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关系(10篇)
1.高校公共关系 篇一
2.1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
由学校组织邀请校外一些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专家,分期分批对公共关系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也可聘请这些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给学生开讲座,弥补教师队伍的不足;还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去校外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增加实战工作经验。除此以外,安排没有开设的公共关系专业,只开设此门课程的院校的教师去设有公共关系专业的`高校进修学习。
2.2教学内容的转变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就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目前,体育公共关系学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2个课时,无法完全涵盖公共关系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必须对章节进行压缩整合。体育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5大块。第1部分是公共关系原理,主要论述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公共关系的职能和原则,这部分是课程的基础,应占总课时的20%。第2部分是体育公共关系策划与实务,即公共关系的4步工作法,主要讲解如何策划公共关系活动、有哪些策略和手段、以及公关人员的素质和要求,最后是公共关系专题活动。这部分内容实践应用性最强,是整个课程的重点,所以安排占总课时的50%。第3部分是体育公共关系分类举要,包括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公共关系概述、社区体育公共关系和体育赛事的推广,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专业性,学生兴趣比较浓厚,所以占总课时的20%。第4部分是危机公关,通过具体的体育危机公关的实例,分析如何进行危机公关,化解危机,这个内容相对重要,可占总课时的10%。第5部分是公共关系礼仪,这部分不是重点内容,而且浅显易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形象气质和个人修养,以便今后更好地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挂上公关礼仪视频,让学生自己课余时间自学,从而掌握最基本的公关礼仪要领。
2.3教学方法的转变
2.3.1案例教学法
结合公共关系理论以及教学要求设计授课案例,精选一些经典案例作为分析范本。从案例引入到案例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解公共关系职能和原则时,笔者选取了“你会坐吗?”“一身红衣的客人”“卖斧子给总统”等有趣的实例。教师先陈述案例,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每个案例分别反映了哪一个知识点,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公共关系策划时,列举了“可口可乐世界杯护旗手活动”“李宁‘花小钱办大事’”的机智品牌推广活动、“广东亚运会开幕式”“姚明代言联通CDMA”等活动,通过分析这些活动的举办过程、创意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意潜质。
2.3.2模拟教学法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地点选择在公关实训室。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5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例如,在教授公共关系实务章节时,模拟“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现场,以体育赛事的筹备作为新闻发布主题,每组同学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由学生自主分配,如投票选出1位同学扮演新闻发言人,1组同学负责布置现场,1组同学负责搜集发布会需要的资料,2~3组同学扮演记者,1组同学负责现场维护,1组同学负责会后的整理工作。讲授公关策划方案时,模拟实践工作中的提案方式。首先,以小组形式完成策划书的写作,策划的主题可以围绕运动品牌的推广、体育赛事的策划、体育赞助项目的策划等。策划书包括以下部分内容:公关活动目标、公关活动主题、公关活动公众、公关活动传播渠道、公关活动具体实施方案、时间、场地和人员的配备、经费预算和公关活动评估。策划完成后,将其以PPT的形式展现,学生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解说,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最后由教师总结和点评。
2.3.3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可建立学生QQ群,在群里发布课程安排的消息,为学生答疑;其次,教师可建立个人微信公众账号,定时发布一些好的文章,包括最新的公关资讯、经典案例、公关名书推荐等,供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将自己的E-mail地址公布给学生,方便学生交电子版作业,对于想单独咨询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单独回复。
2.3.4调整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内容设定不同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分为2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勤、实训课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综合打分,占总成绩的30%;公共关系原理部分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公共关系策划与实务采用开卷考试方式,每位学生撰写策划书,由教师进行评分,作为期末成绩,占总分数的30%。
参考文献:
[1]李道魁.公共关系学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罗春霞.关于“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安康学院学报,,24(1):119-122.
[3]张丹,侯胜田,朱文涛.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经济师,(7):124-125.
[4]郭海鹰.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18(5):39-41.
[5]熊江鹏.改革面授方式创新交流渠道―开放教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及感悟[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9(1):69-71.
[6]潘肖珏.体育公共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姣h,李定春,阳根华单位: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高校公共关系 篇二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公共关系
关系愈益复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高校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财务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应用, 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高校扩招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社会化的体制改革, 高校的资金来源、资金投放的多元化, 使得作为整个高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财务面临的内外部财务关系愈益复杂, 使得理财环境趋于复杂化。并随着教育基金制的推行, 高校的筹资渠道和财务管理的内容、范围进一步拓宽。这就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灵活运用财务公共关系处理和协调好有关各
一、高校的财务公共关系的内涵
高校财务公共关系是指高校财务部门为了维护高校财务管理活动, 与高校内外部公众以经济为目标进行双向来往所发生的, 以建立和达到相互了解、信任和支持的合作关系。高校财务公共关系包括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公共关系是财务部门内部职工之间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工作形成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外部公共关系主要包括:第一, 财务部门与高校外部政府有关部门、兄弟院校、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公众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 有利于争取学校外部环境的支持。高校要利用信贷资金进行发展, 必须处理好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公众关系。第二, 财务部门与学校内部其他部门的公众关系。这是财务部服务本校师生员工、职能部门正常教学活动产生的公众关系。高校财务部门日常的运行管理中, 遵循公共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宗旨, 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 保障行政服务系统的运行, 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 对于推进高校整体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独特职能和价值。
二、高校建立良好财务公共关系的重要意义
财务部门的公众关系状况, 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及效果, 影响到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质量。
(一) 树立财务管理部门形象的需要
高校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定局。高校形象是高校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 是体现高校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财务处作为学校财务管理部门, 代表学校管理全校的财务工作, 需要实现自己财务管理的目标。在高校内部, 财务处外部公众就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和各院系及职能部门。财务管理的过程也是财务服务的过程,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为全校师生员工和各院系及职能部门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体现财务处的形象, 使这些外部公众对财务管理工作理解、认同、支持, 并很好地配合, 促进财务处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提升高校形象, 离不开良好的财务公共关系, 因为财务公共关系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影响公众的经济活动, 与公众建立和发展融洽、和谐的关系。通过公共关系手段可以增加高校在社会的感知和认同, 起到提升大学形象的作用。
(二)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益的需要
面对经费使用的各个部门, 需要搞好双向沟通关系, 及时掌握各单位经费需求和使用情况, 对经费使用进行有效指导监督, 使使用部门能够认可、理解和接受, 达到“形式约束”转变为“实质管理”的效果。取得全校师生员工和各院系职能部门的支持, 争取公众对组织的配合和支持, 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高级目标。全面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与财务管理活动, 让大家都来了解和参与财务管理,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使同量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让师生员工和各院系, 职能部门理解和支持财务处的工作, 会使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得更好、更顺利。
(三) 高校发展创造良好外部财务环境的需要
任何组织开展有效的管理活动并富有成效, 都离不开良好的公众关系。高校财务部门从事的组织和管理财务活动必须符合内外公共利益。高校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分子, 不可能离开高校外部环境而生存。在国家对公共财政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不断推进的社会形势下, 高校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特别是及时掌握各类政策信息。高校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转, 离不开与其直接发生财务关系较多而影响又较大的部门, 如教育主管部门及财政、物价、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因此,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积极主动加强与高校外部公众联系, 进行双向沟通, 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等高校外部公众的支持, 帮助和监督, 能为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财务公共关系的运用
(一) 处理好财务处内部的公共关系
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 要想实现自己的财务管理的目标, 获得各界公众的信任, 支持与合作, 特别需要取得组织内部即财务处内部员工的真诚理解与鼎力支持。一是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 增强内部凝聚力。组织内部的员工, 是内部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处理好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 才能实现内部公共关系的团结协作。二是满足职工合理的利益要求。组织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合理利益要求, 使两者利益相一致, 这样一来, 才能让员工对组织有认同和归属感, 增强凝聚力。三是营造组织内部良好的工作环境。情感需求的满足必然促使广大员工形成强大的工作动力和为事业献身的奋斗精神, 从而把组织造就成为一个坚强团结的集体, 以可喜的成绩去赢得各界公众的信任和大力支持。
(二) 处理好与校外各社会公众的公共关系
从国家提倡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 推行高校教育成本适当分担机制, 高校财务管理便从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财政拨款过渡到现在的高校收费、社会筹资、所得纳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费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时代。高校教育系统的开放性也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与高校外部公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争取社会公众的支持, 才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一是加强与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一方面, 高校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 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主管、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变化, 把握住政策变化给本校带来的有利时机和不良影响;另一方面, 通过良好的沟通关系, 把学校的实际财务状况和学校发展中的存在困难如实汇报, 主动提出合理有利的方案, 争取政策性的优惠和支持。在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的过程中, 还必须熟悉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分工、职责范围、办事层次和运作程序, 并与各主管部门不同层次具体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关系, 以减少“公文旅行”现象, 从而提高效率。二是搞好与金融业的关系, 创造良好金融环境。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基本上都是负债运行。有效利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 高校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间接受益者, 在兼顾银行利益和运行模式的前提下要与金融机构密切配合。高校必须认识到搞好与金融机构的公共关系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在同金融业开展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中, 只有建立良好的多边财务合作关系, 取得金融机构多方位的支持与帮助, 才能增强高校在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提高财务公关素养, 增强财务公关意识
财务公共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必须有很深的公关素养和能力, 才能在认清当前高校财务环境的情况下, 审时度势, 处理好变化无穷的财务关系。同时也必须看到, 开展财务公共关系绝不是搞搞权钱交易等低级庸俗的一套, 必须树立良好的公关风格, 坚持“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公共关系原则。目前, 我国高校办学体制就是建立规范有效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搞好与经费来源渠道相关各个组织的公共关系, 构建社会各界良好的财务公共关系。必须走出学校, 积极争取企业资助、校友捐赠, 促使成果转化, 积极争取贷款, 加强联合办学。努力挖掘潜在社会资源, 与其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从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 国家财政对高校办学经费实现部门预算的改革, 高校财务管理不再仅仅是记账, 算账的过程, 而是要不断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过程。这就更需要取得财务部门内外部公众的理解, 信任和支持。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进一步开源节流, 理好财、当好家, 提高效率, 防范风险, 确保高等教育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关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钟晴.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公共关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1) .
[2]、李云峰.科研院所财务公共关系初探[J].商业时代, 2010 (9) .
[3]、黄麟.略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公共关系[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4) .
3.高校公共关系 篇三
[关键词] 公共关系;高校危机;高校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44-02
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作为我国的新兴学科,其从创立到发展,至今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独立于其他企业与社会组织。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员密集、管理体系宽松的高校则成为了危机高发的地方,而高校不仅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向民众展现其良好的高校形象。因此就需要利用公共关系这一工具,将其与高校管理相结合,为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 高校危机与公共关系
1 高校危机与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通俗的来讲,就是指威胁到学校正常运行和相关者利益的恶性事件。一般来说,高校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等特征,其产生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比如说地震;也有可能是人为因素,比如学生自杀、学校领导作风不端正等。
高校危机管理就是学校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即高校管理者在危机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所高校的危机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主要看管理者是否能够察觉到隐藏的危机、危机发生时是否能够快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危机发生后是否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秩序。
2 公共关系与高校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为“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Relations即“关系”之谓,两词合起来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关系”,有时候又称“公众关系、机构传讯”,简称PR或公关。
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但一般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而高校公共关系则是其下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为高校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并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从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本文的公共关系主要是指高校公共关系。把高校公共关系按照作用对象分类,可以分为外部公共关系和内部公共关系。外部公共关系主要是指高校与政府、家长、社会各界的关系,而内部公共关系则是指学校与全体教职工、学生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任何一所高校只有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统一和谐的战略思想,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 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提供信息,如:高校形象信息、学生形象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可以让高校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定位,也能从教职工、学生这些对学校熟悉的人口中得到更符合高校发展的建议。另外,也能从这些信息中找到高校的危机隐患,提前进行预防。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争取时间。高校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而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及时向民众传递准确的消息,及时获得救助。如2007年韩国学生赵承熙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制造的校园枪击案。当时正是由于学校管理者及时报警并利用学校的短信和邮件群发平台及时向全校师生发出消息,才控制住了场面,没有伤及更多的人。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提供更多外界的帮助。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在危机后的修复工作中得到政府和公众的支持以及内部教职工、学生的配合,使学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 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的收集整理不完善
高校危机有时是具有隐藏性的,就好比战争的爆发是由于矛盾的不断激化,高校中有些危机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如果高校管理者对于通过公共关系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前找到隐藏的危机,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危机的发生。
2 同外界的沟通不及时
对于高校内发生的危机事件,高校管理者应在第一时间控制住场面,充分利用公共关系疏散人群,获取救助,将危机事件的伤害值降到最低。然而现在的高校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过慢,事情发生到难以控制,才开始手忙脚乱地处理,使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加大。
另一方面,在事情结束后,高校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只是单纯的发布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就像学生敷衍老师的作业,对于受害者家属只以赔偿了事,不能切身体会其家人的悲痛,对于公众、媒体的疑问采取无视的态度,这些都是高校危机管理所应该及时沟通的。
3 公关工作的不了解
有些高校公共关系中虽然设有负责公共关系的办公场所,但却主要负责来人的接待。而有的高校则只重视公关人员的外貌、气质,忽视了这个工作本身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将公共关系的作用完全抛弃,反而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完成任务。
4 公共关系活动的不重视
有些高校虽然也开展了公共关系的培训等活动,但大多数只是应付了事,没有意识到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国的高校应当加强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多多利用公共关系去实践,既能树立本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又能锻炼管理阶层的能力。
四 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1 创造良好的外部关系
(1)政府公共关系
由于政府——特别教育部门依旧掌管着对高校的宏观调控作用,所以政府的行为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与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这样才能得到更多资源的倾斜,才能拥有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具体地说,就是严格遵守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在政府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而且有了政府的表扬,也能在公众心中拥有较为权威的地位。而且,一旦发生了危机事件,也能尽快得到政府的帮助,较为妥善地解决危机事件。
(2)媒体公共关系
在这个网络信息年代,媒体一般都是舆论的引导者,领导人们的信息走向,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强与媒体之间的公共关系与沟通。高校可以先得到媒体的理解,然后通过他们进一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了解与沟通,为高校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导向。
(3)校友、家长关系
高校可以多举办一些交流活动,既能加强高校与校友之间的沟通,也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建议。对于家长来说,高校家长与高校基本上没有联系,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高校的一种信任,但高校依旧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因为高校的生源情况是受家长的影响较大,加强高校与家长的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高校发展的。
2 创造良好的内部关系
(1)教职工关系
教职工是在高校中事件较长的群体,他们在公共关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他们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的形象,影响着其他人对于高校的认识,也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要注重加强与本校教职工的沟通,使双方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
(2)学生关系
学生是高校中的主要群体,也是影响最大的群体,这不光是因为学生的人数最多,还因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并且是社会的连接点。
首先,他们上了大学后,他们的亲朋好友就会通过他们了解到高校的信息,从而在心中有了一定的评价,这就相当于免费的宣传,而且相比于高校的宣传更能令人信服。其次,当他们全部毕业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也能从这些毕业生身上了解这所高校的教学质量,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宣传。因此,高校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对本校产生深厚的感情,这就需要高校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多为学生考虑问题。
3 培养危机管理中的公关技巧
由于高校危机具有突然性和紧迫性,因此就需要管理者对于公共关系的运用要极其熟练,否则就会给高校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所以,在高校危机管理中要加强公关技巧的运用,这就需要加强高校在对于公关人员的培训和对公关部门人员的严格把关,同时加强高校学生和教职工的危机意识,并请求媒体的帮助,统一危机事件的信息,规范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
总之,公共关系的应用在高校危机管理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获得政府、媒体、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在高校危机管理中,也要有效地应用公共关系,因为有效的公共关系影响着高校危机管理和高校发展的成功与否,也影响着高校良好形象的树立,所以加强全校的公共关系意识和高校管理者的公共关系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绍让,顾方磊,徐骏.高校公共危机的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 2012(2):99.
[2]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
[3]薛冲.论公共关系在高校发展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12(2):58-59.
[4]芦文慧,唐安国.我国高校公共关系的价值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13(7):13-15.
[5]黄禧祯.高等学校公共关系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曹叔亮.高校公共关系——高等教育管理的新思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6(1):27.
4.高校公共关系 篇四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发布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论文 篇五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必须确定“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实效、实用出发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体质,注重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成都8所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其中学校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大学、四川旅游学院、成都纺专、西华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和相关书籍。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网络、电话及亲自走访部分高校的一些有着多年教学实践的体育教师和专家、相关专业的学者,将资深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思想汇聚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他们对现今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现状的看法和建议。
2.2.3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37份,回收率为87.4%,教师问卷发放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96.0%。
2.2.4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在大多数高校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很多高年级和研究生以上的学生都未开设体育课程,基本在二年级开设了选项课,在一年级开设选项课还较多,对病弱学生开设保健课有的学校还没重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都反映,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等综合指标在高年级普遍有所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规型教学课仍是一、二年级最主要,最基本的课程类型,但是,目前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是不够的,应进一步合理、有效、积极地开设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程,尤其是还应重点关注高年级的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两种课型。自主型活动课中体能课、竞赛活动课,除了开专题讲座、进行技术辅导、考核测验外,主要由学生自主性活动、自学自练、组织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开放型综合课中的俱乐部制教学课既不同于传统的常规型教学课,也不同于自主型活动课,其在教学管理上是开放的,在组织教学的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等方面是综合的。这种课程类型是普通高校今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受学生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课程类型。
3.2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各学校体育课程由于师资人数、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以及学生对一些课程内容的爱好程度与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很难统一。从调查结果来看,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网球为各高校必修项目。其它项目设置有所不同,传统项目田径、武术受到了一定的冷落。新兴项目还较少学校开,不过已有学校起着带头作用,例如定向运动、轮滑、跆拳道等项目在部分高校也逐渐兴起。
3.3学生对体育课程项目选择数量的意向调查
在大学期间学习几个体育项目比较合适?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倾向于每学期一选,可选择一个主项,一个副项,即大部分学生四个学期倾向4次选择项目。而四个学期选1--2项的只占14.2%。不过有的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一两个项目,多次都重复的选自己喜爱的项目,以便提高巩固,达到真正的掌握。常规的提法是,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然而,从坚持锻炼的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有不足之处。一是忽略了学生生理方面的变化,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而且锻炼手段也有所不同;二是忽视了生活环境对锻炼的影响,不同项目有着不一样的条件要求,足球需要很多人才能一起锻炼,而乒乓球可能2个人就能一起锻炼,而且受场地限制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很大的影响因素。另外,大学生体育兴趣特点也与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中小学生兴趣较为广泛、不稳定,对未接触的项目都有一种好奇新鲜感,时而喜欢这样,不久可能又喜欢上其他项目了,而大学生渐渐地对许多体育项目都有所认识,就会选择性的喜欢一些项目,并集中发展它们。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心理的变化,影响着对事物的兴趣的变化。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身心健康,培养一些必备的体育技能外,在教学单元、时数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使学生多学习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和健身方法。大学生在课程内容和项目的选择上应当有所扩展,并且有深入学习的必要。
4.结论与建议
4.1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设置模式
4.2积极改善体育课程设置
4.2.1合理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将其设置得更具有灵活性,并积极、有效地开设好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程;
4.2.2以学生为本,建立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课程体系;
4.2.3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结合大纲,选编好实用、新颖的教材;
4.2.4更新教学内容,并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增设自己学校特色课程内容;
6.高校公共体育的德育实践论文 篇六
与德育学科师生构成实践活动的共同“主体”不同的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主体并不明晰,只有当教师主动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时,德育主体及其价值才能得到彰显。换言之,体育教师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塑造大学生的心灵,使之朝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迈进的时候,德育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发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德育的效能,其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要成为德育实践的主体,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即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德育对高校公共体育老师的迫切要求。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德育渗透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结合课程教学分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既包括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又有体能训练课。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除了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课余训练、群体竞赛及裁判工作。德育实践很容易在学习目标和过程中被边缘化,这也就更加迫切需要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能够娴熟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大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使之达到和谐的精神境界。
7.高校公共关系 篇七
在当前激烈的办学竞争环境下, 提高高校整体竞争能力刻不容缓。而高校竞争能力由技术能力 (教学、科研实力) 与公共关系技巧组成, 其形成需要各能力单元的培育与整合。高校财会部门的公众关系是指财会部门内部的公众关系及与外部公众的公众关系。高校财务公共关系技巧是财会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公众关系, 它是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既相互分工又相互配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状况如何对内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及工作效率, 对外则会影响到财会部门的组织形象。
二、高校财务管理公共关系技巧存在的问题
(一) 对财务工作缺乏全面认识
由于认识不足, 许多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还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核算阶段, 学校的财务管理, 相对简单, 管理职能单一, 属“报销型”财务模式即“花钱伸手要, 结余全上交”, 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 过多地强调服务职能, 而忽视了内部管理职能。由于财务工作还停留在以核算为主的模式上, 因此重核算、轻管理, 形成了市场经济进程下财务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的反常现象。但是在许多高校的经济活动决策中, 却鲜见财务部门的参与, 财务部门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往往不被重视或意见不被采纳。在组织和管理资金运动、协调和处理有关各方面的经济活动等方面财务管理职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就更谈不上了。
(二) 缺乏部门协调意识
目前, 我国高校管理制度上有一个突出问题——“所有者缺位”。高等教育的出资者是国家, 高校经费基本上是政府拨款, 因此, 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所有者。这必将导致投资的所有者缺位, 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在这样一种氛围下, 高校财务就是“核算型”、“报账型”的财务, 缺乏应用“经营型”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土壤。由于高校财务部门处在资金供需矛盾的焦点上, 难免出现不理解、不合作或扯皮、推委等现象。这就要求财务部门要经常与领导、其他部门和教职员工沟通与协调, 营造一种互相支持、合作的气氛。高校的经费都是切块包干的, 有时职能部门办理一项由校长批准的既关乎学校的公共利益, 又与职能部门有关的支出, 部门往往希望从学校经费开支, 而校长又未明确支出渠道。在这种情况下, 财务部门应当主动与分管校长联系, 提出项目支出的合理化建议;与职能部门协商, 坦陈应由部门经费负担全部或部分的理由, 通过沟通协调使每项经费能落实支出项目, 又不失财务工作的严谨。
(三) 财务人员素质不适应管理要求
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 使得作为“人才高地”的高校, 财务专业队伍状况相形之下却是“低谷”, 低学历、低职称、低素质, 人员年龄及知识老化现象普遍, 尤其是缺乏高学历、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懂得教育经济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财会人才, 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从而造成, 财务人员管理意识薄弱, 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就更谈不上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去分析和判断经济业务, 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和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同时受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影响, 对国家财政法规制度的执行教条化, 高校内部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又与实际脱离, 导致财务工作面临的压力和矛盾增加, 财务管理难以深入的局面。
三、高校财务管理公共关系技巧提升策略
(一) 提高筹资协调公共关系技巧
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筹集、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是高校维持正常运行和发展的财力保证, 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收入管理好坏, 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加强收入管理, 广辟财源, 需紧紧把握以下工作环节。一方面在高校管理体制中有引入了市场机制, 利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社会力量,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另一方面筹集的资金广泛运用于高校事业的方方面面, 这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 需要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和研究。例如:在投资创收方面, 加强与合作办学方进行投资方式、投资期限、投资收益分析、收入分配政策、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和财务关系等研究;在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 负责学校贷款规划、贷款项目论证、贷款方案选择、贷款风险预测、还贷准备金的准备、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等问题的研究与实施。
(二) 增强财务计划与调控公共关系技巧
综合财务计划就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预算。高校财务预算是一个大收大支的全口径预算, 它涵盖了高校的全部收支, 反映学校全部资金收支计划。其建立的预算约束既包括校级预算约束, 也包括二级单位预算约束, 因此, 建立合理的预算体系是合理编制综合财务计划的关键, 也是财务计划与调控的核心工作。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首先, 要树立全新的预算管理观念, 并且严格执行《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充分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它贯穿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 对学校的事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次, 要建立中长规划, 突出未来的发展目标, 以科学的理财观解决学校当前矛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问题, 防止预算资金的短效性;再次, 预算编制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 要在全面、充分掌握基础资料, 客观分析国家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和学校自身经济、资源状况的基础上, 以绩效为立足点, 编制综合收支预算和项目预算, 以优化预算资金的分配;最后, 要加强预算控制, 落实责任, 实行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控,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
(三) 搞好学校内部公关, 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要全面发挥财务管理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 单靠学校财务部门显然是不够的, 应从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做起, 重视学校内部成员间的沟通。首先要普及全校教职员工财务和会计知识, 保证财务管理结构背景的有效性, 经常举办各种财务咨询活动, 提供各种指南性服务手册, 网络公示财务信息, 方便师生了解并掌握报账、结算、预算的办事程序、政策制度, 提高其所提供的原始凭据材料的合格率, 明确告知师生员工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应遵守的规则, 让其了解财务人员所提供服务承诺的界限, 理解财务人员的会计行为, 从而建立良好的内部关系。第二要强化财务人员服务意识, 真正形成服务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重要内容的概念。有了主观努力才能有优质服务, 有了优质服务才能达成良好沟通, 有了良好沟通才能产生信任, 只有信任才能产生强大凝聚力达到财务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要定期组织问卷调查, 了解教职员工及学生之心声, 尽快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设置意见箱、专线电话, 接受意见反映, 设法化解内部成员之间的误解, 从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学习、沟通技能培训, 使之掌握娴熟的业务处理能力, 提高交往技巧, 有效增进服务效率。
(四)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1.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高校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责任意识, 以维护财经秩序, 严肃财经纪律为己任。不仅要提高自身抵御金钱诱惑、拒腐防变的能力, 还要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高校财务人员应当以《会计法》为行动准绳, 坚持诚信求实的立身之本, 为广大师生员工的经济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担负起“服务育人”的责任。为此, 高校财务人员只能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 不能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杜绝“脸难看, 事难办”的衙门作风, 真正赢得广大师生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 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
在新形势下, 高校经济活动更加复杂, 新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 新挑战必然伴随新要求, 高校财务人员光有满腔的服务热情还不够, 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解放思想, 更新财务知识、更新理财观念, 更新管理服务手段, 提高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要学会科学地理财当家, 要善于捕捉市场经济信息, 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 能动地参与经济决策、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决策分析等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甚至, 高校会计人员还要学习国外高校财务管理经验,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适应国际财务环境的能力和处理与国际惯例接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全体财务人员能适应市场经济下学校的财务公共关系技巧工作。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切实提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 面对高校经济成分的多样化, 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 财务人员必须加强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才能更好地执行财经纪律, 化解矛盾, 改善工作面貌。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 高等院校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类特殊主体, 高校的理财环境、理财职能、理财观念等都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高校如何主动认识和适应这种转变, 努力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公共关系技巧是高校管理者必须考虑的财务战略问题。
摘要: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诸多与现实环境和高校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已渗入到高校公共关系技巧工作的方方面面, 反映着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 因此, 提高高校财务公共关系技巧也是促进高校综合公共关系技巧提高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公共关系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麟.略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公共关系[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04) .
[2]言文.高校财务管理与公共关系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10) .
[3]曾潮洁.公共关系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5 (2) .
8.高校公共关系 篇八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社团建设;依托关系;从属关系
如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教育部门相继组织相关比赛和活动,以期提高其水平。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整体质量,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探索,虽然较之以往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已经获得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笔者根据自己在团委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工作的经历,以浙江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笔者在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后认识到,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如何处理两者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文章笔者将从公共艺术教育如何依托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
1 公共艺术教育如何依托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
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承担着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的主要工作,但是由于涉及的群体往往是非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开展形式上遇到许多问题。传统专业课程的开设条件一般可以满足所学专业的所有学生,而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往往不能满足全校的所有学生。探究其原因往往归结于资源的不足,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形式一般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以学校公选课的形式开展起来。笔者查看了浙江财经大学2013级专业培养方案中涉及的公共艺术课程。虽然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已经较为系统化,但是所设置的11门课程还不能覆盖公共艺术所涵盖的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完成的课时量较少。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虽然学校有1名专职指导教师和4名外聘的常任指导教师,但是所指导的学生数量只是学校的很小一部分。针对上述师资较为短缺的情况,想短时间依靠师资力量进行填补显然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去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有效途径。以下内容笔者将提炼社团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三大优势。
1.1 公共艺术教育以大学生艺术社团为有效载体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而当代大学生作为追求自我个性特点,勇于追寻艺术梦想的群体。学生艺术社团也正是在兴趣爱好下建立起来的,社团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开展文化活动,成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载体。
1.2 大学生艺术社团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普通高校中,艺术社团建设一般由学校提供指导,学生源于兴趣爱好自主组织和建设起来。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地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1.3 大学生艺术社团丰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
大学生艺术社团具有独立性与自主性。正所谓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进入校园,学生根据兴趣与特长加入不同社团,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丰富了公共艺术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开展载体是课堂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社团,而与课堂教学相比艺术社团具备一些特点。
大学生艺术社团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率,使艺术文化百花齐放。再者,“艺术社团活动与艺术课程教学之间的区别。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既与艺术课程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课堂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大学生艺术社团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①
2 大学生艺术社团夯实公共艺术教育基础
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短缺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常见问题,如上文所述公共艺术教学载体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两部分。而与课堂教学相比社团这一载体担负了更多实践性学习,社团中大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开展活动以及参与各级艺术比赛的方式,使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进一步夯实公共艺术教育基础。
综上所述,大学生艺术社团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文化建设,发挥艺术才华,主动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假如没有艺术社团这样的平台,那么许多学生的艺术特长就得不到充分展示,也无法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尤为重要的是公共艺术教育依托大学生艺术团,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同时也夯实了公共艺术教育基础。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团建设关系的探讨,我们通过上文可以发现公共艺术教育依托艺术社团可以更好地服务在校大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力度,目的是为当今社会培养更多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刘廷娥:《高校艺术社团及其在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载《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刘廷娥.高校艺术社团及其在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
[2]王宾,李振涛,罗金凤.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
[3]何琼.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困境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
[4]葛雷.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意义与建设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
[5]程永生.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
9.高校公共关系 篇九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文化是从繁忙的茶事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具体而言,茶文化是指从种茶、采茶到选茶、煮茶以及饮茶一系列环节中所形成的茶俗文化以及茶事习惯。从微观层面来讲,茶文化包括了茶道、茶书、茶艺以及茶德与茶具、茶画等元素,其几乎涵盖了茶事活动的方方面面,凡是与茶叶相关的文化现象都可以称为茶文化。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其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也与当前的教育发展潮流不相符合。而从历史的洪流中淌过来的茶文化,其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以及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设计将会有所启发。
1茶文化内涵概述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意味着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正式诞生。中国的茶文化也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向四周扩散,日本、韩国以及印度、中亚等地区都深受我们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并在本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造了民族特色浓厚的茶文化。其中,日本的千利休结合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又融入了日本的禅宗文化精髓,创建了独树一帜的茶道文化,并在世界茶文化之林大放光彩。所以,中国茶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隽永的历史气韵,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茶文化的特点。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形成的,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长廊中,茶文化渐渐沉淀成了温婉含蓄与宽广豪迈兼俱的文化气质。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异常悠久,不同时期的茶文化所表选出来的文化内蕴也会有所差异。茶文化自唐朝诞生以后,在宋朝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先后在明清时期步入了巅峰阶段。所以,唐宋明清的茶文化内涵就会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但是,总的来说却都是当下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而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茶文化一直以默默之势不断焕发新的色彩,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其次,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所散发的茶文化魅力也会有所不同。古代的茶文化与现代茶文化内涵自然会不同,但却在无形中受时代潮流的影响缓缓向前发展。再者,我国地大物博,无论是东西跨度还是南北纵深都是极大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的茶文化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其茶俗茶风都呈现出了地方化色彩。例如,藏族的饮茶习俗与汉族的`饮茶习俗就不同,藏族饮茶喜欢豪饮,汉族偏爱小口啜饮。
1.2茶文化的功能。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发而成的,其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文化精髓于一体,儒家的和谐思想、佛家的慈悲情怀以及道家的无为理念,成为了茶文化思想内核中最为闪耀的一部分,其对于大众心灵的净化与为人处世原则的树立以及价值观的导向都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对于当前浮躁的现代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涤荡作用。茶文化的核心是“和”,其融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提炼出了和谐思想,不仅茶人与茶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茶人与社会与自然都应该和谐相处,不苛求任何人任何物。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大众都沉湎于对名利金钱的追逐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价值理念,其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遭遇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漠然处之,陷入了唯利是图的怪圈中而不自知。茶文化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这一思想将会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洗涤掉大众内心的污秽,促使其从自身的价值出发,为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绵薄之力。另外,由于心理教育的缺失都市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异常脆弱,失恋、学业受挫、工作压力都会可能成为压死其的最后一根稻草,然后不少人选择绝望地离开这个精彩的世界。茶文化中的无为理念,将会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一个避难所,其可以暂时从沉重的生活中逃离,在不满情绪得到全面宣泄后,进而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生活。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方法单一化。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分数依然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于是,上至教师下至学生,几乎所有的人都沉溺于考试的泥沼中,其只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其他的体育艺术课程一概忽略不计。所以,我国的体育课程大多只是一种摆设,其仅仅停留于课表的安排上,那么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高校对于必修体育课程都不甚重视,更何况公共体育课程了。一方面,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体育学校出来的学生,其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都是极为缺乏的,大部分都是直接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教学,也没有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程更加厌恶,而且也挫伤了因为兴趣爱好而选修该体育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不合理,其没有根据课程的难易度,对某一具体的体育课程进行衔接式安排,导致学生只能学习部分内容,而无法深入地进行系统化的体育课程学习。
2.2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以及健身操,每一课程都可以成为其选择的内容,由此看来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似乎比较合理。殊不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其没有系统科学的体育课程规划,大部分体育课程都是以极为浅显的方式而存在。而且,看似自由的选择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性,导致学生会在课程中出现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现象。高校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采取的是一刀切式的方式,所有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没有基础班、中级班与高级班的划分,无论其自身体育素质的好坏,所有的学生都只能选择基础班进行学习。另外,一般而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周一节,其课时较少而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会教授许多新知识,学生无法消化新授内容并且课后也难以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进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总而言之,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也违背了其课程设置的初衷。
3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思路
3.1融入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设置科学的茶文化体育课程。茶文化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支,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也包蕴着深邃的为人处世之哲学,其所奉行的“中庸尚和”、“清廉敬寂”“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大众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时,其德育教化功能对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塑也具有鲜明的促进意义。因而,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设计时,可以结合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利用其散发出的人文魅力,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首先,高校可以透过茶文化的基本内容,从中选取多元化的茶文化因子,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因地制宜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体育素质,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分层设计。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班,而不是以所谓的自主选择为由,将公共体育课程的压力抛给学生承受。其次,高校也应该从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中提炼出公共体育教学的策略,引入优秀的体育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化革新,以新理念新模式促进公共体育课程向新方向迈进。
3.2摈弃传统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茶文化体育俱乐部。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从传统教育的深潭中爬了出来,但是其教学理念却仍然停留在昔日的落后模式中。所以,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改革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文化与体育并重的新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分数。而后,高校可以根据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茶文化体育俱乐部,将公共体育课程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设置管理,学生可以从自己的需要、专长以及素质出发,在任何时间内都可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茶文化体育课程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定时上课的桎梏,使学生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体育课程,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再次,高校也可以从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中,选取相关的体育元素与高校体育课程相融合,可以引入采茶舞使学生通过跳民族特色浓厚的采茶舞来了解我们多元的茶文化内容,进而习得茶文化的核心精神,从而推动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成英,葛小军.传统文化视角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5):54-59.
[2]刘苏,于志伟,许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创新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6-168.
[3]王广.从体育文化视角审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以首都普通高校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27(2):122-124.
[4]赵文龙,李磊,陈星潭等.从传统文化视角审视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10):99-102.
10.高校公共关系 篇十
摘要:公共危机事件是对社会价值及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其本质是社会结构失衡。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新增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场合激发矛盾,形成公共危机事件。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有所提高,种类越来越多,应对和处理的难度逐步增大。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具有一般公共危机事件的特征,应对的方法必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在不断深入探索和认识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形成、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后,文章总结了高校公共危机事件有效应对的几个方面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
公共危机
应对机制
整合
高校公共危机是指在高校正常教学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如流行病、坍塌事故、投毒事件、校园暴力、社会恶意侵入等对高校公共生活与教学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作为高校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高校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能够将高校的危机管理纳入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高校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学校和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那么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作为高校,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沉着冷静、快速反应、及时处理
(一)危机事件发生后,涉及各方面利害的学校人员都应该保持理智,沉着冷静。特别是处理危机事件的决策者更不能慌乱。当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占学校人数绝大比例的学生保持理性,不慌张、不盲从也非常重要,这要依赖于行之有效的危机教育。特别是在高校教育改革日渐深入的环境下,决策者始终应当注意妥善处理教育改革、学校发展与人心稳定之间的关系,绷紧人心稳定这根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千万不能麻木不仁,对这些事情反应迟钝。同时要相信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依靠并通过发动他们的参与危及解决,争取大多数的支持,以化解危机。作为危机事件处理的决策者要有适当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能迅速判断事态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决策反应。
(二)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消息传播无序、迅速,要及时反应加以控制。在校园危机事件出现的最初一两天内,各种消息会像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这时候,消息的失真比例严重,充斥着谣言和猜测。高校的一举一动将是学生及外界评判高校如何处理危机事件的主要根据。甚至媒体、社会公众都密切注视发生危机事件的高校第一时间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对高校的评价会立刻见诸于传媒报道。
因此高校对危机事件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根据事态的性质和程度,掌握好尺度与广大学生、教职工及社会公众甚至媒体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危机事件的范围和影响,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阵地,高校教育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一种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都多少存在着报喜不报优的心态,危机发生时常常采取低调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常常会丧失平息事态扩大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校的教育改革和生存发展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高校解决公共危机事件尤为重要。
二、机构和制度建设,保障高校公共危机事件顺利解决
(一)高度重视危机事件应对的机构与制度建设。一些组织成功的经验表明,危机事件解决的成败关键在于机构建设,在于是否有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该系统不仅体现一个组织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同时也扮演着危机事件应对的核心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角色。作为高校,可以建立以校长或行政校长为核心的危机事件应对机制,校长可以召开学校应急安全委员会讨论校园危机事件的形势,也可以组成由高校高层领导工作班子协助校长做出最适当的决定。处理危机的高层领导工作班子通常由副校长、校党委各部、教务处长、学生处长、保卫处长、监察处长及各学院院长等组成。这样在应对高校发生各类危机事件中,可以迅速形成以校长为核心主体、以负责学校安全的学校应急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的危机事件应对权力机构。能够起到应对校园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形迅速成从上到下有力的行政权力落实,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从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实践来看,不少国家和组织在重视机构建设的同时,还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及纪律条例体系。实践证明,将危机事件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有利于保证组织出现突发危机事件时应急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
(二)高校危机事件应对是学校高层、各个部门的共同责任。把危机事件管理的职能整合到学校各级和各个学院部门的职能体系之中,整合到学校各级和各个学院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考虑到危机事件管理需要统一的领导、统一的指挥;考虑到危机事件管理需要协调和调动学校及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考虑到危机事件管理需要常态的管理思路、策略和机制,因此,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危机事件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其他国家和组织危机事件应对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高校的危机事件应对机制有必要在学校内部建立高层次的危机事件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制定危机事件应对的思路、策略和规划,必要时可以联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动员调配必要的社会资源,进行管理,评估危机学校信息和危机风险。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事件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在危机事件发生期间,负责领导与协调。
危机事件应对及管理的常设指挥机构责任重大。它集中、统一行使危机状态下的紧急处置权。危机发生时高校应急安全委员会要以最快的速度设立危机控制中心,调集训练有素的专业教职人员,配备必要的危机处理设备工具,以便迅速调查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全面实施危机控制和管理计划。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关乎整个学校的公共安全,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仅凭学校一个部门的努力很难有效扼制事态的发展。这时,危机事件的处理往往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甚至在事态扩大的情况下要投入社会资源和力量。权威的指挥系统是保证统一指挥、果断决策和迅速行动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危机管理的成败。
三、建立校内外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
(一)保障危机事件利害人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限于正式媒体宣传,泛滥的手机短信和网络巨大的信息流量使任何企图封锁消息的努力都化为乌有。因此,坦诚真实的在第一时间告知群众所发生的事情远比半遮半掩要好得多。
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广大危机事件利害人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当学校自身运作面临重大危机,在校人员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人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学生、教职员工及社会公众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与危机事件有关的信息。当人们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不足,无法解释目前正在发生的危机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时,各种流言就会迅速出现,从而引发更大的校园甚至社会恐慌。因此,当高校危机事件发生时,在校人员及社会公众出于对危机事件的恐惧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种流言蜚语的出现是必然的,封锁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泛滥导致任何想隐瞒事实真相的做法都成为不可能。
而杜绝谣言的产生、避免发生群体性的校园及社会恐慌,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校内外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告诉在校人员及社会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学校处理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危机事件过程中公众的知情权。
(二)必要时可以联系各媒体,建立危机事态新闻发布机制。学校必须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不能简单的掩盖事实或利用政府势力去压制媒体监督报道,做到信息互通,透明,不要人为干预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为含糊和感性的报道不足以令消退社会公众对真相的渴求,于是就会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去打听真相或背景,这样反而造成谣言和小道消息盛行,一时尘嚣直上,容易使社会公众产生不利于高校危机公关的心理定势。在实际操作中应当考虑和把握发布信息的尺度,在真实透明的前提下,以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吸引社会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上面来就可以了,同时让在校人员感受到自己参与到学校的行为决策中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顺利有效地解除危机事件的破坏程度和负面影响。
四、高度重视整合学校、社会各部门资源投入
(一)高度重视整合问题,也就是有效协调危机事件利害所牵涉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高校负责应对危机的各个教学、行政部门。整合的危机事件应对强调的是一种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危机事件管理机制。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群体性和易变性日趋明显,高校应急安全委员会的处理事务涉及教学、住宿;思想、纪律;学生、教职员工等许多方面的事和人员,甚至在事态扩大的情况下涉及社会利益。这就要求学校的相关部门在以校长为核心的应对决策中枢的指挥下,协同运作,快速有序地采取措施,尽快控制危机事态发展。例如:当高校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时,学校的核心应对部门和相关支援部门,学生处、教职工会,党委各部都迅捷有序地采取措施,相互有机协同。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应对危机事件。学生处和教职工会应迅速深入在校人员中掌握危机事件发生态势,做好稳定调查工作和初步认定工作,迅速报告应急委员会。学校各级各部门迅速以校长为核心迅速投入危机事件应对管理中,党委宣传部应高度重视做好信息监控、根据实际报告做到信息的横向分享和对外披露。
(二)要高度重视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管理中的资源投入,尤其是物质资源的投入。我们都知道,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的典型特征,需要学校乃至外界社会大量的资源投入。在一定时间和相对地域内,校园某些应急物资显得杯水车薪,从而成为稀缺资源。因此可以采取事前保险的措施,学生可以采取安全应急押金形式或直接投入意外伤害保险金中,教职员工可以采取公积金的形式或直接投保。在危机事件应对管理中资源的事先储备,可以保障危机事件发生后的资金保障、从而使危机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此外,高校在危机事件应对的过程中,资源的临时筹集、快速分送与合理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高校危机事件发生时,首先要考虑学校自身资源迅速落实,控制事态发展。必要时请求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应对危机事件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高校危机事件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所以,作为高校有必要设立和培训意外安全事件秘书处,秘书处的宗旨是“就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办法提高学校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个秘书处可以与日常秘书部门重合,加强危机管理培训即可,当危机事件出现苗头或发生时,立即投入相关的对外联系整合中。在学校内外协调各部门做出综合整体反应,与社会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共享危机情报,统一、合理、有效使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确保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事件实施到位以及发挥效应,确保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期间能够继续正常的教学工作运行。
五、掌握信息,权威证实,发挥高校规范导向功能
(一)高校应急机构要努力掌握充分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信息处理。校园发生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其突发性,使得有关它的信息常常很不充分,导致反应和应对的困难。因此,一方面要在平时着眼于信息搜集机构的建设,提高信息搜集人员的素质,确保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加强信息分析和研究。例如,注重学校学生会干部的危机培训,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在教职工会加强舆论自由,让教职员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另一方面,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要高度重视信息的密集搜集,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公开,这样做既是保障在校人员及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客观需要,也是正确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客观需要。
(二)在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高层不要自己整天去面向在校人员和社会公众解释,而应该请来第三方权威机构和相关方面专家在前台说话,使学校各级和社会公众解除对危机事件的恐惧和警戒心理,获得各方面的信任。危机事件性质不明是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组织权威机构给危机一个及时准确的定论。作为高校具有相对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邀请专家到场鉴定、评价应该是能够迅速做到的。这既是做出正确决策,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根据,也有利于各方面人员形成良好的心理接受基础,有效地抵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三)学校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如发生地震时,如果有人迅速躲到桌子下面并用衣物保护头部,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采取相同有效措施躲避地震的危害;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跳窗,这个行为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跳窗,不管是二楼还是七楼。因此,面对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学校作为第一事态接触者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学校有序、科学的“紧急规范”,学校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解决公共危机事件。
六、善后沟通工作处理得当
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学校形象。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给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带来了负面影响,给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了一定损失,也使社会外界对该高校的教学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即使学校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处置方法,顺利地解决了危机事件。该高校的形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到危机事件发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机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危机事件处理的结束。当危机事件逐渐平息之后,学校还应做好危机事件后的沟通工作,向在校人员和社会各界承诺学校今后的措施,表达学校的决心和诚意,恢复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及社会民众对学校的信心,恢复和提升高校的形象和良好影响。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各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增长。高等学校处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种种因素促成了高校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的客观现状,公共危机事件可能成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常态现象。公共危机事件在一定环境下是高校不可避免的应急问题,但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却是可以有效管理的,建立科学的危机预防机制可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积极的危机应对态度和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则可将危机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薛 谰、张 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2] 龚维宾:《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高校公共关系】推荐阅读: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09-04
试析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的思考论文06-23
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09-17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08-23
项目公共关系处理08-10
公共关系与礼仪10-23
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06-20
高校学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