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24-08-04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共11篇)(共11篇)

1.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一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2.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开门见山, 将历史假设引入课堂

历史假设可以是正面假设, 也可以采用反面假设, 关键是必须找准问题假设的切入点。切入点的确立必须考虑:一是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 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研读历史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二是话题能切中教学中心, 能有效贯通整个课堂的学习。在提出假设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谈生活、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精心布景, 既丰富了课堂的血肉, 又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教学中, 教师直截了当提出“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吗?”的话题, 及时补充相关情节, 衬托问题情景, 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话题的兴趣, 为后面的研读与探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下面是课堂实施的过程:

师:同学们,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话题“改革开放是否资本主义的胜利”。这个话题的起因有一段故事, 故事跟一节课有关。两年前, 我们从珠海一中学习回来, 途经中山罗三妹山时, 沿着邓小平同志当年攀登的足迹走了一圈。回来后, 我把这一段旅程编辑成短片, 播放给学生们看。放完后, 我提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不走回头路”中的路是什么?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生回答。

师:第二个问题是: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路上留下了哪些坚实的足迹?“不走回头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这个问题是下节课大家要探讨的问题, 在这里, 我们就不展开了。我想说的是:当时在讨论这些问题时, 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 冷冷地说了一句“改革开放就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我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说:“因为改革开放只不过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救中国落后的病。”我一直很后悔当时没有组织大家和他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所以, 希望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弥补当年的遗憾。

二、拓充材料, 指导学生研读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历史假设不是目的, 是手段, 教师要借助于假设的论题, 诱导学生充满热情地主动学习历史。所以, 在提出历史假设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研读历史文本, 课堂教学中的历史文本, 主要包括教材和教师补充的各项史料。在研读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 提出“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胜利”的论题后, 无论是证实或证伪, 都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支撑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二论证是否严密。论据的举证, 必须借助于更多丰富的历史学习。这就要需要教师补充史料, 丰富学生文本研读, 并通过问题设置, 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下面是本课教师补充的史料与设置的问题:

病症问题———改革开放的背景:

材料:“国家这么大, 这么穷, 不努力发展生产, 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 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 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 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

2. 为了改变落后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决策?

用药问题 (1) ———改革:

材料一: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 经营管理过于集中, 排斥市场机制, 农民缺少自主权……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在中国, 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大包干, 小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由于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 职责不清……干好干坏一个样。———以上材料摘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回答问题:

1.改革为何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采用了什么形式?这一形式为什么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 国有企业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我国城市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用药问题 (2) ———开放:

材料一: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摘自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

材料二:经验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 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外开放, 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并说明对外开放的原因。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开放从沿海到内地, 就像一幅画卷慢慢打开, 研读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内容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验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的地位和意义, 教师通过视频播放,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改革开放的变化。

这一环节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补充材料要有针对性, 也要兼顾趣味性;同时, 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 由表到里”,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想象和创造。”[1]

三、整合知识, 诠释验证历史假设

历史文本研读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将本课知识进行梳理, 形成相应的历史知识树或知识链, 以便学生理解与掌握。将历史知识系统化以后, 再引导学生把视角转移到课前的历史假设上, 对历史假设的论据与论证进行新的剖析与归纳, 以诠释或验证课前的历史假设。

例如, 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 在文本研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到历史假设中来:

师:改革开放30年, 中国人民越来越富裕了, 国家也越来越强大了。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还是不是社会主义?

生:是。

师:为什么是?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幼稚, 不错, 我也觉得非常幼稚。但就是这个幼稚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有人问,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有人问;现在铁道部撤销, 成立铁路总公司, 依然有人在追问。关键是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里我引用两句话。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江泽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他们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来做出肯定的判断。李克强总理说, 改革开放是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红利,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 无论是改革与开放, 都是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进行的, 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本质所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上面这几个内容, 最后我想回到课前的问题, 请同学们用今天的所学, 结合你平时积累, 写一段话作回应。

生汇报与交流。

师:关于论据, 中国改革开放用资本主义的药救中国落后的病, 既对又不对。对的是我们的确有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某些合理的东西;不对的是很多东西本身不存在阶级性, 资本主义可以利用, 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关于论证:利用资本主义救中国落后的病, 不能论证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因为, 这里忽视了一个前提———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如果要把结论修改一下, 大家认为要如何修改?

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观点有同学们的道理, 我的观点是:改革开放是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新的假设, 将历史探究引向深入

从提出假设, 到文本研习, 再到运用课堂学习成果验证假设, 课堂学习环节是一环扣一环, 就像语文中的议论文, 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在这一环接一环的历史学习与举证过程中, 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 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但是,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 一堂课40min的学习是非常局限的。这就需要教师从本课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假设, 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与历史思维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学习与探究中去。

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结束时,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几本关于改革开放方面的文献 (例如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柳建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史》) , 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探讨新的话题:“有人说改革开放类似晚清的中体西用, 你认为呢?”从而有效地把历史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向课后延伸, 变有限的课堂学习为无限的课外探究。

摘要:近代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历史教学中, 教师借助历史问题, 形成历史假设, 引导学生在研读历史文本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 并对论题进行诠释或验证, 从而使历史学习与认识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这种以历史假设切入的新的教学实践,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克服传统的满堂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历史假设,创新教育,切入点

参考文献

3.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 篇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 取消自由贸易;

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内容: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B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A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B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C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

A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C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4.高一历史必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四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

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弃.③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掀起的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起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1988年海南全省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5月,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5.历史必修一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五

第一节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列强侵华的原因(课本P24)【重点】

1、西方工业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农耕经济发达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3、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内部危机严重。

二侵华的经过(5次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重点】(1)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虎门销烟)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战争的结果(五亿(议)港元):签订《南京条约》(课本P24)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需中英共同商议

(3)鸦片战争的影响

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课本P24表格

3.中法战争(1883-1885)课本P24表格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重点】

(1)战争结果(速记:两口分工):签订《马关条约》(课本P25)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势力从沿海深入内地)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工厂(这是帝国主义发展的要求)

(2)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重点】(1)发动原因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不断发展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这里指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的激化

(2)战争结果:签订《辛丑条约》(课本P25)(速记:兵民禁赌)

①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赌)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民)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成为“洋人的朝廷”);(禁)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兵)

(3)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侵华的影响【重点】

1.列强侵华的危害

(1)人权上: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2)思想文化上:毁坏中华文明遗产,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3)政治上:割地赔款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4)经济上: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2.列强侵华的积极一面: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

(1)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3)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四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掀起的原因

(1)直接原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投降政策和<<马关条约>>的签定(2)根本原因:列强对外扩张的需要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对外资本输出日益增大,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海外的扩张和掠夺更加剧烈.2.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重点】(1)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

19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工业强国;忙于美西战争,在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美也想染指中国,但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出于分享权利的需要。(2)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3)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美国: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新阶段。③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需要理解的概念:

1.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丧失部分而非全部主权,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殖民者的控制

半封建(经济上):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体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破坏司法主权。3.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4.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重点】

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60年代后)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以商品输出为主,垄断资本主义以资本输出为主(如开工厂/开银行等)。《马关条约》中关于开工厂的规定就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求。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三元里人民抗英 1.原因

英军入侵(根本原因)。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直接原因);腐朽的清政府卑躬屈膝,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 2.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将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肢解中国新疆的工具。(3)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2.过程

三黄海海战

1.地位: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次决战。2.过程(课本P31):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

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2.经过

两支主要力量: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3.意义

台湾军民的斗争,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义和团反帝运动【重点】 1.爆发原因

直接原因:教会活动的猖獗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兴起与发展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2)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抵抗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重点】

(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的既定国策(2)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

(3)有利时机:当时欧美忙于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国共两党内战正烈 2.日本侵华的过程【重点】

3.侵华日军的罪行(1)大屠杀

(2)细菌战和化学战(3)劳工和慰安妇

(4)野蛮的殖民统治-----政治:“以华制华”;经济:野蛮掠夺;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 1.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发动大规模的武装侵略

(2)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2.抗日救亡运动的概况(1)共产党的斗争【重点】

①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关外抗日武装的斗争(了解)

①东北人民和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马占山),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②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3)关内国民党军队的抵抗(了解)

①一二八事变后,蔡廷锴/蒋光鼐等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②1933年1月,东北军奋起还击进犯山海关的日军,安德馨率全营300官兵力战殉国 ③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英勇抗击进犯长城日军,喜峰口失而复得

④冯玉祥和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4)关内外人民斗争(了解)

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如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抗日货,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5)学生:一二·九运动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形式:游行示威(6)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重点】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解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1)自发性,形式多样

(2)局部性和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3)抗日与反蒋结合 4.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1)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3)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促使中国政局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全民族抗战实现的原因【重点】

决定因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

重要因素:日本侵略加剧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统治,国民政府不得不反抗

2.全民族抗战的过程【重点】(1)战略防御阶段

*正面战场的作用

是抗日主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牵制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取得的胜利鼓舞全国人民,促进民族团结

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

(2)战略相持阶段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945年中共“七大”【重点】(1)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2)目的: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内容:①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③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抗日战争的特点

世界上开始最早(1931年9月18日)、结束最晚(1945年9月2日)、历时最长(近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抗日战争的性质【重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4.抗日战争的意义【重点】

国内意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意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5.抗日战争胜利原因【重点】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3)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需要了解的概念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指1937~1945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族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组成的统一战线。

2.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规模会战。与此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第二阶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为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又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后,开始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伪中央政权。国民党顽固派加剧了反共摩擦活动。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和分裂的方针,敌后战场开始发展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进攻苏联,亦不能西进进攻印度。国民党坚持***,大发国难财,使其统治日趋腐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军民度过了抗战中最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时期。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国民党军在滇西缅北作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赢得了美英盟国的巨大赞誉,但在豫湘桂战役中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溃败。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了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中国共产党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获得人民的热烈响应。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本土先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兵我国东北。国民党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举行反攻。日本帝国主义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中国跻身世界四大国之列,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

1.兴起的原因【重点】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课本P46)(4).西方基督教的影响(课本P46)

2.起义前的准备:创立拜上帝会 目的:推翻清政府

理论来源: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3.发展过程

4.失败原因

(1)主观上:战略上的失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5.失败教训(课本P49)【重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纲领一: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重点】(1)内容

涉及土地分配与产品分配,土地按人口平均分,生产产品上,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2)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3)评价

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进步性表现在其革命性上,局限性表现在其落后性和空想性上。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落后性:主张小农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纲领二:洪仁玕——《资政新篇》 1859年【重点】(1)内容

P48主张发展私有制和资本主义(2)未能实行的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直接原因:太平天国军事斗争十分艰苦紧张(3)性质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4)评价

6.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篇六

2、“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9、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_**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_**扩展到经济领域。

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必修二历史学习方法

改善记忆效率的策略

普及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主要利用历史第二课堂,开设高中历史复习记忆微型讲座,邀请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讲解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也适时地让少数在这方面学有心得的学生现身说法。当然,记忆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指望通过几次讲座就能让学生谙熟其规律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持久关注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还分工编印了名为“探究人脑记忆奥秘,改善历史记忆效能”的小册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消化

必修二历史学习技巧

寻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7.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篇七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①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②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

③173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

⑤1807年,富尔敦发明汽船

⑥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打破国界、洲界,超越大洋,向欧美及亚洲扩展.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④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2、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①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②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

①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

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被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2年9月,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②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机.

③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4)垄断组织出现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

②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

(5)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

③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8.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 篇八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二、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

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影响 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程度

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①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域:东南沿海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弱)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9.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九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②欧洲人的 “寻金热”(动力)③奥斯

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④传播天主教的热情⑤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 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客) 过程: 迪亚士—好望角、达伽马—印度、哥伦布——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两个“伦”)

10.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篇十

1. 中国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业而来的,农业的始祖是神农氏。

2.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我国世界上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国家之一。

3. 五谷是稻、黍、稷、麦、豆;六畜是猪、马、牛、羊、鸡、狗。

4.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大大提高了当时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5. 牛耕开始于春秋后期,铁犁的应用开始于牛耕,西汉时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6. 唐代开始出现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7. 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是翻车、筒车、其中翻车的改进者是马钧。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坎儿井是西域的水利灌溉工程。

8.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著名的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治理黄河的工程师是王景。

9. 井田制开始于商代,鼎盛于西周,崩溃于春秋,井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10. 春秋各诸侯国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力。著名的改革有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的实质是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11. 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至此,土地私有制完全取代井田制。取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12. 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种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

13. 宋代因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到明清时,因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14.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15. 汉代农庄的劳动者与庄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汉代出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说明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6. 山东、山西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四大经济区,其中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原因是:①传统的农业区;②自然条件优越;③开发较早日、人口稠密。

17. 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大部分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18. 中国古代三次北农南迁分别产生于两晋之际、安史之乱、两宋之际。南迁的共同原因是北方长期处于战乱。

19. 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①补充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②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20. 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此时江西、湖南开始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到南宋时,南方强于北方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21. 从二里头(夏朝)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当时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戌方大鼎(商末期),技术最精湛的是四羊方尊。

22.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上冶铁史上的奇迹。到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这是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

23. 汉代时期,我国人民开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时,用煤已经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时,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焦炭的应用是古代冶炼金属史上的一大飞跃。

24. 上古时,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西周以后,丝织工艺迅速发展,汉代丝绸开始远销于欧洲,中国因此获得丝国的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25. 宋末元初以来,边疆的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革新了棉纺织工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明代后期,棉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

26. 陶器发明于石器时代;主要产品有:彩陶、黑陶、白陶。

27. 东汉晚年,我国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成功烧成了白瓷是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唐代时期,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成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唐代起,瓷器大量出口。

28.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是:①多供给自己消费和缴纳税收、很少用于交换;②对于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③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官营手工业开始于西周到明代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主导地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的进步。

29.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到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的“四民”是指工、商、士、民。

30.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关系。

31. 最早的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2.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商朝,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宋代(四川成都)的纸币叫交子。元代,广泛流通纸币。明清时最流行的货币是白银。

33. 隋唐时,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业发达,产生了长安、洛阳、扬州等闻名中外的大度会。宋代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34. 明清时期新的商业特点是: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35.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城市的规模不大。

36. 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其以江南地区兴盛。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商品转运码头汶口。

37. 唐代,长安实行稳齐划一的坊市制,即坊与市分开。宋代东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专业市场等。在汴京(东京)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

38. 从唐到清的外贸港口是广州。唐宋将外商称为蕃客。

39. 明朝出现了《天工开物》一书,总结了当时工农业生产技术,双季稻得到大面积的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农民广泛种植棉。

40. 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其中最著名的有苏、松、杭、嘉、湖五府。

41. 明中叶以后,在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因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必须具备的历史条件。

42. 手工工场的“分工细致”说明:当时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记录表明当时存在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的记载,则表明雇工有人身自由。“听大户呼织”表明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

43. 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有: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②发展不平衡,不成气候

③政府剥削,购买力下降,市场难以维持发展

④政府的政策(海禁和重本抑末)

⑤金钱投资方向的转变

44. 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寻找香料,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45. 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或原因)是①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②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③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开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④会为了传教;⑤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条件(这也是条件);还有地圆学说的流行。

46. 最早进行探索的航海家是迪亚士,他抵达了好望角。最早到达印度(东方)的航海家是达伽马,他开创了东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麦哲伦。

47.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欧洲——①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②西欧开始崛起;③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⑤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⑥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对非洲——⑦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黑奴贸易开始于15),对亚洲——⑧白银的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对世界——⑨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48. 葡萄牙的殖民地是西非海岸和东非海岸,还有马六甲,印度(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沿海据点、岛屿和中国的澳门。

49. 西班牙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建立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在亚洲只有菲律宾。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充满了封建色彩。

50. 16世纪荷兰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通过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即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方香料贸易。17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51. 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17世纪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战争,到18世纪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52. 由于北美洲人口减少,英国等进行以三角贸易形成的黑奴贸易。

53.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条件是:①社会的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②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各行各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热潮。

54. 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业,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55. 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是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56.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机器取代手工工场。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

57. 第一台火车是18,乔治·史蒂芬孙成功制造的,第一条铁路修筑于1852年,从此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58. 铁路旅行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这是业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工业革命中两个领先的部门是纺织业和铁路业。

59.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国家;②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③一些重要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

60.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显著成就是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内燃机成为一种新的动力机。化学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炼钢技术突飞猛进。

61.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76年,贝尔成功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马可尼于1895年发明了无线电报。

6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的工厂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工业时代;②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③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

6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②大财团发展垄断行业;③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64. 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5. 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长期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66. 1857年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说明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67.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并取得贸易暴利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增开的11个通商口岸,其中汉口,南京是《天津条约》增开的,天津是《北京条约》增开的。

68. 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开始于《南京条约》,条约规定英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完全丧失于《望厦条约》。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①极大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②中国的大门被迫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69. 1842年——1846年,涌入中国的洋货中棉纺织品占了绝大部分。但销售情况不理想,原因是:①中国人民穷;②输入总额开始下降;③不了解中国;④自然经济占剧着主导地位(根本原因)

70. 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71.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统治危机的背景下,掀起了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和“求富”。

72. 洋务与官办企业的区别是:①它采用了机器大生产的方式;②采用了雇佣劳动方式;③部分地方实行成本核算。

73. 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74. 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的作用:①分洋利;②为附近地区提供燃料,促进其他工业的发展;③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少的推动作用。

75. 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民间出现了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一批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有一定的发展,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家设厂的限制。当时的实业家有:张謇、宋宗敬、荣德生。

76. 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①列强压制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②清政府征收高昂税收;③民族工业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者寻求本国官府的帮助。

77. 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是指:一战时期,原因(条件)是:①欧洲各主要国家忙于战争,对华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农工商部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设定纲要七条》。其间,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当时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是:范旭东。

78. 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是:经济掠夺。对沦陷区工矿企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是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

79. 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功能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

80. 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出现了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的局面,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81. 民国期间,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其中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82. 19,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的陋习,原因是:①受西方影响;②反满情绪;③政府的政策。

83. 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发起了女权运动。反对妇女缠足的人是:康有为和康广仁兄弟。

84. 19世纪40年代,西夕传入中国的一些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创办一批西菜馆。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85. 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近代居民普遍和典型的居住是大院和里弄住宅。其中,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里弄主要出现在南方城市以及天津等地,另外在大城市区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86. 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小说林》、《明小说》、《绣像小说》和《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新文化运动以后,阅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87.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19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第一次自拍影片,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11.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十一

1.C 2.B 3.D 4.A 5.C 6.C 7.D 8.D 9.A 10.C

11.B 12.B 13.D 14.A 15.C 16.B 17.C 18.B 19.D 20.B

二、非选择题

21.(1)特点: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

(2)影响:一方面,临海与港湾众多,便利了古希腊人发展工商业,从而使古希腊人较早地树立了自由平等概念,有利于民主政治形成。另一方面,曲折的海岸线与多山地形把古希腊分成无数个蕞尔小邦,避免了强大的统一王朝形成,从而孕育了小国寡民之下的民主制。

结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从而对政治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22.(1)人民主权。

(2)轮番而治。

(3)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

(4)理解:①多数人的决策往往更全面、正确;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②民主权利保证了公民的自由,铸就了雅典人乐与探索,渴求知识的性格,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

③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民主政体形式和运行机制。

23.(1)核心内容: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原因:一是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二是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上一篇:苏教版4年级数学试卷下一篇:校运会班级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