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Word 文档(10篇)
1.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Word 文档 篇一
一、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拥有创新的能力, 能否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看教师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 或者说是采用何种手段去学习。要求一个人的能力, 要求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先要求最不同, 再要求最出色。这一条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志。因为这一点,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就泾渭分明。多媒体的教学完全可以胜任这一点, 因为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 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的画面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能够刺激学生的眼球, 使得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具体, 形象逼真。只有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一定的问题设计, 才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 冲击学生的大脑, 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长此以往, 新一代的人才就会脱颖而出, 新一代的创新教育就会走进一片新天地。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慧人慧语中说:“学生是根, 老师是雨, 无根不长;学生是花, 老师是光, 有光才开。”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强调了教师正确的引领之关键。在教学中, 如何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 是老师毕生追求的目标。
三、明确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学习文言文能更好地“知古”。从感性上, 文言文就是我们的精神继承。为了文化的继承, 我们就要先知古,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 科学地预见未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髓。其内涵丰富, 语言优美, 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意义。文言文就是我们语言的先祖, 只有了解“先祖”, 才能了解自己, 才不至于把我们的根基忘掉, 是精神文化的传承。
2.中学音乐教学之心得体会 篇二
一、情感在高中生身心发展中重要性
处在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感情一般较深厚,他们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宏伟的前景都充满着无限的热爱与自豪感。他们喜欢赞美伟大祖国,歌颂祖国,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着憧憬。他们憎恨破坏祖国建设的一切敌人,也很关心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
处在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友谊感也非常明显。他们很重视友谊、交朋友也十分慎重,希望是可以相互了解有共同的志趣,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具有一定的原则性,交优秀的朋友,希望他对自己在各方面能给予帮助。希望同学之间建立起的友谊,能够保持终身。总的说来,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肯定、乐观和振奋为其主要特征。
二、音乐课堂是抒发情感的乐园
在传统的歌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让学生学会歌曲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对技能的学习,教学过程往往过于理性和枯燥,缺乏音乐性,学生不能中分感受和表现歌曲,抑制了学生学唱歌曲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歌唱教学目标的达成。传统教学一般是先练声后唱歌,先局部后整体,先识谱后唱歌,先学会歌曲后进行处理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这个充满激情主张个性发的时代,学生们已经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多的高中生喜欢流行歌曲,经调查,大多学生认为流行歌曲有情节,感人。在唱歌过程中通过情感表现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进儿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通过实践研究,我试着让学生在歌唱教学中通过情感表现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歌曲教学。
1.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情感
每一首歌曲都有不同的写作背景,都有一个故事,学习一首歌曲之前应该带领学生先去看看歌曲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抒发点。例如《保卫黄河》这一歌曲,它的创作背景是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从这样的故事背景中,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带领学生一同去感受作者当时创作歌曲时的心情,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美
欣赏歌曲,听音乐的旋律,体会优美旋律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秘书长吴斌多次强调:“音乐的特点在于多听,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了解了歌曲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情感,就带领学生带着自己理解的情感去多听音乐,在一遍又一遍的聆听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和旋律的优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歌曲,用心去感受情感。听歌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欣赏中,在活动中,在参与表现中聆听,要充分利用学生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听熟悉歌曲旋律。这样在多变欣赏歌曲后,既可以体会歌曲中的情感又起到了初步熟悉歌曲旋律的效果,为进一步歌曲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是带着轻松的学习状态去学习歌曲的,在体会情感,培养学生情感的同时,,放松了学生的紧张的学生气氛,在轻松环境中舒缓繁重的文化学习压力,从而也培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由被动教学转变为主动喜爱,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美。使得音乐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学习歌词爱上歌曲
在多变的聆听与欣赏音乐之后,已经可以初步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部分歌词。在这个时候,应该要求学生带着作者当时的情感一起大声的朗读歌词。在多遍朗读之后,设置一些小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回答。加快大家记歌词的速度,多变朗读和提问之后,相信学生应该已经基本掌握歌词。
4.小声哼唱抒发内心情感
经过以上学习,学生应该已经基本可以演唱歌曲。这时候的学生很急于表现自己,想要尝试自己的学习的成果如何。这个时候可以放出原版歌曲的原唱带,让学生带着情感跟着原唱一起小声哼唱,在多变的哼唱之后,大多会出现一些歌曲技巧方面的疑问,这时候可以拿出音乐技巧方面的知识和学生讲一讲。技巧方面的知识一般比较枯燥,学生都不太爱学,觉得唱歌就是学唱旋律和歌词,比较排斥学习技巧,所以如果以上来就跟学生教授技巧方面的知识的话,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多音乐的热情。所以当学生已经富有积极性哼唱音乐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在这个时候去解决问题,大多学生都是可以接受的。
5.给予舞台表演歌曲
在完整的学习完歌曲之后,学生一般已经很想自信的演唱歌曲表现自己了。这个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学生们大多崇拜明星,觉得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以双人,三人,小合唱,大合唱等形式来演唱歌曲。既在不知不觉中,熟悉的演唱形式,又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在闲暇之余,建议学生多看些音乐比赛类节目,例如“中国好声音”等,多了解音乐的最新动态,也可以在校园里组织“校园好声音”。多次活动的组织后,学生登台也不会觉得紧张,会更加自信从容,对于音乐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3.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点滴体会 篇三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厌倦的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以初中足球教学为例,我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来进行教学比赛或足球游戏。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从体育游戏中寻找到体育的乐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完成了“要我学”→“我会学”→“我要学”的转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足球技术要领。
二、准备活动充分,避免运动损伤
充分的准备活动后,身体各部分肌肉、呼吸系统会因受刺激而活动力增加,身体温度升高,肌粘性减少,肌纤维收缩范围增长,从而减少肌肉拉伤、抽筋的机率。充分的准备活动还可以促进大脑中枢神经兴奋,降低心理紧张,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发生运动伤害。在1998年初三年级的一堂测试课中,准备活动在文体委员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活动后,即进行急性跳远测试,结果一女同学因活动不充分且没有针对性,造成踝关节脱臼。这一事件对我的教训是深刻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准备活动这一环节。在准备活动中,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先让学生进行慢跑使其身体预热,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徒手操练习、关节操练习、伸展操练习等,让练习者活动充分,避免运动损伤。
三、根据学生特长与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法
课堂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具有明确教学内容、启发思维、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难度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导入法。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导入法:
一是问答复习导入。如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复习课时以问答的方式复习“一大、二小、三起跳,人在最高点、球在最高点,拨指压腕球出手”等动作要领。让学习原地徒手练习,巩固提高。
二是示范动作导入。如在投掷铅球教学中,将几种投掷方式示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侧向滑步推铅球的练习方式。
另外还有“归纳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多种导入法,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要关心特长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和学困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技术技能掌握好的学生应增加内容和练习难度以及提高要求,对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并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为了提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总结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4.中学散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四
关键词:散文教学;阅读理念;重视品味;教学方法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思想丰富、语言精美、内涵深刻,不像小说那样情节集中,也不像诗歌那样语言精练,它是处于中间地带,“形散而神不散”,倍受人们的青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下面笔者主要从散文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理念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的渠道,将思考、发现、评价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超越文本,超越教师,超越前人的勇气。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构成多向互动交流沟通的网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对话沟通关系确立,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散文教学。
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欣赏品味
在教学中,首先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散文是通过精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教学要抓住其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和语言特色这三大内容。思想内容主要学习其主体精神,学习其中的创造与革新精神。艺术内容要深入体会散文中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要了解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新奇而言简意赅的语言艺术。
1.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门”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读《故都的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具体通过五幅画面(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来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品味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读《荷塘月色》,通过对作者所写景物、所忆所想作深入挖掘,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朱自清本人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心境为什么会有由“颇不平静”到暂时的平静再到更不平静的变化。读《故都的秋》,联系郁达夫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就会品出作者对故都北平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的眷恋和落寞之情,读出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浓重的“主观色彩”。
3.咀嚼精妙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读《荷塘月色》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到了妻,惦着江南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要用“泻”来写月光,用歌声喻荷香好在哪儿等;读《故都的秋》可以琢磨:作者为什么对北平秋天的一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芦花”“潭柘寺钟声”等一带而过,为什么要写中外文人笔下的秋,黄酒白干、鲈鱼大蟹的比喻有何作用等。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
三、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
散文是文质均美的文体,特别是古代散文,在美的形式和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教师只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掌握方向,不使学生产生离心力,散文教学就能取得成就。
散文教学,绝不能束缚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要从教学法产生的规律入手,找出教学方法产生的渊源,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是凭以往的经验和灵感临时创造的。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要勇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应本着“旧瓶装新酒”的理念对待传统教学。
散文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有其突出的特点,选材灵活,笔法自由,情韵优美,深受人们喜爱。在语文教学中占用很重的分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狠下工夫,努力钻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欣赏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提高阅读欣赏能力的目的。
5.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体会 篇五
1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关键要进行语言训练
文言的阅读,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文言是用汉字写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汉字的读音产生了变化,形声字的表音作用越来越小了。但现代人读文言,用现代的字音,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如“阿房宫”的“房”读fáng还是páng,《敕勒歌》中“野”读yě还是yǎ,都不影响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读音问题上,只有四声别义和通假字异读涉及意义。四声别义也叫“破读”,是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种造词手段,用变读字的四声来分别词性和词义。如“欲王关中”的“王”,读本音wáng为名词,破读为wàng为动词;这应读wàng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原来是同音或音近的,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变得不相同了,为了保持通假上音同义通的关系,通假字改读被通假字的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说”要读“悦”的音。教师也可以列出一些常见的让学生记住。
语法上的障碍稍多一些,也比较重要。不过,语法比较稳定,古今差别不太大,可以分类掌握。如知道“不急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中“不已知”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就能解释“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勇力弗敢我杀”等类似的一大批现象。古今语法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虚词的用法,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实词的活用。掌握了这三大类,语法问题基本解决。
词汇最重要,也最难。一是数量多,二是古今词义变化大。有些词,古代有,现代没有了。“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为寿”指的是古代给尊长献上酒并祝健康长寿的礼节,今天叫“敬酒”。像“卮”“为寿”一类的词,在现代汉语里见不到。有些词,虽然也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但古今意义有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如“携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中“妻子”指现在的妻子和儿女。“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之间也。”这里面的“恨”不当今天的“仇恨”讲,而是“抱怨”“遗憾”的意思,“痛恨”是“痛心和感到遗憾”的意思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的词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2 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词语和句式归纳对比练习;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2.1 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来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诵读时要全神贯注才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注意的是,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我们都能理解,只要认真诵读就能明白意思。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既会读又能明白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这可在教师的讲解、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完成。
2.2 通过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帮助学生体味意思相近的词语、句式,因对象或场合的不同而产生的细微变化。加深对文言词义和句式特点的理解。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自己动脑、动手整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一些规律。使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6.中学语文教改的四点体会 篇六
一、规范教语文, 尤须重身教
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好模仿的特点, 老师的言行举止, 对他们影响很大。要让学生形成较好的语文习惯, 老师不仅要言传, 更要注重身教。要使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好的习惯, 老师务必进行规范化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农村中学的语言环境是方言, 老师用普通话教学, 学生上课讲普通话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用普通话取代方言, 应做到:一是语文组发起并主持, 在全校师生中经常开展普通话演讲、朗读比赛, 作为一个总动员。通过演讲和朗读比赛, 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二是把普通话带进课堂, 引导学生讲普通话。普通话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在人才流动频繁的当今社会, 无疑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2.板书工整、清楚, 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老师要从自己做起, 板书一律用楷书, 并以之要求学生。同时从我们的教学中总结出, 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 作业和笔记的书写都会比以前工整、清楚。
3.做示范作业, 让学生答题规范化。有些学生读书虽然有几年了, 可做起作业来仍然没有规范的格式。为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可以坚持给学生示范作业,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经过多次示范, 学生的作业就会被引导到规范化的轨道上来。
通过规范化教学, 老师为学生作出了榜样, 学生在老师身教的影响下, 不良学习习惯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二、扎实抓基础, 尤忌楼阁空
有人认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便不能谈字、词、句, 不能谈基础, 认为谈了这些就是走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老路, 就有悖于改革。笔者认为这是教改的误区。要抓好语文课的基础,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读, 积累素材。课本上的文章有的是要求背诵的, 更多的是要求表情朗读。要求背诵的, 应让学生流畅地背诵;没要求背诵的, 也应要求学生多读几遍, 做到能流畅地表情朗读。这样, 不仅使文章中的词、句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而且使文章内容、框架了然于学生胸中。
2.多记, 积累知识。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往往将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混为一谈, 或不明白记叙还有几种顺序, 或把契诃夫说成是中国当代作家。像这些学生, 如果不督促他们记住一些语文知识、语文常识的话, 就无法让他们进行语段、篇章的阅读分析, 更不要说让他们学好语文使之成为学习其他功课的工具了。所以我们进行素质教育, 要从语文课的特点出发, 提高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能动起来, 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 要让学生多记一些东西。
3.语法等基础知识教学要落到实处。我们要提高学生能力, 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 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比如让学生修改作文, 学生没有正误观念, 修改就无法进行。所以, 我们要着实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初中语文中关于“句子和句子成分”的语法, 课本讲解较简单。有的老师讲授后, 学生并不能准确地划分句子成分, 教学目的也就没有达到。如果我们把它分解成几个问题: (1) 什么是句子?什么是主语句、非主语句? (2) 什么叫主语、谓语、宾语及中心语? (3) 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如何? (4) 怎样用符号划分句子成分?然后一个一个落实。这样由旧入新, 循序渐进, 正误并谈, 讲解与举例相结合, 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 听课就能环环入扣, 从而紧凑有序地把握所有知识点。
三、建立新系统, 尤喜知识树
学生学习知识靠日积月累, 教师教学知识也非一朝一夕能展示其全面。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新大纲、新教材规定的知识点, 注重点点落实, 逐步让学生在心中建立一棵知识树。尽管树木有叶黄枝枯的时节, 但只要气暖风和, 树木定会苏生吐绿、枝繁叶茂起来。知识树一旦建立, 学生对所学内容就会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理解。知识的脉络一旦融会贯通, 学生就会让这棵树一年四季展现它不同的风采。
知识的系统化教学有两方面的内容: (1) 同类知识形成体系。 (2) 不同体系要了解、掌握其联系与区别。八年级语文教学重点是说明文, 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包括说明文的概念、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特点等, 而这些知识散布在课本的许多地方, 因此在教学时要搞好总结, 建立说明文的知识树, 使知识系统化。
由此可见, 建立知识树,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不仅能使学生清楚、全面地认识并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能动地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切实抓训练, 尤重勤与新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了之后怎样使学生不需要再教呢?关键在于使这些教过的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就要切实搞好训练。我们的语文训练主要应在两个字上下工夫:一是“勤”, 二是“新”。
1.勤读, 新读。在勤读中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课前预习读, 课间思考读, 课后比赛读;语音标准化朗读、停顿准确性朗读、感情的正确把握朗读等等。重点课文、重点段落搞慢读、精读;非重点课文、非重点段落搞速读、略读;课外材料, 参照阅读搞泛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不同的读法要求不同, 效果也不同。多读、新读, 不仅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 使他们的理解不断深化, 同时也使他们的其他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勤听勤说, 新听新说。过去学生习惯听老师讲课, 习惯老师提问、他们回答。现在, 我们改为学生听, 学生说, 力促他们敢于听、敢于说, 争听、争说,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复述课文, 其他同学作点评, 让有主见的同学谈见解, 其他同学记录观点和论据, 课外搞演讲、辩论, 未上台的作旁听, 参与评论、总结。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 练得也很有成效。
3.勤写, 新写。作文仅靠每学期八篇是不够的, 必须引导学生养成勤写、多写的习惯。我认为学生每周都应写作文, 还要写日记或周记, 老师要抽样检查, 鼓励先进。在写作内容上, 要不拘泥课后作文训练题, 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 自拟新颖的作文题目, 但又不脱离训练要求。语文活动要有演说, 有辩论会, 并要求学生记录。一题几写, 几题选写, 自写自改, 自写互改, 通过勤写, 作文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勤写, 新写,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坚持下来, 学生就不怕作文了, 而且每次作文他们都会觉得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7.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七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要想保证初中历史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创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关键。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可以运用生动的历史语言与情感,创设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惠州的历史遗物、有关模型等,把历史画面直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的情境画面中,感受历史,开阔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进而达到解历史故事及风土民情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
二、采用倒叙式导入的方法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倒叙的方式,可以创设浓重的学习气氛,为新课内容作铺垫。例如:在教学《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丝绸的图片和丝绸之路的路线”,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的作用,使学生重新回到那繁荣的年代。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丝绸之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的片断。我们的丝绸之路是如何开辟的呢?你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你能想象大漠戈壁中竟然延伸着一条瑰丽的‘丝绸之路’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这样的导入,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共鸣,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重视历史问题的推理、解答过程,而不在于问题的结论,这符合历史学科在很多领域尚须完善发展的趋势,符合创新教学所追求的开放性、多维性,否则会把学生限制于教师安排的圈子内,从而阻碍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从而阻止学生向前发展。历史教师没有必要在每一个问题之后都来一个盖棺定论,要给学生留下继续深入的悬念,培养他们不断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挖掘丰富、全面的史实,采用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愉悦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还可以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鸦片战争》,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影片《我的一九一九》。通过观看电影,他们可以加深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培养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他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每每都有新发现来证实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自信。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思维的过程,拓展为创造能力。如分析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学生提出孝文帝总是不迁都,洛阳不推行汉法,那么鲜汉族将会出现怎样的历史局面?评价武则天时,学生有的认为应公正地评价武则天,既有进步性又有消极性的一面;有的认为由于武则天是女的,按照妇女的历史地位,她当上皇帝,违反了当时的社会常规。这说明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学以致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四、引导学生学会记忆
上课时学生既能理解又会做笔记,就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记忆能力。学生通过图片、方位来记忆,可使历史知识形象直观,更容易记忆,记得更扎实。学习历史,不但要理解感受历史,受到教育,而且要掌握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积极记忆,以收到良好的识记效果。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做笔记。教师对学生记笔记要进行具体的指导:一种是摘录板书要点,记下老师讲述的重点,归纳的知识点、关键点,以备复习巩固。另一种是直接在课本上记下一些要点,如当教师讲到某个问题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不懂、或有什么好的想法时,可以在课本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者作波浪线、小三角、直线等符号,留待课后解决;记笔记,老师注意纠正两种错误的记录方法:一是一字不差照抄板书内容,详略、主次不分;二是在书上随便勾画,没有条理,没有固定的标记。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技巧。初中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实现更好的记忆效果。多项比较,也就是从多个方面对具有某种联系的人物和事件等进行的比较。例如:从成立时间、成立地点、主要领导人三个方面比较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记忆历史年代,可编成顺口溜。记忆历史事件,可编成历史故事,可编成舞台剧,也可利用图片记忆历史知识。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讲到的清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让学生头脑中先建立一幅清朝中国领土示意图,注意东北、西北主要东南西南的位置,然后在图上找出各方位的各项措施,并同时记下。
摘要: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情况,本文作者结合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倒叙式导入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记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体会,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友峰.如何提高历史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09).
[3]韩湘萍.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J].历史教学问题,2005,(3).
[4]宋春光.历史教学中的导问[J].甘肃教育,2004,(Z2).
8.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体会 篇八
一、提高自我
黄宗羲曾经说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所以,我一直苦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本功,要求自己具有执著的敬业、乐业精神。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自己提高了,引导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水涨船高,惟其如此,才能够实践性地把思想品德观点迁移与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情感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纯洁的心灵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系平等则易好之乐之,因为思想品德这门课,往往被认为只要死记硬背成绩就上去了,因此,一直以来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便成了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绩,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让学生产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对学科重视,才会认真对待这门学科。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课堂上我举了个反面的例子说明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有个大学生,成绩优秀,毕业后刻苦努力,身居高位,由于不关心政治,思想逐步腐化,最后堕落成一个贪污巨额公款的犯罪分子,而锒铛入狱,追悔莫及。我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你们看,学习思想品德课重要不重要啊?”同学们异口同声:“重——要——”
学习时传祥这堂课时,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补充了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同学们深受感动,认识到了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四、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
初中生阶段正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多变的阶段。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该随时随地地观察学生的一行一动,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情感教育。初中生情感的基本特征是:情感日益丰富、深刻,并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但他们的情绪富于冲动性,且不够稳定,所以说初中生的情感两极化非常明显。他们的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也易于被不良环境因素所吸引。怎样才能促使初中生的情感向健康方向发展,这是每位教师认真思考和认真对待的大问题。也是百年树人,为国分忧,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健康美德代代相传的大问题。只重学分不重德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有好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学习环境良好反而感到人生前途渺茫,产生厌世思想,走向歧途,走向绝路,甚至无价值地毁坏自己的青春。如何采取有效途经和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防止一些消极情绪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努力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健康情感。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要用爱心抓住学生,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作到这一点匪朝伊夕,需要我们做出长期的努力。
9.促进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九
1. 转变教学理念,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形成一种自由、独立、主动的探索和学习的氛围。课堂上, 学生的见解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 学生的疑问可以自由地暴露,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 思维得到引导, 从而形成了一种积极互动、有效引导、高效教学的效果。所以,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 有针对性地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养成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 应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集声音、图像、影像、文字、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 具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感性直观、引人入胜等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制作、编辑相关的历史图文、影像等资料, 可以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观念的新革命, 它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 把浩如烟海的历史形象生动地还原在学生面前, 把简单概要、枯燥无味的文字描述转换成了血肉鲜活、情感丰富的影像资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获取信息的83%源于视觉, 11%源于听觉, 显然视觉与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教师应当结合网络资源, 通过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 展示历史资料, 再现历史情景,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全面、直接、迅速地了解历史。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 激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补充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素材, 增加教学信息, 辅助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积极引导探究,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 同时历史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 极其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学历史的探究活动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以情境创设为手段,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线索, 以教师的思维点拨和引导启发为核心, 最终达到让学生获取新知、拓宽思维的目的。为此, 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表达, 学会分析矛盾, 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拓展思维, 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善用激励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0.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十
一、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阅读的平台,让学生大量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我班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课外读物都捐献出来,成了班内所有同学的公共读物,让学生尽可能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为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并建立了诵读课程、名著课程、浏览课程三级阅读课程体系:诵读课程即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名著课程即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进行对话;浏览课程即对时事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的阅读。目前,一股争读书、爱读书的氛围在我班已经初步形成。
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让学生倾诉心声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建立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语言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说自己想要说的话,从而为学生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三、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让学生写真话
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学写真话的冲动和激情,即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我一向要求学生说心里话、抒真情。在一次写作中,我班的一个同学就写出了《老师啊,您啥时微笑一下》这一针对性很强的习作,大胆地指出我上课时总是阴沉着脸,说出同学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大胆地讲了真话,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真谛吗?
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最后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这样可以自由畅谈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通过自评、他评的方法,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示台上,而不是由我带到办公室进行逐一修改,到下次作文时再把我的批改“成果”返还给学生,而是要求每个同学自找时间在下次写作文之前把所有同学的作品欣赏一遍,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评改的积极性。
五、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写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写出多么优秀的文章,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一批现代社会所需的新人。因而,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应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做到“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工作者就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起来,写出自己的、自然的作文,若能如此,是中国学生之幸,教育之幸!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Word 文档】推荐阅读:
外国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期末考试试卷Word 文档07-30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心得体会10-03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07-25
中学语文教学实录09-05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11-09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09-09
中学语文课件06-26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推荐09-19
中学语文教学实习总结11-21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论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