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2024-10-19

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精选12篇)

1.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一

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初探

牛国芳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主要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丰富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如何落实好高中音乐与戏剧课教学,使它在一定的时空内产生出最大的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教学内容就会平淡、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的职责更具有神圣的使命。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热爱、信任与尊重,可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构建开放式的音乐教学环境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音乐,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为开放式的音乐教学提供保证。

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其次,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应提供学生自学,联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创设合作交往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合作创新。这样的合作交往过程,有助于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开发与挖掘。激发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戏剧小品教学时,通过对小品台词的朗读,让学生了解台词大意,再让学生谈谈小品故事的意境和内涵,师生共同探讨对作品的艺术处理,让学生谈谈如何塑造小品人物的语言、性格及人物的造型等问题,学生在各抒已见后,寻求共识,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艺术途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从而真正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三.提供交流合作艺术实践的舞台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音乐学习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沟通渠道,音乐课上很多机会可以为他们创设这些群体性活动。教师应创造机会给学生表演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请同学即兴表演,体验表演、创编等活动,适时地请同学发表欣赏感言。在互相展示表演的同时,同学们之间就会在有意无意中学到一些平常或以往学习不到的东西,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才艺表演热情,改变以往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在《戏剧表演》单元教学中,因为“小品表演”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戏剧表演形式,所以,课堂教学中让学

生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和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品的表演实践中,让学生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在排演实践中体会小品表演的内涵,感知音乐在小品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肢体动作、音乐等表现手段,揭示小品的主题内涵,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提升学习成就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此外,也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第二课堂活动,延伸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群体性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了解、多交流,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及长处,并及时地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逐步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及其表演美、形式美、艺术美的认知和感悟。

四.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教师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戏剧类别、不同风格流派之间的中外作品进行比较,使之在比较中感受,在比较中鉴赏,在比较中体验,在比较中理解,在动口、动脑、动手中,激起对戏剧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1.紧贴课本内容,吸纳贴近生活和富有时代感的优秀音乐佳作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也使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展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已成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选择贴近生活、时代感强、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如电视电影主题曲、音乐电视、音乐剧、通俗音乐等。影视剧、小品、音乐剧等表演形式的多变性,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在教学中,掺和一点通俗音乐元素,让学生感受那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感受那影视音乐、通俗音乐等对心灵的震撼,相信这样的音乐课没有学生不喜欢。如在《走进音乐剧》单元引入课时,先师问:“你们知道最近上演的《雪狼湖》吗?” “主演是谁?”“情节如何?” “你知道它属于什么艺术表演形式?” “那你们了解音乐剧吗?什么是音乐剧呢?你们看过音乐剧吗?” “我有一部非常著名的音乐剧《猫》,我们一起来欣赏?” 在这个环节里,通过对学生平时就有所关心的音乐剧《雪狼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剧的兴趣。再组织学生观看音乐剧《猫》,从感性上了解构成音乐剧的三大要素,共同感受音乐剧的魅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

根据教学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效果,给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音乐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和享受到音乐的乐趣。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的魅力: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与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许多原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音乐教学自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为学生聆听音乐,享受音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3.运用音乐语言展开多元化的评价

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音乐以她特有的属性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用音乐语言描述音乐内涵和音乐情景,积极参与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鼓励他们对自我表演或他人表演多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乐音的间接性为无限性,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心境。如在《绣红旗》排演实践评价过程中,学生们用音乐语言对

剧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服装、道具的表演作出正确的评价。同学间客观、公正的相互评价,对演唱者的音准、节奏提出意见,还对表演者的表演、服装道具的使用等方面均做出评价。大家相互学习,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当今高中音乐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不仅体现了新课程内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还体现了审美理论与音乐技能综合发展的原则;更体现了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的关注,以及对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教学理念的重视。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我们应当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并互敬互爱,把音乐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并把音乐教学活动变成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多元化的评价原则,高中音乐教学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大放异彩,受到越来越多学生们的喜爱,音乐教学才能更好地为每位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二

一、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由于音乐基础薄弱以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中学生大都偏爱流行音乐, 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音乐缺乏兴趣, 知之甚少。长此以往, 就逐渐形成“由于听不懂所以不爱听, 由于不爱听所以听不懂”的恶性循环。而现行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选编的作品, 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 对当代流行音乐知识涉及不多。这在客观上导致许多高中生喜欢音乐, 但不喜欢高中音乐课。

二、视听结合,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 教师要重视视觉和听觉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尤其是视觉和听觉。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曾通过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有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外界获得的, 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的, 有3.5%的信息是通过嗅觉获得的, 有1.5%的信息是通过触觉获得的, 有l%的信息是通过味觉获得的。也就是说, 人们从外界获得的所有信息的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这充分说明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2. 整合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课, 教师要在黑板上写下一些音乐常识、音乐特征等等, 同时还要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音乐特征, 既耗时又费力, 效果也不太好。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 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 老师讲解省时省力, 压缩了学时, 使教师的授课有充足的时间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学到更多的知识。

3. 正确运用“整合”, 优化音乐教学。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它也不是万能的,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以大大提高音乐课的质量, 但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 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讲究以情动人, 因而它需要音乐教师的情绪投入, 并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出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因此,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 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 不能只当解说员, 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 适时点拨, 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能够发挥出最佳教学功能。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扩大信息量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与课程相适应的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可以信手拈来, 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 对音乐教育的方法、途径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通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 使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制作精美的课件融入课堂教学, 使形式多样、美不胜收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这种教学手段对于惜时如金的高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高效的。当然, 这也要求当代教师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 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网络技术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使音乐欣赏变得空前开放。每周一节的音乐欣赏课可能对某些爱好音乐的学生有吃不饱的现象, 在教学之余可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教室, 把音乐欣赏带进网络世界;把电脑与组合音响接轨, 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Internet网的优势, 引导学生对教材某些章节、内容的学习拓展开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课题的研究。学生针对所有探究的问题, 在Internet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资源、开辟论坛;或建立网站, 直接在Internet网上与外界合作、交流。

四、加强音乐实践

3.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高中音乐  欣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95-02

音乐欣赏是以相关作品为对象,利用聆听以及其他方式领悟、感受音乐,从而促进审美活动的开展。要学好音乐必须以会欣赏音乐为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乐趣、扩充音乐情操。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各种音乐作品,从学生音乐知识与阅历出发,让学生喜欢音乐欣赏课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高音乐老师素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必须先有流水。作为高中音乐老师,不可能全是音乐上的特定人才,但是必须有熟练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也只有这样,才可能驾驭好课堂,进行课外活动。除了对作曲知识、音乐作品、中西音乐史以及本专业演奏、指挥、舞蹈、歌唱有一定的了解外,对地理、历史、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都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老师博学多才,才能在教学中发挥自如,适时改变呆滞、陈旧、迂腐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教学方法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它也是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它既包含教法,也包括学法。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欣赏教学至关重要。因为教学方法由教学对象、目的、内容共同决定,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和目的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音乐欣赏的教学方式选择必须和学科特征相适应。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通过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除了要整合教材特点、内容,还可以利用其它手段,如图画、诗文等,让学生产生想象与联想。另外,综合比较与分析也贯穿在整个音乐欣赏教学中。

二、灵活应用教学艺术,精心传输欣赏方法

从高中音乐教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来看:它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受知识体系以及阅历的影响,很难对全部知识都感兴趣。对此,老师必须根据个人爱好与兴趣,对不同曲风的作品采用不用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导语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民歌欣赏时,很多学生表示民歌比较土,没有意思。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兴趣,老师除了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外,还必须搜集、整理资料,优化教学方法。

当然,音乐欣赏不能仅仅局限在兴趣上,还必须对音乐作品内涵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充分体会作品情感,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对于歌曲欣赏,通常会借助直观理解的方式,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对于寓意朦胧或者内涵较深的音乐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与文学素养;对于其他民族、外国歌剧、艺术歌曲以及咏叹调等作品欣赏中,除了要有音乐素养外,还必须充分理解创作动机、时代背景、作曲风格和民族习俗,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作品内容。

例如:在欣赏《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牧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创造、表现和感悟素养的能力,激发音乐鉴赏的信心与兴趣,我们可以从领会音乐力度、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着手,让学生理解并且学习散文、格言和导言。在完整聆听《草原牧歌》后,明确哪些音乐要素在起作用?通过聆听和对比《草原放牧》的第一和第二主题音乐,并且要求学生打出两个主题节奏,然后再由老师为节奏配上起伏乐音,通过速度与力度变化学生塑造出美的画面。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握好欣赏尺度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自我创造与探究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因此,在当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老师必须紧扣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精心设置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和思考空间,让学生乘着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在音乐中翱翔并且自主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高中音乐教材中也安排了很多具有探究性与拓展性的问题,以丰富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最后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拓展音乐鉴赏学习时,老师必须整合教学要求,联合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学需求,深入音乐欣赏中,以引导学生研究与拓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求知欲,最终实现自我学习。

四、结语

高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它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稳定与成熟的关键时期,对帮助学生增长才干、拓展视野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式,整合学生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审美能力与道德情操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柴成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8(10):169-169.

4.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四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音乐教师 / 华超英

摘自:《上海市西延安中学》

前言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并认为:音乐智能与其它智能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谈到艺术教育特征时说:人类的智能训练有两种方式,即非正式学习活动方式和正式的学校训练方式,而后一种方式在当今世界占据着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音乐教育则是培养中学生音乐智能的主要途径。那么,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了清晰的诠释:“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加德纳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音乐智能由三种音乐能力构成,它们是:(1)音乐的感知能力,即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差异(其中自然包括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2)音乐的创作能力,即音乐创作的意识、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成分;(3)音乐的反思能力,即从自己或其他艺术家的感知和作品后退一步,寻求领会这些感知和作品的方法、目的、难点和达到的效果。

加德纳提出的这三种音乐能力,不仅为确定中学音乐教学的具体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学音乐教育效果的评价构建了理论与操作框架。以下就本人学习加德纳有关音乐智能理论的体会,结合多年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创作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反思能力的。

一、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着组织与选择的主动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人对音乐的感觉就是通过听觉通道,对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产生感觉。然而,音乐是上述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显然,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但是,这不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全部,苏珊.朗格认为:真正的音乐感知是把形式统觉为能动的东西。对作品完整形式进行感知之时,就是开始赋予形式以艺术。加德纳指出:“艺术的学习仅仅掌握一套技巧和概念是不够的,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呢?加德纳说:“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的思维方式,包括实践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和艺术作品文化背景研究专家的思维方式”。根据加德纳的思想,我在音乐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

第一,借助其它艺术形式感知与欣赏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华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我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进入到一种音乐与想象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藤守尧在其《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说到:“想象就是通过把感知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存储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新的意想的过程。”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加德纳所说的“我们是采用认知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这句话了。

第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即加德纳所说的,要教会学生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的内部差异。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例如,在《月夜》单元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己去欣赏中国音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和外国音乐德彪西的《月光》,并体验它们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各自特点,而后在课上概述出中西方音乐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有同学说,中国这两首音乐根据曲名就可感知音乐表现的特定情景,而欣赏中也不难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外国音乐《月夜》则像西洋拉弦乐器的弓弦运用,是完全自由开放的,因而音乐表达的情形似乎更曼妙而富于遐思。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差异,使学生由原来对音乐的一般感知而深入到了对相关音乐文化的思索与鉴赏。其二,是让学生感受同一音乐题材因采用不同表现方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心灵体验。例如,在音乐作品《梁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外自主欣赏不同的演奏版本,如:小提琴协奏曲、二胡演奏曲、钢琴曲以及琵琶独奏曲等,并请学生在欣赏后谈体会,有的学生说:“我还是喜欢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小提琴音色优美又具抒情性,加上管弦乐队协奏,表现力非常强。”也有学生说:“我更喜欢二胡演奏曲,因为我学过二胡,听着这深情的音乐,我能体验出演奏家那娴熟的指法与弓法中所隐含的丰富情感。”还有的学生说:“我较喜欢琵琶独奏曲,因琵琶的音色悠扬动听,扣人心弦,而且《梁祝》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用民族乐器来演绎,更能体现其内涵。”可见,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差异中,在获得独立的审美体验的同时,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加德纳所说的音乐创作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首先,我认为:这里的音乐创作不能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创作,即按规范的音乐创作程式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音乐作品,而应理解成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以及在他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再者,我认为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艺术教学的各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创作欲望及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形。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创作意识乃至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简介了解后,并在聆听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如果再通过师生共同试唱或试奏代表性的乐句、乐段,将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所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人文价值,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也就成为了可能。譬如让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者反过来为诗歌、散文、小品、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等。我曾在欣赏乐曲《梁祝》后,在师生共同吟唱音乐主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音乐创作并表演小品《梁祝新传》,学生对此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创作热情。他们用浙江方言填词演唱主题音乐,并用电子琴融进爵士元素进行伴奏;在人物形象与内容表现上,又以卡通动物造型,拟人化的演绎现代梁祝的“草桥结拜”。纯真活泼而不失审美趣味,富浓郁民族情韵的表演,不仅体现出学生极具睿智的艺术创意,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的兴趣。课后,同学们饶有兴致而感慨地说:“我们很乐于参与这样动静交融的音乐欣赏教学。感谢老师给予我们艺术创造表现的机会,并让我们收获了更多”。

此外,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音乐教材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组织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为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意识,我让学生围绕音乐欣赏教学的主题内容,课外自行选择收集相关的音乐资料,在课中进行推介并共同欣赏交流。例如:在初二新教材《乡韵》的教学中,学生们选择了《向天再借五百年》、《精忠报国》、《家乡》、《唱脸谱》等音乐资料在课内一起鉴赏,甚至同时以他们自己的舞蹈、武术和绘画相诠释。而后,他们又在对所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位同学说道:“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因戏歌的传唱被我们青少年所接受。但据悉,我国各地有很多剧种却在逐渐失传。我认为,如果进行适当改革或把它们拍成影视动画剧,并用戏剧的主题音乐填词作为影片歌曲传唱,再将传统与现代的演唱方法有机结合,就能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甚至发扬光大。”还有同学充分发挥了批判性思维说:“现在有些歌手用奇异的唱法来处理演唱一些具有严肃题材的歌曲,不仅破坏了歌曲原有的意境,而且显得没有格调。”从学生们活跃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组织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视界,更是激发和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当然,学生的想法不一定全面,但从中却反映出了他们乐于思索、敢于批判创新的创造性精神。

三、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反思能力

加德纳在探讨有关艺术教育的几个基本观点时,曾提出过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 艺术是一种实在的知识呢?还是认知与元认知的形式? ” 从心理学上讲,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它包括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调节与监控;从音乐智能来讲,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的反思能力就是音乐的元认知能力,它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评价,即:反省自己是否理解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否了解作品的创作方法?是否体验到作品的效果等?

根据元认知理论及音乐反思能力的含义,我在音乐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反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例如,在《进行曲》类音乐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音乐的拓展学习,在注意聆听和收集社会生活中各种进行曲的同时,关注各类进行曲的特点并予以分类。更为主要的是,要学生谈学习的心得体会。一位同学在所写的心得中,首先描述了进行曲创作的历史沿革及其功能,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即: “ 表演性进行曲 ” 和 “ 实用性进行曲 ”,又对每类进行了举例说明,并概述了各类进行曲的特点。而最后他写到: “ 我突然发现鉴赏音乐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有着相当的文化蕴涵于其中。以前我一味追求流行音乐的潮流,现在开始才对音乐的本质有所注重和认识。” 又例如,经过《月夜》单元的音乐教学,一位同学这样写到: “ 通过这一主题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我对音乐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而且让我懂得了生活中,不仅仅只有流行音乐才能感动我,其实许多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乐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能带你进入另外一种不同的境界,让你领略到一些截然不同的景象,开启你思绪的大门,因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 从上述两位同学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感知与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已开始对音乐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思索,同时就自我原先对音乐的理解进入了反思。显然,在思索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对音乐的反思能力以及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5.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论文 篇五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基础教学课程的一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前小学音乐课程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掌握《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进行教学,从而创建更加完善有效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理念

1.1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因素: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进行小学音乐内容教学的依据,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将音乐教材中的审美观念转换为学生的思想。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因素主要包含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以及立意美。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很多优秀曲目都是来源于生活,其中包含了很多美好的寓意,能够向学生传到音律美,同时培养学生的真善美。而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进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美好的种子。

1.2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原则:小学的音乐教学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是体验性原则,音乐教学不能单纯地进行说理式的教育,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体验和鉴赏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体验音乐的教学过程;其次是情感性原则,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客观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很多曲目中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让学生逐渐产生情感花火,打开学生的情感之窗。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

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能够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新课程理念对于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意因素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比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更加积极、乐观、向上。学生情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更体现在学习兴趣、爱好和激情上。同时也能客观地反映学生正确地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自然价值观,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课程目标的重要意义,就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价值和性质来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以美育人和以情感人的教育方式,在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净化以及顿悟的作用,而不单单是音乐知识技能的养成。

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

音乐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因素共同组成,比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等。同时按照音乐教学目标和理念进行的一种教学程序和活动。教学课堂的设计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仔细的分析,在课堂中形成的一种秩序,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3.1起始阶段: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要充分做好课程导入,如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程等,这是一堂课程的开始阶段。课程导入有多种方式,情境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等。课堂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后面的教学产生影响。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个合理的课程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音乐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3.2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和主要阶段,整个课程都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展开。这个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显现和实现当堂课程教学目标的阶段,所以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活跃课堂氛围,组织和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通过这个阶段的教学,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教学的意义,并且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能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使音乐知识得到深化,内心得到情感的冲击。

3.3结束阶段:结束阶段通常是当堂音乐教学课堂的总结阶段,是对整个课堂的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点睛之笔”,通过结束阶段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整个音乐课堂的氛围和寓意,使音乐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最大限度地保证音乐教学课堂的完整性。在结束阶段,音乐教师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有助于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不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体验性,应该把总结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阐述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共同总结,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涉及到的内内容进行相关探讨,都会取得较为不错的效果。

4结语

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相关教师充分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合理地对音乐课堂进行设计,尽可能设计一个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学课堂,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

作者:杜祝霞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白云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木鑫.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5)

[2]祁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7)

[3]陈海娟.小学音乐课教学“微行动”的案例分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5)

6.中学音乐智慧型课堂教学初探 篇六

[摘 要]自古以来,音乐所用之音皆体现创编者的智慧。同样,一节精细的音乐课,更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智慧来探索。当前音乐课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教师开展智慧型课堂,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关键词]智慧课堂 音乐 挑战 情境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72

“智慧”一词源于《墨子?尚贤中》,它是指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括感知、理解、联想、情感、辨别、分析、决定等多种能力。任何课堂的设计都是以运用智慧为基础和前提的。倘若没有感知与知识的理解,再完美的想法也只是幻影。如果不能充分融入自己的联想、分析,再美好的课堂设想也难以变成现实。

一、当前音乐课堂面临的挑战

在普通课程标准实施之前,音乐被以很随意的形态引用到课堂上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课程标准,其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阐述得更加详细、明确。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生机为什么迟迟不出现?教师在面对多种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时为什么经常表现出无所适从?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新的理论没有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基于以上的反思,当下的音乐课堂究竟如何运用智慧来开发师生的潜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智慧型课堂下的音乐课

1.巧用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交叉点来挖掘资源,是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于是笔者创设了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等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情境。目的是通过这些情境搭建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求知欲。

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红旗颂》的欣赏课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水平,欣赏音乐时可以融入自己个人的情感,因此采用以下设计方法:结合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主题,播放视频,介绍一些热血青年参加阅兵训练的心情。在大家情绪高涨时,再导入主题音乐《红旗颂》。通过聆听,认识、感受作曲家吕其明内心的爱国热情,再绘声绘色地讲解作品的背景故事,彰显整体音乐设计的宏伟、大气。这样的智慧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对欣赏的音乐旋律、情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最后在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上形成感情的共鸣!

2.让课堂变成成长的舞台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说过:“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八年级音乐课本中,有一首歌曲叫《蝴蝶飞呀》,其旋律清新优美,学生非常喜欢。当歌曲学完以后开始展示时,中学生所特有的害羞情绪立刻显现出来。这首歌曲体现的主题:乘着蝴蝶的翅膀,放开欢乐的歌喉,歌唱青春的梦想。怎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在他们心中找到一个自我的舞台显得尤为重要。此刻笔者选择播放了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组合――小虎队的版本《蝴蝶飞呀》,学生先是流露出惊喜的眼神,然后非常安静地聆听。笔者知道他们此刻内心是羡慕的,渴望自己也像小虎队一样潇洒地展示青春的激情!此刻笔者告诉他们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自信,那是年轻的激情,现在21世纪我们更需要自信地展示自我才能迎合社会的发展。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之下,内心产生一股想要展示的冲动与激情。有的班还进行了创作改变,并融入自己喜爱的演唱形式和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真正做到心中有舞台,乐在其中。

三、中学音乐智慧型课堂实施的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学生来说,让他们接触多种模式的音乐课堂远比教师直接教授显得更有意义,学到的知识也更牢固。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体验智慧的结晶。

2.培养学生自信心

推行智慧型课堂培养了学生勇于自我探索的精神,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学生能够走上讲台就是自信的最好表现。一次成功的上课经历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空前的增强,而且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学科,也同样影响到其他学科。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智慧型课堂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推行智慧型课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发展学生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7.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七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来源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1978) 。换句话说, “个体现有的、能够独立完成一定任务的发展水平”与“个体在现有能力下自己所不能达到, 但在一定外在条件的帮助下即能完成一定任务的机能水平” (王慧, 2006) 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维果茨基把这种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受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影响, 一些学者如伍德、布鲁纳和罗斯 (1976) 在最近发展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支架”理论。他们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帮助学习者完成他们自己无法单独完成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为学生知识技能的建构搭建“脚手架”, “脚手架”的搭建正是应该根据学生智力和理解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确立。然后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 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真正做到让教学引导学习者能力的发展。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一词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教学中, 为学生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 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 就跟脚手架的作用一样, 引导教学的进行, 使学习者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 直到他们能独立运用技能和策略, 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再建构平台 (Rosenshine, Meister, 1992) 。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帮助学生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二是通过课堂上的成员互为支架, 互相帮助, 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从而共同得到提高 (张国荣, 2004) 。在教学中, 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 然后在支架的支持下, 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技能, 并且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逐步撤除支架, 直到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

根据支架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布鲁纳将支架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Byrnes, B, 2001) 。第一阶段:观摩。即按照老师指导观看模板。第二阶段:模仿。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模板进行模仿学习。第三阶段:逐渐撤离支架。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逐渐减少对学生的帮助, 鼓励学生自己领悟技能和知识。第四阶段:自主学习。在这一阶段, 学生不再需要老师的帮助就可以独立地完成任务, 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阶段。

三、支架理论与写作教学

下文以布鲁纳四阶段教学模式为基础, 结合人教版《英语·选修7》Unit1 ReadingⅡA letter To An Architect为教学材料, 具体阐述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运用。本课时的写作任务目标是学会用礼貌委婉的句式表达并提出建议,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 观摩

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语言的输入, 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充词汇量、丰富句型表达、领会写作的框架和要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而不是领导者和控制者, 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全文, 找出文中表示建议和礼貌客气的句式, 体会这种客气的表达句式在写作中的特定作用。教师可以用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的形式, 把以下的句式在文章划出来。

表示建议的句式:

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句子翻译成中文, 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句子的表达与普通句式表达在语气上的不同之处。如果有必要, 教师可以用比较翻译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语气上的微妙差别。例如:

(我在想您是否会考虑以下几件事。)

I want you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things. (我想要你考虑以下几件事。)

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与补充, 并指出这些句式的特别之处, 加深学生的理解, 为第二阶段的学习准备。

(二) 模仿

要求学生以第一阶段所学的表示客气礼貌的句式为准, 改写以下的句子。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Pair work或者group work的形式,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探讨和比较所翻译句式的对错与优劣, 然后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分享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给以一定的点评。这个阶段, 教师就是教学的组织者, 主体就是学习者及其同伴。

经过前两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写建议信的常用句式, 能够根据文章的需要对表述语气进行一定的变通, 减少词不达意的情况。

本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用下面的作文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

【2013·重庆高考】调查显示, 中国长江江豚 (finless porpoise) 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濒临灭绝, 目前总数不足1000只。假设你是李华, 现请用英文给WWF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组织) 写一封信, 请他们关注这一状况并提供帮助。内容应包括:

(1) 说明写信目的;

(2) 简述江豚现状;

(3) 希望WWF如何帮助 (比如:资助江豚保护项目等) ;

(4) 表示感谢并期待回复;

仿照前面所学句式, 写出一些本文表达所需的句子, 然后两两讨论, 比较各自句式的优劣, 挑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句子和大家分享。最后教师对学生所写的句子进行点评总结, 作为该习作的语言素材。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写作时恨胸无点墨, 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文章的过渡、衔接等行文上。

这个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逐渐撤离支架, 将教学的中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 使自己愈发接近目标, 最终突破最近发展区, 形成新的能力。

(四) 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有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为基础,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整篇习作。如果课堂时间有限, 行文过程可以移到课外。教师可以利用下一节课进行佳作展示, 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建议, 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能力。

四、结语

写作过程中搭建“支架”, 能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语言, 帮助学习者注意自身知识体系与目标语学习要求的差距, 促进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聚焦目标语言, 培养学习者在适当支持的基础上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

支架帮助学习者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组织者, 似有似无, 但又不可或缺。学生成了整个教学的主体, 他们既要合作学习又要独立思考, 这些都是新课改的理念的体现,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对于教师的主导角色和对支架的把握程度, 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等对于支架应用有效性的影响尚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Byrnes, B.2001.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Instructional Contexts[C].Needham Heights, MA:Allyn and Bacon.37.

[2]Wood, D., Bruner, J.S.and Ross, G.1976.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89-100.

[3]Vygotsky, L.1978.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王慧.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 07:118-120.

8.高中音乐特长生视唱练耳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视唱练耳;考情;考纲;节奏训练

一、教师要掌握“考情”

1.老师要掌握考试的“形式”

音乐专业考试有联考,联考是统考,考试的形式是单一的,视唱练耳一般就只是面试,不用笔试。专业考试最主要的是参加各院校自主招生的考试,各院校的视唱考试无疑都是面试,但对于练耳,有的院校要求面试而有的要求笔试。笔试就是所有的内容(如,单音、和声、和弦等)必须写出各音的唱名,节奏必须写清拍号、小节线、节奏型、终止线,旋律还必须写出调号等。面试里又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只需模唱音高,而有的也要求说出唱名等,因此,我们平时训练要面面俱到。

2.老师要掌握“考纲”,也就是要知道各院校考试内容的范围及难易度

各院校考试内容的范围及难易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要求一升一降调号内的视听,有的要求可能在两升两降内的,甚至有更难的要求。

由此可见,我们老师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先做到“心里有数”。高中生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文化课上,学习专业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老师只有掌握了“考情”,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教授。

二、乐理知识应与视唱练耳有机结合教学

视唱一个练习曲,就必须先掌握它包含的一些基本要素,如,节拍、节奏、调性等,而这些要素属于乐理知识,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节拍、什么是调性等,我们就不可能完成好这个练习;让学生听写音程,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程及各音程的特性,不然听起来肯定是云里雾里。视唱练耳和乐理知识是密切相关的两门课程,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前者侧重于音乐理性的知识,注重学生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要素的能力培养,后者强调感性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听辨音乐技能的提高,汇聚音乐语汇,形成敏锐乐感和高雅的音乐审美能力。理论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音乐规律同样如此,如何理性地听和唱,再加以分析,自然要涉及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的问题。

三、视唱练耳训练法

视唱是积累音乐语汇和音乐听觉经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它是练耳的基础。视唱练习时要做到口唱、耳听、脑想、心记、划拍。通过唱加强对音高的记忆能力;通过听提高对音高的分辨能力;通过想培养内心音高想象力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划拍准确唱出各单位拍的时值及节拍感。

视唱练耳看起来是视唱和练耳两个不同的内容,但二者是互相渗透、互补教学的,特别是在音程与和弦的训练中,构唱与听辨两个方面应始终紧密结合练习,在进行某一音程或某个和弦构唱练习时,可同时作听辨练习。如,音程、和弦听写前必须是构唱—默唱—听写这样的过程:六度音程是三和弦转位构成的音程,可用三和弦的第一或第二转位搭桥构唱。唱是听的基础,只有唱好了,我们才能听准确。

在视唱练耳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音准和节奏两者的准确性。要唱好音准和节奏,首先要唱准音阶和八度以内的旋律音程,学会模唱固定音的高度,模击常见的节奏型。初学者应先把C大调音阶唱准,唱时注意连贯和用耳朵去感受音高的准确性,同时结合乐理基础唱准四度以内的狭小音程,当学生基本掌握了上述知识后再进行宽音程的训练。宽音程训练最好先采用搭桥练习,如,小六度3 1,先在心里唱和弦第一转位3 5 1,再唱出3 1;大七度1 7,可以先唱七和弦1 3 5 7,然后套出1 7的音准。这一阶段还可辅以一些简单的节奏训练,在一般节奏型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在节奏型上加上固定的音高,这样就成了旋律听辨,这时候学生头脑中就可以储存一些音汇了,要注意多培养学生视听的内心感觉。后阶段音程里面的变化音级练习,我们可以结合乐理知识,用唱基本音级的办法来唱准变化音,如,唱2#4,2#4是大三度,根据音程的性质,可用基本音级中1 3套,把1唱成2相同的高度,3就成了#4的高度,#4就很容易唱准了。又如,要唱3#6,先判定3#6是增四度,再从自然音阶中找增四度4 7,用上面的办法套#6就轻而易举地唱准了,久而久之,唱和听变化音就不成问题了。

节奏训练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我们可将常见的节奏型教给学生,先让学生熟悉,熟练这些节奏型后,再以一个或者两个小节为基础逐渐做些节奏模仿及节奏背唱、听写练习,在这个基础上将节奏短句扩展为由八小节或十小节构成的上下句,同时逐步加入音高进行单旋律的模唱及听写练习,此项练习要持之以恒地加强练习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节奏,只有做到这样,视唱练习曲中的节奏问题就会很好解决。

视唱考试是即兴的,所以,视唱练习曲要以培养即兴视唱能力为目标,如,平时训练要特别重视第一遍视唱练习,在学生视唱前,老师不要给学生过多提示,更不能老师先弹出来或者先唱一遍,应让学生养成先看清调号、拍号、节奏型等内容的习惯。为了达到即兴视唱目标,视唱识谱的教学可以结合键盘及声乐的教学来进行,如,选择一些学生似熟非熟的经典歌曲来练习视唱,使学生有兴趣,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学生自觉地练习而尽快提高视唱能力,键盘练习曲也应加“唱谱”的要求,这样既练了视唱也加强了乐谱的记忆,是一举多得的方法,能使学生在视唱练耳中无论音高、音准、节奏、节拍都可达到会看、会唱、会写、会打、会说的目的。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中最基础的课程,也是高考中除了主科外所占分量较大、最具有挑战性的、是拉开考试分数距离的科目。因此,我们老师要指导考生深入全面地了解考情,根据学情与考情选择适合学生的训练形式与方法,做到“以学定教,以考定教”,处理好乐理与视唱练耳、视唱与练耳等方面的关系,把握训练中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傅冬冬.高中音乐特长生视唱练耳与合唱教学互助练习初探[J].教育学文摘,2013(03).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

9.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九

摘要:钢琴教学是一门依靠大量音乐理论为基础支撑起来的技巧性较强的音乐课程,在教学中如果轻视音乐理论来谈论教学和钢琴演奏的技巧的提高都将是举步维艰。综上所述,对于钢琴演奏和教学来说,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也就显得极其重要,它不仅仅是我们音乐学习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钢琴教学实践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既然如此,如何将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教学实践有效地相结合,才是钢琴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通过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以及钢琴演奏当中的作用和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亩?为钢琴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演奏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音乐理论;钢琴教学;钢琴演奏

众所周知,学习钢琴演奏其实不是简简单单地练练手指和识识谱,其实,一首钢琴曲倾注着曲作者要想表达的内在情感,每个音符就像文学作品中的每个字一样,都有着不同点寓意,而要想弄明白这些,我们必须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将理论基础淋漓尽致的应用,这样才能充分表达曲作者作品的真实情感。因此说,钢琴演奏要靠着大量的乐理基础为指导,演奏者不仅仅是要熟悉乐谱,更应该对乐曲的创作者的情绪加以揣摩,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曲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入到整个弹奏过程中,才能弹出完美的乐曲。然而,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乐谱上标记的一些记号没有表现出来,更别说表达出曲子本身的情感,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忽视音乐理论的缘故,因此,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必须注重音乐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将相应的音乐理论和知识传授与学生,使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基本乐理知识,只有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才能使钢琴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中应起到的作用

演奏者要想将一首乐曲完美的演绎,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和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机结合是关键的所在。演奏钢琴涉及到的音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乐理基础、和声基础、作品分析,并且还囊括了演奏人员对作品的理解等诸多因素。演奏者能否深入理解作品,并准确把握其蕴藏的音乐意境,将直接关系到最后的钢琴演奏效果。因此说,只有具备扎实音乐理论知识,才能将钢琴演奏的技艺得到质的飞跃。

(一)扎实的基本乐理知识是学好钢琴演奏教学的重要基础。对于基本乐理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生学好钢琴演奏所必备的条件,想要真正将钢琴的演奏技巧融合贯通,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够读懂每一个乐谱,这样才能有层次的表达乐曲的内涵,使得钢琴演奏的技巧与乐曲要表达的内容有机结合。钢琴的演奏技巧不仅仅需要的是一遍遍机械的练习,更多的还要靠音乐理论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乐曲内容得以完整的表现在我们的耳边。

(二)钢琴演奏的骨架是和声。从历史出发的角度来看.钢琴的艺术发展经历了五个主要风格形态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风格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由于各个时期作曲家的美学观念、追求目标、作曲技法等有很大不同,故造成各个流派在和声组织形式上的各具特色。掌握这些有利于学生对于作品风格的掌握,比如就颤音的演奏而言,巴洛克时期的颤音演奏和维也纳古典时期的演奏就截然的不同。

(三)作品分析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层次的敲门砖。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经常提到的曲式结构,实际就是帮助学生进行作品分析,包括:主题与主题的对比;乐句与乐句的对比;乐章与乐章的对比等,无疑是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要有层次感,这样演奏的乐曲才能津津乐道、引人入胜,乐曲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你弹奏的音乐故事才能让别人听懂,只有这样才是完美的表达。

二、音乐理论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如果基础音乐理论的知识不扎实,那么在后续开展钢琴教学活动过程中,极其容易造成教学理论与钢琴演奏实践的相脱节,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钢琴演奏学习的疲倦,进而导致了音乐教学活动效率的低下。而通过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的钢琴演奏奠定坚实的乐理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钢琴演奏需要创造力,这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就无法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一)通过欣赏大量的音乐曲谱片段以及古典、流行乐曲的旋律视唱,可以使学生们在音乐的学习过程当中积累极其丰富的音乐素材,以及乐曲的相关资料,从而逐步养成了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音乐曲谱与作品阅读鉴赏的能力,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和学习水平,增加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理解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把音乐理论知识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逐渐得以实践显现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理论知识中每个知识在实际演奏中的作用,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个乐理符号的作用,通过这一做法可以使演奏者快速的完成乐谱与键盘之间的转换,这对演奏者熟悉乐曲内涵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钢琴演奏学习者而言,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角,增强学生对于钢琴演奏艺术的理解和认知。

(三)养成演奏前先分析作品的习惯,包括作品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从理论上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于练习中的从何入手有着极大的好处,使得完成一首作品有章有法。

三、结论

10.高中音乐《通俗音乐》教学设计 篇十

重点难点: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通俗音乐的看法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设备

一、导课。

1、通俗音乐(Ppular Music)――把不表现重大体裁和思想内容的作品称为轻音乐,习惯上人们把通俗易懂、情调轻松的音乐,例如小斯特劳斯的那些圆舞曲等归属这个名词之下,以后,爵士乐、摇滚乐团、轻歌剧情、迪斯科等层出不穷的群众性的歌舞形式愈来愈多,而这些音乐虽然带有自娱的色彩,但有时亦有针贬时事,抨击现实的作品,原先的轻音乐的概念很难把这些都涵盖进去,有一些媒介把这些都为流行音乐,但这样就混淆了深受群众热爱的古典与这些音乐的界线。现在,理论家们一般都用通俗音乐一词概括这些音乐现象。

二、授新课

1、布鲁斯

我们知道,布鲁斯即蓝调,在英文中是苦、忧郁的意思。虽然爵士乐包括黑人音乐、英国歌曲、法国舞蹈音乐等等,但布鲁斯是爵士乐的主要成分.布鲁斯产生的时间比爵士乐早,可能是综合了19世纪后半期黑人们演唱的田间号子。宗教歌曲<灵歌>和诉说的民谣演变而来的。布鲁斯的音乐特点,主要在于大调音阶上降第三级音和降第七级音,有时也降第五级音。这些降半音的音符有小调性的特征,而且唱到这些音时常常带有滑音。颤音,听起来哀声怨语,悲恸凄楚,感情十分丰富,所以也有人将布鲁斯译为“怨歌。当然,布鲁斯歌曲也有一些欢乐、愉悦的作品。布鲁斯的速度舒缓,节拍常为四二拍、四四拍,旋律多含切分节奏。布鲁斯的演唱风格很自由,同生活中的语言情绪结合很紧,假声、呻吟、哭泣、嘟囔都可以用来渲染烘托气氛。布鲁斯这种底层社会的气质,给以后早期爵士乐带来了同劳动人民生活、同黑人民间音乐紧密相连的特色

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空虚”布鲁斯。同时配合讲解:

2、通俗音乐

在通俗音乐的源起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于西方,“一般主要指以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一些适合城市一般市民群众兴趣和爱好的音乐”

(1)这种观点也许与“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的提法来自于西方有关。应该承认,百年来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使本身有着多种属性规定的西方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开来。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伴随着西方音乐技术和理论的大量引进,各种各样的音乐思潮和诸如“音程”、“谱号”、“BLUES”、“POP”之类的音乐名词术语也都逐渐被介绍到了中国。时至今日仍然不可否认的是,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代意义上的通俗音乐仿佛的确是一个西风东渐带来的舶来品。因为直到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在通俗音乐创作方面不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还是运作模式上都在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因袭着西方的一些东西。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这些都只能说明音乐实践本身的方法问题,并不能成为对通俗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可以完全用西方社会历史文化来解释的理由。即使在西方,用来解释通俗音乐或者流行音乐的“POP”一词的内涵也是颇为复杂的,它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使用并不一致。法国学者亨利・斯科夫・托尔格在《流行音乐》一书里提到,“我们混用POP_MUSIC和MUSIQUEPOP,不加区别:在法国,前一英文用语等同于后一法文用语;但在英国,尤其是在美国,通常的称呼只是ROC(摇滚乐)”

(2)事实上,作为“音乐”概念范畴内的“通俗音乐”,它首先必然具有“音乐”的属性,然后才具有“通俗”的属性,而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音乐”并不是只在西方民族和国家中存在;同样,作为“音乐”形态之一的“通俗音乐”,也不是在西方民族和国家中发展起来后才在别的民族和国家里出现的。实际情况是,通俗音乐不只是在近现代才有,而是很早就已经存在,并且是在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里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通俗音乐体现了通俗音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已。

欣赏《童年回忆》与《思念》,并请同学们在欣赏后发表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三、总结

通俗音乐是现在流传范围最广,最易于流传的音乐形式,但是通俗音乐的层次有高有低,请同学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欣赏其中的精品。

1.《对花》音乐教学设计

2.大班音乐教学设计

3.小小少年音乐教学设计

4.音乐课教学设计

5.音乐微课教学设计

6.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

7.音乐教学设计开题报告

8.拍手拍手音乐教学设计

9.小学音乐教学设计范文

11.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欣赏;音乐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以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音乐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欣赏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也能有助于创设丰富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想象,还能有助于学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一、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通过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课件,集多种教学手段的优点于一身,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描绘,变虚为实,化静为动,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可以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广泛的信息彻底改变了传统音乐课说教式的模式。例如:在《京剧欣赏》这节课中,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中国京剧的发展历史,应重点了解它的发展概况,音乐体式以及表演形式,接着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出现京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京剧武场伴奏为背景音乐,并进行画面解说,从而揭开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京剧的音乐体式、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艺术以及京剧的脸谱艺术。在短短的时间里,通过多媒体以艺术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对古老的中国京剧的起源、发展和本课的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整合有助于创设音乐情境,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多媒体这种有声有色、声画并茂、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正是上好高质量音乐欣赏课的保证。例如:在欣赏舞剧音乐《天鹅湖》这一课时,视频播出《天鹅湖组曲》第一曲《场景》,屏幕上出现:在黯淡的月夜下,一群天鹅在湖面上遨游,领头的一只带着皇冠,这时乐队奏起了浓墨重彩表现主人公“天鹅”的一段音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信息则要通过电影、电视这样的媒体,或通过文字、数字这样的符号模式间接感受到。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的重要性,而多媒体恰恰具备了这样的功能。

三、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的主要功能是审美。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们感官所接受。如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创造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四、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情感、陶冶情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情感的感染是显而易见的。音乐内容通过电教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激发而产生共鸣。例如,我在执教《二泉映月》时,通过音画资料引领学生体验了阿炳苦难坎坷的一生之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阿炳。渐渐地,你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后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出示“二泉映月”画面。于是,教室里回荡着这首动人心弦的、凄美的、悲哀的、舒缓而又起伏、升腾跌宕、步步高昂的旋律。这如泣、如诉、如怨、如叹的旋律把学生再一次带到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世界。使他们在这首不朽的传世名曲的引发下,渐渐地变成了阿炳的知音,再一次去细细品读阿炳那苦难的一生,感受阿炳那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呐喊,解读阿炳那积淀了十多年的情感,品尝阿炳那绝世的音乐才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从头便是断肠声”,“只配跪着去听”的音乐饱含的情感,使他们的思想升华到了极致。

五、整合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要在黑板上写下一些音乐常识、音乐特征等等,同时还要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音乐特征,既耗时又费力,效果也不太好。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老师讲解省时省力,压缩了学时,使教师的授课有充足的时间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小提琴的形状、音色。在此曲中,小提琴是主奏乐器,它音色优美、华丽、抒情,代表祝英台的形象美丽、纯洁、高雅多情。这是课前学生必须要了解的一个知识点,用多媒体演示小提琴的音色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用语言叙述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曲中另外一些人物形象如梁山伯用大提琴来代表,以祝父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用铜管乐、大锣来象征。在用课件演示聆听了这些乐器的音色后,人物的形象特征也鲜明了。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节和矛盾冲突,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助于学生课外音乐探究活动的开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网络技术与视听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欣赏变得空前开放。每周一节的音乐欣赏课可能对某些爱好音乐的学生有吃不饱的现象,在教学之余可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教室,把音乐欣赏带进网络世界;把电脑与组合音响接轨,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Internet网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教材某些章节、内容的学习拓展开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课题的研究。学生针对所有探究的问题,在Internet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资源、开辟论坛;或建立网站,直接在Internet网上与外界合作、交流。在一次题为“音乐与舞蹈”的课中,一位同学代表其研究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他们收集、整理的有关《天鹅湖》舞剧的资料、图片、音响,使我和全班同学都领略了舞剧的美,享受了一顿美味的精神大餐。

当然真正的网络教学不只这么简单,但是这种课余利用网络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使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七、正确运用“整合”,优化音乐教学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以大大提高音乐课的质量,但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讲究以情动人,因而它需要音乐教师的情绪投入,并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出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适时点拨,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能够发挥出最佳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谢琦.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音乐教学,2005,(9).

[2]张海生.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应用问题[J].基础教育参考.2006,(9).

12.高中音乐理论教学初探 篇十二

关键词:音乐理论,音乐学习,音乐技能

前言:音乐理论是人们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与基础, 但是现下很多学校以及学习音乐的个人, 往往对音乐理论不够重视, 这使得音乐本身的教学与学习变得大受局限、困难重重。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考虑, 本文立足于对乐理学习重要性及相关方法的讨论, 以期帮助大家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音乐学习的客观规律, 在音乐的教与学上获得更好的成效。

一、音乐理论的教学现状与大众认识

很长时间以来, 人们对于音乐学习的认识中往往有这么一点:只要学习好具体的音乐技能, 比如某些声乐技法, 或者某一种乐器, 就可以在音乐的道路上谋求到更好的发展并有所作为。这种想法影响之深刻与广泛, 以至于不但很多修习音乐的个人不重视对乐理的学习, 甚至许多高校也开始倾向于弱化对音乐理论的推广。以当下高校音乐专业的常见成绩考核标准为例,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考核体制对于学生音乐技能表现的看重。这种以技能展示表现为主导评价标准的做法不但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种误导, 同时也让乐理教与学的情况雪上加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当下很多学习音乐的人 (主要群体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 , 他们在接受正式的音乐专业教育之前, 不但没有受到过较为周全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熏陶, 甚至连自主进行理论学习的功底都非常薄弱。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源自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对艺术类考生文化成绩要求的走低。而应试系统对文化成绩重视的抑制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以及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看法与态度。不少学生既不了解乐理的重要性, 也难以对乐理学习表现出兴趣。

而从音乐教学的主要引导者, 也就是各类艺术院校或者高校的音乐理论教学态度上来看, 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利于乐理推广与发展的因素。除去上文中已经提及的教学评价体系问题之外, 相应的, 最主要的还有课程设置的问题。具体来说, 现下的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时往往过于忽视对音乐理论课堂的时间分配。不但乐理课在整体课程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偏少, 即使设置了音乐理论课, 学校的考评体系对它的课程表现要求也非常低。总的来说, 人们对音乐理论重要性的认识还非常狭隘, 乐理教学的总体势头也较为严峻。

二、音乐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及忽视音乐理论学习的弊端

(一) 理论知识对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通常来说, 音乐理论知识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音乐的理论基础、创作理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都属于它的范畴。也正是因为乐理知识涉及范围宽广, 而所涉及的又都是根基内容和文化背景, 故而对它的学习对音乐艺术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而关键的指导作用。从一个音乐学习者的角度来看, 除去个人对音乐的兴趣与喜爱之外, 他们学习音乐常常有着明确的实际目标与方向。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希望成为音乐艺术家, 而另一些则希望通过音乐的学习成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 都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强大的专业综合素质。而从眼下的情况下看, 显然很多音乐学习者都正在无意识地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既定目标, 因为没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他们根本无法实现音乐道路上的长远发展。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忽视不但阻碍了他们对进阶音乐知识的领悟, 也太太地限制了他们的自我提升能力。

(二) 不重视乐理学习可能引发的问题

由于音乐理论知识对于音乐学习者的后期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故而对乐理知识的忽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音乐学习上的后劲不足, 短板明显, 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也只能始终停留在浅层的表面。以音乐作品的演唱为例, 一个音乐作品除了有视觉可见的乐谱、唱词和现在所受到普遍重视的技能、技艺以外, 更重要的, 还有创作的来源、经历, 创作者的思维、情感等背景, 这些都属于音乐理论知识的范畴, 同时也是一个演唱要取得好表现所必须做好的功课。只有技巧的演唱是肤浅的, 与作品契合的演唱风格、细腻丰富而得当的情感才是作品的生命, 而乐理知识则正是音乐学习者领会作品生命的不二法门。总的来说, 不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导致艺术修养受限、综合能力无法提升、不能传神地表现出作品或者乐器音乐魅力等问题。

三、强化音乐理论学习的若干建议

(一) 科学规划音乐理论知识的教与学

从根本上来说, 合理地安排音乐理论的学习时间, 就是为音乐学习者们接受深层的音乐艺术熏陶打好铺垫。故而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 与乐理课的隔绝是万不可行的, 适当的音乐理论课不但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技能训练, 反而会对训练产生促进作用。因而音乐理论课必须比例得当、时间编排合理地正式出现在学生们的整体学习进程里。为此, 校方可以适当地对学生们的所学课程进行调整, 剔除一些对音乐专业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内容, 为音乐理论课的插入争取时间。

(二) 理论结合实践

音乐虽然是一种内在修养, 但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才可以被最传神地表现出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理论是为了实践。而从理论与实践才者的关系上来说,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与基础, 而实践又可以反过来验证与总结理论、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们是一个相辅相承的良性循环过程, 且这一点在音乐的学习中也不例外。故而对正在进行专门的音乐学习与研究的人来说, 虽然应当充分地重视起对音乐理论的学习, 但也需要注意不能够过度地投入其中而荒废了实践。毕竟很多音乐内容还是有其技能性的一面, 需要实践的历练与辅佐。

(三) 注重交流与借鉴

与任何一种内容的学习一样, 在音乐的学习中, 与他人的交流和对有经验人士的学习方法的借鉴也是极为重要的。介于当下很多专门学习音乐的人, 尤其是年轻人, 理论学习的功底本身就较为薄弱, 自身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 也不善于发现与总结, 那么就必须仔细地思考与钻研大师或者前辈们的成功经验, 并尽量地内化和为我所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借鉴并不是抄袭或者照搬, 因为同一种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 所以借鉴也应当有所选择并注意投入自己的思考, 才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雷.谈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J].音乐大观, 2011 (11) .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四季》教学设计下一篇:大学生暑假养老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