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设计 篇一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学会生词。
2、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
3、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利用科学,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 迹及威力,了解现代的新科技和取得的新成就。
4、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5、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教学重难点:
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现代科技的新成就。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向问问大家,和你们的爷爷、奶奶小时候相比,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可以从吃住用行等方面举例感受。
生:和爷爷奶奶小时候相比,我们现在吃的比以前好。
生:和爷爷奶奶小时候比起来,我们现在有火车,汽车,出行比他们方便多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生活变化的课文,出示课题、读题,理解课题,当看到呼风唤雨就想到谁? 生:神仙。生:道术
师: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呢?
生:呼风唤雨;原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
师: 现在我们就和路甬祥叔叔一起感受生活的精彩。简单介绍路甬祥。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看请字形。
2、把读不好的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读、理解,相机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词语: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程控电话、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农耕社会、出乎意料、腾云驾雾、归根到底 因特网、原子核、哲学、依赖
师:请学生读读这些词语,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生:第一组都是研究天体的。生:第二组都是写交通工具的。
生:第一组是人类发现的,第二组是人类发明的。四|、默读课文
师:要求: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找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 的世纪.五、朗读理解,交流感悟。
1、师:谁能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告诉我课文讲了什么?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说一说。
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师:谁又这句话在哪里? 生:文中第一段话。
师: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句话。(教师板书——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齐读这一句话)
2、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是谁在呼风唤雨,又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吗?你们在哪里找到的答案? 生:人类在呼风唤雨
生:靠现代科学技术
师:人类用科学技术都做了写什么呢?
生:人类用这些科学技术做了很多的发明发现。
3、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发现”与“发明”的区别吗? 1)找出句子体会一下.板书: 人类 ← 科学技术 3)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那里,只是没有被人们知道。
发明:原本没有这个东西,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东西。4)用“发现,发明”说话练习。
4、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我们才能呼风唤雨。从课文中找找20世纪都取得了哪些发明和发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这样的句子画上横线。
5、你们都找到了哪些句子?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生: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告诉火车、远洋船舶等。
(1)、师:你找的地方和老师找的一模一样呢,(课件出示句子: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告诉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地星球变成联系机密的“地球村”。)师:自己先读读。然后找学生读。
②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理解感悟。师:20世纪除了这些发明和发现,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20世纪还发明了轿车
生:20世纪还发明了电灯、电饭煲、洗衣机 生:20世纪还发明了空调、电视、火箭 ① 回归课题,激发情感。
② 师:面对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的生活,面对这样多的科学成就,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③ 感情朗读。师:生活在这样的世纪,我们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感到幸福。你能带着这种骄傲和自豪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吗?
(2)师:对比我们生活的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纪,看看我们的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农耕社会。
师:是啊,我们把那样的社会称之为——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生:农耕社会就是人们只能种地干活。
生 :天天在地里劳作的那种生活。
师:文中四个没有是一种什么句式。
生:排比。
用“那时没有——,那时没有——,那时没有——,那时没有„„”引导学生说话,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没有科学技术的世界是怎样的无奈。
生: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微波炉。
生:那时没有潜水艇,没有远洋轮船,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生:那时没有电灯,电饭煲。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
师:在那样无奈的现实中生活,我们的祖先只能用神话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他们都有那些愿望?
生:千里眼 生:顺风耳 生:腾云驾雾
师:是谁帮他们实现了愿望? 生:现代科学技术。
师:“千里眼”就是现在的什么? 生:望远镜 生:电子望远镜
师:“顺风耳”又是现在的什么? 生:电话 师:
我们又是怎样腾云驾雾的呢? 生:飞机 生:航天飞机 生:火箭
(一连串的提问再次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
(3)师:这么多美好的愿望,在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里就得以实现,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是啊!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幻灯出示雪景图片和文字: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师:你们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一夜之间所有的梨花都盛开了。
生:下雪了,一夜之间好像千树万树的梨花都开了。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雪下的很大,一夜之间,雪覆盖了大地,好似千树万树的梨花都盛开了一样。形容雪下的大。快。
师:课文中引用这句诗,是为了说明了什么呢?又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是为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很快。生:表达了作者很激动的心情。生:作者感到很惊喜。高兴。
师:是啊,几千年的梦想,上万年的愿望,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就得以实现。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惊喜,好想读读这几句话,表达我的惊喜之情,愿意听我读吗?(教师范读指导)谁还想读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惊喜之情,重点读古诗)带着这样的惊喜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五、延伸拓展、关注科学。
1、师“回顾已经过去的20世纪,我们倍感那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面对我们正在经历的21世纪,该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纪,畅想一下,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还会带给我们哪些惊喜?和你同组的小伙伴尽情的畅谈,尽情的展望。用笔写下来。
九、总结:
师:
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使你们的未来生活更精彩,只要你们大胆的想像就一定发现和发明更多的新成就。
十、板书: 29.20
呼风唤雨的世纪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 发现 发明 人类
2.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设计 篇二
1.认识5个生字, 正确读写新词, 理解“百亿光年、原子核”等概念。
2.重点品味第3、4自然段, 在品味语言、关注语言形式中, 深入理解“呼风唤雨”的词义, 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3.感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知道举例要有典型性, 学会辨别、运用“发明”“发现”。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学习说明方法, 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举例子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感知文本
师:同学们,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词语, 你们看——— (板书:呼风唤雨) 一起读一读。透过这个词, 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那些神话人物, 他们有呼风唤雨的本领。
生:我想到《西游记》里有风神、雷神, 还有龙王会下雨。
师:是呀, 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 大概只有神仙才有这样的本领。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词。
生 (齐) :呼风唤雨。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说明文, 题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板书课题) 一个世纪就是100年。看到这个题目,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是谁在呼风唤雨?
生:靠什么呼风唤雨?
生:他们是怎么呼风唤雨的?
师: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书上都有, 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完成两件事:1.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2.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读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解决了哪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是人类在呼风唤雨。
生:我知道了, 人类呼风唤雨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我们班的同学会读书、会思考。你们的答案都聚焦在这两句话上。 (课件出示句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哪个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生:当然是人类。
师:靠什么来呼风唤雨呢?
生: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呼风唤雨”原来是神的本领, 在这篇课文中, 拥有这神奇本领的却是我们人类,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课文虽然不长, 但有些长句子不大好念, 来挑战两句怎么样? (课件出示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师:谁来?请你读。
(生读句子, 停顿不明显。)
师:想一想, 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人类获得了很多发现和发明。
师:对啊, 所以读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停顿, 有强调。你再来试试。
(生再读句子, 强调“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师:你这么一读, 一停顿, 我们听的人就明白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课件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我们再来看这一句, 谁来读?好, 你来试试。
(生读句子, “人类历史上百万年”停顿出错。)
师:“人类历史上百万年”应该这样读, (指导读) 你再来试试。
(生再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哪两个词?
生:发现和发明。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集中在两个内容上:一是理解“呼风唤雨”, 二是学习朗读中的“停顿”。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施老师善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神话传说中体会只有“神仙”才有这样的本领, 然后置于文本之中, 让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的“人类”拥有的非凡本领。这样的理解具有层次感。如果再进行词语置换比较, 让学生思考:“说‘无所不能的世纪’, 或‘神通广大的世纪’, 可不可以?”如此辨析, 更能突显“呼风唤雨”这个词语的“形象和夸张”, 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会更深入。朗读中“停顿”的教学, 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读通顺, 更在于帮助学生从停顿中领会句子的含义。可见, 正确的“停顿”有助于句义的理解。比如, “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的朗读, 宜作分步训练:发现和发明———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四步朗读训练, 采取“叠加”修饰语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感知停顿的位置及重音的转移, 进而深刻领会语句的含义。对后一个语句的朗读, 须教学“上百万年”这个词语, 熟读“人类历史上百万年”“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 并辨别两者的语义异同。】
二、抓第四自然段, 学习“举例子”
师:人类到底有哪些发明和发现呢?20世纪,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科学奇迹?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 找一找重点句子。
生 (读) :20世纪, 人类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 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都找了这一处是不是?
生:是。
师:有没有发现, 这个句子中间用了一个特殊的标点———分号, 这就说明前后的句子是———
生:并列关系。
师:好, 我们来看第一个分句。
(师课件出示句子:20世纪, 人类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 (课件标红“潜”字) 这个字读对了吗?是第二声。再试试。
(生再读句子)
师:利用科学技术, 人类创造了哪些奇迹?
生:登上了月球。
生:潜入海底。
生:观察宇宙天体。
生: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你看, 人类能够登上———
生 (齐) :月球。
师:潜入———
生 (齐) :深海。
师:洞察———
生 (齐) :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师:探索———
生 (齐) :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本领大不大?
生:大!
师:“百亿光年”有多少米你们知道吗?
(生低语:很大;不知道;一百亿光年……)
师:看老师写一个数字, 你们帮着数零。
(师板书:94608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师:后面有多少个零啊?
生 (齐) :23个。
师:后面有23个零, 你想说什么呀?
生:这数字太大了, 完全无法计算了!
生:人类的本领实在是太大了!
生:太不可思议了!
师:人类那么大的本领, 用一个词形容, 那就是“呼风唤雨”!谁能来读好这个句子?
(指名读句子)
师:这句话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原子核是什么?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么?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单位。如果我们把一个原子看作是一座巨大的宫殿的话, 一根头发丝那么点粗的东西里就有50万座这种宫殿。怎么样?原子小吧?
生 (点头) :小。
师:那么原子核呢, 比原子还要小得多呢!原子核差不多就是这座宫殿地上的一粒黄豆那么大!
(学生睁大眼睛, 张大嘴惊叹。)
师:你们这么惊讶, 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神奇了。
生:人类太了不起了, 这么小的东西都能看到!
生:太厉害了!
师:人类的这种本领让我们惊叹!请你再给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生再读句子)
师:同学们, 人类能够上天入地, 洞察宏观世界, 还能探索微观世界。这一句话中四个典型的例子 (板书:典型的例子) 告诉我们, 20世纪的人类无所不能, 简直可以“呼风唤雨”。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好, 我们再来交流第二个分句———
(师课件出示句子:20世纪, 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自己读一读, 找一找, 看看在这句话中作者又举了哪些例子。
生:电视。
生:程控电话、因特网。
生: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生交流, 师板书:电视电话民航飞机……)
师:你们看, 作者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20世纪人类的发明。你们谁知道,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20世纪的科技发明?
生:手机。
生:微波炉。
生:空调。
生:原子弹。
师:是啊, 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 在医药学和生物学领域, 人类发明了青霉素、克隆技术, 在军事领域, 人类发明了导弹、雷达等, 这些发明都非常重大。可是, 作者为什么只举了这些例子呢?
生:因为发明太多了, 全部写出来是写不下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 作者是随便挑了几样来写的?
(该生停顿片刻摇头坐下)
生:因为这些都是20世纪人类重要的发明。
师:那你想啊, 导弹、雷达这些发明就不重要吗?作者怎么不往上面写呢?
生:作者举的例子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
师:难道你们刚才所举的手机、微波炉、空调, 这些在生活中就不常用啦?
(生语塞)
师:别着急, 读读后面的句子, 再联系上下文好好想一想。
生:作者所举的例子都跟“地球村”有关。
师:“地球村”是一个村庄吗?
生:不是, 是因为人与人联系紧密, 地球就像一个村庄一样。
师:那你们想啊, 要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关键靠什么?
生1:靠电话。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不管你在哪里, 我们只要打个电话就能联系了。
师:哦, 你的意思是说, 通讯发达了,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变得紧密了, 对不对?
(生1点头)
师:还有其他的吗?
生2:要发明交通工具。像坐飞机, 我们可以很快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师:对啊, 交通发达了,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紧密了。我们再看这些例子: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 这些都是通讯领域的发明;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些都是———
生:交通领域的发明。
师:为了说明人类把居住的星球变成了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作者选用了这两类典型的例子。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句话中, 我们同样发现, 写作时我们要列举例子, 还要列举典型的例子。一起再通过朗读感受!
(生再读句子)
师:这些典型的发明和发现, 都在说明20世纪是一个———
生 (齐) :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拿起书, 我们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集中在三个内容:认识分号的“并列”意义;理解“百亿光年”“原子核”;学习“选择典型例子说明事物”的方法。最让学生趣味盎然的是解词的方法, 教师用数字转换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百亿光年”有多长, 用“头发丝”“50万座宫殿”“黄豆”这三个具象的事物比拟“原子”与“原子核”, 生动而又形象, 体现了施老师的教学智慧。而对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 教师不满足于所举的例子, 而是让学生将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从而理解作者是从“通讯和交通”两个角度来说明“地球村”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教学从更高水平上让学生理解了“举例”这个说明方法,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再细细琢磨一下这个语段的三句话, 或许还能发现:第一句话的两个分句, 前者说的是科学发现的成就, 后者说的是科学发明的成就;第二句话接着说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和方便;第三句话接着说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生活变化, 既有精神层面的, 又有物质层面的。可见, 这一自然段的三句话是“承接关系”, 一层接着一层, 阐明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巨变, 与上一个语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此揭示20世纪科技革命带来的生活变革。如果能从语段的结构上来引导学生作些解读, 将有助于学生读得更透彻, 更丰富。】
三、融通学习第 3、4 自然段, 总结延伸
师: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连过去的王公贵族都不敢想。那时候的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圈一圈相关词语。
(生读课文)
师:你们圈出了哪些词语?你们说, 我来写。
生:千里眼。
生:顺风耳。
生:神仙。
(师板书:“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
师:人们在幻想“腾云驾雾”的神仙, 是不是?好了, 看看这两组词, 再快速读读这两段话, 你有什么发现?
生1:“千里眼”就是电视。
师:这是你的发现。
生2:“顺风耳”就是20世纪的电话。
师:这是你的发现。
生3:民航飞机飞到天上, 就像神仙在腾云驾雾一样。
师:你的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生4:我发现, 第一行词语都是写古代人们的想法, 第二行写到他们的幻想都实现了。
师: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
生5:我发现上面一行的词语和下面一行的词语都能对应起来。
师:同学们, 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作者拿古代人的幻想和20世纪的现实前后作比较, (板书:前后作比较) 我们对“呼风唤雨”这个词的印象就更深刻了。看 (指板书) ,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幻想有———
生 (齐) :千里眼。
师:20世纪, 人类就发明了———
生 (齐) :电视。
师:远古时代人类幻想有———
生 (齐) :顺风耳。
师:20世纪, 人类就发明了———
生 (齐) :程控电话。
师:远古时代, 人类幻想能像神仙一样———
生 (齐) :腾云驾雾。
师:20世纪的人类发明了———
生 (齐) :民航飞机。
师:实现了飞天的梦想。这么多的发明创造, 真可以用诗句来形容——— (出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样的变化, 我们用了多长时间?
生:一个世纪。
生:100年。
师:100年, 一个世纪, 人类的发明和发现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一个世纪”和“上百万年”这也是作比较。100年, 对于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来说, 是何其短暂, 简直是弹指一挥间!用诗中的话来说, 就是———
生:忽如一夜。
师:而人类创造的科学奇迹正是诗句中所描绘的———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一起再读读诗句!
(生齐读诗句)
师:课上到这里, 你们发现了吗?老师嘴里一直在重复说着两个词, 是什么呀?
生:发明、发现。
师:你们知道这两个词的区别吗?
生:发现是指一样东西本来就有的, 被我们找到了, 发明是要我们去创造的。
师:说的真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辨一辨。拿出练习纸, 完成选词填空。
发明发现
(1) 20世纪, 人类 () 了许多新型的交通工具。
(2) 20世纪, 人类 () 了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3) 这节课上, 我们 () 了作者写作的秘密。
(4) 我们 () , 20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我们来对一下。第一处, 你选的是?
生:发明。
师:都一样吗?
生:是。
师:第二句。
生:发现。
是:对不对?
生:对!
师:第三句, 你选什么?
生:发现。
师:这节课, 我们发现的作者写作的秘密是什么啊?
生:举典型例子, 前后作比较。
师:非常棒!我们看最后一句。
生:我选“发现”。
师:对不对啊?
生:对!
师:好,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句。
(生齐读第四句)
师:短短的一百年, 在20世纪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这真是一个———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对这样的变化, 哲学家罗素是怎样评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集中在两个内容: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辨析并运用“发现”与“发明”。第三语段与第四语段的“对比”写法, 不是教师“告诉”的, 而是学生“发现”的, 这是教学中师生共同生成的“语文知识”。这样的知识就有“根基”, 就有运用的可能;这样的教学就有“机智”, 先有学的发现, 后有教的提升。学生对“发现”与“发明”这两个词语的解释比较准确, 运用词语填空也无错误。可见, 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掌握已经达到了“运用”水平, 而用语句来准确“解释”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 会“用”不一定会“说”, “用”比“说”处于更高的理解水平。因此, 词语教学着眼于“运用”, “会用”是小学阶段词语教学的第一要义。很显然, 施老师的填空辨析练习设计得很有必要, 且成效明显。】
【总评:这是一篇有点枯燥的说明性文章, 概括介绍了20世纪是人类运用科技改天换地的时代, 彰显了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教学这样的文章, 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所写的“内容”上, 而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 即从课文中发现“如何说明事物”的秘密。因此, 阅读本文的教学目标聚焦在“三个学会”: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学会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会积累, 包括积累语言、积累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淀科技进步的自豪感。施国强老师深谙阅读教学之道, 第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仅仅围绕“三个学会”, 定位准确, 目标集中。可以说, 有了适切的目标定位, 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而成功的另一半, 在于围绕目标所组织的教学活动, 充分而有成效。这一节课的三个教学活动, 对应着上述三个教学目标, 或者说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从三个活动的教学内容来看, 施老师教了七个具体的教学内容:理解“呼风唤雨”;学习朗读中的“停顿”;认识分号的“并列”意义;理解“百亿光年”和“原子核”;学习“选择典型例子说明事物”;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辨析并运用“发现”与“发明”。其中“举例与比较”是所要学习的说明方法, 也是借此解读文本的阅读途径, 是教学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最大的瓶颈在于教学内容的模糊与不确定。施老师清晰、可表述的教学内容, 是本次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一堂成功的好课, 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的点拨、引导, 可以让学生的“学”更有方向感和进步感。施老师对说明性文章中的重要词语 (概念) , 用数字转换和事物比较的方式, 化抽象为形象, 于平淡之处读出丰富内涵。这需要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功夫和对学情的深刻理解, 更需要教师的创意设计和现场机智。显然, 施老师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才华。
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三
一、突出重点设计微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学习目标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体会用词准确、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两句话:“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段后提出的问题是:“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与联系,辨析用词的准确性,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但如果在课堂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效果还不一定好。于是,笔者决定把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和识记设计成微课,放在课前完成。
微课设计思路如下:第一步让学生“找一找”,找出这对近义词。第二步“说一说”,让学生了解“发明”和“发现”的内涵;第三步“填一填”,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填词选择,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词的准确含义;第四步“分一分”,将表示二十世纪的发明和发现的事物如“x射线”“电脑”等混在一起,让学生分辨哪些可以用“发现”这个词,哪些可以用“发明”这个词。微视频仅4分钟,直观易懂。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对这两个词有了一定的理解,为后面的翻转式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根据重点翻转课堂
上课时,笔者将重点转移到应用、分析、评价以及创新等高级思维层面上。首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先自学,再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单内容如下:
1.默读全文,画出课文的中心句并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回答第2自然段后面的问题:“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3.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20世纪的百年间,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这些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写下你的感受。
4.细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人类农耕社会的愿望是什么?在20世纪都实现了吗?
5.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从农耕社会到20世纪的科技变化。
有了课前的充分自学,汇报交流时学生就能轻松准确地找出“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是“发现”;“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是“发明”。笔者继而引导学生联系课前所查阅的资料,思考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件的意义,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四
1、通过预习和初读,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采用查词典、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呼风唤雨、农耕社会、依赖”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作者“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初步学习用这两种方法写现代科学技术的其他发明、发现或者其他改观。
4、围绕第二自然段自主提问,并解决问题。通过“发现”和“发明”的对比学习,感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改观。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学生向老师们介绍自己的姓名,说说自己的老家在哪里,用家乡话说一句欢迎词。
一、理解课题,检查预习。
1、理解“呼风唤雨”。
师:请同学们看录像,看到什么说什么。
生:看到太空漫步、潜入深海、可视移动电话、高速火车、潜艇、飞机、火箭、互联网、机器人、视频聊天…… 师:这些新事物都是20世纪涌现出来的,一个世纪有多少年? 生:100年。
师:20世纪是从几几年到几几年? 生1:1900年到1999年。生2:1901年到2000年。
师:2种记法都可以。我们现在是什么世纪? 生:21世纪。
师:21世纪是从从几几年到几几年?
生1:2000年到2099年
生2:2001年到2100年。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出示课题)生:齐读《呼风唤雨的21世纪》 师:介绍作者路甬祥,浙江慈溪人。
2、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师:检查学生词语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依赖、哲学家、远洋船舶、农耕社会、潜入深海、出乎意料、呼风唤雨)生:自读词语。
师:请学生读词语,要求读正确。生1:读词。
师:读得认真,有一个音读错了,纠正:不是“海航船舶”而是“远洋船舶”。生2:读词。
师:纠正“潜入深海”的“潜”的读音qián,是第二声。(示范板书:潜qián)生:齐读“潜入深海潜。
师: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知道?也可以猜一猜。生1:我猜“依赖”的意思是依靠。(你猜的真对)生2:“远洋船舶”的意思是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只。生3:“潜入海底”就是深入到海的最深处。生4:“呼风唤雨”古时候是指神仙的本事。
师:有一个词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农耕社会”。出示图片,介绍农耕社会的情况。生:齐读词语。
二、再读课文,学习质疑。围绕第二自然段为例提问。
师:(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朗读。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生一问一答朗读。(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师: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设问句,自问自答。
师:设问句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同学们以后写作时也可以用。预习时大部分同学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在板书的课题旁打?)今天我们就围绕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来展开学习。
师:请同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能围绕第二自然段提问题吗?
生1:这些发明和发现指的是哪些呢?(板书:发明 发现?)
生2:人们的生活为什么会改观呢?(改观在哪里?)(板书:改观?)生3:为什么20世纪的发明发现要比上百万年的发明发现的综总和还要多?
师:这个问题我们马上就能回答.生:读设问句,是20世纪的科学技术。
师: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发明、发现、改观这三个关键词。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书上的冒泡,请学生读一读冒泡里的问题?(课件出示)
生读:“发明”和“发现”有什么不同?
三、解决问题,感悟写法。师:“发明”和“发现”有哪些呢?找一找。
生:读第四自然段。(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哪些是“发明”?哪些是“发现”?
生:“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是发现;“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是发明。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 师:(课件出示词典里两个词的解释。)
生:读解释。(发现:利用科学技术,经过探索发现,看到或找到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师:(课件出示两句例句。)生:选词填空(发明、发现)。
师:同学们都会用这两个词了,请男生读发现的句子,女生读发明的句子。生:男女生合作读。
师:作者把发明和发现写出来,有什么特点? 生1:举例子。(板书)生2:并列句式。
师:齐读句子,把动词加重,体会到什么? 生:齐读句子。
师:作者用词的精妙,读起来朗朗上口。(板书:精妙)生:齐读这句话。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发明发现,20世纪还有其他的发明和发现吗? 生1:电脑。生2:空调。生3:霓虹灯。生4:试管婴儿。生:……
师:同学们搜集的可真多,老师也在课外搜集了一些,请同学们读一读。
课件出示:20世纪的发现:电子、放射线、维生素、青霉素、激光、DNA、太阳风……
20世纪的发明:计算机、核武器、人造卫星、空调、洗衣机、霓虹灯、冰箱、立体电影、数字音乐、无线电、塑料、石英钟、拉链、圆珠笔……
师:读都要读这么久,那么是不是读完这些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就完了吗?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省略号。
师:请同学们仿照课文说一说一两种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生:达不到要求。
师:课件出示词语帮助同学说。(普及、制造、发射、使用、开启、欣赏)生1:20世纪,人们发明了电脑,开启电脑,就可以欣赏到音乐。生2、3、4:……
师:那么在古时候是怎样的呢?有对比才更能体现20世纪的改观,也就是同学之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读3、4自然段。
生:自读。
师:古时候人们依赖神仙,要是老天爷不高兴了,人们就只能饿肚子甚至流离失所。师生合作读:那是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师:仅仅没有这几样东西吗? 生:不是的。
师:学着作者的样子说一说。
生1:那时没有电影,没有电脑,没有空调,也没有数字电视。(建议把空调改成数字音乐,这样都是视听娱乐方面的)
生2:……
师:引读下一句:当时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生: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师:说说,神仙就是现在的人们。生1:“千里眼”就是现在的雷达、可视电话。生2:“顺风耳”就是现在的电话。生3:腾云驾雾的神仙就是现在的飞机。师:这真是——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从“忽如”知道了20世纪的变化快、多。…… 师:20世纪的变化(大),内容(多),速度(快)。生:对比着读古今这两段话。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生:作比较。
师:把古今变化作比较,更加突出20世纪的变化大。
四、举一反三,畅写体验。
师:请同学们再看录像。师引语:过去人们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闲杂人们发现了月球。过去人们希望怎么样,所以现在人们发明或发现了什么呢?静静地想。
生:仿“作比较”的表达方法写写过去人们希望怎样,20世纪人们发明或发现了什么呢?交流。师:课堂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还产生哪些新的问题呢? 生:……
师: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陆续解决。下课。板书:
呼风唤雨的世纪 ?
qián 发明? 用词精妙 潜 发现? 举例子
5.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 篇五
一、兴趣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图片,把你看到的大声地告诉大家,好吗?(看图片同步说:登上月球太空漫步;潜入深海;可视电话;高速火车;火箭;互联网;电脑„„)生:(随图片说内容)
师:这些事物都是在20世纪发现或发明的。那你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 生:100年。师:知道20世纪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吗? 生:1901---2000。师:20世纪是从1901年到2000年。(板书:1901—2000)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20世纪科技发展的文章,来,齐读课题。从“呼风唤雨”(呼风唤雨下加点)这个词你想到了谁?
生1:我想到了龙王呼风唤雨的事儿。生2:我想到了《西游记》里的那些神仙。
师:是呀,在神话故事里是神仙来呼风唤雨,那么在科技时代是谁呼风唤雨?为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识记生字词
师:课下的时候同学们对课文和生字词进行了预习,现在让我检查一下同学们词语掌握的怎么样。
三、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设问
师:词语的意思我们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把这些词送回到课文中,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课文主要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说得真好,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也是课文的中心句。一起来读。
师:那到底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生:人类(板书:人类)师: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生:科学(板书:科学)
这样的自问自答的句式叫设问。
师:原本只有法力无边的神仙才能呼风唤雨,而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就能呼风唤雨,骄傲吗?自豪吗?谁愿意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生:读第二自然段。
2.发明和发现
师:谁能告诉老师“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呢? 生:“发现”是看到或者找到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原来就有。“发明”原来没有的现在给制造出来的。师:说的对,“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师:同学们能准确的把“发现”和“发明”填入括号吗?
【出示填空:科学家()蝙蝠能发出超声波,于是()了雷达。】 生:准确填空。师:那课文中的“发现”和“发明”有哪些?
生: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是 发现,发明是“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师:作者路永祥爷爷在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 师:(板书:举例子)是呀,作者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那么多的发现和发明。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发现和发明。请男生读“发现”部分,女生读“发明”部分。
男女生分读。
师:你发现这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用了什么方法? 生:句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师:对,还有不同发现吗? 学生说不出来。师:老师给大家点提示。
【出示句子: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生:都是一个动词后面接着一种发现。
师:是呀,这样不同的事物用上不同的动词,不仅用词精妙,而且句式对称。这么美妙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写“发现”和“发明”的句子
师:20世纪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外,还有哪些其他的“发现”和“发明”吗?
生:手机。生:洗衣机 生:游戏机
师: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非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请看大屏幕—— 【出示:
20世纪的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线、维生素、青霉素、激光、DNA、太阳风„„
20世纪的发明:计算机、人造卫星、核武器、空调、洗衣机、霓虹、冰箱、立体电影、数字音乐、无线电、塑料、试管婴儿、石英钟、拉链、圆珠笔„„】 师: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仅仅是课文中提到的和老师列出来的这些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省略号)
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选一种发现和发明来说说吗? 学生不理解 师:让我来帮帮你们。
【出示词语:制造 发射 使用 开启 欣赏】 师:看着这些词语,结合上面的发明和发现说一个短语,【出示比如:20世纪人类制造了空调。】 生:20世纪人类发射了人造卫星。生:20世纪人类制造了圆珠笔。„„
师:瞧,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师:20世纪,我们拥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那在古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生:指名回答。“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师:是的,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那时没有—— 生:电灯,师:没有—— 生:电视,师:没有—— 生:收音机,师:也没有—— 生:汽车。
师:仅仅是没有这四样东西吗?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出示句式:农耕社会里,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农耕社会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没有轮船,也没有空调。„„ 师: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他们的哪些愿望变成了现实?
生:千里眼就是现在的望眼镜。生:顺风耳就是现在的电话。生:腾云驾雾就是现在的飞机。„„
师: 还有哪些幻想变成了现实? 生:人类可以坐潜水艇到海底看看。„„ 师: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生齐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céncān)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在文中还是形容大雪吗? 生:不是。
师:读着这句诗,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现在的科学技术改变了很多。它使我们生活很方便。师:你从哪看出来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多? 生:我从“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出来的。
师:20世纪那么多的发现发明竞相涌现,变化真是太大了。读出这变化之大,生读诗句,读出了变化之大。师: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变化很快快。“忽如一夜春风来”指的是时间很短。师:人类在过去上百万年里没有实现的愿望,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都实现了,变化真是太快了。读出这变化之快。生读诗句
师:作者引用一个诗句就把20世纪在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时间之短,但变化之多、之大、之快表现得淋漓尽致。多么让人惊叹!那就用惊叹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生齐读诗句。师: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三、四自然段部分句子,再次感受农耕社会和20世纪的不同之处吧!请女生读写农耕社会的段落,请男生读写20世纪发明和发现的段落。【出示对比段落】 男女生读相应的语段。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朗读,大家知道路甬祥爷爷在向我们阐(chǎn)明古今人们生活的巨大改观,用的是什么表达方法? 生:对比
师:对(板书:作比较。)
师:通过作比较,让我们感受到科学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们怎能不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师:正像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的:“归根到底,是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我们怎能不自豪的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那么下一个世纪会是怎样的世纪?(多媒体出示)生:下个世纪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
师: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这些愿望的实现还要靠我们(指板书)生:人类,师:还要靠(指板书)生:科学技术。
师:那就让我们用智慧去迎接下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指课题)师:说说自己的愿望? 生:......。板书: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1901-200 人类
6.《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六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爷爷特意为我们小朋友写的。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说一说,你看到“呼风唤雨”会想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2、什么叫世纪?
(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06年属于21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又是个什么样世纪呢?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文读一读吧。读不通的地方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为止。
(学生自由读文)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课文里有许多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们会读吗?
课件出示词语:
幻想 联系 依赖 程度 改观 寄托 原子核 哲学家 因特网
呼风唤雨 腾云驾雾 农耕社会 归根到底 程控电话 出乎意料
指名读──齐读。
2、默读全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谁能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呢?
出示: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齐读。
4、古人说:学贵有疑。所以,要读懂课文,一定要学会提出问题。请大家看课文,你想弄清什么问题?
5、看来大家越来越会读书了。那么20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那么人类又是用什么来呼风唤雨呢?请女同学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6、老师发现大家把“发现”与“发明”还特意分得很清楚。说说看,你们认为“发现”与“发明”有什么不同。
(“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课件出示:
发明 发现
人们在地下( )了煤矿。
科学家( )了前所未有电子计算机。
7、在20世纪前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男同学齐读课文第三段。并请找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
8、在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9、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在20世纪有哪些发明呢?女生读课文第4段,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等现代科技。
10、大家注意,文中的“等”字可以去掉吗?
请同学们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11、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么,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12、如此多的科学发明创造竞相涌现,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想象一下,过去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
13、师:你们的语言真精彩。正是科技发展快,成果多,我们不能不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就让我们来读读第三、四自然段吧,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赞美20世纪的人类的科技成就吧。
7.傈僳族人“呼风唤雨”的秘密 篇七
傈僳族人生活在怒江大峡谷,传说很多年前,有一个上山采药的人,深入高黎贡山寻找草药,靠一把砍刀开路,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湖边。就在这个湖边,采药人惊奇地发现,自己突然拥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呼风唤雨。这个发现让老乡们很是惊奇,只要人们来到这个湖边,大声喊叫,湖边就会飘来一阵云雾,然后开始下雨。所以老乡们给这个神秘的湖起了个名字,叫做听命湖,意思就是能听从人们命令的湖。
为了见识一下神秘的听命湖,解开傈僳族人呼风唤雨的谜团,我们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组建了一个临时探险队,决定进山一探虚实。
要找到神秘的听命湖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经历迷路以及无数次的摔跤,终于在当天晚上的12点,踩着鞋子里吧叽吧叽的水走到了听命湖,虽然是晚上到的,还没看见听命湖什么样,但已经首先领略了听命湖的呼风唤雨功夫。因为在漆黑的夜里,到了湖边找不到方向,我们就大声地呼喊向向导求助,这一喊不要紧,一会儿功夫,就下起了一阵小雨,又把我们淋得浑身湿透,可是抬头看天,天上竟然是繁星点点,这个经历实在是让人难忘。
天终于亮了,我们来到湖边,找到一个最佳位置,架好了机器,开始大声呼喊。这时的天空,到处是蓝天白云。我们嗓子都喊哑了,也没看见一丝雨滴落下来。但我们的喊声刚停下来没多久,就看见湖对面的山岗缺口处飘来一团云雾,过了十分钟,天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
这小雨真的是被我们喊来的吗?当然不是,这种神秘现象应该有更科学的解释。那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下雨呢?
普通的下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上升气流,凝结核,充足的水汽。我们平常见到的下雨,都是这样形成的。人工降雨就是利用了冰晶凝结的原理,在有云层的情况下,向高空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等冷云催化剂,加速水气的凝结,增加云彩里的冰晶数量,促发降雨。
在云南高黎贡山区,空气湿润,山里常年云雾缭绕,这样的条件满足了下雨所需要的条件之一——充足的水汽。可是,我们来到听命湖,并没有向高空播撒碘化银,只是大喊几声。
我们的喊声是怎样影响到天气的变化的呢?声波真的能引发空气的振动吗?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在一个空气流动很小的房间里我们点上香,可以看到烟雾是笔直的,这时我们在旁边放一个鞭炮,就能清楚地看到烟雾受到震动发生了变化。这个实验说明,声波可以引起空气的扰动。在听命湖,我们发出的声波在一定程度上扰动了相对稳定的空气,使云层加速运动。
既然声波就可以引起空气对流,那么是不是在我国南方的很多湿润地区,不论海拔高低,城市乡村,只要我们喊上几句,都能产生听命湖这样呼云唤雨的现象呢?
在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有太多复杂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天气。但是我们发出的声音也不足以引起下雨,这是因为我们平常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处在下雨与不下雨的临界状态。而在听命湖,由于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区,这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丰沛,就是我们不喊,山区也是常年雨水不断,局部气象一直保持在一种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因而我们在湖边大喊的声音,就能够影响到气流的变化,从而形成阵性降雨。而且,听命湖坐落在大山深处,四周都是高山,这样的环境更能起到汇聚声音的效果。
可是,我们在听命湖的呼云唤雨是不是巧合呢?会不会是因为山里空气湿润,正好在我们喊叫之后,碰巧下起了雨呢?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们又在湖边开始了呼喊。
这时的时间是上午10点,喊过以后12分钟,云雾慢慢飘过来,16分钟以后,下起了小雨。每喊一次,就有云雾飘过来,然后下小雨,真是屡试不爽,只是每次下雨的强度不同。我们的喊声越大,云雾就越多,雨点也越大一些。
8.《呼风唤雨的世纪》设计 反思 篇八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谈出初步的阅读感受,结合所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深入学习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第四自然段入手,教学课件展示,学生通过朗读,感受20世纪的科技发展。在谈到人类生活的改变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谈人类的生活从古至今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同时结合所查阅的资料,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古人的许多幻想都已经成为了现实,从而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通过理解“发现”和“发明”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技造福于人类的现实意义。最后,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想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受,体会到20世纪的“呼风唤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并能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正确文中词语的意思。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3、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教学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读”。
2、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二、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过去的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2、引入新课的学习,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解析题目。
1、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评价朗读。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全班交流。
3、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2)交流“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的意思。
4、理解题目中“呼风唤雨”的意思。
(1)“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2)如何理解题目的意思?
四、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所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感兴趣的句子,在句子旁边简单写出感受。
3、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查阅的资料。在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人类生活的变化。
5、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在20世纪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20世纪确实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七、布置作业。
1、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谈收获。
3、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次整理,做以简单的回顾,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提出学习要求。
请大家阅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进行简单的批注,也可以和其他同学讨论讨论。(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获得初步的学习体验。)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课文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自己学习之后,通过和小组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学习收获,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体会。)
四、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句子: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到这句话,你都想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课件展示文中所列举的典型科技成就:看到这么多成就,你心情怎么样?
(4)再读这句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谁还能举出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
(6)20世纪人类取得了这么多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这一句子,展示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句子: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2)课件展示电视的发展变化:感受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3)指导朗读。
(4)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到底有什么改变,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谈一谈。
A、以前是农耕社会,依赖自然;现在,人类利用科技改善自己的生活。(课件出示农耕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图片对比)
B、以前,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汽车等,现在这些事物都有了。
C、以前,人们的很多美好愿望只能寄托在神话中;现在,很多愿望都实现了。
(课件出示“嫦娥奔月”和“人类登月”以及“嫦娥一号”图片对比)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这组句子展现了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体会,但一般比较空泛。因此,通过课件展示“电视”这一常见事物的发展,再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的变化,感性地认识到科技改变了生活。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在三、四自然段的对比中感受生活的变化,并通过一些图片的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力量。)
3、句子: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课件出示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
(3)从这句诗中能感受到科技发展的什么特点?
(4)课件展示20世纪的一些科技成就:用心看,谈感受。
(5)如果让你在这些科技成就的后面加上一个标点符号,你想加上什么?
(6)再读诗句,加深体会。(设计意图: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的科技发展。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速度惊人、成就喜人。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用课件展示一些科技成就,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让学生加标点符号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学生对科技的发展获得更真切的认识。)
4、学习写法。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改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两段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初步学习到课文的一些方法。)
5、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设计意图:将第三、四自然段放在一起学习,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内容,获得整体上的阅读体验,避免出现理解上的琐碎现象。两个段落同时学习,学生在对比中的感受更深刻、更真切。这一部分的学习,建立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之上,通过交流、朗读等方式逐步加深理解。)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2、学生谈,教师板书。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理解“发现”和“发明”。
(1)“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课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中讲的内容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联系?
4、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设计意图: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要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与联系,辨析用词的准确性,体会科技在人类生活改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课件出示句子: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2、进入21世纪,你觉得科学技术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3、学生畅想。
(设计意图:学习了课文之后,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感受,激发其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六、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又有了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课文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又告诉我们正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发现和发明,才使得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然后作者用农耕社会和20世纪做以对比并举了许多科技成就的例子,用准确的语言展现了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最后,指出在未来的时间里,科学还将继续改善我们的生活。
3、朗读全文,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4、再读课文第一句话。你想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学习收获,理清思路,回顾课文的内容,感受文章的特点。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读全文,进行整体的感受。让学生再读文章的第一句话,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并和大家分享。)
七、布置作业。
课下,同学们将课文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项作业是课后“小练笔”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总结学习收获的好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拓展到生活中,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 → 发现、发明
↖ ↙ 人类
【分析】
接下来,我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我在这一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如对 “发明”、“发现”的学习品悟,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忽略了课后问题。课后题提出:“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本应该在重点感悟词句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
总之,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高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1、我觉得: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语言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他不同于一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都会始终如一地用上了“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句,这是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往往有意无意间给学生的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造成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而骆老师在教学中,只是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此外,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骆老师还常常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我觉得: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
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理解新词,《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
师小结:老师知道了,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些神仙,是因为他们法术高强、能上天入地。尤其是东海龙王,打一个喷嚏,狂风大作,掉几滴眼泪,大雨滂沱,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相机理解“呼风唤雨”。
2、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一起走进这“呼风唤雨的世纪”。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开心中的什么疑问?还有什么不懂的?
要求:读准生字新词,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1)认读新词:奇迹(jì)依赖 (lài) 潜(qián)入
洞察 适(shì)用幻想哲学家因特网
农耕社会程控电话腾云驾雾 出乎意料
(2)理解“农耕社会、程控电话、因特网”
3、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2、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
3、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
句子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理解:a 读一读,说一说:你从“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什么?
b“千里眼”“顺风耳”就是指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
c想一想:古代的人们还有着怎样的幻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没有?
句子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
理解:a “等”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b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20世纪还拥有哪些科技发展的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出示《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生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c辨析“发现”和“发明”。说说:哪些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d过去的王公贵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感受到了科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舒适和方便?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师相应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赶运长安,也需七天;现代社会空运,7个时辰都不需要。②匈奴侵犯,边关告急,京城十天半月后才知晓消息;现代社会,一个电话,一份传真,几秒种就知道信息。)e对比读,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f出示课件,展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
4、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一句什么诗来形容?
a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快、成就多的词语吗?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文章学到这儿,你又想说点什么??有感情地朗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畅谈未来,提出希望: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五、布置作业:用《畅想二十一世纪》为题写一段话或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 (创造神话 创造奇迹)
幻想-------- 现实
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由谈话导入,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再质疑课题,读课题之后提出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一二段,解决“世纪”和“呼风唤雨”的意思。理解课文中诗句意思。
10.部编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十
1、学会十二个生字,正确理解“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同学们,听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你从这个成语最先想到谁?
(神仙)
2、呼风唤雨原是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读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次。
2、读完的同学请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简单归纳2~5自然段意)?
3、学生交流。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和发现,和古代人类生活对比,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来说明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三、细读理解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⑴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⑵是谁在呼风唤雨呢?怎样呼风唤雨的呢?请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⑶板书:
发明、发现
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⑷用“发现,发明”练习说话。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⑵学生回答。
⑶说说“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今天指什么?说明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手机、录音机、高速火车、飞机、载人航天飞船的图片。
⑷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大,内容之多书上用了哪句话来形容?
(出示诗句)
⑸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朗读这句话。并把这句诗背下来,体会语言,积累语言。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科学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除了刚才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请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⑵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
⑶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读句子: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⑷与同桌说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⑸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科学创造神话科学创造奇迹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1、现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联系实际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与小组同学讨论。
2、交流。
二、畅谈收获
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假如你是一名小小设计师,请你展开想象,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是怎样的。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1、自学生字,点拨读准“赖、耕、潜、舶、哲”的字音。
2、写字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11.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复习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2、指生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学生自学细读第三、四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动笔画画: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用“~~~”画出描写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4、反馈学生自学情况,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1)农耕社会(出示课件图)
(2)“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3)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5、指导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出示名言)
三、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奇思妙想:你认为21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四、作业
摘抄课文的重点词句及课后《小练笔》。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农耕社会
发现
20世纪
依赖自然
发明
呼风唤雨
12.《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十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是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直奔中心
1、看到“呼风唤雨”一词,你立刻会想到什么?(神仙、法力)在本文中它还是“法力”的意思吗?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说说“呼风唤雨的世纪”实际上说的是什么样的世纪?(人类能够利用高科技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世纪)
2、“呼风唤雨的世纪”说的是哪个世纪?(20世纪)你能将课题补充为一句完整的话吗?(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全班齐声朗读这句话,要读出“呼风唤雨”的气势。
3、学生各自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特别能让人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20世纪了不起的句子。
4、组织交流,简要谈谈感受。
二、重点段切入,体会巨大成就,学习说明方法
1、提问:通过读课文,你了解20世纪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生答)
2、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根据学生回答勾画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改为红色显示):
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天体 探索奥秘
电视 电话 因特网 飞机 火车 远洋船
3、相机补充:其实成就何止这些。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不少资料,老师归纳后制作了相关图片(课件展示):
x射线 空调 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 维生素 冰箱
青霉素 石英钟 激光 圆珠笔 杂交水稻 移动电话
4、本段中列举的这么多成就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舒适和方便)
5、组织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跟过去相比,我们哪儿舒适了?哪儿方便了?(学生讨论并交流)
6、指导朗读:面对这些成就,你是怎样的心情?读出感情来。(学生各自练习感情朗读该段,再指名朗读。)
7、体会作者的表达,引导学习说明方法。
(1)为了说明20世纪取得的巨大科学成就,作者在这段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2)你能体会到这两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吗?(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具有说服力。)
8、呼应中心句。这么多的科技成就,这么大的变化,靠的都是20世纪的科学技术,“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三、学习第2、3自然段,加深对巨大成就的体会
1、过渡:人类历史上百万年,可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还从哪儿能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读第2自然段)
2、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段落或句子,引导体会。
先出示第3自然段,回忆历史,拿过去跟现在作对比:
①过去:依赖自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人们用“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愿望。
②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可能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学生畅谈)
③现在:“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用来形容大雪。)
④说说从这句诗、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成就巨大,速度迅猛,范围广泛)
再出示第2自然段:
①所以文中说:“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人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②“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20世纪都有哪些发现和发明?分别说说。
③“发现”和“发明”的区别是什么?(发现:本来存在的,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本来不存在的,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④试用“发现”和“发明”分别造句。
⑤小结第2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板书:人类 靠 现代科学技术 呼风唤雨)
四、导学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
1、齐读第5自然段。
2、投影显示第5自然段后半部分:“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
教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 科学创造神话 创造美好生活
展望未来 科技创造奇迹 不断改善生活
2、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世纪,你期望科学技术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迹?(学生讨论、交流)
3、无论是现在和过去作比较,还是举出的实例,作者都是在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21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4、有感情齐读全文,再次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总结升华
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把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的小学生该怎么做?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感想)
六、后续作业(小练笔)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06-13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07-30
四年级语文教案《呼风唤雨的世纪》交01-08
《21世纪的能源》教学设计12-03
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教学案06-13
我的世纪作文08-29
21世纪的重要问题07-19
读儿童的世纪有感01-22
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件06-09
新世纪的少年诗歌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