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10篇)
1.《从现在开始》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做一个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
》的地位(所处的年级上写册单元),是一篇(文学体裁),主要写了(),表达/告诉/教会()。
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情节结构波荡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或者说一下本文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等)给人很深的启迪。(符合哪条说哪条)
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说一下本课或者本课知识点的在教材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读通顺课文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学常识,借用工具书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目标2:抓住重点词句把握感情,把握/理解文章中的(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情节结构波荡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或者说一下本文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等,)写作方法/写作特色并学会运用。(符合哪种说哪种)
目标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培养(),喜爱()。引导学生从现实经验和体验出发。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重点一般为目标1、2难点一般为目标3,结合实际情况说)。
二、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具体有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力求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三、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导入,图片导入,分析题眼,质疑课题,实物观察等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中/高的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首先会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展播图片(说清楚自己的方法),营造氛围,进而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板书课题(小学要书空和齐读),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感知。首先会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请同学们介绍一下关于这篇文章的文学常识,老师做一个简单的补充,接下来处理本课的生字词,生生之间互相释疑,老师巡视指导对于疑难的字词进行简单的讲解,如、、、、、、处理完字词障碍之后,请学生自由地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样的主要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汇报,老师做简单的补充并适当点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脉络,便于接下来的研读赏析。
环节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多读,边读边思考,在读中体会感情,升华情感。
我会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勾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文中标注出自己的理由,请学生自由讨论并汇报,老师做补充和简单的点评。
请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1、问题2、(这两个问题如果面试时候有书就问课后的问题,没有书就紧扣着目标二来设置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并派人回答,其他组的人员作补充,老师适时出示PPT带领学生分析重点知识点,体会感情。
最后请学生带着感情或者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再读一遍课文。
环节四: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语文不只是要在课堂当中学习,还要学会运用。
我会请学生模仿本文的语言特色/描写方法/表达方法说一段话。(对本文知识点的拓展)
或者是本篇课文的思想情感,说说自己的想法或者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在生活中会怎么做。
环节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作业的完成情况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标准。布置作业如下: 1:抄写本文中你们喜欢的句子。
2:将拓展延伸当中的小练笔整理成一段小练笔。
四、板书设计
立刻转过去写出自己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体现的就是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知识点和上课流程的体现)。
写完之后转过来解释自己的板书:板书设计就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本篇文章讲了。。。这样的板书更有利于学生把我文章的知识点,在复习的时候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结: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相信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 进入到课堂当中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期于达到教与学的双边良好互动。
2.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二
1、教材分析
《观潮》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现在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会生字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
由于本组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是学生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影像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影像资料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一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请看视频),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我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报结果,接着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听录音,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通过同学们的读与找,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我则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让学生去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并和大家相互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说板书设计
3.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三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是一篇带有浓郁的演讲色彩的文章,主要叙述了美国总统林肯刚上任,在参议院演讲时,受到参议员的嘲笑,因为他是鞋匠的儿子。而他以出类拔萃的才华,感人至诚的演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全文故事情节简单,内容通俗易懂,特别是林肯朴实真诚﹑富有张力的语言富有特色。本节课教学内容正是紧紧围绕林肯的三段演说展开 .这三段文字不仅展现了林肯的人格魅力,更把他智慧超群,处变不惊、巧妙回击的演讲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意在: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2、学会课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练习迁移运用。
3、感受林肯演讲的语言艺术。
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林肯的演说辞进行研读感悟,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体会宽容的力量、体会林肯的博大胸襟和和平民情怀,品析林肯演讲的语言艺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说教法: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来品味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抓住文章三段演说特点,挖掘文章空白点和语言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大胆合理想象、发表独到观点,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重难点的处理,采用反复朗读,读中悟情明理,联系实际、对比体验的方法突破。
说学法:
学生在以上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体悟、交流互学、揣摩练笔、总结收获进行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直接导入。
教师导入:林肯在当选总统发表演说时,参议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发表了怎样的演说使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如此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学习文章,教师直入主题,自然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研读,小组共学。
(设计意图:我校的”二四五“教学模式,重在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为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效益做根本保证。)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二、自主研读,小组共学。
1、出示预习目标:
请同学们默读林肯所说的那三段话,找出关键词句,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
2、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在这环节中,学生利用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感悟参议员态度的变化,并通过小组合作,及时修正补充整理自学的相关信息,使林肯的形象在自己心中逐步丰满起来。)
三、交流反馈,深入感悟。
(小组共学后进入第三环节:在交流反馈环节中学生主要围绕三段演说进行交流。)
1、例如交流第一段话。
(1)学生明白三个”永远“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2)学生从”感激“”忠告“这些词语中体会到林肯的宽容和委婉的态度。
(3)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感悟语言。
最后教师及时提问:这是一位怎样的总统?
(这时,林肯宽容大度、尊敬父亲、他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这样的形象就呈现在了学生的心中。学生也感受到正是宽容的力量和林肯平和的演讲态度使参议院内由嘲笑变成了一片静默。)
2、交流第二段话。
(目标:除了感受到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他在平实、诚恳的演说中不卑不亢、悄无声息的回击了对方。这就是演讲的技巧,是他智慧超群的体现。)
(1):这里为什么不用”修理“而要用”改正“? 其言外之意是不仅要改正鞋子,也含有改正参议员傲慢态度的意思。
预设对比:当我们受到羞辱是如何做的?林肯又是如何做的?
教师及时揭示:这正是林肯有力回击、巧妙化敌的演讲技巧。
(2):做鞋子是技术活,这里为什么要说”艺术“?”艺术“体现了父亲炉火纯青的技艺,和林肯对父亲的怀念,
(3)教师点拨:是对修鞋这个行业的尊敬,这正是他平民情怀和人人平等思想的体现。
(通过第二段的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基本达到了这一目标。)
3、交流第三段话。
(1)引导学生讨论:林肯赞叹父亲的伟大,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他想告诉参议员们什么呢?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时学生从这段感人至诚的话语中体会:他深深地爱着父亲,深深地爱着人民,深深地爱着国家,不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所以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总结:整个第三环节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
主体性。
4、再次引读这三段文字。
面对参议员的嘲笑,林肯这样说——
对那位傲慢的参议员,林肯说——
对所有的参议员,林肯动情地说——
(课标中对阅读的解读有这样的一句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中思维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智慧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时,再次读,学生应该已经怀着对文本的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把读上升到演讲的层度。他们此时所收获的是林肯巧妙回击、感人至诚的演讲语言的乐趣。)
5、通过三段演说你感受到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
指名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品质的词语。
6、总结: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这就是正面描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生:侧面描写)
四、拓展延伸,总结写法。
1、教师引入写话训练:参议员的心理变化也是侧面描写,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参议员,听了林肯的演说此时此刻你一定有所触动,你会想些什么?(自然进入第四教学环节)
2、学生交流写话内容。
3、教师补充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刚才我们对参议员的心理描写也是衬托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可以这样描写。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所以在最后)→
通过本轮说话练习,林肯将”宽容、博大、仁爱、平等“的思想种子不仅种在了
所有参议员的心中,也深深的种在了每位学生的心中。
说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参议员: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辅线) 侧面描写
林肯: 宽容大度 尊重父亲平等待人 (语言) 正面描写
说教学效果:
4.《从现在开始》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四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小朋友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小朋友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质。▲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小朋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小朋友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小朋友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小朋友的主体地位;引导小朋友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小朋友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小朋友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小朋友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
1、是检查小朋友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小朋友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小朋友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小朋友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小朋友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小朋友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小朋友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小朋友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小朋友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小朋友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小朋友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小朋友思维,鼓励小朋友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小朋友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小朋友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小朋友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小朋友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小朋友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小朋友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小朋友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小朋友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小朋友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小朋友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小朋友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小朋友“自己读”,让小朋友“自主读”,让小朋友“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小朋友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小朋友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小朋友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小朋友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小朋友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小朋友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
和
蔺相如
5.小学语文说课稿《石榴》 篇五
石榴这件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有点陌生的。而对于它的生长过程,学生更是不知道。在教学时,我文图结合,让学生通过看图,从图中认识石榴树,认识石榴树的花,认识石榴果,并让他们欣赏结满石榴的石榴树。让他们感官上认识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然后回到课文中,再图文结合,让学生理解“嫩绿、郁郁葱葱的石榴叶”“火红的、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红一半黄。”更而理解“硕果累累”。学生在图画的支持下,对于课文更加易于理解,从而有助于朗读。
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对于石榴果的细致描写。“玛瑙般的子儿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如果不认识石榴,没见过石榴,凭借你怎么将,学生还是直观理解。所以我准备了一个石榴,让学生先观察它的外皮,达到复习前段内容的目的。并当着学生的面剥开外皮,让学生观察子儿的形状、颜色,有了实物,学生对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就立刻理解了。另外,没有吃过石榴的同学肯定不知道石榴的滋味,所以我让学生品尝,让他们说说什么滋味,再回到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石榴的滋味的,从而达到理解“酸溜溜、甜津津“的目的,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在这里,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环节,讲述我在超市遇到的一件事情:一天,徐老师到超市买了几个石榴,出来时看见一个小女孩在哭。我了解情况后从袋里拿出一个石榴给她,请她吃。小女孩看着这石榴,睁大了眼睛说:“这硬硬的东西能吃吗?”讲述到这,把时间留给学生,请学生猜猜徐老师会怎么回答。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来巩固第四小节内容。另外,再告诉学生,这一天徐老师很高兴,请同学再说说徐老师为什么高兴。在这里响应地穿插了品德教育。我认为是点睛之笔。
6.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六
九年义务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8课《阳光》。第一次翻阅教材我便被这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短文所吸引。作者将阳光这一抽象的事物与禾苗、小树、小河等相联系,既富有人情味,又形象易懂。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因此本课我基本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猜谜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入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以及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接着“那你知道太阳有哪些用处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从中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最后引出课题(教师板书:8、阳光)
二、体验阅读,读中见情
《课标》中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悟。因此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然段的分法在《新阅读》中已渗透,故学生可以自主完成)
2、同位间互读,相互纠正读错的字音。
3、指名读,这时我的要求是读准、读通。
4、用正确的读音,全班齐读。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分组(分段)朗读,将朗读细化让学生初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建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1、教师谈话:阳光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还给这个世界上万物增添了生机。下面啊,老师就请大家一同老观看一个短片,感受一下阳光。
此时播放幻灯片的目的旨在从感官、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阳光的喜爱、珍惜的情感,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2、带着感情自由练读。
3、全班齐读。
4、突破重点:对于课文“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的理解,我放在了朗读之后。我认为只有在充分的阅读之后,才能达到感悟上的水到渠成。不做局限性的总结,而是鼓励个性化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背诵全文。
6、互动环节:轻松一刻。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劳逸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解,更好的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四、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也适当的穿插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合作学习。如:同位互查,一人指一人读等都体现了这一点。接着我又引入“猜字游戏”等强化生字的识记。
7.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七
[教材简析]:
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浙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语文第11课《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1933年文学家巴金到这里游览后,就给他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鸟的天堂” 还写下了这篇散文。巴金运用了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南国图画,抒发了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文章特点]:
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妙不可言。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自然流畅,琅琅上口。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技巧娴熟,波澜起伏
[课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理解“缝隙、应接不暇”等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意见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在理解语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四、教学难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五、教学设想:
( 一)、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如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①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②在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③在内容理解中,以读促讲,重品味和感悟
④在难点问题解决中,采用讨论探究法。如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理解。
(三)、在教学模式上,构建“主体、和谐、发展” 的个性化学习课堂。如以小组生生互动,集体师生互动;积极探讨中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渗透中培养人文素养。
(四)、在教学理念上,提高对语文人文性的认识
1、精妙教学语言,激起学生心底最美好的感受。
2、提高审美情趣,以感受大自然生命力的美。
(五)、在学法指导上,采用读悟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1.导入: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二、深究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大榕树”部分(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对语文材 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1、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8节,划出你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内容。
2、重点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美。
3、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1).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又生根”等特点。
(2).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联系本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
(3).通过教师参与的反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
(4).通过自己对这段描写的体会和感悟,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学生自读自悟——师生评价——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学生交流“大榕树”的资料,拓宽知识渠道。
(二)、学习“群鸟纷飞”部分(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鼓励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学生可站、可坐,可请老师、可找伙伴)
2、指名学生在榕树上添画各种各样的鸟:让他们体会“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学科间的融合,恰当利用美术课的资源)
3.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交流。
5.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学生齐读(投影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6.教师追问: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1)(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7.再读课文,在欣赏课文的过程中,领会作者对这一情景的描写。
(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欣喜,读出鸟的活泼可爱,读出鸟的多。)
8、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作者对“大榕树”和“群鸟纷飞”的描写,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区别。
(三)、交代任务,拓展延伸(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播放“小画眉”。(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有些什么感受?)表达感受的方式如下:
(1) 说些什么?说一说。
(2) 写一段文字(小诗,顺口溜┄┄),读一读。
(3) 编写歌词,唱一唱。
(4) 看到些什么?画一画。
2、写一份倡议书。(针对小鸟天堂的生态环境,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写一份解说词。(向他人介绍“小鸟天堂”的景色。)
4、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
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5、交流感受,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七、板书设计
8.小学语文说课稿(五年级上册) 篇八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它讲了一位旅居 国外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全文采用回忆的写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即: 教“我”读唐诗宋词;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 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帕。最后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学情分析】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外祖父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 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年级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识字不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在本课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对 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上,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设计理念】
以教材为依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展师生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对话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学习课文的内容,品词析句,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3、拓展阅读思乡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设计流程】 设计流程】
本课时的教学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了解内容,初悟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围 绕“想象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魂在课文里指什么?”来认真读课文,在充分阅读整体感知。第二环节:品读言语,体会情感: 此环节重点抓住课文中围绕梅花来写得的三件事,展开学习,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展开讨 论和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点拨。重点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和通过梅花寄托的爱 国之情,结合所学,举例说说中华民族有骨气的人,让学生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是学生 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爱祖国的这种感情。从中领会课题“梅花魂”的含义。
第三环节:激 结课,升华感情: 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课末以诵读《我的中国心》来激起情感的高潮,激发学生深刻领会外 祖父的爱国情和思乡心。
第四环节:读读写写,积淀情感: 通过背诵思乡诗来再一次加深学生的感受。
【说板书设计】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将围绕梅花回忆的几件事一一列出,并在其中体现单元的训练重点,即首尾呼应,同时再现结构,清晰、明确。
《鲸》说课稿
【说教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作者用七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体形、种类、和生活习性等 方面的知识。学习本课,一是要通过读文了解一些鲸的知识,二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运用到 的“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说明”写简单的说明文的方法,三是要通过学文培养学生培 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运用“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 说明”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说教法】 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说明性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让学生获益更多呢?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这一篇 理解鲸的进化过程。分组合作、自主探究读中品味。课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 合: 1、运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把了解鲸的知识分成几个部分,选择感兴趣的内 容进行学习研究。2、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 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 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说学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 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 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说远程资源的利用】由于鲸是一种海洋动物,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才变成鱼的样子的,因为我和孩子们都是山里人,真正亲眼目睹过鲸的人几乎没有。因此,理解鲸的进化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而远程资源《鲸鱼探 奇》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明确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上可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们了解了有关鲸的那些知识?这样,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已 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唤起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引起学生成就感的情感体验,并以此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参与研究: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来共同研究,看作者 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具体介绍鲸的这些特点的。这样做,是还给学生读书的权利,让他们在读书的过 程中真正地享受内容自选,问题自提,方法自选,结论自悟自得,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品析文本,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 报,在学习鲸的“形体”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学生的 学习热情很高,有的学生还到讲台上用自己的不同姿势来说明鲸的形体与鱼的形体的区别。在学习鲸 “呼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画出它们喷出的水柱和睡觉的样子,这一方 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最后让学生进行 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知识和作者的说明方法已很明白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 了“猜猜,想想,说说”这一环节,谜语内容是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学生很容易猜到谜底:鲸。学生 还根据课文内容说出了思考的过程,这样,就是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 语感。4、拓展延伸,注重实践: 记得叶圣陶有一句话:“课文无非只是一个例子,学生要凭借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这是一篇 说明文,文章用了多种说明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说明的方法呢?在学完全文后,谈谈课文在介 绍鲸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学习,学生对这些说明的方法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础上,我给学 生布置了个课后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海洋动物,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以__自述的形式,也 可以以办小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7、《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 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 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 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 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 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 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 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 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 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个复习,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 内容,帮助学生再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 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 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 的喜悦。(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 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 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三、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喜欢桂花 桂花雨 “摇花乐”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8、《小桥流水人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小桥流水人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 8 课。这篇课文作者开篇 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与流水相和喝,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 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劳之劳形,犹如世外桃源。结尾直抒胸臆: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 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 7 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 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 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同桌互相交流。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 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 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 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 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 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表达感情的。(3)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 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 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三)拓展:欣赏学生习作,进一步体会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10、《松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松鼠》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我认为教材编者的目的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从而呼唤我 们人类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激发我们人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松鼠》是法国作 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 之处,是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
2、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能用“先......再......然后”造句。能力目标: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情感目标: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思维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 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
1、自主识字识词。
2、能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所以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合作 学习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为辅。学生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生生交流、沟通,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 的巧妙设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也很熟悉小动物 吧,现在我们来一个猜谜比赛,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多媒体展示动物谜语)。第四个谜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吧,因为这种动物在我国主要生活在西北和东北地区,所以同学们 不熟悉它,它是谁呢?你看它驾着一只小船来了。(多媒体展示松鼠的图片)今天我们就随着法 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笔端去结识这位新朋友。【设计说明】运用猜谜的方法导入课文,既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又增强趣味性。借助松鼠的图片,给让学生对松鼠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出生字生词,讨论查证。问题一: 请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动物”的句式说话。(师生共同归纳出松鼠的一些特征,板书)【设计说明】通过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对松鼠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 的筛选、归纳能力。问题二: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这些特征。(板书文章的结构)【设计说明】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2、品读课文 问题一: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绍 一下自己的漂亮。【设计说明】让学生以松鼠的身份来介绍松鼠的漂亮的特点,让学生不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 深刻印象,而且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学会用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小动物。这样,教学的难点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问题二:(多媒体展示老师用“反串法”讲有关松鼠的故事)“反串法”故事内容就是从松鼠的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说,并串编成一个故事。【设计说明】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串法”故事促使学生更认真的阅 读课文,记忆更扎实,通过对比学生对松鼠驯良的特点理解更深刻。问题三:阅读第 4、5 段内容请你以“我觉得松鼠是一种„„的动物,理由是„„”的句式说话。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设计说明】利用说话的形式使学生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内在习性“机 灵”这一个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 达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动说明的妙处。教学重点难点再次得到落实。
3、能言善辩 多媒体一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让学生与课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设计说明】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生动说明的妙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 力。
4、迁移训练 那现在我们就一展身手,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设计说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通过口语训练,对课堂知识的加以巩固及运用。
(三)课文小结 提问: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由学生自己来板书明确。【设计说明】把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会比由老师执笔的效果来得好。这更体现了本课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松鼠 启示: 外形——漂亮 生活习性:活动 住 吃
《我爱你,汉字》
我爱你,汉字》说课稿 作者:吴存明 郭培玉 一.主题的产生 来源:武穴市江林小学 这又是一节作业评析课 , 我在黑板上了写了一个大大的”赢” , 因为这次作业很多同学把这个字 苦恼之时 , 一只小手举起来了 , 是一向勤奋的张锐同学 , 我示意他发言 写错了 , 我正在气愤、, ”老师 , 我知道怎么记住这个字.”我心中一喜 , 请他快说出来.”我爷爷常常说 , 少说费 话(亡口)珍惜时间(月)不浪费钱财(贝)做一个平凡的人(凡)那就”赢”得了人生.我就这样记住了”一语惊醒梦中人 , 这充满生活哲理的语言 , 不但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又记 住了这个字的字形和字义.是呀 , 中国的汉字 奇妙无比 , 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你看 , “太 阳”这个词,使你感触到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 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两个字 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当你落笔写下“人”这个字,不禁肃然起敬,并为“天”和 “地”的创造赞叹不已。平常我们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它传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在生活中 , 不仅是我们交际的工具,也是我们人性魅力的展示。我想 , 如果结合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 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 这对使我们的学生学好母语,了解汉字特点 , 感受汉字魅力 , 增强民族自 豪感是大有帮助的.因此 , 我们就选定”我爱你 , 汉字”为本次活动的主题.二.活动目标 1 ..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 文的兴趣。2 . 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3 .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4 .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三.活动资源与方法 搜集阅读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上网查询、欣赏与学习相结合
四、活动时间安排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五、活动过程
(一)、确定子课题,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 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课之初,我采用生动有趣 的猜字谜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对了解汉字的兴趣。如:口中含玉确如玉(国)台下心实无心(怠)“二个口又是什么字?” 三个口是什么字? 四个口是什么字? 五个 口是什么字?六个口是什么字?七个口是什么字?八个口是什么字?九个口是什么字? 十个 口是什么字?学生七嘴八舌 , 议论纷纷 , 学生通过猜字谜,知道汉字是有形象、有色彩、有气 味的,孩子们这时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活动的主题。“学贵有疑”,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你还知道有关汉字的什么知识? 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在学生充分质疑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总结概括,产生 了五个子课题:汉字的发展史、汉字对历史文化的作用、汉字之趣、汉字的书法艺术。现代人与 汉字
(二)、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古代孙武曾说:“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我们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在活动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白有了计划,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 的行动,增强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工作.如 : 第二小组子课题是“现代人与汉字”他们制定的活动计划 : 活动时间: 4 月 15 日 活动地点:社区内的各村 活动内容: 1 .调查在家的村民的识字量 2 .教社区里不识字的老人识字 3 .搜集错字行动 成果展示: 村民识字量调查表 易错字对比表 分 工: 组长:徐恒策 搜集资料:李主胜 采访:吕棋 记录:田梦 指导识字的教师:全体组员 田野 李煌宝 在学生制定好了计划后 , 我问他们 : 假如村里的人不想接受调查怎么办 ? 假如老人们觉得自 己老眼昏花 , 不愿跟你们学习汉字 , 你们将如何处理呢 ? 这一问 , 把兴致勃勃的学生问傻了 , 于是 , 我告诉他们 , 制定计划不但要切合实际 , 更重要的是要设想到实际操作时的困难 , 并 提前作好准备 , 学生们又互相演练起如何劝说他人了.(三)、分组实践 学生针对自己所选的子课题,分组对子课题进行研究。在这一环节,人人有机会发表意见,人人 有机会动手操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是倾听者、指导者。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分工协作,明确共同的探究目标,明确动手前先动脑,教师要倾听孩子们活动 中的收获并及时评价,不断调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1.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游弋 ――汉字发展史的探究 几千年以来,我国的汉字一脉相承,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第一小组的子课 题是 : 汉字的发展史.学生为了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体验汉字的悠久文化。教师指导学生 上网 , 访问了许多网站如 : http:///experience/hanzi http:// 从网上搜集了甲古文、青铜器和石器上籀文等图片,图文并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郭琳同 学还把汉字 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列成表格,汉字的发展史使人一目了然;田耀敏同学根据象形 字的特点,为有的字配上了图片,使汉字 形体与意义的演变展现在大家眼前;还有的学生找来 了 关于汉字的起源在历史上的传说,例如 “结绳记事说” “八卦说” “仓颉造字说” 等。教师在这 一环节除了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还要分享孩子们收获成果时的喜悦。鼓励学生在 实践中汲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发展。2.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觉醒 ――现代人与汉字 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汉字的,或者说汉字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第二小组的研 究课题是 : 现代人与汉字.根据制定的计划 , 他们在社区里进行了调查 , 调查社区人群的识 字量 , 教社区老人识字 , 大家请看 , 这是第二小组的小老师们在上课呢!在这次调查中 , 孩 子们还发现许多汉字 , 遭受到人为的“侵害”.形近字混在一起用 , 有的字却被人们读一边音。于是 , 他们又开始行动了 , 搜集了在大街小巷中的广告牌子上、各种书籍报刊上、电视屏幕上 出现各种错字。并且把常用字中易错的字与正确的字列出了对比表.这不能不让我们觉醒:要 让人们规范使用汉字,还汉字以“净”。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实践中觉醒。达到了让规范使用汉 字的教学目标。3 .让学生在文字世界中创造――汉字之趣 汉字,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看着它们,不能不让人产生遐想。几万个不 同的字形、几十万、几百万种奇妙的组合,足以产生遣使文字的快乐,甚至能在语义以外,寻求 那种文字对人类思维和感官的想象力!汉字是高强度悟性的结晶,必能训练出人的悟性。有趣的汉字谜语、引人入胜的语言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第三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汉字之趣.学生在书海中搜集,到生活中去寻找关于汉字的有趣故事、谜语等,我还指导学生在文字世界 中去创造 , 引导他们根据字形或字义进行创作。在这一环节,孩子们编的谜语、根据字义创作 的图画,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对汉字的热爱之情。4 .让学生在笔锋之间感悟―― 汉字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它的语义上,更表现在它的形体结构上。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 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 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第四小组的子课题是“汉字之美”。他们小组成员搜集了中外名家的书法真迹的照片。采访了武穴 市书法协会的老师们 , 在采访之前 , 我让学生想好要问的问题 , 并列了采访提纲.他们小组 的郭慧妮还参加了书法培训班.通过采访书法名家和欣赏书法作品 , 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 高,在笔锋之间有所感悟,感悟汉字的灵性,感悟汉字的艺术。
9.苏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九
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给学生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课题质疑,引发学生初读探究,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探究、对比探究、语言探究等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写一篇演说辞。
3、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查阅图书搜集关于我国河流湖泊的现状,制订保护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探究阅读能力。
2、理解大瀑布消失的原因和举行葬礼的意义,激发学生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的设计质疑释疑,通过朗读引导,鼓励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领悟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质疑问难,引发互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例如,课始,预设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这次特殊的葬礼?这次葬礼特殊在哪里?通过这种设问,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着提问。在教学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时,尝试着让学生质疑。“在小组讨论时,大家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学会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流,乃至思想、情感的交流,是用互相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例如,在学习课文直接写“特殊的葬礼”的部分(第一、七、八自然段)时,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读文、看图,在组内交流读懂了什么,提出疑问,全班交流合作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畅所欲言”思维环境,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从中获得更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也有利于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情境,人境互动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展开想象,比较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过去、现在的不同情形,体会到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在教学时,利用媒体创设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利用直观动感的画面,背景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壮观,几年后到逐渐枯竭,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而且也很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所学内容打下很好的感情基础。另外,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充分发动学生查阅资料,开掘这些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交流课前资料,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所了解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面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葬礼?葬礼是为谁举行的?举行这个葬礼的目的、意义是什么?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自由的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学生初读课文,逐步做到正确、流利,学会生字词,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识字,读中整体感悟、通过读内化语言。正确流利地朗读是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基础。)
三、细读课文的2—6自然段,体验大瀑布的不幸。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有层次的读中感悟,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比较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情形,体会到破坏环境给大自然与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感悟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要求:
1、将三、五两个自然对比阅读,找一找,哪些词语写出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壮观和它即将消失的情景?
2、将找出的词语反复朗读,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今昔变化之大。
交流阅读体会。
1、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雄伟壮观的?
2、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吗?
a、自由练习。
b、互读互评。
c、指名朗读,评议。
d、引读。
3、可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有是怎样的呢?
文中有一句话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大瀑布现在的摸样。请找出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a、作者把逐渐枯竭的瀑布比作什么?
b、若是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c、认真品读,读出感受。
4、再次品读课文第三、五两个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大瀑布昔日的雄壮气势和如今的无奈。
a、多媒体展示大瀑布昔日的雄壮气势和如今的无奈的背景。
b、男女生分读。
5、小结。
(朗读指导必须让学生理解文本,做到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朗读达到最优化。学生在读中才能感悟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由盛到衰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感悟出“浪费水资源”、“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
再此基础上多媒体出示中国环保状况的资料,让学生快速地默读。
(新课标指出: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读写结合,直抒胸臆。
面对曾经给巴西人民带来骄傲和快乐的瀑布,如今却面临即将完全消亡的命运,作为一名国家的总统,在葬礼上你会发表怎样的演讲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笔来,先写一写,再说一说,适当用上书上的语句。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这样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
板书设计:
特殊的葬礼
过去:雄伟壮观 瀑布 保护环境
10.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 篇十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学弈》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1课《文言文两则》的第一篇,本文通过两人同名师弈秋学下棋,虽师出同门,却结局不同,说明了做事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决不能三心二意。本篇课文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二、说学情
学生之前学习过文言文,所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篇文章的大体意思。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达形式上差距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其内涵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断句,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理解本文深邃的寓意。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是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难点则为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现代下棋大赛的视频,并顺势导入新课《学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释题:“学弈”的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主人公如此厉害,他的徒弟是否都像他一样厉害?
3、两个徒弟分别是如何学习的?找到原文中与之对应的语句。
4、这两个徒弟师出同门,结局却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作者首先排除了什么因素?你从哪句话得知?那么结局不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通过这两位徒弟不同的学习方式,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从课上体会的道理结合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学弈》。
【《从现在开始》小学语文说课稿】推荐阅读:
励志从现在开始07-25
从现在开始努力作文08-12
从现在开始发奋读书900字作文10-07
湖北省全国一级建造师现在报名开始08-16
作文从模仿开始06-29
沟通,从细节开始08-22
改变,从阅读开始10-22
成功从细节开始11-04
培训创新从模式开始07-13
沟通从改变对话开始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