离教材.进入高三, 教辅书上以及老师布置的题目都比较多, 有的同学因做不完而与老师所讲的内容脱节, 这样复习效果很差.各科都有相应的教辅书, 有的同学将课本抛到一边, 通过看教辅书和做题来复习, 实践证明这样复习效果不好.教材是体现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最好载体, 同学们每复习一个章节, 都要认真阅读教材, 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方法, 在认真阅读教材后再使用教辅书.同时, 要处理好教辅书与教材的关系, 将教辅书中的知识点与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比较, 全面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应当在阅读教材和认真听课的基础上, 逐渐培养自己独立梳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其次, 不要以做题代替复习, 应该是看书与做题相结合.一味做大量的题, 而不系统认真地看书, 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看书与做题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看书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 通过做题熟悉其应用, 看而不做不知其运用, 做而不看效率低下.很多高考题都源于教材, 真正懂得学物理的同学每做一道题都能反思其考查的是教材上的哪些概念和规律, 以及题目所用的物理方法.做完题后要及时反思总结, 通过做题反思, 能加强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通过做题反思, 能掌握做题的规律和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最后, 要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答物理题时说理要充分, 层次要清楚, 逻辑要严密, 语言要规范且具有学科特色, 文字要简洁, 字母符号要规范且符合学科习惯.书写方面, 字迹要清楚, 能单独辨认.题解要分行写出, 方程要单列一行, 不能连续写下去, 将方程、答案淹没在文字之中.平时训练, 要有计划性, 限时限量, 要以考试的状态做题, 书写也要符合学科规范, 这样做题效率最高.

另外, 还要注重对《考试说明》的学习和研究, 仔细领会其中含义, 准确把握重点知识的深浅度和复习的要求, 才能使我们在来年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

8.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配子;基因;概率

一、某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

有关某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数和具体的基因型(不考虑变异),要点如下:

1.一个性原细胞和一个个体实际能产生的配子种类不同。

2.一个不同性别的性原细胞实际能产生的配子种类不同。

3.一个性原细胞可能产生的和实际能产生的配子种类不同。

4.注意配子基因型之间的连接符:如一个精原细胞可能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可以写成“YR、Yr、yR、yr”、“YR和Yr和yR和yr”,不能写成“YR或Yr或yR或yr”;一个卵原细胞实际能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可以写成“YR或Yr或yR或yr”,而不能写成“YR、Yr、yR、yr”、“YR和Yr和yR和yr”。

5.若某个体含n对等位基因(不是n对同源染色体),则这个个体的一个性原细胞实际能产生的配子有1种或2种,而一个性原细胞可能产生的配子、这个个体可能产生的和实际能产生的配子都为2n种。

二、当F2中出现9∶3∶3∶1或其变式试题时

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只有在每对基因分别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下,后代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如果一对基因决定两对相对性状,或者一对相对性状受到两对基因的控制或影响,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将是9∶3∶3∶1的变式,如9∶7、9∶3∶4、12∶3∶1、9∶6∶1、1∶4∶6∶4∶1等。

1.牢记两对亲本组合

F1双杂合个体自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16种组合方式。而亲本组合可以为“双显性纯合个体×双隐性纯合个体”,也可以为两种单显性纯合个体杂交。解题时,一定要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判断出亲本属于哪一种杂交组合。

2.利用9种基因型求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面对9∶3∶3∶1的变式试题,如果按照“已知后代表现型,推出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再判断表现型及比例”的思路解题,往往会漏写掉个别基因型的情况,导致分析不全的悲剧发生,而如果直接写出9种基因型及概率,不仅可以快速得出表现型及比例,还可以避免残缺不全的答案出现。

3.牢记结论——“亲本具有两对等位基因”

当某亲本自交后代出现9∶3∶3∶1或其变式时,该亲本一定是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但不仅限于只有两对基因。牢记此结论,可使复杂的题目简单化。

三、有关基因的位置判断

面对设计方案来判断基因的位置这类题,学生往往无从下笔,即使看了答案也是一头雾水。判断多对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往往先杂交再自交或测交;判断性状是受核基因控制还是受质基因控制,可以设计正反交实验;而比较困难的是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解决这类题目最直接的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制造“隐性雌×纯合显性雄”这一杂交组合。

四、自交与自由交配

1.概率的计算

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以基因型为2/3AA、1/3Aa的植物群体为例,两亲本的概率都不为1,自由交配时,需要将两个亲本出现的概率都考虑进去相乘,而在自交中,亲本不为1的概率只能考虑一次(即相乘一次),这是因为自交中父本和母本都是同一植株,例如父本的基因型是Aa,则母本的基因型一定也是Aa。

2.自由交配解法的选择

自由交配的试题有三种解法,以基因型为2/3AA、1/3Aa的动物群体为例:

解法一:分别讨论♀2/3AA×♂2/3AA、♀2/3AA×♂1/3Aa、♀1/3Aa×♂2/3AA、♀1/3Aa×♂1/3Aa四种交配方式的情况后再合并。特别注意AA×Aa这对组合需考虑正反交两种情况。此解法适用于几乎所有自由交配类型的题目,但由于比较繁琐而不常用。

解法二:利用基因频率推算出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5/6、1/6,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解法三:算出群体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再用棋盘法模拟受精作用进行运算。

注意:若群体产生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相同,选择解法二或解法三都能快速得出答案;但如果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导致雌雄配子的概率不同时,选择解法三更为合适。比如:某基因型的植株花粉培育,求群体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时,可以直接用解法一逐一分析所有的杂交组合再合并,但比较繁琐。更简单的方法是,考虑到某基因型的植株花粉败育会导致雌雄配子的概率不同,选择解法三的思路,根据雌雄个体的基因型算出雌雄配子的概率,再结合棋盘法算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参考文献】

[1]李朝东.《锁定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

[2]王朝银.《创新设计系列丛书·高考总复习生物》,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

9.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 篇九

(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统一性与集权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解析:选B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2.(2016·潍坊模拟)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解析:选C 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解析:选D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发展,此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材料“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不等于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弱化,故D项正确。

4.(2017·绵阳高三考试)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 题干中“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解析:选B 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是在讲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约束,故B项正确。

6.(2016·九江统考)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选D 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革除世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7.(2016·宁德质检)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敕书的出台应该是中书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再到执行机构的尚书省,而材料中显然敕书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所以其出台悖于规制,故B项正确。

8.(2017·中原名校联考)《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 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有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9.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 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

10.(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解析:选D 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1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解析:选B 根据题意,“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在明清时代是可以的,但在汉、唐、宋时代却是不严谨的,故“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这句话是片面的,故B项正确。

1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图

1、图2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9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6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 这一观点。(10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封建诸侯,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下虽无世禄之臣”归纳“变”,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原因。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归纳“不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第(2)问,可以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归纳;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归纳评价。第(3)问,依据材料三可以归纳出观点,即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史实可以用从秦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归纳。

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评价:通过分权,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14.(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 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史料三 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12分)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即“皇权独尊”。史料一中“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倚办于上”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史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史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做答时应先选取史料再进行论断。

答案:史料:史料

一、史料二。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10.古代诗歌高考一轮复习 篇十

客观综合题命题五角度指导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一道四选一选择题,一道主观简答题。

考查侧重点: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鉴赏。

古诗歌鉴赏的综合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是考纲规定的五大考查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观点态度),只不过是命题人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让考生来判断鉴赏的正误优劣,同时加入了对诗歌内容理解正误的判断。

诗歌鉴赏的综合选择题,考查点细小,覆盖面广泛。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相对隐秘,须从整体到细节,仔细阅读,先内容后手法,逐字逐句琢磨。

[答题技巧]

“4步骤”破解综合选择题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选项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句等。

第二步,启动情思巧排除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第三步,逐项核对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析真伪定答案

在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有时会曲解原意。如选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综合选择题解答规范

考法一.词句理解设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我们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核心提示] 诗歌的综合选择设题角度多样,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相对隐秘,需要仔细阅读,仔细比对,带入验证。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内容)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诗人形象)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艺术手法)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艺术手法)

【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内容)

B.诗人驰骋疆场X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思想感情)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诗人形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内容)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汨罗遇风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注】 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零陵)十年,十年后,朝廷诏其回京听用。此诗大概作于此时。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来”一词点明自己的处境,“不作楚臣悲”,意指自己不会再像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

B.“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已受到皇上的赏识,准备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

C.“为报春风汨罗道”将“春风”作点缀,与诗人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D.本诗没有刻意渲染,平实的语句,普通的叙述,却于平实质朴中寄托深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意识

1、把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抒情性、形象性(修辞)、凝练性

(省略、倒装)

3、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句子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

4、推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考法二.形象情境设误

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或对人物形象、思想品格任意拔高,我们有时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这些错误点的排查。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手法)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形象)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手法、情感)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应对策略】

1、联系时代及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

2、抓住直接抒发感情的词句、意象、典故。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借助诗歌写作的背景、原因和内容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给出的选项,可先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找出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再体会其情感分析的正误。

考法三.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设误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14-15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14-15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应用体验]

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 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已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应对策略】①看到选项是对表达技巧的分析后,回忆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

②把其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

③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比。

重点区分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正衬与反衬;比喻和拟人,借代与借喻

考法四:意象(人象+物象+景象)方面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夸大或者误解人物形象、将诗歌中意象营造渲染的意境氛围故意表述错误,或者将物象寄予的诗人的情感态度故意表述错误等。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凝香斋①

曾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 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

陆游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 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C.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应对策略

】把握诗中形象需要四关注

①关注选项考查物象还是意象。

②关注诗人际遇和所处时代。

③关注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④关注诗中意象营造的情感氛围作用。

考法五:语言风格方面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将诗歌语言风格弄错,情感表达委婉含蓄、热烈奔放、清新自然、苍凉悲壮、萧瑟凄凉区分不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应对策略】①确定诗歌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有:清新自然、朴素平实、生动形象、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直抒胸臆等。

上一篇:16父亲节温馨祝福贺词下一篇:老公心情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