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教案(共8篇)
1.洋流教案 篇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 《洋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3)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四、教学思路
洋流部分是高中教学、考试的重点内容,由于高中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归纳总结能力不强,又由于教材中有关洋流的概念、性质、成因、分布等内容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散见于正文、阅读、活动中,系统性不强,所以洋流知识成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难点。教师如果能紧紧围绕地图步步深入;穿插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绘图;将课文的结构条理再做以下归纳:一个概念、两个性质、三个成因、四个规律、五个影响,课堂就能化繁为简、生动活泼、清晰明了。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提问复习气压带风带。
2、通过“漂流瓶”的故事情景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概念(一个概念):
1、给出洋流概念并讲解。
2、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二、性质(两个性质):
1、介绍按性质可以划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类。从名字上看:寒冷的海水定向大规模的流动称为寒流;温暖的海水定向大规模的流动称为暖流。换句话说: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反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从纬度的角度来看,海水从高纬向低纬定向大规模的流动叫做寒流;海水从低纬向高纬定向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暖流。但我们要注意寒流和暖流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
2、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列举所有暖流、寒流,观察寒暖流流向,加深理解。
三、成因(三个成因)、1、风海流:主要分布在常年有盛行风吹拂的海区及季风影响的海区,运用“世界洋流和行星风系模式图及风海流的形成图”,可以让学生理解盛行风作用下风海流的形成及流动方向,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洋流最主要的成因类型是风海流”,其中信风带推动形成的洋流是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形成南赤道暖流,西风带推动形成的洋流是西风漂流,北半球分别有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2、补偿流运用“秘鲁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图”,可以让学生理解上升流的形成,再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补偿流的分类:水平补偿流(如、赤道逆流)、垂直补偿流包括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
3、课件播放介绍二战中德国利用密度流的战例,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运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密度流的形成图”,引导学生思考: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水盐度较高(海水浓缩),海面低于大西洋,从而能够很好地分析大西洋海水与地中海海水之间的流动情况,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密度流的形成过程和成因,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该进行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它哪些海区还存在类似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典型的密度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与提升。
四、规律(4个分布规律)
1、通过课件展示“洋流成因示意图”“洋流分布图”等各类型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得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2、课堂练习讲完后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描绘出主要洋流,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出寒暖流的纬度分布规律:中低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中高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运用洋流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事象,同时还能够通过“洋流成因示意图”、“洋流分布图”等各类型图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及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五、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五个影响):
结合课堂活动材料,应到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一下规律
1、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作用。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环境等,都与洋流有关。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发生搅动,引起上下翻腾并把海底丰富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类鱼类到此觅食,形成渔场。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等都是这样形成的。此外上升流也能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以上渔场,巩固并加深印象。
3、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扩大了污染物范围。但也加快了净化的速度。
4、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哥伦布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先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向西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指图说明两次航线所经洋流的不同。总结出利用洋流规律发展航运,有节约时间,缩短运转周期,节约燃料,减少事故等优点。
5、三大洋中,惟独北印度洋与众不同,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环流,即大致为“冬季为逆时针方向,夏季为顺时针方向”。正因为其特殊性,对该地区航运、污染物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成为学生学习和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应以例题作特别强调。板书设计
一:一个概念
二:两个性质
三:三个成因
四:四个规律
五:五个影响
课后作业
课件展示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有机结合,通过运用地图、典型案例、指导归纳、学生会图,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状态的需要,从而达成教学发展和学生心理活动发展的同步,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学生愉快、迅速、准确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板书设计将课文的结构条理再做以下归纳:一:一个概念,二:两个性质,三:三个成因,四:四个规律,五:五个影响,课堂就能化繁为简、清晰明了,且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大大增强。
2.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篇二
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主要环节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步:观其“形”
通过图片和视频《水的故事》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屏幕展示地图学习地球水体的形态及组成
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水体总量的0.0007%(十万分之七)
承转: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二步:察其“动”
水滴旅行记
我们是小水滴,住在大海里.一天,太阳放射出万道金光,照的我们浑身暖烘烘的.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体变轻了,慢慢的离开了大海,向空中飞去.飞呀飞呀,我们觉的有点冷了.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紧紧的抱在一起.一会儿,都变成了一颗颗很细很细的小水滴.风带着我们在空中飘来飘去,人们把我们大伙叫做白云.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沉,越飞越累,都有点飞不动了.过了好一会,我们想到大地上玩玩,刮起风来.这时,我们里面有些大胖子,冷的缩成一团,还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就落下去了.有的落到了山上变成了冰雪,有的落到江河又回大海,有的落到了田野滋润着禾苗,有的钻入泥土隐藏在地下玩起来捉迷藏。最后,我们大伙排着队又流进了大海。
【动动小手】活动一:结合水滴旅行记,请同学自己动手绘制一个简单的水滴旅行图
讲解: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思考1:对比大屏幕给的流量图看看我国三条河流流量的差异?
材料1:2011年入汛以来,从南到北,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严重内涝,造成交通阻塞、财务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材料2:德国造下水道让青岛成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鲁海的童年记忆中,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龙应台在一篇写城市的散文中说:“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伞出去溜达了一阵,发现裤脚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是个发达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漂到了街头,小孩子在十字路口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高楼、马路、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那么地下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卫生间,一个家庭的卫生间若排水不畅比客厅杂乱一点更堵心。
※【合作探究一】:结合上述材料探究:
(1)试分析上述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如何解决我国的城市内涝,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2: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那些环节呢
资料:-------------海绵城市
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一定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控水,需要的时候又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2014年12月31日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2015年7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和管理办法》。同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发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的试点名单,给予大额中央财政补贴。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动小手】活动二:结合水循环知识描述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承转:水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第三步:辩其“意”
※【合作探究二】: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探究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并分析其意义?(讨论找学生分析)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水循环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给水循环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促进水循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课后习题
(2015o海南卷)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A.基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
课后探究
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
探究内容:(1)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状况。?
(2)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3)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探究过程、方法: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注意事项:?
(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3.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篇三
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将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要求学习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材料,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正文部分着重讲述了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世界洋流的分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绘制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的活动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对具体的洋流名称不作强记性要求,对洋流的基础知识也作了较多的简化处理。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以活动的形式,通过对北大西洋海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线选择及海洋污染的影响,从而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均为艺术类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差,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因而洋流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
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
(学生活动) 阅读文字
(思考) 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 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小组合作探究“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布置探究任务:根据全球近地面风带图,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分4个大组),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表层海水的受力情况。
3.师生共同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材“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南极大陆外围是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学生活动)比较,分组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洋流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独受某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结合以前所讲“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概念理解寒流和暖流,并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大洋两岸洋流性质和流向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悟性
课件案例展示:课本63页活动题图2-42,分组讨论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想这是为什么?
暖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在图2-42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全球四大渔场主要分为两类:寒暖流交汇的地方,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A、B两条不同的线路。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顺流速度快,费时少,节省燃料;逆流速度慢,费时多,多用燃料。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热烈、友好、和谐,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洋流板书】
一、概念及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2、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3、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4.洋流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从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来看,由于设计的问题针对性较强,既能紧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学习小组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讨论基本上能利用所学知识解析地理现象,而且小组的交流 使那些个性相对内向或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也能很容易地进入交流状态,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节奏的调整,提高参与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然而,由于我把学习小组人数定为6—7人,致使小组讨论时无法做到每个小组成员很好地进行交流,学习小组大多仅限于本组内的讨论、交流。与老师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较少,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摸索和加强。
“神奇的厄尔尼诺”这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展开课堂交流、讨论,但从各学习小组课前准备的相关材料来看,各小组都能认真地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有的学习小组甚至关注“厄尔尼诺”对南美洲西海岸生态系统的影响,学习效果还是较令人满意的。
5.水循环和洋流演讲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演讲的内容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一类知识水循环和洋流。
首先说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质课程的总目标也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质整体。
一.说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⑵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⑶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⑷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图解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⑵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⑶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内容标准
本类知识的内容标准共有2条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条内容标准表达了三个要点
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⑵水循环的意义。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通过对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联系起来,水的动力作用,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⑶运用示意图体现了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第二条标准表达了两个要点
⑴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标准要求是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分布的一般规律
⑵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要求是分析洋流对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但是落实时注意三个问题:洋流分布规律模式化,不必对洋流知识加深扩展,不要求记忆洋流名称只知道大陆东西寒暖即可
二说教师用书
(一)教材编写特点
下面我将湘教版和人教版教材编写特点进行比较说明,重点说湘教版,因为现阶段我校采用的是湘教版,人教版我校2010年试用过,湘教版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湘教版教材以学生和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打破传统,重视基本方法及技巧,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要求高于人教版
2在内容设计上始终贯穿一条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重点,并且富有强烈的生活和时代气息
3教材内容高度概括。概念少了,本课知识只出现了水循环和洋流两个概念,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二)编写体例及目的湘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主要有本章标题、本章导读,节,框,正文图片、示意图、活动、阅读材料五部分构成。每一节课的编排以正文、活动、阅读三种方式呈现。正文编排的目的是学习知识的主题文本,承载教学的主要知识信息。活动的目的是师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阅读是辅助性知识和信息,为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提供背景材料或用以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习兴趣。教材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未作具体文字说明,而是将它结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中”,侧重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关于洋流正文只是概括,重点是通过学生阅读材料,观察洋流分布图,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本节课的重难点即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可落实。
(三)内容结构
高中地理内容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有必修一、二、三,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必修二人文地理为主,必修三区域地理为主,选修我校只选上自然灾害与防治。必修一有四章内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专题水循环和洋流属于必修一第二章的内容,关注的是四大圈层中水圈,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学习洋流这部分知识时,要用到已学知识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重点新知识。
三 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专题教材只选取了水循环和洋流与水体运动相关的主干知识,由于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宜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究。对于本专题知识我有四点建议
1充分利用示意图
2用好地图示意图
3案例教学
4小组合作探究
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宜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对水循环示意图进行简化处理,把握主要环节即可,并要求学生动手画简图,但是要注意完整性。
洋流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关于洋流分布规律的教学,宜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表层洋流分布图、风带示意图,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成因入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宜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精选典型案例。这两大块学习内容均要求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展
开,当然离不开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展示,最后归纳得出一般性影响。
(二)评价建议
首先评价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的方式有四种,有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尤其是教师的作用,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
对于本专题的质量检测点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洋流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评价方法是以某一区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为背景考察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洋流为线索,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空间定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发与利用建议
1积极建设学校课程资源库
如实验器材,挂图,模型,图书资料,电教软件,教学中最常用的是课件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活动 3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篇六
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1、当沿岸暖流经过时,大陆会变得温和湿润,比如欧洲西部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因此当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
2、当沿岸寒流经过时,大陆会变得寒冷干燥,例如美国的西海岸地区,有一条狭长的沙漠地带,这是由于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二、海洋运输
1、轮船在顺着洋流航行时,就像顺风一样,可以节约燃料。反之,逆着洋流航行,会加大燃料的消耗。
2、当寒流和暖流相遇,则会像之前讲过的天气系统一样,成云致雨,产生海雾,阻碍轮船航行的视线。例如在大西洋北部,常年有海雾盛行,这是因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在此相遇。
3、洋流会从北极地区携带海冰,对轮船的航行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三、海洋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白色垃圾产生,很多都被丢弃到了海里,表面上消失的无影无踪。但实际上,随着洋流,它们会像漂流瓶一样,四处扩散,污染全球。
四、海洋生物
1、渔场产生的原因: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海洋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到了海洋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另外,离岸的东南信风,也会将表层海水吹拂,使得深层的海水上涌,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到海洋表层,为鱼类提供饵料。
2、四大渔场:纽芬兰渔场——北美洲东部的加拿大,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亚洲东部的日本,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北海渔场——欧洲西部,东格陵兰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秘鲁渔场——南美洲西部的秘鲁,强劲的东南信风,带走了表层的海水,使得深层海水上涌并带来了饵料。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
1.风海流:
成因:风海流是洋流最主要的成因之一,主要由于信风和盛行风常年吹动海水形成。
分布规律:洋流流向为东西方向的洋流都是风海流,包括南北赤道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2.补偿流:
成因:补偿流主要是由于某地的海水流走后,海平面低于其他地方,其他地方的海水流过来补充形成的洋流.
分布规律:洋流流向为上南北方向流动的洋流成因多数和补偿作用有关.比如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
3.密度流:
成因:由于两个较为封闭的海域海水密度不同而形成的。
分布规律:一般发生在海峡处,表层海水从密度小的一侧流向密度大的一侧.如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地理如何学才能提高成绩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听讲,我们可以知道重点所在,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加深对难点的理解
2、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3、联系整体,分析差异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在地理环境的大背景下,各项地理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看到一种事物就要试着去牵出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以日本为例,我们首先可以想到它的气候---季风气候,接着地形---山地多,平原少,河流---短小,水能丰富,工业----外向型工业为主……
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差异也显著像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东北平原,同为我国东部平原,气候,土壤,农业却不一样,平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
4、勤于练习,勤于质疑
理论知识的记忆是基础,知识的运用才是目的运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要多做题,勤问题做的多了,问的多了,书本上的理论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题人的意图也能渐渐了然于心,到高考时就可节省不少分析问题的时间。
提高地理成绩的技巧方法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听讲,我们可以知道重点所在,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加深对难点的理解
2、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3、联系整体,分析差异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在地理环境的大背景下,各项地理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看到一种事物就要试着去牵出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以日本为例,我们首先可以想到它的气候---季风气候,接着地形---山地多,平原少,河流---短小,水能丰富,工业----外向型工业为主……
7.洋流教案 篇七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6.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没有实现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的结合,总结归纳能力也弱。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3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陆地水体补给类型。难点: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分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6.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4.1.2学时重点
重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陆地水体补给类型。
4.1.3学时难点 难点: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分析。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前热身】
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测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关于乌拉尔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径流量季节变化小而年际变化大
C.全流域航运价值大 D.补给水源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至③河段径流量不断增大 B.蒸发旺盛导致①处径流量小 C.②至③河段支流汇入少,下渗量大 D.①至②河段的结冰期最长 【考点梳理】
考点一: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1、海陆间水循环有哪些环节?其能量来源于哪里?
2、除了海陆间循环外,水循环还有哪些类型,他们有哪些主要环节? 3.这三个循环中,哪一个的过程最复杂?哪一个循环的水量最大? 4.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域吗? 【方法技巧】
“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误区警示】(1)水循环的能源
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 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2)外流区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在外流区除具有海陆间循环外,地表水因蒸发进入当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返回本地地表,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在内流区只存在陆地内循环。考点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实现。水利措施 修建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
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农林措施
“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但是,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减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削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例】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1)~(2)题。(1)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亚地区:环节①水量7月份较小 B.南亚地区:环节②水量1月份较大 C.地中海沿岸:环节③水量7月份较小 D.开普敦附近:环节⑥水量1月份较小
(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最大
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 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 【锦囊一】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特点:
①大气降水补给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②雨水、冰川水对陆地其他水体的补给是单向的; ③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双向补给关系。【特别提醒】
①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取决于三者之间的水位高低。
②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思维拓展】
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条件:
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表起伏小;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高等。【例】庐山小天池位于庐山牯岭北面,池中之水置于高山而终年不溢不涸。关于庐山小天池“久雨不溢,久旱不涸”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久雨不溢”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B.“久雨不溢”时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C.“久旱不涸”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D.“久雨不溢,久旱不涸”说明庐山小天池不参与水循环 【锦囊二】 河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_______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 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 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 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例】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1)~(3)题。(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A.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2)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
(3)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锦囊三】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例】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阅读技巧】
【例】(2012·全国文综,4~5)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1)~(2)题。(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 甲、乙水文站之间()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真题回眸】
(2014·四川卷)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图5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
1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2014·重庆卷)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 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1,完成5-7题。5.图1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 B.流速增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7.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A.水生植物增加 B.水体富营养化 C.鱼的种类增加 D.水面面积扩大
【命题规律】 综合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命题,水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命题热点。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结合图表资料及地理特点等知识内容考查。
【命题趋势】 2015年高考对本讲的考查仍将以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与河流特点为重点,密切结合人类活动的实践热点问题,以图表为平台,创设命题情景。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尝试】
2014年7月18日四十多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携17级大风登陆琼粤桂。据此回答(1)~(3)题。
(1)台风多形成于()①冬春季 ②夏秋季 ③低纬度洋面 ④高纬度洋面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台风从形成、移动到登陆,主要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有()①蒸发 ②地表径流 ③水汽输送 ④下渗 ⑤降水 ⑥地下径流 A.②④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3)从水循环的角度看,台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①促进陆地水资源的更新 ②促进高低纬度地区之间能量交换 ③塑造地表形态 ④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等物质
8.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我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又对学习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埋下伏笔,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
高中生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积累,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难度,增加课堂趣味性,并尽可能多地运用图表或多媒体进行演示。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升读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难点是:利用“全球气压带、风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五、教法学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将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阅读地图(图表)、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主要谈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想出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海水能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这样自然而然导入本课所学内容——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迅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新课教学
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已经掌握了洋流的概念、主要动力以及分类。下面,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北半球冬季世界洋流分布图” 和我事先准备好的探究问题。
问题设置如下:
1、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有什么关系?
2、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有什么差异?请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3、分析南纬40度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4.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的洋流流向有什么区别?
这样处理,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各小组通过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所探究的问题达成共识。学生小组活动时,我会巡回观察学生分组学习情况,并适时鼓励或点拨,特别留意参与程度不够的学生。通过各小组发表探究结果,我能够掌握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对于不足之处我会进行纠正与补充。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突出地理学科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的特点。
将归纳出的洋流分布画成简单的模式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反复画写。(提示:注意纬度位置确定,可以利用0度、30度、60度纬线。
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政区图,先让学生看图说出洋流的名称,最后再动态展示洋流的分布以及流向。
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方式,通过画图、填图可以直观的感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环节 案例分析 学以致用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步:引导学生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画出各大洋东西两岸的寒流和暖流,并让学生具体分析西欧海洋性气候和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通过比较得出: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四大渔场地理位置,联系洋流成因、性质、分类,讨论并理解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第三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具体案例说明洋流对航运、海洋环境的影响。
之所以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能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记忆。第四环节 巩固提高
讨论环节: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简述其可能的漂流路径。
通过以上的讨论达到巩固联系、拓展深化本节所学知识的目的。第五环节 小结与作业
为了回顾知识,强化记忆,我通过设计梯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如下:
1)你学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
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利用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设想如何才能充分收集利用海水运动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服务? 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种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一、概念、成因
二、分布规律
三、地理意义:气候、生物、航运、环境 教学过程模板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导入。给同学播放一段XX视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xx,带着问题自然而然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板书。
2、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进行导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带着问题自然而然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课题。
3、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入。问题:
利用xx导入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迅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4、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进行导入。先提问如下几个问题:。。学生对这些知识充分回顾后,我会适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课题。
之所以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是因为本节内容是在前几节内容基础上的深入,复习前面的知识要点,对于学生顺利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大有裨益。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新课教学
1.知识点都很难,同上
【洋流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洋流分布06-18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08-19
高中地理世界洋流记忆顺口溜09-04
教案比赛教案08-28
茶艺教案教案10-20
劝学公开教案教案10-26
初中物理教案教案11-20
体育教案-小学体育教案06-11
中班教案元宵灯会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