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夏至养生注意事项

2024-08-20

二十四节气夏至养生注意事项(共11篇)

1.二十四节气夏至养生注意事项 篇一

关于起居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这是遵循夏季日照时间长,阳气旺盛的自然规律。即夏季适宜晚睡早起,不宜夜晚露宿贪凉,不宜长时间开空调送风,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同时,从夏至这天开始,一定要睡午觉,午觉是以阳养阴,子觉是以阴养阳。中午合上眼睛睡一会,晚上好好休息,能更好的达到阴阳和谐的养生目的。

关于运动

夏季多闷热懒散,提倡适量运动以振奋阳气,提升精神。但在运动过程中要考虑到“暑易伤气”,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锻炼,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避免汗出过多损伤阳气。在运动锻炼后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容易得病。

关于饮食

夏至饮食调养,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宜食苦酸咸。这类食物如苦瓜、莲子、葡萄等,可以补心气、固肺气。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是因夏季阳气外散,世人又多食生冷,容易内生寒湿,食用生姜可以散寒祛暑、开胃止泻。

精神养生

夏季天气燥热,人的情绪容易产生波动,烦躁易怒。专家提醒,大怒不仅伤肝,还会引起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中风等疾病。

因此,夏季养生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心情平和,平稳度夏。

2.春季养生要注意节气变化 篇二

春季的人体特征

春季,是指我国农历从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温暖潮湿。具体来说,春季六节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自此便揭开了春天的序幕。立春后,气温渐渐回升,天气逐渐由寒转暖。自然界中的万物,包括人体在内,经过冬仨月的蛰藏之后,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发,人会感到一种万象更新的气息。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的气血活动会逐渐加强。这种情况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意思是,春天里人体的脉搏浮而滑利,就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

立春是一个阳气初发,由弱转强的时节,与此同时,阴寒之气也在开始由盛转衰。因此立春期间阴阳之争较为剧烈,气候变化无常,乍寒乍暖,时晴时雨,正如民谚所说:“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由于此时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一些年老体弱之人,机体调节能力又较差,还不能对冷热刺激做出迅速反应,所以容易感染流行性疾病。早春还是中风多发的时节,风寒邪气容易乘虚入侵,导致面瘫、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天气转暖还会引起各种细菌、病毒的快速繁衍,尤其是肝炎病毒。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黄帝内经》里就有“肝主春”的记载,从立春之日起,人体少阳开始升发,肝气开始亢盛,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所以,立春后应注意肝脏的生理特征,注意养肝护肝。同时要充分利用和珍惜大自然的“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肝气条畅而不影响其他脏腑,使机体的代谢活动得以正常运行。

雨水

关于雨水,有古代历书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节气的到来,不仅表示要开始降雨,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民谚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所谓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看春季的雨水如何,因为雨水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

对于人体而言,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随着阳气的升发而继续上升,因此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另外,肝的疏泄或郁结还影响到脾胃健康。因春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在中医学里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因其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肌体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若肝木疏泄太甚,则脾胃将因之而气虚,若肝气过于郁结,则脾胃会因之而气滞,皆因肝木克脾土之故也。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惊蛰

惊蛰,指蛰伏一冬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据古农历书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时节,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有谚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时节,人体中肝阳之气渐升,阴血显得相对不足。由于人体素质禀赋于先天,又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了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

春分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仅次于夏至和冬至。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故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春分后,雨水开始明显增多,民谚曰,“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此时正是越冬作物进入春长的阶段。我国不论南方北方都是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在我国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阳光明媚,蜂飞蝶舞。

天气渐渐热了,难免要出很多汗,可是春天又经常有大风天气,人体会丧失大量水分,这样身体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如热平衡机能、体温调节、内分泌系统等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这个时节很容易感冒。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这一时期,如何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使人体这一有机的整体保持在一种相对和谐平衡的状态,就显得极其重要。

从立春到清明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某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会比较常见。春分前后气温、湿度适中,十分适合睡眠,同时由于皮肤和肌肉的微血管处于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使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这样一来,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自然减弱,因此人们常会出现“春困”现象,在睡眠方面可进行必要的调适。

清明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古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此时,桃花初绽,杨柳泛青,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人们仍然会有疲倦嗜睡的感觉,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很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并容易诱发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春季又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季节。清明以后,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较容易复发。那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发生中风的概率也会有所增高。清明时节是高血压的易发期,病因多见于年老体虚、情志失调、劳倦久病、饮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为阴阳失调,或阴虚阳亢,或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等。可采用调和阴阳,扶助正气,综合调养的方法,尤其应注意情志的调摄。

谷雨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开始,雨量逐渐增多,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着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此时,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的时期。

nlc202309051104

因为谷雨后降雨增多,空气湿度越发加大,人体在这一时期会感觉更为困乏。谷雨时节的气候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气温变化仍较大,早出晚归的人如果不注意保暖,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谷雨以后是神经痛的多发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需注意调摄。

总之,在春季的这六个节气里,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自然环境的不同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顺时养生就是要求人们需顺应时令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从饮食、起居、精神、运动等诸方面综合调养,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从而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

春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针对春季六节气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在饮食养生方面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合理搭配,防病保健

春季的饮食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因为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个季节阳气生发,生机盎然,但同时也是各种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疾病很容易流行。所以合理搭配的饮食结构,将可以使人的体质得到改善,使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春季尤其是早春时节天气仍比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因此春季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这时的饮食,除了米面杂粮之外,需要多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兔肉、鸡肉和豆制品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氨酸,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另外,黄豆、芝麻、花生、核桃、乳制品等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身体的能量。

还要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每天摄入适量的维生素C,更可以有效地增强白细胞活力,促进免疫系统抗击细菌和病毒的能力,从而减少感冒的发生。维生素C大量存在于新鲜的蔬菜与水果中,水果如山楂、橘、橙、柠檬、柚等,以及蔬菜中的红绿辣椒、番茄、花菜、苦瓜、甘蓝、小白菜、蒜苗等。维生素A有利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含维生素A最丰富的食物为动物的肝脏,乳类、蛋黄中也含有部分维生素A。各种新鲜水果及有色蔬菜,如橘、枇杷、樱桃、菠菜、韭菜、青红辣椒、红薯、黄玉米等,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这些胡萝卜素能够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春季养阳,重在养肝

中医认为,春季以肝当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的草木一样生发,主人体阳气升腾。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制,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肝功能受损,容易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也会因此受到干扰而致病。并且,肝气伤会使夏天当令的心火失其所生,到了夏天会心火不足,寒水将乘机侵犯而易致寒变,因此中医说“逆春气,养长者少”。

在饮食上,首先要掌握好平衡的原则,不应偏食挑食。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这种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失调。宜按时就餐,消化功能差时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保证营养的摄入。可适当多食新鲜蔬菜、新鲜熟透的甘味水果,及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品,尽量少食辛辣、油炸、煎烤的食品。

其次,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物,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因此春季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食物,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搭配用膳。新鲜水果虽有清热生津解渴的功效,但味酸者不宜在春天多食。

再次,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适当多食韭菜、大蒜、生姜、大葱、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等性温味辛的食物,以疏散风寒,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孳生的病菌。不过,到了晚春时节或有暖风、暴热袭人,易引动体内郁热而生肝火,或致体内津液外泄,可多食清解里热、滋养肝脏、性凉味甘的食物,如荠菜、菠菜、荞麦、薏苡仁、芹菜、菊花苗、莴笋、荸荠、蘑菇等,水果可食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春季人易上火,除了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外,还可以自制清火的饮料饮用,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茶等。

另外,还要勤喝水少饮酒。早春时节寒冷干燥易缺水,因此需要适当多喝水以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多喝水还能促进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出,可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早春寒气较盛,肝阳难以开发,可少量饮酒,以利用其走窜推动的作用,达到通经、活血、化淤和使肝脏阳气升发的目的。但饮酒切不可贪杯,多饮会伤肝。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提出的春季食养原则之一。中医认为,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春天肝气旺,肝旺容易克伐脾土,伤及脾脏。脾与胃又关系密切,故脾弱易妨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所以春季应少食酸味,不能再助长肝气以免过旺。甘是脾的本味,为了抗御肝气过旺可能形成的侵犯,需增加甘味以养脾气,这样对防病保健将大有裨益。

由于春季脾胃易受损,故应注意少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冷馔、粽子、粘冷肥腻之物均应严格控制,以免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春季容易口干舌燥、皮肤粗糙、干咳,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如梨、蜂蜜等。

春日进补,宜清宜平

春季养生,中老年人若有早衰者,或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体形瘦弱者,或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委靡者,均可利用这个季节,并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方法,以防病治病。考虑人体阳气逐渐生发的特点,春季进补应以清补、平补为主。平补的食物,有麦类、薏米、粟米、豆类及其制品,水果、海产品和蛋类等。清补的食物,有性凉的甘蔗、梨、香蕉、莲藕、芹菜、百合、鸭肉、海蜇、甲鱼、螺蛳、海带等。

春季食补应注意补肝,以助肝气之升发。另外,还需注意扶助正气、补益元气。若体质偏于气虚,可多食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米粥、红薯、山药、鸡肉、鹌鹑肉、鲜鱼、花生、芝麻、大枣、栗子等;若偏于气阴不足,可多食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胡萝卜、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鸭蛋、兔肉、甲鱼等。若人体明显出现气、血、阴、阳等不足,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时,可在中医指导下,施以甘平的补药,以平调阴阳,祛病健身。

春季月份饮食禁忌

大自然中可供人类食用的物品不可胜数,但并不是任何一种食物在任何时候都适合我们吃。春季饮食应根据气候条件和人体的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食物,不能吃的食物就不要吃,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

农历一月

农历一月肾气、肺气均较微弱,过咸过酸的食物忌多食,应适当增加辛味食物。此月应忌食生葱,否则会损人津血,使人脸上起游风;多食易令人虚气上冲,使须发受损,令五脏闭绝,使人神志不清。这是由于生葱味辛,能通阳发汗,使骨节散开的缘故。蜂蜜是春季最适宜的饮品之一,可是生葱和蜂蜜却不能同食,因二者同食易令人泄泻。一月还忌食蛰藏的动物,如蛇、龟、蛙之类,因蛰藏之物与时令不合,吃了以后易折人寿。

农历二月

农历二月肾气衰微,肝气正旺,饮食宜少酸多辛,助肾补肝。二月忌食黄花菜、陈醋,否则易引发久治不愈的痼疾。此月忌食大小蒜,否则会令气壅不通,痰毒邪火易阻塞肺系,导致气机不畅。二月食鸡蛋和葵菜能滞人血气,故应忌食。兔肉、狐貉肉也应忌食,易使人神魂不安。二月还忌食河豚。

农历三月

农历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升,肝气旺,此月饮食宜少甘多辛,补精益气。三月忌食鱼鳖,它们会使人消化不良,精神恍惚,旧病复发。三月忌食禽类和兽类的五脏,尤其是不能吃动物的脾脏和血,因本月土旺在脾,食后恐有死气投入。三月忌食生葵,否则令人气胀,或发宿疾,因其味甘性寒,性冷滑利。本月还忌食鸡蛋,否则令人终身昏乱。大蒜在本月也不可常食,能夺人气力,损人心力。三月吃小蒜易伤人志性,故亦忌食。

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进行选择搭配,使内在机体与外在环境保持自然和谐,那么美味饮食不仅可以使人健康地度过春天,而且可以更好地度过以后的酷暑和寒冬。

3.夏至节气养生要点 篇三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力争每天午睡半小时左右,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饮食清淡多吃点“苦”

炎热季节饮食应清淡为宜,早晚喝点粥,可以生津止渴,补养身体。同时,苹果、葡萄、木瓜、枇杷这类平和的水果适合各种体质的人享用;除了饮食清淡,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3、调整呼吸整理好情绪

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所以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脉的通泄。切忌情绪大起大落、为小事大发脾气,以免加重甚至诱发心脏病。

4、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

夏季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场地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还易中暑。所以,夏至养生歌谣:夏至心静自然凉,晚睡早起午休躺。暑伤津气炎热防,切忌饮食过寒凉。神清气和胸宽畅,户外防晒讲着装。

夏至的名称含义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这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代表的寓意是炎热将至的意思,它的气候特点就是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等。

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们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夏至的名字,只是代表夏至这一天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的意思。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在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长长达15个小时左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它是整个夏季中白天时间最长而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一般是6月21-22日。

夏至三候是什么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至三候的解释

4.夏至节气的养生知识 篇四

运动调养,是各个节气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至时节,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最好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锻炼身体最好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项目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如果运动过激,会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

运动之后,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盐水汤,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

夏至过后,天气日益炎热,提倡每日温水洗澡。温水澡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由于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饮食清淡,宜适量“吃苦”

夏天炎热,人体出汗多,水分和矿物质流失大,因此应注意膳食营养摄入均衡。

只要不偏食、不挑食,注意好饮食中荤素、粗精的搭配,就能全面均衡地摄入营养。据介绍,可以多吃瓜果类应季蔬菜,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会比较好。

与此同时,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等疾病。这段时间还可多吃苦瓜、香菜。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能清热泻火,但体质虚弱者不宜食用。

夏日里,很多人喜爱贪食冷饮,对此,专家也提醒,如果频繁地进食各种冷冻饮品、冰镇瓜果、雪糕、冰淇淋等寒凉食物,就会使胃部受到强冷刺激而造成胃部急剧冷缩,胃部需要的气血急剧增加,心脏和脾脏调动大量的血温热肠胃。经常如此,不仅脾胃受损,心脏也跟着受累。体内寒湿加重,水湿、废物和毒素又无法及时、顺畅地排出体外,身体免疫力下降。同时还会引发毒素堆积,导致颜面生暗疮、长色斑。有的人脸色总是苍白或发青,就是因为体温偏低造成气血停滞、流通不畅导致的,传统医学称之为“寒湿”重。脸上长痘和斑,是脾胃阳气不足,不能迅速代谢体内垃圾,造成不良垃圾存于体内,并且随着经脉巡行到面部而生。

夏至养生吃什么

1.鸭肉

鸭肉对于体热的人来说最合适了,因为。鸭属水禽,新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衣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2.苦菜

苦菜具有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功效。而夏至暑热难挡正好需要吃健脾燥湿的食物,苦瓜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3.南瓜

南瓜含蛋白质、胺基酸等营养素,也含丰富胡萝卜素,能保健视力、改善血糖强心固肾气。

4.芹菜

芹菜新味甘苦,微寒,具备清热利湿、平肝凉血的作用。时常食用。对咳嗽多痰、牙痛、眼肿者具备较好的匡助疗效。芹菜还具备减低胆固纯和血压的作用。

5.火龙果

由于火龙果在栽培的过程中接触的病虫较少,几乎可以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农药就可以自然的生长,从理论上说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炎炎夏日里的馈赠。不过,事实上,更可贵的是火龙果的内在,排毒解毒抗衰老、养颜补血降血脂,应季而生,能够帮助我们防备和解决湿热带来的不少问题。

6.桃子

夏季水果中,桃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桃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另外还含有部分糖分、果胶和少量蛋白质。桃的含铁量相对较高,铁是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有助于防治贫血。此外,因桃富含果胶,经常食用可预防便秘。因此,吃桃不仅可以通便,还可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促进食欲,堪称保健水果、养生之桃。

7.荔枝

夏至养生可选荔枝,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果肉具有补脾益肝、理气补血、温中止痛、补心安神的功效;核具有理气、散结、止痛的功效;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有促进食欲之功效。但荔枝多食易上火,糖度也极高,虽然美味,也不宜过量。

8.冬瓜

冬瓜有很好的清热解暑功效。夏天多吃些冬瓜,解渴消暑、利尿。因其利尿,且含钠极少,所以是慢性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孕妇水肿的消肿佳品。它附有多种维生素及其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调节人体的代谢平衡。

9.绿豆

工作及其劳动之余,喝一碗绿豆汤,自有神清气爽、烦渴尽去、暑热全消、心旷神怡之感,这是因为绿豆起到清热解暑、止渴利尿的功效。

10.莲藕

5.夏至养生注意事项及禁忌 篇五

一般苦味的食物都是具有清热解暑、泄热养阴、入心脾胃经的作用,夏至节气后我们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菊、莲子、芥蓝、荞麦、生菜等,对人体大有裨益的,正所谓苦夏食苦夏不苦。

二 “饮酸”解暑渴

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一些酸味的水果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作用,如乌梅、山楂、柠檬、葡萄、草莓、番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可生吃,也可榨汁饮用。夏至节气后多吃一些,能缓解出汗过多而引起耗气伤阴的症状。

三 “食粥”养脾胃

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提出,粥是夏季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百合等与小米、薏米、粳米等搭配煮粥,非常适合夏至节气食用,脾胃虚寒者可选择搭配温性食材煮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伤脾胃阳气的状况。

四 “清补”补能量

以前人们把夏天乏力、睡眠不足、精神不好、抵抗力下降,一股脑归罪为“天太热”,却很少想到是跟营养摄入不足有关。“清补”就是选用具有一定驱暑生津作用的食物来补充人体的消耗。重在强调补充营养,同时兼具清热消暑。

五 “静心”自然凉

6.二十四节气夏至养生注意事项 篇六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养勿过偏

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

大雪御寒润燥的食物

大雪节气饮食原则是“宜温热柔软,忌生冷坚硬”,可以多喝点热粥、热馒头等宜消化的软食,而不宜吃凉饭、硬饼等食物。大雪节气适宜多吃些御寒温性食物,但又要防干燥上火所以清热滋补食物也不可忽略。

大蒜

大雪节气正值严寒,冬季是感冒的多发季节,英国一项为期12周涉及164名健康成年参试者的新研究发现,服用大蒜补剂和安慰剂的两组参试者,发生感冒的病例分别为24例和64例。原因在于,大蒜中的大蒜素可刺激白细胞生长,增强人体抗炎能力。胡萝卜、酸奶和牡蛎等食物也具有一定的预防感冒功效。

莲藕

由于冬季天气干燥、饮食过热常造成人体燥热上火,莲藕无污染,清热润燥,深受欢迎。中医认为,生藕性寒,有清热除烦之功,煮熟后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莲藕与芸豆熬汤,可改善睡眠质量,和排骨一起煲汤能健脾开胃,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需要提醒的是,长时间炖莲藕,最好选用陶瓷或不锈钢的器皿,避免用铁锅,也尽量别用铁刀切莲藕,以避免其氧化变黑。

大白菜

大雪节气期间空气特别干燥,常吃大白菜能起到润肠、护肤养颜的效果。在冬天,白菜是餐桌上最必不可少的蔬菜,民间素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百菜不如白菜”的说法。冬季干燥寒冷的天气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而白菜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和其它多种营养素,可以起到很好的美颜和保健功效。

雪藕

雪藕是莲藕的一种,因其“色白如雪”而得名。雪藕含有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以及氧化酶成分,生吃可辅助治疗肺结核咯血、淋病、衄血等症;熟吃有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功效。在大雪节气适量吃些莲藕粥,有较好的补益功效。

雪菜

从中医食疗学的角度来看,雪菜属于性温、味甘辛的蔬菜,十二经络中归肝、胃、肾三经。雪菜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大量食用纤维素,可防治便秘,尤宜于老年人及习惯性便秘者食用。

雪梨

大雪节气冷热交替之下容易引起肺燥咳嗽。这类人如症状较轻,不妨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制作雪梨膏来服用。雪梨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功效。

羊肉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大雪提醒人们要开始进补了,进补的作用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健康过冬。老南京大雪进补爱吃羊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专家建议,冬天食用羊肉进补,可以和山药、枸杞等“混搭”,营养更丰富。

大雪养生有哪些

一、保暖: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健脚: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多饮: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3000毫升。

四、调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五、通风: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六、粥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7.处暑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篇七

多睡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据媒体报道,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注意胃部保暖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为如此,大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可坚持冷水浴习惯

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但对于不同的季节,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也应该有所调整,秋季的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做一些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体育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绿萝这类叶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养在卧室内,使空气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等。

护理好脐部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处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1、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2、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3、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4、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类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另外,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也是不错的饮品。还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

5、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骨蒸劳热、小便不利、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

6、吃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7、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处暑之后种什么蔬菜

1、莴苣

莴苣是一种很好吃的蔬菜,不管是火锅,还是根茎都是可以用来食用,它的叶可以在火锅里面食用,经过烫一下就可以吃,加上专门调制好的蘸料非常的好吃,根茎可以切成片,炒制之后食用也非常的不错,因为火锅最适合的季节就是冬天,所以那就莴苣也就很适合处暑后种植,种植好后正好就可以食用。

2、萝卜

萝卜本身就很耐寒,处暑后天气就开始变冷,在全国各地各个季节都可以种植,在火锅里面也都可以食用,尤其是水萝卜,不仅适合人们食用,还可以帮助人们达到通气的效果,所以对于那些长期不通气的患者来说非常重要,胡萝卜也非常适合人们去食用,胡萝卜里面含有很多的胡萝卜素这对身体是很是重要的一种物质,所以可以在家里面种植。

3、白菜

白菜是人们都会在冬天屯的蔬菜,这也是最抗冻的蔬菜,即便是在外面低温的环境下,也还是可以很好的成长,尤其是在东北地区,之前交通不发达,在冬天没有很多的蔬菜可以选择,人们只能屯大量的白菜,基本上一冬天都是靠着白菜度过,所以可想而知白菜对于东北人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在冬天唯一可以补充维生素的食物,但是很多人经常吃就会吃腻,但是这依然不妨碍人们对白菜的钟爱。

4、荷兰豆

8.秋分节气养生的注意事项 篇八

1、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

2、禁寒饮,如各种生冷瓜果、冰淇淋、冰冻饮料等。这类冷食有碍脾胃,对水湿运化不利。胃寒的人更应忌食生冷的食物。

3、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忌食大热大补之品。

4、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不宜过分进补。

5、热证病人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

6、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忌食虾、蟹等海产品。

秋分后需要注意的疾病

1. 降温——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 秋燥——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3. 贪凉——肠胃疾病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寒凉食物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寒凉食物,导致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4. 温差——心血管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 虫螨——过敏鼻炎

9.小寒节气养生知识及注意事项 篇九

养生原则一:小寒养生要以养肾为先

中医上有一年四季中“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的原则,所以冬季最应该养肾,而且也是养肾的最好时机。那么,面对如此寒冷的天气,究竟如何养肾呢?

1、按摩养肾疗法

按摩疗法是冬季养肾一种很不错的有效方法。推荐两种按摩养肾的疗法:一是搓擦腰眼。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用力搓30次。所谓“腰为肾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二是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用部丹田按摩30-50次。常用这种方法,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强肾固本,延年益寿的作用。

2、冬季养肾要注意起居

冬季养生养肾在起居上宜坚持早睡晚起.避寒保暖,空气新鲜。因为冬季昼短夜长,人们要尽量早睡早起,穿贴身柔和的衣物,多呼吸新鲜空气,多晒晒太阳,以保持人体的体温、体力及正气。

3、药食同源补肾

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食物有很多实际上也是中药,比如:山药、枸杞、核桃、芝麻等,平时也可以多食一些炖羊肉、鸡汤、鸭肉等一类温肾补肾的食物。中医还认为五谷可以补肾,历代养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饮食,需要以“五谷为充,五果为养”,也就是说人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主食和蔬菜水果。主食摄入不足,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肾气不足;五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因可生吃,可获得更多的营养成分,所以经常食用,可辅助五谷使人体获得更全面的营养。因此,平时适当摄入一些益肾、养血的食物,对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们是大有裨益的。

养生原则二:饮食保养滋补防寒

冬季天气寒冷,此时也正是阴邪最盛的时候,也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阴邪。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当然对体质偏热、偏实、易上火者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

养生原则三:起居上要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

“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养生原则四:适当锻炼强身健体防病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小寒节气吃什么保健品

一、适合小寒节气的肉类

1、牛肉

牛肉具有补脾益胃、补气养血、强筋壮骨的功效,多吃牛肉能够强身健体、抵御严寒。牛肉的特点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对于老年人和肥胖人群来说,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2、羊肉

过去,当人们被寒风侵入,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回家喝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羊肉性温,能御风寒又能补身体,在温热食物中性价比颇高。炖羊肉时加入当归、山药和胡萝卜,每周吃一次,可以暖和地度过整个冬季。

3、鱼肉

在《本草纲目》记载,鱼肉能够入肝脾肾经、益筋骨、治水气。小寒节气多吃鱼肉能够达到补益筋骨的效果,尤其是鲈鱼,营养价值特别高。

4、鸭肉

对于体内有热,并且容易上火的人来说,鸭肉是比较适合的肉类。牛肉、羊肉大补,可能会对肠胃造成负担,鸭肉则比较温和。对于食欲不振或者有便秘、水肿困扰的人来说,也是相当不错的补品。

二、适合小寒节气的蔬菜

1、白萝卜

冬季由于气温干燥,因此容易上火,白萝卜性凉味甘,多吃能够缓解上火的症状。白萝卜中含有维生素C,能促进新陈代谢和胃液分泌,还能够达到调理胃肠的功能。

2、小白菜

小白菜是小寒节气的应季蔬菜,含有的胡萝卜素超过许多的豆类和瓜类。小白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对女性来说,冬季多吃小白菜还能够达到美容的效果。

3、油麦菜

冬季干燥,容易引发上火和便秘。油麦菜水分多、热量低并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于肠胃来说是很好的保健品,能够清理肠胃、缓解便秘症状。油麦菜不仅蛋白质、胡萝卜素、钙元素、铁元素含量高,维生素A、B、C的含量也都不低,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千万不能错过。

10.小满节气养生注意什么 篇十

1、保证睡眠、注意保暖

小满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会较凉,气温日差仍较大,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同时也应当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则律,早起晚睡,但要保证睡眠时间,以保持精力充沛。

2、清湿除热、清淡素食

小满时节,养生的重点是“防热防湿”。要做到防热祛湿,在饮食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湿除热作用的食物,如冬瓜、苦瓜、丝瓜、藕、西红柿、西瓜、梨等果蔬,这些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3、调适心情、怡养性情

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烦躁,此时要调适心情,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可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也可在清晨参加体育锻炼,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为宜,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

4、预防风疹

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要重点防治“风疹”。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饮食调养上对各种类似的皮肤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冬瓜、黄瓜、荸荠。

小满的特点

一:气象特点

小满节气的到来,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往往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加上空气干燥,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超越南方。而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

二:农事特点

小满时节,小春作物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农事繁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但小满时节又易出现干旱天气,“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既要注意蓄水防旱,又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影响小春收获。此时,农事活动也即将进入大忙季节,夏收作物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秋收作物播种在即。

三:物候特点

一候苦菜秀: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多年生菊科,春夏开花,感觉火气而生苦味,嫩时可食;

二候靡草死:后五日“靡草死”,靡草,按东汉郑玄的解释是荠、葶苈之类枝叶细的草,葶苈三月开小黄花,四月结子,因为是阴气所生,到入夏畏于阳气,便枯死了;

三候麦秋至:再五日“麦秋至”,夏麦可以收割了。

小满的含义

11.二十四节气夏至养生注意事项 篇十一

小雪节气时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可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小雪节气,室内暖气都开始供暖,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经常听说周围的人出现口腔溃疡,甚至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了,这些就是内火的表现,虽然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是过于麻辣的食物建议不要吃,因为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

那么在寒冷干燥的室内环境里,为防上火要怎么做?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运动和保暖

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里,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到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而此时天气渐渐进入真正的寒冷,多穿衣服来御寒,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最要保护的就是心脏和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即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大家一定要戴帽子,耳朵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护阳气。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因此要养精蓄锐,为第二年春天做准备。早卧晚起,睡眠充足。外出时,体质弱的人最好穿高领而且护腰的服装。注意脚部的保暖,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精神调养

上一篇:高中学校社团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钟南山先进事迹心得800字